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中庸之道
关于“极高明而道中庸”深意的解读
关于“极高明而道中庸”深意的解读展开全文中国哲学史上有一个论题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这就是关于“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论题。
“中庸”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对“中庸”作了深刻的阐述。
比如,孔子发挥了《周易》中的阴阳平衡、协调的思想,突出了关于“中庸”的理念。
依照先秦儒家的解释,“中”可解释为“正”,其本意乃是“当为矢者正也”,即是箭射中靶心,达到正确结果。
而“庸”可解释为“用”“常”,所谓的“中庸之道”,主要是指用中为常道,而走极端便是非常道,所以,“中庸之道”亦即“中正之道”。
首先,孔子把“中庸之道”视为是待人处事的最高准则。
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意思是说,道德修养高的贤者为人处事皆是遵循中庸之道,而没有道德修养的粗俗低等的人,却都是违背中庸之道而行事的。
为什么要以“”中庸之道“”为待人处事的最高准则呢?因为在孔子看来,中庸之道已经把行为道德要求都包含在内了,是最高最精妙的处事境界,可是,中庸这一最高道德准则大家缺乏践行它已很久了!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中庸》)所以,孔子认为,必须强调君子是依中庸之道而行事的。
其次,孔子认为太过和不及都不好,都是违背中庸之道。
世上的人,往往要么太过要么不及,总是很难做的恰到好处,太聪明的人常做得太过了,而愚笨的人常做得不及,这皆是由于对中庸之道不了解,没有把握好,贤者与不肖的人也一样的,就像人们每日都在吃喝,但却很少人真正能品出真味一样,人们都想依道德准则处事,但都违反中庸之道,因为缺乏自觉性。
孔子说:“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肖者:与贤者相对,指不贤的人。
)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中庸》)在孔子看来,中庸之道没有能实行好、没有能彰显出来,是因为太聪明的人或所谓的“贤者”,处事太过了,而愚笨的人或所谓“不肖”者处事不及,所以没有能依照中庸之道处事而出现偏差。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它主要阐述了孔子的中庸之道,即通过道德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读完《中庸》后,我深感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
中庸之道强调在对待事物时保持平衡和适度,避免走向极端。
这种思想对于指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具备自我反省的能力。
孔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这意味着我们要经常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以便及时发现并改正错误。
这对于我们提高个人修养、完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中庸之道强调和谐共处。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要遵循中庸之道,既要尊重他人,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
这样,我们才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此外,中庸之道还提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道德和学问上的进步,不断挑战自己,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这种精神对于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总之,《中庸》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之作。
通过学习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原则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考。
《论语选读》主题4 第14课 中庸之道
第十四课中庸之道颛孙师姓颛孙,名师,字子张。
春秋末期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
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
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
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他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
在忠、信的思想上深受孔子教育影响,把孔子关于忠、信的教导写在大带上,以示永远不忘,并在实践中收到明显效果。
他鄙视品德修养低下者,认为缺乏道德,行为不坚强,信仰不坚的人有了不为多,没有不为少。
他随孔子周游列国,曾被困于陈、蔡。
他提出,士应该看见危险便肯豁出生命,看见所得便考虑是否该得,祭祀时考虑是否严肃认真,居丧时则应悲痛哀伤。
他与人交往注重宽宏豁达,他喜欢同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主张“尊贤容众”。
他在与朋友相处过程中能做到不计较过去的恩怨,就是眼前受到别人的攻击、欺侮也不计较,故被称为“古之善交者”。
他又办事勇武,在孔门弟子中是忠信的楷模,后人称其有“亚圣之德”。
他生活上不拘小节,不讲究外观礼仪,不追求衣冠整洁美观;随和从俗,与墨家相近,在观点上与墨家有相通之处。
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即以其配祀孔子。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为“陈伯”。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封“宛邱侯”;度宗咸淳三年(1267)尊为“陈公”,并升为“十哲”之一,从祀孔子。
儒学讲求的中庸之道,主张在矛盾对立的两极中做出优化选择,追求人与人,或人与事之间的“和”——谐调。
中庸之道追求的“中”的确切位置,是优化选择决定的,坐落在过头和不及之间的“无过无不及”的“临界位置”。
过头和不及是事物的两种极端化倾向,或者说两种错误倾向,孔子认为都不足取。
孔子主张凡事有度,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于中道。
孔子鄙视那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折中主义者。
总之,中庸之道是一种反对走极端,主张在异见、对立之间寻求协调统一,找出对各方统筹兼顾,具有宽大包容性和广泛满意度的黄金中道,体现了和平理性、稳步渐进、损失最小、收效最大,以实现谐调为目的的优化决策路线。
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原义解析
