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社会之间

合集下载

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关系

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关系

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法治理念在不断深入人心。

作为一个法治国家,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既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也关系到每个公民的权益保障和人权尊重。

本文将探讨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互动和相辅相成的关联。

法治国家是指基于法治原则和法治体系,依法治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国家。

法治国家是法治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在法治国家中,法律权威、法律尊严和法律公正是得到保障和维护的,法治体系的运作也得到有效的实施和监督。

在一个法治国家中,政府行使权力必须遵循法律,不能超越法律的约束,同时,公民也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治社会是指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都依法规范和保护的社会。

在一个法治社会中,法律不仅是强制性的,而且是具有普遍公认的,通过法律制度可以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

法治社会注重法律的平等和公正,也能调动社会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对于公民而言是可预见且适用的,它不仅能保护个人权益,也能保障社会的公共利益。

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之间既是相互促进发展的,也是相辅相成的。

法治国家的建设需要法治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同时法治社会也需要法治国家的保障和引导。

在法治国家的体制框架下,法治社会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而法治国家的建设,也需要法治社会的积极参与和监督,确保法律制度的公平和健全。

在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之间,法律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法律是法治的基石,是规范社会行为的基准。

法律既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也约束了政府的权力。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需要法治国家提供的法律保障和司法机构的有效运作,也需要法治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教育。

只有在法律规范下,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才能形成良性互动,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除了法律的作用外,公民参与和社会监督也是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之间联系的重要环节。

法治国家需要公民对法律的认同和参与,公民的合法权益也依赖于法治国家对于公民的保护。

如何理解国家与社会关系

如何理解国家与社会关系

如何理解国家与社会关系国家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如何平衡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讨论如何理解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平衡这种关系。

一、国家的定义国家是一个经过组织的政治实体,其主要功能是行使政治权力和履行国际义务,包括维护国内秩序、保护国家领土的完整性和安全、保护人民权益等。

国家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形态,有强大的制度和组织,有自主的决策权和行政权力,并在国际上拥有独立地位。

国家本身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独立的实体。

二、社会的定义社会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个人、家庭、组织和各种社会团体。

社会是一种组织形式,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互动来构造社会。

社会是多元的、复杂的,由不同的利益和组成部分所构成。

社会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力量,它有自己的规则和行为准则,并通过这些规则来保持秩序。

社会也是国家的支撑力量之一,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

在一些国家,国家的权威和地位占主导地位,而社会的权益和利益则被较为忽视。

在另一些国家,社会的权益和利益则成为主流,而国家的权威和地位被较为削弱。

在现代社会,我们通常理解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国家是社会的组成部分,而社会也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做出贡献。

国家是一个正常存在,只有当它代表并服务于社会时,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角力,以确保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利益得到合理的平衡。

国家的目标是维持社会和谐和稳定,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种平衡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不断适应时代和环境的变化。

四、如何平衡国家与社会关系平衡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关键在于要找到一种可行的平衡点,以确保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平衡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1.建立及时有效的沟通渠道建立国家和社会之间及其各个层级之间的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交流的空间,使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可以互相沟通并理解彼此的需求和视角。

国家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

国家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

国家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而社会经济发展则是一个国家稳定和繁荣的动力源泉。

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

首先,国家安全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国家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只有国家安全得到有效维护,社会才能实现稳定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安全稳定的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吸引了国内外投资,并促进了经济增长。

同时,国家安全的保障还可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升全体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次,社会经济发展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保障作用。

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意味着国家财富的增加,更意味着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力量的增强。

经济强大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能够更加自信地维护自身的利益和权益,增强国家的安全感。

同时,经济发展还可以提升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从而有效维护国家安全。

此外,国家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也存在某种博弈关系。

一方面,经济的迅速发展可能会对国家安全造成一定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内外利益纠纷可能会增多,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问题也会日益突出,这对国家安全带来了新的威胁。

另一方面,国家安全的维护也需要依靠社会经济的发展。

保持国家安全所需的军费投入、国防工业的发展以及科技实力的提升,都需要庞大的经济支持和强大的工业基础。

在实现国家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时,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相关的国家安全法规和法律体系,确保国家安全的法律保障。

其次,要注重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加强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同时,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参与全球安全治理,共同应对安全威胁。

总的来说,国家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

国家安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证,而经济发展则为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通过协调国家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我们将能够实现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

国家与社会的区别与联系

国家与社会的区别与联系

国家与社会:区别与联系国家和社会是人类组织和相互关系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在组织要素、范围与结构、起源与性质、职能与目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同时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区别:组织要素:国家以人民、土地、主权为要素,具有较强的组织力,有国籍和政权的限制。

