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
浅谈3D电影
![浅谈3D电影](https://img.taocdn.com/s3/m/68934602cc17552707220876.png)
1839年,英国科学家查理·惠斯顿爵士根据“人类两只眼睛的成像是不同的”发明了一种立体眼镜,让人们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样图像时产生不同效果,这就是今天3D眼镜的原理。
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电影是《爱情的力量》,遗憾的是,影片很早之前就已经遗失了。
早期的3D电影都是以展示立体效果为主,片中常以指向观众的枪、扔向观众的物体为噱头。
1952年,讲述非洲探险的《非洲历险记》被认定为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3D长片。
该片的口号是“狮子在你腿上,爱人在你怀里”。
尽管《生活》杂志在当时称该片“廉价、荒谬”,但观众们仍然热情地挤进电影院去体验片中的“自然视角”。
1953年,《恐怖蜡像馆》等一批3D恐怖片应运而生,3D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进入了黄金时期。
1954年,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导演们,绝大多数都对3D电影低眼相看,认为那只不过是在玩魔术而已,根本不是艺术。
然而,希区柯克不这么想,他在1954年拍摄了3D版的《电话谋杀案》,成为了当时3D片中为数不多的精品。
1954年03月05日,环球公司推出最有名的3D恐怖片《黑湖妖谭》,该片也是至今为止惟一一部有续集的3D电影。
新版《黑湖妖谭》计划在2011年上映。
1962年,我国的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国内第一部3D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桑弧导演,陈强主演。
后来又陆续出现了《欢欢笑笑》《快乐的动物园》《靓女阿萍》《侠女十三妹》等。
1982年,迪士尼拍摄了短片《魔法之旅》,虽然这部短片只有16分钟,但通过CGI与真人表演的混合,打造出了在当时令人惊讶的3D效果。
1982年,《13号星期五》第三部上映,本片令80年代的3D电影慢慢复苏。
1983年,3D版的《大白鲨第三集》轰动一时,放映首周就赚得1300万美元的票房。
但因为电影本身水准低下,3D效果也无过人之处,很快就让观众失去了兴趣。
1985年,《魔晶战士》成为世界首部3D动画长片。
2004年,第一部IMAX 3D长片《极地特快》诞生。
浅谈电影对中国文化价值的传播
![浅谈电影对中国文化价值的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b07878c958f5f61fb73666a4.png)
浅谈电影对中国文化价值的传播【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辉煌和灿烂文化的国度,正在经历着现代化转型。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凝结在社会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并通过电影艺术表现出来。
电影艺术对国家意识形态及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和影响是潜移默化但却极为深远和巨大的,它以隐蔽的形式直接作用于人们的精神领域,左右并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观的形成、完善、发展。
【关键词】电影;传播;中国文化现代电影自其诞生以来,就天生地具有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属性,这不仅与电影的生产环境(电影影像和信息的传播途径、环境、受众和效果等)和承载介质(胶片、光影、镜头、影像以及电影影像发生的化学原理等)相关,还与电影自身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来源(电影本身就是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源)相关。
现代电影可以超越在它出现之前的包括文学、绘画、戏剧、雕塑、建筑、舞蹈和摄影在内的所有艺术而成为一种综合艺术,它也可以在这些艺术媒介的基础上被整合成为一种大众传媒;电影可以继承所有现代媒介(印刷术、摄影、广播、电视)的优势,在对其他艺术媒介“延伸”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大众媒介的信息传输功能,它也可以迅速跟上信息社会发展的步骤,有效地融合新型媒介(网络、手机、数字媒介等)的功能,改造自身的不足,从而形成一种光影、声响和动态的图文信息的全方位传播。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愈发强劲。
与此相一致,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也愈发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不断加强,以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为主要任务的“孔子学院”遍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
在此大背景下,海外受众通过电影艺术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其中既有理解上的,也有观念上的,更有文化自身的。
随着世界对中国、中国文化了解的加深,以及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扩展,海外电影受众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知,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有一个不断增强的过程。
可以说,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知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电影艺术作为文化的载体,对文化传播与交流具有积极的影响与帮助。
浅谈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现状和难题
![浅谈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现状和难题](https://img.taocdn.com/s3/m/db4a5c6480eb6294dc886c0a.png)
