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明治维新的成功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两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分别发生在日本的明治时代和清末时期。
这两个事件在改革思想、政治影响力、社会动员和历史背景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导致了它们的成败原因也不同。
明治维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明治维新的理念与实际相符。
明治维新的核心思想是实行民主政治、尊重人权和实现现代化,这与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发展需求相吻合。
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们积极吸收西方文化和制度,充分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在政策和制度改革上实现了积极的创新。
第二,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们统一了行动。
明治维新开始于1868年,当时的日本国内存在着诸多冲突和对立,包括封建主义和改革派之间的矛盾,各种地方势力的争斗等。
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们成功地进行了联合,共同推进了改革,这为其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治维新实行了积极的外交政策。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迅速赶上了西方列强的步伐,通过与外国的接触和交往,加速了自身的现代化进程。
与此日本还成功地以军事手段保卫了自己的利益,如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了清朝,成功夺取了台湾。
第一,戊戌变法的理念与实际脱节。
戊戌变法尽管也有一些积极的改革措施,如实行宪政、建立警察机构等,但其改革思路主要基于保守派官僚的观点,与当时国内的现实需求相脱节。
戊戌变法也未能引入西方的成功经验,从而没有形成一种系统的改革方案。
第二,戊戌变法遭到了强大的反对力量。
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所触及的利益集团庞大而强大,如地主、官僚、军队等,他们对改革充满了敌意,甚至采取了明显的对抗措施。
而且,这些反对力量在清末时期已经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格局,包括各种政治派系、军阀势力等,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无法得到有效的执行。
戊戌变法的外交政策不利。
戊戌变法发生在晚清时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列强侵略的困境中,政府的实力已经大幅削弱。
与此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和压迫已经迫在眉睫,戊戌变法所提出的改革措施难以突破列强的压力和影响。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元素
本文是对“明治维新成功元素”的研究每一次伟大的历史变革,都会有许多必然的或者是偶然的因素。
我认为明治维新的成功归因于三个方面:宽松的世界环境,日本的民族性格,武士阶级的作用。
宽松的世界环境可以说是偶然因素,而日本人的民族特性和武士对维新的作用就属于必然因素(这是因为特定的地理环境及民族文化而产生的)。
首先,介绍一下当时的世界形势。
184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为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以英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倾销工业品,将亚、非、拉广大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体系。
而在东亚地区各个国家中,日本没有中国和印度那样的广袤土地,也就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自然不会吸引资本主义国家太多的关注。
而且在19世纪中期以后英法大等资本主义国家多都把心思放在中国身上,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他们认识到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而且尝到了侵略中国后的“大餐”,自然不会在意日本的那一点点甜头。
其次,是日本的民族性格。
历史上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从未间断,特别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发展及其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
例如:唐朝时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学。
日本大量派遣留学生来唐学习。
元朝时日本从中国招聘雕版印刷师,来发展日本印刷业。
至于西方文化对日本的影响那就是19世纪的事了。
为什么日本人会这么快的接受并会利用外来的先进事物呢?答案有这么几个:日本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民族,自古以来不懈地追寻着自己的大国梦。
日本还是一个善于学习模仿的民族,凡是国际交往中崇拜和攀附的对象,都是其学习模仿的主要对象。
而且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大规模吸收引进,往往是在异文化的压力之下与之对峙、较量并失利之后进行的,而滋养其成长、强盛的异文化,后来又往往被当做迈向更高目标的垫脚石(明治维新就是个典型,当日本逐渐意识到他们从中国大唐以后学来的文化已经不能适应历史潮流时,就果断的放弃。
而中国,由于几千年来得大国地位,一直是东亚唯一大国,一直作为文化的输出国,所以难以接受落后的事实。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和日本两个东亚国家面对列强侵略与困境所进行的两次改革运动。
虽然两者的目标都是要摆脱国家的腐败与不发达,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他们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和手段,最终也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明治维新是日本19世纪末期的一场社会革命,主要由士族阶级发起,最终推翻了幕府政权,建立了天皇制度,实行了现代化改革。
相比之下,戊戌变法是中国清朝晚期的一次政治改革,主要由新兴士人发起,旨在改革封建政治制度,实现政治革新和军事强化。
明治维新之所以成功,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日本幕府政权的内部分裂为明治维新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幕府内部存在着权力的争夺和派系之间的冲突,使得士族阶级能够利用这一矛盾切入,形成了推翻幕府的共同理念和行动纲领。
明治维新中的中央集权和强化国家机关的改革措施为日本实施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大力推行了一系列现代化改革,包括农田改革、教育改革、工业化以及法律制度的建立等,使日本逐渐摆脱了封建落后的状态,形成了一个具有现代化军事和工业基础的国家。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政府注重国际经验的吸收和借鉴,积极寻求与西方国家的合作,取得了权利平等的对外关系。
