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伸修边模设计说明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伸修边模设计说明书
板料经拉伸成形后,其口部一般都有不平的凸缘,常常要进行切边。其切边方式通常采用滚轮式、涨切式或浮动式切边模,但这几种切边方式都需要另外设计一副切边模,且易引起工件断面形状的变化。为此,设计了一副制造图1所示工件的拉伸切边复合模(见图2),该模具采用了尖刃凸模和带拉伸圆角的凹模进行切边,经使用,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图1 零件图
图2 模具结构
1 拉伸凸模
2 拉伸凹模
3 切边凸模
1 模具结构形式的确定
1.1 凸模刃口形式的选择
1.1.1 凸模结构形式
拉伸切边模的特征是改变拉伸凸模的结构,设置切边刃口。有以下两种凸模刃口形式。
(1)切边刃口断面夹角大于90°的形式,如图3(a)。其特征是刃口倾角α应大于摩擦自锁角,一般取12°~15°。对于不变薄拉伸,剪切间隙Δ值取材料厚度的25%~35%;对于变薄拉伸,Δ值取上道工序
拉伸件壁厚的25%~35%;软材料取小值,硬材料取大值[1]。
(a)
(b)
图3 凸模切边刃口的形式
(2)切边刃口断面夹角等于90°的形式,如图3(b)。
1.1.2 凸模结构的分析
(1)图3(a)所示凸模结构有如下缺点:①切边后工件的高度取决于图3(a)所示的L值,而L值不易精确确定,当工件的高度尺寸有较高要求时,此值难以保证。②α值不易测量,且当切边刃口钝化或部分崩裂后不易修复。③当切边刃口钝化或部分崩裂后,对于倒装式拉伸切边模,工件容易紧粘附在凸模上,难以卸下。
(2)对于图3(b)所示结构,只要合理选择技术参数,并且将拉伸凸模和切边凸模做成两件,然后用螺钉、销钉定位联接,就能有效地克服上述缺点。经过两种凸模形式试验,证明图3(b)形式效果更好。
1.2 正装和倒装形式的选择
带有弹性压边装置的拉伸切边模,有正装和倒装两种形式。对于薄料浅拉伸件,可以采用正装形式,否则,采用倒装形式。因倒装拉伸切边模的压边圈在下模,压料装置可以装在工作台下面的宽敞空间,压边行程大,模具结构紧凑,对于压边力大,工件高度高的拉伸件比较适合。
1.3 卸件方式
工件在拉伸时,由于拉伸力的作用或润滑油等因素影响,使得工件很容易被粘附在凸模上。对于倒装拉伸切边模,当切边刃口钝化后,工件更容易粘附在凸模上。为此在凸模上开设Φ6.5mm的通气孔,并在通
气孔中通压缩空气,卸件困难的问题得到解决。
2 主要技术参数
2.1 拉伸凹模圆角半径和拉伸间隙的确定
利用尖刃凸模与带圆角的凹模进行切边时,切边工件边缘形状(如图4)与普通冲裁时工件的边缘形状是不同的,其冲切边缘形状与凹模圆角半径r及拉伸间隙Z有关。
为了使工件切边质量最佳,拉伸凹模圆角半径r及拉伸间隙Z应符合下列条件[2]:
图4 切边工件的边缘形状
r(3~4)t
式中:m——切边前的拉伸系数
t
——毛坯料厚(mm)
拉伸系数在m≤0.7时取0.82,而当m>0.8时取0.85,对于本工件,由上式得:
r≥4.5~6mm Z≈1.65=1.1t
从有利于拉伸来看,根据经验公式[3]:
Z=(1~1.1)t
式中 D——毛坯直径(mm)
d——拉伸件直径(mm)
t——板料厚度的平均值(mm)
求得 r=6.7mm。
取r=7 mm, Z=1.1t,能够满足切边工件质量的要求。
2.2 切边间隙的确定
对于拉伸切边模,切边的单边间隙原则上不得超过0.02mm,但这对于模具制造的要求未免过于苛刻。根据生产实验可知,当取r=7mm、
Z=1.1t
0时,对于t
=1.5mm的软钢板料,只要单边间隙不超过0.08mm,
就能保证工件端部不出现毛刺。因此设计的单边间隙为0.04~0.06mm。
3 模具材料的选择
此拉伸切边模的易损部位主要在切边凸模和拉伸凹模,材料选择
V钢。这种钢具有淬火变形小,淬透性好,耐磨性高等特点,但它Cr12M
的最大缺点是碳化物分布很不均匀,这不仅使钢的强度大为降低,而且往往造成模具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崩刃损坏。为此,可通过改锻来改变原材料的碳化物分布状况,以便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
该模具把拉伸成形和切边合二为一,降低了模具制造成本,提高了产品生产效率。投入使用半年以来,都能稳定地生产出合格产品,达到了设计的目的,满足了生产的要求。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广州 510643
参考文献:
[1]高云显.挤切修边模的设计[J].锻压技术,1988,2.
[2]周开华.冷冲压译文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79. [3]《冲压工艺及冲模设计》编写委员会.冲压工艺及冲模设计[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