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文科专业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的重构

合集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经管类专业数智化升级改造的研究与探索——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

新文科背景下经管类专业数智化升级改造的研究与探索——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
这场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革命,特别是正在全面启动的新文科建设,对于高等财 经教育而言既是严峻挑战,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方面,经管类专业作为文科的重 要组成部分,应该承担推动新文科建设的历史使命。新文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 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 8 个学科门类,截至 2020 年 10 月,我国 共有 12897 个经管本科专业点,在校生人数 395.9 万名,占新文科所有专业在校生人数 的 44%。1 经管类的专业点数和在校学生数在新文科中占比最高、覆盖面最广,经管类 专业的升级改造工作在新文科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另一方面,经管类专业属于应用 文科,受到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影响尤为深入。当 前,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不断重塑经济社会 和高等教育新形态,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升级、智能化跃迁,加快经济管理知 识和技能的淘汰与更新,引发知识获取方式与传授方式、教与学关系的深刻变革。大 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经管问题的重要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更是经管 专业人才知识架构和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内容。在这一背景下,以学科化、专 业化、精细化为主导的传统财经教育迎来了严峻挑战和重要机遇,经管学科专业人才 标准、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优化与创新成为不可抗 拒的时代潮流。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经管”人才,已经成为高等财经教育 的新命题。
中国高等财经教育应紧密对接国家新文科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立足新时代, 应对新变化,聚焦经管类学科专业特点,结合中国情境下的经济管理问题,综合运用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经管类专业的人才进行培养理念、模式、内容及手 段方面的升级改造。经管类专业的数智化升级改造不是简单地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新技术补丁式、表面化地附着于传统经管专业知识体系之上,或者将其作为教育教学 的工具和手段,而是通过建立与经管专业知识之间深层次的内在关联,进一步为经管 专业带来价值导向和思维方式上的转变。

人文课程体系

人文课程体系

人文课程体系(一)人文课程体系结构人文课程体系结构是一个复杂的课程体系结构,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归纳,目前高校的人文课程学科体系可大致分为八个大类,包括中西文化(含科技)教育、中西文学教育、艺术教育、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心理与健康教育、语言教育和社会实践。

(二)人文课程体系内容人文课程体系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它涵盖了诸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体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创业基础课程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等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课程。

此外,人文学科也包括文艺理论、历史与史学理论、哲学与语言研究等具体学科,这些学科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现代语言和古典语言,社会科学,语言学,考古学等领域。

最后,人文课程体系还包括对文史哲通识课程的规划,这其中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的通识课程。

总的来说,人文课程体系旨在提升学生的基本知识素养、科学与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

(三)人文课程体系作用和目标人文课程体系的作用和目标主要在于:1. 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通过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提高其对人类文化遗产的鉴赏和评价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人文学科强调对人的全面培养,鼓励自由思考和创新,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3. 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教育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通过学习历史、文学、哲学等课程,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人文学科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多元化的社会。

5. 为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基础:许多专业如新闻传播学、社会学、人类学、法学等都要求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

同时,良好的人文素养也是现代社会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人文课程体系学习的重点1. 阅读和理解:人文课程体系学习的核心是阅读和理解文本,这包括经典文学作品、历史文献、哲学论文等。

专业认证视域下文科专业培养目标达成评价研究

专业认证视域下文科专业培养目标达成评价研究

专业认证视域下文科专业培养目标达成评价研究作者:***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年第11期摘要:专业认证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而我国文科专业认证尚处于探索阶段。

在新文科建设和文科专业自身发展需求下,高校有必要进一步推进文科专业认证。

专业认证对培养目标达成评价至关重要,因此,在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要厘清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三者间相互支撑的关系。

课程体系作为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具体体现,在支撑毕业要求达成、强化课程教学有效性、加强实践教学、定期评价课程体系合理性等方面要予以重视,在支撑毕业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達成。

关键词:专业认证;文科;培养目标;评价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11-0059-03一、引言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同时,在“国标”的基础上,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实行三级认证,并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第三级本科专业认证标准》(以下简称“认证标准”)。

专业认证是目前国际主流的提升专业质量的重要手段,这也是教育部大力推广专业认证的重要原因。

二、推进文科专业认证的迫切性(一)新文科建设的需要为谋求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教育部提出要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

2020年11月3日,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威海)召开,并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

《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要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并提到要“坚持学生中心、坚持产出导向、坚持持续改进,构建中国特色文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文科特色质量文化。

实施文科专业认证,强化高校质量保障主体意识,促进文科人才培养能力持续提升”。

(二)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认证开展不足我国于2006年启动工程教育认证工作,2015年开始在全国开展理学、农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认证。

新文科背景下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新文科背景下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新文科背景下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作者:杜文胜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23年第10期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变革的推进为新文科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文科背景下各院校应重构人才培养目标、综合应用新型技术、进行学科交叉与重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行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

相应地,“应用随机过程”课程改革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应用新技术丰富课堂展示、适当与理工学科交叉融合、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培养综合性应用型经济类人才。

关键词:新文科;应用随机过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10-0075-03一、引言文科是人文科學和社会科学的统称。

具体地,人文科学包括哲学、历史学、文学、艺术等学科门类,主要研究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主要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为适应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新文科在传统文科基础上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1],从而推进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度交叉融合。

