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诞生在中国(李约瑟难题)
近代科技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
近代科技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古代文明,为什么就不能产生近代科技呢?这个问题最早由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提出,所以这个问题又被称作李约瑟难题,不过李约瑟难题中提到的是近代科学而不是近代科技,科技和科学这两个词相似又有区别。
科技的含义科技一次其实就是科学技术的缩写,包含科学跟技术两层意思。
科学一词是重学问,其主要方向在于抽象的学理思考,实用目的并不强,拥有一种纯粹的对知识的求真态度;而“技术”呢,重技能,其主要方向在于具体的实践运用,拥有经验的、务实的态度,它是一种较理性的实用主义。
科学更多地在形上层面,也就是抽象层面,是哲学的分支或接近哲学,技术更多地在形下层面,也就是具体层面,也就是是一种工具的使用或技巧性的创造,接近于生活。
然而,科技是基于科学的技术,所以科学是科技的前提,而科技有可以反过来促进科学的发展。
所以近代科技的发生以近代科学的发生为基础,所以我们可以回归到近代科学的探究上。
说到近代科学为什么没在中国发生,说到底总要先了解为什么近代科技能在欧洲发生,从近代的欧洲找到近代科技发生的条件,然后跟与中国实际情况一对比,这个难题也许就有了解答的可能。
我们先从比较现实具体的条件切入,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物质条件,需求条件和环境条件。
物质条件近代科学出现在欧洲的物质条件:1.广泛使用来探索自然的逻辑思维和实验方法2通过严格证明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3较多的人才,4较大范围的知识传播和传承的场所(一般是学校)和载体(一般是书籍)5.多元化的知识交流。
需求条件:1.对自然知识的强烈欲望2。
社会对科学的需求环境条件:1。
良好的社会评价和适合科学发展的社会价值观2权力阶级的支持(或者是不干涉)3是多元开放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首先看物质条件,逻辑思维和实验方法跟严格证明的知识是密不可分的,这两者确实没有在中国古代真正出现。
中国传统科学偏重于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和经验总结, 偏重于直觉、意会, 缺乏逻辑推理。
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之谜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花费了多年时间与大量精力,一直努力地试图寻求这个难题的谜底。
虽然他所寻求的答案还缺乏系统和深刻,就连他自己也不甚满意,但却为我们留下了探索的足迹,为这个难题的解答提供了有价值的思维成果。
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中国自南宋以来的专制集权制度,特别是封建专制者对中国人愈来愈加强的儒家思想教育是造成近现代中国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的根本原因。
我国的古代文明灿烂辉煌,有至今仍使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
中华民族早在西方科学昌盛之前就有极其卓越的科学成就,15世纪之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遥遥领先于当时的西方文明。
李约瑟在数十册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以大量的史料证明:“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对此,李约瑟有一些很自己的观点,但李约瑟这些观点还不足以说明近代科学之所以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因为在这些原因在近现代都被解除了以后,中国人仍然没能在中国土地上某方面获得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度的科学成就。
比如说在中国科举制度废除已近百年、西方发现发明自然科学文化知识早已大规模普及并为众人所接受、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可说与西方人已别无二致,但即使如此也没发生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应有的速度发展,那怕是某一方面由此而有突出表现的状况也没有做到。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原因林雄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我国人民也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涌现出众多杰出的科学家和各种科技发明。
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代自然科学并非发源于我国,而是原先远落后于我们的欧洲。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这个问题,国际科学史界都把它称为“李约瑟难题”。
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近代,剧降为只占0.4%,两者反差太大了,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首先,十六七世纪前,中国的技术水平都领先于欧洲,主要是由于中西方所处的地理环境(包括气候条件等)不同。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大陆,平原,温带大陆性气候。
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国十分适合发展农业,而且中国是一个大国,疆域辽阔,古代的农业、经济、建筑等各方面都很发达。
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劳动人民也不乏创造力。
在悠久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匠人,诞生了许多造福百姓的创造与发明,如妇孺皆知的“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的很多技术都是在实际生活中由实践而来,并应用到实际中,如各种实用的生产工具,又如发达的水利工程和建筑工程。
相反,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群岛,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是一群小国,是商业文明。
他们的生活不如古代中国富庶与繁华,文明的起步比中国要晚很多,在早期技术水平远落后于中国。
那么,为什么十七世纪后中国又被西方远远甩在后面?从中国的角度看,我认为主要可以分为社会制度和传统文化两方面的原因。
社会制度方面,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的那个时期,中国处在封建社会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仍然沿袭着许多古时的机制,尤其是科举制度严重限制了科技的发展。
在历史上,中国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统一的大国。
大国人口多、面积大,统治难度也大,统治者为了统治这么大的国家,就得想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说控制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便是一个例子。
为了控制人民的思想,统治者就创造了科举制度!在封建制度下,人们只把习文、科举视为正途,把当官作为光宗耀祖的事,文人大家往往受到世人的尊重,而其他的,如经商、技艺等都不受重视与正视。
李约瑟难题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
