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于成龙简介
[作文素材]名人故事:于成龙相关介绍
[作文素材]名人故事:于成龙相关介绍名人故事:于成龙相关介绍少有大志于成龙少有大志,自幼过着耕读生活,受到较正规的儒家教育。
顺治十八年,已44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的阻拦,抛妻别子,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接受清廷委任,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
罗城新隶于清统治下不到两年,由于局势未稳,两任知县一死一逃。
于成龙到罗城时,这里遍地荒草,城内只有居民六家,茅屋数间,县衙也只是三间破茅房。
他只得寄居于关帝庙中。
在困境中,同来的五名仆从不久或死或逃,而他以坚强的意志,扶病理事,迈开仕宦生涯的第一步。
升任知州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被两广总督金光祖举荐为广西省唯一“卓异”,并升任四川合州(今重庆合川区)知州。
离罗城时,他连赴任的路资也没有,出现了百姓“遮道呼号:‘公今去,我侪无天矣!’追送数十里,哭而还”的感人情景。
四川遭战乱最久,人口锐减为全国之首。
于成龙赴任的合州包括三属县,只有丁口百余人,正赋14两,而衙门的各种供役、需索使百姓繁重不支。
目睹地方荒残,于成龙确定以招抚百姓为急务,他首先革除宿弊,严禁官吏勒索百姓,又免去规定的驱从,以家仆随身。
合州土地极度荒芜。
而流民不附的原因,在于原主认业。
为此,他严格规定了“凡一占即为己业,后亦不得争论”的原则。
同时要求各县注意为新附百姓解决定居与垦荒中的具体困难,并亲自为他们区划田舍、登记注册,借贷牛种,申明三年后起科。
这样,“新集者既知田业可恃为己有而无复征发仓卒之忧,远近悦赴,旬日之间户以千计。
”奖励垦荒是清初基本国策,但于成龙实行“禁止原主认业”先于清廷明确规定的15年前,加之他对具体问题的妥善解决,不到二年,合州人口骤增,田地开辟。
由于招民垦荒政绩显着,康熙八年(1669年),于成龙被擢升为湖广黄州府同知。
治盗省讼于成龙去往黄州府(今湖北黄州市)同知任四年,任知府四年。
这里着重叙述他的两件事。
一是治盗省讼。
“盗”成为清初一大社会问题。
写作素材:于成龙的廉政故事
写作素材:于成龙的廉政故事在中国吏治史上,清官廉吏总是让人们世代传颂,并留下千古美名。
被康熙褒奖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于成龙的一生,是政绩卓著、奉公爱民的一生,是苦节自厉、甘守清贫的一生,他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名震天下。
清廉“卓异”的一生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
1667年(清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
后迁任湖广黄冈的知州,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
康熙二十年入京觐见。
后升任江南江西总督。
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命令于成龙兼管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
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
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
半鸭知县古来殊顺治十八年(1661年),已44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的阻拦,抛妻别子,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接受清廷委任,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
罗城新隶于清统治下不到两年,由于局势未稳,两任知县一死一逃。
于成龙到罗城时,这里遍地荒草,城内只有居民六家,茅屋数间,县衙也只是三间破茅房。
他只得寄居于关帝庙中。
在困境中,同来的五名仆从不久或死或逃,而他以坚强的意志,扶病理事,迈开仕宦生涯的第一步。
于成龙在罗城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在罗城为官三年之间,就使罗城摆脱混乱,得到治理,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气象。
于成龙的突出治行受到两广布政使金光祖的重视,罗城被评为全省治理的榜样。
作为罗县的一县之长,于成龙常常是粗茶淡饭,草鞋布衣。
他就任时正逢大灾之年,看着老百姓这样过苦日子,于成龙心里非常难过,连他自己的微薄奉禄,也拿出来救济灾民。
治河能臣于成龙
治河能臣于成龙作者:暂无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1年第3期赖晨清代有两位同名同姓的著名清官,一位是山西的老于成龙(字北溟),人称“天下廉吏第一”,另一位是比其小22岁的小于成龙。
小于成龙被康熙皇帝厚待和廉能的程度远超前者,康熙称他“廉能天下最”。
鲜为人知的是,他还为滦河、黄河、运河、永定河(浑河)的治理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名门之后于成龙(1638—1700),字振甲,号如山。
于家的祖先据说是汉昭帝时期丞相于定国的后裔。
于成龙出生于辽东盖平县,祖上为辽东望族,生父于国安(汉军镶黄旗),母亲康氏。
于成龙出生后不久全家迁居广宁闾阳驿(今辽宁省北镇市)。
于成龙小时候家贫,为富户做过家奴,负责牧猪,人称小猪倌。
于成龙9岁入私塾,11岁举家入关至北京通州张家湾,13岁时移居延庆州开始科举学习。
由于封地的因素,于成龙16岁时随父亲定居固安南房村(今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柳泉镇南房上村),此后他在宦海沉浮,他父亲在此定居,死后葬在这里。
于成龙16岁开始学习满文,20岁进国子监学习,23岁毕业做了吏部笔帖式。
笔帖式,意为办理文件、文书的人,主要掌管翻译满汉奏章文书、记录档案文书等事宜。
笔帖式为国家正式官员,有品级。
早年有五、六品者。
雍正以后除极少数主事衔笔帖式为六品外,一般为七、八、九品。
因为笔帖式升迁较为容易,速度较快,被称为“八旗出身之路”。
清康熙七年(1668年),于成龙因嗣父于得水的军功,以荫生的名义被朝廷委任为直隶省乐亭县知县,这一年他已经30岁了。
于得水的祖父叫于大恩。
于得水天资聪颖,他与人相处,不动心机,不欺负别人,讲诚信,答应别人的事情会努力办好。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于得水在豫镇参军,军官许公一见到他,十分惊奇,便特别信任他。
每当临阵作战,于得水都十分勇敢,屡次立功,后被升迁到府里任职。
1644年,顺治帝在北京定都,于得水劝许公归顺清朝。
于得水归顺之后,被顺治帝授予轻车都尉,准予世袭四次。
古今廉吏第一,历史上真实的于成龙!
