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 杠杆的科学 1教案 教科版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不简单的杠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不简单的杠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不简单的杠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不简单的杠杆》是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杠杆的分类、特点和应用。

本节课通过探究杠杆的原理,使学生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理论讲解、实验探究、实例分析等,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但在科学知识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对杠杆的概念和原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引导他们逐步理解和掌握杠杆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杠杆的分类、特点和应用,学会使用杠杆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杠杆的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善于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杠杆的分类、特点和应用。

2.难点:杠杆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2.实验教学: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杠杆的原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实例分析:教师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了解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杠杆模型、实验器材(如钩码、支架等)。

2.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画图工具。

3.教学资源:相关视频、图片、文字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如撬棒、剪刀等,引导学生关注杠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杠杆?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介绍杠杆的分类、特点和应用,讲解杠杆原理。

借助PPT或板书,展示杠杆的示意图,让学生初步理解杠杆的概念。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2《杠杆的科学 》集体备课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2《杠杆的科学 》集体备课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2《杠杆的科学》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杠杆的科学》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二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周围的物体和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他们对杠杆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的科学术语还不够熟悉,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2.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3.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杠杆实验器材、图片、实例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组杠杆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杠杆实例,如撬棍、剪刀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杠杆吗?”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呈现(10分钟)教师介绍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同时,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小学科学第3课《不简单的杠杆》(教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小学科学第3课《不简单的杠杆》(教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小学科学第3课《不简单的杠杆》(教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小学科学第3课《不简单的杠杆》(教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目标:1. 了解杠杆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杠杆的作用原理;3. 掌握使用杠杆改变物体的平衡状态。

教学重点:1. 杠杆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 杠杆的原理和作用;3. 使用杠杆改变物体的平衡状态。

教学难点:1. 理解杠杆的原理和作用;2. 学会使用杠杆改变物体的平衡状态。

教学准备:1. 教学幻灯片或板书;2. 实验材料:木杠杆、书、石头等;3. 安全要求:确保学生在实验中正确使用杠杆,防止事故发生。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1. 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电路的基本原理和作用;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杠杆是什么吗?有没有看到过杠杆的使用?【理论讲解】1. 在板书或幻灯片上呈现杠杆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 解释杠杆原理,通过举例(如开门、夹糖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3. 介绍杠杆的分类:一类杠杆、二类杠杆和三类杠杆;4. 解释不同类别的杠杆的原理,并分别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实验操作】1. 将一个杠杆的图片或实物放在教室前方供学生观察;2. 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每组准备一根木杠杆和一本书;3. 实验步骤:a. 将一根木杠杆平放在桌子上,并放置书的一端;b. 尝试不同位置的放置,观察是否能够平衡;c. 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d. 尝试使用手指轻轻按住杠杆,观察是否能够平衡;e. 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4. 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在实验过程中,什么决定了杠杆能否平衡?b. 为什么使用手指轻轻按住杠杆可以保持平衡?c. 你能想到其他的杠杆应用场景吗?【理论归纳】1. 结合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能够使杠杆平衡的要素;2. 提供正确答案并解释。

3. 引导学生思考不平衡杠杆的解决方法,并列举生活实例。

【拓展练习】1. 引导学生到校园或家庭中发现并记录杠杆的使用情况;2. 学生分享所记录的杠杆使用场景,并进行讨论。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杠杆的科学》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杠杆的科学》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力臂和力的关系。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杠杆的科学原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的物理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杠杆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杠杆的科学原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力臂和力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力臂和力的关系。

2.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力臂的测量和计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杠杆的科学原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讨论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3.讲解:教师讲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解释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力臂和力的关系。

4.实践:学生进行力臂的测量和计算,巩固对杠杆的理解。

5.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重点。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杠杆的平衡条件:F1 * L1 = F2 * L23.力臂的测量和计算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

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四、材料准备:教师:演示PPT、小杆秤、杠杆尺、钩码等。

学生:杠杆尺、钩码、记录表(按六人一组配备)。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新课,初步认识杠杆1、教师:最近,我通过观察发现,个别同学课上溜号时常会选择玩一种游戏,就是用橡皮和尺子将文具盒撬起来。

