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传播治疗论文
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肝论文
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肝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治慢性乙肝患者78例,给予阿德福韦酯10mg,1次/日顿服,观察组治疗12周、24周、48周的疗效。
结果:治疗12周后,alt复常37例,hbvdan转阴13例,hbsag转阴4例,治疗24周后alt复常60例,hbvdan转阴43例,hbsag转阴21例,hbeag转阴1例,hbcab转阴1例,治疗48周后alt复常60例,hbvdan转阴67例,hbsag转阴64例,hbeag转阴7例,hbcab转阴6例。
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肝,疗效可靠,能够能改善肝功能,抗肝纤维化,服药方便。
关键词阿德福韦酯慢性乙肝hbvdan转阴hbsag转阴hbeag/hbeab转阴乙型肝炎是由于感染乙肝病毒导致的疾病,对于慢性乙肝的治疗抗病毒是关键,阿德福韦酯是新近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可以抑制hbvdna多聚酶(逆转录酶)。
2011年1月~2012年2月收治慢性乙肝患者78例,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1年1月~2012年2月收治慢性乙肝患者78例,男60例,女18例,年龄18~78岁,平均35.6岁,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阿德福韦酯10mg,1次/日顿服,观察组治疗12周、24周、48周的疗效。
结果治疗12周后,alt复常37例,hbvdan转阴13例,hbsag转阴4例,治疗24周后alt复常60例,hbvdan转阴43例,hbsag转阴21例,hbeag转阴1例,hbcab转阴1例,治疗48周后alt复常60例,hbvdan转阴67例,hbsag转阴64例,hbeag转阴7例,hbcab 转阴6例。
讨论乙型肝炎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据世界性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肝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hcc)。
30例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临床分析论文
30例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应用于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效果。
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2月—2012年2月前来我院做孕期检查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孕妇6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孕妇孕龄至28周时,注射一次hbig 200 iu,32周、36周时再进行hbig 200 iu注射各一次;对照组仅作常规产检。
结果:将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组新生儿出生时脐静脉血hbsag阳性率与对照组对比明显降低。
结论:hbig对于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具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母婴传播;分析【中图分类号】r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553-02乙型病毒性肝炎,又称乙肝,它主要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而引起的。
乙型肝炎病毒是在我国属于高发流行疾病之一,它可最终使患者出现肝硬化、肝癌、慢性肝炎等现象。
乙型肝炎具有传播性,且母婴传播成为了它进行传播的关键途径,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患者人群中,约有半数左右都是因为母婴传播而导致的,所以,控制乙型肝炎蔓延的关键手段便是阻断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
且当前,对hbv母婴传播进行阻断的最关键的方法即是于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且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1.一般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1年2月—2012年2月前来我院做孕期检查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孕妇60例,并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于孕晚期所次注射hbig 200 iu,对照组仅作常规孕期检查。
两组平均年龄均为26—29岁,孕龄为37—42周。
所有患者hbsag呈阳性,肝肾功能无障碍,没有其他产科并发症和合并症,且孕妇丈夫均为非乙肝患者或者乙肝病毒携带者。
1.2 方法观察组孕妇孕龄至28周时,注射一次hbig 200 iu,32周、36周时再进行hbig 200 iu注射各一次,而对照组孕妇仅作常规孕期检查。
乙肝病毒检测和论文
乙肝病毒检测和分析探讨摘要:乙肝病毒是传染病疾病中常见的一种,我国是乙肝病发率较高的国家。
乙肝病毒的传染随时威胁到身边的人,要对乙肝病毒做好检测及预防,避免乙肝病毒的传染危害。
本文就乙肝病毒进行简单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乙肝;病毒;检测【中图分类号】r82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115-01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是指引起人类急、慢性肝炎的dna病毒,也称丹氏颗粒,简称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是乙型肝炎病毒的简称。
乙型肝炎病毒根据目前所知,hbv就只对人和猩猩有易感性,引发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
完整的乙肝病毒成颗粒状,直径为42纳米,颗粒分为外壳和核心两部分,由丹娜在1965年发现,因此也被称为丹娜颗粒(dane)。
1 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及危害1.1 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乙肝病毒有多种传播方式,例如医源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等。
医源性传播是说在就医的过程中被感染,目前多数存在的是微量注射或接种而引起的感染,因此要特别注意注射、接种、纹身等使用的各种医疗器具。
母婴传播是患急性乙肝或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的母亲可将乙肝病毒传给新生儿,尤其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的母亲为主要的感染类型。
血液传播是乙肝病毒传播途径中最常见的一种,比如输血过程中被感染,但是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血液传播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1.2 乙肝病毒的危害:感染乙肝病毒不仅会引起急性肝炎,还可能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是肝癌的发生。
