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质课- 余弦定理

合集下载

全国高中数学优质课 余弦定理教学设计

全国高中数学优质课 余弦定理教学设计

《余弦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解析本节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第一节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第一节约4课时,2课时通过探究证明正弦定理,应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2课时通过探究证明余弦定理,应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本节课是余弦定理的第一课时,属于定理教学课。

正余弦定理是定量研究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基础,它们为解三角形提供了基本方法,为后续解决测量等实际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操作工具。

余弦定理是继正弦定理之后的解三角形又一有力工具,完善了解三角形体系,为解决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提供了新的方法;是对任意三角形“边、角、边”和“边、边、边”问题进行量化分析的结果,将两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定性定理转化为可计算的公式。

纵观余弦定理的发展史,它的雏形出现公元前3世纪。

在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卷二对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阐述中,利用勾股定理将余弦定理的几何形式进行了证明。

1593年,法国数学家韦达首次将欧几里得的几何命题写成了我们今天熟悉的余弦定理的三角形式,直到20世纪,三角形式的余弦定理才一统天下。

“余弦定理是作为勾股定理的推广而诞生的,以几何定理的身份出现,直到1951年,美国数学家荷尔莫斯在其《三角学》中才真正采用解析几何的方法证明了余弦定理,至于向量方法的出现,更是晚近的事了。

”从新旧教材的内容设计对比来看,无论是问题的提出,定理的证明,简单应用都呈现出变化。

旧教材数学第二册(下)中,余弦定理被安排在第五章《平面向量》的第二节解斜三角形中。

基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从直角三角形切入,提出问题后,直接用向量的方法推导定理。

新教材将余弦定理安排在独立章节《解三角形》中,首先给出探究: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从量化的角度研究这个问题,也为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类型做了铺垫。

在定理的推导过程中,同样用了向量方法,但在推导前提出思考: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我们从什么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新教材还结合余弦定理和余弦函数的性质,分别对三种形状的三角形进行了量化分析,旧教材没有涉及此内容。

余弦定理说课稿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余弦定理说课稿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17
第18页
研究题
总结解三角形方法:已知三角形 边角中哪三个量,有唯一解或多解或 无解?分别用什么方法?
2024/2/29
18
第19页
余弦定 理
课堂小结: 1、定理:三角形任何一边平方等于其它两边平
方和减 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余弦积两倍。
2、余弦定理能够处理以下两类相关三角形问 题: (1)已知三边求三个角; (2)已知两边和它们夹角,求第三边和其它 两个角。
(-2,8)、(4,1),求A.
y
解法一:
∵ AB =√[6-(-2)]2+(5-8)2 =√73 , B
BC =√(-2-4)2+(8-1)2 =√85 ,
AC =√(6-4)2+(5-1)2=2√5 ,
O
∴cosA= AB 2+ AC 2- BC 2 2 AB AC
=√3625
,
∴ A≈84°.
四边形ABCD面积?
A
30°
B
2024/2/29
16
第17页
练习
ABC中,
(1)a=4,b=3,C=60°,则c=_√_1_3__;
(2)a = 2, b = 3, c = 4, 则C = _1_0_4_._5_°. (3)a=2,b=4,C=135°,则A=_1_4_.6_°__.
2024/2/29
A C
x
2024/2/29
11
第12页
例 3:ABC三个顶点坐标为(6,5)、
(–2,8)、(4,1),求A.
y
解法二:
B
∵ AB=(–8,3),AC=(–2,–4).
∴ cosA= AB·AC AB AC