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原义解析“仁义礼智信”向来被标榜为儒学的道德标杆,但是每个字后面都有它辩证的含义,你了解吗?“中庸”一向被奉为儒家的处事哲学,但究竟何为“中庸”,你真的会运用吗?对于任何问题我们都不能断章取义,要力求寻找最全面、客观的答案,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孔子是怎么谈论处事原则的,而这其中又有怎样的中庸之道?孔子曾对他的弟子说:“爱好行仁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愚昧上当;爱好明智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游谈无根;爱好诚实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伤害自己;爱好直率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尖酸刻薄;爱好勇敢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胡作非为;爱好刚强而不爱好学习,那种流弊就是狂妄自大。
”这六句话正体现了孔子的处事之道,让我们来逐一分析。
其一,“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譬如,一看到有人要钱,恻隐之心油然而生,立刻就给钱,事实上别人是利用你的同情心来骗钱。
生活中这种例子很多,了解了之后就不会上当,大家都不给钱的话,这种事情就会消失了。
行仁是好事,但要能够了解道理并具备判断的眼光,而不是光凭好心。
其二,“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何谓好知呢?就是喜欢听取各种新的理论或消息,但是不肯好好学习。
“荡”就好比船在水上,没有方向,顺着水流漂来漂去。
所谓“样样通,样样松”,有些人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每一门都学一些,到最后什么都懂一点,但又不够深刻。
这就是游谈无根,浪费时间。
其实,好学不在多,但是要学得透彻。
其三,“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爱好诚实本是好事,为何会伤害自己呢?因为答应别人的事情都去做,没有思考该不该做,结果让自己疲于奔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其四,“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这种情况很常见。
有些人很直率,没有学习如何与别人来往,没有做到说话婉转而恰当。
凡事有话直说,难免尖酸刻薄,别人听了也很难过。
其五,“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有些人很勇敢,什么事都一马当先。
但没有学习调整的话,人生就会有所偏差,到最后恐怕会变成胡作非为。
义务教育中的中庸之道
义务教育中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的是平衡、和谐、适度的原则。
在义务教育中,中庸之道可以理解为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平衡和适度,避免过度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
具体来说,义务教育中的中庸之道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和技能的平衡:在义务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能力。
知识和技能的平衡可以帮
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未来的发展。
2.学科之间的平衡:义务教育中的各个学科之间应该保持平衡,避
免某一学科占据过多的时间和资源。
各个学科之间的平衡可以帮
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3.教育方法的平衡:在义务教育中,不同的教育方法应该得到合理
的运用,包括讲授、讨论、实践等。
教育方法的平衡可以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4.学生个体差异的平衡:义务教育中的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教师应
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学生个体
差异的平衡可以帮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教育和发展。
总之,义务教育中的中庸之道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平衡和适度,避免过度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
只有在各个方面保持平衡,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庸之道》优秀ppt课件
爱憎分明!
最新版整理ppt
7
二、中庸如何?-原则
第3章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
之与比。”(4•10)
“义”
第5章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8
以第9章为例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
第8章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7•13)
(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
最新版整理ppt
6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 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4•34)
[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 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 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为人处事要把握好分寸,过犹不及。
最新版整理ppt
4
现实生活中的情况经常是: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聪明人容易过头,愚蠢者往往不足; 好人容易过头,不肖者容易不足。
最新版整理ppt
5
第7章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 “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 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 不善者恶之。”(13•24)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23)
最新版整理ppt
10
联系实际,分析“如何中庸”?