古今廉吏第⼀,历史上真实的于成龙!在吴⼦⽜导演执导,由成泰燊主演的电视剧《于成龙》中,以于成龙为官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在他的为官⽣涯之中,为民做主、为民请命、为民除害、为民造福的故事。
历史上真实的于成龙,是否像电视剧中展现的那样,是⼀个⼀⼼为民的好官呢?历史上的于成龙,的确以清廉能⼲著称,曾经三次评“卓异”政绩,被康熙帝赞扬:“清官第⼀,天下第⼀廉吏”。
于成龙⽣于崇祯末年,是⼭西永宁⼈⽒,字北冥,号于⼭。
于成龙在家排⾏⽼⼆,母亲⽥⽒在他出⽣后不久就去世了。
⽗亲继娶了⼀位妻⼦,虽然是继母,但是于成龙却与继母关系很好,对继母⼗分孝顺。
初出茅庐,于成龙就表现出⾃⼰眼睛⾥容不得沙⼦的性格。
崇祯⼗⼆年,于成龙参加乡试,痛陈科举舞弊的问题。
因此未能⼊正榜,被列⼊正榜,仍能参加会试。
会试及第之后,腐朽的统治让于成龙不愿意出仕做官,便以⽗亲⽼病为由回到家乡。
清顺治早期,于成龙也曾经参加过科举。
但是第⼀次科举失败了,⽽那个时候于成龙已经三⼗五岁,家庭的重担落在肩上,使他⽆法专⼼学习,于是就暂时放弃了科举。
当时于成龙长兄去世,⽗亲⽼病,需要汤药,母亲虽然康健,但是却也是暮年。
上有⽼,下有⼩,家中⼤⼤⼩⼩都指望于成龙养家糊⼝。
⽣活清贫,家中杂事也多,于是他暂时放弃了学业。
⼀直等到⽗亲去世之后,于成龙守孝期满,才在顺治⼗⼋年,继续到国⼦监学习,为将来出仕做官准备。
也是这⼀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县令。
为了“⼼此⾏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的抱负,于成龙辞别妻⼦,来到有名的贫困县罗城,开始了⾃⼰的政治⽣涯。
罗城县是于成龙的起点,也是他清廉为民最主要的体现。
在这⾥担任县令期间,于成龙可以说将⾃⼰的⼀切都交给了百姓,鞠躬尽瘁死⽽后已。
罗城县当时只有六户⼈家,⼟地贫瘠,就连县衙也就是三间破茅草屋。
于成龙最后只能寄居在关帝庙中,在这⾥办理事务。
罗城的前两任县令,⼀死⼀逃。
⽽于成龙到了这⼉之后,随从的⽆名仆从也⼀样死的死,逃的逃。
一代廉吏于成龙
一代廉吏于成龙作者:彭匈来源:《人事天地》2014年第11期蒲松林写《聊斋》,五百来个故事,大多以鬼魅、动物、植物为主角,也有两篇以官吏为主角的,其中一篇《于中丞》,写的是于成龙断案两例,智慧过人,神鬼莫测。
于成龙字北溟,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山西永宁州来堡村人。
他三十八岁走上仕途,第一站便是广西罗城县。
于是他变卖家产,打点行囊,告别老母妻儿,带着几个乡中子弟,前往数千里之外的南方赴任。
那时的罗城,刚入大清治下两年,盗匪猖獗,四乡糜沸,两任知县一死一逃。
临行亲朋好友纷纷劝他不要去冒这个险。
于成龙少有大志,饱读诗书,儒家的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早已深入骨髓,他回告亲友,“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
于成龙来到罗城时,景况比传说中的还要糟。
《罗城县志》记述:“杀掳男妇以万计,城市残破,田地荒芜,百姓倚岩谷避难。
”城内只有居民六家,三间破茅房便是县衙。
他“插棘为门,累土为几”,升堂理事。
当地土豪盗匪,哪把于成龙放在眼里,百般骚扰,动辄挑衅,加上罗城山高林密,湿气深重,族群恶斗,民不聊生。
同来的数名仆从不堪其苦,或死或逃,情况极为严峻。
于成龙咬紧牙关,抱着“为民而死甚于瘴疠而死”的信念,恪尽职守,不敢一日懈怠。
于成龙在罗城一干七年。
从他走过的轨迹,大抵可以理出几个步骤:第一步,安民缉盗。
首先在全县建立保甲制度,约会乡民练兵自卫,大张旗鼓缉拿盗贼,讨伐为患不已的“柳城西乡贼”,取得初步胜利。
西乡“渠魁府首乞恩讲和,抢掳男女中只尽行退还”。
在此基础上又搞起全县联防,致使邻盗不敢犯境。
罗城人民终于结束多年仓皇四散的离乱生活。
第二步,恢复生产。
消除社会祸患之后,于成龙张贴安民告示,召回原来失散农民,甚至公布优惠政策,吸引四方流民前来耕作定居。
他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访问农事,奖掖勤劳的,劝诫懒惰的。
每有农家迁入新居,他均亲自为其书写对联,以资鼓励。
农闲时,他又带领百姓建民宅,修水利,办学校,筑城墙。
于成龙年谱
于成龙年谱1岁: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于成龙出生。
15岁:明崇祯四年(1631年),永宁州安国寺读书。
23岁: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八月,赴太原乡试,中副榜贡生,以父老不仕。
40岁: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以明经赴吏部谒选。
