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相似三角形性质经典的练习题
九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典型例题
![九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典型例题](https://img.taocdn.com/s3/m/00ab1ea4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72.png)
九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典型例题一、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明相似例1:已知:在△ABC和△DEF中,∠A = ∠D = 60°,AB = 4,AC = 8,DE = 2,DF = 4。
求证:△ABC∽△DEF。
解析:1. 我们看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对于两个三角形,如果它们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2. 在本题中:计算公式,公式。
并且已知∠A = ∠D = 60°。
因为公式且∠A = ∠D,所以根据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中的“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可以得出△ABC∽△DEF。
二、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求边长)例2:已知△ABC∽△A'B'C',相似比为公式,若AB = 6,则A'B'的长为多少?解析:1. 因为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
设A'B' = 公式。
已知相似比公式。
2. 又已知公式,AB = 6,所以公式。
通过交叉相乘可得:公式。
即公式,解得公式,所以A'B'的长为9。
三、利用相似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测量高度)例3:在同一时刻,身高1.6米的小强在阳光下的影长为0.8米,一棵大树的影长为4.8米,求这棵大树的高度。
解析:1. 因为在同一时刻,太阳光下不同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
设大树的高度为公式米。
可以得到两个相似三角形,一个是由小强及其影子构成,另一个是由大树及其影子构成。
2.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边成比例。
则公式。
交叉相乘可得:公式。
计算得公式,解得公式米。
所以这棵大树的高度是9.6米。
初三相似三角形典型例题
![初三相似三角形典型例题](https://img.taocdn.com/s3/m/29f04e42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a7.png)
初三相似三角形典型例题哎呀,初三的相似三角形,那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呐!就说有这么一道题,老师在黑板上画得那叫一个起劲。
题目是这样的:在三角形ABC 中,DE 平行于BC,AD = 3,BD = 2,AE = 4,求CE 的长。
我当时就蒙圈了,这咋整啊?心里直犯嘀咕:“这相似三角形也太难了吧!” 旁边的同桌小明倒是一脸镇定,还偷偷跟我说:“别慌,这题不难。
” 哼,他倒是轻松!老师开始讲解啦,“同学们,你们看,因为DE 平行于BC,所以三角形ADE 和三角形ABC 相似,这能理解吧?” 我心里想:“这能理解啥呀?” 但又不敢说出来。
老师接着说:“那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AD 比AB 就等于AE 比AC 呀!” 我还是有点迷糊,就问老师:“老师,那AB 是多少呀?” 老师笑着说:“AB 不就是AD + BD 嘛,就是3 + 2 = 5 呀!” 我这才恍然大悟,“哎呀,我咋没想到呢!”然后我们就可以算出AC 的长是20 / 3 ,那CE 不就是AC - AE 嘛,也就是20 / 3 - 4 = 8 / 3 。
还有一道题也挺有意思的。
有两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3、4、5,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6、8、10,问这两个三角形是不是相似三角形。
我一开始还在那琢磨,这得怎么算呀?后来一想,这不是很明显嘛!第一个三角形三边之比是3 : 4 : 5,第二个三角形三边之比是6 : 8 : 10,约分一下不就是3 : 4 : 5 嘛!这两个三角形当然相似啦!我当时就特别高兴,心想:“嘿嘿,这道题可难不倒我!”相似三角形的题目有时候就像个迷宫,一不小心就会迷路。
但只要我们找到了关键的线索,就像找到了打开迷宫大门的钥匙,一下子就能走出来啦!我觉得呀,相似三角形虽然有时候让人头疼,但只要多做练习,多思考,就一定能把它拿下!。
初三相似三角形练习题及答案
![初三相似三角形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d8892c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46.png)
初三相似三角形练习题及答案相似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在几何形状比较相似的情况下,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推导出一些性质和结果。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下面给出一些练习题及其详细答案,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如图,已知△ABC与△ADE相似,其中∠B=∠D=90°,AB=10cm,BC=15cm,DE=6cm,求AD和AC的长度。
解析:由于∠B=∠D=90°,所以△ABC与△ADE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我们知道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角相等,那么它们就是相似三角形。
因此,△ABC与△ADE相似。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我们知道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例相等。
所以我们可以列出比例方程:AB/AD = BC/DE代入已知的数值,得到:10/AD = 15/6进一步计算,可以得到:AD = (10 * 6) / 15 = 4cm同理,我们可以使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比例相等的性质,求解出AC的长度。
列出比例方程:AB/AC = BC/AE10/AC = 15/AD代入AD = 4cm,可以得到:10/AC = 15/4进一步计算,得到:AC = (10 * 4) / 15 = 8/3 cm所以,AD的长度为4cm,AC的长度为8/3 cm。
2. 如图,已知△PQR与△XYZ相似,PR = 12cm,YZ = 6cm,PQ = 9cm,求XZ的长度。
解析: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我们可以列出比例方程:PQ/PX = QR/XZ代入已知数值,得到:9/PX = 12/XZ进一步计算,得到:PX * XZ = 9 * 12PX * XZ = 108根据已知条件,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的一对边已知,它们分别是PR和YZ,由于两个三角形相似,我们可以列出另一个比例方程:PR/YZ = PQ/XZ12/6 = 9/XZ进一步计算,得到:2 = 9/XZ解方程,可以得到:XZ = 9/2 = 4.5cm所以,XZ的长度为4.5cm。
浙教新版九年级上册《4.5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2024年同步练习卷(3)+答案解析
![浙教新版九年级上册《4.5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2024年同步练习卷(3)+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3e40adc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75.png)
浙教新版九年级上册《4.5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2024年同步练习卷(3)一、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图所示的网格由边长相同的小正方形组成,点A,B,C,D,E,F,G均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则的重心是()A.点GB.点DC.点ED.点F2.如图,在中,E,G分别是AB,AC上的点,,的平分线AD交EG于点F,若,则()A.B.C.D.3.如图,的两条中线AD和BE相交于点G,过点E作交AD于点F,则FG:AG是()A.1:4B.1:3C.1:2D.2:34.如图,正方形ABCD中,E为CD的中点,,交BC于点F,则与的大小关系为()A.B.C.D.无法确定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5.如图,在中,点D,E分别是BC,AC的中点,AD与BE相交于点若,则EF的长是______.6.如图,AD是的高,AE是的外接圆的直径,且,,,则的直径______.7.点G是的重心,,如果,那么AB的长是______.8.如图,E,F分别为AC,BC的中点,D是EC上一点,且若,,则BE的长为______.9.如图,在等腰中,,,点E在边CB上,,点D在边AB上,,垂足为F,则AD的长为______.10.如图,点D在的边BC上,已知点E、点F分别为和的重心,如果,那么两个三角形重心之间的距离EF的长等于______.三、解答题:本题共3小题,共24分。
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1.本小题8分已知,如图,在中,CD是斜边上的中线,交BC于点F,交AC的延长线于点∽吗?为什么?你能推出结论吗?请试一试.12.本小题8分已知:如图,在中,点D、E分别在边BC、AB上,,AD与CE相交于点F,求证:;求证:13.本小题8分如图,在中,,,动点M从点B出发,在BA边上以每秒3cm的速度向定点A运动,同时动点N从点C出发,在CB边上以每秒2cm的速度向点B运动,运动时间为t秒,连接若与相似,求t的值;连接AN,CM,若,求t的值.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解:取BC的中点N,取AC的中点M,连接AN,BM,如图所示,则AN与BM的交点为D,故点D是的重心,故选:取BC的中点N,取AC的中点M,连接AN,BM,然后根据图形可知AN与BM的交点为D,即可得到点D 为的重心.本题考查三角形的重心,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三角形的重心是三角形中线的交点.2.【答案】C【解析】解:,,,,∽,故选:根据两组对应角相等可判断∽,可得,则可得出结论.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灵活运用定理是关键.3.【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重心的概念和性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应用,三角形的重心是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且重心到顶点的距离是它到对边中点的距离的2倍,根据重心的性质得到,,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计算即可.【解答】解:的两条中线AD和BE相交于点G,点G是的重心,,,,,::4,故选:4.【答案】C【解析】解:,,,,∽,且相似比为2,,,又,∽,易证∽,求得CF的长,可得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得AE、EF的长,即可判定∽,即可解题.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比值相等的性质,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的性质,本题中求证∽是解题的关键.5.【答案】3【解析】解:点D,E分别是BC,AC的中点,,且,,,,故答案为:由题意可知,DE是的中线,则,且,可得,代入BF的长,可求出EF的长,进而求出BE的长.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中位线,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等知识,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6.【答案】【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解此题的关键是求出∽首先根据两个对应角相等可以证明三角形相似,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出关于AE的比例式,计算即可.【解答】解:由圆周角定理可知,,,,∽::AC,,,,::5,,故答案为:7.【答案】6【解析】解:如图,AD为AB边上的中线,点G是的重心,,,,故答案为先根据三角形重心的性质得到,则,然后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得到AB的长.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重心:重心到顶点的距离与重心到对边中点的距离之比为2:也考查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8.【答案】【解析】解:,,,∽,,,,E,F分别为AC,BC的中点,,,解得:故答案为:由可得:,结合公共角,可证得∽,从而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中线之比等于相似比即可求BE的长.本题主要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答的关键是明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中线的之等于相似比.9.【答案】【解析】解:过D作于H,在等腰中,,,,,,,,,,∽,,,,,,,故答案为:过D作于H,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求得,得到,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正确的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10.【答案】【解析】解:如图,连接AE并延长交BD于G,连接AF并延长交CD于H,点E、F分别是和的重心,,,,,,,,,,∽,,,故答案为:连接AE并延长交BD于G,连接AF并延长交CD于H,根据三角形的重心的概念、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答.本题考查了三角形重心的概念和性质,三角形的重心是三角形中线的交点,三角形的重心到顶点的距离等于到对边中点的距离的2倍.11.【答案】证明:,,,,,∽;为的中线,,,又,,又是公共角,∽,,即【解析】根据题意,得,,则,易证∽;由中,CD是斜边上的中线,得,则,又,所以,又是公共角,所以∽,即可得出;本题主要考查了直角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2.【答案】证明:,,,,,,∽,,;∽,,即,,,∽,,,,【解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推出∽,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于是得到;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即,推出∽,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于是得到,等量代换即可得到结论.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证得∽是解题的关键.13.【答案】解:,,,,由题意得,,当∽时,,即,解得:;当∽时,,即,解得:,综上所述,与相似时,t的值为或;如图,过点M作于点D,,,∽,,,,,,,,,,,,,,,∽,,即,解得:【解析】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B,分∽、∽两种情况,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列出比例式,计算即可;过点M作于点D,分别证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列出比例式,计算即可.本题考查的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灵活运用分情况讨论思想是解题的关键.。
