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合集下载

冬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

冬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
绿色发展
积极推进绿色发展理念,推广环保型的冬小麦种植技术 ,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多元化市场
开拓多元化的销售市场,不仅局限于国内市场,还要积 极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冬小麦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 展能力。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2
冬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的优势
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1 2
增加播种密度
宽幅精播技术可增加冬小麦的播种密度,从而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优化播种深度
播种深度一致,有利于冬小麦出苗整齐,同时 减少灌溉次数,节约水资源。
3
提高光能利用率
宽幅精播技术有利于增加冬小麦的通风和光照 面积,提高光能利用率,进而提高产量和品质 。
收获与贮藏
在小麦蜡熟末期及时收获,晾晒干燥后进行贮藏。贮藏期间要注意保持通风干燥,防止贮 藏害虫和鼠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4
冬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的配套措施
机械化播种与收割
播种机械
冬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需要使用播种机械进行播种。
收割机械
在小麦成熟后,需要使用收割机械进行收割。
病虫害的绿色防控
农业防治
利用轮作、深耕等农业措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精量施肥
根据小麦生长需求和土壤状况,精 确施用不同种类的肥料,提高肥料 利用率和减少环境污染。
综合管理
通过科学的水、肥、药等综合管理 措施,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冬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的发展状况
目前,冬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已经在多个省份得到推广 和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技术的发展已经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重视,未 来将会在提高产量、优化品质、保护环境等方面发挥更加 重要的作用。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生产体系产量差特征解析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生产体系产量差特征解析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生产体系产量差特征解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解析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生产体系的产量差特征。

华北地区作为中国的重要粮食产区,其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受气候、土壤、水资源、种植技术等多重因素影响,该地区作物生产体系存在显著的产量差异。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生产体系的产量差特征进行解析,以期为优化作物种植结构、提高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介绍华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土壤类型以及水资源状况等自然条件,分析这些条件对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不同种植技术、管理措施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包括播种时间、种植密度、施肥量、灌溉方式等。

本文还将关注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分析其对产量差的影响。

通过对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生产体系产量差特征的解析,本文旨在揭示影响产量的关键因素,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

这些建议将有助于指导农民科学种植,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同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二、华北地区农业生产概况华北地区位于中国北部,地理上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该区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相对丰富,气候适宜,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华北地区农业生产以粮食作物为主,其中冬小麦和夏玉米是两大主要农作物。

冬小麦是华北地区的主要冬播作物,其生长期主要集中在秋季至春季。

这一区域的气候条件适合冬小麦的生长,使得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都相对较高。

同时,华北地区的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为冬小麦的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夏玉米则是华北地区的主要夏播作物,其生长期主要集中在春季至夏季。

由于夏季气温高、光照充足,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和发育,使得夏玉米的产量也相对较高。

灌水模式对不同品种冬小麦群体生长特性和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灌水模式对不同品种冬小麦群体生长特性和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分的适应性是生产上品种布局的重要依据。本文在
3种不 同灌溉 处 理 下 , 选用 4个 不 同基 因 型小 麦 品
种分析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和蛋 白质的变化 , 找出
理想 的生 态适应 性 、 有较 高 产 量潜 力 的 品种 及科 具
学合理的灌水模式 , 以达到节水又高产的 目的。为
6期
1 2 试验 方 法 .
W2和 W3与 W1有 显著 差 异 。 品种 泰 山 2 3号 、 泰 山 23与 山农 1 、 家 庄 8号 有 显 著差 异 , 山 2 2 6石 泰 3 与 泰 山 23无 差 异 , 2 山农 1 石 家 庄 8号 也 无 差 6与 异 。泰 山 2 同灌溉 模式处 理 问穗数 差异 最显 著 , 3不 变化 范 围为 4 .3— 8 4 , 04 4 .O 主处 理 间穗 粒 数 与产 量 无 差异 , 千粒 重表现 为 W1W2之 间差 异 不显 著 , 、 但
m 鲁中、 m, 鲁西南地 区小麦生育期降水不 到全省平
均水 平 。水是 小麦 生长发 育 中必不 可缺 的一个 重要
全国的 16 / 。其 中, 业灌 溉 约 占全 部用水 的 7 农 O %, 而小麦灌溉是主要 的农业灌溉用水。山东位于
的环境 因子 , 它的缺乏对小麦 的生长发育 和产量都 将造成很大的影响。水分亏缺对小麦水分利用率和
潜力和 品种适应性。
关键词 : 麦 ; 溉方式; 小 灌 叶面 积 ; 物 质 ;产 量 干 中图 分 类 号 :5 2 1 ¥1. 文 献 标 识码 : A
Efe to fe e tI rg t n P te n n Gr wt a a t rsis f c fDi r n r ia i a tr s o o h Ch r c e it o c

小麦不同机械播种模式对产量的影响

小麦不同机械播种模式对产量的影响

小麦不同机械播种模式对产量的影响目前,西北地区小麦生产面积最大的省份为陕西省,小麦综合机械化率已达99.3%。

有人认为小麦生产机械化事业已经"大功告成",但现实并不乐观。

在过去,采用人工种植,浪费人力物力的同时,还会浪费大量时间。

目前采用机械种植可提高种植效率,但不同的种植方式会对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本文针对小麦不同机械播种模式对产量的影响展开分析。

一、综合机械化率不是唯一的着力点虽然小麦生产综合机械化率已经接近100%,但是除了提高机械化率,小麦生产机械化技术领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且当前存在很多不足。

比如:耕整地机械、播种机、谷物联合收获机等作业机械装备技术水平不高,中低档机具比例较高,同质化严重;收获机械可靠性、适应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亟待提升;整地播种质量差,收获损失率高;加之我国小麦产区分布广,差别大,种植模式多,制约了小麦机械化生产发展。