他们从外国引进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以及西方国家的制度和管理经验,在相应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与此相反,戊戌变法虽然也有一定的先进思想和点子,但最终却未能取得成功。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戊戌变法采取了激进的改革措施,忽视了社会的特殊条件和现实的政治局势。
变法运动基本上是一以贯之的改革,试图以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现代化和政治革新,这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清朝政府对于变法运动的态度迟疑不决,无法坚定地支持变法派的改革措施。
清朝政府内部存在着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间的斗争,加之外界的压力和干涉,使得清朝政府的决策不够果断,无法全力支持变法运动,最终导致了变法的失败。
戊戌变法的推进过程中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的执行力。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_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有哪些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_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有哪些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民族危机,在短时间内成为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强国,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
日本明治维新的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特殊的政治结构,封建社会离心力量的强大即西南诸藩、农民阶级、豪农豪商和中下级武士为核心革新力量的成长;资本主义一定程度的发展,"置产兴业"政策的实施,兰学的传播,以及明治政府推行的"文明开化"政策和日本人的民族精神等。
众所周知,日本和德国一样虽然在国家统一后立宪,但宪法仅仅是给自己装门面的幌子而已。
因此,德意志帝国覆灭后建立的魏玛共和国也仅仅是昙花一现,随后又出现了希特勒的第三帝国。
日本的情况也一样。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宪法没有给国民带来什么权力,所以,大危机后日本政府的极权更是变本加厉。
两国的民主体制是经过血腥战争的洗礼,经过英美的外科手术才得以建立的。
那么,日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回答是因为它的私有化。
中国也有私有化。
秦汉以来特别是两宋以来中国的土地一直是私有的。
所以,在20世纪初革命派攻击所谓封建制度时,康有为说:“吾国久废封建,自由平等已两千年,与法国之十万贵族压制平民事不相类。
”然而,中国的土地私有向来不是稳固的日本实现了土地私有。
重要的是,在更为重要的工业部门它也实现了私有而不像中国的洋务派主张由国家垄断。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国营工厂拍卖就是典型的例子。
福泽谕吉也说“政府若为了富国,就认为可以做任何事情,与人民从事相同的寻常事业,甚至与人民竞争工商之成败,其弊极矣。
”1、日本人文化崇尚团结,日本注重教育这是总所周知的,注重学习,民族性具有相当活力。
鸦片在中国盛行,但在日本并不盛行,很能看出中日两国民族的精神面貌的不同。
2、日本自古以来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并不稳固。
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恢 复 王 权 的 口 号 推 进 维 新 改 革 ,而 明 治 天 皇 其 实 也 是 借 助 的 维 新 派 的 力 量 从 幕 府 手 中夺 回 了 国 家 的 控 制 权 。 可
以 说 明 治 维 新 是 伴 随 着 改 朝 换 代 进 行 的 。幕 府 统 治 在 日 本 延 续 了 3 0 年 , 皇 的 权 力 被 幕 府 架 空 , 皇 朝 廷 名 0多 天 天 存 实 亡 。 是 “ 皇 神 授 ” 意 识 形 态 在 E本 人 心 目 中 具 但 天 的 l 有 根 深 蒂 固 的 地 位 . 即 使 幕 府 将 军 也 不 得 不 承 认 天 皇 的 权 威 及 其 存 在 。 治 天 皇 重 新 获 得 权 力 , 翻 的 是 被 人 民 明 推 认 为 是 祸 国殃 民 、 败 无 能 的 幕 府 政 府 。 此 天 皇 的 权 威 腐 由
也 出 现 了 洋 务 运 动 , 1 9  ̄ 的 中 日 甲 午 战 争 宣 告 了 中 而 85g 国 洋 务 运 动 的 失 败 , 展 示 了 日 本 明 治 维 新 的 成 功 。 为 也
什 么 亚 洲 诸 国 只 有 日本 通 过 维 新 走 上 君 主 立 宪 、 国 强 富
日本 的 官 吏 的 选 拔 及 任 免 遵 循 门 阀 和 世 袭 制 。 日本 的 武士 按 照 门第 高低 划 分 成 了2 多 个 等级 。幕 府及 各 藩 0
维 新 改 革 , 者 维新 的思 潮 , 没有 一 个 能 够 通过 维 新 改 或 却 革 完 成 强 国 之 梦 。 1 世 纪 6  ̄ 代 发 生 在 日本 的 那 场 变 革 9 01 z 到 底 有 什 么 特 殊 之 处 ? 到 底 为 什 么 整 个 亚 洲 只 有 在 日本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中国和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国家,但都对两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对这两个事件的成败原因进行简要对比分析。
首先,明治维新是指日本在19世纪末通过政治改革和现代化措施快速实现近代化的过程。
而戊戌变法则是指中国在19世纪末为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而进行的一系列措施。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明治维新在日本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结果,而戊戌变法在中国则以失败告终。
其次,明治维新的成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明治天皇的领导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治维新的成功离不开明治天皇的坚决决策和强有力的领导。
其次,明治维新的推动力量来自于政治和军事的变革。
政治上,明治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新法律,废除封建制度,推行民主制度和官僚体制的改革。
军事上,明治政府进行了现代化的军队建设,并通过明治维新战争巩固了政权。
此外,明治政府还积极引进了西方的科技和文化,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戊戌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却很复杂。
