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卫星城与郊区城市化关系研究

合集下载

北京卫星城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

北京卫星城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

北京卫星城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孔祥智陈炎辛毅顾洪明[内容简介]北京的卫星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分担主城区功能的作用逐步提高,产业支撑力、辐射力和带动力有所增强,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就此提出对策:构建设参与区域中心城市大循环的“主题产业城区”;培植卫星城的支柱产业体系,加快卫星城工业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适应逆城市化趋势,适当分散部分中心城区职能;创新卫星城组织模式和体制;把卫星城作为京郊城市化的龙头,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其发展。

[作者简介] 孔祥智,男,1963年生,山东郯城人。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联系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大街59号,100872。

电话:62511062。

陈炎,男,1973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生,江苏徐州人。

辛毅,1971年,新疆伊犁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讲师。

顾洪明:男,1981年生,河南濮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北京;卫星城;城市化;集聚经济卫星城是北京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带动郊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

本文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对北京卫星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北京卫星城发展的现状早在1957年,北京市就提出了发展卫星城的思路。

在当年制定的《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草案)》中提出,城市总体布局采取“子母城”的形式,在发展市区的同时,规划了昌平、顺义、门头沟、通县等40多个卫星镇。

1958年,北京市将城市布局的原则修改为“分散集团式”。

1982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重点建设燕化、通县、黄村、昌平4个卫星城,并于1984年出台了《北京市加快卫星城建设的几项暂行规定》。

1993年,经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中,明确了建设14个卫星城的格局,并一直延续至今。

经过20年的建设,北京卫星城有了较大的发展。

亦庄、黄村和通州镇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位于公路二环与京津塘、京开、京榆等对外公路干线相交处),已经被确定为全市重点发展的卫星城。

卫星城相对中心城市的优化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卫星城相对中心城市的优化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卫星城相对中心城市的优化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随着城市经济、人口的快速增长,卫星城已经成为现代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北京市这样的大型都市中,卫星城的发展举足轻重。

在卫星城的规划中,相对中心城市的优化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通过对北京市卫星城相对中心城市的优化规划进行研究,探究如何实现卫星城与中心城市的协同发展。

一、卫星城的优化规划意义卫星城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化规划不仅能有效优化城市布局结构,改善人居环境,还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与中心城市相比,卫星城往往具有更好的自然环境和较低的房价水平,对于疏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缓解中心城市的拥堵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同时,卫星城的建设还能进一步拓展城市的空间范围,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因此,对于卫星城的优化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二、卫星城与中心城市的协同发展对于卫星城的优化规划,我们应该明确一个核心的问题,那就是卫星城与中心城市的协同发展。

卫星城与中心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的地理、政治和经济联系,两者关系密切,互为依存,要想实现优化规划,就必须实现卫星城与中心城市的协同发展。

1、建立起健康的互动合作机制卫星城和中心城市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协同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合作。

而要实现合作,就需要建立起健康的互动合作机制。

可以通过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平台,积极创造良好的合作氛围,推进卫星城和中心城市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结成互为补充的良好关系。

2、推进城市的逐步分流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心城市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城市发展受限。

因此,在卫星城优化规划中,帮助中心城市实现逐步分流,有效解决中心城市的压力成为了当务之急。

这一点可以通过疏导中心城市的人口和企业,将人口和资源分散到卫星城中来实现。

3、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是逐步实现卫星城和中心城市协同发展的重要前提,如果城市基础设施不能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那么协同发展就无从谈起。

在卫星城的规划中,要重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卫星城和中心城市服务能力,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其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加速北京郊区城市化进程研究(之一)——北京远郊区城市化现状分析