为了防止同学们上课走神儿,我们就先来玩一次这个游戏,不过在这个活动中,要思考一个问题,把它读出来:有哪几个点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好,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橡皮和尺子边玩边思考。

只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开始!2、学生游戏,教师在黑板画图。

3、你能说说3个重要位置分别是哪里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重点、支点、力点生1:手指用力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

师:是的,这个点非常关键,我们可以叫它力点生2:这块橡皮也很重要,师:橡皮起了什么作用?引出支点概念。

师:还有哪个位置很重要呢?(如学生不能答出,教师可直接给出:其实被文具盒这个重物压住的位置也很重要,我们可以叫它重点)课件展示3个点的位置4、其实,刚才我们组装的这个简单机械,在科学上有个名称叫做杠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杠杆的科学》。

5、杠杆在生活中很常用的,比如要建筑工人要搬动一块百八十斤的大石头就常用到杠杆,那你觉得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呢?怎么样的杠杆才能省力呢?有没有费力的杠杆呢?我们可以借助杠杆尺进行研究。

二、研究杠杆的秘密1、出示杠杆尺,能找到它的支点吗?(围绕支点转动,静止时是平衡的,两边有小格距离相等)2、现在老师在杠杆尺左边挂上重物,这个位置就是……(重点)。

教科版科学六上《杠杆的科学》全单元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杠杆的科学》全单元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杠杆的科学》全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杠杆的科学》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已经掌握了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等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抽象的杠杆平衡条件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实例来帮助理解。

此外,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2.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4.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杠杆的分类和特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2.教学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杠杆,观察杠杆的平衡现象。

2.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实例法: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杠杆模型、杠杆架、钩码、弹簧测力计等。

2.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记录表格等。

3.课件:相关动画、图片、实例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如剪刀、钳子等,引导学生关注杠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杠杆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思考。

2. 呈现(10分钟)教师介绍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呈现相关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杠杆。

接着,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力与力臂的乘积相等。

3.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杠杆模型、杠杆架、钩码等器材,进行杠杆的平衡实验。

教科版(2024秋)科学六年级上册-3.3不简单的杠杆教案

教科版(2024秋)科学六年级上册-3.3不简单的杠杆教案
5. 论述题:
请结合实例说明杠杆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八、反思改进措施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的“不简单的杠杆”这一课时,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在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时,我认识到以下几点教学特色和创新之处:
1. 实践性: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杠杆原理,提高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杠杆知识,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A. 一级杠杆 B. 二级杠杆 C. 三级杠杆 D. 轮轴
(2)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杠杆的平衡状态是( )。
A. 动力端下沉,阻力端上翘 B. 动力端上翘,阻力端下沉 C. 动力端和阻力端都在同一水平线上 D. 无法确定
3. 简答题:
请简述杠杆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实验题:
请设计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验证杠杆原理。
教科版(2024秋)科学六年级上册-3.3 不简单的杠杆教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教科版(2024秋)科学六年级上册-3.3 不简单的杠杆教案。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杠杆的定义、分类、特点以及应用。学生将学习到杠杆的基本概念,了解不同类型的杠杆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 讲授:用于介绍杠杆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以及杠杆原理的讲解。
- 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 案例研究:分析具体的杠杆应用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杠杆原理在实际中的运用。
- 项目导向学习:让学生分组设计并实施一个杠杆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3 不简单的杠杆》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3 不简单的杠杆》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3 不简单的杠杆》教学设计学生活动11.猜一猜:搬运这块大石块,运用了什么工具?2.找一找:撬棍在使用过程中有三个重要的点,请你找一找。

3.写一写,在下图标出这三个点的位置,并将三个点的名称写在对应的位置。

教师活动11.课前进行工具认识的前测(工具包括:羊角锤、烧烤夹、园林剪、铁锹、撬棍、锄头)2.展示大石块图片,提问:搬运这块大石块用了什么工具。

3.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认识杠杆的支点、用力点、助力点。

用力点:手使力的位置。

支点:垫起撬棍的位置。

阻力点:重物压住杠杆的位置。

活动意图说明:联系生活实际的环节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原来杠杆装置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更加清晰地掌握杠杆装置的基本结构,能自己找到杠杆装置的特点,成功画出杠杆装置的示意图,为接下来探索活动的记录环节做好充分准备。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2、3)学生活动2 (用手指撬动大石块)1.做一做:用手指撬动大石块,感受支点在不同的位置,手指用力的变化。