45岁: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五月四日,以副榜贡生赴任广西罗城县令,典房卖地以充川资。
八月二十日入罗城县,寄居关公庙。
46岁:清康熙元年(1662年),开始编制保甲,肃清盗贼,召集流亡,鼓励农耕,兴建学宫、养济院,请求改革盐引等诸多弊政。
51岁:清康熙六年(1667年),被举为“卓异”升四川合州知州,罗人追送数百里。
上官索鱼,成龙拒之,并条陈地方疾苦。
52岁:清康熙八年(1669年),因功升黄州府同知,镇守岐亭,大力息盗济民,计擒盗魁多人,地方以宁。
58岁: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二月,第二次被举为“卓异”,升福建建宁知州,湖广巡抚张朝珍奏改武昌府知府。
三月,抵武昌料理军需。
四月,奉命往咸宁蒲圻造桥,以渡清军,又收复蒲圻县城。
五月蒲圻浮桥被洪水冲毁,于成龙被革职回武昌。
张朝珍命其带罪料理岳州军需,旋又奉命剿抚响应吴三桂之东山叛军。
于成龙单骑入山,速降刘君孚,叛军出山投诚。
七月,于成龙转任黄州知府。
十一月,于成龙亲冒炮火,相继平定黄金龙、邹君申、何士荣、鲍世庸、李公茂等叛军。
59岁: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被授予中宪大夫。
60岁: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州水旱迭至,讹言又起,于成龙修建赤壁亭榭,召集官僚文人饮酒赋诗,以定民心。
61岁: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六月,复设江防道,命于成龙充任道台,仍驻黄州。
修缮战船,练习水师,缉盗安民,境内肃然。
63岁: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春,抵任按察使,平反冤狱,释放囚犯、奴婢千百人,免去铡夫数万人。
九月,第三被举为“卓异”,升福建布政使。
64岁: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三月,康熙特擢于成龙为直隶巡抚。
于成龙
四、逝世
康熙 二十三年(1684年), 于成龙死于任上。木箱中只有 一套官服,别无余物,市民痛 苦,会像祀之,谥清瑞。 于成龙逝世后,南京“士民 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持 香楮至者日数万人。下至莱庸 负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 可见中下层人民对他的死是十 分悲痛的。康熙帝破例亲为撰 写碑文,这是对他廉洁刻苦一 生的表彰。
一、生平简介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 吕梁市方山县北武当镇来堡村)人。谥“清 端”、赠太子太保。于成龙明崇祯十二年 (1639年)举副员,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 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 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 职。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 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 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 蜚声朝野。
三、文学素养
于成龙擅长书法,诗词亦工。他的著述、奏 稿等先后由其门人和孙于准辑成《于山奏牍》7 卷附录1卷和《于清端公政书》8 卷行世。此外, 于成龙任职直隶和两江期间,曾组织编写了他 《畿辅通志》46卷、《江南通志》54卷,对整 理和保存当地政治、经济、文化资料做出了贡 献。
《畿辅通志》 为清代官修省级 地方志。畿辅, 是指京都周围附 近的地区,在清 代是直隶省的别 称。
影片:《廉吏于成龙》 《一代廉吏于成龙》
地点:吕梁市离市区“安国寺”
二、廉政
1、罗城:治乱世,用重典 建立保甲,严惩缉获案犯。 约会乡民练兵,讨伐“柳城西乡贼”。 招募流民,恢复生产,奖勤劝惰。 带领百姓修民宅、建学校、筑城墙。 2、合州 革除宿弊,严禁官吏勒索百姓,免去规定的驱从。 规定“凡一占即为己业,后亦不得争论”的原则。 为新附百姓区划田舍、登记注册,借贷牛种 。
清朝于成龙为何被称为“于青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清朝于成龙为何被称为“于青菜”?
