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文献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把”字句偏误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把”字句偏误研究有关对外汉语“把”字句的研究,可以分为本体研究和教学研究。
对于本体中的“把”字句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24年,至今历时八十余年之久,可以说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历时最为悠久的课题之一。
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重视。
所以从上世纪末开始,对于“把”字句的对外教学习得研究在学术界掀起了狂潮。
正是由于被研究者们一次又一次得从不同的角度提及,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可以把对于“把”字句的研究看作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从开始到发展再到繁荣的一面镜子。
(一)“把”字句本体研究状况1、新中国成立前“把”字句的研究状况(1)“提宾”说1924年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中从句法结构分析入手,首创“提宾”说。
认为“把”的作用在于把原先位于动词之后的宾语,提到动词之前。
例如:“他把狗洗得很干净。
”“邮递员把信交给我。
”黎锦熙先生的“提宾”说,对后来始于七十年代后,盛行于九十年代的“把”字句与其相关句式间互相转换等的动态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力和吕叔湘也认为“把”字句的宾语是动词的宾语前置。
(2)“处置”说王力先生从“把”字句表示的语法意义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处置”说,开了“把”字句语义研究的先河。
他认为“‘把’字本来是‘握’的意义。
到了现代,更渐渐由实变虚,由动词变为助动词。
后来‘把’字的本来意义渐渐消失,只剩一种语法上的意义。
”[1]例如“把衣服穿上”。
王力先生还给这类句子定了个规律:“处置式既然必须是表示一种处置的,如果行为不带处置性质,就不能用处置式。
”(3)吕叔湘“三说”吕叔湘先生在1924年《中国文法要略》中,从动词的意义限制、“把”字宾语的性质、谓语动词前后的成分要求三个方面,相当全面而细致地分析讨论了近代汉语“把”字的用法,提出“行为动词说”、“宾语有定说”、“谓语复杂说”,【2】成为“把”字句综合研究的第一人。
文献综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5篇
文献综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5篇第一篇:文献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文献综述前言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外汉语教学开始受到重视,有关于汉字教学各方面的研究都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偏误分析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如果从1984 年鲁健骥先生引进中介语理论算起,偏误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只有短短30多年的历史, 但其发展速度却非常迅猛, 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研究手段的不断更新, 偏误分析的各项成果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在对外汉语语音、词汇、文字、语法等各个领域破土发芽。
为深入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我查阅了一些文献资料。
主题关于汉字学习的偏误分析,其本身发展就不是很早,所以这方面的综述更是不多。
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一些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的综述,在这些综述中提到了关于汉字偏误分析的内容及成果。
例如潘先军的《近4年对外汉字教学研究述评》(2003)、李蕊的《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综述》(2008)。
2005年,出现了专门针对汉字偏误分析的综述,如刘晓岚的《留学生汉字偏误研究综述》。
鉴于这方面的综述做得较少,我只是简要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的研究进行了查阅,主要针对语音、汉字、词类、语法等进行的分析。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偏误分析研究者们主要分析对比了学生在声母、韵母、声调、轻重音、儿化音等方面的语音偏误,并提出了一系列纠正发音偏误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语音偏误分析的面貌,这为在汉语学习和教学中避免语音上的偏误提供了帮助,并为我们进一步寻找更有效的纠正语音偏误的教学策略提供了帮助。
如郭宏的《韩国学生汉语学习中语音偏误例析》(2005)针对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纠正;叶南的《对外语语音偏误研究》(2008)针对学生的语音偏误,提出了一系列纠正语音偏误对策:《拼音方案》的策略性调整;声调、变调和轻声的音乐旋律练唱;韵母类推系联网络;声母纵横系联方阵。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综述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综述摘要:本文对外汉语听力教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通过对教学现状的分析,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建议。
关键词:外汉语听力教学,教学现状,问题,解决方法,未来发展。
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对外汉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听力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良好的听力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汉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文旨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文献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对外汉语听力教学进行了广泛研究。
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现状研究:学者们对当前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
2、问题研究:通过分析教学现状,学者们发现当前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听力水平普遍较低,教学方法单一,教材内容不够丰富,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完善等。
3、解决方法研究:为改善上述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法。
包括改进课程设置,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编写更具针对性的教材,加强教师培训等。
综合评价与分析:通过对前人研究的综合评价与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等。
结论:总结前人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不足,我们发现当前对外汉语听力教学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教学方法单一、教材内容不够丰富、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完善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同时,需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在线学习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渠道。