李约瑟难题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第一,社会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中国古代没有普遍设立科学技术方面独立的学院和研究机构,科学知识不能积累和系统化,并且上升为理论并广泛传播。
科学知识如天文知识只为统治者服务,而诸多发明只是父子相传,不能形成社会共有的科学知识。
社会不重视科技,认为是雕虫小技,不屑于学习。
不仅科学知识不能普及,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也不能蔚然成风。
何况,古代中国的许多发明创造只是技术成果,而不等于古代的中国社会具备了科学的环境,即具备主动调节和实现科学发明的健全机制与文化环境。
一般地说,在古代中国作出某种技术创造只需专门科研人员对理论性知识的收集、分析与沉思,只需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积累;并且一种技术发明均由发明者个体即可完成,它是发明者将自己的经验与其相关的个体经验进行组合而成的结果。
而欧洲却因新型学校的出现而形成了主要表现为数学化、逻辑化、理论化的环境。
这种环境对科学的发展所具有的促进作用远远大于上述中国所特有的环境。
另一方面,中国自古就没有产生像西方的科学的环境,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进一步阻碍中国产生科学环境的机制。
所以中国没有产生像欧氏几何学一样的严密的数学逻辑体系;阿基米德浮力定律一样规范数学化的自然定律;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一样严格实证推理的物理体系,等等,而近代科学传统就产生于这种环境。
中国文化中心论视中国为世界的中心,中国文化为世界最高水准,没有迅速吸收外来先进科技和文化的要求。
中国人一直都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不需要想国外所谓的蛮夷学习,甚至郑和下西洋也只是宣扬明朝皇帝的恩德。
到了被列强的尖船利炮打怕了之后,又崇洋媚外,能够把国外得东西引进来,认为外国得东西就比国内的好,自己也就没有必要花精力去自己制造。
第二,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
中国传统哲学对于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规定,表现为整体性的倾向。
整体性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特点之一。
中国传统哲学倾向于把客观世界规定为一个无限的、发展的、和谐的有机整体,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特定结构及其连接方式和整体功能。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李约瑟问题之梳理与思考)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瞩目的辉煌。
但从17 世纪中叶开始,中国科学技术却江河日下,跌入窘境。
据有关资料显示,从公元6 世纪到17 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当中,中国所占比例一直在54%以上。
日本学者汤浅认为,一个国家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当中所占比例超过25%,即可被认为是世界科学中心。
由此可见,那时的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科学中心。
另有学者表示,若古代就有诺贝尔奖,那90%的诺贝尔奖项都要颁发给中国人。
然后到了19 世纪,中国所占比例却骤降至0.4%。
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呢?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觉得上述现象不可思议,于是提出科学史上闻名的、被国内外学术界称之为“李约瑟难题”的疑问,“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李约瑟难题”一提出,就吸引了许多国家一大批科学家和科学史家参与解题。
然而几十年过去了,难题的解答仍未求得共识。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强劲动力,使中国科技迎来了新的春天。
但事实上,目前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科学领域依然是鸿沟难逾。
这就是说,在经济有了长足进步的今天,我们依然没有摆脱“李约瑟难题”的困扰。
一、对“李约瑟难题”解答的代表性观点自1948 年“李约瑟难题”问世以来,学术界围绕李约瑟提出的难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讨论,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研究,笔者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形成的结论主要有以下代表性观点:(一) 李约瑟本人对问题的解答对于李约瑟难题的解释,李约瑟本人有许多可贵的见解。
他将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地理、经济与制度三个方面。
李约瑟从地理因素角度解答道:“欧洲像一个群岛,周围大海环绕,这一切促进了海上贸易和船队的活动。
与此相对照,中国有幅员辽阔的大片土地,非常适合从事耕种活动,由此而产生不同的文明,并不会使人感到惊奇。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1960年,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现代中国的古代传统》一文中指出:“为什么在上古和中古时代,中国的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有惊人的发现,而在17世纪初期伽利略时代之后,近代科学在中国却没有发展,或者,可以说,完全没有发展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顾近代自然科学在欧洲诞生具备了什么条件,而中国恰恰不具备那些条件。
欧洲文艺复兴和古希腊文化思想的传播第一,近代自然科学是冲破神学的束缚才得以诞生的。
基督教的宗主罗马教会曾经极力阻碍科学的发展,并且迫害过杰出的科学家和哲学家。
自然科学得以首先在欧洲建立和发展,不是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而是受到古希腊光辉文化的影响,是欧洲文艺复兴冲破基督教一统文化的影响。
古希腊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是欧洲近代自然科学创建的源泉。
第二,自然科学建立和壮大的过程,也就是神学领域缩小的过程。
神学是人类仍然处于愚昧时代的产物,尤其是在宗教统治的国家,神学几乎成了思想文化的全部。
自然科学的创建,恰恰是从神学领域中开辟出一片新鲜土地,自然科学壮大的过程,也就是神学领域缩小的过程。
哥白尼学说好似从神学中破茧而出,到了牛顿动力学理论完全不需要上帝了,留给上帝的只不过是第一推动的作用。
这个第一推动的问题本身,已经不是动力学的范畴,而是要由宇宙学来回答。
第三,近代自然科学的创建,是从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的。
在古代,自然科学没有独立的存在,而是属于哲学的一部分,或称之为自然哲学。
近代自然科学的创建,是从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的,它虽然与哲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已经建立了自然科学自己的体系和自己的方法。
以伽利略和牛顿为代表,出现了专业的科学家,他们具有哲学思想,但是人们不再把他们看作是哲学家,而是看作科学家。
从此以后,科学家的人数越来越多,专业科学家的队伍日益壮大。
我们中国人往往有一种模糊的观念,认为资本主义发展于欧洲,近代自然科学也发展于欧洲,就简单地把自然科学的诞生也归功于资本主义。
中国古代有这么多了不起的科技发明,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李约瑟难题)?
中国古代有这么多了不起的科技发明,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诞
生在中国(李约瑟难题)?
作者:汪诘,小冰
这里有A和B两个人回答
其中一个是汪诘老师,另一个是小编
你能猜出,哪一个是汪诘老师么?
