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4课《采薇》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采薇》教学设计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采薇》教学设计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采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采薇》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掌握诗歌的基本词意和表达方式。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诗歌的基本词意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用正确的表达方式诠释诗歌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诗歌《采薇》的课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自然风景的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对图片的感受和想法,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学习课文:(1)师生共同朗读《采薇》,学生朗读完诗歌后,教师鼓励学生谈谈他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解释一些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词意。

(3)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讨论分享。

(4)全班共同进行诗歌的朗读和讨论,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拓展活动:(1)邀请学生从自己日常生活和观察中选取一个有意义的场景,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进行表达,并进行小组分享。

(2)带领学生进一步思考诗歌表达的技巧和方法,例如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丰富诗歌的语言。

六、教学总结:1.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给予肯定和积极的指导。

2.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创作诗歌时的要点和技巧,提醒学生在写作中注意情感的表达和语言的形式。

3. 教师可布置下一堂课阅读相关的诗歌,并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以便展示和分享。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2单元第4课《采薇》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2单元第4课《采薇》教案

《采薇》教案【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与文本对话,探索人物内心深处强烈的厌战情绪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3)赏析本文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4)能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讨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讲到“战争”,你会联想到哪些描写战争的词语?(如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尸横遍野、狼烟四起、兵慌马乱、千疮百孔、满目疮痍、背井离乡、妻离子散……)这些词语写出了战争的残酷。

那么对处在战争一线的古代士兵来说,面对战争他们又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采薇》一课。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一)疏通原文:【注释】采薇(野菜名,现在叫野豌豆苗)采薇,薇亦(也)作(薇菜冒出地面)止(句尾语气助词,无义)。

曰(语气助词,无义)归(说是要回家了)曰归,岁(一年)亦(也)莫(通“暮”,年末)止(语气助词)。

靡(mǐ没有)室(房子)靡家,玁息(xiǎn)狁(yǔn,古代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之故(原因)。

不遑(huáng,闲暇)启(跪)居(坐。

启居,安居休息),玁狁之故。

【1节抗敌久久不归,仇敌厌战心情。

】采薇采薇,薇亦柔(刚长出来的薇菜柔嫩的样子)止(语气助词)。

曰归曰归,心亦忧(忧愁)止(语气助词)。

忧心烈烈(忧心如焚),载(动词前助词,相当于“又”)饥载渴。

我戍(戍守的地方)未定(不安定),靡(mǐ,没有、无)使(指使、委托)归(家里消息)聘(问、问候。

这句是说没有回家的使者代我向家人问安)。

采薇采薇,薇亦刚(硬,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止(语气助词)。

曰归曰归,岁亦阳(指阴历十月)止(语气助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采薇》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采薇》 教学设计

《采薇》教学设计课堂目标:1学习诗歌中赋、兴的表现手法。

(重点)2体味古代民歌重章叠唱的特点。

(重点)3通过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进一步理解“诗言志”这一文学规律;理解诗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4通过对诗中意象的鉴赏,进一步探讨意象如何融入抒情人主观感情;理解诗歌“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重点、难点)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导言:当我们把古人所说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换成“我爱你”三个字时,变得直白爽快的汉语已失去了原来那份耐人寻味、深沉含蓄的美;当雎鸠鸟的鸣声不复存在,当河畔不再有苍苍的蒹葭时,我们只有在品读典籍时,才能遥想祖先因聆听自然、亲近自然、敬畏自然而获得灵感的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还好,有典籍在,有传承古老文化的青年人在,典籍定会常读常新。

今天,让我们走进先民们生活的世界,走进《诗经》,感受那最能拨动心弦的一曲《采薇》。

检查预习(一)积累基础知识(课前完成)1文学常识下列有关《诗经》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首;“楚辞”则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统治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

《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诗歌叙述了周王朝时边境被犭严狁人侵扰而使戍边士卒难以回乡的情形。

