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宋明理学.ppt
合集下载
宋明理学人教版(共58张PPT)
“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4、下列对宋明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忘;
C.实践感悟 A.南辕北辙
B.大同小异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理”指儒家伦理道德;
c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队儒家思想产生怀疑,开始寄希望于宗教。
④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死于理,其谁怜之?”
“三从” “四德”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范仲淹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人生自古谁无死, 粉身碎骨浑不怕, 苟利国家生死以
留取丹心照汗青。 要留清白在人间。岂因祸福避趋之
陆王心学
理是内在的“心”
异 实现“理” 格物致知
内心反省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观点1: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 多于肯定,对朱熹 、王阳明全盘否定说: “宋明理学是封建后期的统治思 想,为强化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服务。从政 Nhomakorabea作用说,
理学是思想史上的浊流。” 观点2: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 理学
第3课 宋明理学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 时期儒学的发展。
春秋时期,应运而 →战国后期,蔚然 →秦朝时候,遭到
→西汉初年,逐渐
→汉武帝时期,
→魏晋南北朝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 是唐朝诗人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盛行所做的 一首诗。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 荡不安,士人队儒家思想产生怀疑,开始寄 希望于宗教。于是,道教兴起,佛教盛行。 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纷纷崇信佛教,皈 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南朝 梁武帝,就曾三次舍身入寺院,“与众为 奴”,图谋政教合一。儒家思想因此面临严 峻挑战。
人教版 必修三 第三课 宋明理学(共18张PPT)
(2)政治:国家分裂与战乱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秩序;北宋重 文轻武,形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3)经济:商品经济发展,统治者迫切需要从思想上加强控制。
二、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3)吸收佛道因素。 (4)天人对立,将人放到绝对服从地位。
考点一: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全面认识
陆王心学
考点一:宋明理学 一、思想观点:
陆王心学
项目 宇宙观
伦理观
认识论
“心”是宇宙万物本原, 将人心与伦 穷理只需反省
陆九渊 “心”即“理”。(宇宙 理道德想联 内心(发明本
(主唯)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系
心)
王阳明 “心外无物”、“心外无 “理”就是 致良知、知行
(主唯)理”
封建道德。 合一
(4)朱熹的思想传到日本、朝鲜及欧洲,在日本和朝鲜形成“朱子学
学派。
资料卡:日本学者指出:“随着封
资料卡:日本的
建秩序的巩固,对学术的社会需要
旧文明皆由中国
提高,人们开始意识到儒学,尤其
传入,五十年前
是朱子学作为从伦理上维护封建社
维新诸豪杰,沉
会的学问的有效性。因此,日本朱
醉于中国哲学大
子学尤其本土化的特色,直到江户
6.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
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
治”。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 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 近这一说法的是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经济:商品经济发展,统治者迫切需要从思想上加强控制。
二、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3)吸收佛道因素。 (4)天人对立,将人放到绝对服从地位。
考点一: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全面认识
陆王心学
考点一:宋明理学 一、思想观点:
陆王心学
项目 宇宙观
伦理观
认识论
“心”是宇宙万物本原, 将人心与伦 穷理只需反省
陆九渊 “心”即“理”。(宇宙 理道德想联 内心(发明本
(主唯)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系
心)
王阳明 “心外无物”、“心外无 “理”就是 致良知、知行
(主唯)理”
封建道德。 合一
(4)朱熹的思想传到日本、朝鲜及欧洲,在日本和朝鲜形成“朱子学
学派。
资料卡:日本学者指出:“随着封
资料卡:日本的
建秩序的巩固,对学术的社会需要
旧文明皆由中国
提高,人们开始意识到儒学,尤其
传入,五十年前
是朱子学作为从伦理上维护封建社
维新诸豪杰,沉
会的学问的有效性。因此,日本朱
醉于中国哲学大
子学尤其本土化的特色,直到江户
6.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
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
治”。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 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 近这一说法的是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第3课宋明理学课件.ppt
3、心学产生的原因:P14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 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 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2、积极:
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 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 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 的庄严。)
(2)新发展:
从内容上: 吸收了佛教、道教精神
从传播范围: 北方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大力崇儒兴教
从影响: 儒学不仅是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 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2、隋唐时期,儒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1)隋朝: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 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2)唐朝:奉行三教并行----尊道、礼佛、崇儒.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
佛教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
首先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他们将佛 教作为巩固统治,麻痹和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武器—— 政治需要;其次是社会矛盾的尖锐。当时南北对峙,王 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剥削残酷,压迫深重,人民要 寻求精神上的寄托——社会基础;再次,佛教本身具有 很大欺骗性。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 证的来生幸福上,使人感到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和安 慰——思想基础;第四,实际经济利益的驱使。寺院占 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 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寺院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力量;第五, 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 造,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机 会均等的满足。