首先,外部压力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时,中国正处于列强的争夺中心,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武力威胁,对中国进行了侵略和割地,对中国现代化的努力造成了严重影响。
其次,内部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因素之一。
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和封建观念的束缚,导致了政治改革的困难和阻力。
此外,由于政府内外的腐败和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戊戌变法在短暂的时间内就被推翻。
综上所述,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主要来自于各国的政治、军事、社会和外部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明治维新的成功离不开领导力和政治决策的正确,以及积极的现代化措施和开放政策。
而戊戌变法失败则是因为外部压力和内部问题导致的政治动乱和腐败,以及对改革的阻力。
这两个事件的经验教训,对于两国的现代化进程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中国和日本两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们的成败原因影响了两国的历史发展和国家命运。
明治维新是指1868年日本维新运动成功,推翻了幕府体制,建立了明治政府,打破了封建社会的束缚,开启了日本从闭关锁国向现代化国家的转变。
戊戌变法则是指中国清朝在1898年进行的一系列变法措施,旨在推进现代化改革,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日本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压力。
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幕府的腐败,日本内外形势严峻。
日本国内大量农民和士族积极要求变革。
茶饭无心,所谓的“饥荒”被西方国家称之为对外领土主权的威胁。
1866-1868年间,日本内战频们戏,乱局不断。
由于国内国际形势的压力,形势迫使士族和自由民等政治力量通过联合起来对中央幕府体制进行了一次根本性的变革,最终取得了胜利。
与此不同,戊戌变法迅速失败的原因多方面。
变法措施实施得过于急切。
当时的清政府通过戊戌变法试图解决当时中国面临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危机。
由于改革措施推行得太急,没有深入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导致了很多改革措施的失败和反对声音的迅速兴起。
清政府对于变法的态度和行动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尽管清政府承诺支持变法措施,但实际上却在政治上限制了变法的范围和力度。
在变法过程中,清政府并未能够形成统一的政策和措施,导致各地官员的抵制和拖延变法实施的进程。
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保守性也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传统社会一直强调稳定和秩序,对于改革变革持保守态度,这就给了改革者很大的阻力。
尤其是戊戌变法中提出的一些激进的改革措施,如推行西式教育、废除科举制度等,引起了传统保守势力和知识界的激烈反对,最终导致了变法失败。
外部力量的干预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因素之一。
当时的列强国家,特别是日本和俄国,对于中国的变法活动持有不同的态度。
部分列强国家支持变法,但也有些列强利用中国的内政混乱来达到自己的利益。
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维新的成功与失败
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维新的成功与失败十九世纪,欧美国家通过先后两次工业革命,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均处于领跑状态。
由于需要大量的原料和市场,这些殖民力量开始渗入东方国家。
六十年代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一举成为世界强国,然而三十年后中国的戊戌维新却以失败而告终。
同为封建君主领导的资本主义性质改革,结果却恰恰相反,其原因值得深究。
首先是社会背景方面的差异。
当时的日本已经出现家庭手工业,出现了“雇佣工人”制度,形成了初级的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
尤其是1854 年《日美亲善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日本封建经济基础进一步动摇、瓦解。
而且商人阶层力量逐渐增强,呼吁政治体制改革。
日本人一向是追求民族独立,美国的入侵又加了一把火。
反观中国,虽然19 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形成一定的社会基础,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依然处于主导地位,小农经济依旧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桎梏。
1894甲午战争,被日本打败,清政府意识到只靠经济上的洋务运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落后,于是出现了要求从政治体制上进行变法维新的声音。
但是清政府竟然在慈禧太后的指挥下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导致中国封建势力更为强大,资产阶级没有话语权。
在领导力量上两者也有显著不同。
明治维新是以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为骨干,以中上层武士为领导的,他们发起了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后,由民治天皇掌权,二者形成合力。
所以明治政府实际上是一个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拥有财权和军权,实力雄厚。
中国的维新派以康,梁为首,本身力量脆弱,没有什么话语权。
他们仅仅是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外加寻求支持的对象主要是朝廷中部分洋务大臣,这些人本身改革愿望不强烈,态度摇摆不定。
而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仍然掌握着大权,封建制度根本没有触动。
另外领导者素质也有较大差异,日本维新派的部分领导人参与过藩内的政治改革,有丰富的政治经验;中国维新派康、梁等都是些读书人,虽有进步的思想和丰富的知识,却缺乏行政经验和政治谋略。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8.4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1.时代和国际环境
明治维新时,世界处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到来,西方列强的侵略矛头主要指向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运动的兴起,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牵制了西方列强的势力,为日本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2.国内因素