导语:于成龙简介于成龙字北溟,清朝顺治年间的一位著名官员,生卒年为1617年9月1684年5月,清朝时期山西永宁州人(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
于
于成龙简介
于成龙字北溟,清朝顺治年间的一位著名官员,生卒年为1617年9月——1684年5月,清朝时期山西永宁州人(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
于成龙简介在《中国明清的官》一书中有所记载。
而且于成龙简介能收录到《四库全书》中,这实在是很难得的。
于成龙一生做过许多官职,比如布政使、巡抚、总督、大学士等职位。
于成龙虽身负多职,但他却是中年得志,年至44岁时,他不顾亲朋好友的阻拦,毅然决然的抛妻别子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担任县令。
他到那时,条件实在是艰苦不堪,在困境中他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针,在罗城任官三年。
期间,他把罗城治理的非常好,从荒无人烟到后来的安居乐业的景象,这让于成龙非常的欣慰。
于成龙的突出表现,让两广总督金光祖非常的重视。
并于康熙六年推荐于成龙担任四川合州的知州。
他到那里不到两年的时间,合州人口骤增,这样的成绩让他很是感到荣幸,之后被提升为湖广黄州付同知。
他在任同知的四年里,同时还兼任着知府,由于突出的政绩,后又被提升为“卓异”。
在他被提为卓异后,恰巧在这时出现了“三潘之乱”。
在这期间于成龙临危受命,十天内就平定了一场动乱。
之后他随即调任黄州知府,第二次暴乱又接踵而至。
这时又是于成龙出面治理,他身先士卒,在危急关头将生死置之度外。
在二十余天的暴乱中,他将暴乱首领何士荣擒获,至此他再次平定了暴乱。
于成龙:“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天下廉吏第一”作者:天一来源:《月读》2018年第12期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吕梁方山县)人,清初名臣,《清史稿》卷二七七有专传。
顺治十八年(1661),四十五岁的于成龙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直隶巡抚和两江总督等职。
在他二十余年的官宦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廉洁勤谨的政风和卓越的政绩,赢得了百姓的爱戴,被康熙帝誉为“清官第一”“天下廉吏第一”。
他义不辞难、匡扶天下的责任情怀,为民作主、诚心实政的为官态度,清正廉洁、正以率下的人格风范,以及清俭的家风,至今仍值得我们珍视和借鉴。
清康熙帝赞誉他是“清官第一”“天下廉吏第一”,破例亲自撰碑文并题写“高行清粹”匾额给予褒扬。
乾隆帝数次遣官祭奠他的祠堂,并御书“清风是式”四个字。
清代著名思想家戴震在追述他的生平时则说道:“清严忠直,勤劳治事,官吏无不敬畏,归于廉慎。
”他就是于成龙。
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吕梁方山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
于成龙的先祖于渊,曾任知县,政绩卓著。
于氏家族在当地也算大户,但到了于成龙的父亲于时煌时,家境已大不如从前。
于成龙出生后不久,母亲就病逝了,父亲继娶了李氏。
李氏视于成龙如同己出,一家人关系融洽。
于成龙少有大志,在耕读生活中受着正规的儒家教育,目的当然是走科举入仕这条路。
明崇祯十二年(1639),二十三岁的于成龙到太原参加乡试。
当时的考官公然受贿,徇私舞弊。
于成龙便在考卷上痛陈时弊,直抒胸臆。
结果正榜无名,勉强考取了副榜贡生。
副榜贡生相当于备取生,不算中举,但可以参加会试。
会试之后,于成龙以父亲年老为由,放弃做官的机会,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来堡村。
在家乡时,于成龙已有小的声名。
原来,明末盗贼蜂拥而起,乡里居民欲修筑堡寨以作防卫,而堡寨所在的地方正位于于成龙家的祖坟附近。
一个算命先生认为这将对于家的风水不利,于成龙听后却笑着回答:若能保千家万户的平安,独对我家不利,那就是利多而害轻,所以应当修筑。
康熙微服私访记于世龙原型于成龙的一生
康熙微服私访记于世龙原型于成龙的一生(1617~1684)68岁1617年出生于成龙简介:于成龙,男,曾用名(亦名):字北溟,号于山、老于成龙、于清端公、于青天、于青菜出生:9月26日,出生于大明王朝山西汾州府永宁州来堡村(今吕梁市离石区)的一户乡绅之家。
父母:父亲为于时煌,母亲为田氏背景:大背景:女真努尔哈赤刚称大汗位,自立国号大金,正式叛离大明王朝,便乘机与大明开战。
于成龙出生时候,正处于明朝万历皇帝末期,明朝政权加速下坡衰亡时期。
家族背景:1341年,元朝末年,于成龙远祖于伯达、于建中、于仕贤举家迁至石州(今吕梁市离石区)白霜里村。
1454年,于氏家族于坦,中明朝进士,累官至巡抚。