新时代背景下建设新文科对满足信息时代发展需求、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新文科符合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求文科为一流专业建设积累理论和实践资源,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综合性创新人才。

建设高水平的新文科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一流文科专业建设,探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发展路径,有利于提升我国高校高等教育质量与培育人才水平。

推进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文科建设是构建中国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是实现我国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跨越的必由之路。

新时期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程重构论文

新时期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程重构论文

新时期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程的重构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传统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该学科在课程设置方面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某些方面甚至阻碍了学科教学的发展。

从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理论性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入手,探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结构的重构,对我国高等学校中文专业的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课程;重构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4-0251-02随着中国社会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和教学范式,在根本路径上仍旧停留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思路上,虽然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改进,但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相比,仍显得日益滞后和不适应。

尤其是诸如马列文论等课程,不少高校的教学仍延续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教学内容与方式。

而自然科学、信息科学等非传统文科学科门类,仍未真正受到重视,在高校中文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非常边缘的位置。

与内容上的滞后相比,教学手段虽略显进步,但从根本上说并未改变灌输式、讲义式的教学模式。

高校中文专业教学中的这些弊病,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培养的整体质量,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时代性相背离,给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社会实践带来诸多难题。

改变这些落后教学模式的基本导向即是按照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订制中文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案。

在制定新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根据社会人才市场的现实需求,对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进行彻底改革,重新构建适应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的培养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重构的过程中,一个不能忽略的方面是某些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并无太多直接的市场需求,但这些学科或是实践发展的重要指导,或涉及民族精神、国学传统的发扬光大,同样需要得到发展,也须得到足够的重视。

从以上两个方面出发,新时期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总体构想与目标即传统国学与现代精神相结合,大众与小众并重,使之能系统传授给学生包括东西方哲学、文学、艺术、社会学,以及部分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

非文科专业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管理改革设想

非文科专业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管理改革设想
学进 行 重构和 完善 。
在非 文科专 业人 文社会 科学 教学 过程 中 ,有相 当数 量 的 教 师一 直 采 用传 统 的 “ 个 一”教 学 方 式 , “ 个 教室 、 五 即 一 一
块 黑 板 、 支 粉 笔 、 本 教 材 、 张 嘴 ”的 教 学 方 式 、 法 。 这 一 一 一 方
靳义 亭
( 州工程 学院 郑 1 社 科部 , 南 郑 州 河 405 5 0 2)

要: 针对 非 文科 专业人 文社 会科 学教 学管理 中课程 设 置不合 理 等 问题进 行 分析 论 述 , 出一 系列 改革 建议 : 一步 转 提 进
变、 更新教 育 思想和 教育观 念 , 确教 学管理机 构及 其职 责 , 极探 索教 学方 式和方 法的 改革 , 革教 学考核 方法等 。 明 积 改 关键 词 : 文科 专业 ; 文社 会科 学 ; 学改 革 非 人 教
( ) 二 明确教 学管理机 构及其 职责 非 文科专 业人 文社会 科学 教学 管理 机构 定 位于教 务处 较 为合适 。 文科 专业 人文社 会科学 教学 的整 体管 理 , 如课 程 非 诸 管理 , 资 、 间 、 地 、 师 时 场 其他 物力 的 配置 , 以及具 有 广泛性 、 混 杂性 的教学对 象的 管理 等都有 一定 难度 ,需 要 由高度 集 中 的
中 图分类号 :6 2 G 4. 0 文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7 9 5 2 0 )6 0 7 — 2 1 0 — 0 X(0 20 — 0 1 0


非文科 专业人 文社 会科 学教学 管理现 状
( ) 学 、 研 经 费投 入 不 足 四 教 科
( ) 学 管 理 机 构 设 置 不 力 一 教

以文为主,文、经、管、教、艺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以文为主,文、经、管、教、艺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以文为主,文、经、管、教、艺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1.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以文为主,文、经、管、教、艺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在当今社会,以文为主的学科专业体系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各种专业领域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传统的学科划分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在过去的发展中,文学学科一直被认为是人文科学的代表,强调人的思维、语言和创造力等方面的培养。

然而,单一的文学学科无法满足社会的综合需求。

因此,人们不得不将其他学科纳入到文学学科体系中,形成以文为主,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其中,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济学既关注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同时也关注人们的经济行为和决策过程。

在以文为主的学科专业体系中,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全面、深入的经济知识和能力,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管理学学科的发展也是以文为主的学科专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管理学学科不仅关注组织的运营管理,还关注人们的行为管理和组织文化的培育。

在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中,管理学学科的发展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组织管理的挑战,为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则关注人的教育和培养,包括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管理等方面。

在以文为主的学科专业体系中,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全面、系统的教育知识和能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艺术学学科的发展也是以文为主的学科专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学学科关注艺术创作和表现,通过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在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中,艺术学学科的发展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广阔的艺术视野和更丰富的创作理念,为艺术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综上所述,以文为主,文、经、管、教、艺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多学科协同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推动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

普通高校人文社科专业课程结构论文

普通高校人文社科专业课程结构论文

普通高校人文社科专业课程结构论文摘要:普通高校应当建构与跨学科综合教育相配套,有助于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管理制度,合理搭配教学团队,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完善实践实习体系,以进一步提高这一培养方式的整体效果。

