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民歌赏析
土家族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曲式分析
![土家族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曲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cd77256f7ec4afe04a1df2b.png)
乐句一样 , 依 然 有 四 个 乐 节 的实 质 , 接着 进行到 a 乐句 , 由 四个 乐 节 构 成 , 它是一个 a 、 b乐 句 的结 合 体 , 前 两 小 节 为a 乐句 , 后 两 小 节 为 b乐 句 . 后 两 乐 节 材料 变 化 的发 展 。 第 四乐 句 a与第 五 乐 句 b为 第 一 乐 句 a与第 二 乐 句 b再 现 。《 马桑 树 儿 搭灯 台》 不 间 断发 展 着 的乐 曲 , 中 间没 有 停 顿, 且从 以“ 6 ” 开头结束 回归的以“ 6 ” 结尾做了一个完全终 止, 完成 一 个 完 整一 段 曲式结 构 。 2 . 调式 调 性 分 析 ( 5桑 树 儿搭 灯 台》 - 全 曲 主要 以“ 6 ” “ 1 ” “ 2 ” “ 3 ” “ 5 ” 五 个 骨 干 音 构成 . 无“ 4 ” “ 7 ” 可 以确 定 它 是 一首 五 声 调 式 民族 歌 曲, 其 五 声 调 式 是 传 统 的音 乐 中常 使 用 的 体 裁 , 创 作 出 的 歌 曲旋律优美 。 也易让观众接受并进行大规模 的传唱。整 首 歌 的 曲调 以“ 6 ” 音拉开歌曲帷幕 . 有 条 不紊 的 进 行 旋 律 的流 动 , 到最 终 以“ 6 ” 音 做 了 收拢 性 终 止 , 整 首 歌 曲一 气 呵 成, 做了一个完美的结束 。因为歌 曲开头以“ 6 ” 开始 , 结束 也在 “ 6 ” 上, 经 过 分 析 该 歌 曲为 民 族 五 声 羽 调 式 。在 五 声 调 式 中宫 、 调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大调色彩 , 大 调 色 彩 音 乐音 响效果 明亮 , 音色清脆 . 适用于 写劳动号子 、 田问号
树儿搭 荫蓬》 的启 发 , 在原有 的歌曲上变化 扩充 , 更加 细 腻 丰 富 的表 达 了 男女 坚 贞 不 渝 、 美 好 的爱 情 。马桑 树 是 桑 植 县 常 见 的一 种 低 矮 的 树 , 春天的时候长出齐排的绿叶 。 形成似搭好的灯台 , 马桑树下 阴凉干净 , 年轻 男女都 在树 下谈情说爱 , 因此马桑树下就成了土家男女定情之地 。 后
湘西龙山县土家族民歌风格与演唱探究
![湘西龙山县土家族民歌风格与演唱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d0a71798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b4.png)
目录
01 土家族概况
03 土家族民歌演唱探究
02 土家族民歌风格特点 04 土家族民歌文化内涵
目录
05 现代传承方式
07 参考内容
06 结论
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位于湖南省湘西龙山县。土家族民歌是土家族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本次演示将对湘西龙山 县土家族民歌的风格和演唱特点进行探究。
结论
湘西龙山县土家族民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演唱特点,充分展示了土家族人民 的民族文化和精神风貌。通过对土家族民歌的探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土家族的历 史、文化、社会功能以及审美价值等方面的内涵。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发 展,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为确保土家族民歌能够继续传承和发 扬,我们应该采取更多的措施。
3、注重创新和发展,在保持山西民歌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注入新的元素和 文化内涵,推动山西民歌的多元化发展,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和审美标准。
总之,通过对山西民歌演唱风格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优 秀的民间艺术形式,弘扬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和音乐传统。
感观看
在四川民歌的演唱中,音调、语气和节奏等方面都充分展现了其独特的风格。 音调上,四川民歌以五声调式为主,常表现出明亮、柔和的色彩,使人感受到四 川人民朴实、亲切的气息。在语气上,四川民歌运用丰富的方言和语调,表现出 风趣、幽默的特色,令人忍俊不禁。节奏上多采用二拍、四拍等节律,具有鲜明 的律动感,让人情不自禁地随之起舞。
2、节奏和韵律
山西民歌的节奏大多为自由节奏,以情感和气息为基础,强调歌声与伴奏的 融合。在韵律方面,山西民歌善用叠句、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歌曲更具韵律美 感。
3、音阶和调式
土家族风格歌曲《阿妹出嫁》演唱特点分析
![土家族风格歌曲《阿妹出嫁》演唱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1386f2eeff9aef8941e0632.png)
土家族风格歌曲《阿妹出嫁》演唱特点分析作者:梁潇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04期【摘要】歌曲《阿妹出嫁》是作曲家孟勇先生代表作品之一,是一首具有土家族风格的创作歌曲。
孟勇先生的创作扎根于湖南地方特色,作品情感丰富细腻,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色彩,描写了一位土家族新娘出嫁时的欣喜以及对家人和家园的恋恋不舍。
【关键词】《阿妹出嫁》;土家族风格;演唱处理;情感表达【中图分类号】J616;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一、湘西土家族歌曲风格特点土家族主要聚居在湖南、湖北和贵州等地。
闲暇之余,土家族人民通常会演唱情感充沛优美婉转的小调,其内容一般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婚嫁是非常著名的习俗,因此,土家族人民创作出了哭嫁歌,用来表达待嫁新娘对亲人的不舍之情,是一种边哭边唱的表现形式,感情丰富,被誉为“中国式詠叹调”。
