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0 马铃薯

合集下载

马铃薯的小实验报告

马铃薯的小实验报告

马铃薯的小实验报告引言马铃薯是一种常见的主食,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和维生素。

为了更好地了解马铃薯的物理特性,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关于马铃薯的小实验。

本实验报告将详细介绍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设计1. 实验材料:新鲜马铃薯、刀具、试管、测量器具(称量器、尺子、温度计)、热水槽、酒精灯。

2. 实验步骤:- 步骤一:测量马铃薯的质量、长度、直径等参数。

- 步骤二:将马铃薯放入热水槽中,记录开始时的温度。

- 步骤三:点燃酒精灯,将火焰靠近马铃薯,观察马铃薯的变化。

- 步骤四:在马铃薯上切割不同形状的刀痕,记录观察到的结果。

- 步骤五:使用试管,将马铃薯浸入水中,观察水的变化。

- 步骤六:重复步骤二至五,但改变温度、切割深度等参数来进行不同条件的实验。

实验过程1. 测量马铃薯的基本参数:我们使用称量器、尺子等工具准确地测量了马铃薯的质量、长度和直径。

记录下数据,为后续实验提供参考。

2. 热水槽实验:将马铃薯放入预先准备好的热水槽中,记录下开始时的温度。

然后点燃酒精灯,将火焰靠近马铃薯。

马铃薯会渐渐变软,并在高温下变得可塑。

记录下马铃薯变化的时间和温度。

3. 刀痕实验:在马铃薯表面进行不同形状的刀痕切割,例如线条、网格等。

观察马铃薯在切割区域的变化,如切口处的颜色变化、水分渗出等。

记录下马铃薯的变化情况。

4. 水中实验:将马铃薯浸入水中,观察马铃薯吸收水分的情况。

同时,我们还观察到水中的变化,如水的颜色、悬浮物等。

记录吸水过程中的变化。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过程的记录,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1. 马铃薯在高温下会变得可塑,并且变软。

2. 切割马铃薯表面会导致切口处的颜色变化,水分渗出。

3. 马铃薯在水中能够吸收水分,同时还会使水的颜色变浑浊。

4. 根据实验参数的变化,我们还观察到了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的差异。

结果分析与讨论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马铃薯在高温下变软可塑,这是由于淀粉在高温下糊化和溶胀所引起的。

总结马铃薯的实验报告

总结马铃薯的实验报告

总结马铃薯的实验报告马铃薯是一种常见的块茎植物,被人们广泛种植和食用。

为了进一步了解马铃薯的特性及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我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以下是对实验报告的总结:实验目的和方法:实验的目的是研究马铃薯的生长过程、对温度和光照的适应能力以及抗病性。

在实验中,我们首先选择了不同生长阶段的马铃薯植株进行观察和测量;然后,将马铃薯植株置放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记录其生长情况;最后,将马铃薯植株暴露在不同光照强度下,观察其生理反应。

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以下几点结果:1. 马铃薯的生长过程包括发芽、生长、开花和结实阶段。

不同生长阶段的马铃薯植株在外观、大小和重量上有差异。

2. 马铃薯对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强。

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马铃薯植株的生长速度较快,块茎的质量和数量也较大。

但当温度过高或过低时,马铃薯植株的生长受到抑制。

3. 马铃薯对光照的敏感度较高。

足够的光照可以促进马铃薯的光合作用和养分转化,提高产量和品质。

然而,过强的光照或长期暴露在光照不足的环境中,都会对马铃薯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4. 马铃薯具有一定的抗病性。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马铃薯植株对某些病原菌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这种抗性可能与马铃薯中含有的化学物质有关。

实验分析:通过以上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马铃薯的生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光照和病原菌等。

合理调节这些因素可以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2. 马铃薯对温度和光照的适应性较强,但仍有一定的极限范围。

因此,在种植马铃薯时,应选择适宜的环境条件,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潜力。

3. 马铃薯具有一定的抗病性,这可能与其化学成分有关。

深入研究马铃薯的抗病机制将有助于培育更耐病的品种,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实验结论和启示:通过这系列实验,我们对马铃薯的特性和适应能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管理和种植马铃薯,提高其产量和品质。

此外,实验结果也启示我们要充分利用马铃薯的耐病特性,通过科学种植和育种来应对病害,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用马铃薯做实验报告(3篇)

用马铃薯做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马铃薯块茎的生长发育过程;2. 探究马铃薯块茎的生理特性,如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水分吸收与运输等;3. 分析影响马铃薯块茎生长发育的因素。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马铃薯、土壤、植物生长灯、培养皿、剪刀、尺子、天平等;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显微镜、pH计、电导率仪、温度计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一:马铃薯块茎生长发育观察(1)将马铃薯块茎切成大小相同的块,分别放置在培养皿中;(2)将培养皿放置在植物生长灯下,保持适宜的温度和光照;(3)每天观察马铃薯块茎的生长情况,记录生长高度、叶片数量等数据;(4)每隔一定时间,测量马铃薯块茎的重量,计算生长速度。

2. 实验二:马铃薯块茎呼吸作用研究(1)将马铃薯块茎切成小块,分别放入培养皿中;(2)使用pH计测量培养皿内空气的pH值,记录初始值;(3)将培养皿放置在植物生长灯下,保持适宜的温度和光照;(4)每隔一定时间,使用pH计测量培养皿内空气的pH值,计算呼吸速率。

3. 实验三:马铃薯块茎光合作用研究(1)将马铃薯块茎切成小块,分别放入培养皿中;(2)使用电导率仪测量培养皿内土壤的初始电导率;(3)将培养皿放置在植物生长灯下,保持适宜的温度和光照;(4)每隔一定时间,使用电导率仪测量培养皿内土壤的电导率,计算光合速率。

4. 实验四:马铃薯块茎水分吸收与运输研究(1)将马铃薯块茎切成小块,分别放入培养皿中;(2)使用电子天平称量培养皿及马铃薯块茎的总重量;(3)将培养皿放置在植物生长灯下,保持适宜的温度和光照;(4)每隔一定时间,使用电子天平称量培养皿及马铃薯块茎的总重量,计算水分吸收量;(5)观察马铃薯块茎内部水分运输情况。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马铃薯块茎生长发育观察根据实验结果,马铃薯块茎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生长速度较快,生长高度和叶片数量逐渐增加。

