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状液的制备及鉴定
实验四 乳状液的制备及类型鉴别
![实验四 乳状液的制备及类型鉴别](https://img.taocdn.com/s3/m/8ebbb82e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98.png)
实验四乳状液的制备及类型鉴别一、实验目的1.了解乳状液的制备方法;3.学习乳状液的类型鉴别方法。
二、实验原理1.乳状液的定义和组成乳状液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乳剂,是指由固体或液体颗粒悬浮于水或油的介质中,形成微小的乳状系统。
乳状液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即内相(也称为分散相)和外相(也称为连续相)。
内相是指悬浮于乳状液中的颗粒或液滴,外相是指围绕内相的介质。
根据不同的乳状液类型,内相或外相可以是水或油。
乳状液的制备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将一个或多个物质加入一个过量的连续相中。
(2)增加搅拌速度,使物质分散均匀。
(3)继续搅拌,直到所需尺寸的颗粒形成。
(4)调整温度和pH等条件以促进颗粒稳定。
(5)将制得的乳状液通过过滤或离心等方式进行纯化和分离。
根据内相和外相的性质,乳状液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水/油乳状液(W/O乳状液)内相是水,外相是油,称为水/油乳状液。
水/油乳状液通常具有较高的黏滞度,较低的清洁性和透明度低等特点,通常用于制备油性膏霜。
三、实验步骤所需材料:羊毛脂5克、液体石蜡5克、甘油5克、蓖麻油5克、鱼胶原蛋白5克、纯净水50克。
(1)将羊毛脂、液体石蜡和甘油放入烧杯中,用水浴加热至材料融化,然后取出冷却。
(2)将蓖麻油加入烧杯中,用手持搅拌机在高速下搅拌3-5分钟。
(4)放置至室温下冷却,即得到W/O乳状液。
2.制备O/W乳状液所需材料:十八烷基硅氧烷5克、甘油5克、磷脂5克、水15克、十二酸可的松5克、酸性物质苹果酸1克。
所需材料:甘油10克、甜菜碱10克、蒟蒻粉5克、柠檬酸1克、玫瑰花水30克、橙花水20克。
(2)将蒟蒻粉分别加入橙花水和玫瑰花水中,搅拌10分钟后将两种蒟蒻粉混合。
(3)将第一步的混合物和第二步的蒟蒻粉混合,用手持搅拌机在高速下搅拌3-5分钟即得到W/W乳状液。
四、实验结果和讨论制备得到的W/O乳状液呈现出乳白色半透明液体,触感具有一定的质地感,但不油腻。
这种类型的乳状液适用于制备油性膏霜,能够保湿并为皮肤提供柔软性和保护。
乳状液实验
![乳状液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0321d9dd6f1aff00bed51e3c.png)
2.乳状液类型鉴别
(1)稀释法:取试管一支,装水一半,用滴管取 乳状液Ⅰ一至两滴于水中,观察现象并记录之。 (2)染色法:取2mL乳状液Ⅰ于试管中,加入亚 甲基蓝溶液1滴,摇匀,取乳状液Ⅰ滴于载玻片 上,显微镜观察,记录显蓝色的是分散相还是连 续相。 (3)电导法:将30mL乳状液Ⅰ倒入50mL小烧杯 中,测其电导率。 (4)在上述方法中任选一种方法对另外两种乳状 液类型进行鉴别。
四.实验步骤
1.乳状液的制备 (1)Ⅰ型乳状液 在150mL具塞锥形瓶中加入2%的油酸钠水溶液40mL,然后分别 加入40mL苯(每次约加2mL),每次加入苯后剧烈摇动,直到看 不见分层的苯相。 (2)Ⅱ型乳状液 在100mL 具塞锥形瓶中加入0. 2%Tween-80水溶液10mL,然后分 别加入10mL苯,(每次约加1mL),每次加苯后剧烈摇动,直 到看不到分层的笨相。 (3)Ⅲ型乳状液 在100mL具塞锥形瓶中加入0.2%Span-80苯溶液14mL,然后分别 加入水6mL ,(每次约加1mL),每次加水后剧烈摇动,直到看 不到分层的水相。
七.实验报告要求
1.实验名称:要用最简练的语言反映实验的内容。 2.实验目的:要抓住重点,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考虑。 3.实验原理:要写明依据何种原理、操作方法进行实验。 4.仪器和材料:选择主要的仪器和材料填写。如能画出实验装置的 结构示意图,再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更好。 5.操作步骤:要写明经过哪几个具体实验操作步骤,也可用流程图 说明。 6.实验结果:从实验中测到的数据计算结果,或从图像中观察实验 现象。 7.分析与讨论:是根据实验过程中所见到的现象和测得的数据进行 讨论,首先要判断实验结果是否为预期的,然后根据自己所掌握 的理论知识和查阅资料所获得的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有针对性 的解释、分析,做出结论。讨论可写上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对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实验(设计)后的心得体会、改进建议等等。 8.思考题:实验完成后对思考题的解答。
实验四 乳状液的制备及类型鉴别
![实验四 乳状液的制备及类型鉴别](https://img.taocdn.com/s3/m/064d16bbc77da26925c5b08a.png)
实验四乳状液的制备及类型鉴别一、实验目的1、掌握乳状液的制备方法。
2、熟悉乳化剂的使用及乳状液类型的鉴别方法。
3、熟悉乳状液的一些破坏方法。
二、实验原理乳状液是指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与它不相溶的液体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
乳状液有两种类型,即水包油型(O/W)和油包水型(W/O)。
只有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是不能形成稳定乳状液的,要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必须有乳化剂存在,一般的乳化剂大多为表面活性剂。
表面表面活性剂主要通过降低表面能、在液珠表面形成保护膜、或使液珠带电来稳定乳状液。
乳化剂也分为两类,即水包油型乳化剂和油包水型乳化剂。