2006宁夏银川 宋明理学对先秦两汉儒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A、提出“理”的观念系统,用以解释传统儒学, 实现儒学的哲理化 B、提出“格物致之”的方法 A C、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D、强调克服内心的恶私欲以“在致良知”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 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 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2、积极:
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 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 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 的庄严。)
(2)新发展:
从内容上: 吸收了佛教、道教精神
从传播范围: 北方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大力崇儒兴教
从影响: 儒学不仅是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 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2、隋唐时期,儒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1)隋朝: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 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2)唐朝:奉行三教并行----尊道、礼佛、崇儒.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
佛教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
首先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他们将佛 教作为巩固统治,麻痹和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武器—— 政治需要;其次是社会矛盾的尖锐。当时南北对峙,王 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剥削残酷,压迫深重,人民要 寻求精神上的寄托——社会基础;再次,佛教本身具有 很大欺骗性。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 证的来生幸福上,使人感到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和安 慰——思想基础;第四,实际经济利益的驱使。寺院占 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 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寺院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力量;第五, 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 造,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机 会均等的满足。
2006宁夏银川 宋明理学对先秦两汉儒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A、提出“理”的观念系统,用以解释传统儒学, 实现儒学的哲理化 B、提出“格物致之”的方法 A C、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D、强调克服内心的恶私欲以“在致良知”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共16张PPT)
思维拓展: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世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界 “理”在心外 “理”在心中“心”即“理” 观 认 识 论
格物致知 反省内心、致良知
共同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思想实质
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 然欲求。
(2015·江苏单科·21)(12 分 )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 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 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 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 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 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 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 学。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材料1: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 事开太平”; 材料2: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 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3: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4:朱熹:“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 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1)汉代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魏晋时期,佛道民间传播,儒学在民间面临挑战 (3)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 (4)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儒学的正统地 位遭受挑战。 (5)唐宋以来,儒学家复兴儒学、抨击佛道,如韩愈、 周敦颐、张载等。
概念解释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家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天理” 为核心,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理论化、思辨化新 儒学体系。 理学家的“理” 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封 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第3课 宋明理学 (共31张ppt)
四、不忘初心——理学传承
照亮民族
(留人 宋取生 )丹自 文心古 天照谁 祥汗无 青死 。* ( 清匹天 )夫下 顾有兴 炎责亡 武。* (要粉 明留身 )清碎 于白骨 谦在浑 人不 间怕 。* (岂苟 清因利 )祸国 林福家 则避生 徐趋死 之以 。*
点亮人生
修身养性十二诀:敬、静 坐、早起、读书不二、读 史、谨言、养气、保身、 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 作字、夜不出门。
材料3: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 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 ——《朱子语类》 材料4:天下只有一个理,在天为命,在义(社会) 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 ——《河南程氏遗书》 材料5:陈抟(著名道士)以《先天图》传种放,种 放传穆修,穆修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 ——《宋史·朱震传》
人人皆可成圣!
如何致良知、知行合一?