0 引言课程是人才培养的依托和载体,是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其水平和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影响到高等学校能否很好的完成自身使命。

而作为普通高校,一般侧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及职业生涯发展深受人力资源市场的影响。

同时,市场也是检验普通高校教学效果的最终裁判。

虽然学校的课程设置有其自己相对知识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但这种完整性和独立性应是以市场需求为前提。

专业方向,课程设置要与市场需求接轨。

因为对于普通高校来说,教学课程结构安排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具有决定性影响,课程结构的优化必将直接决定学生及毕业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优化,直接关系到教学系统功能的最终体现——毕业生为社会服务功能和作用的强弱,即毕业生社会价值的大小。

本文引借价值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就普通高校社科专业课程结构如何改进和优化进行探讨,希望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1 单一专业培养方式存在的不足传统专业培养方式限制是学生知识单一化。

目前,高校大多是根据一定的专业设置规范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

这一方式一般是按不同的专业来开展教学的。

这里的所谓专业,就是高校培养学生的各个专业领域。

大体根据社会职业、学科、科技文化、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划分为不同内容的课程组。

对学生来说,就是要求学生沿着一定专业方向所构成的课程组进行学习以完成学业,以此形成一定的知识能力,获得专业毕业证书。

这种培养方式沿袭了计划体制时期的培养模式,具有以下一些特点:首先是高校学生的专业是按一定学科标准划分的不同领域,这些领域及知识成为学生学习和选择职业的主要应用工具和载体;其次,专业安排一般是依托于某个学科知识领域的分类所形成不同的课程,并由此构成专业课程组;其三,各个专业一般均具有相对稳定的科学知识体系,教学过程中,学生课程的教学计划也是按着一定专业及课程组而定名。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框架初探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框架初探
学 、 理 学 ;2个 学 科 门类 下 面 再 分 为 8 管 1 8个 一 级 学 科
和 31 8 个二级 学科 ( 后增 加 民族 医 学 , 际为 32个) 实 8 ; 其 中, 文社科 领域包 括哲 学、 人 经济 、 法学 、 育 、 教 文学 、 历史和管理学 7个学科 门类[ 。 2 ]
当下 的中国社会 正处于转 型期 , 国家 的发展 对 我 国社会科 学和人 文 学科 在 理 论研 究 方 面提 出 了迫 切
的要求 , 亟需 建立起符 合 、 映 中 国国情和 历史 深度 , 反 能够指导 中国现实发展 , 并和 西方 知识体 系平 等对 话
的人文学科 和社会科 学 的理论 思 维与独 立研 究 , 而要 做 到这一点 , 必须对人 文社会 科学 学科 体 系进行 重 就 新 界定和构建 , 对人文社 会科学 内容重新定位 。
理 论 研 究
人文 、 会科学学科 分类体 系框架初探 社
口 袁 曦 临 刘 宇 叶 继 元
摘要 对 现行 的《 本科 生 专业 目录》 《 究 生专 业 目录 》《 、研 、 学科 分类 代 码 》 《 、 中国 图 书馆 分 类 法》 以及《 社科 院 目录》 学科 分 类 进 行 了比较 分析 , 对 照 国外 主要 的 学科 分 类 体 系的 设 置 情 的 并
国 内 主 要 学 科 分 类 标 准 的 比较 分 析
3 .教 育 部 1 9 9 8年 颁 布 的《 通 高 等 学 校 本 科 普 专 业 目录》 共 分 1 个 学 科 门 类 、 1个 大 类 、 4 , 1 7 Z 9个
专业 , 与研 究 生 学 科 专 业 目录 相 比 , 了军 事 学 门 少
之 一 3 5