2.说一说:通过上面的活动,你有什么感受,在小组内说一说。

3.小组总结汇报学生活动3(杠杆模拟测试实验)1.做一做,完成杠杆模拟测试实验。

2.填一填:实验过程中,完成下列实验记录表格。

支点位置用力大小(N)判断省力情况(在括号里打√)3次数值取中间值A省力()费力()教师活动21.提供活动材料包括:木条(提前标记好4个支点的位置)、石块、小木块。

2.教师示范如何用手指撬动石块。

3.出示活动要求:(1)操作轻;(2)感受细;(3)用不同位置做支点时,关注手指用力变化;(4)时间:3分钟。

4.小结:不同支点的位置用力情况不一样。

教师活动31.提供新材料:拉、压两用弹簧测力计。

2.播放模拟实验演示视频。

3.强调注意事项:(1)操作时,两只手乡下压,这样测力计更稳。

(2)测力计底部垂直于木条。

(3)刚好撬起石块时,作好测力计的示数。

4.展示记录表。

ABCD( )N用力( )N自重B省力 ( )费力 ( )C省力 ( )费力 ( )D省力 ( ) 费力 ( )活动意图说明:采用拉压两用测力计代替小石块,具体测量出撬动过程中杠杆的省力情况,直观感受杠杆能省力,并通过一定的评价指标,对杠杆的作用效果进行评估,体验杠杆这一简单机械在不同情况下的省力情况是不同的。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第一篇: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

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

它分为两部分:1、认识杠杆;2、研究杠杆的秘密。

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

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

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

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较直观,很清晰。

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

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

二是研究杠杆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

3.3 不简单的杠杆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3.3 不简单的杠杆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3.3《不简单的杠杆》教案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聚焦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本课首页工人用撬棍撬水泥板的图片。

)大家知道这位工人在做什么吗?(预设:撬水泥板。

)水泥板非常重,如果直接搬动需要非常大的力,但是工人用一根小小的撬棍就能轻松撬动,说明撬棍有什么作用?(预设:省力。

)上节课我们学过的省力工具叫什么?(预设:斜面。

)2.讲解:像撬棍这样的工具叫作杠杆。

杠杆和斜面一样,都是一种简单机械,即能改变力的基本机械设备。

3.提问:你们在生活中使用过杠杆类的工具吗?(预设:羊角锤;铁锹;指甲剪;……)4.揭题:(教学提示:出示木尺和方木块。

)看似简单的木尺和方木块组合一下,就能成为不简单的工具——杠杆。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不简单的杠杆。

(板书:不简单的杠杆)看图回答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杠杆这一简单机械,出示图片让学生回答问题,既可以简单直观地告诉学生杠杆的出现原因,也可以调查学生对杠杆的概念和基本作用的认知情况,为探索做铺垫。

科学探索与研讨探索一:认识杠杆1.活动:出示教材P47小石头撬大石头的图片,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使撬棍发挥作用的三个重要位置,并请一名学生上台在示意图中圈出。

2.讲解:介绍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

(1)支点:支撑着杠杆、杠杆围绕其转动的位置。

(2)用力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

(3)阻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

探索二:用力点对杠杆作用的影响1.提问:使用撬棍能够撬起很重的石头,让我们感觉很省力,那是不是所有情况下撬棍都可以撬动重物,都可以省力呢?(预设:不是。

)你们认为什么会影响杠杆的作用?(预设:用力点。

)它会有怎样的影响呢?让我们用实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的环节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原来杠杆装置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更加清晰地掌握杠杆装置的基本结构,能自己找到杠杆装置的特点,成功画出杠杆装置的示验验证一下。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不简单的杠杆》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不简单的杠杆》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不简单的杠杆》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不简单的杠杆》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杠杆原理,并能够运用杠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物体和现象产生了好奇心。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投入,愿意主动探索和尝试。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应用,学会使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杠杆的定义、分类和应用。

