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学重点
中央银行学 复习重点
中央银行学复习重点一、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央银行:是指一个国家金融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的金融机构或组织,是统领一国金融机构体系、控制全国货币供给、实施国家货币政策的最高金融机构。
1、·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信用关系广泛存在于经济与社会体系之中、商业银行的普遍设立和发展、经济发展中出现新矛盾(银行券差异大、票据交换与清算业务需求增长,银行破产倒闭使信用体系和经济受到冲击、缺乏统一的竞争规则)·第一家中央银行——瑞士银行(1688)、现代中央银行的鼻祖——英格兰银行(1694)德意志联邦银行(1876)、法兰西银行(1894)、日本银行(1899)·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原因:政府融资、信用货币的发行、票据交换与清算、银行的支付保证能力与最后贷款人、对金融业的监管·中央银行产生的两条途径:信誉好实力强大的大银行发展(英格兰银行)、政府直接组建(美联储[1914])·1920,布鲁塞尔会议建议建立中央银行,1922日内瓦会议重申推广特点:政府组建、稳定币值、严格和增强了存款准备金制度·中央银行制度变化的特点(制度规范化、经济目标统一化):国有化、中央银行成为国家干预和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中央银行调节经济的手段进一步成熟、中央银行成为各国政府进行政策协调窗口的作用越来越大2、中央银行的性质:一国信用制度的枢纽、与政府存在特殊关系、在经济运行和发展中发挥特殊作用中央银行和政府的特殊关系: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各种金融法规、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政府对中央银行有控制权、中央银行代表国家管理金融市场,国库和向政府提供融资,参与国际金融活动和管理国家黄金外汇储备。
中央银行的职能:发行的银行(货币发行机构)政府的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金融监管、代理国库、参加国际金融活动)银行的银行(最后贷款人、存款准备金、票据交换与清算)集中和垄断货币发行权的意义:是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标志、是统一货币发行和流通的保证、是稳定币值的基本条件、是发挥其全部职能的基础·中央银行的综合职能:1、管理职能:制定金融政策、法令集规章制度,监测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检查监督,定期公布于金融有关的信息资料2、服务职能:政府、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3、调节职能:通过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流通量和社会信用规模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宏观调控部门。
《中央银行学》学习重点
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客观经济原因(一)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1. 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2. 商业银行的普遍设立。
3. 货币关系与信用关系广泛存在于经济和社会体系之中。
4. 经济发展中新的矛盾已经显现。
(二)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原因⏹关于信用货币的发行问题。
关于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
3. 关于银行的支付保证能力问题。
4. 关于金融业的稳健运行问题5. 关于政府融资问题最早中央银行(名称、产生的时间和地点)一、英格兰银行(1694年)佩特森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主要表现◆一是欧美国家中央银行以国有化为主要内容的改组和加强;◆二是亚洲、非洲等新独立的国家普遍设立中央银行中央银行的职能(一)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二)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三)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的具体表现1、集中存款准备金2、充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3、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票据交换和清算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的具体表现⏹代理国库⏹代理政府债券发行⏹为政府融通资金、提供信贷支持⏹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国际储备⏹代表国家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金融活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向政府提供信息和决策建议了解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类型以及我国中央银行属于哪种类型(一)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1.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我国》2.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
(二)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三)准中央银行制度(四)跨国中央银行制度了解中央银行的资本组成以及我国中央银行属于哪种类型(一)全部资本为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中国人行的民银资本组成属于国家所有的类型(二)国家拥有部分股份与民间股份混合所有的中央银行(三)全部股份非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四)无资本金的中央银行五)资本为多国共有的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地位1.从经济体系运转看,中央银行为经济发展创造货币和信用条件,为经济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2.从对外经济金融关系看,中央银行是国家对外联系的重要纽带。
中央银行学 重点整理
第一章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1.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条件)2.货币信用与经济的融合商业银行的普遍设立,促进了货币、信用与经济的融合。
以货币关系为特征的银行信用逐步替代商业信用成为信用的主要形式。
3.经济危机的频繁出现中央银行是指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代表一国政府调控金融和经济发展的特殊金融组织,它是商品经济、货币信用制度以及银行体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满足统一银行券发行、票据清算、稳定信用体系、金融监管以及政府融资等方面的客观需要而建立的。
(二)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现实经济背景(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必然性)1.统一银行券的发行与流通的要求2.统一国内票据交换与清算的要求3.保证银行支付能力、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要求4.满足政府融资的需要5.统一金融业监管的需要瑞典银行是世界上最早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现代中央银行的鼻祖。
中央银行初创时期的特点1.普通商业银行的自然演进2.货币发行权的逐步集中3.非国有化4.与法制健全并存5.金融监管职能不完善(五)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中央银行制度发展变化的特点1.国有化成为设立中央银行的重要原则2.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得以确定3.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由一般运用向综合配套运用转化4.中央银行监管、管理的手段不断完善5.各国中央银行的国际合作不断加强第二节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中央银行的性质:既是为商业银行等普通金融机构和政府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金融机构,又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督管理金融业和规范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调控金融和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部门。
中央银行不同于一般政府机关1.其业务更多地具有银行的业务特征;2.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其金融业务活动实现;3.与政府是相对独立的关系。
中央银行不同于一般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1.中央银行的金融活动主要是宏观金融活动;2.中央银行不经营一般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3.中央银行的业务不以盈利为目的;4.中央银行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5.中央银行独占货币发行权,维护本国货币对内和对外价值的基本稳定。
中央银行学重点知识点
中央银行学重点知识点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的主要职责是什么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的主要职责是指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不是工商企业和个人,而是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及特定的政府部门;中央银行与其业务对象之间的往来仍具有银行固有的办理“存,放,汇”业务的特征;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提供支持,服务,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的管理者。
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集中存款准备金;②充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③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资金清算。
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必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1)垄断发行原则。
有利于统一国内货币形式,避免多头发行造成的货币流通混乱,也便于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灵活有效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通过完全占有货币发行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加强自身经济实力。
(2)要有可靠信用作保证的原则。