加速北京郊区城市化进程研究(之一)——北京远郊区城市化现状分析

加速北京郊区城市化进程研究(之一)北京远郊区城市化现状分析张宝秀胡楠ZhangBaoxiuHuNan 加速北京郊区城市化进程研究(之一)北京远郊区城市化现状分析AnalysisofPresentSituationofUrbanizationin theOuterSuburbsofBeijing(part1)张宝秀(左)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城市科学系主任. 胡楠(右)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城市科学系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高低是这个地区社会经济总体实力的表现,它不仅需要这个地区城市中心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更需要围绕着城市中心区的郊区的发展.北京在新世纪初提出的发展战略目标是到20o8 年以前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目标既包括城区的现代化,也包括郊区的现代化发展郊区经济.缩小城乡差别.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实现郊区的城市化目前.北京城区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正在积极朝着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迈进.在这种背景下.分析郊区的城市化现状.加快郊区的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建设重心向远郊区转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以适应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需要.就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北京的城市化问题实质上是远郊区农村的城市化问题远郊区是首都北京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环境保护屏障,其城市化有着自身的特点和重要意义.北京远郊区县除密云和延庆仍称县”以外,其他都已陆续改称区”而.且从去年开始北京远郊农村也一律改称郊区,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城市化的宏大胆略和决心.表I北京远郊各区县城市化水平(20o1年)北京远郊区的城市化现状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衡量城市化的主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2001 年.北京市的整体城市化水平是69.5%.2002年已超过70%.远远高于全国39.1%的平均水平2001 年.北京市近郊区的城市化率已达89.4%.城市化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而远郊区的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怀柔区,平谷区门头沟区,大兴区,房山区,密云县和延庆县.这十个区县的土地总面积为1544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1,2001年常住人口为443,7 万人.占全市常住总人口的39..其城市化率只有33,4%.是城市化相对滞后的地区. 北京远郊区各区县的城市化水平发展也不平衡,差别较大.其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门头沟区,2oo1 年达到66.2%其次是昌平区. 城市化水平为43.6%;房山通州怀柔和大兴四区的城市化水平在308%至375%之间平谷区,密云县延庆县顺义区.这四个区县城市化水平均在26.5%以下. 目前.北京远郊区的总体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仍处于集中型的城市化阶段,城区的面积仍在不断扩大.人口仍在向城市集中.同区县常住总人1:3(万人)非农业人口(万人)城市化水平C%)门头沟区23.4蠢弩鬻5…A66.2 昌平区蚺蠡|,_1I9.9.0,0j 蠡.| 房山区,|…-”-—2擘.,3砖《:通州区60.3:-i033.7, —怀柔区26.5:0 囊ll33大兴区尊r 一0j敝誓〉'皇平谷区31L9| —l_l_OII」o.蠢,衢.蒜密云县4IO;jO7IJ囊:?25.1露延庆县锄...6_l24.4;顺义区54.0l2.823总计443.7148..1〉簿〜j ' 3鼻资料来源:《北京统计年鉴一20o2>BEUINGCITYPLANNING&CoNSTRUCTIoNREvIEW砘膏地剐慧覆4,200319表 2 北京远郊区城市化水平的变化年份远郊区常住总远郊区非农业远郊区城市全市城市人口(万人)人n(35A,)化水平(%)化水平(%)l978388.571.6l8-455.0l980387.277.219.957.6l9854O4.984.420.859.8l990433.5101.123I362.0l995438.5l18.227.065.12I,0o44O.1l4o.631.968.7200l443.7148.133.469.5资料来源: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人口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7)}; 《北京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一1991}; 《北京统计年鉴一2001}; 《北京统计年鉴一2002}表 3 北京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比较年份A: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B:农民人均纯收入(元)BfA (%) l978365-4224.861.519859(玎.7775.185.419901787.11297.172.619955868.43208.554.7 2aDOl0349.74687.045.32IDOll1577.85O98.844.0资料来源: 《北京统计年鉴一2002} 时.在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引导下.郊区农村人口及产业就地城市化已出现萌芽,但尚未形成主流.北京郊区城市化现状表现出如下特点.(一)与自身过去相比北京远郊区城市化进步较大改革开放以来.北京远郊区的城市化突破了过去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有了很大的发展.自l978 年至2001 年.城市化水平由18.4%提高到了33.4%(表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实力显着增强.形成了以非农产业为主的格局.在2001 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中.第一产业占15%.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到了85%(图1);在从业劳动力结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为30%.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达到了70%c图2)2001年,远郊区的GDP 达到578.6亿元.人均GDP 达到l3040 元(约相当于1570美元).2001 年,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是1978年的23 倍.北京市农业人口中的86.4%在远郊区.只有13.6% 在近郊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能够说明远郊区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 在第一产业内部.虽然传统的种植业在整个农村经济中仍占有主要地位.但一些非农经济和附加值较高的林牧渔业的比重在增加.农民就业正朝经济效益高的非农产业方向发展农产品的商品率也在大幅度提高.正在从自给自足式的农业向商品化农业转变.(二)与全国城市化平均状况相比北京远郊区城市化并不落后2001 年.北京远郊区非农业人口的比重为33..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不大.而且.北京郊区有相当一部分从事非农活动的人口仍持有农业户口.实际农业人口比户籍农业人1:3 数量要少.所以.实际城市化水平还要高一些. 北京远郊区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城镇建设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从设施条件看.京郊乡村的电话机拥有量人均用电量相当于全国城市地区的平均水平:建制镇和集镇的道路, 绿化建设也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1 年.北京郊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99 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1.8 倍.20 世纪9o 年代以来,北京远郊区的卫星城建设水平迅速提高.建制镇数量迅速增加. 2001年.北京远郊区共有l37 个建制镇.只有l6 个乡.从l995 年开始.北京市就启动了试点小城镇建设工程,2000 年市政府又确定了郊区33 个条件较好的镇作为中心镇.进行重点建设.其中31 个镇在远郊区.北京市对试点小城镇和中心镇的发展制定了户籍,资金,土地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小城镇的发展.(三)与城区和近郊区及先进地区相比北京远郊区城市化相对滞后与城区和近郊区正在进行的大规模现代化建设力度相比.北京远郊区的现代化进度和经济水平都相对滞后,这与北京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而且城乡之间的差距还在加大.2001 年.北京远郊区人均GDP 为1.3O 万元.只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2.55 万元的1/2.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差距.在2O 世纪8O 年代曾经大大缩小.1984 年差距达到最小.二者分别是693.7元和664.2 元.后者是前者的95..但是.自2O 世纪90年代以后差距又在不断扩大.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降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只有44.0%(表3•图3-a•图3-b). 目前.北京城市化水平在我国大陆各省市,自治区中名列第二.低于上海市(表4). 2001年底.北京远郊区的城市化水平是33.4%. 而上海远郊区已达47%.城市化率居全国之首.从表 4 可以看出.北京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少于上海和天津两市.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高于其他两市.然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民人均生活费介于天津市与上海市之间. 略高于天津.远远低于上海.这说明北京市第产业国内生产总值虽然位于三城市之首. 但并没有使北京郊区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提高.上海市提出到2007年要实现人均GDP7500美元和城市化率80%的目标.而北京~tj2oo8年要实现的目标是人均GDP6000美元.看来北京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赶上上海.(四)与自身工业化水平相比北京远郊区城市化相对落后从世界城市化规律来看.城市化与工业化是同步推进的.甚至超过了工业化的发展速度.而我国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北412003,~rjIl ' ~tm|E 霞BEDIHGCITYPLANNING&CONSTRUCTIONREVIEW表4北京,上海,天津部分社会经济指标~(2oot 年)项目北京上海天津土地面积(平方公里)l6807.8634lll919.7 城市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490,l550424.06户籍人口(万人川22.31327.14913,98 城市化水平(%)69.575.358.2 社会从业人员(万人)628.9752-26488.34第一产业(万人)71.187.1882.7第二产业(万人)2l5.9309.9l2l2.65第三产业(万人)341.9355.17l92.99国内生产总值(亿元)2845.74950.84l840.10第一产业(亿元)93.185.5078.55第二产业(亿元)l030.62355.53904.64弟二严业【1 已兀)1722.02509.81856.9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25523373822015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1577.8128838959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元)8922.793366987农民人均纯收入(元)5098.858504825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元)3871.547532618资料来源:《天津市统计年鉴一2oo2);《北京统计年鉴一2002~;《上海统计年鉴一2oo2)京也不例外.2001 年.北京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人员占到全体从业人员的11.3%;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占到GDP 总值的96.7%,而农业人口仍占总人口的30.5%.2001 年,远郊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已占到总数的70%,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占到GDP 总值的85%.但农业人口仍占66.6%.二,北京远郊区城市化相对滞后的具体衰现(一)人口城市化率偏低与国外许多大城市郊区以及上海郊区相比, 北京郊区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过高,农业人口过多,人口的城市化程度偏低.不少镇区非农业人口数量也很少,几乎除了几十名镇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以外,其他居民都是农民.(二)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目前,北京市城乡之间存在着基础设施, 服务设施和收入水平等多方面的差距.不同地区之间差距还很明显.远郊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民收入水平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 城乡之间收入的差距还在加大.(三)产业结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还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充分就业的需要.致使农村人口转移.就业困难因此第一产业就业比例偏高.致使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2000 年.北京远近郊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仅相当于上海的37.4%. 北京远郊区经济总量更是不足,综合实力相对较弱.(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落后远郊区的道路,供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管理落后,与城区的差距较大.试点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上还是不够,城镇建设水平不高,功能分区不完善,有些基础设施使用率不高,城镇建设没有特色.(五)人口素质较低远郊区人口素质整体偏低,干部水平不高,这无疑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城镇的建设以及城市化的进程.而且,远郊区教育和培训工作落后,当地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缓慢. 远郊区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文化落后, 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不到20%,文盲.半文盲占有一定的比重.据2000 年的调查.在l5 周岁及以上人口中,北京远郊区文盲率为7.9%,而近郊区为3.1%,城区为 3.8%. 文盲率最高的是密云县,平谷区和延庆县,均达到了l1.6%. 三.北京远郊区城市化相对滞后的曩因分析(一)自然条件不利北京远郊区的区域地理条件远不如上海和天津,北京远郊区环境多以山区,半山区和丘陵地貌为主,与平原城区,近郊区相比,生态环境脆弱,可利用的建设土地有限.又远离中心城区,造成一些远郊区乡镇相对封闭,交通运输不便.广大农民仍保持原有的生活和农作习惯.思想保守,进而导致中心城区对远郊区的影响较小,远郊区城市化水平不高.远BEIJINGCITYPLANNING&CONSTRUCTIoNREV 匝WIb 育托捌毫设4/2003郊区居民的经济状况与城区居民差距明显(二)建设规划不力由于对郊区功能定位认识不足,北京缺乏城乡深度统一规划.虽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郊区的发展有原则上的考虑,但深度和具体措施不够.虽然北京郊区各区县都制订了建设规划,但是规划的科学性,综合性,整体协调性普遍较差,不同区县的规划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和联系,同一区县不同专项规划之间相互脱节,互不衔接.导致规划的指导和规范作用无法发挥.很多乡镇缺乏长远区域发展规划,有些镇区的规划建设又脱离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短期行为多,过度超前.城镇建设成本提高,造成浪费.(三)管理体制不顾目前.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的农村户籍. 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不尽合理.不利于农村人口的快速转移..离土不离乡的制度和观念,使得相当多的农村人口难以向城市转移和集中.过去,北京郊区建设完全靠政府投资.郊区土地和企业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经营权划分不明晰.经营不足.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对郊区特别是远郊区建设支持不够.短期信贷资金不足,城市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造成郊区城市化相对滞后.(四)政策支持不够长期【;涞.北京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主2122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对郊区特别是远郊区关注相对较少.无论是规划建设.资金投入,还是管理上都有一些欠缺.如,2002 年北京市60 项重点建设项目中只有ll 项与远郊区有关.另外,保护首都环境的政策对郊区经济发展形式.产业结构有诸多限制.可是,又没有规模较大的无污染绿色.新型产业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远郊区经济自然就更加落后于城区和近郊区.(五)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起着重要作用.工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与集聚经济效益推动城市迅速发展.而北京城市发展和工业发展关系不很密切,由于北京工业基础薄弱和管理上的问题,城市化与工业化处于各自发展的内循环中,工业更多的是自我发展和自我膨胀.工业化对郊区人口城市化带动作用较小. 目前,远郊区大部分乡镇都缺乏非第一产业的主导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有的镇区连常设集市都没有,小城镇就业吸引力不足,大多数农民不愿搬到镇区居住,所以,小城镇发展缓慢,城市化率低.(六)农民观念落后北京远郊区与中心城区长期处于隔绝或半隔绝状态,不仅存在着自然上的隔绝,而且也存在着思想观念上的落后和技术信息上的闭塞. 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比较封闭.落后,叶落归根.养儿防老.重男轻女.小富即安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对于一些新的思想观念.新技术等难以接受,严重地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4/2003 乇烹圮期毫噩BELLINGCITYPLANN~G&CONSTRUCTION 砌扣BW ————函盈豳雌圜■■一__同时,由于缺乏吸引力,那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当地青年,也不愿意再回到自己的家乡去,从而使远郊区的人才资源更加匮乏.田参考文献l 北京市统计局. 北京统计年鉴一2002.北京会讯中国统计出皈七20022 北京市统计蜀北京市人口统计资料汇编(1949 —1987北) 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缝计年鉴一200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3 上海币政府网”中国上海:综合新闻” 2002年4月2日4 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签一2001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麻其勇北京城市科学研究会召开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常务理事会2003年7月9日下午,新改选的北京城市科学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召开了第一次常务理事会.2O 余位常务理事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的内容主要有五项:一是研究北京城科会今年的工作安排?二是研究审定北京城科会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人选l 三是研究交纳会费的有关问题?四是根据姚莹理事长的建议确定常务副理事长的人选.五是建议各位常务理事积极参与和承担有关的科技讲座项目.与会的常务理事们同意城科会今年的工作安排和各专业委员会负责人的提名.部分同志建议,今后应逐步把研究的范围从城市规期,建设领域逐步扩大到整个城市科学范畴,应增加信息科技,人文科学和新经济.金融投资等方面内容的研究.大家同意收取会费.有些同志建议,除收取部分会费外,还可以采取挂靠单位投入一部分,组织会员接受委托课题.咨询创收一部分的办法,解决经费不足问题.姚莹理事长在发言中指出: 交纳会费的主要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解决经费问题,还在于把大家更紧密地联络在一起,至于到底交多少,怎么可以再研究一下.他还指出:城科会的活动要有别于其他专业学会开展的活动,内容应当更宏观,更丰富一些,尤其要围绕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活动,积极协助市领导做好科学决策. 各位常务理事们一致同意姚莹理事长提出的,由钱连和同志担任北京城科会常务剐理事长的建议,并表示一定积极参与,承担有关的科技讲座和调研活动,共同努力把北京城科会的各项工作搞得更好.田“北京主题公园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召开2003年6月6日,由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和北京市园林学会共同主办的”北京主题公园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举行.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赵知敬理事长,北京市园林学会张树林理事长,北京城科会孙春龙秘书长, 北京土木学会张维德秘书长出席了会议.“主题公园的建设与发展”这一研讨议题,是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精神提出的.这次研讨会的目的,在于促进北京城市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不断满足首都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把北京真正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主题公园出现于2O 世纪8O 年代后期.十余年来,北京陆续兴建了一些民营的不同类型的主题公园,但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仍然比较繁荣,并能健康, 持续发展的并不多.从这一角度看,北京的主题公园建设与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新矛盾, 新问题.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北京还将兴建一些新的主题公园.这些主题公园的建设与发展能否成功,既与其自身的定位,性质,选址和经营有关,也与政府制定的建设方针,管理政策,财政支持等问题密切相关.因此,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和北京市园林学会举办这次研讨会,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经营管理者研究探讨主题公园今后的建设与发展问题,对于促进,推动北京的主题公园朝着更加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主要针对以下问题展开了研究讨论1.目曹各粪主一公■的定位目前北京的主题公园大多是由民营企业投资兴办的,政府投资—般都比较少.因此这些主题公园的定位普遍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它必须作为一种产业,而不是社会公益事业而存在,必须有经济效益;二是它的经营方式具有不确定的特点,即不能固守某种模式,经营形式必须不断变化翻新.三是它具有商业性的特点,各种服务项目必须主要考虑市场需求.BEIJn ' qGCITYPLANNING&CONSTRUCTIONREVIEW 膏曩捌蠢韫4/2003本刊编辑整理2•今后t府应对主•公■■采一挑的t簟主题公园不是一般的公园,既要讲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也要讲市场效益.所以,政府对主题公园的建筑总量,容积率的I ' ItO应与普通公益性公固有所区别,可以适当的有些特殊政策,以引导为主.3.加■寸主•公■■的规囊与■一目前,城市规划中对普通公益性公日,尤其是大型公园的总体布局已经比较明JII了,但对于主题公目的布局设想还不很详细.因此,城市规划和管理部门对其性质特点,建设规模,遗址条件,交通影响,周边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应进行深入研究,并」定出相应的政策与技术规范. 这次研讨会对主题公园的讨论,涉及面比较宽泛,宏观,今佶两个学会可以连手开展一些相对深入的专题研究,从学术理论,政策研究和实际运作角度,给主题公园的投资建设者经营管理者一些可借鉴,好操作的具体指导.田本刊记者:崔健。

