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及其意义

合集下载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是19世纪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他的异化劳动观是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劳动形式使得工人与自己的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产生了疏离和异化,造成了工人的剥削和无意义感。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具有深远的当代价值,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探讨仍然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提出了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疏离问题。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只是作为雇佣工人的身份存在,他们失去了对劳动产品的控制权和决策权,只能按照雇主的要求进行劳动。

这导致了劳动者对于劳动产品的疏离感和无意义感。

这种劳动过程的疏离会剥夺劳动者对自己劳动的热情和创造力,从而降低劳动生产力和劳动质量。

在当代社会,劳动者依然面对着类似的问题,工人被迫接受低薪、重复性的劳动,缺乏对工作的自主性和控制权。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对于解决当代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疏离问题仍然有重要启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剥削问题。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逻辑导致了劳动者被剥夺了劳动的价值和产权,而资本家却通过剩余价值的获取获得了大量的财富。

这种剥削使得劳动者陷入了经济上的困境和贫困。

在当代社会,资本主义的剥削问题依然存在。

劳动者面临着经济不公平和贫富差距加大的问题,部分劳动者处于低收入和贫困的状态。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对于对抗当代资本主义的剥削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物化和异化的造成。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使得人与人的关系变为商品关系,人变成了物质财富的拥有者和消费者,从而丧失了人性和社会性。

这种人的物化和异化不仅带来了对自我的疏离,也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社会群体的凝聚力。

在当代社会,人的物化和异化现象同样存在。

个人主义、人际关系冷漠和社会孤立是当代社会问题的重要方面,这些问题都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人的异化密切相关。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为我们认识现代社会问题的根源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

从哲学角度界定,所谓异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是一个用以表达本质的存在,主体向客体转化关系的概念。

劳动是人类的社会属性,通过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才能称其为人,也才能从事多方面的活动,从而在各个方面发展和完善自己,但是劳动不仅有其积极的一面还有其消极的一面。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和资本家极端对立,劳动发生了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

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

这就是劳动异化。

1 异化劳动的内容手稿中对于异化劳动理论主要表述为四个方面的内容:(1)劳动对象的异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劳动产品成了不依赖于生产者工人的异己力量,即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按一般经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的内在本性,劳动产品是劳动主体的对象化,主体应该在劳动产品中实现自己并理所当然地将其占有。

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类劳动这一创造性活动反而变成了非人的外在力量,劳动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劳动对他而言,变成了一种异化的、外在的、脱离了人的本性的东西。

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

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人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

(2)劳动本身的异化。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聪明才智和肉体力量都体现在劳动产品上。

此外,通过这种活动人的智慧和体力都获得了发暖,同时劳动者还在劳动实践中感到一种创造的幸福和愉悦。

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则完全改变:“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活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半青神遭到摧残”。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意义摘要: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异化问题的关注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思考之中。

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中心,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日益贫困的生活状况,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异化形式,提出了人的本质异化思想。

异化劳动理论中折射出的人本思想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重温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思想渊源;表现形式;当代意义一、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渊源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但直到近代以来,异化问题才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

其中,成就比较大的、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的当属卢梭、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

〔一〕卢梭的异化理论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先于马克思使用了“异化”,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处在枷锁中。

他认为私有制是社会产生各种不平等和苦难的真正现实基础,而异化就是人的不自由的状态,即依附。

依附的根源在于一个人的欲望、精神与物质上的需求。

进一步说,人的需求与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使异化逐渐变成一种社会现象,也使私有制的存在变得合理合法。

在《爱弥儿》中,他曾提到,文明使人腐败,背离自然使人堕落,人变成了自己制造物的奴隶。

此外,卢梭还从经济、教育、艺术和伦理道德等方面使用了“异化”一词,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类解放思想提供了丰富材料。

〔二〕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说在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成为一种哲学范畴,被用来分析主客体关系,即主体创造的东西与主体本身相对立。

黑格尔是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异化概念的人,他的异化思想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异化说”,这种异化主要表达的是自然实现的自在对象化与人类主体观念本质的物化,但实质上都是精神异化。