小地块、小规模种植,导致作业机械地头折返频繁,难以发挥农业机械效能,提高作业效率。

小麦联合整地和播种施肥等,也都处于技术领先地位。

我国小麦播种机作业行数大多不大于1行,发达国家则多以20行以上的少精量播种机械为主。

我国多以3米以下割台,8公斤左右的横轴流小麦联合收获机为主,而国外早已应用6米以上割台,喂入量1公斤以上的纵轴流谷物联合收获机;在作业效率方面,我国小麦生产亩均动力是美国的5至7倍;在作业成本方面,我国小麦种植亩均生产成本约为美国的3倍,亩均劳动力成本是美国的18倍。

国产小麦生产机械因价格优势较具竞争力,但在产品可靠性、智能化程度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

"虽然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规模化经营,国家相关部门。

二、小麦生产机械化该何去何从"首先应该明确当前我国小麦机械化生产的目标和重点——实现大面积稳产高产。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可从生产的各个环节发力:研发推广联合整地作业机械,持续稻茬麦黏湿土壤小麦播种等技术问题,推广应用大中型高性能小麦播种机械;研发推广作业效率高,适应性强,可实现一机多用的纵轴流联合收获机技术,进一步提高联合收获机的可靠性;实现小麦不落地收获;推动土地流转和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农机农艺融合和小麦机械化生产模式研究,创造良好的农业机械作业条件。

冬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

冬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

03
随着国内外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冬小麦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提高冬小麦的产 量和质量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未来研究方向是提高冬小麦的抗逆性、 适应性和产量,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02
冬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的 原理
宽幅精播栽培技术的意义
1 2
提高小麦播种效率
采用宽幅精播技术可大幅度提高小麦播种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
随着人们对食品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对高品质小麦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推广应用冬小麦 宽幅精播栽培技术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06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1
研究表明,冬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可提高作 物产量和品质,同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 益。
2
研究发现,冬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的最佳种 植密度为每亩15万至18万株,该密度下的小麦 产量和品质均最优。
03
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是必要的,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验 ,推动冬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生态效益
该技术有助于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 用能力,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
05
冬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的 推广应用
推广应用的意义
01
提高冬小麦产量和品质
冬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能够改善小麦的生存环境,提高播种质量,
有助于增加产量、提高品质。
02
增加农民收入
采用冬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可以减少种子用量,降低成本,同时提
2
为了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需要研究适合 冬小麦的栽培技术,以提高其生长和生产效益 。
3
本研究旨在通过宽幅精播栽培技术,为冬小麦 的高产、优质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养分利用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养分利用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下 降趋势 , 远低于农业发达国家水平 , 其中氮肥 的利用率甚至 不足 3 0 % 。在 肥 料 的施 用 量 中, 氮肥 用 量 约 占 5 0 % 左 右 , 一些农业发达地 区小麦 玉米季 的氮肥年 施用量超过 了
效磷含量 1 6 mg / k g , 速效钾含量 9 8 m g / k g , 依据《 全国养分含 量等级表》 的分级标准属于二级水平 ] 。
1 . 2 试 验 设 计
6 5 0 k g / h m
。高量 的氮 肥投 入 远超 出了作 物 的养 分需
求, 造成氮素大量盈余 , 更有相 当部分氮 素进 入环境 中, 对 环 境造成 了较大威胁。而随着我 国耕地面积的 日益减少和人 口 的不断增加 , 对粮食产量的提高有更加迫切的需求 , 因此如何 在增加作物产量的同时提高养分效 率并降低氮肥 投入 , 成 为 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华北平原是我国最重要 的粮食产区之
1 0月 6日播种 , 全部为机械播 种 , 于2 0 1 0年 6月 1 7日收获。 具体种植方式与管理措施见 表 1 , 除表中所述外 , 其他管理措 施在各处理间均保持一致。 试验 中所用 氮肥 为尿素 ( 4 6 % N) , 磷 肥 为重 过磷 酸钙 ( 1 6 %P 2 0 ) , 钾肥 为氯化钾 ( 5 0 %K : O) , 微肥 为硼砂( 9 9 %) 和硫酸铜 ( 9 9 %) ; 其 中磷 、 钾 肥与 微肥 全部 作 为底 肥基 施。
下成熟期冬小麦植株氮养分累积量 以处理 C最 高 , 其 次是处
理 D、 处理 B , 最低 的是农 户习惯模 式处 理 A; 处理 C的氮累 积量与处理 A、 B间差异显著 , 处理 D与农户 习惯模式处理 A 间也有显著差异 。各处理磷养分累积量 由高到低依次为处理 D、 处理 C>处理 B和农户 习惯模式处理 A, 处理 C 、 处理 D与

浅析冬小麦的种植技术

浅析冬小麦的种植技术

浅析冬小麦的种植技术摘要:冬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通常种植在温暖地区,这对播种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如果在不同的生长过程中出现问题,就很难保证冬小麦的栽培质量和防治病害。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冬小麦播种面积不断扩大,栽培技术不断提高。

然而,在目前的栽培中,许多生产者没有意识到在农事操作中缺乏相关的栽培技术和标准化,导致了冬小麦的种植问题。

因此,合理应用关键栽培技术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分析了冬小麦的栽培技术,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冬小麦;种植;技术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小麦种植业发生了显著变化。

冬小麦栽培技术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包括耕地、选种、播种、田间管理等。

每道工序在冬小麦播种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农民在种植冬小麦时,应明确冬小麦的特点和不同播种方法的特点,规范科学播种,更好地保证冬小麦的播种效益。

1冬小麦技术分析要种植冬小麦,提升效益首先要适期播种冬小麦。

小麦播种期的选择,播种量与播种深度一样,对于小麦的成长作用十分重大。

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小麦的播种期,会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