尤其是已婚育龄妇女,孕育是每个已婚妇女的天职,但是患有乙肝的患者却不能像健康的女性一样,可以随时孕育宝宝,因为会传染给后代,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2 乙肝病毒的检测治疗2.1 乙肝病毒的检测方法:必须要做好乙肝病毒的检测工作,才能有效的预防、治疗乙肝疾病。
用于乙肝病毒基因检查的常见方法主要有:竞争pcr法、荧光pcr法、pcr酶联免疫吸附法、pcr酶联化学发光和荧光标记物法等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方法:对102例慢性乙肝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形式,分为中药组,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分别予中药复方汤剂加减,西药拉米夫定及两者结合治疗,并分别对肝功能及hbv病毒复制及半年后复发情况进行临床观察。
结果:中西医结合组在肝功恢复正常及hbv病毒复制上明显优于中药组及西药组。
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不仅可以迅速使肝功能恢复正常,同时可以降低患者血中的含量,使hbeag及hbv—dna转阴率提高。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检测【中图分类号】r2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348-02我院感染科自2005年6月~2006年6月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较好疗效,现在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择收治入院患者102例,均符合2000年西安传染病会议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i病原学检测hbv—dna,hbsag,hbeag,hbsab均为阳性,所有病例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全部病例alt均有升高,部分伴发黄疸,治疗前均有乏力、食欲下降症状,其中一部分人出现肝区不适,b超提示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实质损害,部分患者有肝、脾肿大。
10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为72例,女性为30例。
年龄在22~49岁之间。
病程在3~25年不等,平均7.3年。
随机分为中药组,其中男性24例,女性10例,伴发黄疸的6例;西药组,其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伴发黄疸的4例;中西医结合组,其中男性27例,女性7例,伴发黄疸的7例。
2 治疗方法2.1 中药组:基本方:茵陈30g 黄芪20g 肝炎草20g 白花蛇舌草20g 板蓝根20g 贯众15g 虎杖15g 五味子15g 栀子15g 茯苓15g白术12g 当归12g 柴胡12g 。
黄疸重的加生大黄9g(后下),肝脾肿大的加丹参15g 鳖甲12g(先煎)土元10g 。
综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95例临床观察论文
综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95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方法和临床效果进行探讨。
方法对医院于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5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保肝、抵抗病毒、退黄治疗、支持及抗感染疗法。
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95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有64例成功治愈,有19例患者明显好转,有12例因治疗无效死亡;治疗总有效率为87.4%。
结论对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应该以及早诊断、综合治疗为主;综合治疗对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行之有效,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关键词】综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正常生活。
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少数感染者会逐渐产生慢性症状,更严重者会继续恶化并向前发展成为恶性肿瘤[1]。
如何能够有效地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进行治疗一直是医院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本次实验旨在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方法和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具体实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实验人群为医院于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5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包括54例男性,41例女性;患者的年龄处于21.5-74.1岁不等;所有患者均依照相关诊断标准,得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确诊;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将患者的病程分为三类:①早期:患者四肢无力、有黄疸出现、血清胆红素含量超过正常水平、未见明显的腹水、肝性脑病发生;血浆凝血酶原的活动度处在31%-40%之间。
②中期:患者四肢无力、出现较为明显的腹水或出血症状、血清胆红素含量远超过正常水平,血浆凝血酶原的活动度处在21%-30%之间。
③晚期:有多种疾病的合并症状发生;患者多有肝性脑病或脑水肿等病症的发生,并出现严重的感染及出血症状;患者的血清胆红素含量远超过正常水平;血浆凝血酶原的活动度处在11%-20%之间[2-3]。
1.2 治疗方法①根据以下剂量给患者实施治疗方案:250-400ml/d的肝安、100-150mg/d的苦参碱、20-35ml/d的甘利欣、1.0-1.8mg/d的还原性谷胱甘肽经250ml的浓度为10%的葡萄糖溶液滴注;②对于病毒滴度较高的患者,可进行1.0mg/d的恩替卡韦口服,或者可以采用8-10mg/d的阿德福韦酯口服,以作为支持治疗方案;③保证患者的正常休息,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监控、同医生保持密切的联系;④保证电解质和内环境的稳态,防止肝性脑病及其他综合病症情况的发生[4-5]。
乙型肝炎父婴传播控制临床论文
乙型肝炎父婴传播控制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父婴传播的方法。
方法将符合条件的孕妇共270例分为3组,1组孕妇孕前接种hbvac、孕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2组孕妇无孕期预防免疫;3组孕妇仅孕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所有新生儿出生均进行乙肝三对检测。
结果孕前接种hbvac、孕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3.33%(3/90),无孕期预防免疫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26.67%(24/90),仅孕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22.22%(20/90)。
