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中心网络体系结构的概述
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和发展:(1)第一代-面向终端。
特点是面向终端-一台主机面对多个终端;除了主机,其余终端设备都没有自主处理能力;(2)第二代:以通信子网为中心。
分组交换技术,使得计算机间通信得以实现。
特点是计算机网络称为以通信子网为中心得计算机-计算机间得通信。
结构分为由主机组成得用户子网和通信处理机组成得通信子网组成;(3)第三代-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标准化。
标志是网络体系结构得形成与标准化,在这一时期,局域网技术也出现突破进展;(4)第四代-高速化、综合化。
代表是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
高速化是指网络具有宽频带和低时延,采用光缆做介质可实现宽频带,采用快速交换技术保证低时延。
综合化是指将语言、视频、图像、数据多种业务综合到一个网络中去。
//目前,从概念结构看,Internet属于第三代。
计算机网络的四个特征:(1)具有共享能力。
支持网上所有主机共享网络资源;(2)互连的计算机应该是独立的计算机。
网上计算机没有明确的主从关系,可联机工作,也可脱机工作;(3)具有网络管理和控制的一系列网络协议。
网上计算机要有网络协议作为约定和标准;(4)通信网是计算机网络的一个基本要素,是连接计算机,并构成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组成部分。
计算机网络的构成(13类:访问节点、转接节点、混合节点。
访问节点也称端节点或站点,是拥有计算机资源的用户设备;转接节点也称中间节点,有通信资源和通信能力,入集中器、交换机、路由、集线器;混合节点也称全功能节点。
②链路是两节点之间承载信息和数据的线路。
可用各种传输介质实现。
分为物理链路和逻辑链路。
物理链路是一条点到点的物理线路,中间没有交换节点;逻辑链路是具有数据传输控制能力,在逻辑起作用的物理链路。
//只有在逻辑链路上才能真正传输数据,物理链路是逻辑链路形成的基础,当采用多路复用时,一条物理链路可以形成多条逻辑链路。
(2)计算机网络的用户子网和通信子网。
①用户子网/资源子网。
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体系结构
显得尤为突出。为解决计算机网络中信息的安全存储和传输 问题,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安全模型是十分必要的。 3 WPDRRC信息安全体系结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信息安全的内涵在不断的 延伸,从最初的信息保密性发展到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 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进而又发展为“攻(攻击)、防(防 范)、测(检测)、控(控制)、管(管理)、评(评 估)”等多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实施技术。
信息安全结构体系是一个动态的、基于时间变化的概 念,为确保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抗攻击性能,保证信息的完整 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信息安全体系提供这样 一种思路:结合不同的安全保护因素,例如防病毒软件、防 火墙和安全漏洞检测工具,来创建一个比单一防护有效得的 多的综合的保护屏障。多层、安全互动的安全防护成倍地增 加了黑客攻击的成本和难度,从而大大减少了他们对网络系 统的攻击。信息安全结构体系从技术上讲,其完整的模型可 以用下图描述:
(3)检测:攻击检测是保证及时发现攻击行为,为及 时响应提供可能的关键环节,使用基于网络和基于主机的 IDS,并对检测系统实施隐蔽技术,以防止黑客发现防护手 段进而破坏监测系统,以及时发现攻击行为,为响应赢得 时间。采用与防火墙互联互动、互动互防的技术手段,形 成一个整体策略,而不是单一的部分。设立安全监控中 心,掌握整个网络的安全运行状态,是防止入侵的关键环 节。
传统的信息安全技术都集中在系统本身的加固和防护 上,如采用安全级别高的操作系统与数据库,在网络的出口 处配置防火墙,在信息传输和存储方面采用加密技术,使用 集中的身份认证产品等。传统的信息系统安全模型是针对单 机系统环境而制定的,对网络环境安全并不能很好描述,并 且对动态的安全威胁、系统的脆弱性没有应对措施,传统的 安全模型是静态安全模型。但随着网络的深入发展,它已无 法完全适应动态变化的互联网安全问题。
chap1_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
– 计算机网络分层结构 – 计算机网络协议、接口、服务等概念 计算机网络协议、接口、 – ISO/OSI参考模型和 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 参考模型和 模型
9
计算机网络的作用
• 21 世纪的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 世纪的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 信息化,它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 信息化,它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 • 网络现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命脉和发展知识经 济的重要基础。 济的重要基础。 • 网络是指“三网”,即电信网络、有线电视 网络是指“三网” 即电信网络、 网络和计算机网络。 网络和计算机网络。 • 发展最快的并起到核心作用的是计算机网络。 发展最快的并起到核心作用的是计算机网络。
2
考查目标
•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典型网络协议,了解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典型网络协议, 典型网络设备的组成和特点, 典型网络设备的组成和特点,理解典型网络设备的 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 • 能够运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 能够运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方法进行网络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应用。 方法进行网络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应用。
5
参考教材3 参考教材
• Andrew S. Tanenbaum. 计算 机网络( 机网络(第4 ).潘爱民 版).潘爱民 北京: 译.北京:清华 大学出版社, 大学出版社, 2004
6
第1章 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内容提要