高三数学余弦定理5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高三数学余弦定理5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第14页
四类解三角形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它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其它边和角。 (3)已知两边和它们夹角,求第三边和其它两 个角; (4)已知三边,求三个角。
第15页
必做题: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a,腰长为 2a,求腰上中线长。 选做题:已知一钝角三角形边长是三个连续 自然数,求该三角形三边长。
; .au/ 悉尼驾照翻译
第18页
求角A、B、C。
例2、在△ABC中,已知a 2 3, c 6 2, B 45O 求b及A
例3、在△ABC中,a 2 b 2 c 2 ,那么A是( )
A、钝角
B、直角
C、锐角
D、不能确定
那a 2 b 2 c 2呢?
第11页
提炼:设a是最长边,则 △ABC是钝角三角形 a 2 b 2 c 2
△ABC是锐角三角形 a 2 b 2 c 2
△ABC是直角角三角形 a 2 b 2 c 2
例4、 △ABC中,a 3, b 7, c 2 求B,并判断 △ABC形状。
第12页
变式练习: 1.已知:a=7,b=8,c=3,求A. 2.已知:a=7,b=8,c=3,试判断
此三角形形状.
第13页
第16页
(1)若三角形三个角比是1:2:3,最大边 是20,则最小边是_____.
(2)若A,B,C是⊿ABC三个内角,则 sinA+sinB____sinC.
(3)在ABC中,C 2B,则sin 3B 等于( ) sin B
A.b/a
B.a/b
C.a/c
D.c/a
第17页
!诸人要从自己の夫君那里花银子买首饰,而且她の夫君竟然还是家财万贯の雍亲王爷,这要是让外人晓得咯,还不被人笑掉咯大牙?爷不是最讲脸面の人 吗?怎么这壹次竟然不论不顾起来咯!而且这各按照市价公事公办,也就意味着他苏总管不用送给年侧福晋壹各顺水人情,不需要打任何折扣,而且王爷の那 番吩咐甚至是在向他暗示,壹分钱都不要少收咯侧福晋,不过明眼人谁都看得出来,那物件必定是哪各官员、门客,或是幕僚呈送上来の贡礼。王爷壹分钱没 花,还从侧福晋那里收咯银子回来,这不是无本万利吗?爷可真会做买卖!遥想当年,王爷在户部主事,向达官显贵们追讨官府欠银の时候确实没有心慈手软 过,连十小格都没能逃过他の火眼金睛和围追堵截,被逼入死胡同の十小格最终壹气之下,跑到大街上摆摊变卖家产以示抗议。那场沸沸扬扬の讨债最终闹到 皇上那里,还是由皇上替十小格说咯好话,王爷才算是收手不予追究。现在倒好,王爷竟然发展到直接经营空手套白狼の营生上来咯,挣の还是自己府里の诸 人の银子,这,这可真是旷世奇谈!不过,王爷倒也确实是对得起“铁面无私”这几各字の评语,亲弟兄、明算帐,夫妻俩、账算明。不论未来会被众人怎样 耻笑,王爷已经吩咐咯の事情,苏培盛只有不折不扣地执行。壹从书院回来,苏总管赶快将采办太监鲁小七叫咯来,大致口头描述咯那套首饰の质地、做工、 款式、大小,然后问他大约值好些两银子。鲁小七听完之后,万般为难、磨磨叽叽地开口说道:“总管,小の没看到那物件,真不好胡乱开价。”第壹卷 第 414章 五千鲁小七可是比猴子都精の壹各灵巧鬼,当然咯,傻笨之人也当不咯采办の差事。鲁小七也听说咯王爷要向年侧福晋收银子の事情,现在苏培盛向他 问来那件首饰の价格,马上猜测到苏总管这是在向他寻价呢。苏培盛本身就是壹各老滑头,壹见鲁小七竟然敢跟他耍滑头,心中暗笑,这小子简直就是小巫见 大巫,不知死活,于是没好气儿地说道:“你想投靠山也得认清主子不是!那院主子是给咯你金山银山,还是许咯你飞黄腾达?不就是娘家有点儿势力嘛,那 还不壹样都是爷の奴才!你可真是越活越缩抽咯,分不清哪各主子才是你の主子!”苏培盛可真是猜错咯!鲁小七跟水清没有壹点儿交情,他怎么可能会去偏 帮水清,他只是不想惹火上身,要离这趟浑水远远の。可是,他想躲也没有用,苏培盛怎么可能放过他!被逼到死胡同里の鲁小七,无可奈何之下只好战战兢 兢地开口道:“小の确实没有见过,这是实话,苏总管您也是晓得の。不过,假设按照您刚才大致说の那各样子,小の估摸着,最少也得五千两银子 吧。”“五千两?”苏培盛倒吸咯壹口冷气!继而开始嘬起咯牙花子。即使他看着那套首饰の时候也是不小地吃咯壹惊,也认可那确实是各稀罕物件,不过壹 听到这各价格,还真是大大地出乎咯他の意料:怪不得爷会向年侧福晋讨要银子呢,确实是价值不菲,不过,话又说回来咯,爷怎么会跟诸人计较银子?而且 数目这么大の银子,爷对诸人,不,是爷对年侧福晋可真是没有壹点情面可讲呢。鲁小七壹见苏总管直皱眉头,就晓得这事儿要坏。他刚才就是担心,不论他 说啥啊价钱,苏培盛都会联想到他有办差吃差价の巨大嫌疑。以往苏总管不怎么查账,只要账面上大致说得过去也就睁壹眼闭壹眼不太计较。可是当他听苏培 盛描述咯那件首饰の样式之后,也是极为震惊,那件首饰少说也要五千两,可是这各价格,任谁都不敢相信。因为不相信,造成苏培盛自然而然地凭空猜测他 在采办の过程中使咯暗收回扣、低进高出之类の伎俩。果不其然,鲁小七の担心非常有道理,现在苏总管壹副震惊和难以置信の神情,将他搞得苦不堪言。这 壹次他真の是据实相告,可是他平时办差の时候确实没少干低进高出、终饱私囊の勾当。假设因为今天の事情牵扯出来以往の损公肥私,他可真是小命很快矣。 壹想到这里,鲁小七忙不迭地调动起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小心翼翼地解释道:“总管,先不说别の,光是您说の那上面镶の东珠和七彩宝石,就得值上各两三 千两银子,另外这首饰可是足金呢!照您说の那各尺寸、那各份量,也得有各两千两银子,还有工费呢,这还不算商家赚の银子呢,所以,小の说五千两,绝 对是没有多说,而且是只少不多!”第壹卷 第415章 天价苏培盛可没有闲功夫听这鲁小七の喋喋不休,挥挥手就打发走咯小太监。只剩他壹各人の时候,苏 培盛可是彻底地为难咯!五千两,真不是壹各小数目!记得侧福晋刚嫁进府里来の第壹各月就被罚咯月银,然后因为交不上来罚银,拖咯几各月,用每个月の 例钱补交上来。连区区三、五百两の银子交得都那么困难,现在这令人瞋目惊舌の五千两还不要咯她の命?要说爷呢,这回可是真够狠の!壹出手可就是五千 两!原本爷也不是这么の壹各人呢,对诸人不但慷慨大方,而且怜香惜玉,怎么对年侧福晋就能这么不留情面,竟然下得去狠手?噢,对咯,预计爷对侧福晋 坏咯他和年仆役の好事,心存不满,特意选咯这么各最珍贵の东西做贺礼,好好借这各机会变相地惩治壹番侧福晋,以解心头之气和夺妻之恨。可是这夺妻之 恨应该算到二十三爷の头上,跟侧福晋有啥啊关系!再怎么惩治侧福晋,就是罚她壹各五十万两,也换不回来那婉然仆役。倒是侧福晋,这回预计是要被爷罚 得倾家

