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案说课讲解

合集下载

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教学设计
7.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尊重科学、尊重生命,培养他们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8.课后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既要巩固基础知识,又要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可布置一些遗传案例分析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9.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5.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某一遗传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6.采取分层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提高要求,让他们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视野,培养创新能力;对基础薄弱的学生,着重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确保他们能够掌握基本概念和规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一组亲子间的照片,如父母与孩子、祖父母与孙子女等,引导学生观察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似之处,如外貌、性格等。
2.提出问题:为什么亲子间会有这么多相似之处?这背后是否存在某种规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3.学生思考:让学生分享他们对遗传现象的了解,以及他们对基因传递规律的猜想。
c.介绍孟德尔遗传定律,包括基因的分离和组合,举例说明遗传规律。
d.演示遗传图解的绘制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用遗传图解表示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针对某一遗传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2.教学过程:
a.教师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有些疾病会在家族中遗传?如何预测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生?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巩固学生对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规律的理解。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理解基因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1.2 教学内容介绍基因的定义和特点。

解释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意义。

1.3 教学方法使用PPT展示基因的图像和模型。

通过举例说明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1.4 教学评估学生能够回答基因的定义和特点。

学生能够解释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意义。

第二章:基因的组成和结构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基因的组成和结构。

让学生理解基因编码蛋白质的过程。

2.2 教学内容介绍基因的组成和结构,包括DNA和基因序列。

解释基因编码蛋白质的过程。

2.3 教学方法使用PPT展示基因的图像和模型,包括DNA和基因序列。

通过举例说明基因编码蛋白质的过程。

2.4 教学评估学生能够回答基因的组成和结构。

学生能够解释基因编码蛋白质的过程。

第三章:基因的遗传规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基因的遗传规律。

让学生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

3.2 教学内容介绍基因的遗传规律,包括孟德尔遗传定律。

解释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

3.3 教学方法使用PPT展示基因的遗传规律的图像和模型。

通过举例说明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

3.4 教学评估学生能够回答基因的遗传规律。

学生能够解释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

第四章: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让学生理解基因的遗传变异和重组。

4.2 教学内容介绍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包括精子和卵子的形成。

解释基因的遗传变异和重组。

4.3 教学方法使用PPT展示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图像和模型,包括精子和卵子的形成。

通过举例说明基因的遗传变异和重组。

4.4 教学评估学生能够回答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学生能够解释基因的遗传变异和重组。

第五章:基因突变和遗传病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基因突变和遗传病。

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对生物体的影响。

5.2 教学内容介绍基因突变的定义和原因。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XXX:XXX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的第二节,主要讨论亲代的基因如何传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

本节即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②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能力目标①通过分析观察图片资料,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

②将基因传递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学会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简单化。

3、情感方针: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1(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基因、DNA和染色体三者的关系。

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说教学方法(一).学情份析•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学生在研究七年级上册关于细胞结构的知识时,曾经有了肯定的了解,因而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回想进一步去精确认识基因的位置。

对于本节内容,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但在整个认知过程当中,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艰巨,由于基因这类问题比力抽象,学生没有肯定的感性思维。

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的同时,知识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尽可能贴进学生生活实践,使研究与学生的间接经验相联系,与厚实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二).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使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数据等进行直观演示,创设情境,激发研究兴趣。

活泼课堂气氛,促进对知识的把握。

•2.活动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自主研究。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利用已有的资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2.理解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3.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重点:1.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2.理解基因经过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难点:理解基因经过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启发式、演示式、举例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一、复导入1.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答:基因。

2.生物遗传下来的是什么?答:基因。

由此可见基因的重要性,那么基因是什么?在哪里?是怎么样进行遗传的呢?出示课题《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细胞、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幻灯片展示染色体和DNA片段的图片,简略概括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板书: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2.介绍人类的染色体,从中得出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1)观察幻灯片,思考下面的问题:人类有多少对染色体?染色体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就以上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予以点拨:人类有23对染色体。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

2)看图片,交待什么是染色体?有何特点?染色体是在细胞分裂时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一条染色体包含一条DNA分子链,每条DNA分子均由相当多的基因组成。

3.归纳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基因也成对存在,且分别位于成对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基因是染色体上有遗传效应(能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三、基因经或卵细胞的传递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录像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