中国人的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注《六 经》,另外一种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的方式读得很苦,需要皓首而穷经,把头发都读 白了,把所有的书读完了,可以去批注了。但是 更高的一种境界叫做《六经》注我,就是真正好 的学习是融会了所有的典籍以后,用它来诠释自 己的生命。 ------于丹《论语心得》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中庸之道 Word版含解析
中庸中庸是儒家著名的伦理思想之一。
中,即中正,不偏不倚;庸,即平常,不变。
中庸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没有过头或不及的态度。
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一种道德境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如果达不到中庸,就会出现“不中”,不中就是“过”或者“不及”。
《论语·先进》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做得过分和做得不够都不符合道德标准。
做事不走极端,不过分,不把事做绝,不把话说绝;注意分寸,掌握深浅,适可而止。
后人这种为人处世的原则方法,就跟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有关。
1.字音字形(1)狂狷.(juàn)(2)讪.(shàn)(3)徼.(jiāo)(4)乡原.(yuàn) (5)攻讦.(jié) (6)椟.(dú)2.重要词语(1)其至.矣乎:达到极点,指最为适用,最为宝贵(2)民鲜.久矣:少(3)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亲近(4)义之与比.:接近,靠近(5)不得中行而与.之:交往(6)必也狂.狷乎: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7)小大由.之:遵循,遵从 (8)君子和.而不同.:和,和谐。
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即对立的统一。
同,等同。
指无差别的同一(9)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好,喜欢;恶,厌恶 (10)乡原,德之贼.也:仇敌,敌人 (11)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毁谤 (12)恶徼.以为知者:强取,掠夺 (13)恶讦.以为直者:揭发别人的隐私或过错 3.通假字(1)然则师愈与.:通“欤”,疑问语气词 (2)无莫.也:通“漠”,淡漠 (3)必也狂狷.乎:通“獧”,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 (4)乡原.,德之贼也:通“愿”,谨慎老实 (5)恶徼以为知.者:通“智”,聪明 (6)恶不孙.以为勇者:通“逊”,谦逊 4.虚词用法(1)也⎩⎪⎨⎪⎧ 师与商也.孰贤: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第一个为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第二、第三个为句末语气词,表肯定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句末语气词,表否定乡原,德之贼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2)与⎩⎨⎧师与.商也孰贤:和,连词义之与.比:和……在一起,介词然则师愈与.:欤,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不得中行而与.之:结交,动词5.特殊句式(1)然则..师愈与:这样,那么……(2)乡原,德之贼也:判断句(3)恶徼以为..知者:把……当做6.成语积累(1)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的折中的处世态度。
【课外阅读】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
【课外阅读】孔子中庸之道思想解释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自始至终贯穿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
抽去了中庸精神,孔子的仁、礼等思想、学说,都将陷入僵死和片面。
尽管它如此重要,孔子还是感到“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因而很少提及中庸。
本文试对孔子的中庸思想进行初步探讨。
一孔子的中庸思想来源于他的天道宇宙观,是将其宇宙观应用于人类社会中所衍生出的“不偏不倚”、“时中”、“合宜”的方法和准则。
换句话说,中庸思想是孔子天道观在人道中的应用。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曰:‘咨,尔舜。
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尧曰”的一段话明确地将“天”与“中”联系起来,也可以说是将天道观与中庸观联系起来。
尧所法则、所遵循的就是“天道尚中”的特质。
