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汇总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共34张PPT)
法律保障,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
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
【想一想】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方针之间有何关系? 提示:“面向现代化”是其中的主体和核心;是“三个面 向”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面向世界”是“面向现代化”在
空间上的扩展;“面向未来”则是“面向现代化”在时间上的
延伸。
【跟踪训练1】1977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
C.中国的教育体制开始与世界接轨
D.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外语人才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A与材料
中的时间“1981—1985年”不符;C不符合史实;D是现象;材
料反映的本质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越 来越迫切和需要。故选B。
请分析: (1)上述材料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提示: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要优先发展教育。
(2)新中国的教育发展历程呈现出哪些特点?面对激烈的国际 竞争,请你对我国加快教育发展提出建议。
提示:特点:教育发展历程是曲折的;成绩是主要的,是主流;
受政治环境影响巨大等。建议:重视基础教育,提高民族素质; 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缩小东西部教育的差距;建立终身教育的 体制等。
资派 活动中,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_____
高考 制度被废止。20世纪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 (2)1966年夏,_____ 工农兵学员 始招收“___________”,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各行业专门人才 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 2.影响:造成_______________ 发达国家 的差距拉大。 降,中国与_________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
2.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993年,国家着手实施“211”工程,大大促进高等教育 的发展,一批重点高校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涌现一批如北 大方正为代表的新型校办企业,发挥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开 发方面的智力优势,进一步密切了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关系。
•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根本纠正长期以来在知识分子 问题上的“左”倾观点,迅速给数以万计的冤假错案平反,使教育工 作者在政治上得到新生,教育战线上的春天来了;
•1977年8月8日决定恢复高考,当年冬全国57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 27.3万, 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使教育界重新焕发新机;
•恢复高考制度的影响:
•中国高等教育整个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走向新秩序的开始, 经受十年重创之久的高等教育系统重新启动,深刻影响了整个 教育活动经历过高考过程的人对恢复高考有说不尽的感恩情结, 不仅改变了个人命运,也改变了整个社会走向。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2.确立“教育优先、科教兴国”战略
•邓小平多次强调:经济发展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要 确立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地位。
•3.成就
•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 教育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 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 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 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 劳动后备大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奠定了 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定基础,为国民经济 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转《北京 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 点)的 请示报告》。 • 《报告》提出:经过三年来的文化 大革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已经具备 了招生条件。计划于本年下半年开始招 生。具体规定:学制,根据各专业具体 情况,分别为2至3年。另办一年左右的 进修班。学习内容,设置 “以毛主席 著作为基本教材的政治课;实行教学、 科研、生产三结合的业务课;以备战为 内容的军事体育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X 东北大学 X理工大学
X 中南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X大学
X X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X X大学
X X大学
X X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X X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X X交通大学
是我国政府为建设假设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 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高等教育学习建材设料 工程。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农林乱中的教育
1、原因 “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 2、概况
〔1〕大跃进时,各地不顾客观条件大办
学校,大量增加学生的体力劳动,打乱
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2〕20世纪60年代初,在总结经验教训
的根底上,对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
〔3〕1966年到1976年,中国经历了“文
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
第21 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开展
学习材料
1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过渡时期:拉开序幕 〔1〕措施 各地人民政府和军管部门出面接管了旧教育; 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2〕方针
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效劳,学校向工农开门,提高 人民文化水平。 〔3〕影响
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转变为人民教育。
学习材料
2
90
80
70
60
美国1999
50
日本1999
英国1999
40
德国1999
30
中国2000
20
10
0
初中及以下
高中
学习材料高等教育
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9
三、教育的复兴
1、原因 ⑴文革刚结束,全面整顿教学秩序,恢复高考制度。
学习材料
10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 走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 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第21_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德育 2.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_____、智育、体育 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 化的劳动者。确定了_________的教育方针。 全面发展 3.采取措施: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 半工半读 立起__________的学校教育制度。 4.取得成就
探究一
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建 国 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北 京 师 范 大 学 的 开 学 典 礼
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 了 有3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 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在这次会议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 中断10年之久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
高等教育发展情况
example
“北大” 红卫兵 批判校 长陆平 等“反动 学术权 威”
