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地图 教案
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1章 地球和地图》 精品复习教案 1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了解经纬线的特点和经纬度的划分,掌握半球的划分。
3、了解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产生的现象。
4、了解地图的三要素,掌握如何运用比例尺和判断方向。
5、了解高度的计算方法,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地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现象,地图三要素。
【教学用具】教学挂图和投影片【教学过程】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不规则的球体。
地球的大小:半径、周长,体积。
(补充)了解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特别注意生活中能够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现象和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意义。
2、在地球上认识经纬网。
列表:经纬线的特点(强调)这是本章一个重点内容,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经纬度的确定和半球的划分,能够在经纬网上确定一点的经纬度和所在的半球。
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列表比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现象。
(强调)这是本章的另外一个重点内容,要熟练掌握自转的公转的特点和产生的现象,能够看懂公转示意图,找出每个位置地球的节气和昼夜情况。
4、地图的基本要素。
(提问)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比例尺:表示:文字式,线段式,数字式特点: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小比例尺标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方向:基本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纬网:经线南北,纬线东西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北(补充)考试中有很多关于三要素的题目,包括比例尺大小的判读,特点的比较,在平面图上方向的确定等,复习的时候一定真正搞清楚定义,多加练习,熟练掌握。
5、地形图的判读。
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
列表比较五种地形的特点。
看图分析比较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强调)重点主要山脊和山谷的判读,山脊是向海拔低处弯曲,山谷是向海拔高处弯曲,这是一个重点内容,要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练掌握。
6、地图的应用。
了解生活中的各种地图类型,能够在不同的实践中运用不同的地图。
了解新兴的高科技地图的产生和应用。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及教学计划
一、教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大小和位置。
(2)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
2. 教学重点(1)地球的基本形状、大小和位置。
(2)地图和地理图表的使用方法。
3. 教学难点(1)地球的椭球形状及其推算方法。
(2)地图的投影方法和种类。
4.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学生讲解等方式进行教学。
5.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模型或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讲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大小和位置,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
(3)介绍地图和地理图表的种类、作用以及使用方法,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
(4)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
(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二、教案:第二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特点。
(2)培养学生对亚洲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重点(1)亚洲的位置和范围。
(2)亚洲的地形、气候等特点。
3. 教学难点(1)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亚洲的地形、气候等特点的成因。
4.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地图分析、学生讲解等方式进行教学。
5.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亚洲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亚洲的位置和范围。
(2)讲解亚洲的位置、范围,让学生掌握亚洲的基本知识。
(3)介绍亚洲的地形、气候等特点,分析其成因。
(4)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三、教案:第三章《亚洲的国家和地区》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亚洲的国家和地区的分布、特点。
(2)培养学生对亚洲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认识。
2. 教学重点(1)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分布。
(2)亚洲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特点。
3. 教学难点(1)亚洲国家和地区分布的规律性。
(2)亚洲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特点的成因。
小学地理新课程标准地球与地图教案
小学地理新课程标准地球与地图教案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征;2.了解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运动;3.掌握使用地图表示地球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征;2.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运动;3.使用地图表示地球。
三、教学内容1.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征a.地球的形状、大小和构成:地球的形状是近似于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b.地球的分布:70%的地球表面被海洋覆盖,30%是陆地;c.地球的大洲和大洋:了解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2.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运动a.地球的公转运动:地球每年绕太阳公转一周,公转轨道是椭圆形;b.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自西向东进行自转,自转时间为24小时。
3.使用地图表示地球a.地图的基本构成要素:地图的图面、图例、比例尺和指南针;b.地图的类型:了解平面地图和球形地图的基本特征;c.使用地图定位:通过图例和比例尺,了解如何使用地图确定地理位置。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构成;2.展示法:通过展示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运动的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的运动;3.实践操作:让学生使用地图,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使用地图的方法和技巧;4.讨论交流: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展,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五、教学资源1.教学PPT:用于呈现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征;2.地球仪:用于展示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运动;3.教材和地图练习册:供学生参考和练习使用。