浅谈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现状和难题作者:张旭婷来源:《商情》2020年第35期【摘要】相比于好莱坞的科幻片凭借着精良的制作和强大的视觉冲击日益风靡全球,成为全球票房的最大赢家,中国的科幻电影却一直被认为是我国电影产业的短板。
文章望通过对中国科幻片发展现状的梳理以及和好莱坞科幻电影产业对比,找出中国科幻电影稀缺的原因及现存的难题,以期对其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科幻电影 ;科幻片 ;发展现状近三十年来,好莱坞“科幻大片”依靠其先进的数字制作技术和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席卷全球,也越来越受到中国电影市场的青睐。
在好莱坞科幻大片的冲击下,国产科幻电影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
一、中国科幻电影坎坷的发展历程在中国探索科幻电影这一领域的起步时间并不晚,毕竟早在1963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就出品过一部叫《小太阳》的科教片,电影里出现了中国人建造反射镜从而增加农作物产量的科幻情节。
连刘慈欣都曾写文章盛赞《小太阳》称其“色彩绚丽,风格清新,具有更大的科幻内核”。
1977年《星球大战》的上映,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科幻电影的发展高潮,中国内地影坛也掀起了一阵科幻热潮,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珊瑚岛上的死光》诞生在了内地电影的银幕之上,赢得了巨大的反响,影片中那一道红色的激光令很多人难忘。
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科幻电影并没有在这道红色激光后迎来曙光,反而越来越暗淡。
2006年由深圳环球数码公司和深圳电影制片厂联合投资拍摄,历时5年时间,耗资达1.3个亿,号称中国首部原创3D动画电影的《魔比斯环》上映后在国内仅取得了300万的惨淡票房。
2009后由于受到欧美市场上映的《阿凡达》、《变形金刚2》、《2012》等美国大片的冲击,导致中国科幻电影票房一直不理想。
之后几年国产科幻电影便处于一个极为尴尬的境遇,国产科幻片虽不致灭绝却没有一个能拿的出手的片子。
在这种国产科幻电影低迷的大环境下,《流浪地球》的成功试水将中国更多导演和投资方注意到了中国科幻电影的趋势和它巨大的市场潜力。
影视艺术基本概念
![影视艺术基本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78074ff4fab069dc50220172.png)
绪论:中国电影的发展
二、新世纪的发展与问题 1、入世之前 中国电影对艺术化的追求,淡化其市场内核,推举欧洲电 影。中国电影政治意识形态较浓厚,现实主义作品受推崇。 2、入世之后 中国电影人开始思考艺术和市场的双重力量,从艺术化逐 步侧重对娱乐化的要求。政治意识形态在电影表现中有多淡 化。
绪论:中国电影的发展
※一.电影的时空观念(电影本体论)
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兼容时间、空间艺术的特性,造型艺术 在时间上的发展——电影的基本特性。 1.按照作品的存在方式,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 2.按照对作品的感受方式,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综合艺术 和想象艺术。 电影都是一种综合艺术。
※一.电影的时空观念(电影本体论)
第一节 影视艺术概念
一、影视概念 影视是包括电影、电视以及电视电影等在内的影像艺术 的表达对象,在以拷贝、磁带、存储器为载体,以银幕、屏 幕放映为目的,而实现以视觉与听觉综合为观赏对象的艺术 表达中,影视成为现代艺术的最新综合形态。
1.1
影视艺术概念
二、影视文化 ※ (一) 理解影视文化: 1、它是一种技术文化。建立在科技的发达之上。 2、它是一种声像文化。影视构造了与印刷时代,甚至广播时 代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营造了全新的文化形态:声像文化。 例如诗歌:大漠孤烟直。通过联想获得认知,而影像却是再 现真实事物。 (二)影视文化的特点: 1、大众化:受众群是普通人。 2、通俗化:目标受众决定。 3、消费化:影视文化是一种速食品,为受众带来精神消遣。 4、产业化:影视发展的必然。如美国的好莱坞。
浅谈国产喜剧电影
![浅谈国产喜剧电影](https://img.taocdn.com/s3/m/050de182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37.png)
2018-10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浅谈国产喜剧电影殷雨生(沈阳音乐学院,辽宁沈阳110818)摘要:电影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伴随着文化市场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消费的需求越来越高,商业电影开始崛起,中国的电影业逐渐显现出繁荣景象,其中以喜剧电影的成果最为显著。
近几年,各种题材的喜剧电影开始出现,并连续突破中国电影史票房纪录,甚至出现与欧美科幻大片票房相抗衡的局面。
然而,在票房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虚假繁荣”现象,口碑与票房的对立成为中国电影业发展所面临的严重话题,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商业电影应该注重市场性还是更加注重艺术性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矛盾。
本文以喜剧电影的快速发展为例,分析商业模式下的中国电影应该何去何从。
关键词:喜剧电影;票房;口碑;商业模式中图分类号:J9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30-0095-01一、引言我们不难发现,近几年来,喜剧片票房连连报喜,这仿佛带来了一种假象,迷茫奋斗的电影制作人们,仿佛将此作为自己电影发展的目标,使得喜剧电影频频上映。
此篇文章,笔者将深入探讨喜剧电影所蕴含的深层次内容,找出中国喜剧电影的独特之处,并据此对中国喜剧电影未来的发展做些参考性意见。
二、中国的喜剧电影喜剧就是用特定的手法产生笑的效果,表达人们内心情感和超越精神的故事片。
喜剧最常用的手法就是讽刺。
总的来看,喜剧片的内容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把生活中的一些搞笑的现象和段子用艺术的手法加以修饰,利用戏剧性的构思,再加以一些故事情节串联起来,创造出极具喜剧色彩的人物和场面,最终达成喜剧色彩与电影艺术的统一。
三、国产喜剧电影对电影业的引领作用1.国产喜剧电影对票房的影响。
商业电影最开始兴起于美国,然而相较于美国高票房科幻大片来说,中国电影市场只有喜剧电影能够与好莱坞大片一较高下。