一方面,孔子看到了天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并注意到它有其内在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时中”。
孔子认为自然界中万事万物包括日月运行、四时更迭、百物化生等都是“时中”的,即“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正是神化了“天道尚中”的自然规律,深谙“应乎天而时行”的道理,孔子才特别强调“畏天命,把天命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另一方面,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巨匠深刻地认识到“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 ,敏锐地提出要把天道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将“天道尚中”作为为社会定典的标准和范式。
由此可知,孔子之所以推崇尧舜,就在于尧舜能比较成功地将天道应用于人道中,“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达到天人合一。
尤为可贵的是,孔子在把天道应用于人道的过程中,自觉地扬弃了天道中的神秘和超验的一面,把“执两用中”,“多闻多见”作为达到“时中”、“中正”的手段。
《中庸》三句话,中正做人,中肯做事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是一种人生和道德的最高境界和目标。
中庸属于实践性很强的德性,中不离用,离用则无中庸,所以它又是一种处世之道、政治之道、安身立命之道。
中庸做人做事追求平衡、适度、优化、不偏不倚,掌握一个“度”字,无过也无不及,恰到好处,收放自如。
做事不懂得中庸,会处处受阻;做人不懂得低调,会处处碰壁。
“低调”和“中庸”这两个词一直被很多人误解。
其实,低调不是低人一等,不是一味地忍让,也不是与世无争,而是一种超越别人的智慧,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攻伐之术,是一种不争而获的谋略。
中庸不是随大流,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是圆滑老练,而是一种均衡之术,是一种保守不偏激的态度,是一种以和为贵的生存智慧。
《中庸》开篇说:君子的言行常守中庸的道德标准,小人的言行则违反中庸的道德标准。
君子之所以能够常守中庸的道德标准,是因为君子每时每地都守中庸之道。
小人之所以违反中庸,是因为小人经常肆无忌惮地做事情。
所以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同意“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的哲理。
1.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
解读: 崇尚中庸的人处事不偏不倚,不过不及而平常的道理是天命所定精妙至极。
中用朱熹所做《中庸章句》的说法,即其师程颢所说的“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
朱熹又自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
”中庸是周全,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一种重要做事原则,是从实际出发,从自己所处的境地出发,从日常生活的琐事出发,实事求是,并见机行事。
中庸思想强调要认清环境,认清自我,周全考虑,这是做事成功的保证。
中庸是忍耐,小不忍则乱大谋,凡需要忍耐,只有忍耐才能有大成;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朱熹给《中庸》加注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就是不偏激,不要走极端,不要不及,也不要过头;中就是要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度,把握好分寸。
中庸在生活中的具体例子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强调在处理问题时要保持平衡、适度和稳定。
以下是一些中庸在生活中的具体例子:
1.饮食健康:在饮食方面,中庸之道主张不过度饮食,不过分偏好
某一种食物,保持营养均衡。
既要享受美食,又要注意健康,避免过度放纵或过度节食。
2.工作与生活平衡:在工作和生活之间,中庸之道提倡保持平衡。
不要过于沉迷工作而忽视生活,也不要过分追求娱乐而忽视工作责任。
找到适当的平衡点,使工作和生活相互促进。
3.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中,中庸之道强调不过分亲近或过分疏远。
与他人保持适度的距离,既能保持独立和自我发展,又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消费观念:在消费方面,中庸之道主张不过度浪费,也不过分节
俭。
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需求,进行适度的消费,既能满足生活需求,又能避免过度消费带来的负担。
5.教育方式:在教育孩子方面,中庸之道提倡不过分严厉或过分宽
松。
要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和发展空间,同时也要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约束。