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范文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范文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范文《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教材分析与设计构思:在第一节中,学生已经了解到了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本节解决的是亲代基因如何传递到子代的过程,这也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

但基因对学生来说既耳熟又因抽象而陌生的名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图片、录像等手段对基因、DNA、染色体进行形象化展示,使学生对它们有更深刻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已经的染色体入手,通过染色体和DNA之间关系的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

接着通过染色体的传递揭示出基因的传递过程。

教学目标:1、能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能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4、通过了解比利时的胚胎学家比耐登的发现,认同科学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明确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难点:在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及基因的传递特点。

课时分配:1课时课前准备:每组一根长绳、多媒体、DNA双螺旋结构教学过程:复习练习: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几个遗传学概念,请连线。

遗传一猪生九崽,连母十个样变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性状人的双眼皮或单眼皮相对性状生物所具有的结构特征、生理特性、行为方式2、转基因鼠实验说明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引入:师:生物体的各种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每位同学所具有的特征也是由基因控制的,这些基因从哪里来的?生:我认为由父母提供的。

师: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

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

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八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2. 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3. 能够运用基因遗传图解分析基因的传递规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2.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

难点:1. 基因遗传图解的制作与分析。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遗传图解实例、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引发学生对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思考。

2. 讲解基因的定义和特点讲解基因的概念、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以及基因的显性与隐性特点。

3.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利用遗传图解,讲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如孟德尔遗传定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身边的遗传现象,如身高、眼皮等,分析其基因传递规律。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新的知识点。

2. 讲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通过实例讲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

3. 遗传图解的制作与分析讲解如何制作遗传图解,并分析遗传图解中的基因传递规律。

4. 练习与讲解布置一些遗传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讲解答案。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基因的显性与隐性在遗传中的作用。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关于基因遗传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运用基因遗传图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初二下册生物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

人教版初二下册生物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

人教版初二下册生物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一、教材剖析〔一〕说教材位置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第七单元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第二节,主要讨论亲代的基因如何传给子代的效果,让先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

本节课既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是先生看法遗传的中心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二〕说教学目的依据课标要求与教材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艺目的〔1〕描画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2〕描画生殖进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3〕掌握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进程。

2.才干目的〔1〕经过对染色题、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生殖进程中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进程的看法,培育先生观察、剖析、判别及推导才干;〔2〕培育先生在观察现象或生物学习进程中发现、提出效果的才干。

3.情感态度目的〔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2〕培育先生乐于探求生命微妙的迷信素养。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基因的位置是了解基因遗传规律的基础,所以我把描画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确定为教学重点。

本课的中心知识就是基因的传递进程,所以我把描画生殖进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及基因的传递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学情剖析基因的传递是一个笼统的微观静态进程,先生没有理性看法,初中生逻辑思想虽然总体上处于优势位置,但笼统思想在很大水平上还依赖于理性阅历,因此在对基因的遗传认知进程中,先生活在着一定困难。

但先生对遗传现象有着浓重的兴味,这是有利条件。

三、教学方法1、说教学方法依据教材内容与学情特点我在教法选择上,掌握化笼统为笼统这一原那么,引导先生对提出的效果停止探求。

因此本节课采用创设效果情境、启示引导、总结归结相结合的教法。

2、说学习方法:新课标倡议自主学习方式,要求先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了落实这一理念我选择了以下学习方法:自主质疑、观察思索、讨论交流、体验感知等。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1.2 教学内容:基因的定义和特点。

基因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方式。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介绍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采用示例法,解释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1.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物体具有相似性。

通过示例,解释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方式。

第二章:基因的类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基因。

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类型基因的传递方式。

2.2 教学内容:常染色体基因的概念和传递方式。

性染色体基因的概念和传递方式。

线粒体基因的概念和传递方式。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介绍不同类型基因的概念和传递方式。

采用示例法,解释不同类型基因的传递过程。

2.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男女的性别不同。

通过示例,解释性染色体基因的传递方式。

第三章:基因的分离和组合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基因的分离和组合规律。

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的分离和组合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3.2 教学内容:孟德尔定律的概念和原理。

基因的分离和组合规律。

基因的分离和组合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介绍孟德尔定律的概念和原理。

采用示例法,解释基因的分离和组合规律。

3.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基因的分离和组合现象。

通过示例,解释基因的分离和组合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第四章:基因突变和变异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基因突变和变异的概念。