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地球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地球的形态和特征的思考;2.新课呈现:通过教学PPT,讲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征,并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运动;3.讨论交流:与学生进行互动,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激发学生对地理的思考;4.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使用地图来定位地理位置,并进行小组展示;5.总结回顾:对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征、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运动以及使用地图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的认识1. 学习地球的形状、结构及地球仪的概念。
2. 了解经纬网的作用,学会使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第二节:地图的阅读与制作1. 学会阅读地图,掌握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图例、方向。
2. 学习地图的绘制方法,掌握简单的地图制作技巧。
第二章:世界地理第一节:世界地理概况1. 了解世界的地理分区,掌握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2. 学习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如国家、首都、人口、面积等。
第二节:亚洲1. 学习亚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分布等。
2. 了解亚洲的主要国家及其特色,如中国、日本、印度等。
第三章:非洲第一节:非洲的地理特征1. 学习非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分布等。
2. 掌握非洲的主要国家及其特色,如埃及、南非、刚果等。
第二节:非洲的开发与挑战1. 了解非洲的自然资源及开发利用。
2. 认识非洲面临的人口、粮食、环境等挑战,学会分析其原因及解决办法。
第四章:欧洲第一节:欧洲的地理特征1. 学习欧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分布等。
2. 掌握欧洲的主要国家及其特色,如法国、英国、德国等。
第二节:欧洲的文化与历史1. 了解欧洲的历史背景,如古希腊、罗马帝国等。
2. 学习欧洲的文化遗产,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
第五章:美洲第一节:美洲的地理特征1. 学习美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分布等。
2. 掌握美洲的主要国家及其特色,如美国、巴西、加拿大等。
第二节:美洲的历史与现状1. 了解美洲的历史背景,如印第安人、殖民化等。
2. 学习美洲的现状,如经济发展、社会问题等。
第六章:大洋洲与南极洲第一节:大洋洲的地理特征1. 学习大洋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分布等。
2. 掌握大洋洲的主要国家及其特色,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第二节:南极洲的地理特征1. 学习南极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分布等。
2. 了解南极洲的自然资源及保护措施。
第七章: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1. 学习自然资源的概念、特点及其重要性。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的认识1. 学习地球的形状、结构以及地球的运动。
2. 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掌握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节:地图的基本知识1. 学习地图的种类、比例尺、坐标系等基本要素。
2. 培养学生的读图、填图、作图能力。
第二章:世界地理第一节:世界地理概况1. 学习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了解世界地理的研究内容。
2. 掌握世界地理的基本分区,了解各大洲的特点。
第二节:亚洲1. 学习亚洲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
2. 了解亚洲的主要国家、地理特征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第三章:中国地理第一节:中国的地理位置与范围1. 学习中国的地理位置,理解其半球位置、海陆位置。
2. 掌握中国的四至点,了解其地理范围。
第二节:中国的自然地理1. 学习中国的地形、气候、水系等特点。
2. 理解中国自然地理的多样性,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人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 学习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掌握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节: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学习环境保护的意义,了解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
2. 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理解其在我国的实践。
第五章:区域地理第一节:区域地理的基本概念1. 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概念,理解区域的特征。
2. 掌握区域地理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
第二节:案例分析1. 以我国某一地区为例,分析其地理特征、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章:气候与天气第一节:气候概述1. 学习气候的概念,理解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2. 掌握气候的构成要素,了解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第二节:我国的气候类型1. 学习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理解其分布特点。
2. 分析我国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七章: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 学习自然资源的概念,理解其分类和特点。
中学地理一年级上册《地球与地图》教案
地理是一门广泛涉及地球地图、人类活动、自然环境等内容的科学,它帮助我们了解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而在中学地理一年级上册中,《地球与地图》的教学内容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知识和方法,为以后深入学习地理打下坚实基础。
一、教学目标:1、认识地球是我们人类所处的生存环境,并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运动原理;2、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度以及地图的基本概念和制图方法;3、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并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4、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地球和地球构造:介绍地球的形状、大小和构造、地球的运动、地球的纬度和经度等基本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特点和变化。
2、地图学:介绍地图的概念和基本种类、地图投影的原理和方法,教学制图方法并带领学生绘制简单地图。
3、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介绍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环境,如气候、植被、水环境、地形等,以及人类在这些自然环境中的活动,如工农业、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1、任务型学习法:通过任务型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2、讨论和分享:通过课堂讨论和分享,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等配合讲解,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球和地图,提高学习兴趣。
四、教学策略:1、兴趣导入: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2、启发式问题导入:通过启发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案例模拟:通过案例模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估:1、课堂测试:通过课堂测试,检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效果。
2、作业评估:通过作业评估,检测学生对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自我评估:通过自我评估,让学生自我检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激发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小学三年级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位置与分区