乳状液的类型可用外观法、稀释法、染色法、滤纸润湿法、电导法等方法进行鉴别,而乳状液的破坏可用加破乳剂法、加电解质法、加热法、电法等三、实验仪器及药品100mL 具塞锥形瓶 2 个,大试管 5 支,25mL 量筒 2 个,100mL 烧杯 3 个,滴管3个、滤纸苯(化学纯),油酸钠(化学纯),3mol/L HCl 溶液 1%、5%油酸钠水溶液,2%油酸镁苯溶液,0.25mol/LMgCl2 水溶液,饱和NaCl 水溶液,亚甲基蓝溶液。
四、实验内容1.乳状液的制备在 100mL 具塞锥形瓶中加入 15mL 1%油酸钠水溶液,然后分别加入 15mL 苯,(每次约加 1mL),每次加苯后剧烈摇动,直到看不到分层的苯相。
这样制得Ⅰ型乳状液。
在另一个 100mL 具塞锥形瓶中加入15mL 2%SPAN苯溶液,然后分别加入 15mL 水,(每次约加 1mL),每次加水后剧烈摇动,直到看不到分层的水相。
这样制得Ⅱ型乳状液。
2.乳状液类型鉴别(1)稀释法:分别用小滴管将一滴Ⅰ型和Ⅱ型乳状液滴入盛入自来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记录。
(2)染色法:取两只干净试管,分别加入 1~2mL Ⅰ型和Ⅱ型乳状液,向每支试管中加入一滴亚甲基蓝溶液,观察现象。
(3)滤纸润湿法:取一张滤纸,用玻璃棒将配制好的乳状液滴在滤纸上,观察现象,并记录,根据实验现象判断乳状液的类型。
乳状液的制备,破坏和转相
![乳状液的制备,破坏和转相](https://img.taocdn.com/s3/m/e65653034693daef5ff73de9.png)
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原理2)实验报告实验日期:20111.10\ 成绩:班级:\\学号:\ 姓名:\ 教师:\同组者:\实验五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和破坏一.实验目的1.制备不同类型的乳状液;2.了解乳状液的一些制备方法;3.熟悉乳状液的一些破坏方法。
二.实验原理乳状液是指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与它不相溶的液体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
乳状液有两种类型,即水包油型(O/W)和油包水型(W/O)。
只有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是不能形成稳定乳状液的,要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必须有乳化剂存在,一般的乳化剂大多为表面表面活性剂。
表面表面活性剂主要通过降低表面能、在液珠表面形成保护膜、或使液珠带电来稳定乳状液。
乳化剂也分为两类,即水包油型乳化剂和油包水型乳化剂。
通常,一价金属的脂肪酸皂类(例如油酸钠)由于亲水性大于亲油性,所以,为水包油型乳化剂,而两价或三价脂肪酸皂类(例如油酸镁)由于亲油性大于亲水性,所以是油包水型乳化剂。
两种类型的乳状液可用以下三种方法鉴别:1.稀释法:加一滴乳状液于水中,如果立即散开,即说明乳状液的分散介质为水,故乳状液属水包油型;如不立即散开,即为油包水型。
2.电导法:水相中一般都含有离子,故其导电能力比油相大得多。
当水为分散介质(即连续相)时乳状液的导电能力大;反之,油为连续相,水为分散相,水滴不连续,乳状液导电能力小。
将两个电极插入乳状液,接通直流电源,并串联电流表。
则电流表显著偏转,为水包油型乳状液;若指针几乎不动,为油包水型乳状液。
3.染色法:选择一种仅溶于油但不溶于水或仅溶于水不溶于油的染料(如苏丹Ⅲ为仅溶于油但不溶于水的红色染料)加入乳状液。
若染料溶于分散相,则在乳状液中出现一个个染色的小液滴。
若染料溶于连续相,则乳状液内呈现均匀的染料颜色。
因此,根据染料的分散情况可以判断乳状液的类型。
在工业上常需破坏一些乳状液,常用的破乳方法有:1.加破乳剂法:破乳剂往往是反型乳化剂。
例如,对于由油酸镁做乳化剂的油包水型乳状液,加入适量油酸钠可使乳状液破坏。
实验乳状液的制备和性质
![实验乳状液的制备和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19b38a2e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58.png)
实验乳状液的制备和性质乳状液是指两种互不溶的液体通过乳化剂的作用形成的一种 dispersed system,最常见的例子是牛奶。
乳状液具有很多特殊的性质,例如稳定性好、流动性强等,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制备乳状液的过程,了解乳化剂的作用机制、掌握制备乳状液的技术方法以及研究其物理性质。
一、实验原理1.乳化剂的作用乳化剂是一种物质,它可以降低液体表面的张力,促进互不相容的液体混合成立乳状液。
在乳状液中,乳化剂的作用是形成一系列界面层,将两种不相容的液体包围在其中,并且调节这两种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保持乳状液的稳定性。
2.乳状液的稳定性乳状液的稳定性取决于多个因素,例如乳化剂的种类和浓度、两种液体的相互作用力、温度、pH值、以及机械力的影响等。
乳状液通常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形态和性质。
3.制备乳状液的技术方法制备乳状液的技术方法包括机械法、物理法和化学法。
其中,机械法是通过剪切力和搅拌力来打散液体,形成乳状液;物理法则是利用温度、压力和震荡等手段来制备乳状液;化学法则是通过加入化学剂来改变液体表面的性质,促进液体乳化。
二、实验步骤1.制备牛奶乳状液材料:牛奶、食盐、豆腐乳、搅拌器步骤:(1)将牛奶加热至85℃,并加入适量的食盐。
(2)将豆腐乳拍散,加入到牛奶中,并用搅拌器搅拌。
(3)继续搅拌5-10分钟,形成细小的气泡,即制得牛奶乳状液。
材料:食用油、鸡蛋黄、白醋、细砂糖、搅拌器(1)将鸡蛋黄放入容器中,加入适量的白醋和细砂糖,搅拌均匀。
(2)在搅拌的过程中缓缓滴入食用油,并继续搅拌。
(3)继续加油直到出现浓稠的液体,加入适量的水稀释。
(4)最后加入一点盐,搅拌均匀,制得食用油乳状液。
三、实验结果制备的牛奶乳状液外观呈白色透明状态,有均匀细腻的气泡分布,质地均匀稠密,无沉淀、飘渣等现象。
四、实验分析本实验通过制备牛奶乳状液和食用油乳状液的过程,观察了乳化剂在乳状液制备中的作用,了解了乳状液的物理性质。