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建议: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对汉语人才需求的增长,对外汉语听力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对外汉语写作文献综述
对外汉语写作文献综述我给大家讲个小故事吧。
我的邻居叔叔是个对外汉语老师。
有一次,他给我看了一些他教学用的书本和资料,那些就是关于对外汉语写作的文献呢。
里面有好多简单又好玩的方法教外国人写汉字。
比如说,教“日”这个字的时候,就会画一个圆圆的太阳,告诉外国人这个字就像太阳的样子。
在这些文献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有个外国小朋友,刚开始写汉字的时候,总是把笔画写错。
老师就想了个办法,用小木棍来摆汉字的笔画,就像搭小积木一样。
这个外国小朋友很快就记住了笔画的顺序。
对外汉语写作是个很有意思的事儿,那写作文献综述呢,就像是在讲对外汉语写作的故事集。
我有个小伙伴,他的妈妈是对外汉语老师。
有一回,我去他家玩,看到他妈妈在看一些很特别的书。
他妈妈说那些书就是对外汉语写作文献。
里面有好多不同国家的人学习汉语写作的例子。
就像有个日本的大哥哥,他觉得汉语的声调特别难。
文献里就有老师分享怎么用唱歌的方法来教声调。
就像把一声想象成是在平地上走,二声是爬山,三声是先下山再上山,四声是下山。
这个日本大哥哥用了这个方法后,声调就学得好多了。
还有啊,有个美国的姐姐,她写作文的时候不知道怎么用连接词。
文献里就有老师说可以用图片来表示连接词的关系。
比如“而且”,就画两个手拉手的小人,表示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还有更多的东西。
这些文献综述就像是一个装满了魔法棒的盒子,每个魔法棒都能帮助对外汉语老师解决一个小问题。
让外国人在学习汉语写作的道路上走得更顺利,也让汉语能传播到更多的地方,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汉语的魅力。
我在学校里就听说过这样的事儿。
有个对外汉语老师在教一群韩国的小朋友写汉字。
那些小朋友总是把汉字写得歪歪扭扭的。
后来老师看了一些文献,里面有个方法是用田字格的小卡片,让小朋友在卡片上写汉字,这样就能把汉字写得更工整。
再比如说,有个非洲来的叔叔,他想写一篇关于中国美食的汉语作文。
可是他不知道怎么形容那些美味的食物。
在对外汉语写作文献里就有很多形容食物的好词好句。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研究综述
分类号学号M********* 学校代码密级硕士学位论文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研究综述学位申请人:张传音学科专业:汉语国际教育指导教师:黄仁瑄教授答辩日期:2015年5月26日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for the Degree for the Master of ArtA Summary of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 in Teaching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Candidate : Chuanyin ZhangMajor : 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upervisor : Prof. Renxuan Huang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Wuhan 430074, P.R.ChinaMay, 2015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摘要汉字教学在近年来在对外汉语界中备受重视。
80年代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综述
80年代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汉语文化教学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交流领域。
80年代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背景是指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研究者对80年代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变革和发展所做的系统性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关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还着眼于如何更好地传播和推广中国文化,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通过对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本质和特点,帮助国外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
对80年代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和交流。
1.2 研究意义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在学术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80年代至今的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情况,可以揭示教学历程中的经验与成果,为今后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有助于发现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意义重大,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指在对80年代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进行研究时所采用的方法论和研究工具。
在本研究中,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法以及实地考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深入了解80年代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现状。
通过对各种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调查问卷法是通过设计问卷并对相关教师、学生和管理者进行调查,获取他们对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认知、态度和需求。
通过统计和分析问卷收集的数据,可以直观地了解80年代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实际情况,为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实地考察法是通过走访学校、机构和实践基地,观察实际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环境,深入了解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具体情况。
“比”字句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比”字句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文献综述“比”字句是比较句的一种,“比”字句指的是由“比”字介词短语充当状语的句子,它有明显的外在标志形式“比”。
作为比较句的一种重要形式,“比”字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尤其是初级阶段的教学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语法点,但从目前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汉语学习者在运用“比”字句时仍出错,甚至是中高级阶段的学生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偏误。