1.1全层施肥翻地前每亩按尿素10kg和三料15kg随耕地深施。

收获前茬作物后,做好深耕细耙工作,距离为20cm以上,避免出现漏耕等问题,确保上松下实。

深耕处理后做好浇水工作,增施钾肥、氮肥、磷肥。

了解土壤的锌、锰等元素的含量,并针对性地添加相应的微量元素。

施五氧化二磷80kg/hm2左右、农家肥40t/hm2左右、氮肥200kg/hm2左右,且在拔节期适当追施。

1.2深耕耕地的深度可以使土壤变得松软,从而提高其肥力、抗旱性和湿度。

可有效改善土壤本身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种子最易在15cm高的土层里形成。

这样需要大深度松动土壤,从而破坏了犁的底部并增加灌水效果[1]。

机耕深度25cm以上、耙地深度4cm-5cm,尤其是经过多年耕作后。

做到“上虚下实”,捡拾残膜、秸秆等杂物,达到待播状态。

2冬小麦品种选择由于小麦种植土壤、气候和环境不同,我们必须从当地环境的角度仔细考虑选择的种子品种,以便有效管理和加强学习农艺知识,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提高植物水分利用率

提高植物水分利用率

植物水分利用率的影响因素及测定方法摘要:提高植物水分利用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水分利用率的概念,不同植物的水分利用率,重点介绍了目前广为应用的稳定碳同位素测定植物水分利用率的方法,及影响WUE的因素:CO2浓度、耕作方式、灌水、秸秆覆盖、施肥、植物遗传。

关键词:水分利用率; WUE ;稳定碳同位素;影响因素全球水资源丰富,而淡水资源较少,可灌溉水更加缺乏且分布不均匀。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非洲国家等,人均可利用水资源少,如果遇到恶劣环境导致农作物缺水,就会造成人类与作物抢水的场面,严重的话会引发饥荒,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形成无法预估的灾难。

可见,提高植物水分利用率是如此重要,正如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布劳格所说,“让每一滴水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因此,国内外众多研究人员都在致力于提高植物水分利用率。

1 水分利用率的概念及其表达式1.1叶片水平上的生理学概念以单位蒸腾量固定的净CO2 量,即植物的蒸腾效率来表示:WUE=PH/TRPH为单叶的净光合速率,TR为蒸腾速率,其单位是umol(CO2)mol-1(H2O),即消耗单位水所吸收的CO2的摩尔数。

由于便携式光和测定系统的广泛应用,使这一测定计算方法简便易行,缺点是只能表示某一时刻的瞬时值,而测定的部位亦受到限制(如多用于测定叶片的WUE等)。

1.2田间水平上的广义概念把WUE表述为单位蒸腾蒸发量的地上部干物质产量。

可简单用下式表达:WUE=DW/CW (2)式中,DW 为地上部干物质量;CW 为蒸发蒸腾量。

其单位一般为kg·m-3hm, 即消耗单位水所获得的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干物质量,一般是指经济产量。

蒸发蒸腾量可用水分平衡公式获得。

此表达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明了,目的性强,便于理解和计算。

缺点是单位的大小因土壤面积的不同而不同,反映的只是一个综合的最终结果,不能反映作物生育时期的某一阶段、某一部位的水分利用情况,难以分析植物组织瞬时的水分利用效率。

不同滴灌制度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不同滴灌制度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合 速 率 及 水 分 利 用 效 率 的 影 响 。结 果 表 明 : 与 C K 1和 C K 2相 比 , 滴 4水 和 滴 5水 花 后 旗 叶 S P A D值 、 净 光 合 速 率 ( P n ) 、 气孔导度 ( G s ) 和蒸腾速率 ( T r ) 显著 升高 , 胞间 C O 浓度( C i ) 显著 降低 ; 各 滴灌处理 中 , 花 后 0— 3 0 d , 随 着 滴 灌 次数的增加 , 小麦旗叶 S P A D值 、 P n 、 G s 和T r 表现为 : W4>W5>W3>W2> W1 , W4处 理 维 持 较 高 的 光 合 速 率 ; 各 处 理 之 间产量差异显著 , 表现为 : W4>C K 2> W5>W3>W2>W1 >C K1 ; 滴 4水 的水 分 利 用 效 率 ( 2 2 . 2 3 k g / ( m m・ h m ) ) ,
p r o d u c t i o n. Ho we v e r , c r o p y i e l d i n t h i s a r e a i s o f t e n r e s t r i c t e d b y wa t e r s h o r t a g e a n d u n e v e n d i s t r i bu t i o n o f p r e c i p i t a - t i o n. Wa t e r - s a v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i s o n e o f t h e mo s t i mpo r t a n t c o mp o ne n t s i n whe a t c u l t i v a t i o n s y s t e m i n t h i r p o s e o f t h i s s t u d y w a s t o o p t i mi z e d r i p i r r i g a t i o n s y s t e m f o r h i g h p h o t o s y n t h e s i s a n d w a t e r u s e e f i c i e n c y ( WU E ) i n w h e a t . T h e i f e l d e x p e r i m e n t s w a s c o n d u c t e d w i t h t h e c u h i v a r o f Q i n g ma i 7 i n t h e i f e l d a t t h e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e x p e r i — m e n t s t a t i o n o f Q i n g d a o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i n J i a o z h o u c i t y ( 3 6 。 1 6 N, 1 2 0 。 0 4 E) , Q i n g d a o , S h a n d o n g , C h i n a i n