余弦定理优质示范课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名师大赛获奖课件

余弦定理优质示范课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名师大赛获奖课件
的夹角为∠C,求边c.
c2 a2 b2 2ab cos C
c
解法一:向量法
AB CB CA

2
2
c | AB | AB CB CA
2
2
CB CA 2CA CB
a2 b2 2ab cos C
c2 a2 b2 2ab cos C
探 究: 在△ABC中,已知CB = a, AC= b,CB与CA
的夹角为∠C,求边c.
b cosAC, b sin C
c2 a2 b2 2ab cos C
办解法法二二::作坐高标法法
b
c
c (b cos C a)2 (b sin C 0)2
C Da B
a,0
c b2 cos2 C 2ab cos C a2 b2 sin2 C
c2 a2 b2 2ab cos C
cos C a2 b2 c2
2ab
注意:(11、)熟已悉知定三理边的形,式求构三造个特角点,; 注意“平方”“夹角”“余
弦”等(22、)当已∠知C=两9边0和时,它则们c的osC夹=角0,,∴求c第2=三a2+边b,2,进即而余弦定 理是还勾股可定求理其的它推两广个,勾角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SABC 12 bc sin A 12 ac sin B 12 ab sin C
5.运用正弦定理能够解决哪些解三角形的问题?
①已知 两角
-
②已知两边

任意一和边 其中一边和 的对角
ab sin A sin B
岛屿A
岛屿B
120°
?
岛屿C
用正弦定理能否直接求出 AC?
探 究: 在△ABC中,已知CB = a, CA= b,CB与CA

【余弦定理优质课教学设计】余弦定理优秀教学设计优秀9篇

【余弦定理优质课教学设计】余弦定理优秀教学设计优秀9篇

【余弦定理优质课教学设计】余弦定理优秀教学设计优秀9篇余弦定理教案篇一本节知识是职业高中数学教材第五章第九节《解三角形》的内容,与初中学习的勾股定理有密切的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在实际测量问题及航海问题中都有着广泛的用,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

并且在探索建立余弦定理时还用到向量法,坐标法等数学方法,同时还用到了数形结合,方程等数学思想。

因此,余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

特别是在三角形中的求角问题中作用更大。

做为职业高中的学生必须学好学透这节知识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理解掌握余弦定理,能正确使用定理②培养学生教形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③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思维和良好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定理的探究及应用教学难点:定理的探究及理解对于职业高中的高一学生,虽然知识经验并不丰富,但他们的智利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引导、启发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讲遵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余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发想、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

突破重点的手段:抓住学生情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以及及时地鼓励,使他们知难而进。

另外,抓知识选择的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教师在学生主体下给以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突破难点的方法:抓住学生的能力线,联系方法与技能使学生较易证明余弦定理,另外通过例题和练习来突破难点,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突出教学理念的创新。

余弦定理优质课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名师大赛获奖课件

余弦定理优质课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名师大赛获奖课件
归纳:
cos A b2 c2 a2 2bc
cos B a2 c2 b2 2ac
cosC a2 b2 c2 2ab
运用余弦定理能够解决下列两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个角 ; (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进而还可求其它两个角。
典型例题:
例1:cos A 3 21 , B 150, cos C 5 7
14
14
例2:c 3, A 90 练习:
1、 2 2、A 1200 3、30.5
规定: 1.组长带领小构组员确认需要解说的环节; 2.有展示任务的小组要先完毕本组任务小展示; 3.全部小组由组长、副组长主讲,其它组员补充、
质疑;
规定:
1.每组选派一名组员登场展示; 2.每组展示完毕,由各组自由点评、质疑、 释疑; 3.全部同窗注意听讲并适时做好笔记。
§ 1.1.2 余弦定理
【学习目的】
1、余弦定理的两种表达形式,并会用余弦定理解决解 三角形。
2、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解决解三角形问题能力 3、主动参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探究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余弦定理的基本应用. 难点:余弦定理的灵活应用.
定理的证明 A
证明:在三角形ABC中,
总结:
余弦定理可解决的几类问题 : (1)已知三边, 解三角形;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 解三角形. (3)已知两边和两边夹角, 解三角形.
巩固练习
7
1.
8
3
2.
4
3.A
4. 2
5. (1) 2 (2) 2
6. (1) 2 (2) B 45
7. (1) 1 (2) 8 7 2
3

《余弦定理》示范公开课教学PPT课件【高中数学】

《余弦定理》示范公开课教学PPT课件【高中数学】
•平面向量的应用
•余弦定理
情景引入
问题1:某隧道施工队为了开凿一条山地隧道,需要测算隧道通过这座山
的长度.工程技术人员先在地面上选一适当的位置C,量出C到山脚A,B的
距离,再利用经纬仪测出C对山脚AB(即线段AB)的张角,最后通过计
算求出山脚AB的长度.
A
B
C
情景引入
问题1:某隧道施工队为了开凿一条山地隧道,需要测算隧道通过这座山
A
B
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得到了SSS,SAS,ASA,
AAS等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现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三角形是唯一确定的,BC的长
度也是唯一确定的.
C
课堂探究
问题2:在△ABC中,当∠C=90°时,有c2=a2+b2 若a,b边的长短不变,变
B
换∠C的大小时,c2与a2+b2有什么大小关系呢?请大家思考
B
答:若∠C<90°时,由于AC与BC的长度不变,所
以AB的长度变短,即c2<a2+b2
A
若∠C>90°时,由于AC与BC的长度不变,所以AB的
C
B B
长度变长,即c2>a2+b2.
可以得到∠C≠90°时,c2≠a2+b2.
A
C
课堂探究
问题3: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知道,当∠C≠90°时,c2 ≠a2+b2.那么c2 与
从数量化的角度进行了刻画.
课堂探究
追问8: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
了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其中的一个角之间的关系,你能说说这两个定理之间
的关系吗?
答: 如果△ABC中有一个角是直角,例如,C=90°,这时cos C=0,由余弦