2.难点:杠杆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体验杠杆的原理和应用。

3.案例教学: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杠杆知识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杠杆模型、图片、实例等。

2.学具准备: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如杠杆、钩码、支架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杠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杠杆?”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不简单的杠杆》。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向学生介绍杠杆的定义、分类和应用。

讲解过程中,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杠杆知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杠杆,观察和体验杠杆的原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几个有关杠杆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问题可以包括: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杠杆?等问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案例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案例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案例教学基本信息课题:《杠杆的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作者及工作单位:未提供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研究的主体。

科学研究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的中心环节。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应该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研究,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

同时,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具有开放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自主研究。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六上科学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杠杆的原理和应用,通过研究本节课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知识体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有积极的影响。

学情分析在学生认知发展分析方面,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以及从现有的认知基础出发,经过哪些环节,最终形成本节课要达到的知识。

在学生认知障碍点方面,我们需要了解学生在研究本节课内容时可能遇到的障碍点,如知识基础不足、旧的概念或者能力方法不够、思维方式变化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研究效果。

本课开始时,我通过“尝物游戏”让学生了解到有的食物可以生吃,有的食物需要煮熟。

这引入了本课的主题,让课堂生动有趣,并迅速将学生带到了知识门槛前。

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的核心环节,它的形式依赖于学生的研究和探究活动,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来传授给学生。

虽然学生对于生熟食物并不陌生,但他们可能没有真正研究过,并没有关注到从生到熟的变化。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推测、观察、研究和体验,符合科学认知规律。

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学会了掌握知识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研究。

六年级学生对于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是错误的。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3.3不简单的杠杆》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3.3不简单的杠杆》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3.3不简单的杠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3.3不简单的杠杆》是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种类和作用,以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但是,对于较为抽象的杠杆原理,可能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实验的演示和学生的实际操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种类和作用,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杠杆的基本概念、种类和作用,杠杆的平衡条件。

2.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杠杆的原理和特点。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杠杆模型、实验器材(如钩码、支架等)。

2.课件:相关图片、视频和动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杠杆的原理。

教师提问:“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杠杆是如何工作的?”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杠杆的种类和作用,以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如剪刀、钳子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尝试解释生活中的杠杆现象。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一个省力的杠杆?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杠杆的科学l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杠杆的科学l教科版

研究杠杆省力问题,我们要收集什么数据? 左边格数(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右边格数(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左边钩码数(重物重量)
右边钩码数(用的力)
用杠杆尺做实验,怎样就是省力?怎样就是费力呢? 右边钩码数(用的力)<左边钩码数(重物重量),就省力。
右边钩码数(用的力)>左边钩码数(重物重量),就费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杠杆不省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 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左边钩码数×左边格数=右边钩码数×右边格数
左边钩码数×左边格数=右边钩码数×右边格数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
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也是杠杆,它们的三个点在什么位置?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下列杠杆尺能平衡的是( C )。

2×4 ≠ 2×2

2×4 ≠ 1×1

1×3 = 3×1
? 左边钩码数×左边格数=右边钩码数×右边格数
把左边的钩码看作重物,右边的钩码看作我们用的力,在杠杆 尺的右边某位置挂上一串钩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要求挂出 一种省力杠杆、一种费力杠杆、一种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等臂杠杆)
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_______ ;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阻力点
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_______ ;
当左边钩码数×左边格数=右边钩码数×右边格数时,杠杆尺就平衡了。
我们可以用杠杆尺来研究这个问题。

教科版科学六上《杠杆的科学》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杠杆的科学》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杠杆的科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杠杆的科学》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杠杆的定义和分类,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力臂的概念。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等知识。

但杠杆的概念和原理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验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杠杆的定义和分类,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够判断杠杆是否平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杠杆的定义、分类和杠杆的平衡条件。

2.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杠杆的原理和特点。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探讨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杠杆、钩码、滑轮等。

2.教学课件:PPT、动画等。

3.练习题:相关巩固和拓展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定义和特点。

提问:你们见过哪些杠杆?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动画,呈现杠杆的分类和杠杆的平衡条件。

