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分析

合集下载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的计算——D值法资料讲解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的计算——D值法资料讲解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的计算——D值法资料讲解D值法是一种常用于计算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的方法。

下面是对D值法进行详细讲解的资料。

一、D值法的基本概念D值法是一种近似计算框架结构内力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估算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刚度来计算内力。

具体而言,D值法通过假设结构刚度的变化与结构的变形呈线性正比关系,将结构的刚度表示为一个D值,再通过对结构的初始刚度和变形的估计,计算出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

二、D值的计算步骤(一)计算结构的初始刚度1.根据结构的几何形状和材料特性,计算出结构在初始状态下的刚度矩阵。

2.对刚度矩阵进行变换,得到初始刚度矩阵。

(二)估算结构的变形1.假设结构受到线性弹性变形的影响。

2.估计结构的位移和转角。

(三)计算D值1.根据估算的位移和转角,计算出结构的变形矩阵。

2.根据初始刚度矩阵和变形矩阵,计算出结构的刚度矩阵。

3.将刚度矩阵转化为D值,即刚度指数。

(四)计算内力1.根据D值和水平荷载的大小,计算出结构的内力。

2.对结构的各个部位进行内力平衡计算,得到各个构件的内力。

三、D值法的优缺点D值法在计算框架结构内力时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局限性。

(一)优点1.简洁易行:D值法不需要进行繁琐的矩阵计算,计算步骤相对简单。

2.适用范围广:D值法适用于一般的框架结构,包括多层和复杂形状的结构。

3.结果可靠:在合理的假设和估计前提下,D值法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内力计算结果。

(二)缺点1.假设过于理想化:D值法假设结构的变形与刚度呈线性正比关系,这在实际情况下不一定成立。

2.忽略非线性效应:D值法无法考虑结构中的非线性效应,如材料的非线性和连接件的滑动、屈曲等。

3.精度受限:由于D值法是一种近似计算方法,其精度相对有限,不适用于对结构内力要求较高的情况。

四、D值法的应用领域D值法在实际工程中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简化计算和快速评估结构内力的情况下。

1.结构抗震设计:D值法常用于抗震设计中,通过快速计算内力,进行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

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

第三章框架结构一、选择题1、水平荷载作用下每根框架柱所分配到的剪力与( )直接有关。

A.矩形梁截面惯性矩;B.柱的抗侧移刚度;C.梁柱线刚度比;D.柱的转动刚度。

2、采用反弯点法计算内力时,假定反弯点的位置 ( )。

A.底层柱在距基础顶面2/3处,其余各层在柱中点;B.底层柱在距基础顶面1/3处,其余各层在柱中点;C.底层柱在距基础顶面1/4处,其余各层在柱中点;D.底层柱在距基础顶面1/5处,其余各层在柱中点;3、关于框架柱的反弯点,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上层梁的线刚度增加会导致本层柱反弯点下移;B.下层层高增大会导致本层柱反弯点上移;C.柱的反弯点位置与柱的楼层位置有关,与结构总层数无关;D.柱的反弯点位置与荷载分布形式无关。

4、对现浇式楼盖,中框架梁的惯性矩I =2 I 0,式中I 0是指()。

A.矩形梁截面惯性矩;B.T形梁截面惯性矩;C.矩形梁截面抗弯刚度;D. T形梁截面抗弯刚度;5、按D值法对框架进行近似计算时,各柱反弯点高度的变化规律是()。

A.其他参数不变时,随上层框架梁刚度减小而降低;B.其他参数不变时,随上层框架梁刚度减小而升高;C.其他参数不变时,随上层层高增大而降低;D.其他参数不变时,随上层层高增大而升高;6、按D值法对框架进行近似计算时,各柱侧向刚度的变化规律是()。

A.当柱的线刚度不变时,随框架梁线刚度增加而减少;B.当框架梁、柱的线刚度不变时,随层高增加而增加;C.当柱的线刚度不变时,随框架梁线刚度增加而增加;D.与框架梁的线刚度无关。

7、一般来说,当框架的层数不多或高宽也不大时,框架结构的侧移曲线为()为主。

A.弯曲型;B.剪切型;C.弯剪型;D.弯扭型。

8、以下关于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分析方法——分层法的概念中,()项不正确。

A.不考虑框架侧移对内力的影响;B.每层梁上的竖向荷载仅对本层梁及其相连的上、下柱的弯矩和剪力产生影响,对其他各层梁、柱弯矩和剪力的影响忽略不计;C.上层梁上的竖向荷载对其下各层柱的轴力有影响;D.按分层计算所得的各层梁、柱弯矩即为该梁的最终弯矩,不再叠加。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 反弯点法:柱子的抗侧移刚度可以通过柱顶产生单位水平位移在柱顶所施加的水平力计算得出。

柱子的线刚度越大,柱子的抗侧移刚度越好,抵抗水平荷载的能力也就越强。

- 平面协同分析模型:通过对交错桁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受力特点的分析,把结构中的楼板等效为与横向框架铰接的刚性链杆,建立了构件内力、层间侧移和楼层侧移计算的平面协同分析模型。

在进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对计算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验证。