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异化思想中劳动在人类自我形成方面的作用:“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认性的辩证法—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此,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论异化劳动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学院:政治经济学院班级:思政101 学号:1009011029 姓名:周佳妮摘要: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分析阐述集中反映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思想,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占有特殊地位,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途中的一级重要阶梯。

因此,对于异化劳动理论的探究具有永恒不变的重要意义,本文将对异化劳动理论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异化劳动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通过批判的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剖析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马克思的世界观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这一转变首先集中反映在形成了异化劳动观。

马克思在研究了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以后,写下了异化劳动这一片段,在这一片段中他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而异化劳动这一概念的提出无疑成为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核心概念。

这一概念从根本上将马克思关于异化问题的提法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相区分开来,同时揭示了私有财产的本质和根源。

一.异化劳动观的理论意义(1)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质的飞跃黑格尔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使得他把人类理性客观唯心主义化当作世界的本体。

黑格尔的这种客观唯心主义本质决定了他的异化理论的根本性质,简要的说它是精神异化论。

在他看来,发展或发生异化的本体,是以这种非人的,超人的客观精神,而不是现实的自然界和人,甚至也不是人的思维因而它的整个哲学和辩证法神秘化了。

【1】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现象学》中出现的异化的各种不同形式,不过是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不同形式。

”在黑格尔那里,“人的本质的一切异化都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

自我意识的异化没有被看作人的本质的现实异化的表现。

”【2】黑格尔的异化思想涉及到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的各个领域,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的异化理论达到高峰,异化成了说明自然、社会、历史等辩证发展的核心概念,成为在“自我意识”所体现的人类意识和社会发展整体中始终起重要作用的中介。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重要理论,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因受到剥削和压迫而产生的心理和社会状态。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当代劳动问题和社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出发,分析其当代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需要理解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理解。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本质,是人类自身和自然的中介。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被异化为商品生产中的一种手段,工人的劳动不再是为自己而做,而是为资本家的利润而劳动。

这种劳动的异化导致工人失去了对劳动的控制和满足感,感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与自己的利益脱离,从而产生了心理上的疏离和不满。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也遭受到身体和心理上的剥削和压迫,这使得他们的劳动状态更加疲惫和恶劣。

马克思认为,这种劳动的异化不仅影响了工人个人的心理状态,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秩序与稳定。

因为工人由于劳动的异化而导致情绪低落,对社会的不满增加,从而产生了社会矛盾和冲突。

这样的劳动状态不仅损害了工人的利益,也扭曲了整个社会的理想状态,使得社会秩序不再和谐,从而使得社会陷入动荡和不稳定状态。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并非只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更是对一个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

在马克思看来,只有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才能实现劳动的自由和解放,从而消除劳动的异化状态。

共产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将成为自由和创造的活动,工人将成为生产的主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劳动精神,从而享受到劳动的满足感和快乐。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并没有在当代社会实现,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依然存在。

当代社会中,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新的劳动异化现象不断出现。

劳动的灵活性和不稳定性增加,导致工人们长时间的工作和劳累,缺乏休息和娱乐的时间,这使得工人的生活质量下降,心理和身体健康受到威胁。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高端劳动者也面临着劳动的异化。

高压的工作环境和竞争压力导致他们的心理状态变得焦虑和疲惫,对工作和生活失去了平衡。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意义_潘宁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意义_潘宁

(#2/, — )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人学; 丁丽丽 , 女,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主要 (上海 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代视野下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理论研究( ”项目编号: 、 上海市教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4"1!") (第五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项目编号: “改革 委重点学科 、 上海师范大学原创与前瞻性研究课题 5.","1) (项目编号: 开放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 674/#,)
’#( ( )!% )
这样, 异化就包含了对象化、
!"
!"#$%"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则直接深入到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 在批判继承黑格尔 ( 异化 是 精神 异 化 ) ( 宗 教 是人 的 本 质 的异 和费 尔 巴哈 化) 异化学说的基础上, 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中心, 深刻 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异化形式, 提出了人的本 质异化思想, 以及实现共产主义、 消灭异化的必要性。 这 《!"##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以 一思想集中体现在马克思 《 手稿 》 ) 《 手稿 》 下简称 中。 在 中, 作为一个哲学概念, 异 化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 生 出自 己 的 对 立 面 , 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 《 手稿 》 的、 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指出, 劳动 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 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 本特性, 是人的本质性的属性, 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 件下却发生了异化, 所以, 劳动的异化即是人的本质的 “ 劳动者生产的财富 异化。 书中,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 越多, 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就越大, 他就越贫穷 ”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德国思想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对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分析成为了现代社会理论的基石之一。