小学三年级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位置与分区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位置与分区一、引言地理是小学教育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它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地球和周围的环境。
本节课将以地球与地图为主题,介绍中国地理位置与分区的知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并初步认识中国的大致地理分区。
二、地球与地图的关系1.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是一个近乎球形的天体,它通过自转和公转的运动使得我们所处的地方经历了白天和黑夜的变化,也使得不同地区的气候、季节有所不同。
2. 地图的作用和特点地图是地球的缩影,它通过图形、符号和颜色等方式将地球的信息进行表达,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各个方面。
地图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资源等信息。
三、中国的地理位置1. 东经和北纬中国位于东经73°33′至135°05′,北纬18°03′至53°33′之间。
这个范围使得中国跨越了东半球和北半球,北面与俄罗斯、蒙古接壤,东面临接东海和黄海,南海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相邻,西面与巴基斯坦等国接壤。
2. 陆地和海洋中国是一个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的国家,拥有广袤的领土,陆地面积达到约960万平方公里。
此外,中国沿海还有沿海岛屿,如台湾、海南岛等。
中国还拥有辽阔的海洋领域,海洋面积达到约380万平方公里。
四、中国的地理分区1. 主要地理分区中国可以划分为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内陆地区和台湾岛三个主要地理分区。
(1)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拥有发达的城市和工业基地。
这一地区的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土地肥沃。
同时,东部沿海地区还拥有众多的港口,对国际贸易起着重要的作用。
(2)西部内陆地区西部内陆地区位于中国的西部,地势复杂多样,包括高山、高原和盆地。
主要有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地形地貌特征。
这一地区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天然气、水资源等。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教案含导学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径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本初子午线。
3、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径线和径度。
2、纬线和纬度三、教具地球仪和活动小黑板。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五、教学设计(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下面同学们思考: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2、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分别是多少?(同学回答,老师总结)好,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二、地球的模型(板书)人们要认识地球,研究地球,最好是进行实地考察,但是地球太大了,人们很难看到它的全貌,于是就依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此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模型——地球仪(板书)同学们现在看老师手里拿的就是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在地球仪上用颜色,文字,符号,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
(指图讲解)我们看用蓝色表示河流湖泊,用黄色表示山脉,文字表示名称,用符号表示国界,铁路等。
大家看(转动地球仪)地球每天自西向东的转动,是绕着一根轴在旋转,这根轴就代表地球的旋转轴——地轴(板书)事实上,大家想一想,地球里会不会真有一根轴呢?不是的,地轴只是人们假想的地球旋转轴。
地轴穿过球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同学们看,指向北方的一点,叫北极(板书),指向南方的一点叫南极,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
三、地轴和两极(板书)同学们再看,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我们把它叫做纬线,而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我们就叫它经线,好,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纬线和经线,(配合地球仪来讲)四、纬线和经线(板书)(用移动小黑板列表格对比纬线和经线。
)定义指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圆弧状况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圈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长度就半球而言每条纬线长度都不等,就全球而言,纬度相同的纬线长相等第一条经线长度都相等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首先我们来看纬线和经线的定义,(填写表格)接下来同学们再观察,看一看:(1)所有的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的纬线长度是否相等?(2)我们从地球仪上可以看出,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经线圈呢?(3)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同学回答,老师填表格)好,这个表格填完了,那么同学们应该明确,纬线和经线是不同的,纬线是圆,经线是半圆,经线圈是由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的。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教案设计第一章:地球的认识1.1 地球的形状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
讲解地球的赤道和极点的概念。
1.2 地球的运动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的生活产生的影响,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第二章:地图的基本知识2.1 地图的种类介绍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的分类。
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地图的特点和用途。
2.2 地图的阅读讲解地图的图例、比例尺、坐标系等基本要素。
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
第三章:经纬网3.1 经纬度的概念讲解经度和纬度的定义及其度量单位。
让学生了解经纬度的作用,如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3.2 经纬网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经纬网在地图中的应用,如确定城市、国家的位置。
培养学生运用经纬网判断地理位置的能力。
第四章:地图的绘制4.1 地图的投影介绍地图投影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让学生了解不同投影方式对地图形状和面积的影响。
4.2 地图的绘制方法讲解地图绘制的基本步骤,如地图设计、制图资料准备、绘制等。
培养学生绘制简单地图的能力。
第五章:地图的使用5.1 地图的获取介绍地图的获取途径,如购买、等。
让学生了解如何获取适合自己的地图。
5.2 地图的应用讲解地图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如导航、旅游等。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章:气候和天气6.1 气候的概念讲解气候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气候是某个地区长期天气状态的平均值。
解释气候与天气的区别,强调气候是对长期时间的平均描述,而天气是短期的具体状况。
6.2 气候的影响因素探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通过图表和实例展示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气候的形成。
第七章:天气系统7.1 气压系统介绍气压的概念和气压系统的类型,如高气压和低气压系统。
讲解气压系统如何影响天气,例如高压系统通常带来晴朗天气,而低压系统则与阴雨天气相关。
中考地理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
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并且提高他们理解问题的能力.
