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德育方法比较探析

合集下载

中美高校德育途径比较及启示探析

中美高校德育途径比较及启示探析

中美高校德育途径比较及启示探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美高校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在这个过程中,中美高校的德育途径之间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比较中美高校德育途径可以为我们提供启示,有助于推动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一、德育途径比较在德育途径方面,中美高校有着一些相似之处。

中美高校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无论是中美高校的课程设置,还是在课堂之外的实践活动,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中美高校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只是注重学术的发展,还注重学生的精神素质、体育素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培养。

中美高校都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为社会贡献力量。

中美高校的德育途径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中美高校对德育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

在美国,德育被视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高校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德育课程和活动。

而在中国,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德育工作相对薄弱。

中美高校的德育途径也有一些差异。

在美国,高校德育注重个人发展和自主性,鼓励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中国的高校德育则更加注重规范和纪律教育,强调学生的遵守和服从。

二、启示探析中美高校的德育途径有一些相似之处,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有助于推动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我们应该加大对德育的重视,推进德育方法的创新,加强与社会的联动,共同为学生成长成才贡献力量。

中外青少年德育课程比较

中外青少年德育课程比较

中外青少年德语课程比较一、中外小学德育课程现状差异性分析(一)课程内容的差异英国小学德育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五个方面:其一,在整个青少年阶段,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责任心、自尊心和自信心;其二,使学生掌握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这主要是从孩童阶段就要开始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例如生理卫生教育等;其三,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公民意识,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能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念,具有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其四,加强对学生的团结合作的能力与意识的重点培养,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尊重各地域的文化风俗以及他人的价值观,能够与人平等沟通交流、团结合作;其五,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探索能力、理解能力和交流能力,这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英国在世界上的作用及地位,并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而中国的小学德育课程内容主要是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主传统的优良德育传统为主,也是由五项基本内容构成,即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法纪教育等,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法律意识,宣扬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品质。

中英两国的小学德育课程内容都强调层次性和多样性,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的不同,而设置科学合理的德育课程内容。

但是,英国采用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在小学德育课程内容上必定会强调资产阶级的统治与服务,重视民主政治教育和人权教育。

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相结合,其民族特色鲜明,把集体主义作为核心,突出政治思想教育。

(二)教学方法的差异在英国的小学德育教学课堂上,教师更偏重于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角色扮演中,这样更容让学生更真实的体会到身处他境、身为他人的感受以及应对能力,这样会让学生更加懂得德育的重要性,也会在生活中更加重视自己的行为规范。

此外,教师还会经常组织课外教学,会开展很多的团队合作活动,教师通过不同的途径,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正确的认识,并能积极地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德育作业中西方传统文化对比

德育作业中西方传统文化对比

德育作业中西方传统文化对比
德育作业中西方传统文化对比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比较点:
家庭观念:在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立性,而在中国文化中,家庭观念更为重要,强调家庭和谐和集体主义。

教育方式:西方文化中,教育方式更倾向于竞争和自我展示,而中国文化中,教育方式更注重谦虚和尊重。

时间观念:西方文化中,时间观念较强,强调效率和计划性,而中国文化中,时间观念较为灵活,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

道德观念:西方的道德观念更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而中国的道德观念更注重社会和谐和集体利益。

宗教信仰:西方文化中,基督教等宗教信仰较为普遍,而在中国文化中,宗教信仰较为多样化,包括佛教、道教等。

在德育作业中,可以通过对比这些方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比,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培养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意识。

中西方学校德育的比较及启示-模板

中西方学校德育的比较及启示-模板

中西方学校德育的比较及启示” 摘要: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结构不同,从而导致其学校德育也存在着诸多差异,透过这种差异分析,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到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借鉴国外经验,从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的学校德育。

关键词:学校德育;中西方比较;启示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社会领域的急剧变迁,引发出的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课题。

通过中西方学校德育的差异分析,找出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借鉴西方先进的德育经验,这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西方学校德育的差异分析1.德育概念上的差异“德育”,顾名思义,是“道德教育”的简称。

西方国家的“德育”的确指的是道德教育,而我国则认为这只是狭义的德育,广义的德育则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甚至还包括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等。

我们知道,人类最初的道德规范同其他社会意识方面的规范是浑然一体,融于习俗之中的。

西方“德育”一词(拉丁语mores)原意即近于习俗,因此道德教育最初即为“习俗教育”,也即“社会意识教育”。

到了近代,西方社会随着生产领域及社会生活领域的分化,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化,浑然一体的社会意识渐次分化,形成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

道德规范成为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后,一方面同政治规范、法律规范、宗教规范并存,另一方面又渗透着政治、法律、宗教的成分,与此相应,西方的道德教育,一方面从社会意识教育中独立出来,与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相互并行,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渗透着政治、法律、宗教教育的成分。

中国则不然。

我国古代就以“道德”囊括各种社会意识,近代社会意识虽在分化中,但分化不充分,传统影响甚大,以致至今仍以“德育”包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