种植方式文献

种植方式文献

(一)不同播种行距与密度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马爱平1,王娟玲2,靖华1,王裕智1,张红芳1,崔欢虎1(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山西临汾041000 ;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31)提要:在山西临汾采用小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播种行密(行距与密度,下同)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在冬前气温偏高、小麦生长中后期较为干旱的年型条件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播种行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为行密 D > A > B > C ,水分利用效率则以行密A > D > C > B ;对各处理的麦田水分动态研究表明,在0 - 200 cm土层,拔节期的贮水量大小依次为行密A、D、B 和 C ,小麦成熟期贮水量大小依次为行密A、D、C和B ,而拔节至成熟期的耗水量则以行密B > D > C > A ;在拔节至成熟期100 - 200 cm土层的耗水量以行密D的耗水量最大,其次为行密A、B和C;该项研究将为土壤肥力提高、品种矮化和栽培措施的优化升级开展小麦播种行距与密度的变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小麦;行距;密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二)不同行距对冬小麦麦田蒸发、蒸散和产量的影响孙宏勇1, 2, 刘昌明1, 张喜英2, 陈素英2, 裴冬2(1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100101; 2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生物学发育研究所农业资源中心, 石家庄050021) 摘要: 为了研究不同行距对冬小麦田棵间蒸发、蒸散和产量的影响, 于2002~2003 年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实验站进行了试验。

结果表明: 不同行距处理对棵间蒸发的影响在不同的冬小麦生育时期表现不同, 在 4 月份呈现显著性差异, 在12 月- 3 月之间, 处理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在其它时期7 . 5 cm 的行距处理与30 cm 行距的处理呈显著性差异, 15cm 的处理与它们均没有明显的差异; 在整个生育期内, 7 . 5 cm 的行距处理比15 cm 和30 cm 的行距处理分别减少棵间蒸发13 . 26 和29 . 04 mm , 蒸散量减少22 . 76 mm 和51 . 88 mm; 7 . 5 cm 的行距处理比15 cm 和30 cm 的行距处理分别提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0 . 11 kgö m 3和0 . 23 kgö m 3。

冬小麦不同行距配置对麦田温度、根系分布和产量的影响

冬小麦不同行距配置对麦田温度、根系分布和产量的影响

冬小麦不同行距配置对麦田温度、根系分布和产量的影响摘要:于2013—2014年度小麦生长季,以良星99小麦品种为材料,在3.15X 106苗/hm2基本苗密度下,以传统15 cm 等行距播种为对照(T15),设置12 cm等行距(T12)和“三密一稀”(12.5 cm+12.5 cm+20 cm,T3+1)2 种行距配置处理2 种行距配置方式,研究其对麦田不同层次空气温度、土壤温度、根系分布和活力、产量结构及水分利用等方面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小麦扬花期和灌浆期,T3+1 处理的宽窄行处理,可有效提高小麦冠层顶部以及2/3 株高处的气温,12 cm 等行距处理可提高10 cm 处的土壤温度,并且使温度变幅增大;T3+1 处理的宽窄行处理可提高根系活力,扬花期和灌浆期T3+1 处理的小麦根系活力均超过85 g(/g?h),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

T12处理小麦产量为8 041.6 kg/hm2,比T15 处理高14.4%。

T12 处理可降低耗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其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是15 cm 等行距处理的96.9%和120%。

关键词:冬小麦;行距配置;农田温度;根系分布;产量中图分类号:S512.1+1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2-0082-04收稿日期:2014-11-12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编号:2011BAD16B08 、2012BAD04B06 、2013BAD07B05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

作者简介:尹宝重(1981 ―),男,河北沧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业气象学。

E-mail :yinbaozhong@。

通信作者:甄文超,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业气象学与农业生态学。

E-mail :wenchao@。

冬小麦群体结构可显著影响到农田通风和透光特性,同时也影响作物对水肥的利用,合理的群体结构是小麦高产栽培的重要基础[1] 。

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制度中节水管理的应用和氮肥用量对作物产量以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制度中节水管理的应用和氮肥用量对作物产量以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制度中节水管理的应用和氮肥用量对作物产量以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摘要:盈亏灌溉(DI)是一种灌溉用水总量低于作物全部水分需求的节水灌溉策略。

有些研究人员认为如果盈亏灌溉节水与水利或者集雨技术联合使用会更大的增加水的利用效率。

这六年田间研究的目标是比较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中盈亏灌溉结合秸秆地膜(SM)或塑料薄膜覆垄与秸秆地膜犁沟(RF)对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还研究了节水管理措施和氮肥水平之间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在RF + DI 和SM + DI处理下的是盈亏灌溉DI和常规沟灌(CFI)处理下的 1.6倍。

在六年的研究中,在RF + DI处理下的玉米总的产量比在CFI处理下高5580 kg/ha,比在DI 处理下的产量高了6500 kg/ha。

在RF + DI和SM + DI处理下的小麦产量与CFI处理下的产量相近但略高于在DI处理下的产量。

收获时,RF + DI,SM + DI,DI,CFI的不同处理下0-200cm土壤中的含水量没有明显的不同。

与未做施肥处理的相比,施用氮肥的玉米和小麦的产量得到了显著的增加;然而,当施氮量超过了120 kg N /ha后则产量没有进一步的提升。

总之,这些结果表明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中,DI与SM或RF措施相结合会增加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率。

与CFI措施相比,SM + DI和RF+ DI措施在六年的时间里减少了约350mm灌溉用水。

1、引言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扩大灌溉在世界粮食增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灌溉用水超过全球淡水消耗量的60%。