初三数学相似三角形经典题(含答案)
![初三数学相似三角形经典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0b293280eb6294dd886cff.png)
相似三角形经典习题例1 从下面这些三角形中,选出相似的三角形.例2 已知:如图,ABCD 中,2:1:=EB AE ,求AEF ∆与CDF ∆的周长的比,若是2cm 6=∆AEF S ,求CDF S ∆.例3 如图,已知ABD ∆∽ACE ∆,求证:ABC ∆∽ADE ∆.例4 以下命题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1)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相似. (2)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相似.(3)所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都相似. (4)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相似.例5 如图,D 点是ABC ∆的边AC 上的一点,过D 点画线段DE ,使点E 在ABC ∆的边上,而且点D 、点E 和ABC ∆的一个极点组成的小三角形与ABC ∆相似.尽可能多地画出知足条件的图形,并说明线段DE 的画法.例6 如图,一人拿着一支刻有厘米分画的小尺,站在距电线杆约30米的地址,把手臂向前伸直,小尺竖直,看到尺上约12个分画恰好遮住电线杆,已知手臂长约60厘米,求电线杆的高.例7 如图,小明为了测量一高楼MN 的高,在离N 点20m 的A 处放了一个平面镜,小明沿NA 后退到C 点,正好从镜中看到楼顶M 点,假设5.1=AC m ,小明的眼睛离地面的高度为,请你帮忙小明计算一下楼房的高度(精准到).例8 格点图中的两个三角形是不是是相似三角形,说明理由.例9 依照以下各组条件,判定ABC ∆和C B A '''∆是不是相似,并说明理由:(1),cm 4,cm 5.2,cm 5.3===CA BC AB cm 28,cm 5.17,cm 5.24=''=''=''A C C B B A .(2)︒='∠︒='∠︒=∠︒=∠35,44,104,35A C B A .(3)︒='∠=''=''︒=∠==48,3.1,5.1,48,6.2,3B C B B A B BC AB .例10 如图,以下每一个图形中,存不存在相似的三角形,若是存在,把它们用字母表示出来,并简要说明识别的依照.例11 已知:如图,在ABC ∆中,BD A AC AB ,36,︒=∠=是角平分线,试利用三角形相似的关系说明AC DC AD ⋅=2.例12 已知ABC ∆的三边长别离为五、1二、13,与其相似的C B A '''∆的最大边长为26,求C B A '''∆的面积S .例13 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上,教师让同窗们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然后回来交流各自的测量方式.小芳的测量方式是:拿一根高米的竹竿直立在离旗杆27米的C 处(如图),然后沿BC 方向走到D 处,这时目测旗杆顶部A 与竹竿顶部E 恰好在同一直线上,又测得C 、D 两点的距离为3米,小芳的目高为米,如此即可明白旗杆的高.你以为这种测量方式是不是可行?请说明理由.例14.如图,为了估算河的宽度,咱们能够在河对岸选定一个目标作为点A ,再在河的这一边选点B 和C ,使BC AB ⊥,然后再选点E ,使BC EC ⊥,确信BC 与AE 的交点为D ,测得120=BD 米,60=DC 米,50=EC 米,你能求出两岸之间AB 的大致距离吗?例15.如图,为了求出海岛上的山峰AB 的高度,在D 和F 处树立标杆DC 和FE ,标杆的高都是3丈,相隔1000步(1步等于5尺),而且AB 、CD 和EF 在同一平面内,从标杆DC 退后123步的G 处,可看到山峰A 和标杆顶端C 在一直线上,从标杆FE 退后127步的H 处,可看到山峰A 和标杆顶端E 在一直线上.求山峰的高度AB 及它和标杆CD 的水平距离BD 各是多少?(古代问题)例16 如图,已知△ABC 的边AB =32,AC =2,BC 边上的高AD =3.(1)求BC 的长;(2)若是有一个正方形的边在AB 上,另外两个极点别离在AC ,BC 上,求那个正方形的面积.。
初三数学相似三角形典型例题(含答案)
![初三数学相似三角形典型例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9bf37bbe1e650e52ea99d0.png)
2初三数学相似三角形(一)相似三角形是初中几何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本节复习的目标是:1. 理解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的概念,会根据比例线段的有关概念和性质求线段的长或两线段的比,了解黄金分割。
2. 会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进行有关的计算、证明,会分线段成已知比。
3. 能熟练应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答有关的计算与证明题。
4.能熟练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本节的重点内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以及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本节的难点内容是利用判定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以及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相似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中考试题中时常与四边形、 圆的知识相结合 构成高分值的综合题,题型常以填空、选择、简答或综合出现,分值一般在 10%左右,有时也单独成题,形成创新与探索型试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重要知识点介绍: 1.比例线段的有关概念:在比例式 abc (a : b c :d )中, a 、 d 叫外项, db 、c 叫内项, a 、c 叫前项, b 、d 叫后项, d 叫第四比例项,如果 b=c ,那么 b 叫做 a 、 d 的比例中项。
把线段 AB 分成两条线段 AC 和 BC ,使 AC=AB BC ,叫做把线段 AB 黄金分割, C 叫做线段 AB 的黄金分割点。
2. 比例性质:①基本性质:a cb d②合比性质:acb dad bca b c d b d③等比性质:a c ⋯bdm(b d ⋯ nn ≠ 0) a c ⋯ m ab d ⋯ n b3.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①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如图:l 1∥ l 2∥ l 3 。
AB 则BCDE ,ABEF ACDE , BC DF ACEF ,⋯DF②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③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3.4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练习题-带参考答案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3.4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练习题-带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974a60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a3.png)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3.4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练习题-带参考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已知△ABC∽△A′B′C′且ABA′B′=12,则S△ABC∶S△A′B′C′为( )A.1∶2B.2∶1C.1∶4D.4∶12.如图,△ABC与△DE F相似,相似比为1∶2,BC的对应边是EF,若BC=1,则EF的长是( )A.1B.2C.3D.43.已知△ABC∽△DEF,且AB∶DE=1∶2,则△ABC的面积与△DEF的面积之比为( )A.1∶2B.1∶4C.2∶1D.4∶14.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为CD上一点,连接AE、BE、BD,且AE、BD交于点F,S△DEF :S△ABF=4:25,则DE:EC=()A.2:3 B.2:5 C.3:5 D.3:25.如图,在△ABC中,∠ACB=90°,CD⊥AB于点D,则图中相似三角形共有( )A.1对B.2对C.3对D.4对6.如图,P是Rt△ABC的斜边BC上异于B、C的一点,过P点作直线截△ABC,使截得的三角形与△ABC相似,满足这样条件的直线共有( )A.1条B.2条C.3条D.4条7.如图,点P是△ABC的边AB上的一点,过点P作直线(不与直线AB重合)截△ABC,使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满足这样条件的直线最多有( )A.2条B.3条C.4条D.5条8.如图,在方格纸中,△ABC和△EPD的顶点均在格点上,要使△ABC∽△EPD,则点P所在格点为( )A.P1 B.P2C.P3D.P49.要做甲、乙两个形状相同(相似)的三角形框架,已知三角形框架甲的三边分别为50cm,60cm,80cm,三角形框架乙的一边长为20cm,那么符合条件的三角形框架乙共有( )A.1种B.2种C.3种D.4种10.如图,在△ABC中,CD⊥AB,且CD2=AD•DB,AE平分∠CAB交CD于F,∠EAB=∠B,CN=BE.①CF=BN;②∠ACB=90°;③FN∥AB;④AD2=DF•DC.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二、填空题11.若△ABC∽△DEF,且△ABC与△DEF的相似比为1:2,则△ABC与△DEF的面积比值为.12.若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为2:3,则它们的面积比是.13.若△ABC∽△A′B′C′,且AB:A′B′=3:4,△ABC的周长为12 cm,则△A′B′C′的周长为____________.14.下图中的每个点(包括△ABC的各个顶点)都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的顶点上,在P、Q、G、H中找一个点,使它与点D、E构成的三角形与△ABC相似,这个点可以是.(写出满足条件的所有的点)15.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E是BC边延长线上一点,AE交CD于F,则图中相似三角形有对.1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中,直线l经过原点,且与y轴正半轴所夹的锐角为60°,过点A(0,1)作y轴的垂线l于点B,过点B1作直线l的垂线交y轴于点A1,以A1B.BA为邻边作▱ABA1C1;过点A1作y轴的垂线交直线l于点B1,过点B1作直线l的垂线交y轴于点A2,以A2B1.B1A1为邻边作▱A1B1A2C2;…;按此作法继续下去,则Cn的坐标是.三、解答题17.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D,E分别在BC,AB上,且∠ADE=60°. 求证:△ADC∽△DEB.18.如图,A、B、C、P四点均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网格格点上.(1)判断△PBA与△ABC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2)求∠BAC的度数.19.如图所示,已知AB∥CD,AD,BC相交于点E,F为BC上一点,且∠EAF=∠C.求证:(1) ∠EAF=∠B;(2) AF2=FE·FB.20.如图,在△ABC中,AD和BG是△ABC的高,连接GD.(1)求证△ADC∽△BGC;(2)求证CG·AB=CB·DG.21.如图,已知P是正方形ABCD边BC上一点,BP=3PC,Q是CD的中点(1)求证:△ADQ∽△QCP;(2)若AB=10,连接BD交AP于点M,交AQ于点N,求BM,QN的长.22.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D是AB延长线上一点,E是AC上一点,DE交BC于点F.(1)如图①,若BD=CE,求证:DF=EF.(2)如图②,若BD=1nCE,试写出DF和E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3)如图③,在(2)的条件下,若点E在CA的延长线上,那么(2)中结论还成立吗?试证明.答案1.C2.B3.B4.A5.C.6.C7.C.8.B9.C.10.C.11.答案为:1:4.12.答案为:4:9.13.答案为:16cm.14.答案为:Q.15.答案为:4.16.答案为(﹣3×4n﹣1,4n).17.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B=∠C=60°∴∠ADB=∠CAD+∠C=∠CAD+60°∵∠ADE=60°∴∠ADB=∠BDE+60°∴∠CAD=∠BDE∴△ADC∽△DEB.18.解:(1)△PBA与△ABC相似,理由如下:∵AB=5,BC=5,BP=1∴∵∠PBA=∠ABC∴△PBA∽△ABC;(2)∵△PBA∽△ABC∴∠BAC=∠BPA∵∠BPA=90°+45°=135°∴∠BAC=135°.19.证明:(1)∵AB∥CD∴∠B=∠C又∠C=∠EAF∴∠EAF=∠B(2)∵∠EAF=∠B,∠AFE=∠BFA ∴△AFE∽△BFA则AFBF=FEFA∴AF2=FE·FB20.解:(1) ∵在△ABC中,AD和BG是△ABC的高∴∠BGC=∠ADC=90°.又∠C=∠C∴△ADC∽△BGC.(2)∵△ADC∽△BGC∴CGDC=BCAC.∴CGBC=DCAC.又∠C=∠C∴△GDC∽△BAC.∴CGBC=DGAB.∴CG·AB=CB·DG.21.证明:(1)∵正方形ABCD中,BP=3PC,Q是CD的中点∴PC=14﹣BC,CQ=DQ=12CD,且BC=CD=AD∴PC :DQ =CQ :AD =1:2 ∵∠PCQ =∠ADQ =90° ∴△PCQ ∽△ADQ (2)∵△BMP ∽△AMD ∴BM :DM =BP :AD =3:4 ∵AB =10 ∴BD =10 2 ∴BM =同理QN =53 5.22.证明:(1)在题图①中作EG ∥AB 交BC 于点G 则∠ABC =∠EGC ,∠D =∠FEG. ∵AB =AC ,∴∠ABC =∠C. ∴∠EGC =∠C.∴EG =EC. ∵BD =CE ,∴BD =EG. ∵∠D =∠FEG ,∠BFD =∠GFE ∴△BFD ≌△GFE. ∴DF =EF. (2)解:DF =1nEF.证明:在题图②中作EG ∥AB 交BC 于点G ,则∠D =∠FEG.由(1)得EG =EC. ∵∠D =∠FEG ,∠BFD =∠EFG ∴△BFD ∽△GFE.∴BD EG =DF EF. ∵BD =1n CE =1n EG∴DF =1n EF.(3)解:成立.证明:在题图③中作EG ∥AB 交CB 的延长线于点G则仍有EG=EC,△BFD∽△GFE.∴BDEG=DFEF.∵BD=1nCE=1nEG,∴DF=1nEF.。
