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个人社会化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扮演心理学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扮演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又不可能造就完全相同的个性。这是 因为: (1)人们的遗传素质不同; (2)人们的社会生活条件不同; (3)人们的主观努力不同。 后面两个原因与社会化紧密相关。
所以,社会化既造就了人的社会共性,又塑造 了人的独特个性,是人的社会共性与独特个性 的有机统一过程。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扮演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
案 例
2004年2月23日中午1时20分,昆明市公安局接 报在云南某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的柜子内共发 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同时同宿 舍的学生马加爵也不见了,昆明一家银行的录 像资料显示,马曾于2月15日下午持其中两名死 者的存折到银行取走了4000元钱。 经公安机关 查明,该校学生马加爵有重大犯罪嫌疑 。 “没有理想,是我人生最大的失败” “我对自己都不重视,所以对他人的生命也不重视” ——马加爵如是说
《社会学》课件
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角 色的内涵、类型;认识个体如何通过社会化的过程 而获得相应的社会角色;了解并掌握社会角色失调 的调适方法。
一、人的社会化 二、社会角色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扮演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
(一)含义:P90
狭义的理解: 青少年的成长
社会
广义的理解: “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 为“社会人”的全部过程
湖南省株洲市二中 语文教师尹健庭
你认为尹老师的做法对学 生的健康成长有利吗?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扮演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
(一)内容:P90-92
1、掌握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生活 技能
生活自理能力、社会认知与交往能力、学 习方面的、体育锻炼方面的、饮食营养方 面的、身体发育和卫生方面的、常见传染 病及其预防方面的、意外伤害处理方面的 技能。
第四章 社会化
教师的作用
布洛菲和古德(BROPHY,J,E & GOOD,S;1974) 对此结果进行了原因分析,认为,对每个学生的成绩, 教师分别抱有不同的期望。基于期望,教师以不同的方 法和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则以不同的方法对教师做出回 应。同时,学生表现出补充或加强教师对自己期望的行 为。其结果就使学生的成绩沿着教师的期望而改变。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5.自我奖赏 自我奖赏是指当个体在某项活动中达 到自定的标准而给自己以报酬。
精神分析理论
• 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 三个概念。并指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超我 形成的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而来,它在 幼儿时期便开始形成。幼儿以父母为榜样,学习 他们的行为,建立理想中的自我。 •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学到了父母的各种道 德观念和行为模式,而父母的各种道德观念和行 为模式一般反映了社会上认可的行为与公认的价 值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的超我逐渐稳定地 形成。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2.认知加工 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加 工,把现实世界内化的过程,并从中建立 自身的认知体系。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3.角色扮演 扮演真实角色;扮演假想的角色;暂充 当某一角色。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4.主观认同
它是个体主观上把自己属于某一个体 或群体,并在行为模式上向其看齐的过程。
教师期望的作用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社会行为 规范的体现者。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 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ROSEHTHAL,R&TACOBSON,L,1968) 以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为对象,随机抽取20%的儿童告诉 各任课教师说,通过智力测验发现,这些儿童具有潜在的 发展可能性。学年末测试,发现其智商明显提高。这一 现象被称作“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
第四章 社会化
• 同辈群体对个体社会 化长生积极还是消极 影响,主要取决于群 体内的价值取向。
工作单位
• 工作单位以多种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化: (1)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2)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 的场所 (3)在工作单位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 大众传播媒介
七、社会学理解社会化的三个角度
第四章 社会化
• • • • • • • 一、什么是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三、社会化的条件 四、社会化的过程 五、社会化的主体 六、西方学者关于社会化的理论 七、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个角度
一、什么是社会化
• 我是谁?我为什么是现在这种个性?人类的本性到底是什 么?人类的特征有多少是来自于遗传与社会环境?
