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一、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1.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的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主要关注社会经济制度、经济发展和社会阶级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2.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

它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要素。

3.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形式等方面。

二、生产与再生产理论1.生产过程:生产过程是指人们利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进行物质生产的过程。

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

2.再生产:再生产是指社会生产过程的不断更新和扩大。

它包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形式。

3.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指通过积累和投资等方式,使社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它包括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形式。

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1.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价格、供求等市场因素来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2.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指以国家计划为指导,通过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

3.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比较: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在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发展速度、社会公平等方面存在差异。

四、分配与消费理论1.分配:分配是指社会产品在各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

它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种形式。

2.消费: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消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

它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种形式。

3.消费与生产的辩证关系:消费与生产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而生产又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五、阶级与国家理论1.阶级:阶级是指由于人们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地位不同而形成的社会集团。

它具有特定的共同利益和对立利益。

2.国家: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它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

政治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大全

政治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大全

政治经济学重要名词解释大全1、劳动价值论:(1)、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2)、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3)、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价值的源泉;(4)、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

物化劳动即死劳动,只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2、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3、生产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4、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3、产品分配形式。

5、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常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

6、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

又被称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7、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运行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体制。

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

8、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9、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10、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1,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指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和收益的经济关系。

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不同结合方式,决定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也是区别不同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指标。

2,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包括服务),商品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必须是一种劳动产品,能满足人民的某种需要;必须用来交换。

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3,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使用价值是构成一切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所体现的是人和物的关系,本身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4,交换价值: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旦进入交换领域就具有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5,价值:生产商品的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或者说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6,具体劳动: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劳动的永恒性;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7,抽象劳动: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只能在量上发挥作用。

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历史范畴。

8,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是指不经过特殊的训练和学习,每一个人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能和知识的人所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是不等的,复杂劳动是自乘的或不如说是多倍的简单劳动。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1. 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之间关系的学科,探讨经济活动在政治环境下的规律。

2. 社会生产力: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3. 资本主义:一种以私有制、市场经济和利润追求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资本家持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生产商品,通过交换获取利润。

4. 市场经济:一种经济体制,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和分配资源,政府干预较少。

5. 社会主义:一种以公有制、计划经济和分配公平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劳动者掌握生产资料并享有生产成果。

6. 计划经济:一种经济体制,由政府按照一定计划安排生产、分配和消费,以推动社会发展。

7. 劳动力:指劳动者所具备的劳动能力和技能,是产生商品和服务的源泉。

8. 利润:企业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重要驱动力。

9. 垄断:指市场上某一行业或企业的垄断地位,通过控制价格和产量实现利润最大化。

10. 贫富差距:社会中个人或阶层之间财富、收入等差异的程度,是社会不平等的表现之一。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1 私人劳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其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2 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3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

4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5 价格:价值的货币表现。

6 具体劳动: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

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7 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

它体现者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8 个别劳动时间:指生产某种商品的各个商品生产者各自花费的劳动时间。

9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0 简单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变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1 扩大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已经不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是经常变现在一系列商品上。

12 一般价值形式: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统一的集中的变现在某种商品上。

13 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4 价值尺度:指货币可以作为衡量和计算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标准。

15 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16 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做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的职能。

17 支付手段:指货币以来借贷债务或支付赋、租金、工资等的职能。

18 世界货币: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19 等价形式: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能够与另一种商品交换的形式。

20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21 货币流通: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

22 价值形成过程:即指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过程。

23 价值增值过程: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政治经济学派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派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派名词解释
1. 商品:商品就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呀!就像你去超市买的各种东西,那可都是商品呢!比如说面包,它是面包师傅劳动生产出来,然后放到超市里等着我们去买,这就是典型的商品呀!
2. 价值:价值不就是商品中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嘛!好比你精心制作的一个手工艺品,你在上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赋予了它价值呀!
3. 使用价值:使用价值简单说就是物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呀!像手机能让我们通讯、上网,这就是手机的使用价值呀,这多好理解呀!
4.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呀!就好像工人辛苦工作创造了很多财富,但资本家却拿走了大部分,这多不公平呀!
5. 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就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呀!就如同房子的地基,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架构呢!
6. 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就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呀!像法律、道德这些,不就是上层建筑嘛,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可大啦!
7. 阶级:阶级就是按照经济地位来划分的社会群体呀!像富人和穷人,这不就是不同的阶级嘛,这差距可明显了呀!
8. 剥削:剥削不就是一方无偿地占有另一方的劳动成果嘛!像有些老板拼命压低工人工资,这就是剥削呀,太可恶了!
9. 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呀!就像工厂里的机器和工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生产方式呀!
10. 社会再生产:社会再生产就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呀!就像我们每天的生活,不断地进行各种活动,这就是社会再生产的一部分呀!
我的观点结论:这些政治经济学派的名词都是很重要的概念,理解了它们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经济现象和本质呀!。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1.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狭义: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广义:包括生产全过程中的一切经济关系,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