否则就会出现通货不稳,扰乱正常流通和生产的运行,进而导致社会经济乃至政治危机的爆发。
(3)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防止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现象发生,确保国民经济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
中央银行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有何异同(1)相同之处:①融资效果相同:买进证券相当于发放贷款,卖出证券则相当于收回贷款;②对货币供应的影响相同:买进证券同发放贷款一样,都会引起社会的基础货币量增加,从而导致货币供应量的成倍扩张;卖出则反之;③都是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工具。
(2)不同之处:①资金的流动性不同:贷款到期才能收回,证券则可随时买卖,其流动性高于贷款;②依据不同:证券买卖以证券的质量为依据,而贷款以商业银行的信用为重要依据;③收益不同:贷款有利息收入,而证券买卖的收益主要是买进或卖出的价差收益;④对金融环境的要求不同:证券买卖对金融环境的要求较高,而贷款业务则对其要求较低。
试分析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的优缺点。
关于中央银行学复习重点
1、论述1949年以来中央银行处于强化时期的基本特征。
人为发展型是强化时期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有以下方面:①中央银行国有化趋势加强;②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加强;③中央银行调控经济的能力增强;④中央银行国际合作的进一步加强。
2、简述20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制度改革的四件大事。
(P25)①1993,按照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强化金融调控、金融监管和金融服务职责,划转政策性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
②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首次以国家立法形式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地位,标志着中央银行体制走向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是中央银行制度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③1998年,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部署,改革了人民银行管理体制,撤销省级分行,设立跨省区分行,同时,成立人民银行系统党委,对党的关系实行垂直领导,干部垂直管理。
④20XX年,按照党的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和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分离出来,并和中央金融工委的相关职能进行整合,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同年9月,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正式批准人民银行的“三定”调整意见。
12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
3、与商业银行相比,央行业务有哪些特殊性?(P32)①从业务的法定权力和法定限制来看,目前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的法定业务权力主要有七项,同时为了确保中央银行能够认真履行职责、有效制定并实施各项金融政策,各国中央银行法又对中央银行业务活动进行了必要的限制(6条)。
②从业务经营的目的来看,中央银行不以盈利为经营目标。
这一点与商业银行大有不同。
③从业务服务的对象来看,中央银行主要是直接同各商业银行、政府机构及其他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往来,从而贯彻执行国家的货币政策和履行其他管理监督职能。
中央银行学重点(删减后版)
中央银行学重点(删减后版)中央银行学重点一、名解(7*3)1、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能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时的自主程度。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的反映在中央银行同政府的关系上。
这一关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2、银行性业务:是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所从事的的业务。
3、管理性业务:是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最高金融管理当局从事的业务。
4、存款准备金制度:中央银行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根据宏观货币管理的需要,控制金融体系信贷额度的需要,以及维持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的需要,来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交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例和结构,并根据货币政策的变动对既定比例和结构进行调整,借以间接地对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的制度。
5、货币发行:有两重含义,一是货币从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流通到社会,二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
6、经济发行:是指中央银行根据国民发展需要的客观需要增加货币发行。
10、财政发行:是指因弥补国家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货币发行。
11、再贴现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将通过贴现业务所持有的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转让,中央银行据此以贴现方式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业务。
13、国际储备:指各国政府为了弥补国际收支赤字,保持汇率稳定,以及应付其他紧急支付的需要而持有的国际间普遍接受的所有流动资产的总称。
14、主权风险:是指因国家间关系恶化或对方国家发生政治经济混乱而冻结我方资产或使我方资产难以调回的风险。
16、清算:又称银行间清算,是指通过一定的支付服务组织和支付系统,实施支付指令的发送与接收、对账与确认、收付金额的统计轧差等一系列专业程序。
17、支付体系:是在既定的法规制度框架下,由提供支付服务的中介机构和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通过支付工具的应用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一种综合金融安排。
中央银行学重点精编
《中央银行学》中央银行:当国家通过法律或特别规定对某家银行或新建一家银行给予某些特权并要求其他全部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及整个经济、社会体系接受改银行的这些特权时,中央银行制度便形成了,享有特定授权并承担特定责任的银行便成为中央银行跨国式中央银行制度:指由假设干国家联合组建一家中央银行,由这家中央银行在其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局部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给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利、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银行性业务:是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所从事的业务。
治理性业务:是中央银行作为一国X金融治理当局为履行职责而从事的治理类业务。
存款打算金制度:是指中央银行依据法律所给予的权力,依据宏观货币治理需要,依据操作金融体系信贷额度的需要,以及维持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的需要,来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交存中央银行存款打算金比率和结构,并依据货币X的变动对既定比率和结构进行调整,借以间接地对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行操作的制度。
货币发行:有两重涵义:一是只货币从中央银行发行库,通过各家商业银行业务库流到社会;二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
经济发行:指中央银行依据国民经济开展的客观需要增加现金流通量。
财政发行:指因弥补国家财政赤字而进行的货币发行。
保证打算制度:指货币发行要以政府公债、短期国库券、短期商业票据等国家信用作为发行打算。
发行X:是中国人民银行为国家保管的待发行的货币,由设置发行库的各级人民银行保管,并由总行统一掌握。
再贴现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将通过贴现业务所持有的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转让,中央银行据此以贴现方法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业务。
国际储藏:构成国际储藏的主要是黄金、X以及国际货币X组织创设的特别提款权。
主权风险:因国家间关系恶化或对方国发生政治经济混乱而冻结我方资产,或使我方资产难以调回。
结算:一般是指为完成商品交易、金融活动、消费行为等因为的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而发生的货币收付,是货币发挥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具体表达。
《中央银行学》考试复习重点
《中央银行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充分就业:任何愿意工作并有能力工作的人都能找到适当的工作,但其并非追求零失业率。
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通货之和,是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基础。
货币乘数:指中央银行每创造或者消灭一个单位的基础货币能够引起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
M = Ms/B窗口指导: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的贷款重点投向和贷款变动数量等,并要求其执行。
联邦基金利率:指美国同业拆借的利率,最主要的是隔夜拆借利率。
它的变动能够敏感地反映银行之间资金的余缺,美联储瞄准并调节同业拆借利率就能直接影响商行的资金成本,并且将同业拆借市场的资金余缺传递给工商企业,进而影响消费、投资和国民经济。
洗钱:将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或其它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通过各种手段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行为。
征信:信用管理技术名词,指为信用活动提供的信用信息服务,实践中表现为专业化的机构依法采集、调查、保存、整理、提供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并对其资信状况进行评价,以此满足从事信用活动的机构在信用交易中对信用信息的需要,解决借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复合中央银行制:指在一国之内,不设立专门的中央银行,而是由一家大银行来同时执行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两种职能。