(1)政治体制:日本的封建领主制潜伏着很大的离心力,维新派的尊王倒幕号召客观上符合建立民族国家和统一国内市场的要求,以大阪为中心的国内统一市场逐步形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思想文化传统:日本知识分子易于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科学技术在日本传播快、普及早,并与自身民族文化融合,对维新运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改革的主观因素
(1)领袖人物:改革派骨干多为资产阶级化的知识分子,具有政治斗争经验和政治才干。
(2)国家政权:明治政权掌握在改革派手中,改革成为政府的一致行动和基本国策,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3)人民群众:倒幕派重视利用人民的力量,终于推翻了幕府统治。
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明治维新是日本资产阶级在19世纪中后期掀起的一场规模宏大的近代化运动。
它是日本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伟大历史转折点,使日本结束了260多年的封建幕府统治,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维护了国家独立(“完全独立更绝无仅有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与欧美列强并驾齐驱的国家,成为东方一颗耀眼的“慧星”。
明治维新的成功被誉为“世界奇迹”。
为什么名字微信可以成功呢?以下就是店铺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一、外在因素:1、良好的国际环境。
当时中国等亚洲各族人民反封建主义、反殖民主义的斗争方兴未艾,牵制和削弱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对日本的入侵和干涉;美国当时忙于国内的南北战争,德、意处于统一的高潮,俄国也在进行农奴制改革,同时,他们对日本的政策各怀鬼胎,没有达成一致;另外,西方列强同日本封建势力的勾结尚不深。
所有这些,使明治维新发生之时有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2、西方科技文化的影响,加快了维新成功的步伐。
早在幕府末期,日本西南地区就通过长崎港同荷兰人保持贸易关系,一些知识分子通过荷兰人的介绍,学习西方科技,了解世界的政治局势,研究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思想,并提出要求模仿荷兰制度在日本实行社会改革的政治主张,这些兰学家的改革主张对后来的明治维新运动起了很大影响。
二、内部因素:1、特殊的地理环境及独特的日本文化(易于接受外来文化的民族性格)环海隔绝,给日本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之一就是岛国文化特有的一种孤独感。
岛国都有孤独感,欧洲的英国也是如此,只是英国自古以来就与欧洲大陆保持密切的关系,也被欧洲大陆各国所认同,以此其孤独感要弱得多。
而“日本则孤立与亚洲大陆远甚于英国孤立于欧洲大陆”,因而孤独感更加深重。
环海封闭与孤独感使日本民族不仅具有内向心理特征,而且“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
(而中国则面积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自然条件相差甚巨,除沿海沿江部分地区外,其他地方交通一般比较困难,所以,即使列强发动侵略战争乃至攻陷京城,各省的内陆仍然至为安全,绝少激起普遍的同仇敌忾的意念。
专业分析--明治维新何以成功
明治维新何以成功19世纪60年代,当东方一系列国家相继沉沦的时候,处于东亚一隅的日本却以明治维新的成功而崛起。
特别是明治维新缘何产生并得以成功的历史因素,可以与中国近代史上之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清末新政等改革运动相比较,从中能找到些中日间的改革一败一成的某些原因。
关于这些因素,可大致总结如下:(1)德川幕府后期,资本主义因素在封建母体中孕育和成长;(2)国内社会阶级关系力量对比的变化;(3)土地结构的差异性,使日本更容易传统的束缚,走上革新、近代化的道路;(4)政府的腐败,指导性政策的失误等等。
纵览明治维新之前的江户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我们可以看出,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崛起,表面上好像是短期突进,其实是长期酝酿的最后爆发。
一、江户时代幕藩统治政体的影响1603年,德川家康在荡平丰臣氏的残余势力后,任“征夷大将军”,在江户设立了幕府。
他根据日本社会多元化的具体国情,逐步在日本推行建立在封建领主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由将军的幕府和大名的藩国构成的封建统治制度”,史称“幕藩体制”。
将军将全国1/4的土地合680万石作为自己的辖地,称为“天领”,且都是些肥沃的土地,又掌握着三大城市:江户、大阪、京都,和唯一进行对外贸易的港口长崎,并拥有对商业的控制权、货币的铸造权、采矿权,以及对全国最大的武装部队8万多兵力的动用权。
另外,幕府依据在“建幕”过程中贡献程度和亲疏关系将全国二百六十多个大名划为“亲藩”、“谱代”、“外样”,并把自己辖地之外的3/4土地分封给大名们相应的石数。
将军成为日本实质上的统治者,“幕府”也就相应地成为实质上的中央政府,日本历史进入了德川幕府时期,又因其“府治”在江户,又称江户时代。
在整个江户时期,幕府为了钳制各藩,防止大各的叛乱,巩固幕府统治的中央政权,颁布《武家诸法度》,“实行了大名轮流到江户侍奉将军一次,其妻子类似人质必须经常住在江户的‘参觐交代’制度”,并陆续施行改易,转封、兵农分离、“领知朱印状”等强硬措施,以及赐姓(松平姓)和联姻的优柔政策。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因素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因素明治维新是指日本在西元1860年代到1880年代间,以维新志士所建新政府为核心的民族统一主义与西化改革运动。
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为什么日本的维新变法成功了?店铺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因素,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因素商品经济和贤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方面,两国有近似的背景。
日本在19世纪中叶,商品经济已经渗入到农村,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受到破坏。
以丝织业和棉织业为代表的手工工场迅速发展,商业资本的崛起促进了国内境一市场的逐渐形成。
中国自明清以来,资本主义萌芽就在理慢发展。
鸦片战争后,尤其是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也不亚于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在沿海地区也比较发达。
但是相对来说,中国是个大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内地与沿海差距很大,所以国内统一市场、商品经济及贤本主义因素的发展等方面,从总体上说又落后于日本。
在改革发生前,两国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都是封建落后的国家。
但是.中日两国的封建制又存在着较大差异。