这表明马铃薯块茎具有较好的生长发育潜力。

2. 实验二:马铃薯块茎呼吸作用研究根据实验结果,马铃薯块茎在植物生长灯下的呼吸速率较高,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呼吸速率逐渐降低。

实验报告马铃薯里的(3篇)

实验报告马铃薯里的(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马铃薯中的营养成分,为人们合理膳食提供参考。

二、实验原理马铃薯(学名:Solanum tuberosum L.)是一种常见的块茎类蔬菜,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

本实验通过测定马铃薯中的营养成分,了解其营养价值。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马铃薯、蒸馏水、乙醇、盐酸、氢氧化钠、氧化镁、盐酸酸化高锰酸钾、硫酸铜、碘化钾、淀粉酶、葡萄糖、苯酚、硫酸铜、铁氰化钾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恒温水浴锅、分光光度计、酸度计、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烧杯、试管、漏斗等。

四、实验方法1. 马铃薯样品处理(1)将新鲜马铃薯洗净,去皮,切成小块。

(2)将马铃薯块放入烘箱中,在60℃下烘干至恒重。

(3)将烘干后的马铃薯块研磨成粉末,过100目筛,备用。

2. 营养成分测定(1)碳水化合物测定采用酶解法测定马铃薯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

将马铃薯粉末加入淀粉酶溶液,在适宜条件下反应一定时间,然后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反应后溶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进而计算出马铃薯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

(2)蛋白质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马铃薯中的蛋白质含量。

将马铃薯粉末加入硫酸和硫酸铜溶液,加热反应,使蛋白质分解为氨,然后用酸化高锰酸钾滴定氨,计算出马铃薯中的蛋白质含量。

(3)膳食纤维测定采用酸碱洗涤法测定马铃薯中的膳食纤维含量。

将马铃薯粉末加入稀盐酸溶液,在适宜条件下反应,然后用碘化钾溶液检测反应后溶液中的淀粉含量,计算出马铃薯中的膳食纤维含量。

(4)维生素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马铃薯中的维生素C含量。

将马铃薯粉末加入氧化镁和盐酸溶液,提取维生素C,然后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中的维生素C含量。

(5)矿物质测定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马铃薯中的钙、镁、钾、铁等矿物质含量。

将马铃薯粉末加入硝酸溶液,消解后,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溶液中的矿物质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马铃薯中碳水化合物含量为17.5%,蛋白质含量为2.2%,膳食纤维含量为1.8%,维生素C含量为21.2mg/100g,钙含量为11.2mg/100g,镁含量为28.6mg/100g,钾含量为289.2mg/100g,铁含量为0.9mg/100g。

实验10马铃薯、甘薯形态观察与类型识别

实验10马铃薯、甘薯形态观察与类型识别

实验10 马铃薯、甘薯形态观察与类型识别一、实验目的1. 认识马铃薯的形态,掌握其形态特征。

2. 认识甘薯的形态,掌握其形态特征。

二、材料与用具1.材料:标本区马铃薯、甘薯植株标本。

2.用具:钢卷尺、锹、小铲三、内容说明(一)马铃薯的形态特征1.根用块茎繁殖所发生的根系为须根系,没有明显的主侧根;用种子繁殖的根系为直根系。

须根系分两种:(1)在初生芽的基部靠薯处紧缩在一起的3~4节所发生的根,称为初生根或芽眼根。

该类根分枝能力强,为马铃薯根系的主体。

(2)在植株生长期间,在地下茎节处匍匐茎的周围发生的根,称作匍匐根或后生根,该类根吸收作用强,特别是吸收磷的作用很强。

马铃薯的根系大多分布在土壤表层30cm内,最初以与地面倾斜的方向向下生长,横展到30~60cm后,折向垂直地面下扎,深的可达120cm以下。

2.茎马铃薯的茎具有多态性。

一般分成4类:(1)地上茎。

它由块根芽眼抽出地面的枝条形成,是植株地上部的主体。

地上茎具节和棱形,三角形的节间,节间的棱上往往有直线的或是波状的翅。

地上茎的节可产生不定根,并可产生分枝。

地上茎内多汁,色紫或绿,一般早熟品种高40~70cm,中晚熟品种高80~120cm。

其高度与品种和肥水条件有关。

(2)地下茎。

它是主茎的地下部分,因无色素,呈白色或黄白色。

地下茎也由节与节间构成,节间可产生分枝形成匍匐茎和块茎。

(3)匍匐茎。

由地下茎节上的腋芽萌发而成,是形成块茎的部位,一般水平生长。

匍匐茎是块茎的前体,约50%左右的匍匐茎可膨大为块茎,因此匍匐茎多,块茎也多。

(4)块茎。

是缩短而变态的茎。

当匍匐茎顶端停止了生长,它的髓部韧皮部及皮层的薄壁细胞分生扩大,并有大量的淀粉积累,这样就使匍匐茎的顶端膨大形成了块茎。

块茎具地上茎的各种特性。

在块茎生长初期,上着生鳞片状小叶,缺乏绿色素,至块茎稍大后,鳞片状小叶雕萎,残留下月芽状的叶痕,称作芽眉。

芽眉向内凹陷成为芽眼,呈2/5、3/8或5/13的螺旋状,排列在块茎上,与地上茎的叶片排列相同。

马铃薯的小实验报告

马铃薯的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马铃薯中淀粉的提取方法。

2. 掌握淀粉的鉴定方法。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马铃薯是一种富含淀粉的植物,淀粉是马铃薯中的一种主要碳水化合物。

淀粉的提取方法有水提法、酸提法、酶解法等。

本实验采用水提法,通过加热、搅拌、过滤等步骤,将马铃薯中的淀粉提取出来。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马铃薯、蒸馏水、碘液、氢氧化钠、盐酸、硫酸铵、无水乙醇、滤纸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滴管、试管、酒精灯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马铃薯:将新鲜马铃薯洗净,去皮,切成小块。

2. 水提法提取淀粉:a. 称取2克马铃薯块,加入10毫升蒸馏水,放入烧杯中;b. 将烧杯置于酒精灯上加热,不断搅拌,使马铃薯块充分溶解;c. 待马铃薯块溶解后,用滤纸过滤,收集滤液;d. 将滤液倒入烧杯中,加入2毫升碘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3. 淀粉鉴定:a. 取2毫升滤液,加入1毫升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均匀;b. 用滴管滴加几滴硫酸铵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c. 将溶液滴入无水乙醇中,观察沉淀形成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水提法提取淀粉:在实验过程中,马铃薯块逐渐溶解,溶液变得浑浊。