社会没有国籍限制,组织形式更为多样,包括各种民间组织和国家政党。

范围与结构:社会范围广泛,包括全体人民和各种组织,可以是地域广泛的。

国家范围相对狭小,必须占据一定土地,具有固定的国界和政治结构。

起源与性质:社会是人群本能和自发的相互协作形成的,具有自然而然的存在。

国家是统治产物,是政权性组织系统,通常形成于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

职能与目的:社会是保障社会结构和秩序的实体,其目的在于人们共同协作、共享资源。

国家则是以社会为基础和土壤而建立和生长的,其目的是为了管理、调控社会,确保公共利益。

联系:社会是国家的土壤:国家起源于社会,社会是国家的必要基础,是国家存在的土壤。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国家与社会的联系是密切的,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国家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并承担了本应由社会担负的职能。

社会的发展与国家的消亡: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国家最终要走向消亡,而社会将长久存在下去。

国家的存在有时是暂时的,而社会是永恒的。

本质差异:社会与国家的本质不同: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共同体系,是一种自发形成的群体。

国家是阶级出现以后的产物,属于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集团的工具,是一种组织性质更强的制度。

社会与国家的利益不同:社会没有自身的特殊权利和特殊利益,其目的是人们共同的福祉。

国家服务于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集团,其存在与发展通常与特定阶级或利益集团有直接关系。

综上所述,国家与社会在多个方面存在明显区别,但它们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

国家起源于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社会为国家的存在提供了土壤。

两者的互动与影响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组织和发展。

政治学中的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

政治学中的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

政治学中的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近年来,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成为了政治学研究的热点话题。

国家治理涉及政府机构、政策制定和执行,而社会发展则关乎国家的经济、教育、医疗和环境等方面。

这两个领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对于一个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政治学中的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

首先,国家治理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

一个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应当包括政府机构、法律制度、公共服务和社会参与等多个方面。

政府机构是国家治理的核心,负责制定和执行政策。

而法律制度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基石。

公共服务的提供,如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社会参与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公众参与政策制定和监督,可以促进政府的透明和效率。

其次,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个良好的国家治理体系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政府的决策和政策执行能力决定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同时,社会发展也可以推动国家治理的改进和创新。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政府需要不断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加强治理能力和提高效率。

然而,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共同的挑战。

其中之一是建立公平和包容的社会制度。

一个公平的社会制度可以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利益,减少社会不平等和冲突。

另一个挑战是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家需要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以确保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中,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

政府应当积极参与社会发展,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提供公共服务,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

同时,政府也应当注重社会参与和民主决策,倾听公众的声音和需求。

一个民主和透明的政府可以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除了政府,社会各界也应当积极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

企业可以通过创新和投资,为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条件。

非政府组织可以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和促进社会公正,推动社会发展和改革。

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处关系类作文

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处关系类作文

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处关系类作文一切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人要发展,社会要发展。

人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直接影响着人的发展。

人与人:现在,每个小区都有居委会,一个楼道里有12户居民,邻里之间友好相处,互帮互助,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集体,就拿我们楼道的人们来说:我们邻居有一次钥匙插在门上,忘记拔出来了。

等他们回来看的时候钥匙已经不在了,苦恼和懊悔写满了他们的脸颊。

正在他们不知所措的时候,住在5楼的伯伯走了过来,对他们说;“啊,你们就是房主啊!今天中午我下去看到你们门上插着一把钥匙,家里又没人,就一直等在这里,来来回回好几趟了!”邻居见到钥匙没有丢了,总算安心了。

不仅在我们楼道有“拾金不昧”的,在小区里也是有的:这幢老大爷家水龙头坏了,那幢好心人就去帮大爷疏通管道,修理龙头;社区要搞活动,需要苦工搬运东西,居民们就踊跃报名,参加……这些事情,小到一句问候,大到社会要事,正因为人们在接受教育,提高了素质,才有现在的小康家庭;正因为定海在创建文明城区,所以人们才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风气;现在,人们对“构建和谐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就连的哥的素质也越来越高,讲普通话,微笑待客……人与社会:以前只听说过乘客丢了手机、现金,这些东西都落到了的哥的口袋,现在那,轮到的哥在拾到东西后到处找失主。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但森林可以改变气候。

一个人不能改变社会,但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可以改变社会。

我们现在要构建和谐社会,就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

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和谐社会并不遥远!国家与国家:言而无信的人,让人毫无信任感。

一个国家如果也这样,那么,与之打交道的国家也会深受其害。

即便两国之间签署了某个协议,也会翻脸比翻书还要快。

这样的协议签了和没签有何区别?如果两国之间签署了协议,就必须严格遵守并履行协议内容,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做不到遵守协议甚至违反协议,那么这样的国家完全给人没有诚信可言之感。

国家制度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国家制度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国家制度与国际社会的关系国家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包括宪法、行政机关、司法系统、立法机关等。

它是一个国家整体制度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性、发展和民生福利。

同时,国家制度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也十分紧密,它不仅会影响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还会影响国际秩序的稳定、国际关系的和谐,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

首先,国家制度是国际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制度,相互之间也会产生影响。

国家制度主要通过国际合作和竞争影响国际秩序和国际关系。

比如,一些国家采取民主制度,注重人民的意见和参与,这不仅有助于国家内部的民主进步和稳定,也能更好地与国际社会交流和合作。

然而,对于一些专制国家来说,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少数人掌握大权,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它们缺乏民主和透明度,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其次,国家制度也会影响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