3.经济规律:是各种经济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第二章1.商品经济: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一。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3.抽象劳动:抽掉了各种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5.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6.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第三章市场经济: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1.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2.资本: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为资金及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能够创造、带来新增价值的价值附着物。

3.不变资本: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

4.可变资本: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5.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第五章1.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2.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3.资本积聚:单个资本因积累而增大,它是积累的直接结果。

4.资本集中:若干个较小的资本合并成较大的资本。

第六章1.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值,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2.资本周转:周而复始不断进行的资本循环。

3.年剩余价值率:为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和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1.利润: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利润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后来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若干货币之间相交换的关系或比例。

2.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而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3.相对剩余价值: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4.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的得那部分剩余价值、5.级差地租:就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构成。

它是耕种较优土地所获得的、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

及形成原因: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6.金融寡头:既控制银行又控制工业的最大垄断资本家。

它充分利用股份有限公司制度提供的参股控股办法,支配更多的企业,形成庞大的资本主义企业集团。

7.超经济强制: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地主对农民享有的经济以外的种种特权,这使封建地主得以无偿剥削作为小私有者的农民的劳动。

8.卡特尔: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在瓜分市场、规定商品产量和商品价格等方面达成协议的一种组织形式。

9.国际垄断同盟:不同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垄断组织,为保证获得垄断利润,从经济上分割世界而建立的一种暂时的国际经济协定或联合。

10.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开设分支机构,并在一个统一的决策体系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国际型企业。

11.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通过生产要素的全球性配置,使各国或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存日益增强,相互融合日益加深,相互制约日益冲突,并在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逐步一体化的历史进程。

12.社会生产力: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13.社会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14.科学抽想法:运用人类思维的想象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抽去外部的、偶然的、表面的联系,找出内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1.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2.生产资料:是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宗和。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5.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6.劳动资料:是生产中用来影响和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

7.劳动对象:是人吧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

8.商品: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9.劳动力:活的人体中存在的,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10.使用价值: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11.价值:凝结在或者说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价值。

12.具体劳动: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有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就是有用劳动,又称具体劳动。

13.抽象劳动:搬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

1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5.劳动生产率: 作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

16.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17.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18.价值规律: 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它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都交换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

19.交换价值: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或量的比例。

20.生产社会化: 是指生产过程的本身社会化,既有分散的小生产转变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

21.社会分工:是指劳动的分工,及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

22.资本: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3.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叫做剩余价值率。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8、有效竞争: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
9、过度竞争:由于进入企业过多,已经使得许多企业甚是全行业处于低利润,甚至是负利润的状态,但是生产要素和企业仍无法从这个行业中退出,使全行业的低利润甚至是负利润状态长期的持续下去的市场结构。
10、银行资本:是银行资本所有者为经营银行获得利润所投入的自由资本和通过各种途径集中到银行的资本货币。
4、简述资本的一般特点和主要形态
(1)特点:资本的增殖性
资本的运动性
资本的返还型
资本的风险性
(2)形态:货币资本形态
一、名词解释
1、产权: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人们在生产资料上形成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处分、转让、收益等关系。受到成文或非成文的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在法权方面就分别
表现为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分权、转让权和收益权。
2、资本积累: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入的情况下,把利益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得以扩大的过程。
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生产地位的总和,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有制和产品的分配方式,属于本质关系层次。
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属于经济运行关系层次,其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一定改变经济制度的属性。
答: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经济系数是衡量社会财富分配的重要指标。在洛伦兹曲线中,它是指绝对平等线和实际洛伦兹曲线围成的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的比例。经济系数在0和1之间变动。
越接近于1,表示社会财富分配不平等。越接近于0,表示社会财富平等。
4.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区别:(1)含义不同: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1.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和收益的经济关系。

2.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包括服务)。

3.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4.交换价值: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进入交换领域/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表现的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的数量关系。

5.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6.具体劳动: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7.抽象劳动: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8.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不经过特殊的训练和学习,每一个人普遍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能和知识的人所能从事的劳动。

