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农业区域结构调整问题的调研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市农业区域结构调整问题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02-09-13

杭州市调研组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发挥我市的区位、经济和技术优势,按照法地的自然条件、产业特点,加快建立和形成市场适销、土壤适生、规模大、效益好的农业区域经济,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为此,我们就全市农业结构区域化调整问题开展了调查研究,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杭州市农业区域结构现状分析

我市地处东经118°21′-120°44′,北纬29°12′-30°31′,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降展开,西部山峦起伏,中部丘陵绵亘,东部平原广阔。拥有中低山1208万亩,丘陵454.5万亩,平原667.5万亩,水域204万亩。全市耕地总面积285万亩,其中水田245.5 万亩,旱地39.5万亩。上述自然条件,决定了我市农业生产的多宜性。中央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户把调整作为增效、增收的突破口来抓,并且逐步把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有机结合起来,农业经济区域化开始起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平原地区粮经结构比例日趋合理。近年来,平原稻区已开始打破农田单一种植粮食作物的格局,粮食种植面积逐步调减,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和水产养殖面积逐年扩大。2000年全市种植粮油作物的农田131.1万亩,比1999年调减26.74

万亩,粮油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比例从1999年的74∶26调整到2000年的66∶34。如油菜以经济作物计,粮经比例由 67∶33下降到59∶41。

2.山区、半山区及围垦区发展茶桑果势头较猛。蚕桑、茶叶、水果等多年生经济作物,是我市种植业中三大传统“拳头”产品,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和工业企业的发展,蚕桑基地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成为我市淳安、临安等西部山区农村脱贫致富的骨干经济之一,并呈现区域化趋势。全市50个蚕桑生产重点乡镇,桑园面积92164亩,产茧量6868.8吨,占总产量的82.3%,其中有43个集中在淳安、临安、桐庐、建德。茶叶生产呈现了名优茶区域化发展态势,西湖龙井、千岛玉叶、径山茶、千岛银珍、雪水云绿等生产规模发展很快,2000年全市茶叶总产量为2.42万吨,其中名优茶产量7681.58吨、产值4.19亿元,分别占总产量的 31.74%,占总产值的82.8%。淳安县依托7万亩茶叶基地,2000年千岛玉叶产量达到1426. 7吨,产值9523.2万元。建德市2000年茶叶基地发展到4万亩,生产千岛银珍46吨,产值120 0万元。水果生产区域布局基础较好,主要优化品种结构。我市在巩固老基地,提升传统产品品质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新基地和新兴水果生产。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发展梨为主体,同时兼有柑桔、桃、草莓、枇杷、青梅等小水果为重要内容的生产格局,2000年全市梨种植面积5万亩。柑桔是我市栽培面积最大的水果,面积在16万亩左右,主要分布在建德和淳安。通过高接换种,早熟温州蜜柑和柑的面积在逐步扩大。优质梨发展速度较快,集中在我市桐庐的钟山、富春江,余杭的横湖,萧山、滨江的围垦地区,而且呈规模发展趋势。

3.城郊蔬菜和水产稳步发展,区域性结构开始形成。目前,全市有常年性蔬菜基地5.72万亩,其中江干、西湖等郊区就有4.8万亩,占83%,随着城市行政区划的调整,还将进一步扩大。为了保证蔬菜均衡上市,高山蔬菜生产应运而生,临安、桐庐等县(市)利用高山小气候的特殊地理条件,积极发展高山蔬菜,仅临安市高山蔬菜面积就

有1.38万亩,主要分布在石门、临目、龙井桥、上溪等乡镇。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为水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西湖区及萧山、余杭的水产生产发展势头迅猛,目前,西湖区及萧山、余杭两市就有水产养殖面积7.4万亩,占全市内荡养殖的73%。

4.畜牧业规模生产发展迅速,区域性布局趋势日显。现代化的畜禽饲养场正从近郊向远郊扩散,规模饲养、专业饲养逐渐成为主体。全市已基本形成市郊的奶牛,市郊、萧山、富阳的瘦肉型猪,西湖、萧山、临安的野鸭、特禽和放养鸡,余杭的肉羊和蛋鸭,桐庐的蜂和肉兔,建德的蛋鸡等呈现出一定规模的区域生产态势。食草型牲畜在丘陵地区发展势头很好,部分山区县(市)出现了“养羊热”。畜禽饲养规模不断扩大,1999年全市各类畜禽规模场( 户)达9781个,其中年出栏肉猪5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户)4260个,出栏瘦肉型商品猪117.59 万头,占总出栏数的48.23%;全市有年出栏肉鸡2000羽以上的规模场(户)590个,出栏肉鸡 412.4万羽,占全市出栏肉鸡的20.3%;规模蛋禽场户提供禽蛋41729吨,占全市禽蛋产量的73.54%。

5.新兴的特色产业发展方兴未艾,规模逐年扩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地都因地制宜地发展了一些农产品,有的已经争取到市场,形成了气候。起步较早的建德草莓,目前已发展到1.84万亩,集中在建德杨村桥一带;临安的竹笋已发展到25万亩,并开始形成产业化生产;萧山的花卉苗木已有5万余亩,集中在新街镇一带,远销全国各地。富阳的芦笋位居全省前列。还有临安的山核桃、建德里叶白莲、余杭塘栖枇杷等传统产品,均有不同程度的新发展。

我市的区域化农业经济虽然已开始起步,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规划、引导不力,组织化程度不高,靠农户自发形成的区域布局不尽合理,自然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二是区域分布不够集中,信息、技术、加工密集程度低,流通服务组织规模小,不利于产业化经营,不利于产品档次提升;三是具有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发展不快,规模优势难以凸现;四是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存在着各地雷同的状况;五是政策支持和服务滞后,特别是加工、流通缺乏体系,难以适应区域性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实施农业结构区域化调整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是战略性调整,而不是适应性调整。因此,必须在指导思想上实现战略性的转变,这就是要从过去单纯追求产量的数量型调整转变到质量型和效益型上来,从小打小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转到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化商品生产上来。按照大市场、大流通的思路,由区域内自求平衡向发挥区位优势、形成区域间专业分工与协作转变,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农业区域结构调整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优势竞争原则。区域结构调整的目的就是创造产业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使各地能够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形成别具一格的区域特色农业的新格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制高点。二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要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环境保护与发展特色农业之间建立起一种相辅相成的良性关系,实现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共同提高。三是市场导向原则。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及区域特色农业的基本定位,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必须认真分析研究市场信息,瞄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谋划和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四是效益最大化原则。实现效益最大化是农业区域结构调整的最根本目的,通过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五是创新原则。在新一轮区域结构的调整中,要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拓展思路,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圈圈,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发展高新农业,建立起全新的农业区域结构模式和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