回复者A:
这是因为李约瑟误把技术发明也当成了科学发现,所以才会有此一问。
实际上,不仅仅是中国古代没有科学,除了古希腊之外的全世界古代都没有科学。
我们普通人往往会把技术等同于科学,实际上,他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
举例来说,中国古代发明了指南针,但这是技术发明,只有真正弄明白了指南针能够指南的原理才叫科学发现。
爱因斯坦也曾经回答过这个问题,他是这样回答的:
中国古代没有诞生科学一点都不奇怪,真正让我奇怪的是科学怎么就能诞生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呢?
~
回复者B:科学和技术是两回事,不只是中国,全世界在古代都没有科学。
科学是近三四百年才产生的认识世界的方式。
不依靠科学人类也能诞生了不起的技术发明,甚至不只是人类,鸟构建起鸟巢并不是因为知道了其背后复杂的工程学原理,射水鱼也不需要会计算水面光线偏折就能准确的射中水面上的目标。
如果认为世界各国古代技术文明的那些成果都应该被定义为“科学成就”的话,那么就必须承认,从鸟到鱼,都有了不起的科学成就。
~
当然,这两个回复并不矛盾,主要是不同角度的解释。
你也可以说说,你更喜欢A的解释还是B的,或者,你有自己的解释。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缘故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的缘故林雄我国拥有悠长的历史,我国人民也曾制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涌现出众多杰出的科学家和各类科技发明。
可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代自然科学并非发源于我国,而是原先远掉队于咱们的欧洲。
近代科学什么缘故没有在中国诞生?那个问题,国际科学史界都把它称为“李约瑟难题”。
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活着界重大科技功效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近代,剧降为只占%,二者反差太大了,这是因什么缘故缘故呢?第一,十六七世纪前,中国的技术水平都领先于欧洲,主若是由于中西方所处的地理环境(包括气候条件等)不同。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大陆,平原,温带大陆性气候。
如此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国十分适合进展农业,而且中国是一个大国,疆域辽阔,古代的农业、经济、建筑等各方面都很发达。
中国历史悠长,人口众多,劳动人民也不乏制造力。
在悠长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匠人,诞生了许多造福百姓的制造与发明,如众所周知的“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的很多技术都是在实际生活中由实践而来,并应用到实际中,如各类有效的生产工具,又如发达的水利工程和建筑工程。
相反,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群岛,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是一群小国,是商业文明。
他们的生活不如古代中国富庶与繁华,文明的起步比中国要晚很多,在初期技术水平远掉队于中国。
那么,什么缘故十七世纪后中国又被西方远远甩在后面?从中国的角度看,我以为要紧能够分为社会制度和传统文化两方面的缘故。
社会制度方面,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蓬勃进展的那个时期,中国处在封建社会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仍然沿袭着许多古时的机制,尤其是科举制度严峻限制了科技的进展。
在历史上,中国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统一的大国。
大国人口多、面积大,统治难度也大,统治者为了统治这么大的国家,就得想一些特殊的方式,比如说操纵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即是一个例子。
为了操纵人民的思想,统治者就制造了科举制度!在封建制度下,人们只把习文、科举视为正途,把当官作为光宗耀祖的事,文人大伙儿往往受到世人的尊重,而其他的,如做生意、技艺等都不受重视与正视。
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发生?
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发生?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在其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发问: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个问题曾经一度引起思想界的轩然大波,美国的经济学家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这是一种对人文环境的反思,是对科学土壤的思考,反过来也可以问:为什么西方世界可以产生科学?可以发生工业革命?李约瑟的表述远比这个复杂,他在在对比了中西方科学差异后,李约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为何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中国的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流派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为何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关于这些问题,李约瑟给出的答案是:一是中国没有形成自然观,主要是因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根深蒂固,导致古人普遍对纯粹客观的自然缺少正确的观念,也就说古人不知道什么叫做“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即使是地震、干旱这种自然灾害,古人觉得只要“修己及人”,也可以得到老天爷的眷顾。
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性,很多发现停滞在经验阶段,缺少对“无用之用”的执着研究。
传统文化的学问是以“经世致用”为主的,反观具有逻辑思维的名家、墨家辩者等在历史的长河中销声匿迹了。
三是科举制度扼杀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这也是功利性的具体表现,在“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指导下,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而不是为了探索真理。
而真正想要探索世界的读书人,一方面缺少相应的经济支持,另一方面研究成果没有市场。
《天工开物》在著书的时候作者已经预料到了,读书人乃至整个官僚阶层不会对这本书感兴趣的。
吴国盛在《什么是科学》中探讨了“李约瑟难题”。
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无论是古希腊的科学,还是近代意义上的科学,在中国古代都是不存在的。
(完整word版)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学者普遍认为,中国有着古老的科技文化史,但真正意义上的近代科学却未能在中国产生。
这个问题最早由英国著名科学这李约瑟博士提出:“为什么近代科学(如我们所知自17世纪伽利略时代起)不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间产生,而只在欧洲发达起来?”[1]这个问题又被称作“李约瑟难题"。
应当说,对于任何一个中国问题的研究者而言,这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难题。
我们必须明白,这个问题的提出虽然让国人有一种历史的尴尬与遗憾,但它却在某种程度上引导我们更进一步的深刻反思自身文化所存在的缺陷,并指导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为科学进步创造良好的环境.故而,这个问题的研究也便具有其现实意义。
本文未曾太多地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在这里,仅谈一点我个人对个问题的看法。
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弄清楚“科学"与“科技”的区别。