完整版)九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九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综合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724502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37.png)
完整版)九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综合练习题及答案1.填空题:1) 若$a=8$cm,$b=6$cm,$c=4$cm,则$a$、$b$、$c$的第四比例项$d=\underline{12}$;$a$、$c$的比例中项$x=\underline{5}$。
2) $(2-x):x=x:(1-x)$。
则$x=\underline{1}$。
3) 在比例尺为1:的地图上,距离为3cm的两地实际距离为\underline{30}公里。
4) 圆的周长与其直径的比为\underline{$\pi$}。
5) $\frac{a^5-ab}{b^3}=\frac{a^4}{b^2}$,则$\frac{a}{b}=\underline{a^2}$。
6) 若$a:b:c=1:2:3$,且$a-b+c=6$,则$a=\underline{2}$,$b=\underline{1}$,$c=\underline{3}$。
7) 如图1,则$\frac{AB}{AC}=\frac{BC}{CE}=\underline{\frac{3}{2}}$;若$BD=10$cm,则$AD=\underline{6}$cm;若$\triangle ADE$的周长为16cm,则$\triangle ABC$的周长为\underline{24}cm。
8) 若点$c$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且$AC>CB$,则$\frac{AC}{AB}=\underline{\frac{1+\sqrt{5}}{2}}$,$\frac{CB}{AB}=\underline{\frac{\sqrt{5}-1}{2}}$。
2.选择题:1) 根据$ab=cd$,共可写出以$a$为第四比例项的比例式的个数是()A.$1$,B.$2$,C.$3$,D.$4$。
答案:B。
2) 若线段$a$、$b$、$c$、$d$成比例,则下列各式中一定能成立的是()A.$abcd=1$,B.$a+b=c+d$,C.$\frac{a}{b}=\frac{c}{d}$,D.$a^2+b^2=c^2+d^2$。
九年级数学第二十七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同步练习(含答案)
![九年级数学第二十七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同步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53e8c8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e5.png)
九年级数学第二十七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同步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果△ABC ∽△DEF ,A 、B 分别对应D 、E ,且AB :DE =1:2,那么下列等式一定成立的是 A .BC :DE =1:2B .△ABC 的面积:△DEF 的面积=1:2 C .∠A 的度数:∠D 的度数=1:2D .△ABC 的周长:△DEF 的周长=1:2 【答案】D2.如图,AB 、CD 、EF 都与BD 垂直,且AB =1,CD =3,那么EF 的长是A .13B .23 C .34D .45【答案】C【解析】∵AB 、CD 、EF 都与BD 垂直,∴AB ∥CD ∥EF , ∴△DEF ∽△DAB ,△BEF ∽△BCD ,∴EF DF AB DB =,EF BF CD BD =,∴EF EF DF BFAB CD DB BD+=+=1. ∵AB =1,CD =3,∴13EF EF +=1,∴EF =34.故选C .3.已知:如图,在ABCD中,AE:EB=1:2,则FE:FC=A.1:2 B.2:3 C.3:4 D.3:2 【答案】B【解析】在ABCD中,AB=CD,AB∥CD,∵BE=2AE,∴BE=23AB=23CD,∵AB∥CD,∴EFFC=BEDC=23,故选B.4.已知:如图,E是ABCD的边AD上的一点,且32AEDE=,CE交BD于点F,BF=15cm,则DF的长为A.10cm B.5cmC.6cm D.9cm【答案】C【解析】∵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点E在边AD上,∴DE∥BC,且AD=BC,∴∠DEF=∠BCF;∠EDF=∠CBF,∴△EDF∽△CBF,∴BC BF ED DF=,∵32AEDE=,∴设AE=3k,DE=2k,则AD=BC=5k,52BC BFED DF==,∵BF=15cm,∴DF=25BF═6cm.故选C.5.已知△ABC∽△DEF,△ABC的周长为3,△DEF的周长为1,则△DEF与△ABC的面积之比为A.9:1 B.1:9C.3:1 D.1:3【答案】B【解析】∵△ABC∽△DEF,△ABC的周长为3,△DEF的周长为1,∴△ABC与△DEF的相似比为3,∴△DEF与△ABC的相似比为1:3,∴△DEF与△ABC的面积之比为1:9,故选B.6.如图,△ABC∽△AB'C',∠A=35°,∠B=72°,则∠AC'B'的度数为A.63°B.72°C.73°D.83°【答案】C【解析】∵∠A+∠B+∠C=180°,∠A=35°,∠B=72°,∴∠C=180°–35°–72°=73°,∵△ABC∽△AB'C',∴∠AC′B′=∠C=73°,故选C.7.如图,△ABC中,E为AB中点,AB=6,AC=4.5,∠ADE=∠B,则CD=A.32B.1C.12D.23【答案】C【解析】∵E为AB中点,∴AE=12AB,∵∠ADE=∠B,∠A=∠A,∴△ADE∽△ABC,∴AE ADAC AB,∴12AB2=AD•AC,∴AD=4,∴CD=AC–AD=0.5,故选C.二、填空题:请将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8.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比是12,如果小三角形的面积是9,那么大三角形的面积是__________.【答案】36【解析】∵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比是12,∴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比是14,∵小三角形的面积是9,∴大三角形的面积是36,故答案为:36.9.矩形ABCD中,AB=6,BC=8.点P在矩形ABCD的内部,点E在边BC上,满足△PBE∽△DBC,若△APD是等腰三角形,则PE的长为__________.【答案】65或310.如图,在△ABC纸板中,AC=4,BC=2,AB=5,P是AC上一点,过点P沿直线剪下一个与△ABC相似的小三角形纸板,如果有4种不同的剪法,那么AP长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答案】3≤AP<4【解析】如图所示,过P作PD∥AB交BC于D或PE∥BC交AB于E,则△PCD∽△ACB或△APE∽△ACB,此时0<AP<4;如图所示,过P作∠APF=∠B交AB于F,则△APF∽△ABC,此时0<AP≤4;如图所示,过P作∠CPG=∠CBA交BC于G,则△CPG∽△CBA,此时,△CPG∽△CBA,当点G与点B重合时,CB2=CP×CA,即22=CP×4,∴CP=1,AP=3,∴此时,3≤AP<4;综上所述,AP长的取值范围是3≤AP<4.故答案为:3≤AP<4.11.如图,点A、B、C、D的坐标分别是(1,7)、(1,1)、(4,1)、(6,1),且△CDE与△ABC相似,则点E的坐标是__________.【答案】(6,0),(6,5),(6,2),(4,2)、(4,5)、(4,0).【解析】在△ABC中,∠ABC=90°,AB=6,BC=3,AB:BC=2.①当点E的坐标为(6,0)时,∠CDE=90°,CD=2,DE=1,则AB:BC=CD:DE,△CDE∽△ABC;②当点E的坐标为(6,5)时,∠CDE=90°,CD=2,DE=4,则AB:BC=DE:CD,△EDC∽△ABC;③当点E的坐标为(6,2)时,∠ECD=90°,CD=2,DE=1,则AB:BC=CD:DE,△CDE∽△ABC;同理,当点E的坐标为(4,2)、(4,5)、(4,0),故答案为:(6,0),(6,5),(6,2),(4,2)、(4,5)、(4,0).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2.求证: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请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证明)【解析】已知:如图,已知△ABC ∽△A 1B 1C 1,顶点A 、B 、C 分别与A 1、B 1、C 1对应,△ABC 和△A 1B 1C 1的相似比为k .求证:111ABC A B C S S △△=k 2;证明:作AD ⊥BC 于D ,A 1D 1⊥B 1C 1于D 1,∵△ABC ∽△A 1B 1C 1,顶点A 、B 、C 分别与A 1、B 1、C 1对应, ∴∠B =∠B 1,∵AD 、A 1D 1分别是△ABC ,△A 1B 1C 1的高线, ∴∠BDA =∠B 1D 1A 1,∴△ABD ∽△A 1B 1D 1,∴11AD A D =11ABA B =k , ∴111ABC A B C S S △△=11111212BC AD B C A D ⋅⋅⋅⋅=k 2.13.如图所示,Rt △ABC ∽Rt △DFE ,CM 、EN 分别是斜边AB 、DF 上的中线,已知AC =9cm ,CB =12cm ,DE =3cm .(1)求CM 和EN 的长; (2)你发现CMEN的值与相似比有什么关系?得到什么结论?【解析】(1)在Rt △ABC 中,AB =22AC CB +=22912+=15,∵CM 是斜边AB 的中线, ∴CM =12AB=7.5, ∵Rt △ABC ∽Rt △DFE , ∴DE DF AC AB =,即319315DF==, ∴DF =5,∵EN 为斜边DF 上的中线,∴EN =12DF =2.5; (2)∵7.532.51CM EN ==,相似比为9331AC DE ==,∴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的比等于相似比.14.如图,点C 、D 在线段AB 上,△PCD 是等边三角形,且△ACP ∽△PDB .(1)求∠APB 的大小.(2)说明线段AC 、CD 、BD 之间的数量关系.15.从三角形(不是等腰三角形)一个顶点引出一条射线与对边相交,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把这个三角形分割成两个小三角形,如果分得的两个小三角形中一个为等腰三角形,另一个与原三角形相似,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完美分割线.(1)如图1,在△ABC 中,∠A =48°,CD 是△ABC 的完美分割线,且AD =CD ,则∠ACB =__________°. (2)如图2,在△ABC 中,AC =2,BC 2,CD 是△ABC 的完美分割线,且△ACD 是以CD 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求完美分割线CD的长.【解析】(1)当AD=CD时,如图,∠ACD=∠A=48°,∵△BDC∽△BCA,∴∠BCD=∠A=48°,∴∠ACB=∠ACD+∠BCD=96°.(2)由已知得AC=AD=2,∵△BCD∽△BAC,∴BCBA=BDBC,设BD=x2)2=x(x+2),∵x>0,∴x3–1,∵△BCD∽△BAC,∴CD BDAC BC=32,∴CD 312-×62.故答案为:96.。
初三数学相似三角形典例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三数学相似三角形典例及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b82863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47.png)
初三数学相似三角形典例及练习题含答案典例典例1已知三角形ABC中,∠B=90°,AC=6cm,BD垂直AC于D点,BD=3cm,求BC的长度。
解析:根据勾股定理可得:BC^2 = AB^2 + AC^2 = BD^2 + AD^2 + AC^2因为∆ABC与∆ABD相似,所以可以得到:\frac{AD}{AB}=\frac{AB}{AC}即:AD = \frac{AB^2}{AC}将公式代入原式中,得到:BC^2 = BD^2 + \frac{AB^4}{AC^2} + AC^2因为AC=6,BD=3,所以代入可得:BC^2 = 3^2 + \frac{AB^4}{6^2} + 6^2化简得:BC^2 = AB^4 \cdot \frac{1}{36} + 45AB^4 = 36(BC^2 - 45)因此,我们可以得到:AB = \sqrt[4]{36(BC^2 - 45)}典例2已知两个三角形ABC和DEF,且它们相似,已知AC=20cm,EF=12cm,AB=15cm,计算DE的长度。
解析:由于两个三角形相似,所以可以得到:\frac{AB}{DE}=\frac{AC}{EF}将已知条件带入即可得到:\frac{15}{DE}=\frac{20}{12}解得:DE = \frac{36}{4} = 9因此,DE的长度为9cm。
典例3已知三角形ABC和DEF相似,且AB=5cm,DE=2.5cm,BC=6cm,计算EF的长度。
解析:由于两个三角形相似,所以可以得到:\frac{AB}{DE}=\frac{BC}{EF}将已知条件带入即可得到:\frac{5}{2.5}=\frac{6}{EF}解得:EF = 12因此,EF的长度为12cm。