如果你需要更详细的计算方法或有其他相关问题,请提供更多信息继续向我提问。

反弯点法求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

反弯点法求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

(1) 侧移刚度
将作用在每个楼层上的总风荷载或总地震力分配到各框架上,假定梁的刚度无限大,柱子两端无转角,有水平位移,求得柱的抗侧移刚度:
d =
V δ=12i C ℎ2 V −柱剪力
δ−柱层间位移
ℎ−柱层高
i c −柱线刚度,i c =EI ℎ,EI 为柱抗弯刚度
(2) 剪力分配
同层中各柱i 所承担剪力V ij 可按抗侧移刚度进行分配。

V ij =d ij ∑d ij
m i=1V pj V pj −第j 层总剪力值
m −第j 层柱的数量
(3) 反弯点高度y j h
梁的线刚度i b 无限大,柱两端完全无转角且弯矩相等时,反弯点在柱中点,y ℎ=12ℎ,当i b /i c ≥3时,底层柱取23ℎ,其他层柱取12ℎ。

(4) 各柱端弯矩值
用分配的剪力和反弯点高度计算柱端弯矩值。

第一层第i 柱:上端弯矩(M i1上
)c =V i1∙ℎ/3
下端弯矩(M i1下
)c =V i1∙2ℎ/3 第j 层第i 柱:则上下弯矩相等,即
(M ij 上)c =(M ij 下
)c =V ij ∙ℎ/2 (5) 根据节点平衡计算梁弯矩
J 层边柱边梁端弯矩
(M j )b =(M j 上)c +(M j+1下
)c J 层中柱的左、右梁端弯矩
(M j 左)b =[(M j 上)c +(M j+1下)c ]i bj 左
i bj 左+i bj 右
(M j 右)b =[(M j 上)c +(M j+1下)c ]i bj 右
i bj 左+i bj 右
(6) 根据力的平衡,由梁两端弯矩求出梁的剪力值。

(7) 计算例题。

高层结构设计精选例题及答案解析

高层结构设计精选例题及答案解析

1、有一幢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共9层,首层层高4.2m,其它各层层高3.6m,首层楼面比室外地面高出0.6m,屋顶有局部突出的电梯机房层高3m,试问在计算房屋高度时,下列哪项正确( A )?(A)33.6m (B)33.0m (C)36.6m (D)36.0m2、在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的地区,现浇框架结构其高度不宜超过(B)(A) 30m (B)55m (C)80m (D)120m3、框架结构适用的房屋最大高度为(B )Ⅰ、抗震烈度为7度时,最大高度为55mⅡ、抗震烈度为7度时,最大高度为60mⅢ、抗震烈度为8度时,最大高度为50mⅣ、抗震烈度为8度时,最大高度为45m(A)Ⅰ、Ⅲ(B)Ⅰ、Ⅳ(C)Ⅱ、Ⅲ(D)Ⅱ、Ⅳ4、某高层建筑,主体高度为63.0m,室内外高差为0.45m,女儿墙高度为1.20m,屋面水箱突出屋面高度为2.70m。

则房屋的高度为(B)(A)63.0m (B)63.45m (C)64.65m (D)67.35m5、下列哪一种结构体系所建房屋的高度最小( B )(A)现浇框架结构(B)装配整体框架结构(C)现浇框架-剪力墙结构(D)装配整体框架-剪力墙结构6、在地震区建造房屋,下列结构体系中何者适合建造的房屋最高(B )?(A)框架(B)筒中筒(C)框架筒体(D)剪力墙7、有一幢高层建筑筒中筒结构,矩形平面的宽度26m,长度30m,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要求在高宽比不超过《高规》限值的前提下,尽量做高,指出下列哪个高度符合要求(C )?(A)156m (B)140m (C) 143m (D)130m8、在下列地点建造高层建筑,何者承受的风力最大(A )?(A)建在海岸(B)建在大城市郊区(C)建在小城镇(D)建在有密集建筑群的大城市市区9、在设计高层建筑风载载值时,下列何种情况风载应乘以大于1的风振系数β(B )?(A)高度大于50m ,且高宽比大于1.5;(B)高度大于30m ,且高宽比大于1.5;(C)高度大于50m ,且高宽比大于4 ;(D)高度大于40m ,且高宽比大于3;10、在设计特别重要和有特殊要求的高层建筑时,标准风压值应取重现期多少年(B)?(A)30 (B)50 (C)80 (D)10011、多遇地震作用下层间弹性变形验算的重要目的是(A)防止结构倒塌(B)防止结构发生破坏(C)防止非结构部分发生过重的破坏(D)防止人们惊慌12、二级抗震梁,已计算得到下列数据:(A )按实际配筋计算V b =318KN-M (B )按梁端弯矩设计值计算V b =300KN-M(C )按内力组合V b =250KN-M 。

三种方法计算框架水平作用下的内力(D值法,反弯点法,门架法)

三种方法计算框架水平作用下的内力(D值法,反弯点法,门架法)