对此,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作了详细论述。
本文旨在对这些研究进行梳理,以期能为对外汉语“比”字句教学提供适宜的教学指导。
一、现代汉语“比”字句本体研究比较句的汉语本体研究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纪前期和中后期,以高名凯、吕叔湘、黎锦熙、朱德熙等一批学者为主。
谢白羽在博士论文《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中提到:立足于汉语本体的比较句研究经历了萌芽、探索、发展、繁荣四个阶段。
我们认为,这里所说的汉语本体研究主要是前三个阶段,其中对于“比”字句的研究所探讨的问题主要有:“比”字句的构成成分、替换规律、省略问题等。
但这一时期的研究是纯粹的语言学研究,并未涉及到教学。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尤其是90年代,随着对比语言学在中国的重振和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这时对于“比”字句的本体研究已不再是纯粹语言学研究,而是对比语言学出现后的本体研究,是因教学需要而?a生的。
本文所要综述的正是这种适应对外汉语教学需要的研究。
二、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比”字句本体研究“比”字句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常见但又复杂的句式,对于“比”字句的汉语本体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出一条适合对外汉语教学需要的研究思路来。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研究情况可以参看许国萍的《“比”字句研究综述》,从许文可以看出,八九十年代对“比”字句的研究以句法层面为主,语义、语用层面相对较少,而且以一些具体句式的研究最为突出。
如李临定(1986)考察了形谓“比”字句比较项的类别,一些学者就比较项的不对称问题提出了省略说、替换说、C-控制关系等。
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论文题目:浅谈汪曾祺小说中的爱情英文题目:On WangZengqi's love姓名:付陈燕学号:1030880110年级:10级专业:对外汉语学院:文法学院指导老师:徐国华教授二〇一四年六月前言本综述主要以汪曾祺及其短篇小说为研究对象,在前人对其小说研究基础上,全面对汪曾祺小说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和分析,带着从他们的研究中所得的深切感悟去挖掘汪曾祺短篇小说中的爱情的闪光点,完善自己对汪曾祺的研究并推进自己的论文写作。
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是一位独具创作风格的作家。
其短篇小说的独特风格一直吸引着研究者的目光,以1980年唐挚《赞<受戒>》为发端,学界对于汪曾祺的研究已有30多个年头,虽然汪曾祺的小说创作数量不是很多,但是他的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所呈现出的“异质性”以及其小说所蕴含的文化品格一直是文学界探讨的话题。
本文将对30年来学界对于汪曾祺小说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并对研究现状作简要的评述。
一、初级阶段的研究《受戒》发表于1980年的《北京文学》第10期,这是汪曾祺重新踏上文坛后的第一篇作品,唐挚认为《受戒》是“赞美人间的、自然的、充满生命力的现实世界,大胆地对于出世的、非自然的、充满虚妄的神的世界的挑战”。
当然在批评界也引起了一些争议,这些争议主要是围绕这篇小说的思想主题的指向问题,有的学者认为该小说的艺术表达过于隐晦朦胧,主旨指向不清,语言又太过散漫,很难将其定位。
《受戒》这篇在今天看来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在当时并没有立即引起广泛的重视,在汪曾祺小说研究的起步阶段,学者们一般关注的是其小说的思想内涵、审美意识和文体风格。
在思想内涵和审美意识中,人们十分关注汪曾祺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的汲取。
季红真是比较早对汪曾祺小说做考察的学者,她认为汪的作品集中地概括了传统知识分子的道德素质与精神风貌,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审美理想构成了汪曾祺小说重教化的主题特征,且具有泛神论色彩的庄子哲学,特别是其不重人力而崇尚自然的浪漫。
80年代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综述
80年代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变革。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升,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研究者们在这一背景下,开始探索如何更好地向外国学生介绍中国语言和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理解。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一直处于探索和创新的阶段。
80年代,我国开始向外国学生传授汉语和中国文化,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材不断更新。
90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探索时期,更多的培养了外国学生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发展,汉语文化教学也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全方位的学习机会。
这些背景使得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上持续不断地发展壮大,也激发了更多研究者的兴趣和热情,希望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了了解在不同时期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发展情况,探讨其中的变化和趋势。
通过对各个时期教学实践的研究和总结,可以深入分析其发展规律,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
二是为了探讨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分析其在推动对外汉语教育国际化方面的贡献和作用。
通过对教学特点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三是为了发现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分析其原因和成因,提出相应的改进和优化建议。
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探讨,可以进一步提升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其持续发展和进步。
1.3 研究意义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是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通过对80年代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的综述,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为今后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文歌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研究的文献综述
中文歌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研究的文献综述一、中文歌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1.语音教学。
蒋以亮在《音乐与对外汉语的语音教学》一文中,详细地阐述了利用音乐这一形式,有针对性地对汉语语音的声调以及韵腹问题的教学方法。
用唱歌的办法进行声调的启蒙教学,比传统的五度标记法更容易让学习者掌握声调以及它在各种情况下的变化;同时也让学习者在唱歌过程中训练到咽腔部位,有助于学习者能更正确地发音。