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和变异对亲子代间基因传递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类型。

基因变异的概念和类型。

基因突变和变异对亲子代间基因传递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介绍基因突变和变异的概念和类型。

采用示例法,解释基因突变和变异对亲子代间基因传递的影响。

4.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遗传疾病的发生。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的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共含18篇),欢迎阅读!篇1: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第二节,主要讨论了亲代的基因如何传递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

从教材安排的位置上看,本节内容既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

二、学情分析:1、学生有细胞核、染色体、DNA等知识做基础,但终因基因这类问题比较抽象,学生在思维认知能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可通过回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基因的确切位置。

2、学生对人类生殖非常感兴趣,也知道精子、卵细胞的存在,但对于基因和精子、卵细胞的关系以及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知识知之甚少,所以,在课堂教学时应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视频资料,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

(2)学会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体验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难点:亲代的基因怎样传递给子代。

五、课前准备:学生:长条带2条,短纸带若干,乒乓球,双面胶带。

教师:(1)视频: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2)挂图: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3)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动画课件。

六、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表演小品《认亲》提出问题,引入主题。

初中生物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11(说课) 人教版精品课件

初中生物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11(说课) 人教版精品课件
子女
(23 对 染色体)
亲代
父亲
(23 对 染色体)
生殖细胞
精子
(23 条 染色体)
母亲
(23 对 染色体)
卵细胞
(23 条 染色体)
子代
受精卵
(23 对 染色体)
子女
(23 对 染色体)
亲代
父亲
(23 对 染色体)
生殖细胞
精子
(23 条 染色体)
母亲
(23 对 染色体)
卵细胞
(23 条 染色体)
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我沉默着、绚烂着,也成长着。每天最好的时光便是我踩在小凳上弯腰炒菜,父亲坐在灶前烧火,不时惊慌地去扶一下我脚下的小凳,见很安全了,就呵呵笑起来。现在去想那段日子,总是首先忆起灶间的那片阳光,10岁左右的阳光,竟然是天长地久的样子。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多少年我已经不记得了。我用纸盒子里的钱交学费,买作业本,也偶尔买点肉做给父亲吃,是恬然的安静感觉。这样的日子让人有种惯性的依赖,像一只鸟的飞翔,没有转弯和阻隔。
4、当堂训练
1.一条染色体上有 一 个DNA分子,有 数万 对基因。
2.体细胞中有 23 对染色体,生殖细胞中有 23 条染 色体。
3.在正常情况下,人的体细胞、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
体数目分别是(A)
A 、 23对、23条、23条 B、 46条、46条、23对 C 、 46对、46条、23条 D 、 23条、23对、23条
染色体异常病
先天性愚型
21 三体综合症 是发病率 最高的染色体病,在新生 儿的发病率是1/800~1/600。男 性多于女性。该病的出生风险率 随孕妇的年龄的增加而增大,临 床表现为面部扁平,宽眼距,斜 视,耳小低位,张口吐舌,唇厚, 手短而宽,先天性心脏病,智力 障碍。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课件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课件

当堂训练
1.一条染色体上有 一 个DNA分子,有 数万 对基因。
2.体细胞中有 23 对染色体,生殖细胞中有 23 条染 色体。 3.在正常情况下,人的体细胞、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 体数目分别是(A) A 、 23对、23条、23条 B、 46条、46条、23对 C 、 46对、46条、23条 D 、 23条、23对、23条
长绳处理成染色体呢?
提示:人的一个体细胞中所有DNA展平,总长约1.7 米,而所有染色体长度仅0.5毫米。
观察与思考
认真观察染色体 和DNA的关系示 意图,简略概括 染色体、DNA和 基因三者之间的 关系?
用语言表示三者间的关系:
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关系图解
(23 对 染色体)
子代
子女
(23 对 染色体)
亲代
(23 对 染色体)
父亲
母亲
(23 对 染色体)
生殖细胞
精子
(23 条 染色体)
卵细胞
(23 条 染色体)
受精卵
(23 对 染色体)
子代
子女
(23 对 染色体)
请写出染色体变化的规律 (用n、2n表示)
亲代 ( 2n ) 生殖细胞( n) 子代 ( 2n )
基因 DNA 染色体 蛋白质
注: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 一条染色体上有数万对基因
基因
基因
、 、 、
基因
染 DNA 色 体