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 图为文革中清华校门被砸。
1973年,正在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 插队的张铁生被推荐参加大学考试。6月30日,在 理化考试时,他仅做了3道小题,其余一片空白, 却在试卷背面给“尊敬的领导”写了一封信。在信 中,张铁生诉说了自己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 矛盾时的心理冲突,发泄他因不忍心放弃集体生产 而躲到小屋里去复习功课,而导致文化考试成绩不 理想的不满情绪。 同年7月19日,《辽宁日报》以 《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铁生的信。 编者按说:“张铁生的理化这门课的考试,似乎交 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问题,却交了 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8月20日, 《人民日报》又转载了张铁生的信,又另加编者按 语“这封信提出了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 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确实发人深思。”随后,全 国各地报刊纷纷转载,张铁生一夜之间成了名噪全 国的勇于交“白卷”的反潮流英雄。 “四人帮”一伙对张铁生交“白卷”的行为赞 不绝口。1973年,张铁生顺利地被铁岭农学院畜牧 兽医系录取。1975年,第四届人大在北京召开,张 铁生当选为人大常委。江青、王洪文亲自接见他, 以示笼络。1975年8月张铁生升任铁岭农学院领导 小组副组长、党委副书记…… 从此,红得发紫的张 铁生开始频繁参加社会活动,成了绑在“四人帮” 战车上的一名打手……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关于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育方针和政策的 表述,不属实的是( D ) A.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 众的文化教育 B.其重要内容是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C.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D.工农业者脱产入学,接受正规教育
2.1970~1976年高校招生采用“自愿报名,群 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带来了 学生文化素质差的弊端。邓小平复出后,为改 变这种状况而采取的重大抉择是( C ) A.重新落实“双百”方针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恢复被停止的高考 D.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田头识字学习
偏远贫因地区的小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落后,政府办了 许多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田头识字 教学等形式,这些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贡献。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一个时期内国家主要发展全日 制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只是发展这种单一类型的学校有不 少问题,如:由于国家经济条件的限制,这种学校难于迅速发展, 不能尽快普及教育;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脱节,不能升学的大批 中小学毕业生,缺乏一定的生产知识和技能,很难安排工作,同 国民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还有许多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人文化 水平不高,需要学习知识,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1957年11月 8日,刘少奇建议试办半工半读 学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1995年)
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提示:①工业革命以来科技日益成为第一生产
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②科技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③教
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2)20世纪80年代“三个面向”,促进教育改革步伐
三、复兴——教育的复兴(“文革”后至今)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在安徽大学就读的苏明娟(《希望工程宣传画》中的 “大眼睛”)2005年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希望工程实施后,适龄儿童能上学读书
点燃西部教育的星星之火
点燃西部教育的星星之火
全免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
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 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
从101页最上角图片小注可以看出,全日制教育、业余 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 才。
4.取得成就的原因
国家赢得独立;政府制定正确的政策;教育工作者的努力。
二、动乱中的教育
——“文革”时的教育(1966~1976年)
1.概况——一片混乱 (1)“文革”后,很多人被卷入“扫四旧”活动,各地大 中小学一度停课。 (2)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止,工农兵大学生盛行。
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成为一种潮流,教育质量遭重创。
2.成因: “左”倾错误。
3.影响:
导致人才缺乏,使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大大下降,国家更加 落后。
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
①制定战略和方针:(指明方向)
a.邓小平提出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国家制定了“科教兴国” 发展战略。 b.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 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3)具体成就:
①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于1986年制定了《义务教育
法》。(基础教育)
②积极发展高等教育:20世纪90年代,国家实施了发展高 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推动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 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③社会力量办学兴起,启动了“希望工程”。20世纪末,
原创9: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六条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收少数民 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以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
第七条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 段。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初级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和 初级中等教育的学制,由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制定。
①对基础教育: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大力普及九 年制义务教育。 ②对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③对高等教育:增设一批新兴的边缘学科,建立学位制度, 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④允许社会办学,启动希望工程(1989年)。
第四条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 受义务教育的权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愿望。 2.第一代领导集体制定适宜的教育方针。 3.人民政府的重视。 4.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田头识字学习
扫盲学习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 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
劳动模范郝建 秀(中)在山东 大学附属工农 速成中学学习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北大100周
1993年,国家着手实施“211”工 年校庆大会上宣告,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
程, 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原国 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999年,国
家计委、原国家教委、财政部发布 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
《“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 动计划》,决定重点支持部分高等学校创
“211工程”正式启动建设。
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
“985工程”。