如前苏联。
告示作用: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执行中,随着网络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不断通过媒体或其它正式渠道向公众传达政策意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最终效果。
利率政策:指央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的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的政策措施。
现金漏损率:又称提现率,指客户从银行提取或多或少的现金,从而使一部分现金流出银行系统,出现所谓的现金漏损。
现金漏损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现金漏损率。
中央银行学重点归纳
1.英格兰银行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中央银行,为各国中央银行体制的鼻祖。
2.真正全面具有中央银行职能的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于1913年建立,也是这一阶段最后形成的中央银行制度,同时也标志这中央银行初建阶段的基本结束。
3.1904年由户部奏准清政府设立户部银行,1905年8月在北京开业。
4.中央银行的职能: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
5.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类型:(1)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分为a.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英国、法国、日本b.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美国、德国(2)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中国(3)准中央银行制度:中国香港(4)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6.中央银行的资本组成类型:全部资本为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国家拥有部分股份与民间股份混合所有的中央银行、全部股份为非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无资本金的中央银行、资本为多国共有的中央银行。
7.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8.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1)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2)商业银行的普遍设立(3)货币关系与信用关系广泛存在于经济和社会体系之中(4)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已经显现。
1.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的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2.从中央银行对政府独立性的强弱看,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目前有三种类型:(1)独立性较强的中央银行,如德国联邦银行、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瑞典银行等。
特点是中央银行直接对国会负责,中央银行运行在较大程度上独立于政府。
(2)独立性较弱的中央银行,如意大利银行、法兰西银行等。
特点是中央银行隶属于政府,不论在名义上还是实际上,中央银行在制定和执行政策、履行其职责时都比较多的服从政府或财政部的指令。
(3)独立性居中的中央银行,如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等。
特点是中央银行隶属于政府,在名义上独立性较弱,但在实际上中央银行拥有较大的决策与管理权和独立性。
3.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制度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中央银行学重点总结
1)不动产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的管理措施,主要是规定贷款的最高限额、贷款的最长期限和第一次付现的最低金额等。
2)(在)抵御经济波动效应中的适应性:1货币政策将稳定物价目标与经济增长目标挂钩,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均衡点。
2在经济膨胀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将重心置于币值稳定目标之上,但同时监控经济增长目标,力图在抑制物价上涨幅度的同时维持适度的经济增长率,避免因迅速制止通货膨胀、恢复币值稳定而付出经济衰退的代价。
3在经济稳定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将重心置于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上,继续盯住币值稳定目标。
力图保持适度经济增长率的同时将物价上涨率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既要求避免为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再蹈高通货膨胀的覆辙,又要求防止为追求币值的绝对稳定而使经济再度滑坡。
4在追求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下,力求保持货币自身的稳定性。
3)存款保险制度:指国家货币主管部门为了维护存款者利益和金融业的稳健经营与安全,规定本国金融机构必须或自愿地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率向保险机构交纳保险金的制度。
4)窗口指导:指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的贷款重点投向和贷款变动数量等。
这些规定虽然没有法律强制力,但其作用有时也很大。
5)道义劝告: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声望和地位,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经常发出通告、指示或与各金融机构的负责人进行免谈,交流信息,解释政策意图,使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自动采取相应措施来贯彻中央银行的政策。
6)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1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这是指一国只设立一家统一的中央银行行驶中央银行的权力和履行中央银行的全部职责,中央银行机构自身上下是统一的,机构设置一般采用总分制式,逐渐垂直隶属。
2二元中央银行制度,这是指中央银行体系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共同组成7)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的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规定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以收缩或扩张信用,实现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8)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1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资金的流动性。
中央银行学考试重点
1.中央银行的产生:在资本主义银行制度发展过程中;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程度相适应;从商业银行中独立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政府性金融机构..2.产生的历史背景:1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2商业银行的普遍建立3货币信用关系普遍崔在于经济和社会体系之中4经济发展中的新的矛盾频繁显现3.产生的金融基础:1银行券统一发行的客观需要2集中统一票据交换和清算的客观需要3保证银行支付能力和稳定银行体系的客观需要4对金融业监督管理的客观需要5政府融资便利和代理国库的主观需要4.产生途径:1自然演变瑞典、英格兰2政府立法美国联邦储蓄银行5.发展2个阶段:一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中央银行制度的普遍推广时期;二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直到现在中央银行制度的强化发展时期..6.央行制度推广具体原因:1新的货币本位制度建立的影响2布鲁塞尔会议和日内瓦会议的影响3麦克米伦委员会的影响4新国家的产生5来自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的支持7.中央银行制度推广时期的特点:1大部分依靠政府力量创建;是中央银行发展最快的时期2设立中央银行已成为全球性的普遍现象3稳定货币、控制通货膨胀成为中央银行的首要任务4进一步加强了对金融的管理与货币信用控制;中央银行的职能逐步扩展8.中央银行制度的强化的典型特征:政府对中央银行控制的加强;中央银行宏观经济调控职能进一步强化..9.政府加强对中央银行控制的原因: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货币政策改革发展的需要3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的心得宏观经济调控理论的出现4国家干预的实践提供了可借鉴依据5加强国际之间的政策协调和合作的需要10.中央银行制度强化的表现:1中央银行实施国有化改革2中央银行成为国家干预和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3新的银行法的制定更加明确了中央银行的职责4中央银行调节经济的手段不断扩大并日益成熟5世界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联系;合作逐步加强11.中央银行性质:中央银行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承担管理一国金融事业、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国家机关;是经营金融业务的特殊金融机构..12.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地位的特殊性:1调控货币供给量2监管和规范各种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3参与国际金融事务的往来于合作;强化一国金融主权13.中央银行是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职能作用的特殊性:1调控手段:经济手段2调控作用的发挥:比较平缓有一定时滞3政策制定:独立性较强14.央行是金融业务的特殊金融机构目标业务的特殊性:1经营目标:不以盈利为目标2服务对象:政府银行等金融机构3经营内容:货币发行、金融机构和政府存款..15.中央银行的职能: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16.发行的银行: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发行机构17.作为发行的银行的重要职责:一保持币值的稳定;根据经济发展需要;掌握货币发行与流通二掌握货币发行准备、控制信用规模、调节货币供应量18.垄断货币发行意义:1是统一货币发行与流通的基本保证2中央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志3稳定币值的基本条件4是中央银行发挥其全部职能的基础19.