二、歌曲《阿妹出嫁》风格特征(一)歌曲创作背景声乐作品《阿妹出嫁》是由孟勇先生作曲,金沙先生作词合作完成的,两人在创作中碰撞出了动静结合的曲与词,歌曲曲调取材于湖南湘西土家族,以土家族婚嫁习俗为题材,旋律借用苗族哭嫁音乐,将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创作技法完美融合,歌词贴近生活,旋律活泼欢快,刻画了土家新娘出嫁时对家人的不舍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向往,将女子出嫁前的心理活动描述得真实感人。
歌曲虽并未说明是哪一位新娘出嫁,但歌词中把主人公的善良、孝顺、感恩等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湘西民间传统艺术中,土家族民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凭借其情真意切的语言艺术道出了土家族人民的真与纯。
(二)歌词赏析1.歌词丰富的修辞手法歌曲在引子部分用“石榴开花”预示着“阿妹出嫁”,采用了比兴手法,借物寓意,石榴开花了意味着小阿妹长大了,像娇艳的石榴花一样夺目美丽。
“阿妈的乳汁把我喂养,阿妈的背篓把我背大”“出嫁了谁给阿妈梳白发,出家了谁与姊妹说悄悄话”等一系列的排比句,对仗工整,想到阿妈的养育之恩,想到姊妹之间的感情,伤感慢慢涌上心头,离别之情难以言表,这就要求演唱者要精巧地表达出阿妹欢喜又不舍的矛盾心情,诉说出对家人和家乡的不舍。
分析土家族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的演唱特征
![分析土家族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的演唱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98ef8396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81.png)
一、湖南土家族民歌的概述湖南土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土家族有属于自己的语言体系,有本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而湖南土家族民歌就是其民族特色文化的最好体现。
(一)土家族民歌的产生背景在土家族成立之前,湖南地区就对“巫楚文化”有记载。
据《汉书》记载,楚国地处湘水与沅水流域,当地人“信巫鬼,重淫祀”。
古代乐舞最初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祭祀神明,而后的民歌虽然融合了当地人的生活习性与族群文明,但还是以古乐舞为基础形成,所以在土家族民歌的产生与发展中依旧能感受到“巫楚文化”的影子。
农耕时期族群的先辈虽然具备自给自足的生活条件,但地形、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等多种因素阻碍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村落相邻却隔山而望,由于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书信来往也不太普及,所以喊唱成了他们交流的主要方式。
民歌因此也被先辈赋予了记录生活、表达情意的含义。
民歌渗透了土家族人的生活中,从产生到发展都在不断丰富着本民族的文化。
/ 彭天钰〔摘 要〕湖南土家族民歌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凭借其独有的创作特色和别具风格的表演形式颇受人们的喜爱与推崇。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桑植县被称为“民歌之乡”,《马桑树儿搭灯台》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桑植民歌中的代表性作品。
本文通过三个部分对湖南土家族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进行分析,第一部分从整体阐述湖南土家族民歌的产生背景与民歌的分类,并对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作简要概述;第二部分从音乐特征的角度分析曲式结构、调式调性等内容,以便理解民歌的架构并为演唱奠定基础;第三部分是从民歌的演唱技巧出发,浅析本首湖南土家族民歌在演唱时需要注意的咬字、气息及润腔技巧,从而为学习土家族民歌的演唱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湖南土家族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音乐特征;演唱技巧分析土家族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的演唱特征音乐理论(二)土家族民歌的分类土家族民歌所包含的种类繁多,在现今的研究中也有多种分类方式,此处以较为普及的一种分类进行说明。
彭氏土司湘西土家族民歌原始文献综述
![彭氏土司湘西土家族民歌原始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4f6c3640029bd64783e2cef.png)
彭氏土司湘西土家族民歌原始文献综述土家族民歌,从上古时期就有记载,是一个古老而又具有特色的民族音乐。
土司制度是中国执政者对少数民族的一种间接统治政治制度,对这一制度我国更是有上百年的研究。
将土司制度下的土家族民歌结合起来研究,是土司学艺术深入研究的基础。
一、彭氏土司政权建立之前的土家族民歌1.丧葬用乐的相关记载《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隋间武陵地区习俗:“其僻处山谷者,则言语不通,嗜好居处全异,颇与巴渝同俗…邻里少年,各持弓箭,绕尸而歌,以箭扣弓为节。
其歌词说平生乐事,以致终卒,大抵亦犹今之挽歌。
”[1]其中,包含的信息量有如下几点:一是湘西土家族属于武陵山脉地区,地势险要,与外界交通不便、语言不通,嗜好和风俗也是与外界不同,但颇有巴渝古风;二是死丧之纪,由逝者邻里少年组成,环绕尸体歌唱,歌唱内容与汉族挽歌类似,都是说尽逝者生平乐事;三是以弓箭进行伴奏,打节奏,这与巴渝舞中以兵器为乐器的行为类似。
以上文献一是验证了土家族祖先可能为巴渝人,也描写了当时土家人对于逝者的处理和当时的音乐现象,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土家族重生轻死的生死观念。
2.对巴渝舞的相关记载《华阳国志•巴志》云:“巴师勇锐,歌舞以临,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
‘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
”[2]从这段史料可以分析出巴人以军舞临敌,不仅骁勇善战、还能歌善舞,这些舞蹈动作都化作巴渝舞的原材料,将其中的动作和乐器都有效运用起来。