1506年,明朝正德年间其宗族一脉于素家族,迁居到石州北乡距城30公里的来堡村。
1618年2岁1619年3岁1620年4岁1621年5岁1622年6岁生母去世,与继母关系融洽:不久,田氏病逝,父亲继配李氏。
于成龙和继母关系很融洽,家庭和睦。
(具体年代不详)1623年7岁1624年8岁1625年9岁1626年10岁1627年11岁1628年12岁1629年13岁1630年14岁1631年15岁1632年16岁1633年17岁1634年18岁1635年19岁1636年20岁1637年21岁同名同姓“小于成龙”出生:于成龙(1638-1700),清朝汉军镶黄旗(或镶红旗)人,为荫生出身,与当时名臣于成龙同名同姓,所以又被称为“小于成龙”,而于成龙(1617-1684)被称为“老于成龙”。
小于成龙历任乐亭县知县,为官清正,被于成龙(1617-1684)提拔为江宁府知府。
“小于成龙”后历任安徽按察使、直隶巡抚、河道总督、左都御史督。
1639年23岁大明王朝贡生参加科举考试,中贡生身份:于成龙参加乡试,省城太原考场考官公然行贿受贿,徇私舞弊。
于成龙在考卷上痛陈时弊,直抒胸臆。
结果正榜无名,勉强考取了个副榜贡生。
副榜贡生相当于备取生,不算中举,但可以直接参加会试。
文言译读68廉吏于成龙
当,于成龙说:“赵履谦有过错而不思悔改,我不得已才弹劾他.”皇上说:“处理政务应
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当知大体,耍小聪明办事只从小处着眼是不值得推崇地.人贵在始终保持节操,你还要努力
旃!”是年冬,乞假丧母,优诏许之.
州县即讦道府不得馈遗挟嫌,疏请严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州县(便)立即攻击道府是(因为)没得到馈赠而心怀不满,(于成龙)奏请皇上对他们严
定处分,下部议行.宣化所属东西二城与怀安、蔚州二卫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
加处分,要求部下照办.宣化管辖地东西两城与怀安、蔚州两地原有水冲沙地一千八百顷,
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成龙复疏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于成龙工作勤勉,母亲死了,都未能及时服丧,当他请求扶柩归故里时,皇上特诏准许.
.于成龙在江南治事,清政廉明,受到权贵地谗毁,遭到弹劾,但皇帝仅处罚了下级官员,仍保留于成龙官职,不久,还提拔了于成龙.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于成龙死后,康熙皇帝联系他一生作为,综合各方意见,评论他为“天下廉吏第一”.
田万侯蒙蔽.康熙令于成龙回奏说明情况,于成龙承担过失请求对自己严加责罚.皇上让他
留任,万侯降调.二十三年,命成龙兼摄两巡抚事.未几,卒於官.
留任,田万侯降职.康熙二十三年,令于成龙兼任两地巡抚.不久,他死于任上.
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綈袍一
于成龙做官从未携带过家属,他死时,将军、都统和下属到他屋里,只见竹箱中仅有一
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件绸袍,床头边仅有几个装盐、装豆豉作料地器皿罢了.市民停止做生意聚集在一起痛哭不
于成龙贵为清朝一品大员 为什么从来不带妻儿老小呢
于成龙贵为清朝一品大员为什么从来不带妻儿老小呢本文导读:让我们先来历数一下于成龙的生平:于成龙(公元1617年—1684年),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人。
是雍正、康熙年间著名的能臣廉吏。
于成龙剧照公元1661年,于成龙被雍正任命为罗城县知县。
由于政绩卓著,六年后于成龙升四川合州知州。
以后历任湖广黄州府知府、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直隶巡抚,最后做到两江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大学士等职。
可以说,虽然于成龙入仕较晚,44岁才被任命到罗城做县令。
可由于他的干练、他的清廉、他的努力,短短20余年的官宦生涯做到了当朝一品。
死后更是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
于成龙和康熙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
他在皇帝和百姓心中是一位好官,可在他的母亲、媳妇、儿孙的心目中未必就是称职的儿子、丈夫、父亲。
难道于成龙真的不想和一家人在一起吗,让我们来分析个中缘由。
我觉得首先是于成龙刚开始任职的地方都有不稳定因素,家人带在身边反而不安全。
于成龙就任罗城县令时,当地局势不稳,前任一死一逃。
连同村的随从都跑路了,带家人在身边确实不合适。
后来调任四川合州知州,本就是剿匪,自然前路凶险。
后来做武昌知府等等,大部分时间都是剿匪。