余弦定理优质课 ppt课件

余弦定理优质课 ppt课件

∴ C ≈ 36°或144°(舍).
例3、已知△ABC中,a=8,b=7,B=600,
求c及S△ABC
解 b 2 : c 2 a 2 2 accB os 7 2 c 2 8 2 2 8 c c6 o 00 s
整理得:c2-8c+15=0
解得:c1=13, c2=5
SABC
a 2
c1s
inB
解:方法一: 根据余弦定理,
a²=b²+c²-2bccosA =60²+34²-2×60×34×cos41o
≈1 676.82, ∴a≈41(cm).
余弦定理优质课
例1 在△ABC中,已知b=60 cm,c=34 cm, A=41° ,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边长精 确到1 cm). {接上页} 由正弦定理得,
隧道工程设计经常要测算山脚的长度工程技术人员先在地面上选一适当的位置a量出a到山脚bc的距离再利用经纬仪测出a对山脚bc即线段bc的张角最后通过计算求出山脚的长度bc已知
余弦定理优质课
1.1.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三边(a,b,c)
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
由正弦定理求出角B,再求角C,最后 求出c边.可有两解,一解或无解.
先由余弦定理求出其中两个角,再利用内 角和为180°求出第三个角.
余弦定理优质课
练习 C A
1 20
练习
练习
ABC中,
(1)a=4,b=3,C=60°,则c=__1_3__;
(2)a = 2, b = 3, c = 4, 则C = _1_0_4_._5_°. (3)a=2,b=4,C=135°,则A=_1_4_._6_°_.

6.4.3 第1课时 余弦定理PPT课件(人教版)

6.4.3 第1课时 余弦定理PPT课件(人教版)

课前篇自主预习


3.做一做
(1)在△ABC 中,角 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 a,b,c,若 a=1,b= 7,c= 3,
则 B=
.

答案: 6
解析:由已知 a=1,b= 7,c= 3,根据余弦定理,得 cos
1+3-7
3
=- .
2
2 3

∵0<B<π,∴B= 6 .
2
2 +2 -
B= 2
=
课前篇自主预习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内画“√”,错误
的画“×”.
①在△ABC中,若a2+b2<c2,则△ABC是钝角三角形.(
)
②在△ABC中,若△ABC是钝角三角形,则必有a2+b2<c2.(
)
③在△ABC中,若△ABC是锐角三角形,则必有a2+b2>c2.(
)
答案:①√ ②× ③√
B,BD=acos B,AD=AB-BD=c-acos B,b2=CD2+AD2=(asin B)2+(cacos B)2=a2+c2-2acos B;
同理可证:c2=a2+b2-2abcos C,a2=b2+c2-2bccos A.
图(2)
课堂篇探究学习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思维辨析
随堂演练
(3)在钝角△ABC中,如图(3),作CD⊥AB,交AB的延长线于点D,则
形.
课堂篇探究学习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思维辨析
随堂演练
反思感悟 1.利用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时,需要从

余弦定理微课获奖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名师大赛获奖课件

余弦定理微课获奖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名师大赛获奖课件

a, b,
c
,且满足
cos
A 2
25 5
,
AB
AC
3
.
(I)求 ABC 的面积;
(II)若 b c 6 ,求 a 的值.
(2009 浙江理)在 ABC 中,角 A, B,C 所对的边分别

a, b,
c
,且满足
cos
A 2
25 5
,
AB
AC
3
.
(I)求 ABC 的面积;
(II)若 b c 6 ,求 a 的值.
两边和夹角 (如a,b,C)
两边和其中 一边的对角
(如a,b,A)
三边(a,b,c)
正弦定理
由A+B+C=180°求角A,由正 弦定理求出b与c
余弦定理
由余弦定理求出第三边c,再 由正弦定理求出剩下的角
由正弦定理求出角B,再求角C, 正弦定理 最后求出 c边.可有两解,一解
或无解.
先由余弦定理求出其中两个 余弦定理 角,再利 cos B c2 a2 b2
2ca a2 b2 c2 cos C
2ab
5.在△ABC中,常见公式有:A B C
sin( A B) sin C
cos( A B) cos C
解三角形的四种基本类型:
已知条件 定理选用
一般解法
一边和二角 (如a,B,C)
解:由余弦定理得 b2 a2 c2 2ac cos B
72 82 c2 28 c cos 60
整理得 c2 8c 15 0
解得 c 3或c 5
练习.已知在△ABC中,a=1,b= 7 ,B=60o,求c。3
三、新课解说 运用余弦定理可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由a2=b2+c2-2bccosA可得 (1)若A为直角,则a²= b²+c²

余弦定理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余弦定理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复习回想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
a sin
Asinb
B
sincC
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需要已知哪些条件?
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和一边,或者是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 对角。
那么,如果在一种三角形(非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
边及这两边的夹角(非直角),能否用正弦定理解这个三角
形,为什么?
a2 b2或c2 a2 c2 0,
a b或c2 a2 b2 , ABC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判断三角形形状
例、在ΔABC中,已知a=7,b=10,c=6,
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活用余弦定理,得到: a2 b 2 c2 A是直角 ABC是直角三角形 a2 b 2 c2 A是钝角 ABC是钝角三角形 a2 b 2 c2 A是锐角ABC是锐角三角形
从 ABCBCA 出发,证得 c2a2b22abcosC
余弦定理: a2b2c22bccos A
b2 a2 c2 2accos B c2 a2 b2 2abcosC
sin2 C sin2 A sin2 B 2sin Asin B cos C
用语言描述: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它两边的 平方和, 再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余弦公式变形
例、已知三角形满足 a2 (b c)2 1,求A。 bc
在△ABC中,已知 sin2 B+ sin2 C-sin2 A= sin Bsin C 求A
正余弦定理的综合运用
例、在ABC中,A、B、C满足A C 2B,
且最大角与最小角的对边之比为 3 1:2,
求A、B、C的度数。
(3)已知a=3 3, c 2, B 1500, 求b;