• 计算机网络概述
–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组成与功能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 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 计算机网络的标准化工作及相关组织
第3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任课老师: 田家华第3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本章要点3.1 网络体系结构概述3.2 OSI七层协议模型3.3 TCP/IP的体系结构本章要点: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高层的功能TCP/IP体系结构3.1.1 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高层不需要知道低层是如何实现的,只需要知道低层所提供的服务,以及本层向上层提供的服务,各层独立性强。
当任何一层发生变化时,只要层间接口不发生变化,那么这种变化就不会影响到其他层,适应性强。
整个系统已被分解为若干易于处理的部分,这种结构使得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实现和维护起来更容易。
每层的功能与所提供的服务都有精确的定义和说明,有利于促进标准化。
邮政服务的层次模型3.1.2网络协议网络协议的定义为实现网络通信而建立的关于信息传输顺序、信息格式和信息内容等方面的一组规则、标准或约定,统称为网络协议(Protocol)网络协议的三要素语法:用于确定协议元素的格式,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和格式。
语义:用于确定协议元素的类型,即规定了通信双方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应答。
定时:用于确定通信速度的匹配和时序,即对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3.1.2网络协议TCP/IP协议、IPX/SPX协议、NetBEUI协议3.1.3 OSI参考模型1 OSI参考模型概述OSI参考模型是标准化的、开放式的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
“开放”的含义是:任何两个遵守OSI参考模型和有关标准的系统都可以进行互连。
这里的“系统”指的是计算机、终端或其他外部设备等。
OSI参考模型将计算机网络分成了互相独立的7层,从下到上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2 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传输过程在OSI参考模型中,不同主机对等层之间按相应协议进行通信,同一主机不同层之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
除了最底层的物理层是通过传输介质进行物理数据传输外,其他对等层之间的通信均为逻辑通信。
网络信息体系技术架构
⽹络信息体系技术架构摘 要:⽹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世界范围带来了巨⼤变⾰,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中呈现出体系对抗的鲜明特征,⽹络信息体系建设⾯临挑战和机遇,成为全军重⼤课题之⼀。
我军的⽹络信息体系初具规模、成效显著,但相关技术规范并不完全统⼀,缺乏整体设计构架。
通过⽹络信息体系技术架构参考模型从需求到技术剖析了参考模型中的关键部分,为构建完善的⽹络信息体系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络信息体系;技术架构;技术标准⽹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世界范围带来了巨⼤变⾰,同时对军队信息化建设和作战样式产⽣了深远影响。
在体系对抗背景下,哪⼀⽅先掌握了信息优势,哪⼀⽅的信息链路更顺畅,哪⼀⽅就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络信息体系是以“⽹络中⼼、信息主导、体系⽀撑”为主要特征,基于统⼀的⽹络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务环境构建的,将陆、海、空、天、电(⽹)五维战场空间融为⼀体,涵盖物理域、信息域、认知域和社会域的复杂巨系统,是联合作战任务规划和信息资源共享利⽤的核⼼⽀撑,同时也是集成指挥控制、情报侦察、预警探测等功能系统,以及后勤保障、装备管理等后勤系统的桥梁和纽带[1]。
⽤⽹络信息体系的理念来塑造装备体系要抓住体系架构这个顶层。
把提⾼基于⽹络信息体系的⼀体化作战能⼒作为装备发展的⽬标,设计科学合理的技术架构。
在⽹络信息体系理念的指引下塑造装备体系结构,给出装备体系的要素组成、技术标准化规范,建⽴统⼀的装备体系技术架构,破除军兵种、领域部门和系统间的壁垒,真正实现装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互操作。
1 ⽹络信息体系技术架构参考模型技术架构即技术体系结构,是在技术层⾯上指导系统技术发展、信息传递、交互作⽤和依赖关系的⼀套规则。
技术架构确定了各种业务、标准、接⼝和关系,提供数据词典、数据模型、交互协议以及交互标准等。
基于⽹络信息体系的装备体系技术架构为⽹络信息体系的结构制定、模块建造和⽣产技术的开发等提供了指南[2]。
⽹络信息体系的技术架构不是⼀成不变的。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ppt课件标准版
DNS域名系统
提供可靠的文件传输服务,支持文件的上传和下载。
FTP的作用
主动模式和被动模式,它们定义了数据传输的连接方式。
FTP的工作模式
FTP协议定义了一系列命令和响应,用于实现文件的传输和管理。
FTP的命令和响应
FTP文件传输协议
用于Web浏览器和Web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实现网页的浏览和数据的传输。
IPv6配置
IPv6地址及配置
路由器是网络层的核心设备,负责根据路由表转发数据包,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通信。
路由器
三层交换机是具有路由功能的交换机,可以实现不同VLAN之间的通信和高速转发。
三层交换机
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重要设备之一,可以过滤和检查进出网络的数据包,防止非法访问和攻击。
防火墙
网络层设备
集线器(Hub):多端口的中继器,实现多设备间的互联。
网卡(Network Interface Card, NIC):计算机与网络的接口设备,实现计算机与网络的连接。
光纤收发器:实现光信号与电信号之间的转换,用于光纤通信。
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传输媒介:用于传输比特流。
调制解调器(Modem):实现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之间的转换,用于远程通信。
HTTP的作用
HTTP的请求方法
HTTP的响应状态码