结论孕前接种hbvac、孕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对阻断乙肝病毒父婴传播有效.【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父婴传播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051-01乙型肝炎(hepatitis b)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全球性传染病。
乙型肝病毒可经垂直传播引起感染。
在男性乙肝患者体内,乙肝病毒可能感染精子细胞,受精时,携带乙肝病毒基因的精子进入正常卵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乙肝病毒基因随人基因复制与表达,从而使子代患病,并称此种传播方式为父婴垂直传播。
即hbv 阳性父亲可通过生殖细胞(精子)垂直传播给子代,引起宫内感染。
而宫内感染是乙肝疫苗接种失败的主要原因。
目前,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乙肝疫苗已广泛的应用于乙肝母婴传播的预防,并取得较好的免疫保护[1]。
但对hbv父婴传播的阻断作用报道较少,为此,我们将2007年5月至2009年12月丈夫hbv-dna(+),配偶hbvm(-)的夫妇共270例做了研究,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将2007年5月至2009年12月丈夫hbv-dna(+)且肝功能正常,配偶hbvm(-)的夫妇共27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3个研究组:研究组一:孕妇孕前接种hbvac 10 ug 1次,获得免疫至抗-hbs 达15iu/l 以上再妊娠,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hbig200u,共3次研究组二:孕妇不作孕期预防免疫,孕期不注射hbig研究组三:孕前不接种hbvac,但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hbig200u,共3次3组新生儿均于出生24h内、出生后第1个月末、第6个月末分别肌注hbvac10 ug,共3次。
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防治进展
⼄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防治进展综述⼄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防治摘要:近年来,⼄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个严重的公共卫⽣问题,我国尤为突出。
近年来,⼄肝在我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排序中⼀直位居前三位,每年报告⼄肝患者百万⼈左右。
⾯对⼄肝病毒感染蔓延的局⾯,各国进⾏了⼤量研究以求从根源治疗⼄肝。
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类依旧未找到有效治疗慢性⼄肝的⽅法。
⼄肝防治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要⾯临的重要任务,因此,探寻⼄肝活动的规律特点、把握⼄肝防治的宏观态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通过综述的⽅式对⼄肝的感染以及防治⽅⾯进⾏了分析。
关键词:⼄肝病毒;流⾏病学;⼄肝表⾯标志物;⼄肝疫苗⼄型肝炎是危害严重的病毒性传染病,呈世界流⾏趋势。
慢性⼄型肝炎是我国当前流⾏最为⼴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传染病之⼀。
我国现有9000万慢性⼄肝病毒感染者,其中约2800万为慢性⼄肝患者。
每年有90万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约30万患者发展为原发性肝癌[1]。
⼄肝的流⾏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给国家的卫⽣系统带来了严重的负担,同时给患者的⼼理和家庭带来了负⾯影响,造成了⽣活质量下降。
因此,解决⼄肝防治的难题,成为社会的当务之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全球各个国家对⼄肝的防⽌研究⼒度加⼤。
进⼊免疫时代以来,免疫预防控制⼄肝在世界各国均取得明显的成效。
1 ⼄肝病毒感染1.1 ⼄肝病毒简介及其基因型分布⼄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简称⼄肝病毒,是⼀种DNA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是引起⼄型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的病原体,其基因组为闭合环状双链DNA,⼤⼩约为3.2kb,在负链DNA核⽢酸序列为模板转录的RNA 上含有四个ORF,分别称为S、C、P、X区[2]。
⼄型肝炎是⾎源传播性疾病,主要经⾎(如不安全注射等)、母婴及性接触传播。
1988年OKAMOTO[3]⾸先根据HBV全基因序列差异≥8%的标准将其分为A、B、C、D4种基因型,随后⼜根据这⼀标准将HBV基因型增加到8种(即A~H),每个基因型⼜可分为不同亚型,且存在基因型之间的重组现象。
积极开展阻断HBV乙型母婴传播和论文
试论积极开展阻断HBV乙型母婴传播的研究和策略【中图分类号】r512. 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504-01全世界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者约20亿,其中慢性携带者约3.5亿。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人群中hbsag阳性率约占10%,在孕妇中的携带率为5%~10%,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中40%~70%将成为hbsag携带者,如果孕妇hbsag阳性并伴有hbeag阳性,母婴传播婴儿感染率可高达90%。
且感染时年龄越小,变成慢性携带者的概率越高。
乙肝宫内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如何阻断是关键问题。
因此,积极开展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研究和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1 hbv宫内感染的阻断1.1 孕前接种乙肝疫苗婚前常规筛查,hbsab阴性妇女孕前接种乙肝疫苗可打破hbv夫妇→母婴→人群传播链,从而有效防止宫内传播。
1.2 孕期常规筛查孕妇hbsag滴度高、hbsag阳性或hbv dna拷贝数>102/l是母婴传播的高危人群,应加强监测;若同时存在先兆流产、torch感染等hbv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早孕妇女可考虑终止妊娠。
1.3 孕晚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孕妇产前进行hbsag筛查,婴儿出生后给予主、被动联合免疫(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是减少hbv母婴传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hbv宫内感染主要发生在孕晚期,此时滋养细胞层逐渐变薄并形成绒毛血管膜,hbv 更易突破胎盘屏障,病毒传播的机会明显增加;而此时胎儿各器官已成形,因此孕晚期给予一定的干预措施是可行的。