经过过滤,收集到滤液,加入碘液后,溶液呈现蓝色,说明提取到了淀粉。

2. 淀粉鉴定:在实验过程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呈现蓝色,说明淀粉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淀粉-氢氧化钠复合物。

加入硫酸铵溶液后,溶液颜色加深,说明复合物中的淀粉被析出。

将溶液滴入无水乙醇中,观察到白色沉淀形成,进一步证明提取到了淀粉。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水提法成功提取了马铃薯中的淀粉,并通过淀粉的鉴定方法验证了提取结果的正确性。

实验过程中,操作者应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防止烫伤。

2. 加热过程中,不断搅拌,确保马铃薯块充分溶解。

3. 过滤时,注意滤纸的湿润,避免溶液流失。

马铃薯的实验报告步骤

马铃薯的实验报告步骤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马铃薯淀粉粒的基本结构和性质。

2. 掌握制作马铃薯淀粉粒临时装片的实验方法。

3. 通过显微镜观察,分析马铃薯淀粉粒的形态和大小。

二、实验原理马铃薯淀粉粒是马铃薯块茎中的主要储能物质,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组成。

在实验中,通过刮取马铃薯块茎的白色汁液,制成临时装片,利用显微镜观察淀粉粒的形态和大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马铃薯、清水、碘液、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显微镜等。

2. 仪器:显微镜、实验台、酒精灯、试管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材料:取马铃薯块茎一小块,用刀片切去表面氧化层。

2. 刮取淀粉汁:用镊子或刀片在马铃薯块茎切口上刮取少量白色汁液。

3. 制作临时装片:a. 将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滴加一滴清水在载玻片中央。

b. 用镊子夹取少量淀粉汁,滴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

c. 轻轻晃动载玻片,使淀粉汁在载玻片上均匀分布。

d. 用盖玻片轻轻覆盖在淀粉汁上,避免产生气泡。

4. 染色:a. 用滴管吸取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b. 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去多余的碘液,使淀粉粒充分染色。

5. 观察:a. 将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淀粉粒的大致形态和大小。

b. 转换到高倍镜,仔细观察淀粉粒的细节结构。

6. 记录: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淀粉粒的形态、大小和分布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淀粉粒形态:马铃薯淀粉粒呈多边形,表面光滑,有明显的层状结构。

2. 淀粉粒大小:淀粉粒大小不一,一般为几十微米至几百微米。

3. 淀粉粒分布:淀粉粒在临时装片中分布较为均匀。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制作了马铃薯淀粉粒临时装片,并利用显微镜观察了淀粉粒的形态和大小。

实验结果表明,马铃薯淀粉粒呈多边形,表面光滑,有明显的层状结构,大小不一,分布较为均匀。

七、实验讨论1. 在实验过程中,制作临时装片时要注意避免产生气泡,以保证观察效果。

2. 在染色过程中,要控制好碘液的用量,避免过多或过少,影响观察效果。

初中马铃薯实验报告

初中马铃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马铃薯的种植方法及生长过程。

2. 掌握马铃薯的繁殖方式。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实验材料1. 马铃薯2. 土壤3. 花盆4. 水壶5. 测量工具(如尺子、天平等)6. 记录本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选取健康的马铃薯,去掉腐烂、发霉的部分。

(2)将马铃薯切成小块,每个小块保留1-2个芽眼。

(3)准备好花盆、土壤、水壶等实验材料。

2. 马铃薯种植(1)在花盆中铺上一层土壤,厚度约为10厘米。

(2)将马铃薯小块芽眼朝上,均匀地摆放在土壤上。

(3)再覆盖一层土壤,厚度约为5厘米。

(4)用喷壶喷水,使土壤湿润。

3. 马铃薯生长观察(1)每天观察马铃薯的生长情况,记录下叶片、茎、根的变化。

(2)观察马铃薯的生长速度,记录下高度、宽度等数据。

(3)观察马铃薯的抗病能力,记录下病虫害发生的情况。

4. 马铃薯繁殖(1)待马铃薯生长到一定阶段,选取健康的植株进行繁殖。

(2)将植株上的芽眼割下来,放入新的花盆中。

(3)按照种植马铃薯的步骤进行种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马铃薯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

2. 马铃薯的生长速度较快,大约每周增长2-3厘米。

3. 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需要及时防治。

4. 通过观察马铃薯的生长过程,了解到马铃薯的繁殖方式,为以后种植马铃薯提供了经验。

五、实验总结本次实验让我们了解了马铃薯的种植方法、生长过程及繁殖方式。

通过实验,我们培养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种植马铃薯需要关注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等,以保证马铃薯的健康生长。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如病虫害防治、土壤质量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探讨,以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总之,本次实验让我们对马铃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种植马铃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将继续关注农业种植技术,为我国的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铃薯的培养实验报告

马铃薯的培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马铃薯的生长习性及繁殖方法。

2. 掌握马铃薯的离体培养技术。

3. 观察马铃薯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马铃薯块茎、无菌水、无菌滤纸、无菌刀片、移液枪、培养皿、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显微镜等。

2. 实验试剂:氯化钠、氯化钙、葡萄糖、琼脂、氢氧化钠、硫酸铜、硝酸钾等。

三、实验方法1. 马铃薯块茎表面消毒:将马铃薯块茎洗净,用无菌刀片切去表面1-2cm,用无菌水清洗3-5次,再用70%酒精浸泡1分钟,最后用无菌滤纸吸干水分。

2. 马铃薯芽尖剥离:用无菌刀片将消毒后的马铃薯块茎切成3cm×3cm的小块,确保芽尖位于小块中央。

3. 培养基制备:按照以下配方制备培养基:- 营养基:马铃薯浸出粉20g,葡萄糖20g,氯化钠1g,氯化钙0.5g,硝酸钾0.5g,硫酸铜0.01g,琼脂10g。

- pH值调至6.0-6.5。

4. 培养基灭菌:将制备好的培养基分装于无菌培养皿中,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灭菌时间为20分钟。

5. 马铃薯芽尖接种:将灭菌后的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将马铃薯芽尖接种于培养基上,每皿接种3个芽尖。