练习题练习题1已知三角形ABC中,∠B=90°,AB=3cm,AC=4cm,D、E、F分别是BC、AC、AB上的点,且∆DEF与∆ABC相似。
初中相似三角形经典习题(附答案)
![初中相似三角形经典习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39573f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ac.png)
一.解答题(共30小题)1.如图,在△ABC中,DE∥BC,EF∥AB,求证:△ADE∽△EFC.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平行线的性质。
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知∠AED=∠C,∠A=∠FEC,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可知△ADE∽△EFC.解答:证明:∵DE∥BC,∴DE∥FC,∴∠AED=∠C.又∵EF∥AB,∴EF∥AD,∴∠A=∠FEC.∴△ADE∽△EF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性质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如图,梯形ABCD中,AB∥CD,点F在BC上,连DF与AB的延长线交于点G.(1)求证:△CDF∽△BGF;(2)当点F是BC的中点时,过F作EF∥CD交AD于点E,若AB=6cm,EF=4cm,求CD的长.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梯形。
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几何综合题。
分析:(1)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证明△CDF∽△BGF.(2)根据点F是BC的中点这一条件,可得△CDF≌△BGF,则CD=BG,只要求出BG的长即可解题.解答:(1)证明:∵梯形ABCD,AB∥CD,∴∠CDF=∠FGB,∠DCF=∠GBF,(2分)∴△CDF∽△BGF.(3分)(2)解:由(1)△CDF∽△BGF,又F是BC的中点,BF=FC,∴△CDF≌△BGF,∴DF=GF,CD=BG,(6分)∵AB∥DC∥EF,F为BC中点,∴E为AD中点,∴EF是△DAG的中位线,∴2EF=AG=AB+BG.∴BG=2EF﹣AB=2×4﹣6=2,∴CD=BG=2cm.(8分)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线段的等量代换,比较复杂.3.如图,点D,E在BC上,且FD∥AB,FE∥AC.求证:△ABC∽△FDE.分析:由FD∥AB,FE∥AC,可知∠B=∠FDE,∠C=∠FED,根据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可知:△ABC∽△FDE.解答:证明:∵FD∥AB,FE∥AC,∴∠B=∠FDE,∠C=∠FED,∴△ABC∽△FDE.点评:本题很简单,考查的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4.如图,已知E是矩形ABCD的边CD上一点,BF⊥AE于F,试说明:△ABF∽△EAD.解答:证明:∵矩形ABCD中,AB∥CD,∠D=90°,(2分)∴∠BAF=∠AED.(4分)∵BF⊥AE,∴∠AFB=90°.∴∠AFB=∠D.(5分)∴△ABF∽△EAD.(6分)点评: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关键是找准对应的角.5.已知:如图①所示,在△ABC和△ADE中,AB=AC,AD=AE,∠BAC=∠DAE,且点B,A,D在一条直线上,连接BE,CD,M,N分别为BE,CD的中点.(1)求证:①BE=CD;②△AMN是等腰三角形;(2)在图①的基础上,将△ADE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其他条件不变,得到图②所示的图形.请直接写出(1)中的两个结论是否仍然成立;(3)在(2)的条件下,请你在图②中延长ED交线段BC于点P.求证:△PBD∽△AMN.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旋转的性质。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经典题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经典题](https://img.taocdn.com/s3/m/f8685e8084868762caaed51f.png)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典型题1、△ABC 中,DE ∥FG ∥BC (1)若AD=DF=FB ,求S 1:S 2:S 3 (2)若S 1:S 2:S 3=1:8:27,求AD:DF:FB 的值。
2、梯形ABCD ,AD:BC=1:3,EF ∥AD 且EF 平分梯形ABCD 的面积。
求AE:BE 的值。
DABCE F拓展:梯形ABCD ,AD=a ,BC=b ,EF ∥AD 且EF 平分梯形ABCD 的面积。
求EF 的长。
DABCE F3、如图,O 是△ABC 的内心,OD ∥AB ,OE ∥AC ,求证:BC 2=DE (AB+BC+AC )ABCODE4、△ABC 中,AB=6,AC=9,D 在AC 上,且AD=4,E 、F 分别是BD 、BC 的中点,AE=3,求AF 的长。
ABCDEF5.已知一个梯形被一条对角线分成两个相似三角形,如果两腰的比为41,那么两底的比为______S3S1S2A BCD E FG6.如图,直角梯形ABCD 中,∠A =90°,AC ⊥BD ,已知kADBC =,求BDAC 的值。
OCBA D7、梯形ABCD ,AC 、BD 交于点O. 求证:(1)231S S S )(梯形+= (2)探究S 1+S 3与S 2+S 4的大小关系。
S1S2S3S4ODABC8、梯形ABCD 中,AD ∥BC ,S △ABO =256S 梯形ABCD ,,求△AOD 与△BOC 的周长比。
OADCB9、将三角形纸片(△ABC )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使点B 落在边AC 上,记为点B ′,折痕为EF .已知AB =AC =3,BC =4,若以点B ′,F ,C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 相似,求BF 的长度。
10、(2009年安徽)如图,M 为线段AB 的中点,AE 与BD 交于点C ,∠DME =∠A =∠B =α,且DM 交AC 于F ,ME 交BC 于G . (1)写出图中三对相似三角形,并证明其中的一对;(2)连结FG ,如果α=45°,AB =42,AF =3,求FG 的长.11、如图,点A 1、A 2、A 3、A 4在射线OA 上,点B 1、B 2、B 3在射线OB 上,且A 1B 1∥A 2B 2∥A 3B 3,A 2B 1∥A 3B 2∥A 4B 3,.若△A 2B 1 B 2△A 3B 2 B 3,的面积分别为1,4,则图中三个阴影三角形面积之和为 .12、如图,在R t △ABC 中,∠A=90°,AB=6㎝,AC=8㎝,以斜边BC 上距离B 点6㎝的点P 为中心,把这个三角形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至△DEF ,求旋转前后两个三角形重叠部分的面积.13、将正方形ABCD 折叠,使顶点A 与CD 边上的点M 重合,折痕交AD 于E ,交BC 于F ,边AB 折叠后与BC 边交于点G (1)如果M 为CD 边的中点,求证:DE ∶DM ∶EM=3∶4∶5;(2)如果M 为CD 边上的任意一点,设AB=2a ,问△CMG 的周长是否与点M 的位置有关?若有关,请把△CMG 的周长用含DM 的长x 的代数式表示;若无关,请说明理由.O A 1 A 2 A3A 4 AB B 1 B 2 B 3 1 4 A BCDEFMG HGABCDFEP14.如图,在△ABC 中,BA=BC=20cm ,AC=30cm ,点P 从A 点出发,沿AB 以每秒4㎝的速度向点B 运动;同时点Q 从C 点出发,沿CA 以每秒3㎝的速度向A 点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x . (1)当x 为何值时,PQ ∥BC? (2)当31=∆∆ABCBCQ S S 时,求ABCBPQ S S ∆∆的值;(3)△APQ 能否与△CQB 相似?若能,求出AP 的长;若不能,请说明理由.B A CQ P15.(2009恩施市)如图,在△ABC 中,∠A=90°,BC=10,△ABC 的面积为25,点D 为AB 边上的任意一点(D 不与A 、B 重合),过点D 作DE ∥BC ,交AC 于点E .设DE=x ,以DE 为折线将△ADE 翻折(使△ADE 落在四边形DBCE 所在的平面内),所得的△A ′DE 与梯形DBCE 重叠部分的面积记为y .(1)用x 表示△ADE 的面积;(2)求出0<X ≤5时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 (3)求出0<X<10时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4)当x 取何值时,y 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EA 'DBCA B CA16、(09太原)如图(1),将正方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B 落在CD 边上一点E (不与点C 、D 重合),压平后得到折痕MN .当21CDCE =时,求BNAM 的值.类比归纳在图(1)中,若31CDCE =则BNAM 的值等于 ;若n1CDCE =则BNAM 的值等于 .(用含n 的式子表示) 联系拓广如图(2),将矩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B 落在CD 边上一点E (不与点C 、D 重合),压平后得到折痕MN .设)1(1BCAB >=m m当21CDCE =时,求BNAM 的值.(用含m ,n 的式子表示)BDACFNEM17、△ABC 和△PQM 是全等的等边三角形,重叠部分是六边形EFGHIJ ,六条边长分别为a 、b 、c 、d 、e 、f ,求证:a 2+c 2+e 2=b 2+d 2+f 2bdf ceaJ I H G F EM CABP Q图(2)NABC D EFM19.如图,四边形OABC 是一张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矩形纸片,点A 在x 轴上,点C 在Y 轴上,将边BC 折叠,使点B 落在边OA 的点D 处.已知折叠CE=55,且tan ∠EDA=43.20.(1)判断△OCD 与△ADE 是否相似?请说明理由;(2)求直线CE 与x 轴交点P 的坐标;(3)是否存在过点D 的直线L ,使直线L 、直线CE 与x 轴所围成的三角形和直线L 、直线CE 与Y 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相似?如果存在,请直接写出其解析式并画出相应的直线;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三角形内接多边形问题20、△ABC 作一正方形DEFG,已知BC=12,△ABC 面积为48,求EF 的长。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23.3.3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同步练习卷(含答案解析
![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23.3.3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同步练习卷(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c4cf2fbce2f0066f5332277.png)
华师大新版九年级上学期《23.3.3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同步练习卷一.解答题(共50小题)1.在△ABC中,点D,E,F分别在AB,BC,AC上,且∠ADF+∠DEC=180°,∠AFE=∠BDE.(1)如图1,当DE=DF时,图1中是否存在与AB相等的线段?若存在,请找出,并加以证明;若不存在,说明理由;(2)如图2,当DE=kDF(其中0<k<1)时,若∠A=90°,AF=m,求BD的长(用含k,m的式子表示).2.如图,点P是菱形ABCD对角线AC上的一点,连接DP并延长交AB于点E,连接BP并延长交AD于点F,交CD延长线于点G.(1)求证:PB=PD.(2)若DF:FA=1:2①请写出线段PF与线段PD之间满足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②当△DGP是等腰三角形时,求tan∠DAB的值.3.如图,△ABC中,AB=AC,以AB为直径作⊙O,交BC于点D,交CA的延长线于点E,连接AD、DE.(1)求证:D是BC的中点;(2)若DE=3,BD﹣AD=2,求⊙O的半径;(3)在(2)的条件下,求弦AE的长.4.如图,在△ABC中(BC>AC),∠ACB=90°,点D在AB边上,DE⊥AC于点E.(1)若=,AE=2,求EC的长;(2)设点F在线段EC上,点G在射线CB上,以F,C,G为顶点的三角形与△EDC有一个锐角相等,FG交CD于点P.问:线段CP可能是△CFG的高线还是中线?或两者都有可能?请说明理由.5.在△AOB中,C,D分别是OA,OB边上的点,将△OCD绕点O顺时针旋转到△OC′D′.(1)如图1,若∠AOB=90°,OA=OB,C,D分别为OA,OB的中点,证明:①AC′=BD′;②AC′⊥BD′;(2)如图2,若△AOB为任意三角形且∠AOB=θ,CD∥AB,AC′与BD′交于点E,猜想∠AEB=θ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6.如图,在△ABC中,∠ACB=90°,AB=5,AC=4,过点C作直线MC使得∠BCM=∠BAC,求点B到直线MC的距离.7.如图所示,AB=AC,AB为⊙O的直径,AC、BC分别交⊙O于E、D,连接ED、BE.(1)求证:△CDE∽△CAB;(2)求证:DE=BD;(2)如果BC=6,AB=5,求BE的长.8.如图1,已知矩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EF过点O分别交AB、CD于点E、F.(1)求证:△AOE≌△COF;(2)若AB=3,AD=4,点M在线段BC上运动,连接MO.①当MO⊥AC时,求BM的值;②当BM为多少时,△BMO是等腰三角形?(只写出结论,不要求写过程)9.已知两个以O为顶点且不全等的直角三角形△AOB和△COD,其中∠ABO=∠DCO=30°.(1)如图1,设∠BOD=α(0°<α<60°),点E、F、M分别是AC、CD、DB的中点.连接FM、EM.请问:随着α的变化,试判断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求出的值;若变化,请说明理由;(2)如图2,若BO=3,点N在线段OD上,且NO=1,点P是线段AB上的一个动点,将△COD固定,△AOB绕点O旋转的过程中,线段PN长度的最大值是;最小值是.10.两个全等的Rt△ABC和Rt△ADE中,∠ABC=∠ADE=90°,M、N分别是BD、CE的中点,连接MN,(1)若AB=ED,且B、A、D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如图1),猜想MN与BD的关系,并加以证明;(2)若AB=AD,sin∠BAC=,且B、A、D 三点不在一条直线上(如图2),求的值.11.