汉高祖刘邦深为巴族古老质朴的战争舞蹈所迷,“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
’乃令乐人习学之,所谓巴渝舞也。
”[3]可以看出《巴渝舞》已步入庙堂,成为宫中仪式音乐的一部分。
在记载中,汉代历代皇帝的丧葬活动中,巴渝舞在葬礼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皇帝驾崩后,丧葬行列的前面就是由巴渝歌舞和御林军所组成的队伍为先导的。
再结合相关史料分析,巴渝舞的表演形式是演员要披盔甲、持弩剑、口唱巴族古老的战歌,虽然,这些动作和工具包含有有军事动作和弓箭道具的存在,但战舞的原意尽失。
声乐作品《小背篓》艺术风格分析
![声乐作品《小背篓》艺术风格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5269343f524ccbff0218421.png)
声乐作品《小背篓》艺术风格分析摘要:《小背篓》是一首典型的新时期经典民歌,具有浓厚的湘西风格,作为湘妹子的宋祖英以湘西人的身份完美首次演绎了《小背篓》,并一直被人们所广为传唱,使之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
通过对《小背篓》艺术风格的分析,将进一步了解湘西文化,从而更好地弘扬我国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特质。
关键词:小背篓;宋祖英;艺术风格;演唱特质;创作作品一群在湘西大山里把冰棒放在背篓里的土家族苗族大妈、背篓、吊脚楼、深山、溪水、赶场、河滩……这一连串的景象勾勒出了一幅幅典型的湘西“边城”风光景象,这也正是《小背篓》所呈现的清纯画面。
由欧阳常林先生作词、我国著名作曲家白诚仁先生作曲,1990年由宋祖英把这首散发着浓郁湘西气息的原创声乐作品带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并深深打动了全国观众的心。
一、《小背篓》的创作背景简析词作者欧阳常林先生作为土生土长的湖南人,创作的《小背篓》歌词朴实无华、亲切动人、形象鲜明。
体现出欧阳常林先生创作思路的艺术独特性,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切热爱之情,他深深喜爱着这片土地,且对湘西人民生活现状了解细微,对童年幸福生活的歌颂和美好回忆。
曲作者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白诚仁先生,四川成都人。
自从1955年10月分配到湖南省歌舞团工作起便扎根湖南这块具有浓郁民族音乐的土地,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全身心地投入这片热土,进行创作,深入侗乡、苗寨采集音乐素材,踏遍三湘四水,在充分吸收民间歌曲丰富养分的基础上,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投入到创作之中,创作出一首又一首唱响全国的湖南民歌。
在他五十余年的创作艺术生涯中,白诚仁先生更以“伯乐”的眼光挖掘培养了何纪光、宋祖英、吴碧霞等一大批湘籍歌唱家。
他是第一个开采出湖南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富矿创始者,《小背篓》就是他其中的一部经典原创作品。
进入1990年初,正是中国飞速发展的时代,音乐的传播媒介在这种大驱势的浪潮中得到不断提升和壮大,从当时单一的卡带、录音机、磁带、录像带到有声影像的黑白电视机、直至现在普及千家万户的彩色电视机、CD、DVD 等的出现,促使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创作作品实现全屏效果。
“毕兹卡”的歌——湘西土家族民间歌曲探幽
![“毕兹卡”的歌——湘西土家族民间歌曲探幽](https://img.taocdn.com/s3/m/44a378da49649b6648d74734.png)
演 出,也深受观众 的赞赏 。尤其是二 0 0四年第 十届全 国青年歌手 电视大奖赛 ,专业组 民族唱法 中的土家族 “ 西兰卡普 ”组合 以较好 的成绩获银奖 。土家族 民间歌 曲更加受到全 国亿万 人民的了解和关注 。
一
、
歌海一 瞥
土 家族人 民能歌善舞 ,而且源远流长 。阅 《 山县志 》卷十一载 :“ 龙 相传某土司 ,调征 南门外 ,及 令其 士卒扮女装连臂喧 唱,为靡靡之音,于是 守需集欢之 ,并动于歌 。流 荡天 坚志 ,某则 以精兵潜逼他 门,勇而入 ,遂 克。 ”又 《 永顺县志 - 风俗 志》 记彭族 锋 《 竹枝词》 日:“ 福石需中锦作窝 ,土王祠畔水生波 ,红灯 万盏人干叠 ,一 片缠绵摆手歌 。 ”足见土家族唱歌跳舞 的
歌 声 悠 悠 坡 连
一
坡
和
人
唱 歌 万 人
山
同 声
山
岭
歌 唱
岭
歌 不 断
共 产 党
唱 得 彩
山 歌 越
霞 从 天
唱 越 快
落。
活。
1 2 0
维普资讯
该歌 曲由不对称 的呼应式 的上 ( 5小节 ) 、下 ( 4小节 )两乐句构成,上句落在属音, 下旬 落在 主音 。下乐句 由于缩减 了拖 腔而少了一 小节从而使歌 曲构成 了不对称 结构 。
曲调高亢悠扬激情奔放 。古歌 、仪式歌 、风俗歌 多为室 内演 唱, 曲调流畅优美 、句式规整 。演唱土家族 山歌用土语也用汉语 ,
歌词常 为七 言四句 ,也 叫四句歌 ,但两 句、五旬 的格律也较多 。
谱例一 《 山歌越唱越快活》 桑植民歌
土 家 生 来 爱 唱 歌
土家族“哭嫁歌”艺术特征浅析
![土家族“哭嫁歌”艺术特征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aa1f0345a417866fb84a8e67.png)
土家族“哭嫁歌”艺术特征浅析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我们的民族音乐恰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湖南省的西北边陲、武陵山区腹地,有一块神奇而又迷人的土地,这就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她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她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俗的民族,这样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蕴育了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传统的生活习俗并形成了今天独特的民族文化,如摆手舞、土家打溜子、毛古斯等。
在这些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中,有着“中国式咏叹调”之称的哭嫁歌也在不断传承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上去考察研究土家族文化。