2.德育内容上的差异应该肯定,中西方学校德育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但其侧重点不同。

相对来说,中国重视家庭伦理教育,而西方重视社会公德教育,产生这种差别是因为双方的社会结构不同。

中美高校德育途径比较及启示探析

中美高校德育途径比较及启示探析

中美高校德育途径比较及启示探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中美高校在德育教育方面的比较研究成为了热门话题。

中美两国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着各自的优势和特点,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各自的长处和不足,进而互相借鉴,推动各自的德育教育不断提高。

本文将从德育理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途径等方面对中美高校德育进行比较,并探析其中的启示。

一、德育理念比较1. 中美德育理念的异同在德育理念方面,中美高校存在着一定的共同点,即都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道德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中美两国在德育理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美国高校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讲究个体价值观的发展和认同,强调学生的人格塑造和自主发展。

而中国高校更注重集体主义,注重学生的集体观念和规范意识,倡导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启示中美德育理念的比较启示我们,在德育教育中应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在培养学生成长过程中,要兼顾各方面的素质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新时代公民。

在德育目标方面,中美高校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即都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美国高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领导才能,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国高校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承担责任,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实践能力。

中美德育目标的比较启示我们,在德育目标的制定上,要根据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教育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培养目标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使其成为社会的建设者和领导者。

在德育途径方面,中美高校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美国高校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自我管理能力,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鼓励学生展现个性和才能。

中外德育教法比较

中外德育教法比较

中外德育教法比较除了中学德育课程的总体模式特征之外,在具体的授课方式、方法上,中外德育课程也有明显的区别。

(一)隐蔽性与直露性分析国外德育课程、教法,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大多采用较为含蓄、隐蔽的做法。

例如,美国有的课文标题是《三条腿小凳》、《友谊广告》,内容是讲自信心的三个条件和与朋友发展友谊、加强集体观念。

用“三条腿小凳”暗喻三个自信心条件,用友谊广告这一艺术形式宣传同学友谊、集体观念。

这种做法显得活泼、亲切与美国教材相仿的我国中学德育课程教材就显得较为直露、生硬。

例如将“自觉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作为课文标题,其直露就像标语口号。

(二)活动教学与“满堂灌”通过对中外中学德育课程在教法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国外德育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的参与,其教学大多采用“活动教学”或“情境教学”方式,而我国教学大多采用教师“一言堂”、“满堂灌”。

例如英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课,本身就设置了一系列活动情境,每节课都让学生参与表演、评比,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习。

而我国德育课程活动设置很少,几乎每节课都坚持教师讲授为主。

国外学生用书,许多是半成品,学生可以在书本上边学习,边记录,边做作业;而我国学生用书大多是从头到尾印满了字,没有空白留给学生填写设计。

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我国德育课程不够重视学生的参与。

(三)多种教具与一支笔在教学用具的采用方面,国外中学德育课程采用大量的彩色图片、漫画、教学软片、教学音乐带、教学录像带、中英文格言、谚语及辅助教材的故事性读物。

例如,新加坡编写的《他们走过的路》,介绍优秀的古代名人故事,他们还选用歌星演唱课文内容,灌成录音带引入教学。

另外还有专门的教学录像。

这些教学用具的普遍采用,使他们的德育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

与之相比,我国中学德育课程辅助教材显得过于单调,不仅很少专用的教学录像,而且教科书中只有少量的插图、照片。

教师授课常常是只凭一支粉笔,从头写到尾。

综上所述,在具体的授课方法手段方面,国外优秀的德育课程有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中西方德育方法之比较

中西方德育方法之比较

中西方德育方法之比较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中西方德育方法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

“灌输”和“因材施教”是中西方都共同采用的德育方法,然而却对德育活动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德育方法中“灌输”和“因材施教”的比较,来分析当代中国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中国德育改革提供思路。

标签:中西方;德育方法;灌输;因材施教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调整人、社会、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道德教育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

由于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价值观,这就使得中西方的德育方法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取彼之长补己之短,为改革和完善我国的道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一、中西方德育方法中关于“灌输”的比较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采用了“灌输”这一道德教育的方法。

只是在这两种不同的社会中,“灌输”在德育中所占的地位有所不同。

1、西方道德教育中的“灌输”早在古希腊,人们就认识到“灌输”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古希腊教育家安提西尼认为:“如果在青年人的灵魂中灌输高尚的教育,那么开出来的花朵也就能耐久,不为雨水和干早所摧毁。

”[1]进入中世纪以后,宗教教育成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内容,“灌输”教育法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向学生灌输宗教教义成了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

到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观深入人心,教育学家们开始对“灌输”的教育方法进行反思,认为“灌输”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出要尊重儿童天性的发展;杜威倡导“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张学生在“做中学”,反对“灌输”的教育方法。

之后,“灌输”在西方道德教育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2、中国道德教育中的“灌输”我国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将道德教育作为教化和灌输其政治要求的重要工具。