0
0
0.40 1.28 0.219 90758 19876
7
3.20 0.56 0.40
0
0
0
0.40 1.28 0.219 90758 19876
6
3.20 0.56 0.45
0
0
0
0.45 1.44 0.219 90758 19876
5
3.20 0.56 0.45
0
0
0
0.45 1.44 0.219 90758 19876
10 3.20 0.47 0.24
0
0
0
0.24 0.77 0.190 90758 17244
9
3.20 0.47 0.34
0
0
0
0.34 1.09 0.190 90758 17244
8
3.20 0.47 0.39
0
0
0
0.39 1.25 0.190 90758 17244
7
3.20 0.47 0.40
4.74
1.6
7.58 3.89 4.10 3.48 3.89
C 9.08E+4
2.43
3.89
A 9.08E+4
4.86
7.78
9 B 1.77E+5 358600 19.2 9.48
1.6
15.17 11.66 12.30 10.45 11.66
C 9.08E+4
4.86
7.78
A 9.08E+4
表 1 反弯点法框架弯矩的计算
柱端弯
层轴 号号
D ij
∑ Dij
Fi
Vj
yh 或 (1-y)h

反弯点法求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

反弯点法求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

反弯点法求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反弯点法(Method of Virtual Work)是一种常用于求解框架结构内力的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框架结构的各个构件的几何参数、材料属性以及受力情况。

然后,我们可以利用反弯点法来计算结构中各个构件的内力。

反弯点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引入一个虚拟变量使系统达到平衡,进而利用虚位移原理计算结构的内力。

在本文中,我们考虑的情况是水平方向上的荷载作用下的框架结构。

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一些符号和关键概念。

假设框架结构中有n个节点和m个构件。

节点用i表示,i=1,2,...,n。

构件用j表示,j=1,2,...,m。

对于每个节点i,我们可以定义平衡方程:∑F_x^i=0∑F_y^i=0∑M_i=0其中,∑F_x^i代表节点i受到的所有水平力的代数和,∑F_y^i代表节点i受到的所有垂直力的代数和,∑M_i代表节点i受到的所有力矩的代数和。

这三个方程可以用来解决节点的平衡条件。

接下来,我们需要考虑构件的受力情况。

对于每个构件j,我们可以利用弯矩-曲率关系来计算构件的弯矩M_j。

假设构件j的两个端点为节点i和节点k,则可以得到构件j的弯矩-曲率关系方程:M_j=EI_j*κ_j其中,EI_j是构件j的弯矩刚度,κ_j是构件j的曲率。

根据虚位移原理,我们可以认为框架结构在加载作用下,构件j产生的正弯曲与虚位移δ_j具有相同的幅度。

即:M_j = EI_j * κ_j = EI_j * d^2δ_j/dx^2其中,d^2δ_j/dx^2是构件j的弯曲变形。

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关系来解决不同构件的弯矩。

最后,我们需要考虑如何选择虚拟变量δ_j。

一种常见的选择是,将δ_j的值设置为构件j的两个端点之间的位移差。

这样,我们可以得到:δ_j=u_k-u_i其中,u_i和u_k分别代表节点i和节点k的位移。

这个位移差可以通过节点位移方程来计算。

接下来,我们可以将上述的所有方程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线性方程组。

毕业设计指导书(框架结构设计)-内力计算及组合

毕业设计指导书(框架结构设计)-内力计算及组合
2.杆件固端弯矩
计算杆件固端弯矩时应带符号,杆端弯矩一律以顺时针方向为正,如图3-6。
图 3-6 杆端及节点弯矩正方向
1)横梁固端弯矩:
(1)顶层横梁
自重作用:
板传来的恒载作用:
(2)二~四层横梁
自重作用:
板传来的恒载作用:
2)纵梁引起柱端附加弯矩:(本例中边框架纵梁偏向外侧,中框架纵梁偏向内侧)
顶层外纵梁
相交于同一点的多个杆件中的某一杆件,其在该节点的弯矩分配系数的计算过程为:
(1)确定各杆件在该节点的转动刚度
杆件的转动刚度与杆件远端的约束形式有关,如图3-1:
(a)杆件在节点A处的转动刚度
(b)某节点各杆件弯矩分配系数
图 3-1 A节点弯矩分配系数(图中 )
(2)计算弯矩分配系数μ
(3)相交于一点杆件间的弯矩分配
(3)求某柱柱顶左侧及柱底右侧受拉最大弯矩——该柱右侧跨的上、下邻层横梁布置活荷载,然后隔跨布置,其它层按同跨隔层布置(图3-4c);
当活荷载作用相对较小时,常先按满布活荷载计算内力,然后对计算内力进行调整的近似简化法,调整系数:跨中弯矩1.1~1.2,支座弯矩1.0。
(a)(b) (c)
图 3-4 竖向活荷载最不利布置
∑Mik/l
V1/A=gl/2+u-∑Mik/l
M=gl/2*l/4+u*1.05-MAB-V1/A*l/2
4
21.9
4.08
2.25
6
12.24
41.06
-30.54
2.55
50.75
-60.24
3
16.61
4.08
2.25
6
12.24
31.14

掌握框架结构在竖向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方法

掌握框架结构在竖向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方法
对纵向地基不均匀沉 降较有利;
房屋横向刚度小,侧 移大。
主页 目录 上一章
帮助
混凝土结构设计
双向布置
双向承重
第3章
特点: 整体性好,受力好; 适用于整体性要求
较高和楼面荷载较 大的情况。
主页 目录 上一章
帮助
混凝土结构设计
第3章
§3.3 截面尺寸估算
3.3.1 框架梁
框架梁截面尺寸估算
框架自重;粉灰重; 板、次梁、墙体重。
恒载 活载
人群、家具、设备等 荷载,取值见《建筑 结构荷载规范》,可 折减。
风载
wk z s z w0
地震作用
主页 目录 上一章
帮助
混凝土结构设计
第3章
§3.6 内力计算
3.6.1 竖向荷载下的内力计算
楼面荷载分配原则 当采用装配式或装配整体式楼盖时,板上 荷载通过预制板的两端传递给它的支承结 构;
满足人防、消防要求,使水、暖、电各专业的 布置能有效地进行;
结构尽可能简单、规则、均匀、对称,构件类 型少;
主页 目录 上一章
帮助
混凝土结构设计
平面布置
第3章
好 差
主页 目录 上一章
帮助
混凝土结构设计
竖向布置
第3章


