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公开课教案
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优秀6篇
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优秀6篇《桂花雨》教学教案篇一《桂花雨》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写了作者儿时在家乡摇落桂花的情景,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先读课文前的导读部分,思考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桂花带给“我”哪些快乐?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这两个问题对学生来说都有一定难度。
课文中桂花带给我的快乐有些地方比较明显,有些地方比较含蓄,所以学生较为容易找出摇桂花的快乐,但是无法寻到桂花糕、桂花香、桂花茶的快乐。
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到描写桂花的句子,再带着感情朗读,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
心理活动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
接着让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特别是让学生扮演作者,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
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
整个课堂上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
这是本节课的优点之一。
但也有不足之处。
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学生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我准备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我通过“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与“全都浸在桂花香里”的换句式训练来强调桂花香,却忽视了一个“浸”字的独特作用。
尤其是一个“浸”字,这里可以尝试学生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来代替“浸”字,通过他们自主的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培养他们推敲词语的良好语言习惯。
有人说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上来,这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
我觉得这话说得好,今后,在这方面一定要加强,才能避免课堂教学蜻蜓点水的现象,力求做得更好。
《桂花雨》教案优秀6篇
《桂花雨》教案优秀6篇桂花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 .自学课文中的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分清文章的主次,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从人物言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从人物言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不理解的字词可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句。
3,通过诵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三,练习朗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词语。
1,同学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
你经历过有趣的事吗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
课文的题目是《桂花雨》1,投影出示:(1)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予以指导。
教师对学生提交的问题进行梳理,有些能交给学生自学或讨论的,放手让学生自学;有些要在下节课中解决的,可让学生在读中先自主体会。
教师可重点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读准字音。
学生自主交流自己经历的趣事齐读课题,并对课题进行质疑学生依据投影出示的自学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倡默读),思考问题,并在书上作标注。
读后和小组同学交流2,交流汇报学习情况(1)课题用"桂花雨"是因为摇桂花时,桂花纷纷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方法。
(2)这篇课文主要回忆了小时候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
(3)汇报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4)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词语。
1,生练习朗读课文,注意读准长句子。
2,小组内分段朗读课文,重在正音。
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
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通用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自己的生字。
阅读过程中理解自己的新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体会桂花香、桂花带给我们的快乐以及字里行间浓浓的乡情,进而体会母亲和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出来,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和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课前谈话】初次见面,聊点什么呢?相互了解一下,如何?你们先问吧,你们问五个问题。
接下去我问了,能说说你记忆中的美好的、难忘的回忆吗?先与同桌说,再推荐三位同学来说,开始吧。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出课题,简介作家1、同学们,我们都说了童年的故事,美好,快乐,又幸福。
一个人长大以后,回忆自己的童年,更是回味无穷。
许多作家也用自己的笔端回味了那段美好的时光,台湾著名的女作家琦君就是其中一位。
电击鼠标:简介作者:琦君,1917年生于浙江永嘉县,十二岁时随父母迁居杭州,读中学。
1949年去台湾,后来定居美国。
2、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琦君的童年,去感受她所经历的奇妙的──板书《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1、让我们用心读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属于自己的生字念准,把课文读通,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
2、交流生字和难读的句子:评价:同学们读得真投入,刚才你遇到难读的句子吗?请你读一读。
(读2~3句,每句2~3人)要是能把这个地方读得更准确就好了,再读一次。
你把字读得准确,句子读的流利,真棒!老师也觉得这句话挺难读的,你都能读得这么好,真会读书啊!三、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受文本所蕴涵的丰富内涵1、默读课文,质疑问难:读课文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问题随之产生,有一些是可以自己解决的,也有一些是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2023最新-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优秀9篇
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优秀9篇《桂花雨》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优秀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桂花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新词。
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思路及主题。