学校
• 有史以来,家庭以外的最主要 的儿童社会化主体是学校。学 校是唯一一个专门的社会化机 构。 • 学校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发挥 重要作用: (1)学校中全面、系统的 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 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职业选择 (2)较之家庭,学校更加 有计划、有意识地促使儿童参 加范围更大的集体生活,使他 们得到有益于身心发展的集体 锻炼;
(二)成人继续社会化
• 1、成年期 • 2、老年期
1、成年期
• (1)成人阶段的特性 • 成年期以40岁分界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PPT课件
人的社会化
印度狼孩(1920)
《一个儿童的极度社会隔绝》戴维思(美)
1938年2月6日,《纽约 时报》报道了美国宾州 一座农庄里一个六岁半 女童的故事。这个女孩 叫安娜,是个私生女, 出生后,母亲由于害怕 社会的压力,将孩子关 在了二楼的储藏室,不 让她与任何人接触……
人的社会发展与人的生理发展必须是同步的, 如果没有社会维度的发展,人的有机体发展就变得毫无意义。
我们给出的社会化的定义: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 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 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 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 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 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认知加工
认知加工是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想 像、表象、思维等心理活动,把现实世 界内部化的过程。个体对现实世界的反 映,不是像照镜子那样简单机械。每个 人的经验不一样,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 也不一样,因而进入人脑的现实世界也 不一样。 个体认知加工的意义,就在于对现 实世界有选择,而在内部改造个体的知 识经验。
一、社会教化
在社会教化过程中,社会文化往往 是作为宏观社会环境对人发生作用的, 它对人的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 通过与人有直接联系的家庭、学校、同 辈群体、大众传媒等来实现的。
二、个体内化
社会教化是个体的社会化的外部动因,外 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个体必须接受社会影 响,并把外部现实转变为内部现实。这个过程 称个体内化。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 主观认同、自我奖赏是个体内化的主要方式。 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 同以及自我奖赏,在个体内化的过程中互为关 联又相对区分,共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即外 部现实的内部化。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考点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考点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内涵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社会化的内涵:(1)从时间方面理解,是个人社会化设计人生发展的全过程;(2)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3)从关系方面理解没,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二)社会化的内容从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的基本需求来说,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生活技能社会化、价值观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等方面。
二、社会化的类型(一)基本社会化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基本社会化的任务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生理性成熟,即通过人的生理发育过程,形成完善健全的身心基础;二是社会性成年,即通过社会文化的教化与自我内化,成为具有独特个性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
预期社会化:一个人为适应特定角色需要而进行的知识准备过程。
如职业学校教育、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等。
(二)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是基本社会化的延续、完善和发展,是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成年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主动选择、学习和接受新的文化以及调适个人与社会的角色关系的过程。
继续社会化的一种特殊表现是发展社会化,这是一种为适应生活的变化、承担起新的角色而主动学习与调适的过程,它的突出表现为拓展知识基础、变更职业技能、改变角色能力等,例如成人教育。
(三)再社会化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个行为模式的过小。
再社会化的两种基本类型: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
正向社会化: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的传递和教化过程。