2疑难词句⑴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犭严.狁.之故(xiǎnyǔn)不遑.启居(huáng)我戍.未定(shù)王事靡盬.(gǔ)小人所腓.(féi)雨.雪霏霏(yù)⑵写出下列各组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岁亦莫.止:暮彼尔.维何:薾犭严狁孔棘.:急⑶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和叠音词在诗中的意思。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2第4课《采薇》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2第4课《采薇》教学设计

《采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教学重点】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一、导入课文:战争—永恒的话题,通过介绍战争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1.初读课文,疏通字句⑴薇.亦作止:新芽冒出薇.亦柔止:茎叶柔嫩薇亦刚止:茎叶老硬⑵靡室靡家:没有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没有⑶靡使归聘:访问聘使往来:访问聘请:请⑷维常之华:开花华而不实:开花⑸四牡业业:雄性牝鸡司晨:雌性2. 通假字(1)岁亦莫止(暮)(2)彼尔维何(盛开的样子)(3)玁狁孔棘(急)3.活用现象雨雪霏霏(名词作动词)岂不日戒(名词做状语)三、再读课文,译诗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新芽破土钻。

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结束。

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玁狁来侵犯。

没有空闲来坐下,只因玁狁常为患。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茎叶多柔嫩。

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忧心如火猛烈烧,又饿又渴实难当。

驻守营地不固定,无法叫人传家信。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越长越坚硬。

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休止,想要休息没闲暇。

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哪种花儿开得欢?棠棣烂漫一丛丛。

高大马车谁乘坐?那是将帅所专用。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

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

将帅乘车做指挥,士卒靠车做掩蔽。

四马步子多整齐,鱼皮箭袋象牙弓。

每天岂能不戒备?猃狁入侵势紧急。

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

如今归来返故里,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长远慢慢行,又渴又饥真劳累。

无限伤悲在我心,我的哀痛谁体会。

四、鉴赏诗歌1、全诗六个章节,试给章节分段并归纳段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4、《采薇》 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4、《采薇》 教案
1、家园之思,对亲人。故土的思念。求学、做官、战争等原因使游子漂泊在外……(此处可回忆所学思乡诗作)
2、起兴。“薇”,巢菜,乡间常见事物,家乡常有,自然唤起思乡之情。
3、“发芽—柔嫩—刚强”暗示乡愁渐浓、渐深;也暗示了离开家乡时间长。
4、这4句运用对比的方式。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4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单元(章节)课题
必修二第二单元古代诗歌
本节课题
《采薇》(一课时)
课标要求
1、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知识与能力
①体会“赋比兴”在文章中的运用及作用;
②把握作品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③品味中国古代经典的思想主题所反映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诵读中品味情思、意境和语言;
②通过合作探究,把握主人公形象及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学生初中学习过《关雎》,对《诗经》应该并不陌生,加之已有一定的文言积累,结合注释理解故事情节不会有太大障碍,可以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着重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加深自己的认识,培养学生大胆发言,言之有据,勇于质疑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课之《采薇》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课之《采薇》教学设计

采薇课前准备一、学生课前预习。

借助课本注释及工具书弄懂诗歌大意并基本做到熟读,记下有问题的地方。

二、学生回忆学过的《关雎》,整理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品味本诗的语言、情思和意境。

2、背诵本诗的最后一节。

3、体会本诗中重章叠句、起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还在读《诗经》,《诗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经典遗产之一,它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着无可比拟的地位,我们可以从中吸取许许多多的营养。

即使单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也有许多经典的诗句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有人批评现代人的语言过于贫乏无味,比如现代人表达思念时仅仅是“我好想你”,表达爱恋时仅仅是“我爱你”而已,但看看古人,表达思念时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表达爱恋时则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是多么典雅而动人的表达啊!比起现代人贫乏的语言不知要强多少倍呢。

其实就是大家学过的《关雎》和《蒹葭》中也有这样的语言,回忆一下《关雎》中表达思念的诗句。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采薇》,也有精妙的语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二、复习回顾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与《诗经》相关的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余年间的作品。