作为政府的银行职能表现:①代理国库②代理振幅债券的发行③为政府融通资金④持有和经营管理国际储备⑤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活动⑥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⑦监督管理金融业⑧为政府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发布经济金融信息..20.作为银行的银行;其职能作用表现:①集中存款准备金加强商业银行等存款性金融机构的支付和清偿能力;调节信用规模和控制货币供给量②最后贷款人③组织全国清算21.中央银行的作用:1稳定币值防止通货膨胀2集中清算;加速资金周转3稳定金融;防范金融风险4调节国民经济;促进经济正常发展5推进国际金融合作22.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卖出有价证券23.中央银行制度:1单一中央银行制度2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3准中央银行制度香港、新加坡4跨国中央银行制度欧洲中央银行、西非、中非、加勒比24.中央银行的资本结构类型:1全部股份国家所有英法、加拿大2公私混合所有日本、墨西哥、巴基斯坦 3全部股份私人所有美、意、瑞4无资本金的中央银行韩国5多国共有资本的中央银行货币欧盟、欧洲中央银行25.中央银行独立性:指作为货币行政管理当局的中央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相对独立于国家权力、立法、司法、和政府..中央银行独立性是相对独立性..26.独立性内容:1垄断货币发行权2保持政治上的独立性3拥有操作上的独立性27.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不同模式:一独立性强的模式:组织上的独立性、人事上的独立性、决策上的独立性、资金运用上的独立性、制定规章和实施处罚上的独立性二独立性次强的模式三独立性弱的模式28.中央银行独立性的重要意义:1中央银行是负有社会性责任的机构;它的货币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应具有稳定性和连贯性..2中央银行应独立于政府;保持超然地位;以稳定币值为首要任务;可以对政府的通货膨胀政策起制约作用..3中央银行不是一个纯政府的服务机构;而是一个社会化服务机构;因此中央银行应具有独立性29.中央银行具有一定独立性的表现:经济、政策、人事、组织30.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不同模式:独立性较强的模式..(1)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独立性:人事独立性、经济独立性资金来源于对银行的贴现收入和持有政府债券所获得的收入、政策独立性联邦储备体系理事会经国会授权;无须总统批准;有权独立地制定货币政策;自行决定采取措施和运用政策工具(2)德意志联邦银行的独立性:人事独立直接向议会负责;联邦政府的成员虽有权参加联邦银行理事会的会议并提出动议;但没有表决权、经济独立禁止政府向银行透支;政府机构向银行的借款必须保证归还、政策独立性两者出现矛盾时;联邦银行则以完成自己的职责为主(3)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独立性稍弱的模式:英格兰银行最高决策机构是董事会;不给政府垫款;只提供少量的隔夜资金融通和日本银行货币委员会为最高决策机构独立性较弱的模式;中央银行隶属于政府;较多地服从政府或财政部的指令..代表是意大利银行和法兰西银行..31.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问题:1、组织独立性..A、隶属于国务院;与财政部地位相等;不受财政部制约..B、实行行长负责制;最高决策人是行长;最高决策机构是行长办公会议..2、人事独立性..行长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副行长由国务院总理任免..3、经济独立性..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和包销政府债券;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实行独立的预算管理制度;依法提取总准备金后的净利润全部上缴中央财政;亏损由中央财政拨款弥补..4、政策独立性32.中央银行发立法结构:1总则2中央银行组织结构3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和工具4中央银行业务5中央银行的预算和决算6中央银行的法律责任33.中央银行的业务范围:一中央银行的法定业务权力二中央银行的法定业务范围三中央银行的法定业务限制34.法定业务权力:有权发行货币;有权管理货币流通;有权发布监管金融机构的业务命令与规章制度;有权持有、管理、经营国家的黄金外汇准备;有权经理国库;有权对金融业的活动进行统计和调查;有权保持业务活动的相对独立性..35.法定业务范围:1发行货币2办理必要的银行业务3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进行管理;发布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4持有、管理和经营国家外汇储备5代理国库、代理政府债券发行和兑付6对金融业的活动进行稽查、检查、审计、统计和调查7法律允许的其他业务36.各国中央银行的法定业务限制:A、不得经营一般性银行业务或非银行金融业务..B、不得直接从事商业票据的承兑、贴现业务..C、不得从事商业性证券投资业务..D、不得从事不动产买卖业务..E、不得向任何个人、企业、单位提供担保;不得直接向他们发放贷款..F、一般不得向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37.中央银行的业务特点:1中央银行开展业务的目的是为了履行其宏观调控职能2中央银行业务操作的重点是调控货币供给量3中央银行业务对象主要是金融机构而非个人4中央银行业务操作平台是金融市场38.中央银行业务经营的原则:1服从履行职责的需要2不以盈利为目标3不经营一般商业银行业务4保持资产的流动性5保持业务的公开性6保持业务的主动性和一定的独立性39.资产负债表基本结构:1资产国外资产;对中央政府债权;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对非金融性公司债权2负债储备货币;发行债券;中央政府存款;国外负债;自有资金40.资产负债表特点:1资产负债表反映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特点2中央银行的资产与负债业务的关系是资产引起负债41.资产负债表与其职能的关系:1中央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体系准备金的影响2资产与负债方存在对应关系3中央银行业务反映其调控职能42.负债业务:货币发行;存款业务;发行中央银行债券;其他区负债业务43.货币发行含义:一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流向社会;二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44.货币发行的种类:1经济发行;为了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而发行的货币;为了支持和促进经济发展;防止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发生.2财政发行;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的货币..易造成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影响货币、金融秩序的正常运行..45.货币发行渠道:再贴现、再贷款、购买证券、购买金银和外汇等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活动46.货币发行原则:垄断法性原则;信用保证原则;弹性原则47.发行准备制度:1现金准备发行制2证券保证准备制3现金准备弹性比例制4证券保证准备限额发行制5比例准备制48.存款业务特点:1开办存款业务是为了实现调控职能2存款具有一定的强制性3存入款项的对象具有特殊性4存款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特殊性49.存款业务的意义:1有利于维护金融业的安全稳定2有利于加快资金清算3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存款准备金率;调控货币供给量50.存款业务种类:准备金存款、政府和公共机构存款、外国存款和特种存款51.准备金存款业务基本内容:1被要求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机构范围2准备基数;即哪些负债项目应该缴纳法定准备金3哪些资产可以充当法定准备金4法定准备比率的高低5计算准备金和缴纳法定准备金的时间52.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银行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准备金..存款准备金=自存准备金+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53.法定存款准备金:即存款货币银行按照法律规定必须按一定比率将吸收的存款转村中央银行的准备金..54.超额准备金:存款货币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中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55.准备金比率按活期、定期、储蓄的顺序逐步降低..56.发行债券的目的:一是针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超额储备过多的情况;发行债券以减少他们的超额准备;以便有效地控制货币供给量;二是以此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之一;通过中央银行债券的买卖行为;灵活的调节货币供给量..57.资产业务:再贴现、再贷款、证券买卖、储备资产58再贴现:指商业银行将通过贴现业务持有的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转让;借此获得中央银行的资金融通..59.再贴现金额=票据面额—再贴现利息再贴现利息=票据面额×日再贴现率×未到期日数日再贴现率=年再贴现率÷360=月再贴现率÷3060.再贷款: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贷款;再由商业银行向普通客户贷款..61.再贴现业务与贷款业务的区别:第一;贷款的收回方式不同..再贴现贷款;再贴现票据到期;中央银行向票据承兑人出事票据并要求承兑人兑付;收回贷款;抵押贷款;贷款期限到期;借款人向中央银行归还贷款并收回抵押品..第二;贷款的安全程度不同..抵押贷款与再贴现没有区别..信用贷款无物资保证;存在风险..第三;利息收回时间不同..再贴现是先扣除;贷款是到期才扣除..62.证券买卖:中央银行以市场交易主体的身份;在公开市场上通过买卖有价证券的办法来调节超额准备金或基础货币;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或者利率的一种行为..63.证券买卖业务与贷款业务的异同:相同:1都是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2融资效果相同;买进证券相当于发放贷款;卖出相当于收回贷款..3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相同;买进证券和发放贷款一样;都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扩张;卖出证券和收回贷款一样;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收缩;4都是以自己创造的负债去扩大自己的资产..不同:⑴形成资产的流动性不同..证券买卖业务的资产流动性高于贷款业务的资产流动性..⑵获得收益的形式不同..贷款业务有利息收入;而未到期的证券买卖业务只有买卖过程中的差价收益..⑶对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的要求不同..公开市场上的证券买卖业务对经济和金融环境..的要求比较高;一般要求有发达的金融市场;贷款业务则对金融市场的发达与否没有过多要求..⑷主动性不同..公开市场中的证券买卖是中央银行主动进行的;其规模大小完全由它控制;而贷款业务实现不了这种控制;中央银行可以改变贴现率来鼓励和限制银行贴现;但难以直接控制贴现规模..⑸灵活性不同..贷款政策无法经常变动;而证券买卖业务却可以恰到好处地把握好规模;并且出现错误时可立即通过逆向操作来进行矫正64.