46+46=
子 媳
92

92+92=
184
… …
亲代
(23 对 染色体)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2.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2. 利用遗传图解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遗传图解、实例和相关的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遗传现象,引发学生对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遗传图解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显性隐性性状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例分析中的表现,评估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遗传现象的能力。

3. 收集学生的问题和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困惑,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遗传变异的原因,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

第三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说课稿

第三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说课稿

第三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初中课标要求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由亲代传递给子代。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随配子由亲代传给子代。

高中课标要求基于基因和染色体的相关事实,阐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角度,对孟德尔遗传规律作出现代解释。

概述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传递和性别相关联的特点。

一、教材分析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是五四学制鲁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三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的内容。

上节解决了基因控制性状的问题,本节讨论亲代的基因如何传递给子代的问题是顺理成章的。

基因的亲子代间的传递是遗传的本质,本节是上节内容的自然延续,也是揭示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关键,为学习性别的遗传和生物变异奠定了基础。

因此本节是第二章《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核心内容。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经过初中两年多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生物科学素养。

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自学能力、合作能力等应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我在本节的教学中打算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验的基础上自主获取知识,让学生课前上网查阅资料,课上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学探究”的基础上“体验互动”,然后“感悟反思”,最终不但获取知识,而且提高能力。

现在的中学生是很有主见的,因而要适当为学生制造机会,让他们多发表自己的想法。

比如,依据预习提纲上网搜集有关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的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展示汇报,锻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三、断层面的分析根据初中、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比分析,《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主要存在以下断层:1、关于遗传规律,在初中阶段只涉及一对相对性状即孟德尔的分离定律的相关内容,高中阶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由此学习了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并在此基础上能进行多对性状的遗传研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遗传现象。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一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一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一、教材解析(一)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的第二节,主要讨论亲代的基因如何传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

本节即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化。

②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能力目标①通过分析观察图片资料,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

②将基因传递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学会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简单化。

2、情感目标: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亲子代间具有遗传性,即在性状上具有相似性,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相同的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因此亲代的基因通过什么途径传给子代确立为本节的重点。

2、同种生物的染色体形态和数量是相同的,只有保持染色体数在亲子代间的稳定性,才能保持同种生物性状的稳定遗传,在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为本节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一).学情分析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关于细胞结构的知识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回忆进一步去正确认识基因的位置。

对于本节内容,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但在整个认知过程中,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困难,因为基因这类问题比较抽象,学生没有一定的感性思维。

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知识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尽可能贴进学生生活实际,使学习与学生的直接经验相联系,与丰富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到所思考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多多,发言就会勇跃,每个新问题的提出必然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寻找答案的欲望。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2. 让学生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的表现。

3. 培养学生运用基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的表现。

2. 教学难点: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的表现。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2. 利用遗传图解法分析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的表现。

3.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基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遗传图解模板、案例素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亲子代间遗传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2. 探究基因的显性与隐性让学生观察PPT中的遗传图解,分析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的表现。

引导学生总结基因传递的规律。

3. 案例分析呈现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基因知识分析案例中的遗传现象。

引导学生运用基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以及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5.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一个遗传图解,体现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六、课堂活动与互动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基因在多代间的传递过程,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2. 小组分享: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和教师进行评价和提问。

七、拓展与延伸1. 让学生思考除了基因的显性与隐性,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亲子代间的遗传现象。

2. 引导学生探究基因突变对亲子代间遗传的影响。

八、实践与应用1.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基因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遗传现象,如外貌、性格等。

2. 鼓励学生进行家庭调查,了解家族遗传史,尝试绘制遗传图解。

九、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学目标1、探究乌卵的结构,说出乌卵适合于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2、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3、通过参观或参与家禽养殖活动,关注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观察鸟的繁殖行为,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三、教学难点设计探究活动,说出鸟卵适合于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春末夏初,在池塘边我们会听到青蛙的叫声,它的叫声表示什么?生:求偶师:在这个季节,特别是早上,你走在路上的时候发现什么了?听到什么声音了?生:看见小鸟了,听到鸟叫的声音了.师:你听到鸟叫的声音大不大?鸟的叫声说明了什么?生:鸟叫的声音大,说明是求偶吧?.师:现在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有的鸟就从南方飞回来进行繁殖,刚孵出的小鸡毛茸茸的,十分可爱,可是刚孵出的麻雀,粉红色的皮肤上一根羽毛都没有,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让我们走近——鸟的生殖和发育吧。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出发,从鸟说起,一连串的问题提出,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导入新课。