9.商品经济:以商品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11.价值形式: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或者说是交换关系、价值关系。

12.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13.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原则进行交换。

★表现形式:价值是通过价格表现的,价格水平决定于商品价值量的大小,价格水平变动决定于商品价值量的变化。

14.市场经济:①、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基础配置经济资源的经济形式;②、发达经济形式的表现形态;③、推动近代以来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15.劳动力商品:一种特殊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6.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无偿地为资本所有者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17.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用来购买厂房、机器设备、原料、辅助材料等生产资料的资本。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政治经济学是研究政治和经济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影响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政府如何通过经济政策影响经济活动,并研究经济现象背后的政治动因。

以下是对一些政治经济学常用名词的解释。

1. 政府干预:指政府通过政策或法规来调控经济活动,包括税收、补贴、监管、货币政策等。

政府干预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市场失灵、保护消费者权益,以及促进经济增长和公平分配。

2. 市场失灵:指市场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和分配财富的情况。

市场失灵通常由信息不完全、外部性、公共产品和垄断等因素引起,政府干预可以通过修正市场失灵来提高资源的效率和公平性。

3. 经济周期: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期内出现波动的情况。

经济周期通常包括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周期,以维持稳定的经济增长。

4. 货币政策:指政府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等手段来调控经济活动。

货币政策影响经济的通货膨胀、利率水平、经济增长和就业等方面。

5. 财政政策: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经济活动。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减税、增加政府支出或调整债务来刺激经济增长,也可以通过增加税收或减少政府支出来控制通货膨胀。

6. 收入分配:指经济中个人或家庭之间收入的分配情况。

收入分配是经济公平性的重要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社会福利政策来调节收入分配,减少贫富差距。

7. 社会福利:指满足社会成员基本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各种福利措施和服务。

社会福利政策旨在提供公共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住房等服务,以改善社会福利水平和促进社会稳定。

8. 国际贸易:指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

国际贸易有助于国家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实现经济增长和互利合作。

政府可以通过关税、贸易壁垒和贸易协定等手段来调节国际贸易。

9. 公共产品:指无法排除个人使用或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且一个人的消耗不会减少其他人的利益。

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如公共安全、道路、教育和公共卫生等。

10. 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1、生产: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生产不仅包括创造物质资料财富的实践活动,也包括创造非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其基本构成要素:⑴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⑵劳动力。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4、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5、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6、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7、劳动资料:是生产中用来影响和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如生产工具(最重要)、土地、建筑物、道路、河流、仓库等。

8、劳动对象:是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包括:一是天然劳动对象,如原始森林、地下矿藏、天然水域、未开垦的土地等;二是经过劳动加工过的对象,如原材料);9、劳动力:指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也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即劳动者。

10、商品: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11、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12、交换价值:是指能用来交换别的商品,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的量的关系或量的比例。

13、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或者说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14、具体劳动:是指有用劳动,即各种具体形式的劳动。

15、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1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7、劳动生产率:作为生产某种作用价值的效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效率。

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多少;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多少。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1.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要素,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

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交换的劳动关系。

2.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它反映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3.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即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主体。

它反映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厂商):在现有正常的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2):一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行业):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来生产社会所需要的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受供求影响。

5.复杂劳动:指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

6.简单劳动:指不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就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时间到劳动的倍加。

7.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也就是利润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扩大,用于扩大再生产。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来源,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8.资本积聚: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际量的扩大。

9资本集中:指把若干个已有的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途经:并购、发行股票。

10.资本循环:生产资本从最初的形态即货币资本的形态出发,以此经过购买、生产、销售等阶段,并相应变化资本的职能形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实现增值最后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过程。

11.资本周转:资本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它考察的是时间和速度的问题。

12.固定资本:是指以房产、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它的价值是逐次转移到所生产的产品中去的。

13.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消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字自然的界的能力。

关系:反应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内容:生产力包含 3 因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特色:是生产方式的决定因素。

2.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也称经济关系,是各样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派、互换和花费的关系。

它与生产力共同构成生产方式,是所有制的基础。

3.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围,其内部构造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据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构成。

(可再详细解说一下所有、据有、支配、使用的含义)此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4.所有权:(1)定义: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公司垄断的据有某物,从而能够依照自己的意志对该物办理;作为经济用语指人们据有某物并依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2)特色:所有权是在必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波及和反应着很多派生的权益。

( 3)与所有制关系: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着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