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称文化反哺。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四章 社会化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把社会化定义为:社会化是个 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而将自己 整合到社会中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 社会化的内容
2.1 道德社会化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 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规范逐渐内化 的过程就是道德社会化(moral socialization)。
2.3 法律社会化
法律社会化(legal socialization)是关于法律信仰的形成、法 律准则规范的内化及法律遵从行为等方面的社会化过程。
塔普的法律社会化三阶段论: (1)前习俗阶段 (2)习俗阶段 (3)后习俗阶段
2.4 性别角色社会化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人们对不同性别的人有着不 同的角色期待,而个人学习自己所属文化所规定的性别角色 的过程即为性别角色的社会化(gender socialization)。
3 社会学习理论
在社会化研究中,社会学习理论者的主要观点是将社会 化的过程看作有机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用以下三种主 要机制来解释社会化: (1)奖励与惩罚 (2)模范 (3)认同
4 符号互动理论
根据解释理论,个体的社会化或发展是一个再生的过程, 儿童不仅仅学习文化,而且还在日常互动中使用着他们学习 或发现的语言和解释技巧。
(4)工作单位
工作单位是以工作和行业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组织,是现 代社会的基础。作为青年面向社会的地方,工作单位在本身 职能之外,也承担着对其职工进行教育的责任。
(5)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是传达于广大人群之中并对他们产生影响的 传播方式,尤其是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网络。在现 代社会,大众传媒在社会化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5 强调先天遗传的生物因素影响的理论
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第四章人的社会化本章的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人的社会化的基本涵义,了解社会学研究人的社会化的基本角度,社会化的条件,社会化的过程与基本内容,理解社会化在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作用,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社会化问题。
重点:社会化的基本概念,过程和内容,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化问题。
难点:理解社会化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中的作用。
讲授学时:4学时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学是通过考察人的社会行动来认识社会结构和过程的规律的科学,其逻辑起点是社会是由人及其行动所构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考察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首先必须考察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个人是怎样进入社会参与社会行动的,即考察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正是社会化使人成为社会行动者,个人只有从社会方面才能得到说明人本身就固有的社会性。
马克思:“人就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是什么因素造成我们现在这个样子?是与生俱来的基因?还是生长的环境?研究者历来存在有冲突的观点:生物遗传还是环境的重要性。
现今大部分社会学家改变观点,认为多样性的互动会塑造人类的发展。
实际上二者都有影响。
遗传与环境因素的互动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化过程。
大量的研究表明,早期的社会化经验是很重要的。
只关系婴儿生理需要是不够的,身为父母必须关心孩子的社会发展。
如果孩子不被鼓励与朋友交往,也将会失去与同辈互动的机会。
同辈互动是建立情感成长的关键。
双胞胎与领养研究表明,基因因素和社会化经验都会影响人类的发展。
虽然在不同环境中抚养,在敏感度、紧张习惯等都很相似,然而在生活态度、价值观、择偶条件、甚至喝酒的习惯的不同,则是受环境的影响。
研究还表明:在大致相同的社会化条件下,双胞胎会表现出相同的智力状况,对于生长在不同环境下的双胞胎,则会出现出不同的资质。
这印证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一、人的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学里对人的社会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社会将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学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
三种理解“社会化”的角度:
A、文化的角度:社会化被看做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 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 内化。——社会化研究中的文化学派。 B、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 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 的人。——社会化研究中的心理学派或社会心理学派。 C、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就是使得人变得具有社会性, 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 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并学会顺利地 完成角色义务。社会化的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 构。——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及冲突论 以上三种研究视角互相联系、互为补充,成为社会学内部 研究社会化的研究工具。