如图,已知B、C、E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ABC与△DCE都是等边三角形,其中线段BD交AC于点G,线段AE交CD于点F,求证:(1)△ACE≌△BCD;(2)=.12.如图,在△ABC中,AB=AC,以AC为直径的⊙O交AB于点D,交BC于点E.(1)求证:BE=CE;(2)若BD=2,BE=3,求AC的长.13.如图,四边形ABCD中,AD=CD,∠DAB=∠ACB=90°,过点D作DE⊥AC,垂足为F,DE与AB相交于点E.(1)求证:AB•AF=CB•CD;(2)已知AB=15cm,BC=9cm,P是射线DE上的动点.设DP=x cm(x>0),四边形BCDP的面积为y cm2.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14.如图,已知AD是△ABC的角平分线,⊙O经过A、B、D三点.过点B作BE ∥AD,交⊙O于点E,连接ED(1)求证:ED∥AC;(2)若BD=2CD,设△EBD的面积为S1,△ADC的面积为S2,且S12﹣16S2+4=0,求△ABC的面积.15.如图,⊙O的半径为5,点P在⊙O外,PB交⊙O于A、B两点,PC交⊙O 于D、C两点.(1)求证:PA•PB=PD•PC;(2)若PA=,AB=,PD=DC+2,求点O到PC的距离.16.已知,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点E在边BC的延长线上,且OE=OB,连接DE.(1)求证:DE⊥BE;(2)如果OE⊥CD,求证:BD•CE=CD•DE.17.腰长为6的等腰直角△ABC中,D是BC上的一动点(不与BC重合),过点D作AB,AC的垂线,垂足为E,F.(1)证明:△BDE∽△CDF;(2)设BD=x,四边形AEDF的面积为y,请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当x为何值时y最大?y的最大值是多少?18.已知:Rt△ABC和Rt△DBE,AB=BC,DB=EB,D在AB上,连接AE,AC,如图1,延长CD交AE于K(1)求证:AE=CD,AE⊥CD.(2)类比:如图2所示,将(1)中的Rt△DBE绕点B逆时针旋转一个锐角,问(1)中线段AE,CD之间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还成立吗?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拓展:在图2中,将“AB=BC,DB=EB”改为“BC=kAB,DB=kEB,k>1”其它条件均不变,如图3所示,问(1)中线段AE,CD间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怎样?请直接写出线段AE,CD间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19.已知:如图,△ABC内接于⊙O,AB为直径,∠CBA的平分线交AC于点F,交⊙O于点D,DE⊥AB于点E,且交AC于点P,连结AD.(1)求证:AP=PD;(2)若⊙O的半径为5,AF=7,求的值.20.如图,点D为线段AB延长线上一点,△ABC和△BDE分别是以AB,BD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连接CE并延长,交AD的延长线于F,△ABC的外接圆圆O交CF与点M.若AB=6,BD=2.(1)求CE长度;(2)证明:AC2=CM•CF;(3)求CM长度.21.如图,在△ABC中,AD为△ABC的角平分线,点E在BC的延长线上,EF⊥AD于点F,点G在AF上,FG=FD,连接EG交AC于点H.(1)求证:△ABD∽△AHG.(2)若4AB=5AC,且点H是AC的中点,求的值.22.如图,AB是⊙O的直径,C、P是弧AB上两点,AB=13,AC=5,(1)如图(1),若点P是弧AB的中点,求PB的长;(2)如图(2),过点P作PD⊥BC于点E,交AB于点D,若=,求PC的长.23.如图,△ABC为一锐角三角形,BC=12,BC边上的高AD=8.点Q,M在边BC上,P,N分别在边AB,AC上,且PNMQ为矩形.(1)设MN=x,用x表示PN的长度;(2)当MN长度为多少时,矩形PNMQ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3)当MN长度为多少时,△APN的面积等于△BPQ与△CMN之和?24.如图,△ABC中,∠C=90°,AC=3cm,BC=4cm,动点P从点B出发以2cm/s 的速度向点C移动,同时动点Q从C出发以1cm/s的速度向点A移动,设它们的运动时间为t.(1)t为何值时,△CPQ的面积等于△ABC面积的?(2)运动几秒时,△CPQ与△CBA相似?(3)在运动过程中,PQ的长度能否为1cm?试说明理由.25.如图,分别延长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CD、AB到E、F,使DE=BF=CD,连接EF,分别交AD,BC于G,H,连接CG,AH(1)求证:四边形AGCH为平行四边形;(2)求△DEG和△CGH的面积比.26.如图,△ABC中,D,E分别为BC,AB中点,连接EC,AD,且AD与EC交于点F,延长AD至点G使GD=AD,连结CG.(1)请在图中找出一对全等三角形,并证明.(2)若AB=x,EB:DF=3:2,试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线段AG的长.27.如图,在△ABC中,AB=AC,AD⊥BC于D点,点E、F是线段AD上的三等分点,连接BE、CE、BF、CF,若,且BC=4a.(1)求四边形ABEC的面积;(2)写出与△CEF相似但不全等的三角形,并证明其中的一对.28.阅读下面材料:小军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ABC中,AB=6,AC=4,点D为BC的中点,求AD的取值范围.小军发现老师讲过的“倍长中线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他的做法是:如图2,延长AD到E,使DE=AD,连接BE,构造△BED≌△CAD,经过推理和计算使问题得到解决.请回答:AD的取值范围是.参考小军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如图3,△ABC中,E为AB中点,P是CA延长线上一点,连接PE并延长交BC 于点D.求证:PA•CD=PC•BD.29.如图,△ABC中,BC=2AB,点D、E分别是BC、AC的中点,过点A作AF∥BC交线段DE的延长线于点F,取AF的中点G,联结DG,GD与AE交于点H.(1)求证:四边形ABDF是菱形;(2)求证:DH2=HE•HC.30.如图1,在Rt△ABC中,∠ACB=90°,AC=6,BC=8,点D在边AB上运动,DE平分∠CDB交边BC于点E,EM⊥BD垂足为M,EN⊥CD垂足为N.(1)当AD=CD时,求证:DE∥AC;(2)探究:AD为何值时,以B,M,E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C,E,N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31.如本题图①,在△ABC中,已知∠ABC=∠ACB=α.过点A作BC的平行线与∠ABC的平分线交于点D,连接CD.(1)求∠ACD的大小;(2)在线段CD的延长线上取一点F,以FD为角的一边作∠DFE=α,另一边交BD延长线于点E,若FD﹣kAD(如本题图②所示),试求的值(用含k 的代数式表示).32.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点E为DC延长线上一点,联结AE,交BC边于点F,联结BE.(1)求证:AB•AD=BF•ED;(2)若CD=CA,且∠DAE=90°,求证:四边形ABEC是菱形.33.如图,BD为⊙O的直径,AB=AC,AD交BC于点E,AE=2,ED=4.(1)判断△ABE与△ADB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2)求∠C的度数.34.如图,AD是△ABC的高,点Q、M在BC边上,点N在AC边上,点P在AB 边上,AD=60cm,BC=40cm,四边形PQMN是矩形.(1)求证:△APN∽△ABC;(2)若PQ:PN=3:2,求矩形PQMN的长和宽.35.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矩形DEFG的四个顶点都在△ABC 的边上,已知:AC=8,BC=6.(1)当四边形DEFG为正方形时,求EF的长;(2)△BEF与△FCG能全等吗?若能,请你求出EF的长;若不能,请说明理由;(3)△BEF与△ADG能全等吗?若能,请你求出EF的长;若不能,请说明理由.36.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E是OC上任意一点,AG⊥BE于点G,交BD于点F.(1)如图1,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判断AF与BE的数量关系;明明发现,AF与BE分别在△AOF和△BOE中,可以通过证明△AOF和△BOE全等,得到AF与BE的数量关系;请回答:AF与BE的数量关系是.(2)如图2,若四边形ABCD是菱形,∠ABC=120°,请参考明明思考问题的方法,求的值.37.如图所示,D是以AB为直径的半圆O上的一点,C是弧AD的中点,点M 在AB上,AD与CM交于点N,CN=AN.(1)求证:CM⊥AB;(2)若AC=;,BD=2,求半圆的直径.38.在△ABC中,BC=2,BC边上的高AD=1,P是BC上任一点,PE∥AB交AC 于E,PF∥AC交AB于F.用x表示;(1)设BP=x,将S△PEF(2)当P在BC边上什么位置时,S值最大.39.如图,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A=90°,AB=AD,点E在边AB上,且DE⊥CD,DF平分∠EDC,交BC于点F,联结CE、EF.(1)求证:DE=DC;(2)如果BE2=BF•BC,求证:∠BEF=∠CEF.40.如图,在Rt△ABC中,∠B=90°,AB=9cm,BC=2cm,点M,N分别从A,B 同时出发,M在AB边上沿AB方向以每秒2cm的速度匀速运动,N在BC边上沿BC方向以每秒1cm的速度匀速运动(当点N运动到点C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x秒,△MBN的面积为ycm2.(1)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直接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2)求△MBN的面积的最大值.41.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D⊥BC于点D,AD=3,DC=4,点M在线段AC上运动,ME⊥AD于点E,连结BE并延长交AC于点F,连结BM.设=m (0<m<1),△BEM的面积为S.(1)当m=时,求的值.(2)求S关于m(0<m<1)的函数解析式并求出S的最大值.(3)设=k,猜想k与m的数量关系并证明.42.以AB为直径作半圆O,AB=10,点C是该半圆上一动点,连接AC、BC,延长BC至点D,使DC=BC,过点D作DE⊥AB于点E,交AC于点F,在点C运动过程中:(1)如图1,当点E与点O重合时,连接OC,试判断△COB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2)如图2,当DE=8时,求线段EF的长.43.如图,在Rt△ABC中,∠C=90°,AC=6cm,BC=8cm,D、E分别是AC、AB 的中点,连接DE.点P从点D出发,沿DE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同时,点Q从点B出发,沿BA方向匀速运动,速度为2cm/s,当点P停止运动时,点Q也停止运动.连接PQ,设运动时间为t(s)(0<t<4).根据上面的信息,解答下面的问题:(1)当t为何值时,PQ⊥AB?(2)当点Q在BE之间运动时,设五边形PQBCD的面积为y(cm2),求y与t 之间的函数表达式.44.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点E在线段AB上,CD⊥AB于G,连接DE 交⊙O于F,连接CF交AB延长线于P.求证:OF2=OE•OP.45.阅读下面材料:小明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在△ABC中,点D在线段BC上,∠BAD=75°,∠CAD=30°,AD=2,BD=2DC,求AC的长.小明发现,过点C作CE∥AB,交AD的延长线于点E,通过构造△ACE,经过推理和计算能够使问题得到解决(如图2).(1)请回答:∠ACE的度数为,AC的长为.(2)参考小明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如图3,在四边形ABCD中,∠BAC=90°,∠CAD=30°,∠ADC=75°,AC与BD交于点E,AE=2,BE=2ED,求AC的长.46.如图,Rt△ABC中,∠C=90°,∠A=30°,BC=2,CD是斜边AB上的高,点E 为边AC上一点(点E不与点A、C重合),连接DE,作CF⊥DE,CF与边AB、线段DE分别交于点F,G;(1)求线段CD、AD的长;(2)设CE=x,DF=y,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47.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在边BC、AC上,BE、AD相交于点G,EF ∥AD交BC于点F,且BF2=BD•BC,联结FG.(1)求证:FG∥CE;(2)设∠BAD=∠C,求证:四边形AGFE是菱形.48.在▱ABCD中,点E在BC边上,点F在BC边的延长线上,且BE=CF.(1)求证:MA=MF;(2)连接AF,分别交DE、CD于M、N,若∠B=∠AME,求证:ND•ME=AD•MN.49.如图,在梯形ABCD中,AB∥CD,AD=BC,E是CD的中点,BE交AC于F,过点F作FG∥AB,交AE于点G.(1)求证:AG=BF;(2)当AD2=CA•CF时,求证:AB•AD=AG•AC.50.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点E是对角线AC上一点,∠DEC=∠ABC,且CD2=CE•CA.(1)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2)分别过点E、B作AB和AC的平行线交于点F,联结CF,若∠FCE=∠DCE,求证:四边形EFCD是菱形.华师大新版九年级上学期《23.3.3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同步练习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解答题(共50小题)1.在△ABC中,点D,E,F分别在AB,BC,AC上,且∠ADF+∠DEC=180°,∠AFE=∠BDE.(1)如图1,当DE=DF时,图1中是否存在与AB相等的线段?若存在,请找出,并加以证明;若不存在,说明理由;(2)如图2,当DE=kDF(其中0<k<1)时,若∠A=90°,AF=m,求BD的长(用含k,m的式子表示).(1)如图1,连结AE.先由DE=DF,得出∠DEF=∠DFE,由∠ADF+∠DEC=180°,【分析】得出∠ADF=∠DEB.由∠AFE=∠BDE,得出∠AFE+∠ADE=180°,那么A、D、E、F四点共圆,根据圆周角定理得出∠DAE=∠DFE=∠DEF,∠ADF=∠AEF.再由∠ADF=∠DEB=∠AEF,得出∠AEF+∠AED=∠DEB+∠AED,则∠AEB=∠DEF=∠BAE,根据等角对等边得出AB=BE;(2)如图2,连结AE.由A、D、E、F四点共圆,得出∠ADF=∠AEF,由∠DAF=90°,得出∠DEF=90°,再证明∠DEB=∠AEF.又∠AFE=∠BDE,根据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得出△BDE∽△AFE,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得到=.