诗经的“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

“六义”不要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相混淆。

“六艺”是指什么?《诗》《书》《礼》《乐》《易》《春秋》。

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风、雅、颂是就不同的音乐而言的,赋、比、兴是就不同的表现手法而言的。

《关雎》和《蒹葭》都属于“风”,《采薇》则属于“小雅”。

此外,《诗经》中的诗歌还具有什么样的章法特点?重章叠句。

在一唱三叹中增加了音韵上的美感,又强化了所咏之情。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四课《采薇》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四课《采薇》教学设计

第四课《采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想: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

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教学内容:1、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诗经》和“〈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

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2、阅读和背诵(1)提示字的读音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便在阅读体会文义时就排除虚词的干扰。

(2)提示比较各段的异同,以体会反复咏唱的效果,并为文本研习,展开对话做准备。

教者应把握一个基本要点:A)乡愁即家园之思B)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C)漂泊、远游、战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4课《采薇》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4课《采薇》教案

《采薇》教案【学习目标】1.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3.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重点难点】1.本章重章叠句的手法,赋、比、兴手法的理解。

2.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课文分析,句段详解第一章写战士们为了保卫国家讨伐yan狁,而离家远戍在外,前两句用了“兴”的手法,后四句交待了自己的抛家舍业,不得休息的原因。

第二章写守边战士居无定所,与家人音问隔绝,以及种种饥渴劳苦之状。

写出了戍边士卒生活的艰辛和对家的眷恋。

第三章写戍卒士兵度过了漫长的一年又一年。

第五六句,写周王朝兵役繁重,服役没有尽头,最后两句,表达了戍卒对统治者不体恤士卒的不满。

第四章追述戍守时紧张劳苦的生活。

前两句以常棣花为兴,后两句转到对战车的描写,最后两句写战事频繁,反映了戍守者的劳苦和艰险。

第五章,主要写军容之盛,器械之精,前两句写战马之肥壮,后两句写战车之作用。

五六两句写战士们严阵以待,严防敌人。

第六章,写士卒们归途抚今追昔,因痛定思痛更加悲伤。

前两句写回忆之景,后两句写眼前之景,五六两句写回家路上行军的艰难,最后两句写自己内心的悲伤。

重点词句3.词义梳理通假字(1)岁亦莫止( )(2)彼尔维何( )(3)维常之华( )(4) (xian)狁孔棘( )词类活用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动词,雨雪犹“落雪”。

)古今异义(1)不遑启居(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2)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重点实词词义(1)作: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

如:薇亦作止。

《采薇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采薇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采薇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教案:《采薇高中语文必修二》一、教材分析:《采薇》是中国古代诗人佚名的作品,收录于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中。

该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描绘了一个人在野外采薇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采薇》,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韵律,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采薇》,使学生感受到自然景物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采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2.学生能够欣赏《采薇》的艺术形式和诗歌之美。

四、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采薇》中的重要语句、诗歌的意境和感受,并进行合作讨论。

2.朗诵朗读法:学生围绕诗歌的节奏、韵律进行朗诵和朗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美丽的自然风景图片,唤起学生对自然的关注和对美的感受。

引入《采薇》这首古代诗歌。

2.学习:组织学生分小组阅读、分析《采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梳理诗歌的情节、描写手法和意境。

3.欣赏:学生围绕《采薇》的艺术形式进行朗诵和朗读,体验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采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诗歌表达的意义和思想内涵。

5.总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回顾《采薇》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总结诗歌的特点和自己的收获。

6.课后延伸:要求学生在家自行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朗诵或背诵,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和朗诵表演,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使学生对《采薇》这首诗有更深的认识和感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高中语文】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24《采薇》 精品教案

【高中语文】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24《采薇》 精品教案

《采薇》教案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通过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之比较,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在更广阔的阅读视野中,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3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三、教学难点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讲义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布置学生独立预习,完成学习过程评价表。