“新文科”理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新文科”理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收稿日期:2020-9-14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2019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新文科理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 全写作 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 成果(项目编号:湘教通(2019)291号)㊂作者简介:张勇(1975 ),湖南湘乡人,湖南理工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㊁写作学的教学与研究㊂新文科 理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初探张㊀勇(湖南理工学院,湖南岳阳㊀414000)㊀㊀[摘㊀要] 新文科 理念对作为传统人文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㊂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迎接这一新的要求和挑战㊂通过对学科基础课程㊁专业特色课程㊁选修课程以及实践类课程体系的建设支撑学生写作能力尤其是创意写作能力的培养,这一思路和途径是富有成效的㊂[关键词]新文科;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写作能力[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11X (2021)06-0119-02doi :10.3969/j.issn.2096-711X.2021.06.052[本刊网址]http :// ㊀㊀ 新文科 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高等教育新理念㊂2017年美国希拉姆学院提出了 新文科 的理念,其具体做法是将新技术融入哲学㊁文学㊁语言等传统文科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㊂2019年5月,我国教育部㊁科技部等13个部门正式联合启动 六卓越一拔尖 计划2.0,要求全面推进新工科㊁新医科㊁新农科㊁新文科建设,全面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㊂新文科建设由此开始启动㊂在新文科建设启动之际,首先需要厘清的概念内涵就是 新文科 到底新在哪里,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提出了什么样的新要求?只有在厘清这个概念的前提下,才能找准新文科建设的方向和路径㊂一㊁新文科与传统文科的不同特征第一是战略性,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第二是创新性,实现文科发展的理论㊁机制和模式创新;第三是融合性,既要在人文社科领域内进行学科交叉,也要实现文科与理工等学科的融合;第四是发展性,要解决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㊂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毫无疑问要追上 新文科 建设与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思路,要以自身的创新和发展对接社会的发展和需求㊂在笔者看来,按照 新文科 的教育新理念,汉语言文学专业首先要确定自身的专业核心能力内涵,专业知识㊁文化㊁积淀都要转化为从事各种实践活动中的创新能力㊂二㊁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相对是比较稳定的,有变化的主要是专业特色课程㊁专业选修课程以及某些专业实践课程㊂学科基础课程如中国古代文学㊁语言学概论㊁文学概论㊁古代汉语㊁现代汉语㊁中国现当代文学㊁外国文学等㊂(一)传统基础学科课程如何实现自我创新这类传统基础学科课程实现自我创新,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撑的途径在于要努力挖掘这些传统基础学科课程的 写作因素 ,也就是说在设置和实施这些课程的时候,要有一个目标导向,就是这些课程能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提供何种支撑?着力点应该还是在 语言 和 文学 两个方面㊂语言类的课程,如语言学概论㊁古代汉语㊁现代汉语㊁形式逻辑等,对语言的要求的是完整㊁准确㊁清晰㊁逻辑性强㊁具有实证性㊂汉语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会产生模糊㊁含混㊁歧义甚至谬误的现象,但语言类课程本身的目标就是要认识多种语言问题和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和运用能力㊂通过这种类型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能够正确㊁完整㊁清晰地运用语言进行书面和口头表达㊂而写作能力本身就是一种书面表达能力㊂学生掌握了汉语言文字的性质㊁特征㊁功能㊁内涵以及具体的运用实例,通过多种途径的训练和实践,就可以很好地使用汉语言文字进行各种形式的表达㊂如果学生在这方面仍然有更深的兴趣和钻研的愿望,还可以开设口径相对窄一点的选修课程,如语言学经典著作精读㊁中国汉字与文化㊁社会语言学㊁音韵学和训诂学等,作为对这些基础语言类课程的一种补充和加强㊂学生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能够更加深入了解汉语言文字的精深和奥妙,也能够更加自如地运用汉语言文字,体现出鲜明的专业性和语言表达能力㊂因此,语言类课程要在稳固学科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特色课程,选修课程来增强学生对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撑㊂(二)文学类学科基础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培养文学类学科基础课程包括文学概论㊁中国古代文学㊁中国现当代文学㊁外国文学等㊂这类课程主要内容是关于文学的本质㊁性质㊁规律和特征以及古今中外文学的发展历程的㊂这类课程还涉及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的评价和赏析,其文学文体包括诗词歌赋㊁小说㊁散文㊁戏剧(包括现代的话剧)等㊂文学是人学,具体的文学作品具有想象性㊁情感性㊁形象性特征㊂文学类课程的设置,既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对文学的理性认识,更是为了能够提升学生各种文学文体的写作能力㊂在这类课程的实施中,学生既对文学的本质㊁性质㊁特征和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把握,还能够通过对文学思潮㊁文学运动㊁文学历史以及具体文学作品的赏析和评价获得写作能力的提升㊂这类基础性的文学课程侧重于对某些文学现象和文学发展历程中的问题的阐释和理解,知识性和思想性比较强,看似和写作能力提升的关系不大,但实际上,知识性㊁人文性㊁审美性㊁理论性和思想性都是文学创作能力的积淀和底蕴,对写作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甚至是不可或缺的㊂在这里,哲学㊁历史和文学以及社会学㊁经济学㊁艺术和文学之间,可以实现交叉和融合,体现出新文科的鲜明特征㊂基础类文学课程是宽泛的,注重了广度,但深度可能还不够,因此,还可以通过专业特色课和选修课程的设置来增强学生的学习911第34卷第6期㊀总第292期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Vol.34.No.6(Gen.No.292)2021年3月(下)Journal of HUBEI Open Vocational CollegeMar.(last half)2021兴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㊂如现代诗歌精品研读㊁现代小说精品研读㊁中国现当代经典作品研读㊁非虚构文学创作等课程的设置就具有这样的效果㊂三㊁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作为 新中文 应该具备重人文㊁重原典㊁重融通㊁重创新的特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具有人文性,语言类和文学类课程都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㊂要回归经典,注重原典阅读,重视文学和其他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汇通,更要注重 新中文 的创新性㊂而新文科理念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创新性,笔者认为主要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㊂而这种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主要就是指学生的原创性的写作能力,除了传统的基础写作能力,在新文科背景下,更应该注写作能力的培养㊂有研究者认为: 面对新形势,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有以下四个方向:第一,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中文类基础学科高端学术研究人才和拔尖人才;第二,具有扎实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第三,内化理解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责任感与使命担当的创作人才;第四,具有较高人文底蕴㊁文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文化行业工作者和其他行业的创新人才㊂ 这四类人才的核心专业能力其实外在都体现为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才最能彰显本专业人才优势,也是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㊂当然,这种写作能力体现在不同文体的写作上,如学术论文,政务公文,文化产业作品,文学创作等㊂(二)传统的写作类课程结构调整和改造所谓创意型写作,即追求新颖性和创造性的写作,要求感知角度独特,想象大胆新奇,立意出人意表,构思不拘一格,表达生动㊂由此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的写作类课程显然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对传统的写作类课程进行结构调整和改造㊂目前看来,多所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类课程,可以说是仍然相当保守,主要是一门基础写作课㊂授课主要侧重于理论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脱离写作实际㊂学生对这种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可以说是兴味索然,严重挫伤了学生写作文章的积极性和兴趣㊂可以将这种笼统含混的写作课程设置进行区分,划分为基础写作,规范型写作和创意型写作等㊂基础写作仍然注重理论的讲授,但要扩大具体的文本范例的讲解和具体环节的训练的比例㊂规范型写作主要是指文章规范和体式已经定型或者有严格要求的写作,对创新性要求不高,一般按照要求和体式来写就可以了,如政务公文等应用文就是如此㊂四㊁湖南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培养湖南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上,除了强调原来的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写作能力培养的支撑之外,在专业特色课程的设置上,专门设置了创意写作方向课程,以对接社会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㊂这些课程包括新文学创作㊁非虚构文学创作㊁创意写作理论与实践㊁新媒体理论与实践㊁文化产业理论与实务㊁文化传播学与新韵文创作等㊂通过课程体系建设㊁授课内容的调整以及授课方式的改革,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投入写作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意写作能力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创意写作课程密切关注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对接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本专业和经济学㊁社会学㊁大众文化㊁网络新媒体技术等学科和技术的融合,体现了新文科的教育理念㊂当然,课程体系建设中,实践类课程以及与之相关的实践平台是必不可少的㊂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意写作能力,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设置了专业实训㊁学科竞赛㊁专业见习和实习等实践环节类课程,与岳阳市文联㊁作协㊁‘岳阳日报“‘岳阳文学“等单位和媒体建立合作育人关系,为学生的创意写作能力培养提供坚实平台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校办刊物㊁院办刊物㊁网络平台㊁校内公众号㊁语言文化节等形式让学生获得充分的实践机会,切实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㊂五㊁结语新文科教育理念提出来还不久,其内涵㊁性质和规律仍然在不断探索中,湖南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和课程体系建设紧跟时代步伐,意在探索新时代文科办学和发展的一条路径㊂只要我们继续更新观念,开拓视野,勇于改革,汉语言文学这一传统人文专业一定会焕发出更为强劲的生机㊂参考文献:[1]新文科:一场学科融合的盛宴[N].中国科学报, 2019-5-8.[2]马世年.新文科视野下中文学科的重构与革新[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9):18-21. [3]赵莹.新文科背景下中文学科革新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4):25-26.[4]潘连根,王静义,李佩仑.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20(5):1-4.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under the Concept of New Liberal ArtsZHANG Yong(Hu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Yueyang Hunan414000,China)Abstract:The concept of new liberal arts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s a traditional humanity major.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 take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as the core to meet this new requirement and challenge.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subject basic courses,specialty characteristic courses,elective courses and practical courses to support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especially creative writing ability,this thinking and approach is fruitful.Key words:new liberal arts;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writing ability(责任编辑:范新菊) 021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第34卷第6期㊀总第292期。