在直角△DEF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EF==DF,然后将AF=m,DE=kDF代入,计算即可求解.【解答】解:(1)如图1,连结AE.∵DE=DF,∴∠DEF=∠DFE,∵∠ADF+∠DEC=180°,∴∠ADF=∠DEB.∵∠AFE=∠BDE,∴∠AFE+∠ADE=180°,∴A、D、E、F四点共圆,∴∠DAE=∠DFE=∠DEF,∠ADF=∠AEF.∵∠ADF=∠DEB=∠AEF,∴∠AEF+∠AED=∠DEB+∠AED,∴∠AEB=∠DEF=∠DFE=∠BAE,∴AB=BE;(2)如图2,连结AE.∵∠AFE=∠BDE,∴∠AFE+∠ADE=180°,∴A、D、E、F四点共圆,∴∠ADF=∠AEF,∵∠DAF=90°,∴∠DEF=90°,∵∠ADF+∠DEC=180°,∴∠ADF=∠DEB.∵∠ADF=∠AEF,∴∠DEB=∠AEF.在△BDE与△AFE中,,∴△BDE∽△AFE,∴=.在直角△DEF中,∵∠DEF=90°,DE=kDF,∴EF==DF,∴==,∴BD=.【点评】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四点共圆,圆周角定理,勾股定理等知识,有一定难度.连结AE,证明A、D、E、F四点共圆是解题的关键.2.如图,点P是菱形ABCD对角线AC上的一点,连接DP并延长交AB于点E,连接BP并延长交AD于点F,交CD延长线于点G.(1)求证:PB=PD.(2)若DF:FA=1:2①请写出线段PF与线段PD之间满足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②当△DGP是等腰三角形时,求tan∠DAB的值.【分析】(1)根据菱形的性质得出∠DAP=∠PAB,AD=AB,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得出△APB≌△APD;(2)①首先证明△DFP≌△BEP,进而得出,,进而得出即,即可得出答案;②由(1)证得△APB≌△APD,得到∠ABP=∠ADP,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G=∠ABP,(Ⅰ)若DG=PG根据△DGP∽△EBP,得DG=a,由勾股定理得到FH=,于是得到结论;(Ⅱ)若DG=DP,设DG=DP=3m,则PB=3m,PE=BE=PF=2m,AB=AD=2DG=6m,AF=4m,BF=5m,设AH=x,求得FH=,得到tan∠DAB= =.【解答】(1)证明:∵四边形ABCD是菱形,∴AB=AD,AC平分∠DAB,∴∠DAP=∠BAP,在△APB和△APD中,,∴△APB≌△APD,∴PB=PD;(2)解:①∵四边形ABCD是菱形,∴AD∥BC,AD=BC,∴△AFP∽△CBP,∴,∵,∴,∴,由(1)知PB=PD,∴,∴PF=PD.②由(1)证得△APB≌△APD,∴∠ABP=∠ADP,∵GC∥AB,∴∠G=∠ABP,∴∠ADP=∠G,∴∠GDP>∠G,∴PD≠PG.(Ⅰ),若DG=PG,∵DG∥AB,∴△DGP∽△EBP,∴PB=EB,由(2)知,设PF=2a,则PB=BE=PD=3a,PE=PF=2a,BF=5a,由△DGP∽△EBP,得DG=a,∴AB=AD=2DG=9a,∴AF=6a,如图1,作FH⊥AB于H,设AH=x,则(6a)2﹣x2=(5a)2﹣(9a﹣x)2,解得x=a,∴FH=,∴tan∠DAB=;(Ⅱ)若DG=DP,如图2,设DG=DP=3m,则PB=3m,PE=BE=PF=2m,AB=AD=2DG=6m,AF=4m,BF=5m,∴(4m)2﹣x2=(5m)2﹣(6m﹣x)2,解得x=m,∴FH=,∴tan∠DA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平行线的性质,菱形的性质,正确的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3.如图,△ABC中,AB=AC,以AB为直径作⊙O,交BC于点D,交CA的延长线于点E,连接AD、DE.(1)求证:D是BC的中点;(2)若DE=3,BD﹣AD=2,求⊙O的半径;(3)在(2)的条件下,求弦AE的长.【分析】(1)根据圆周角定理求得AD⊥BC,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即可证得结论;(2)先求得∠E=∠C,根据等角对等边求得BD=DC=DE=3,进而求得AD=1,然后根据勾股定理求得AB,即可求得圆的半径;(3)根据题意得到AC=,BC=6,DC=3,然后根据割线定理即可求得EC,进而求得AE.【解答】(1)证明:∵AB是圆O的直径,∴AD⊥BC,∵AB=AC,∴BD=DC;(2)解:∵AB=AC,∵∠B=∠E,∴∠E=∠C,∴BD=DC=DE=3,∵BD﹣AD=2,∴AD=1,在RT△ABD中,AB==,∴⊙O的半径为;(3)解:∵AB=AC=,BD=DC=3,∴BC=6,∵∠B=∠E,∠C=∠C,∴△EDC∽△BAC,∵AC•EC=DC•BC,∴•EC=3×6,∴EC=,∴AE=EC﹣AC=﹣=.【点评】本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的应用以及割线定理的应用,熟练掌握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4.如图,在△ABC中(BC>AC),∠ACB=90°,点D在AB边上,DE⊥AC于点E.(1)若=,AE=2,求EC的长;(2)设点F在线段EC上,点G在射线CB上,以F,C,G为顶点的三角形与△EDC有一个锐角相等,FG交CD于点P.问:线段CP可能是△CFG的高线还是中线?或两者都有可能?请说明理由.【分析】(1)易证DE∥BC,由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列比例式即可求解;(2)分三种情况讨论:①若∠CFG=∠ECD,此时线段CP是△CFG的FG边上的中线;②若∠CFG=∠EDC,此时线段CP为△CFG的FG边上的高线;③当CD 为∠ACB的平分线时,CP既是△CFG的FG边上的高线又是中线.【解答】解:(1)∵∠ACB=90°,DE⊥AC,∴DE∥BC,∴,∵,AE=2,∴EC=6;(2)①如图1,若∠CFG=∠ECD,此时线段CP是△CFG的FG边上的中线.证明:∵∠CFG+∠CGF=90°,∠ECD+∠PCG=90°,又∵∠CFG=∠ECD,∴∠CGF=∠PCG,∴CP=PG,∵∠CFG=∠ECD,∴CP=FP,∴PF=PG=CP,∴线段CP是△CFG的FG边上的中线;②如图2,若∠CFG=∠EDC,此时线段CP为△CFG的FG边上的高线.证明:∵DE⊥AC,∴∠EDC+∠ECD=90°,∵∠CFG=∠EDC,∴∠CFG+∠ECD=90°,∴∠CPF=90°,∴线段CP为△CFG的FG边上的高线.③如图3,当CD为∠ACB的平分线时,CP既是△CFG的FG边上的高线又是中线.【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分类讨论,能全面的思考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5.在△AOB中,C,D分别是OA,OB边上的点,将△OCD绕点O顺时针旋转到△OC′D′.(1)如图1,若∠AOB=90°,OA=OB,C,D分别为OA,OB的中点,证明:①AC′=BD′;②AC′⊥BD′;(2)如图2,若△AOB为任意三角形且∠AOB=θ,CD∥AB,AC′与BD′交于点E,猜想∠AEB=θ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1)①由旋转的性质得出OC=OC′,OD=OD′,∠AOC′=∠BOD′,证出OC′=OD′,【分析】由SAS证明△AOC′≌△BOD′,得出对应边相等即可;②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OAC′=∠OBD′,又由对顶角相等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BEA=90°,即可得出结论;(2)由旋转的性质得出OC=OC′,OD=OD′,∠AOC′=∠BOD′,由平行线得出比例式,得出,证明△AOC′∽△BOD′,得出∠OAC′=∠OBD′再由对顶角相等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出∠AEB=θ.【解答】(1)证明:①∵△OCD旋转到△OC′D′,∴OC=OC′,OD=OD′,∠AOC′=∠BOD′,∵OA=OB,C、D为OA、OB的中点,∴OC=OD,∴OC′=OD′,在△AOC′和△BOD′中,,∴△AOC′≌△BOD′(SAS),∴AC′=BD′;②延长AC′交BD′于E,交BO于F,如图1所示:∵△AOC′≌△BOD′,∴∠OAC′=∠OBD′,又∠AFO=∠BFE,∠OAC′+∠AFO=90°,∴∠OBD′+∠BFE=90°,∴∠BEA=90°,∴AC′⊥BD′;(2)解:∠AEB=θ成立,理由如下:如图2所示:∵△OCD旋转到△OC′D′,∴OC=OC′,OD=OD′,∠AOC′=∠BOD′,∵CD∥AB,∴,∴,∴,又∠AOC′=∠BOD′,∴△AOC′∽△BOD′,∴∠OAC′=∠OBD′,又∠AFO=∠BFE,∴∠AEB=∠AOB=θ.【点评】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旋转的性质,并能进行推理论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6.如图,在△ABC中,∠ACB=90°,AB=5,AC=4,过点C作直线MC使得∠BCM=∠BAC,求点B到直线MC的距离.【分析】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C,过B向MC作垂线,利用三角形相似求BE.【解答】解:如图:在Rt△ABC中,BC==3,作BE⊥MC,垂足是E,∵∠ACB=∠BEC=90°,∴△ACB∽△BCE,∴,∴,∴BE=,∴点B到直线MC的距离.【点评】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作辅助线构造相似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7.如图所示,AB=AC,AB为⊙O的直径,AC、BC分别交⊙O于E、D,连接ED、BE.(1)求证:△CDE∽△CAB;(2)求证:DE=BD;(2)如果BC=6,AB=5,求BE的长.【分析】(1)由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得出∠CED=∠CBA,再由公共角相等,即可证出△CDE∽△CAB;(2)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C=∠CBA,证出∠C=∠CED,得出DE=CD,再由圆周角定理和三线合一性质得出CD=BD,即可得出DE=BD;(3)由割线定理求出CE,由圆周角定理得出∠AEB=∠BEC=90°,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BE的长.【解答】(1)证明:连接AD,如图所示:∵四边形ABDE是⊙O的内接四边形,∴∠CED=∠CBA,又∵∠C=∠C,∴△CDE∽△CAB;(2)证明:∵AB=AC,∴∠C=∠CBA,∴∠C=∠CED,∴DE=CD,∵AB为⊙O的直径,∴∠ADB=90°,∴CD=BD,∴DE=BD;(3)解:由割线定理得:CE•AC=CD•BC,∵CD=BD=BC=3,AC=AB=5,∴CE===,∵AB为⊙O的直径,∴∠AEB=90°,∴∠BEC=90°,∴BE===.【点评】本题考查了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圆周角定理、割线定理、勾股定理;本题有一定难度,特别是(2)(3)中,需要运用圆周角定理、割线定理和勾股定理才能得出结果.8.如图1,已知矩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EF过点O分别交AB、CD于点E、F.(1)求证:△AOE≌△COF;(2)若AB=3,AD=4,点M在线段BC上运动,连接MO.①当MO⊥AC时,求BM的值;②当BM为多少时,△BMO是等腰三角形?(只写出结论,不要求写过程)【分析】(1)根据矩形的性质易证,OA=OC,AB∥CD,根据AB∥CD,得到∠EAO=∠FCO,满足ASA可证;(2)①先证△MOC∽△ACB,得MC:AC=OC:BC,计算MC,即可求出BM;②若△BMO是等腰三角形,则可能BM=OM,OB=BM,OB=OM,分类讨论即可.【解答】(1)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OA=OC,AB∥CD,∴∠EAO=∠FCO,在△AOE和△COF中,∴△AOE≌△COF(AAS);(2)①解:如图1,∵MO⊥AC,∴∠MOC=90°,∵∠ABC=90°,∴∠MOC=∠ABC,又∵∠MCO=∠MCO,∴△MOC∽△ACB,∴MC:AC=OC:BC,∵AB=3,BC=4,∴AC=5,∴OC=2.5,∴MC:5=2.5:4,∴MC=,∴BM=;②如图2,△BMO是等腰三角形时,有三种情况:(Ⅰ)OB=OM,此时M与C重合,BM=4;(Ⅱ)OB=BM,BM=OB=BD=2.5;(Ⅲ)BM=OM,作MN⊥BD,∴BN=B0=;∵△BMN∽△BDC∴,∴BM===,∴BM=2.5或4或.【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第3小题考查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恰当分类讨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9.已知两个以O为顶点且不全等的直角三角形△AOB和△COD,其中∠ABO=∠DCO=30°.(1)如图1,设∠BOD=α(0°<α<60°),点E、F、M分别是AC、CD、DB的中点.连接FM、EM.请问:随着α的变化,试判断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求出的值;若变化,请说明理由;(2)如图2,若BO=3,点N在线段OD上,且NO=1,点P是线段AB上的一个动点,将△COD固定,△AOB绕点O旋转的过程中,线段PN长度的最大值是4;最小值是.【分析】(1)连接AD、BC,由∠AOB=∠COD=90°∠ABO=∠DCO=30°,得到,∠AOD=∠BOC,推出△AOD∽△BOC,求得∠OAD=∠CBO,,证得AD⊥BC由于点E、F、M分别是AC、CD、DB的中点,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得到EF∥AD,EF=AD,于是得到MF∥AD,MF=AD,在Rt△EFM中,=;(2)过O作OE⊥AB于E,由已知条件求出当P在点E处时,点P到O点的距离最近为,当旋转到OE与OD重合是,NP取最小值为:OP﹣ON=;当点P在点B处时,且当旋转到OB在DO的延长线时,NP取最大值OB+ON=4.【解答】解:(1)不变;=,如图1,连接AD、BC交于一点Q,AD交BO于P,∵∠AOB=∠COD=90°,∠ABO=∠DCO=30°,∵,∠AOD=∠BOC,∴△AOD∽△BOC,∴∠OAD=∠CBO,,∵∠APO=∠BPQ,∴∠BQP=∠AOB=90°,∴AD⊥BC,∵点E、F、M分别是AC、CD、DB的中点,∴EF∥AD,EF=AD,∴MF∥BC,MF=BC,在Rt△EFM中,=;(2)如图2,过O作OE⊥AB于E,∵BO=3,∠ABO=30°,∴AO=,AB=,∴AB•OE=OA•OB,∴OE=,∴当P在点E处时,点P到O点的距离最近为,这时当旋转到OE与OD重合是,NP取最小值为:OP﹣ON=;如图4,当点P在点B处时,且当旋转到OB在DO的延长线时,NP取最大值OB+ON=3+1=4,∴线段PN长度的最小值为,最大值为4.故答案为:4,.【点评】此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函数的应用.此题难度较大,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注意旋转前后的对应关系.10.