2.词汇和语法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入歌曲教学,可以让学习者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歌词,大大扩充了学习者的词汇量。
歌曲中同一句型有时会重复出现,通过不断地重复使这种记忆发展为长时记忆,对句型、语法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
3.文化教学。
通过学习《龙的传人》这首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歌曲,学习者就可以对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龙”的象征等有一定的了解。
再如《北京欢迎你》这首歌,真诚地表达了北京欢迎各位远道而来的客人的喜悦的心情,这也是中国人热情好客的性格特点的一种表现。
同时也通过这样一首歌曲,传达了中国“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思想。
4.提高汉语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尤其是初级班的学生对中文歌曲都很感兴趣,还有会乐器的学生主动提出为歌曲伴奏。
在学习《丁香花》这首歌时,我们只是做了一些发音练习和语音纠正,并没有详细地讲解歌词。
几天之后,有一部分学习者已经可以跟着音乐哼唱《丁香花》这首歌曲,很多学生课后主动地练习,积极性很高,大大提高了初学者的学习兴趣。
二、中文歌曲的选歌原则1.符合教学对象特点。
克拉申认为,理解输入的语料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输入对于习得者而言,只是一种噪音。
在选择歌曲时,一是要依据学习者的实际水平选歌,同时也要根据学习者的年龄层次来划分选歌的范围。
对于中高级的汉语学习者来说,可以根据当时所处的环境,或是学生平时感兴趣的方面等等来选择歌曲。
例如,来华学习的学习者可以选择与所在城市有关的歌曲《苏州好风光》《太湖美》等;逢年过节选择与节日有关的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烛光里的妈妈》《明月几时有》等;偶尔也可以选择一两首在国内比较流行的歌曲,或者是有学生喜欢的中国歌手的歌曲,比如《小苹果》《童话》《最炫民族风》等。
毕业论文汉语言的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汉语言的文献综述汉语言的文献综述在现代社会中,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研究备受关注。
汉语言的文献综述是一项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和总结,可以了解到汉语言的发展、演变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对汉语言的文献综述进行探讨,以期对汉语言的研究有所启发。
首先,我们可以从汉语言的历史发展角度进行文献综述。
汉语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其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迁。
在古代,汉语言主要是以古汉语为代表,而现代汉语则是在近代时期逐渐形成的。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汉语的特点和演变过程,以及现代汉语的起源和发展。
其次,我们可以从汉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汉语言的语音系统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等要素,而词汇和语法则是构成汉语言的基本单位和规则。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汉语言的音韵规律、词汇的来源和演变,以及语法结构的特点和变化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汉语言的方言和变体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汉语言作为一个广泛分布在中国各地的语言系统,其方言和变体的存在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的方言和变体的特点和差异,以及其与标准汉语之间的关系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汉语言的教育和教学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随着全球对汉语学习的兴趣不断增加,汉语教育和教学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汉语教育和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以及教学方法和教材的发展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汉语言的社会和文化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汉语言作为中国的官方语言,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汉语言在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与其他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和交流等方面的知识。
综上所述,汉语言的文献综述是一项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和总结,可以了解到汉语言的发展、演变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知识。
克拉申“输入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语言文学研究克拉申"输入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任亚玲(兰州交通大学文学与国际汉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二十世>八十年代以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语言学家是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
他的二语习得理论对第二语言学习和对外汉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中的“输入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针对从知网选取的论文期刊进行分析总结,并对研究现状提出建议。
关键词:克拉申输入假说对外汉语教学一、克拉申“输入假说”内容美国著名语言教育家克拉申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对二语习得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假说,其中“输入假说”是核心内容$克拉申认为人类获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对信息的理解,也就是通过吸收可理解输入习得语言知识,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略高于现有的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式的理解时,能习得。
输入的语言不过难也不,用“i+1”,i习者「的语言水平,也就是在自然顺序上所处的一阶$i+1则是下一阶到的语言水平,的语言水平$克拉申认为教说的是他可理解的输入,语能力自然而然$二、国内研究现状者通过对知的理,现自2010年对“输入假说”对语中的研究为类:第一是“输入假说”理对语中的研究;二是“输入假说”理于对语研究;是“输入假说”在分项技能:中的研究;第是于“输入假说”理于对语研究,对语中的研究习的$(一)“输入假说”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二语言习得的件,不是“一对多”的语是“一对一”的语,有的可理解输入有于有利于习得者习得二语言。