HTTP的消息格式
GET、POST、PUT、DELETE等,它们定义了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请求的方式。
200、404、500等,它们表示服务器对客户端请求的响应状态。
请求行、请求头、请求体、状态行、响应头和响应体,它们定义了HTTP消息的格式和内容。
集线器(Hub):集线器是一种多端口的中继器,它可以将多个设备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局域网。集线器工作在物理层,不具备交换功能。
网络安全体系结构
网络安全体系结构信息安全系统是基于OSI网络模型,通过安全机制和安全服务达成信息安全的系统。
安全机制是提供某些安全服务,利用各种安全技术和技巧,形成的一个较为完善的结构体系。
安全服务是从网络中的各个层次提供信息应用系统需要的安全服务支持。
网络模型、安全机制、安全服务应用到一起会产生信息系统需要的安全空间,安全空间包括五大属性:认证、权限、完整、加密、不可否认。
安全机制的主要内容:1.基础设施实体安全。
机房、场地、设施、动力系统、安全预防和恢复等物理上的安全。
2.平台安全。
操作系统漏洞检测和修复、网络基础设施漏洞检测与修复、通用基础应用程序漏洞检测与修复、网络安全产品部署,这些是软件环境平台的安全。
3.数据安全。
涉及数据的物理载体、数据本身权限、数据完整可用、数据监控、数据备份存储。
4.通信安全。
涉及通信线路基础设施、网络加密、通信加密、身份鉴别、安全通道和安全协议漏洞检测等。
5.应用安全。
涉及业务的各项内容,程序安全性测试、业务交互防抵赖测试、访问控制、身份鉴别、备份恢复、数据一致性、数据保密性、数据可靠性、数据可用性等业务级别的安全机制内容。
6.运行安全。
涉及程序应用运行之后的维护安全内容,包括应急处置机制、网络安全监测、网络安全产品运行监测、定期检查评估、系统升级补丁提供、最新安全漏洞和通报、灾难恢复机制、系统改造、网络安全技术咨询等。
7.管理安全。
涉及应用使用到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员、培训、应用系统、软件、设备、文档、数据、操作、运行、机房等。
8.授权和审计安全。
授权安全是向用户和应用程序提供权限管理和授权服务,负责向业务应用系统系统授权服务管理、用户身份到应用授权的映射功能。
审计安全是信息安全系统必须支持的功能特性,主要是检查网络内活动用户、侦测潜在威胁、统计日常运行状况、异常事件和突发事件的事后分析、辅助侦查取证。
9.安全防范体系。
企业信息安全资源综合管理,含六项功能:预警、保护、检测、反应、回复、反击。
第6章(1)计算机网络概述
28
网络体系结构:指计算机网络的各个层和在各层上使用的全部协议。
网络体系结构定义了一个框架,它使这些用不同媒介连接起来的不同 设备和网络系统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下可实现互操作,并满足各种业务的需 求。任何厂商的任何产品、以及任何技术只要遵守这个空间的行为规则, 就能够在其中生存并发展。
网络体系结构采用分层处理方法解决问题,把复杂的网络互联问题划 分为若干个较小的、单一的问题,在不同层上予以解决。
29
接口:
每层都是建筑在它的前一层的基础上,每层间有相应的通信协议,相 邻层之间的通信约束称为接口。 接口用于说明上层如何使用下层的服务。
服务:
在分层处理后,相似的功能出现在同一层内,每一层仅与其相邻上、 下层通过接口通信,该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并向上层提供服务。
服务用于说明某一层为上一层提供一些什么功能。
上、下层之间的关系是下层对上层服务,上层是下层的用户。
30
相关国际机构简介: 在计算机网络标准领域中,有各种类型的组织参与标准的指定和推广。
1.国际标准领域: 国际标准组织 ISO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各国标准化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 位于瑞士的日内瓦,有100多个国家加入。 美国国家标准化协会 ANSI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 国家性民间组织,ANSI标准常常被ISO采纳为国际标准 电子及电气工程师协会 IEE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国际性的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工程师的协会,是世界上最大的专业技 术组织之一,拥有来自175个国家的36万会员(到2005年)。
第三章 网络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三章
3.2.3 模型中的数据传输
所谓数据单元是指各层传输数据的最小单位。图 中最左边一列交换数据单元名称,是指各个层次 对等实体之间交换的数据单元的名称。 所谓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 Data Unit) 就是对等实体之间通过协议传送的数据。 这个在发送节点自上而下逐层增加头(尾)信息, 而在目的节点又自下而上逐层去掉头(尾)信息的 过程叫做封装。
网络中同等层之间的通信规则就是该层使用的协议,如有 关第N层的通信规则的集合,就是第N层的协议。 而同一计算机功能层之间的通信规则称为接口,如在第N 层和第(N+1)层之间的接口称为N/(N+1)层接口。 总的来说,协议是不同机器同等层之间的通信约定;而接 口是同一机器相邻层之间的通信约定。不同的网络体系结 构中,分层的数量、各层的名称和功能及协议都各不相同。 但是,在所有的网络中,每一层的目的都是向它的上一层 提供一定的服务。
《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三章
3.2.1 模型结构
发送进程 应用层协议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表示层协议 表示层 会话层协议 会话层 传输层协议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物理介质 路由器 主机A 通信子网 路由器 路由器 主机B 应用层 接收进程
《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三章
3.1.2 协议分层与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采用分层结构还有利于交流、理解和标 准化。具体优点如下: (1)各层之间是独立的。 (2)灵活性好。 (3)结构上可以分割开。 (4)易于实现和维护。 (5)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 协议—交换数据,每个结点都必须遵守一些事先约定 好的规则、标准和约定
• 一个网络协议主要是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的: – 语法,即用户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与格式(协议 的组成部分和结构,句法); – 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以及完成的动作 与做出的响应(各部分的表达方式、词法)。 – 时序,即对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通讯的过程, 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