虽然目前已有大量土家族文化以及相关艺术的论著,但笔者发现更多的是从语言、文化、风俗等方面上去谈论土家族文化以及土家族的发展演变史。
而音乐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信仰,文化等发展水平,更能反映人们处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心理状态,笔者旨在前者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音乐实践,从对哭嫁歌的产生背景、思想文化内涵、艺术特点,传承与保护方面进行初略的探讨。
一、民歌的简介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众所周知,民歌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裁的一种,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头创作、口头留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提炼,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日趋完美。
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历史、语言、生活风俗等差异,使得各民族的民歌风格特点相距甚远。
所以,民歌的分类法可以按照其音乐体裁分为三大类:号子、山歌、小调。
我们首先可以从民歌的艺术特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的论述,“感于哀乐,有感而发”的民歌具有以下艺术特点:在语言上,民歌是人民群众自己的歌,自然就会使用当地方言的音、韵来演唱,听起来贴切自然,乡土气息浓烈,才更能体现当地民歌浓烈的地方色彩,给人以声调美的享受。
嘀格调
![嘀格调](https://img.taocdn.com/s3/m/a392ded99ec3d5bbfd0a74b3.png)
3、能积极与他人合作并有创造性的参与演唱活动,从中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自信、愉悦的心情。
重点
1
难点
2、3
教具学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流程
(创设问题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整合拓展、当堂训练)
一、听赏导入
师:老师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曲。
课题
嘀格调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
材
分
析
《嘀格调》是一首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儿童趣味的湘西民歌。四二拍子的歌曲,音乐素材朴实简练,既统一又有变化,曲调清新活泼,质朴优美,富于生机。歌词采用典型的湘西方言,如“一班”、“嘀格”、“伢儿”、“坪坝”、“坳”等,充满着生活气息,令人倍感亲切,生动的表现了湘西儿童天真活泼,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
学
生
分
析
这首歌曲情绪活泼欢快所以在学习时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来自计理念
本课教学中,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参与等各项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享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同时让他们体会到向目标出发时的愉快心情,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三
维
教
学
目
标
1、能学会演唱歌曲《嘀格调》,并以明亮、优美地声音表现歌曲的情绪。
我们能不能用歌声来把这种场景表现一下呢?一边同学先唱另一边的同学看老师的手势再唱,先唱的这一队一定要将自己的歌唱完,边唱还要边聆听另一队同学的歌声。
D、介绍轮唱。
(课件展示) :由两个、三个或四个声部演唱同一个旋律,但不是同时开始的齐唱,而是先后相距一拍或一小节出现,形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效果,称之为“轮唱”。
土家族山歌衬词衬腔的功用
![土家族山歌衬词衬腔的功用](https://img.taocdn.com/s3/m/13f7b50a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ce.png)
土家族山歌衬词衬腔的功用作者:***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15期摘要:衬词衬腔是土家族山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词中并无实意,但它们对于土家族歌曲的情感表达、结构构造具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类型的衬词衬腔对乐曲的音乐结构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功用也有所不同。
本文以田野调查综合法、文献研究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县所流行的土家族山歌进行整理收集,主要选取当地人所认可的代表曲目进行具体分析,力图客观地透过音乐形式对土家族山歌中衬词衬腔的结构功用以及表现功用加以诠释。
关键词:土家族山歌衬词衬腔功用永顺县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5-0050-03永顺县是土家族的发源地之一,被国家民委确立为中国土家族采样县,有着八百年的历史,保留着古老而又灿烂的土家族民间艺术遗产,是土家族的博物馆和基因库。
永顺所辖的双凤村也被社会各界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在当地仍保留着完整的土家族语、民族风俗及音乐传统。
永顺县的土家族人喜爱唱歌,其民歌类型丰富多样,在生产劳动中尤其是上山劳作时创作了大量山歌,山歌也逐渐成为土家人们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自娱自乐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土家人民表达心声的一种语言形式。
由于很多山歌都是即兴演唱,随口演唱,在歌曲中常以土家族人民常用的一些语气词、代词作为歌曲中的衬词衬腔。