讲解并演示杠杆的平衡条件,让学生初步理解力臂的概念。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杠杆原理来判断杠杆是否平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杠杆原理来解决。

例如:一根杠杆长度为2米,一端挂一个10N的钩码,另一端挂一个20N的钩码,求杠杆是否平衡?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一个省力杠杆?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设计方案。

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杠杆的定义、分类和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杠杆的科学》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杠杆的科学》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杠杆的科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杠杆的科学》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杠杆的原理和应用。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的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杠杆的概念,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和平衡的条件,对于实验操作和观察也有一定的经验。

但是,对于杠杆的原理和应用可能还有一定的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杠杆的定义和原理。

2.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3.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杠杆的原理和应用。

2.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小组讨论和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杠杆的原理和应用,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杠杆、钩码、平衡尺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杠杆的原理。

教师提问:“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原理。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杠杆的定义和原理,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杠杆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杠杆的原理来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杠杆原理来解决。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剪刀、钳子等工具。

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复述杠杆的定义、原理和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一道有关杠杆的课后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

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

它分为两部分:1、认识杠杆;2、研究杠杆的秘密。

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

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

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

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很较直观,很清晰。

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

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

二是研究杠杆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

学生通过实验,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水到渠成。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2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2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的第2课。

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

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杠杆。

从生活中的小游戏、撬棍的使用引入“杠杆”这一概念,通过观察、分析生活中常见杠杆的共同特点,概括出杠杆的特征,通过寻找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上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的位置,判断所给工具是不是杠杆,来巩固加深对“杠杆”概念的理解。

第二部分:研究杠杆的秘密。

这部分内容是本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利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到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即: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费力;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就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并使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杠杆现象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他们很少对其进行理性分析。

有些学生可能在其他书籍或电视上对杠杆有所理解,但是他们的这种理解并不清晰,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认识。

本课教师将组织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自主学习与交流,建立杠杆概念,认识杠杆特点,之后进一步组织学生利用杠杆尺模拟撬棍撬起重物来收集数据、整理、分析数据,初步感知杠杆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这三种情况的规律。

【教学理念】智慧课堂教学,是指智慧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等以学生的智慧发展为价值追求,以教师的教学智慧为根本条件,建立在教师独特的课程认识基础上,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中体现“转识成智”,促进学生智慧成长的教学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
工具和机械
2.杠杆的科学
教科书说明:
在三年级的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等臂条件下的平衡有了初步认识,相信学生对杠杆类工具并不太陌生。

另外,绝大多数学生都有玩“跷跷板”的经验。

所以,在本课探究杠杆原理及其应用时,学生会相对比较轻松。

本课以学生熟悉的“跷跷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深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科学规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进行解释的科学探究能力;能设计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格,并运用它采集整理数据、分析和解读数据。

2.引导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意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乐于探究、大胆想像的意识;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渗透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思想。

3.知道利用杠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1.简单机械盒、支架、杠杆尺、钩码盒、小木块、剪刀、镊子、煤夹子
2.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出示课件——大人和小孩正在玩跷跷板
同学们,看到这幅画面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小孩能跷起大人呢?……
师:同学们提得问题很棒,跷跷板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杠杆板书:20、杠杆
二、活动过程
(一)初步认识杠杆
师:出示课件——杠杆图
师结合课件讲解:一根棍子,当如图那样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机械——杠杆。

(动画效果)杠杆上,用力的点叫做力点;起支撑作用的点叫做支点;承受重物的点叫做重点。

练习:师指着杠杆三点,学生齐说。

师:一起说:“杠杆上,这一点叫什么?”
生(齐):力点生(齐):支点生(齐):重点
师:当力点、重点能围绕支点转动时,就是一个杠杆。

(二)初步研究杠杆
师:同学们,想玩一玩杠杆吗?生(齐):想
师讲述:所需材料三样:钩码盒做重物、杠杆尺一个、小木块一个。

要求:1.先用手直接提重物,感觉重物重量,用杠杆撬重物,感觉手用力的大小,比较两力;2.支点位置可以改变;3.小组合作研究,看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组装、研究杠杆,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发现。