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公正、透明、民主,直接影响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声誉和信誉。

如果一个国家的制度存在很大问题,比如腐败、权力滥用等,就会导致其国际声誉和信誉下降,进而影响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

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的制度完善、公正、透明,它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就会更高,更容易与其他国家建立合作和交流关系。

此外,国家制度还会直接影响国际秩序的稳定和国际关系的和谐。

一些国家采取的政策和制度,例如走向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都会引起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失衡和不稳定,导致国际关系的紧张和对抗。

相反,若一个国家采取公正、平等、开放的制度,这不仅能够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平衡和稳定,还能有助于国际关系的和谐和稳定。

最后,国家制度也会对全球治理和世界和平与发展产生影响。

全球治理是指国际社会协调全球公共事务的过程,涉及到环境、安全、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

如果一个国家采取的制度符合国际规则和价值观,能够积极推动全球治理的进程,而如果一个国家采取的制度不稳定或不公正,可能会对全球治理造成负面影响。

国家与社会理论名词解释

国家与社会理论名词解释

国家与社会理论名词解释国家与社会理论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目的是研究和解释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国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进行系统分析和理论建构,国家与社会理论旨在揭示国家与社会的本质特征、运行机制和相互影响,从而为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提供理论支持。

国家(State)是指拥有一定疆域、统治统一、具有主权制度和公共权力的政治组织。

国家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包括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利益、行使治理权力等。

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国家通过行使权力来影响社会,而社会则对国家产生影响并对其进行约束。

社会(Society)是指由一定人群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的集体群体。

社会具有包容性、多样性和动态性的特征,是个体活动和行为的载体和基本单元。

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的、文化的和经济的结果,社会是个人生活得以实现和发展的场所,也是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交往和合作的空间。

国家与社会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认为国家的存在和权力是通过一种自愿的社会契约来确立的,人们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和福祉,主动将一部分个人权力和利益转让给国家,以换取国家的保护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社会契约论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和互惠关系,即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权,同时国家也有责任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2. 社会功能论:社会功能论强调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是为了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和公正。

国家具有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利益、促进社会进步和消除社会不平等的功能。

社会功能论强调国家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关系,国家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发展状况来调整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以确保国家与社会的和谐和持续发展。

3. 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理论认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应该以实现社会主义目标为导向,即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和共享的理想。

社会主义理论强调国家应该发挥调节和平衡社会各方利益的作用,促进财富的公平分配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从理论上来讲,国家与社会存在着诸多关系模式,而非简单的零和关系。

有的学者归纳为五种:社会制衡国家、社会对抗国家、社会与国家共生共强、社会参与国家、社会与国家合作互补。

[16]而波兰社会学家奥索斯基则认为存在三种模式:集体理解的模式,即建立在传统习俗之上的社会生活;多元模式,它是由于相互作用的“自然法则”而获得的社会均衡,在遵循某些竞赛规则的情况下,是各个不协调的决策的结果;一元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中央决策规定社会生活,主要决策都由一个机构制定并且监督实施。

奥索斯基认为,由此可以演绎出第四种模式,“第四种社会制度的概念——尽管旧式的自由主义者反对——是把社会生活的多元特征与合理的计划系统协调起来”。

[17]由此可见,不论是“五分法”还是“四分法”,皆包含“强国家-强社会”这一理想类型。

事实上,西方国家的现实经验也印证了上述理论假说的正确性,并且表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确能够达致双赢的结局。

[18]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革命型全能主义遗产的国度,将多元主义视为公民社会发展之道并希望最终实现“社会制约权力”的“弱国家-强社会”目标,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因而,打破国家与社会零和博弈的陈腐观念和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具有非常珍贵的现实意义。

就此,笔者赞同顾昕等人的观点,就中国的实际来说,在合作主义(Corporatism,也译为“法团主义”)理念下实现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增权(mutual empowerment),并最终形成“强国家-强社会”的关系格局,不失为一种合理而又可行的发展模式。

[19]一方面,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仍然需要国家作为社会总体利益的代表在尊重社会独立性的前提下积极介入社会生活过程,对后者的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协调和引导,或者为它们创造适宜的活动条件和环境;另一方面,社会的良性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实现需要社会在法律范围内享有广阔的活动空间,并最终与国家形成“双向的适度的制衡关系”。

当然,这样一种抽象的理论界说还需要一套技术性的操作方案与之相配套。

初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关系

初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关系

初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关系随着生产生活和生产方式的进步,一定地域里的人群逐渐在整体上被划分成几个大块或者说等级、群体。

当中一部分人占据着财富资源总量的大部分,对社会其他成员能够起到重要的影响,(范围是固定的,所以这种影响无法逃避也不能忽视)。

于是前者更有地位,分量和话语权都很强大。

为了巩固既得利益和支配权,建立起政府和军警,推行利于该阶级的法律,宣扬为其阶级利益辩护的理论和思想。

一方面进行社会管理与控制,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安定,另一方面为其利益作辩护,为其统治的合法性与正当性作宣传,把自己特殊利益说成是社会所有人的共同利益,使人们在心理上、观念上得以接受和认可这阶级的权力。