从票房数据来看,《捉妖记》24.39亿票房,《羞羞的铁拳》22亿,《唐人街探案2》30亿。
浅谈动画电影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浅谈动画电影中的传统文化元素](https://img.taocdn.com/s3/m/14df7a18bd64783e09122bab.png)
动漫探索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动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产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最早便在中国动画电影中有所体现。
中国动画产业依托传统文化的庇护曾经一度辉煌,然而如今中国动画与国外优秀动画之间已经有了明显的差距。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动画在世界动画电影市场中所占份额极少,这样的结果显然是令人感到意外的。
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深入思考中国动画电影的出路。
一、中国动画电影的现状从当代青少年的审美取向上来看,新时期青少年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认知呈现越来越模糊的趋势,这一现象的出现也反映出当代青少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不足。
20世纪80年代,我国动画创作者曾凭借中国传统文化表现方面的突出特色,创作出了众多深受大众喜爱的动画电影。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中国动画电影创作呈现出疲软的态势,年轻的动画电影创作者向美国、日本动画创作“取经”,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拿来主义”影响下,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呈现出重技术、不重内涵的特点,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味”越来越淡,这也是当下中国动画电影不被看好的根本原因。
中国传统元素在动画电影创作中流失严重,中国动画的传统文化符号缺失,再加上动画制作技术与动画强国之间的差距,从而导致中国观众对国产动画电影兴味索然。
因此,将中国传统元素运用于中国动画电影创作势在必行。
二、中国动画电影创作中传统元素的融入策略1.动画电影的取材应注重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中国动画电影的取材应注重对中国传统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的引用,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大多富含哲理,注重在娱乐中进行教育。
《骄傲的将军》《东郭先生》《抬驴》《葫芦兄弟》等优秀影片都是很好的例证。
除此之外,近期中国大陆上映的动画电影《小门神》深受观众的喜爱,票房成绩良好。
这部影片创作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取材上选择了中国传统的门神故事,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兼具娱乐与教育的双重功能,也是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浅谈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
![浅谈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64a3447e45c3b3567ec8b36.png)
性事 件 。” ④ 黑 尔曼所 给 出 的定 义显 然过 于宽泛 和模
糊 。同 时 , 也有 学 者将魔 幻 、 神话 和穿越 等类 型 的电
影 统统 归入科 幻 电影 的范 畴 。 本 文所探 讨 的科幻 电影 , 以沈 国芳 在《 观念 与范
式— — 电影 类 型 研 究解 。 即“ 科幻 电影所 描 写 的是 , 发 生 在一 个
虚构的、 但 原 则上 是 可能 发 生 的模 式世 界 中的戏 剧
遗 憾 的是 , 这 一束 红色激 光 之后 . 国产科 幻 电影
并 未迎 来光 芒 四射 的曙光 , 反 而 变得愈 加黯淡 。 回顾 中 国电影发 展史 , 科幻 电影几 乎是 处于 真空状 态 。 据 统计 。 1 9 9 5年一 2 0 1 1 年这 1 7年 间 , 中国大 陆地 区生 产 的科幻 电影数 量仅 为 8部 ,而大洋 彼岸 的美 国在 这段 时 间内科幻 电影 产量 高达 2 8 7部 之 多 。③ 可见 ,
① 克里斯蒂安・ 黑尔曼. 世界科幻电影史[ M ] . 陈钰鹏, 译一 E 京: 中国电影 f } j 版社, 1 9 8 8
② 沈国芳. 观念 与 范式——类型电影研究[ M 1 . 中国电影出版社, 2 0 0 5 .
文化 视 界 ・
电影 , 票 房 也 是 一 片 惨 淡 。2 0 0 6年 , 科 幻 动 画 电影 《 魔 比斯环 》 上 映, 影 片讲述 的是 一 个 能够 穿 越 时 空
映后 市 场反 映平 淡 , 最 终 仅收 获 3 0 0余 万元 的票 房 。
票 房 背后 暗 藏 的是 影 片 质 量 问题 。 同样 是 科 幻
电影 , 好 莱坞 的《 阿凡 达》 可 以在大 陆狂 揽 近 l 4亿 的
以主流价值观构建类型美学——浅谈电影观众学视角下的新时代中国现实题材电影
![以主流价值观构建类型美学——浅谈电影观众学视角下的新时代中国现实题材电影](https://img.taocdn.com/s3/m/f3c13117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ae.png)
2022/6下经营全方略以主流价值观构建类型美学———浅谈电影观众学视角下的新时代中国现实题材电影阴林一凡摘要:近年来,现实题材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中蓬勃发展,其对于主流叙事与类型审美的牢牢把握再加上与时俱进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使得其在一众院线电影当中取得了不俗的商业利益。
文章从电影观众学的角度出发,通过“观众”这一再创造主体,分析其形成现今这种较为稳定的创作模式的原因。
关键词:电影观众学现实题材类型美学对于“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这两个概念,人们常常混淆模糊。
简单来讲,对于电影而言,“现实题材”就如同其字面意思,是针对于影片题材选取的划分,从现实生活或者社会变革中选取人物、事件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影片被称作现实题材的电影,可以和左翼电影时期倡导的关注现实、反映社会时代精神的创作以及延安时期提倡电影要密切联系时事、充分关注现实这一历史事件关联起来理解。