实验报告 乳状液
![实验报告 乳状液](https://img.taocdn.com/s3/m/ac32f108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ce.png)
实验报告乳状液实验报告:乳状液的性质与应用引言:乳状液是一种由两种不相溶液体形成的混合物,其中一个液体以微小的液滴形式分散在另一个连续相中。
乳状液具有多种应用,如食品、化妆品和医药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研究乳状液的性质以及探索其应用领域。
实验一:乳状液的制备在实验室中,我们选择了乳状液的典型例子——牛奶。
首先,我们将牛奶倒入一个容器中,并加入少量的食用油。
然后,使用搅拌器将两者充分混合。
观察到牛奶中的脂肪微粒被均匀地分散在液体中,形成了乳状液。
实验二:乳状液的稳定性为了研究乳状液的稳定性,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首先,我们将乳状液样品放置在室温下,并观察其变化。
结果显示,乳状液在一段时间后开始分层,液体中的油滴逐渐上浮。
这是由于乳状液的不稳定性,油滴与连续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足以保持其均匀分散。
接下来,我们尝试添加乳化剂来提高乳状液的稳定性。
乳化剂能够降低油滴之间的表面张力,使其更容易分散在连续相中。
我们选择了几种常见的乳化剂,如卵磷脂和Tween 80,并将其逐一加入乳状液中。
结果显示,添加乳化剂后,乳状液的稳定性得到了显著改善,油滴不再分层,保持了均匀分散的状态。
实验三:乳状液的应用乳状液在食品、化妆品和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食品工业中,乳状液常用于制作奶油、酱料和乳饮料等产品。
乳状液的均匀分散性使得食品口感更加细腻,增加了产品的质感。
在化妆品领域,乳状液被广泛应用于乳液、面霜和化妆品基底等产品中。
乳状液的稳定性和易吸收性使得化妆品更容易涂抹和吸收,提供了更好的保湿效果。
在医药领域,乳状液常用于制备药物的给药系统。
由于乳状液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它可以用于控释药物、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乳状液的性质和应用。
乳状液在化学和生物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稳定性和均匀分散性使其成为许多产品的理想选择。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乳状液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创新。
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及破坏
![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及破坏](https://img.taocdn.com/s3/m/6c93d255be23482fb4da4c5f.png)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渗流物理实验报告实验日期:成绩:班级:石工1205 学号:姓名:教师:同组者:实验九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及破坏一、实验目的1.制备不同类型的乳状液;2.了解乳状液的一些制备方法;3.熟悉乳状液的一些破坏方法。
二、实验原理乳状液是指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与它不相溶的液体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
乳状液有两种类型,即水包油型(O/W)和油包水型(W/O)。
只有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是不能形成稳定乳状液的,要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必须有乳化剂存在,一般的乳化剂大多为表面表面活性剂。
表面表面活性剂主要通过降低表面能、在液珠表面形成保护膜、或使液珠带电来稳定乳状液。
乳化剂也分为两类,即水包油型乳化剂和油包水型乳化剂。
通常,一价金属的脂肪酸皂类(例如油酸钠)由于亲水性大于亲油性,所以,为水包油型乳化剂,而两价或三价脂肪酸皂类(例如油酸镁)由于亲油性大于亲水性,所以是油包水型乳化剂。
两种类型的乳状液可用以下三种方法鉴别:1. 稀释法:加一滴乳状液于水中,如果立即散开,即说明乳状液的分散介质为水,故乳状液属水包油型;如不立即散开,即为油包水型。
2. 电导法:水相中一般都含有离子,故其导电能力比油相大得多。
当水为分散介质(即连续相)时乳状液的导电能力大;反之,油为连续相,水为分散相,水滴不连续,乳状液导电能力小。
将两个电极插入乳状液,接通直流电源,并串联电流表。
则电流表显著偏转,为水包油型乳状液;若指针几乎不动,为油包水型乳状液。
3. 染色法:选择一种仅溶于油但不溶于水或仅溶于水不溶于油的染料(如苏丹Ⅲ为仅溶于油但不溶于水的红色染料)加入乳状液。
若染料溶于分散相,则在乳状液中出现一个个染色的小液滴。
若染料溶于连续相,则乳状液内呈现均匀的染料颜色。
因此,根据染料的分散情况可以判断乳状液的类型。
在工业上常需破坏一些乳状液,常用的破乳方法有:1. 加破乳剂法:破乳剂往往是反型乳化剂。
例如,对于由油酸镁做乳化剂的油包水型乳状液,加入适量油酸钠可使乳状液破坏。
乳状液的制备和性质
![乳状液的制备和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38f411fe04a1b0717fd5dd1c.png)
互碰撞末的稳定作用
• (左) θ>90°,颗粒不能被水润湿而更多地进入油中,
易生成W/O型
• (中) θ=90°,颗粒的亲水亲油性均等 • (右) θ<90°,颗粒能被水润湿而更多地进入水中,易 生成O/W型
• 根据空间效应, 为使固体微粒在分散相的周
围排列成紧密的固体膜, 固体粒子的大部分 应当处在分散介质中, 这样粒子在油-水界 面上的不同润湿情况就会产生不同类型的 乳状液.