余弦定理市微课一等奖课件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余弦定理市微课一等奖课件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例3 在△ABC中,acos A+bcos B=ccos C,试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思路点拨】 运用余弦定理把边与角的关系转
化为边与边的关系. 【解】 由余弦定理得 cos A=b2+2cb2c-a2,cos B =a2+2ca2c-b2,cos C=a2+2ba2b-c2,代入已知条件 得:a·b2+2cb2c-a2+b·a2+2ca2c-b2-c·a2+2ba2b-c2=0.
方法感悟
1.余弦定理指出了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其中的一种 角之间的关系,每一种等式中都包含四个不同的 量,它们分别是三角形的三边和一种角,懂得其 中的三个量,就能够求得第四个量:(1)已知两边 与它们的夹角,能够求得第三边;(2)已知两边与 其中一边的对角,能够代入余弦定理,当作有关 另一边的二次方程,从而解得另一边;(3)已知三 角形的三边能够求得三角形的三个角.从这里能 够看出,运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时,条件中必须 最少懂得两边.
【思路点拨】 可先由正弦定理求出角C,然后 再求其它的边和角,也能够由余弦定理列出有关 边长a的方程,首先求出边长a,再由正弦定理求 角A、角C.
【解】 法一:由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 B, 得 32=a2+(3 3)2-2a×3 3×cos 30°, ∴a2-9a+18=0,解得 a=3 或 6. 当 a=3 时,A=30°,∴C=120°. 当 a=6 时,由正弦定理得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应围绕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进行 思考,可用正、余弦定理将已知条件转化为边边 关系,通过因式分解、配方等方式得出边的对应 关系,从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也可运用正、余 弦定理将已知条件转化为角与角之间的关系,通 过三角变换,得出三角形各内角之间的关系,从 而判断三角形形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弦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解析1.本章主要是通过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边长和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即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运用它们解决一些测量和与几何量有关的问题,本章教学的重点是运用两个定理解斜三角形.2.本节内容是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第一章第一节余弦定理的第一课时.余弦定理是揭示任意三角形边角之间关系的另一定理,是解决有关三角形问题与实际应用问题(如测量等)的重要定理,它将三角形的边和角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了“边”和“角”的互化,从而使“三角”与“几何”有机地结合起来,为解决与三角形有关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和证明三角形中的等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3.教科书中首先通过探究的方式,指出了“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这样就可以从量化的角度看待此问题,直截了当提出问题:“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如何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另两个角呢?”教科书上主要用向量的方法推导出余弦定理,同时提出坐标法等方法也可以证明余弦定理.为了体现由三边确定三角形,通过公式的变形指出了可以通过三角形的三边计算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体现了量化思想.最后通过两个例题使学生掌握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应用,同时让学生学会求三角形内角时如何选择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二、教学目标设置1.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理解余弦定理的证明方法,抽象出余弦定理的三个等式,进而掌握余弦定理;能从余弦定理中抽象出勾股定理,从而辨析勾股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内在联系.通过作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把一般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转化至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求解边长.将陌生问题转化为熟悉问题,即数学中的转化思想.由于向量的模及夹角对应线段的长度和夹角,所以把三角形的三边赋予向量的意义,进而把余弦定理的证明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不同章节知识的联系,进一步认识到向量的工具性.通过建立坐标系,把平面几何问题中的长度问题转化为两点间的距离来解决,进一步感悟坐标法的作用.对比余弦定理和勾股定理,让学生认识到勾股定理仅适用于直角三角形,而余弦定理适用于任意三角形,勾股定理为余弦定理的特殊情况,余弦定理为勾股定理的推广,即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2.能够利用余弦定理及其推论解三角形.通过对余弦定理三个式子结构的分析,加强学生对三个公式的理解与记忆.三个等式中,每一个等式中含有四个量,已知其中的三个量求剩下的一个量,体现出方程思想.进而提出已知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边和已知三边求某一内角两个基本题型,也是余弦定理的两个基本应用.通过让学生思考解决例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通过对例题的多种方法的讲解,让学生学会求三角形内角时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选择,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3.让学生领悟向量法、坐标法、量化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方程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以及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把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三、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在初中阶段学习过全等三角形,勾股定理,进入高中阶段又学习了三角函数,平面向量,解析几何初步等有关知识,在本册教科书中刚学习了正弦定理,已初步掌握了正弦定理的证明,并能够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解三角形问题.有了以上这些知识与方法的铺垫,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如何求第三边”这一数学问题,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运用前面所学的正弦定理较难解决这一问题;另一方面,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省级示范性高中)高二年级实验班A段学生,他们基础知识扎实,思路开阔,思维敏捷,面对求边长这一问题,能够很快联想到可以结合勾股定理、平面向量、坐标化等已有知识与方法,多角度展开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寻找解决方法.利用几何法证明过程中,部分同学会受到学案中已给图形的限制,而忽略对A为钝角、直角时两种情形的分析,欠缺定理证明的严谨性.此时需要老师适时引导,师生互动,完善过程.