显然,“科学”一词是分科而重学,其主要方向在于抽象的学理思考,其与经验的、务实的态度距离较远,它是一种纯知性求真态度;“科技"一词是分科而重技,其主要方向在于具体的实践运用,是经验的、务实的技术,它是一种较理性的实用主义.科学更多地在形上层面,是哲学的分支或接近哲学,科技更多地在形下层面,是一种工具的使用或技巧性的创造,接近于生活。
正是在此意义上,科学往往又被叫作自然哲学,而科技则是生存工具。
科学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科技的现实运用又能有对科学发展的强烈需要与动力刺激.既然科技的发展可以刺激对科学的需求,但中国近代却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这原因基于以下几点:1、文化圈的单一.透视某种历史现象或重大事件,我们首先应将其置于一个宏阔背景与视野中,来察看其发生的基础。
从总体上讲,各种文化的早期原始形态,都是侧重于务实的、经验的层面,但相应地也发展出对这些经验与实际生活的理论抽象与总结,而这又因各种文化自身的原因而有发展程度的不同。
而文化圈的竞争与交流则往往可以刺激对那种抽象理论思维的需求。
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内容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从公元一世纪到十八世纪,中国的科技发明沿丝绸之路一直在从东向西传播。
如果没有丝绸之路这样一条由东向西的技术与文化传播之路,有可能也就没有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包括工业革命。
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
,到了19世纪,科学技术在世界中所占的比例已经十分少了。
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
在近代以前的14个世纪里,中国对于自然现象的知识和用以造福人类的技术方面远远胜过欧洲,可是为什么近代科学,这种世界的理论基础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而不是在中国或亚洲其他任何地方发展起来呢?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欧洲经历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时期,却依然诞生了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
我认为,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之所以没有发生在中国,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比较讲究实用,所进行的科学创造都停留在经验阶段并没有上升为理论的层面,留下的可以供后人参考的著作少之又少。
而欧洲地区的发展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根据前人总结的理论进行进一步发展的。
中国的科举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这种制度使得新观念很难被社会接受,新技术开发领域几乎没有竞争。
而且,中国战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得人民没有一个长久的稳定环境。
绝大多数的人民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
所以,就不能很好的保证科学的连续发展。
而欧洲在中世纪之后没有遇到过大范围的严重的战争、自然灾害的影响。
这些种种因素都导致了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解读李约瑟之谜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理论科学
四、缺乏实践
四、缺乏实践
除了理论上的限制,中国封建社会还缺乏实践环境。在自然科学领域,实验 和实践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实践通常被视为工匠和农民 的事情,而被知识分子所忽视。此外,由于社会的保守态度,许多实践成果并未 得到有效记录和
四、缺乏实践
传承,导致科学技术的积累和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二、科学萌芽
二、科学萌芽
在明朝末期,中国出现了一些西方科学的传入,如利玛窦等传教士带来了西 方科学知识。然而,这一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主要停留在经验层面,缺乏理论体 系和科学方法。同时,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这些科学萌芽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 和传承。
三、思想禁锢
三、思想禁锢
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禁锢也是近代自然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道德和社会秩序,而对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并不重视。这种思想 环境下,科技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此外,思想专制也导致人们缺乏独立思考的 能力,难以形成创新性的科学思想。
五、教育缺失
五、教育缺失
近代自然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还包括科学教育的缺失。在中国封建社 会,教育主要集中在儒家经典的学习上,而对于自然科学的教育则相对较少。虽 然有一些科技著作的,如《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等,但这些并没有形成系 统的科学教育体
五、教育缺失
系。此外,社会观念认为科学技术是低下的职业,这也导致了科学人才的培 养受到了限制。
解读李约瑟之谜: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理论科学
种独特性,同时也应该看到科学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以开放的心态来面 对和理解不同的科学发展方式。
参考内容
1、技术水平:在古代,中国的 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远远落后于 西方国家
2、文化传统:中国古代的文化 传统注重人文学科和道德哲学, 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二、中国社会制度的缺陷
(二)科举制度导致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人才不足
科举制将人们的学习和探索兴趣导向研读儒家经典和提高应试能力,转移
了人们对科学和技术的关注。同时,科举制也促使或迫使优秀人才放弃探索自然兴
趣,将志向转移到考试做官方面,这也是封建中央集权体制的一个害处,为了让人
才为自己服务,遏制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二、中国社会制度的缺陷
(三)农业经济无法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能够提供的生产剩余相当微薄,难以养活大量的有闲
阶层,更难以给他们科学技术研究提供足够的资助。
自然经济具有小国寡民的特点,人们居住分散,相互交往较少,难以在思
想碰撞中出现火花,新知识、新发明出现的可能也就随之降低。 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政策也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学工作,常常局限于实用的知识,如历法的编制,农田面积的计算,水坝的修筑,
马匹的饲养等等。中国古代的科学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材料,却很少对这些经验材料
进行理论概括。没能建立起一些系统,没能让思维再深广一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
(三)中国古代科学长期停留在经验知识阶段
中国古代科学长期停留在经验知识阶段,没有产生系统的形式逻辑和公
近代科技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探究
近代科技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探究【摘要】18世纪,世界现代产业革命首先在西欧发生.机器出现.批量使用,工厂大规模生产,完全改变了维持数千年以农业为基础的落后生产方式。