材料5:静坐息思虑,无事时省察。──王阳明 材料6:人必须在事上去磨练,这样才能清静时也 安定,变动时也安定。
──摘自王守仁《传习录》
材料7: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不能分离, 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与知相分离的行,不 是笃行。 ──摘自王阳明《传习录》
以理杀人
清代仅安徽休宁县就有2200多个 ‚节烈‛妇女。这些妇女有夫亡 不嫁、从一而终的‚节妇‛;有 丈夫死后、以死尽节的‚烈妇‛; 也有未婚夫死不嫁他人的‚望门 寡‛,还有未出嫁的男方死亡以 自杀表明贞节的‚烈女‛。 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后家 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 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养母 亲,遂和妻子商议:不如埋掉儿 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挖坑 时,在地下忽见一坛黄金,夫妻 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 以兼养孩子。
双凤洛阳创理学
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共44张PPT)
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 不是天理?”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 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
观点二:天理即“三纲五常” 其实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
特点: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 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材料三: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
知识整合: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儒家思想演变线索
春秋 应运而生
战国 蔚然大宗
魏晋南北朝隋唐 面临挑战
秦朝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宋明 新体系—理学
思维拓展
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流传上千年的传统文化, 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又有哪些内容是不科 学和不正确的?今天,我们对于宋明理学应 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D、道学
3、“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主要指:
A、儒家道德伦理
B、自然规律
A
C、人的良知
D、上天的意志
4、下列宋明理学家中,提倡“去人欲,存天理”观念的
是
A
A、朱熹 B、程颢 C、周敦颐 D、王守仁
C 5、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思想都是从哪种理论而
来的
A、儒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宋明理学 D、佛教
知识小结
①“心”是万物的本原, “心”即“理”
陆 内容 ②“致良知”
王
③“知行合一”
心
学
①把客观唯心主义发展为主观唯心主义
影响 ②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
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课小结
产生的背景
宋 明 理 学
发展的过程
儒学受到挑战 儒学复兴运动 儒学获得新发展
创立:北宋二程 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 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
观点二:天理即“三纲五常” 其实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
特点: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 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材料三: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
知识整合: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儒家思想演变线索
春秋 应运而生
战国 蔚然大宗
魏晋南北朝隋唐 面临挑战
秦朝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宋明 新体系—理学
思维拓展
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流传上千年的传统文化, 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又有哪些内容是不科 学和不正确的?今天,我们对于宋明理学应 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D、道学
3、“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主要指:
A、儒家道德伦理
B、自然规律
A
C、人的良知
D、上天的意志
4、下列宋明理学家中,提倡“去人欲,存天理”观念的
是
A
A、朱熹 B、程颢 C、周敦颐 D、王守仁
C 5、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思想都是从哪种理论而
来的
A、儒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宋明理学 D、佛教
知识小结
①“心”是万物的本原, “心”即“理”
陆 内容 ②“致良知”
王
③“知行合一”
心
学
①把客观唯心主义发展为主观唯心主义
影响 ②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
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课小结
产生的背景
宋 明 理 学
发展的过程
儒学受到挑战 儒学复兴运动 儒学获得新发展
创立:北宋二程 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
第3课 宋明理学精美课件(共47张PPT)
化,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
强调人正当的私欲,反对空谈义理。
言论三:李贽认为“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
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必长,女子之见必 李贽提倡男女平等,反对歧视妇女, 短,又岂可乎?”他还赞扬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相爱是“同 主张婚姻自主。 声相应,同气相求”。
【学思之窗】
思考:李贽给耿定向的这封信,说 明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 反传统、反教条;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主张工商皆本。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
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 生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当时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没有提出新 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 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4.(2000年广东卷)黄宗羲、 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阅历 的相同之处表现在 ①生活在明末清初 ②参加过抗清斗争 ③学术活动集中在哲学领域 ④受到文字狱迫害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 D ③④
5.(08广东单科)某思想家说: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 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 的是 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 C.专制主义制度 D.君主立宪制
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 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 壮阔的景象?
①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 弱小 ②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的压制 ③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黄 羲宗
作 品
顾 武炎
王 之夫
《读通鉴论》
《明夷待访录》 《天下郡国 利病书》
主 张
点相 同 点不 同
①抨击君主专制 ①倡导经世致 ①世界是物质 的,变化有规律; 提出“天下为主 用 ②事物是可认 君为客”,以天 ②把亡国和亡 识的。③静止 下之法代一家之 天下相区分 是相对,运动 是绝对的 法 ② 农工商皆本 明末清初人,参加抗清斗争,隐居著书立说;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猛烈抨击君 倡导经世致用 朴素唯物论和 主专制制度 和爱国精神 辩证法思想
第3课 宋明理学。ppt
重礼轻法
一、兴起背景: 二、宋明理学: 三、影响:
1、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 弘扬传统美德
①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 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②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 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 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实践意识: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 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 进作用。
二、宋明理学: 1、含义: 2、形成的历史 背景: 3、代表人物: 4、程朱理学:
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维护 了封建专制统治;南宋以后成为 官方哲学。
②《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 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③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日本和 朝鲜形成“朱子学”。 ④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 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束缚 了人们的思想.
第3课
课程标准
宋明理学
了解宋明理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认识宋明理学在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阅读第一子目,思考儒学独尊地位动摇的原因?
(1)汉唐儒学,无法控制人心; (2)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3)隋唐时期,三教合一,三教并行 弥漫在各个领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 重挑战。
儒学本身的缺陷:汉唐儒学,无法控制人心
格物致知实质:不在于求科学之真,而在于明德至善。
思考:程朱理学的特点?