“衬词是歌词中音乐表现意义重于文学表现意义的一种特殊成分”①,衬词一般为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也可以是在特定情境中失去本身词意的实词。
衬腔则是旋律中运唱衬词的歌腔,衬腔的形成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由感叹词歌腔化发展、提炼而成;二是由音乐行咏的需要直接产生的。
②笔者通过采访永顺县国家级土家族民歌传承人严水花老师得知,形式多样的衬词能使得土家族山歌在歌词上具备丰富的文学特征与情感特征,它们穿插在有实际意义的正词中间,传达正词所无法表达的情感,是歌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歌曲中发挥着难以比拟的作用。
土家民歌《幺妹住在十三寨》评析
![土家民歌《幺妹住在十三寨》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bc31b7f4f78a6529657d53cf.png)
庆市黔江区十三寨采风。
静谧清幽、神秘古朴的数。
2020年6月,恩施州音乐家协会传来喜《幺妹住在十三寨》评析音乐世界讯,歌曲《幺妹住在十三寨》入选中国当代歌曲创作精品工程——“听见中国听见你”2019年度优秀歌曲。
更令人惊喜的是,《幺妹住在十三寨》是湖北省唯一入选该精品工程的2019年度优秀作品。
凭借接地气的歌词和清亮欢快的唢呐配乐伴奏,加上演唱者婉转嘹亮的歌声,歌曲《幺妹住在十三寨》飞出武陵山间,来到万千听众的世界。
有专家评价,歌曲《幺妹住在十三寨》旋律优美,既带有泥土芳香,也具有时代气息。
这是老百姓爱听的好歌曲,简单易学,朗朗上口,易于传播,百听不厌。
可以说,正是山清水秀的十三寨与厚重灿烂的土家文化,以及老百姓对音乐的时代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孕育了这首好歌,成为中华音乐园地的一朵奇葩。
二、取材设计多巧妙,歌词曲调自天成《幺妹住在十三寨》作为一首新时代的土家族民歌,作品曲调奔放喜庆,歌词则用细腻的笔触展现出土家人的朴实善良和热情好客。
整首作品不仅弦律优美、编排合宜、浑然天成,而且歌词活泼俏皮,用丰富的元素、意象呈现了武陵山间的地域风情和土家文化。
“山”“水”“岩”“花台”“树”等自然之物营造出武陵山间生态美景;“蝴蝶”“喜鹊”的意象多了几分动态之美;“罐罐茶”“山歌调”“吊脚楼”“红绣球”“篝火”则是土家文化最为典型的载体。
歌词中的“幺妹”作为绝对主角,串起了所有的意象,这些物与景、情与意都在她的凝视和触摸中。
另一个重要人物则是“情哥”,作为幺妹喜爱与盼望的对象,“情哥”的出现增加了整首歌曲的饱满度和情趣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里的“情哥”不仅是指某个具体的人,更意指即将来十三寨的人,通过“幺妹”对“情哥”的呼唤与等待,表达了对山外来客的欢迎。
《幺妹住在十三寨》的歌词是经典的两段式结构,通过歌词的变化形成复沓重叠之美,结尾再加强抒情效果。
每段歌词内部又由七言和五言句式组成,从七言的叙述铺底升华到五言的婉转抒情,过渡自然,文辞流畅。
浅析土家族的民歌特色
![浅析土家族的民歌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f53197661eb91a37f1115c78.png)
土家族号子较为丰富,有船工号子、石工号子、拉木号子等等,其
中船工号子最有特点。号子主要产生于田间劳作和行船拉纤的活动中, 用以 劳作 中的 协调动 作、 抒发 情感、 消除 疲劳、 鼓舞 干劲 。
㈤薅草 锣鼓
也叫 “薅草 歌”, 多在薅 草时为 激发干 劲,减 轻疲劳 ,以歌 师领唱 , 众人接腔和唱,并有锣鼓伴奏的一种歌唱形式。这种歌唱形式现已基本 消亡。唱词内容十分丰实,有歌唱历史故事的,有歌唱爱情生活的,有 传播生 产知识的等 等。
文化艺术
浅析土 家族的民歌 特色
徐燕 琴 ( 湖南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脯要] 土家族民歌是士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及各种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的旋律自由洒脱;歌声悲壮豪迈、慷慨低回,却 叉很优美和动听;歌词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情感朴实、爱憎分明,能够使人亢备。是充满哲理、能雅俗共赏的词句与诗歌。它记录着土家 族人民的生活故事和土家族的发展历程再现着土家族的历史文化、民问艺术和民俗风情。 [ 关键词] 土家族;土家族民歌;民歌;特色
家族民情风1谷的但东县耪、 俅J| 腑萄等方志载,土家族在祭丰巳、
丧葬、婚恋、劳动、年节等活动中,都要载歌载舞。自古以来,土家儿 女“为生活而生活”地创作了数不胜数的民歌。这些民歌分别从不同方 面表 觋着土家 文化风I f ‰
㈠风俗歌
古人云: “观 其音而 其俗 ”,说 明“音 ”与” 俗”的 关系 。匈牙 利 著名 音乐家巴 托克( 1881—1945) 在谈 到民歌与 习俗的 关系时说 : “每一种民间音乐都有一定的任务,和农村传统的习俗相结合。往昔在
土家族小调,大部分是由山歌曲调演变而成的,也有一部分来自
灯调。有反映土家特有内容的民歌,也有流行全国的锯荷包)、 锎
世界各国民歌的特点及作品赏析
![世界各国民歌的特点及作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55ab3b2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9d.png)
世界各国民歌的特点及作品赏析英国民歌英国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简称。
人口的80%是英格兰人,还有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爱尔兰人等。
居民多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
历史上英国和爱尔兰曾居住着凯尔特、朱特、盎格鲁、撤克逊和诺曼等民族,国世纪时法国北部某些地区也曾辖属于英国。
爱尔兰独立后,英国与爱尔兰仍有不少微妙联系,因此英国音乐文化较为复杂。
英国民歌是七声自然调式,还有很多是五声音阶的调式,曲调具有哀愁伤感的特色。
英国的民间乡土音乐还有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风俗习惯和基督相结合垢特色,有圣诞颂歌“凯罗尔”和在节日里围着花柱跳舞的摩里斯舞曲。
I苏格兰、爱尔兰和威尔士的民间音乐独具特征,以至一直吸引着像海顿、贝多芬、格林卡等许多卓越的音乐家对这些民间音乐的兴趣。
在英国、苏格兰的民间音乐中,叙事体裁有着重要意义,苏格兰民间音乐的特点是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调式,旋律丰富,节奏明显。
爱尔兰民间音乐的调式是采用七声自然调式为基础的,其中五声音阶的因素明显突出。