操作条件对乳状液制备的影响
• (1) 搅拌强度越高, 乳状液液滴平均粒径越小, 因 而表观粘度越大
• (2) 随搅拌时间的延长, 乳状液表观粘度不断上升, 但上升幅度越来越小, 最后趋于平衡
• (3) 搅拌初期搅拌强度的影响大, 随时间的推移, 不同搅拌强度的乳状液的表观粘度的差别增强, 达到最大值后开始减小, 最终趋于同一平衡值
一、乳状液性质
•乳状液:由两种或几种互不相溶或部分相溶的液体所形 成的多相(非均相)分散体系 •组成:分散相(内相,不连续相)与分散介质(外相, 连续相)
•乳状液是多相分散系统,具有很大的液 - 液界面,因而 有高的界面能,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其中的液珠有自发 合并的倾向。如果液珠相互合并的速率很慢,则认为乳状 液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
微乳液前景展望
• 微乳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 就,微乳液作为一种热力学稳定的体系,其所具 有的超低界面张力和表面活性剂所具有的乳化、 增溶、分散、起泡、润滑和柔软性等性能使其不 但在化妆品、农药、三次采油等领域有实际的和 潜在的应用价值,而且在其他领域,例如土壤修 复、食品化学、分析、造纸、电子、陶瓷、机械
一方弯曲以使该界面面积较小.
• 若γF-O > γF-W , 则形成O/W型乳化剂, 一价碱金属皂类 易溶于水难溶于油, 属于此类;
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和破坏
![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和破坏](https://img.taocdn.com/s3/m/cec55c621eb91a37f1115c90.png)
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原理(2)实验报告实验日期:成绩:班级:学号:姓名:教师:王增宝同组者: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和破坏一.实验目的1.制备不同类型的乳状液;2.了解乳状液的一些制备方法;3.熟悉乳状液的一些破坏方法。
二.实验原理乳状液是指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与它不相溶的液体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
乳状液有两种类型,即水包油型(O/W)和油包水型(W/O)。
只有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是不能形成稳定乳状液的,要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必须有乳化剂存在,一般的乳化剂大多为表面活性剂。
表面表面活性剂主要通过降低表面能、在液珠表面形成保护膜、或使液珠带电来稳定乳状液。
乳化剂也分为两类,即水包油型乳化剂和油包水型乳化剂。
通常,一价金属的脂肪酸皂类(例如油酸钠)由于亲水性大于亲油性,所以,为水包油型乳化剂,而两价或三价脂肪酸皂类(例如油酸镁)由于亲油性大于亲水性,所以是油包水型乳化剂。
两种类型的乳状液可用以下三种方法鉴别:1.稀释法:加一滴乳状液于水中,如果立即散开,即说明乳状液的分散介质为水,故乳状液属水包油型;如不立即散开,即为油包水型。
2.电导法:水相中一般都含有离子,故其导电能力比油相大得多。
当水为分散介质(即连续相)时乳状液的导电能力大;反之,油为连续相,水为分散相,水滴不连续,乳状液导电能力小。
将两个电极插入乳状液,接通直流电源,并串联电流表。
则电流表显著偏转,为水包油型乳状液;若指针几乎不动,为油包水型乳状液。
3.染色法:选择一种仅溶于油但不溶于水或仅溶于水不溶于油的染料(如苏丹Ⅲ为仅溶于油但不溶于水的红色染料)加入乳状液。
若染料溶于分散相,则在乳状液中出现一个个染色的小液滴。
若染料溶于连续相,则乳状液内呈现均匀的染料颜色。
因此,根据染料的分散情况可以判断乳状液的类型。
在工业上常需破坏一些乳状液,常用的破乳方法有:1.加破乳剂法:破乳剂往往是反型乳化剂。
例如,对于由油酸镁做乳化剂的油包水型乳状液,加入适量油酸钠可使乳状液破坏。
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和破坏
![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和破坏](https://img.taocdn.com/s3/m/5351a88b9b6648d7c0c74674.png)
中国石油大学(课程名称)实验报告实验日期:2011-HM5 成绩:_ 班级:石工10・2 学号:10021060姓名:范兆飞教师王增宝同组者:宼宝胜石先亚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和破坏一.实验目的1.制备不同类型的乳状液:2.了解乳状液的一些制备方法;3.熟悉乳状液的一些破坏方法。
-•实验原理乳状液是指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与它不相溶的液体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
乳状液有两种类型,即水包油型(0/W)和汕包水型佈/0) o只有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是不能形成稳立乳状液的,要形成稳左的乳状液,必须有乳化剂存在,一般的乳化剂大多为表面表而活性剂。
表面表而活性剂主要通过降低表面能、在液珠表而形成保护膜、或使液珠带电来稳立乳状液。
乳化剂也分为两类,即水包油型乳化剂和油包水型乳化剂。
通常,一价金属的脂肪酸皂类(例如油酸钠)由于亲水性大于亲油性,所以,为水包油型乳化剂,而两价或三价脂肪酸皂类(例如油酸镁)由于亲汕性大于亲水性,所以是油包水型乳化剂。
两种类型的乳状液可用以下三种方法鉴别:1.稀释法:加一滴乳状液于水中,如果立即散开,即说明乳状液的分散介质为水,故乳状液属水包汕型:如不立即散开,即为油包水型。
2.电导法:水相中一般都含有离子,故其导电能力比油相大得多。