目前认为其可能机制是:一是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与母血中的hbsag结合,同时激活补体系统,增加体液免疫,清除hbv,降低母血中的病毒载量,防止和减少正常细胞被感染;二是孕20周后,胎盘滋养层细胞具有主动从母体传输igg型抗体给胎儿的功能,以妊娠后期4-6周这一转运活性最明显,孕后期多次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使抗-hbs经胎盘摄取,使胎儿获得被动免疫;三是孕后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调节孕妇体内th1/th2平衡趋向,th1占优势,而th1类细胞因子的优势表达有利于hbv的清除。
乙肝患者抗病毒药物治疗进展论文
乙肝患者抗病毒药物治疗的进展【中图分类号】r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032-01【摘要】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故治疗仍有许多困难。
目前治疗乙肝的药物多达上千种,但没有一种药物是根治性的,多数药物的作用系调节免疫和改善肝脏功能,但抗病毒疗法被认为是治疗乙肝的主要方法,已取得一些进展。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药物;进展我国的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可能超过1.2亿,其中需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
肝炎病毒引起肝细胞损伤及肝组织炎症、坏死病变有二不同机制,是肝炎病毒直接损伤肝细胞;人体对肝炎病毒及其抗原的免疫应答,导致肝细胞免疫损伤,使肝细胞发生破坏和肝组织炎症。
不论哪一种机制,均以肝炎病毒病原而启动病理过程。
肝炎病毒可在人体内复制。
使肝组织病变持续进行进而慢性化。
因此,抗病毒治疗是清除体内肝炎病毒最主要和关键的方法[1]。
目前治疗肝炎的药物多达上千种,但没有一种药物是根治性的,多数药物的作用系调节免疫和改善肝脏功能,但抗病毒疗法被认为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方法,已取得一些进展。
现复习文献作总结如下。
1 干扰素(ifn)α为治疗慢乙肝的一线药物,我国已批准用于治疗乙肝的重组ifn,包括α-2b干扰素,intron(schering pough),α-2a干扰素,roferon (roche)和α-1b干扰素。
所有干扰素均需通过和靶细胞受体相结合,启动干扰素反应基因成分(isre),产生抗病毒蛋白及多种免疫调节因子。
α和β干扰素均和i型ifn受体结合,不同亚型ifn-α结合于受体的位点有所不同,目前发现干扰素受体有异质性,不同个体干扰素受体表达的数目不等可影响干扰素疗效。
治疗中有一部分患者出现血清alt/ast水平升高,但效果较好,可能和增强机体免疫清除能力有关。
2 拉咪呋定(3tc)为近年来新合成的二脱氧胞嘧啶核苷类药物,具有抑制病毒的逆转录酶和dna聚合酶的作用,对乙肝病毒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随机对照论文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随机对照研究【摘要】目的探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临床方法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携带hbsag的148例孕妇做为观察对象,随机将148例孕妇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4例,观察组的孕妇在妊娠28周开始肌内注射免疫球蛋白(hbig),每4周一次直至孕妇临产,一次200iu~400iu。
对照组只进行检测,不注射免疫球蛋白(hbig),比较两组孕妇所生婴儿的hbv的宫内感染率,及hbv dna阳性率,发展成为慢性乙肝的比率及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的宫内感染率为658%,对照组的宫内感染率为1081%,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发展成为慢性乙肝的比率分别为263%,541%,有统计学意义(p005)。
1 2 方法观察组的孕妇在妊娠28周开始肌内注射免疫球蛋白(hbig)(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每4周一次直至孕妇临产,一次200iu~400iu。
对照组孕妇只进行检查,不注射免疫球蛋白(hbig)。
两组孕妇的婴儿在出生时及出生后2周分别肌内注射免疫球蛋白(hbig)100 iu。
同时在婴儿1个月,2个月,7个月时分别接种乙肝基因重组疫苗(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一次5 μg,同时对婴儿0,1,4,7及12个月时抽取外周静脉血进行hbsag及hbeag检测,同时对alt进行监测。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55软件程序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p005)。
2 3 发展成为慢性乙肝的比率我们将患儿alt>40iu/l,且持续在6个月以上者定位为慢性乙型肝炎。
观察组的患儿在一年的随访中,发展成为慢性乙肝的比率为2/76(263%),对照组发展成为慢性乙肝的比率为4/74(5 41%),两组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论文范文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论文范文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目前已被公认的有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分别写作HAV、HBV、HCV、HDV、HEV,除乙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外,其余均为RNA病毒。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论文范文篇1浅析病毒性肝炎与并发症的预防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包括甲型肝炎(hepatitis A)、乙型肝炎(hepatitis B)、丙型肝炎(hepatitis C)、丁型肝炎(hepatitis D)及戊型肝炎(hepatitis E)。
临床表现主要是食欲减退、疲乏无力,肝脏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例出现发热及黄疸;但多数为无症状感染者。
乙型尤以丙型肝炎易发展为慢性,少数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极少数病例可呈重型肝炎的临床过程。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及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VC)感染均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有密切关系。
【预防】(一)管理传染源1.报告和登记对疑似、确诊、住院、出院、死亡的肝炎病例均应分别按病原学进行传染病报告,专册登记和统计。
2.隔离和消毒急性甲型及戊型肝炎自发病日算起隔离3周;乙型及丙型肝炎隔离至病情稳定后可以出院。
各型肝炎宜分室住院治疗。
对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以及污染的医疗器械及物品均应进行消毒处理。
3.对儿童接触者管理对急性甲型或戊型肝炎患者的儿童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45天。
4.献血员管理献血员应在每次献血前进行体格检查,检测ALT及HBsAg(用RPHA法或ELISA法),肝功能异常HBsAg阳性者不得献血。
有条件时应开展抗-HCV测定,抗-HVC阳性者不得献血。
5.HBsAg携带者的管理HBsAg携带者不能献血,可照常工作和学习,但要加强随访,应注意个人卫生和经期卫生,以及行业卫生,以防其唾液、血液及其他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感染他人;个人食具、刮刀修面用具、漱洗用品等应与健康人分开。
中医药治疗乙肝及乙肝病毒携带者概况论文