在西亚和北非等水资源缺乏的地方,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5%。

农业淡水水资源配置需要减少,以确保未来的国内需求得到满足,特别是在缺水的地区。

与此同时,世界粮食需求预计在2005-2050间将翻一番。

用更少的水来增加粮食生产是很重要的。

在许多地方,盈亏灌溉是一种用以减少用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优化策略。

在盈亏灌溉系统中,灌溉用水总量低于作物全部水分需求。

播种密度对旱地不同类型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播种密度对旱地不同类型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耗 水 量 E mm) 播 前 2 土 壤 贮 水 量 ( m ) T( = m m 一生
1 材 料 与 方 法
11 试验 地 概 况 试 验 于 2 0 — 0 8年 在 甘 肃 省农 . 0 7 20
育期 间 2 土壤 贮水 量( m mm) +生育期 间 降水量 ( mm) 作 物 水分 利 用效 率 wuE( gmm.m = 粒 产 k/ h )子
于 9月 2 7日人 工手 锄开 沟播 种 . 行距 2 e . 种深度 0r 播 a
缺水 是制约 我 国西北 干旱 、半干旱地 区农 业生 产 的关键 因素之一 .水分 胁迫 是 限制旱地农 业 生产 的严 重问题 [ 在旱 地雨 养农 业 区 . 1 _ . 由于缺 少外 来 水源 和 地 下水 源 的灌 溉条 件 .发 展节水 农业 的核心 是提 高 当地 天 然降 水 的利用 效 率闭 小 麦 品种 的生 产 潜力 受 品种 的遗传 因素 和环 境栽 培 条件 的共 同制 约}1 小 麦 是 3. '冬 4 分 蘖性较 强的一 种密植 作物 , 其产量 受单 位面 积穗数 、
成熟后 每小 区取样 3 测定 穗粒数 、 0株 千粒 重等经 济性
状。 测产 方法 : 成熟 后每小 区选 取 中间 1 分别 收获 、 0行 脱粒 、 产 计 土壤水 分 和水分 利用效 率测定 : 播种 前 、 拔 节期 、 抽穗期 与 成熟 期分别 采 用土壤 钻 取样并 测定 0 ~ 201 土 层 ( 2c 0 c1 1 每 0 I 一 个 层 次 ) 土 壤 含水 率 . n为 的 计 算 出各个 小 区的土 壤 田间 水量 .小 麦生育 期 降水 量 通过 E 5 M9 0自动气象 站 记录仪 获得 . 用农 田土壤 水 利 分 平 衡 方程 计算 每 个 小 区的 全 生育 时 期 的总 耗 水 量

关中灌区冬小麦混种的产量及农田土壤水分利用效率_施成晓_陈婷_冯帆_王昌江_吕晓

关中灌区冬小麦混种的产量及农田土壤水分利用效率_施成晓_陈婷_冯帆_王昌江_吕晓

关中灌区冬小麦混种的产量及农田 土壤水分利用效率
施成晓, 陈

婷, 冯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
要: 为探明不同冬小麦品种混种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选用冬小麦西农 979 、 小偃 22 、 矮抗 58
和西农 889 , 于 2013 —2014 和 2014 —2015 两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斗口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 设置 4 个水平: 单播 ( 1L) 、 2 个品种混种( 2L) 、 3 个品种混种( 3L) 和 4 个品种混种( 4L) , 系统测定并比较不同混种水平群体生物量 、 子 粒产量和农田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等 。结果表明, 灌浆期的混种群体光截获率 、 旗叶 SPAD 值、 净光合速率和瞬时水 分利用效率均显著大于单作群体 。混种群体子粒产量和地上生物量均高于单作群体, 子粒产量增幅随混种品种数 7. 15% ( 3L ) 和 2. 73% ( 4L ) , 量的增加逐渐降低, 两年平均增幅为 7. 92% ( 2L) 、 其中 2L 和 3L 达显著水平, 地上生 4. 78% ( 3L ) 和 7. 24% ( 4L ) , 3L 和 4L 达 物量增幅随混种品种数量的增加逐渐升高, 两年平均增幅为 1. 08% ( 2L) 、 显著水平, 通径分析表明混播下子粒产量的增加得益于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增加 。 混种增加了群体浅层土壤含 水量和深层土壤中的根系分布, 显著降低群体耗水量, 并显著提高群体水分利用效率( WUE ) , 子粒 WUE 两年平均 12. 39% ( 3L) 和 8. 72% ( 4L) , 8. 66% ( 3L ) 和 11. 提高11. 93% ( 2L) 、 地上干物质 WUE 两年平均提高 3. 3% ( 2L ) 、 75% ( 4L) 。不同品种冬小麦混种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增加子粒产量。 关键词: 冬小麦; 混种; 产量; 地上生物量; 水分利用效率

近20年河北省几种高耗水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分析

近20年河北省几种高耗水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分析

作物学报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21, 47(12): 2450 2458 / ISSN 0496-3490; CN 11-1809/S; CODEN TSHPA9E-mail: zwxb301@DOI: 10.3724/SP.J.1006.2021.01086近20年河北省几种高耗水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分析史梦霞张佳笑石晓宇褚庆全陈阜雷永登*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 / 农业农村部农作制度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93摘要: 近年来高耗水作物的大面积种植是导致河北省农业水资源日益短缺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基于河北省21个国家标准气象站点1999—2018年气象数据和作物生育期相关数据, 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分段单值平均作物系数法, 计算了河北省冬小麦、夏玉米, 以及苹果、梨、西瓜、葡萄等几种高耗水作物的生育期需水量、有效降水量、灌溉需水量以及降水耦合度等指标; 从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灌溉水分利用效率(WUEI)、营养水分利用效率(WUEN)、经济水分利用效率(WUEE)等角度, 全面分析了6种作物的水分利用时空演变特征。