项目
内容
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1、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特点。
2、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四季和五带划分。
3、地图的三要素。
记忆并且练习.
教学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四季和五带划分。
2、地图的三要素。
理解记忆并且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4.地球上位置最北的地方在( )
A.温带B.寒带C.北极D.热带
5.地球公转的方向是( )
A.自东向西B.自西向东C.自北向南D.自南向北
6.太阳光的直射点最南到达( )
A.南回归线B.南极圈C.北极圈D.北回归线
7.在公转过程中地球的地轴是( )
A.直立的B.倾斜的C.朝南倾斜D.朝不源自方向8.地球公转的周期是( )
A. 24小时B.一年C. 72小时D. 12小时
9.在地球上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地方在( )
A.寒带B.赤道C.热带D.温带
10.赤道的长度约( )
A.2万千米B.3万千米C.4万千米D.5万千米
11.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是( )
A.北温带B.南温带C.热带D.寒带
12.地球上获得的太阳光热量少,终年严寒的地区是( )
《地球和地图》
章节(课题)名称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学时
1
总课时
8
三维目标
知识
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会判断地球上某一点的经纬度,掌握半球的划分。
3、理解记忆自转的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4、理解记忆公转的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5、理解记忆地图的三要素。
地球与地图章复习(第1课时)参考教案
《地球和地图》教学方案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参数描述地球的大小。
3.运用经线与经度图、纬线与纬度图,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4.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会利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2.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划分。
3.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教学难点】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三、教学策略地球和地球仪部分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学会判读经纬度,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内容。
其中,地球的形状、大小较易理解和掌握,而经线、纬线的特点和经纬度的判读较为抽象,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应借助图像、地图、地球仪等让学生有直观的认知,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经纬网判读、地球运动的相关内容。
四、教学流程示方向、形状、长度、数量、相互关系等任务四:纬度的划分说出纬度的划分方法:度数起点、度数范围、表示方法、半球划分任务五:经度的划分说出经度的划分方法:度数起点、度数范围、表示方法、半球划分环节三:攻克难点任务一:认识经纬网的构成——经纬线【小组讨论】利用前面所学的经、纬线知识,找出经纬网中的经线与纬线,总结经纬网定位的原理。
通过不同形式的经纬网,学会经纬网定位任务二:学会在经纬网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1.方格状经纬网2.侧视经纬网3.俯视经纬网读图,写出A、B、C、D、E、F点的经纬度。
环节四:试题精炼发布针对不同知识点的易错题及中考真题练习。
讲评完成练习通过习题巩固所学五、当堂练习1.小明同学绕地球最大周长行走一圈,每天走50千米,你认为他最少需要多少天才能走一圈( )A.80天B.160天C.800天D.1600天2.读图,填空:(1)人们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平均半径在图中用字母表示,约_____千米;赤道在图中用_____表示,约______千米;地球表面积约______平方千米;(2)地球围绕______自转,它与地球表面最北端相交的点叫_______,与地球表面最南端相交的点叫________。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仪和地图》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仪和地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地球与地图》第三节《地球仪和地图》。
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仪的构造与使用,地图的种类和用途,如何使用地图,以及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符号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仪和地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
2. 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符号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重点:地球仪和地图的基本知识,以及它们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各种地图、教学PPT。
2. 学具:学习地图、画图工具、直尺、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1)地球仪:介绍地球仪的构造、使用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
(2)地图:讲解地图的种类、用途,以及如何使用地图。
(3)实践操作:分发地图,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符号。
3. 例题讲解:结合地球仪和地图,讲解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地图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球仪的构造与使用2. 地图的种类和用途3. 地图的使用方法比例尺方向符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2)列举三种地图的种类及其用途。