项目叙述或回答归纳·整理1学习本板块时,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2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和“荷马史诗”的文学常识?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节吗?4标画出诗中体现“古典的乡愁“的句子,写出你自己的感受。

思考·感悟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2《奥德赛》通过哪些描写烘托了奥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发现·创新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

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2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评价:课前检查与反馈:1字音玁狁(xiǎn yǔn)不遑(huáng )不来(lài )孔疚(jiù )靡盬(mí gǔ)喧嚣(xiâo )寰宇(huán)神裔(yì)肴馔(yáo zhuàn)宅邸(dǐ)逃遁(dùn )象弭(mǐ)归聘(pìn )四牡(mǔ)骙骙(kuí)小人所腓(féi )雨雪霏霏(yù fçi )载渴载饥(zài )整饬(chì)2字形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装)弥(弥漫)饬(整饬)徨(彷徨)戌(戊戌)戒(戒严)弭(消弭)伤(伤感)3解释加点字靡室靡家(无)不遑启居(空闲)载饥载渴(又)靡使归聘(问候)岁亦阳止(农历十月)忧心孔疚(很,非常)戎车既驾(已经)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雨雪霏霏(下雪)我行不来(慰劳,劝勉)彼尔维何(花盛的样子)维棠之华(同“花”)彼路斯何(同“辂”,大车)岁亦莫止(同“暮”,年底)4文学常识填空①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共收入诗歌篇,又称“诗三百”,分为“”、“”、“”三部分。

人教版高中必修2《采薇》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必修2《采薇》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必修2《采薇》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必修2《采薇》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注释深入理解难懂的诗句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2、根据不同的场景把握“思归”的情感。

3、掌握诗歌最后一章艺术手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文本研习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不同的场景主人公“思归”的情感。

2、从主人公身上感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意识。

2、感悟战争对人的戕害,从而反对战争,呼吁和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根据不同的场景把握“思归”的情感。

难点:1.掌握诗歌最后一章艺术手法的作用.
教具与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我们来学习《小雅·采薇》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二、诵读课文,在理解保家卫国情怀的基础上深入领悟抒情主人公思乡之痛。