主页 目录 上一章
帮助
混凝土结构设计
第3章
妥善地处理温度、地基不均匀沉降以及地震 等因素对建筑的影响;
主页 目录 上一章
帮助
混凝土结构设计
第3章
框架结构受 力变形动画
缺点
抵抗水平荷载能力差; 侧向刚度小,侧移大 ;
受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影 响大 。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一、荷载传递原理1.荷载分解:将作用在结构上的水平荷载按照结构的几何形状进行分解,得到垂直于结构方向的分力和切向力。

2.分力计算:根据结构特点和边界条件,计算每个部分的分力大小。

3.内力传递:将分力转化为内力,按照结构的力学模型计算各部分的内力。

二、各种内力的计算公式1.弯矩: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受到弯矩的作用。

计算弯矩时,可以使用以下公式:M=P×e其中,M为弯矩,P为作用力的分力,e为力臂的长度。

2.剪力:水平荷载还会产生剪力。

剪力的计算公式如下:V = P × sin(θ)其中,V为剪力,P为作用力的分力,θ为剪力与结构之间的夹角。

3.拉力和压力: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部分还可能受到拉力和压力的作用。

计算拉力和压力时,可以使用以下公式:T = P × cos(θ)C = P × cos(θ)其中,T为拉力,C为压力,θ为拉力或压力与结构之间的夹角。

以上公式根据适用情况,可以灵活运用,计算出不同部位的内力。

三、示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内力的计算方法,以下将以一个简单的钢框架结构为例进行分析。

假设该钢框架结构受到水平荷载作用,沿X轴方向为100kN,沿Y轴方向为50kN。

结构为等边钢框架,边长2m。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进行如下计算:1.荷载分解:沿X轴方向的分力为100kN,沿Y轴方向的分力为50kN。

2.内力传递:-弯矩:结构中垂直于荷载方向的力产生弯矩。

假设力臂长为1m,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弯矩:M=100kN×1m=100kNm-剪力:沿Y轴方向的剪力的大小为50kN。

剪力的计算可以通过上述公式得到。

V = 50kN × sin(60°) = 50kN × 0.866 = 43.3kN-拉力和压力:根据上述公式,可以计算出沿X轴方向的拉力和压力的大小。

T = 100kN × cos(60°) = 100kN × 0.5 = 50kNC = 100kN × cos(60°) = 100kN × 0.5 = 50kN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可以得出该钢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布情况。

横向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

横向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

qk Z sZ0L kN / m
F2
F1
qk
h1
h2 2
……
F6
qk
h6 2
F1
吸 s 0.5
z zz z z
Fi
Gi Hi
n
FEk (1 n )
GjH j
j 1
Fn n FEk
F7
(5)楼层地震剪力
F6 Fn
n
Vi Fi Fn
i
F5 F4
V1 F1 F2 Fn Fn
F3
V2 F2 F3 Fn Fn
F2
Vn Vn Fn
F1
V7 V6
V5 V4 V3
V2 V1
3、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验算
y yn y1 y2 y3
yn --标准反弯点高度比(表2.4)
i1
i2
y1 --上、下层梁线刚度比修正系数(表2.6)
y2 --上层层高变化的修正值(表2.7)底层
h
Vij
yh y3 --下层层高变化的修正值(表2.7)二层
i3
i4
h --本层层高
梁端弯矩:
节点平衡
M
b 3

l b
ibl
k i
k
Vbl
Vbr
左地震剪力、轴力图
(二)横向风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和侧移计算
1、风荷载标准值
Wk Z sZ0 kN / m2
压 s 0.8
Z :风振系数 H 30m, Z 1.0
s :体型系数 s 1.3 Z :高度变化系数,表1.11
F6 F5 F4
0:基本风压 0.65
F3
ibr
M
r b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第8章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学习目标】本章主要介绍框架-剪力墙结构和板柱-剪力墙结构。

框架-剪力墙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的结构布置、计算分析、截面设计及构造要求除应符合本章的规定外,尚应分别符合前面各章的有关规定。

8.1 框架-剪力墙结构特点8.1.1 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也称框剪结构,这种结构是在框架结构中布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构成灵活自由的使用空间,满足不同建筑功能的要求,同时又具有侧向刚度较大的优点,是一种比较好的抗侧力体系,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

抗震设计时,框架-剪力墙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都要布置框架和剪力墙。

框架-剪力墙结构可采用下列形式:(1)框架与剪力墙(单片墙、联肢墙或较小井筒)分开布置;(2)在框架结构的若干跨内嵌入剪力墙(带边框剪力墙);(3)在单片抗侧力结构内连续分别布置框架和剪力墙;(4)上述两种或三种形式的混合。