就《克拉申的输入假说与对.语教学》中所说,教师应注输入形式和方式的多样化,重输入的顺序,注输入的语言,不的教对语言的速,减少习中的情感焦虑叫姚佳《“可懂输入”对“一对一”汉语的启示》中通过“一对一”语教学的教学特性,指可懂输入对“一对一”语教学的指导作,说就是在确保输入的可理解性基础上做到大量地输入并且使这些输入相关且有趣叫在正规的课堂教学中,初级汉语综合课的教学对象针对的都是零基础的即没有汉语基础的,初级阶段汉语的习是在为之后的汉语学习打基础,二语习得者在初级阶段对语浓厚的兴,促使习得者更大的激情继续学习下去,所以初级阶段的语至关$但因为初级语学习者极受母语的响,所以初级汉语综合有很大的,此“可理解输入”就显得$贾莎《初级语综合语言输入效果研究》中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的可理解输入包括教师语言、互动话语、材语言等。
对外汉语中的汉字教学文献综述
泉州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一、前言。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作为一个学科,从形成到现在不过几十年,时间不算太长,学科基础还比较薄弱,理论研究也还不够深厚。
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作为一个学科有它持久的社会需要。
因此,我们应该从那些方面对这个学科进行研究?怎样帮助外国人学好汉字?怎样让留学生运用自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完成本论文,在写作前搜集了关于汉字教学的论著,有关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书籍以及汉字教学的相关新闻资料。
二、目前国内研究现状。
(一)汉字的性质汉字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汉字教学的特殊性,刘巍在其《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中说到,“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书面符号,有其自身的系统性和结构规律。
汉字的教与学必须建立在对汉字字形结构的分析上,即以字形分析为基础,沟通字音与字义,从而更好地帮助汉语学习者突破书面语与口语之间的障碍。
从语言的认知规律出发,把汉字放到整个汉语的结构网络中教学。
”在胡文华的《汉字与对外汉字教学》中向我们阐述了汉字的性质,要讨论汉字的性质,必须从汉字自身的规律和世界文字体系两方面考虑,从世界文字体系的角度来看,世界上只有两种文字体系,表意体系和表音体系。
表意体系只的是一个词只有一个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不取决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
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
而表音体系的目的是要把词中的一连串连续的声音摹写出来。
表音文字有时是音节的,有时是字母的,即以言语中不能再缩减的要素为基础。
由此可见,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的特点十分明显。
吕叔湘认为,汉字是语素文字。
世界上的文字可以按照文字代表语言的方式来分为三类,他在《汉语文的特点和当前的语文问题》中提到:“一类是因素文字,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素(又叫做音位),如英、法、俄语等;第二类是音节文字,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节。
就是辅音和原音的结合体,如日语的字母、阿拉伯语的字母等;第三类文字是语素文字,它的单位是字,不是字母,字是有意义的字,汉字是这种文字的代表。
浅析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教材研究现状
3、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通过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汉语,同时提高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对于培 养全球化视野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1、进一步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文化因素,以比较不同文 化背景下的教材特点和学习者需求。
1、研究方法单一:现有研究多以思辨为主,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和验证。
2、缺乏系统性研究:针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教材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较 为匮乏。
3、对比研究不足:横向对比不同国家、地区的汉语文化教材研究相对较少, 限制了视野和思路。
三、研究现状
目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教材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材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文化背景,设计了一系列与生活息息相 关的文化项目,如中国美食、传统手工艺、民俗节日等。这些文化项目不仅有助 于提高学习者的口语水平,还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其次,教材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将多种文化项目进行灵活搭配。例如,在 介绍中国美食时,教材不仅介绍了中国传统美食的种类和特点,还对比了不同国 家的饮食文化,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异同。
2、针对不同等级的汉语学习者,研究如何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和需求,调 整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内容和传播方式,以更好地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和跨文化交 际能力。
3、加强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教学能力, 以便更好地传递教材中的文化因素,为学习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服务。
总之,本次演示通过对对外汉语教材的文化因素研究,揭示了文化因素在对 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和促进中外文化交 流,我们需要教材中的文化因素,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并将其融入到教 学过程中。未来的研究应继续这一领域,为对外汉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 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研究综述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研究综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汉语学习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欢迎。
对外汉语中级精读教材作为汉语学习的重要载体,其文化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中级精读教材中的表现及其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
问卷调查对象为中级汉语水平的学生和教师,旨在了解他们对精读教材中文化因素的需求和反馈。
访谈则邀请了多位对外汉语教育专家,探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因素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文化因素对中级精读教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材中文化因素的丰富度。
学生普遍认为教材中文化因素的存在是必要的,因为它们有助于加深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理解。
然而,部分学生认为现有教材中的文化因素还不够丰富,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教材中文化因素的适用性。