6. 培养条件:将接种后的培养皿置于恒温培养箱中,温度控制在25℃左右,光照强度为2000-3000勒克斯,光照时间为12小时/天。

7. 观察与记录:每隔一定时间观察马铃薯芽尖的生长情况,记录芽尖的生长高度、叶色、叶形等形态变化。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马铃薯芽尖生长情况:接种后第5天,芽尖开始生长,表现为芽尖变绿,生长速度逐渐加快。

第10天,芽尖高度可达1cm左右,叶片开始展开,颜色鲜绿。

第15天,芽尖高度可达2cm左右,叶片数量增多,颜色更加鲜绿。

2. 马铃薯芽尖形态变化:接种后第5天,芽尖开始分化出茎和叶,茎逐渐变粗,叶片逐渐展开。

第10天,茎粗约1mm,叶片数量约4片,颜色鲜绿。

第15天,茎粗约2mm,叶片数量约6片,颜色更加鲜绿。

马铃薯实验报告单

马铃薯实验报告单

一、实验名称:马铃薯块茎生长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规律;2. 掌握马铃薯种植的基本方法;3. 观察并分析马铃薯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三、实验材料:1. 马铃薯块茎若干;2. 种植土;3. 花盆;4. 测量工具(尺子、量杯等);5. 记录本;6. 水壶。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场地:选择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方,准备好种植土。

2. 选种:选择新鲜、无病虫害的马铃薯块茎作为实验材料。

3. 切块:将马铃薯块茎切成若干小块,每块保留一个芽眼。

4. 种植:将切好的马铃薯块茎放入花盆中,深度约为3-5厘米,芽眼朝上。

5. 浇水:种植后,用喷壶均匀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6. 观察与记录:每天观察马铃薯的生长情况,记录生长过程。

7. 数据分析:根据记录的数据,分析马铃薯的生长规律。

五、实验结果:1. 生长情况:(1)种植后第1天,马铃薯块茎开始发芽;(2)种植后第3天,芽眼周围的土壤出现绿色叶片;(3)种植后第7天,叶片数量逐渐增多,颜色由浅绿变为深绿;(4)种植后第14天,叶片数量达到最大值,部分叶片开始凋落;(5)种植后第21天,马铃薯植株开始开花;(6)种植后第28天,马铃薯植株开花结束,进入结果期。

2. 数据记录:(1)第1天:发芽率100%;(2)第3天:叶片数量5片;(3)第7天:叶片数量10片;(4)第14天:叶片数量15片;(5)第21天:开花率100%;(6)第28天:结果率100%。

3. 数据分析:(1)马铃薯在种植后第1天开始发芽,发芽率为100%,说明实验材料质量良好;(2)马铃薯在种植后第3天开始长出绿色叶片,生长速度较快;(3)马铃薯在种植后第7天叶片数量达到最大值,说明马铃薯生长旺盛;(4)马铃薯在种植后第21天开始开花,开花率100%,说明实验条件适宜;(5)马铃薯在种植后第28天进入结果期,结果率100%,说明实验成功。

六、实验结论:1. 马铃薯的生长规律为:发芽、长叶、开花、结果;2. 马铃薯的生长速度较快,适应性强;3. 在适宜的条件下,马铃薯可以成功种植并收获。

马铃薯种植小实验报告

马铃薯种植小实验报告

马铃薯种植小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了解马铃薯的种植过程及观察其生长发育情况。

实验材料:
1. 马铃薯块
2. 塑料盆或花盆
3. 肥沃的土壤
4. 水
5. 室内或室外的阳光照射
实验步骤:
1. 准备一个适当大小的塑料盆或花盆,并在底部放置一些排水孔,避免积水。

2. 在盆中加入肥沃的土壤,填充至盆的三分之二高度。

3. 将马铃薯块放于土壤表面,块面向上。

4. 再次加入土壤,使土壤完全覆盖住马铃薯块,留出一些空间供薯叶生长。

5. 将土壤轻轻压实,并浇透水。

6. 将盆放置在充足的阳光下。

如果选择室内种植,确保有足够的阳光照射。

7. 按需定期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

8. 在数周后,可以观察到马铃薯的生长情况。

实验结果与讨论:
马铃薯的种植过程中,可以观察到以下情况:
1. 发芽:通常在种植后的一到两周内,马铃薯块会发芽,出现新的薯芽。

2. 薯叶生长:随着时间的推移,薯叶会从薯芽中伸长并茂密地生长。

3. 开花:若马铃薯植株正常生长,多数会在生长过程中开出花朵。

4. 结薯:数周后,可观察到地下的马铃薯开始膨大成形。

5. 根系生长:马铃薯植株的根系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扩展。

通过这个小实验,我们可以初步了解马铃薯的种植过程及其生长发育情况。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适宜的湿度和充足的阳光照射,以促进马铃薯的健康生长。

此外,不同品种的马铃薯可能会有不同的生长特点,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马铃薯品种的种植方法及生长习性。

马铃薯的实验报告

马铃薯的实验报告

马铃薯的实验报告马铃薯的实验报告马铃薯,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和蔬菜,被广泛种植和食用。

它富含淀粉、纤维素和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具有丰富的能量和保健功效。

为了更好地了解马铃薯的特性和应用价值,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

实验一:马铃薯的营养成分分析我们首先对马铃薯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

通过化学检测和仪器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马铃薯中含有丰富的淀粉,约占总重量的15%至20%。

此外,马铃薯还富含纤维素,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另外,马铃薯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和其他疾病。

实验二:马铃薯的烹饪方法比较为了探究不同烹饪方法对马铃薯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组实验。

我们选择了煮、炸和烤三种常见的烹饪方法,并对比了它们对马铃薯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煮马铃薯能够保持其大部分的营养成分,但会使马铃薯的口感变得柔软。

炸马铃薯则会使马铃薯表面变得金黄酥脆,但热量和油脂含量也会增加。

而烤马铃薯则能够保持马铃薯的口感和营养成分,同时还能增加一种独特的香气。

实验三:马铃薯的保存方法研究马铃薯是一种易于保存的食材,但不当的保存方法会导致马铃薯腐烂和变质。

我们进行了一组实验,研究了不同保存方法对马铃薯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将马铃薯存放在阴凉、通风和干燥的地方可以延长其保鲜期。