总之,中庸之道是一种生活智慧,它教导人们在各种情境中找到合适的平衡点,避免极端和过度。
通过遵循中庸之道,人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实现身心的健康和和谐。
中庸-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
中庸-去其两端,取其中⽽⽤之何为中庸之道昨天同学群⾥说起“中庸之道”,我颇有感触。
我⼀直都⾮常喜欢孔⼦的中庸之道,常常拿他来作为⾃⼰的⾏为准则,不知道⼤家发现了没有,现在的⼈⽼是把⼀样东西挂在嘴边,却对他包含的深层次的含义⼜知之甚少。
毫不夸张的说我就是这类⼈!这件事让我产⽣了要深刻的去了解它——中庸之道。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是这样解释中庸之道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句话⾔简意赅地揭⽰了中庸之道这⼀主题思想的核⼼是⾃我教育。
“天命之谓性”是指⼈的天性是善良的。
“率性之谓道”是说⼈们⾃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们的善良的天性办事情。
“修道之谓教”是说⾃我教育就是按照⼈道原则去进⾏修治。
孔⼦为什么要提倡中庸之道呢?“中庸之为德也,其⾄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说,中庸是⼀种⾄⾼⽆尚的美德,民众缺少很久了。
孔⼦说这话的主要的⽬的是要把当时的社会秩序、社会制度保持在周礼的规范之内。
当时孔⼦⽣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那个时代王室衰微,诸侯崛起,战事不断,民不聊⽣,孔⼦⼀⽣都在为恢复合乎周礼的社会秩序⽽奋⽃,他讲中庸也是为此⽬的。
现代社会我们还需要中庸之道吗?孔⼦的中庸之道影响中国⼏千年。
可以说中庸是孔⼦哲学的基础和最⾼的道德准则。
中庸的主要思想,在于论述为⼈处世的普遍原则,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恰到好处,这就是中庸之道。
也有⼈说,中庸之道看来也就是不讲原则的折衷主义。
其实不然,孔⼦曾说:“乡原,德之贼也”。
这⾥的乡原是不讲原则,四⾯玲珑,⾃私伪善的意思。
所以对中庸之道的偏见实在是后⼈理解有误。
同样也是中庸之道的某些观念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偏离有关。
所以孔⼦所提倡的中庸的本质并不是如某些⼈理解的那样是“⽆原则”的东西,它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之。
”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
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魄和宽⼴胸襟。
对中庸之道“⽆过⽽⽆不及”恰到好处的把握,是要我们辨⿊⽩、论是⾮,它是要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把握事物的“中”,即事物的核⼼。
中庸之道的精髓
中庸之道的精髓,就在这个字里所谓中庸,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之道,意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然中庸之道,亦在于“诚”。
中庸所谈的“至诚之道”,从修身养性中看来,其实也是“真诚之道”。
真诚,是心之至诚,以诚待人则无人不信,以诚处事则无事不克,以诚立业则无业不兴。
以诚待人则无人不信清人方苞曾言:“感人以诚不以伪。
”用自己最真实和真诚的心去对待他人,没有半点虚情假意,不以诳语欺人,这是做人必须具有的品格。
诚之者,人之道也。
以诚待人有诚意,君子之交淡如水。
诚意的多少并不会以金钱衡量,也不会以功名去较量,以诚相待的双方,是指彼此有一颗互相谐和的心,没有攀比,没有嫉妒,只有最诚挚的祝福和愿景。
君子以诚待人即为德。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真诚满德的刘备待人之诚,无不被后人赞誉。
他求贤若渴,对人才诚心诚意,故不顾奔波之苦,三顾茅庐,诸葛亮感于刘备之诚,于是决意出山辅佐刘备,从而使刘备能在后期成功入蜀,稳定战局,与吴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以诚待人是一种品德,从而能感化他人,心想事成。
朋友之间心照不宣,肝胆相照,如此“共饮一江水”的豪迈,不就在于一个“诚”么“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人人真诚,则人人相信。
切记:以诚待人。
以诚处事则无事不克宋人吴处厚曾言:“诚之所感,触处皆通。
”为人处事难免会碰到疑虑困惑,那是因为不够诚心,只要诚心向上,则无事不克。
求学即如此,常怀有一颗真诚之心,则能入门而博学。
杨时与游酢虔诚求学,不畏艰辛,程门立雪,求学如此诚心向意,终能有所成。
生于南北朝的祖冲之,他对科学研究的诚心可谓感天动地:当时他创制了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而大臣戴法兴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
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最终“大明历”得以颁布。
此“诚”,是一种诚心坚持自我,无所畏惧的态度!中庸言之:“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中庸议论文——精选推荐