在东方中国,却未能随着西方世界现代产业革命浪潮变革,仍在病入膏黄里继续沿着封建没落的老路艰难地前行。
本文意在通过对东西方科技发展史实的比较,拟析农业经济和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而在近现代经济和科技国际竞争中落伍了.本文即是探究落伍的一些主要原因。
【关键词】科学;技术;产业革命;科技发展18世纪以前,中国作为世界为数不多的强国之一,经济发达,并且远超西方。
到了18世纪,随着西方现代产业革命的进行,经济.科技均获得空前发展和巨大进步.中国确沦落为世界“落后”的代名词。
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国家第一代领导者们强力推进工业化的建设,国力迅速提升,为逐步实现国家四个现代化打下了工业.农业经济.文化.科技等坚实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到今天,中国前后用不到七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二百余年工业文化发展的进程,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
反观18世纪前处于世领先地位的中国,为何一落千丈掉队了呢,值得我们今天认真研究分析.一、李约瑟和“李约瑟难题”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在其所著的《中国科学与文明》中提出了“为什么近代科技没有在中国产生”的疑问,问题一被提出便得到了激烈的讨论,也衍生出“为什么近代中国的科技弱后于西方”、“为什么近代科技出现在西方”等问题。
李约瑟在1943至1946年间以外交官的身份游历了中国,并在1954年出版了《中国科学与文明》的第一册,而后共编写完成了七卷三十四册,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领域。
他用文字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系统的向世界展示,也为今天世人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他所提出的问题也的确困扰着我们:一个原本农业文明十分发达的国家,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民族,还是那个民族.为什么在一百多年前中国经济.科技竟然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落伍了呢?明摆的历史事实是:近现代科学技术未能产生在中国;而能体现科技水平的现代工业经济,也末能在中国获得自主.自由的生存.推广和发展.我们究其原因,当应要从这些表面现象的背后,寻找到那个时代的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国内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民族传统文化因素等诸多方面作全方位.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内容挖掘与分析.研究.二、农业文明时期的中国持续了数千年的辉煌约5000年前,中国黄河流域出现早期的农业文明。
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
科学技术是在否定之否定中进步的,这就是成人之所
以区别于少儿的辩证逻辑思维过程。一个国家科学技 术要进步,具有反权威的勇气与思想意识是最重要的。 但儒家从思想上就提倡和维护等级制度,搞“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等等学霸作风,东亚包括中国知识分 子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响,既盲目追求“面子”、 等级身份,不愿意承认学术错误,且又盲目崇信权威, 缺乏反权威的意识,这就使得中国人在近代乃至现代 科学技术上难以进步的根本原因。当然,反权威的勇 气与思想意识的建立是要有民主制度进行维护与建立 的,民主制度的建立相对于民主意识的形成又是一个 互相促进的关系。
和国家很多,特别是西班牙还发现了新大陆,但西班 牙也并没有因此成为科学技术的强国。
实际上,西欧之所以在近代科学技术能够领先,首先
在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其次在于自英国后 西方民主制度在各国的建立。重点的重点在于基督教 新教对天主教的反权威意识、自主自由的意识培养了 近代西方人的民主思想意识。所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主 要不在物而在于人,在于人的思想意识。
西方历史是从西欧庄园制经济发展过来的,而西欧庄
园制经济是一个更封闭、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式, 一个庄园内各种物品生产几乎无所不包,自给自足的 程度达到极致,这也是西欧中世纪自罗马帝国后具有 商品交换、商品经济功能的城市极端没落的根本原因。
五:西方民主制度的建立
其次,我们知道西方历史上富于冒险探索精神的民族
儒家从思想上就提倡和维护等级制度,搞“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等等学霸作风,东亚包括中国知识分子深 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既盲目追求“面子”、等级 身份,不愿意承认学术错误,且又盲目崇信权威,缺 乏反权威的意识,这就使得中国人在近代乃至现代科 学技术上难以进步的根本原因。
李约瑟难题:为何中国近代没有科学革命?.doc
李约瑟难题:为何中国近代没有科学革命?“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提出的这一问题被称为李约瑟难题。
由李约瑟开创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和编写工作今天仍在继续。
难题横跨二千年在人类历史中,有很多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重大猜想,比如哥德巴赫猜想、费马大定律等等。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某一学科的诞生和发展,其影响有时甚至超过了某一学科本身,李约瑟难题就是这类问题之一,争论和解答连篇累牍。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一问题的主要提出者李约瑟博士(1900至1995)是英国著名学者,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之一。
他一生涉猎很广,尤以撰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又译为《中国的科学与文明》)而著称于世。
江泽民曾为他题词:“明窗数编在,长与物华新”。
李约瑟之谜又称李约瑟难题一般表述是: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之西方更为有效?或者,为什么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学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李约瑟早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就提出了这一问题。
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
其实早在李约瑟之前,就有很多人提出与李约瑟难题类似的问题。
最有名的当属任鸿隽先生(1886至1961年)。
化学家和教育家任鸿隽在中国最早的科学杂志《科学》第1卷第1期(1915年)发表《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一文提出了类似的问题。
将拍摄中国科技史专题片李约瑟博士已逝世8年了,可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的景象犹如他在世时那样,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仍在紧张地研究中国科技史,高水平的成果仍在不断涌现。
李约瑟难题的理解及对中国未能出现近代科学体系探讨
李约瑟难题的理解及对中国未能出现近代科学体系探讨所谓“李约瑟难题”,学界公认的经典表述是李约瑟于1964年在《东西方的科学和社会》一文中系统提出的,他指的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虽然,李约瑟早在1944年2月重庆的中国农学会会议上就己提出了该问题。
但关于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的探讨,在李约瑟以前很早,就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