• • • •
广域网 WAN: 广域网也称为远程网,它所覆盖的地理范围从 几十公里到几千公里,覆盖一个国家、地区, 或横跨几个洲; 广域网的通信子网主要使用分组交换技术; 通信子网一般由通信服务商来提供,与资源子 网归属不同 通讯速率较低 连接具有随意性
城域网 MAN:
• 城域网是介于广域网与局域网之间的一种高速 网络; • 城域网设计的目标是要满足几十公里范围内的 大量企业、机关、公司的多个局域网互连的需 求,以实现大量用户之间的数据、语音、图形 与视频等多种信息的传输功能; • 未被推广应用
第二节 网络体系结构 与网络协议
一、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
• 计算机网络是由多个互连的结点组成的,结点之间需 要不断地交换数据与控制信息;
– 硬件、软件的种类多:计算机、交换机、通信线路、各种通 信设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等 – 实现的功能复杂:网络通信的功能,网络应用的功能
• 体系结构:网络的逻辑构造和功能的分配,即网络的 基本设计思想和方案
传输介质
传输介质
OSI各层的主要功能是: 1.物理层(Physical layer) 物理层处于OSI参考模型的最低层。 物理层的主要功能 是利用物理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以 便透明地传送比特流; 2.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在物理层提供比特流传输服务的基础上,在通信的实 体之间建立数据链路连接,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 采用差错控制、流量控制方法,使有差错的物理线路 变成无差错的数据链路; 3.网络层(Network layer) 网络层主要任务是通过路选算法,为分组通过通信子 网选择最适当的路径。网络层要实现路由选择、拥塞 控制与网络互连等功能;
浅谈以信息为中心的新型网络体系架构
计 算 机 科 学
C o n s u me r E l e c t r o n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i c s Ma g a z i n e 2 0 1 3年 8月 下
浅谈以信息为中心的新型网络体系架构
杨健
( 曲阜师范大学,山 东日照 2 7 6 8 2 6)
摘 要 : 当前 网 络 内容 流 量 的 飞 速 增 长 以及 用户 Qo S需 求 的 不 断 提 高 ,使 得 互 联 网 内容 传 输 技 术 乃 至 架 构 面 临 全新 的挑 战。以信息为 中心的新型 网络体 系结构 ( I n f o r ma t i o n - Ce n t r i c Ne t w o r k ,I CN ) 迅速兴起 ,成为未来互联 网 发 展 的 一种 重要 模 式 和 趋 势 ,越 来越 得 到研 究 人 员的 关 注 。
关键 词 :信 息 ;新 型 网络 ;体 系
中图分 类号 :T P 3 1 1 . 5 2
一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1 6 7 4 - 7 7 1 2( 2 0 1 3 ) 1 6 - 0 0 8 8 - 0 1
前 言 底层仍然采用 I P 地址,但是 I P地址 只是本地标识,不作为全 互联网高新技 术的迅猛发展 以及网络用户的快速增 长使 局路 由标识,因此在体系结构研究中,内容名字到 I P 地址的解 得未 来互联 网逐 步趋 于面 向宽带化 、服务化、 内容化 与个 性 析 是重要 的研究 内容。N ON是一种 全新 的网络体系结构,其细 化 的发 展 步 调 。 腰处完全采用 内容名字替换 I P 地址,底层是物理网络 ,上层是 面对 以 网络视 频 、共 享 文件 为 主 的 内容 流 量 的增 长 趋 势 , 安全 策 略和应 用 层 ,不 需要 I P网络 的支 持 ,可 以完全 取代 现 有 可 以预测 ,海 量 内容信 息 传 输共 享 、质量 保 证 以及 数 以百 亿 计 的 I P网络 。N O N的提出使得内容为中心的网络备受关注。 的接入需求与 网络基础设施所能提供的计算 、存储和传输能力 N O N网络提 出了两种包类型 I n t e r e s t 和D a t a ,I n t e r e s t 的矛盾 u ,将成为未来互联网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困难 。 是 请 求 包 ,D a t a是 返 回 的 数 据 包 。 结 点 中 提 供 三 类 表 虽然类似于现有的 c D N( c o n t e n t d e l i v e r y n e t w o r k )和 P 2 P C o n t e n t S t o r e 、P I T和 F I B ,C o n t e n t S t o r e 是 内容缓存表 , 缓 存 技 术 的 提 出 和 改 进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缓 解 了 内 容 需 求 膨 胀 与 存 储 结 点转 发 过 的 内容 , P I T是 记录 I n t e r e s t 轨 迹 的表 ,主 海量传输 的压力,但其烟囱式 、拼盘式 改进和设计 ,导致了整 要 为 D a t a 提 供 返 回 的路 径 ,F I B表 相 同于 I P网络 中的 F I B , o n t e n t S t o r e 、P I T 、F I B 。 体代 价高 、网络复杂性高、可操作性差、全局优化困难等 困难。 转发处理顺序为 C 针对上述 困难 ,人们 已经开始 了对互联网 T C P / I P体系结构 的 N D N网络提 出的初 衷是 为了提 出在 网络上全 新的命名机制 重新思考 ,认为必须对网络体系结构进行重新设计 ,才能很好 与路由模型 其中, 命名机制采用 U R L的形式, 例如 " / e x a m p l e . 地适 应 未 来 互 联 网 的 发 展 , 互联 网现 在 使 用 I P地 址 既 表 示 节 c o m / v i d e o s / H a r r y P o t t e r . m p g ” 为一 个具 体 内容 的名 字 ( N a m e ) , 点的位置信息又表示节点的身份信息, 混淆 了位置 ( 1 o c a t e r ) 而‘ ' / e x a m p l e . c o m ” 及 ' / e x a m p l e . c o m / v i d e o s ” 则 可 作 为 内容 前 和标 识 ( i d e n t i f i e r )的 功 能 界 限 ,也 就 是所 谓 的 I P地 址 语 缀 ( P r e f i x ) 用 于路 由查找 及 转 发 。 层 次 化 的名 字 可 以实现 分 级 义过 载 。这种 将 技 术 和 经 济 目标 相 矛盾 的用 户 网络 和 I S P网络 聚合且易于表 示信息的集合, 在扩展性上具有很大优势。 N D N网 紧耦合的路 由方式 阻碍了整个 网络的发展。国内外研究者一致 络充分了利用在路由器 中基于命名的数据缓存。 每 个数据包都 认为这就是当前互联网 内容传输系统诸 多问题 的结症所在 。 会拥有一个内容名称, 经过数字签名认证, 名字与签名表明了数 二 、 以 信 息 为 中心 的 网 络体 系架 构 据 的来源但是不能用来判断数据的真 实性并且 N D N网络的内容 ( 一 )T h e P u b l i s h - S u b s c r i b e I n t e r n e t R o u t i n g P a r a d i g m 鉴权是将 内容 与名字捆绑在一起。 