园林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园林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示范村整治村"规划浅析——以江山市为例“西湖十八景”赏析安庆菱湖风景区市民公园设计白蚁的主要种类为害特点与防治方法探讨半干旱地区高速公路边坡绿化难点分析保护特色生态环境建设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保护与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杜鹃花资源北方地区园林植物配置北方园林之皇家花园——避暑山庄北方园林之私家花园北京道路绿化养护的探讨北京皇城根遗址公园夜景照明设计技巧北京鹫峰国际梅园规划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温室环境设计北京市居住区植物造景初探北京市旅游观光采摘园规划建设初探北京卫星城与郊区城市化关系研究北京亦庄卡尔生活馆景观营造构思标杆建筑城市中央和城市精神滨河大道凤凰广场的改造与设计博雅西园景观设计不同光照强度对杜鹃组培苗生根的影响不同环境条件对种子发芽实验的影响不同激素种类与浓度对菊花幼蕾分化效果研究不同芍药品种花粉萌发力研究不同消毒剂种类与浓度对草本植物叶片消毒效果观察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氮素分析不同种源麻栎种子营养成分变异不同种源香樟树幼苗抗寒性研究步入绿色生态环境的创作天地—北潞春绿色生态小彩色树种在园林绿化中的选择配置草本观花花卉盆栽的春夏季管理技术(可选一种或多种花卉)。

草本观叶花卉盆栽的春夏季管理技术(可选一种或多种花卉)。

草本花卉的春季播种繁殖技术及苗期管理(可选一种或多种花卉).草本或木本花卉扦插繁殖的室内外技术对比,或同类不同品种的花卉扦插成活力对比。

草本植物在地面装饰中的应用研究草坪腐霉枯萎病的防治草坪种子生产研究进展茶花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禅宗思想与文人园林长安街建筑符码意素长兴县龙山公园设计说明常见园林树木育苗技术调查分析成都市高新区绿地景观现状调查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的建设与保护城市滨水区多目标景观设计途径探索城市道路树种的选择原则城市公园实例—法国圣路潘克拉斯公墓城市广场的设计与研究城市规划对文化保护至关重要城市建设需要非正常季节绿化施工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欧洲城市考察见闻城市景观及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的重点城市景观视觉分析评估与旧城区景观环境更新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探讨城市开放空间的保护与再生城市绿化安全分析城市绿线划定方法探讨城市设计之优秀案例分析--辽宁沈阳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城市水环境生态修复--以桂林两江四湖滨水景区城市土壤对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其改善措施城市文化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体现城市行道树坛城市园林--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城市园林的困境与出路——兼论上海的城市园林城市园林建设改造植物配置原则城市园林水景,铺装与道路,园椅与园灯等现代园林小品任选一对其发展及作用作分析设计论文城市园林植物种类与生长状况研究城市园林中的生态意识与功能城市园林中有害生物的现状及对策城市中的建筑节能与环保城市住宅小区绿化种植设计初谈我国园林建筑的民族形式川西建筑风格及其探讨——川西邛笼建筑传统建筑的空间艺术春夏季盆花的室内外组合摆放(室内外可选一种或都选)。

(重要,打印)我国城市化以及卫星城发展的多种模式探究

(重要,打印)我国城市化以及卫星城发展的多种模式探究

第17卷 第4期Vol.17 No.4重庆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3年8月Aug.2003 文章编号:167120924(2003)0420001204我国城市化以及卫星城发展的多种模式探究Ξ任 兴 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010)摘要:从分析我国大型中心城市的发展及其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入手,着重分析和研究了大型城市向郊区发展和建设卫星城的必要性,提出应研究和积极探索城市化和建设卫星城的多种模式,特别要着力发挥民间力量在城市化和卫星城建设中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卫星城;发展模式中图分类号:F29111 文献标识码:AStudy on the V arious Models of the U rbanization and theDevelopment of Satellite Tow ns in ChinaREN Xing2zhou(Research Institute of Market Economy,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Beijing100010,China)Abstract:Starting with the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rge and medium cities in China and its promoting ef2 fects,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tudies emphatically the spreading of large cities over suburbs and the necessity of con2 structing satellite towns,puts forward studying and positively exploring various models for the urban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atellite towns and es pecially putting the effects of civil forces on urban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atellite towns,and proposes related policy suggestions.K ey w ords:urbanization;satellite town;developing model0 引言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历程都表明,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必然伴随着城市化过程。

园林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目)

园林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目)