比如大家熟知的三纲五常就是被长期灌输的思想。

建国以后,我国的教育深受苏联影响,在德育方法上以列宁倡导的“灌输”为主。

中美高校德育途径比较及启示探析

中美高校德育途径比较及启示探析

中美高校德育途径比较及启示探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中美高校德育途径的比较和探析变得愈发重要。

中美两国在教育体系、传统文化、社会价值观等方面有着诸多差异,因此高校德育途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就中美高校德育途径进行比较,并探讨其中的启示与价值。

中美两国的高校德育途径在以下几个方面有较大差异:1. 教育理念中美高校教育理念存在明显差异。

在美国,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倡导“自由探究”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向。

而在中国,重视的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老师在教育中扮演较为主导的角色,学生以接受知识为主。

2. 课外活动美国高校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课外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而在中国的高校,由于重视学习成绩,课外活动的开展相对较少,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相对不足。

3. 德育课程美国高校设置德育课程,如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伦理学课程等,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素养。

而在中国,德育教育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相对缺乏系统性和实践性。

4. 学生管理中美两国的高校对学生管理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美国高校注重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我约束,对学生的行为较为宽松,鼓励学生通过自治组织参与学校管理。

而中国高校则更倾向于严格管理,学生的行为受到更多的约束和规范。

二、中美高校德育途径的启示美国高校的自由探究教育理念值得借鉴。

中国高校可以逐步引入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多样化德育途径美国的德育课程多样化丰富,可以在中国高校逐步引入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伦理学课程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

学校可以加强对学生课外活动的引导,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国高校可以学习美国高校的自我管理和自治组织经验,适当松绑学生管理,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

国内外德育途径差异的比较分析

国内外德育途径差异的比较分析

国内外德育途径差异的比较分析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德育途径也在逐渐从传统的单一管道转变为多元化的形式。

相比国内,即便是同属发达国家,国外的教育体系却大不相同。

本文将对此进行比较分析。

一、国内德育途径的主要特点在国内,一直以来,德育途径主要以课堂教育和传统礼仪为主。

大部分的德育课都是单独独立的科目,并没有与其他课程有机地结合。

此外,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许多学校一味强调孝道等传统价值观的教育,较少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意见。

同时,德育教师的培训也不足,很多教师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各方面的德育知识。

二、国外德育途径的主要特点相比之下,国外的德育途径更加多元化。

不少西方学校、高校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中。

例如,英国引入的“公民教育”(Citizenship Education)就是将思维能力、社交技能、库尔斯特教育(Cultural Education)等进行了整合,使得学生能够从各角度全面发展。

此外,许多西方学校还引入了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德育课程,如金融素养、环保意识等等。

这些课程的开设,并不是单纯地传道授业,而是有意识地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

三、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国外的德育教育更加符合目前社会的需求,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教育效果也更加显著。

而国内则需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德育途径。

建议国内学校可以先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大幅改善德育课堂教学质量,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和多元发展方面,可以借鉴国外开设新领域的经验,并适当地注重思政教育。

不仅在学科背景下,德育教育也可以融入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当中去,引领学生贯彻落实校规校纪,促进学生在行为上具有自制力和自律意识。

总的来说,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德育途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并不存在完美的解决方案。

只有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时代和环境进行不断探索和尝试,才能不断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培育新时代的德才兼备人才。

东西方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东西方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东西方道德教育比较研究道德教育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个人责任感,更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教育体系中,东西方的道德教育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本文将比较东西方道德教育的特点和方法,并探讨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东西方在道德教育的目标和价值观念上存在一些差异。

在西方,道德教育注重培养个体的价值观念和理性思维能力,强调个人自由、权利和利益的尊重。

而在东方,道德教育更加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利益,重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和责任感。

这种差异在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也有所体现。

其次,东西方在道德教育的内容上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道德教育注重个体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的培养,强调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理解和遵守。

而在东方,道德教育注重对道德感受和情感的培养,倡导和弘扬道德模范的行为和精神。

这种差异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差异,但也存在共同之处,比如对诚信、公平和同理心的重视。

此外,东西方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也有一些不同。

在西方,道德教育注重理性的思考和辩论,倡导通过讨论和分析来培养个体的道德意识和判断能力。

而在东方,道德教育注重情感和身体的参与,倡导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来培养个体的道德情感和责任感。

这种差异反映了东西方教育的传统和文化特点,但也需要相互借鉴和包容。

对于个体和社会来说,东西方道德教育的差异和共同点都具有重要意义。

东西方的道德教育都追求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都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

然而,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东西方的道德教育也需要相互交流和借鉴,以使教育更加有效和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

总之,东西方道德教育存在着一些差异和共同点。

东西方在道德教育的目标和价值观念、内容和方法上都有所区别,但都追求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差异和共同点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需要不断探索和借鉴,以使道德教育更加有效和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

德育方法比较(一)

德育方法比较(一)