2、“感悟式”教学流程,想方设法给学生学习、思考的凭借,让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获得言语智慧的生长。
3、注重人文精神的教导,体会文章丰富的意蕴: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对童年快乐生活的眷恋和热爱;对家乡人和年丰、四邻友好生活的热爱;对桂花质朴无华,默默奉献的赞美等,同时,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孩子们碰到好文章,学会感动;有收获的时候,学会分享等。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再现“摇桂花”的情景,感受“摇花乐”,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教学难点理解母亲所说的那句话的真切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学法指导合作交流课前准备1、朗读课文;2、了解桂花;3、了解作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走近文本,初闻桂花。
1、直接板书:桂花问:你们知道桂花吗?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香)2、有一位台湾女作家叫琦君,她笔下的桂花也是香气扑鼻的,请同学们赶紧打开课本,仔细、认真的读一读。
注意文中的两个生字和部分新词,争取读准它们。
并找一找这些描写桂花香的句子,用横线划出来。
3、出示两个生字和部分新词,指名学生读一读。
二、整体感知,浸润花香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1)好的句子是要多读的,读着读着,就会有一些特别的字眼留在你的脑海里。
现在请你们自由读读这个句子,是不是有一个特别的字眼跳入了你的脑海。
(2)“浸”本来是指一个东西泡在水里,为什么把“浸”字用在这儿呢?请你再读读句子,有什么发现?(3)如果你是琦君的邻居,你有什么感觉?(4)那就请同学再来读读,谁来陶醉一下。
2023最新-《桂花雨》教学教案【优秀9篇】
《桂花雨》教学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的为您带来的9篇《《桂花雨》教学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桂花雨》教案篇一学习目标:★学会“箩、杭”2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通过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按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查找有关桂花的资料。
★准备“摇花乐”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自读提示明要求★师生谈话:说说在儿时曾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教师导语:童年曾发生过的趣事令我们难忘,只要一想起它,我们仍会感受到一种快乐。
今天我们要读的课文的作者就用手中的笔把童年趣事记录了下来,让我们走进课文,共同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板书课题:桂花雨)★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桂花的资料后,针对课题说说想了解哪些内容。
二、初读课文知大意★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纠正字音,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全班交流: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语句悟情感★读课文,看“摇花乐”的挂图,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画下来。
a.“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b.“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c.“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分小组读所画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语句所描绘的情景,再说一说此刻在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画面中感受到了什么。
(有感情朗读“摇花乐”这一段。
)★教师导语:多么令人难忘的摇花乐,它同样也把童年的快乐带给了我们。
然而,作者仅仅为了写摇落的阵阵桂花雨吗?联系上下文,读读有关语句,再说说你的感受。
a.“我喜欢的是桂花。
”b.“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c.“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桂花雨》公开课教案
《桂花雨》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课文《桂花雨》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琦君的写作背景及作品特点。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发展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关爱身边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桂花雨》的阅读与理解。
(2)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作者写作特色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的解读。
(2)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桂花雨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桂花雨》的背景及作者琦君。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查找生字词,并组内交流。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2)教师分析课文内容,解读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亮点和感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
5. 文学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琦君的其他作品。
(2)学生谈感受,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运用所学生字词,写一段话。
2. 阅读琦君的其他作品,分享阅读感悟。
3. 思考:课文《桂花雨》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如何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学习态度。
《桂花雨》教案范文(通用9篇)
《桂花雨》教案范文(通用9篇)《桂花雨》教案1一、教学内容:《桂花雨》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1、读__,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形式,将学文感受蕴涵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3、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一句话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桂花雨》。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的一、二自然段,谁能用一两个字说说桂花的特点?(香、小等)(板书:桂花香)2、谁能用一个俗语说说桂花有多香?(桂子花开,十里飘香)3、桂花这么香,同学们你们想做些什么呢?(想闻一闻、想摸一摸、想……)那么作者是怎样做的?(摇桂花)(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请大家自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边看边画出表现作者一家人摇花乐趣的语句(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1、“我”是怎样催促母亲摇桂花的?(出示课件:“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2、如果你是小作者,你会怎样缠着母亲问呢?(请三位学生读出不同的语调。
)3、作者老是缠着母亲摇桂花,但是母亲却不答应,这是为什么呢?(请学生读一读课件中的语句。