幼儿期(3-6或7):游戏玩耍(学习社会角色)
学龄初期(6、7-12):重大转折时期,口头语言 向书面语言过度,抽象思维逐步形成 少年期(13-15):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道德观 形成的重要时期
青年初期(15-28):延长趋势,“心理上的断乳 期”,生活范围扩大,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2、继续社会化(二级社会化)
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社会化的问题
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1、儿童社会化的问题
城市的儿童社会化问题主要表现在娇惯、过分容 忍一些行为,消费重心主要在儿童身上,众星捧 月,儿童肥胖和营养不良,养育方式导致发育缺 陷。 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流动儿童) “小留学生问题”
1、中年危机与自我校正的继续社会化
中年人年富力强,具有比较丰富的人生、工作经验,情绪相对稳定。 通常是工作中的骨干,有的还担负领导责任。从全社会来看,中年人 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这 背后也隐藏着危机。表现在 (1)家庭和事业的矛盾。丈夫早出晚归,难以顾及配偶和子女关系, 由此引发夫妻情感危机;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大,由此 对身心的健康带来伤害。英年早逝是值得关注的现象。 (2)现代社会要求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更新和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 技能,但中年的成熟和老练又养成固执,对事物的心理定势不易纠正, 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欲望减弱,使中年人更新知识的难度加大。社会 变迁带来的失业、下岗,再就业就非常困难。 (3)因婚姻导致的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扩展,使中年人要处理的 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化。各种关系都要谨慎处理,才不会引起家庭和亲 友之间的矛盾。中年男子面对婆媳矛盾往往两头不是人。人情世故的 处理不当往往是引发家庭冲突的原由。 因此,中年人的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是正确处理协调好夫妻关系、父母 子女关系、职业行为及其关系,不断校正原来的目标,不断学习以跟 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弥合代沟,继续社会化。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拒绝,二是支配— 拒 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音,诉说饥饿和口渴了。
认为角色是在互动中形成,角色表演没有先定剧本,文化只能为角色表演规定大致范围。
服从。 个体社会化一开始就表现出能动性:哭、笑、不屈从;
婴儿期是社会化过程中语言发展 的关键期 反向社会化:年轻的一代将文化知识传授给年长的一代。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课堂
酋长的标志——不同民族对美的追求
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即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 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 正式群体。
同辈群体交往是个体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的重 要源泉
大众传媒
媒体虽然本质上是客观的存在,但是被不同的传媒控 制者、制作者所利用,它便显示出自己的立场、观点 与思想。
教师期望
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1968)以小学一至 六年级学生为对象,随机抽取20%的儿童告诉 各任课教师说,通过智力测验发现,这些儿童 具有潜在的发展可能性。 学年末测试,发现其智商明显提高。这一 现象被称作“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 翁效应”。
教师期望
布洛菲和古德(1974)对此结果进行了原因分析, 认为,对每个学生的成绩,教师分别抱有不同的期望。 基于期望,教师以不同的方法和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则 以不同的方法对教师做出回应。同时,学生表现出补充 或加强教师对自己期望的行为。其结果就使学生的成绩 沿着教师的期望而改变。 这就是:真诚的期望所施加的影响,可以塑造出合 乎期望的人。
早期社会化:发生在生命早期的基本的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引导人们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 发展社会化:在早期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如职业培训、成人
教育等。 反向社会化:年轻的一代将文化知识传授给年长的一代。此类现
象在移民家庭中尤为常见。 再社会化:个体舍弃过去接受的一套社会规范和价
第四章社会化 读书笔记
第四章社会化在西方社会心理学中,早就有人提出存在存在两种不同领域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即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定义西方:①西方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把社会化定义为“社会化诱导社会成员去做那些要想使社会正常延续就必须做的事”,是“是社会和文化得到延续的手段。
”②赖兹蒙指出:“没有任何一个儿童是在完全的真空状态中成长起来的。
从婴儿的出生时候起,他就被各式各样的人物和事物包围,而这些人和事会塑造他对世界的认知的。