5.产权:( 1)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益的总和。

(2)内容:包含所有权及其衍生的据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分权和利润权。

( 3)基本特色:产权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权由一组或一束权益构成;产权拥有独立性、排他性、转让性和利润性。

6.产权制度:(1)定义:对于产权界定、营运、保护等的系统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和。

(2)关系:它反应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财产所有者、营运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经济的拘束关系。

(3)特色:出资者权益与法人财产权的分别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典型特色。

7.生产方式:(1)定义:获取物质资料的方式称为生产方式。

(2)内容:它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自然物质方式;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方式,它表示人类社会发展在必定阶段上的嘉会性质。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1 生产力: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和自然界发生一定的关系。

2 生产关系: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

3 所有制:是指人们对物质资料的占有形式,通常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即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反映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是指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

居于支配地位的所有制性质,决定了该所有制结构的性质。

4 所有权:是所有人依法对自己财产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它是一种财产权,所以又称财产所有权。

所有权是物权中最重要也最完全的一种权利,具有绝对性、排他性、永续性三个特征,具体内容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等四项权利。

产权和所有权的区别是:产权是一个较大的概念,产权包括所有权。

房地产所有权只是房地产产权中主要的一种。

5 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

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6 产权制度: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产权制度的最主要功能在于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7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

8 经济制度:是指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反映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建立、维护和发展有利于其政治统治的经济秩序,而确认或创设的各种有关经济问题的规则和措施的总称。

9 经济体制:指在一定区域内(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

通常是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

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

社会的经济关系,即参与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单位、各个个人的地位和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是通过这样的体系表现出来。

经济体制除了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管理体制外,还包括各行各业如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等等各自的管理体制,此外各个不同企业的企业管理体制也属于经济体制的范围。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自己整理超全~)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自己整理超全~)

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一般的人类劳动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具体劳动: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抛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社会属性。

个别劳动时间:生产者生产同种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个别价值:由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简单劳动: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的效率或能力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价值形式: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简单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偶然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物物交换扩大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许多个简单价值表现的总和,简单价值表现的扩大)一般价值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种商品上货币: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本质)货币形式:当某些金属取得了固定的担当一般等价物的独占权时,一般价值形式就发展成了货币形式,货币形式大致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和信用货币几个发展阶段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纸币流通规律:体现的是纸币和货币金属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所必须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量。

银行券:由发行银行发行的用以代替商业票据的银行票据,是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

政治经济学 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 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导论1.劳动资料:是人的劳动的传导体(是生产工具)。

2.劳动对象:人们将劳动加于其上的物体。

3.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4.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

5.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式。

6.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第一章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第二章8.价值尺度:货币是衡量价值大小的尺度。

9.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10.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11.支付手段:货币在商品的赊购赊销中起延期支付作用12.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是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13.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14.通货紧缩: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15.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第三章16.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17.价值规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

其主要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同商品的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既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又是价值实现的规律;既调节商品生产,又调节商品交换。

18.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通过供求和价格变动、市场竞争、风险约束等途径调节经济运行和实现资源配置的作用过程。

第四章19.资本:能实现价值增殖的价值20.劳动力: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总和。

21.剩余价值:工人在剩余劳动实践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22.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用v表示(1)从价值增殖过程看:价值源泉(2)从劳动过程看:能动性条件23.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用c表示(1)从价值增殖过程看:价值未变化(2)从劳动过程看:物质条件24.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25.绝对剩余价值: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更多剩余价值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1,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指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和收益的经济关系。

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不同结合方式,决定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也是区别不同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指标。

2,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包括服务),商品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必须是一种劳动产品,能满足人民的某种需要;必须用来交换。

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3,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使用价值是构成一切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所体现的是人和物的关系,本身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4,交换价值: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旦进入交换领域就具有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5,价值:生产商品的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或者说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6,具体劳动: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劳动的永恒性;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7,抽象劳动: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只能在量上发挥作用。

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历史范畴。

8,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是指不经过特殊的训练和学习,每一个人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能和知识的人所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是不等的,复杂劳动是自乘的或不如说是多倍的简单劳动。

9,商品经济:是以商品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称。

最显著的特点是,直接为交换而生产,生产借助交换而进行。

商品经济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的。

在历史上经历了从简单商品经济到发达商品经济的过程。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社会分工和排他性占有关系的出现。

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还与商品的质量优劣相关。

11,价值形式: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或者称之为交换关系,价值关系。

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12,货币: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具有四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13,价值规律: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表现形式为:价值通过价格表现,价格水平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决定着市场经济的整个发展。