当水为分散介质(即连续相)时乳状液的导电能力大;反之,油为连续相,水为分散相,水滴不连续,乳状液导电能力小。
将两个电极插入乳状液,接通宜流电源,并串联电流表。
则电流表显著偏转,为水包油型乳状液;若指针几乎不动,为油包水型乳状液。
3.染色法:选择一种仅溶于油但不溶于水或仅溶于水不溶于汕的染料(如苏丹【II为仅溶于汕但不溶于水的红色染料)加入乳状液。
若染料溶于分散相,则在乳状液中出现一个个染色的小液滴。
若染料溶于连续相,则乳状液内呈现均匀的染料颜色。
因此,根据染料的分散情况可以判断乳状液的类型。
在工业上常需破坏一些乳状液,常用的破乳方法有:1.加破乳剂法:破乳剂往往是反型乳化剂。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原理2 应用物理化学 实验报告 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和破坏+2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原理2 应用物理化学 实验报告 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和破坏+21](https://img.taocdn.com/s3/m/d342836948d7c1c708a14530.png)
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和破坏一、实验目的1.制备不同类型的乳状液;2.了解乳状液的一些制备方法;3.熟悉乳状液的一些破坏方法。
二、实验原理乳状液是指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与它不相溶的液体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
乳状液有两种类型,即水包油型(O/W)和油包水型(W/O)。
只有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是不能形成稳定乳状液的,要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必须有乳化剂存在,一般的乳化剂大多为表面表面活性剂。
表面表面活性剂主要通过降低表面能、在液珠表面形成保护膜、或使液珠带电来稳定乳状液。
乳化剂也分为两类,即水包油型乳化剂和油包水型乳化剂。
通常,一价金属的脂肪酸皂类(例如油酸钠)由于亲水性大于亲油性,所以,为水包油型乳化剂,而两价或三价脂肪酸皂类(例如油酸镁)由于亲油性大于亲水性,所以是油包水型乳化剂。
两种类型的乳状液可用以下三种方法鉴别:1.稀释法:加一滴乳状液于水中,如果立即散开,即说明乳状液的分散介质为水,故乳状液属水包油型;如不立即散开,即为油包水型。
2.电导法:水相中一般都含有离子,故其导电能力比油相大得多。
当水为分散介质(即连续相)时乳状液的导电能力大;反之,油为连续相,水为分散相,水滴不连续,乳状液导电能力小。
将两个电极插入乳状液,接通直流电源,并串联电流表。
则电流表显著偏转,为水包油型乳状液;若指针几乎不动,为油包水型乳状液。
3.染色法:选择一种仅溶于油但不溶于水或仅溶于水不溶于油的染料(如苏丹Ⅲ为仅溶于油但不溶于水的红色染料)加入乳状液。
若染料溶于分散相,则在乳状液中出现一个个染色的小液滴。
若染料溶于连续相,则乳状液内呈现均匀的染料颜色。
因此,根据染料的分散情况可以判断乳状液的类型。
在工业上常需破坏一些乳状液,常用的破乳方法有:1.加破乳剂法:破乳剂往往是反型乳化剂。
例如,对于由油酸镁做乳化剂的油包水型乳状液,加入适量油酸钠可使乳状液破坏。
因为油酸钠亲水性强,它也能在液面上吸附,形成较厚的水化膜,与油酸镁相对抗,互相降低它们的的乳化作用,使乳状液稳定性降低而被破坏。
实验四乳状液的制备和性质
![实验四乳状液的制备和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c258d1a0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ad.png)
目 录
• 乳状液简介 • 乳状液的制备方法 • 乳状液的性质 • 乳状液的制备实验 • 乳状液的性质测定实验 • 实验总结与展望
01
CATALOGUE
乳状液简介
乳状液的定义
乳状液是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 不混溶的液体中所形成的非均相 液体分散体系,也称为乳浊液。
乳状液通常由水和油两种液体组 成,其中水称为分散相,油称为
将乳状液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 如化妆品、食品加工、石油工业等领 域,以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 。
探讨乳状液形成和稳定性的微观机制 ,如小滴合并和破碎的动力学过程。
THANKS
感谢观看
Zeta电位测定
总结词
Zeta电位是衡量分散体系稳定性的重要参数,通过测量分散体系的电位差,可以了解 分散体系的电荷性质和稳定性。
详细描述
在乳状液的Zeta电位测定中,将制备好的乳状液置于Zeta电位仪中,通过测量Zeta电 位值,可以了解乳状液的电荷性质和稳定性。Zeta电位的大小可以反映乳状液的稳定
性,一般情况下,Zeta电位值越大,乳状液的稳定性越好。
06
CATALOGUE
实验总结与展望
实验总结
要点一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制备不同类型乳状液,并 对其性质进行表征,以了解乳状液的 形成机理和稳定性影响因素。
要点二
实验原理
乳状液是由两种不混溶的液体组成的 分散体系,其中一种液体以小滴形式 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乳状液的稳定 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表面活性剂的 性质、小滴的粒径和分布、液体的物 理化学性质等。
05
06
6. 对乳状液进行滴定分析,测定其界面张 力。
实验结果与讨论
实验报告乳状液
![实验报告乳状液](https://img.taocdn.com/s3/m/520879d4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13.png)