爱尔兰民歌中有很多独特的五拍子和拍子节奏,从中可看到古老说唱所留下的痕迹。
作品赏析《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民歌是苏格兰民歌中的佳作,由于这个曲子出现在美国40年代影片《魂断蓝桥》里,使这首歌曲在世界范围内已家喻户晓。
这首歌还有一个名字叫《一路平安》,人们习惯在和朋友告别时演唱这支歌。
这首歌的歌词是由18世纪苏格兰著名的诗人罗伯特·彭斯根据原苏格兰古老民歌《过去的好时光》而写的。
歌曲为2/4拍,采用典型的苏格兰五声调式写成。
歌曲分为AB两段,前八小节是A段,B段是副歌部分,歌曲结构规整,节奏鲜明,其特点是以附点的节奏型贯穿全曲。
这首歌曲的旋律优美婉转,情感丰富,歌词纯朴自然,深切感人,歌曲还通过副段重复的歌词,更加渲染了分别时依恋不舍和分别后思恋之情的气氛,此歌唱出友谊地久天长的主题。
这首歌还有三拍子的记谱,电影《魂断蓝桥》中就是以三拍子的圆舞曲出现的。
意大利民歌意大利人的性格热情豪放,喜欢歌唱,意大利的音乐有着悠久的传统,也是美声唱法的发源地。
湘西永顺土家族文人竹枝词的内蕴与文化价值
![湘西永顺土家族文人竹枝词的内蕴与文化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b2bfebdc0066f5335b81215f.png)
湘西永顺土家族文人竹枝词的内蕴与文化价值内容纲要:竹枝词是集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文艺形式,于土家人民而言,歌竹枝一方面是为了敬神、迎神、显神、安神,另一方面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情。
《竹枝词》歌唱的内容包含土家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反应了土家人民的精神相貌。
题材新奇独到,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同时对土家文化的传承拥有重要的作用。
重点词:土家族文人竹枝词分类艺术特点文化价值竹枝词原名竹枝,是土家族人民喜闻乐道的歌谣,因为土家族没有文字,竹枝词只好依赖文人雅客经过汉字记录而且流传下来。
竹枝词作为一种独到的文学体裁,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侧重要的影响。
同时,竹枝词的流传也为现代学者研究土家族文化供给了不行或缺的素材。
一.相关永顺土家族文人竹枝词概括竹枝词是起源于巴渝地区的民间歌词,最开始是以歌、乐、舞相联合的形式表现的,反响了初期土家族人民生活、劳动、生产的场景,以及原始宗教文化状况。
唐代时,经过顾况、张藉、刘禹锡等人的发展,成为了一种在文人圈流行的平常文学形式。
以后,借竹枝词风格而写出的七言绝句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之称 [1] 。
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竹枝词的格律及形式也渐渐发生了变化:从最先的七言两句,十四字体,到七言四句,二十八字体,其韵律由两句一韵到四句的一、二、四句押韵。
竹枝词“志乡俗而详风尚”,以吟咏风土为其主要特点 [2] 。
它擅长状摹世态民情,以“陈民俗”、“表土物”、“概时髦”为主,洋溢着鲜活的文化个性和浓重的乡老气味。
土家地区的竹枝词情调清爽开朗,韵律响亮和睦,笔触朴素明快,且善用赋比兴手法。
湖南竹枝词产生地区大概包含湘潭、常德、岳阳、沅陵、永顺等地区。
溪州为古行政区划,治所设今龙山县,五代迁到现在永顺县,唐溪州包含今湘西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
2015 年,永顺土司城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永顺县城建沿用古代溪州名,如溪州新 ?^、溪州中学等。
溪州作为竹枝词的盛产地区,当地的文人写了大批的“竹枝词”,以彭氏家族为代表,此中彭勇行成就最高,其兄彭勇为、其弟彭勇功、其侄彭司铎等亦有竹枝词文选流传到现在。
湘西苗族民歌的分类及其特点
![湘西苗族民歌的分类及其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4b7949a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2f.png)
湘西苗族民歌的分类及其特点湘西苗族民歌是苗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湘西苗族民歌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吉首市、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泸溪县(流传区域还包括湖南麻阳、城步、贵州省松桃县)。
湘西苗族民歌历史悠久,演唱的语言是湘西苗语。
湘西苗歌的调式很多、曲式结构很完整、旋律独特、节奏自由而复杂、演唱形式多样,具浓郁的民族彩色。
2008年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接下来店铺就为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湘西苗族民歌。
湘西苗族民歌的主要分类:按湘西苗族民歌声腔类别、特点,湘西民歌可分五大腔类:一、高腔,是湘西苗族民歌最具特点的腔歌。
旧时作“椎牛”可在家歌唱外,一般只在野外打柴或送客至村外时使用。
属一段曲多段词的分节歌,抒咏性强,由高亢婉转的引子起唱,引子全系衬词,民间有的叫“帽子”,乐句短的叫“短帽子”,乐句长的叫“长帽子”,以引起大家的注意。
旋律音程跳动大,常以8度音程上下跳进,节奏自由,假声演唱。
新中国建立后,很少举行“椎牛”,但歌腔仍流传不衰,花垣县麻栗场石七姐、石美玉齐唱韶唔,曾多次参加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电视台的电视演出。
二、平腔,是湘西苗族的通用歌腔,凡接亲、嫁女、诉冤说理、谈情说爱等场合都可以唱。
叙事性强,曲调婉转动听,音域不宽,多级进,由上下句组成一段体、两段体、三段体和多段体的分节歌。
常以短小的引子开头和用下滑音的拖腔结束。
歌腔灵活性大,速度可快可慢,节奏可紧可散。
三、仡佬腔,是湘西苗族中仡佬苗的歌唱声腔。
此腔流传范围较广,是湘西土家族、苗族、汉族进行交流的一种通用歌腔。
一般用汉语演唱,研究发现,这种腔调与贵州水城仡佬族情歌的起腔极为相似。
四、飞腔,是流传在湘西苗族中花苗(着花头帕)演唱的一种歌腔。
曲体只有一个乐句,与贵州苗族飞歌的平腔结尾句非常相似。
五、叭固腔,是湘西苗族中最具特殊风格的一种歌腔,是一种独特的大小调交替的调式,因而曲调本身有刚有柔,个性很强。
曲调既抒情又激越,既粗犷又优美,既含蓄又明朗,演唱力度的处理变化无穷。
湘西土家族民歌《棒棒儿捶在岩板儿上》的艺术特征
![湘西土家族民歌《棒棒儿捶在岩板儿上》的艺术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1b89671fe45c3b3566ec8b39.png)