• 慎独
• 《大学》中有“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 必慎其独也”的说法。要求君子做到慎独、 诚心不欺、表里如一。 • 《中庸》中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 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则
•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学校教育中的德育和社会教育中
的德育构成的。
寓教育于劳动: 通过组织特别活动,促 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 合,使学生养成劳动习 惯,获得劳动技能,得 到劳动锻炼。
• 社会教育在日本被定义为“有组织的校外教育活 动”。 • 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 (一)定期进行宏观调查,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日本政府很重视对德育所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 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并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统 计结果,及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一:中国古代德育方法 二:日本的德育方法 三:美国的德育方法 四:社会主义国家的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 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 务、落实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各种手段、方式、途 径和形式。对德育方法进行比较,一般需要对古 今中外的德育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和纵横比较,以 达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目的。
一般在60——100个人之间
价值澄清学派的德育方法
一、选择 自由地选择,无任何外力的控制或权威的胁迫。 从各种可能的选择中作出选择。 对每一种选择的结果审慎地思考后进行选择。 二赞赏 喜爱和珍视自己的选择并为这一选择感到满足。 乐于向别人公开自己的选择。 三、行动 按照所作的选择去行动。 重复这种行动并使之成为个人的生活方式。
(二)加强家庭教育指导,重视 家庭教育研究。研究主要包括: 1、从儿童期到成人期道德发展的 一般过程来看,家庭教育在各阶 段上应采取的方法。 2、对孩子不良和不法行为的防范 方法。 3、对独生子女的心理行为特点及 其教育的研究。

中国与西方国家德育传统的比较分析

中国与西方国家德育传统的比较分析

中国与西方国家德育传统的比较分析摘要:中西德育传统有着较大区别。

西方德育传统以个人为本位,强调个人价值,注重个性化和尊重个人意志,强调德育的实用性和多样性。

中国德育传统以整体为本位,强调整体价值,注重个体对整体、对社会的适应性教育,强调德育目的的合理性与致用性相统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个体本位意识的加强是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当前德育面临的紧迫任务。

关键词:中国;西方;德育传统;比较一、中国与西方国家德育传统的区别1.在德育本体论上的区别西方德育在本体论上以个人为本位,强调个人价值,这与西方道德的核心是个人主义分不开的。

西方个人本体论的基础是个人至上哲学,即在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认为个人大于整体,个人高于一切,并以自我为中心,竭力实现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突出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提倡个性解放,宣扬个人独立,推崇个人建树,追求个人享受,完善个人人格。

因此,西方人有强烈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要求。

中国德育传统在本体论上则是以整体、群体为本位,以集体为中心,认为整体不仅高于一切,而且就是一切。

在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中,强调由整体来决定个体,通过追求整体的价值来实现个人的价值。

几千年来,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就是视天下国家为个人生命的延伸和个人价值的展现,以天下为己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塑造。

而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更是把崇尚整体、压抑个性的思想推向高峰。

奉行个人价值至上与奉行整体价值至上,是西方德育传统与中国德育传统的根本区别。

这种根本区别派生出其他各方面的区别。

2.在德育价值观念上的区别在价值观念上,以个体为本位的西方德育价值观念与中国以整体为本位的德育价值观念有着明显的区别。

个人本位价值观念认为,整体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整体存在的目的,个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和本质。

因此在德育中注重个体的存在与发展,认为整体的存在正是为了促进个人的幸福和利益。

中美高校德育途径比较及启示探析

中美高校德育途径比较及启示探析

中美高校德育途径比较及启示探析德育是高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中美高校在德育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两国的德育途径各有特点,可以互相取长补短。

下面将对中美高校德育途径进行比较,并探析其中的启示。

中美高校在德育教育的目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高校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注重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自律能力的培养;而美国高校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发展和价值观的构建。

这表明在德育目标的设定上,两国高校注重点不同但相得益彰,中美高校可以相互借鉴。

中国高校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力;美国高校可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和自律能力。

中美高校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高校注重通过道德教育课程、班会活动、思想道德讲座等途径进行德育教育;而美国高校更注重通过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实践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两国高校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取长补短,可以互相借鉴彼此的经验。

中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社团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美国高校可以借鉴中国高校的思想道德讲座等途径,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中美高校在德育教育的评价机制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高校强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包括道德品质、学术表现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而美国高校更注重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成果的评估。

两国高校在评价机制方面的差异可以相互借鉴。

中国高校可以更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评估,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美国高校可以更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评估,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中美高校在德育教育的资源投入方面存在差异。

中国高校普遍面临着资源不足的问题,德育教育的投入相对有限;而美国高校德育教育的资源投入较为充足,注重提供学生全面发展的机会。

中西学校德育方法比较及启示

中西学校德育方法比较及启示

中西学校德育方法比较及启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出。

我国学校德育教育方法要立足于时代要求和国际视野,研究与借鉴西方学校德育方法的有益成份,以我国学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征为现实基础,走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把传统方法、借鉴方法、创新方法有机结合,促进我国学校德育向着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学校德育;德育方法;比较研究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句名言“跋足而不迷路者,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却误人歧途的人”。