面向“四新”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重构

面向“四新”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重构

面向“四新”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重构*刘丹,申艺苑,胡曦玮,叶继元*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我国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重构研究”(项目编号:19ZDA346)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面向‘四新’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重构研究”(项目编号:21YJC870010)研究成果。

摘要随着国家开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学科建设,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需要改变现有模式。

文章采用文献调研法、对比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调研中外现有学科服务模式,提出应用项目管理思想来构建面向“四新”的学科服务模式,构建学科服务项目管理模式框架,分析学科服务项目管理模式的运行过程;以东南大学图书馆面向“新工科”的高价值专利培育服务项目为例,阐释项目管理思想应用于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可行性、实施过程及效果。

研究发现:该模式能够服务于学科交叉融合,与“新工科全面深化、新医科融合发展,新农科高位推进,新文科布局未来”目标相统一,能够提高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水平和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四新”项目管理引用本文格式刘丹,申艺苑,胡曦玮,等.面向“四新”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重构[J].图书馆论坛,2023,43(6):57-65,75.Restructuring Subject Services at University Libraries to 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Four New Academic Disciplines"LIU Dan ,SHEN Yiyuan ,HU Xiwei &YE Jiyua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cademic disciplines of new engineering ,new medical science ,new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new liberal arts ,university libraries should change their subject services accordingly.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subject servic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puts forward a subject service model to 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ur New Academic Disciplines"based on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After establishing a project managementframework of subject service ,it analyzes the operation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model ;taking the high-value patent cultivation service project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Library as an example ,it expounds the feasibility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effects of applying project management to library subject service.The model can facilitate the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oal of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the new engineering ,integ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medical science ,advancing the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laying out the future of the new liberal arts",so as to improve library subject services and the service quality of university libraries.Keywords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mode ;Four New Academic Disciplines ;project management0前言2017年2月,教育部在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首次提出“新工科”概念;2017年下半年农林教育专家开始关注“新农科”;2018年8月中办、国办联合发布文件《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以下简称“四新”)[1];2019年4月,教育部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大会,启动“四新”建设。