湘西土家族民歌《棒棒儿捶在岩板儿上》的艺术特征作者:邵冬梅孙霞来源:《北方音乐》2018年第14期【摘要】土家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个古老民族,土家族民歌也是如此。
《棒棒儿捶在岩板儿上》是湘西土家族山歌类中的一首情歌,歌词中多样的修辞手法、旋律中高亢的曲调、语气节奏鲜明的歌曲节奏节拍等都具有独特的土家族风土人情。
【关键词】湘西;土家族;民歌;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土家族民歌的流传和发展历经了土司时期、改土归流、1949年之后和改革开放四个时期。
在时代发展的不断变迁中,土家族人民的衣着服饰、房屋建设等生存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土家族民歌依然保持着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一、《棒棒儿捶在岩板儿上》的流变概述《棒棒儿捶在岩板儿上》是湖南湘西桑植县的土家族民歌,是一首情歌,属于山歌类的一种。
歌名“棒棒儿”是洗衣服用的棒子,“捶”是敲打的意思,“岩板儿”指的是石头。
桑植县是张家界地区土家族人居住最多的地方,在桑植县采风时,一位92岁的爷爷(田老汉)说这首歌他从小就会唱,他的爷爷教给他唱的,他说他也教给了他的小重孙子。
土家音乐文化,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土家族民歌依旧留在每一个土家族人的心里。
不只是土家人在传承土家族民歌文化,龚若飞导演拍摄的影视剧《血色湘西》中的插曲《郎上坡姐上坡》就是采用了一曲多用的方式,在《棒棒儿捶在岩板儿上》一歌中改变了歌词,将曲调适当地修改以适应影视剧的需要。
王原平的《郎在高山打一望》也是在《棒棒儿捶在岩板儿上》原谱基础上稍加了引子、喊歌的元素和一点新的歌词,但曲调并没有多加改变。
二、《棒棒儿捶在岩板儿上》的艺术特征土家族民歌是土家人自发的口头创作,主要以口耳相传的模式传播。
在一代一代人传承的过程中,经过了无数人地加工和改编,凝结着历代土家人集体的智慧,是土家人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积累、沉淀而形成的思想感情的体验和艺术表达手法的结晶。
(一)多样的修辞手法从歌词的内容看,《棒棒儿捶在岩板儿上》是一首情歌,它的歌曲发展经过了初识、热恋和定情三个阶段。
生动而富情趣的一首场景歌曲——简评歌曲《打起溜子呆配当》的创作特点
![生动而富情趣的一首场景歌曲——简评歌曲《打起溜子呆配当》的创作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46a5b7b75f0e7cd185253650.png)
(加扩充)的充满活力和运动
感十分强烈的曲
,其中有
局部的 、重复、分裂,曲调
连接和手的运用都保持了湘西
音调的 和常态
,而
节奏上的大切分和附大切分,
包括前面提的宽广音程及多
的下滑音都与土家族语言音调紧
密联,加上作曲家长期生活在
那样的音调环境中所吸取的创作
营养
这
水渠
的事了。
四:二度创作使作品品
位提升。《打起子
响早已牢牢印记在听的脑
海里了。
的湘西土家族
与协自然的性置换。
《打起溜子呆配当》的 素材采
用了常用的土家族c羽 式的民
歌元素,不同的作曲家在
法上根据土家语言的
赋
予了
风格和个性化的
36/音乐教育与创*72019.9
处理,如多处上、下滑音的进行,
极限宽广音程的运用:向下“小
十度”、“小七度”的大跳(这让
的 器乐 奏与 器乐 声的
和的
Y这首作品中,奏乐器
,
在 子中 有
彩的 ,
,这种人声
的“打溜
子”节奏
鲜感和生
,
这种节奏配上土家族
,它的民性,
性及可
的 和 生的
的。
在 的 中有
正的“打溜子”节奏在同步运
行,这种元的 把戏性的
场生动
,当歌曲终
止时,“呆配当”这 的 :
化土家
的
的
打动和 ,
之
情油然生。
对“呆配当”的解释实际上
湘西土家族“打溜子”的别
,
有“声
”的
土家族 对“打溜子”的 Y
《打起溜子呆配当》 这一歌 的
生,
民歌《好日子》《好运来》赏析
![民歌《好日子》《好运来》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55cf3bc551810a6f52486ac.png)
民歌《好日子》\《好运来》赏析作者:刘蕊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17期摘要新生代的民歌手中,除了宋祖英与祖海这样的传奇人物,更有《好日子》与《好运来》这样经典的红歌热放。
作为听众渴望有更多的大家、更好的歌者,联合为我们的听觉打造出更加优美而动听的新民歌。
关键词好日子好运来新民歌中图分类号:J6文献标识码:A1 《好日子》的赏析开心的锣鼓敲出年年的喜庆,好看的舞蹈送来天天的欢腾,阳光的油彩涂红了今天的日子,生活的花朵是我们的笑容。
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明天是个好日子,打开了家门咱迎春风……听着这首优美动听的民歌传唱,一幅幅幸福欢腾的生活场景映耀眼前,老百姓日夜期盼的好日子仿佛在目,心想的事儿都能成,无不体现着美好的情景。
这首唱红中国大地大江南北脍炙人口的民歌,便是从《小背篓》起家的宋祖英在《辣妹子》火爆热辣九州后推出的又一民歌经典力作。
宋祖英出生于湘西土家族自治区古丈县的一个苗民家里,宋祖英上初中时,幸运之神意外降临,她考上了县剧团,成为古丈县歌剧团学员班的新学员,1982年成为正式演员。
1984年底,宋祖英被调入湘西自治州歌舞团。
1985年9月,幸运之神再次向她招手——她考入中央民族学院,成为宋家第一代大学生。
1991年宋祖英进入海政歌舞团后不久,认识了金铁霖夫妇,并与彭丽媛、张也、董文华、阎维文一起成为他们的学生。
伴随着《小背篓》、《辣妹子》、《东西南北兵》、《好日子》等歌曲,宋祖英迅速走红中国歌坛。
1998年,宋祖英又到中国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研究生班学习。
宋祖英有一个小秘密,为保持一流的歌唱水平,她现在每月都到金铁霖夫妇家,请他们给自己上课,这在中国歌坛大牌歌星中十分少见。
这两年,宋祖英在舞台上一直都特别活跃,不过最让人关注的就是她在悉尼和维也纳的个人音乐会。
2003年11月,在“中国结”、“中国福”点缀的维也纳金色大厅,宋祖英用美妙的歌喉征服了挑剔的欧洲观众。
与外界强烈反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宋祖英的低调,接着宋祖英又在音乐剧《赤道雨》中担纲主角肖可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西土家族民歌赏析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是国际竞争中备受关注的软实力。