结果表明, 果树类作物的需水量总体大于粮食作物。

作物灌溉需水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苹果、梨、冬小麦、葡萄、西瓜、夏玉米。

生育期内有效降水量最大的是苹果和梨, 最低的是冬小麦; 夏玉米的降水耦合度最高, 其次是西瓜; 除冬小麦外, 其他五种作物的降水耦合度在过去20年呈上升趋势。

果树类作物的WUE、WUEI、WUEE均高于粮食作物, 尤其WUEE远高于粮食作物, 最高可达到粮食作物的十倍左右; 粮食作物的WUEN整体高于水果作物。

本研究开展的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综合分析, 可为河北省调整优化作物结构, 促进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作物需水量; 有效降水量; 灌溉需水量; 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 of several water-intensive crops in Hebei province inrecent 20 yearsSHI Meng-Xia, ZHANG Jia-Xiao, SHI Xiao-Yu, CHU Qing-Quan, CHEN Fu, and LEI Yong-Deng *College of A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Key Laboratory of Farming System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Affairs, Beijing 100193, China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large-scale planting of water-intensive crop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increasingshortage of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s in Hebei province. Based on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and crop growth period data of 21national standard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Hebei province from 1999 to 2018, this study calculates the water demand, effectiveprecipitation, irrigation water demand and precipitation coupling degree of winter wheat, summer maize, apple, pear, watermelon,grape and other water-intensive crops in Hebei province by Penman-Monteith formula and piecewise single value average cropcoefficient metho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crop water use in Hebei province we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fromthe perspectives of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 irrigation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I), nutrient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N),and economic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E).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water requirement of fruit crop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grain crops. The water requirement for crop irrigation from large to small was apple, pear, winter wheat, grape, watermelon, andsummer maize. During the growth period, the largest effective precipitation was apple and pear, and the lowest was winter wheat;the precipitation coupling degree of summer maize wa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watermelon; the precipitation coupling degree ofall crops indicated an upward trend in the past 20 years except for winter wheat. The WUE, WUEI, and WUEE of fruit crops werehigher than those of grain crops, particularly, WUEE of fruit crops was 10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grain crops. In contrast, theWUEN of grain crop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fruit crops.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various crop water use efficiency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for optimizing cropping systems and achieving agricultural water sustainability in Hebei province.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801315, 7206114700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300201)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8ZDA074)资助。

土壤扩蓄增容肥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土壤扩蓄增容肥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 3 I 6I 91 1 1 2 l 5} 1 8l 2I 1 2 1 4
5里 至
播 种 后 天 数 () d
Da s fe e d n y tr e ig a s
图 1 2 0 ~2 0 0 8 0 9年 冬 小 麦 全 生 育 期 日均 温 与 降 雨 分 布
l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试 验 时 间 与 地 点 .
试验 于 20 0 7~2 0 09年 在 陕 西 省 三 原 县 进 行 。 该 区地处 关 中平 原泾 惠灌 区 , 海拔 30m, 平 均 气 9 年
温 1 o左 右 , 年 积 温 42 3【, 日照 时 数 2 12 1 C 累 6 年 c = 8 h 无霜期 约 20d 年降水 量 55m , 2 , 4 m左右 , 冬小 麦全 生 育期平 均 降水 22 8m 属 暖温 带 半 干旱 半 湿润 4 . m, 气候 。土 质 为嵝土 ( 重壤 土 ) 地 力 均 一 , 势 平 坦 , , 地
中 图 分 类 号 : 16 2 ¥ 1 . S 5 . ;5 2 1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 00 7 0 ( 0 10 .0 1 7 10 6 1 2 1 )4 0 8 — 0
粮 食 安全是 国家 稳 定 和发 展 的前 提 , 溉 和施 灌 肥 对粮 食安 全生 产 的意义 尤 为重要 。 目前 我 国农业 缺 水约 3 0亿 m , 0 3农业 用水 供 需 矛 盾 日益 突 出 。为 此, 山仑 等 提 出在保 证粮 食产 量 的前提 下 , 以高 效利 用 降水 从而 减少 灌溉 用水 为 目的的半 旱地农 业 将成 为 缺水 区发 展节 水 农业 的 主要 选 择 之 一 , 指 出这 并

不同栽培方式对冬小麦生育期内耗水

不同栽培方式对冬小麦生育期内耗水

滨州市地处华北平原、黄河三角洲腹地,是山东省内重要的冬小麦生产区之一。

在冬小麦全生育期内保证水分充足供应,对提高产量、质量有显著影响。

但是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冬小麦生育期内降水较少,因此对机械灌溉的依赖性较强。

另外,选择垄作、畦作等栽培方式,冬小麦生长过程中对水分的消耗量也不尽相同。

基于此,探究不同栽培方式下冬小麦生育期内耗水规律,以及分析土壤水分与小麦产量关系,将有助于指导农户选择合适的栽培方式,并且在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内灵活调节灌溉,在确保土壤水分能够满足冬小麦生长所需的前提下,做到节约用水和降低种植成本[1]。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滨州市沾化区下洼镇,地理坐标为:北纬36°38′,东经116°23′。

地处鲁北平原,地貌类型为黄河冲击平原。

该地以粉砂壤土为主,田间持水率21.8%。

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降水集中在7、8月份,全年平均降雨量564.8mm,年平均气温为12.8℃,无霜期205d。

1.2 试验设计试验中设置两个变量,分别是栽培方式、灌水定额。

其中,栽培方式分为3种,即常规畦作(TC)、垄作(RC)、高低畦栽培(HLC),各种栽培方式的田间布置如图1所示。

灌水定额设有3个水平,只用于RC和HLC栽培,分别是:(1)高水处理,灌水定额等于TC栽培模作者简介:王立华,农艺师,本科,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Email:****************不同栽培方式对冬小麦生育期内耗水规律及产量的影响王立华(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利国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滨州 256811)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栽培方式对冬小麦生育期内产量、耗水的影响,为冬小麦的科学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一处农田开展试验,分别设计常规畦作(TC)、垄作(RC)、高低畦栽培(HLC)3种栽培模式,并且在RC和HLC栽培模式下分别设置高水、中水、低水3种灌溉处理。

冬小麦播种实验报告(3篇)

冬小麦播种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冬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据重要地位。

为探究冬小麦播种技术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实验旨在通过不同播种方式、播种时间、播种密度等处理,分析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冬小麦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地点:河南省某农业大学试验田供试品种:郑麦9023实验材料:小麦种子、肥料、农药、播种机、施肥机、测量工具等。