两个全等的Rt△ABC和Rt△ADE中,∠ABC=∠ADE=90°,M、N分别是BD、CE的中点,连接MN,(1)若AB=ED,且B、A、D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如图1),猜想MN与BD的关系,并加以证明;(2)若AB=AD,sin∠BAC=,且B、A、D 三点不在一条直线上(如图2),求的值.【分析】(1)如图1,连接BN并延长,与DE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由∠ABC+∠ADE=180°,得到BC∥DE,得到∠CBN=∠EFN,∠BCN=∠FEN,证出△CBN ≌△EFN,得到BN=FN,EF=CB=AD,于是得到DF=DE+EF=AB+BC=AB+AD=BD,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2)过点E做BC的平行线,与BN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连接DF,由(1)可知,△CBN≌△EFN,MN=DF,证得△DEF∽△DAB,得到.由sin∠BAC=,得到tan∠BAC=,即DF=BD,得到MN=DF=BD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解:(1)MN⊥BD,MN=BD;如图1,连接BN并延长,与DE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ABC+∠ADE=180°,∴BC∥DE,∴∠CBN=∠EFN,∠BCN=∠FEN,∵CN=EN,在△CBN与△EFN中,,∴△CBN≌△EFN,∴BN=FN,EF=CB=AD,∴DF=DE+EF=AB+BC=AB+AD=BD,又∵BM=MD,∴MN=DF=BD,MN∥DF,∴∠BMN=∠BDE=90°,∴MN⊥BD;(2)过点E做BC的平行线,与BN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连接DF,由(1)可知,△CBN≌△EFN,MN=DF,∴EF=CB=DE,∠BCE=∠CEF,∵∠ABC+∠ADE=180°,∴∠BAD+∠BCE+∠CED=540°﹣180°=360°,∵∠DEF+∠CEF+∠CED=360°,∴∠BAD=∠DEF,∵,∴△DEF∽△DAB,∴.∵sin∠BAC=,∴tan∠BAC=,即DF=BD,∴MN=DF=BD.即.【点评】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梯形的中位线的性质,正确的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11.如图,已知B、C、E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ABC与△DCE都是等边三角形,其中线段BD交AC于点G,线段AE交CD于点F,求证:(1)△ACE≌△BCD;(2)=.【分析】(1)由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E都为等边三角形,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到两对边相等,一对角相等,利用等式的性质得到夹角相等,利用SAS 即可得证;(2)由(1)得出的三角形全等得到对应角相等,再由一对角相等,且夹边相等,利用ASA得到三角形GCD与三角形FCE全等,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得到CG=CF,进而确定出三角形CFG为等边三角形,确定出一对内错角相等,进而得到GF与CE平行,利用平行线等分线段成比例即可得证.【解答】证明:(1)∵△ABC与△CDE都为等边三角形,∴AC=BC,CE=CD,∠ACB=∠DCE=60°,∴∠ACB+∠ACD=∠DCE+∠ACD,即∠ACE=∠BCD,在△ACE和△BCD中,,∴△ACE≌△BCD(SAS),(2)∵△ACE≌△BCD,∴∠BDC=∠AEC,在△GCD和△FCE中,,∴△GCD≌△FCE(ASA),∴CG=CF,∴△CFG为等边三角形,∴∠CGF=∠ACB=60°,∴GF∥CE,∴=.【点评】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本题的关键.12.如图,在△ABC中,AB=AC,以AC为直径的⊙O交AB于点D,交BC于点E.(1)求证:BE=CE;(2)若BD=2,BE=3,求AC的长.(1)连结AE,如图,根据圆周角定理,由AC为⊙O的直径得到∠AEC=90°,【分析】然后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BE=CE;(2)连结DE,如图,证明△BED∽△BAC,然后利用相似比可计算出AB的长,从而得到AC的长.【解答】(1)证明:连结AE,如图,∵AC为⊙O的直径,∴∠AEC=90°,∴AE⊥BC,而AB=AC,∴BE=CE;(2)连结DE,如图,∵BE=CE=3,∴BC=6,∵∠BED=∠BAC,而∠DBE=∠CBA,∴△BED∽△BAC,∴=,即=,∴BA=9,∴AC=BA=9.【点评】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在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时,应注意利用图形中已有的公共角、公共边等隐含条件,以充分发挥基本图形的作用,寻找相似三角形的一般方法是通过作平行线构造相似三角形.也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圆周角定理.13.如图,四边形ABCD中,AD=CD,∠DAB=∠ACB=90°,过点D作DE⊥AC,垂足为F,DE与AB相交于点E.(1)求证:AB•AF=CB•CD;(2)已知AB=15cm ,BC=9cm ,P 是射线DE 上的动点.设DP=x cm (x >0),四边形BCDP 的面积为y cm 2.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分析】(1)先利用等角的余角相等得到∠B=∠DAC ,则可判断Rt △DFA ∽Rt △ACB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AB•AF=BC•AD ,然后利用AD=CD 代换即可得到结论;(2)连结PC ,如图,先在Rt △ACB 中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AC=12,再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AF=FC=AC=6,接着证明DE ∥BC ,则P 点到BC 的距离等于CF ,然后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和y=S △CPD +S △BCP 即可得到y 与x 的函数解析式.【解答】(1)证明:∵∠DAB=∠ACB=90°,∴∠DAC +∠BAC=90°,∠BAC +∠B=90°,∴∠B=∠DAC ,∵DF ⊥AC ,∴∠DFC=90°,∴Rt △DFA ∽Rt △ACB ,∴=,即AB•AF=BC•AD ,而AD=CD ,∴AB•AF=CB•CD ;(2)解:连结PC ,如图,在Rt △ACB 中,∵AB=15,BC=9,∴AC==12,∵DF ⊥AC ,DA=DC ,∴AF=FC=AC=6,∵∠DFC=∠ACB=90°,∴DE ∥BC ,∴P 点到BC 的距离等于CF ,∴y=S △CPD +S △BCP=•x•6+•9•6=3x +27(x >0).【点评】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断与性质:在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时,合理利用直角的作用.也考查了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列函数关系式.把四边形的面积化为两三角形面积的和是求函数关系式的关键.14.如图,已知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O 经过A 、B 、D 三点.过点B 作BE ∥AD ,交⊙O 于点E ,连接ED(1)求证:ED ∥AC ;(2)若BD=2CD ,设△EBD 的面积为S 1,△ADC 的面积为S 2,且S 12﹣16S 2+4=0,求△ABC 的面积.【分析】(1)由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得到∠BAD=∠DAC ,由于∠E=∠BAD ,等量代换得到∠E=∠DAC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即可得到结果;(2)由BE ∥AD ,得到∠EBD=∠ADC ,由于∠E=∠DAC ,得到△EBD ∽△ADC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即可得到结果.【解答】(1)证明:∵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BAD=∠DAC ,∵∠E=∠BAD ,。
初三相似三角形练习题含答案
![初三相似三角形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377b20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7a.png)
初三相似三角形练习题含答案1. 某个角的度数是60°。
它的补角和它的和是多少?解答:补角是90°减去该角的度数,即90°- 60° = 30°。
和角是该角的度数加上补角的度数,即60° + 30° = 90°。
2. 给出三角形ABC,其中∠ABC = 90°, AB = 6cm,AC = 8cm。
根据比例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出DE = ? (ADE与ABC相似,DE = x cm)解答:由三角形相似的性质可知,AB/DE = AC/AD。
代入已知条件可得6/DE = 8/AD。
交叉相乘得到8DE = 6AD,进一步可以得到4DE = 3AD。
根据题意可知AD = AE + DE,即8 = AE + x。
将此代入前面的等式中,可以得到4x = 3(8-x)。
解这个方程可以得到x = 6。
所以DE = 6cm。
3. 已知两个三角形ABC和DEF相似。
已知BC = 12cm,EF = 8cm,且BC/EF = 3/2。
求AB的长度。
解答: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AB/DE = BC/EF。
代入已知条件得到AB/8 = 12/8。
交叉相乘可得到8AB = 12 × 8,即AB = 12 × 8 ÷ 8 =12cm。
所以AB的长度为12cm。
4. 两个三角形相似,已知小三角形的面积为25cm²,大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解答: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它们对应边的比例的平方等于对应高的比例的平方。
假设小三角形的面积为S,大三角形的面积为T,对应边的比例为k,对应高的比例为h,那么我们可以得到:T/S = (k² × h²)/(k² × h²) = (k² × h²)/(1) = k² × h²根据题意,已知小三角形的面积为25cm²,所以S = 25。
初中数学经典相似三角形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初中数学经典相似三角形练习题(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1b86330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bc.png)
初中数学经典相似三角形练习题(附参考答案)初中数学经典相似三角形练习题(附参考答案)一、题目描述在初中数学中,相似三角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本文为您提供一些经典的相似三角形练习题,通过解答这些练习题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对相似三角形的理解。
本文附有详细的参考答案,供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和复习。
二、练习题1. 已知△ABC和△DEF相似,AB = 6cm,BC = 8cm,AC = 10cm,DE = 9cm,计算EF的长度。
2. △ABC与△DEF相似,AB = 2cm,BC =3.5cm,AC = 4cm,EF= 7cm,求DE的长度。
3. 在△ABC中,角A的度数为50°,角B的度数为70°,BC = 8cm。
若与△ABC相似的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10cm和12cm,求与△ABC相似的三角形的第三边的长度。
4. 在△ABC中,∠B = 90°,AC = 10cm,BC = 12cm。
若与△ABC相似的三角形的第二边为16cm,求与△ABC相似的三角形的第三边的长度。
5. 已知△ABC与△DEF相似,AB = 6cm,AC = 8cm,DE = 12cm,若EF = 18cm,求BC的长度。
6. 高度为5cm的小树和高度为12cm的大树的影子长度之比为2:3。
如果小树的影子长度为10cm,求大树的影子长度。
7. 一个航拍无人机垂直飞行,发现自己离地面的垂直距离与航拍无人机的长度(包括机身和旋翼)的比例为3:2。
如果航拍无人机的长度为120cm,求离地面的垂直距离。
8. 在一个旅游小组中,由5名成年人和7名儿童组成,其平均年龄为30岁。
如果另一个旅游小组由2名成年人和3名儿童组成,其平均年龄为24岁。
求这两个旅游小组的总年龄之比。
三、参考答案1.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知,EF与AC的比例应与DE与BC的比例相等。
即 EF/AC = DE/BC。
代入已知值,得 EF/10 = 9/8。
九年级数学上--相似三角形综合练习题(共30小题)
![九年级数学上--相似三角形综合练习题(共30小题)](https://img.taocdn.com/s3/m/6b59db71312b3169a451a4bb.png)
