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之阳江风筝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俗文化之阳江风筝文化

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风筝源于春秋时代,相传有“墨子为木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大多数的人认为风筝起源于中国,至今已经有2000余年的历史。大约在公元12世纪,中国风筝就传到了西方,此后经过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东西方风筝文化。中国的风筝和火箭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其中风筝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中国的风筝不仅历史悠久,并且还富有很深的寓意。从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风筝,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与风筝工艺相融合,将神话故事、花鸟瑞兽、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上,从而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文化。

风筝从古代发展到今时今日,种类日益增多,花样不断翻新,形成一套别具特色的彩绘图案纹样,成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部分。依照风筝的地域分布,可以把风筝分为北京风筝、潍坊风筝、天津风筝、南通风筝、江南风筝。这就是在风筝文化的不断沉积之中形成的“五大流派”,而阳江风筝就是江南风筝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在国内,广东的阳江与山东的潍坊匹敌,南北遥相呼应,成为中国南北风筝实力最为强大、最有可比性的两个流派。所以在国内风筝领域,常会听到“南有阳江,北有潍坊”这一句话。

阳江是我的家乡,说到阳江的风筝,令我想起了小时候放风筝(在阳江俗称“放鹞”)的有趣场景,那时候和小伙伴们随便搭个风筝竹架,然后用胶水在上面粘上一张报纸,再绑上线绳就能飞上天空了。但我那时候只知陶醉于放风筝时的乐趣,对我们阳江的风筝文化却没有丝毫的了解。

阳江风筝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阳江风筝"项目在2005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阳江背山面海,旷野辽阔,到处都是天然的放飞场。每逢重阳节,秋高气爽,正是“放鹞”的最佳时节,放风筝便成了民间最兴盛的赛事。

风筝放飞是历史悠久的民俗传统和全民参与的群众性体育活动。阳江风筝制作技艺高超,流传于整个阳江地区,经民间艺人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其风筝最显著特点是纯手

工制作,技艺古朴精湛,以造型美观、形神兼备、工艺精巧、色彩鲜艳、放飞容易、平稳高远而深受喜爱。另外,阳江风筝种类繁多,品种齐全、内容丰富、造型千姿百态,题材以花、鸟、虫、鱼、兽等动物以及神话、故事、戏曲、小品中的人物形象为主,绘画风格以写意中国画为主,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

阳江风筝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灵芝、百足、崖鹰等。如“灵芝”风筝它以其独特的制作方法和设计,以及有声有势的放飞效果,成为真正意义上名副其实的“风筝”,这种风筝呈椭圆形,顶上是一片白云,下面是一只活蹦活现的小鹿,口含一灵芝草在不停跑动。风筝的顶端,用一根很薄的藤片涂上油,接在弓架上张开,在空中迎风“汪汪”作响,方圆数公里都能听到它的鸣叫声。自1986年始连续五年夺得全国金牌,1990年参加海坊第七届国际风筝会,取材于民间传说《白蛇传》扎制而成的“灵芝”风筝,被评为世界“十绝”风筝,至今还是全国和国际独一无二的名贵作品。又如“百足”风筝(又称龙风筝),因其制作工艺独特,放飞效果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还能做特技表演,严誉为“阳江活龙”,而其他地方则称“定龙”,此作品在全国也是别具一格的。再如"崖鹰"风筝,其制作也有独到之处,特别是群鹰串飞或树飞,三五只、几十只甚至上百只崖鹰在空中翩翩起舞,左右盘旋,有时还引得真鹰追逐,可谓惟妙惟肖,以假乱真。

1993年,中国风筝协会命名阳江为“中国风筝之乡”,是南国风筝之乡为南派风筝的代表之一。阳江有一个南国风筝竞技场,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可容纳30万人放飞,是目前全国最具规模的风筝放飞场。每年重阳节,同时也是“阳江风筝节”,百姓们都会去南国风筝竞技场观赏举风筝比赛。

但是,自90年代以来,阳江风筝有衰退的趋势,由于制作耗时费工,比如:做一个金鱼风筝要一天,一个灵芝风筝要3天,一个蜈蚣风筝要半个月,如果巨龙风筝,则要好几个人做足20天。风筝在人们的意识里上不了台面,又被一些机械化生产价位低的产品所替代。因此,阳江风筝制作后继乏人,仅有二、三十人的制作者,但是这些制作者都是一些老艺人。也由于阳江本地的风筝制作还停留在原始作坊阶段,根本无法抵御外来风筝的冲击,制作风筝的专业户也越来越少。于是,“阳江风筝”在阳江的命运,也和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许多国粹一样,成了老年人的专利。千百年来,阳江风筝的制作技艺几乎都是在代际间通过口头传播,耳提面授,并无多少文字记载。如今,年轻一代几乎无人愿意学风筝制作手艺,即使哪天想去放放风筝,也只会想到上街去买,真正自己动手做的已经寥寥无几。

“阳江风筝”项目于2005年被广东省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面对后继乏人的局面,我们应该去保护、抢救濒危的阳江风筝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让阳江风筝能永远在蓝天上比高竞翔、争奇斗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