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情感体验,激活学生求知热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重情感体验,激活学生求知热情摘要:从背景入手,分析了当下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归根究底在于目中无“人”,而体验式阅读是一种学生亲自参与知识建构,亲历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知识和体验情感的教学方式,对于改进目前的阅读教学困境具有积极的意义。注重情境创设,消除学生与文本隔阂;重视情感对话,纠正理性化阅读教学;强调主体感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体验;体验式阅读;积极意义

一、体验式阅读提出的背景

“学校中的知识追求的根本目的可以理解为‘过一种热情的生活’,也因此有人提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沟通一个人的感情。”然而,在新课程理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学生作为知识的“旁观者”,被动接受知识结论的情况仍然存在。长期以来对知识的抽象性、客观性的过分强调,对知识的情绪性、行动性的漠视,导致了教育的危机。反映在阅读教学上,问题突出地表现如下:重智能培养,忽视情意目标;重教师权威,忽视学生主体;重讲解分析,忽视体味感悟。要摆脱困境,根本地说来就要把“人”放在首要的地位。由此,体验式阅读教学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二、体验与体验式阅读的内涵

1.体验的内涵

在西方文化体系中,体验一词最初应用于哲学、心理学领域,

因其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又被引入到对学习和教育的思考。我国新课程改革后,体验一词被广泛用于教育教学研究,朱小曼、张华等都对体验有过概念界定,并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课程新理念时也对体验反复强调。根据学者们对体验概念的多种解读,结合教育的实际,笔者认为,体验就是外界事物、情境引起的“我”的内心感受、体味和亲身的经历。

2.体验式阅读的内涵与特点

体验理论认为,一个作品是作家的一种体验,阅读一个作品,就是体验作家的体验,读者只有用自己的体验去触摸作者的体验,才能去掉隔膜,比较准确地理解文本的意义进而构建文本的意义——文本的意义只有在读者的体验中才能生成,读者的阅读体验会赋予文本新的意义。也就是说阅读教学本质上就是体验教学,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通过体验进行对话的过程。

“体验”被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体验式阅读教学就是以学生主体体验为主,以师生交流和教师的引导为辅,使学生在理解课文、习得语文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构建完满的个体精神世界的一种教学方式。

体验具有直觉性、形象性、情感性、亲历性等特点。相应的,体验式阅读教学也具有其区别于传统阅读教学的特点:(1)情境性。体验是形象的、直觉的,体验式阅读是在具体的

情境中学习的,而且体验的情境越独特,越真实,越能引发人的深刻体验,甚至高峰体验。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境可以是真实的,可以是模拟的;途径可以是多样的,有角色扮演、小品表演、现场参与、课本剧表演等等。

(2)情感性。情感是体验的核心。“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主体总是从自己的命运与遭遇,从内心的全部情感积累和先前的感受出发去体验和揭示生命的意蕴,而体验的最后归结也是情感。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摒弃一味理性分析的方式,创设良好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热情投入,自主感悟,在阅读中得到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获得情感的熏陶。

(3)主体性。体验只能是自己的体验,别人无法替代,体验式阅读意味着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亲历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知识和情感。在体验式阅读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进行自我感悟,自我教育,将客观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得到深刻的体验。教师教学时,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各种真实的或模拟的问题情境,让他们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充分地学习和交流,尊重他们的真实体验,个性化感悟,突显他们的主体地位。

三、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积极意义

1.注重情境创设,消除学生与文本隔阂

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验:面对一篇文章,

学生无动于衷,无法进入作品,更谈不上读出独到的个人见解。这是因为作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之间有着严重的隔阂,学生无法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结构、学习目标和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体验式阅读教学注重创设情境,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把冷冰冰、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中,使大脑框架中的情知系统都充分开启,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消除学生与文本的隔阂,展开与文本的沟通交流。

《乡愁》一诗的教学,由于学生人生阅历的限制,对“乡愁”的感悟是教学的难点,能否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展开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切己体察,触摸诗人的情感,成了这节课成败的关键。在配乐朗读吟诵,对诗歌的情感有了初步领会的基础上,我根据“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四句,设计了四个虚拟情境让学生联想想象,体验情感。这四个虚拟情境是:(1)诗人背井离乡,思念家乡,请替诗人拟一封家书。(2)诗人漂泊他乡,寂寞的夜里,冷清的渡轮上……创设“诗人的心灵独白”的画外音。(3)创设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在母亲坟前的情形。(4)畅想未来:母(大陆)与子(台湾)团聚一刻的场

面。对学生而言,这四个情境有的是很熟悉的,有的是很感兴趣的,有的是很新鲜的,这都能调动其积极性和参与性。教学指令一下,学生就激动兴奋、跃跃欲试,通过积极的联想想象,学生融入了诗歌,进入了角色,投入了自己全部的情感,用自己的视角品味了虚无的看不到摸不着的“乡愁”,体验到了乡愁的深沉、绵长与美丽。

2.重视情感对话,纠正理性化阅读教学

理性化阅读教学,往往出于功利的目的把语文课上成了纯技术、操作性的训练课,无视学生与文章的对话交流,内心感悟与体验,如果有老师注意到了“人文性”,那也是把所谓的主题思想从作品中抽取出来,用赤裸裸的、说教的方式“输入”给学生,并要求学生熟记。这种静态的、机械的灌输,割舍了语文鲜活丰盈的生命活性,使阅读教学变得单调机械,枯燥无味。

体验式阅读教学强调阅读兴趣、参与热情等主观因素,从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出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官和经验,以学生主动参与的主体体验活动来建构文本的意义,促进学生对自我的全新建构。

《心声》是一篇相对显浅的儿童小说,如果把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文章主旨的分析上,则会使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这就形成了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怪现象:一篇文章学生自己读起来津津有味,经过教师一讲,不但未能进一步体会文章的奥妙所在,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反而觉得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