诗经名篇采薇教案优秀8篇

诗经名篇采薇教案优秀8篇

诗经名篇采薇教案优秀8篇采薇教案篇一教材分析:《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小雅》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学习第一篇《氓》时,已经带着学生复习了《诗经》的知识,“六义”风、雅、颂、赋、比、兴等,所以本课要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赋、比、兴在诗歌中的体现,并培养一定的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正如教材中所说,“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但是对诗歌的鉴赏,特别是对古诗鉴赏能力较弱在必修1中已经学习了现代诗歌,掌握了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而且初中阶段已学过《诗经》中的《关雎》和《蒹葭》两篇,对《诗经》的基础知识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诗经》的语言和现代汉语,甚至和常见的文言文都相去甚远,所以学生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言障碍同时,由于初中阶段的诗歌学习时重背诵轻理解,学生对理解作者的情感,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汲取诗歌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形成积极有益的影响和启示还有一定得难度;尤其是对于比较复杂的情感,通常是理解的比较浅且片面,这在考试中的诗歌鉴赏题中表现得很明显在这种现状下,要尽力帮助学生解决语言障碍,让他们透过语言理解深刻而细腻的情感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丰富而复杂的感情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丰富而细腻的感情,思乡与爱国的矛盾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对战争的复杂情感课时安排:1课时教法与学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1)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2)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军训时学了军歌,大家还记得吗?有一首很好听的军歌,叫做《说句心里话》,听过吗?唱的是什么啊?(学生答:想家)什么人想家?(学生答:战士),学过范仲淹的《渔家傲》吗?(学生背: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种表达战士思乡的感情,我们现在歌唱,宋人也在歌唱,那么更早的时候有没有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经·小雅》的《采薇》二、朗读课文三、内容分析1、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明确:战士思乡由此引出诗歌的两大主题:思乡战争(板书)2、划分段落明确:123章写集中写思乡,45章集中写战争,6章写归乡3、前三章写的思乡的感情有什么变化?怎么体现出来的?明确:(1)逐渐加深(2)直接表现的语句:忧心烈烈忧心孔疚间接表现的句子:薇的变化(作柔刚)时间的流逝(莫止阳止)分析: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联系: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4、诗歌前三节诗句有什么的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手法:诗歌前三节的语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句型重复,只在句子的个别出换几个字,这种手法叫“重章叠句”作用:内容上,通过反复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战士戍边远离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有利于情感的抒发5、我们学习过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前三章中找一找明确:前三章整体上是赋,采薇是兴6、四五章描写战争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什么感情?提示:写战争一般应该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而本诗这样写了吗?没有明确:写了战车、战马、象弭、鱼服等细节,又用了“四牧业业”、“四牧骙骙”、“四牧翼翼”等叠音词,用赋的手法,极写战马之强壮,步伐之整齐,装备之精良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7、结合前三章,说一说诗中对战争的情感、态度如何?明确:既有自豪感,荣誉感,是出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之情,又有无奈厌倦,是由于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和苦难8、最后一章写了什么景?什么情?明确:大雪纷飞,一个疲惫的戍卒孤独的走在漫长的回家路上充满了哀伤的感情9、为什么凯旋生还,还要伤悲?(讨论)明确:(1)雨雪霏霏,载渴载饥,长路漫漫(2)对家人的担心(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3)长久的战争造成的伤害10、本诗的最后一章历来评价很高,《世说新语》:谢公(谢安)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圣经若论佳句,譬诸九天而较其高也试着赏析一下鉴赏:这四句包含了两个情景交融的画面,以景显情,韵味无穷,非常经典当年我离开家乡,戍守边关,正是风光旖旎的春天,春风中丝丝垂柳,仿佛亲人难分难舍的牵挂,生死未卜,离家的心是多么伤痛!现在,经过多少岁月,经过多少磨难,九死一生,终于迎来了胜利的这一天,终于可以回家了!然而陪伴我的只有风,只有雪,不禁百感交集,凄怆难言回家的路那么漫长,谁理解自己这么多年在外奔波的痛苦、返家路上的艰辛和内心的悲伤啊!评价:1、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眼前之乐衬内心的悲苦2、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3、“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4、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景实悲5、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四、小结读罢全诗,我仿佛看到了这个身心交瘁的戍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拓展阅读:采薇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戍卒出征还归的诗,是历来为人称颂的名篇。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二单元4《诗经》两首采薇_1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二单元4《诗经》两首采薇_1

《采薇》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南昌市第十九中学赖雅琴
教学过程预设
课时环节
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
动的设
计)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一





多媒体展示图片
(图为:俄罗斯·列维坦《弗拉基米尔
之路》)
请同学们欣赏图片,根据老师的描
述展开想象:遥想两千多年前一个寒冷
的冬天,大道上走来一对戍边归来的战
士,他们餐风露宿,满脸沧桑与疲惫。


在这片苍茫阴沉的天空之下,荒凉的原
野和墓碑,道旁遗弃的路标,在这样一
条泥泞的、遥远得仿佛没有尽头的大道
之上,戍边归来的战士艰难地行走
着……试想,他们此时的心情如何?
此时天空扬起了纷纷大雪,落在他们脸
上、身上,他们无心拍去愈积愈厚的落
雪,只是心急赶路。

当看到路旁被积雪
压弯了腰光秃秃的柳树,回想来时,眼
前挥之不去的戍边生活,百感交集,不
禁边走边吟唱……
吟唱了什么内容?
他们吟唱的歌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诗经·采薇》(板书)。

观看图
片,
展开想象
图片导入,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想象和情感代入。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采薇3篇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采薇3篇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采薇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采薇精选3篇(一)教案:《采薇》教学目标:1. 了解《采薇》这首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