十七、十八世纪的法国耶稣会士巴多明、伏尔泰、奎奈、休谟、狄德罗等都有论述。
中国的不少学者对此均有广泛探讨,从鲁迅、任鸿隽、梁启超到冯友兰、钱穆、梁漱溟等都发表过诸多看法。
但自从李约瑟从东西方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历程提出此问题后,其研究范围之广、见解之独到、在中外影响之深远,较前面诸家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人们也就习惯的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以时间为线索,“李约瑟难题”研究大体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
此时虽没有“李约瑟难题”的提法,但有关难题的基本内容都已经出现,并形成了第一次研究热潮。
第二阶段,抗战前后时期。
李约瑟开始参与直接地研究和讨论,并形成了第二次研究热潮。
第三阶段,从80年代至今。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形成了第三次研究热潮。
以成都会议(1982年)为界,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也进入到观点升华,见解深化的阶段,通过对不同时期进行分门别类的探讨,促使问题得以进一步深化。
成都会议之后至今,中国学术界开始了持续多年的文化和科学热,从而大大加深了中国科学史学科的建设和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纵深比较。
在这二十多年间,李约瑟难题研究实际上大体呈现出了两种趋势。
一种是分科研究的趋势占据主导,即注重从某一学科和某一方面入手探寻解决方案。
另一种趋势是反思自省问题本身的研究路向得以拓展。
这样就使得对李约瑟难题本身的种种致疑和再认识成为可能,进而使这一问题趋于本土化,并产生了若干修正问题。
试分析“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生在中国”
中国通史节课论文试分析“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生在中国”2012年6月11日试分析“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生在中国”摘要:对于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
本文认为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是环境因素。
文中就环境对科学的发展展开了具体的阐述。
分析了中国古代封建的旧文化环境以及政治环境对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对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整个社会环境对近代科学的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提出:中国现代科技的发展的根本路径是改变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以及将西方的科学跟中国的社会环境相结合,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体系。
关键词:近代科学环境发展正文:一、提出问题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科技是远远超前于其他国家,不论是欧美还是其他地方。
但是为什么近代的科技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兴于欧洲,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呢?[1]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提出了一个“李约瑟难题”。
该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1、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古代中国的科学与技术方面的成就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等没有在欧洲产生?2、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产生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1]关于李约瑟难题,有很多人从众多不同的方面,如资源因素、文化因素、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但是这些分析有各自的道理,但是也有各自的缺陷,或者说漏洞。
因此到目前为止,对于李约瑟难题还是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文化环境因素是造成近代科学没在我国产生的最主要的因素。
二、中国古代的环境在十三世纪以前中国社会的民主程度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说还是比较高的。
这给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大环境。
同时,春秋时期百家争鸣,这个给中国文化及科技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纵使在汉朝的“独尊儒术”之后,百家争鸣的影响依旧强大。
再结合较高的民主环境,中国科技达到了西方望尘莫及的程度。
但是在封建制度的强烈需求下,各个王朝逐渐加强了对民间思想的控制,而儒家的文化也逐渐变成了奴役民间的工具。
近代科学未能在中国兴起之原因浅析
近代科学未能在中国兴起之原因浅析在古代和中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曾经长期的在人类文明史上处于领先地位。
可是在近代,中国却大大的落后于西方!何以近代科学能在欧洲诞生,而未能在中国兴起?这就是近百年来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的“李约瑟难题”。
对于这个涉及到数百年之久,关系到社会、政治、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的历史现象,应当综合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
以下是我从科学技术史上课上所学和从网络上查资料所想,得到的一点原因。
事物的发展有其外因亦有其内因。
首先,从科学发展的自身动力来看:在老师讲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伽利略,布鲁诺等冒着宗教裁判所的审判和火刑的威胁从事科学研究的时候,我内心一直有这样的疑问,他们为了什么,辛苦一辈子,最后却落得个凄惨的下场。
后来我从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才得知他们的研究,纯粹是为了学术而学术。
这种出于求知,出于对未知的好奇而激发起的欲望无疑是科学发展的无限动力!反观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体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极强的实用性。
它几乎纯粹是为了满足封建社会统治者的需求而发展的,但是封建社会的自身结构决定了一旦社会没有对科技的发展提出发展要求,它就失去了原动力。
其次,从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外部环境来看第一、物质条件近代科学在欧洲的发展是和地理大发现以后,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茁壮成长的新兴资产阶级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
航海探险及地理大发现对欧洲的社会和科技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方面,它为欧洲人开拓了市场,加速了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远航的需要大大刺激了造船业、冶金业、军火制造等产业,并从而推动了数学、地理、天文、物理、生物的发展。
从狭小的欧洲地中海领域进入广阔的世界,扩大了欧洲人的视野,启发了他们的思想,激励他们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随着航海而来的科学探险、旅游、殖民和各种科学考察活动意味着近代科学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了。
而在中国,显然并不具备这样的需求来刺激科技的发展。