园林专业论文选题第一部分1快速城市化的平衡发展问题————(园林专业选题)2兰州石化学校园林规划设计————(园林专业选题)3冷季型高羊茅草坪的播种及其养护管理技术————(园林专业选题)4离堆公园清溪园(盆景园)设计思想概述————(园林专业选题)5理论城市历史:从戴奥斯考斯多夫到柯司特————(园林专业选题)6 广州的优良树种在园林上应用现状研究(可选4~5种)————(园林专业选题)7历史街区内公共广场的城市设计——以长春文化广————(园林专业选题)8丽格海棠叶片培养诱导植株分生的途径探讨————(园林专业选题)9广州的优良花灌木调查与研究————(园林专业选题)10临沂城区主要木本园林植物多样性调查分析————(园林专业选题)11临沂地区园林植物主要害虫种类调查————(园林专业选题)12 广州公园树种的应用和调查及其分析————(园林专业选题)13临沂动植物园植物种类的调查与应用的研究————(园林专业选题)14临沂市杞柳丰产栽增技术试验————(园林专业选题)15 树木园的建立和管护初探————(园林专业选题)16临沂植物垂直装饰特点调查————(园林专业选题)17岭南园林的形成与发展管见————(园林专业选题)18 广州森林公园的树种资源初探————(园林专业选题)19六项原则打造未来住区休闲景观————(园林专业选题)20露地花卉种子萌发期耐盐性研究————(园林专业选题)第二部分1芦荟裼斑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方法研究————(园林专业选题)2旅游规划三元论——中国现代旅游规划的定向路定————(园林专业选题)3 广州森林公园的树种规划及其应用————(园林专业选题)4绿化和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驻德归来随想————(园林专业选题)5绿篱养护管理的技术要点————(园林专业选题)6 广州红叶树种的调查与分析————(园林专业选题)7绿色景观: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原理与案例————(园林专业选题)8绿色通道绿地的设计与维护————(园林专业选题)9略论世纪我国城市规划走势————(园林专业选题)10 广州著名的庭荫树调查与初探————(园林专业选题)11论当代中国设计创新的大视野————(园林专业选题)12论对历史城市环境的再创造-从柏林到巴塞罗那————(园林专业选题)13论贵阳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及实施条件————(园林专业选题)14论计算机软件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园林专业选题)15 广州有发展前途的匍地类树种调查————(园林专业选题)16论某古典园林的发展与兴衰————(园林专业选题)17论某市的城市绿化与美化————(园林专业选题)18论全国及某个城市目前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园林专业选题)19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园林专业选题)20广州藤本类应用和发展前途较好的品种探析————(园林专业选题)第三部分1论现代园林中的地形处理————(园林专业选题)2论校园绿化环境规划建设————(园林专业选题)3论植物造景在现代园林绿地设计中的运用————(园林专业选题)4论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的联系————(园林专业选题)5洛浦公园绿化现状及植物景观研究————(园林专业选题)6洛阳孟津品雅轩度假休闲庄园总体规划————(园林专业选题)7洛阳市常绿树种抗寒性评价————(园林专业选题)8洛阳市垂丝海棠观赏品种的调查与研究————(园林专业选题)9洛阳市苹果属观赏品种的调查与分类————(园林专业选题)10洛阳市生态旅游现状,前景与对策研究————(园林专业选题)11 浅论园林建筑在现代园林中的作用————(园林专业选题)12洛阳市鲜切花应用的特点与消费人群心理分析————(园林专业选题)13洛阳西马沟生态观光农业园一期总体规划————(园林专业选题)14洛阳园林植物资源网的构建————(园林专业选题)15 园林建筑小品的种类及其在园林中的用途————(园林专业选题)16美国城市公园和开放空间发展策略及其对我国的借————(园林专业选题)17美国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园林专业选题)18美国纽约犹太遗产博物馆石头园设计方案————(园林专业选题)19 试论临水建筑的布局形式及其造景特点————(园林专业选题)20美国现代景观建筑学发展的回顾与思索————(园林专业选题)第四部分1美国现代园林设计大师——詹姆士路罗斯————(园林专业选题)2民俗文化在公共园林中的应用研究————(园林专业选题)3 园亭的造型设计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园林专业选题)4名园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保护和利用————(园林专业选题)5明清造园艺术中的奇葩--潍坊十笏园的造园特色————(园林专业选题)6某村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园林专业选题)7某市或园夜景设计初探————(园林专业选题)8 花架、走廊的类型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途径————(园林专业选题)9某市水景工程应用状况调查————(园林专业选题)10某市园林道路铺装状况调查————(园林专业选题)11某市园林绿地中微地形应用调查————(园林专业选题)12某一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园林专业选题)13某一小区道路公园等植物配置方法————(园林专业选题)14某园林与苏州园林水景对比分析————(园林专业选题)15某园林与苏州园林园路铺装对比分析————(园林专业选题)16木本观花花卉盆栽的春夏季管理技术(可选一种或多种花卉) ————(园林专业选题)17 园林工程施工组织管理初探————(园林专业选题)18北方园林之皇家花园——避暑山庄————(园林专业选题)19北方园林之私家花园————(园林专业选题)20北京道路绿化养护的探讨————(园林专业选题)第五部分1北京皇城根遗址公园夜景照明设计技巧————(园林专业选题)2浅析假山的叠山手法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途径————(园林专业选题)3北京鹫峰国际梅园规划————(园林专业选题)4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温室环境设计————(园林专业选题)5北京市居住区植物造景初探————(园林专业选题)6北京市旅游观光采摘园规划建设初探————(园林专业选题)7 现代园林中水景工程的作用及其特点————(园林专业选题)8北京卫星城与郊区城市化关系研究————(园林专业选题)9北京亦庄卡尔生活馆景观营造构思————(园林专业选题)10标杆建筑城市中央和城市精神————(园林专业选题)11滨河大道凤凰广场的改造与设计————(园林专业选题)12试论土方工程在地形改造中的作用————(园林专业选题)13不同光照强度对杜鹃组培苗生根的影响————(园林专业选题)14不同环境条件对种子发芽实验的影响————(园林专业选题)15 彩叶树种的选择及其应用————(园林专业选题)16不同激素种类与浓度对菊花幼蕾分化效果研究————(园林专业选题)17不同芍药品种花粉萌发力研究————(园林专业选题)18 树种对环境的影响初探————(园林专业选题)19不同消毒剂种类与浓度对草本植物叶片消毒效果观察————(园林专业选题)20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氮素分析————(园林专业选题)第六部分1不同种源麻栎种子营养成分变异————(园林专业选题)2有前途的红叶树种调查与筛选研究————(园林专业选题)3不同种源香樟树幼苗抗寒性研究————(园林专业选题)4步入绿色生态环境的创作天地-北潞春绿色生态————(园林专业选题)5彩色树种在园林绿化中的选择配置————(园林专业选题)6草本观花花卉盆栽的春夏季管理技术(可选一种或多种花卉) ————(园林专业选题)7 树种与热岛效应的调查与初探————(园林专业选题)8草本观叶花卉盆栽的春夏季管理技术(可选一种或多种花卉) ————(园林专业选题)9草本花卉的春季播种繁殖技术及苗期管理(可选一种或多种花卉) ————(园林专业选题)10草本或木本花卉扦插繁殖的室内外技术对比,或同类不同品种的花卉扦插成活力对比————(园林专业选题)11草本植物在地面装饰中的应用研究————(园林专业选题)12草坪腐霉枯萎病的防治————(园林专业选题)13草坪种子生产研究进展————(园林专业选题)14古典与现代园林建筑之比较————(园林专业选题)15茶花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园林专业选题)16禅宗思想与文人园林————(园林专业选题)17常见园林树木育苗技术调查分析————(园林专业选题)18 园林建筑设计(本人的设计作品)————(园林专业选题)19成都市高新区绿地景观现状调查————(园林专业选题)20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的建设与保护————(园林专业选题)第七部分1城市滨水区多目标景观设计途径探索————(园林专业选题)2浅谈园路铺装的形式及其装饰作用————(园林专业选题)3城市道路树种的选择原则————(园林专业选题)4城市公园实例-法国圣路潘克拉斯公墓————(园林专业选题)5城市广场的设计与研究————(园林专业选题)6城市规划对文化保护至关重要————(园林专业选题)7 广州某1~2个树种生长发育规律的探讨————(园林专业选题)8城市建设需要非正常季节绿化施工————(园林专业选题)9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欧洲城市考察见闻————(园林专业选题)10城市景观及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的重点————(园林专业选题)11 现代园林绿化中园灯的造景与装饰功能浅析————(园林专业选题)12城市景观视觉分析评估与旧城区景观环境更新————(园林专业选题)13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探讨————(园林专业选题)14城市开放空间的保护与再生————(园林专业选题)15城市绿化安全分析————(园林专业选题)16城市绿线划定方法探讨————(园林专业选题)17 从建筑空间处理的典例看园林艺术的魅力————(园林专业选题)18城市设计之优秀案例分析--辽宁沈阳————(园林专业选题)19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园林专业选题)20城市水环境生态修复--以桂林两江四湖滨水景区————(园林专业选题)第八部分1城市土壤对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其改善措施————(园林专业选题)2城市文化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体现城市行道树坛————(园林专业选题)3城市园林--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园林专业选题)4 大门及出入口在园林中的作用及其造型设计方法————(园林专业选题)5城市园林的困境与出路——兼论上海的城市园林————(园林专业选题)6城市园林建设改造植物配置原则————(园林专业选题)7城市园林水景,铺装与道路,园椅与园灯等现代园林小品任选一对其发展及作用作分析设计论文————(园林专业选题)8市园林植物种类与生长状况研究————(园林专业选题)9城市园林中的生态意识与功能————(园林专业选题)10城市园林中有害生物的现状及对策————(园林专业选题)11城市中的建筑节能与环保————(园林专业选题)12城市住宅小区绿化种植设计————(园林专业选题)13初谈我国园林建筑的民族形式————(园林专业选题)14川西建筑风格及其探讨——川西邛笼建筑————(园林专业选题)15传统建筑的空间艺术————(园林专业选题)16春夏季盆花的室内外组合摆放(室内外可选一种或都选) ————(园林专业选题)17从“大湖之都”看生态住宅与人居环境————(园林专业选题)18从耐低剪性看高尔夫球场草坪草变迁————(园林专业选题)19从苏州洛阳或某地看江南与中原城市绿化的差异————(园林专业选题)20从武汉大学校园景点改造谈高校校园环境特色建设————(园林专业选题)第九部分1从造园术造园艺术风景造园到风景园林地球————(园林专业选题)2从植物学特性述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与配置————(园林专业选题)3大地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实践————(园林专业选题)4大花葱兰组培快繁技术研究————(园林专业选题)5大叶女贞幼苗抗寒抗旱性研究————(园林专业选题)6当地土壤养分状况与培肥措施————(园林专业选题)7道路绿化中的植物配置————(园林专业选题)8地被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选择应用————(园林专业选题)9地产开发中的景观设计:方法与案例————(园林专业选题)10地方绿茶主要害虫种类危害性调查————(园林专业选题)11点石成景宛然如画———论园林石景艺术————(园林专业选题)12调查豫西地区公园绿地中常用的地面铺装材料及铺装效果————(园林专业选题)13调查豫西地区公园绿地中大树移植的树种————(园林专业选题)14施工流程,移植后的养护管理及成活率————(园林专业选题)15调查一个地区苗圃,花圃的主要病虫害,简要提出主要防治方法————(园林专业选题)16调查一个地区某个苗圃的主要病虫害,简要提出主要防治方法————(园林专业选题)17调查园林绿化中挡土墙的美化设计手法东方坐标:儒道禅及其审美意识追求————(园林专业选题)18都市人健康的“充电器” 谈体育休闲公园建设————(园林专业选题)19对城市园林生态建设的思考对景借景框景的组景手法————(园林专业选题)20对豫西市园林植物应用(乔灌地被花攀缘植物人工群落自然群落)的现状进行分析————(园林专业选题)第十部分1对我国城市建筑的文化阅读—以北京为个案————(园林专业选题)2多浆植物的栽培与养护————(园林专业选题)3多效唑对熏衣草试管苗的分生与生根影响到研究————(园林专业选题)4多效唑浸种对冷地型草坪草生长的影响研究————(园林专业选题)5儿童娱乐场所的景观设计探索法门寺休闲活动绿地设计方案————(园林专业选题)6房地产开发主导下城市滨水区更新的反思————(园林专业选题)7非一般的园林——中国古代文人与古典园林非洲菊及其常见病虫害————(园林专业选题)8风景区的城市化及其对策研究————(园林专业选题)9风景资源的存在状态及环境影响管理————(园林专业选题)10风水(堪舆学)与园林建筑选址————(园林专业选题)11风水说的生态哲学思想及理想景观模式————(园林专业选题)12风水与中国传统文化————(园林专业选题)13福建省野生植物资源在园林上的应用————(园林专业选题)14福州市居住区植物配置浅析————(园林专业选题)15改进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的四项战略————(园林专业选题)16高尔夫球场草坪施肥原理高尔夫球场的园林植物景观————(园林专业选题)17高技术中心设计的场所性--以中关村西区规划方案为例————(园林专业选题)18高品位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园林专业选题)19高速公路的空间环境与景观设计————(园林专业选题)20高速公路绿化模式及技术研究————(园林专业选题)第十一部分1个性综合全面发展-对景观教育的建言————(园林专业选题)2根癌农杆菌转化黄瓜子叶研究————(园林专业选题)3根灌保水聚水技术研究————(园林专业选题)4根据当地园林植物主要虫害的发生情况,选一病害观察研究,提出自己的防治设想————(园林专业选题)5根据当地园林植物主要虫害的发生情况,选一虫种观察研究,提出自己的防治设想————(园林专业选题)6根据森林公园的病虫害发生情况设计森林公园病虫害防治历————(园林专业选题)7根据一个地区园林病虫害的发生现状针对当地存在的问题,从\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角度提出解决问题方法————(园林专业选题)8工业企业厂区景观设计初探--以雅戈尔重庆生产————(园林专业选题)9公共庭园绿化的特点及要求————(园林专业选题)10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的植物选择————(园林专业选题)11共生城市和历史与自然————(园林专业选题)12浅谈城市文化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体现————(园林专业选题)13浅谈城市园林绿化经济管理趋势————(园林专业选题)14浅谈大明湖渗水沟在园林中的应用————(园林专业选题)15浅谈大树移栽的技术要求————(园林专业选题)16浅谈广州大学城绿化四标工程建设的成本控制————(园林专业选题)17浅谈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园林专业选题)18浅谈居住区绿化设计————(园林专业选题)19浅谈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园林专业选题)20浅谈苏州园林造园的立意与写意————(园林专业选题)第十二部分1浅谈亭在园林中的布局形式————(园林专业选题)2浅谈我国园林植物育种方向————(园林专业选题)3浅谈咸宁市彩叶树种资源及其在园林中的————(园林专业选题)4浅谈现代园林景观要素的艺术设计————(园林专业选题)5浅谈休闲社区的景观设计————(园林专业选题)6浅谈盐碱地的植物配置问题————(园林专业选题)7浅谈园林计算机辅助制图的技巧——用CAD软件绘制平面图的技巧————(园林专业选题)8浅谈园林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园林专业选题)9浅谈植物造景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园林专业选题)10浅谈竹子公园规划设计————(园林专业选题)11浅析当代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园林专业选题)12浅析景观文本结构演化之路及其启示————(园林专业选题)13浅析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园林专业选题)14浅析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艺术映像————(园林专业选题)15浅议景观设计中的误区————(园林专业选题)16浅议山东省森林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园林专业选题)17浅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园林建设————(园林专业选题)18浅议中西方传统园林差异————(园林专业选题)19桥梁景观的释义意义及特点————(园林专业选题)20桥梁景观设计的新方法与新趋势————(园林专业选题)21轻质基质的配置与筛选技术研究————(园林专业选题)22丘陵山区防护林现状调查————(园林专业选题)。