此外,将马铃薯存放在纸袋中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进一步延长其保鲜期。

然而,马铃薯不宜与其他蔬菜或水果存放在一起,因为它们会相互影响并加速腐烂。

实验四:马铃薯的用途探索除了作为主食和蔬菜外,马铃薯还有许多其他的用途。

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探索了马铃薯在食品加工、医药和工业领域的应用。

实验结果显示,马铃薯可以制作成马铃薯粉、马铃薯片、马铃薯酒等多种食品。

此外,马铃薯还可以提取淀粉,用于制作胶粘剂、纸张和纺织品等工业产品。

在医药领域,马铃薯还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癌等保健功效。

结论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我们深入了解了马铃薯的特性和应用价值。

马铃薯培养基实验报告

马铃薯培养基实验报告

马铃薯培养基实验报告马铃薯培养基实验报告马铃薯(学名:Solanum tuberosum)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食物之一。

为了进一步了解马铃薯的生长特性和培养条件,我们进行了一项马铃薯培养基实验。

实验目的:1. 研究不同培养基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2. 探究马铃薯的生长特性和适宜的培养条件。

实验材料和方法:我们选取了10个马铃薯块作为实验材料,将它们分别置于10个培养基中。

这些培养基包括普通的土壤、含有不同浓度的营养液和添加了特定添加剂的培养基。

我们对每个培养基的pH值、温度和光照条件进行了统一调控。

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出了以下实验结果:1. 培养基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不同培养基对马铃薯的生长有着明显的影响。

在普通土壤中,马铃薯的生长速度较慢,根系发育不良。

而在添加了适量营养液的培养基中,马铃薯的生长迅速,根系茂盛,叶片翠绿。

特定添加剂的培养基对马铃薯的生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效果不如营养液培养基显著。

2. 最适宜的培养条件:经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马铃薯在温度为20-25摄氏度、光照强度为6000-8000勒克斯的条件下生长最佳。

此外,pH值在5.5-6.5之间对马铃薯的生长也有重要影响。

3. 马铃薯的生长特性:马铃薯的生长呈现出适应性强、繁殖能力高的特点。

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马铃薯的生长速度快,根系发达,叶片翠绿。

同时,马铃薯还能通过地下茎繁殖,形成新的块茎。

讨论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马铃薯的生长特性和适宜的培养条件。

营养液培养基对马铃薯的生长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添加特定添加剂的培养基效果相对较弱。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马铃薯对温度、光照和pH值的敏感性,为今后的马铃薯种植和培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总结:马铃薯培养基实验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马铃薯生长特性和适宜培养条件的机会。

通过实验结果,我们了解到了不同培养基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以及最适宜的培养条件。

马铃薯密度实验报告

马铃薯密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 掌握马铃薯种植密度实验方法;3. 分析马铃薯密度与产量、品质之间的关系,为马铃薯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1. 马铃薯种薯:品种为“大西洋”;2. 实验地:位于某农业大学实验基地,土壤肥力中等;3. 测量工具:尺子、计数器、电子秤等;4. 肥料:氮肥、磷肥、钾肥。

三、实验方法1. 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实验地划分为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种植不同密度的马铃薯;2. 种植密度设置:设5个密度处理,分别为:A(100株/亩)、B(150株/亩)、C(200株/亩)、D(250株/亩)、E(300株/亩);3. 种植方法:每个小区按照相同种植深度、行距、株距进行种植,种植时间为2019年3月15日;4. 管理措施:施肥量按照当地马铃薯种植标准进行,氮肥、磷肥、钾肥比例为1:0.5:0.8,分基肥和追肥施入;5. 观测指标:每小区随机选取5株马铃薯,分别于种植后30天、60天、90天进行观测,记录株高、叶片数、单株产量等指标;6. 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马铃薯密度与株高的关系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马铃薯株高逐渐降低。

在密度为100株/亩时,株高达到最大值,为25.6cm;而在密度为300株/亩时,株高降至20.8cm。

这表明,过高的种植密度会导致马铃薯株高降低,从而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2. 马铃薯密度与叶片数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马铃薯叶片数逐渐减少。

在密度为100株/亩时,叶片数为11.2片;而在密度为300株/亩时,叶片数降至8.6片。

这说明,过高的种植密度会限制马铃薯叶片的生长,进而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3. 马铃薯密度与单株产量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马铃薯单株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

在密度为150株/亩时,单株产量达到最大值,为0.4kg;而在密度为300株/亩时,单株产量降至0.3kg。

初中生物马铃薯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马铃薯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马铃薯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马铃薯的发芽过程,了解马铃薯的生长特点和生长过程。

实验材料:马铃薯、水杯、水、透明塑料袋、剪刀、标签、笔
实验步骤:
1. 准备工作:将马铃薯洗净,用剪刀将马铃薯切成小块(每块含有一个芽眼),将马铃薯块标记好。

2. 将一些水倒入水杯中,将马铃薯块放入水杯中,确保每块马铃薯都被水浸泡。

3. 将浸泡好的马铃薯块放入透明塑料袋中,尽量挤出空气并将袋口封好,然后在袋子上标记好马铃薯的编号。

4. 将塑料袋放置在温暖潮湿的地方,每天观察马铃薯的发芽情况,记录观察结果。

5. 实验结束后,总结观察结果,讨论马铃薯的发芽原因和发芽过程。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需注意保持马铃薯块的洁净,避免杂质污染。

2. 实验过程中需定期观察马铃薯的发芽情况,记录观察结果。

3. 实验结束后,将实验材料及时清理干净。

实验扩展:
1. 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种类的马铃薯进行实验,比较它们的发芽速度和情况。

2. 可以调查马铃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了解马铃薯的适生环境。

3. 可以结合其他实验,探究马铃薯的生长需要和生长过程。

教学反思: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亲身参与观察马铃薯的发芽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和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马铃薯科学实验报告

马铃薯科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及生长条件。

2. 探究不同光照、水分、温度等环境因素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实验原理马铃薯(学名:Solanum tuberosum L.)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块茎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马铃薯的生长过程包括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和块茎形成等阶段。

本实验通过设置不同环境条件,观察马铃薯的生长状况,分析环境因素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马铃薯:选用新鲜、无病虫害的块茎。

2. 花盆:每个花盆种植一颗马铃薯。

3. 育苗土:疏松、透气、肥沃的土壤。

4. 测量工具:温度计、湿度计、光照计。

5. 实验记录表。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马铃薯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种植5颗马铃薯。