正确的方法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胜过偏离方向的一切徒劳无获的努力。

中西学校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德育方法的有效运用,并在不断的德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通过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研究和验证将其优秀经验充实到我国学校德育方法中来,结合我国德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借鉴与创新,从而提高我国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一、我国学校实施的主要德育方法与途径我国的德育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为理论基础,以服从和服务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任务和培育无产阶级事业接班人为其最高准则、以符合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为其科学性依据的。

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我国学校已创建了比较系统科学的德育方法。

(一)说理教育法理论教育法就是向受教育者实行有目的、有组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它通过向学生摆事实、讲道理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是德育最主要的方法。

(二)实践教育法实践教育法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训练、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是非常基本的德育途径之一。

实践方式主要有劳动教育,社会服务活动,社会考察活动,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勤工助学等。

(三)典型教育法典型教育法是通过榜样的示范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施加影响的方法。

它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使之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

中美德育模式的异同分析

中美德育模式的异同分析

中美德育模式的异同分析摘要德育模式是在一定道德教育思想、文化理念指导下,经过长期实践,根据社会要求和德育主体与德育客体需要所形成的有利于德育客体道德发展、道德认知水平提高的典型教育样式或实践范式。

对中美德育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比较、鉴别和融合,探寻中美两国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下,在遵循德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德育模式之间的异同,从而进一步借鉴经验,更好地促进我国德育发展。

关于德育模式,中国和美国无论在德育理论还是实施途径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中国的德育理论中,按照历史分期,分为传统德育理论和当代德育理论。

中国传统德育理论主要是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主线;中国当代德育理论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美国德育的发展是从近代开始的,因此其德育理论分为近代德育理论和当代德育理论。

美国的近代德育理论主要是杜威创立的实用主义德育理论;美国当代德育理论比较丰富,主要包括价值澄清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行动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不同的理论指导下产生不同的德育模式,通过比较研究,中美两国在德育模式上存在以下共同点,即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设置德育课程内容;注重通过各种活动来提高德育效果;注重德育环境建设。

中美两国在德育模式上存在以下不同点,即中国德育在课程设置上具有单一性,而美国德育在课程设置上具有多元性;中国德育模式注重课堂教学形式,而美国德育模式注重非课堂教学形式;中国德育模式注重德育灌输,而美国德育模式注重间接渗透。

通过中美两国德育模式的比较研究,笔者提出了加强中华传统道德教育,借鉴世界先进文化成果、根据人的发展阶段,注重德育的层次性、注重说理教育和品德践行相结合、注重隐性教育和建立全方位立体德育模式等方面的建议,从而为我国构建新的德育模式,实现德育目标,提高德育实效,更好地促进受教育者自身道德发展。

关键词德育模式;中国;美国;比较;对策AbstractUnder the guidance of moral education thoughts and culture concept, after a longperiod of practice, and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demands and the demands on subject andobject of moral education, the mode of moral education becomes a kind of typicaleducation style or practical paradigm, which is beneficial to develop object of moraleducation and enhance level of moral cognition. The purpose of making a comparison onmoral education pattern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is to exploring the similarities and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odes of moral education through contrast, identification andintegration, under different social system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on the basis ofthe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ral education.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learnexperienc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 better.For the moral education mode, there are clear distinctions between China andAmerica in terms of mo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implementing ways. According to thehistorical stages, Chinese moral education theory is divided into traditional moraleducation theory and contemporary moral education theory. The traditional moraleducation theory is mainly based on the line of Confucian Culture while the contemporarymoral education theory is mainly based on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Theory. Thedevelopment of the moral education of America began from the modern times whose themoral educationtheory was divided into modern moral education theory andcontemporary moral education theory. The modern moral education theory of America ismainly pragmatic moral education theory founded by Dewey while the contemporarymoral education theory of America is rich,which includes value clarification theory,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 social action theory and social learning theory. Theguidance under different theories produce different moral education modes. China andAmerica have common aspects in moral education mode 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which include setting moral education cont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ctual situation,paying attention to improving moral education through various kinds of activities, paying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However, there also existdifferent points in moral education mod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e., the curriculumof Chinese moral education is single while the curriculum of American moral education isdiversified; Chinese moral education modes focus on form in classroom instruction whilethe America's focus on form innon-classroom teaching; Chinese moral education modesfocus on instilling of moral education while the America's focus on indirect penetration.Through the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bout modes of moraleducation,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advices of strengthening 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education, studying the world advanced cultural achievements, paying attention to morallevel, focusing on combination of reasoning education and moral practice, payingattention to the recessive education andthe establishment of omnidirectional andstereoscopic moral education mode according to the stage of human development, toconstruct a new mode of moral education for our country. So that the goal of moraleducation will be achieved, the actual effect of moral education will be improved and themoral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ed will be promoted better.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 Mode; China; America; Comparative Analysis ;Countermeasures目录摘要Abstract第1 章绪论1.1 问题的提出1.2 研究意义1.3 研究回顾1.3.1 国内研究现状1.3.2 国外研究现状1.3.3 当前有关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本研究的努力方向1.4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1.4.1 研究方法1.4.2 研究内容第2 章德育模式的内涵、特征、功能及构成要素2.1 德育模式2.1.1 模式的内涵2.1.2 德育模式2.2 德育模式的特征与功能2.2.1 德育模式的特征2.2.2 德育模式的功能2.3 德育模式的构成要素分析2.4 本章小结第3 章中国德育模式的历史考察和现实探究3.1 中国传统德育模式3.1.1 中国传统德育的理论渊源3.1.2 灌输式德育模式3.2 中国当代德育模式3.2.1 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基础3.2.2 综合德育模式3.3 本章小结第4 章美国德育模式探析4.1 美国近代德育模式4.1.1 美国近代德育模式理论依据4.1.2 全面主义模式4.2 美国当代德育模式4.2.1 美国当代德育模式理论基础4.2.2 混合德育模式4.3 本章小结第5 章中美德育模式的异同及对我国的借鉴5.1 中美德育模式的相同点5.1.1 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设置德育课程内容5.1.2 注重通过各种活动来提高德育效果5.1.3 注重德育环境的建设5.2 中美德育模式的差异性5.2.1 课程设置的单一性与多元化的差异5.2.2 课堂教学与非课堂教学形式的差异5.2.3 直接灌输式与间接渗透式的差异5.3 从美国德育模式中借鉴经验5.3.1 加强中华传统道德教育,借鉴世界先进文化成果5.3.2 根据人的发展阶段,注重德育的层次性5.3.3 注重说理教育与品德践行相结合5.3.4 润物细无声--注重隐性教育5.3.5 建立全方位立体德育模式5.4 本章小结结论参考文献致谢第 1 章绪论1.1 问题的提出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道德行为失范不仅冲击着当今社会,更对德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西方学校德育的比较及启示