)4、母亲终于答应摇桂花啦!“我”是怎样做的?(出示课件: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板书:摇桂花)5、哪些语句最能表现“我”摇桂花时的欢乐之情?(出示课件: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板书:摇花乐)你来喊一喊,好吗?(请三位学生喊)6、你们想看看桂花落下的情景吗?(出示课件:播放动画的桂花飘落的情景)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我”摇桂花时的欢乐的语句。
7、桂花摇下来了,父母们又是怎么做的呢?(出示课件:母亲洗净双手,……花雨缤纷入梦甜。
”)8、父亲的这首诗写出了我们一家人摇桂花的欢乐之情,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语文公开课教案:《桂花雨》教案
语文公开课教案:《桂花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抽象词语的理解。
(2)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了解桂花树和桂花。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思考课题的含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讨论,自主学习生字词。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学习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解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分析作者情感的表达,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
5. 练习巩固(1)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写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如何?3.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否有提高?4.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如何进行改进?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实物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桂花雨场景。
《桂花雨》的优秀教案 3篇
《桂花雨》的优秀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情感目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三、教学准备:课件一、引出新课[教师活动]1、师谈话:同学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往事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
你会常常回忆过去经历过的有趣的事。
爸爸妈妈也会常常回忆他们童年的趣事!2、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阅读课文,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
板书课题:桂花雨[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话,把精力投入新课的学习中。
2、齐读课题。
通过老师谈话,把学生的注意力投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同桌相互朗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
2、根据阅读提示进行预习。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词语。
(重点理解以下词语:欣赏、桂花、台风)[学生活动]1、同桌之间互相读一遍课文。
2、学生介绍学习的方法与步骤并自学。
3、学生联系语境体会词语意思并与同组人员交流。
在阅读课文中联系语境理解词义,并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词语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交流初读收获:通过刚才阅读课文,你对课文内容有了哪些了解?2、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并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与小组的同学交流,听听他们的意见。
如果意见不同,小组长组织讨论。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生活动]1、学生自由交流阅读所得。
2、学生再次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小组的同学交流,听听别人的意见。
如果意见不同,小组长组织讨论。
4、学生根据自己阅读课文的实际情况进行质疑问难。
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
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推理判断作者的情感态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桂花的喜爱。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推理判断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表达方式。
2.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推理判断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桂花雨》全文。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了解桂花的特点,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板书课题《桂花雨》,让学生齐读课题。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内容,教师辅导学生理解课文。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如:作者为什么喜欢桂花?桂花雨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5. 推理判断作者的情感态度:(1)学生讨论作者的情感态度,教师引导总结。
(2)学生举例说明,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桂花的喜爱。
6. 小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自己喜欢的花和与之相关的故事。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桂花雨》教案优秀10篇
《桂花雨》教案优秀10篇《桂花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
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或者回忆自己的儿时趣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
教学过程:一、联系上文,激发情感学习了上课《梅花魂》,透过一位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唐诗宋词的喜爱,尤其是对一幅墨梅图的分外爱惜,以及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盼,深深激起了我们的爱国之情。
下面,老师带来了王维的'一首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里面也提到了梅花,它表现的又是怎样一种感情呢?(出示诗歌)学生自由吟诵诗歌,交流体会小结:诗人漂泊他乡,通过心系家乡窗前的梅花,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而在不少文章中,通过对某样事物的描写同样能传达人物的情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桂花雨》,聪明的同学们一定猜出了课文主要写的是—— 桂花,那它又表达了什么感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体会情感学生带着阅读任务,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借桂花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并划出有关词句。
反馈交流:⒈“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⒈“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
”⒈“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⒈“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从这些句子,体会到课文表现了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