A. 量出地图上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
B. 标出地图上的方向。
C. 解释地图上的符号。
2. 答案:(1)地球仪的构造:由球体、底座和支架组成。
作用: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如地形、气候等。
(2)地图的种类和用途:自然地图:反映自然地理环境,如地形图、气候图等。
社会经济地图:反映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如人口分布图、交通图等。
专题地图:反映某一特定领域,如旅游图、教育资源图等。
(3)练习题答案见练习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与地图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与地图教案教案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地球的大小是多少?2. 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以及赤道和极半径的差异。
3. 地球的转动引起的形成地球的不规则形状。
4. 中国地区的经度和纬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椭球体形状以及大小。
2. 掌握地球赤道半径、极半径的概念和数值。
3. 理解地球的不规则形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4. 了解中国地区的经度和纬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地球的椭球体形状和大小的理解。
2. 地球自转引起的地球形状不规则化的认识。
3. 经度和纬度的概念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1. 教师讲解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兴趣。
2. 利用教材、多媒体等展示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3. 小组合作,进行问题讨论和答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并提问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知。
2. 概念讲解:通过讲解和展示,介绍地球的椭球体形状和大小,并解释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以及两者的差异。
3. 原因分析:讲解地球不规则形状的原因,引入地球的自转概念,并解释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4. 练习与讨论:设计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思考和解答,激发学生思维,同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5. 经度与纬度:通过地图展示介绍中国地区的经度和纬度,并解释其作用和重要性。
6. 总结归纳:通过讲解和讨论,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关键概念。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引导,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中学地理课程设计》教案
《中学地理课程设计》教案一、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1 地球的认识学习地球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
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其对地球气候和季节的影响。
1.2 地图的阅读与制作学习地图的基本要素,包括比例尺、坐标系、图例等。
掌握地图的阅读方法,包括方向、距离和面积的判断。
学习地图的制作技巧,包括绘图软件的使用和地图的设计。
二、第二章:自然地理2.1 气候系统学习气候的形成因素,包括纬度、海陆分布和地形等。
理解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包括热带雨林气候、草原气候等。
2.2 地形与地貌学习地形的分类,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等。
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第三章:人文地理3.1 人口与城市学习人口的增长与分布,以及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理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城市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3.2 农业与工业学习农业的分布和主要农作物,以及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理解工业的分类和分布规律,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四、第四章:中国地理4.1 地理特征与分区学习中国的地理位置和面积,以及中国的地理特征。
理解中国的地理分区,包括东北地区、华北地区等。
4.2 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分布和利用,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理解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
五、第五章:世界地理5.1 地理分区与主要国家学习世界的地理分区,包括亚洲、欧洲、非洲等。
了解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人口和经济发展状况。
5.2 国际组织与合作学习国际组织的作用和影响,包括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
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在国际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六、第六章:经济地理6.1 经济发展与地理因素学习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包括资源、市场、交通等。
理解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和影响。
6.2 贸易与交通学习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地理分布,以及贸易路线的重要性。
理解交通网络的布局和功能,以及交通工具的种类和优缺点。