2. 实验方法(1)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以下处理:A组:常规播种(播种深度3-4厘米,播种量150千克/公顷,播种时间10月20日)B组:深播(播种深度5-6厘米,播种量120千克/公顷,播种时间10月15日)C组:浅播(播种深度2-3厘米,播种量180千克/公顷,播种时间10月25日)D组:稀播(播种密度300万株/公顷,播种时间10月20日)E组:密播(播种密度500万株/公顷,播种时间10月20日)(2)实验操作1. 选择肥沃、排水良好的试验田,进行深耕、平整,确保土壤墒情适宜。

2. 在播种前,对小麦种子进行筛选、消毒,提高种子发芽率。

3. 根据各处理方案,分别进行播种、施肥、喷药等操作。

4. 播种后,定期观察小麦生长发育情况,记录各处理小区的出苗率、株高、分蘖数等指标。

5. 成熟期,对各处理小区进行测产,记录产量及品质指标。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出苗率经统计分析,各处理小区出苗率差异显著。

A组出苗率为85%,B组出苗率为90%,C组出苗率为75%,D组出苗率为80%,E组出苗率为85%。

结果表明,深播处理有利于提高出苗率。

2. 株高与分蘖数各处理小区株高和分蘖数存在显著差异。

A组株高为80厘米,分蘖数为15个;B 组株高为85厘米,分蘖数为18个;C组株高为75厘米,分蘖数为13个;D组株高为78厘米,分蘖数为14个;E组株高为82厘米,分蘖数为16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植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宽幅精播种植模式1.党伟,马超,赵强,冯质会,刘学谦. 宽幅精播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 河北农业科学. 2015(19)小麦宽幅精播栽培能够有效协调小麦产量三因素之间的关系,实现小麦高产稳产。

宽幅精播处理的小麦基本苗数、冬前茎数、冬前三叶以上大蘖数、春季最大茎数和成穗数均>CK,增长率为5.17%—8.63%(表1)。

表明宽幅精播能够促进小麦冬前分蘖,有效增加冬前三叶以上大蘖的数量,提高分蘖成穗率。

分析原因主要是宽幅播种栽培时小麦群体田间布局更加优化,能够有效改善田间小气候状况、增强通风透光能力,进而促进小穗及小花分化发育。

宽幅精播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表明宽幅精播能够提高小麦灌浆期籽粒的日均灌浆强度。

宽幅精播栽培较好地改善了小麦田间群体结构,使得植株光合性增强,叶片绿叶功能期延长,进而提高光合物质持续向籽粒运输的能力。

宽幅精播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表明宽幅精播能够改善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明显提高小麦产量。

进一步说明在相同播种和种植条件下,宽幅精播栽培通过农机农艺技术措施优化组合,使得小麦产量三因素更加协调,对进一步提高产量水平、实现小麦高产稳产具有比较好的促进作用。

2.余松烈,董庆裕.667m²产量700一800 kg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J] . 农业知识. 2008. (8):1 -2.生产实践表明,小麦宽幅精播栽培能够使小麦种子分布均匀,有效减少缺苗断垄和疙瘩苗现象,克服了密集条播造成的籽粒拥挤、个体争肥争水、根少、苗弱的缺点,在培育冬前壮苗、合理布局群体、增强光合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 刘保华,苏玉环,申景梅,赵文梅.王雪香,冯佳,马永安. 冀南麦区小麦适宜播种方式研究[J] .河北农业科学,2012. 16 (8):9一14.小麦产量由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3个因素决定。

在小麦生产中,只有三因素相互协调,才能实现小麦高产稳产。

4. 赵海波,于凯,曲日涛,李延奇,赵利华. 宽幅精播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J] .农业科技通讯,2012. (6):42一45.本研究结果显示,小麦宽幅精播栽培能够较好地协调小麦产量三因素之间的关系,实现小麦高产稳产。

小麦宽幅精播能够提高小麦出苗率,利于实现苗全苗壮和培育冬前壮苗,提高小麦分蘖成穗率,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从而为小麦后期产量的形成奠定基础5. 杨春玲,关立,侯军红,王阔,宋志均,韩勇,李晓亮.黄淮麦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效用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2007, (4):19-23.宽幅精播栽培高产的主要机理是改传统的密集条播籽粒拥挤成一条线为宽幅精播种子分散式粒播,克服了密集条播造成的籽粒拥挤、个体争肥争水的缺点,能够培育冬前壮苗、合理布局群体、增强田间通风透光能力。

合理改善小麦群体结构,增强小麦群体的光合性能,且促进小麦个体健壮发育,使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从而实现小麦高产稳产。

6. 窦丽,刘雪梅,戚春峰等.小麦宽幅播种高产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5):31-32.宽幅精播个体发育健壮,群体生长合理,无效分蘖少,有利于单株成穗,分蘖成穗率高。

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是由穗数、穗粒数和粒重这3个产量构成因素共同决定的。

前人研究表明,宽幅精播由于麦苗在行内分布均匀,具有明显的边际效应,单株营养面积大,通风透光条件好,利于籽粒干物质积累,千粒重明显增加,增产效果显著。

7王奎良,赵海波,胡乐奇,曲日涛. 宽幅精播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影响的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 2012(09)作物产量主要取决于作物群体的受光能力和群体内部光分布特征,而小麦群体的结构和功能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基础。

等行距宽幅精播小麦群体的透光率明显优于留套种行宽幅播种小麦,前者优化了群体的受光条件,减少了遮光损失,中、下层叶片受光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发挥其光合潜力。

此外,小麦等行距宽幅精播扩大了行距,有利于小麦根系生长,单株素质高,群体质量好;扩大播幅,种子分布均匀,无缺苗断垄、无疙瘩苗;宽幅精播起到一次性镇压土壤,耙平压实,形成的波浪型垄,有利于增加蓄雨量;播种量相对准确,有利于培养健壮个体,构建合理群体,具有明显增产效果。