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桂花雨的来历和习俗,增长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桂花雨的美景。
(3)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询问他人等方法,深入了解课文背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2)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桂花雨的来历和习俗。
4. 图片、视频资源:展示桂花雨的美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美好氛围。
5. 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桂花雨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深入了解桂花雨的来历和习俗。
2.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2)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教学方法2. 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教育法:以课文内容为载体,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桂花雨的图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美好氛围。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学习生字词: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桂花雨的来历和习俗。
5. 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桂花雨的意义和价值。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
《桂花雨》教案15篇
《桂花雨》教案15篇《桂花雨》教案1《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因此,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旨在培养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并以文本的内涵熏陶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体会,在体会中学会表达方法。
本教案的具体设计思路是: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然后抓住课文重点句段,体会“摇花乐”,并对其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品读,突出“乐”,同时使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和课题有深入的理解;接着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桂花香,体悟思乡情,进而体会并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桂花的资料,并作详细的了解。
2.制作多媒体课件。
3.了解作者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1.搜集作者相关资料,对作者的生平、主要作品等作全面的了解。
2.搜集关于桂花的资料,制作相关资料卡。
3.阅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阅读期待1.多媒体播放歌曲《童年》,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幸福美好。
2.过渡:是啊!童年是五彩缤纷的,那一幕幕往事会永远珍藏在我们心里。
现在,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捕捉童年生活中最精彩的瞬间,谈一谈童年趣事,好吗?学生自由表达。
3.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著名女作家琦君回忆童年生活的__,和作者分享童年的快乐。
4.板书课题:桂花雨。
设计意图:先用优美动听的歌曲把学生轻松、自然地带入那醉人的童年情境中,接着引导学生畅谈童年趣事,最后教师饱含深情地引入新课,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引发孩子们产生与文本对话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1.提出要求,检测学生自学字词的效果。
(1)会读、会认生字。
(2)理解字义、词义,不理解的查工具书。
2.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画出生字、新词,不懂的字词问同学或、词典。
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精选4篇)
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精选4篇)桂花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乡之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丰富学生的情感体念,进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教材重点与难点重点:引导学生体验摇花乐。
难点:体会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
2、根据学生家庭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一、谈话导入童年是幸福的,难忘的。
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的文章。
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琦君,走进她的美丽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吧!板书课题7*桂花雨二、明确学习要求与方法1指名读“阅读提示“2指名说三、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指名说。
四、再读课文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看看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画出有关的词句。
2、有感情地将你找出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3、重点品味摇花的乐趣。
为什么说“摇桂花”对“我”不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自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
指名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
指名说说想象的情景。
再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老师相机指导)齐读。
五、品读体会1、反复读读“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和同桌讨论一下对这句话的理解。
2、指名说。
3、联系整段课文,由“可是”体会到什么?4、浏览全文,找找理由说说,你认为家乡桂花香还是杭州桂花香?5、品读,体会家乡桂花的香。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桂花雨教学设计《桂花雨》教案(5篇)
桂花雨教学设计《桂花雨》教案(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敬业的小编午夜帮大家收集整理的5篇桂花雨教学设计的相关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桂花雨》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1课(齐读课题)《桂花雨》2、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很喜欢桂花,是因为(桂花很香)是啊!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桂花开得较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板书:桂花香3.你知道对于作者来说,什么事是她童年生活里较难忘的事?(生:摇桂花)4、为什么摇桂花会在作者的记忆中留下如此难以抹去的痕迹呢?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童年去了解一番。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一)、作者摇花前(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句子是写作者摇桂花前的表现?哪些句子是写作者摇桂花时的表现?细细品读这些句子,说说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2)交流:1.哪些句子写了作者摇桂花前的表现?指名说,相机出示。