中医药治疗乙肝及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概况【摘要】目的中医药治疗乙肝及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效果。
方法中药在治疗病毒性肝炎上调控研究。
结果 hbsag转阴率为43.3%,总有效率为90%。
治愈率与所选方剂有很大关系。
结论中医药治疗乙肝及乙肝病毒携带者有协同提高疗效作用。
【关键词】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医药疗法;益肝汤/治疗应用当前,乙肝病毒感染是一个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人群hbv总感染率高达50%以上,hbsag阳性率达10%以上,其中慢性乙肝达1200万,而对乙肝及乙肝病毒的治疗颇为棘手。
国内学者虽然首创了用白细胞介素2与自体lak细胞回输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费用昂贵,主要着手于中医药治疗方面的探讨,并取得了一些进展,1984年前hbsag转阴率仅约12-25%,到1987年止,全国公开报道的资料平均hbsag转阴率为39.7%,滴度下降为32.2%这两年又有一些新进展,现将近几年比较好的经验简述如下:1 中药治疗简况目前,对乙型肝炎辨证施治分型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十种常见证型:①湿热蕴结型,一般用茵陈蒿汤加减;②湿困脾土型,一般用茵陈胃苓汤加减;③肝淤气滞型,一般用逍遥散加减;④肝脾两虚型,一般用归芍异功散加减;⑤肝肾阴虚型,一般用一贯煎加减;⑥脾肾双虚型,一般用二仙汤合保无汤加减;⑦瘀血内结型,一般用当归活血汤加减;⑧痰瘀阻络型,一般用茵陈胃茯苓汤合硝石矾石散加减;⑨热毒炽盛型,一般用千金犀角散加减;⑩湿浊蒙窍型,一般用菖蒲郁金汤加减。
王氏等以温肾法为主治疗hbsag阳性者乙型肝炎60例,运用巴戟天、仙灵脾、兔丝子、桑寄生、丹参、陈皮、虎杖、黄芩等药组方,服药半年以上,hbsag转阴率为43.3%。
刘氏则着重补脾,自拟参芪汤(党参、黄芪、白术、陈皮、桑寄生、白花蛇蛇草、菟丝子、丹参、甘草、黄芩治疗hbsag携带者32例,其中转阴18例,其余14例的滴度均有不成程度的下降。
罗氏以调补气血清利湿热为治则,拟强肝汤(黄芪、党参、山药、神曲、当归、板蓝根、山楂、败酱草、泽泻、白芍、虎杖、茵陈、甘草)治疗85例子乙肝,转阴率52.9%。
中药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论文
关于中药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的研究探讨【摘要】病毒性肝炎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难治愈、易反复等特点,并且国内外尚未研发出特效治疗方法或药品。
我国中医药学总结出了大量的单方、复方的宝贵药剂,为现代医药学研究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和效用。
【关键词】中药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研究病毒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嗜肝dna病毒感染人体后引起急性、慢性乙型肝炎、重型肝炎或成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迁延难愈,可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癌等,给人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二十亿的病毒感染者,其中3.5亿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每年有30-50万人死于乙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变或肝癌,对其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彻底明了。
根据病毒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特征以及临床症状,中医将其划归到“黄疸”、“胁痛”、“郁证”、“症积”等范畴之中,按照中医理论,病毒性乙型肝炎是由于湿热疫毒内侵,邪伏血分,进而导致正气亏损、气血失调。
经过医药工作者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在体内、体外对中药进行抗病毒、降酶、提高免疫功能、保肝护肝及有效成分控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生产出包括口服液、颗粒剂、胶囊剂、丸剂、片剂、针剂及外用药等对病毒性乙型肝炎有效的单方、复方、有效成分制剂。
它们在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消除炎症、恢复肝功能、抗肝脏纤维化、改善肝脏血液供应、降酶、退黄、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恢复机体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单方中药治疗对病毒性乙型肝炎具有抑制作用的单方中药主要有:黄芪、大青叶、栀子、贯众、玄参、白术、黄连、茯苓、吴茱萸、丹皮、生地、赤芍、葛根、两面针、鸡骨草、北野菊、紫草、白茅根、巴戟天、半边莲、半夏、荔枝核、枸杞子、黄精、夏枯草、何首乌、皂角刺、青蒿以及蟾蜍皮等;金银花、绞股蓝、五味子、猪苓、苦参、桃仁、灵芝、水飞蓟、甘草、龙胆草、三七、鸡内金、川芎以及红花等则具有明显降低血清转氨酶的功效,并且还有助于肝功能的改善;虎杖、马鞭草、黄芩、女贞子、茵陈、鱼腥草、金钱草、白花蛇舌草、连翘、大黄、黄柏、郁金、败酱草、蒲公英、柴胡、板蓝根、丹参以及甘蓝等不但可以对病毒性乙型肝炎有效发挥抑制性作用,同时可以显著减低血清转氨酶,并具有改善肝功能的功效。
病毒性肝炎预防与治疗论文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与治疗【摘要】根据肝炎病毒的不同可将病毒性肝炎分为五型: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称a、b、c、d,e型肝炎)。
五型肝炎除病原学不同外,传播方式及预防方法不相同。
现分述如下。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中图分类号】r 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4- 0425- 01病毒性肝炎是由于肝炎病毒感染所致产生的肝炎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有些病人可能由此引发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从而危及生命。
由于病毒性肝炎对人民群众的健康有很大的威胁,我疾控中心门诊部近2年对来就诊患者统计,有60%以上患者带有不同程度的乙肝病毒,而大部分患者对此病预防知识一概不知,笔者认为现将有关知识与同志们一起探讨,介绍给广大读者与患者。
1 甲型肝炎1.1 传播途径甲型肝炎是典型的粪—口途径传播,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1.1.1 日常生活接触:卫生条件差,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特别是饭前便后洗手习惯差,居住拥挤的集体单位或家庭,通过日常生活接触容易发生。
1.1.2 经水传播:农村地区,特别是粪便及水的管理较差的地区,雨季时冲刷粪便流入水源常可弓i起肝炎流行,这也是形成甲型肝炎地方性流行的主要原因。
1.1.3 经食物传播:甲型肝炎经食物传播有两种形式,一类是从受到甲肝病毒污染的海水中捕获的水产品,如蛤类、牡蛎、毛蚶、泥蚶等,进食时加热不充分,造成肝炎传播。
另一类是食物制备过程中受到甲肝病毒感染的污染。
1.2 预防措施1.2.1 病人管理:隔离治疗是防制甲型肝炎的一个措施。
最好在发病后1周内进行隔离,隔离时间自发病起3周。
当病人住院后,病家要做一次终末消毒以减少继发传染的可能,对居住拥挤的家庭尤为重要。
如果留在家中治疗就要做随时消毒工作。
发现病人后及时做出疫情报告。