中庸议论文篇一:高中议论文: 2中庸之道义与利中庸之道在中国人心中居极重要之位置,盖他们自名其国号曰“中国”,有以见之。
中国两字所包含之意义,不止于地文上的印象,也显示出一种生活的规范。
什么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并不是“折中、不上进”,不是一把尺子取其中点。
它追求的是无过无不及的思想和做人处事的大智慧。
中庸之道,是为了改造社会,是为了追求真理,如果能够在真理和美德上走得更远,即使冒着巨大的风险,他也决不犹豫。
在社会地位和财产上,没有大的成就,被世人视为无用之人,但自己觉得这种生活更体现了自己的个性,体现自己对真理的追求,因此也决不感到自卑。
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
”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
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襟,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思想。
至少我们可以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偏激教训中,体会到孔子这一思想的深刻性。
朱熹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程颢解释:“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这就是说,中庸一要不偏不倚,二要无过无不及,控制好合适的程度。
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者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者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清末时期,我们自称“天朝上国”,闭关自守;而五十年代的大跃进又有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
不履行中庸之道让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面对今天许许多多的新问题,又该怎么办?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不是争输赢,而是希望大家正确认识中庸之道,它作为儒家思想的精髓,作为科学的哲学观,时刻都指引着大家做出任何正确的决定,只有提倡它才会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论语选读》之十四《中庸之道》
• 【读解】钱穆《论语新解》
• 师也过,商也不及:譬之于射,过与不及, 皆未至于鹄的。子张才高意广,所失常在于 过之。子夏笃信谨守,所失常在于不及。此 皆材质有偏,而学问之功有所未至。
•朱熹《论语集注》
尹氏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夫过与不及,均也。差之毫厘,缪以 千里。故圣人之教,抑其过,引其不 及,归于中道而已。”
• 在孔子之后,儒家学人(传统说法认为是子思)作 有《中庸》一文,西汉戴圣把它收入《礼记》中,朱熹 又将它从《礼记》中抽出,与《论语》、《孟子》以及 同出《礼记》的《大学》合称《四书》,对后期中国传 统思想及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11-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①?”子曰: “师也过②,商也不及③”。 曰:“然则师愈与④?”子曰:“过犹不及 ⑤。” • 【注释】 ①师与商:颛孙师(子张)与卜商(子夏)。 ②过:过分,过度,过头。 ③不及:赶不上,达不到。 ④愈:好。 ⑤犹:如同。
• 【读解】
•
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也没
有什么是非 不这样不可的,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原则就
行。
这反映了孔子“毋必毋固”(《子罕》),通权 达变的思想。正 如孟子对他的赞美:“可以仕则仕,
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 以速则速。”(《孟
子·公孙丑上》)只有“义”是唯一的标准。说得通俗 一点,也就是凡事要取一种灵活洒脱的态度,只要 是
所不为也。”(《子路篇》)有人把折中调和称为中
庸,这是误解。四方讨好,八面玲珑,不讲原则,这
叫做“乡原”,恰恰是孔子所最痛恨的,称为“德之
贼”。
查正贤《论语讲读》: 问:何为中庸?被称为“四书” 之一的《中庸》与之有何关系?
• 答:中庸是儒家思想的又一核心观念。孔子在这里提出 “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中”,指无过与不及, “庸”的意思是“用”,是“常”。中庸并不是平庸无 是非之意,而是指中和的、可在日常所行用之德。陈淳 认为:“凡日用间人所常行而不可废者,便是正常道理。 惟平常,故万古常行而不可废。如五谷之食、布帛之衣, 万古常不可改易。”
中庸之道 PPT
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 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 的。
问:本章指出行“中庸”的前提是什么?
要点:合乎礼。
探究:“礼”的运用是要达到“和为贵”,你怎样来 理解“和为贵”?