实验报告乳状液1. 引言乳状液是一种由液滴悬浮在连续相中形成的乳液体系。
乳状液的稳定性对于许多工业应用和科学研究都非常重要。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研究乳状液的制备和稳定性,并探究一些因素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2. 实验目的1.了解乳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掌握乳状液的制备方法;3.探究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3. 实验材料和设备•牛奶•混合器•滴管•离心机•称量器•试管4. 实验步骤4.1 乳状液的制备1.准备所需的材料和设备;2.按照实验需求,称取适量的牛奶;3.将牛奶倒入混合器中;4.使用混合器搅拌牛奶,直到形成均匀的乳状液。
4.2 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1.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有很多,本实验选取以下几个常见因素进行探究:–pH值:使用滴管向乳状液中滴加酸或碱溶液,观察乳状液的稳定性变化;–温度:将乳状液置于不同温度下,观察乳状液的稳定性变化;–盐浓度:向乳状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盐溶液,观察乳状液的稳定性变化。
2.分别进行不同实验条件下的乳状液制备,并记录每组实验的实验条件和结果;3.根据实验记录,分析不同因素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5. 实验结果与分析5.1 乳状液的制备通过混合器搅拌牛奶,我们成功制备出了均匀的乳状液。
5.2 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5.2.1 pH值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滴加了酸和碱溶液到乳状液中,观察乳状液的变化。
结果表明,当pH值接近中性时,乳状液稳定性最好,液体相和固体相之间的界面张力最小。
当pH值偏离中性时,乳状液的稳定性下降,液滴易于聚集,形成不稳定的体系。
5.2.2 温度的影响通过将乳状液置于不同温度下,我们观察到温度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乳状液的稳定性降低,液滴易于融合和破裂,乳状液失去稳定性。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会导致液体相和固体相之间的界面张力减小,从而使液滴更易于融合。
5.2.3 盐浓度的影响通过向乳状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盐溶液,我们观察到盐浓度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金属腐蚀与防护-实验课件-原油乳状液的制备(修改)
![金属腐蚀与防护-实验课件-原油乳状液的制备(修改)](https://img.taocdn.com/s3/m/44ba9798e53a580216fcfec4.png)
溶剂化层减薄,降低了介质粘度,增加了布朗运动。
电法: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使液滴变形,彼此连接合
作,分散度下降,造成乳状液的破坏。
三.仪器和药品
1. 仪器
1000mL瓷杯1个, 100mL 具塞锥形瓶2个,大试管 5 支,50mL 量筒2个,100mL 烧杯3个,小滴管3 支,电子天平,显微镜,电导率仪,电动增力搅拌 器。 2. 药品 柴油,亚甲基蓝水溶液,Tween-80,Span-80, Span-40,OP-10,冰醋酸,戊醇。
4.乳状液的破乳
(1)取2mL乳状液Ⅰ于试管中,加入2mL戊醇,
剧烈振荡后,静置数分钟,目测所发生的变化, 并取少量乳状液,记录所看到的现象。 (2)取2mL乳状液Ⅰ于试管中,缓慢加入2mL 冰醋酸,观察其变化情况。振荡后静置,得到 什么现象?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
1.将对各种乳状液的鉴别及观察到的现象,按下表记录,
于油的染料加入乳状液。若染料溶于分散相,则在乳状
液中出现一个个染色的小液滴。若染料溶于连续相,则
乳状液内呈现均匀的染料颜色。因此,根据染料的分散 情况可以判断乳状液的类型。
二.实验原理
3.乳状液的破坏
加破乳剂法:破乳剂往往是反型乳化剂。
加电解质法:不同电解质可能产生不同作用。 加热法:升高温度可使乳化剂在界面上的吸附量降低,
油气集输工程实验
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和破坏
一.实验目的
1.制备不同类型的乳状液
2.了解乳状液的一些制备方法 3.熟悉乳状液的一些破坏方法
二.实验原理
乳状液的定义及类型
乳状液类型的鉴别方法 乳状液的破坏
二.实验原理
1.乳状液的定义及类型
分散相 (内相)
乳状液 方
![乳状液 方](https://img.taocdn.com/s3/m/ca028f1b10a6f524ccbf85e9.png)
二、乳状液的类型及鉴别
2.鉴别 鉴别 (2)染色法 将少量油溶性染料加入乳状液中,轻轻摇动之。 若整个乳状液皆是染料的颜色,则是W/O型乳状液; 若只是液珠呈染料之色,便是O/W型乳状液。
若内相被染色,则为 若内相被染色,则为O/W型; 型
若外相染色,则为 若外相染色,则为W/O型。 型
二、乳状液的类型及鉴别
2.特点:多相体系,相界面积大,表面自由能高,热力学不 特点 多相体系 相界面积大,表面自由能高, 多相体系,
稳定系统。 稳定系统。
一、乳状液的概述
3. 物理性质
液滴大小和外观 由于制备方法不同,乳状液中液滴的大小也不尽相同。不 同大小的液滴对入射光的吸收、散射也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 的外观。常见乳状液的液滴大部分在0.1~10µm的范围内。 液滴大小 大滴 >1 μm 1~0.1 μm 0.1~0.05 μm <0.05 μm 外观 可分辨出两相存在 乳白色乳状液 蓝白色乳状液 灰色半透明 透明