d.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青海边远牧区学校 开展远程教育
课件3: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考点二
新时期教育的发展
常考 1.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发展的原因 角度 2.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表现
[示例] (山东基本能力测试)“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
列有关新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面向工农“开门”,开办工
农学校 ③恢复高考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探究点二 发展教育的重大意义
[史料探究] 材料一 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我们要全面地 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 教育事业有一个大发展,大的提高。
——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教育放在优 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 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强化素质教育,为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三个面向”,充 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在其指引下,我国教育在 基础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育投资、中等 教育结构、高等教育、学位制度、社会办学、“希望工程” 等领域进行改革,取得进展。 (4)出台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为教育发展提供法律 保障。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办教育促进法》等。
2.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 (1)基础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 (2)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3)高等教育:增设新兴的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 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 3.20 世纪 90 年代三种特殊教育 (1)大学: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实施“ 211 工程”计划。 (2)农村:启动“ 希望工程 ”。到 20 世纪末,我国已基本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3)少数民族: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增加少数民 族地区教育经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北大” 红卫兵 批判校 长陆平 等“反动 学术权 威”
清华大学在批斗反动学术权威
➢
废 止 高 考 制 度
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图为文革中清华校门被砸。
▪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农兵学员”。
据统计,十年间中国至少少培养 200万中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毕业生。
①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复出抓教育
②改革开放后,政府重视教育,确立教育的 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2.蓬勃发展:
科教兴国 ⑴指导方针
“三个面向” (实质:通过发展教育提高 国家的民族的竞争力)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 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高考制度的恢复标志着社会公正的重建
据估算,十年中的中国国民经济 损失约5000亿元。
二.动乱中的教育(“文革”教育受挫时期)
1.原因:
2.表现: 3.危害:
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 专门人才缺乏,八九十年代出现人才断层现象, 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 的差展)
1.原因:
经济
教育
提供人才 推动
科技
课堂小结
趋势
蓬勃发展
奠基
挫折
1949年 1966年 1976年
年份
①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 ②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止 ③70年代“工农兵学员”的招收导致大学教育 水平下降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到“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全国下乡知青 总数累计已达1700万人。
example
第21课
学案14: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知识梳理】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拉开序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1949年)(1)接管改造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
(2)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面向开门。
2.制定方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初具规模:新中国成立后的年,教育事业取得成就,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1)表现:①大力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②建立学校教育制度;③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意义: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动乱中的教育1.原因:“”十年中,极“”路线的干扰和破坏。
2.表现:(1)学校停课,教育战线混乱;(2)废止高考制度,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3.影响:使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导致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三、教育的复兴1. 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全面整顿教学秩序,恢复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1)提出“”指导方针;(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改革教育制度,基础、中等和高等教育全面发展;(3)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4)增加教育投资,启动“希望工程”;(5)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随堂巩固一、选择题1. 1998年对大学生的问题卷调查,认为邓小平为中国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的占89%。
这主要是因为邓小平()①对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②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提出“三个面向”④提出“教育大革命”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2. 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是()A.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B.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C.把教育作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D.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以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栏 目 链 接
课堂 总结
(3)遭遇挫折:“大跃进”时代,“教育大跃进”的口 号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文革” 十年浩劫,教育事业濒临崩溃边缘。
(4)迎接挑战:“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确立教育 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坚持“三个面 向”,深化教育改革,各类教育成就辉煌。
三个层面 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关
键
信 息
四个时期
过渡时期;全面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全面发展方针;两种教育制度;恢复高考制度;“三
八大措施 个面向”方针;《义务教育法》;希望工程;211工程; 栏 目 科教兴国战略 本 1. 新中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建国初期的改造与奠基、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时期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文革”动荡的严重 破坏,在20世纪70年代末拨乱反正基础上,教育得到全面复兴和 持续发展。 2.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