在他的著作中,特别是《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分析。

异化劳动思想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对当代社会现象的深刻解读和批判。

本文将从异化劳动的内涵、当代社会中的表现和其当代价值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异化劳动的内涵马克思首次系统阐述了异化劳动的概念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这个概念在其后的著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异化劳动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而丧失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和支配权,使得劳动成了一种被迫的、压迫性的活动。

这种压迫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劳动的异化、产品的异化和人的异化。

劳动的异化是指工人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和支配权。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得生存的必需品,从而成为资本家的雇佣劳动者。

他们不再像农民那样自给自足,劳动变成了一种被迫的压迫性活动,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不再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而劳动,而是为了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而劳动。

产品的异化是指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关系被扭曲和破坏。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劳动者不能拥有他们所生产的产品,这些产品属于资本家。

劳动者与自己劳动的产品之间存在着异化,他们失去了对产品的控制和支配权,产品变成了异化的、陌生的东西。

人的异化是指劳动者自身被异化为商品的一部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他们的劳动力也被资本家所占有和支配,从而使得劳动者本身也成了商品化的对象,被异化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部分。

二、当代社会中的异化劳动表现虽然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在19世纪提出的,但是在当代社会,异化劳动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深刻影响下,异化劳动的表现更加突出和多样化。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对异化劳动的研究成果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资本主义的剥削而失去了对自身劳动产品的控制,因此导致了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之间产生了疏离和陌生化的状态。

本文将着重探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价值。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著作《资本论》中。

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导致了劳动者的异化,劳动者无法实现自身的人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的劳动力被当作商品出售,劳动者无法控制自己的产品,而只是为了生存而卖出自己的劳动力。

劳动者的劳动成果被资本家占有,而这个劳动成果却是劳动者的产物。

这种疏离和陌生化的关系会导致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产生厌恶和疏离感,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主体性和控制权。

这种状态就是劳动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不仅是一种对劳动者个体的剥削和压迫,也是对整个社会的破坏。

异化劳动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稳定,劳动者的疏离和对自己的劳动产生的不满会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而且,异化劳动也会导致劳动者的精神和身体健康问题,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马克思认为解决异化劳动问题是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的关键。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代社会,虽然工业化程度有所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异化现象。

随着科技和信息的发展,劳动者的劳动方式和条件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异化问题。

在新的经济形态下,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产生了更多的疏离感,劳动者的工作渐渐变成了机械的重复性劳动,劳动者难以找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这种状态就是劳动的异化。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劳动者的权利和保障也受到了侵犯,劳动者的劳动条件越来越恶劣。

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

解决异化劳动问题,实现劳动者的主体性和尊严是当代社会的重要任务。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是其重要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之一,也是其著名的《资本论》的基本内容之一。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不仅仅是生产劳动,而且还是一种被剥削、被异化的劳动。

这种异化劳动导致劳动者失去了对自身劳动成果的控制,成为资本家的工具和资源,从而使其真正的人性得不到满足。

这种异化劳动的状况对劳动者自身和整个社会都产生着负面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彻底的社会变革来解决。

马克思强调了异化劳动使劳动者失去了对劳动产品的控制。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完全属于资本家,而劳动者自己则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活所需的工资。

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对自身劳动所产生的产品毫无控制权,无法获得由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这种剥夺了劳动者对劳动成果的控制权使其感到压抑和挫败,从而导致其对劳动的消极情绪。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导致了劳动者的自身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劳动成为了商品,劳动力被剥削,而劳动者本身也变得与自己的劳动产生了隔阂。

他们失去了对自身劳动的控制,也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因此感到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的困扰。

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受到了打击,而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满足。