就像我们如今看到的那样,那一个个地方乃至中央政府机关对相应社会地域(行政区域)呈现辐射与涵盖的形态,表现为一个覆盖全社会的金字塔结构,体现为一对多的关系。

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指出,人们的生产生活造就了一个独立于他们之外的异己的力量,他们反而受到这种力量的控制和支配。

社会和政府是分离的、有区别的,这意味着你是你,我是我,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

阶级终究只是社会的一员,要促进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从其他成员比如公民、企业组织那里得到所需物质资料的源源不断的供应,包括财力、物力、人才、技术,例如政府各种建筑的修建、公务人员与后勤人员的工资待遇和制服、办公所需的文件纸张和电脑、军队警察的培养训练等等,于是政府也得考虑财政收支问题,不得不参与到社会经济的分配和交易中去。

我们常常说国富民穷或者国穷民富,其实表明的是公家集团和私人集团在物质资料占有与消费上的差距。

古代皇室和官府的奢华享受往往都是通过对老百姓实行赋税、徭役和专营专卖某些行业来实现。

农民起义的爆发就是因为政府从农民阶级那里强行拿的太多,超过了老百姓所能承受的生存底线,于是揭竿而起,至于为什么一个王朝灭亡了另一个又起来,这不是本文要论述的重点。

在现代,政府获取资源时,强制的办法比如税收、罚款、罚金、没收财产、办公收费(收到的都是货币即钱,这与前面的物质资料并不矛盾,因为按照我个人的肤浅认识来看,货币本身是一种等价物,具有流通手段职能和价值尺度职能,自古以来,很多东西都可以被量化因而能够用钱来交换,有钱就意味着有资源,购买力变动、通货膨胀等情况不在讨论之列),自愿的办法有采购、创办营利性国有企业、发放政府债券。

试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试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试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陈晓晓(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摘要: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是贯穿西方政治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在对这三个概念辨析的基础上,梳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针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指出西方政治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三种类型,以及存在的不足。

针对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从目的与手段的分野,提出两派对立观点,并分别列举重要思想家的观点予以论证。

关键词:个人;社会;国家;西方政治思想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问题历来是政治学,尤其是政治社会学所关注的核心命题,是贯穿社会发展始终的最基本的人类社会关系,正确处理和调节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是人类创造和拥有的全部政治机制和思想意识所必须面对的永恒课题,因而过去和现在都是西方政治思想家所极目关注的中心。

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兴起与拓展,一股以试图对个人、社会与国家间极度的紧张作出检讨、批判与调整,以求透过对公民社会的重塑和捍卫来重构个人、社会与国家间应有的良性关系的理论浪潮开始冲击世界各国。

全面、合理地评价西方政治思想家关于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理论,探寻西方政治思想家在认识与思考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时走过的思想轨迹及其在理论建构中的成功与失误,对于思考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社会发展,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基本概念辨析个人、社会与国家三个概念本身具有复杂多变的内容,对三个核心概念的辨析有助于对三者关系的理解。

(一)个人“个人”(individual),在本文中既指一个国家之内所有的个人,也即由全体个人形成的群体;又指每一个单个的人。

在群体意义上的“个人”同国家的关系,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体。

如果他们是国家的主人,通过民主的方式来行使他们的权力,这样的政体就是比较民主的政体。

通过他们,或者他们中的多数,不是国家的主人,他们就只能被动地接受别人的统治,这样的政体,就是专制性质的。

这种意义上的“个人”接近“公民”、“人民”。

关于社会与国家的发言稿

关于社会与国家的发言稿

关于社会与国家的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今天我们一起聚集在一起,谈论一个重要的议题,那就是社会与国家。

社会是由一群人有目的地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组织,而国家则是由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地理范围内的人民所组成的一个最高政治组织。

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框架。

今天我们将围绕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展开探讨,共同探索如何更好地建设社会与国家。

首先,让我们来谈一谈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社会是是人们生活和活动的舞台,是个体与集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调节的一种复杂体系。

而国家则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一个最高政治组织,它是一个社会群体的集合体。

社会和国家是相互作用的,在社会的基础上形成国家,国家又回归到社会之中,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国家的存在,就是为了保障社会的和谐发展,而社会的发展,也是国家发展的根基。

社会和国家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那么,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又该如何理解呢?我们认为,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

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关系。

国家的发展需要有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而社会的发展也需要一个有力的国家支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保障。

其次,应该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

国家的发展是为了国民的幸福,社会的发展也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能够获得尊严和幸福。

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国家的一切行动都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倾听民意,尊重人民的选择。

最后,要坚持和谐发展的理念。

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是一个和谐共生的关系,我们要致力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要建设和谐、稳定的国家。

在当下社会,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一些国家存在着严重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和谐,从而影响了国家的发展。