2.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21世纪的挑战是人才的 挑战,也是教育的挑战,必须发展教育以适应知识经济的 时代。 3.教育发展会促进经济发展,反过来又依赖于经济发 展,只有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采取正确的 发展教育战略,教育才能得以发展。
栏 目 链 接
栏 目 链 接
一个结论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
栏 目 链 接
课堂 导学
材料二 20世纪 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 增设了一批边缘学科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20世纪90 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 教育的 “ 211 工程 ” 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 速壮大。
栏 目 链 接
课件6: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回到村里后,习近平给社员们讲述沼气的好处。 习近平知道这是一件新生事物,他决定先建好第一口 沼气池,用事实来说服社员。几个月后,当社员用第 一口沼气池的沼气做饭照明的时候,乡亲们不得不佩 服这位年轻的习支书“有知识、点子多”。据梁玉明 讲,到1975年,全村在习近平的带领下一共建成几十 口沼气池,基本上解决了社员做饭、照明的问题。
二、动乱中的教育(1966-1976)
2、影响 (1)教育: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2)经济: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
(3)世界地位: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 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了;
1977年8月4日,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了有
3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科学与教育部
双一流( Double First-rate )
双一流(Double First-rate)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 学科建设,2016年2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2016年工 作要点》的通知。通知要求,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 一流学科建设,制订“双一流”实施办法。专家认 为,启动实施的“统筹推进两个一流”战略,是中 国大学冲刺国际前列、打造顶尖学府的“冲锋号”。
在1998~2003年的5年中,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激增。大 学本科及专科在校生人数由341万增长为1100余万,在校研究 生及在职攻读硕士、博士人数增至80万,其中研究生人数增 长了约45万。2004年全国共有普通、成人高等学校2,236所, 其中普通高校1,731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684所,高职 (专科)院校1047所。
学习的困难非常大,更大的是语言问题。何况这些课程 即使翻译成中文都很难理解。尤其是宗教问题,我本来就比 较陌生。真正深入进去后发现有很多教派,如新教进入美国 后如何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给我很多思考。比如有一个很小 的教派叫“贵格派”,目前全世界信徒也不过60万人,但在 反对战争与和平主义方面扮演了有趣而且重要的角色。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三、教育的复兴
5、教育改革,启动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宣传画》中的 1中9国91第年一4所月希15望日邓小“小学平希同—望志—工为“安程希徽”望“安金开工程大寨徽始”希实眼大题望施词睛学(小。”就1学这99女读。0是年孩。9月苏250日明0)5娟年在大
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三、教育的复兴
6、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投入力度 点燃西部教育的星星之火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 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 =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 育)。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 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 +66.6%(科学技术)。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北大100周年校庆大会上宣告,我国要有 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 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决定重点支持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 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
“211工程”是我国政府在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 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重点学科、公共服务体系和学 校整体条件建设3部分,其中重点学科建设是“211工程”建设的核心。 “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 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其建设任务主要包括机制创新、队伍 建设、平台和基地建设、条件支撑和国际交流与合作5个部分。
第四条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 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第五条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 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 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 迟到七周岁入学。
理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课程标准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二、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1.发展原因⑴新中国成立⑵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
⑶全党、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艰苦奋斗。
2.新中国教育的特点:是发展全体人民的教育事业3.现代中国教育曲折发展的经验教训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⑵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⑶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⑷从基本国情出发。
⑸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4.“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拉开序幕⑴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P100 本课引言)①主要措施②意义:使教育事业真正回到人民的手中。
⑵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时间、内容、意义)(P100 第一段)2.制定方针(P100 第二段)⑴原因⑵教育方针的制定(内容)3.初具规模⑴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原因、作用)(P100 第三段)⑵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P101 第一段)①概况②意义【学思之窗】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为什么得到较快发展?答案提示: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主要是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取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
(二)探索社会主义教育道路1.曲折——动乱中的教育⑴教育发展出现曲折的原因(“文革”的影响)(P101 第二段)⑵教育遭到破坏的表现(P101 第二、三段)⑶教育遭到破坏的不良影响(P101 第四段)2.成功的探索——教育的复兴⑴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P101 第五段和历史纵横)⑵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P101 第六段)⑶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P102 第一段)⑷推动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原因)(P102 第二段)⑸推动教育改革(P102 第三段)⑹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P103 第一段)【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经历的历程?我们从中能总结出哪些经验和教训?答案提示:⑴发展过程:开基创业,教育事业初具规模;探索道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迎接挑战,各类教育成就辉煌。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的统计
பைடு நூலகம்
Back