这种自身异化使劳动者变得冷漠与物质世界,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和否定,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马克思还指出异化劳动导致了劳动者与其他劳动者之间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之间存在着竞争、矛盾和利益冲突。

他们被迫与其他人竞争,争夺有限的资源和机会,而不能形成真正的合作和共享。

这种竞争导致了劳动者之间的分裂和疏离,削弱了团结和协作的力量,使整个社会陷入了矛盾和冲突之中。

而这种异化现象也使得社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力。

在当代,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剧变,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者依然面临着严重的异化问题。

在当代的社会中,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和社会地位往往受到波动和变化,使他们更加容易受到剥削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略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意义

略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意义

略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意义引言马克思是近代西方哲学和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19世纪时,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项理论是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指出,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活动已经被异化,这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分离和疏离。

本文将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进行略论,并探讨其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众所周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劳动是货币交换的形式之一。

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和资源,而工人则失去了所有的生产工具。

为了生存,工人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工人们被迫将自己的生命时间拱手让给了资本家,从而过着压抑和痛苦的生活。

为了找到这种不合理的现象的原因,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工人所做的产品并不属于他们自己。

实际上,产品属于资本家和他们的收入。

在工人完成产品的生产后,产品被视为资产,而工人则将产品的价值作为工资领取。

然而,工人所生产的东西并不是他们自己的,而是资本家的。

这种积极的财富转移是工人的劳动行为在异化过程中的表现。

工人将自己与自己所生产的东西播种出来,并将自己的生命力投入到创造资本家的财富中去。

此外,马克思还通过比较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过程与未受资本主义影响的社会劳动情况,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同的劳动责任和劳动形式。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是迫使人过度劳累的,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不再是通过人与自然环境进行的自然交流,而是成为了资本家的工具,被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科技的发展,生产已经变得无序且单一化了。

而工人所做的事情被视为日复一日单一且乏味的,这样的劳动会导致工人的生产疲劳和身体损伤。

工人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了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中,而不是将精力用于创新和改进。

这种疏离导致了工人的精神疲劳和心理疾病。

马克思在分析异化劳动时,还强调了社会关系中的异化。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工人没有人身自由,不能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或生活方式。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下,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采取的劳动形式与对象被资本家所掌控,剥夺了工人的自由和创造性,使得工人将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售,并成为劳动力的奴隶。

同时,由于劳动力被资本家所持有,工人失去了对自身的控制,无法决定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规划,这种状态被称为劳动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的异化从本质上来说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必然产物,而对劳动者造成了许多不幸的影响。

首先,劳动异化破坏了工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变成了商品,工人们将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售,他们可以失去对于自己工作过程的控制。

其次,劳动异化导致了工作过程的机械化和单一化。

由于工人们被强迫执行重复性的劳动,在工作中没有机会进行创新和自由发挥。

最后,劳动异化加剧了工人之间的竞争和工作的不安全性。

由于每个工人都被视为一般等价物,资本家可以随意更换工人,这也就削弱了工人的社会地位和工作保障。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对于当代的价值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引发了对于人类劳动的新思考,使得人们重新探讨劳动对于人类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研究人类如何创造更加自主和有意义的工作条件,以在工作中实现自我实现和创新。

其次,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对于当前的管理学和组织理论也具有启示性意义。

马克思强调的工作自主性、职业发展和工作保障等方面已经成为当代组织理论的重要内容,帮助人们探索“人本型”组织管理模式。

此外,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也可以提供参考,帮助人们思考如何在全球化和萎缩的福利国家背景下,维护劳动者的权利和保障其工作安全。

总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不仅是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批判,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辨和行动路径,使我们可以更好的反思现代劳动状态和未来发展方向。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劳动的论述及其意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劳动的论述及其意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劳动的论述及其意义1844年,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这是当时政治经济学的新概念,也是马克思关于劳动激励机制的重要思想。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逐渐形成的,它将劳动过程中原本在人的自然力量中的价值删除,而其价值取代为有形的物质实体,即货币,把自由的劳动人变成卑贱的奴隶,他分析了异化劳动的成因,指出货币价值是劳动人受剥削和异化劳动的根本原因,他还论述了个人及社会对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者所经历的异化劳动进行反思后,将实现共同物质利益和共同观念利益,以实现社会公正、消除劳动人之间的竞争,挽回人类贫穷和无尊严的实质性困境的方法。