探索北京郊区城市化道路—北京城科会召开北京郊区城市化研讨会侧记

探索北京郊区城市化道路—北京城科会召开北京郊区城市化研讨会侧记
程。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和北京市的有
3号文件的相继颁布执行,小城镇建 外 ,2 世纪8年代 以来,为促进北京 0 0 0
城市化发展而提出的卫星城、开发区
和小城镇建设的一系列政策,彼此也
互不搭界,缺少内在关联。 2 、城乡二元结构。我国城乡二 元结 构导致城 乡之 间的差距非常之
关政策 ,结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在
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很不相称 。
业、农民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农村 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有效载体。 作为一个农业国家,要解决农村、农 民、农、 问题,要走城市化的道路 ,
问题是 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现阶段
国家财政还不能够全部解决。
5 、户籍政策问题 。现在很多大
城市都在进行户籍政策改革,北京也
不能例外 。但由于是首都,而且扩大
实现现代化 目标 ,没有小城镇 的发
展,没有其示范和带动作用是不可能 的。但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计划经
显然,郊区城市化滞后的现状 ,
将对城市的整体发展带来非常不利的
人 口规模影响较大,需要慎重对待。
6 、城镇建设品位不高。城镇建 设缺乏整体城市设计,没有科学 的指 导。城镇建设的好与坏 ,完全取决于
市化有着不同于一般农村城市化的特 点。作为首都的城市发展腹地、食品 供应基地、生态环境屏障和旅游休 闲
大大改善了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环境 题,与其他国家的状况都不相同。
胜地,京郊在首都现代化建设和城市 郊区城市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会上,大家对促进我国城市化发
领 导干部 的水平 。城镇面貌大 同小
6 3
影响。北京郊区城市化滞后的原因主 要是,农村未形成优势产、,对城市 的依赖性仍较强,投入不够,城镇建

园林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园林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示范村整治村”规划浅析——以江山市为例长安街建筑符码意素长兴县龙山公园设计说明“西湖十八景”赏析常见园林树木育苗技术调查分析安庆菱湖风景区市民公园设计成都市高新区绿地景观现状调查白蚁的主要种类为害特点与防治方法探讨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的建设与保护半干旱地区高速公路边坡绿化难点分析城市滨水区多目标景观设计途径探索保护特色生态环境建设花园式风景旅游城市城市道路树种的选择原则保护与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杜鹃花资源城市公园实例-法国圣路潘克拉斯公墓北方地区园林植物配置城市广场的设计与研究北方园林之皇家花园——避暑山庄城市规划对文化保护至关重要北方园林之私家花园城市建设需要非正常季节绿化施工北京道路绿化养护的探讨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欧洲城市考察见闻北京皇城根遗址公园夜景照明设计技巧城市景观及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的重点北京鹫峰国际梅园规划城市景观视觉分析评估与旧城区景观环境更新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温室环境设计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探讨北京市居住区植物造景初探城市开放空间的保护与再生北京市旅游观光采摘园规划建设初探城市绿化安全分析北京卫星城与郊区城市化关系研究城市绿线划定方法探讨北京亦庄卡尔生活馆景观营造构思城市设计之优秀案例分析--辽宁沈阳标杆建筑城市中央和城市精神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滨河大道凤凰广场的改造与设计城市水环境生态修复--以桂林两江四湖滨水景博雅西园景观设计区不同光照强度对杜鹃组培苗生根的影响城市土壤对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其改善措施不同环境条件对种子发芽实验的影响城市文化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体现不同激素种类与浓度对菊花幼蕾分化效果研究城市行道树坛不同芍药品种花粉萌发力研究城市园林--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不同消毒剂种类与浓度对草本植物叶片消毒效果城市园林的困境与出路——兼论上海的城市园林观察城市园林建设改造植物配置原则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氮素分析城市园林水景, 不同种源麻栎种子营养成分变异铺装与道路,园椅与园灯等现代园林小品任选一对其发展及作用作分析设计论文不同种源香樟树幼苗抗寒性研究城市园林植物种类与生长状况研究-步入绿色生态环境的创作天地北潞春绿色生态小城市园林中的生态意识与功能彩色树种在园林绿化中的选择配置城市园林中有害生物的现状及对策可选一种或(草本观花花卉盆栽的春夏季管理技术城市中的建筑节能与环保。

卫星城出现在城市化哪一阶段

卫星城出现在城市化哪一阶段

卫星城指的是地处大都市周边、同大都市的中心城区有一定的距离、具有一定数量人口规模、并且同大都市中心城区有着密切联系的新兴城镇,犹如地球的卫星一般,故形象地称其为卫星城。

卫星城是特大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城市化发展的产物,也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它出现在城市化的哪个阶段呢?卫星城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条件:(1)母城条件,即特大城市的发展。

特大城市不断地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城市病”。

因此,一些加工工业就开始自发地在特大城市周围的郊区布点发展,一些居住小区也随之在特大城市周围的郊区形成,出现自发的城市扩展“城市郊区化”的趋势。

为克服与缓解“城市病”,也为了使自发的城市郊区化合理有序地发展,政府就着手进行“卫星城”的建设计划。

卫星城与县城、小城镇不同,卫星城面向的是主城,以分散大城市只能为目的,而县城和小城镇面向的是农村。

自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西方不少发达国家就在特大城市的周边建设了一批卫星城。

(2)子城(卫星新城)发展的条件。

从卫星城同特大城市市城区的距离来看,两地之间的距离一般在20—100公里之间,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互相之间的距离呈拉大趋势;从卫星城的人口规模来看,一般在20万以上,20万以上的城市才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从与母城关系来看,它的产业安排、交通网络组合、文化渊源、人口组成等都与主城关联度甚高,具有对主城功能延伸、补充、修正、完善等功能。

此外,卫星城自身应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公园、文化、体育场馆、金融、商业服务以及其他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否则无法使居民安居乐业,也无法吸引企业前来投资经营。

(3)便捷的交通运输和通讯条件。

卫星城与母城之间必须有足够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和通讯条件,使广大企业、机构和居民的出行与联系显得十分便利。

这样,也吸引企业及其他机构迁移入驻或者投资兴业,并吸引居民的就业选择和居住区的选择。

从以上条件可以看出,卫星城是城市离心扩散的结果,再加上卫星城与城区的距离有远有近,可能出现在近郊区也可能是远郊区,三个条件与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原因也相当一致,所以卫星城应出现在城市化的郊区城市化阶段和逆城市化阶段。