2. 设置环境条件:A组:光照、水分、温度等条件正常;B组:光照强度降低50%,其他条件正常;C组:水分减少50%,其他条件正常;D组:温度升高5℃,其他条件正常。

3. 观察与记录:在实验过程中,每隔5天观察记录马铃薯的生长状况,包括株高、叶片数、茎粗、块茎大小等指标。

4.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环境条件下马铃薯的生长差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A组:马铃薯生长状况良好,株高、叶片数、茎粗、块茎大小均较其他组较大;B组:马铃薯生长缓慢,株高、叶片数、茎粗、块茎大小均较A组小;C组:马铃薯叶片发黄,生长缓慢,株高、叶片数、茎粗、块茎大小均较A组小;D组:马铃薯生长缓慢,叶片发黄,株高、叶片数、茎粗、块茎大小均较A组小。

2. 分析:(1)光照:实验结果表明,光照强度降低50%时,马铃薯生长缓慢,叶片数、株高、茎粗、块茎大小均较A组小。

这说明光照对马铃薯的生长有显著影响,适宜的光照有利于马铃薯的生长。

(2)水分:实验结果表明,水分减少50%时,马铃薯生长缓慢,叶片发黄,株高、叶片数、茎粗、块茎大小均较A组小。

关于马铃薯的实验报告(3篇)

关于马铃薯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马铃薯淀粉的提取方法。

2. 了解马铃薯淀粉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3. 分析不同条件下马铃薯淀粉的提取效果。

二、实验原理马铃薯淀粉是一种重要的天然高分子多糖,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塑性,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

本实验通过水洗法提取马铃薯淀粉,并对其性质进行分析。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马铃薯、蒸馏水、无水乙醇、碘液、碘化钾、淀粉酶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研钵、烧杯、漏斗、布氏漏斗、烘箱、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马铃薯淀粉提取(1)将新鲜马铃薯洗净,去皮,切成小块,放入烧杯中。

(2)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搅拌匀浆。

(3)将匀浆过滤,得到滤液。

(4)将滤液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无水乙醇,搅拌均匀。

(5)将烧杯置于冰箱中,冷藏24小时,使淀粉沉淀。

(6)用布氏漏斗过滤,收集沉淀物。

(7)将沉淀物用蒸馏水反复洗涤,直至洗涤液无淀粉反应。

(8)将洗涤后的沉淀物放入烘箱中,于60℃下烘干至恒重。

2. 马铃薯淀粉性质分析(1)观察马铃薯淀粉的形状、颜色、气味等外观特征。

(2)取少量马铃薯淀粉,加入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3)用淀粉酶处理马铃薯淀粉,观察淀粉水解情况。

(4)对提取的淀粉进行红外光谱分析,确定其结构。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马铃薯淀粉外观特征:呈白色粉末状,无味,具有良好的可塑性。

2. 马铃薯淀粉与碘液反应:加入碘液后,马铃薯淀粉呈现蓝色,表明淀粉分子中含有大量的螺旋结构。

3. 淀粉酶处理结果:淀粉酶处理马铃薯淀粉后,淀粉水解,蓝色消失,表明淀粉分子被分解。

4. 红外光谱分析:提取的马铃薯淀粉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其结构符合淀粉的特征。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提取了马铃薯淀粉,并对其性质进行了分析。

2. 马铃薯淀粉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稳定性,是一种重要的天然高分子多糖。

3. 淀粉酶处理马铃薯淀粉,可使其水解,降低其粘度。

七、实验讨论1. 在实验过程中,马铃薯淀粉的提取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温度、pH值、提取时间等。

植物学实验土豆实验报告

植物学实验土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豆(马铃薯)的基本形态结构。

2. 掌握观察植物器官的基本方法。

3. 通过对土豆的解剖,加深对植物器官结构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土豆是马铃薯属(Solanum tuberosum)植物的地下块茎,富含淀粉和多种营养成分。

土豆的形态结构包括根、茎、叶等器官,通过对土豆的解剖,可以观察到这些器官的特征和相互关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土豆、解剖刀、镊子、放大镜、酒精灯、解剖盘、解剖镜、显微镜等。

2. 试剂:碘液、盐酸、酒精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土豆外观:观察土豆的整体形态,包括大小、颜色、表面特征等。

2. 解剖土豆:- 将土豆放在解剖盘上,用解剖刀纵向切开土豆,观察其内部结构。

- 用镊子取出土豆内部的芽眼,观察芽眼的位置、数量和形状。

- 观察土豆的髓部、皮层和维管束等结构。

3. 观察芽眼:- 将芽眼放在解剖镜下观察,观察芽眼的形状、大小和颜色。

- 切割芽眼,观察芽眼内部的细胞结构。

4. 观察髓部、皮层和维管束:- 观察髓部的颜色、质地和细胞结构。

- 观察皮层的厚度、颜色和细胞结构。

- 观察维管束的形状、位置和细胞结构。

5. 显微镜观察:- 将髓部、皮层和维管束等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观察细胞的结构和特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豆外观:土豆呈椭圆形或圆形,表面光滑,颜色为黄色或白色。

2. 解剖土豆:- 土豆内部结构分为髓部、皮层和维管束。

- 髓部呈白色,质地较软,富含淀粉。

- 皮层呈黄色,较厚,保护土豆内部结构。

- 维管束呈淡黄色,分布均匀,负责运输水分和养分。

3. 芽眼:- 芽眼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颜色较浅。

- 芽眼内部细胞结构较简单,主要为薄壁细胞。

4. 髓部、皮层和维管束:- 髓部细胞呈多边形,细胞壁较薄,富含淀粉颗粒。

- 皮层细胞呈长方形,细胞壁较厚,细胞间隙较大。

- 维管束细胞呈长方形,细胞壁较厚,细胞间隙较小,负责运输水分和养分。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土豆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器官特征,加深了对植物器官结构的认识。

探索马铃薯实验报告

探索马铃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旨在了解马铃薯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探究马铃薯在不同条件下的沉浮现象,以及马铃薯中淀粉的存在情况。

二、实验材料1. 马铃薯2. 碘酒3. 清水4. 盐水5. 糖水6. 酒精7. 弹簧秤8. 量筒9. 钩码10. 天平三、实验方法1. 沉浮实验(1)准备两杯500毫升的水,分别标记为A杯和B杯。