从经济基础看,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与日本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虽然都是封建制的基础.但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就缓解了很多矛盾,使得商人和高利贷者可以通过购买土地而转化为地主.从而形成了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在经济上的结合,地主土地所有制越来越巩固。
而日本的领主土地所有制禁止土地买卖。
新兴地主所获得的土地是非法的。
这种僵化的土地私有制经不起商品经济的冲击,建立在它之上的幕藩领主阶级的统治自然也容易发生动摇。
从制度方面来看,中日两国的封建政治制度也有很大差异。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而在日本幕藩体制中,藩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
地方大名在自己的藩内拥有军事、行政、税收等大权,这就为反对幕府提供了条件。
地方拥有威胁中央的这些权力在中国自宋代以来就被禁止,明清时期在制度上更加完善。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分析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分析历数世界近代史的重大改革,我首推日本明治维新,他们富国强兵的手段至今令人称道,那场日本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奠定了日本近代化的基础,我认为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国家力量的支持,一场改革能否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推动改革的主体是这个社会的哪个阶层,就明治维新而言,它是由国家力量由政府去推动的,1868年倒幕运动之后,明治天皇开始掌权,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在社会体制,文化,教育,军事,交通,司法,宗教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在国家政权的强力支持下,使得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2这场改革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明治维新除了遭到德川幕府的极少数既得利益者的反对之外,受到了绝大多数日本国民的支持和赞成,民间支持改革的呼声很高,3日本的民族文化在这场改革中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日本自古以来就积极学习外来文化,一向是一个文化的输入国,公元646年的“大化改新”时,它就从中国大量输入文字、制度、宗教、礼仪和商工技艺,所以日本没有那种过于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所以对于改革,日本人没有太过强烈的抵触感,这也是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另外兰学的发展为明治维新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4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当时,工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在欧美各国开展,而日本四面环海,虽无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其包容性正好弥补了这一点,可以说,是大海给了日本现代化的机遇,;5当时杰出人物对这场改革的贡献,所谓英雄促时势,在明治维新这场改革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在政治层面有“前三杰”、、高杉晋作,“后三杰”、木户孝允、西乡隆盛,还有辣腕外相——陆奥宗光,这些人对本国传统和现代文明的融合进行了有效的实践。
在经济层面涩泽荣一功勋卓著,辞官后组织创办了日本第一家股份制银行,并由此开始了自己企业家生涯。
业务遍及金融、铁道、海运、矿山、纺织、钢铁、造船、机电、保险、建筑等众多领域,极大的促进了日本现代化、工业化综上所述,一场成功的改革所需的因素日本基本具备,正是这些原因是日本改革成功,走向了近代化。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明治维新是日本在完成从封建社会向资产阶级改革之后进行的相应的社会改革。
那么在倒幕运动之后,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欢迎大家阅读。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首先便是作为封建社会代表的幕府派实在是不得人心,并且做出了许多闭关锁国的事情,还和欧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种种原因集结在一起便使得倒幕派的力量十分壮大。
再加上日本在幕府年代,其领土是以藩国为单位被分割的,各藩国之间有着绝对的自治权,只是在名义上奉天皇为主罢了,这和我国周朝时候的情形相似,只不过日本藩国的领土面积比较小。
藩国与藩国之间向来有着很难调和的矛盾,因此只要倒幕派一形成,便会有相当一部分的藩国加入倒幕派,使倒幕派的力量迅速壮大。
在倒幕派获得较大的权力,推翻了幕府的统治之后,并且在长时间的封建压迫之下,人民群众对倒幕派的呼声很高,反对幕府统治的农民运动也是层出不穷,此时的幕府早已处于不堪一击的脆弱状态,因此倒幕派能够轻易击倒幕府。
在倒幕派建立政权以后,立马就以天皇为权力中枢建立了新的政权,通过对官职与机构的一系列改革来稳固政权,并且通过这个新的政治体系发布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政策,对日本国内进行了重大改革。
除此之外,当时的西方列强正在合力侵略地大物博的中国,中国军队也是奋起反抗,因此西方众强没有多少时间来压迫日本,这也给了日本一个得以完成维新的机会。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简介明治维新是一场由上而下进行的、以全面西化为形式的改革运动。
在明治天皇于1868年建立了新的政府以后,日本便开始了近现代的政治改革,并且运用英国所使用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大力发展教育,使得民众得到全面的“文明开化”,除此之外还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日本的工业化改造。
日本的明治维新也使得日本成为整个亚洲第一个进行工业化改造的国家,也由于日本的明治维新,日本逐渐成为世界强国之一。
因此日本的明治维新可以说是日本历史上最为重要的转折点之一,也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
【历史知识点】明治维新成功原因和主要内容
【历史知识点】明治维新成功原因和主要内容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1、日本封建统治相对中国来说比较薄弱,因而倒幕派的实力能够发展壮大;2、倒幕派发展壮大以后推翻了幕府的腐败统治,拥立明治天皇实行改革。
3、明治维新实行了全面且行之有效的措施。
4、很重要的一点,日本明治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当时世界总体上还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侵略势头还没有以后那么猛烈,并且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们正忙着侵略中国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因而客观上给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使很多东西得以操作起来。