非文科专业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的重构

非文科专业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的重构

非文科专业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的重构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代写论文改革的重心正逐步由管理体制的改革向其核心领域――教学内容与课体系改革转移。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非文科专业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重心也应向重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转移。

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最根本的是要将其纳入整个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

在这方面,尽管近几年来许多高校做了大量的努力和有益的探索,为非文科专业学生开设了一些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但总的教育格局并未改变,一些关键的问题并未解决。

我们应立足当前我国非文科专业教育的现实,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设置、内容进行整体的研究,进而重构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使人文科学教育真正成为实现总体教育目标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非文科专业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及影响课程体系改革的首要前提,是制订一个突破原有框架的以全面提高非文科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为目的的新的教学计划。

新的教学计划要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来安排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和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总教育目标;要以学科大类和学科群为背景建构新的普通基础和工程科学基础课程群,寓人文素质教育于科学教育之中,奠定学生既会做人又会做事的综合素质基础。

但是,我们目前的现实状况却不尽人意,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专业设置难以根据社会需要作及时调整,调节周期长。

2)现行培养方案中,注重共性教育但缺乏面向全体学生的个性教育,注重继承性教育但缺乏创造性教育,对培养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关注不够,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层次、多规格要求。

3)课程结构长期以学科为中心,学科之间相互割裂。

例如,专业细化,课程结构单一,学生知识面狭窄,适应能力差;专业学科比例大、基础课比例小,必修课过多、选修课较少,重视显性课程、忽视隐性课程,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术研究教育等。

4)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缺乏融合渗透,学生难以达到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

论非文科专业人文社会科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论非文科专业人文社会科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象随处 可见 ; 政 治经 济 领 出 , 违法 犯 罪 的数 量 、 质 和 手段 都 在 性
育并改革非文科专业人 文社会科学教学是世界各 国尤其是我 国高等教育所 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
发展 , 反腐倡廉任重而道远。 3 各种社会危机加重。人 口膨胀 、 . 就业压力增 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有增无减 , 日益突出。 且
术、 电子高科技 、 克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 人类基因
图谱 的破 译等 等 , 正在 和将 要为人 类 带来 涉及 伦 都 理、 道德 、 经济 、 治 、 律 等方 面 的 一 系列 前 所 未 政 法 有 的新 问题 。 上 述 问题 的解 决呼唤 人们 宏扬 人 文精 神 , 求 追 真善美 , 摈弃 假恶 丑 , 确理 解人 生 目的 、 值 与幸 正 价
狭 小 圈子 中跳 出来 , 注社会 , 心他 人 , 关 关 关心环 境 和生 态平衡 , 心人类 社会 的进 步与发 展 。而 这一 关
的热情下降。片面追求物质效应 , 带来了一系列世 界性的社会问题 , 不能不引起人们 的普遍关注。
1生态 环境 受 到破坏 。在工农 业 生产领 域 , . 人 们 受物 质利 益 的驱动 , 经常对 自然界盲 目和 掠夺式 地进行 开发 , 展 生 产 以污 染环 境 、 坏 生 态平 衡 发 破 为代价 ; 国际关 系中 , 国军备 竞争 激烈 , 使世 在 各 致 界一些 地 区战 火不 断 。所 有 这 些 都 可能 造 成 森林 消失 、 土地 沙化 、 源枯竭 、 资 动植 物物 种灭绝 或频 临
切, 仅靠 自 然科学本身是无法达到的。人类要想扭
转 自身 所面 临 的上 述状 况 、 制其 不 良趋 势 , 决 遏 解 发展 中的 这 些 难 题 , 须 同 时 注 重 科 学 教 育 和道 必 德、 律、 史、 法 历 艺术 、 境 等文 化教 育 , 取各 种措 环 采

数智赋能新文科建设的系统思维与路径

数智赋能新文科建设的系统思维与路径

数智赋能新文科建设的系统思维与路径作者:李倩茹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24年第04期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新文科建设中,如何有效地运用数智技术,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出发,探讨数智技术赋能要坚持“文”的学科属性、以中国价值引领数字时代文科人才培养、数智驱动新文科教学模式系统化重构的新文科建设思路。

提出数智赋能新文科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体系结构、教学范式、教育内容、教育治理五个维度的创新,实现培元融通的课程方案重组,以期为新文科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数智赋能;新文科建设;系统思维;人才培养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奔腾而至,数智技术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社会领域的关系和问题日趋复杂。

数智技术给文科教育带来了新的动能,也对其传统的研究范式及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应对新变化、解决复杂问题亟须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进行跨学科专业的知识整合,系统化推进数智技术与文科教育的融合发展。

数智赋能新文科建设的系统思维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推进新文科建设要主动适应并借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文科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

”在数智赋能新文科建设中,需要运用系统思维,从整体上把握数智技术与文科教育的内在联系,以实现数智技术与文科教育的深度融合。

1.數智技术赋能要坚持“文”的学科属性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各种复杂的综合问题需要多学科合作解决,数智技术为文科建设提供了新的手段、工具和可能性。