(二)探究学习新课师:每只小鸟都是由鸟卵孵化出来的,为什么一个鸟卵就能孵化成一只小鸟呢?这说明与鸟卵的结构有关,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观察鸡卵的结构。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与思考。

师: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和步骤,利用实验台上提供的材料,解剖鸡卵,并分析、推测每一个结构的功能,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大家要注意安全,同时还要注意不要破坏鸡卵内部的结构。

学生活动:小组分工合作,动手解剖鸡卵,边解剖边观察。

师:巡视指导,参与到个别小组的活动中。

师: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实验的结果怎么样。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先说说它的各部分的结构名称生:最外层是卵壳、紧贴着卵壳里面比较薄的膜是卵壳膜,小空腔是气室,白色的部分是卵白。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教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教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能够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能力目标:学生尝试构建染色体和DNA关系模型,使用概念图等方式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发展构建生物模型、表述概念层次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对遗传学知识的兴趣;认识到生命是父母赋予的,养成孝敬父母的好品行。

教学重点: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描述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间的传递。

教学难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数量关系;基因如何经生殖细胞随染色体在亲子间进行传递。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法,讨论交流法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教师展示一家三口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孩子有些性状像父亲或母亲,实际上是亲代通过什么过程把什么传给了子代?引出课题《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二、新授环节活动一: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教师呈现挂图提问学生两个问题:细胞核有哪些组成?染色体,DNA和遗传信息之间的关系?学生结合挂图发现细胞核由多条染色体组成的,一条染色体含有一条DNA分子,一条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也就是说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因此学生总结出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活动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教师激疑:人的精子和卵细胞也像体细胞那样具有23对染色体吗?如果是的话,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为受精卵时,染色体数目会怎样?请学生小组内交流并结合教材上资料分析基因是如何传递的?结合讨论内容在纸上完成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图。

师生过程总结出受精卵中成对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所以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

教师请同学们联系染色体,DNA,基因,性状的关系思考这对于遗传有什么意义?感受染色体数目不变控制人体性状的基因数目对于维持种族正常繁衍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如果一只公羊体细胞的基因组成是Aa,那么它生殖细胞的基因组成是( )A.AA或aaB.aaC.A或aD.Aa四、全课小结教师提问,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通过图像展示染色体,基因,DNA之间的关系。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2. 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方式。

3. 能够运用基因传递的知识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二、教学重点:1.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2.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方式。

三、教学难点:1.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方式。

2. 如何运用基因传递的知识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及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包括孟德尔遗传定律等。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遗传病和性状的传递案例,让学生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方式。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基因传递的知识解释一些遗传现象,如外貌、性格等方面的遗传。

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及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6. 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遗传病和性状传递案例的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运用基因传递知识解释遗传现象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一些先进的遗传学研究工具,如基因测序仪、基因编辑技术等。

2. 讨论基因在现代生物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等。

八、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课本相关章节。

2. 案例资料:一些遗传病和性状传递的案例。

3. 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

九、教学建议:1. 在讲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时,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比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2. 在分析遗传病和性状传递案例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因传递知识进行解释。

最新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

最新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内容选自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2013年审定通过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二节。

本节教材主要讨论亲代的基因如何传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

本节既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性。

重点:①: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②: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难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难点突破:采用讨论法,直观体验法等多种教法。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活动,协作探究,直观体验,最终达到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的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②: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观察分析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

②通过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二、说教法本节教学拟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四种教学方法协调配合、灵活使用。

三、说学法初二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在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下进行;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迅速发展。

叛逆心理较强。

因此教学设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思维特点,做到“以生为本”。

课前生物兴趣小组成认真自学课本知识,制作直观教具。

准备活动还有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搜集照片以及探究小组的其他活动.四、说教学过程导入:幻灯展示多对长相很相似的亲子照片(学生刚开始学遗传,只提供正例让学生概括比较好,等到一段时间后,再提出反例,以利于学生进行辨别学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深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吸引学生主体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引入新课。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科目:生物2. 课题:《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3. 课时:2课时4. 年级:八年级5. 教学目标:(1) 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2) 掌握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的途径;(3) 能运用基因的传递规律分析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2) 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的途径。