1、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把全国划分为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免知事。
正式确定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的身份制,农、工、商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并宣布“国民平等”,允许居住、迁徙、择业、婚姻等自由。
2、经济方面:改革土地制度与实施新地税。
明治政府在1873年发布“地税改革法令”,规定按照政府确定的地价每年征收3%的地税币和15%的附加税。
3、社会生活方面:学习西方的三大政策,即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和富国强兵。
(1)殖产兴业:1873年11月成立内务省,与lT部省配合,共同推行殖产兴业政策。
内务省利用国家资金,创办了千住呢绒厂、新町纺纱厂和爱知纺纱厂等近代化的“模范工厂”。
(2)文明开化:建立了近代学校体系,并努力在全民范围内普及初等教育。
(3)富国强兵:军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便是模仿西方,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的常备军。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原因探析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原因探析日本明治维新是19世纪末日本历史上的一次巨大的变革,在很短的时间内,日本从一个封闭的落后国家变成了一个先进的现代国家,拥有了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这次变革的成功,虽然有很多的原因,但是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国元勋的领导和决策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离不开开国元勋如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等人的领导和决策。
他们不仅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高超的军事策略,而且对于国家现代化的概念和前途也有明确的认识。
在维新初期,他们通过一系列的变革,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现代化,军队实力不断增强,经济迅猛发展,从而使日本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二、学习西方的文明和科技在维新时期,开国元勋决定学习西方的现代文明和科技,借鉴西方国家的制度和思想,通过引进人才和技术,使得日本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比如在军事方面,日本引进了欧洲的先进武器和战术,使得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了中国海军。
在经济方面,日本学习了欧洲的工业制度,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从而成为亚洲的经济强国。
因此,西方的文明和科技的借鉴对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改革开放与国家建设维新时期的日本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措施,比如实行平民等级制度,赋予平民更多的政治和社会权利;取消了武士的特权地位,使得社会阶层逐渐平等;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开放了港口,促进了国际贸易等等。
这些措施不仅使得社会更加公平和稳定,也促进了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日本在国家建设方面也非常重视,不断推进现代化的建设,如修建铁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有力地推动了国家的发展。
四、优秀的教育体系在维新时期,日本注重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建设,构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除了普及义务教育外,日本还不断开办各种各样的高等院校和专业学校,以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
这样的教育体系不仅促进了知识普及,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综上所述,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离不开开国元勋的领导和决策,以及借鉴西方的文明和科技,实施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措施和国家建设,以及优秀的教育体系等多种因素。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原因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原因如果说,在19世纪中期以前,日本是中国这位大哥身后模仿的小弟,那么在19世纪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扩张的狂潮之后,日本便远远将自己曾经的老师抛在了身后。
在几乎相同的时间和几乎相同的国情之下,两国都遭受了几乎相同的侵略方式,两国同样做出了变革的尝试。
然而中国的洋务运动,终于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被日本的明治维新倾倒进了黄海,之后的戊戌变法,更是一次被冠上“百日维新”的短寿变法。
中国至此积贫积弱,一蹶不振几十年;日本却趁此“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于是我们要问:为什么如此类似的两个国家会在近乎相同的事件中分道扬镳。
威廉·G比利斯在《明治维新》中斩钉截铁地下了定论:明治维新乃是这一反差的核心所在。
明治维新,几乎所有知道日本的人都会知道这场在1868年发生的变革,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一样,它促成了一个未来的资本主义强国。
彼时的日本,刚刚被美国人的黑船强行打开国门,正如二十几年前的中国一样,内忧外患,国内局势“山雨欲来风满楼”。
在这一紧要关头实施的明治维新为何如此顺利取得了成功?明治维新的背景首先来了解一下明治维新前的日本社会背景。
政治上,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在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德川幕府的控制之下。
德川时代的日本,并没有实行如同中国当时实行的行省制或者之前的郡县制,它其实更像西周时期的中国,地方上的权力由藩国控制,幕府的统治者——将军,凭借着手中的实权控制了天皇,从而挟天子以令诸侯。
幕府通过一系列措施,诸如“交替居住制度”以及削减各个藩国的军力和强迫藩国的统治者大名修建耗时耗力的公共工程的政令,确保了封建集权。
它没有实行像中国一样的强大集权制度,这为之后维新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日本的阶级结构也是很特殊的。
在等级金字塔的顶端是天皇、朝廷贵族、将军和大名,其余的部分则分为四个不断下降的等级:武士、农民、工匠、商人。