学生和教师都认为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应该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相关。
然而,现有的教材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师对文化因素的处理方式。
教师普遍认为文化因素的引入应当自然、灵活,而不是机械、生硬。
然而,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文化因素的处理方式有待改进。
教材编写方面,应增加文化因素的丰富度和适用性。
教材编写者应充分考虑中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将文化因素有机地融入教材中,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教师授课方式方面,应提高教师对文化因素的处理能力。
教师应在充分理解和尊重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将其灵活引入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及中国文化。
教师还可通过课外活动、专题讲座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中国文化,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文从文化因素的角度探讨了对外汉语中级精读教材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提高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对文化因素的重视,推动中级精读教材的改进,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们也期待未来更多的研究能够这一领域,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相关研究,为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献综述
王夫之的知行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现文献综述:1.国外的研究状态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质是汉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法则是实现对外汉语教学总目标和总任务、落实教学基本原则的方法。
中国的的对外汉语教学是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外语教学法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的。
在国外学者冯胜利(美国)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还实践指出海外汉语教学的千头万绪归到一点:训练第一。
在2005年的第八届国际汉语研讨会上法国著名汉学家学白乐桑先生指出汉语教学不能走”以词为本”的拼音教学老路。
而他的这一点在笔者在泰进行汉语教学期间深有体会。
在这次研讨会上不少的国外汉学家都呼吁汉语教学的改革主张汉语教学应于各国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及学习需求相结合,而这一点与王夫之的知行观中的核心思想是相符的,也体现了王夫之“各因其材而施的教学观”。
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对知行关系的研究。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大夫之产就已提出了“知易行难”之说。
而这个时期的孔孟则是主张“生而知之”知行观,表现了一种先验论的倾向。
而荀子,韩非子等人确是主张“不闻不见无从知之”的实践观点,充分肯定了实践的重要作用。
到了东汉时期,王充不仅肯定了知源于“耳目以定实情”,而且亦重视行。
他说“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可见王充是一位知行统一论者。
明朝的王阳明虽说也主张知行合一,但是他的知行观主要针对道德范畴,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王夫之的知行观则是与他的教学观紧密结合,运用知行关系进行教学。
达到了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教学论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最高水平。
我国的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主张“先行后之”这和王夫之的“行而后知”如出一辙。
中南大学历史与文化研究所的熊吕茂,杨铮铮教授的《论王夫之的文化思想》对王夫之的知行观对教育的意义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福建师范大学的孙宇婷教授的《论王夫之的教学过程观》对王夫之的知行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与体现也给予很高的评价。
在泰山学院的万光军,高腾云的《行可兼知,知不可兼行—论王夫之的知行观》这篇论文中也指出王夫之也指出王夫之的知行观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意义对现代教育及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中文文献综述【范本模板】
一、研究背景:翻译,作为一种信息转换与传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意大利著名翻译学家玛提欧·利奇(Matteo Ricci,1552)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先驱,他翻译的《几何原本》带给了当时中国许多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哲学思想。
瑞典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马悦然(Goran Malmqvist,1924)曾经说过:“没有翻译就没有世界文学."由此可见翻译对于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翻译作为一门学科,具体可分为笔译和口译。
笔译的发展历史由来已久,而口译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自上世纪50年代出现以来迅速发展。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口译活动日趋频繁,在这种新形势下,口译研究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口译成为了翻译专家们的研究重点,并且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其中之一就是法国巴黎释意派理论,其核心假说“脱离语言外壳”对实战口译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与此同时,通过研究释意学派理论对于会议口译的指导意义,从而延伸至高校课堂教学,提升口译教学质量,同时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二、研究现状及不足释意学派理论认为,“口译是翻译的基本形式(勒代雷,1990),因而应该是翻译的首要对象。
”因此,口译,尤其是会议口译,一直是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下面先以国外的相关研究和观点为例。
西方口译研究以会议口译的研究最为系统(肖晓燕,2002),其发展过程呈现出四个明显的阶段性:20 世纪50 年代至60 年代初的初级研究阶段,20 世纪60 年代到70 年代初期的实验心理学研究阶段,20 世纪70 年代初到80 年代中期的从业人员研究阶段,20 世纪80 年代后半期开始的蓬勃发展阶段。
口译研究主要围绕五大主题,即口译训练、语言问题、认知问题、质量问题和从业问题,产生了四种很有影响的研究视角,即信息处理范式、释意学派理论、口译神经生理学研究、对口译进行跨学科实证研究。
对外汉语文献综述题目
对外汉语文献综述题目
可以为您提供一些关于对外汉语文献综述的题目:
1. 对外汉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研究
2. 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3.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策略的研究与探讨