个体意识到他所属的社会的各种价值并把他们都吸收进去的过程,一般就成为社会化。
”③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烈耶娃认为,社会化是一个两方面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系统途径掌握社会经验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个体对社会关系系统的积极再现的过程。
④霍兰德(被广泛采用)认为社会化是作为获得特有的人类特征的手段而开始的,而这些特征的获得,紧紧可能产生于我们和他人的接触中。
因而,我们的社会化过程,实际上也是我们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中国:1)一般认为,社会化是人在主客观因素互相作用中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是人们能动的参与社会生活,吸收社会价值文化和发展,丰富自己个性的过程。
2)还有社会心理学者从两种不同角度讨论:①个体发展角度(沈德灿):社会化是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②社会文化传承角度:1.时荣华:把社会看成是“文化的继承”,使社会发挥维持与继承的作用。
2.陈元晖:提出“儒化”,他认为社会化起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人类长期所积累出来的文化为中介而起的作用。
因此,社会化的定义为: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内容(一)道德社会化1.定义:①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②道德社会化: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
2.道德社会发展的六种模式:①“建立理论基础”模式②“思考”模式③明确价值目④价值分析模式⑤社会行动模式⑥认识的道德发展模式3.中国:传统道德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是“家教”和“尚贤”。
社会学概论教学辅导教案二(4-6章)
《社会学概论》教学辅导教案二(4-6章)第四章人的社会化目的要求:通过学习,重点掌握社会化的涵义,社会化的必要性及其基本内容。
一般掌握社会化的条件及过程、个性的形成与社会的关系等。
一、社会化的涵义及必要性1.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基本过程。
2.社会化是人的需要和环境、教育的矛盾辩证的统一,也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个人的需要是个人积极活动的内因,环境和教育是个人发展的外因,个人需要与环境和教育的结合,内外因素矛盾辩证的统一,是人的社会化的实质。
3.从全社会观察,怎样进行好社会成员的社会化,乃是社会能否发展,能否前进的关键。
二、社会化的可能性——社会化的生物基础1.人有进行脑力劳动的条件2.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生下来后有一个较长的生理上、心理上不能独立生活的时期,在这段时期中,必须依赖父母或其他人抚养成人。
人类的依赖生活期,一般要在16年以上,跟其他动物相比,这段时期是较长的。
3.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所谓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把青年期社会化的重要性作一个比喻的说法。
因为青年期是指人的成长在生理上,心理上达到一定成熟的时期,也是社会化的成熟阶段,越过这个阶段,一个人就要走入社会,真正地成为广大社会中的一员。
因此把青年期称为“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意思是指人脱离母体是第一次诞生,而人被培养成才,脱离家庭、父母、学校、老师等各方面的监护,自己要跨入社会生活的大门去独立营生,则无异于第二次诞生。
生理上的断乳,是指人出生到1岁左右,靠母乳成长,一岁以后,母乳数量、质量降低,就要实行断乳,让孩子多吃些饭菜饮食,才能更好的发育成长。
断乳是改变婴儿的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独立去生活,也会带来生活和思想的重大转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而非“生理上”的断乳。
第四章 社会化
掌握基本的社会规范
所谓社会规范,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 用以调整、控制人们行为的文化手段的总和。社会规范 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它向人们昭示了处在一定社会 位置上的人,或者说扮演某种社会角色的人,在特定条 件下应该如何行动。
具体的社会规范难以历数,大的类别主要有习俗、 道德、宗教、法律、纪律、政治等。个体在社会化的过 程中,对这些方面的规范几乎都需要接受和适应,其中 最重要的是道德规范社会化、法律规范社会化、政治规 范社会化。
西;她感情麻木,表情呆滞,对人毫无兴趣。
——20世纪 70-80年代,我国江苏省南京铁路局工人马超由 于个人生活受过挫折,精神受过刺激,患有典型的强迫症。 他担心自己的 3 个孩子受人欺负,将他们一直关在家中。 1989年人们发现这一情况时,大女儿已19岁,二女儿15岁, 最小的儿子已有11岁,但他们的智力年龄经测试分别只有5岁、 3岁和1岁。
精品课件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2、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
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即学习、 掌握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 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 方面的自我料理能力。
这与个体生物机能和智力发展同
步发展。这些技能本质上是包含意义
的文化。
精品课件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3、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 4、逐步掌握社会行为规范
社会角色并形成独立人格的整个一生。
社会化就是将一个生物人逐步转变为 社会人的过程,是人的生物本能被消减,社 会性增强的过程。
精品课件
二、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社会化的必要性 从个体角度看社会化的必要性:从未成年到 成年,个人离不开社会化的过程。