1.2.2 有效地控制传播途径:在甲型肝炎水型或食物型流行时如能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如封闭水源,加氯消毒饮水或禁止销售污染的食物,疫情可以很快下降。
乙型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对策论文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对策探究【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能力,本文就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对策这一热点话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方法:在本次研究过程中,笔者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具体功能和效用展开了相关的探讨。
结果:在实施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措施后,我省乙肝的患者的发病几率较实施措施前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控制。
结论:我院自实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措施后,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减少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和传播,提升了我院的医疗水平和整体形象,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措施;效果【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176-02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b,简称为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1]。
据调查,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乏力、低烧、厌油、恶心、腹胀、食欲不振、呕吐、等相关临床症状。
据调查和统计显示,多数患者在患病初期并未出现明显的症状,全世界无症状乙肝病毒(hbsag)携带者超过2.8亿,我国约占9300万。
乙型病毒性肝炎对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
因此,我院自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乙型病毒性肝炎预防和控制措施,并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我省2011年人口普查资料作为本次研究活动中的主要调查和参考资料;从我省疫情资料库中调出本次研究活动所需的疫情资料,并作为主要的参考依据[3],从而有效的提高本次研究活动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确保我院所制定的乙型病毒性肝炎预防和控制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2 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主要方法,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具体功能和效用进行分析。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论文参考范文(2)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论文参考范文(2)病毒性肝炎的护理论文参考范文篇3浅谈儿童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摘要】目的探讨。
方法研究儿童病毒性肝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总结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
结论做好儿童病毒性肝炎护理工作有助于患儿的及早康复。
【关键词】儿童病毒性肝炎护理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传染病,包括分别由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毒所致的甲型肝炎(又名甲肝)、乙型肝炎(又名乙肝)、丙型肝炎(又名丙肝)、丁型肝炎(又名丁肝)和戊型肝炎(又名戊肝),儿童以甲肝为多见。
病毒性肝炎以消化道症状、有或无黄疸、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等为特征。
由于病原不同,各型临床特点、流行特点及转归各异,各型间无交叉免疫。
本病临床分为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慢性肝炎(包括慢性迁延性和慢性活动性)、重型肝炎(包括急性重型、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瘀胆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五型。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1.甲型肝炎甲型肝炎病毒(HAV)经口进入人体后,经肠道进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症,约1周后才达肝脏,随即通过胆汗排入肠道并出现于粪便之中。
HAV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尚未充分明了,一般诊断HAV可能通过免疫介导而不是直接引起肝细胞损伤。
2.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HBV)通过多种途径如皮肤、黏膜、血液进入机体后,迅速通过血流到达肝和其他器官(包括胰腺、胆管、肾小球基底膜、皮肤等)。
乙型肝炎的组织损伤主要由于机体的免疫应答所致,但也不排除病毒本身引起组织损伤的可能。
3.丙型肝炎由于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变异能力很强,在HCV感染过程中新的突变株不断出现以逃避宿主的免疫清除作用,这可能是导致血清谷丙转氨酶波浪式升高与肝炎慢性化的原因之一。
二、临床特点1.潜伏期甲型肝炎潜伏期平均为30日(15-45日);乙型肝炎潜伏期平均为70日(30-180日);丙型肝炎潜伏期平均为50日(15-150日);戊型肝炎潜伏期平均为40日(10-70日);丁型肝炎潜伏期尚未确定,可能与乙型肝炎相当。
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预防方法及工作体会论文
浅谈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免疫预防方法及工作体会【摘要】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为主要病变并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
它病程迁延,易转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危害极大。
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血液及体液传播、医源性传播、性传播和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传播等。
预防乙肝的关键是科学规范的接种乙肝疫苗,增强机体抵御hbv的能力。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传播;免疫预防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64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91-01在中国,80%以上的乙肝是通过家族内的母婴垂直传播而感染的,另有20%左右是通过吸毒、性接触、血液透析等医源性感染和其它媒介途径感染。