支付清算:指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参与者和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使金融机构间的债权债务清偿和资金转移顺利完成并维护支付系统的平稳运行;从而保证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65.支付清算体系:清算机构、支付系统、支付结算制度66.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的主要内容:1组织票据交换结算 2办理异地跨行结算 3提供跨国支付结算服务 4为私营清算机构提供差额清算服务 5提供证券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清算服务67.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业务具有重要意义:1支付清算系统是经济和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2对货币政策事实具有重要影响掌握金融状况、资金运动;成为公开市场操作手段的前提;增强货币市场流动性、增加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3与金融稳定有密切关系货币供应:是一定时期内由中央银行和存款货币银行提供的各种货币形式的总量..社会总供应: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够提供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总量..货币供应均衡和社会供求均衡之间的关系:1.货币供给促使社会总需求的形成2.社会总影响社会总供给3.社会总供求决定真实货币需求4.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货币政策:广义的指中央银行、政府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及其采取的影响货币数量的一切措施..狭义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信用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内容: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货币政策特点:1.货币政策是宏观政策而非微观政策2.货币政策是一种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而非调节总供给的政策 3.货币政策是一种间接调控政策而非直接调控政策 4.货币政策是一种长期的经济政策而非短期的经济政策5.货币政策是一种逆经济风向调节政策而非顺经济风向调节政策货币政策的作用:1.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2.为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转提供一个稳定和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3.熨平经济波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4.促进充分就业;促进社会稳定5.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相对稳定6.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防范金融危机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积极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供给增多;紧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供给减少..提高利率;货币供给量减少;降低利率;货币供给量增多..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宏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分析方法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各个有关的总量及其变动;特别是研究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其与社会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之间的关系..货币政策最终目标:1.稳定币值衡量指标:GNP国民生产总值、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零售价格指数、生活费用指数..2.充分就业衡量指标:失业率..3.经济增长衡量指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一国生产能力..4.国际收支平衡衡量指标:自主性交易平衡与否、是否需要调节性交易来补偿..最终目标的选择:相机选择、临界原理选择、轮番突击选择..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货币供给量、利率、汇率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指受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传导性金融变量目标..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给量活信用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特点是:这些工具的运用是针对总量进行调节而非对结构性问题进行调节;对整个宏观经济运行发生影响..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俗称“三大法宝”..存款准备金制度含义: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措施..存款准备金制度内容:1.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2.规定可充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内容3.规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基础..存款准备金制度优缺点:优:它对所有的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影响是平等的;对货币供给量影响力大;速度快;效果明显.. 缺:作用力猛烈;对经济的震动大;不适宜作为日常性操作工具..再贴现政策含义: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以融通短期资金的一种行为..作用机制:为刺激抑制经济增长—;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调低或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贷款和投资规模扩大或缩减—货币乘数放大或缩小—市场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市场利率降低或提高—投资、消费支出增加或减少..再贴现政策内容:再贴现率的调整;规定何种票据具有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再贴现政策优缺点:优:中央银行可以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避免金融恐慌;维护金融稳定..同时可以通过再贴现率的调整和再贴现贷款的发放;调节货币供给量和信贷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 缺:从控制货币供给量来看;再贴现率政策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控制工具;从对利率的影响看;只能影响利率水平而通常不能改变利率的供给量;就其弹性而言;再贴现政策缺乏弹性;告示效应有局限性..再贴现率的作用机制:货币量偏多、经济过热—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融资成本上升—商业银行借款意向降低—商业银行准备金减少—贷款规模缩减—市场货币供给量减少—市场利率上升—客户融资成本增加—投资支出减少、经济增速放慢..公开市场政策含义: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数量;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政策措施..公开市场政策的主要内容:1.确定买卖证券的品种和数量;制定操作计划2.决定操作方式的长期性和临时性3.选择操作机构4.确定交易方式5.公开市场操作过程公开市场政策的优缺点:优:1.公开市场政策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中央银行手里;其操作规模、大小和方向完全受中央银行自己控制;而不像再贴现那样;处于被动地位..2.中央银行可以运用公开市场政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可以按任意规模买卖证券;知道满意中央银行的要求为止..3.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政策;对货币供给量进行微调;而不像存款准备金那样产生震动性影响..4.公开市场政策具有较强的可逆性..金融市场情况一旦发生变化;或万一发现错误;中央银行能迅速改变其操作方向;精确而灵活的调节市场货币供给量..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则不能迅速地逆转..缺:公开市场业务因操作较为细微和经常发生;所以对大众预期的影响和对商业银行的强制影响均较弱;其告示效应较弱2.各种干扰因素的存在会部分抵消公开市场政策的影响力 3.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不一定能得到商业银行的配合..4.公开市场政策的运用需要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前提..公开市场政策机制:市场资金短缺或过多—中央银行买进或卖出证券—基础货币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信贷扩张能力增强或减弱—贷款和投资增加或减少—市场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市场利率下降或上升—刺激投资支出增加或减少..。
中央银行学期末重点
中央银行学期末重点
中央银行发挥着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平衡的关键作用,其作用由它扮演的角色来决定,而它体现在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中。
一般而言,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是中央银行实现其宏
观经济政策的两个核心内容。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最重要的工具,它可以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它通过对货
币供给量和流动性的调节,来调整宏观经济的有效需求和物价水平,以及影响市场利率变化。
它的实施也受到全球货币体系和国际贸易关系的影响。
金融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采取的维护金融稳定和促进金融秩序运行的措施和措辞,充分
体现出它重视维护金融体系健康稳定,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其主要内容包
括金融机构资本的管理、流通的审查和管理、银行活动的督导、信用管理以及共同发行货
币和其他政策工具的运用等。
期末,中央银行常会在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上结合起来进行政策调整,以维护宏观经
济平衡,促进宏观经济增长,对社会和金融发展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期末是中央银行政
策调整期,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中央银行应加强统筹综合协调,坚持量力而行,让货币
政策和金融政策与宏观经济指标和金融指标统一,更好地支撑实体经济发展。
中央银行学重点