数据的分发是由请求者引起, P S I R P( T h e P u b1 i s h — S u b s c r i b e I n t e r n e t R o u ti n g 路 由器之 间通 过 路 由协议 例 如 I S — I S 、 B G P等 传 输 命名 前缀 进 行 P a r a d i g m )旨在 建 立一 个 以信 息 为中心 的 发布 一 订 阅通 信 网络 , 通告。 请 求 者会 发 送 兴 趣 包 , 路 由器接 受到 该 请求 包 后, 会 记 录 取代现有 的以主机 为中心 的发送 一 接 收通信模 式。P S I R P是芬 兴趣包包进入路 由器的接口, 然后通过基于命名的路 由转发协 兰赫 尔辛基科技 大学和赫尔辛基信息技 术研 究院等 的研究 项 议将其转发。 一旦兴趣包 发现节点上有相应的数据, 那么包含有 目由欧盟 F P 7资助 ,开始于 2 0 0 8年 1 月结束于 2 0 1 0 年 9月。 请求数据的名称和相应数据的数据包就会返回, 最后通过逆向 P S I R P 颠覆 了以往路 由和转发机制,采用 了完全基于信息的网 路径数 据包返回给请求者。 N D N网络中的研究的基础与关键 点 络运作 。使用 i d e n t i f i e r s 标识数据信息并通过 r e n d e z v o u s 是路 由器 有能力缓存已经命名的数据。 当请求到达路由器时, 可 直接寻址信息。在 P S I R P网络中甚 至可 以实现 网络 的彻底改造 以将本地存储 的数据返 回给 请求者。 N D N网络提 出者认为网络 和扩 展,并且完全取 消 I P的应用。P S I R P网络 采用 了 ( A i d 、 设 计 的 本来 属 性 是 为了数 据 分 发而 不 是节点 间的通 信 。 N D N的 R i d 、S i d 、F i d )四种类型的标识:应用标识是直接供发布者和 部署 因此需要在 因特网中的大量路 由器拥有存储空间以保证命 订阅者使用 的可读标识;汇聚标识则用于标识汇聚的;范围标 名的数据能够保存在 N D N路由器中并能够响应相应的请求。 识S I d 是R i d的子类型,用于 界定发布信息 的范 围 ( s c o p e ) ; 三 、结 束语 转发是用来识别信息传输路径。整个 P s I 即 网络采用 了层次型 多年以来对新型网络坚持不懈的探索过程中, 对于 “ 什么是 的设计平面,分为了汇聚 ( R e n d e z v o u s ) 系统 、拓扑系统和转发 新 一代 互联 网?它和 目前互联 网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 , 始终没 平面。汇 聚是 P S I R P网络提出的核心概念,主要功能在于通过 有 形 成 统 一 、 确 切 的定 义 。 但是, 人 们 面对 目前 互联 网存 在 的主 对 新 一 代 互 联 网 的需 求 和 基本 特 征 还 是 有 了比较 请求拓扑系统在所匹配 的数据源和订阅者间建立逻辑的转发树 要 技 术 挑 战 , 来实现发布与订阅的相连实现 数据传输。拓扑负责建立一个分 致的看法, 即: 结合 目 前 互联 网以内容为中心的发展趋势, 新 代网络应该比目前互联网“ 更大、 更快、 更及时、 更方便、 更安全、 布式的网络结构, 执行类似 目前使用的路 由协议的功能。因此 , 汇聚和拓 扑系统构成 了网络的控制平面。转发主要在数据平面 更易管理和更有效 益” , 以信息为中心的网络以其独特 的网络特 实现的,除 了完成转发和传统的传输功 能,还可以实现缓存等 性, 为研 究人员提供了新的广阔视野和参考价值 , 推动着未来网 网络 级 别 的功 能 。 络内容和服务向着更健壮、 更可管理、 更安全和持续发展演化。 ( 二 )N a m e d D a t a N e t w o r k i n g 参考文献 : ON N ( N a m e d D a t a N e t w o r k �
信息中心网络发展研究综述
信息中心网络发展研究综述吴超;张尧学;周悦芝;傅晓明【期刊名称】《计算机学报》【年(卷),期】2015(038)003【摘要】信息中心网络(Information-Centric Networking,ICN)已经成为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研究的新热点.从众多研究成果中及时地总结ICN的优势与不足是未来相关研究的重要基石.尽管现有ICN综述文献已经对其体系结构做出较为详细的总结,然而,它们并没有充分地讨论TCP/IP网络体系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ICN 必要性之间的关系,而这影响到未来ICN的重点研究方向.文中首先论述了应用ICN 体系结构解决当前网络体系结构中已有问题的必要性,将ICN的关键问题、结构构成、关键技术等进行了梳理,从现有ICN方案中整理出信息命名、路由技术、试验平台等关键技术.在这个基础上,文中进一步讨论分析了ICN与现有的协同缓存系统等技术之间的关联与差异.论文最后分析讨论了ICN的下一步发展方向以及有待研究的问题.【总页数】17页(P455-471)【作者】吴超;张尧学;周悦芝;傅晓明【作者单位】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北京 100084;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北京 100084;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北京 100084;哥廷根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哥廷根德国3707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3【相关文献】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的新纪元: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毛伟 [J], 万东旭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J], 国家图书馆研究院;3.网络发展与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综述 [J], 张宏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J],5.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的新纪元——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毛伟 [J], 万东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网络体系结构基础篇
一、网络体系结构1、OSI模型和TCP/IP 模型网络体系结构指的是网络的分层结构以及每层使用的协议的集合。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OSI协议参考模型,他是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OSI)的建议发展起来的。
它分为7个层次: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及物理层。