中西方学校德育的比较及启示

中西方学校德育的比较及启示【摘要】德育在学校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比中西方学校德育的历史背景、目标、实施方式、特点等方面,发现两者在德育理念和方法上存在差异。

中西方学校德育均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但中西方在具体的实施方式和特点上有所不同。

中西方学校德育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全球教育事业的发展。

加强中西方学校德育交流与合作非常重要,有助于培养全球化时代的优秀人才。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进一步推动中西方学校德育的发展,实现教育事业的共赢局面。

【关键词】德育重要性、中西方学校、比较、启示、历史背景、目标、实施方式、特点、取长补短、加强交流、合作、全球教育、发展。

1. 引言1.1 德育的重要性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的一种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是塑造学生成为有用之才、合格之人、道德之人的重要手段。

道德品质决定一个人的成就和境遇,一个人无论才华再高,知识再渊博,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道德败坏,最终也难以获得他人尊重和社会认可。

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社会责任意识培养、道德情感培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育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塑造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

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不仅对自己负责,更能够关爱他人,积极投身社会事业,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中西方学校也正是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品德高尚、道德卓越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

不仅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更是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2 中西方学校德育的意义中西方学校德育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外学校德育的比较与思考

中外学校德育的比较与思考

中外学校德育的比较与思考中国的德育由于受传统影响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局限性。

通过对中国与美国、英国和日本学校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更好地借鉴国外德育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完善中国高校的德育体系,建立符合时代特色的学校德育工作格局。

标签:美英日新;学校德育;比较;启示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则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等等。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要担负起德育的重大责任,学校道德教育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课题。

目前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在此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的转轨与改革成为教育界探索的重点问题。

我国的学校德育工作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既有机遇,更有挑战,通过与中外学校德育的差异分析,进行比较和借鉴,形成符合时代特征的:有效的学校德育理论和方法,有着重要意义。

一、德育目标的比较美国是一个移民的多民族国家,特别注重德育教育。

美国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全体国民的美国精神,尤其把不断涌入的移民“美国化”,铸造一个美利坚合众国。

可以说,美国德育的目标宗旨就是培养“我是美国公民”的公民意识教育。

英国没有统一的德育目标,各地各校自行其是,主要坚持宗教目的,并深受18世纪教育注重德育、德行第一的传统影响,处处把培养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作为教育出发点。

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英国政府特别强调初等学校的德育作用。

初级学校的教育目的是:1)发展儿童的基本才能;2)鼓励儿童对文明的兴趣和关心;3)帮助儿童树立责任感,启发他们的理想,培养他们的情操,使能理解并效法生活中最优秀的范例。

由此可见,越是对年龄小的学生,教育的一般目的越是与德育目的重合。

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学校教育提倡“智、德、体”全面发展,把智育放在首位,全社会出现了重智轻德的现象。

中西方道德教育比较

中西方道德教育比较

中西方道德教育比较由于历史起源、地理环境、经济形式的不同,中西方道德教育有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相对更注重伦理道德上的内省,而西方道德更多是来自于法律法规的约束。