从卫星城到新城_北京城市空间格局的发展与变化

从卫星城到新城_北京城市空间格局的发展与变化

网络化、多中心,是世界特大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特点。 经过对北京城市建设现状的充分调查分析和对城市格局发展 规律的研究, 2003年完成的 《北京城市发展空间战略研究》 中提 出了 “两轴-两带-多中心” 的北京城市发展新的空间格局。两 “ 轴”是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以北京传统中轴线为核心的南北 , 轴。 “两带” 是指东部发展带和西部发展带。 , “多中心” 则是指 , 在市域范围内建设不同的功能区。 不同于以往的 “子母城”“卫 和 星城”所构成的北京市域空间格局, “两轴-两带-多中心”的 空间格局, 体现出新的城市发展理念。 针对北京市在京津冀城市 圈中的位置, 客观分析北京有限的可供建设的土地资源后提出的 北京东西部发展带的概念, 这不仅应对北京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 的主动需求, 也兼顾北京城市内部发展空间上的现实条件。 东部 发展带位于京津城市带的一端, 有足够的扩展腹地, 是北京新城 发展的重点地区。 西部发展带承担山区生态保育的重任, 发展空 间有限, 但依托科技人才的优势将成为科技创新基地。 两条城市 轴线, 将新城和中心城联系为一个统一的城市有机体。 新城是实现 “两轴-两带-多中心” 新的城市空间格局的关 键。 在原有卫星城的基础上规划建设的新城, 不仅承担了中心城 人口和功能的疏解, 也是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 此次 规划明确, 新城是北京 “两轴-两带-多中心” 市域城市空间结 构中, 东西部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 同时也是所在地区的政治、 经济、 文化中心, 新城的建设应充分依托现有卫星城和重大基础 设施(如机场和铁路车站等) ,将其建设成为功能完善、环境优 美、交通便捷、公共服务设施发达的地区。 首先, 新城在职能上有所增强, 在数量上有所减少。 新城在 原有卫星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新城数量由原来的 14 个(实际 是 15 个, 后来规划增加了空港卫星城) 卫星城缩减为 11 个。 其 中归并 3 个 (沙河卫星城并入昌平新城, 空港卫星城并入顺义新 城,燕房卫星城并入房山新城) ,取消 1 个(长辛店卫星城) 缩 。 减卫星城数量的目的, 不仅是为了集中建设新城、 避免分散建设 力量, 更重要的通过整合零散的城市资源提升新城综合职能, 避 免过分强调单一产业职能给新城建设带来的片面影响, 引导新城 向产业发展、服务配套、健康宜居的方向发展。 其次, 在提升新城职能、 扩大新城人口规模和建设规模的同 时, 新城的建设更加强调集中紧凑和集约发展。 正是由于高度集 聚的人口和产业, 城市才体现出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新城只有 达到一定的人口规模, 才能支撑起一定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 才

学术论文---北京卫星城与郊区城市化关系研究

学术论文---北京卫星城与郊区城市化关系研究

学术论文---北京卫星城与郊区城市化关系研究北京卫星城与郊区城市化关系研究内容摘要北京市域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有章可循的,市区的郊区化和郊区的城市化基本上是双向良性互动的,努力体现着“城乡一起抓”的指导思想,但同时也有些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

卫星城的定位与发展是一个涉及全局和长远的大问题。

目前的状况是,北京市对夹在已规划的104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和33个重点建设的郊区中心镇之间的卫星城,没有相应的发展政策和更高层次的协调管理,使卫星城在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名实不符,影响了卫星城的发展和功能的发挥。

本文认为,政府在推进北京市城市化的过程中,必须分清层次,突出重点,使卫星城成为京郊城市化的龙头,真正发挥它对郊区城市化进程的带动作用,同时,不断增强其分担中心城区重负的功能。

北京市域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有章可循的,市区的郊区化和郊区的城市化基本上是双向良性互动的,努力体现着“城乡一起抓”的指导思想,但同时也有些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

卫星城的定位与发展是一个涉及全局和长远的大问题。

目前的状况是,北京市对夹在已规划的104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和33个重点建设的郊区中心镇之间的卫星城,没有相应的发展政策和更高层次的协调管理,使卫星城在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名实不符,影响了卫星城的发展和功能的发挥。

本文认为,政府在推进北京市城市化的过程中,必须分清层次,突出重点,使卫星城成为京郊城市化的龙头,真正发挥它对郊区城市化进程的带动作用,同时,不断增强其分担中心城区重负的功能。

一、卫星城的概念和全球发展简况卫星城是大城市体系中的一个层次,是依附于大城市、与大城市联系紧密、处在大城市周边而又与大城市相对独立的中小城市。

之所以叫卫星城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好比天体中围绕行星运转的卫星。

卫星城镇的设想最初是由英国的E·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的。

这种卫星城镇当时被称为“花园城市”。

1903年在这个工业化先行国家首先开始了实践,在首都伦敦的郊区最早建起了这样的城市——莱奇沃斯。

卫星城的演变与城市化

卫星城的演变与城市化

卫星城的演变与城市化卫星城的演变与城市化从20世纪初英国创建卫星城以来,各国卫星城的建设可⼤体分为以⼈⼝郊区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代卫星城、以产业郊区化为特征的第⼆代卫星城、完全独⽴的卫星新城和从单中⼼的城市结构过渡到多中⼼开敞式城市的“带城”四个阶段。

1、⼈⼝郊区化——依附性的“卧城”⼀般来说,当区域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的时候,城市的扩散作⽤就开始超过集聚作⽤,因⽽会出现城市⼈⼝向城外溢出的现象。

这种城市⼈⼝的外迁,主要是流向离城市中⼼地区不太远⽽⽣态环境相对较好的郊区。

20世纪初,国外⼀些⼤城市的分散作⽤⽇趋明显,为满⾜城市空间扩展的需要,便在与“母城”之间联系较为便利的交通线附近设⽴了部分卫星城。

1903年,英国⾸先开始了实践,在⾸都伦敦的郊区最早建起了莱奇沃斯城,后来⼜建起了威尔温⽥园称。

法国巴黎也在郊区规划了28个居住区。

最初的卫星城功能⽐较单⼀,仅仅在于分散居住⼈⼝,被形象地称为“卧城”。

它们⼀般位于交通⼲线上,距离中⼼城市较近,⼀般为20—30公⾥左右,容纳⼈⼝⼀般为2万—6万⼈。

早期这种以居住功能为主的第⼀代卫星城⾃主性很差,城区多以居民区为主,城内居民⼤多是“母城”的通勤职⼯,每天沿交通线作钟摆式流动,⽇常基本⽣活在郊区的“卧城”,⽽⼯作和⽂化⽣活则要回中⼼城⾥去,对“母城”的依赖性很强。

2、产业郊区化——半独⽴性的“辅城”“卧城”虽然可缓解中⼼城区的居住压⼒,但⼯作地和居住地相分离⼜增加了城市通勤的压⼒。

因此,针对“卧城”的缺陷,芬兰建筑师伊利尔﹒沙⾥宁于1917年提出建设⼀些解决⼀部分居民就业的半独⽴“辅城”,以缓解城市中⼼区的⽭盾。

“辅城”建设就是在“卧城”的基础上发展⼀定数量的⼯⼚、企业和服务设施,可是⼀部分居民就地⼯作,其他居民则仍然进城上班。

与“卧城”相⽐,其规模逐渐扩⼤,距离中⼼城区也较远,⼯业职能明显,独⽴性增强,成了具有半独⽴性功能的卫星城,但仍然没有功能完整的混合⼯商业区。

基于北京城市卫星遥感影像的城市扩张与规划研究

基于北京城市卫星遥感影像的城市扩张与规划研究

基于北京城市卫星遥感影像的城市扩张与规划研究第一章前言北京市是我国的首都,也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北京城市区域不断扩张。

如何有效规划城市,控制城市的扩张,成为了当下一个重要的问题。

城市规划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

城市卫星遥感影像是获取城市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

本文将以北京城市卫星遥感影像为研究对象,探究北京城市扩张与规划的问题。

第二章北京城市扩张状况的分析2.1 城市扩张概述城市扩张是指城市向外不断扩展其辖区,增加城市面积、人口、举办各类工业、商业和文化事业,实现城市功能的新的增量,形成城市聚集区和城市群。

城市扩张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2.2 北京城市扩张的现状北京市面积日益增大,人口数也在不断上升。

据统计,2019年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已经超过了2150万人,是1990年的3倍。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边缘地带的土地资源大量消耗。

同时,城市扩张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必要性3.1 城市规划的概念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综合规划、组织和控制的一种制度和活动。

目的在于引导城市的发展和变化,使其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经济和人口需求。

3.2 城市规划的意义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规划可以引导城市的发展,合理利用城市资源,降低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负面影响。

同时,城市规划也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第四章基于卫星遥感影像的城市扩张与规划研究4.1 卫星遥感影像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卫星遥感影像具有广覆盖、高分辨率、周期性强等优点,可为城市规划提供大量信息。

卫星遥感影像可以对城市边缘地带土地利用状况、建筑密度、绿地覆盖率等进行精准测算,为城市规划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4.2 基于北京卫星遥感影像的城市扩张与规划研究基于北京卫星遥感影像,我们可以对北京城市扩张的情况进行详细分析。

通过对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可以获得北京城市扩张的时间、范围、速度等详细数据。

北京郊区城镇化问题研究

北京郊区城镇化问题研究

北京郊区城镇化问题研究第一篇:北京郊区城镇化问题研究北京郊区城镇化问题研究内容提要本文从北京郊区城镇化进程取得的成绩入手, 分析了推进北京郊区城镇化进程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有利条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推进北京郊区城镇化进程的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北京郊区城镇化对策一、近年来北京郊区的城镇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随着/ 十五计划的实施, 北京郊区城镇得到了长足发展, 郊区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城镇化进程取得了积极进展。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郊区城镇体系初具雏形。

从城镇数量看, 建制镇个数由1985 年确定的15 个发展到143 个(其中12个县城已发展成卫星城), 除县城外, 小城镇还有132 个;从城镇化率看, 2003 年北京城镇化率达到75.2%(按户籍人口计算为68.6%), 郊区城镇化率达34% , 其中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为26.9%。

在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同时, 郊区城镇的布局也日趋合理, 初步形成了包括卫星城、中心镇、小城镇在内的覆盖全市的郊区城镇体系, 在国务院最近原则批准同意的5北京城市总体规划6中规划的/ 两轴、两带、多中心0的未来城市新格局中, 都有具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建制镇。

二是城镇聚集效应不断增强, 对郊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大。

近几年来,以中心镇为代表的郊区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2003年, 中心镇平均人口规模达4.3 万人, 比2000 年增加1.3 万人。

随着城镇规模扩大, 聚集效应不断显现, 对郊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也不断增大。

尤其是33个中心镇, 经济增长明显快于郊区平均增速, 成为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力量。

2003 年中心镇实现生产总值159.6 亿元, 比2000 年增长82.2%, 年均经济增长22.1% , 比郊区经济年均增速快7.7个百分点, 对郊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6.4% 以上。

