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7课《短歌行》教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短歌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理解诗歌意象,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3.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课时】1课时
一、教学导入
在许多戏剧中,曹操代表了奸诈,文学作品他也是一个多疑,奸诈的人。历史上的曹操,有谋略,有抱负,有才华,曹操和儿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往往被视作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曹操的诗歌《短歌行》,通过诗歌来感受曹操渴望建功立业的决心。
二、基础积累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2.建安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俊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3.《短歌行》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最初的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的同名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
4.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
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初步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只有像周公那样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礼待,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2.诗中表现诗人感情最浓烈的是哪个字?
“忧”,它也是本诗的诗眼。
3.诗人的“忧”体现在什么地方?
第一层:作者“对酒当歌”,感慨“人生几何”,把人生短暂以
“朝露”来比。最后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相传是发明酿酒的人,这里也是指代酒。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渴望建功立业,改变乱世局面,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
第二层:曹操引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他省掉了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他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贤才”:“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紧接着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用典故来作比喻,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求才若渴的心情。
第三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曹操不断在招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诗人通过对贤才的仰慕,想象贤士到来,发出人才难得的感叹。
第四层,“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也有比喻的深意。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一时无所适从。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要善于择枝而栖。最后“周公”四句画龙点睛,曹操忧虑天下未统一,功业未就,希望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抱负,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4.诗歌运用了那些意象来营造忧愁的情绪?
“酒”
“酒”这一意象历来被文人运用,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表达了人们对美满团圆的追求和愿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这是离别的酒。“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这是思乡的酒。人们常说“借酒消愁”,“酒”也似乎成了忧愁的代名词。曹操在这里用“酒”意象同样要表达的是自己的那份忧愁——人生短暂。
“朝露”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汉乐府《长歌行》。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这里主要是表现的春天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但也暗含了“要趁年轻好好努力,不要到老了一事无成”。“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曹植)“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阮籍)也都借“朝露”表达人生、生命的短暂。
“鹿”
据说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遥相呼鸣。这里比喻作者渴望找到贤才。
“明月”
“明月”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运用也是相当多的。“床前明月光”(表达思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思念故国)“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以月寄情爱)。曹操在这里以”明月”喻贤才,气魄非凡。一般人是不敢说自己要摘取天上的月亮的,然而曹操气魄宏大,他就是要摘取那天上的皎洁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