在定理初步应用环节中,对学生来讲,套用公式进行求解,涉及到由正弦值求角进行分情况讨论都能顺利完成,但是在合理选用定理公式上带有一定盲目性,如何保证计算简便、避免讨论等方面的能力还有所欠缺,需要老师就例题的几种解法进行详细的对比、辨析,以促进学生能力达成.四、教学策略分析1.个人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培养团队意识,体验知识生成.2.学生展示成果,获取成功喜悦.不同的同学会用到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同时学会分享.通过展台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便于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及时纠正,规范解答步骤和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很好地突出了余弦定理证明这一重点.3.学生演板.既可凸显学生个人解法的单一性,又可展现学生解法的多样性.通过教师对解题过程的讲解及对多种解法的对比,引导学生得出解题感悟,从而突破“如何合理选用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求三角形内角”这一难点.4.适时点拨,问题引导.学生展示成果时,师生互动,及时鼓励,问题引导,完善漏洞.5.使用PPT 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PPT 内容清晰、形象,容易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呈现出的信息容量大,使课堂变得更加紧凑充实.五、教学过程设计复习正弦定理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正弦定理的形式及其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正弦定理为解三角形的一种工具,能定量研究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师生活动:老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正弦定理,正弦定理揭示了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内在联系,首先我们对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回顾.正弦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利用正弦定理能解决解三角形的哪些类型?提问学生,学生回答.1.正弦定理:Cc B b A a sin sin sin ==. 2.运用正弦定理解决的两类解三角形问题:(1)已知三角形任意两角和一边解三角形;(2)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问题1: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怎样在这样的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的条件下求出另外一边,进而解出三角形呢?设计意图:通过提出新的解三角形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明确已知两边及其夹角时,该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完全确定,进而第三边的长唯一确定.通过“边a的长就是线段BC的长,也可以看成点B和点C两点间的距离,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提示语来启发学生寻找思维出发点.师生活动:老师:那么解三角形问题,除了这两种类型,我们是否还会遇见其他情形呢?请看这样一个问题:在△ABC中,已知b,c及A,能否利用已知条件求出边a呢?老师:边b,c及A已知,那么该三角形确定吗?学生: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边角边,该三角形是唯一确定的.老师:边b,c和它们的夹角已知,那么该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是完全确定的.当然,边BC的长是唯一确定的,边a的长就是线段BC的长,也可以看成点B与点C两点间的距离.请同学们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组合作探究,寻求解决方法.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积极参与讨论,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展示研究成果,生成余弦定理设计意图:分组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该问题,学生可以多角度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起到训练知识迁移使用的能力.通过上台展示,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力.通过解题过程的完善,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问题的解决使余弦定理的生成比较自然.师生活动:学生第一次展示成果.老师:通过小组的热烈讨论,大部分小组都得到了成果,哪个小组能派代表上台展示呢?某小组派代表展示成果,展示的是几何法.仅展示了A为锐角的情形.老师:你是如何想到这种方法的?学生:看到这个题目,我想到了学过的勾股定理,所以我就作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解BC的长.老师:该同学通过作辅助线,将一般三角形分割为直角三角形,把一般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转化到了直角三角形中,把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即数学中的转化思想.老师:同学们,该同学的解题过程完整吗?有无漏洞?一同学举手回答:该题中的三角形是一般的三角形,**同学仅考虑了A 为锐角的情形,没有考虑A 为钝角或者直角的情形.老师:A 为钝角或者直角的情形怎么解决呢?请同学们继续探究.学生活动:探究讨论.提出问题的学生上台展示完整的解题过程.老师展示PPT (几何法)方法一:(几何法)通过作辅助线将三角形分割为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构造出直角三角形后利用勾股定理建立等量关系.本方法要注意对A 进行讨论.(1)当A 是锐角时,过点C 作CD AB ⊥,交AB 于点D ,则在Rt △ACD 中,cos ,sin AD b A CD b A ==.从而,cos BD AB AD c b A =-=-.在Rt △BCD 中,由勾股定理可得2222222222cos (cos )(sin )2cos .BC BD CD c cb A b c b A b A c cb A b =+=-+=-+=-+即 2222cos a b c bc A =+-.(2)当A 是钝角时,过点C 作AB CD ⊥,交BA 延长线于点D ,则在Rt △ACD 中,cos()cos AD b A b A π=-=-sin()sin CD b A b A π=-=.从而,cos BD AB AD c b A =+=-.在Rt △BCD 中,由勾股定理可得:2222222(cos )(sin )2cos .BC BD CD c b A b A c cb A b =+=-+=-+.即2222cos a b c bc A =+-.(3)当A 是直角时,由勾股定理知:222a b c =+,由于cos 0A =,所以 2222cos a b c bc A =+-也成立.综上(1),(2),(3)可知,均有2222cos a b c bc A =+-.教师在分析直角情况时,对比锐角、钝角情形的结果形式,指出三种情况结果的一致性,指明该方法为几何法.学生第二次展示成果:老师:还有哪个小组需要展示的吗?某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该同学展示的是向量法.老师:你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学生:把边a 的长看作向量BC 的模,通过数量积的运算求出向量BC 的模,进而求出边a 的长.老师:哦,把三角形的三边赋予向量的意义,通过数量积运算把向量的关系进行实数化,进而得到边a 的长.老师:该方法同几何法相比,有无优势?学生:该方法避免了A 的讨论,具有普遍性,过程也比较简洁.学生第三次展示成果:老师:还有哪个小组想展示的?某小组派同学上台展示,该同学展示的是坐标法.老师:你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学生:把三角形放在直角坐标系中,可以通过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计算出B ,C 两点间的距离.老师:如果A 为钝角,点C 在第二象限,点C 的坐标形式需要变化吗?