在中国,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农业和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是社会的经济基础。
近代科技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
近代科技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摘要:“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提出的这一问题被称为李约瑟难题。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文化繁华异常,名家辈出,群星璀璨。
许多伟大的发明,如指南针、活字印刷、造纸术、火药、浑天仪和地动仪、中医理论等,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难以估量的推动力作用。
然而近代以来,由于一些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科技发展落后于西方。
关键词:科技,李约瑟难题,发明引言: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即: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
欧几里得几何学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对整个欧洲的科技进步产生极大地促进作用,直接导致后来的西方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
、正文:近代中国科技未能重现古代时的辉煌,也未能向西方那样发生科技革命。
对于这种现象和状况,有以下一些的原因:第一,中国古代社会向来重文轻商,将很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当做淫巧。
国家正统理论蔑视科学研究。
儒家承认科学技术有可取之处,但却强调钻研科技会影响远大事业。
特别是明朝确定八股文科举考试制度,将科举考试这种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以儒家文学的死框架固定下来,严重禁锢了思想的解放。
没有任何创新精神,造成无数儒生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
‘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看看中国科学家们的官场梦吧!李时珍三次科举考试失败才做医生,宋应星五次落榜才做教谕,徐霞客连秀才都没考上,只好寄情于山水。
他们中很多人都是在科举考试中失败才转变为科学家的。
在他们生活的时代里,读书才是唯一的正途。
他们生活的环境造就了他们不可能将科技作为他们人生主要的前进方向。
那些所谓的科学家都是人生的不如意者,他们的很多科技发明也很难有传承人。
而罗马时代学校课程就有数学和天文学,在黑暗的中世纪,教会学校严格执行"科学是宗教的奴仆"政策,却也只是把神学置于数学和天文学之上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李约瑟难题作者说明:以下内容是长篇意淫小说《超级大国的梦想是不是只能在意淫小说里实现》的第八章,该章专门讨论“李约瑟难题”。
本章及本书创作过程中,大量借鉴了前人包括网友们的成果。
有的列出了出处,如范岱年先生的《关于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的讨论》――范先生的文章对中国大陆学者对“李约瑟难题”的研究作了简单的回顾,很值得一读――但更多的,实在是无法一一列举,只能在此笼统地表示感谢。
作者保留本章及整部小说的所有权利,转载请注明“作者:一生只做一件事”。
小说链接:/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315829.shtml第八章李约瑟难题题记:一个人幼时的经历往往会影响他(她)的一生。
人是这样,文明也是这样。
作者说明:本章提到的“科学”,除非特别声明,指的是“自然科学”。
“老周,你说‘李约瑟难题’的答案是什么?”杨若水问道。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诞生在中国?这个问题,国际科学史界都把它称为“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的全文是: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象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
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确实,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近代,剧降为只占0.4%――反差太大了,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杨若水考虑了很长时间。
这一天,正好周秘书又来作客,杨若水便问他。
“不知道。
”周秘书摇摇头。
上大学的时候,周秘书也研究过这个问题,但并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你认为呢?”“中西方所处的‘地理环境’(包括气候条件等)不同!这是‘李约瑟难题’的最根本原因!”杨若水非常肯定地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是这样,文明也是这样。
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孕育出不同的文明。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大陆,平原,温带大陆性气候。
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群岛,温带海洋性气候――地理环境的差异多大啊!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导致中西方文明之间出现了三个差异:其一,大国文明和小国文明的差异,中国是一个大国,欧洲是一群小国;其二,农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差异,中国是农业文明甚至是小农文明,而欧洲是商业文明,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以后;其三,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差异,中国是大陆文明,欧洲是海洋文明。
正是这三个差异导致了‘李约瑟现象’的出现。
”周秘书笑了笑,未置可否,他想了想,“这样吧,李约瑟难题实际上包含了两个疑问:疑问一、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古代中国人为什么在科学和技术方面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欧洲?疑问二、近代科学为什么产生在欧洲,而没有产生在中国?你先用你的‘地理环境’或者是‘三个差异’解释一下第一个疑问吧。
”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一:中世纪,中国科技为什么远远领先欧洲“好说,”杨若水道,“从‘地理环境’的角度看,疑问一很好回答。
中国的地理环境比欧洲更适合粮食作物生长。
在技术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中国可以生产更多的粮食,也就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
人口越多,取得科技成果的概率也就越大。
取得了更多的科技成果,又可以回过头来提高粮食产量。
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自然中国早期发展比欧洲快了。
”“中国的地理环境更适宜农作物生长吗?”周秘书问道。
“是啊,中国是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非常适合象小麦、水稻这样的粮食作物生长。
而欧洲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气温的年、日较差都比较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在22℃以下。
阴雨日极多,但强度很小,光照不足。
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牧草生长,不利于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生长,因此,欧洲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辅。