而“现实主义”则是影片的文本创作风格以及美学风格,其特点就是不矫情、不粉饰、不美化,重在表现现实生活。
与其相对的是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等创作风格,由其衍生出的有魔幻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等。
总而言之就是现实题材的电影可以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幻想类题材的电影同样也可以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本文的讨论对象主要是新时代中国现实题材院线电影,而这些电影的文本创作风格与美学风格包括但绝不局限于现实主义。
电影观众学是指研究电影观众个体及群体的心理、构成、特性及其与电影之间的关系和规律的理论。
这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和其他与电影研究相关的学科存在密切的联系,比如说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市场经济学等,它们彼此互为交叉和补充。
如果说创作者是电影的生产力,那么观众就是创作者生产电影的原动力,对于电影观众的研究和对于电影创作的研究同样重要。
如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棐曾经说过:“无论电影创作、电影评论还是电影制片,无视观众的意向,是注定行不通的。
”而本文之所以将目标局限于院线电影而非网络电影,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对于院线电影的观众群体的研究拥有更确切且有代表性的数据可参考。
中国商业电影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_浅析商业电影剧本创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中国商业电影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_浅析商业电影剧本创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56e13bff524ccbff121848a.png)
大 众 文 艺187摘要:在经历了多年的探寻改革发展之后,以《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等为代表的中国商业电影已经开始进入了“大片时代”。
从2002年全年票房不足10亿元的颓境中走出来的中国商业电影,如今一年的全国票房已超过40亿元。
但伴随着喜人数字的,却是观众对于所谓大片真正故事内涵的质疑。
商业电影的新时代来临了,在3D商业电影,IMAX商业电影满天飞的时候,着重技术还是着重故事,我认为,好故事永远是好电影成功的必须条件。
然而中国商业电影为了追求诸如好莱坞的高票房,而采取盲目跟风的行为,并没有对好莱坞大片的成功之处做认真的分析。
由于我本科的专业是剧本创作,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也主要是类型电影的研究,因而结合我个人的专业,在这篇论文中,我将从主题,人物塑造这两方面来谈谈中国商业电影发展的关键问题,即中国商业电影剧本创作的不足,以及就这些问题浅谈自己思考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主题;人物塑造;解决方法一、商业电影主题不明确电影的主题是确立一个电影剧本的先决条件。
电影剧本指的是某一个人去某一个地方干了什么事。
“某个人”即是主人公,而他所做的事情即是动作。
当我们讨论一部电影的主题时,其实讨论的是剧本中的人物和动作。
剧本需要把人物和动作加以戏剧化,但前提是你必须清楚你的电影主人公是谁,以及他遇到了什么事情,这是你对剧本进行戏剧化加工的关键要素。
明确主题也就是剧本的起点。
乍一看,没有哪部中国商业电影是没有明确主题的,因为人类共通的情感无外乎仁,爱,正义,责任这几方面。
但事实上,中国商业电影一直以提高自身票房为目标,盲目跟风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创作模式,却也只学得皮毛。
一方面,努力营造大片气势,在商业电影制作技术方面投注过多的精力,但忽略了讲好故事本身的魅力。
想呈现给观众的焦点太多,反而淹没了原本想要表达的主题。
魔幻题材的爱情故事,只是爱情片中的一个题材分类,然而陈凯歌却将极大部分的注意力着重在魔幻题材上。
他被商业电影的噱头晃晕了头脑。
电影行业市场发展相关数据报告
![电影行业市场发展相关数据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fa065490740be1e650e9ae9.png)
布平台,票房还不能做到公开透明。据悉,目前国内较为权威的票房数据公布平台只有两个,一个是每周出版的《中国电影报》,一个是 影协每年编纂的年鉴。但《中国电影报》并不普及,而“年鉴”周期太长。专家批评道,“没有权威的统计,我们的电影不像产业像作坊 ,直接导致了制作公司和发行公司虚报票房的情况。” • 国产片“豆腐渣”太多 • 虽然票房一片大好,但真正赚钱的国产电影并不多。中国传媒大学的学者指出,观众对国产大片的评价大都比较低,而更热衷观看好莱坞 影片,“好莱坞泰山压顶,香港制作釜底抽薪,内地电影腹背受敌。”学者们希望,一方面内地电影别再重复“豆腐渣工程”,辜负如潮 观众的期望。另一方面,内地电影还需要多保护。 • 此外,专家们对现在火热的3D技术颇有微词,他们发现,《阿凡达》之后,观众对3D电影热情高涨,但国产的3D电影往往让人失望。一 位北京电影学院的专家批评道,现在内地拍3D电影的都是些什么人?要么是没拍过电影的,要么就是拍了也没有人看的。那些大导演有几 个人拍3D的?都很谨慎。所以啊,我们还是先把普通电影拍好,不要拿3D瞎烧钱。 • 实现突破:植入广告 主流媒体的振兴和推动 • 植入广告带来建设性探讨 • 在互动环节上,各方代表踊跃发言。电影院线负责人提出了有关农村电影的发展问题,立即有一位电影业的嘉宾给予了他详细的解答。一 位学者提出的“植入式广告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让与会专家、学者显然对此颇感兴趣。与会专家和学者认为,这次会议是一次对中国电影 、影院文化发展方向极富建设性的探讨,搭建了一个电影业工作者和研究学者的平台,对促进学术和电影产业运作的良性互动起到了很好 的推动作用。 • 主流电影才能振兴中国电影 • 专家认为而是主流电影的振兴启示中国当代电影的发展道路,能够自觉地将时代精神与创新理念融入到影片创作中,就能够获得良好的成 效。与会专家还以《建国大业》为例,分析这部影片受到如此强烈的欢迎的原因。大家一致认为,《建国大业》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 ,敏锐地捕捉到了人民群众的情感诉求。共和国6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们抚今追昔,有种对历史追根溯源的愿望,想要通 过某种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幸福生活的珍惜,进而形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建国大业》恰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这种心态,使 得群众的共同心声有了抒发的渠道。