4. 汉语词汇教学中的思维导图应用研究
5.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策略研究
6. 以任务型教学法为基础的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研究
7. 中外合作办学对外汉语教育模式研究
8. 对外汉语写作教学中的误区及其解决方案
9. 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0.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能力评估方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汉语专业发展概况文献综述0709600103 李鑫洁一、引言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友好往来的历史有多久,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就有多久。
中国同世界各国交往的密切程度,以及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兴衰。
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外汉语教学逐渐成为一门学科和一项语言教育事业。
目前这项事业正以崭新的姿态、面向世界、迎接未来。
以此为背景,我们尝试对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创至今的50多年历史中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并梳理其时间逻辑发展的顺序,力求更直观、更系统、更有层次性地理解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概况。
本文对文献的综述基本上按照对外汉语事业的实际发展进程展开。
第二部分介绍对外汉语专业出现的历史渊源和初创阶段。
第三部分介绍巩固和发展阶段中、围绕对外汉语事业提出的各种理论与见解。
第四部分细致分析对外汉语专业的现状和趋势、展望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前景。
二、历史渊源与初创阶段(一)历史渊源西汉时,我国周边的少数民族就有人来当时的长安学习汉语。
而中国真正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
至唐代,由于国力强盛,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如日本派遣了十几次“遣唐使”,每批几百人;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也派遣留学生到长安,每批有百余人。
以后的各个朝代也都有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元代实行霸权,留学生数量锐减),其中《老乞大》、《朴事通》等就是明初教朝鲜人学习汉语口语(北京口语)的教材。
而明末金尼阁的《西儒耳目资》和清末威妥玛的《语言自迩集》可算当时影响较广的汉语教材。
民国期间,中国政府也同外国政府交换了少数留学生,当时也有许多知名学者先后从事过对外汉语教学或相关工作。
如老舍先生在1924~1929年间,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担任汉语讲师,他当年讲课的录音,至今还保存在伦敦。
(二)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20世纪60年代初期)尽管中国角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历史悠久,然而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的“对外汉语”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由于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因此在其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上、学术界乃至本学科内部对本学科的名称、性质、任务等基本问题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存在一些争议。
一个学科的名称是该学科的内容和学科的本质特点的反映。
在对外汉语专业的起步阶段,学术界对这个学科的名称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这些不同看法也反映了人们对这个学科的认识:1.“对外汉语”:目前除了本科有对外汉语专业或对外汉语系外,少数学校已经有“对外汉语”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如北京语言大学把国内唯一一个国家研究基地叫做“对外汉语研究中心”,该中心主任赵金铭教授的专论《对外汉语研究的基本框架》都使用“对外汉语”作为学科名。
2.“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基本上能体现教授外国人学习汉语这个学科的特点和内涵,但客观上说,由于有“教学”两字,很容易让人把它归入教育学或学科教学论等学科中去。
3.“汉语教学”:因为“对外汉语”本来是针对国内教外国人学汉语这一事业所起的名称,明显地带有以中国人的视角来指称这一学科的色彩。
“对外”二字无法为国外从事汉语教学的同行所使用,因此它只适用于中国。
当国内外的学者在一起讨论学科或学术问题时,这种情况下一般使用“汉语教学”这个名称。
4.“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从科学性上看,这一名称较为精确地指出了本学科的内涵和性质。
但由于这一名称太长、不上口,再加上约定俗成的原因,它不太可能被广泛传播。
5.对外汉语教育学。
从实际而言,我们认为今后应该加强对“对外汉语”这个学科本身的性质、任务、内涵的研究,没有必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学科名称的讨论和争论上。
1952年,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等人首次赴保加利亚教授汉语,这是解放后我国向海外派遣教师教授汉语的开始。
这一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研究已经开始,能见到的最早的论文是周祖谟的《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中国语文》1953年第7期)。
周祖谟先生一开始便明确了对外国人和汉族人的汉语教学不同于对我国汉族学生的“语文”教学,指出要针对非汉族成年人学习“汉语”的特点进行教学;明确了对外国人和非汉族人的汉语教学是培养他们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指出结合汉语教学需要加强汉语研究的必要性。
1958年正式出版的我国第一部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学书》,以语法为主线,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编排,为建立“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奠定了基础。
该教材集中体现了本阶段的理论和方法。
三、发展阶段(一)巩固和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接受外国留学生和向外派遣留学生的规模都需要扩大。
为了加强各院校对外汉语教学经验的交流,高教部决定由北京语言学院创办《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这是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于1965年创刊,共出版了11期。
这一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重点是总结建国以来的教学经验,钟梫的《十五年汉语教学总结》(《语言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4期)反映了这一点。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教学的特点、教学要求和教学原则,努力促进教材、课堂教学法等向规范性的方向发展。
比如他提出: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学以致用的教学要求;“精讲多练、课内外结合”的实践性教学原则;“语文并进”,全面训练听说读写,阶段侧重的教学安排;语法的系统性与课文的生动性相结合的教材编写方式;尽可能使用汉语进行课堂教学的相对直接法。