• 1、吸纳佛道思想,使儒家思想哲学化、思 辩化,儒家思想成为完备、精致的思想理 论体系。 • 2、以封建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约束人性, 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使儒家思想通俗化、 世俗化,更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一、兴起背景:
三教合一
影响:
一、兴起背景:
三教合一
二、宋明理学: 1、含义: 2、形成的历史 背景: 3、代表人物: 4、程朱理学: 5、陆王心学: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课件 (共26张PPT)(优秀版)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 “遏人欲而存天理”。
⑵ 理学的道德观: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即封建伦理道德 和等级秩序。)
材料五: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 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知天:存⑶获在理得的学知“的识理方”.即法。通论实过:质实“:践格不、在物学于致习求知,科”在学。体之(会真格各,物种而:知在研识于究的明,基德接础至触上善事,。物明);白致先
儒学为主体“三教合一”的趋势。
1、魏晋南北朝:汉代儒学的天命观难以控制人心,社会动荡使 人们渴求心灵安慰,佛教、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发展渐现了危 机。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三教并行,佛、道的发展使儒学 正统地位面临着严重挑战。
3、北宋时期:儒学家展开复兴儒学、抨击佛道活动,不断思考 和探索,把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与传统儒家的积极 入世和现实人生观联系起来,逐渐确立了一套以“理”或“天理” 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被称为“理学”。
试试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故 友 生事问的一:。”:为《何阳赏百明花花说》如:二此“程美是、丽天朱?生子二的、程,阳说但明:是与“我友天看游生到园的了,。,春”百风花朱和才子煦是说,美:百丽“花的对怒。,放”天。 同异::本都程原认朱是为理内世学在界认的本为“原世心是界”“的,理本认”原为。是本外心在是的““理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
补充:
教 承 道 教 尊 道在袭 教 团 奉 教鬼战组组的的道神国织织神神教以 , , 仙 职崇是来 有 距 是 人拜中的 太 今 对 员观国平 已 ,神 “念本道 有 宫上道仙土、 观方1”,宗8五是术之以0教0斗教信衍,黄年仰米徒化以、历的形道活“老史人成动。道。道格。的祖”道家化场天东为教思所师汉体为最想。末现张高多为年。道信神理道陵出仰崇论士现创。拜根是的立道,据, 道教
⑵ 理学的道德观: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即封建伦理道德 和等级秩序。)
材料五: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 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知天:存⑶获在理得的学知“的识理方”.即法。通论实过:质实“:践格不、在物学于致习求知,科”在学。体之(会真格各,物种而:知在研识于究的明,基德接础至触上善事,。物明);白致先
儒学为主体“三教合一”的趋势。
1、魏晋南北朝:汉代儒学的天命观难以控制人心,社会动荡使 人们渴求心灵安慰,佛教、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发展渐现了危 机。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三教并行,佛、道的发展使儒学 正统地位面临着严重挑战。
3、北宋时期:儒学家展开复兴儒学、抨击佛道活动,不断思考 和探索,把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与传统儒家的积极 入世和现实人生观联系起来,逐渐确立了一套以“理”或“天理” 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被称为“理学”。
试试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故 友 生事问的一:。”:为《何阳赏百明花花说》如:二此“程美是、丽天朱?生子二的、程,阳说但明:是与“我友天看游生到园的了,。,春”百风花朱和才子煦是说,美:百丽“花的对怒。,放”天。 同异::本都程原认朱是为理内世学在界认的本为“原世心是界”“的,理本认”原为。是本外心在是的““理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
补充:
教 承 道 教 尊 道在袭 教 团 奉 教鬼战组组的的道神国织织神神教以 , , 仙 职崇是来 有 距 是 人拜中的 太 今 对 员观国平 已 ,神 “念本道 有 宫上道仙土、 观方1”,宗8五是术之以0教0斗教信衍,黄年仰米徒化以、历的形道活“老史人成动。道。道格。的祖”道家化场天东为教思所师汉体为最想。末现张高多为年。道信神理道陵出仰崇论士现创。拜根是的立道,据, 道教
第3课 宋明理学(共30张PPT)
“理”,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课堂讲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根据下列图示理解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课堂讲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图示法理解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预习导学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再见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预习导学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南宋时期的朱熹 ①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强调“ 存天理,灭人欲 ”。
②“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
在于明 道德之善 ,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预习导学
3.影响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预习导学
2.表现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魏晋南北朝