浅谈中国电影大片对于国家形象的构建现状
![浅谈中国电影大片对于国家形象的构建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333670325727a5e9856a6182.png)
是主题匮乏混乱。东方文明有其 固有的价值体 系 , 有迥 异于西方文 明 的内涵和亮点 。好 的电影在 于讲 了一个好 的故 事, 展示 了一个让人难忘 的人 物形 象。 目前的 中国大片多事古 装剧和武侠剧 , 题材 大多取 自中 国历 史 , 但 是数千 年灿烂 的文 明、 价值观 、 审美等在 电影里 只蜕化 成一层 薄薄的古代 服装 , 影 像人物的语 言或完全白话 , 或古今词汇 、 语法混 杂 , 不伦不类 ; 人 物 的行 为举 止 脱 离历 史 环 境 , 和 现 在人 没 有 什 么 区别 ; 故 事 情 节 场景早已和历史脱离了关系 即使 是反映历史也是尽情 地展示 文化痼疾 , 挖掘人性 中的丑陋和不堪 , 涉及到情感都不忘表现离 婚、 三角恋 等现代人对于“ 自由的向往 ” 。各种历 史符号本身 的 所指越来越模糊 , 电影单纯地借助历史 复制历史 , 不但没有用严 肃态度用现代艺术形 式发掘和表现 中国的传统历史和 文化 , 反 而随意解构 、 曲解历史和文化 d中国电影大片要么倾 向于挖掘 传统文化 中的扭曲、 变态以迎合西方对 于东方的期待和好奇 , 要 么完全脱离或者抛弃 传统文化 , 一 味地表现西方社会 的生活方 式和价值观念 。表现 历史 不论类 关 于现代语 焉不详。这样 的 电影主体题设置很难 激起观众对中国愚 昧, 落后 , 变态 , 扭 曲的猜 测 。 二是片面追求视 觉效果 。德 国哲学家 西美 尔曾说过 : “ 当 文化变得越来越精致 , 所有感官的敏锐性实 际上反而被削弱 了, 相反的 , 人们此 时却更加关注 自身 的好恶 。 ” “ 总的来说 , 随着文 化的发展 , 感官对于远距 离事物 的感受力越来越强 , 对 自身周 围 的感受力却越来 越弱 …… ” 西 美尔 的观点告诉 我们 , 在 当代 电影对 于故事的讲述 和情感的诉求 , 必须足 以打动观众 , 引起其 思索 , 才达到了其艺术 的 目的。近几 年的大片无一例外 地选择 美轮美奂 的豪华画面作为其市场主要卖点 。注重画面的表现形 式 固然 没错 , 视觉语言本来就是 电影重要表现方式 , 但是 中国今 年来的大片都过分倚重于视觉 画面 , 反而造成 了电影故事和情
浅析对类型电影的几点认识
![浅析对类型电影的几点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2633bf54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4a.png)
浅析对类型电影的几点认识篇一: 浅谈对类型电影的几点认识浅谈对类型电影的几点认识【摘要】: 随着电影的产生及城市化的发展, 类型的概念也被借用到了电影中来, 这和电影天生的商业性质分不开, 类型电影是在电影艺术的创造和审美过程中, 观众与制作者达到了一致认同。
它具有模式、对比、反复、娱乐等基本特征。
类型电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让电影制作者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既要获得商业效益, 也要获得大众口碑, 而能兼具二者的只有类型电影。
【关键词】: 类型概念;商业性质;模式相似;全球发展首先要理解”类型”并不是电影艺术的专属名词, 早在电影出现以前, 类型便与其他艺术共同诞生了, 人类在进入艺术审美过程开始, 在心理上就有积累对某类审美对象的高度认同感的欣赏习惯, 人类习惯将某类事物分类, 便于认知也利于做深度分析研究。
在各种艺术中, 文学与类型的联系是较早的, ”类型”一词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从类型的发展历程上来看, 类型的形成往往与观众的反映形成互动关系, 受到观众肯定和欢迎的文学或戏剧形式便可以很快转化为确定性的原则而成为文学或戏剧中的主导风格, 19世纪末, 随着电影这一新兴事物的产生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类型的概念也被借用到了电影中来, 这主要是和电影与生俱来的商业性质不可分割, 那么, 到底什么是类型电影呢?一、类型电影的概念及其分类类型电影生产的前提是完整、系统的电影工业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电影制作者根据观众需求制作一些叙事手法、视听模式类似的有固定套路的电影, 好莱坞电影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成功, 基础就在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 在好莱坞制片厂体制下成功建立的”类型电影”系统。
直到今天, 对于类型电影的界定依然无法确定, 对于类型电影的定义还处于莫衷一是的状态, 对类型电影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多数是从电影本身出发的, 美国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维尔认为所谓类型影片是”观众及电影制作者通过熟悉的叙事惯例可以识别的各种电影形态。
国内外三维动画电影的现状及发展分析
![国内外三维动画电影的现状及发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7433455dd88d0d232d46a6c.png)
国内外三维动画电影的现状及发展分析摘要三维动画已成为全球性大型产业,它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与影响力日趋增强,三维动画在我国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关注。
但是,它在我国的发展遇到了很多困难,缺乏专业人才,人才培养不够系统,剧本没有创新,缺少本土品牌等。
三维动画制作的人员一定要有坚定信念,努力学习;从事三维动画的培训机构为动画产业提供优质的人才;三维动画制作企业也要以创造本土品牌为己任;政府要为本土动画产业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
关键词三维动画产业;创新;本土品牌1904年,随着第一部动画影片在法国问世,动画这一新兴艺术形式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并逐步发展成为集艺术与商业为一体的全球性大型产业。