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2.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老是、缠着体会着急的心情、反复问了好多次)3.就是啊!作者小时候也像有的同学一样,不达目的不罢休呢?想想你平时央求妈妈答应你要求时是怎么说的。
那谁来当回小作者,问问妈妈,抓住关键词语把作者此刻的心情读出来!指名读评语:瞧你多心急呀!读得不错!;女生读评:瞧你急的,撒娇的本事都用上了!(师: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听到母亲的话,小作者更加急了。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此刻的心情。
(齐读句子。
)二)、作者摇花时过渡:哪些句子是写作者摇桂花时的表现?相机出示句子: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
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描绘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家乡的情感。
(2)懂得分享,体验助人为乐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描绘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实物等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课文动画视频、图片、音乐等。
2. 实物:桂花、雨具等。
3. 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动画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简介课文作者及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朗读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解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 描绘画面(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课文中的画面。
(2)学生分享描绘成果,教师点评并鼓励。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表达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家乡故事,感受家乡的美好。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热爱家乡、珍惜大自然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以“我眼中的家乡”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六、教学延伸1. 小组讨论:邀请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桂花雨的含义,以及桂花在作者心中的象征意义。
《桂花雨》公开课教案
《桂花雨》公开课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桂花雨的来历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对桂花的认识和兴趣。
(2)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懂得分享、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桂花雨的来历和意义。
2.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引导学生理解桂花雨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桂花雨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2.教学用具:课文原文、生字词卡片、黑板等。
3.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图书资源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桂花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桂花的特征。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桂花雨的了解和印象。
(3)简介桂花雨的来历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交流。
3.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并运用。
(2)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桂花雨的来历和意义。
(3)引导学生思考桂花雨背后的文化内涵。
4.实践环节(1)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举办一场桂花雨活动。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分享。
5.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桂花雨的重要意义。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桂花雨的小作文。
2.拓展作业:(1)调查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分享给同学。
(2)收集有关桂花的诗歌、故事等,进行欣赏和交流。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桂花雨》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桂花雨》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桂花雨》教学教案篇一《桂花雨》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桂花完美的回忆。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在设计时我尽量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课文资料。
上完课后,我发现许多不足之处,反思如下:一、品析重点词语教学上的不足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孩子们都找到了“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1、“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这几个描述桂花香的句子。
我准备抓住重点字词,经过品读感悟的方式让孩子们比较得出哪里的桂花更香,但孩子们的品读并不到位,也没有发现明显的区别。
这一个环节的效果没有到达。
二、时间把握不够准确,品读“摇花乐”资料草草收常在前一部分介绍桂花香的特点时,由于孩子经过理解重点字词和比较阅读后,没有得出杭州的桂花比家乡的桂花更香的特点,所以之后又用了一大部分时间去弥补这个问题,以致在后面体会“摇花乐”时,显得仓促。
在本节资料中,“缠”字写出了作者的急切心境,“使劲”、“喊”写出来了摇桂花的'乐趣,同时反映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
可当时由于时间仓促,我只是让孩子们抓住重点字词一读带过,并没有采用课前准备的“用回忆生活、联系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
”三、朗读形式单调。
本节课中孩子们朗读的形式仅有齐读、小组读和自由读的三种方式。
而这样的朗读形式很明显不利于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和吸收,更谈不上到达以读促悟的效果。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也观察到了有一部分孩子很想站起来挑战他人或小组的冲动,可我却忽略了这一点。
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采用过这种挑战式的朗读,效果甚好。
四、教师灌输得太多,孩子们自我表现的机会甚少。
语文公开课教案:《桂花雨》教案
语文公开课教案:《桂花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关爱身边的人。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4. 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运用批判性思维,探讨课文主题。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