这些等级还可以接着细分,这里拿在明治维新中会起到重要作用的武士阶级为例,武士可以分成上、中、下三个等级。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第一,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
日本是封建的幕藩制国家,一方面存在着作为中央政权机构的幕府,因而具有集权政治体制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它的全部领土又被分割为二百多个藩国,保留了由领主在自己藩国内实行统治的政治格局,每个藩的领主都拥有独立的而且是世袭的军政实权,因而潜伏着很大的离心力。
由于一些藩国和幕府长期对立,甚至发生公开对抗,这就为革新势力进行反对幕府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
第二,倒幕派掌握了较大的实权,终于推翻了幕府的统治。
在幕府统治崩溃前,倒幕派已拥有较强的实力,如长州倒幕派已有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奇兵队;反幕府的藩主还纷纷结成联盟;倒幕派把新天皇抓在手中。
特别是民心所向,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的高涨,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也间接支持了倒幕斗争。
幕府已处于内外交困、分崩离析、腐朽不堪的严重危机之中,在最后的决战中,不堪一击。
第三,倒幕派建立政权以后,实行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
明治政府确立后,逐步进行政权建设,把原来以将军为首的幕府领主阶级的封建政权改造为以天皇为首、维新派下级武士为核心、代表资产阶级与地主联合专政的新政权,并通过一系列官制、机
构的改革,使这个政权得到巩固和健全。
然后,由这个强有力的新政权来发布命令,逐步进行除旧布新的各项重大改革。
第四,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压力,使它的国内改革能够在较少的外部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代码:学号:毕业论文题目:简析明治维新的成功——以教育为例系别:专业:年级:指导教师:姓名:完成时间:简析明治维新的成功——以教育为例摘要:19世纪中叶,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自此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
探讨其成功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明治政府实行了成功的教育改革。
明治政府的领导人对现代教育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政府从财力上大力支持教育,国民积极参与和支持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学制19世纪中叶,日本进行了举世瞩目的明治维新。
自此,日本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并且跻身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之林。
对此,英国史学家威尔斯发出感叹并写道:“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在世界舞台上还是微不足道的,但由于明治维新,日本却以惊人的精力和智慧,把它们的文化和组织机构提高到欧洲列强的水平,在人类全部历史中,从来没有一个民族像日本当年那样阔步前进。
”明治维新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维新的领导者们,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放到重要的位置上。
用日本学者的话说:明治维新“为前史未有之大变革,凡百庶政,殆皆创始于是时,而以教育制度为最”。
一、教育改革的基本措施(一)“文明开化”的教育政策明治维新时从1868年到1877年大约十年内,自上而下地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废除封建武士等级特权、废除贱民称号、建立近代义务兵役制,改革地税、创办国营资本主义企业和奖励私人兴办企业,以及改革历法变太阴历为太阳历等等。
这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改革,体现了明治政府的三大政策,即:政治上的“富国强兵”,经济上的“殖产兴业”和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上的“文明开化”。
三大政策中,文明开化是关键,是基础。
所谓文明开化,就狭义来说,主要是指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近代化和普及。
当时明治政府提出的文教政策有三条方针,即:(一)普及初等教育,以提高一般国民的文化知识水准;(二)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方针,少而精地创办高等教育机关,以培养工业化的指导者一类高科技人材;(三)通过教育特别是技术教育,迅速消化、掌握从欧美先进国家摄取来的科学技术成果。
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是出人材的、社会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总工程枢纽。
明治维新时,日本的教育,抓近代教育改革,很有些特色。
首先就是,抓得快、抓得早、气魄大,教育走在各项改革的前头。
明治维新后新政府诞生不久,明治三年二月,教育改革问题便提上日程,第一次制定了《大中小学规则》。
明治三年在福山藩公布了制定学校的规则,7岁入学学习“普通学”。
另外在岩国藩,根据明治三年十二月的学制改革,计划设立小学,中学校和外语学校,并制定了详细的规则,在建议学制改革的藩校的“学制之议”中,其构想与明治五年《学制》基础上没有什么区别。
在首都东京,明治三年五月把6所小学分别设在芝,市谷、牛进、汤岛、浅草、深川的寺院中。
明治四年七月文部省设置后,东京府的学校归文部省直接管辖。
同年十二月,在东京府下令开设6所小学和洋学校的布告中,说明了“人人不得不学”的必要性,其中体现了和“学制”相通的开明教育思想。
同时也打打促进了国民的文化素质。
(二)以小学教育为基础以小学为一切学校教育的基础,抓小学全力以赴,以期迅速普及国民教育,是明治维新时大办近代教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近代教育的各级学校,有其不可间断的连续性。
“百年树人”,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大厦的基石。
明治维新时日本人办教育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明治维新时办教育,以小学为一切学校的基础,抓小学教育全力以赴,以期普及国民教育。
明治政府极端重视少儿的智育发展,着重灌输西方近代文化思想和传授初步科技知识。
为了办法小学教育,明治初年以来连年不断颁发的各种教育法令,学校令,学校规程和教学纲要等文件,属于小学教育的占一大半。
初等义务教育,“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最低阶段,作为对最多数国民进行教育的机关”,明治政府“一开始就集中力量来抓。
”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了新的《学制》,其指导思想是,全力以赴普及资产阶级式的国民教育,把大力发展小学教育定为实行《学制》的首要任务。
为迅速普及教育,政府将全国分为8个大学区,每个大学区设1所大学,辖中学32所,每一中学区又分为210个小学区,每区有600人设小学一所。