预防乙肝的关键是保护好那些乙肝患者(包括hbv 携带者)的亲属、新生儿以及其它高危人群,尤其是新生儿。
工作中,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及时实施主动免疫(接种乙肝疫苗)和被动免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相结合;对特殊人群和高危人群先检测体内乙肝表面抗原和抗体(抗-hbs)水平,根据检测结果和暴露危险程度再制定个体化的、科学灵活的主动、被动免疫策略等方法预防hbv的传播,效果显著。
人群hbsag携带率由1992年的9.75%下降为2006年的7.18%;5岁以下儿童hbsag携带率将至0.98%。
1 乙肝疫苗的免疫策略接种乙肝疫苗是目前世界公认的预防乙肝最科学最高效的措施。
针对不同的人群,我们采取不同的乙肝疫苗免疫策略:①对hbsag 阴性孕妇所生婴儿,采用重组酵母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按0,1,6月3针间隔接种法,“0”指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1针,疫苗剂量5vg/剂(0.5ml),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
②对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采用出生后12小时内肌肉注射hbig 100iu(被动免疫)和重组酵母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主动免疫)按0,1,6月3针间隔接种相结合的方法,疫苗剂量10vg/剂(1ml)。
乙肝论文。
中国常见重大传染性疾病——乙肝1.乙肝简介与起源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病。
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
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据统计,全世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超过2.8亿,我国约占1.3亿。
多数无症状,其中1/3出现肝损害的临床表现。
目前我国有乙肝患者3000万。
乙肝的特点为起病较缓,以亚临床型及慢性型较常见。
无黄疸型持续阳性者易慢性化。
本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进行传播。
乙肝疫苗的应用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根本措施。
乙肝病毒是个古老的病原体,包括现在所谓的新发现病种其实在古代都有,只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化验手段的进步才被发现,并不等于发现他了才存在,没有发现即不存在。
乙肝的标志性产物表面抗原在1965年在澳大利亚首次被发现,故简称‘澳抗’,这一天开始意味着乙肝病毒开始被了解、发现。
乙肝病毒结构图2.我国乙肝情况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约有9300万人,占到了全世界患病人数的1/4。
根据《中国大学生人群乙型肝炎防治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新生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9.06%,然而,乙肝疫苗接种率仅在30%左右,大学生的乙肝防治现状不容乐观。
中国是一个乙肝大国,要摘掉乙肝大国的帽子,需要防治并举。
乙肝不仅严重影响人体健康,而且给家庭、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我国每年用于肝炎和肝病的医疗、保健费用高达1000多亿元。
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入托、入学、就业、婚姻等方面受到很大影响,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致使为数众多的人对肝炎忧心忡忡,束手无策,甚至发展到“谈肝炎色变”的地步。
几年前,卫生部就已将肝炎列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头号“敌人”。
乙型肝炎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同时也成了全世界医学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乙肝不仅严重影响人体健康,而且给家庭、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我国每年用于肝炎和肝病的医疗、保健费用高达1000多亿元。
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入托、入学、就业、婚姻等方面受到很大影响,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致使为数众多的人对肝炎忧心忡忡,束手无策,甚至发展到“谈肝炎色变”的地步。
2023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
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摘要: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是一种全球性健康问题,已成为导致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等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乙肝病毒的基础研究和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以及治疗策略,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一、病毒学特征HBV属于部分双链DNA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途径传播。
其特点是高度感染性、变异数、潜伏期长、易产生慢性感染和发展为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二、病毒复制及毒力机制的研究进展1、病毒复制机制病毒复制是HBV病毒感染的关键步骤,对其复制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其发病机制。
目前已确定HBV复制过程中的环节和关键酶,如HBV DNA聚合酶、转运酶等,这些都为治疗提供了重要的靶点。
2、毒力机制HBV毒力机制的研究不仅能够增进我们对乙肝病毒感染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制定更精准的治疗策略。
目前已经发现HBV病毒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尤其是HBx蛋白,它是HBV中的一个非结构蛋白,参与了HBV 的复制和发病过程。
三、治疗策略1、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一直是治疗慢性乙肝的主要手段,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拉米夫定、安泰、恩替卡韦等。
研究表明抗病毒治疗能够明显减少慢性乙肝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免疫调节治疗乙肝治疗中的免疫调节剂主要指利用干扰素、肝炎丙种球蛋白以及植物碱等药物来调节患者身体的免疫系统,从而达到治疗乙肝的目的。
3、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人体细胞或组织进行干预,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目的。
在治疗乙肝方面,基因治疗技术被认为是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新型治疗方法。