三、乳状液的制备
制备乳状液,除了要有两种不混溶的液体外, 制备乳状液,除了要有两种不混溶的液体外,还必须 加入第三种物质──乳化剂 乳化剂。 加入第三种物质 乳化剂。 根据乳化剂加入方式的不同,乳状液的制备方法 制备方法可分 根据乳化剂加入方式的不同,乳状液的制备方法可分 为以下几种: 为以下几种: (1)转向乳化法 ) (2)瞬间成皂法 ) (3)自然乳化法 ) (4)界面复合生成法 ) (5)轮流加液法 )
精细化学品的剂型——乳状液 乳状液 精细化学品的剂型
一、乳状液的概述 二、乳状液的类型及鉴别 三、乳状液的制备 四、乳状液的应用
一、乳状液的概述
1.定义: 定义: 定义
一种液体以极小的液滴形式分散在另一种与它不相 分散体系。 混溶的液体中而形成的分散体系 通常其中一种液体是水 混溶的液体中而形成的分散体系。通常其中一种液体是水 或水溶液,另一种则是与水不相互溶的有机液体, 或水溶液,另一种则是与水不相互溶的有机液体,一般统 称为“ 称为“油”。 通常将 形成 乳状液 分散 的 通常 将形 成 乳 状液 时 被 分散的 相 称为 内 相 ( inner phase ) , 而 作 为 分 散 介 质 的 相 称 为 外 相 ( outer phase),内相是不连续的,外相是连续的。 ) 内相是不连续的,外相是连续的。
实验二 乳状液的制备和性质
![实验二 乳状液的制备和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43d04dfa998fcc22bdd10d07.png)
实验二乳状液的制备和性质一、目的要求1.了解乳状液的基本原理2.掌握制备乳状液及鉴别其性质的方法二、实验原理乳状液是两种互不溶的液体组成的分散体系.其中一种液体以小液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前一种液体称为分散相,最后一种液体称为分散介质。
一般情况下,一种液体是水,另一种液体是不溶于水的有机溶剂,如苯、四氯化碳、原油、油等,总称为“油”。
假如油分散在水中,既油为分散相,水为分散介质,这种乳状液称为“水包油”型,以符号O/W表示之;反之,若水为分散相,油为分散介质,则称为油包水型,以W/O表示之。
分散相的液滴,一般在1~50微米之间,借助普通显微镜,就可以观察到。
将两种互不溶的液体放在一起,用力振荡,即可得乳状液。
但是这种乳状液极不稳定,很快就会分层。
要得到稳定的乳状液,必须加入第三种物质—乳化剂。
表面活性剂是最常用的乳化剂,它具有极性基团和非极性基团,当它吸附在油水界面时,就能降低界面张力,而且形成一定强度的保护膜,从而使乳状液稳定。
据研究分析乳状液的形成分为两步。
首先是在激烈振荡或搅拌下,油相和水相互相混合,各相逐渐成为细小的液滴,分散到另一相中,然后其中的一相,再合并为分散介质,而形成了乳状液。
因此在制备乳状液时,要注意掌握振荡和搅拌的时间。
长时间的连续振荡和搅拌,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好采用间歇振荡的方法,比较有效。
判断乳状液的类型,一般采用下列方法:1.稀释法:将水加入乳状液中,若水与分散介质互溶,则乳状液是O/W型;若水域分散介质不互溶,出现分层现象,则乳状液是W/O型。
2.染色法以油溶性染料苏丹III加到乳状液中去,如分散相呈现红色,则是O/W型,如果分散介质呈红色,则为W/O型。
如果用水溶性染料如次甲基蓝试验亦可,不过结果与上相反。
3.电导法水与水溶液的电导,应大大地大于油溶性溶剂的电导,因此O/W型乳状液的电导,应大于W/O型乳状液的电导。
所以根据电导的大小,可以确定乳状液的类型。
胶体化学理论乳状液的制备、性质和应用
![胶体化学理论乳状液的制备、性质和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12d0acc0912a2161579293e.png)
乳液聚合
乳液聚合是在用水或其它液体作介质的乳液中,按胶束机理或低聚物机理生成 彼此孤立的乳胶粒,在其中进行自由基加成聚合或离子加成聚合来生产高聚物的 一种聚合方法。
在充分混合的间歇反应其中进行的乳液聚合,根据反应机理可将时间与转化率 关系分为四个阶段:分散阶段、阶段Ⅰ(乳胶粒生成)、阶段Ⅱ(乳胶粒生长)、 阶段Ⅲ (聚合完成)。
用电子显微镜法,光散射法,浊度法测定分散液滴的大小和分布随时间的变 化,可判断乳状液的稳定性。再就是考察开始出现破乳时间或析出一定量透明相 所需的时间,来判断乳状液的稳定性。观察时可用加速老化的方法缩短试验时间, 如改变温度等等。 1.温度耐受性试验 通过系统热负荷的变化,了解乳状液中絮凝、聚结变化的 趋势,以判断乳状液的稳定性。如高温、低温。
一般化学性质:
热稳定性——LC和HLC是热敏性物质。在热负荷下,它们的气 味和口味都会明显变坏,同时色泽也加深,变为不透明的褐色。
7.3.2 乳化剂与食品成分的特殊用
1、碳水化合物与乳化剂的相互作用 ⑴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有机碳化物,由C、H、O组成,可以分成糖类。
食品中存在的碳水化合物/糖化物
⑴经生理和毒理学检验及评价证明对人体无毒,无害,安全可靠 ;
⑵在食品加工中获得一定的工艺学效果。
这些评价要得到立法部门的同意和认可,并成为相应的食品添加 剂法规或食品条例。
7.3.1 食品乳化剂
1、卵磷脂(LC)和羟基化卵磷脂(HLC) LC是良好的食品乳化剂,其有效成分是甘油磷脂。HLC是由H2O2和LC在弱 酸得存在下制得,其中甘油磷脂的脂肪酸基被羟基化到一定程度。其在水中具有 高度的分散性。LC大量存在于油料种子(大豆、棉籽、花生、向日葵等)和蛋 黄中。目前使用的卵磷脂是由大豆制得的,其中含量约为0.3~0.4%。 工业生产大豆磷脂时,是在毛油中添加2~3%的水,加热(60~80℃)搅拌,使 磷脂水合,变成胶状“磷脂浆”沉淀。在离心分离,干燥制得。
物理化学实验 乳状液的制备及鉴定
![物理化学实验 乳状液的制备及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f384fc25e2bd960590c67774.png)
实验三乳状液的制备及鉴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机械搅拌制备花生油(大豆油)和水的乳状液的方法。