随着数智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边界和内涵也在不断拓宽和深化,促使文科从传统框架走向面向未来的新趋势。

在新文科建设中,数智技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文科发展范式转变和知识创造的重要支撑,而且也是推动文科“图变求新”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什么要学习多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为什么要学习多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为什么要学习多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1.磨练你的创造力学习人文学科可以帮助你更好更清晰地理解事物。

例如,当你看一张画,你可能会对自己想“这只是一块画”,但通过研究人文,你将能够欣赏的绘画是什么,可以看到通过创建和绘画的多少方面可能有深远的意义。

人文学科将帮助你欣赏和发现世界上几乎所有事物的意义。

此外,通过这个你将能够从随机的事情中找到灵感,这将帮助你得到那些创造性细胞的颤动。

2.提高你的社交技能就像前面提到的,人文学科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事物,这其中也包括其他人。

它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书面语言和口语,提高你的沟通技巧!
3. 帮助你了解技术、科学和医学的影通过学习历史、哲学和文学,你可以看到技术、科学和医学的发展有多快,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有多重要。

从这里,你将能够看到他们将在未来有什么样的影响,以及这三个方面如何与每件事物相一致,因为他们在各种层面上维持着每一个人的生活。

这也将允许你以一个更好的理解和更开放的心态进入这些领域。

4. 更加靠近“国际化”通过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化和外语,你会更容易与来自其他背景的人找到共同点。

由于全球化变得越来越明显,随着文化和伦理的融合,人们的文化变得越来越相似,这显然更加重要。

高校文科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文科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文科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我国高校文科类专业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建设对培养优秀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文科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性、建设的原则和策略以及实施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文科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性文科类专业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如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

这些专业培养的是具备人文素养和社会思维能力的学生,他们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

因此,文科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

首先,文科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有助于促进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通过科学合理地组织和设计课程,可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培养和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这有助于推动学科研究和学术创新的发展。

其次,文科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文科类专业的学习注重对文化、历史、社会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最后,文科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有助于提高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现代社会对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具备良好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更受企业和社会的欢迎。

优秀的文科类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培养出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人才,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二、文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和策略文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和策略:1. 整体设计与拓展性:课程体系应具有一定的整体性,不同课程之间应有联系和衔接,形成知识体系的完整结构。

同时,课程体系应具有一定的拓展性,能够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2. 知识与能力的融合:课程体系既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培养,又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

知识与能力的融合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培养综合素质与专业特长:文科专业课程体系应既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文化素养、批判思维、语言表达等,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如研究方法、学术写作等。

人文社科类课程

人文社科类课程

人文社科类课程摘要:1.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定义和重要性2.人文社科类课程的主要领域和内容3.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人文社科类课程4.提高人文素养的方法和建议5.人文社科类课程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6.人文社科类课程与职业发展的关系7.人文社科类课程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8.总结:人文社科类课程的价值和意义正文:一、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定义和重要性人文社科类课程,顾名思义,是指涉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课程。

这些课程包括但不限于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等,它们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学习人文社科类课程,有助于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丰富内心世界,从而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人文社科类课程的主要领域和内容1.文学:包括文学作品鉴赏、文学史、文学理论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2.历史:涵盖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史等,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汲取历史经验。

3.哲学:涉及哲学原理、思想史、逻辑学等,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处世之道。

4.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培养学生在经济领域的分析和决策能力。

5.法学:涵盖法律原理、部门法、法律实务等,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素养。

6.心理学:涉及心理学原理、人格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优化心理素质。

三、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人文社科类课程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课程。

2.结合个人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课程。

3.了解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选择符合自己学习需求的课程。

4.咨询学长学姐或专业老师,获取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的第一手信息。

四、提高人文素养的方法和建议1.广泛阅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人文社科领域的专著,拓宽知识面。

2.深入思考: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反思和讨论,提升思维品质。

3.实践锻炼: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亓梦佳
【期刊名称】《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33)2
【摘要】在新时期,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已成必然。

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改革工作应当贴合新时期人才培养需求,推进跨学科、跨专业实现有效融合,以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基于此,本文围绕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展开探讨,对新文科背景展开阐述,讨论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必要性,分析高校经管类课程建设现状,并提出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几点建议。

【总页数】5页(P88-91)
【作者】亓梦佳
【作者单位】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新文科背景下戏剧影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解析与重构
2.新文科背景下跨学科课程体系融合——以经管类专业为例
3.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经管类专业青年教师跨学科教学意愿研究
4.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路径研究
5.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经管类专业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文科专业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的重构
摘要: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心正向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转移。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非文科专业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重心也应向重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转移。

要立足我国当前非文科专业教育的现实,根据其教育基本目标和课程设置原则来确定课程内容,同时必须加强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组织网络等三项建设,才能实现课程体系的重构,促进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非文科专业;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心正逐步由管理体制的改革向其核心领域——教学内容与课体系改革转移。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非文科专业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重心也应向重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转移。

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最根本的是要将其纳入整个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

在这方面,尽管近几年来许多高校做了大量的努力和有益的探索,为非文科专业学生开设了一些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但总的教育格局并未改变,一些关键的问题并未解决。