货币政策:就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有关货币的政策,具体而言它是指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而采用各种方式调节信用量和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种方针与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货币管理当局确定货币政策目标之后从选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政策操作开始,到实现预期目标之间所经过的操作变量,中介变量,到最终目标的依次传递过程存款准备金:一部分是自由准备,通常以库存现金的方式存在. 另一部分是法定准备金即根据法律规定,商业银行按某一比例转存中央银行的部分.超额准备金:,在中央银行存款中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即超额准备金.中介目标: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确定了短期的数量化的作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中介一.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1.商品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2.商业银行的普遍建立3.货币关系和信用关系的普遍发展4经济发展中心矛盾的出现二.中央银行制度的强化1.中央银行国有化趋势加强2.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加强3.中央银行调控经济能力加强4.中央银行国际合作的进一步加强四.货币政策的内容特征和任务内容:它包括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实现最终目标的政策工具,监测政策工具效果的各种操作目标与中间目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效应的基本内容特征:1.货币政策是一项宏观经济政策,一国的宏观经济目标基本上也是货币政策目标. 2.货币政策主要是间接调节经济的政策 3.货币政策是以需求管理为核心的经济政策 4.货币政策目标有长期性,而货币政策的各项具体措施又具有短期性时效性的特点任务:1. 维护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 2.为社会的正常运转提供一个稳定的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五.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是什么, 目标的关系内容: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在一段较长的时期所要达到目标,基本上与一国的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具体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等关系: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二者是统一的,物价稳定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只有稳定物价才能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经济增长又是物价稳定的物质基础,只有经济增长才能不断的增加有效供给,改善供求关系,实现供求平衡,从而获得物价的稳定3.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4.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5.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 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有可能以国际收支失衡为代价,与此同时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工资水平是较高的,较高的工资成本不利于本国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从而不利于出口而导致国际收支失衡.6.国际收支平衡与经济增长:当经济较快增长时国际经济实力也能相应增长,这会在扩大出口的同时减少进口,这当然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但经济较快增长又总会对各种生产要素产生较大的需求,这往往又会增加进口从而引起国际收支逆差的出现,当逆差很大时,国家就得限制进口,压缩国内投资,这又会妨碍国内的经济增长,甚至引起经济衰退.六:论述三大法宝及其优缺点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俗称三大法宝存款准备金政策: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改变货币乘数,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的调控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优点 : 1.调节货币供应总量 2.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 3.保证商业银行的清偿力缺点:1.缺乏弹性. 2. 法定存款准备金比例调整具有较强的告示效应,能影响整个经济实体的预期,改变其经济行为,容易造成社会波动 3.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缺乏应有的灵活性.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以及货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优点:1.中央银行能够利用它发挥其最后贷款人的作用,通过再贴现资金立即到达发生危机的银行手中,防止金融恐慌的发生.缺点:1.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 2.当再贴现率处于某一特定水平时,市场利率和再贴现利率直接的逆差会随市场利率变化而发生较大波动,这将引起再贴现规模乃至货币供应并非因政策意向而发生较大波动使货币供应量难以控制3.再贴现率调整只能影响利率的总水平,而不能改变利率机构.公开市场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直接调控市场上货币供应量,从而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优点:1.中央银行调控的主动性强,避免了贴现机制的被动等待,从而确保货币政策具有超前性 2.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状况决定买卖证券的种类和规模,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避免了一刀切式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所产生的震动性影响 3.具有较强的伸缩性,中央银行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操作 4.易于逆转,缺点:1.资本流动状况国际收支状况的因素存在对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具有抵消作用,公开市场的运用需要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的配合,受商业周期影响大,对准备金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非银行公共部门持有款项的方式。
中央银行学复习重点
中央银行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复合中央银行制度不设立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机构,而由一家国家大银行兼行。
中央银行职能充当银行的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担当最后贷款人监管商业银行执行货币政策道义劝告所谓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特种存款特种存款是指中央银行在银行体系中出现过剩超额储备时,要求其按一定比例把这种超额准备缴存中央银行冻结起来的一种存款方式。
金融监管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所有的业务活动)实施的监督管理。
广义的金融监管是在上述监管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与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
拉德克里夫报告“拉德克利夫报告”指出,流动性才是货币政策影响经济的重要环节。
社会总支出取决于社会的流动性。
拉德克利夫报告又指出,利率变动对总支出有间接的影响。
利率的变动,特别是利率结构的变动是流动性变动的主要原因。
货币政策指在中央银行管理一国货币供给的条件下,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准中央银行制度没建立中央银行,政府设置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及其授权某些商业银行综合行使中央银行职能非介入准备金功能监管存款性公司中央银行制度中央银行制度是指中央银行的存在形式、法律地位、业务集合、与政府的关系、运作方式和组织结构。
充分就业有能力并志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
中介目标(相对)短期的、数量化的、比较精确的金融数量指标,又称为中介指标、中间变量等,它是介于货币政策工具变量(操作目标)和货币政策目标变量(最终目标)之间的变量指标。
信贷规模指银行体系对社会大众及各经济单位的存贷款总额度。
信贷规模的数量构成包括存、贷款总额两大部分,且存、贷款总额一般表现为同增同减的变动趋势。
中央银行学的重点
名词解释: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领导和核心,对内负责制定执行货币政策,并对金融业进行管理,对外代表国家参加国际金融组织的活动。
复合制中央银行制度:是在一国内不设立专门的中央银行,而是由一家大银行来同时扮演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两种角色,即所谓“一身二任”。
准中央银行制度:某些国家和地区没有设立通常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而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或由政府授权某个或某几个商业银行行使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制度形式。
货币发行:一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流到社会;二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受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反应最终目标能否实现的传导性金融观测变量。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货币管理当局确定货币政策之后,从选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现实操作开始,到实现最终目标之间,所经过的各种中间环节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因果关系的总和。
货币政策时滞:中央银行从制定货币政策到货币政策取得预期效果的时差称之为货币政策的时滞。
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
二、简答题1.为什么说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的表现:银行存款准备金的保管者;银行的最后贷款者;全国金融业的票据清算中心。
政府的银行的表现:充当政府的财政金融顾问;代理国库;对政府提供资金支持;代理政府管理黄金外汇储备;代理政府参与国际金融活动。
2.《比尔条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844年7月29日国会通过银行特许条例(亦称比尔条例)。
英格兰银行自1844年8月31日以后划分为发行部和银行部。