本阶段还编写了《基础汉语》,由于“文革”影响,直至1971年修改后才正式出版,1972年又出版了和它相衔接的《汉语读本》。
这套教材突出和强调了实际语言在教材中的地位,是“实践性原则”和“相对直接法”的直接体现。
1966年爆发了“文革”,对外汉语被迫中断。
(三)恢复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期—20世纪70年代后期)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我国在对外关系上有了较大进展。
此时部分高等学校已恢复招生,许多因“文革”中断在华学习的留学生要求复学。
由于“文革”的严重冲击,当时的对外汉语事业在各方面都面临着重重困难,接受留学生的能力还是非常有限。
而师资力量不足是本阶段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所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
这一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更加深入,论文主要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上,如吕必松的《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原则》、杨俊萱的《课堂教学的“死”与“活”》、郑万鹏的《怎样对留学生进行〈文章选读〉课教学?》、林焘的《语音教学和字音教学》、石佩文和李继禹的《听力训练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等等。
主要特点是:侧重于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但研究范围仍嫌褊狭,未上升到学科建设的高度,局限于教学原则和课堂教学的范围之内。
(四)蓬勃发展阶段(70年代末以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政治上的转轨和因此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引起了国外的极大关注,随之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中国热”,“中国热”又引起了“汉语热”。
对外汉语事业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获得蓬勃的发展。
1978年吕必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应当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学科来建设。
1983年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即“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的前身)成立,1984年王力在为《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题词时指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学科”,同年时任教育部部长的何东昌在我国留学生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多年的事实证明,对外汉语已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国务院于1987年7月批准成立了由7个部委参加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这是主管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政府机构。
这一阶段的理论研究成果更为丰硕。
如刘珣主编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及《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吕必松的《对外汉语教学探索》及《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齐沪扬与陈昌来主编的《应用语言学纲要》;盛炎的《语言教学原理》;赵金铭主编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等。
这一阶段是真正把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开展教学理论研究。
主要特点为:进行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宏观研究,对各个环节和各项活动展开了全面的研究。
另外,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规定对外汉语教学应当教授普通话和规范字。
这是我国第一个涉及对外汉语教学的国家法律。
四、现状和趋势(一)国家对对外汉语事业的领导和管理不断加强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自1987年成立以来,不断加强对全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领导管理和协调工作,制订了一系列宏观发展规划,推动了该项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
2001年2月8日召开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年度例会,首次确定设立“国家汉办项目经费”,大幅度增加对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投入,为发展对外汉语事业提供了财政支持和经费保障。
(二)教学体制不断完善,教学规模不断扩大除了学校教育为主外,还出现了更多方式:广播、刊授、函授、多媒体教学、网上中文、远程汉语教学等形式。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已逐渐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较为完善的教学体制。
(三)汉语水平考试进一步推广,研发力度加强;HSK将进一步取得国际信誉,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渠道更加广泛;从2004年起,中国在海外创办多所“孔子学院”,以加强在海外推广汉语教学的力量,进一步扩大汉语教学在海外的影响。
(五)高度重视基础理论和教学理论研究目前本学科的论文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此前所不能比拟的,尤其是实证型、统计型定量分析的论文较之经验型、介绍型的论文多了,跨学科、多角度研究的论文多了。
并且,研究汉语教学和习得规律的论著多了,如《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研究》、《对外汉语本科教育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等等。
同时,还出现了一批紧密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专项研究论著,如《现代汉语语法与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副词研究》、《似同实异——汉语近义表达方式的认知语用分析》等。
还召开了与教学密切结合的汉语专项研讨会,如2003年11月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了由国家汉办与上海师范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现代汉语虚词与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
今后,对外汉语的科学研究还将不断深化。
(六)教材开发有了新的发展对我们来说,编写高质量的汉语教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目前对外汉语教材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仅2002年汉办组织编写出版的纸质和音像教材就分别达52种和19种之多。
其中不乏是在大量汉语研究和汉语调查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编写出的具有较高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教材,但也面临着教材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随着对外汉语事业的发展,将需要更多更好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