这个7层的协议模型规定的非常细致和完善,但在实际中没有被广泛的使用,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过于复杂。
尽管如此,它仍是此后很多协议模型的基础。
与此相区别的TCP/IP模型将OSI 的7层协议模型简化为4层,从而更有利于实现和高效通信。
TCP/IP 参考模型和OSI参考模型的对应关系如下:下面具体讲解各层在TCP/IP 整体架构中的作用。
1)网络接口层网络接口层(Network Interface Layer)是TCP/IP的最底层,负责将二进制流转化为数据帧,并进行数据帧的发送和接收。
数据帧是网络传输的基本单元;2)网络层网络层(Internet Layer)负责在主机之间的通信中选择数据包的传输路径,即路由。
当网络层接收到传输层的请求后,传输某个具有目的地址信息的分组。
该层把分组封装在IP数据包中,填入数据包的首部,使用路由算法来确定是直接交付数据包,还是把它传递给路由器,最后把数据包交给适当的网络接口进行传输。
网络层还要负责处理传入的数据包,检验其有效性,使用路由算法来决定应对该数据包进行本地处理还是应该转发。
如果数据包的目的机处于本机所在的网络,该层软件就回去出数据包的首部,再选择适当的传输层协议来处理这个分组。
最后,网络层还要根据需要发出和接手ICMP(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差错和控制报文。
3)传输层传输层(Transport Layer)负责实现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服务,这种通信又叫做端到端通信。
传输层要系统地管理信息的流动,还要提供可靠的传输服务,以确保数据到达无差错、无乱序。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传输层协议软件要进行协商,让接收方会送确认信息及让发送方重发丢失的分组。
初中信息技术课件计算机网络
应用层
对应OSI的会话层、表示层和 应用层,提供网络应用服务。
计算机网络协议与标准
TCP/IP协议族
DNS协议
包括TCP、UDP、IP、ICMP、ARP等 协议,是互联网的基础协议族。
用于域名解析,将域名转换为IP地址 。
HTTP协议
用于Web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 ,实现网页的浏览和下载。
计算机网络协议与标准
物理层
负责传输比特流,提供物 理连接和硬件接口。
数据链路层
负责将数据组合成帧,进 行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
网络层
负责路由选择和逻辑地址 寻址,实现不同网络之间 的通信。
OSI七层模型
传输层
提供可靠的端到端数据 传输服务,确保数据的
完整性和顺序性。
会话层
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 会话,提供同步和对话
控制功能。
拓扑结构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星型、环型、总线型、树型和网状型等。不同的拓扑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场 景。例如,星型拓扑结构易于维护和管理,但中心节点的故障会导致整个网络瘫痪;网状型拓扑结构具有较高的 可靠性和灵活性,但实现和维护成本较高。
0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OSI七层模型
01
02
0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与应用
功能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 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 负载均衡等。
应用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非常广泛,包 括电子邮件、远程登录、文件传 输、万维网、电子商务、在线教 育、远程医疗等。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拓扑结构
分类
根据网络覆盖的地理范围,计算机网络可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和广域网(WAN)。根据传输 技术,可分为广播式网络和点对点网络。
计算机网络概述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本章要点本章主要讲述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及OSI参考模型。
学习目标9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9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9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9了解OSI参考模型关键概念计算机网络定义;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总线型;星型,环型;协议;网络的体系结构;OSI参考模型1.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发展计算机网络是现代高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网络综合了计算机与通信两方面的新技术,涉及面宽,应用范围广。
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离开计算机网络就谈不上信息化社会,任何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商业自动化系统、生产科研系统、金融系统等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出现的历史不长,但发展很快,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在美国诞生时,计算机和通信并没有什么关系。
当时的计算机数量极少,而且价格十分昂贵,用户只能到计算机房去使用计算机。
这显然是很不方便的。
1954年终端器诞生后,人们才逐渐把终端与计算机连接起来。
几十年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以单机为中心的通信系统,多个计算机互连的计算机网络及国际标准化的计算机网络。
1.1.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1.以单机为中心的通信系统以单机为中心的通信系统称为第一代计算机网络。
这样的系统中除了一台中心计算机,其余终端不具备自主处理功能。
这里的单机指一个系统中只有一台主机,也称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
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在结构上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计算机经通信线路与若干终端直接相连,如图1-1(a)所示。
当通信线路增加时,费用增大,于是出现了若干终端共享通信线路的第二种结构,如图1-1(b)所示。