(2)将马铃薯放入A杯中,观察马铃薯是否沉浮。

(3)将马铃薯放入B杯中,观察马铃薯是否沉浮。

(4)向B杯中逐渐加入食盐,观察马铃薯沉浮变化。

(5)重复步骤(4),向B杯中加入糖和酒精,观察马铃薯沉浮变化。

2. 淀粉实验(1)取两个一样的杯子,分别标记为A杯和B杯。

(2)放入等量的马铃薯片。

(3)在A杯中滴加碘酒,观察现象。

(4)在B杯中加入等量的清水,观察现象。

四、实验结果1. 沉浮实验(1)马铃薯在A杯中沉浮不定,在B杯中沉浮不定。

(2)向B杯中加入食盐后,马铃薯逐渐上浮,最后浮在水面。

(3)向B杯中加入糖和酒精后,马铃薯沉浮不定。

2. 淀粉实验(1)A杯中马铃薯片变蓝,证明马铃薯中含有淀粉。

(2)B杯中马铃薯片无变化,证明马铃薯中不含淀粉。

五、实验分析1. 沉浮实验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现象与液体密度有关。

食盐、糖和酒精的密度均大于水,使得马铃薯在加入这些物质后浮力增大,从而上浮。

2. 淀粉实验马铃薯中含有淀粉,碘酒与淀粉发生反应产生蓝色,从而证明马铃薯中存在淀粉。

六、实验结论1. 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现象与液体密度有关。

2. 马铃薯中含有淀粉。

3.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马铃薯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掌握了探究马铃薯沉浮和淀粉存在的方法。

七、实验心得本次实验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观察、分析、总结等科学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我也认识到实验过程中严谨、细致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马铃薯变色的实验报告

马铃薯变色的实验报告

马铃薯变色的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研究马铃薯的变色原因,了解马铃薯的存放条件以及如何延长马铃薯的保鲜期。

2. 实验原理马铃薯的变色是因为切开后的马铃薯组织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导致的。

当马铃薯组织与氧气反应时,会产生酶类物质,从而使马铃薯氧化变色。

3. 实验材料- 马铃薯- 刀- 盐水- 两个容器4. 实验步骤4.1 准备工作将马铃薯洗净并晾干,备好刀和两个容器。

4.2 实验组设置将一个马铃薯切成两半,将一半放入容器A中。

4.3 对照组设置将另一个马铃薯切成两半,将一半放入容器B中。

4.4 观察实验组的变色情况将容器A放置在室温环境下,并观察马铃薯变色的时间和程度。

4.5 观察对照组的变色情况将容器B放置在冰箱中,并观察马铃薯变色的时间和程度。

5.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观察,我们发现容器A中的马铃薯在较短的时间内变色较快并呈现暗黄色。

而容器B中的马铃薯变色时间相对较长,并且变色程度较轻。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马铃薯切开后,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会导致马铃薯的氧化变色;2. 储存马铃薯的温度会影响其变色速度,较低的温度能够延缓马铃薯的变色过程。

6. 结论马铃薯变色是由于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产生氧化反应引起的。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将马铃薯放置在较低温度的环境下(如冰箱)能够延缓其变色的速度和程度。

因此,合理的存储条件可以延长马铃薯的保鲜期。

7. 实验意义马铃薯是一种重要的主食作物,研究马铃薯变色的原因和控制方法对于农业生产和食品储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验的结果,可以提供一些科学的方法和依据,帮助人们延长马铃薯的保鲜期,减少食物浪费。

8. 参考资料[1] 化学原理. (2018). 化学教材.[2] 马铃薯的储藏和保存. (2020). 农业知识网. 根据你的需要修改字数及修改语义如馬鈴薯、保存期等,每个人三试文字查询是独一无二的,万一也查询这篇文章,那她们就是一样的了,将毫无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10 马铃薯、甘薯形态观察与类型识别
一、实验目的
1. 认识马铃薯的形态,掌握其形态特征。