而一些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对社会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

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

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

国家的治理水平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状况也反过来影响国家的治理。

因此,要谈论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必须从两者本身的角度出发。

首先,国家治理是指国家行使权力、保障公共利益和维持社会秩序的过程。

在现代国家中,国家治理涉及众多领域,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

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在于,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然而,在国家治理中,面临着众多的挑战。

比如,政府机构的效率低下、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不够规范、官僚主义的盛行等。

这些问题对国家治理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国家的治理能力不断下降。

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反过来又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比如,政府机构效率低下会阻碍经济发展,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不规范会限制人民权利和自由,官僚主义的盛行会让人民丧失信任和信心。

这些问题都会让社会陷入困境,难以持续发展。

因此,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需要互动,相互促进。

国家治理需要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改革和优化。

政府机构需要提高效率,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并避免官僚主义的盛行。

只有这样,才能让国家治理更加健康和稳定。

而社会发展也需要国家治理的良好环境。

对于社会而言,稳定、公正、平等的环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建立公正的市场,保障人们的权益,实现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因此,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相互支持。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稳定、公正、平等和富有活力的社会。

总之,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紧密。

当国家治理健康、有序,社会环境稳定、公正,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共赢,共创美好未来。

国家制度与社会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发展国家制度是一个国家运行的基础架构,是国家实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机制。

一个健全和有效的国家制度对于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社会的繁荣至关重要。

在过去几十年中,世界各国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变革,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来思考国家制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首先,国家制度对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一个良好的国家制度能够为社会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和稳定的环境,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得到合理的发展。

例如,在经济领域,一个健全的市场体系和规范的商业环境可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教育领域,一个完善的教育制度可以为每个孩子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培养人才,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

因此,国家制度有助于引导和规范社会的发展方向。

其次,国家制度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一个社会里,各个群体和阶层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冲突。

一个健全和有效的国家制度可以通过公平的法律和制度来化解矛盾和冲突,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例如,在司法领域,一个独立和公正的司法制度可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民主领域,一个开放和包容的政治制度可以平衡不同利益的冲突,确保各方都能够参与政治决策的制定。

因此,国家制度对于社会稳定和和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国家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与社会需求和发展保持同步和协调。

一个过时和僵化的国家制度无法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发展,可能成为社会进步的阻碍。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国家制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需要各个层面的参与和协同努力,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

只有当国家制度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时,社会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进步和繁荣。

最后,国家制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也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

一方面,当一个国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发展成果时,这将进一步增强和巩固国家制度的合法性和可信度。

人们对于国家制度的信任将进一步增加,并愿意为这个制度付出努力。

国家、社会、市场三者与治理体系的关系

国家、社会、市场三者与治理体系的关系

国家、社会、市场三者与治理体系的关系
国家、社会和市场是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首先,国家、社会和市场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国家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具备法定权力和公共资源分配的能力,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提供公共服务等手段对社会进行管理和调控。

社会是国家的基础和依托,是由人们组成的与国家密切相关的社会群体,通过社会组织、文化传承、舆论引导等方式对国家的发展和治理产生重要影响。

市场则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机制,是一种经济交换的自由竞争机制,通过价格和供需关系来引导资源的分配。

其次,国家、社会和市场之间需要形成互相制约、平衡发展的关系。

国家需要依法管理市场经济,保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也需要考虑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稳定。

市场经济则需要国家提供必要的法治环境和公共服务支持,同时也需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范。

社会则需要在国家和市场的指导下行使公民权利,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

最后,国家、社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国家、社会和市场的角色和功能也在不断调整和演变。

国家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逐渐调整自身职能,从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向更加市场化的方向发展;社会群体在城市化、新型社会组织等方面不断涌现,并对国家的政策决策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市场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成为国家间经济竞争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总的来说,国家、社会和市场是现代社会治理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需要在平衡中发展和完善治理体系,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

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分析

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分析

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分析第一章: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概念和定义国家安全是指保障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安全,是国家维护主权、领土完整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

社会稳定是指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具体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稳定、文化稳定、安全稳定等各方面的稳定。

第二章: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联系和依赖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联系非常密切,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

保持国家安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和基础,而维护社会稳定也是保持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

首先,社会稳定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当社会秩序稳定,人民生活安定,才能确保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等各方面的稳步进行,从而保证国家安全。

其次,国家安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国家安全是依靠国家政权的实力、军事力量和法制机构的保证来确保的。

只有国家安全得到保障,社会各方面的稳定才能有更坚实的保障。

第三章:国家安全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国家安全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稳定:政治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当国家面临威胁和危机时,政治上的不稳定就会带来社会乱象和动荡,从而引起社会不稳定。

2.经济稳定:国家安全和经济稳定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旦国家安全得不到保障,稳定性也会受到影响,限制了经济稳定的发展。