除此之外,西方也在学校道德教育、结果时效性等方面给了我们很多思考。

标签:道德;道德教育;高等教育当今社会,全世界都在关注知识和人才的问题。

如何提高人才的质量,关键靠教育。

在教育中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塑造,即道德教育。

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影响一个人的德行。

一代人的德行又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乃至民族兴亡。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道德教育上的差异、产生原因及对社会的影响。

这是现实社会的需要,比较二者差异,取对方所长。

这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1 中国道德教育的现状在当今社会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反腐倡廉,八荣八耻,都给人们了一个道德标准,我们也朝着这个方向积极努力。

但是仍会出现一些道德滑坡事件。

大到贪官污吏贪赃枉法,小到乘客为了破例下车妨害司机开车。

这一切都不是偶然。

一些令人咂舌的事件平常了起来。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社会发展面临着哪些问题?1.1中国道德教育传统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能追溯五千年的历史。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主干的儒学,本质就是道德哲学,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

《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孟子“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的善之四断等等[1]人之所以能与动物区分是因为人有仁义道德和自我反省的智慧。

因此中国传统道德强调人的自我修养和自我规范。

虽然有些指导过于片面,但依然为我国的道德发展提供了巨大助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些特点。

首先,中国道德与政治分不开。

虽然我国的道德重人伦常理[2],但还是为了政治服务。

中国传统道德有“治国,平天下”的特点,为了更好的使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因此道德多牵扯政德。

其次,道德与个人素质相结合。

道德是个人素质的核心内容。

对于国家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对于正义,我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这都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把道德视为第二生命。

中美高校德育途径比较及启示探析

中美高校德育途径比较及启示探析

中美高校德育途径比较及启示探析1. 引言1.1 概述中美高校德育途径比较及启示探析德育作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美两国在德育方面各有特色,值得比较和借鉴。

本文旨在比较中美高校德育目标的异同,分析中美高校德育方法的差异,评估中美高校德育效果的对比,探讨中美高校德育途径的启示以及借鉴中美高校德育实践经验。

通过对比中美高校德育途径,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体制下的差异,进一步深化我们对德育工作的理解和认识。

借鉴对方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高校德育工作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深入探讨中美高校德育途径的比较和启示,我们可以为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改进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中美高校德育目标的异同比较中美高校德育目标的异同比较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在中美两国的高校德育工作中,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许多差异。

在德育目标方面,中美高校都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美国高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领导力,强调培养学生在未来职业中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而中国高校则更加注重传统的道德品质培养,强调学生的忠诚、正直和责任感。

在德育目标的具体实践中,中美高校也存在不同的做法。

美国高校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而中国高校更注重学生的纪律性和规范性,通过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美高校在德育目标方面存在一些差异,这也造就了不同的德育途径和方法。

对比中美高校的德育目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德育理念和实践,为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改进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2.2 中美高校德育方法的比较分析在中美高校的德育方法上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中美高校在德育方法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上。

在美国,高校德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倡导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培养人格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德育方法比较探析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的一个重要职能和特征,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高校的德育在进行内容和观念变更的同时,必须进行方法和途径的创新。

对中西方德育教育方法和途径的比较研究后,提出建议:从单向灌输型转向双向交流型;学校德育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道德思维、提高道德能力;进行轻松活泼、自由灵活的开放式教育。

关键词:德育;途径;方法;创新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395-0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文化的多元化、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要使德育教育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立足于现实德育的发展状况,对于国内外的德育方法和途径进行比较研究,取长补短、进行创新,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现阶段我国德育教育的现状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成为教育的主渠道,注重知识体系建构,强调课程内容的相对独立性,教育方法以灌输为主要手段,给人以机械灌输、空洞说教的印象,途径单一、方法陈旧是造成德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德育课程变成了“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扔笔记”的应试工具,应有的教育价值渐渐丧失。

虽然近年来,高校德育在实践中开始不断地进行教育内容的调整和改革,但大体上对学生德育的培养路径仍是以“灌输法”为主导模式,运用课堂课外相结合的方法。

(一)课堂教学高校的两课设置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

在内容上,各高校实行统一的德育大纲,具有统一的课程设置、统一的教材(国家和省两级),并将其作为各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高校的“思政课”教学积极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再基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坚持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相结合、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相结合,不断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中。

(二)课外德育为了弥补课堂德育教育时间和方法的不足,我国高校还注重增加学生参加课外、校外活动的机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教育的延伸性,进而提高教育的效果。

高校的课外德育通常运用正面的、直接的方法,经过周密计划、组织和安排,有步骤、有效果地安排活动。

其采用的实施途径主要有。

1.注重高校辅导员工作育人职责辅导员根据德育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以班级为单位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活动。

广大老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地影响。

2.重视共青团、学生社团工作共青团和学生社团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通过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生动活泼的活动,把广大大学生吸引到自己周围,落实学校的各项德育工作任务。

3、重视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在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把优秀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并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二、国外的德育方法及途径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历史条件、物质基础不同,开展德育的方式、方法和所采取的手段也不相同,但普遍在德育的培养上着实下了一番功夫,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有一些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校德育教育学校德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严格务实的管理渠道来展开。