三是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改善, 连接中心城区和郊区农村的纽带功能开始显现。

大城市郊区的城市化及发展模式分析——以北京房山区为例

大城市郊区的城市化及发展模式分析——以北京房山区为例
中 的一 验 , 从
世 界 银 行 在 《 0 0 年 的 中 国 》中 开 宗 明 义 : 22 “ 前 的 中 国 正 经 历 两 个 转 变 , 从 指 令 性 经 济 向 当 即 市 场 经 济 转 变 和 从 农 业 化 社 会 向 城 市 化 、 业 化 工 社 会 的 转 变 ” 改 革 开 放 3) 来 , 着 城 市 部 门 。 (年 随 规 模 扩 张 的 速 度 越 来 越 快 , 着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随 加 速 向 城 市 转 移 , 市 之 于 当 代 中 国 的 作 用 日渐 城 明 显 。 由 于 既 有 条 件 和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路 径 的 差 异 , 国 各 地 的 城 市 化 模 式 多 有 差 异 , 有 研 究 对 中 已 这 些 模 式 进 行 了 很 好 的 梳 理 , 总 结 出 三 种 典 型 并 模 式 : 然 禀 赋 模 式 ( 南 模 式 ) 政 策 引 导 模 式 自 苏 、 ( 三 角 模 式 ) 市 场 主 导 模 式 ( 州 模 式 ) 但 珠 和 温 。 是 , 些 研 究 仅 仅 探 讨 了 城 市 化 的 一 种 方 式 。 实 这 际 上 , 动 城 市 化 的 方 式 , 括 两 种 : 是 小 城 镇 推 包 一 整 体 规 模 的 扩 大 和 功 能 的 提 升 ; 是 大 城 市 的 进 二
沟 、 谷 、 柔 、 云 、 庆 ) 住 人 口的 1. 3 ; 平 怀 密 延 常 4 7
财 政 收 入 1 . 9亿 元 , 郊 区 财 政 总 收 入 的 1 . 20 占 0
5 。 从 这 些 基 本 数 据 来 看 , 山 区 的 经 济 发 展 5 房 水 平 大 致 处 于 北 京 郊 区 序 列 的 中 上 水 平 , 有 代 具

北京世界城市建设中的城郊关系及郊区的作用

北京世界城市建设中的城郊关系及郊区的作用

北京世界城市建设中的城郊关系及郊区的作用——理论借鉴及政策建议2012年06月25日14:10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0期作者:柴浩放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11 摘要:世界城市研究中缺乏对郊区的关注,这构成世界城市理论中的一个小瑕疵。

西方的城市发展表明,大都市区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良性互动的城郊关系的建立。

北京在世界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城郊的协调发展。

具体而言,北京的郊区将为未来的世界城市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同时还提供环境公共物品和高品质的居住区,这为郊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北京应统筹郊区建设,增强腹地实力,但同时应避免西方城市出现的极化与隔离等问题。

关键词:世界城市,北京,郊区一、相关理论及述评(一)世界城市研究中的短视症——忽视中小城市和郊区世界城市概念最初由美国学者沙森提出,是指具有全球影响力和控制力,位于世界城市网络顶端的城市[1]。

目前公认的世界城市有三个,分别是纽约、东京和伦敦。

这一理论自提出以来,已形成了一股研究热潮。

但世界城市研究中存在着一种短视症,使得世界城市理论显得不完整。

一方面,它只关注于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高层、顶级城市,而对中小城市视而不见,对二者间的关系更是着墨不多。

另一方面,在世界城市内部,它只关注核心区,而忽视对郊区的研究。

研究者若是从世界城市角度出发,不可避免地会强调少数一些最重要的城市,即世界城市,而其他大部分城市会被忽略,使我们无法全面地认识全球城市系统的动态性和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2]。

相应的,在世界城市内部,如果只强调核心区域,如CBD,而将广大的外围和郊区置于视线之外,也无助于全面认识世界城市的功能发挥。

世界城市通常有一个核心区,即中心商务区。

在这里,银行、公司总部林立,成为控制全球经济活动的中枢[3]。

现有文献,在具体到特定世界城市的功能区块的研究中,核心区及主城区是被关注的核心和焦点。

相对而言,对世界城市郊区的研究,是一个较少有人关注的领域。

城市中心区与郊县卫星城协调发展研究

城市中心区与郊县卫星城协调发展研究

城市中心区与郊县卫星城协调发展研究作者:肖士恩赵蕾来源:《当代经济管理》2009年第04期[摘要]河北省提出从2008年到2010年“每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的目标后,石家庄市按照“三年大变样”要求提出“1+4”格局开展中心城和卫星城建设思路。

文章从分析国内外卫星城的发展现状入手,结合石家庄的特点及现实状况,探讨了石家庄在中心城与卫星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中心城;卫星城;三年大变样[中图分类号] F29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4-0075-03※该文为河北省科技厅课题《河北省城市中心区与郊县经济协调发展研究》(05457262)部分研究成果。

十七大报告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这一论述确立了未来我国城镇发展的新模式和方向。

中共河北省委七届三次全会明确了全省城镇面貌“每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的奋斗目标。

这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河北走城镇化道路、打造新的增长极、增强区域竞争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如何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作为省会城市的石家庄有必要着重研究城市中心城与卫星城的协调发展关系。

一、卫星城含义及国内外发展概况建立卫星城的思想最早是由英国人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他主张在农业地区建立3万人左右风景优美的小城镇,即“田园城市”或“花园城市”。

1915年美国的泰勒提出了卫星城的概念,其特点是建筑密度低,环境质量高,一般有绿地与中心城区分隔,其目的是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

卫星城同大城市一样是经济活动及其空间集中的结果,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具有大城市的一般城市功能。

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瑞士、芬兰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纷纷建立起卫星城市。

1958年开始,我国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周围建立卫星城市。

1.英国、法国卫星城建设沿革英国卫星城建设最早。

《2024年北京新航城地区地面沉降演化规律及多源监测方法对比研究》范文

《2024年北京新航城地区地面沉降演化规律及多源监测方法对比研究》范文

《北京新航城地区地面沉降演化规律及多源监测方法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北京新航城地区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部分,近年来地面沉降问题日益突出,对城市安全、交通、建筑等多方面产生了严重影响。

地面沉降的演化规律及监测方法研究对于预防和减少其带来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北京新航城地区的地面沉降演化规律及多源监测方法进行对比研究。

二、研究区域与背景北京新航城地区位于北京市,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面沉降问题逐渐凸显。

地面沉降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导致的地面高程降低的现象,对城市安全、交通、建筑等方面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对地面沉降的演化规律及监测方法进行研究,对于保障城市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地面沉降演化规律(一)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北京新航城地区地面沉降的演化规律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下水位变化、土体固结等;人为因素则主要包括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工程建设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地面沉降的演化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二)演化规律特点根据研究,北京新航城地区地面沉降的演化规律呈现出以下特点:沉降量逐年增加,沉降速度逐渐加快;沉降区域不断扩大,从局部区域向整个区域蔓延;沉降过程中伴有地裂缝、地陷等地质灾害。

四、多源监测方法对比研究(一)传统监测方法传统监测方法主要包括水准测量、GPS监测、地表变形监测等。

这些方法在地面沉降监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存在工作效率低、成本高、难以实现实时监测等问题。

(二)新型监测方法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型监测方法逐渐应用于地面沉降监测中,如InSAR技术、雷达干涉测量、地下水位监测等。

这些方法具有工作效率高、成本低、可实现实时监测等优点。

其中,InSAR技术通过卫星遥感数据获取地表形变信息,具有大范围、高精度的特点;雷达干涉测量则通过雷达信号获取地表形变数据,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特点。

(三)多源监测方法对比分析多源监测方法在地面沉降监测中各有优缺点。

北京郊区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与新理念——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

北京郊区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与新理念——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

北京郊区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与新理念——以北京市大兴区为

张贵祥;邹昭晞;刘养杰
【期刊名称】《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9(023)002
【摘要】在总结课题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首都郊区城市化的指导思想与新理念,应用指标指数对比方法,定量地揭示北京市人口空间动态的规律背景及大兴区城市化、现代化的程度.北京郊区城市化发展主要以"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利用"为目标,统筹考虑卫星城、中心镇和新村的发展与建设.大兴区城市化发展目标要与其实现现代化目标相结合和协调.有重点地提升城市形象,集中打造区域与城市品牌.【总页数】7页(P87-93)
【作者】张贵祥;邹昭晞;刘养杰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北京,100070;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北京,100070;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90
【相关文献】
1.城乡统筹背景下大都市周边地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研究——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J], 覃继科;曾光建;侯东方;邢雷雷
2.城市化发展背景下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以上海手狮舞为例
[J], 荆洁
3.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城市化发展水平分析-以河北省为例 [J], 闫波
4.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绿色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以北京市大兴区西瓜和昌平区草莓为例 [J], 周绪宝; 孟凡乔; 欧阳喜辉
5.城市化背景下全民健身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州共享单车为例 [J], 温祝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卫星城到新城——跳出同心圆的人口和产业

从卫星城到新城——跳出同心圆的人口和产业

从卫星城到新城——跳出同心圆的人口和产业
王鹏
【期刊名称】《北京规划建设》
【年(卷),期】2005()2
【摘要】在2004年修编完成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中,提出"在‘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基础上形成中心城、新城①、镇的市域城镇结构体系",以"新城"取代了"卫星城"."新城"与"卫星城"的区别在哪里?如何引导人口到新城居住和工作?本文将结合笔者在顺义区所做的为期半年的调研工作,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总页数】5页(P139-143)
【关键词】卫星城;新城;产业;人口;顺义区;城镇结构;调研工作;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基础
【作者】王鹏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F299
【相关文献】
1.北京卫星城人口变动及其对新城发展的启示 [J], 檀学文
2.徐州市完善公共配套提升城市功能有效促进产业和人口向新城区集聚 [J], 徐刚
3.多数产业新城人口导入能力不足 [J], ;
4.徐州市完善公共配套提升城市功能有效促进产业和人口向新城区集聚 [J], 徐刚;
5.城市中心区产业外迁背景下新城人口发展特征研究——以广州南沙新区为例 [J], 李吉墉;韦杰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卫星城与郊区城市化关系研究周文斌北京市域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有章可循的,市区的郊区化和郊区的城市化基本上是双向良性互动的,努力体现着“城乡一起抓”的指导思想,但同时也有些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