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是祖先数千年来创造的极其丰富而宝贵的财富,是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和民族根基,是综合国力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涵,是维系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也是联系、沟通世界的桥梁。
那么,作为土家儿女在继承自己民族瑰宝、不断使其发扬光大的同时如何在教学工作中让这个软实力充分发挥其作用呢?我认
为需从土家民歌赏析入手。
只有真正听懂了、理解了土家族的民歌,才能真正了解和理解土家族的精神内涵,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和亲和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和民族根基,不断推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下面就如何欣赏土家族民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了解湘西土家族民歌的种类
湘西土家族民歌丰富多彩,各式各样,在流传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以下类别:①山歌(如薅草锣鼓);②小调(如灯调);③风俗歌(如婚礼歌、丧歌、梯玛神歌、摆手歌、上梁歌等);④儿歌(如
催眠曲、游戏歌等);⑤劳动号子(如船工号子、排工号子、岩工号子、拖木号子、挑工号子等)。
二、了解土家民歌的曲情特点
湘西土家族民歌中,包含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格的节奏和曲调。
声乐旋律的语言具有造型性和动力性。
所谓声乐旋律的造型性是指声乐艺术的字与声相契合后的字声关系的结构样式和不
同形态。
声乐旋律的动力性包括旋律的和声动力、织体的变化性和调式、调性的变化。
土家族土语民歌主要用五声音阶调式,音调以窄小声韵为主,偏重小调色彩,偏爱级进和窄音程的旋法,节奏一般比较舒缓中庸,唯跳丧的节奏跌宕多变。
湘西土家族民间歌曲一般的音例是so、la、do、re、so。
以这几个音例为基础,加上迂回润色,从而形成了动人的、十分有特色的旋律。
曲式结构大多是四句式,一般是将二句式通过重复和变化的重复形成四句式,也有五句式的土家族民歌,大多是将第四句重复或三、四句变化的重复。
在土家族号子及祭祀歌曲的结构上,大多有引腔、收腔的结构成分。
土家族民歌是五声音阶体系,节拍为偶数拍子和奇数拍子混合两种。
三、了解土家民歌的歌词特点
黑格尔曾说:“音乐和诗有最密切的联系,因为它们都用同一种感性材料,即声音。
”民歌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湘西土家
族民歌的歌词都是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
(1)湘西土家族民歌的歌词多用比拟,具有极高的艺术美。
摇橹号子中的开头四句歌词:“白河船,生灾难;进口就是燕子滩;白箭头,是小街;美女正坐梳头岩。
”这首词看似绘景,实则抒情;通篇不着一个“爱”字,却借助“妙合无垠”的比拟,把“燕子”比喻成“美女”,巧妙形象地描绘了土家汉子深沉而炽热的感情。
湘西保靖县的“拖木号子”中的四句:“小菜出在王草尾,萝卜出在和尚洲,买菜大姐你莫捱,对门有对鸳鸯岩。
”“鸳鸯岩”本是无情之物,无所谓悲伤、喜欢,在这里歌手却给岩石赋予人的情感,移情于物,使岩石具有人的喜、怒、哀、乐,体现了船工向往爱情的情感,使无情之物都为之动容,可见其情之悲切。
巧妙地运用移情拟人手法,使船工号子文辞活跃,语言形象,从而大大增强了语言感染力。
(2)湘西土家族民歌的歌词多用衬词,具有极高的艺术美。
如《土家迎客歌》中的“磨花啊丢没”,衬词既可以增加歌词的韵律美,更可以产生别样的艺术效果。
(3)湘西土家族民歌的歌词多写生活,具有极高的艺术美。
民歌与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
湘西土家族民歌是土家人在生产劳动中集体创作而成的,然后在历代流传过程中丰富和发展。
它的歌词内容丰富多彩,有描写田野生活的山歌、小调,有用于风俗仪式的婚礼歌、丧歌、梯玛神歌、摆手歌、上梁歌,有
催眠曲和摇篮曲,还有各种劳动号子。
四、了解土家民歌的声腔特点
湘西土家族民歌的唱法很多,根据不同的曲调,不同的演唱形式,不同的演唱环境,湘西土家族民歌大致分真声唱法、真假声结合唱法、轻声唱法等。
(1)真声唱法。
这种唱法大多用脚腔呼吸。
主要靠气息的力量冲击喉头发声,故声音高亢嘹亮。
(2)真假声结合的唱法。
土家族地方戏曲演唱也借用这种唱法,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阳戏真假声结合的唱法,用嗓又分为“夹咙”和“窄咙”。
“夹咙”是真假声结合演唱,唱词部分用真声,拖腔用假声,音域宽达两个八度,唱腔起伏跳跃较大,适合生角、老旦演唱。
“窄咙”即假声,俗称“小嗓子气”其特点是每句腔开头两字用真声,其余部分用假声演唱,唱腔多在高音区,适合旦角及小生演唱。
“夹咙”的假声又分“急扬法”“缓扬法”和“综合法”三种。
急扬法是词句的尾部旋律急速上扬进入假声,多用于表现欢快情绪。
(3)轻声演唱。
土家族坐堂歌摇篮曲、催眠歌基本上都是轻声演唱。
湘西土家族民歌的润腔很美,常采用逆波音和上下滑音,运用一种稍以挤压喉部发声的特殊演唱方法。
五、了解土家民歌的曲式特点
不同类型的湘西土家族民歌所体现出来的曲式的美各不相同,
以下以山歌、小调、号子为例进行论述。
土家族山歌在结构上有“一声子”“三声子”“四句头”“五句子”之别。
“四句头”的歌词为七字四句,如湖南龙山、永顺等县流行的土家语四句头平腔山歌,保靖县流行的沿河腔﹑坡头腔﹐龙山县的洛塔山歌﹐鄂西鹤峰太平的茅坝山歌等。
“五句子”是由一个重复的上下句中间插进一个变化句而成。
其结构形态有两种﹕一种是流行在保靖﹑永顺及桑植的五句歌﹐变化句插在二﹑三句之间﹔一种是流行在桑植偏远山村的五句歌﹐其变化句插在三﹑四句之
间﹐手法特殊﹐别具一格。
“连八句”主要流行鄂西地区。
由前后若干五字句中间插入﹐字数规整﹐连说带唱﹐成八句数板。
“穿歌子”是一种结构比较复杂的高腔山歌,由“四句子”和“五句子”组成。
我们感谢那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阻断各民族之间来往的高山、大河,是它们成就了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遗产,它是人类共同拥有的、极其珍贵的“精神植被”。
我们有必要继承和发扬这些弥足珍贵的“精神植被”,因为是它们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多元和繁荣的基石,是中华艺术中最闪亮的成分之一。
(作者单位: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龙山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