规定英格兰银行银行券信用发行最高限额为1400万英镑,超过此限额必须有百分之百的现金准备(其中黄金准备不得少于75%)。
至1844年5月6日已取得发行权的银行,其发行定额不得超过1844年4月27日前12年间的平均数;如有放弃发行权、破产的、合并的,都不得发行银行券,由英格兰银行按其发行额的2/3增加没有准备金作保证的银行券发行额。
中央银行学各章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一、央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原因(一)政府融资的需要(二)统一银行券发行的需要银行券的分散发行制度具有诸多弊端:1、银行由于经营不善、同业挤兑破产产生的银行券不能兑现问题2、同一地区多种银行券同时流通产生问题3、银行券跨地区使用问题(三)保证银行支付能力的需要(四)票据清算的需要(五)金融监管的需要二、央行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了解)(一)初创时期(17世纪—20世纪初)1、瑞典银行2、英格兰银行(1)产生背景:英法战争,1694(2)英格兰银行与普通商业银行的差别:3、美国联邦储备体系(1)美国第一银行(1791-1811) (2)美国第二银行(1816-1836)(3)自由银行时期(1837-1863) (4)国民银行制度(1863-1913)财政部:通货监理署,政府债券担保 (5)美国联邦储备体系(1913-4、初创时期的特点:普通商业银行的自然演进;货币发行权的逐步集中;政府控制的不断增强;为商业银行提供服务;与法制建设并存(二)普遍推行时期(20世纪初-二战)1、背景:一战之后的金融混乱:金本位制度崩溃;银行券过度发行,通货膨胀严重2、特点:人为创设和政府推动;活动重心在于稳定币值;集中存款准备金成为稳定金融的手段(三)强化时期(20世纪中叶之后)1、政府控制的增强:国有化2、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3、由货币政策的单一运用向综合运用转化4、国际合作加强IMF WB 1974 十国集团;1976巴塞尔委员会;1988巴塞尔协议;1997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2004新巴塞尔协议;G8 G20 巴塞尔协议Ⅲ三、央行的性质:1.特殊的国家机关2.特殊的金融机构四、央行的基本职能:1.发行的银行,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
2.银行的银行,①集中存款准备金②最后贷款人③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清算3.政府的银行:①代理国库②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③向政府提供信用④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包括外汇、黄金和资产形式的国际储备⑤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⑥对金融业实施金融监管管理,维护金融稳定⑦代表国家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项国际金融活动⑧为政府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向社会公众发布经济金融信息五、央行的作用:1、稳定货币、稳定金融: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金融市场2、调节经济3、组织资金清算、加速资金周转4、加强国际合作六、央行制度的基本类型(一)单一型1、一元式代表国家:英日法中2、二元式代表国家:美国德国美国中央:美联储理事会、公开市场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地方联邦储备银行会员银行(二)复合型:没有专门的中央银行,而是由一家大银行既履行央行职责,也履行商行职责(三)跨国型:由参加某一货币联盟的国家共同组建中央银行,由它在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中央银行职责其职能是发行统一的货币、制定相同的货币、金融政策等。
中央银行学重点
第一章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思考题1. 为什么在经济和银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会产生中央银行1.银行券的统一发行要求有垄断货币发行权的中央银行2.票据交换与清算要求有可以提供平台的中央银行3.保证商业银行支付能力要求有充当“最后贷款人”的中央银行4.满足政府融资需求要求有可以充当政府银行的中央银行5.对金融业实施监管需要有中央银行2. 中央银行制度强化时期的特征是什么1.对中央银行实施国有化使其成为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2.中央银行称为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3.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运用不断成熟4.各国中央银行加强国际合作3.简述中国人民银行产生与发展的主要阶段1.中国人民银行的创建与国家银行体系的建立,2.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国家银行,3.从国家银行过渡到中央银行体制,4.逐步强化和完善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第二章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名词1. 征信是指为信用活动提供的信用信息服务,在实践中表现为专业化的机构依法采集,调查,保存,整理,提供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并对其资信状况进行评价,以此满足从事信用活动的机构在信用交易中对信用信息的需要,解决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2. 洗钱是指为隐瞒或掩饰因制造,贩卖,运输任何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所得之非法财产的来源,而将该财产转换或转移的行为思考题1. 如何认识中央银行的性质地位特殊性:1中央银行为一国经济增长创造了基本的货币与信用条件2中央银行为一国经济的稳定和政策运行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3中央行是一国信用制度的枢纽和金融管理的最高机构4中央银行是一国发展的对外经济金融往来的重要纽带业务特殊性:1特殊的法定权利和法规限制2特殊的业务经营目的3特殊的服务对象4特殊的业务范围和业务类型管理的特殊性:1管理手段不同2管理方式不同3管理地位不同2. 中央银行有哪些职能1发行的银行2银行的银行,包括集中存款准备金,最后贷款人,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清算3政府的银行,包括代理国库,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向政府提供信用,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包括外汇,黄金和其他资产形式的国际储备,制定并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第三章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与结构名词1. 单一型中央银行制度是指一个国家设立单独的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纯粹地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不再兼营商业银行的业务2. 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一国只设立一家中央银行,并一般采取总分行制,设立众多的分支机构,逐级垂直隶属,来执行中央银行的职能3. 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在一个国家内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4. 准中央银行制度是指一国没有通常完整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只设置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或者由政府授权某个或者几个商业银行或机构,由其行使中央银行部分职能的体制5. 复合型中央银行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没有设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而由一家大银行同时执行中央银行和一般商业银行经营职能的银行体制思考题1. 中央银行制度有哪些基本类型单一型中央银行制度,复合型中央银行制度,准中央银行制度2. 简述美国中央银行银行制度的组成联邦储蓄体系委员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各联邦储备银行,联邦咨询委员会,会员商业银行3. 中央银行的组织结构包括哪些内容权力分配机构,内部机构设置,分支机构设置第四章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名词1. 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利、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思考题1. 如何认识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中央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中央银行的调控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地位,行为目标,利益需求及制约因素有所不同,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可以增强政策效应力并提高自身运作效率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从金融社会的关系看,虽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但在经济社会的大系统中,它仍是一个子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银行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货币发行业务的含义★一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流到社会;★二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
2、弹性比例制度:增加发行的钞票数超过了规定的现金比率时,则国家对超过法定现金准备部分的发行课征超额发行税,如果钞票回笼或准备现金增加,且达到规定比例,则免征发行税,以限制中央银行过度发行钞票。
3、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是一定时点上中央银行所拥有的债权。
包括再贴现、再贷款、证券买卖和黄金外汇储备4、正回购:是央行向交易对手卖出有价证券收回市场流动性,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证券的交易行为。
到期时,央行再向市场投放流动性5、现券卖断:为央行直接从交易对手处卖出持有有价证券,一次性回笼基础货币6、实时全额清算系统:“实时”即结算在营业日清算期间内非间断、非定期地持续进行;“全额”即每笔业务单独处理、全额结算,而不是在指定时点进行借、贷方总额轧差处理。
7、委托国库制度:指国家不单独设立经管国家财政预算的专门机构,而是委托银行(主要是中央银行)代理国库业务,银行根据国家的法规条例,负责国库的组织建制、业务操作及管理监督。
8、金融概览:将银行概览与汇总的其他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合并。
金融概览提供了整个金融机构与其他经济部门之间经济联系的信息,即整个金融机构对非居民和其他经济部门的债权、债务情况。
(目前我国尚未编制)9、货币中性论:货币在经济中保持中立性,既不发挥积极作用,也不产生消极影响,这样经济活动就在不受货币因素的干扰下由实物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货币非中性论:认为货币不仅仅是媒介交换,货币量及其货币的价格—利率的变化对经济具有实质性作用。