而且此时南方三藩之乱,大清的局势都不稳,还不如待在山西老家安全。
后来,官做大了,可是已经花甲之年的他更多想的是能不能落叶归根。
公元1678年,于成龙升福建按察使。
不到两年,又出任为总制两江总督。
此时的于成龙已经是封疆大吏,不用担心别人加害他。
而是他已经早已过了花甲之年。
如果此时再把妻子儿孙接到这边来,到时候如何落叶归根。
更何况跟着他生活未必比山西老家好。
官做大了,家人很可能成为别人行贿的首要目标,他要为心中大道放弃儿女情长。
一生廉洁的于成龙,如果家人在身边,就容易接受别人的贿赂。
想想自己读书许身天下的理想,再多的儿女情长都放下了。
剧中一幕,他回家时他的曾孙都不认识他,何等的悲凉!“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想此刻孙子的一言一行戳中了他内心最柔软处!在皇帝心中,他是能臣;在百姓心中,他是父母官;在家人心中,我们无从得知。
于 成 龙 赋
于成龙赋魏兴元于成龙(1617-1684年),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属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北武当镇来堡村人。
明崇祯年间副榜贡生。
清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康熙二十年任两江总督,康熙二十三年病逝。
宦海生涯20余年,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之政绩与廉洁之清名,深得百姓爱戴,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
清代广西,有邑罗城,偏僻荒芜,山岭峥嵘。
时当战火初熄,经年匪盗横行。
官银火耗有加,黎庶生计无凭。
人烟稀少,经济萧条,县衙仅有三间茅屋,百家十有九家逃亡。
于公受命,执掌罗城。
兴利除害,荐贤举能。
访农以查民情,励耕而拓田町。
严惩盗贼顽寇,遂得四乡昌平。
创养济院,救困扶贫。
仁心蕴抱,廉政爱民。
隐名潜入匪穴,摸清盗寇敌情,然后回衙审判,将其一网打尽。
乐业安居称羡,丰衣足食扬名。
知县离任,百姓遮道,惜别十里,呼号送行:“清官于成龙,青天第一人!”成龙廉洁为官,多次有幸迁升。
闽省都察,主张慎刑。
决狱公允,执法严明。
以盗治盗,宽严并行。
禁刁讼之邪风,平定扰害;除贪婪之恶吏,拯救民生。
辖两江以总督,施廉政而驰名。
守兰蕙之情操,秉松竹之品行。
浩气凛然,抵拒不义之财;家计凉薄,独存两袖清风。
粗布破衣,粗糠野菜。
清廉善政驰誉,厉行节俭著称。
鞠躬尽瘁,殉职金陵。
康熙皇帝闻知,大为感动,称作第一廉吏,再三旌表。
嗟呼!封建社会,魍魉横行。
贪官压榨,污吏欺凌,民不聊生,难遇青天,三晋于公,可谓洁廉。
静心寡欲,处污泥而不染,名垂万古,誉享千年。
当今国人,当效于公,反腐倡廉,牢记心中,尤其公仆,更应风清气正,与民同奋斗,共圆中国梦!邮编 033100山西省方山县老龄委。
历史教育篇《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
历史教育篇《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一:于成龙(1617-1684年),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入仕,康熙二十三年逝于任上。
为官二十四年,廉名传天下,康熙帝曰:“咸称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清官。
新编历史京剧《廉吏于成龙》再现了三百多年前大清王朝被乾隆皇帝尊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在福建清明廉政,勤政爱民的感人政绩和清官形象,于成龙是后世为官者永远效仿的楷模。
舞台大幕拉开,已年逾花甲、衣饰简朴、风尘仆仆赴任福建按察使的于成龙,踏上福建城郊之地时,被一路百姓无端以通海通匪之莫须有罪名,捕之入狱,大为疑惑和不满。
他怒斥福建藩司勒春和福州绿营守备喀林的蛮横和胡作非为。
于是他上任伊始,一不拜上司、二不访官绅,三不会宾客,而一头扎进案卷堆,把臬司衙门的陈年卷宗翻个底朝。
实地勘察,亲临人满为患的四大监狱,惊骇通海通匪的巨案累及万千,造成民不聊生,农桑凋敝,田园荒芜。
于是他毅然上访权倾朝野钦命驻节福州的康亲王,请求重审重判前任臬司的定案。
终使众多冤案昭雪,大快民心。
于成龙,虽为封建社会的一吏官,但仍然有很多的东西值得今天的人们学习。
最值得学习的是他为民服务的思想和廉洁的品德。
让我们在一次回顾历史上的于成龙:他有一种为国效力、为民做事的愿望。
于成龙少有大志,自幼过着耕读生活,受到较正规的儒家教育。
已44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的阻拦,抛妻别子,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无理良心"的抱负,接受清廷委任,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