希望工程代言人, 苏明娟 希望工程代言人,受益 者之一。如今已大学毕业。 者之一。如今已大学毕业。
Back
1989年10月 团中央推出“希望工程” 1989年10月,团中央推出“希望工程” 多 渠道筹集教育经费。 渠道筹集教育经费。这是中国第一所希望小 ——安徽金寨希望小学的校门 安徽金寨希望小学的校门。 学——安徽金寨希望小学的校门。
Back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
2001年 年 6.72% % 1997年 年 12.21% 1990年 年 15.88% % 80年代初 年代初 23.5%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 2006年开始, 年开始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 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 中部和东部地区; 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西藏大学培养 的硕士毕业生 2002年 (2002年)
第21课 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确立人民的教育 2、教育方针的制定: 教育方针的制定: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两种教育制度; 两种教育制度; 3、成就: 成就: 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 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 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 设人才。 设人才。
6
全国第二、 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1626.9万 1946年的3.9倍 人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较大发 展主要表现在:逐步形成从 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 到半工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 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 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 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1966--1976
1.总体状况:一片混乱
2.具体表现 (1)学校停课; (2)高考废止;
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国 90 内生产总值会增加9% 。 80
70 60 50 美国1999 日本1999 英国1999 德国1999 中国2000
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30
40 20 10 0
初中及以下 高中 高等教育 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 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 =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 育)。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 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 +66.6%(科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 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开创基业,教育事业初具规模;
蓬勃发展
探索道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奠基
迎接挑战,各类教育成就辉煌;
挫折
1949年 1966年 1976年
年份
• 2.经验教训: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和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必须从国情出发; 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 进步服务。
(3)“工农兵”学员的招收;
example
“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威”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1965年在 比旧中国最 校生 多时增长 1965年 学校数 比旧中国最 多时增长 1947年的 1.1倍 1949年的 14.1倍 1949年的 4.9倍
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 高等 1947年的 434所 学校 67.4万人 教育体系 3.3倍 各级各类学校规模扩大 中等 学校 1432万人 1946年的 80993所 在校生人数增长较快 6.9倍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美国1948—1984年计算统计出来的经济增长公式为: 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 +66%(科技和教育)。 日本为:经济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 本增长)+66.6%(科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 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北京故宫大门
清华大学红卫兵在北京 王府井大街上宣传“破四旧”
1968年开始知识 青年上山下乡运 动,陆续达到
1600多万人
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 的文盲人数
2.5 2 1.5 1 0.5 0 文盲人数1962年Fra bibliotek1962年
1982年 1999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00年
文革期间,文盲人数没有减少, 说明在此期间教育处于停滞状
1957---1962 西安市通济坊小学 1962---1966 西安市第三十中学。 1968---1971 初中毕业后在陕西乾县农村插 队劳动。 1971---1978 在陕西咸阳 国棉八厂当工人。 1978年9月,进入北京电影 学院摄影系学习。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1 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和趋势: 的奠基、 动乱中的教育和教育的复兴, 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教育的三个阶段。
展的史实,使学生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过必修I 第 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 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 发展”和必修n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 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 13 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史实基本掌握,同时 作为在校学生,对教育发展史实和教育的意义会格外关注。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识记: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 包括建国后创建人民教育事业的措施和方针; 革”对教育的破坏;恢复高考及“科教兴国”战略。
2. 理解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 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
二、 过程与方法1. 分析图表:新中国前 1 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明确其原因。
2. 资料回放:新中国教育的初步成效相关图片;“文革”教育相关图片;“希望工程” 相关图片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教育发展的轨迹。
3. 问题探究:对比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实质, 生明确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建国后新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 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业, 培养学生正确的教育观 和人生观,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责任。
2. 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3. 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 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 证关系。
【设计思路】本课图片等资料丰富, 在教授新中国教育发展三个阶段时穿插一些资料, 并设计一些 思考题, 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同时, 进行理性思考, 最终引导学生认识到世界各国的竞争取 决于综合国力, 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 业,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材料: 美国依据 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 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人民教育通过我国教育发让学经济增长(100% =34% (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 (科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 =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 (科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思考: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指导学生审题,指出材料所示增长模式按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来分其实只有两种,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加大,反映出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展示材料,导入新课。