3.社会稳定:当国家面临安全威胁和危机时,社会各界的不安和恐慌感就会升级。

不仅如此,社会上的乱象、恶性事件也会增多。

4.文化稳定:文化稳定是国家和社会的综合稳定的体现。

当国家或社会面临威胁和危机时,文化领域也会受到影响,引起文化的混乱和不稳定。

第四章:如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具体举措包括:1.倡导国家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社会公义意识,增加居民的安全和安全意识,提高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稳定能力。

2.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和法律执行力度,增强法律的实施力度,加强制裁手段,让未来犯罪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我们应该如何平衡社会和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

我们应该如何平衡社会和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

我们应该如何平衡社会和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在当今世界,国家安全是每个国家必须关注和处理的问题。

然而,如果过于强调国家安全可能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如何平衡社会和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

本文将会详细介绍我们应该如何平衡社会和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

一、保护国家安全不能损害社会的发展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因此在保障国家安全方面,必须加强技术手段和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国家安全保障能力。

但是首要的是不能以牺牲社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为代价。

1. 国家应该完善法律和制度以保护社会利益,防范国家安全事件对社会的影响。

2. 要加强宣传教育,促进人民群众对国家安全的认识和理解,树立国家安全观念,使人民群众成为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

3. 改革国家安全监管体系,严格监管国家安全行为,避免企业和个人的违法行为对国家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二、社会问题需要国家的支持和关注社会问题的存在往往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因此,国家需要关心社会民生问题,为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切实体现了国家的社会责任。

1. 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路径,国家应该放宽科研难度和研究方向管制,促进学术自由和科技创新。

2. 社会公共服务的保障是重要方式之一,国家增强对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

3. 鼓励透明合规的市场行为,倡导企业健康发展,提升社会自我生存能力。

三、科技的进步是保障社会和国家安全的有力保证科技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重要一环,科技进步必然带来社会进步,国家可以从中汲取一定的力量,保持国家的安全稳定和进步。

1. 国家需要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争创技术创新的突破口,切实提高国家科技创新的竞争力。

2. 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和保障,国家可以通过反恐维稳法律实施等各项制度优化对网络环境的监管。

3. 维护国际间合理的理念沟通与信任,积极作用于国际事务中,维护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的稳定。

结论: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与国家安全的平衡关系越发重要。

国家安全与社会安全教育的联系

国家安全与社会安全教育的联系

国家安全与社会安全教育的联系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教育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国家安全已不再仅仅是军事安全的范畴,而是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社会安全教育则是培养并增强公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详细分析国家安全与社会安全教育的联系。

首先,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教育具有紧密的联系。

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利益之一,涉及到国家的领土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等方面。

而构成社会的个体则是国家的基本组成部分,社会的稳定与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

社会安全教育以提高公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为目标,使个体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共同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其次,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教育相互促进。

国家安全教育是加强国家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普及国家安全知识、加强国家安全宣传和教育,可以提高公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增强公民的国家观念和集体意识,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国家安全的良好氛围。

而社会安全教育则是为国家安全提供基础保障。

通过社会安全教育,个体可以了解社会的安全风险,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避免对国家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再次,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教育需要形成全方位的合作。

国家安全工作早已超越局部、单一的范畴,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参与和协作。

而社会安全教育则需要政府、学校、家庭、企事业单位等多方面的合作。

政府应加大对国家安全教育和社会安全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健全安全教育体系。

学校应将安全教育纳入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家庭和企事业单位应加强安全宣传和教育,提高家庭成员和员工的安全素质和自我保护意识。

综上所述,国家安全与社会安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国家安全与社会安全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需要形成全方位的合作,共同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全。

通过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和社会安全教育,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各类安全风险,保护好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有何联系

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有何联系

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有何联系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这两个词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被提及,但它们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家国情怀,简单来说,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国家和家庭的深深热爱和眷恋。

这种情感源于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更源于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自豪,以及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殷切期望。

当我们谈到家国情怀时,我们想到的可能是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思乡之情,是革命先烈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英勇献身的壮举,也可能是现代社会中无数普通人在各自岗位上默默耕耘、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身影。

社会责任感,则是指一个人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和担当,是愿意为了社会的进步、他人的幸福而付出努力的意识和行动。

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会关心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教育公平、贫困救助等,并积极参与到解决这些问题的行动中去。

他们不仅关注自身的利益,更注重整个社会的利益和福祉。

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家国情怀是社会责任感的深厚根基。

一个对自己的国家和家庭充满热爱的人,往往会更有动力去关心社会、承担责任。

因为他们深知,国家的繁荣稳定、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家庭幸福的保障。

例如,当一个人深深热爱自己的祖国,看到祖国在某些方面面临困难或挑战时,他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使命感,想要为解决这些问题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这种使命感就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其次,社会责任感是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

一个具有家国情怀的人,不会仅仅停留在情感的表达上,而是会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的责任。

这种行动可以是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可以是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也可以是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为推动社会的改革和进步发声。