此种精神值得学习。
他能很好地体察民情,以人为本做好工作。
于成龙在福建上任伊始,就做了一件为民称颂的好事。
当时一清廷为对付台湾郑氏的抗清势力,实行了"海禁"政策。
当地统治者不顾连年兵祸,民不聊生,动辄以"通海"罪名兴起大狱,使许多沿海渔民罹难。
于成龙在审阅案卷时,发现每案被拟极刑的就达数十人或上百人之多,甚至殃及妇女孺子。
清朝第一廉吏
清朝第一廉吏清朝第一廉吏凉月轻风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山西吕梁人。
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
他怜贫苦、抑豪强、治盗贼、赈灾荒、清杂派、平冤狱、肃吏治,为官一任,流惠一方,被百姓称为“青天”。
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晋升,以卓越优异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操守,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
一公元1639年,时值明朝末年,23岁的于成龙参加乡试。
他见考官公然索贿受贿,便在考卷上痛批时弊,结果正榜无名,被录为副榜考生(相当于备考生)。
清朝初年,他35岁时再赴乡试,又名落孙山。
44岁时,他入国子监学习,后被清朝廷派到荒僻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
当时,广西战乱刚刚平息,罗城县在顺治十六年才纳入清朝版图。
由于局势未稳,当地盗贼横行,良民逃亡他乡,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朝廷派了两任知县,第一位被杀,第二位忍受不了蛮荒与恐怖,弃官逃走。
县里一直处于无政府状态。
于成龙到罗城时,这里遍地荒草,城内只有居民六家,茅屋数间,县衙也只是三间破茅房。
他只得寄居于关帝庙中。
在困境中,同来的五名仆从不久或死或逃,而他以坚强的意志,扶病理事。
迈开仕宦生涯的第一步。
匪首李吉向他连下毒手:火烧县衙,残杀仆役。
身处绝境的于成龙设计斩杀李吉,又借牛借种劝民归田。
不料牛和种子被邻县的马胡子抢走,于成龙怕误农时,越界夺回,巡抚金光祖为此拍案怒责于成龙,瑶侗山民泣泪求情,巡抚对于成龙刮目相看。
作为罗城县的县令,于成龙终日粗茶淡饭,草鞋布衣。
他就任时,正逢大灾,百姓生活极及贫苦,于成龙心里十分难过,他将自己微薄的奉禄,拿出来救济灾民。
他到任后,一方面恢复生产,带领百姓修民宅,建学堂,亲自为农民家题写楹联,取信于民;另一方面取“治乱世,用重典”之法,在罗城建立了保甲制度。
三年后,罗城县百姓安居乐业,罗城被评为全省治理之楷模,于成龙为政能力初露锋芒。
廉洁故事八——清代廉吏于成龙
廉洁故事⼋——清代廉吏于成龙清代廉吏于成龙于成龙(1617-1684年),⼭西永宁⼈,顺治⼗⼋年⼊仕,康熙⼆⼗三年逝于任上。
为官⼆⼗四年,廉名传天下,康熙帝⽈:“咸称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清官。
顺治⼗⼋年,于成龙授罗城知县。
柳州罗城,地处万⼭丛中,偏僻荒凉,少数民族杂居,世代械⽃。
于成龙⾄罗城县时,居民仅六家,县衙草屋三间。
他“插棘为门”,“累⼟为⼏”。
后诸仆死逃殆尽,成龙“万⾥⼀⾝,⽣死莫主。
夜枕⼑卧,床头树⼀枪以⾃防”。
他殚精竭虑,肃清匪盗,数年,罗城⼤治。
罗城民众怜悯于成龙独⾝⼀⼈滞留南疆,晨⼣环集问安,并叹其度⽇过于清苦,间敛些微⾦钱跪进,以供其盐⽶等⽣活费⽤。
成龙微笑答谢:“我⼀⼈何须如许物,可持归易⽢旨奉汝⽗母,如我受也。
”民众皆怏怏持去。
罗城民众得知于成龙家⼈⾃北⽅来探视,⼤喜,“奔哗庭中”,⾔于公家⼈来,“好将物安家去”,⼜馈赠⾦钱。
成龙含笑答谢说:“此去吾家六千⾥,单⼈携货,适为累⽿。
”挥⼿令去,民皆伏地饮泣,成龙亦为之感泣。
于成龙在回顾罗城七载⽣涯时说:“⽇⼆⾷或⼀⾷,读书堂上,坐睡堂上,⾸⾜⾚露、⽆复官长礼。
夜以四钱沽酒⼀壶,⽆下酒物,快读唐诗,痛哭流涕,并不知杯中为酒为泪也!”其苦可知,其情可想。
因成龙治绩斐然,康熙六年晋升为四川合州知府。
于成龙后历任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直⾪巡抚,都是励精图治,竭⼼尽⼒,廉洁奉公,政绩斐然,在为官之地都留下了极佳的⼝碑。
辞别罗城时,⽗⽼遮道呼号:“耶今去,吾侪⽆天矣!”竟追送数百⾥,痛哭⽽返。
离黄州赴福建时,“民遮送⾄九江,凡数万⼈,哭声与江潮相乱”。
得民⼼如此,古史罕见。
康熙⼆⼗年,于成龙受命为两江总督。
成龙受命之⽇,即⾃直⾪启程,直赴江宁,与幼⼦租驴车⼀辆,各袖钱数⼗⽂,⾃投旅舍,从未烦扰沿途府县。
将抵江宁时,官吏畏其严明,出城远迎,⾄黄昏时犹不见⼈影。
正在惊疑打探之际,逻卒来报,新总督早已单车⼊府了。
于成龙到任后,断然拒绝居住为他装修⼀新的府第,拒受礼品,谢绝接风洗尘之宴会,江宁为之震动。
于成龙的廉洁故事读后感