14,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基础配置经济资源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式;市场经济是推动近代以来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15,劳动力商品:一种特殊的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

16,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17,剩余劳动时间:无偿地为资本所有者的时间。

18,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厂房,机器设备,原料,辅助材料等生产资料的资本叫不变资本。

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叫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没有消失,只不过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了而已,其量的大小并没有发生变化。

可变资本能生产出超过工资部分的价值,实现价值增值。

19,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所有者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

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剩余劳动。

在私有制资本生产中它体现了阶级剥削关系,而在社会主义公有资本的生产中则体现了劳动者个人为社会提供剩余劳动的制度性约束关系。

20,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m’准确地表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m’表示了劳动者提供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对企业和社会贡献的水平。

m’=m\v,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劳动时间除以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除以必要劳动。

21,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22,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第一,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实质;第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商品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和主要过程;第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市场行为主体的命运。

23,工资: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格。

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两种基本形式。

二者都是以劳动力的价值为基础的,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24,简单再生产:按照原有的生产规模不断重复进行的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而且是经济关系的再生产。

从一般的简单再生产的过程来看,工人不仅创造了剩余价值,创造了可变资本,而且创造了全部资本。

25,扩大再生产:按照扩大的生产规模不断更新的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就是企业把获得的剩余价值,不是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剩余价值作为新的资本追加投入生产过程,转化为新的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扩大再生产可以划分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26,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

这种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教主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是技术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它带来相对人口过剩。

资本有机构成的总趋势是缓慢但却持续提高。

27,相对人口过剩:指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

相对人口过剩是由资本积累造成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相对人口过剩可起到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

相对过剩人口有三种基本形式: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

28,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将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29,资本积聚:指个别资本依靠自己的资本积累,即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的总量。

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基础,资本积聚又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资本积聚受到两个限制:第一,资本积聚是以资本积累为基础的,要受到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财富增长总量的限制,第二,资本积聚要受到社会资本分散程度的限制。

30,资本集中:指个别资本通过结合而形成较大的资本。

它既可以通过大资本兼并小资本来实现,也可以由原来分散的中小资本联合起来成为新的更大的资本。

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最强有力的杠杆。

31,垄断: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而生产和资本集中到一定阶段,就会自然形成垄断。

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质是垄断的根源,资本积累的内在矛盾迫使资本从集中走向垄断,规模经济效益促使少数大资本走向垄断。

垄断适应生产集中和生产社会化要求,具有科学的管理内涵和先进的组织形式,是市场竞争自身发展的结果。

32,资本循环: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

33,资本周转:资本的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资本周转是进一步分析影响资本运动速度的主要因素、资本运动的速度对资本价值增值的影响。

34,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其价值在多次生产过程中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销售,一部分一部分逐步地收回。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等劳动对象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生产资本。

投入到劳动对象上的这部分生产资本,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其使用价值被全部消耗掉,其价值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随着产品的销售,其价值一次全部收回。

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其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而是由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其劳动再生产出来。

35,折旧率:每年所提取的折旧费占固定资本总价值的比率叫折旧率。

折旧率低,表现固定资本使用年限长,可以降低分摊在每一产品上的固定资本费用,但会减缓资本周转速度,不利于及时采取新技术;反之,有利于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和进步,减少或消除无形磨损带来的损失。

36,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从物质形态上来看,按照社会总产品的最终用途,社会总产品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类。

与社会产品的物质形态相适应,社会生产就分成两大部类:有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构成的第一部类和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构成的第二部类。

37,外延扩大再生产:资本各要素在规模数量上的相应扩大而实现的扩大再生产。

需要以资本积累为前提。

必须具备两个物质条件:在社会总产品中要有可供追加的生产资料,生活总产品中要有可供追加劳动力所必需的追加的消费资料。

38,内涵扩大再生产: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和结构,来提高产出率而实现的扩大再生产。

39,经济周期:经济波动是社会总资本运动中扩张和收缩的交替过程,表现为周期运动的特征。

这种经济波动的周期运动称之为经济周期。

一般分为繁荣阶段,衰退阶段,萧条阶段,复苏阶段等四个阶段。

4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指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爆发的生产过程的危机。

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有周期性爆发的规律。

新的特点:危机频繁,周期缩短;周期的阶段交替界限模糊;危机的程度有所减弱。

41,成本: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

人们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称之为成本。

42,利润:把剩余价值看成整过预付资本的产物,就叫利润。

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