我们应立足当前我国非文科专业教育的现实,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设置、内容进行整体的研究,进而重构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使人文科学教育真正成为实现总体教育目标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非文科专业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及影响
课程体系改革的首要前提,是制订一个突破原有框架的以全面提高非文科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为目的的新的教学计划。

新的教学计划要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来安排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和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总教育目标;要以学科大类和学科群为背景建构新的普通基础和工程科学基础课程群,寓人文素质教育于科学教育之中,奠定学生既会做人又会做事的综合素质基础。

但是,我们目前的现实状况却不尽人意,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专业设置难以根据社会需要作及时调整,调节周期长。

2)现行培养方案中,注重共性教育但缺乏面向全体学生的个性教育,注重继承性教育但缺乏创造性教育,对培养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关注不够,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层次、多规格要求。

3)课程结构长期以学科为中心,学科之间相互割裂。

例如,专业细化,课程结构单一,学生知识面狭窄,适应能力差;专业学科比例大、基础课比例小,必修课过多、选修课较少,重视显性课程、忽视隐性课程,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术研究教育等。

4)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缺乏融合渗透,学生难以达到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

5)教学过程注重接受学习和记忆,缺乏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发现;注重知识的继承,轻视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6)教学方法上注重演绎轻视归纳。

由于学生受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局限,因而缺乏挑战自我和创新的主动性。

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1)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信念;2)从多方面认识人类社会传统和制度,激励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为实现美好生活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施展才能;3)增长人类历史和现代文化知识并不断增强能力,开阔眼界,形成良好的国际视野和环境意识;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培养良好的工程伦理道德;5)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学会与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是:1)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

要围绕教育目标,做到突出重点、合理分工、功能互补。

2)民族性和国际性相结合。

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相互交融,才能促进全人类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3)渐进性与综合性相结合。

文化素质教育要循序渐进,要从史入手,到经济、法律、文学、哲学学科,再到人、自然、社会等综合学科。

同时,要考虑综合性,一是与专业教育综合,二是开设综合性课程。

4)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在量和质的关系上,要在不大幅度增加学时的前提下,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育质量。

三、非文科专业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设计
根据以上课程设置的目标及原则,结合一些工科院校的成功经验,进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可设计以下八大系列课程。

(1)中国历史与民族文化。

通过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自然、外来侵略者斗争的光辉历史,从而促使学生摒弃民族自卑感和历史虚无的思想,重塑民族人文精神,树立奋进图强的民族斗志,激发高度的民族责任感与爱国主义情感。

(2)国际政治与世界文化。

旨在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不同的政治文化特征、背景及其现状,对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有一个较完整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各国人民的历史,使他们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具有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正气,使他们了解中国和平崛起的道路和我国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

(3)世界观和方法论。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问题能用哲学的思想加以分析和解决。

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来认识和解决问题,逐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4)价值观与道德观。

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乃至个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树立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形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良好道德风尚。

(5)经济与法律。

让学生懂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增强市场意识和法制观念,以便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能自觉地运用经济、法律知识来认识社会和创造美好的生活。

(6)文学与艺术。

进一步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和评价能力,能借助于美术、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能将追求完美的意识渗透到未来的人生。

(7)增设综合性课群。

首先,要合理设置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课程群。

其次,通过外国教育资源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能在国际化和多元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提高对不同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协调各种矛盾的能力。

(8)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覆盖知识应用、专业技能运用、科学研究探索等方面,包括以实验、课程设计、专题研究为代表的教学实践,以现场教学、生产实习、研究和开发、毕业设计为代表的专业实践,以志愿服务、爱心奉献、挂职锻炼、支医支教、考察调研为代表的社会实践等。

通过改革实践教学环节、丰富社团活动环节等,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一课程体系以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三种课型为主体,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15%左右,人文素质学分占总学分的20%左右,每个课程系列包含1~2门核心课程和若干门选修课程,彼此互相呼应,体现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要求,符合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

四、对非文科专业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设置的几点建议
在非文科专业进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动态的系统工程。

在这项系统工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实践。

为促进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发展,非文科专业必须加强三项建设。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敬业精神和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

既要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也要鼓励非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专业教师加强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以增强其在教学中人格感染的力量。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实践证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魅力。

它可以潜移默化地对青年学生进行熏陶,起到陶冶情操、启迪才智和完善人格的作用,是达到人文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学校应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多方面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增强人文素质的宽广的舞台。

3.加强组织网络建设
在非文科专业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需要调动全校各方面的力量,组成多渠道、全方位的素质教育网络。

这个网络的三条主线是:校党委、院(系)党总支、专业党支部;院行政、教务处,教研室;学生处、团委、学生会。

各条线的所有组织都要制订出人文素质教育的计划和实施措施,并建立责任制。

另外三条线是: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课程、各种报告会、社会实践;自然科学、知识讲座、各种实习活动;校、(院)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从而使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系列化、活动经常化,形成和谐向上的育人氛围,使人文素质教育形式多样,内容常新,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郭桂英,陈土.工程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与优化[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77~78.
[2]刘春惠.高等教育的两个主要问题: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课程体系的建构[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15~17.
[3]朱荣华,柯俊.建立大工程观念下的新型课程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8(4):22~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