本研究表明,等行距宽幅精播显著增加了小麦叶绿素含量,对小麦花后的光合特性及产量有显著影响,且产量达到了超高产水平,对于旗叶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及蒸腾速率等光合特性指标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等行距宽幅精播改善了群体冠层小气候条件,田间荫蔽时间短,通风透光,降低了田间温度,提高了营养物质向籽粒运输能力;此外等行距小麦宽幅精播有利于单株成穗,分蘖成穗率高,绿叶面积大,功能时间长,延缓了小麦后期整株衰老时间,不早衰,落黄好,显著增加了亩穗数和产量。

因此,小麦等行距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是在处理好麦田群体与个体矛盾的基础上,扩大行距、扩大播幅,降低播种量、播种均匀;促进小麦个体发育更健壮,质量更好;使单株成穗多、穗大、粒多、粒饱,是一项显著增产的农机农艺相结合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8段剑钊,李世莹,郭彬彬,张元帅,冯伟,王永华,朱云集,郭天财.宽幅播种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J]. 核农学报2015,29(10):2013 -2019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面积日益减少,我国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提高单产成为我国农业生产优先发展方向。

不同的种植方式构造出不同的群体生长微环境,形成不同的群体结构,进而影响各品种的分蘖和成穗特性。

宽幅带播较CK更有利于单株分蘖与成穗数的提高,播幅增大,个体分布均匀,相对于条播拥挤一条线,宽幅带播减小了个体间的竞争,减弱了群体环境对分蘖发育生长的抑制作用;同时,适当缩小带间距有利于控制拔节前的群体数量,减少无效分蘖的滋生,增加有效分蘖的数量,提高了成穗率,改善了中后期群体的通风透光条件,宽幅带播比条播更有优势。

宽幅播种种植方式有利于协调群体结构宽幅播种方式是在近年来小麦缩行条播的生产实践基础上,为进一步扩大株距的现实需求而提出的,通过改以前的条播为带播来实现。

对于宽幅播种种植方式,余松烈等对此研究较多,该种植方式单株营养面积大,通风透光条件好,个体健壮,有利于增穗稳穗,千粒重明显提高.增产效果显著。

在同样高产栽培条件下,采用宽幅精播,小麦根系发达,冬前次生根条数增加,分蘖增多,提高了植株的抗逆性,有利于高产。

本研究采用的新型宽幅带播种植方式苗带为8cm.麦苗在苗带内分布均匀,群体整齐度提高,单株营养面积增大,个体健壮,群体结构合理,从而优化群体干物质生产能力。

在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新形势下,研究宽幅带播种植方式机械精播技术及其综合配套措施对于提高产量和增加光能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条播,宽幅带播种植方式出苗均匀,个体健壮,群体结构较合理,穗数足,穗粒重高,增产效果显著。

其原因在于宽幅带播缩行距、扩株距,个体间竞争减小,群体透光率提高,净光合能力增强,无效分蘖滋生减少,分蘖成穗率得到提高,产量构成因素较协调。

9.李世莹,王永华,冯伟,侯翠翠,朱云集,郭天财.宽幅带播对大穗型冬小麦冠层特征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报.2013.33(2):320一324在宽幅带播种植方式下适当缩小行距,可提高群体透光率和冠层湿度,降低冠层温度,有利于减轻北方小麦灌浆期高温干旱对籽粒充实的影响。

10.余松烈,董庆裕.667平方米产量700一800千克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田[J].农业知识:致富与农资.2008. (8) :511.赵丹丹,沈加印,郎坤,刘泉汝,李全起.宽幅精播和灌溉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2(10)结果显示,灌拔节水和抽穗水后。

宽幅精播的分蘖消亡速率低于常规种植。

在冬小麦生育后期,宽幅精播显著提高了干物质积累量,宽幅精播的产量显著高于常规种植,增产的原因在于穗数的显著增加。

研究表明,宽幅精播结合灌拔节水和抽穗水为一种值得推广的节水种植模式12.李全起,陈雨海,周勋波,余松烈.灌溉和种植模式对冬小麦播前土壤含水量的消耗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9, 35(1): 104−109在我国华北平原的粮食作物生产中, 灌溉主要集中在冬小麦生育期间, 且主要采取大水漫灌形式,灌溉水的利用效率非常低。

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用于灌溉, 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并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

目前, 华北平原的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下降1 m左右, 这主要是由于灌溉麦田面积的增加以及灌溉水利用效率低等而引起的。

因此, 传统大水漫灌小麦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严重挑战。

为了大幅度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一些学者试图从改变作物的种植模式入手, 研究了种植模式对作物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13 Wang F H, Wang X Q, Ken S. Comparison of conventional, flood irrigated, flat planting with furrow irrigated, raised bed plantingfor winter wheat in China. Field Crops Res, 2004, 87: 35–42Wang 等研究表明, 冬小麦垄作比平作种植节水 30%, 产量提高约 10%。

14 Abu-Awwad A M. Effects of sand column, furrow and supplementalirrigation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an arid environment. Irrig Sci, 1999, 18: 191–197Abu-Awwad指出沟灌较漫灌可提高土壤水分含量约 230%, 从沟的中央向两边扩展, 土壤水分含量呈对数下降, 从而改变了灌溉水在土壤中的分布, 有利于作物吸收利用。

15 Kang S Z, Shi P, Pan Y H, Liang Z S, Hu X T, Zhang J. Soilwater distribution, uniformity and water-use efficiency under alternate furrow irrigation in arid areas. Irrig Sci, 2000, 19:181–190与传统沟灌相比, 隔沟交替灌溉可减少灌水量 15%, 显著提高小麦和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WUE)。

种植模式的改变会影响夏玉米田的水分传输势能和传输阻力, 还能对集雨、土壤侵蚀和光能利用率产生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