师:你们是怎样玩的?生组装杠杆
师:请你指出杠杆的三点?生指着杠杆汇报
师;请你说说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边操作边汇报:我们发现木块在这个位置时,手感觉轻;
木块在这个位置时,手感觉重。

师指着杠杆:木块在这个位置时,说法不准确。

请看这段是重点到支点的距离,这段是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应该用支点到力点、重点的距离描述;手感觉轻、重,说法也不准确,应该是手用力小、大。

师:手用的力小,比谁小?生:手用的力比重物重量小
师:这说明使用杠杆有什么好处?生:可以省力
请思考手在什么情况下用力小,在什么情况下用力大?
(三)进一步科学认识杠杆
师:科学是讲究证据的,我们做个模拟实验来研究杠杆。

师演示讲解:
所需仪器:底座、支架、杠杆尺、钩码师边说边组装
注意事项:1.杠杆尺有标记一端钩码做重物,一个钩码重=0.5牛,另一端为力;2.杠杆平衡了,说明使用杠杆可以撬起重物了;3.支点不变,杠杆尺上力点、重点只能各有一个;4.我们看课件重点到支点的距离用几个格表示,在第一个洞,距离是1个格,在第二个洞,距离是2个格;5.请根据表格做好记录
次数物体重量
(有标记) 人的拉力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重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
实验要求:请研究杠杆,根据数据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研究,师巡视指导。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师:请分析对比数据,看有什么发现?
师:谁来汇报你们的数据和发现。

生1.我们的数据是:
次数物体重量
(有标记) 人的拉力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重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
一次 2牛 0.5牛 4 1
我们发现杠杆是省力的。

师引导:请看后面数据杠杆当怎样时,省力?(师板书: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重点到支点的距离)生1: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省力。

(师板书:大于省力)师:说的很好,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2:我们的数据是:
次数物体重量
(有标记) 人的拉力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重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
二次 0.5牛 1牛 1 2
我们的发现是:杠杆是费力的。

师提示:请说完整。

生2: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费力。

(师板书:小于费力)师:真棒!还有不同的吗?
生3:我们的数据是:
次数物体重量
(有标记) 人的拉力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重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
三次 1牛 1牛 4 4
我们的发现是: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不省力不费力。

(师板书:等于不省力不费力)
师:同学们真棒!关于杠杆的发现谁能完整的说说?
生4: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省力;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费力;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不省力不费力。

师出示简图:同学们,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杠杆原理。

(四)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师: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

杠杆的外形是可以变化的,并不都像一根棍,凡是有支点、力点、重点,工作时力点与重点围绕支点转动的装置,都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

师:(出示剪刀——费力情况)这是什么杠杆?为什么?
生:是费力杠杆,因为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

师:(出示剪刀——省力力情况)这是什么杠杆?为什么?
生:是省力杠杆,因为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

师:剪刀是较复杂的杠杆,还有不省力不费力的情况。

师出示课件:介绍省力杠杆——钳子、起钉锤、起子、推车。

师出示课件:介绍费力杠杆——镊子、人钓鱼时、人体杠杆等
师用镊子夹物:镊子的三点在哪里?它是什么杠杆?
生:夹物的地方是重点,手的地方是力点,一个头的地方是支点,镊子是费力的杠杆。

师:很好!镊子和前面的杠杆不一样,它的力点、重点在支点的同侧。

师:人钓鱼时,也是费力杠杆,请看图费力杠杆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省距离。

师介绍人体杠杆。

师出示课件:天平是什么杠杆?使用它有什么好处?
生:天平是不省力不费力的杠杆。

使用天平方便称物体重量。

师:杠杆的外形是可以变化的,有的力点、重点在支点的同侧,有的力点、重点在支点的两侧,请同学们课下继续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动脑筋:
师:老师有个难题考考你们,看谁聪明。

一个人用担子挑重物时,肩膀挑担子的哪个位置最轻松?生1:挑中间位置。

师:假如一头重,一头轻呢?
生2:挑支点位置。

师:很好!你真棒!人只有挑支点位置时,担子是平衡的,人最轻松。

拓展活动: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合适的杠杆,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来。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