框架-剪力墙结构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1)框剪结构,由延性较好的框架、抗侧力刚度较大并带有边框的剪力墙和有良好耗能性能的连梁所组成,具有多道抗震防线,从国内外经受地震后震害调查表明,确为一种抗震性能很好的结构体系。

(2)框剪结构在水平力作用下,水平位移是由楼层层间位移与层高之比Δu/ℎ控制,而不是顶点水平位移进行控制。

层间位移最大值发生在(0.4~0.8)H 范围内的楼层,H为建筑物总高度。

(3)框剪结构在水平力作用下,框架上下各楼层的剪力取用值比较接近,梁、柱的弯矩和剪力值变化较小,使得梁、柱构件规格较少,有利于施工。

8.1.2 框架-剪力墙受力特点框剪结构的受力特点,是由框架和剪力墙结构两种不同的抗侧力结构组成的新的受力形式,所以它的框架不同于纯框架结构中的框架,剪力墙在框剪结构中也不同于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

因为,在下部楼层,剪力墙的位移较小,它拉着框架按弯曲型曲线变形,剪力墙承受大部分水平力,上部楼层则相反,剪力墙位移越来越大,有外侧的趋势,而框架则有内收的趋势,框架拉剪力墙按剪切型曲线变形,框架除了负担外荷载产生的水平力外,还额外负担了把剪力墙拉回来的附加水平力,剪力墙不但不承受荷载产生的水平力,还因为给框架一个附加水平力而承受负剪力,所以,上部楼层即使外荷载产生的楼层剪力很小,框架中也出现相当大的剪力框架本身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呈剪切型变形,剪力墙则呈弯曲型变形。

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

板。为了避免框架节点纵横钢筋相互干扰,框架梁底部
通常较连系梁底部低50mm以A 上。
33
(2)、框架梁的构造要求
1).梁纵向钢筋的构造要求 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数量除按计算确定外,还必须考虑温度
、收缩应力所需要的钢筋数量,以防止梁发生脆性破坏和控制 裂缝宽度。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和最大配筋率需满 足要求。
A
27
第1 MGH=58.18kN·m MHG=28.09kN·m MHI=44.94 kN·m MIH=MIF+MIL=16.1+27.2=43.3kN·m
(5)根据以上结果,画出M图。
(单位: kN·m)
A
28
A
29
4 框架结构的构件设计与构造要求
竖向荷载和横向荷载根据分层法和反弯法计算内力, 然后进行组合、调幅、叠加,然后进行配筋计算。
第1层:∑P=10+19+22=51kN VGJ=17kN VHK=20.4kN VIL=13.6kN
A
25
(3) 计算柱端弯矩
第3
MAD=MDA=6.66kN·m MBE=MEB=8.9kN·m MCF=MFC=4.44kN·m
第2
MDG=MGD=24.18kN·m MEH=MHE=32.23kN·m MFI=MIF=16.1kN·m
A
21
§3 框架内力分析-水平荷载作用
水平荷载主要是风荷载及水平地震作用。
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可用结构力学 方法计算,常用的近似算法反弯点法、D值法等。
23.04.2020
A
2222
三、例题
用反弯点法求图所示框架的弯矩图。
1)计算简图,图中括号内数字为各杆的相对线刚度。

框架—剪力墙分析解析

框架—剪力墙分析解析
和铰接体系的区别:
.
第二节 框剪结构内力计算
刚接体系计算步骤:
.
第三节 框剪结构内力、位移特征
刚度特征值,反映了框架抗侧刚度(包括连 梁约束刚度)与剪力墙抗弯刚度的比值影响。
当=0时即为纯剪力墙结构,当=∞时即为 纯框架结构。
.
第三节 框剪结构内力、位移特征 一、位移曲线
<1时,变形曲线呈弯曲形 >6时,变形曲线呈剪切形 =1~6时,变形曲线呈弯剪型
.
第三节 框剪结构内力、位移特征
剪力墙及框架顶部剪力不为0的原因是由协调变形 相互作用产生的。
协同工作使得框架各层剪力趋于均匀,有利于框架 柱的设计。梁、柱尺寸从上到下可以比较均匀。
框架的剪力最大值在结构中部某层,相对座标大约 在0.3~0.6之间,随刚度特征值的增大,最大剪力层向下 移动。可以根据最大剪力值控制柱断面配筋。
位剪切变形所需的水平剪力
CF h Dj
.
第二节 框剪结构内力计算
在工程实际中,总框架各层抗侧移刚度Cf及总剪力墙各 层等效抗弯刚度EIeq沿结构高度不一定完全相同,而是有变 化的,如果变化不大,其平均值可采用加权平均法算得:
hiC fi
Cf
m
H
hiEIwi
EIw m H
.
第二节 框剪结构内力计算 四、按铰接体系框剪结构的内力计算
.
第二节 框剪结构内力计算
总剪力墙内力与弯曲变形的关系
EIwd dx4y 4 p(x)pf(x)pm(x)
E Iwd dx 4y 4p(x)Cf .d dx 2y 2i n1m h abi d dx 2y 2
第二节 框剪结构内力计算
整理后可得:
d4y(Cf