四、未来展望在治疗HBV方面,未来有可能出现更多的新策略,例如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干细胞治疗技术等。
病毒复制过程中的靶点不断被研究和发现,将会大大提高治疗的效果和精准度。
同时,人们也需要增强自我预防和控制的意识,积极参与进行乙肝防范工作,减少乙肝病毒的传播。
总之,随着对HBV病毒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找到更有效的治疗策略,并提高提高乙肝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与治疗
【摘要】目的通过了解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有一定深入了解,同时,介绍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几种
药物,让患者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有更好的信心。
方法通过对29例肝炎患者的分组药物治疗,比较药物治疗的效果差异。
结果干扰素与无环鸟苷,激素与干扰素的联合应用对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更加有效。
结论及早发现病情,有效控制传播途径,应用合理的药物对乙型肝炎的治疗与防治有显著的疗效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传播治疗病毒
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40-01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高[1],对人体健康危害大等特点。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同时伴有黄疸和发热。
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
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据统计,全世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hbsag携带者)超过3.5亿,我国约占1.3亿,其中1/3出现肝损害的临床表现。
目前我国有乙肝患者3000万。
1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1.1 母婴垂直传播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产道感染或宫内感染,其中85%通过母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蔓延和高发的主要原因,也
有少数为父婴传播者。
1.2 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被hbv污染的血制品如白蛋白、血小板或血液输给受血者,多数会发生输血后肝炎,另外血液透析、肾透析时也会感染hbv。
1.3 医源性传播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刀、内窥镜、腹腔镜等)均可传播hbv。
1.4 家庭内密切接触主要指性接触、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如同用一个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均有受hbv感染的可能。
1.5 公共场所、理发店、美容院等容易被hbv污染,如浴池、剃刀等均可传染hbv。
2 主要用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药物
鉴于本病的发病原理可能与病毒株的毒力、受感染肝细胞的数量和患者免疫系统等因素有关,所以应用抗病毒药物、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及改善肝细胞功能的药物治疗,会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对乙型肝炎有抑制作用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干扰素(interferon、ifn)、阿糖腺苷(ara-a、vidarabine)、阿昔洛韦(无环鸟苷acyclovir)、一磷酸阿糖腺苷(ara-aamp)、叠氮脱氧胸腺嘧啶核苷(aet)、右旋儿茶素(cyanidanol-3)、利巴韦林(三氮唑核苷、ribavirin)及干扰素诱导剂——聚胞嘧啶核苷酸(简称聚肌胞,即polyl:c)等。
其中以干扰素和阿糖腺苷、干扰素和无环鸟苷联合应用,激素与重组α干扰素[2]先后使用对消除hbv复制标志较为有效。
2.1 阿昔洛韦与干扰素联合应用
阿昔洛韦(无环鸟苷)在细胞内能转变成抗病毒活性的三磷酸无环鸟苷,后者具有抑制病毒dna多聚酶和中止病毒dna链延伸的作用。
无环鸟苷对病毒dna多聚酶的抑制作用,比对宿主细胞dna 多聚酶的抑制作用强12~28倍,约3000倍的抑制病毒增殖浓度才能抵制宿主细胞的生长,故其对机体毒性效果较低。
阿糖腺苷对乙型肝炎患者清除hbv复制标志的效果约20%(16/80),无环鸟类苷对抑制血清hbv有效率约26.6%(4/15);而以上药物分别与干扰素联合治疗时可提高疗效。
2.2 激素与干扰素联合应用
激素与抗病毒药先后应用,对乙肝患者hbeag转阴有较好的作用。
有研究者对29例[3]hbeag阳性的肝炎患者分3组治疗,第1组9例单用阿糖腺苷,剂量为每日5~10mg/kg,4~8周为1疗程,治后hbeag转阴者1例(11%),dna多聚酶活性消失者6例(67%)。
第2组9例先用强的松龙,每日40mg,连用4周,隔1~2周继用ara-a,剂量为每日5~10mg/kg静注,持续4~8周。
治后hbeag
转阴者6例(67%),dna多聚酶活性消失者7例(78%)。
第3组9例为对照(未用激素或ara-a),hbeag转阴者2例(22%),dna多聚酶活性消失者2例(22%)。
因此激素与重组α干扰素先后治疗乙肝患者能提高疗效。
药物使用方法为:先予强的松龙治疗4周
(40mg/d×14天,继以20 mg/d×14天),然后撤除强的松龙,间歇1周后再予intron-a 2.5×106~5×106iu,每日肌注1次,连
续2周,第3周开始 1周3次,共15周。
用药期间可能会有发热、全身酸痛、白细胞减低等副作用,但是停药后即可消失。
3 讨论
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有效措施[4],全程接种共3 针,按照0、1、6 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 针疫苗后,间隔1 及6 个月注射第2 及第3 针疫苗。
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越早越好[5],要求在出生后24 h 内接种,加强针则一般3-5年再接种一次。
同时,阻断传播途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预防乙型肝炎的良好
手段.如若患病,患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根据病情选择良好的药物和治疗措施,因此,乙型肝炎也将不再可怕!
参考文献
[1]林雯雯,高永良,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类治疗药物研究进
展[j],中国药业,2010,19(1);1-2.
[2]李蕴铷,谢雯.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部分解读[j].中国医刊,2007,42(1):10-12.
[3] 刘建平,临床试验样本含量的计算[期刊论文]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2003(07).
[4]中华医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
志,2000;8(4);324-9.
[5]骆抗先,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1;3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