卫星城的定位与发展是一个涉及全局和长远的大问题。

目前的状况是,北京市对夹在已规划的104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和33个重点建设的郊区中心镇之间的卫星城,没有相应的发展政策和更高层次的协调管理,使卫星城在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名实不符,影响了卫星城的发展和功能的发挥。

本文认为,政府在推进北京市城市化的过程中,必须分清层次,突出重点,使卫星城成为京郊城市化的龙头,真正发挥它对郊区城市化进程的带动作用,同时,不断增强其分担中心城区重负的功能。

一、卫星城的概念和全球发展简况卫星城是大城市体系中的一个层次,是依附于大城市、与大城市联系紧密、处在大城市周边而又与大城市相对独立的中小城市。

之所以叫卫星城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好比天体中围绕行星运转的卫星。

卫星城镇的设想最初是由英国的E·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的。

这种卫星城镇当时被称为“花园城市”。

1903年在这个工业化先行国家首先开始了实践,在首都伦敦的郊区最早建起了这样的城市——莱奇沃斯。

卫星城镇(satellite town)的概念则是后来由美国的泰勒于1915年提出的,中文译作卫星城镇,亦称卫星城市。

其特点是建筑密度低,环境质量高,一般有绿地与中心城区分隔;其目的是为分散中心城市(也有人称之为母城)的人口和工业。

它们多数是借助于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辐射力由旧有小城镇发展形成,少数是在新规划的郊区和乡村空地上建设而成。

在发展初期,它们一般位于交通干线上,距离中心城市较近,一般为30~50公里;它们容纳的人口一般为2万~6万人,城区多以居住区为主,它们对母城的依附性较强。

后来,随着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建立,卫星城的规模逐渐扩大,距离中心城区较远,工业职能明显,独立性增强。

20世纪50年代后期,卫星城人口一般为8万~10万人,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展到15万~25万人,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也加大到80~130公里。

这种发展趋势在卫星城镇发展较早、数量较多的伦敦最为明显,其他城市如巴黎、东京、莫斯科也有表现。

从卫星城与母城的关系看,有人把依附性强的卫星城叫消极的卫星城,把独立性强的卫星城叫积极的卫星城。

卫星城真正获得较大规模发展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20世纪40年代中期,英国兴起了“新城运动”,日本、法国、前苏联等国家也都有卫星城或新城的规划建设行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例如,英国伦敦100人以上的工厂约有70%迁移到了卫星城;巴黎郊区建设5座新城,计划到2000年底人口达到150万人。

我国的香港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计划地发展了沙田、荃湾、屯门等9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新市镇,到回归前的1996年,在这些新市镇中已居住260万人,占全港地区总人口的40%。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卫星城不同,我国大陆大都市周边的卫星城在功能定位上,不仅有分解中心都市区的功能,还承担着卫星城周边农村地区城市化的重任。

在发动机制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的发展都是由政府控制的,这虽然未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也有好的一面,那就是能主动地进行计划和规划。

北京的卫星城基本上就是循着这样的路径发展的。

二、北京卫星城的规划和建设的进展(一)规划沿革。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北京就有了城市规划的考虑。

1953年北京市委提出了《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

1957年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北京市又制定了《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草案)》,其中就提出在城市布局上采取“子母城”的形式,在发展市区的同时,规划了昌平、(昌平)南口、顺义、门头沟、通县等40多个卫星镇。

1958年8月北京市委决定对已上报的上述方案(草案)进行若干重大修改,修改稿中正式提出了“分散集团式”的城市布局原则。

为与“分散集团式”布局原则相适应,当时的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等60个工业项目的选址就有了与发展卫星城相结合的考虑。

但由于项目分布在郊区31个点上,摊子太分散,结果不甚理想,而这一思路和建设雏形为后来的卫星城的规划和发展打下了一点基础。

1982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重点建设燕化、通县、黄村、昌平4个卫星城。

1984年,《北京市加快卫星城建设的几项暂行规定》出台。

后来,随着市区迅速膨胀的压力增大,以及郊区郊县经济发展的推动,1993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中就明确了建设14个卫星城的格局。

这14个卫星城中的10个是区县城(通州、大兴黄村、顺义、房山良乡、门头沟门城、昌平、怀柔、平谷、密云、延庆;以下提到区县,均指区县城),再加上房山区的老区城所在地房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亦庄,2个有一定基础和区位条件的传统名镇昌平沙河和丰台长辛店。

这里的昌平卫星城含南口、埝头、昌西,怀柔卫星城含桥梓、庙城,顺义卫星城含牛栏山、马坡,房山卫星城含燕山石化地区。

(二)建设进展。

1.规划基本完成,建成区面积扩大,基础设施在改善。

20世纪90年代初,14个卫星城建设用地规模为15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8万人。

至1998年,建设用地规模达到20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0多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80%以上。

到2000年底,除了房山(含燕山石化地区)外,其他13个卫星城都在区县域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完成了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其中,延庆、怀柔、通州、良乡、长辛店、沙河、密云7个卫星城的规划已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

14个卫星城的用水、治污等基础设施正在建设或已建成。

2.分担主城区功能的作用在提高。

通州、黄村地处京东京南平原地带,在14个卫星城中位置十分优越。

目前,京通快速路已经开通,穿越黄村的京开(北京至开封)高速路也已正式运营,随着地铁八通线(八王坟至通州)的建成和黄村北区5.75平方公里新的开发区的建设,这两个卫星城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增强。

顺义也基本上是平原地区,又依托首都国际机场,既有传统的工业基础,又有天竺空港开发区。

昌平是科教新基地,既有不少大学新区,又有属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昌平园区。

良乡是传统名镇,也是房山区新的区政府所在地,又有京石(北京至石家庄)高速公路穿城而过,近几年吸引力大增。

门头沟区政府所在地的门城镇,因其较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已经成为区内人口的聚居中心,对区外的吸引力也在逐渐增大。

怀柔地域面积大,人口密度小,生态环境良好,现在正逐渐成为北京市的会议中心之一和良好的旅游休闲地;撤县设区又为其带来一次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平谷、密云、延庆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都正在形成各具特色的卫星城。

3.产业支撑在增强。

房山(含燕山石化地区)、长辛店、沙河特别是亦庄都因老的或新的产业的集聚,已经或正在形成以工业为主的产业基地。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的亦庄卫星城前景良好,与中关村科技园区一起已经形成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成果转化基地。

大部分卫星城到1998年都实现了“二、三、一”的产业格局;昌平、通州、黄村、密云等还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格局,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到GDP的50%左右。

市、县级开发区和工业区的建设,也正在成为卫星城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4.区域中心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在加大。

作为区县城的京郊卫星城不仅是各自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教、卫生的中心,而且对周边地区的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也在不断增强。

同样,非区县城的卫星城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位于亦庄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这几年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周围亦庄、鹿圈、马驹桥等乡镇的经济增长,同时还解决了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促进了整个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和环境的改善。

怀柔卫星城和周边6个小城镇的放射性公路到1999年底已全部建成,大大加强了卫星城和周边地区的联系。

怀柔、平谷在撤县设区后,城镇化的步伐可能会更快,辐射力和带动力也可能加大。

5.教育、卫生水平逐步提高,文化特色在显现。

单从居住的角度讲,文、教、卫、体水平的差别是卫星城和主城区的主要差别,因此,提高这些方面的水平是增强卫星城居住吸引力的主要途径。

为此,卫星城纷纷与名中学、名医院等联合办学、办院,较迅速、经济地提升了卫星城的文化品位。

例如,黄村兴涛社区与北京四中联合办学,迅速加大了社区的入住吸引力。

(三)北京郊区卫星城加快发展的原因。

从1990年以来,北京郊区卫星城加快了发展,其原因有以下4个方面:1.“两个转移”的指导思想使郊区城市化和卫星城发展遇到了历史性的机遇。

为提高城市素质和增强首都功能,1993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了“城市建设重点要逐步从市区向远郊区转移,市区建设要从外延扩张向调整改造转移”的总体思路,郊区卫星城正是在这一思路指导下才加快发展的。

2.产业结构的重新布局和调整,使卫星城和小城镇增强了产业支撑。

北京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市区工业“退二(退出第二产业)进三(进入第三产业)”,“退三(退出三环路)进四(进入四环路沿线)”,加快区县工业开发区建设、小城镇试点建设等一系列政策,并在1998年召开的市委八届二次全会上进一步提出了推进农村城市化、工业化,加快实现北京郊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

正是这些政策和目标为郊区产业发展创造了一个较好的环境。

3.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和投资主体多元化,使土地和资金要素更易获得。

国家实行土地有偿出让和有偿使用制度,改变了城市发展过去单纯依赖国家投资、国家征地的单一模式。

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大,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为城市建设特别是卫星城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

4.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为郊区城市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1990~2000年10年间,郊区国内生产总值从117.25亿元增加到547.83亿元;财政收入从22.8亿元增加到110.50亿元;乡镇企业总收入从202.47亿元增加到959.10亿元,2001年已突破1000亿元。

郊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的比例1990年为35.2:46.7:18.1,到了2000年,这一比例已调整为 16.4:40.9:42.7,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也从1990年第一产业就业占44.8%,第二、第三产业合计占55.2%,变化为第一产业占42%,第二、第三产业合计占58%。

三、北京卫星城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主要问题。

北京的卫星城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总体上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而且出现了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未来10年将是卫星城加速发展的时期。

为了更好地发展,必须总结经验、教训,正视并力图解决这些问题。

1.卫星城的规划、建设只有大框架,没有具体的政策和有力的协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