当多个终端共享一条通信线路时,突出的矛盾是若多个终端同时要求与主机通信时,主机选择哪一个终端通信?为解决这一问题,主机需增加相应的设备和软件,完成相应的通信协议转换,使得主机工作负荷加重。
信息中心网络体系结构研究综述
1、信息中心网络架构
信息中心网络架构包括信息存储层、信息处理层和信息管理层三个层次。信息 存储层负责信息的存储和检索;信息处理层负责信息的语义分析、数据挖掘等 处理工作;信息管理层负责信息的组织、分类和权限管理等工作。
2、信息中心网络协议
信息中心网络协议是信息中心网络体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该领域的 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协议的效率和可用性上。研究人员提出了基于内容寻 址的协议、基于分布式哈希表(DHT)的协议等。这些协议能够有效地支持信 息中心网络的通信和协作。
3、信息中心网络应用
信息中心网络应用涉及到众多领域,如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医疗保健等。在 智慧城市中,信息中心网络可以通过整合城市中的各种信息,为城市管理和居 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可靠的信息服务;在智能交通中,信息中心网络可以 通过对交通信息的处理和分析,提高交通流量和效率;在医疗保健中,信息中 心网络可以通过对医疗信息的处理和分析,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3、结合区块链技术的信息中心网络体系结构
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信息中心网络体系结构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结合区块链技术的信息中心网络体系结构可以增强系统的可信度和安全性。例 如,通过将信息存储在区块链上,可以防止信息被篡改或伪造;同时通过使用 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技术,可以提高信息的交互和协同效率。
五、结论
本次演示对信息中心网络体系结构的研究进行了综述。通过对信息中心网络体 系结构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和探讨, 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 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展,信息中心网络体系结构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 展。
谢谢观看
信息中心网络体系结构研究综述
信息安全体系结构1
第1章概述1.1 基本概念1.1.1 体系结构:是系统整体体系结构的描述的一部分,应该包括一组相互依赖、协作的安全功能相关元素的最高层描述与配置,这些元素共同实施系统的安全策略。
1.1.2 信息安全体系结构1.1.3 信息安全保障:是人类利用技术和经验来实现信息安全的一个过程。
1.2 三要素1.2.1 人:包括信息安全保障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的所有有关人员。
1.2.2 技术:用于提供信息安全服务和实现安全保障目标的技术。
1.2.3 管理:对实现信息安全保障目标有责任的有管人员具有的管理职能。
1.2.4 三者的相互关系:在实现信息安全保障目标的过程中,三个要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2.5 作为一个信息安全工作者,应该遵循哪些道德规范?1、不可使用计算机去做伤害他人的事2、不要干扰他人使用计算机的工作3、不要窥视他人的计算机文件4、不要使用计算机进行偷窃。
5、不要使用计算机来承担为证6、不要使用没有付款的专用软件。
第2章信息安全体系结构规划与设计2.1 网络与信息系统总体结构初步分析2.2 信息安全需求分析2.2.1 物理安全:从外界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硬件、介质等方面为信息系统安全运行提供基本的底层支持和保障。
安全需求主要包括:物理位置的选择、物理访问控制、防盗窃和防破坏、防雷电、防火、防静电。
2.2.2 系统安全:提供安全的操作系统和安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实现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运行。
安全需求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服务器安全需求、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基于主机的漏洞扫描、基于主机的恶意代码的检测与防范、基于主机的文件完整性检验、容灾、备份与恢复。
2.2.3 网络安全:为信息系统能够在安全的网络环境中运行提供支持。
安全需求包括:信息传输安全需求(VPN、无线局域网、微博与卫星通信)、网络边界防护安全需求、网络上的检测与响应安全需求。
2.2.4 数据安全:目的:实现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可控性、不可否认性,并进行数据备份和恢复。
长春市信息中心主要职责-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长春市信息中心主要职责-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长春市信息中心是负责管理和运营长春市的信息技术系统和网络设施的机构。
作为市级信息管理机构,长春市信息中心的主要职责是确保市内各个部门和单位的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安全可靠。
具体来说,长春市信息中心主要负责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长春市信息中心负责建设和维护市级信息系统和网络。
他们负责规划、设计和建设市级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包括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和网络设施。
同时,信息中心还负责对这些设施进行维护和升级,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其次,长春市信息中心负责数据的管理和安全保障。
他们负责管理市级信息系统中的各种数据,包括数据的采集、存储、加工和分发。
为了保障数据的安全,信息中心会采取各种措施,包括设置防火墙、加密数据传输、定期备份数据等。
此外,长春市信息中心还负责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
他们会协助市内各个部门和单位解决信息技术方面的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
这包括软件应用、网络连接、数据分析等方面的支持。
最后,长春市信息中心还承担着信息化项目的规划和管理工作。
他们会参与市级信息化项目的规划和决策,协调各个部门和单位的合作,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长春市信息中心是一个负责管理和运营市级信息技术系统和网络设施的机构。