九年级数学上---相似三角形综合练习题(共30小题)一.解答题:1.如图,在△ABC中,DE∥BC,EF∥AB,求证:△ADE∽△EFC.2.如图,梯形ABCD中,AB∥CD,点F在BC上,连DF与AB的延长线交于点G.(1)求证:△CDF∽△BGF;(2)当点F是BC的中点时,过F作EF∥CD交AD于点E,若AB=6cm,EF=4cm,求CD的长.3.如图,点D,E在BC上,且FD∥AB,FE∥AC.求证:△ABC∽△FDE.4.如图,已知E是矩形ABCD的边CD上一点,BF⊥AE于F,试说明:△ABF∽△EAD.5.如图,E是▱ABCD的边BA延长线上一点,连接EC,交AD于点F.在不添加辅助线的情况下,请你写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并任选一对相似三角形给予证明.6.已知:如图①所示,在△ABC和△ADE中,AB=AC,AD=AE,∠BAC=∠DAE,且点B,A,D在一条直线上,连接BE,CD,M,N分别为BE,CD的中点.(1)求证:①BE=CD;②△AMN是等腰三角形;(2)在图①的基础上,将△ADE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其他条件不变,得到图②所示的图形.请直接写出(1)中的两个结论是否仍然成立;(3)在(2)的条件下,请你在图②中延长ED交线段BC于点P.求证:△PBD∽△AMN.7.如图,在4×3的正方形方格中,△ABC和△DEF的顶点都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的顶点上.(1)填空:∠ABC= _________ °,BC= _________ ;(2)判断△ABC与△DEC是否相似,并证明你的结论.8.如图,已知矩形ABCD的边长AB=3cm,BC=6cm.某一时刻,动点M从A点出发沿AB方向以1cm/s 的速度向B点匀速运动;同时,动点N从D点出发沿DA方向以2cm/s的速度向A点匀速运动,问:(1)经过多少时间,△AMN的面积等于矩形ABCD面积的?(2)是否存在时刻t,使以A,M,N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CD相似?若存在,求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9.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若AB∥DC,AD=BC,对角线BD、AC把梯形分成了四个小三角形.(1)列出从这四个小三角形中任选两个三角形的所有可能情况,并求出选取到的两个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概率是多少;(注意:全等看成相似的特例)(2)请你任选一组相似三角形,并给出证明.10.如图△ABC中,D为AC上一点,CD=2DA,∠BAC=45°,∠BDC=60°,CE⊥BD于E,连接AE.(1)写出图中所有相等的线段,并加以证明;(2)图中有无相似三角形?若有,请写出一对;若没有,请说明理由;(3)求△BEC与△BEA的面积之比.11.如图,在△ABC中,AB=AC=a,M为底边BC上的任意一点,过点M分别作AB、AC的平行线交AC 于P,交AB于Q.(1)求四边形AQMP的周长;(2)写出图中的两对相似三角形(不需证明);(3)M位于BC的什么位置时,四边形AQMP为菱形并证明你的结论.12.已知:P是正方形ABCD的边BC上的点,且BP=3PC,M是CD的中点,试说明:△ADM∽△MCP.13.如图,已知梯形ABCD中,AD∥BC,AD=2,AB=BC=8,CD=10.(1)求梯形ABCD的面积S;(2)动点P从点B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B⇒A⇒D⇒C方向,向点C运动;动点Q从点C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C⇒D⇒A方向,向点A运动,过点Q作QE⊥BC于点E.若P、Q两点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目的地时整个运动随之结束,设运动时间为t秒.问:①当点P在B⇒A上运动时,是否存在这样的t,使得直线PQ将梯形ABCD的周长平分?若存在,请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②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这样的t,使得以P、A、D为顶点的三角形与△CQE相似?若存在,请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③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这样的t,使得以P、D、Q为顶点的三角形恰好是以DQ为一腰的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4.已知矩形ABCD,长BC=12cm,宽AB=8cm,P、Q分别是AB、BC上运动的两点.若P自点A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AB方向运动,同时,Q自点B出发以2cm/s的速度沿BC方向运动,问经过几秒,以P、B、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BDC相似?15.如图,在△ABC中,AB=10cm,BC=20cm,点P从点A开始沿AB边向B点以2cm/s的速度移动,点Q从点B开始沿BC边向点C以4cm/s的速度移动,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问经过几秒钟,△PBQ与△ABC相似.16.如图,∠ACB=∠ADC=90°,AC=,AD=2.问当AB的长为多少时,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17、已知,如图,在边长为a的正方形ABCD中,M是AD的中点,能否在边AB上找一点N(不含A、B),使得△CDM与△MAN相似?若能,请给出证明,若不能,请说明理由.18.如图在△ABC中,∠C=90°,BC=8cm,AC=6cm,点Q从B出发,沿BC方向以2cm/s的速度移动,点P从C出发,沿CA方向以1cm/s的速度移动.若Q、P分别同时从B、C出发,试探究经过多少秒后,以点C、P、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CBA相似?19.如图所示,梯形ABCD中,AD∥BC,∠A=90°,AB=7,AD=2,BC=3,试在腰AB上确定点P的位置,使得以P,A,D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P,B,C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20.△ABC和△DEF是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D=90°,△DEF的顶点E位于边BC的中点上.(1)如图1,设DE与AB交于点M,EF与AC交于点N,求证:△BEM∽△CNE;(2)如图2,将△DEF绕点E旋转,使得DE与BA的延长线交于点M,EF与AC交于点N,于是,除(1)中的一对相似三角形外,能否再找出一对相似三角形并证明你的结论.21.如图,在矩形ABCD中,AB=15cm,BC=10cm,点P沿AB边从点A开始向B以2cm/s的速度移动;点Q沿DA边从点D开始向点A以1cm/s的速度移动.如果P、Q同时出发,用t(秒)表示移动的时间,那么当t为何值时,以点Q、A、P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22.如图,路灯(P点)距地面8米,身高1.6米的小明从距路灯的底部(O点)20米的A点,沿OA所在的直线行走14米到B点时,身影的长度是变长了还是变短了?变长或变短了多少米?23.阳光明媚的一天,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去测量一棵树的高度(这棵树底部可以到达,顶部不易到达),他们带了以下测量工具:皮尺,标杆,一副三角尺,小平面镜.请你在他们提供的测量工具中选出所需工具,设计一种测量方案.(1)所需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 ;(2)请在下图中画出测量示意图;(3)设树高AB的长度为x,请用所测数据(用小写字母表示)求出x.24.如图,李华晚上在路灯下散步.已知李华的身高AB=h,灯柱的高OP=O′P′=l,两灯柱之间的距离OO′=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似三角形性质专项训练
1、如图,已知D、E分别是△ABC的AB、AC边上一点,DE∥BC,且S△ADE∶S四边形DBCE=1∶3,那么AD∶AB等于
A.1
4
B.
1
3
C.
1
2
D.
2
3
2、如图,DE是△ABC的中位线,M是DE的中点,CM的延长线交AB于N,
那么S△DMN:S四边形ANME=______.
A 1:4
B 1:5
C 2:5
D 2:7
3、如图,Rt△ABC中,∠ACB=90°,直线EF∥BD,交AB于点E,交AC于点G,交AD于点F,若,则为()
A.1
4
B.
1
3
C.
1
2
D.
1
9
4、在比例尺为1:10000的地图上,若某建筑物在图上的面积为50cm2,则该
建筑物实际占地面积为()
A、50m2
B、5000m2
C、50000m2
D、500000m2
5、如图,小东用长为3.2m的竹竿做测量工具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移动竹竿,使竹竿、旗杆顶端的影子恰好落在地面的同一点.此时,竹竿与这一点相距8m、与旗杆相距22m,则旗杆的高为()
A.12m B.10m C.8m D.7m
6、△ABC∽△A1B1C1,相似比为2:3,△A1B1C1∽△A2B2C2,相似比为5:4,则△ABC与△A2B2C2的相似比为()
A. B. C. D.
7、如图,△ABC中,D,F是AB的三等分点,E,G是AC的三等分点,则S△ADE:S四边形DFGE:S四边形FBCG 为()
A.1:2:3 B.1:4:9 C.1:3:5 D.1:4:6
8、把一个矩形减去一个尽可能大的正方形,若剩下的矩形与原矩形相似,那么原矩形的长与宽之比为( )
):2 B.3:2 C.(5-1):2 D.(1+6):2
A.(15
9、若DE∥BC,且DE:BC=1:2,则AD:DB为()
A.1:4 B.1:3 C.1:2 D.1:1
10、如图,P是Rt△ABC斜边AB上任意一点(A、B两点除外),过点P作一直线,使截得的三角形与Rt△ABC相似,这样的直线可以作()
A、1条
B、2条
C、3
条 D、4条
11、如图,AB∥CD,AE∥FD,AE,FD分别交BC于点G、H,则图中共有相似三角形
A.4对 B.5对 C.6对 D.7对
12、把一个三角形变成和它相似的三角形,若面积扩大5倍,则边长扩大();若边长扩大5倍,则面积扩大()
A.5倍,10倍 B.10倍,25倍 C5倍,25倍 D.25倍,25倍
13、
14、在梯形ABCD中,AD∥BC,AC与BD相交于O,如果AD∶BC=1∶3,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S△COD =9S△AOD B.S△ABC =9S△ACD C.S△BOC =9S△AOD D.S△DBC =9S△AOD
15、在△ABC中,点D在边AB上,点E在边AC上,且DE//BC,若AD:DB=1:2,则S△ADE:S四边形BCED=()
A.1:2 B.1:3 C.1:9 D.1:8
16、如图,若DE∥ BC,DF∥ AC,则下列正确的是()
A.AD DB
BC DF
=B.
AE FC
EC BF
=C.
DF DE
AC BC
=D.
EC BF
AE BC
=
17、用一个5倍的放大镜去观察一个三角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三角形的每条边都扩大到原来的5倍
B.三角形的每个角都扩大到原来的5倍
C.三角形的面积扩大到原来的25倍
D.三角形的周长扩大到原来的5倍
18、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E是AB的中点,G是AC上一点,AG:GC=1:5,连EG延长
交AD于F,则DF
AF
为()
A. 2 B.2.5 C.3 D.4
19、如图,∠B=∠ACD,AD=8,DB=6,则AC为()
A.26 B.46 C.27 D.47
20、如图,在矩形ABCD中,E在AD上,EF⊥BE,交CD于F,连结BF,则图中与△ABE一定相似的三角形是
A.△EFB
B.△DEF
C.△CFB
D.△EFB和△DEF
2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是AB上一点,DE∥BC, CE∥AD。
若S△BEC =1,S△ADE =3,则S△CDE为()
A.2 B.3
2
C.3 D.2
22、如图,△ABC与△AEF中,AB=AE,BC=EF,∠B=∠E,AB交EF于D.给出下列结论:①∠AFC=∠C;②DE=CF;③△ADE∽△FDB;④∠BFD=∠CAF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_________ .
23、如图,在Rt△ABC中,∠ACB=90°,∠A=30°,CD⊥AB于D,
则S△ABC:S△BCD=()
A.2:1 B.3:1 C.3:1 D.4:1
24、如图,在▱ABCD中,AB=6,AD=9,∠BAD的平分线交BC于点E,交DC的延长线于点F,BG⊥AE,垂足为G,若BG=,则△CEF的面积是()
A. B. C. D.
25、如图,梯形ABCD中,AB∥CD,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下面四个结论:①△AOB∽△COD;②△AOD∽△BOC;③S△DOC:S△BOA= DC:AB;④S△AOD=S△BOC,其中结论始终正确的有()A.4个 B.3个 C.2个 D.1个
26、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是BC的中点,F是CD上一点,且CF=1
4
CD,下列结论:①
,②△ABE∽△AEF,③AE⊥EF,④△ADF∽△ECF.其中正确的个数为()A.1B.2C.3D.4
27、在ABCD中,CF:BF=1:2,则S △CEF:S△ADE=()
A.1:2 B.1:3 C.1:4 D.1:9
28、如图所示,把△ABC沿AB边平移到△A′B′C′的位置,使它们重叠部分(即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原三角形面积的一半,若AB=,则此三角形移动的距离AA′是()
A.-1
B.
C.1
D.1 2
29、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之比是2:3,面积为之和为39cm2,则较小三
角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__
30、如图,在Rt△ABC中,∠ACB=90°,点D是斜边AB的中点,DE⊥AC,垂足为E,若DE=2,CD=2,则BE的长为_________________
31、如图,DE是△ABC的中位线,F是DE的中点,C F的
延长线交AB于点G,则AG∶GD=________________,
S△AGC:S△ABC=____________________
,
32、在矩形ABCD中, 点E、F分别在边AD、DC上,△ABE∽
△DEF,AB=6,AE=9,DE=2,则EF=_______________
33、如图,在▱ABCD中,M、N为BD的三等分点,连接CM并延长交AB与点E,连接EN并延长交CD于点F,则DF:AB=______.
34、如图,上体育课时,甲、乙两名同学分别站在C、D的位置时,
乙的影子恰好在甲的影子里边,已知甲,乙同学相距1米.甲身
高1.8米,乙身高1.5米,则甲的影长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米.
35、如图,光源P在横杆AB的正上方,AB在灯光下的影子为CD,AB
∥CD,AB=2m,CD=6m,点P到CD的距离是2.7m ,则AB 与CD 间的
距离是_________m。
36、点E是正方形ABCD的边BC的中点,AE与BD相交于点F,则
s1:s2:s3:s4=____________
37、如图,PF⊥BC,AD∥BC,AD=2,BC=5,EF=3,则
PF=___________________
38、如图,在ABCD中,E为AB延长线上一点,AB:AE=2:5,若S △CDF=12cm2,则S△BEF=______cm2.
39、如图,DE∥BC,S△ADE:S四边形BCED=1:4,则
AD
=___________________
BD
40、在ABCD中,EF∥ AB,DE:AE=2:3,EF=4,则CD=_______________
41、在矩形ABCD中,AB=8,BC=6,P是线段BC上一点(P不与B重合),M是DB上一点,且BP=DM,设BP=X,记S△MBP=Y,则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__
42、在ABCD中,DE:EC=2:3,则S1:S2:S3 =_____________
43、两个相似三角形的一组对应边分别是15和23,它们的周长之差为40,则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分别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4、一等腰三角形纸片,底边长15cm,底边上的高22.5cm.现沿依次从下往裁剪宽度均3cm矩形纸条,如图所示.已知剪得纸条中有一是正方形,则这正方形纸条是第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