许多国家都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德国、新加坡、日本、韩国等都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设立了名目各异的与德育有关的课程。

美国在正式课程中,人文和社会科学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所开设的德育类课程主要进行政治、法律、人权、社会生活、民主生活、价值观、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英国的德育教材将行为规范、人际关系等问题的处理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思考、谈论、评论,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

日本的德育课程教学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如讲解、谈论、看录像、演出剧目、唱歌、辩论等,形式不拘一格、活泼有趣。

韩国大学还纷纷把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列为必修课,规定不获此门课程学分的学生不得毕业,目的是为了要制造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氛围。

(二)社会的德育教育西方国家除了在校内开展德育教育外,还十分重视社会德育教育工作,把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

1.通过大众传媒进行德育教育所有西方发达国家都极其重视大众传媒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将其作为宣传教育的基本工具和重要渠道。

政府、政党通过电视、报刊书籍、广播、互联网、音像制品等宣传其道德主张,并通过这些媒体去影响公民的政治倾向、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同时并善于利用各种传播工具来开展德育教育。

2.宗教教育西方国家普遍把宗教教育作为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把宗教活动有机地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政治信仰结合起来。

他们通过遍布全国的宗教组织和广泛的宗教活动,把统治者的意志变成上帝的语言,把民众的宗教信仰巧妙地转化为对政府的顺从,把资产阶级政府变成了民众的上帝。

(三)家庭的德育教育任何人都是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个人的思想和最起码的行为规范首先是在父母、家人的教育、管理和影响中形成的,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并对子女今后在社会上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

所以,许多国家也把家庭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新加坡,家庭价值被视为东方社会生存发展的核心观念,家庭教育受到特别关注,政府通过立法和政策导向来维护、推动家庭教育,效果非常明显。

我们应当学习西方国家开展德育教育的方法,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条件,积极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把课堂上下、校园内外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调动校内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教师既教书又育人,规范教师的行为举止,抑制、消除影响德育教育效果的消极因素。

三、借鉴国外经验切实加强德育的有效性在德育教学中,我们要吸取西方德育的预防为主、建立广泛的防范体系,应该把民族精神作为德育的核心目标,注重发挥德育的渗透性、寓他性,提倡“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行为规范的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注意继承传统德育的对道德认知,强调“好学善思,学思结合”,重视道德情感的培植,在道德意志上主张立志有恒、逆境磨炼,在道德行为上要求受教者知行并重,在手段上采取因性而教,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对德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行创新。

特别注重德育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和实施途径的多样化。

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从单向灌输型转向双向交流型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公共事业,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选择自己学习的领域,下载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已经成为主体的一种自觉选择。

德育教育要改变过去“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强制性工作格局,应通过德育教育过程中信息的双向流动达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赢。

西方高校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使之成为积极参加社会生活的合格公民。

在注重行使个人权利的同时,又注重履行个人的义务。

我国目前在强调大学生爱国的前提下,应注重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实事做起,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学校德育的立足点。

所以我们在以后德育教育工作中应讲究真情互动,注意增强德育教育的艺术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

在实施过程中,增强互相交流和双向互动,增强平等氛围,使德育教育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

(二)学校德育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道德思维、提高道德能力过去学校的德育教育在内容上和对象上不注意层次,新的德育教育要注意研究人的思想和心理规律,编写符合不同层次要求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标准和要求。

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面对目前的学生道德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和行为能力的现实,把学校德育的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道德思维、提高道德能力的轨道上来,帮助学生养成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自觉性。

要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坚持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借鉴国外学校德育的方法,把教育对象放置于一定的认识情景,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他们掌握处事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固定思想基本思维模式,提高他们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

(三)进行轻松活泼、自由灵活的开放式教育德育工作的途径创新,简单而言就是指利用新的载体对德育教育手段的改革和更新。

注重德育的艺术性,把德育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我国目前应该运用“面向社会、双向参与、内外开放、齐抓共管”的模式来加强德育工作。

在课堂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如:演讲、辩论、讨论等形式,不拘一格。

在课外要通过各种社团、社会组织实践,参观展览等形式进行德育的教育。

在社会生活中利用多种渠道,充分发挥政治组织、社会团体和家庭在开展德育方面的作用,教育的方法丰富灵活,形式生动活泼。

同时立足长远,未雨绸缪,抢占网上信息制高点,有针对性地加大网上德育宣传的力度,学会利用因特网作为德育工作的新武器,加强德育工作实效性,增强影响力。

我国的高校德育教育者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以人为本,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我们正面临着教育观念的一次深刻变革,而教育观念的变革必将促进德育教育途径与方法的创新。

在现阶段要借鉴国外德育的优秀经验和方法途径,继承我国传统的德育方法,加强高校德育的有效性,切实使我国高校德育得到跨越式的发展,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参考文献:[1]赵立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书育人新思路的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5,(3).[2]宁玉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5).[3]王金成,王勇.浅谈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创新[j].党史博采:理论,200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