2. 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5. 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生字词测试:课后对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进行测试,以检验学习效果。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3《桂花雨》公开课优秀教案4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桂花雨》的作者、背景和主题,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提高语音语调的表达能力。
3.运用联想和想象,创设情境体验桂花飘香的场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4.尝试从诗歌中抽象出关于美的思考,促进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桂花雨》的诗意表达和朗读技巧。
2.理解诗歌中描述的桂花飘香情景,展开联想想象。
难点1.通过诗歌提炼出美的思考,抽象情感的表达。
2.运用形象化语言的表达方式,感悟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桂花雨》的文字和插图,用于呈现诗歌内涵和情感表达。
2.朗读材料:学生课前背诵,以及教师演示朗读进行示范。
3.情景补充:桂花花瓣或香水等实物,辅助学生感知桂花的香气。
4.诗歌赏析工具: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料,扩展学生对桂花雨的想象。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桂花花香的音频,营造桂花飘香的氛围,激发学生对桂花的好奇心和向往感。
第二步:学习诗歌(15分钟)1.学生跟读《桂花雨》诗歌,注重语音语调的表达。
2.诗歌欣赏:让学生尝试从诗句中联想桂花飘香的情景,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第三步:课文解读(20分钟)1.教师讲解桂花雨的意象及诗歌的主题。
2.学生分组讨论,提炼诗歌中蕴含的美的思考,通过小组展示让学生分享观点。
第四步:朗读实践(15分钟)1.教师示范优美的朗读技巧,学生跟读并互相评价。
2.学生小组间比赛,展示自己对诗歌的解读和朗读。
第五步:情感体验(10分钟)1.学生闭目聆听桂花香水的味道,感受桂花飘香的情景。
2.写作活动:学生以桂花为载体,写一段描写桂花飘香的小故事。
第六步: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呈现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对桂花雨进行综合性评价。
五、课后拓展1.学生可自行选择诗歌朗读并录音,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设计桂花制作手工,体验桂花飘香的神奇。
3.呈现桂花飘香的多媒体资料,拓展学生对桂花的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花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语文第七册第11课《桂花雨》
教材解读: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生活美好的回忆。
课文以“桂花雨”为题引起人们很多美好的遐想。
作者文笔清新、自然,感情丰富、真挚,全文充盈着桂花香。
其中“摇花乐”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这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
这些情感应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表达出来,教师可作适当的示范。
母亲对故乡的怀念是本文的难点,教师可通过充分地朗读和对文本的扩充帮助学生理解体会。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念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设计理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
“以人为本,以读为本”是本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感悟、体验,从而得到语言训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真正实现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念和对家乡的怀念,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的阅读感受。
教学准备:教师收集桂花(数量较多)轻音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师:同学们,“雨”历来为文人骚客所钟爱。
历史上以写“雨”而传诵久远的诗文
更是数不胜数。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诗作是以“雨”为主题的呢?
生背诵曾经学过的诗作。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桂花雨》却与以往写雨的文章不尽相同。
这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你能从课题中推想到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吗?
点评:引导学生通过对课题中的有效信息产生疑问,诱发他们探究文本的欲望,从而激发他们与文本对话的期待。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大意
师:同学们的推想是否和课文的内容一致呢?请大家打开书,认真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
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翻看课后的生字表。
学生学习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
师:消灭了“拦路虎”,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通顺,更流利。
请大家把书立起来读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不读错音,不读破句子。
行不行?
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等形式让学生汇报读书情况,师生相机评价。
师:大家已经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真棒。
现在老师想请大家静心地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与小组的同学交流,听听小组同学的意见,如果意见不同,互相讨论讨论。
点评:在初读时,教师安排大量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对文本有大致的了解,为学习下文做好必要的铺垫。
三、再读展示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展示,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交流感受:通过朗读,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各抒己见。
点评: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阅读,真正作到了“阅读
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
四、学写生字
五、总结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抄写课后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也是最难忘的时光,今天,我们就一起伴随着琦君清新的文笔走进作者的童年,一起去感受童年里的那份“花香”“花乐”。
点评:导入简洁明了,直接指向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二、精读感悟
师深情描述:小时候,我对无论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
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凌霄花,这是叮咚花、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
“我”为什么那么喜欢桂花?桂花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哪些乐趣呢?(一)引导学生体会朗读课文体会桂花香味迷人
1、现在正值八月中秋,正是桂花盛开的时节。
你们家有桂花树吗?桂花开了吗?谁愿意给我们大家谈谈你家的桂花?