异化劳动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两个重要概念组成,一是指劳动人受到的财富分返少,工作极其苦难;二是指劳动人受到的剥夺、把持,而它成为一种被剥削、被抢劫的方式,从而实现了财富分配的不公。

异化劳动不仅指资本家对劳动人进行剥削,更是资本主义制度下赋予劳动者的特殊性质,这种形式的剥削了精神意义上的自由,精神上的剥夺使劳动人在“重复性操作”中失去自我表达的财富,只有当这种做法受到足够的考虑,而不仅仅局限于方法的改进,才有可能使工人的工作和生活得到改善。

“异化劳动”的伦理意味深远,表明第二代资本主义制度使劳动者陷入一种充满苦难的、下层地位。

此外,马克思认为,由此造成的痛苦不仅仅是财富分配不公,还是对生存经济基础的受剥削和对自身工作内容的局限,他提出了“物质利益与精神观念价值”的观点,强调“以德报怨”,即通过共同分享物质收益、意识形态财富、互相尊重和尊敬来取代货币富裕,最终创造出一种新的应有关系,消除劳动者的竞争,去异化劳动的苦难,挽回人类的贫穷地位。

从经济学和人道主义的角度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提出了一种重新认识工人的根源,批评了货币主义的不公正分配,以及必须通过改变生产方式以及改变社会关系来消除“异化劳动”的剥削,把该过程变成人们和谐相处,开创新的社会关系方式,为走向人类文明社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他在《资本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对于理解劳动和社会关系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出发,探讨其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是一种异化的劳动。

这种劳动的异化表现在多个方面:劳动者与劳动的产品之间存在着异化,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力投入到生产过程中,但产品却成为资本家的私有财产。

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过程之间也存在着异化,劳动者在工作中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成为了机器般的操作者。

劳动者与自己的人性也发生了异化,劳动者的劳动成为了一种艰苦的、无聊的、单调的重复劳动,剥夺了劳动者的人的本质。

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也存在着异化,劳动者在竞争和利益的压力下,产生了对抗和敌意。

这种劳动的异化使得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和社会的控制和认同,成为了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外部化的存在。

劳动者将自己的主体性和尊严剥夺,成为了资本家利润的工具和奴隶,而这种异化劳动则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转提供了基础。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劳动的异化现象更加普遍和深刻。

在全球范围内,劳工面临着剥削和压迫,他们的劳动价值被剥夺,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

在信息社会中,劳动者面临着严重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困境,劳动的重复性和单调性进一步剥夺了劳动者的人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发展,劳动者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竞争关系,劳动的异化和对抗现象愈发严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劳动和社会现象,并从理论上总结劳动的问题和出路。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还对当代的劳动改革和社会变革提出了重要的启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呼吁加强对劳工权利和劳动条件的保护,促进劳动者的尊严和权益。

劳工不仅应当获得足够的劳动报酬,还应当获得合理的劳动时间和良好的劳动环境。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也呼吁加强对劳动的人性化和有意义性的追求,提倡劳动者的自我实现和主体性展示。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1. 引言1.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简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阐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由于劳动的性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压迫而感到被剥夺、被异化的现象。

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是一种物化、异化和疏离感,他们与自己的劳动成果、与他人以及与自然的关系都呈现出一种异化的状态。

这种异化不仅导致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和自主性,同时也剥夺了他们的社会性和人类性。

马克思强调,异化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社会存在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普遍现象。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对于我们理解社会中的不平等、剥削和疏离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它提醒我们审视当代社会中劳动者的处境和心理状态,反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人的影响,同时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重新定义劳动价值与社会关系。

在当今社会中,异化劳动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分析和解决劳工权益、社会分配不公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意义。

2. 正文2.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的内涵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其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结果、劳动过程、他人和自身之间关系的研究。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与劳动成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异化,劳动过程变成了异化的劳动过程,劳动者变成了被剥削的对象。