04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及变形计算

04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及变形计算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计算
反弯点法
在确定柱的侧向刚度时,反弯点法假定各 柱上、下端都不产生转动,即认为梁柱线刚 度比为无限大。将趋近于无限大代入D值法 的公式,可得 c =1。因此,由式可得反弯 点法的柱侧向刚度,并用D0表示为:
D0

12ic h2
4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和侧移的近似计算

zH
q( y)dy( y B

z)
4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和侧移的近似计算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计算
2

3
V0 H 3 EAB2
uN

1

4
V0 H 3 EAB2
11 30
V0 H 3 EAB2
(顶点集中荷载) (均匀分布荷载) (倒三角分布荷载)
V0 是水平外荷载在框架底面产生的总剪力。
Vi
Dij
j 1
该式即为层间剪力Vi在各柱间的分配公式,它适 用于整个框架结构同层各柱之间的剪力分配。可见, 每根柱分配到的剪力值与其侧向刚度成比例。
4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和侧移的近似计算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计算
( 4)柱的反弯点高度比y
反弯点高度示意图
框架各柱的反弯点高度比y可用下式表示:
y = yn + y1 + y2 + y3
4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和侧移的近似计算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计算
柱的反弯点高度比y
式中:yn表示标准反弯点高度比,可 由附表查得;
y1表示上、下层横梁线刚度变 化时反弯点高度比的修正值; y2、y3表示上、下层层高变化 时反弯点高度比的修正值。

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下的计算反弯点法和值法详解

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下的计算反弯点法和值法详解
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下的计算 反弯点法和值法
第1页,共69页。
一、反弯点法
(一)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受力特点
框架所承受的 水平荷载主要是风 荷载和水平地震作 用,它们都可以转 化成作用在框架节 点上的集中力。
2
第2页,共69页。
一、反弯点法
(一)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受力特点
1.各杆件的弯矩图均 为直线,一般情况下 每根杆件都有一个弯 矩为零的点,称为反 弯点;
BA
0.6
0.6 0.8
0.8
0.272
FE
JI
0.8 0.6 0.8 0.8
0.364
D
H
(2)求各柱在反弯点处的剪力:
37kN
VDC DC 37 11.77kN
CG
74kN
VCB CB (37 74) 31.08kN
BF
VBA
BA
(37
74
80.7)
52.14kN
80.7kN
柱的抗侧刚度D值
D
12ic h2
式中
h —层高 ic —柱的线刚度,ic EIc / h ;
E —柱混凝土弹性模量;
Ic —柱截面惯性矩; —与梁柱刚度比有关有刚度修正系数
40
第40页,共69页。
i2 ic
i4
K i2 i4 2ic
i2 ic
K i2 ic
i1 i2
ic
K i1 i2 i3 i4 2ic
4.同层各柱剪力的确定
一般,当同层各柱的高度相等时,

d
12ic h2

V jk
i jk
m
Vj
i jk
k 1

结构力学2-静定结构内力分析知识重点及习题解析

结构力学2-静定结构内力分析知识重点及习题解析
(1)为求解静定结构位移作准备。求解静定结构位移时,首先要求出外荷载和单 位荷载作用下的内力,然后用虚功原理(单位荷载法)进行求解。
(2)为求解超静定结构作准备。无论是位移法还是力法都要用到力的平衡条件。 (3)为求解移动荷载乃至动力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内力与位移作准备。例如影响线 和结构动力分析。 根据结构的形式及受力特点,静定结构内力分析可以分为: (1)梁与刚架的内力分析。梁与刚架由受弯杆件组成,杆件内力一般包含轴力、 剪力和弯矩,内力分析的结果是画出各杆的 N 图、Q 图及 M 图。通常做法是“逐杆绘制, 分段叠加”,并要求能做到快速准确地画出内力图。 (2)桁架结构的内力分析。桁架由只受轴力的杆件组成,因此内力分析的结果是 给出各杆件轴力。基本分析方法是结点法、截面法以及二者的联合应用。根据特殊结点 准确而快速地判断零杆,并要善于识别结点单杆和截面单杆。 (3)三铰拱的内力分析。拱是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具有水平支座反力的结构,主要 受压,一般同时具有轴力、剪力和弯矩。对于三铰平拱可以由相应的简支梁进行快速分 析,且弯矩为 M=M0-FHy。 (4)组合结构的内力分析。组合结构由链杆和梁式杆件组成,链杆部分只受轴力, 而梁式杆除受轴力外,还受弯矩和剪力作用。因此求解的首要问题是识别链杆和梁式杆, 正确选取隔离体进行分析,为简化分析,一般尽最避免截断梁式杆。 虽然静定结构的结构形式干在万别,但其内力分析万变不离其宗,基本过程是“选 隔离体→列平衡方程→解方程求未知力”,熟练应用这一基本过程是解决复杂问题关键。 因此过程的关键一步在于选隔离体,也就是“如何拆”原结构的问题,这是问题的切入点。 值得注意的是拆原结构要以相应的内力或支座反力代替,因此要充分掌握上述各类结构
《结构力学》 静定结构内力分析知识重点及习题解析
一、知识重点 在任意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全部反力和内力都可以由静力平衡条件确定,这样的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分析为了求得框架-剪力墙结构(计算简图如图3-1所示)在水平力作用下的内力,在近似法中采用了连续化方法,即将各层总连梁离散为沿楼层高度均匀分布的连续连杆。