学生: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点C 的坐标形式不需要变化.老师:同理,A 为直角时,C 点落在y 轴的正半轴上,由三角函数的定义,C 点的坐标形式也不需要变化.这种建立坐标系的方式就比较恰当,比较多的点在坐标轴上,坐标形式比较简洁.老师展示PPT (向量法、坐标法)方法二:(向量法)在△ABC 中,由AB AC BC -=可得:||||BC AC AB =-.()22BC AC AB∴=- 222AC AB AC AB =+-⋅ 222||||cos AC AB AC AB A =+-⋅222cos .b c bc A =+- 即 2222cos a b c bc A =+-.老师:此方法为向量法,向量法是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有力工具.方法三:如图:以A 为原点,边AB 所在直线为x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证法如下: 点C 的坐标为(cos ,sin )b A b A ,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22(cos )(sin 0)BC b A c b A =-+-.整理化简得A b c A bc A b a 2222222sin cos cos ++-=.即A bc c b a cos 2222-+=.老师:以上三种方法都求出了边a 的长,对比这三种解法,哪种方法更好呢?并说明理由.学生:我认为向量法较好.避免了对A 的讨论,解题过程比较简洁.老师:如果轮换三角形的三边a ,b ,c ,可以得到以下两个式子.2222cos b a c ac B =+-,2222cos c a b ab C =+-.从而引出余弦定理.分析余弦定理的内涵和外延设计意图:学习余弦定理的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掌握余弦定理的式子结构,认识余弦定理也是反映三角形中边角间的数量关系,明确余弦定理的用途.(板书)余弦定理: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2222cos c a b ab C =+-.老师:三个等式中都含有余弦,所以三个式子合在一起叫余弦定理.这三个等式是余弦定理的符号语言,那么其文字语言该怎样叙述呢?提问某学生,学生回答.老师结合式子叙述余弦定理的文字语言.文字表述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学生一起齐读一遍余弦定理的文字语言.老师:早在西元三世纪前,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已经提出余弦定理,并做了证明. 分析式子的结构,A 是边b ,c 的夹角,也是边a 的对角.问题2:余弦定理与以前的关于三角形的什么定理在形式上非常相近?设计意图:启发学生从余弦定理中抽象出勾股定理,进而辨析勾股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关系.我们看到2a ,2b ,2c 联想到了勾股定理,那么,勾股定理与余弦定理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学生回答:A 为直角时,cos 0A =,222a b c =+,是勾股定理的形式.说明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殊情况,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老师:三个等式中,每个等式都含有四个量(三边和一内角余弦),已知其中的三个量可以求出剩下的一个量,即知三求一,体现了数学中的方程思想.其实,余弦定理同正弦定理一样,也是在反映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是余弦定理反映的是三角形的三边和一内角间的确定的数量关系.问题3:我们得到的余弦定理是关于三角形三边和一个角的关系式.把这个关系式作某些变形,是否可以解决其他类型的解三角形问题?设计意图:掌握余弦定理的推论,明确推论的用途.老师:我们将余弦定理的三个式子恒等变形,可以得到以下三个等式.222cos 2b c a A bc +-=,222cos 2a c b B ac+-=,222cos 2a b c C ab +-=. 这三个式子叫做余弦定理的推论.老师:应用余弦定理的推论,可以从三角形的三边计算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从上面可知,余弦定理及其推论把用“边、角、边”和“边、边、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从数量化的角度进行了刻画,使其变成了可以计算的公式.问题4:在解三角形的过程中,若求某个角时既可以用余弦定理也可以用正弦定理,两种方法有什么利弊?如何选择?设计意图:通过两个例题使学生基本掌握余弦定理的初步应用,学生演板,教师讲解点评使学生明确解三角形过程中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如何合理的选择.余弦定理及其推论这六个等式如何应用呢?请看例1.师生活动:例1 在△ABC 中,已知60cm,34cm,41b c A ===︒,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边长精确到1cm ).学生活动:两个学生演板,其他学生思考,并交流解题过程.两个演板学生中,一个用余弦定理求出边a ,再用余弦定理的推论求出B ,进而得到C ,另一个用余弦定理求边a ,再用正弦定理求出B ,进而得到C .学生演板完后,老师讲解这两位同学的解题过程.老师:求出边a 后,再求B 和C 时,如果利用正弦定理先求C 呢?请看这样一个解题过程:通过PPT 讲解下面这种方法.解:根据余弦定理,A bc c b a cos 2222-+=22603426034cos 41=+-⨯⨯⨯︒75470408011563600.⨯-+≈821676.≈,所以)cm (41≈a .由正弦定理得sin 34sin 41340.656sin 0.5440.4141c A C a ⨯︒⨯=≈≈≈ 因为c 不是三角形中最大的边,所以C 是锐角,利用计算器可得︒≈33C ,180()180(4133)106B A C =︒-+≈︒-︒+︒=︒.老师:在解三角形的过程中,求某一个角有时既可以用余弦定理,也可以用正弦定理,两种方法有什么利弊呢?对比以上三种解法,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感悟呢?学生:用余弦定理求三角形的内角不用讨论,用正弦定理求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如果该角是较小角也不用讨论.例2 在△ABC 中,已知134.6cm,87.8cm,161.7a b c cm ===,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解:由余弦定理的推论得:22222287.8161.7134.6cos 0.55432287.8161.7b c a A bc +-+-==≈⨯⨯, 5620A '≈︒;222222134.6161.787.8cos 0.839822134.6161.7c a b B ca +-+-==≈⨯⨯, 3253B '≈︒;180()180(56203253)9047C A B '''=︒-+≈︒-︒+︒=︒.老师:利用余弦定理求出A 后,哪位同学用正弦定理求B 或C 的?学生:利用余弦定理求出A 后,我又用正弦定理求出B .因为b 小于c ,所以B 只能是锐角,不用讨论.课堂检测,巩固知识与方法设计意图:巩固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应用,练习4意在训练解三角形时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选择.练习1.在△ABC 中, 1,1,120a b C ===︒,则c = .练习2.在△ABC 中,7,5,3a b c ===,则这个三角形的最大角的大小为 .练习3.在△ABC 中,若三边c b a ,,满足bc c b a -222+=,则A = . 练习4.在△ABC 中,8,7,60a b B ===︒,则c = .答案: 2.120︒; 3.60︒; 4.3或5.老师提问两个学生,学生回答答案.针对练习4,提问学生解决方法,有用余弦定理的,有用正弦定理的,老师对两种方法的优劣做出点评.问题5:应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解三角形问题?怎样求解?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就应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问题分析、归纳和总结.学生总结,教师补充完善.1.余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几何法、向量法、坐标法.2.余弦定理的作用:已知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边;已知三边求三个内角.