2、学会鉴别乳状液类型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1、乳状液的形成通常把起乳化作用并能提高乳状液稳定性的物质称为乳化剂,两个互不相容的液体经乳化剂的作用,可生成由一种液体分散到另一种液体的乳状液,其中一种通常是水,另一种是非极性液体,称为油。
因此,乳状液可分为两类:即油在水中和水在油中的乳状液,其分散相的液珠一般在1-50微米之间,可用显微镜观察出。
通常乳化剂都是表面活性剂物质,它被吸附在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形成保护膜,防止了分散相的聚集,又因为它能降低液体表面张力,使乳化作用容易发生。
当乳化剂与水之间的界面张力大于乳化剂与油之间的界面张力时,水滴收缩,形成油包水型;反之形成水包油型。
如果改变乳化剂,则乳化剂与水之间的界面张力和乳化剂与油之间界面的张力大小发生变化,因而能改变乳化液的类型。
2、乳化液的制备按分散相乳化剂可分为三类:A、稀的:分散相的体积含量为介质的1%以下;B、浓的:分散相的体积含量为介质的75%以下;C、高浓的:分散相的体积含量为介质的75%以上;3、乳化液类型的鉴别:A、染色法:向乳化液中加入少量的油性染料,并进行振荡,如果整个乳化液都是染料的颜色,则为W/O型,若只是液滴是染料的颜色,则是O/W型。
若改为水溶性染料,操作相同,则现象相反。
B、稀释法:与乳化液的外相相同的液体能够稀释乳化液,据此能方便的鉴别乳化液的类型,方法是向乳化液中加入极少量的水或油,观察何者能与乳状液混溶,何者既是乳状液的外相。
三、仪器及试剂乳化装置一套(滴定管,搅拌器,锥形瓶,大豆油,油酸钠或十六烷基酰胺,亚甲蓝,苏丹Ⅲ)四、实验步骤1、 在250毫升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水,在加入适量的油酸钠或十六烷基酰胺。
2、 在一定条件下搅拌10-20分钟。
3、 用滴定管加入适量的乳化液(大豆油),直到再加入1毫升油不再乳化,漂在上方为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状液的制备及鉴定
目的
1 掌握机械搅拌法制备菜籽油和水的乳状液的方法。
2 学会鉴别乳状液类型的方法。
原理
1. 乳状液的形成
通常把能起乳化作用并能提高乳状液稳定性的物质称为乳化剂。
两个互不相溶的液体经乳化剂的作用,可生成由一种液体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的乳状液。
前者称分散相,后者称分散介质。
其中一种液体通常是水,另一种是非极性液体,统称为油。
因此乳状液可分为两类:即油在水中和水在油中的乳状液,其分散相的液珠一般在1—50μm之间,可用显微镜观察出,通常乳化剂都是表面活性物质,它被吸附在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形成保护膜,防止了分散相的聚集。
又由于它能降低液体表面张力,使乳化作用容易发生,当乳化剂与水之间的界面张力σ1大于乳化剂与油之间的界面张力σ2时,水滴收缩,形成水在油中的乳状液(图A),反之σ1〈σ2时,形成油在水中的乳状液(图B),改变乳化剂能使σ1与σ2的大小发生改变,因而能改变乳状液类型。
油σ2
水σ1
σ1>σ2σ1<σ 2
(图A) (图B)
2. 乳状液的制备
按分散相乳状液可分为三类:
(1)稀的:分散相的体积含量为介质的1%以下;
(2)浓的:分散相的体积含量为介质的74%以下;
(3)高浓度的:分散相的体积含量为介质的74%以上(可达99.7%)。
高分散的浓乳状液可以通过稀释高浓度的,最好是极限浓度99.7%的乳状液来制备,用稳定剂的溶液或纯分散介质稀释高浓度的或极限浓度的乳状液,可以制得任何浓度的较稳定的乳状液。
在稀释了的乳状液中,实际上保持了原来高分散状态的小液滴,大小在1μm左右。
3. 乳状液类型的鉴别方法
鉴别乳状液类型的方法很多,有染色法,稀释法,电导法。
(1)染色法向乳状液中加入少量的油溶性染料,并进行振荡,如果整个乳状液都成染料的颜色,则乳状液为W/O型。
若只是液滴呈染料的颜色,则乳状液为O/W型;若改用水溶性染料,则操作方法相同但现象相反。
(2)稀释法与乳状液的外相相同的液体能够稀释乳状液,据此可方便的鉴别乳状液的类型,方法为:向乳状液中加入极少量的水或油,何者能与乳状液混溶,何者就是乳状液的外相。
(3)电导法O/W型乳状液的导电性能较好,而W/O型乳状液的导电性能较差,利用它们导电性能差异可将它们区分。
但应注意,含水量很高及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剂的W/O型乳状液其电导往往很高。
实验仪器与试剂
乳化装置一个(滴定管,100毫升圆筒,搅拌器,转动马达,变阻器;
搅拌器由硬钢毛组成,细的毛固定在金属棒上);菜籽油,水,油酸钠或十六烷基酰胺,亚甲蓝或苏丹Ⅲ。
实验装置如下简图:
1:烧杯2:搅拌器3:转动马达4:变阻器5:滴定管
实验步骤
1.乳状液的制备
(1)在容量为100毫升的圆筒内,加入适量水,在加入适量的油酸钠或十六烷基酰胺,用一段橡皮管将电机轴与搅拌器连接,插入圆筒内,注意不要碰筒壁,搅拌器和圆筒都用夹子固定,方向垂直。
搅拌器下的钢毛应触及筒底。
(2)连好变阻器后,开动电机,通过变阻器调节搅拌器的转速(4000—8000r/min)。
然后用滴定管逐滴向圆筒内加入要乳化的液体——菜籽油,直到再加1毫升油不再乳化,漂在上面为止。
这时乳化作用终止。
从滴定管的读数就可知道被乳化液体的体积,计算乳化液的浓度。
2.用染色法鉴别乳化液的类型
取5毫升乳化液于试管中,滴入一滴苏丹Ⅲ的菜籽油溶液,另取5毫升乳状液于试管中,滴入一滴亚甲蓝的水溶液。
若乳化液被苏丹Ⅲ所着色,则该乳化液为W/O型,若乳化液被亚甲蓝所着色,则该乳化液为O/W型。
数据处理
1. 计算乳化液的浓度(根据滴加的菜籽油的体积计算)。
2. 说明所制得的乳状液鉴别的结果,说明何者为分散相,何者为分散介质。
思考题
1 胶体与乳状液有何区别?
2 乳状液的稳定条件是什么?
3 乳化剂有什么作用,如何选择乳化剂?
4 机械搅拌法制备乳状液时有何缺点?
参考文献
[1] 罗澄源等编,物理化学实验,第四版,成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 [苏]拉甫洛夫主编,陈宗琪等译,胶体化学实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
[3] 郑树亮等编,应用胶体化学,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