202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202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仪的结构及其使用方法。首先,介绍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其次,阐述地球仪的构成,如经纬线、刻度、比例尺等,并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学习。
3.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地球的自转、公转以及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地球仪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使用地球仪查找某一地区的位置。
2. 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了解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学生已经在小学阶段接触过简单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基本概念、自转和公转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已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地球仪的简单使用。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多样化的学习风格,有的学生擅长视觉学习,有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还有的学生喜欢通过讨论交流来掌握知识。
2. 教学活动设计:
(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地球仪实物,引发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探究活动:将学生分组,每组观察地球仪,讨论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比例尺等要素,并尝试运用地球仪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三年级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位置与分区
小学三年级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位置与分区一、引言地理学是研究地球的形态、结构、气候、人类文化和各种自然现象等的科学。
了解地球与地图及其在中国的位置和分区对于小学三年级孩子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我们居住的国家和世界。
二、认识地球与地图1. 地球是什么?地球是我们生活在上面的巨大行星,它由陆地和海洋组成。
我们生活在一个叫做“亚欧大陆”的大陆上,也被称为“欧亚大陆”。
2. 地球的形状从外面看,地球像一个巨大的圆球。
但实际上,它略微扁平,在极点周围稍微向内凹陷。
这样的形状被称为“椭圆体”。
3. 地球与太阳关系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成为一个叫做“公转”的运动。
而同时,地球也在自己轴线周围旋转,这被称为“自转”。
公转和自转共同决定了白天和黑夜以及四季变化等现象。
4. 什么是地图?地图是把真实的地球表面缩小成平面上的图案,用来表示和观察地球各个地区的工具。
我们可以通过地图了解国家、城市、山脉、河流等地理信息。
三、中国地理位置1. 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濒临太平洋。
它是世界上第三大国家,与14个邻国接壤。
从北到南,中国的边境线连绵不断,与俄罗斯、朝鲜、蒙古等国相邻。
2. 中国的主要陆地和海岛中国陆地广袤,包括西藏高原、内蒙古草原、青藏高原等众多自然景观。
此外,中国还拥有诸多美丽的海岛,如台湾岛、海南岛等。
3. 中国周边的重要海洋中国四周环绕着许多重要的海洋。
东海是我国最重要的一个海洋之一,位于华东沿海;南海则位于广东和海南一带;黄海则位于韩国和中国之间。
四、中国地理分区1. 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区是指靠近海岸线、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这些地区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便利的交通,如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江三角洲等。
2. 中部工业发展区中部工业发展区位于中国中部,包括河南、湖南、河北等省份。
这些地区以丰富的资源为基础,发展出多个重要工业基地,并在经济上取得巨大成就。
七年级地理下册的全册教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的全册教案一、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图的种类及使用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探索地理的兴趣。
2. 教学内容2.1 地球的形状: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椭圆形状。
2.2 地球的运动: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学生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换的原因。
2.3 地图的种类及使用方法:介绍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教授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地图。
3. 教学重点与难点3.1 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图的种类及使用方法。
3.2 难点:地球的运动。
4. 教学方法与手段4.1 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法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
4.2 使用地球仪、地图等教具,增强学生直观感知。
5. 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的形状,引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5.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的运动,使学生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换的原因。
5.3 实践操作: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观察地球的运动。
5.4 地图的使用:介绍地图的种类及使用方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地图。
5.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球的运动。