这种劳动的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还表现在劳动者与其劳动行为、他人以及自身之间的关系。

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丧失了对自身劳动的控制权,被迫为资本家利润最大化而劳动,导致劳动过程变成了单调、机械和重复的劳动,没有创造性和满足感。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的困境,强调了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结果之间的疏离,为进一步思考如何解决劳动者遭受的剥削和异化问题提供了启示。

理解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代社会中劳动问题的本质,为构建人本主义的劳动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试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意义

试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意义

试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意义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方法之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异化劳动”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社会问题的独到视角。

马克思从费尔巴哈那里接受了实证的原则,并将它贯彻到底,运用到具体的物质领域即经济领域。

正是辩证法和唯物主义使马克思抓住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批判,进而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地批判的关键概念——异化劳动。

“异化”最初是经济和法律用语,黑格尔把它从经济学家们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那里借用过来,并提高到了哲学的高度。

在黑格尔那里,异化就是绝对精神的外化,也就是理念客观化其自身于自然界中。

这是理念自身的运动,又是理念向自身的回归。

因此,异化本身就包含了对自身的扬弃。

在这里我们发现,黑格尔的本体是理念,虽然他又称之为客观精神,但客观只是用来修饰精神的。

因为“真理就是思想的内容与其自身的符合……不好与不真皆由于一个对象的规定或概念与其实际存在之间发生了矛盾……唯有上帝才是概念与实在的真正符合。

但一切有限事物,自在地都具有一种不真实性,因为凡物莫不有其概念,有其存在,而其存在总不能与其概念相符合。

因此,所有有限事物结不免于毁灭,而其概念与存在间的不符合,都由此表现出来”。

“主观目的与客观结果的背离从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再一本正经的强权也改变不了的思想“放荡”的本性——这也是规律——如果存在规律的话。

”“异化”一词,只不过在那里是疏远、脱离、转让的意思。

在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中所讲“异化”是指权利的让渡;在德国古典哲学家那里,是主体与客体分离产生的存在物的异化,具体表现就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主体与客体的异化;费尔巴哈的宗教的异化。

随后,黑格尔将费尔巴哈宗教异化论扩展到人对金钱的异化,而马克思所讲异化则是人对劳动的异化。

马克思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3版,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8年重印,以下简称《手稿》)中,论证了:1、人与劳动产品(人与物)的异化,即“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思想及其意义研究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思想及其意义研究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思想及其意义研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思想及其意义研究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其中涉及到了关于劳动和异化的思考。

本文将对其异化劳动思想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首先,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的异化概念。

他认为,劳动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一种活动,通过劳动人们能够改变和利用自然资源。

然而,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却变得异化了。

这种异化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上,即人们的劳动成果不再属于自己,而是变成了资本家的财富,工人只能得到微薄的工资,而剩余价值则被资本家占有。

更重要的是,劳动的异化还表现在人的精神层面上,即人们再也无法在劳动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个性和自由,而是成为了资本的奴隶。

其次,马克思认为,劳动的异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被商品化,工人只是一种生产工具,而不再是志愿参与劳动的主体。

资本家通过占有劳动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导致了劳动者的剥削和无法获得应有的回报。

此外,劳动的异化也使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变得扭曲,破坏了生态平衡,加剧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因此,马克思认为,只有摧毁资本主义制度,才能解决劳动的异化问题。

然而,对于现代社会而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异化劳动的思想提醒我们关注工人的权益。

在当今社会,工人的权益仍旧存在被侵犯的问题,如劳动力过剩导致工资低下、劳动条件恶劣等。

通过关注劳动者的利益,我们能够推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实现劳动者的尊严和权益。

其次,学习和借鉴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现代技术带来的新的异化形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虽然劳动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异化现象并未消失。

网络劳动、平台经济等新兴行业中,工人面临着虚拟劳动、无法掌控时间的问题。

这些形式的异化劳动同样需要我们思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的关系,并提出了消除劳动异化的路径。

这一思想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力以一定的雇佣关系出售给资本家,而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来获取利润。