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的必要性:社会有自我 维持和发展的倾向,社会的延续和传承需要 对成员的社会教化。
第四章 社会化
费孝通:“我看人看我”
(2)乔治· H· 米德关于自我和 早期社会化的论述 早期社会化的三个阶段: 玩耍(play): 游戏(game): 一般化的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 2 成年期社会化 (1)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概念: (2)反社会化与同一性危机 不完全社会化和反社会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三节 变迁中社会化现象
1.反向社会化(文化反哺) 概念:传统的受教育者反过来向施教者 施加影响,传授其价值观、行为方式和 生活态度的过程。 2.代问题 (1)代差(gap of generation) 概念: 代沟和代差 (2)代位置、现实代和代单位 代位置: 现实代: 代单位:
(3)边际人 历时态边际人 共时态边际人
第四章 社会化
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社会化的定义 二、社会化的历程 三、变迁中的社会化现象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定义 狭义社会化: 广义社会化: 基本定义: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 更具体地说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 成长为“社会人”的全部过程。
第二节社会化的历程
1.早期社会化: 50年代前——(狭义社会化) 50年代——对象、范围和重点 60年代——(广义社会化) (1)社会自我与镜中我
04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指个人在实践中会预先对自己的行动给予意义的预设,制定行动 的目标,进行行动方案的策划、手段和方式的比较、步骤和环节 的设计,并对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做出预测和评估,以达到预期 的目标结果。
(四)个体化的创新机制
指个人通过对社会实践的积极投入和参与,使得自己的活动以及 社会生活能够成为一种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过程。
• 教学组织 • 美国与中国比较
• 同辈群体
• 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 、兴趣爱好、行为方式大体相同 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 同辈群体作为青少年中普遍存 在的人际环境,一般具有以下几 个主要特点:1)是由个人自由 选择结成的非正式群体,具有较 强的内聚力。2)基本上是平等 关系。 3)交流、交往的内容十 分广泛。4)有自己的亚文化。5 )一般有较强的权威性的核心人 物。
角色扮演活动
• 以自己经历的具体生活现实为参照
• 自拟一个社会生活或工作情景(如家庭生活 情景、某机构的决策会议、管理中的某种矛 盾现象、法律纠纷)也可选择不同地点自拟 情景(公交车上、宿舍中、超市里、操场上)
• 表演要尽可能进入角色本身,理解特定角色 的不同需要、动机、价值观、态度,个性和 意志力情况,以及这些因素形成的彼此矛盾 冲突的情形,模拟如何在复杂环境中扮演好 自己角色,协调好各种角色关系,应对变化, 有效解决矛盾。
思考与练习
• 作业题①:
一个人在社会中要扮演好社会角色,就 不可避免地要学会变化,但在我们的文化环 境中,又推崇始终如一、表里如一,反对“ 变色龙”式的人物,试问:它们是矛盾的吗 ?这个矛盾是可以解决的吗?如何解决?
第三节 人的个体化
• 个体化,概括地说,是指在当代经济活动、 社会生产和劳动、就业方式及社会生活进一 步开放和快速流变的条件下,个人作为社会 关系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单元,作为社会行动 过程中的一个实体单位,他的独立性、独特 性、主体性日益充分地得到显示和表达的过 程。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社会学概论是社会学的基础课程,在社会学概论中,第四章介绍了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概念与理论。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通过社会交往与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逐渐习得社会文化的行为方式、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成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过程。
而社会角色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个体所扮演的角色,包括家庭角色、职业角色等。
本文将详细探讨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概念与理论。
首先,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到个体的发展和成长,还与社会环境和社会互动有关。
社会化的过程是终身的,并伴随着个体的一生。
人们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交往,逐渐习得社会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
例如,一个婴儿从出生开始,通过与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互动,逐渐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使用语言等。
其次,社会化的过程是受到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的双重影响的。
社会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对等社会团体等,影响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个体因素则包括遗传、个体的性格、能力等,也会对社会化过程产生影响。
社会化不仅是个体主动地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也是个体主动参与社会互动的过程。