正是通过这些具体的行为,家国情怀得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社会责任感。

再者,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当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他为社会做出的贡献越多,就越能感受到自己与国家和社会的紧密联系,从而进一步加深家国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自《公共行政》2002年第4期(P19-25)国家与社会之间——论社会中介组织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一、中国的社会转型与社会中介组织兴起的必然性1.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轨时期,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向成熟的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同时,加入WTO会对中国市场经济带来巨大挑战。

中国的市场经济虽已基本确立,但还不完善、不成熟。

主要表现为: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规则不完善;市场服务体系滞后。

无可否认,市场机制是迄今为止最能有效地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然而,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的作用也会由于垄断、外部效应、公共物品等因素的影响而受到限制,从而出现市场失效的情况。

所以,在市场不发达的条件下,市场机制运作的结果不仅达不到理论上的帕累托最优,就连其基本的资源配置功能也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这样,政府就要面临着两大困境:一方面不仅要面临着市场机制存在着内在缺陷的问题,还要面临着市场机制力量薄弱,不能较为充分地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的问题,而且市场解决不好的问题,政府也不一定能解决得好;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和竞争经济,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主要作用,政府不直接干预市场活动主体的行为,只能通过各种间接手段调控、规范生产经营活动。

因而,市场经济必然会划定政府权力的范围,迫使政府重新调整其职责和功能,限制政府的结构和规模。

为此,政府又必须在市场不发达的条件下把属于市场调节的职能转移给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一方面要通过其他途径来解决市场失效问题,承担政府微观经济管理职能弱化后的部分职能;另一方面又要借助其他力量来填补对某些领域直接参与、直接管理手段的放弃和间接调控机制尚未健全所形成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机制的结构真空。

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曾指出,从不发达、不规范的市场经济向发达、规范的市场经济的过渡、转轨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历史轨迹,诺思称之为lock in(锁定)和path dependence(路径依赖)。

”[1] 而在这种转轨过程中,要避免极易出现的lock in现象,就必须找到一种path dependence,即归根到底要找到一种使市场与政府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通道。

建立在市场契约关系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行政权力的基础上的社会中介组织就是重要的path dependence。

2.公民社会的兴起。

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也称作市民社会、文明社会,他是包括马克思在内的许多近现代社会学家共同使用过的概念,其基本内涵指一种不同于国家构造的社会形态。

今天,市民社会已成为西方社会普及性的结构形态,也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表征。

中国作为迟发展型国家,国家在启动现代化的初期完全占主导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这样才能动员尽可能多的社会资源进行工业化,因而运用政权力量渗透、控制了社会各领域,形成了国家高度统合社会的关系模式,所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两个越位:公共生活对私人生活的越位;国家生活对社会公共(民间)生活的越位。

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种模式使国家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国家行动的有效性降低,进而削减了国家的权威,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需要,转变国家高度统合社会的关系模式已经是非常迫切的了。

西方国家现有的国家和社会二元结构模式形成的动力主要来自社会。

市民社会通过与王权和国家权力的不断斗争,逐渐确立了市民社会的地位。

在市场社会的强大压力下,国家不断收缩其行动范围,逐渐退出私人领域和非政治性公共领域。

这一过程呈现出社会主导国家的特点。

西方市民社会尽管有较强的自主性、主动性,但由于国家的被动性调适,西方国家较为成熟的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和社会关系模式的形成仍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

当然如果社会缺乏自觉,这一过程将会持续更长时间。

对于中国而言,在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转型过程中,由于国家长期以来靠行政手段对社会进行支配、管理和调控,对规范化的法律手段和其他制度化调控方式比较陌生,短时期内转换国家支配社会的关系模式必然受到来自国家方面的顽强阻力。

与此同时,社会也因为长期以来听命于政府与组织的安排,习惯于被支配的地位,因而导致自主性、自治性的缺失,一旦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给社会以自主的生活空间,人们甚至有无所适从之感。

就此而言,国家和社会结构关系的转型将会经历一个较长过程。

因此,必须对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型的必要性,对转型过程中来自国家的阻力应有自觉认识,并采取积极措施推动社会的发育;而加快这一过程,创造条件建构公民社会的现实力量,为公民社会准备结构基础,社会中介组织则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为此,我们必须大力鼓励社会中介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使这种开放性、社会性的组织遍及社会的各阶层和各行业,彻底瓦解旧的社会结构,并把制度化与法律化引入社会规范领域,提倡在社会组织内部与社会组织之间建立严格的章程与法规来调整彼此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组织内部民主化的发展,形成一种法治社会的格局,实现社会中介组织的自治、自律,为公民参与社会管理提供组织资源。

公民社会是个团体主义的社会,是个高度自治的社会。

在公民社会里,各种开放的社会团体广泛建立,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为公民和社会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