要点:需要理解两层含义:礼要达到的目的是和谐, “和为贵”之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 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不可为和 谐而和谐,这种“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需要礼加以 节制。
第十四课 中庸之道
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 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指的是认识事 物、看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取适当的态 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把握好一个“度”。
中庸有原则,而非折衷主义。中庸的前提是义、礼, 要达到“和”。“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 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 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中庸具体表现:中德、中行、 中礼、中和。
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 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 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 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 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 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 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问:孔子的“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与中庸 之道是否矛盾?你如何理解?(《五年高考》P198)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 也。”
中庸之道资料讲解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课文解读]一、“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有人把这种主张看成“折中主义”,你认为符合实际吗?“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
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
因为,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
二、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这样的例子很多。
如“季氏将伐颛臾章”中,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破坏秩序的以强凌弱的“攻打”,主张以“德”、“礼”来达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稳定。
•又如“阳货见孔子章”,孔子与阳货主张不同,讨厌其为人,就采取回避、应付,而不与之矛盾激化。
•又如“侍坐章”对待不同主张的学生,他也能以恰当评价,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5分)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唯仁人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23.孔子主张以中道行事,依据上文,中道的标准是什么?(2分)24.文中的“乡原”指什么?中庸之道与其有何区别?(3分)•23.仁义之道(仁义或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的原则)(2分)•24.“乡原”是指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自私伪善的折衷主义者。
(1分)中庸之道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反对偏激行为,主张中立而不倚,但其中道是以儒家的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为原则的。
(1分)在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中庸之道都要依据道德原则,与“乡原”的无原则折中有本质的区别,孔子对其深恶痛绝,称之为道德的破坏者。
(1分)•(二十一)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中庸之为的文言文翻译
夫中庸者,古圣先贤之至道也。
其义深远,其理精微,非浅识所能测,非俗见所能及。
然则,何为中庸?中庸之为,何以为贵?中者,不偏不倚,不偏颇不偏激也。
庸者,常也,恒也,不悖时宜,不违道义也。
是以中庸之道,即中正之道,不偏不倚,不偏颇不激,恒常之道,不悖时宜,不违道义。
盖闻古之君子,行中庸之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修身也,必先正心诚意,正心以正身,诚意以正事。
正心诚意,而后可以正其行,正其行,而后可以正其言,正其言,而后可以正其思。
是以君子之行,无不中正,无不和顺。
其齐家也,必以中庸之道,处家事,待家人。
和为贵,和而不同,不同而和。
家中之事,无大小,必以中庸之道处之,不偏不倚,不偏颇不激。
是以家道昌盛,家人和睦。
其治国也,必以中庸之道,施政事,理国家。
治国之道,在于宽猛相济,刚柔相济。
宽者,爱民如子,柔者,以德服人。
刚者,以法治国,柔者,以德化民。
刚柔相济,宽猛相济,而后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其平天下也,必以中庸之道,行天下事,治天下人。
天下之事,纷繁复杂,非中庸之道不能理。
是以君子平天下,必以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偏颇不激。
和而不同,不同而和,使天下大同。
中庸之为,何以贵也?夫中庸之道,乃天地之道,万物之理。
天地以中为正,万物以和为贵。
君子行中庸之道,则能正己正人,和家和国家,平天下。
是以中庸之道,为君子所贵。
然而,中庸之道,非易行也。
夫中庸者,和也,和者,不偏不倚也。
非中非偏,非和不同,非正不正。
是以行中庸之道,必先明理,而后修身,修身而后齐家,齐家而后治国,治国而后平天下。
此乃中庸之道之难也。
然而,中庸之道,亦非不可行也。
君子有恒心,有恒德,有恒行。