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讲授新课】一、人民教育的奠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填写知识结构表格。
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的内容讲解这一时期重要的教育方针和具体措施,并总结影响,即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探究:引导学生结合“学思之窗”分析教材P100 “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思考: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为什么得到较快发展?解题关键:实际上文革前17年教育事业硕果累累。
思路引领:中国教育事业有较大的发展,逐步形成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奠定了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
教师概括指出:发展:①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②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原因: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
二、动乱中的教育出示图片和食指的诗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节选)。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历史图片的内容,生失去受教育的权利,失去青春,失去幸福权利的多桀命运。
思考:这种曲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组织学生讨论,进而根据课文整理本目的要点:1、 这种曲折出现的原因:“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2、 表现:学校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 化课考试的“工农兵学员”。
教师补充资料:张铁生交白卷成英雄1973年,正在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插队的张铁生被推荐参加大学考试。
6月30日,在理化考试时,他仅做了 3道小题,其余一片空白,却在试卷背面给“尊敬的领 导”写了一封信。
在信中,张铁生诉说了自己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的心理冲突, 发泄他因不忍心放弃集体生产而躲到小屋里去复习功课, 而导致文化考试成绩不理想的不满情绪。
同年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铁生的信。
编者按说:“张铁生的理化这门课的考试,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问题, 却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
”8月20日,《人民日报》又转载了张铁生的信,又另加编者按语“这封信提出了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确实 发人深思。
”随后,全国各地报刊纷纷转载,张铁生一夜之间成了名噪全国的勇于交 “白卷”的反潮流英雄。
3、 教育遭到的破坏以及不良影响: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中国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 距拉大。
出示中日教育和经济的关系表格和文字材料: 材料1 :据统计,十年间中国至少少培养了200万中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毕业生。
据估算,十年中的中国国民经济损失约材料2 :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 9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
1957年获理工农医专业 博士学位的占博士总数的88%。
1965-1970年培养出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
——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年份 1952 1963 1970 1976 产值17368219695544――《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6)» 探究:阅读中日比较材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师生对话,使学生从历史的悲剧中认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道理。
三、“教育的复兴” 出示反映1977年高考的历史图片:通过对话认识“教育革命”时期广大青年学5000亿元。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f itt■■, teiH1 = ■"«k* ■uiitl i :i|<I 傭I电i»tM=.tn-ititbill. 盯 好柑》»』超循即lua 申時砾3$ El(fiUI«*RI :*n<!£tiHWS 腮卯斫 酣1加fc: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 思考:这些学生为什么能有机会参加高考考试?教师在学生回答后指出:恢复高考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
指导学生们阅读课文,找到文革以来,党中央和人民政府为复兴教育采取的措施。
1、措施: (1)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拨乱反正,全面整顿。
恢复高考制度, 尊师重教。
(2)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3)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4) 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
A 基础教育方面:普及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B 中等教育方面: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C 高等教育方面:增设新兴的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D 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社会办学应运而生 (5) 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实施“ 211工程”计划(6) 启动“希望工程” (7) 加大西部教育发展的力度。
具体做法:国家出资支持西部 20所高校建设,并在 西部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 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 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 的发展。
教师指出,在上述 7条中,第1条是在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 春天。
第2、3、4条是在改革开放后,主要是在 80年代,教育思想的确立和教育改革的内 容。
第5、6、7条主要是90年代以来有针对性的一些具体举措。
思考:如何理解“三个面向”这一新时期的教育指导方针?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 “三个面向”的关系:面向现代化是其中的主体和核心, 是“三个面向”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而面向世界是面向现代化在空间上的扩展, 面向未来 是面向现代化在时间上的延伸。
教师出示希望工程图片: 并看教材中“历史纵横”,了解1977年高考中的一些生动故事。
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 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实 的指导方针。
她就是苏明娟,希望工程的 形象代表!她和许许多多的贫困 山区的孩子一样无钱上学,那双 渴望知识的“大眼睛”打动了无 数热心于希望工程事业的人。
多 年来苏明娟和所有接受希望工 程捐助的学子一样,受到了社会 方方面面的关爱, 成了小学、初中、 她学习勤奋努力,安徽大学,现在已经走上工作岗 位。
指导学生看图片和教材“历史纵横” 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以点带面,认识探究: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从在教育战线上全面拨乱反正,全面整顿,以得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是新时期教育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得出,教育改革措施得当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探究:教育与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基础上,【本课小结】时期方针措施影响奠基时期挫折时期发展时期指出:在新世纪,我们必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坚持“三个面向”,才能林立于世从而顺利地完 高中的学业。
顺利地考入,认识“希望工程”在救助农村失学儿童方面起到 “文革”以后教育所取得成就。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等措施可 从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可以 ■4用表格形式展现三者之间的关系: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