直到现在,欧洲的大多数国家粮食都不能实现自给。
插一句,文明一般都起源于最适合农耕的地方,中国、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都是如此。
就说希腊,希腊处于欧洲的最南端,差不多是欧洲日照最强的地方。
从历史上看,中国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公元元年左右,汉朝的人口就已经达到了五、六千万,已经和现在英国、法国或者德国的人口差不多了。
中世纪以前,科研还处在依靠偶然观察、个人研究的阶段,人越多,取得科研成果的概率自然越大。
中国的人口一直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自然取得的科技成果也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了。
”“当然了,中国早期发展迅速还有别的原因,我们以后还会提到。
”杨若水顿了顿,“但是,人口因素是最重要的原因。
”“如此说来,‘人多力量大’这句话也不是一点儿道理没有,”周秘书笑道,“人口多还是有优势的。
”“要适宜,太多了也不好。
”杨若水道。
“对,对,要适宜,太多了确实不好。
”周秘书忙道。
第二节大国和小国的差异影响一,科举制度“对‘疑问一’的解释我可以接受,”周秘书想了想,道,“那‘疑问二’呢,‘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诞生在中国?’”“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杨若水道,“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研究一下‘(中西方,)为什么只有中国有科举制度’、‘(较之于西方,)中国的宗教传统为什么比较弱’这两个问题吧。
这两个问题在回答‘疑问二’时会用得上。
”“先来看,‘为什么只有中国有科举制度?’”杨若水道,“在历史上,中国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统一的大国。
大国人口多、面积大,统治难度也大。
公元前221年,当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他马上就遇到了一个历代统治者从来没有遇到过的统治难题――怎么统治这么大的国家?“人越多越难管理。
”杨若水继续,“我们先看管十个人和管一百个人的区别。
表面上看,这只是‘量’的区别,可实际上这是‘质’的区别。
管理十个人是‘直接管理’,管理一百个人是‘间接管理’。
管理十个人,找一个勤快的组长,足矣;而管理一百个人,除了组长,还得设副组长,还得有骨干,得成立一个‘组织’。
管理十个人,不需要什么特殊的措施;而管一百个人,就得制定一些‘规章’――这就涉及到制度层面了。
管理十个人和管理一百个人的差距尚且如此之大,那管理一个小国和一个大国的差距呢?秦帝国的人口有3000万。
”“国土面积大也不好管理。
”杨若水道,“试想,如果边疆遇有战事,消息传到京城,那是好几天以后了。
而军队如果从京城出发,赶到事发地域,恐怕还要个把月――秦帝国纵横几千公里。
不要忘记,那是在公元前221年,那个时候交通落后,通信落后,生产力水平极度落后。
举个例子,书写用的纸张还没有发明,用的还是竹简。
以那么落后的交通、通信、生产力水平,怎么统治这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国家?这种统治上的压力,是空前绝后的。
特别是,秦帝国的统治者还没有任何历史经验、教训可以借鉴。
这个空前绝后的统治难题,秦帝国没有解决,统一六国15年后,秦帝国灭亡。
秦亡于暴政,历史早有定论。
但我想,秦帝国的灭亡,统治难度太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说到统治,个人感觉,两个群体很关键----‘侠’和‘儒’,‘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
对这两个群体,秦帝国的解决方案是,‘收天下兵,铸十二铜人’和‘焚书坑儒’。
秦帝国维持15年就灭亡了。
秦帝国的教训警示后面的朝代,这两个办法行不通,你们要想别的办法。
较之于‘侠’,‘儒’更关键。
在历代统治者的眼中,知识分子始终是一个让他们又爱又恨又畏惧的群体。
可‘焚书坑儒’又行不通,该怎么办呢?‘焚书’太笨了,统治者很快就明白了,‘焚书’不如‘修书’。
‘坑儒’也太笨了,汉朝吸引了秦亡的教训,把‘坑儒’改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棒杀不如捧杀。
隋唐的统治者就更聪明了,‘独尊儒术’的升级版出台――儒家经典学得好,你就可以当官――著名的科举制度就此出笼。
隋唐的时候,科举制度还是1.0版,还不是很完善。
科举所用的教材还是孔孟的原版著作,还没有来得及‘修订’。
而孔孟的原版著作里还是有很多诸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与统治阶级的需要还不太‘和谐’。
到了宋朝的时候,朱熹就对四书进行了‘解释’,这种‘解释’当然是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
南宋以后,科举所有考试的标准答案用的都是朱熹写的解释。
(插一句,宋朝新儒家的兴起是不是也和这个有关?)科举制度就此登封造极,影响了中国上千年。
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容易!既然不容易,就得想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说控制思想!怎么控制思想,科举制度!这就是中国有科举制度的最关键的原因。
而欧洲那些小国的管理难度没有中国大,杀鸡焉用宰牛刀?科举制度自然也就没有用武之地。
所以,中国有科举制度,而欧洲没有。
”周秘书道,“梁启超先生认为,中国近代科学落后,最大的障碍物,自然是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我也是这个看法。
”“不一定,”杨若水笑了笑,“科举制度的影响,我后面再讲。
”“这一段,我解释了科举制度的成因,也强调了大国的统治压力。
”杨若水顿了顿,“个人认为,从秦统一六国开始,中国的主要矛盾就变成了怎么维持这个庞大帝国的统一、怎么维持这个庞大帝国的稳定,‘科技进步’什么的已经是次要矛盾了。
既然国家的主要矛盾是‘维持统一’,知识分子们的任务自然也就变成了为‘维持统一’提供理论武器。
‘科学’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
个人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们从此舍‘自然科学’,主攻‘社会科学’。
几千年下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也不是一无所获。
有人说,中华文明是一个‘早熟’的文明,这个‘早熟’当然指的是‘社会科学’。
”“‘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周秘书道,“所以,孔子的学生樊迟请教孔子如何种菜,孔子取笑他――把国家管理好,创造出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强于多少人种菜。
”“这种观点不是只有孔子才有,”杨若水道,“老子也说过,‘民多智能,而奇物滋起’。
翻一翻《道德经》,里面有大段的文字对科技持否定态度。
老子甚至主张,最理想的社会形态是‘大国小民’,主张最好回到‘结绳记事’的原始年代――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们稍后专门讨论吧。
”杨若水道,“我们还是先看看宗教吧。
”第三节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二,宗教“中国有儒家思想、科举制度,西方有宗教。
”杨若水说,“西方宗教势力很大,在中世纪,教皇甚至可以罢免国王。
而在中国,宗教从来就不是政权的对手。
在中国历史上,‘灭佛兴道’,‘灭道兴佛’是很平常的事儿。
在民间,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仍有大批西方民众信教。
而中国人呢?有人说,中国人压根儿就不信教,中国人所谓的求神拜佛,不过是‘向鬼神行贿’、‘临时抱佛脚’罢了――中西方为什么在宗教上差距这么大呢?”杨若水望着周秘书。
“还是你说吧。
”周秘书笑了笑。
“在东西方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历史时期非常关键。
这个历史时期形成的意识形态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有可能一直会影响下去。
这个历史时期就是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一世纪。
这段时间,东西方同时出现了一些宗教、哲学上的伟人:西方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耶稣,中国出现了诸子百家、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