二、第二章《世界地理》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包括各大洲、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探索地理的兴趣。
2. 教学内容2.1 亚洲:介绍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
2.2 欧洲:介绍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
2.3 非洲:介绍非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
2.4 大洋洲:介绍大洋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
2.5 南北美洲:介绍南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
3. 教学重点与难点3.1 重点:世界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与地图一、地球与地图(一)地球: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仪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其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二、经纬网(一)地球经纬网概况经线纬线概念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地球仪上同赤道平行的线形状半圆圆长度相等,约2万千米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赤道最长,约4万千米;60°N是赤道长度的一半相互关系所有经线都相交于极点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间隔任意相邻两条经线间的间隔在赤道上最大任意相邻两条纬线间的间隔处处相等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本初子午线赤道、回归线(23°26′)、极圈(66°34′)。
中纬度和高纬度划分分布规律划分半球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180°东经度的度数越向东越大,西经度的度数越向西越大20°W~0°~160°E为东半球,160°E~180°~20°W为西半球纬度从赤道向南、向北各分90°北纬的度数越向北越大,南纬的度数越向南越大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地图上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除0°和180°经线外,其余经线都能准确区分是东经度还是西经度。
4.北半球某地的纬度数=该地夜间看北极星的仰角5.常用经纬网图:侧视图、俯视图、圆柱投影图(二)经纬网的判读与应用1.定“位置”地球仪上,经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确定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地理坐标——纬度、经度)。
2.定“对称点”(1)关于赤道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同,纬度相反,数值相等。
如A(40°N,20°W)与B(40°S,20°W)。
(2)关于地轴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对,和为180°;纬度相同,如A(40°N,20°W)与C(40°N,160°E)(3)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对跖点):经度相对,和为180°,纬度相反,数值相等,如A(40°N,20°W)与D(40°S,160°E)。
3.定“方向”⑴方格状经纬网图①确定南北方向:在南北半球的两点,北半球在北,南半球在南;同在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北;同在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南。
②确定东西方向:同在东经度,经度值大者在东;同在西经度,经度值大者在西。
若分别在东西经,经度和小于180°,E在东,W在西;否则E在西,W在东⑵弧线式经纬网图(以极点经纬网图为例)①如两点位于同一纬线上,根据自转方向判断②如两点位于同一经线上,根据极点位置判断③两点既不在同一经线上,也不在同一纬线上,根据以上原理分别判断东西、南北方向,再综合判断。
如图:①如右图中A、B两点位于同一纬线上,根据自转方向判断B在A的正东方。
②B、C位于同一经线上,根据极点位置判断C位于B的正南方。
③C、A既不在同一经线上,也不在同一纬线上,根据以上原理分别判断东西、南北方向,可确定C在A的东南方。
4.定“距离”⑴根据纬度差定经线长度:同一经线上纬度相差1度的经线弧长度约为111千米,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只要知道两地的纬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⑵根据经度差定纬线长度:在纬度为φ的纬线上,每相差一个经度的纬线弧长度约是111·cosφ千米。
(3)图中BC的距离可根据勾股定理大体估算出。
注意:纬差法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正午太阳高度相差多少,纬度相差多少。
5.定“最短航向”和最短航线的计算地球上两点间最短航线为球面最短距离,即经过两点的大圆劣弧长度。
(注:所谓大圆指过地心的平面与球面的交线,尽量选择经线圈、赤道、晨昏圈等)⑴同一经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经线上,即最短航程为纬度差x 111千米,最短航线向正北或正南。
两地处于赤道上,最短航线在赤道上,即最短航程为经度差x 111千米,最短航线向正东或正西。
⑵若两点的经度差等于180°,过这两点的大圆便是经线圈,过两极点为最短航程。
具体又分为三种情况:①同位于北半球,最短航线方向一定是先向北,过极点后再向南;②同位于南半球,最短航线方向一定是先向南,过极点后再向北;③两点位于不同半球,需先确定过哪个极点的为劣弧,再进行分析。
出发地与目的地不在同一经线圈上,过两点的大圆不与经线圈重合,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这个大圆的劣弧段长,分析方向变化要看劣弧的走向。
(3) 若两点经度差不等于180°,则过两点的大圆与经线圈斜交,其最短航线不经过极点,如右图所示,具体分为两种情况:①同在一个半球时(南半球或北半球),先向靠近所在半球极点方向偏,再向远离极点方向偏,由西向东或由东向西的方向不变。
例如图中由P到Q的最短航线为:先向西北,再向西南;同理由P′到Q′的最短航线为:先向东南,再向东北。
两地处同一纬线上,经度差不等于180°,最短航线趋向极点——在北半球最短航线先偏北再偏南;南半球先偏南再偏北。
②位于不同半球时需判断哪一段为劣弧段。
注意:若两点之间经度不同、纬度不同,但有的度数相差不大,,计算时需要进行模糊估算,一是可以先假设两地的经度相同或纬度相同,然后在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或缩小;二是可以先算出比例尺,进而算出两点之间的距离。