将连杆切开,则总剪力墙成为静定结构(竖向悬臂墙),如图3-2所示,它受连续连杆的未知约束力F p 和分布外荷载P(x)的作用。

其中F p 可有总框架的抗推刚度f C 与结构变形曲线的二阶导数表示,即22F f d y P C d x=;b C 为总连梁的约束刚度。

b C 与f C 的具体计算见刚度参数的计算。

根据梁的弯曲理论,竖向悬臂墙的荷载与挠度的微分关系可有:(3-1)式中,w EJ 为总剪力墙的抗弯刚度。

当外力可表示为简单的函数形式时,则可方便地通过求解微分方程得到总剪力墙和总框架的变形方程,进而由变形和内力的微分关系可以求出总剪力墙、总框架、总连梁的内力。

连续化方法是一种十分巧妙的做法,无论实际的框架剪力墙是多少层,结构的变形方程形式都不变,因而便于手算。

为了获得简便的变形方程,需要将水平荷载等效地转换成三种典型的形式(倒三角形荷载、均布荷载、顶点集中荷载),风荷载,水平地震作用的具体转换见前面一章。

3.1总剪力墙、总框架、总连梁的内力计算由式(3-1)可推导出总剪力墙分别在三种典型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计算公式如下: 倒三角形分布荷载作用下2322111[(1)()()]226f qH sh sh ch Sh y C ch λλλλξλξλξλλλλλ-=+-+--- (3-2a )221[(1)()]22w qH sh sh ch M sh ch λλλλξλλξξλλλλ=+---- (3-2b) 221[(1)()1]22w qH sh sh sh V ch ch λλλλλξλλλξλλλλ=+---- (6-2b) 均布荷载作用下2221[()(1)(1)]2f qH sh y ch sh C ch λλξλξλλξλξλλ+=-+- (3-3a )4242()w F b d y d y EJ P x p C d x d x=-+221[()1]w qH sh M ch sh ch λλλξλλξλλ+=-- (3-3b)221[()]w qH sh V ch sh ch λλλλξλξλλ+=- (3-3c) 顶点集中荷载作用下33321[()(1)]w PH sh y ch sh EJ ch λξλξλξλλλλ=--+ (3-4a)1()w sh M PH ch sh ch λλξλξλλλ=- (3-4b) ()w sh V P ch sh ch λλξλξλ=- (3-4c) 式中 y------总剪力墙、总框架的侧移;w M -------总剪力墙的总弯矩; w V --------总剪力墙的总剪力;ξ-------相对坐标,坐标原点在固定端,x Hξ=3.1.1 铰接计算体系的内力计算在铰接计算体系中,各典型水平荷载单独作用下总剪力墙的w M 、w V 可直接由式(3-2)~(3-4)算出。

总框架的总剪力按下式计算:()()()f P W V V V ξξξ=- (3-5)式中 ()f V ξ------总框架的总剪力;()P V ξ-----结构在ξ处由外荷载引起的总剪力,与荷载形式有关。

倒三角形荷载 20()(1)2p q HV ξξ=- (3-5a) 均布荷载 ()(1)p V qH ξξ=- (3-5b) 顶点集中荷载 ()p V F ξ= (3-5c) 式中 0q 、q--------分别为倒三角形荷载的最大荷载集度和均布荷载集度; F-------顶点集中荷载。

当外荷载由几种典型水平荷载组合时,则其总内力为各单一典型水平荷载作用下内力的叠加。

应用式(3-2)~(3-5)计算w M 、w V 、f V 时,建议采用EXECEL 直接由各自的表达式列成如表3-1的形式计算。

比查计算图表精确、方便、条理清楚。

总剪力墙及总框架的内力计算表 表3-13.1.2总框架内力的调整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剪力墙结构所求出的总框架各层总剪力fV ,需要按照以下的方法进行调整:如果计算出的总框架的总层剪力00.2f V V ≥,则f V 可按计算值采用;如果00.2f V V <,设计时,f V 取max 1.5f V 和0.2o V 中较小值计算框架梁、柱的弯矩和剪力,但柱的轴力仍按未调整的f V 计算。

其中,o V 为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max f V 为主体结构各层框架总剪力中的最大值。

对于风荷载引起的总框架的总剪力f V 不需要调整。

3.2各片墙、各榀框架、各根连梁的内力计算3.2.1 各根连梁内力计算在铰接体系中b C =0,总连杆的弯矩和剪力均为零。

连梁与框架柱相连端的弯矩可按一下方法计算:先由D 值法求出与连梁相连柱的柱端弯矩;将连梁看成一端固定(与剪力墙相连端),一端刚接(与柱相连端),考虑连梁与柱相连端的转动刚度,由节点平衡求出梁端弯矩。

3.2.2 各片剪力墙内力计算在进行剪力墙设计时,一般取楼板标高处的弯矩M 、剪力V 作为设计内力。

因此,根据3.1节求出的总剪力墙在各楼层处的内力()w M ξ、()w V ξ后,无论是铰接体系还是刚接体系均应按照各片剪力墙的等效抗弯刚度进行再分配,其计算公式如下:1.eqiWij Wij k eqii EI M M EI ==∑1.eqiWij Wij keqii EI V V EI ==∑(3-17)式中 Wij M ------第i 片剪力墙j 楼层处的弯矩;Wij V -------第i 片剪力墙j 楼层处的弯矩。