2. 学习鉴赏《采薇》的诗歌语言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含义和主题。

2.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3. 探讨诗歌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采薇》这首诗的意象和意义。

2. 分析《采薇》的诗歌语言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1. 诗文《采薇》的课文。

2. 诗歌分析模板。

3. 针对诗歌鉴赏的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1. 创设情境,通过图片和音乐等方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你了解过《采薇》这首诗吗?它讲述了什么故事?”展开:2. 阅读课文《采薇》。

分段阅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3. 分组讨论,学生自由发表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记录学生的观点,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探讨诗歌的意象和意义。

拓展:4.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其他类似主题的诗歌,深入探讨《采薇》的独特之处,如《采薇》与《关雎》的对比、《采薇》与《静夜思》的对比等。

总结:5. 学生汇报分组讨论的结果,评价各组的观点,并归纳总结诗歌的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

6.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作业:7. 要求学生以“采薇”为主题,写一篇小作文,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教学反思:通过《采薇》这首诗,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艺术手法。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采薇精选3篇(二)教案:《雷雨》教学目标:1. 了解《雷雨》的作者、主题和背景;2. 理解《雷雨》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3. 分析《雷雨》中的人物关系和心理变化;4. 学会运用文学分析方法解读《雷雨》。

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优秀5篇)

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优秀5篇)

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优秀5篇)《诗经》两首《采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具方法:多媒体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卫风•氓》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

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诗经》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

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

——铺陈(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联想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

“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2教案 第4课 采薇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2教案 第4课 采薇

学习目标:1.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2.了解诗歌结构特点与景物描写作用。

3.把握诗歌主旨。

课前预习导语: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是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

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

于是,战争,便成了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

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无奈而苦涩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一《采薇》是西周宣王时期的作品,是《诗经》里最富有诗意的一首“战争诗”。

宣王时北方玁狁(匈奴突厥)侵周,宣王命令出征,打退玁狁。

《采薇》是出征玁狁的士兵所赋。

诗篇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又对久戍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遇无限哀伤。

三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玁)猃狁之故( )( ) 不遑启居( ) 我戍未定()王事靡盬( ) 小人所腓( ) 靡使归聘()二、再度,疏通文意。

(点拨:翻译时要注意字词的对应)1靡室靡家,俨狁之战。

2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3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4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5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课中探究问题1:该诗的思路结构有什么特点?问题2:诗从“采薇”写起,这跟“曰归曰归”的思乡情有何关系?问题3:前三章所写的“薇”有无变化?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点拨:注意诗经形式方面的特征,抓住诗中关键字的变化,体会其精妙之处。

)问题4:四、五两章表现了什么内容?与浓浓的乡愁矛盾吗?问题5:这首诗最经典的景物描写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的?()注意反衬手法)问题6:你怎么理解这首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理?(点拨:在准确、全面把握诗歌表达感情的基础上体会。

)主体与艺术特色填空:1.《采薇》是西周时期一位饱尝___ __的戍边战士的诗,诗中叙述了他的_______________生活,表达了他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2单元第4课《采薇》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2单元第4课《采薇》教学设计

《采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采薇》的思想内容及重章叠唱等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通过诵读,感知课文。

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诗文本进行鉴赏(3)了解诗歌中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经历。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把握戍卒的形象,领会其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

(2)体会本诗中融情于景、比兴、重章叠唱等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这首歌表现的是和平年代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

在古典诗词中,表现战士思乡主题的诗句更是数不胜数。

比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等。

在古代,战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古典诗词中有许多优美的诗句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有慷慨的豪情壮志与征战建功的理想,有战争带给人民的心灵痛苦,有长期征战在外对家与亲人的思念和有家不能回的凄楚,无不涌动着感人的魅力。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诗经·小雅·采薇》,走进那古老而又年轻的故事,感受征人的情感和泪水。