2. 教学难点:(1) 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分子机制;(2) 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基因的传递规律;(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基因传递过程;(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巩固基因传递知识。

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2) 遗传图解;(3) 案例资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提问:什么是基因?基因是如何在亲子代间传递的?2. 讲解基因的概念解释基因的概念,强调基因是生物性状的决定因素。

3. 讲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讲解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包括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4. 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的途径讲解减数分裂过程,展示配子形成过程中的基因组合。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及途径。

第二课时1. 讲解基因重组及其意义讲解基因重组的类型、发生时期及意义。

2.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运用基因传递规律解决问题。

3. 课堂讨论讨论基因传递规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杂交育种。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基因重组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绘制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遗传图解;2. 复习基因重组的类型及意义;3. 思考题:运用基因传递规律,分析某一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2) 学生能运用基因的传递规律分析实际问题;(3) 学生能掌握基因重组的类型及意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授课教案
引导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师选择有关问题。

1.基因通过什么传递?
2.基因是怎样传的?
3.父母传给孩子的基因是一样多的吗?
师:下面我们一起着手解决这几个问题
出示一个新生命诞生的过程
师小结:基因传递的途径应该是亲子代间的桥
梁,而亲子代间的唯一联系的桥梁就是生殖细
胞,所以亲代的基因是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子
代的。

播放受精过程的动画,注意思考:(1)精子
的什么部位携带遗传信息(即基因存在于哪
里)?(2)精子的哪一部分和卵细胞的细胞核
融合了?
染色体在细胞核中,基因也在细胞核中,那染
色体和基因有什么关系?
1、师展示一段由彩色毛线和单色毛线组成的
毛线团来讲解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者的
关系。

师: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而DNA
上有成百上千个基因,所以可以说基因位于染
色体上。

三者的关系图如下:
师: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太小了,在光学显
微镜下根本看不到,研究起来不方便,而染色
体是可以看到的,所以我们研究的“基因在亲
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可以转化为成“染色体
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的问题啊
2.下面我们通过图片了解染色体和基因的关

题:
学生回答,
分析、寻找亲子
代间的桥梁。

观看动画,找出
答案:精子的头
部携带遗传信息
即基因存在于精
子的头部;精子
的头部和卵细胞
的细胞核融合
了,说明精子的
细胞核在头部。

基因存在于细胞
核中。

学生观察理解
学生看图,小结
基因在亲子代间
的传递就是染色
教给学生学
会分析问题。

把抽象的、不
宜懂的内容
用录像的形
式呈现,使课
堂更生动,易
于学生理解。

用实物展示,
直观的了解
三者之间的
关系
指导学生把
抽象的微观
的问题具体
通过多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的观察,找出染色体数的特点。

提出问题:
①什么样的染色体称为一对?
②既然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的,那么染色体上的基因是怎样的?
图片出示正常人的和多或少一条染色体的患者的染色体图片。

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一定一样,不一样就会出现性状差异。

学法指导:通过出示正常人的和多或少一条染色体的患者的染色体图片,让学生明白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必须保持稳定。

3.染色体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提出问题:生物体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既要形成生殖细胞,又要完成受精作用,染色体在此过程中怎样变化才能保证亲子代间的染色体数是稳定的呢?
师引导生在书上32页画出该体细胞形成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以及形成的受精卵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

提出问题:真实的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都是比较多的,多对染色体在亲子代间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学生指导:通过让学生画出生殖细胞、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和性状来判断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了染色体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了
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科学家有关马蛔虫的研究。

再介绍另一位更有影响力的遗传学家,摩尔根,美国胚胎学家、遗传学家。

由于他发现了果蝇的遗传机制,在1933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人们将他工作的实验室称为“蝇体在亲子代间的
传递。

观察到染色体都
是偶数,都成对
存在。

成对的染色体大
小、形态差不多。

基因也应该是成
对的。

观察数字、图片,
明确染色体数目
稳定的重要性。

学生尝试画出染
色体在亲代体细
胞、生殖细胞、
子代体细胞中的
数目及形态。

生阅读
化。

培养观察能
力,学会找规
律。

推理判断
进一步强调
重点知识。

有依据的联
想、推理并且
能动手写出
来。

渗透科学史
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