学生自由谈桂花盛开的景象。
(从花色,花香等方面)
2、桂花的花儿虽小,可它的香气却能——“香飘万里”。
3、仔细读读课文中还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桂花香气迷人。
(理解“浸”)
4、孩子们你们喜欢这么美,这么香的桂花吗?试一试,把你们对桂花的喜爱之情通过你们的朗读表达出来。
(二)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么美,这么香的桂花飘飘悠悠地落下来,落在我们的头发上,落在我们的颈脖上。
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1、(放轻音乐)学生轻声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心情?(这下,我可乐了)
3、说说,我为什么“乐”了?
体会“我”盼望摇桂花时的迫切心情(理解“老是”)
4、“我乐了”有哪些表现呢?谁愿意到前面来给我们大家演示一下?
5、孩子们,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用心灵一起来感受一下作者童年的快乐。
(放轻音乐,老师在教室里撒发桂花,阵阵花雨从空而落)
6、孩子们,香吗?美吗?面对此情此景,你们有什么话想告诉老师吗?
7、你们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告诉老师你此刻的心情吗?
点评:创设一定的氛围,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内读书,更有利他们深入地理解文本,感悟作者的情感。
(三)感悟重点句的含义
1、(出示句子:“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
2、母亲为什么会认为“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难道外地的桂花真的不如家乡的桂花香吗?
3、外地的桂花到底是怎样的呢?请看作者原文中的描述。
(出示原文中对杭州桂花的描述)事实上真的像母亲说的那样,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吗?请你读读课文,再读读作者原文中对杭州桂花的描述,找找理由,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边读边进行比较,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4、事实上桂花的香气是一样的,甚至杭州小山上的桂花因为多,更显得香气浓郁些。
我们是用鼻子来分辨香气的,那母亲是用什么来分辨香气的呢?
故乡的桂花与母亲结下了怎样的情缘呢?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有关词句。
(桂花给家人带来了怎样的欢乐)
5、理解体会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中,蕴涵着母亲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
点评:通过对课文的扩充,让学生明白并不是花不如故乡的香,而是感情不如对故乡的亲。
三、比赛诵读,内化语言
童年的欢乐,思乡之情在字里行间流露无遗,令人回味久长。
文章不长,你们能把他背下来吗?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次诵读比赛。
能不带书更好。
不能全文背诵的,也可以自己喜欢哪一段就诵读哪一段。
准备一下。
点评: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学生们精读课文之后,再次用朗读来汇报自己学习的效果。
四、课后迁移,升华认识
介绍学生课外阅读琦君的其他作品。
如《烟愁》、《月光饼》、《乡思》等,进一步体会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自评:
本教学设计的特色在于:
反璞归真,以“读”为本
在本课的设计中充分地体现了教师本着以读为本原则,教学以读为主。
在初读课文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通过自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咬文嚼字,通过对文章中重点词句的朗读感悟,领悟作者的情感;学完全文,组织学生诵读课文,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凭借教材,创设情境
这是本设计的一个亮点。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课前收集了大量桂花。
在引导学生突破“摇花乐”这一重点时,在教室里布置桂花雨这一情境,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欢乐,让学生在文本与现实的对应关系中体会意境,自我感悟,让学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中轻松、愉快、高效的学习。
务本
首先是务学生这个“本”,整个教学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其次是务文本这个“本”,用好文本提供的资源,整个教学紧扣文本,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文本,领悟文本。
求实
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朴实,没有多媒体,没有其他的手段。
一切都是那样自然,就像在拉家常一样,将学生领入了童年那美好的时光中。
教师还注意扩充文本,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难以理解的句子,教师将文本扩充,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从而更轻松地领悟文本的内涵。
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