如今,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动画已作为一种现代产业,由影视片出品,延伸到书刊画册、DVD音像制品等,进而发展到以角色为依托的文具、玩具、服装、工艺等周边产品,甚至扩大到相关游乐园等,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并过渡到商业化阶段。
动画已经成为使用率最高、最大众、最普及和最通俗的艺术形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的动画可以通过计算机生成,从制作方式到观念,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计算机动画不仅摆脱了繁重的手工制作,并以其简便、高效、更具表现力的特点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其中,三维动画更是动画业的骄傲。
它主要依靠电脑图像技术,在虚拟的三维空间中,建造模型,设置色彩与材质,模拟真实灯光,并使这些物体在三维空间中动起来,通过虚拟摄像机设定拍摄整个运动过程,渲染和生成视觉真实的三维画面。
与二维动画相比大大减少了重复劳动。
画面效果不仅真实、生动,更能展现现实所无法模拟的魔幻场面,深受观众的喜爱,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非常巨大的,像赫赫有名的PIXAR(皮克斯)、迪斯尼、梦工厂等大型影视动画公司所制作的三维动画影片不断创下票房之最,所创经济效益和文化影响力是空前的。
因此,三维动画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备受关注。
近几年,打开电视机,常会看到一些本土三维动画片在播放,这在十年前是根本没有的现象,甚至在五年前也是极少有的。
新生代电影人的突围之路浅谈当代中国电影扶持机制
![新生代电影人的突围之路浅谈当代中国电影扶持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6cb6e623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9f.png)
新生代电影人的突围之路:浅谈当代中国电影扶持机制王婵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摘要:近几年来,数名新生代导演借助各种扶持机制下设的各类平台和资源在电影界崭露头角,这一批青年导演 已成为当代中国电影一股不容忽视的强大力量。
对新生代电影人的扶持机制是目前人才战略的基础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注入中国电影市场。
因此,对当代中国电影的扶持机制进行分类化研究,探讨 政府部门总领引导、电影企业和机构多元打造、传承式的电影人扶持计划以及扶持体系系统化的节展平台等五种不同主体扶持机制的特色,对未来打造一个更科学、系统、协作化的中国电影扶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电影扶持机制 新生代电影 青年导演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 (2021 )10-0168-03一、何谓新生代电影人目前对新生代电影的研究中,大多数电影研究学 者使用“新生代”一词都是为了与第五代相比较,划分 出来的传统意义上的“第六代”电影,如陈犀禾和陈平 在《多元语境中的新生代电影》一书中的序言部分,就 将新生代电影指代为“后第五代”电影,并从关于父亲、 英雄、中国、电影等这几个方面来论证新生代电影对第 五代电影所进行的解构。
在界定时最典型的表述莫过于向璐舜学者在《中 国“新生代”电影诞生的多元语境分析》一文中所言说 的:新生代'创作群体是指在'第五代’以后崛起的新 一代导演,在通俗的意义上是指出生于20世纪60年 代后期或70年代,在电影学院、戏剧学院接受了正规 的影视文化教育,于90年代初初登影坛,到90年代中 后期渐成气候的一个群体”。
即以张元、王小帅、贾樟 柯、张扬等人为代表的“第六代”电影人。
而笔者则是赞同葛颖所提出的代'的概念应该 废止”这一观念,因为“当他们起来的时候,已经不需要 像'第五代'那样抱起团来才能成为一个力量、才能在 社会上生存”,而是作为个人艺术家的第一代。
浅谈电影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浅谈电影的发展历程和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649d7e50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74.png)
1935年,美国出现了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标志着彩色电影的诞生。
电影艺术的形成
1910年代,欧洲出现了以法国为 中心的“艺术电影运动”,强调
电影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1920年代,苏联的电影大师爱森 斯坦、杜甫仁科等提出了“蒙太 奇”理论,对电影的艺术发展产
浅谈电影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2023-11-09
contents
目录
• 电影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 电影的黄金时代 • 电影的多元化发展 • 电影的数字化转型 • 电影的未来发展趋势 • 结论
01
电影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电影的起源
电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探索将图像和 声音记录在媒介上的方法。
发展。
市场需求驱动
随着观众对视觉效果的需求增加 ,3D电影成为市场热点,也成为
了电影产业的一个重要趋势。
产业协同发展
3D电影的发展也促进了相关产业 的发展,如影视设备制造、影视
特效制作等。
互联网对电影产业的影响
改变发行模式
互联网改变了电影的发行模式,观众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观看电影, 这也使得电影产业逐渐向数字化转型。
06
结论
电影的历史与未来发展概述
电影的起源
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尝试将动 态图像记录下来,从而产生了电影。
电影的发展
电影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实物到数字的革命性 跃进,技术的发展为电影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
电影的未来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影将更加注重感官体验和故事情节的深度 ,同时,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将为电影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浅谈中国近代电影