这种雇佣劳动的形式使劳动者与自身的劳动产生了一种异化的关系,即劳动变成了外在迫使、压迫和剥削的对象。

马克思认为,这种异化的劳动关系使劳动者的个性和创造力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和破坏,从而导致了人类的自我剥夺和物化的状态。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揭示了异化劳动对劳动者及其生活的影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劳动不再是为自己生产生活资料,而是为资本家获取利润。

劳动变成了一种外在的强迫和约束,劳动者对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动过程失去了控制和决定权。

这种工作异化使劳动者感到自己的工作无意义、机械化,丧失了对劳动的热爱和积极的工作动力,导致了工作疏离和对工作的消极态度。

劳动者在与同样被异化的产品交互时,也会感到与产品之间存在一种断裂感,自己的劳动成果无法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提出了消除劳动异化的路径。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摆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使劳动者成为真正的自己的主人,才能消除劳动异化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不再是被迫的,而是为了实现自己和社会的目标而进行的自由创造性的活动。

社会主义社会还将实现劳动产品的公有制,使每个劳动者都能够分享社会生产的结果,实现劳动成果的个人和社会的价值。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虽然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在当代社会并不可能,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认识到劳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关注工作质量和工作环境,推动劳动者的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发展。

也需要重视劳动者对于劳动产品的参与和决策,在工作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和主动权,实现个人劳动的价值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及其意义摘要: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主要有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活动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等四个方面。

主要通过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概念来分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并进一步指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意义一、“异化劳动”概念黑格尔认为异化是绝对观念向自然、社会的外化和退化;异化是思维的对象化与客观化。

他把劳动与异化联系起来并从对过去的探索中发掘了异化产生的原因,这为马克思创立“异化劳动”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前提。

虽然黑格尔的劳动观包含了深刻的异化劳动的思想,但他致命的缺点却是没有给“异化劳动”提出一个明确的概念。

费尔巴哈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异化观,并建立了人本主义的异化观。

他认为,异化的出发点是具有感性的人。

异化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恐惧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感。

费尔巴哈认为精神异化和宗教的产生是由人的异化所造成的,宗教不是克服异化和扬弃异化的方式,它本质上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结果,人类对上帝的膜拜仅仅是人类把自己的本质赋予了上帝并神圣化的结果。

费尔巴哈的异化观是建立在人本学和唯物论的基础上的,他从人本主义这个观点出发来考察异化,并以人道主义为武器来批判宗教异化,批判宗教世界是世俗世界的幻想,这是他高于黑格尔的地方。

但他只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世俗基础,而并没有看到对于这个世俗基础应当用革命手段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对立,形成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异化概念对马克思创立异化劳动概念有深刻的影响,马克思在两人的异化概念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把异化概念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他的异化概念主要概括为:异化的主体是”人”,这个“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由自觉的,这个“人”最基本的活动是劳动,这种劳动不是抽象的精神劳动而是现实的生产劳动。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是体现人的类本质的劳动,应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

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1.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马克思指出,工人是劳动产品的生产者。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这表明,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这样导致了凡是成为工人的劳动的产品的东西就不再是他自身的东西,因此,这个产品越多他自身的东西就越少。

“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第二,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给他提供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这就是劳动产品的异化。

这种异化概括表现为:工人创造的财富越多,自己反而越贫穷,工人生产出的产品越多,劳动力反而越贬值。

2.劳动活动与劳动者相异化自由的、自觉的劳动是人类的需要,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活动与劳动者相异化了。

劳动活动成为动物式生产,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是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他在劳动中体会不到快乐而是感到悲哀;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在劳动中感到不自在。

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即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是获得享受和满足,而是感到压抑和不自在。

“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劳动活动成为强制性生产,劳动不是出于劳动者的意愿,而是由于他们为了养家糊口的生存压力,这样,劳动者与他的劳动活动就相异化了。

3.人的类本质异化第一个提出“类本质”概念的人是费尔巴哈,而“类本质”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马克思借用费尔巴哈的术语说,人是类存在物,人正是通过对对象世界的改造,才实际地确证自己是类存在物。