于成龙的廉洁故事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于成龙的廉洁故事概述三、故事中的廉洁品质解读四、故事对我们的启示五、结论正文:【引言】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清正廉洁的官员为人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近期阅读了关于于成龙的廉洁故事,深感启发。
于成龙是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清官,他的廉洁奉公、为民造福的事迹传颂千古。
本文将围绕于成龙的廉洁故事,分析其背后的廉洁品质,并探讨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启示。
【于成龙的廉洁故事概述】于成龙,字振甲,号雨金,清朝康熙年间江南道监察御史。
在他的为官生涯中,始终秉持清正廉洁的原则,坚决抵制腐败现象。
他曾在任职期间,明确规定官员不得借公事之机谋取私利,严禁下属送礼行贿。
而他本人也从不接受馈赠,以实际行动践行廉洁自律。
【故事中的廉洁品质】1.坚决抵制腐败:于成龙在任职期间,严格要求自己和下属做到廉洁奉公,坚决抵制腐败现象。
他对腐败行为深恶痛绝,坚决予以查处,保证了政府部门的公正与效率。
2.自律自省:于成龙不仅要求他人廉洁,更以自律自省的态度,时刻警醒自己。
他曾在家中设立“自省室”,每日三省吾身,以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
3.为民造福:于成龙始终秉持“民本”思想,关心民生,致力于解决百姓疾苦。
他在任职期间,减轻赋税,整顿治安,发展经济,为民众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故事对我们的启示】1.树立廉洁意识:于成龙的廉洁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哪个岗位,都应该树立廉洁自律的意识,坚决抵制腐败现象。
2.强化道德修养:我们要以于成龙为榜样,加强道德修养,做到心中有民、行事公正,成为人民群众信任和尊敬的公仆。
3.为民办实事:政府工作人员应当时刻关注民生,致力于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为民众谋福祉。
【结论】于成龙的廉洁故事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通过阅读他的故事,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他坚定的廉洁信念,还能从中汲取到为民服务的智慧。
于成龙文言文翻译
原文:于成龙,字百川,山西太原人也。
明末,仕明,官至兵部尚书。
清兵入关,降清,授河南道监察御史。
康熙二十年,迁四川按察使。
成龙性刚直,不畏权贵,每遇事,必竭诚尽忠,故所至之处,民心归之。
康熙二十四年,擢山东布政使。
二十七年,升浙江巡抚。
成龙在任,以清正廉洁著称,勤政爱民,百姓安居乐业。
三十四年,擢两江总督。
成龙巡抚浙江时,以严明法纪,整顿风俗,使得境内治安井然。
总督两江,亦以清正廉洁自持,政声远播。
四十六年,以老病乞归。
康熙帝闻之,赐金马褂,赠尚书衔,命还乡养老。
译文:于成龙,字百川,山西太原人士。
明末时期,于成龙在明朝为官,官至兵部尚书。
清军入关后,他投降清朝,被任命为河南道监察御史。
康熙二十年,他调任四川按察使。
于成龙性格刚直,不畏权贵,每当遇到事情,总是竭诚尽忠,因此他到任之处,民心所向。
康熙二十四年,他被提拔为山东布政使。
二十七年,升任浙江巡抚。
于成龙在任期间,以清廉正直著称,勤政爱民,使得百姓安居乐业。
三十四年,他被提拔为两江总督。
在浙江巡抚任上,他严明法纪,整顿风俗,使得境内治安井然。
担任两江总督时,他也以清廉正直自持,政声远播。
四十六年,因年老多病,他请求退休。
康熙帝听闻此事后,赐予他金马褂,并赠予尚书衔,命令他返回家乡养老。
于成龙一生勤政爱民,清廉正直,为官清廉,不谋私利,深受百姓爱戴。
他不仅在地方官职上政绩斐然,而且在中央任职时,也能以身作则,恪尽职守。
康熙帝对他甚是器重,多次赐予荣誉。
于成龙的事迹,至今仍为后人传颂,被誉为“清官第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官于成龙
于成龙,字北溟,1617年生于我县下昔乡来堡村。
清顺治十八年(1661),45岁的于成龙以副榜贡生出任广西罗城县令,后迁任知州、知府、巡抚、两江总督等职。
在二十多年的宦海生涯中,他关心百姓疾苦,敢于为民请命,生活清苦,廉政勤政,深受百姓爱戴和康熙皇帝赞誉,三次被举“卓异”,成为清初廉政官员的典范。
康熙二十三(1684),于成龙在两江总督任上病逝,江南民众“巷哭罢市,绘像祀之”。
康熙亲撰碑文,称他为“天下廉吏第一”。
作为封建官吏,于成龙的思想道德、人生信条固然有着历史的局限性,但他清正廉明、关怀民众的事迹,到今天仍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