![浅谈中国近代电影](https://img.taocdn.com/s3/m/ee565bfc04a1b0717fd5ddb9.png)
三、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
• 1905年,《定军山》揭开了中国电影的序幕,从此之后中国电影风风 雨雨经历了100年,这是一部无声片,长约五分钟。 •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影片是20世纪30年代由蔡楚生导演的《渔 光曲》,它在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 • 1953年11月5日 上海电影制片厂完成中国第一部彩色片《梁 山伯与祝英台》 。 • 1980年电影《庐山恋》,号称是中国第一部吻戏,也是“文革”后 国内首部表现爱情主题的电影,女主角张瑜当选第一届金鸡奖和同年 百花奖的“双料影后”。
•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电影先后实施了影视合流改 革、电影精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电影股份制、集 团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艺术质量和形式都有崭新的突破和 提高。除《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喜莲》、 《那山那人那狗》等贺岁片、喜剧片的新样式,涌现出一 大批新生力量。 • 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影形成了国有、集体、民营多种所有 制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电影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邓小平》、《可可西里》、《台湾往事》等力作取得社 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英雄》、《神话》等国产 大片共同占据了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并在世界影坛创造 了中国电影的票房奇迹。中国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个国 际电影节上获奖,标志着第三次发展高潮的到来。
2、两次高潮
•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白毛女》、 《祝福》、《林家铺子》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 风格的银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 次高潮; • 经历十年文革浩劫,中国电影走出低潮,拍摄出 《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实践、 针砭社会时弊的优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 九十年代初,《开国大典》、《大决战》等重大 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和《焦裕禄》、《凤凰琴》等 现实题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浅谈文化创意在我国电影发展中的影响
![浅谈文化创意在我国电影发展中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bb9f728aaea998fcc220e6a.png)
三、 文化创 意对我 国 电影发 展的影 响
当今最能借助综合艺术手段 和最先进视觉科技手段 ,并能最
在电影产业的创作产品中 ,文化创 意占有很重要的部分 ,文 生动形象地表现 出来的形式就是电影 ,其本 身的生产发展过程完 全可以是创意的过程。一部电影 中的每个 细节几乎都囊括并表现 化创意产业 的快速发展 ,将进一步促进电影产业发展。
2总第 179 0 年第 期) 1 ( 0 5O 期
现 代 企 业 文 化
MDR T PI U R OEN N RREU r E E E SC U
N . ,00 O 92 1 0
( u l ie N 1 7 C mua vt O. ) t y 5
浅谈文化创 意在我 国电影发展 中的影 响
( ) 一 电影的核心就在于创意
推崇创新是创意产业的灵魂 ,创意产业崇 尚个人创造力 ,重 要的弊端 ,我国电影要闯入 国际电影界 ,尤其是打人欧美 电影市 视知识产权保护 。创意它居于文化 产品的核心位置 ,对于电影产 场 ,不是一时能实现的 ,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想有所 飞跃 ,就
品的 “ 创意”并不是无所谓 的边外附加物 ,可 以说 ,几乎是 电影 需要建立有着非凡创意的电影产业 团队。电影产业可以更充分地 发挥本身 的创意性 ,创造 出更加可观的电影价值。 成败 的决定性 因素 ,是 电影 的核心看点所在 。
它们 ,才能适应社会。为了实现目标 ,电影要通过 目的性很强的 意精英来实现。发展 电影产业 ,就要 以电影 的管理 、经 营、科 积极主动方法对市场和消费群体施加一定 的诱导 ,从 而更加注重 技人才为重点 ,大力培养熟悉并懂得经 营电影产业规律 的人才 ,
电影 包装 和 营 电影 销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
汉师0902 1502090217 宋诗玉
摘要:近些年来,中国电影产业正在走向复兴,电影市场不断壮大,人们对电影的关注度不断上升。
而电影产业中,大制作电影叫座不叫好,小成本电影叫好不叫座已成为中国电影的一个突出特色。
本文作者从电影市场的整体情况,大制作电影和小成本电影的矛盾及电影产业的突出问题等方面提出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电影产业大制作小成本现状
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热”,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中国电影从90年代中期以来稳步扩张,国产影片的品牌竞争力明显增强,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产业正在走出困境,逐步复兴。
中国电影也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时期。
但是复兴之下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中国电影市场的整体情况
从最近几年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国产电影故事片的产量正在不断增长。