行中庸之道,必先立志,立志而后持志,持志而后守志,守志而后行志。
此乃中庸之道之易也。
故中庸之为,贵在力行。
力行之中庸,则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
此乃中庸之道之所以贵也。
夫中庸之道,天地之经,万物之准。
君子行中庸之道,则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为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不是简单的中立,不作为,甘于平庸;更不是庸俗,和稀泥,隔岸观火。
有人认为,保持中立就是中庸,甚至举例说既不做坏事也不做好事是中庸。
那是完全错误的,中庸之道不是麻木之道,它是很注重人的主动性的,只不过它侧重一个“度”,不能强出头,但也不能麻木不仁,而是量力而行。
余生于微末之间,智识尚属初进之时,不敢轻言道德,虽未解中庸之精髓,但亦颇为信奉。
中庸之道最初由孔子提出,后代圣贤多有研究和补充,发展至今已是一种很重要的道德观。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在给中庸作注时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看似平常之理,实则精妙至极”。
我理解中庸,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做人、做事、做企业中,既要把握永恒的原则,又要顺应变化的环境,因时、因事、因势、因地、因人制宜,力求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中庸是需要变通的,不能应循守旧,照本宣科,用哲学来说就是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用中庸之道办事,就是要综合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力求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要求我们把握全局,避免盲人摸象,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境,对适当的对象,用适当的方式,做适当的事情。
适当才是最重要的,咱不要求最好的,只要求最合适的。
知道企业最想招什么人吗?是要招最合适,而不是最优秀的。
一个工作,
高中生能做,博士生也能做,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企业肯定会要高中生,因为高中生对企业的要求会更低,企业的成本会更少。
这一点在找对象上也有很好的体现,如果你不够优秀,不要找比你优秀很多的对象,那样你会驾驭不住,一定要找个最合适的,谈恋爱,还真得讲究中庸之道。
“执其两端,过犹不及”是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这个按我的理解就是,你首先得搞清楚这两端是什么,这两端呢,就是过与不及这两个极端。
这两个极端我们都是不能取的,在这两个极端的中间,我们一定能找到那个协调点,我们就用其“中”。
这个是要求我们在充分了解两端的情况下,去做着两端的协调,从而达到最理想的结果。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的一个老师提过一个问题,他问我们:在企业管理中,是员工更重要,还是顾客更重要?同学的回答,要么是员工重要,要么是顾客重要,而且都能说出充足的理由。
其实,这个问题再简单不过了,这不是哪个更重要的问题,而是两个都重要,他们是个相互协调的关系,如果忽视员工,就很难让员工给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如果忽视顾客的话,那后果就不用我说了,企业会死的很惨。
其实我们生活中很多问题都不是用简单的是或者不是去回答的,所以才有“不一定”是放诸四海皆准的标准答案。
过犹不及,还体现在行为适度上,恭敬,谨慎,勇敢,直率,都是人的美德,但必须要做得适度,否则,一旦偏激,美德也就成了毛病:太恭敬了则很辛苦,太谨慎了则成窝囊,太勇猛了则容易冲动而添乱,太直率了则容易伤人而误事。
古人讲:气度高远旷达的人,易流于妄自尊大放荡不羁;
心思缜密的人,易流于琐碎拘泥或心机太重;性情淡泊的人,易流于孤芳自赏;自己操守严谨的人,易流于对人苛刻。
如果掌握不好度,事情就会走向反面。
中庸之道是避免走上极端的最好的理论。
从宏观全局上来看,中庸之道的表现有天道和人道合一、天性与人性合一、
理性与情感合一、鬼神与圣人合一、外内合一。
把中庸之道运用于修己治人,具体地说就是所谓三达德、五达道、九经三重,这个内容就广了,咱不做研究。
细细品味,中庸之道包含的内容非常广阔,尤其是是包含了很多哲学内容,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很多内容在中庸之道里面都有体现,像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看问题等……在一个有组织的社会或企业里,有各种不同专业、不同才能、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同的岗位上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应该“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这是不同人群和睦相处、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如《中庸》所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为大也”。
总之,中庸之道还有很多内容,我的认识有限,最后我只借助中庸之道解答一个问题。
我的一个好朋友向我提出的一个问题,我觉得可以用中庸之道来解答。
她问我女强人好还是不好?这个问题就不能简单的用好还是不好来回答,也应该是因人因事而异的。
就我这
个朋友来说,她是那种有自己理想,有事业心,有自主能力和自主意识的女生,综合预测,我觉得她将是一个社会责任心和家庭责任心并重的女性,所以,对她来说,她会协调好家庭和事业的关系,女强人有女强人的价值,不是女强人她也能实现她的价值,所以这个问题是没有好与不好的,还是那句话,不做最好的,只做最合适的。
她不善于做重大决定,但有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所以,如果不改变的话,她适合的可能是事业小成,家庭和谐,共同发展的人生道路。
在能力足够的条件下,她会一步一步的去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但她可能不会冒险去实现自己的成就感。
寄语:
曾经年少轻狂,愤世嫉俗,如今学会用平常心对待一切,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
曾经悲观失望,想人生在世,难免风流云散。
如今接受生老病死是自然过程,以自然心对待自然。
中庸之道很像是理性的结晶,明白了中庸之道,就不会一昧悲观,也不会盲目乐观,从容地面对生活。
对不如意事可以一笑置之,亦可以不计较平常得失荣辱。
附:《中庸》名句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