他们的主要职责包括建设和维护信息系统和网络、数据管理和安全保障、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以及信息化项目的规划和管理。
通过这些工作,长春市信息中心为市内各个部门和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框架进行说明。
下面是对文章结构部分的一种可能的描述: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篇长文的整体组织和框架。
本文总共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首先是引言部分,该部分旨在引起读者的兴趣并提供背景信息。
引言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子部分。
在概述中,将简要介绍长春市信息中心的重要性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信息中心网络体系结构的概述
发表时间:2018-05-02T15:36:32.823Z 来源:《科技中国》2017年12期作者:魏陵一[导读] 摘要:互联网应用需求逐渐转变为信息的分发和获取,而网络体系结构依然为主机间的端到端通信,二者矛盾日趋尖锐。
信息中心网络采用以信息为中心的设计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提出了信息中心网络的基本体系结构框架,从功能和特性两个维度探索了信息中心网络可能的设计空间,最后指出当前主要问题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摘要:互联网应用需求逐渐转变为信息的分发和获取,而网络体系结构依然为主机间的端到端通信,二者矛盾日趋尖锐。
信息中心网络采用以信息为中心的设计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提出了信息中心网络的基本体系结构框架,从功能和特性两个维度探索了信息中心网络可能的设计空间,最后指出当前主要问题及下一步研究方向.关键词:网络;信息;结构;
1.信息中心网络的产生背景
互联网应用由最初主机间文件和资源共享发展为普适的信息分发和服务提供。
分发和获取数据已成为互联网主要应用需求,体系结构与应用需求间的矛盾日趋尖锐:网络围绕着主机而用户却对信息感兴趣,设计和需求不一致导致应用低效;P2P和CDN受底层及自身限制,只解决部分问题;信息安全依赖于主机与信道安全,难以保障信息自身安全。
采用打补丁方式虽一定程度缓解矛盾但无法消除,很难预测以主机为中心的体系结构未来能否满足以信息为核心的应用需求。
为解决设计和需求矛盾,以信息为中心的网络体系结构被提出,即信息中心网络。
信息中心网络采用革新式设计,以信息高效分发和获取为目标,通过信息名操作信息,在设计之初考虑可扩展、安全、移动及多接入点等需求,从而实现网络由“机器互联”到“信息互联”的转变。
信息中心网络在应用和技术层面都具有传统网络难以比拟的优势。
应用层面,信息中心网络解决信息“是什么”而不是“在哪儿”的问题,符合人们获取信息的直观感受。
技术层面,(1)内容层替代IP层成为“沙漏模型细腰”,网络核心更接近应用需求,利于应用开发;(2)弱化主机概念,主机对应用透明,可简化其配置,降低其被定向攻击的可能;(3)信息显式命名,名字持久唯一,便于信息管理;(4)网内缓存便于信息分布,增强网络健壮性和效率;(5)名字路由将信息与位置解耦,增强移动性,充分利用内容副本,提高内容获取效率;(6)采用基于内容而非容器或信道的安全模型,更易保护内容本身[1]。
2信息中心网络体系结构
信息中心网络体系结构虽未统一,但基于信息为中心的思想,本节通过DONA、PSIRP、NetInf和CCN等典型信息中心网络,尝试梳理出较清晰的体系结构框架。
2.1信息中心网络简介
DONA采用扁平名字命名信息,在树形解析处理器网络通过名字选播实现信息分发获取。
信息首先被发布到本地RH建立路由。
路由更新会通知其父节点及对等节点。
请求信息时,本地RH根据信息名查找下一跳,若无下一跳,则将报文转发给父节点,直至到达发布内容的RH或获得缓存。
请求报文记录其经过的AS(AutonomousSystem)域。
信息可直接采用IP路由返回,也可按AS路径反向返回。
PSIRP采用扁平信息名,通过集会互联网络(RendezvousInternet-working,RI)发布/解析信息,通过源路由获得信息。
数据源将信息发布到本地集会网络(RendezvousNetwork,RN),RN通知给RI。
订阅信息时,先由本地RN或RI解析出信息位置。
然后向该位置请求信息,请求路径被写入报文头部,直到找到内容或缓存。
信息沿请求路径返回。
NetInf与PSIRP类似,NetInf特点在于:基于MDHT实现名字解析;解析节点可直接请求内容;信息返回基于底层路由。
CCN采用层次信息名,直接通过名字匹配查找信息。
报文分两类:请求报文Interest和响应报文Data。
内容由本地内容路由器(ContentRouter,CR)发布到网络,各CR都记录该内容的路由信息。
请求信息时,CR将内容名与转发表FIB匹配确定转发出口。
请求路径上每个CR在待定请求表PIT中记录Interest上一跳。
当找到内容或缓存时,Data沿PIT中的Interest路径反向返回。
2.2体系结构框架
信息中心网络参与者分三类:请求者(订阅者)、提供者(发布者)和所有者(产生者)。
请求者为请求内容的用户。
提供者保存并发布内容,可以是服务器、路由器或主机。
所有者创建和提供内容,同时证实和担保内容。
信息中心网络参与者角色不固定,请求者和所有者均可发布内容,成为提供者。
总结信息中心网络共性,信息中心网络体系结构框架可分三层:应用层、内容层和物理链路层。
网络中内容/服务被抽象成具有唯一标识的命名数据。
基于内容名字,应用2010层调用内容层API实现内容/服务检索和发布。
内容层是对信息中心网络网络核心的抽象概括,不同信息中心网络内容层可细化成更具体的层次。
链路层用于节点间消息传递。
可建立在传统链路协议之上,为方便网络间过渡和异构网络融合,也支持TCP/IP协议[2]。
信息中心网络网络核心包含五个功能模块:命名机制、通信模式、路由转发、网内缓存及传输控制。
命名机制关注名字结构与功能。
通信模式为通信发起和交互的过程。
路由转发负责信息检索和转发。
网内缓存基于名字缓存信息。
传输控制负责网络传输性能。
信息中心网络还充分考虑可扩展性、安全性、移动性及多接入点等特性,这些特性均围绕内容而设计。
3.结语
信息中心网络设计以应用需求为目标,但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存在应用需求不明确和技术不成熟的问题。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1)寻找“杀手级”应用,可能是新应用或传统应用的替代业务;(2)解决技术难题,尤其是路由可扩展和网内缓存问题;(3)量化比较不同信息中心网络设计,对其基本技术路线形成共识。
学术界虽尚未就信息中心网络的设计达成共识,但以信息为中心的思想符合未来应用需求。
无论未来信息中心网络与IP共存或逐渐消失,信息中心网络的设计思想都已经为未来网络研究带来了活力,并将继续促进未来网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春梅,徐明伟.信息中心网络研究综述[J]/计算机科学与探索,2013.
[2]吴超,张尧学,周悦芝/信息中心网络发展研究综述[J].计算机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