由(3-17)求出、Wij M WijV 之后,还需要根据各片剪力墙的具体情况,按照下面方法计算剪力墙墙肢的内力: 3.2.2.1 整截面剪力墙若没有连梁与该片剪力墙相连,则由式(3-17)计算出的WijM 、WijV 就是第i 片剪力墙j 楼层处的弯矩和剪力。

若该片剪力墙与连梁直接相连,则需要考虑连梁对剪力墙弯矩的影响。

设第j 层第i 根连梁的1端与剪力墙相连,则对第i 片剪力墙在第j 层楼盖上、下方的剪力墙截面弯矩u WijM及l WijM 可近似按下式计算:,12/2u Wij Wij i M M M =+ (3-18a ) ,12/2l Wij Wij i M M M =- (3-18b )式中,,12i M 为第j 层第i 根连梁1端(与剪力墙相连端)在剪力墙轴线处的集中约束弯矩,按式(3-13)计算。

3.2.2.2 小开口整体剪力墙若没有连梁与该片剪力墙相连,则由式(3-17)计算出的WijM 、WijV 就是第i 片剪力墙j楼层处的弯矩和剪力,则小开口墙第K 个墙肢的弯矩kWij M 、剪力kWij V 和轴力k WijN的标准值,可近似由下式计算。

0.850.15k kkWij WijWij KI I M M M II =+∑ (3-19) 0.85k k kWij WijA y N M I= (3-20)k kWij WijKA V V A =∑ (3-21) 式中 k W i j M 、k Wij V 、kWij N ----------整体小开口墙中第k 个墙肢第j 层标高处的弯矩、剪力、轴力;k A 、k I 、k y ------第k 个墙肢的截面面积、惯性矩、截面形心到组合截面形心的距离;I-------组合截面惯性矩。

若有连梁与该片剪力墙相连,则由式(3-17)计算出的WijM 、WijV 后,应仿照(3-18)那样,对弯矩进行修正。

小开口整体剪力墙中第k 个墙肢的弯矩kWij M、剪力k WijV和轴力k Wij N 的标准值,仍按(3-19)~(3-21)计算,不同的只是分别用u Wij M 、l Wij M 代替Wij M ,得出第k 个墙肢j 楼层上、下截面的内力,作为内力标准值。

3.2.2.2 联肢(双肢、多肢)剪力墙对于联肢剪力墙,由式(3-17)计算出该片剪力墙的弯矩和剪力后,还需要进一步求出每个墙肢和连梁的内力,但是这些内力不能直接由WijM 、WijV 分配得到,而应根据联肢墙所受的力,通过联肢墙的分析求解得到。

对此,可采用如下近似处理方法:先由式(3-17)计算出墙顶和墙底的弯矩nWijM、0WijM及剪力n WijV、0WijV,再根据墙顶和墙底的弯矩和剪力等效的原则,求得其“相当荷载”,据此求出联肢墙的每个墙肢和连梁的内力。

根据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单片剪力墙的受力特点,“相当荷载”可由倒三角形荷载(g )、 均布荷载(q )和顶点集中荷载(F )组成,并且它们产生的联肢墙顶端剪力、底部剪力和弯矩与总剪力墙分配到该联肢墙相应截面的剪力、弯矩应相等,据此有:墙顶剪力 nWijF V= (3-22)墙底剪力 0/2WijgH gH F V++= (3-23)墙底弯矩 220/3/2WijgH gH FH M ++= (3-24)墙顶弯矩的条件自然满足。

式(3-22)~(3-24)中的n WijV、0Wij V、0Wij M已知,求解联立方程即可求出g 、q 和F 的值。

最后按联肢墙内力计算方法计算荷载g 、q 和F 分别作用下各墙肢的内力,再叠加起来就得到该墙肢拟求的内力,即联肢墙各墙肢的弯矩、剪力、轴力以及连梁的弯矩、剪力。

具体计算可参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教材相关内容。

3.2.2 各榀框架内力计算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总框架包括普通框架和壁式框架,框架梁、柱的内力计算方法仍然采用D 值法。

将3.1节中经过调整后的总框架在各楼层处的总剪力()f V ξ,按各柱的D 值进行分配,便可得到各柱在各楼层处的剪力,但计算太烦琐,在近似法中叶无必要,通常是近似取该柱上下端两层楼板标高处剪力的平均值,作为该柱该层的剪力Cij V 。

第i 根柱(共有m 根)第j 层的剪力为:11().2fj fj iCij mii V V D V D-=+=∑ (3-25)然后,确定出普通框架柱和壁式框架柱的反弯点高度(具体可参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教材有关内容),便可以计算出柱端弯矩。

再根据节点平衡条件可求出梁端弯矩,进而可以计算框架梁的剪力和柱的轴力,左后作出内力图。

4向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分析作用在结构上的坚向荷载主要是恒荷载(结构白重)和楼面活荷载(使用荷载),其值按5.1节所述方法确定。

计算框架—剪力墙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时,可忽略各抗侧力构件之间的联系,根据楼盖结构的平面布置,将竖向荷载传递给每相框架及每片墙。

各片墙、各榀框架再技各自的负荷面积确定荷载,进行内力计算。

高层民用建筑楼面活荷载一般不大(1.5~2.02/KN m ),仅占全部坚向荷载的10%~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