再次,社会角色是社会化过程的产物,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被赋予的。
社会角色不同于个人身份,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个体可以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
例如,一个人在家庭中扮演子女的角色,在工作中扮演职员的角色。
社会角色赋予了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定位和期待,个体在这些角色中扮演着特定的责任和义务。
社会角色的形成与维持需要依靠社会互动与社会规范的支持。
社会互动是个体获得角色认同和角色要求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个体学会了如何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并能够满足社会的期待。
社会规范则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对个体行为的规范和期待。
通过社会规范的约束,个体能够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保持良好的角色表现。
总的来说,社会化与社会角色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社会化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通过社会交往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习得社会文化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社会角色知识点
第四章社会角色社会化的结果,就个体方面而言,是个人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形成;就社会方面而言,要想使社会正常运转就必须具有的功能的被履行、被落实,换言之,也就是社会角色的被承担和扮演.社会角色是沟通和衔接个人和社会的桥梁.第一节社会角色概述一.角色的含义所谓地位,就是个体在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
这个位置是非人格的,由社会结构所设定的,是先于具体个人而存在的。
地位赋予占据它的个体以一定的权利和义务,从而来规范个人的行动以及他与占据着社会系统中其他地位的人们之间的互动。
角色就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社会期待的一套行为模式. 第一,它是一套特定的行为模式;第二,行为模式是由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第三,行为模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
二.角色的分类(一)根据角色存在形态的不同,可把角色分为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理想角色(期望角色):社会对于角色的期待和要求,是社会观念形态,标准形态,大众观念形态领悟角色:扮演角色的个体对怎样扮演理想角色的理解,属个人观念形态实践角色:个体根据对角色的理解,实际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属于客观现实形态(二)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先赋角色:个人与生俱来或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获得的角色,如性别角色自致角色:个体要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获得的角色(三)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或正式角色和非正式角色规定性角色:角色规范比较严格且有明确规定的角色,如政府官员、法官、士兵、学生等开放性角色:角色制约的规范程度相对较低,个人可以根据自己对其地位和社会期望的理解而较自由地履行角色行为的角色,如父亲,朋友等(四)根据角色和角色之间的权利和地位关系,可把角色分为支配角色和受支配角色.如师生关系(五)根据角色扮演者的最终意图,可将角色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功利性角色:要有一番计算在里面,要有所盈利,如商人表现性角色: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如志愿者,慈善家(六)根据角色的参与程度,可把角色从参与程度低到参与程度高分为7种(萨宾)第二节角色理论角色理论的概念和来源角色理论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取向.多种来源共同形成,在20世纪20—60年代逐步发展和确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节 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一)获得人格、自我和个性
• 人格是决定人在社会中角色和地位的一切特性的 综合,是一个人生理品质(体格、外表的样子 等)、心理品质(性格、气质、能力等)和社会 品质(法人资格、道德品质、社会习惯、立场、 观点、方法等)的结合体。
• 它包含四个方面内容:整体的人、稳定的自我、 独特性的个人、具有心身组织的社会化对象。
要求而进行的社会化; • 逆向社会化指长辈向晚辈学习; • 有意社会化指他人或社会有目的的批评、教育、影
响等; • 无意社会化指他人或社会的不自觉的影响等; • 再社会化指正面社会化失败以后的再次强制性社会
化。
第三节 个人社会化的内容
• 个人社会化的内容包括:
• 1.教导基本生活技能; • 2.学习社会规范; • 3.培养社会角色; • 4.确立生活目标。
• 我们把社会生活中担任多种角色的人叫角色集。 角色的表现是指生活中社会角色的表现跟舞台上 的人物角色的表现具有某种相似性。角色互补就 是指角色的对立统一。角色失调指个人不能成功 扮演或无法扮演角色。
第六节 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 (四)实现文化转移 • (即个人社会化过程是如何实现人类文化
转移的?) • 1、文化遗产的传递和内化 • 2、创造发展 • 3、文化采借 • 4、文化濡化 • (五)完成世代交替
第七节 个人社会化的现实课题
• 一、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 二、流动人口教育问题
第一节 个人社会化的涵义、必要性 和可能性
•
