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运营论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运营论文

姓名:

我国企业并购现状分析以及应对措施内容摘要:我国企业并购存在并购主体“双元化”、并购配套政策不完善、并购资金来源匮乏等外部制度不足和盲目追求规模扩张与经营多元化、受“强弱”并购模式影响深刻、财务并购弊端突出等内部操作不足。应采取提高企业并购市场化程度、建立健全企业并购的法律体系、发展培植企业并购的中介机构等宏观措施和提高横向并购的力度、注意企业并购后的整合、企业并购由财务型发展为战略型、推进企业并购“走出去”等微观措施,以改善我国企业并购的内外部环境。

关键词:企业并购,现状,措施

正文:

一、企业并购的理论基础

并购是一种重要的投资实现方式,企业并购可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产权及资产,实行一体化经营,从而达到规模经济,企业通过规模经济降低企业成本并取得规模经济,还会给企业带来制度的变迁,因而并购活动本身就具有战略意义的。

(一)企业并购的涵义

1、什么是“企业并购”

企业并购是企业合并与企业收购的合称。一般认为,企业合并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在相互自愿的基础上,依当事人所制定的契约关系,并根据法律所规定的法律程序及权利义务关系而归并为一家企业的行为;企业收购则是指一家企业通过收购其他企业的资产或股权从而取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的行为。从法律的角度,企业合并可分为新设合并和吸收合并两种情形,由于新设合并涉及的法律程序较为复杂而在实践中极少使用,一般的合并大都是吸收合并。狭义地比较,合并与收购的主要区别在于企业的收购并不需要将双方企业合并为一个法人主体,原企业仍然存续。广义上合井与收购除了在法律程序和财务处理上区别明显以外,并无根本的区别,收购也看成是广一义合并行为的一种,一般研究都习惯将合并与收购合在一起,即统称为“并购”。

2、企业并购的内涵

从企业并购的内涵来看,企业并购是一种产权交易行为,企业产权是以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制度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权利关系,它源于企业出资人的财产所有权。企业产权交易就是各权利主体之间依据企业产权所做出的制度安排而进行的一种权利结构重新组合的行为,这种行为会导致企业控制权的运动。在交易过程中,一部分权利主体通过出让所拥有的控制权而获取相应的利益,另一部分权利主体则通过一定代价获取这部分控

制权。

二、企业并购的原动力

(一)形成规模经济,成为市场的领导者

规模经济,亦称“大规模生产的经济节约”,指合理扩大生产规模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因为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有利于使用大型现代化设备,实现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这种平均成本的降低,称为规模经济。但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超越合理规模限度,经济效益反而下降。规模经济体现社会化大生产的优越性。

因为在企业长期的发展中,内部和外部的成长是互补的。如果企业要想成功地进入新产品和新地区的市场,那么在它发展的某个阶段可能会需要进行并购。国际市场上成功的竞争,可能取决于企业通过并购这个适时而有效的形式所获得的能力。并购增加了社会财富、提高了效率,使资源得到了最充分和最有效的利用,从而增加了股东所拥有的财富。如波音并购麦道公司就是美国两大飞机制造公司在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强强联合,抗争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的一个例证。

(三)实现多元化经营和保持核心竞争力

多元化经营是指企业的产品、市场或服务类型,在保持原有经营领域的同时,进入新的经营领域。使企业同时涉及多个经营领域的经营战略,从外部经营的因素来说,多元化经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受产业规模、市场规模的限制,产品市场成长率长期徘徊不前,乃至有下降趋势,企业必须向新的产品领域扩张。二是主导产品的市场集中度发生了新的变化,高集中度产业的企业,为了寻求更高的成长率、收益率,不能只在原有市场上打主意,而要在原产业外的新领域想办法。三是对已有的产品未来的市场需求难以把握,企业为了分散经营风险,要考虑向其他产品领域扩展,这也需要实施多元化经营的战略。同时由于受各国经济的经济周期的影响,也促使企业在某一时期内将高成长的产业或产品与低成长的产业或产品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摆脱单一产业或产品经营带来的长期低成长或下降的困境,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三、我国企业并购的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企业并购现状

我国企业并购较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我国企业并购规模和交易金额的高速增长被认为是全球范围内最活跃国家。自1984年我国发生第一起企业并购活动以后,企业问的并购活动逐渐趋于多样化,总体上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并购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这个时期我国企业并购呈现半企业性、半行政性。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至我国加入WTO以前,这个时期我国企业并购大体上是半市场化的运作。第三阶段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这个时期我国企业并购进入全市场化的转型整合期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并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深入研究和正确认识这些问题有利于我国企业并购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我国企业并购的主要问题

1、我国企业并购外部制度的缺陷

(1)并购主体“双元化”。我国企业并购的“政府主导”仍然存在,许多并购都是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出现并购主体“双元化”。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企业并购始终是企业行为,政府一般不介入,更不发布指令,而是作为并购活动的裁判进行行政协调。在我国,政府出于发展地方经济的动机,经常通过优惠政策等手段强制或鼓励并购,限制了企业并购市场的规模,影响了企业并购的效果以及资源的有效流动,阻碍了市场“优胜劣汰”作用的发挥。

(2)并购配套政策不完善。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行为的企业并购要有完善的法律来保障当事人的权益。我国颁布了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关于出售国有小企业产权的暂行办法》等规章,各地也相应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法规或政策,但存在缺乏协调性、操作性不强、规定不全面等问题。另外,我国还没有建成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出于社会安定的考虑,往往要求收购方接受被收购企业的员工,进一步加大了企业并购的难度。

(3)并购资金来源匮乏。企业并购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并购方企业不是总能自行承担如此大规模的现金支付,必须借助银行信贷。在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制度环境下,银行信贷对企业并购的支持力度是有限的,造成当前我国企业并购融资中仍以内源融资为主,一旦并购所耗费的巨大费用大大超过事前拟定的预算,将可能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企业并购涉及的银行信贷难以获得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能力还没有专业化到有能力参与并购的操作和并购完成后对企业的运作实施有效的监控,从而难以控制信贷风险;另一方面,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抵押贷款机制,在产权市场尚不发达的条件下,对抵押物的处理也会给银行带来风险。

2、我国企业并购内部操作的不佳

(1)盲目追求规模扩张与经营多元化。部分企业家在“官僚思维模式”的引导下,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