10、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1)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内涵:指中央银行在政府的干预和指导下,根据国家的总体经济发展目标,独立地履行中央银行的职责、独立的完成中央银行的任务。
(2)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内容:①独立的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②独立地发行货币;③独立地管理金融市场、调控宏观经济。
二、简述1、(1) 早期中央银行制度的特征①自然的发展与演变。
②逐步拥有到全部垄断货币发行权。
③兼营商业银行业务。
④不完全具备调节与控制金融市场的能力。
⑤一般多是私人股份或公私合股的银行。
(2) 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特征①呈现出“国有化”的趋势。
(这里还应深入研究中央银行“国有化”趋势的表现与原因)②中央银行逐步成为国家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的重要工具。
③通过立法明确与规范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的目的与任务。
④世界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合作逐步加强。
⑤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能力大大提高。
2、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人民银行自1984年专门从事我国中央银行职能以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作用日渐显现,成就是非常明显的,也是大家有目共睹;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我国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化,要建立健全我国真正的中央银行制度,我们还必须正视人民银行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的各种问题,全面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5、人民银行分机构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改革是我国中央银行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近十年的调整与改革,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急需深化改革,以适应人民银行职能转换与强化的要求。
(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章第十二条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履行职则的需要设立分支机构,作为中国人民银行的派出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对分支机构实行集中统一的领导和管理。
中国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授权,负责本辖区的金融监督管理,承办有关业务。
(2)走按“经济原则”与“行政原则”相结合的建设分支机构的道路;压缩不必要的分支机构,逐渐撤消大部分地区的县级机构,只保留贫困地区,交通通讯不发达地区的基层机构。
(3)伴随着人民银行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职能的分离,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要调整内部机构设置,主要应加强调查研究,支付清算服务,经理国库和外汇管理部门。
(4)在总结1998年大区分行改革以来的经验与教训的同时,应加快中心支行和县级支行的调整与改革,分流人民银行职工,转换人民银行职能,提高人民银行干部素质,提高人民银行形象。
(5)从省级分行开始改革失败了、不行,那我们是否可以先从县支行改起呢?总之必须改,解决人民银行中存在的问题!6、欧美主要国家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的五种类型(1)第一类,政府无权干预中央银行决定的事项。
如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其专门负责货币政策的决定和运营,向国会负责,不接受政府的指示;又如瑞典银行,只接受国会或银行委员会(国会的常设委员会)的指示。
(2.)第二类,政府只拥有在一定期限内推迟中央银行决定的事项的权限。
如德国联邦银行在行使法律授予的权限时,不接受联邦政府的指示,但是如果联邦政府提出要求,则必须将联邦银行的决议推迟实施,推迟时间以两周为限。
(3)第三类,承认政府提出异议的权利,根据不同事项,通过行政法庭的裁决。
如法国银行,如果监事(由财政部长任命)对理事会的决议不提出异议即可通过;如果监事提出异议,应由中央银行总裁召集理事会重新进行审议,如果仍然不能达成一致就由国家行政法庭裁决。
(4)第四类,如果违反国家利益,政府可以行使否决权。
如在比利时,当政府官员认为,比利时国民银行的决议违反国家利益时,可以暂停中央银行决议的执行,并向财政部长通报,由财政部长来裁决。
(5)第五类,政府对中央银行保留一般的指令权。
如在英国,当财政部认为是社会公益所需时,可以对英国中央银行发出指令。
但是,一般事前应同英国中央银行总裁协商。
8、信贷传导机制理论1. 信贷传导机制理论强调信贷传导有其独立性,不能由类如利率传导、货币数量传导的分析所代替。
该理论分析主要侧重于紧缩效应。
2. 银行信贷传导机制理论:银行贷款不能全然由其他融资形式,如有价证券发行所替代。
如小企业和普通消费者,他们的融资需求只能通过银行贷款来满足。
因而,通过影响银行贷款的增减变化就能影响总支出。
过程不必通过利率机制,可描述如:3. 对资产负债表渠道的论证: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和利率的上升,影响借款人的资产状况——减少净现金流;利率的上升将导致股价的下跌,从而恶化其资产状况,使可用作借款担保品的价值缩小。
这种种情况,会使银行减少贷款投放。
一部分资产状况恶化和资信状况不佳的借款人不仅不易获得银行贷款,也难于从金融市场直接融资。
结果则会导致投资与产出的下降。
(NCF ——净现金流,H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9、米德冲突与“政策搭配理论”1.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为实现内外均衡目标,粗略地说,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实现内部均衡,以汇率政策实现外部均衡。
2. 然而,若一国采取固定汇率制度,汇率工具就无法使用。
这时,仅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达到内外部同时均衡,在政策取向上,常常存在冲突。
例如,外部均衡要求实行紧缩性政策时;可能从国内角度需要实行扩张性政策。
对于这种状况,经济学上称之为米德冲突。
3. 60年代,蒙代尔提出了他的“政策搭配理论”,指出只要适当地搭配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同时实现内外部均衡。
政策搭配原理如图:BB —外部均衡线 YY —内部均衡线4、相应的,有一个不同失衡状态下的最佳政策搭配设计:三、论述1、我国目前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2、对我国政府治理通货紧缩方案的看法:(1)通货紧缩产生的机理通货紧缩集中表现为社会总需求、物价水平疲软或下跌,究其产生的机理,可能由直接的货币因素构成,也可能由其他因素引起,如经济结构失调,国际市场变化等因素。
1. 货币因素这主要指因货币供给偏紧或不足,而直接引发通货紧缩。
在以下情况下,就有可能出现紧缩问题。
在实行反通货膨胀政策时,通常要采取控制贷款和财政支出、限制工资增长等一类措施,以压缩社会需求。
这有利于控制物价上涨幅度,从而促进经济稳定;但是由于大力压缩投资和控制消费,又有可能形成社会需求过分萎缩,使市场出现疲软。
结果是通货膨胀得到抑制,而实施的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有一定的惯性,或是主管部门未能适时调整政策,由此而形成政策的负面影响出现。
另一种情况是,经济增长速度已经逐步放慢,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未能及时调整。
一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都会实行偏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以防经济过热。
如果经济增长已经趋缓,依然奉行原来的从紧政策,就可能产生紧缩的消极影响。
2. 结构失调当经济结构失调状况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必然进行较大的调整。
这种调整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开发新产业和新产品,实行技术升级;②某些传统产业和产品则面临相对过剩,需要压产或进行产品换代。
在这种情况下,相当部分产品面临市场需求不足、价格进一步下跌的压力,有些企业可能被迫减产和减员。
这就必然会导致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减退,反过来又加剧了市场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的压力。
此外,还有消费结构变化的问题。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居民消费经历着由低向高的发展过程,消费结构不断调整。
在消费升级中往往出现这种情况:某些原来式样的消费品消费相对饱和,销售不旺;同时,居民增加储蓄,以备进入下一阶段的高档消费。
这种情况自然会使一段时间中消费增长放慢,市场需求和物价疲软不振。
上述结构性变化当然不是由货币供给状况所引起的,但是却会影响货币供给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变化。
这种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在投资需求不振的情况下,银行增加货币供给总量的努力要受到抑制,使货币供给增长速度放慢;②投资和消费需求减少,储蓄相应增加,又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减缓。
两者同时减缓,就是市场需求不振在货币供给上的反映。
3. 有效需求不足一方面生产能力过剩,需求的增长跟不上生产能力的扩大,产品价格下降成为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存在消费预期和未来不可测因素,居民消费保守,现实消费需求不足。
我国在1999 年就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国家只好通过发行国债拉动内需。
“9.11 事件”使美国消费信用下降,出现消费需求不足。
4. 国内市场竞争随着市场机制的建立完善,国内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特别是同一产业同类产品的价格竞争,打“价格战”,必然带动相关产业甚至社会物价总水平下降。
同时,高新技术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了产品成本。
5. 国际市场的冲击一个对外开放的国家,往往会受到国际市场情况变化的冲击。
当国际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发生动荡时,受到的影响将是:①出口下降和外资流入减少,导致国内需求减少;②国际市场商品价格下跌,进出口商品价格下降必然会增加因国内物价下降的压力。
一个国家开放程度越高,则承受的冲击越大。
6. 国际传散(1 )财政赤字逐渐缩小。
近年来,冷战结束致使全球军费支出削减,主要国家政府支出和赤字下降,许多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加速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逐渐缩小财政赤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过去这个比重一般在30 —40% 左右,20 世纪90 年代以后下降到10% 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