• 1.生活依赖期的存在; • 2.人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 3.语言符号系统的存在。
第二节 பைடு நூலகம்人社会化的类型
• 个人社会化的类型包括: • 初始社会化指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 • 预期社会化指学习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 发展社会化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对角色提出的
第一节 个人社会化的涵义、必要性 和可能性
第一节 个人社会化的涵义、必要性 和可能性
• 2、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的必要性
• (1)社会人 • 社会人是指人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 (2)个人社会化 • 所谓社会化,就是一个人进入社会后,终身接受社会文化的
教化,不断调适个人与他人或社会的关系,完善和发展自己 的个性,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 • (3)社会化的原因 • 个人的需要;社会的变迁需要;文化的学习和传承的需要, 决定了社会化的必然性。
第六节 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
• 身份,又称社会身份,是指人在一定社会 关系中所担任的职务,如工人、农民、干 部等。
• 地位,又称社会地位,是指人们在社会关 系网中所处的位置。身份与地位是相互影 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身份影响地位的获 取,反过来,地位也影响身份的取得。
第六节 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
• 角色就是个人按照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发出的一套 被期待的行为。角色是一个动态概念。
第四节 个人社会化的途径
•
• 1.家庭; • 2.学校; • 3.工作单位; • 4.同辈群体; • 5.阶级; • 6.社会及社区; • 7.大众传播。
第五节 个人社会化的过程
人一生的社会化过程基本上可划分为: • 儿童期社会化 • 少年期社会化 • 青年期社会化 • 中年期社会化 • 老年期社会化 • 再社会化。
• 人格具有四大特性:即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 特性和社会性。
第六节 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 自我也称自我观念或自我意识,是对自己社会存 在及其状况的觉察,是对属于自己的社会、生理、 心理特征及状况的认识。
• 个性是人的生理素质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并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是社 会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体。
• 个人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社会化的内容、 方式和过程就不同,社会化的结果也不同。
第六节 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
• 人格是一个整体,为了研究的方便,学者 们可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其结构。我们认为, 有两个角度最重要,一是从个人角度,另 一个是从社会角度。从个人角度探索人格 结构,影响最大的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 理论。而从社会角度则可把人格看成是由 人的资格、国民性格和个人人格构成的结 构。
• 时间方面——个人发展的全过程 • 内容方面——全部文化遗产 • 关系方面——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及结
果
第一节 个人社会化的涵义、必要性
和可能性
• 二、个人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一)个人社会化的必要性
• 1、从个人看社会化的必要性 • (1
• 生物人是指人的生物属性。生物人概念主要是帮助我们认识人的生物特征是 如何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
• 角色扮演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舞台上的表现过程。 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 (1)角色期望阶段。 • (2)角色领悟阶段。 • (3)角色实践阶段。 • 从不同角度,对角色进行分类,即产生不同的角
色类型。
第六节 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众多的角色,这 些角色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如 一个人可能是儿子、丈夫、教师、朋友、哥哥等 角色的结合体。
第四章 个人社会化
第一节 个人社会化的涵义、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二节 个人社会化的类型 第三节 个人社会化的内容 第四节 个人社会化的途径 第五节 个人社会化的过程 第六节 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第七节 个人社会化的现实课题
第一节 个人社会化的涵义、必要性 和可能性
• 一、个人社会化的涵义
• 个人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 人对社会的能动选择与调适的统一过程。
• (2)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
• 人是整个生命进化历程的最高成果,作为生物界的一员,人的身上还带有许 多生物特性。
• 首先,整个人类都有某些共同生物特性,如饮食、男女、人体的基本结构等。 • 其次,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
的生物特性都有自己的特点。如食色要求,每个人的满足手段和方式都不一 样。 • 再次,在人的进化过程中,人也接受了种族遗传的影响,如白种人、黄种人 和黑种人,都有某些不同生理特点和生物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