二、进入新课1、结合注释,自读课文,标注生词。

(进一步加强学生自我读书阅读的习惯)2、词语积累:(加强文言文诗词积累学习)⑴通假字莫──暮棘──急华──花⑵词类活用:雨雪霏霏雨(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雨)岂不日戒日(名词活用作状语,每天)⑶古今异义:小人所腓小人:古义:士兵或地位低的人。

今义:道德卑劣的人。

君子所依君子:古义:将帅。

今义:道德高尚的人⑷重点词语:作(刚刚生长出)柔(嫩芽)刚(硬的芽)止、斯(助词和语气词)孔(很)载(助词)3、师生共同鉴赏课文,疏通大意。

三、整体感知1、本诗内容:明确:本文写一位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

诗中抒情主人公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与家人音信不通,思念之情日益加深,内心痛苦悲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丰富而复杂的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学习重点:领会比兴和重章叠句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学习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中久戍边疆士兵的复杂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军训时学了军歌,大家还记得吗?有一首很好听的军歌,叫做《说句心里话》,听过吗?唱的是什么啊?(学生答:想家)什么人想家?(学生答:战士),学过范仲淹的《渔家傲》吗?(学生背: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种表达战士思乡的感情,我们现在歌唱,宋人也在歌唱,那么更早的时候有没有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经·小雅》的《采薇》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①字音
玁狁(xiǎnyǔn)不遑(huáng)孔疚(jiù)靡盬(mígǔ)
四牡(mǔ)骙骙( kuí)小人所腓(féi)象弭(mǐ)
雨(yù)雪霏(fēi)霏载(zài)渴载饥维常之华(huā)
②本诗写了什么?这首诗共六章,可分哪几个层次?
三千年前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分三个层次:1-3章为一层,采薇思归
4-5章为二层,疆场思归
6-6章为三层,归家之哀
③描述诗意,体会情感。

(课前预习作业)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

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

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

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

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

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

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

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

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

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
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

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
三、反复朗读,探究文本:
1-3章:采薇思归
①表达了哪些情感?
忧伤(家园之思:军旅生活之劳苦,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②三个小节都以“采薇采薇”开头,叫什么手法?同时三章描述采薇时又略有变化,有什么作用?
《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都是起兴,即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氓》的比兴手法也是有声有色“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来起兴,同时用来比喻氓之妻岁月容颜的改变)。

由“薇亦作止”采薇刚刚冒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戍期漫长、归家无期之悲,所以此处的“薇”不仅是起兴,还有作比,因为叫作比兴。

③同样的话在诗中重复出现,这又叫什么手法?
重章叠唱。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

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4-5章:疆场思归
①表达了哪些情感?:自豪(爱国之心: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提示:(1)“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句中的叠词写战马的高大强壮,
步伐整齐,加以精良的装备,显示出赫赫军威,“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2)“象弭鱼服”这种精良的武器足以笑傲猃狁,这些游牧部落恐怕只有简陋的弯弓,而我们却有“象牙镶饰的弓和鲨鱼皮作的箭袋”,这是农耕文明的骄傲,也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6-6章:归家之哀
①表达了什么情感?
(1)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和情感。

(2)“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几十年的征战物是人非,几十年的征战沧海桑田,几十年的征战亲人还在,爱人还在吗?
(3)“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除了深深感慨,那从薇菜初生时节开始的归家向往,那一次次的念叨,每一个朝夕的苦苦盼望,都在这一归途中,因为对家人命运和自身前景的担忧都不得不沉重起来。

②从艺术手法看末章有什么特点?
1.借景抒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

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以哀情写乐景。

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以春风杨柳灿烂春光反衬离家之悲,以风雪交交严酷寒冬衬凯旋之乐。

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3.对比: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四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用柳代春,用雪代冬,含蓄内敛又有分量春之柳,冬之雪,一个温柔地婀娜,一个飞扬着冰冷。

“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

四、小结
读罢全诗,我仿佛看到了这个身心交瘁的戍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五、拓展
分析《采葛》的表现手法
采葛
采彼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采彼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采彼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