换句话说,这种生产活动乃是人的能动的、类的生活。

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有目的的创造性的活动,即劳动。

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劳动中,人的活动被贬低为维持个人的动物生存的手段,从而使人的类本质成为它与人的存在相对立的东西。

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并没有证明劳动者自己本身的能力,而是反过来统治和支配了劳动者;不是出于劳动者的自觉自愿,不是使劳动者体会到愉悦和创造,而是反过来强迫、奴役劳动者的。

因此,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了。

4.人与人的关系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不是人同人相异化。

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个人把自己的劳动以及他人的、类的劳动活动等等,都只当做是为他自己谋生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把人类本身当做他自己活动以及劳动的目的。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不仅生产出与自己对立的劳动产品,而且生产出资本家对工人的支配权利:产品的绝大部分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而不是属于劳动者自己所有;活动过程不是自由、自觉、自愿的而是受强制的、被迫的、受约束的。

由于人与其类本质的相异化,因此要表现为具体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的异化和对立。

马克思指出,如果人同自己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以及他自己的劳动活动都不属于他自己,而这些并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他自己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他自己之外的他人是异己的关系,那么这些劳动产品和劳动活动不再属于他自己的,这就一定要属于一个他自己之外的他人。

这个他人,就是资本家。

因此,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和劳动产品的相异化,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异化关系,而异化劳动必然造成私有财产和阶级对立。

由于资本家同工人相对立和敌对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必然分化成两个敌对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三、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意义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深刻阐释了劳动异化理论,这一理论对于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劳动异化现象以及探讨社会主义劳动异化现象存在有着重要意义。

1.它为研究和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发展提供了钥匙,也就是说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为建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开辟了道路。

第一,它彻底批判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一切唯心主义。

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理论,开始探索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他认为劳动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因此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是劳动和物质生产;他认为劳动是人与社会统一的基础,因此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劳动和物质生产。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对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论”的批判是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根本批判,更确切地说,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批判。

第二,它是彻底批判了资产阶级对人以及人类历史的表面的、不深刻的理解。

马克思的劳动及异化的观点充分地说明了人的本质及人的本质异化的发展,这是为了给处于困境的资产阶级人本主义对人的理解开辟了一条通向光明的道路。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的出发点和主体都是人,而且他们都想用唯物主义去理解这个人和人的本质,但是费尔巴哈所理解的只是抽象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马克思所理解的是从事生产劳动和实践的人,并在劳动中发展、异化从而形成实际的社会历史的人。

所以实际上费尔巴哈对人的理解仍然是抽象、唯心的,只有“劳动异化”概念才真正提供了科学理解人的本质的钥匙。

2.它为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建立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开辟了研究的道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既然是建立在私有财产的前提之上的,所以它的全部范畴和规律的体系都是在这个框框之内的。

那么,随着它的根本前提的本质发现,它必然受到根本的改造。

所以,正如马克思说,“我们通过分析从异化的、外化的劳动的概念中得出私有财产的概念一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两个因素来说明国民经济学的一切范畴,而且我们将发现其中每一个范畴,例如商业、竞争、资本、货币,不过是这两个基本因素的特定的、展开了的表现而已。

这个线索开辟了直到《资本论》的全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研究道路。

”3.它为批判各种空想的、改良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为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提供了思考的基础和基本结构马克思在《手稿》里着重分析批判了把私有财产只当做客体、物来对待的粗陋的共产主义。

这种共产主义要求否定私有财产,实际上不过是要求私有财产关系的普遍化。

马克思指责粗陋的平均的共产主义由于并没有消灭异化劳动,而不过使它普遍化,因而在他们所主张的共产主义社会中,那社会共同体就代表了资本的力量和普遍性而同一切个人相对立,成为“普遍的资本家。

”马克思进一步得出结论,社会从私有财产和奴役制的解放,最终还是要靠工人得以解放这种政治形式表现出来。

无产阶级的解放包含着全人类的解放,这是因为整个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劳动者同生产的关系中,包含在劳动的异化中,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异化劳动的表现、产物与后果。

工人的解放是劳动者从异化劳动中获得解放,是异化劳动的扬弃,因而也就是全人类的解放。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中外名人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4]张奎良.马克思的哲学历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5]杨适.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评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