人们不仅可以从团体中获得救助,还可以成为团体的一分子,寻求事业的发展和精神的慰藉。

所以,社会中介组织扮演着缓冲社会矛盾、提供社会服务和成功机会的重要角色。

同时,随着公民政治参与主体意识的增强,民主权利的维护也需要适当的表达途径,社会中介组织即是理想的对象。

二、国内外社会中介组织相关理论的分析在明确了社会中介组织在中国兴起的历史背景以后,有必要对已有的社会中介组织理论作一梳理。

1.国内外关于社会中介组织的理论界定。

莱斯特·塞拉蒙教授提出了非营利领域的六个鉴定特征:(1)正规性:有一定的组织机构。

(2)私立性:从组织机构上分离于政府。

(3)非利润分配性:不是为其拥有者积累利润。

(4)自我治理性:能控制自己的活动。

(5)志愿性:无论是实际开展活动,还是在管理组织的事物中均有显著程度的志愿参与。

(6)公共利益性:服务于某些公共目的和为公众奉献。

[2] 与此相对应,迈克·赫德森也对公域和私域以外的第三域团体做出了界定,指出第三域中所有团体应是:根本上是为了社会目的而存在,而非实现赢利的目标;必须独立于国家;将他们全部的经济结余重新投入到提供的服务中去或用于团体的自身建设。

[3] 可以看出,西方学者对社会中介组织的界定,着重强调他们的社会性、非营利性和独立性。

我国及我国学者在如何界定中国的社会中介组织上也做出了不懈的探索。

根据目前的登记管理规定,我国政府将以下三类组织都划作社会中介组织,即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国办事业单位。

国办事业单位由各级政府批准设立,由国务院及各级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查登记;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是由民政部门登记管理的。

由于国办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经费来源均由政府决定和财政供给,非营利性和独立性很难保证,可见,我国关于社会中介组织的登记管理规定和国外关于社会中介组织的界定存在一定的区别,这也使我国关于社会中介组织的界定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异。

如吕凤太认为,社会中介组织是指能够发挥中介作用的社会组织,他包括商务咨询类、社会公益类、鉴证监督类、行业协会类、准司法类、准行政类等六类。

[4]吴文延也认为社会中介组织,是指按照一定法律、法规、规章,或根据政府委托,遵循独立、公开、公平和公正原则,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服务、沟通、公证和监督功能,承担具体服务行为、执行行为及部分监督行为的社会组织。

”[5]总之,我国关于社会中介组织的界定,更多的是从社会中介组织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联系作用上着手,对社会中介组织本身组织的特征并没有做出太多具体的规定,这或许是基于我国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而提出的一种特定的界定方式。

2.社会中介组织的基础理论——市民社会和三元结构理论。

拉丁文Civilis Societas的含义在公元1世纪便由西塞罗提了出来,表示一种区别于部落和乡村的城市文明共同体。

洛克则第一次将市民社会作为逻辑推演中一个分析概念来使用。

他的市民社会等同于其政治哲学中从自然状态经过订立契约而形成的政治社会,他是人类发展逻辑中的一个阶段,即有政治的阶段。

黑格尔是西方历史上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进行明确区分的理论先驱。

在他的构想中,市民社会的道德地位比较低,代表的是私人特殊利益,“是各个成员作为独立的单个人的联合”。

哈贝马斯认为市民社会是独立于国家的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

私人领域指以市场为核心的经济领域,公共领域指社会文化生活领域。

两位美国学者柯亨和阿拉托则将市民社会界定为介于经济与国家之间的一个社会领域,从而将经济领域划出了市民社会的范畴。

所以,储建国认为,“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三次大的分离:1.市民社会同野蛮社会的分离,以商业化、政治化的城市的出现为标志,完成于希腊罗马时代。

2.市民社会同政治国家的分离,以代议制政治的形成为标志,完成于17、18世纪。

3.市民社会同经济社会的分离,当代西方社会正试图完成这一过程。

从这个过程中不难体会到,人类在不断进行自我否定,不断被异化又不断超越异化。

[6]在市民社会理论完成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公共领域的分离,为社会中介组织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三元结构理论则为分析社会中介组织提供了一个普遍的框架。

三元结构指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

这三者的主体、产出、资源来源与组织目标都存在很大的区别。

政治领域的活动主体是政府,其主要职能是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而政府的资源主要来源于强制性税收,其主要组织目标是公共利益。

经济领域的活动主体包括营利组织、家庭和个人。

营利组织的主要社会职能是为社会成员提供私人物品。

他的资源则来源于经营收入,其主要的组织目标是个人利益。

社会领域的活动主体包括非营利组织、家庭和个人,他的主要社会功能是提供非垄断性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其组织目标则是集体利益或公共利益,非营利组织的资源则来自社会捐赠、政府资助和收费。

[7]迈克·赫德森指出:“公域’曾作为有效的服务提供者,然而其显而易见的局限使世界各国逐渐将具体的服务管理责任委托出去,……这些团体渐渐发现他们之间必须为争取资金和服务对象竞争,并不得不使他们的资金来源多样化,以争得政府对他们的最高的拨款。

当这一切发生时,他们开始变得像独立的非营利团体,最后转移到‘第三域’。

[8]而现在的中国,也在经历着同样的转型。

三、社会中介组织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导致政府职能的重大转变,在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留下了一些管理和服务“真空”,这种真空产生了对社会中介组织的强烈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