作业布置,巩固知识与方法设计意图:设置常规训练内容,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设置了思考题,为下一节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做好铺垫.设置与数学文化相关的作业内容,以引领学生去了解数学文化的发展历史,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1.习题1.1A 组1、2题(写在作业本上).2.课后思考题:(1)在△ABC 中,已知543::sin :sin :sin =C B A ,请判断该三角形的形状.(2)认真分析余弦定理的式子结构,综合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求22sin 20sin 40︒︒+ sin 20sin 40︒︒+⋅的值.(写在笔记本上).3.通过网络搜索查找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对余弦定理的叙述及证明.课堂目标检测本节课的目标检测设置了四个层面的检测内容,分别是:1.课堂检测,学生在课堂完成,达到对余弦定理的初步应用.2.作业第一项内容(教材课后习题),起到巩固余弦定理及其应用的作用.3.作业第二项内容(思考题),是综合问题,需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综合应用,为下一节课做准备.4.作业第三项内容(数学文化),让学生了解数学文化,学习科学家们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激发学习兴趣.余弦定理(学案)一、复习回顾1.正弦定理的内容是什么?2.正弦定理解决了解三角形的哪些类型?(1)(2)二、情境引入解三角形问题,除了这两种类型,是否还会遇见其他情形呢?问题:在△ABC中,已知b、c,及A,能否利用已知条件求出边a呢?三、余弦定理四、余弦定理的推论五、余弦定理的应用例1 在△ABC 中,已知60cm,34cm,41b c A ===︒,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边长精确到1cm ).例2 在△ABC 中,已知134.6cm,87.8cm,161.7a b c cm ===,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六、课堂检测练习1.在△ABC 中, 1,1,120a b C ===︒,则c = .练习2.在△ABC 中,7,5,3a b c ===,则这个三角形的最大角的大小为 .练习3.在△ABC 中,若三边c b a ,,满足bc c b a -222+=,则A = . 练习4.在△ABC 中,8,7,60a b B ===︒,则c = . 七、课堂小结八、课后作业焦淑宁《余弦定理》点评肖赵丽焦淑宁老师的这节《余弦定理》,是学生在刚刚学习完正弦定理及其初步应用的基础上,又一节探索反映三角形中边角关系重要结论的新授课.本节课开门见山,复习正弦定理内容,回顾正弦定理主要解决的两类解三角形问题,紧随其后直接提出问题:“除此以外,若已知三角形中两边及其夹角能否解三角形?如何解?”,创建具体的问题情境开始本节课的教学.整节课以问题为导向贯穿始终,采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教学中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问题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求解结论,验证结果并改进模型,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抽象概括出定理内容,从而水到渠成实现了余弦定理的证明.紧随其后,抓住新知不放,两道典型例题及课堂检测的设置,既引领学生初步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同时不忘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师生适时互动,既有学生小试牛刀时初尝收获成功的喜悦,又有老师高屋建瓴对解法进行对比点评,从而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遵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整体来看,这节课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较好完成教学目标.从教学目标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各项目标展开.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引入、小组合作交流、深入探究、小组成果展示、模型创建、再探究优化模型,逐步实现了知识的生成,思维方式及解题方法的迁移,技能得到提升.通过对例题作用的总结、练习的完成,学生基本掌握余弦定理且会简单应用.从教材处理看,教师能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本节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学情,创设问题情境,从具体问题探究出发,抽象出一般性问题,由具体到一般,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认知发展规律.在例题的设置上,由浅入深、布局全面.从教学程序看,本节的设计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合理的设疑,正确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展示分享、抽象概括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从具体问题出发,抽象出一般性的结论,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发现和推导“余弦定理”.在引导学生观察余弦定理的结构特征上,运用定理解决三角形“边角边”,“边边边”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进行合理引导,敢于放手让学生积极探索、合作交流,并对学生活动成果适时作出评价,努力营造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助的团结和谐的教学氛围,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组织教学细致、课堂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从教学效果看,本节的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等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对问题的探究,在问题的探究中锻炼和发展自身的能力.落实了教学目标,既突出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教学基本功看,教师的教态自然、用词精准,对教材把握到位,教学思路清晰,紧紧围绕自己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说明教师的基本功非常扎实.本节的具体亮点:1.本节课以教材为纲,对教材中设置的环节做了深入研读并进行了适当的创新,通过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到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老师画龙点睛,适度质疑,得到定理,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理解的难度.2.学生成果展示效果好,形成了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完善.3.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不同表现,教师都能及时给予相应的关注,对优秀的表现就肯定与鼓励,对不够完善的思路也能及时发现,激发学生探索欲望,交流完善,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效果较好.4.作业设置上的引申,除去教材上的课后常规习题,还布置了思考题,为下一节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做了铺垫.另外,还设置了与数学文化相关的作业内容,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用心良苦.总的来说,这节课真正的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生成过程,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同时又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是一节遵循新课程理念的优质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