①儒学吸收 佛教 、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②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③道教也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 “ 三教合一 ”。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
预习导学 高中历史 · 必修3· 人教版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课
宋明理学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标要求]
的发展。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朱熹提出心性论,提出“道心”和“人心” 朱熹提出心性论,提出“道心” 提出心性论 人心” 的范畴,道心即“天理” 的范畴,道心即“天理”,恶人的人心就 人欲” 是 “人欲”。 • 朱熹主张“主敬涵养”以达到“存天理, 朱熹主张“主敬涵养”以达到“存天理, 去人欲”的目的。 去人欲”的目的。
朱 熹
“格物致知”是一种认识论。 格物致知”是一种认识论。 格物致知 朱熹对 格物”的解释,认为一是“即物” 朱熹对“格物”的解释,认为一是“即物”,即接 触事物,二是“穷理” 即研究物理,三是“ 触事物,二是“穷理”,即研究物理,三是“至 即穷理至其极; 致知”的解释,即扩展、 极”,即穷理至其极;对“致知”的解释,即扩展、 充实知识。 充实知识。 深刻接触探究万物,从而得到其中的理。 深刻接触探究万物,从而得到其中的理。
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之为不善,欲诱之也。 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之为不善,欲诱之也。 诱之而弗知,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 诱之而弗知,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故目则欲 耳则欲声,以至鼻则欲香,口则欲味, 色,耳则欲声,以至鼻则欲香,口则欲味,体则 欲安,此皆有以使之也。 欲安,此皆有以使之也。 ——《二程集》 《二程集》
“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 致良知” 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 恢复良知的本性。 恢复良知的本性。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知行合一”:“知”和“行”是同一 知行合一” 个活动的两个方面,不能缺一。 个活动的两个方面,不能缺一。知了 要去行,不行不能算做真知。 要去行,不行不能算做真知。
一、三教合一(背景): 三教合一(背景): 二、程朱理学 三、陆王心学
1. 陆九渊开创心学 2. 王阳明对心学的发展
(1)王守仁,阳明先生,明代人, 王守仁,阳明先生,明代人 王守仁 心学的集大成者。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2)背景:明朝中后期,统治陷入危机 背景:明朝中后期, 背景
(3)主要思想: 主要思想: 主要思想 ①、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心外无物,从 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心外无物, 而否定格物致知; 而否定格物致知; 致良知” 知行合一” ②、 “致良知”和 “知行合一”。
朱熹认为:理和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两个方面。 朱熹认为:理和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两个方面。 认为 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 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从本源上说,理先于气而存在。 规律。从本源上说,理先于 二程认为天理是先于具体社会历史而 独立存在的,包括了自然之理和社会--独立存在的,包括了自然之理和社会--伦理之理, -伦理之理,伦理道德是天理在人间社 会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从本质上说, 会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从本质上说, 天理是人伦社会之理。 天理是人伦社会之理。
三教合一: 三教合一:
1、三教合一的过程 汉武帝后,儒学繁盛; 魏晋时期, 道盛行, ①汉武帝后,儒学繁盛; ②魏晋时期,佛、道盛行,儒 学吸收佛道精神; 隋朝,主张三教合一; 唐朝,尊道、 学吸收佛道精神; ③隋朝,主张三教合一;④唐朝,尊道、 礼佛、崇儒三教并行,儒学面临挑战。 礼佛、崇儒三教并行,儒学面临挑战。 2.佛教和道教的盛行的原因 2.佛教和道教的盛行的原因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人民易接受宗教。 ①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人民易接受宗教。 道长于对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 ②佛、道长于对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 而传统儒家偏于对现实人生的关怀。 而传统儒家偏于对现实人生的关怀。 统治者对宗教的大力扶持。 ③统治者对宗教的大力扶持。 唐儒学偏于训诂,墨守定论, ④汉、唐儒学偏于训诂,墨守定论,对古代经典不敢 有所突破;同时更偏重伦理学,从哲学的角度看, 有所突破;同时更偏重伦理学,从哲学的角度看,思辨性 和理论性有严重不足,对一些现象和问题解释不清。 和理论性有严重不足,对一些现象和问题解释不清。 实际经济利益的驱使。 ⑤实际经济利益的驱使。
(1)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对维护中 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政治需要 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2)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在社会伦理道 作为官方正统儒学, 正统儒学 德及教育等方面影响后世长久。 德及教育等方面影响后世长久。 (3)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 (3)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 朱熹编著的 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4)朱熹的学术思想,具有世界影响。 朱熹的学术思想,具有世界影响。 世界影响
朱熹认为:就人类社会,理就是“ 朱熹认为:就人类社会,理就是“仁、义、 认为 三纲五常是先天就有的。 礼、智”,三纲五常是先天就有的。