例:北半球两点的大圆劣弧如下左图所示,应是向高纬(或者向极点弯曲),所以若从E到F,则先东北—东—东南,若F向E,则西北—西—西南,南半球的大圆也应向高纬弯曲,如下图中G到H,先东南—东—东北,H到G,则西南—西—西北。
6.定“范围”⑴相同纬度且跨经度数相同的两幅图,其所示地区的面积相等。
⑵跨经纬度数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
⑶图幅相同的两幅图,中心点纬度数相同,则跨经纬度越广,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
【习题精炼】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分布。
(1)长城站(62°13′S)、中山站(69°22′S)、昆仑站(80°25′S)、黄河站(78°55′N)四科考站中距极点最近的为________。
相距最近的两科考站之间的距离约为________千米。
(2)黄河站位于中山站的________方向,昆仑站位于长城站的________方向。
材料二某人幻想从(24°S,59°W)入地,并始终保持直线前进。
(3)当他穿越地心钻出地球另一端时,最可能哪种景观( )(4)当他以垂直地轴方向前进,钻出地球另一端时,最可能看到________景观。
答案:(1)昆仑站 1 200 (2)西北东南(3)A (4)B【解析】第(1)题,昆仑站纬度最高,距极点最近。
四站中,中山站和昆仑站相距最近,大约有11个纬度差(经度差最小),距离约为1 200 km。
第(2)题,根据经纬网确定各站点之间的相对位置。
第(3)题,图A为竹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景观;图B为仙人掌,仙人掌为干旱气候下的植物;图C为针叶林,是亚寒带植被;图D为椰子树,是热带植物。
(24°S,59°W)以地心为中心的对称点为(24°N,121°E),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适于竹林发育。
第(4)题,(24°S,59°W)以地轴为对称轴的地理坐标为(24°S,121°E),该地地处澳大利亚西部,为热带沙漠气候,适于仙人掌生长。
2.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可用于定位、导航。
若在甲、乙两地GPS接收机显示的经纬度坐标显示为甲(69°22′24″N,76°22′40″E),乙(80°25′01″N,77°06′58″E)。
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甲、乙两地的直线距离约为( )A.820千米 B.1 020千米 C.1 220千米 D.1 420千米(2)甲在乙地的( )A.西北方 B.西南方 C.东北方D.东南方(3)晴朗的夜晚,同一时间两地观测到北极星的状况是( )A.两地都刚好露出地平线 B.甲地看到的北极星仰角大于乙地C.甲地看到的北极星仰角小于乙地 D.都看不到北极星解析:第(1)题,两地点经度相差很小,可模糊定在同一经线上。
两地纬度相差约11度,同一经线上,每个纬度差的水平距离约为111 km。
第(2)题,甲、乙两地同在北纬度,甲纬度小,在乙地南方;甲、乙两地同在东经度,甲地度数小,在乙地西方。
综合判断甲在乙地的西南方。
第(3)题,经度大致相同,同一时间北极星出现的方位大致相同;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
3.(2014·温州模拟)读经纬网图,回答(1)~(2)题。
(1)设A、B两地和A、D两地之间的最短距离分别为S1和S2,则( )A.S1=0.5 S2 B.S1=S2 C.S1=1.5 S2 D.S1=2 S2(2)若一架飞机从B点起飞,沿最短的航线到达C点,则飞机飞行的方向为( )A.一直向东B.先东北再东南 C.一直向西D.先东南再东北解析:(1)从图中可知A、B两点同位于60°N纬线上,且两地经度相差180°,位于同一经纬圈上,因此两地最短距离应为经过北极点的大圆,两地相差60个纬度,距离S1为6 660 km;A、D两点同位于135°W经线上,两地跨60个纬度,距离S2应为6 660 km,由此可知S1=S2,故选B。
(2)从图中可知B、C两点都位于60°N纬线上,且B、C之间相差90个经度,故两地最短的航线方向应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4.读地球表面某区域的经纬网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M点在O点的________方向,N点在O点的________方向。
(2)若某人从M点出发,依次向正东、正南、正西和正北方向分别前进200千米,则其最终位置 ( )。
A.回到M点B.在M点正东方C.在M点正西方D.在M点东南方(3)M和N两点的实际距离约是 ( )。
A.4 440千米B.3 330千米 C.2 220千米D.1 820千米(4)若一架飞机从M点起飞,沿最短的航线到达N点,则飞机飞行的方向为 ( )。
A.一直向东B.先东北再东南 C.一直向西D.先东南再东北(5)图中甲、乙、丙三个区域的图上面积相等,实际范围的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
答案(1)正北东北(2)B (3)C (4)B (5)丙>乙>甲三、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一)地图上方向的判读1.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指向标定向法:一般地图上指向标箭头指示正北方向3.时针法:俯视图中,结合地球自转方向,北半球逆时针指向东,南半球顺时针指向南4.海陆轮廓法:极地为孔雀状大陆表示南极,极地为海洋表示北极5.经纬度法:①经度法:E + 为东,- 为西;(劣弧定律)W + 为西,- 为东;若两地分属东西经,经度和小于180°,E在东,W在西;否则E在西,W在东②纬度法:N + 为北,- 为南;S + 为南,- 为北6.其他定位法:北极星指示正北方(看到北极星的地点一定在北半球;看到北极星高度大的地点纬度大于看到北极星高度小的地点的纬度,位置靠北);北半球树木年轮密集一侧为北;北半球中纬度,正午日影朝北;……(P2)(二)比例尺1.距离的计算2.比例尺大小的比较3.地图上坡度的判定:坡度=相对高度 / 水平距离(P3)四、等高线地形图部位地形等高线图中的表现特点A山顶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数值由外向内变大(一般图中有▲注记)B山谷等高线向数值增大的方向弯曲,凸向高处,一般成为河谷C山脊等高线向数值减小的方向弯曲,凸向低处,一般成为分水岭D陡崖多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E鞍部两个山峰等高线之间的区域,两侧均为闭合的等高线,山谷的最高处,山脊的最低处(一)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同线等高等高线上所标注的高度为当地海拔高度同图等距等高距为相邻两条等高线的垂直距离等高线关系等高线不相交也不重合(陡崖处除外) 等高线疏密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的陡缓(密陡疏缓)曲度不同等高线弯曲程度不同,弯曲程度较大的地方(山脊或谷地)地势起伏较大;弯曲程度较小的地方地势比较平缓(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技巧1.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差)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