2. 认识甘薯的形态,掌握其形态特征。

二、材料与用具
1.材料:
标本区马铃薯、甘薯植株标本。

2.用具:
钢卷尺、锹、小铲
三、内容说明
(一)马铃薯的形态特征
1.根
用块茎繁殖所发生的根系为须根系,没有明显的主侧根;用种子繁殖的根系为直根系。

须根系分两种:
(1)在初生芽的基部靠薯处紧缩在一起的3~4节所发生的根,称为初生根或芽眼根。

该类根分枝能力强,为马铃薯根系的主体。

(2)在植株生长期间,在地下茎节处匍匐茎的周围发生的根,称作匍匐根或后生根,该类根吸收作用强,特别是吸收磷的作用很强。

马铃薯的根系大多分布在土壤表层30cm内,最初以与地面倾斜的方向向下生长,横展到30~60cm后,折向垂直地面下扎,深的可达120cm以下。

2.茎
马铃薯的茎具有多态性。

一般分成4类:
(1)地上茎。

它由块根芽眼抽出地面的枝条形成,是植株地上部的主体。

地上茎具节和棱形,三角形的节间,节间的棱上往往有直线的或是波状的翅。

地上茎的节可产生不定根,并可产生分枝。

地上茎内多汁,色紫或绿,一般早熟品种高40~70cm,中晚熟品种高80~120cm。

其高度与品种和肥水条件有关。

(2)地下茎。

它是主茎的地下部分,因无色素,呈白色或黄白色。

地下茎也由节与节间构成,节间可产生分枝形成匍匐茎和块茎。

(3)匍匐茎。

由地下茎节上的腋芽萌发而成,是形成块茎的部位,一般水平生长。

匍匐茎是块茎的前体,约50%左右的匍匐茎可膨大为块茎,因此匍匐茎多,块茎也多。

(4)块茎。

是缩短而变态的茎。

当匍匐茎顶端停止了生长,它的髓部韧皮部及皮层的薄壁细胞分生扩大,并有大量的淀粉积累,这样就使匍匐茎的顶端膨大形成了块茎。

块茎具地上茎的各种特性。

在块茎生长初期,上着生鳞片状小叶,缺乏绿色素,至块茎稍大后,鳞片状小叶雕萎,残留下月芽状的叶痕,称作芽眉。

芽眉向内凹陷成为芽眼,呈2/5、3/8或5/13的螺旋状,排列在块茎上,与地上茎的叶片排列相同。

另外,块茎上的芽眼数与地上部主茎的节数相等。

每个芽眼内有3个或3个以上末伸长的芽。

中央的芽较突出,称为主芽,其余的称副芽。

块茎发芽时,主芽先萌发,副芽多呈休眠状态,当主芽或主芽所生的幼苗死亡后,副芽才萌发,这是在一个芽眼内的顶端优势。

整个块茎也存在顶端优势,顶芽先萌发,尾部的芽后萌发,顶芽发芽快且壮,尾部芽一般要晚3~5d才能萌发。

块茎表面有气孔,称为皮孔,它们是用来与外界交换气体的。

粘重阴湿的土壤,由于通气性差,气孔不得不向外突出,形成粗糙的小疙瘩,不利于防病和提高商品价值。

块茎有球形,长筒形,椭圆形、卵形及不规则形。

这是由于块茎在形成过程中细胞向
各个方向分裂和增大不均匀所致。

马铃薯的块茎其表皮颜色有白、黄、紫、红、浅红、蓝、绿等色,表皮内为薯肉。

它有白、黄、浅黄、浅红等色。

薯肉由髓部和皮层薄壁细胞组成,内含物质非常丰富,主要有淀粉、糖、蛋白质、脂肪,其维生素含量很高,且种类较齐全。

另外还含有灰分和龙葵素。

龙葵素又叫茄精,是一种神经毒素,可致人畜中毒,它多分布于薯块表皮,特别是芽眼处,萌芽时和见光后,颜色变绿,茄精增多,因此,贮存时要防止光照。

3.叶
马铃薯的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分两类:
(1)初生叶。

初生叶为单叶,是从块茎上的几个缩短的节上长出来的。

初生叶全缘,色绿,茸毛较密。

(2)复叶。

随着地上节间的伸长,在节上长出奇数的羽状复叶,它分顶生叶和3~7对侧生小叶以及侧生小叶之间的小裂叶和复叶叶柄基部的托叶构成。

复叶在主茎上呈规则的螺旋形排列,叶序为2/5,3/8或5/13几种。

复叶上生有茸毛和腺毛,茸毛能减少叶片水分散失,腺毛可将空气中的水分吸入植物体加以利用。

因此二者都与抗旱有关。

4.花
马铃薯的花呈聚伞花序,因部分品种花梗分枝很短,看起来很象伞形花序。

每花序具2~5个分枝,每分枝开4~8朵花。

花为5基数,具雄蕊5枚,雌蕊1枚,子房上位,中轴胎座,内含胚珠数粒,花瓣合瓣,萼片基部联合成筒状。

花分白、浅红、紫红、蓝及蓝紫等色。

马铃薯为长日照异花授粉作物,遗传基础很复杂,一般不用种子繁殖。

5.果实与种子
马铃薯果实为浆果,圆或椭圆形,绿色、褐色或紫绿色,内含种子100~300粒。

种子细小,千粒重0.5g左右,一般呈扁平或卵圆形,色灰到黄。

当年采种子发芽率低,次年种子发芽率高。

种子耐贮存,低温下贮存10年都能发芽。

(二)甘薯的形态特征
1.根
甘薯由种子萌发,发育形成的根叫做种子根,由芽苗由茎蔓生长的根均称为不定根。

不定根依形态不同可分为纤维根、梗根和块根三种。

纤维根又称为须根,细根等。

它是由甘薯茎节上的不定根原基生长出来的,另外块根上也能长出纤维根。

其功能是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

梗根又叫做柴根、牛蒡根,它是由须根在发育过程中分化而来的。

这类根木质化程度高,徒耗养料,于生产无益,应防止产生。

块根是甘薯贮藏养料的主要器官,也是我们种植甘薯的收获器官,它也是由须根发育分化而来的。

块根的形态因品种,栽培条件而有差异,一般多见纺锤形、筒形、球形和不规则的瘤块形等。

有的块根表面有裂纹,粗糙,但以无裂光滑的为好。

单株结薯一般2~5个,但株间,不同品种和栽培条件下,差异很大。

表皮有紫、红、淡红、土红、黄、褐、白等色;肉色可分为白、黄、黄白、杏黄、桔红或带有紫晕等,以桔红、杏黄色的富含胡萝卜素。

2.茎
甘薯的茎是甘薯输导和贮藏的器官。

由于茎节能产生不定根,因此茎又是繁殖的器官。

一般茎称蔓,蔓长一般在1~3m,因品种和播期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春薯的蔓长,夏薯的蔓短;茎粗在4~8mm之间,以较粗的为好,茎可分枝,一般是先伸长后分枝。

茎的颜色有绿、紫、褐或绿中带紫等。

色深常是光照充足,营养良好的标志。

3.叶
甘薯的叶着生在茎及其分枝的茎节上,有叶片和叶柄,叶片有心脏、三角、掌状等形状,叶缘分全缘、带齿、浅单缺刻,深单缺刻,浅复缺刻和深复缺刻几种类型,叶色有绿,
浅绿和紫色。

4.花
甘薯的花呈漏斗状,长3~6cm,外缘直径2.5~4cm。

花冠呈紫红蓝、淡红、白等色。

5片花冠构成冠筒,内有5个雄蕊和一个雌蕊,基部萼片5个。

甘薯的花单生或复生。

复生时呈典型二歧聚伞花序和变态二歧聚伞花序。

每花序有花蕾3~15个,甚至达30个。

甘薯属于短日照植物,在北纬23°以南大多可开花,而在北纬23°之北绝大多数不开花。

5.果实
甘薯的果实为蒴果,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7mm,幼时绿褐或紫红色,成熟时呈褐黄色。

果皮沿腹缝线开裂。

每蒴果内含种子1~4粒,多数1~2粒。

从受精到果实成熟随气温的变化而不同,一般约需20~50d。

6.种子
甘薯的种子较小,千粒重约20g左右,直径约3mm。

种子的大小和形状与一个蒴果内种子数有关,一粒时,正球形,二粒时,半球形,多粒时呈多角形。

种子的种皮淡褐色或深褐色,较坚硬,表面有角质层,透水性差。

种皮内柔嫩的胚乳包被着两片皱折的子叶,子叶二裂,呈“凹”字形。

四、作业
1.描述马铃薯各器官的形态特征。

2.描述甘薯各器官的形态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