朱 熹
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之为不善,欲诱之也。 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之为不善,欲诱之也。 诱之而弗知,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 诱之而弗知,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故目则欲 耳则欲声,以至鼻则欲香,口则欲味, 色,耳则欲声,以至鼻则欲香,口则欲味,体则 欲安,此皆有以使之也。 欲安,此皆有以使之也。 ——《二程集》 《二程集
河南登封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 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自宋以来 484 在历史上以理学大师每多宣讲于此而著称于世。程颢、 在历史上以理学大师每多宣讲于此而著称于世。程颢、程颐在 此讲学,更使书院地位独特,时与河南的应天书院、 此讲学,更使书院地位独特,时与河南的应天书院、湖南的岳 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宋代四大书院。 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宋代四大书院。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 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遗书》 ——《二程遗书》 《二程遗书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形成及代表人物 1.理学的形成及代表人物 2.理学的基本观点 2.理学的基本观点
① 核心: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核心: ② 天理与伦理道德的直接联系 朱熹: 存天理,灭人欲” ③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 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 好色, 恶臭’ 见好色属知, 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 传习录上》 行。” ——《传习录上》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 处即是知。”——《传习录中》 处即是知。 ——《传习录中》
1.理学的形成及代表人物 1.理学的形成及代表人物 程颢 程颐 2.理学的基本观点 2.理学的基本观点 核心:理是天地万物之本原, ① 核心:理是天地万物之本原, ② 天理与伦理道德的直接联系 存天理,灭人欲” ③ “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 ④“格物致知”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 天下者 程朱提到的 齐其家;更多的是指人伦、圣言等, 提到的‘ 程朱提到的‘物“,更多的是指人伦、圣言等, 治其国者先齐 欲齐其家者, 治其国者先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也就是封建的伦理道德,所以“格物致知” 也就是封建的伦理道德,所以“格物致知”的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 目的主要在于“明道德之善, 目的主要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 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真” ——《大学》 ——《大学》
朱熹(1130-1200), 朱熹(1130-1200), 南宋时期人 时期人, 南宋时期人,一生主要 活动即著书立说,是中 活动即著书立说, 国历史上著书最多的思 想家, 想家,他继承发展二程 的理学思想, 的理学思想,是理学思 想的集大成者 集大成者。 想的集大成者。
一、三教合一(背景): 三教合一(背景): 二、程朱理学
本朝(宋朝)之 本朝(宋朝) ……以理学为之 治……以理学为之 根底也。 根底也。义理之学 独盛本朝, 独盛本朝,以程先 二程) 生(二程)为之宗 师也。 师也。 ——黄震 ——黄震 程颢,北宋时期河 程颢,北宋时期河 南洛阳人, 南洛阳人,世称明 道先生。 道先生。 程颐, 程颐,北宋时期人 世称伊川先生。 世称伊川先生。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形成 1.理学的形成 2.理学的基本观点 2.理学的基本观点 3.程朱理学的深远影响 3.程朱理学的深远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 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 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 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 声光,留下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 伦比。孔子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成 开创儒学, 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成, 伦比。孔子集前古学术思想之大成,开创儒学,成 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主要骨干。北宋理学之兴, 为中国文化传统中一主要骨干。北宋理学之兴,乃 儒学之重光。朱子崛起南宋 崛起南宋, 儒学之重光。朱子崛起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 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 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 ——钱穆 ——钱穆 成。
一、三教合一(背景): 三教合一(背景): 二、程朱理学 三、陆王心学
1. 陆九渊开创心学 (1) 陆九渊,南宋人, 陆九渊,南宋人 是心学的开创者。 是心学的开创者。 (2) 基本思想: ) 基本思想: 就是万物的本源, “心”就是万物的本源, “心就是 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理; 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 ——《陆九渊集》 《陆九渊集》
魏晋南北朝
三教互相渗透
千里莺啼绿映红,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多少楼台烟雨中。
隋朝 唐朝
主张三教合一,儒为主, 主张三教合一,儒为主, 兼收佛、道思想。 兼收佛、道思想。 三教并行, 三教并行,儒家正统 地位受到挑战。 地位受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