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电影常量达到406部,跻身于世界前三名,并且电影票房攀升到创纪录的42.15亿元,首次进入全球电影市场前10名。
中国电影产业总体上呈现逐年稳步增长的势态。
我们知道,随着电影产业技术手段的更新换代,电影的后期制作基础设备较之前相比先进很多,后期制作较精良,无论是从投资规模上,还是制作能力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而从另一个方面说,电影制作人越来越重视宣传的作用。
往往大制作的电影会再拍摄初期,甚至还未开拍时就进行较为广泛的宣传预热,以此提升大众对影片的期待值。
并且电影与其他相关的产品一同
推出,促进电影品牌的提升,带动整体经济效益。
电影制作人越来越充分了解大众对电影市场的重要性,接受美学从未像现在这样被广泛理解和运用。
制作人及导演越来越从观众的角度出发,观众需要看到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电影效果,观众期待哪些电影明星的演出,这些都成为影响电影的重要因素。
而因此引发的电影产业的问题下文中会进一步提到。
二.大制作电影与小成本电影的矛盾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结构严重失衡。
国产影片市场出现了众多商业大片,往往是大制作、大投资、明星阵容,典型的“大片救市”的特征。
电影票房收入大多集中于少数的几部大片。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电影市场一直都比较萧条,除了产量基本维持之外,观影人次,票房收入等都明显呈下降趋势。
知道2002年张艺谋的大片《英雄》上市,票房收入达到创纪录的2.5亿元,这使得中国电影人看到了国产影片的希望,引发了一股投资大片的风潮。
纵观近些年来票房收入颇高的影片,绝大多数都是商业大片,中国电影产业也由此出现了由大片推动的繁荣发展态势。
中国电影大片有几个突出的特征,首先是情节简单幼稚,随意篡改历史,甚至有时为了电影效果完全不顾史实,成为观众诟病之处。
其次大片数量的增多使得视觉冲击变得平淡,观众在观赏了众多效果类似的大片之后往往会产生视觉疲劳,且很多大片片面的追求视觉效果,严重影响了电影情节的发展,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在精神层次上无法与观众需求接轨。
第三,炒作过度,
“如果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产品比如电影,像股票一样一味通过炒作就能得到升值的话,便是一个国家电影文化悲哀的开始。
”[1] 另一方面,小成本电影市场正在萎缩,被大片所挤压。
小成本电影投资小,拍摄题材和拍摄手法更加灵活多变,在艺术上的尝试也更多,中国的小成本电影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独立于主流体制之外的“独立电影”,其中声名最显赫的是贾樟柯,他把小成本电影定义成了青年亚文化的一个时代性表征。
另一种是如《夜店》这种资金来自于市场,同时也低成本公映的影片。
这部电影用叫人的战绩极大的刺激了国产小成本影片的信心。
“《英雄》里陈道明扮演的秦王说:六国算什么,寡人要用大秦的铁骑,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土;《机器侠》里吴京扮演的K88说:我可自闭于一核桃壳内,却仍当自己是个无疆域之君主。
这两句话,一前一后正好说出了中国所有以小成本电影起家、以及仍然在制作小成本电影的从业人员的困境。
前者说的心底的饥渴,后者说的这份‘饥渴’所在的心胸。
”[2]中国电影发展的繁荣占用了小成本电影的发展空间,电影进入电影院上映的成本比较高,而且,院线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始终会把最好的档期和时段留给最能吸引观众的影片,使得小成本电影根本无法与大制作电影竞争。
目前中国观众的观影习惯多为娱乐性,到了周末或节假日,和家人一起去电影院看看电影,平时看电影的人十分少,而众多的大片则往往看准时机,将档期排在节假日观影需求大的时段,这样就造成小成本电影接触大众的机会更加少,很多质量很好的小成本电影
就被浪费了,无缘与观众见面。
三.国产影片的山寨风潮
近年来山寨风靡各个领域,“中国电影文化尚缺文化,2009年得银幕上充满了急功近利的‘山寨气’,甚至一些知名导演也无法抵俗。
”
[3]电影在传承文化方面责任重大,但是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产影片尚缺文化内涵。
山寨电影来势汹汹,如《熊猫大侠》等,尽管票房颇高,但这又是一部叫座不较好的影片,观众对其评价多为“低俗”和“空虚”。
而著名导演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也被指摘。
山寨电影突出的特点就是缺乏新意,不利于电影产业的长远发展。
尽管国产电影产量和票房都逐年走高,但是其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往往没有做到真正的统一。
,“恶搞、山寨、无厘头、颠覆为特征的喜剧片被反复复制,大量的跟风作品涌入市场,这些电影在文化上对于观众只是迎合而非引导,虽然满足了社会转型期普通人的浮躁心态,但是从电影文化功能的角度看,过多的低俗趋势会降低整个电影行业在整个社会的地位。
”[4]好莱坞的电影都是大制作,但是大部分都在文化内蕴这方面做的很好。
如3D影片《阿凡达》,反思环保、肯定正义;《2012》赞美人与人之间的互爱和人性的崇高。
反观中国的大片,往往以历史题材为主,没有新意,影片的内容常常与观众的现实生活相距较远,造成思想上的不契合。
,“中国电影在文化内涵和票房之间的断裂非常明显,对此,山寨电影难逃其咎,此外,一些主旋律影片,也无法把所承载的文化使命体现在类型化的表述形式中;而一些商业大片则无法建立历史认同感与文化归属感,比如《赤壁(下)》过度
渲染血腥暴力、《南京!南京!》主题立场的暧昧多义也引发了大量争议。
”[5]
总体来看,中国电影产业是前景很乐观,现状较畸形。
中国式大片在题材的选择上左右维谷,于是只能采取保险的做法延续一种既定的范式。
国产电影要想实现真正的复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电影仍处于发展的阶段,上升的空间还有很多。
中国电影市场机制的不完善,造成许多优质的电影无法与观众见面,而票价的普遍偏高,也成就了所谓的“高票房”,事实上观影人次并不算多,电影市场的秩序不规范,盗版等状况多年没有解决。
现在许多电影过多的进行宣传炒作,忽视电影本身的力量,以这种发展方式,中国的电影无法长久的走下去。
注释
[1]:参看丁莉丽《中国电影现状及未来发展》
[2]:参看楚戈《中国小片现状: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3]:参看《2010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10中国电影艺术报告》
[4]:同上
[5]:同上
[6]:参看车洪霞《浅谈中国电影文化业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