普及小学的原则是,“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同时采取强制性义务教育,并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利用一切条件,办起了幼稚小学、贫民小学、村落小学、女子小学以及残疾人小学等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的新式小学。
在教育内容上,极端重视儿童的智育发展。
着重灌输西方近代文化思想,传授初步科技文化知识。
当时小学的科目多,内容也颇深,据《学制》规定,下等寻常小学(初小)开十五门课程,包括语文、算术、历史等。
上等寻常小学(高小)还增添几何等课程。
小学还因地制宜设一二门外语课。
历史课除日本史外,还讲授中国史和西洋史。
据统计,在每周学时总数中,属语文的科目占40%,数理、地理、历史合占53%,其它的修身等科目占7%。
显然,明治政府在大办小学教育时,不仅规模庞大,数量多,而且注重教育内容和教学水平。
明治政府为了办好小学教育,连年不断地颁发各种教育法令、学校令和教学纲要等文件,其中仅属小学教育的就占一大半。
这些法令贯彻的结果,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近代思想水准的提高,小学教育日益普及,儿童入学率年年提高。
(三)设立中高等教育日本统治阶级认为,中学“是对希望从事实业和希望升入高等学校的人进行必要教育的场所。
”明治政府在19世纪90年代后期初等教育基础牢固确立后,在继续充实初等教育的同时,重点转为改进中等和高等教育上,开始建立和发展现代科研事业。
明治维新时期的中等教育是当作一种高级国民教育来办的。
初期,中学教育的方针是就业和升学兼顾,后来逐步确定以升学为主。
从颁发《学制》以来,中等教育在学制长短、课程设置繁简等方面不断变革。
教育改革之初,中学学制不一,科目纷乱庞杂,甚至有专学汉文一种科目的中学。
经过整顿后,1881年制定的《中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采取四、二分段制,入学资格必须是小学的中等科毕业,继六年初等教育之后,以中学为后续教育机构的制度。
从这时开始实施,后来一直沿用。
1886年,中学又改为普通中学(一年)和高等中学(二年),高等中学只有官立,全国分五区,每区一所。
1894年,五所高等中学改称“高等学校”,设法、医、工、文、理、农、商等专业学科,俨然高等教育的专门学校,成为大学的预备学校。
这是中学教育的重点学校,为东京帝国大学等输送了许多优秀的后备力量,在日本近代中等教育上成绩卓著。
由于中学教育以升学为主,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都比较高,十分重视基础科学知识和外语的教育。
早在1881年,日本政府就规定,中学设置代数、几何、物理、化学、英语等课程。
1886年,又规定普通中学要学二门外语,中学的基础科学知识占全部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二。
中学生每升一级,都要进行考试,不合格者不能升级。
毕业时,举行大考,由教务负责人出席,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评定。
为迅速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建设一套适于日本现代化的工业体系,明治政府还努力抓高等教育和科研,培养了大批高级专业人才。
早在1871年,日本就在工部省设立“工学案”,专门负责科技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工作。
1877年创办了驰名世界的东京大学。
这所综合性大学设有法、理、文、医四个学部,专门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1886年又设立工科大学,1890年成立农科大学。
自《学制》颁布以后,便取消了高等学校录取学生的身份限制,无论士农工商,只要有真才实学,平民百姓出身的也能进入高等学府。
为使平民子弟中有才华者有机会升入高等学校,《学制》还规定:对学习努力,才能行正,将来能完成学业,但家境贫寒不能自办衣食者,检查其学业合格后,可贷给学资,但工作后须偿还。
这个规定为一部分优秀而家境清寒的平民子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条件。
后来又建立了全国学术研究机构,即东京学士会院这样就使得日本全体国民的素质进一步提高,同时为日本的近代化做出什么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拉大了日本也亚洲各国的差距。
(四)兴办女子学校关于女子教育,明治政府亦十分重视。
文部省学监美国人达维特·莫尔莱认为:“女子教育十分重要,在儿童幼稚心灵易动之时,予以教育者必在妇女,而妇女之于儿童,不只在于教其学业,其一言一行皆为儿童之楷模。
”所以,“欲使国家后来之人必成良善,则应先行其母之教育。
”主张“日本也应女子作为教育进步之媒介。
”早在岩仓具视赴欧美考察时,就曾有5名年龄十四五岁的女孩随同欧美留学。
日本第一所女校—东京女子学校,于明治五年在东京成立,授女学生以国书、英学、手艺等,这是女子部专门收容贵族的女子,明治三十二年政府颁布高等女学校令。
设立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并成立日本女子大学以招收一般民间女子就读。
到了明治三十年全日本有二百五十所高等女学校。
当时的女子教育多为重视礼仪和家政,关于社会问题和科学的知识修养,则不被重视(五)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早在幕末的庆应二年四月,幕府就已经允许留学生为学术和贸易而出国学习,当时幕府和诸藩向英、法、美各国派出了留学生。
明治政府也奖励出国留学,明治三年十二月制定了出国留学规则,并将留学生事务由外务省转交给大学。
明治五年的学制中又修改了出国留学的规则,出国留学生全部归文部省掌管,并将留学生分为官选和自愿两种,从出国的具体手续到归国后的义务详细地做了规定,明治六年三月学制第二篇中进一步做了增补。
明治四年赶赴欧美留学生的华士族子弟就有54人,明治六年十二月,除陆海军方面的留学生以外,命令其他留学生全部撤回。
明治八年五月文部省又制定了向留学生贷款的规则,明治十五年二月制定了官费留学生规则,并指定学科,所去国、学习年限、和学校等。
这就使得日本从外国人手中获得一整套大学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借鉴过来服务于本国国民,并同时要求留学生们学成之后必须服务于国家。
这样就大大的充实了建设国家的人才队伍,使得国家的近代化建设更加的方便。
二、教育改革的成效它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使日本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的阶段,并在这个基础上使日本仅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就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为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创造了条件,使日本成为亚洲唯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
因此,明治维新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务,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是日本历史上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事件。
明治政府所进行的像西方先进国家学习,普及教育,增加教育投资,提高教师待遇,发展事业教育和注重重点大学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一)推动和促进了日本近代化发展首先,促进和推动了日本教育事业的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日本教育事业发展速度也是惊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