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情操论》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个人领悟五篇

《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个人领悟五篇

《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个人领悟五篇《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个人领悟1在我还在大学时候就拜读过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富论》,后来知道这位经济学大师还有这样一部关于“人”的著作,就带着一种好奇的态度读了这本书,看看以经济学家的眼光来分析人性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震撼。

英国十八世纪闻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共修订过六次。

亚当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

此书对于推动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在当前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社会地位变化不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企业改革改制成败、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强权、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公平、正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但,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30多年前的英国“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直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

亚当斯密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观察、思考写成了《道德情操论》。

可以说这是他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

《道德情操论》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努力帮助别人。

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种植在人的心灵里。

《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个人领悟2当我没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我对于亚当·斯密没有很多的了解,只是在以前上历史课和政治课的时候听过他的著作《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这次借着伦理学这门课,我把《道德情操论》这本著作的核心了解了一下。

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

道德情操论心得体会

道德情操论心得体会

道德情操论心得体会引言:道德情操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道德观念、价值观、道德行为等多个方面。

人们对道德情操的追求,不仅可以提升个人品质和幸福感,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在我的学习和生活中,我深刻体会到道德情操的重要和价值,下面我将从自我要求、他人关怀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一、自我要求在实践中,我发现自我要求是培养良好道德情操的基石。

道德情操的培养首先要从自己开始,要有一种工匠精神,恪守自律,追求卓越。

在我看来,自我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

一个有道德情操的人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明确自己的核心原则,如诚实、正直、宽容等。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坚守这些原则,不随波逐流。

其次是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

道德情操的培养离不开毅力和坚持。

我们应该要有毅力去追求我们的目标,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要有坚持不懈的决心,不怕苦难和失败。

最后是塑造自己的良好习惯。

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培养道德情操。

我们应该要勤于思考,善于反思,保持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习惯。

只有通过长期的坚持,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二、他人关怀培养道德情操不仅在于自我要求,也需要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感受。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应该要体现出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

以下是我在与他人交往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是倾听和理解。

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要注重倾听对方的意见和态度,尊重他人的差异。

不执着于自己的观点,能够理解和包容他人的想法和行为,这是培养道德情操的重要一环。

其次是关心他人的需求。

一个有道德情操的人应该能够关注他人的需求,给予真诚的帮助和支持。

我们应该要有同理心,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积极回应他人的需求。

最后是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

道德情操要求我们不歧视、不侮辱他人,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关爱。

我们应该要保持敬畏之心,不干涉他人的权益,不以自己的喜好和意愿剥夺他人的权益。

三、社会责任除了关注自己要求和他人关怀,道德情操还需要我们承担社会责任。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

第一篇:《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亚当·斯密问题与“看不见的手”——《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深远影响,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书中,亚当•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而阅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时,不能不与他的另一本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联系起来思考。

因此,著名的“亚当•斯密问题”由此产生,即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调节经济行为的是由人们从利己心理出发的竞争行为,也称作“看不见的手”,与此相反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以人们的同情心为基础作研究。

“亚当•斯密问题”的核心就在于他对于人的行为动机认识的矛盾,是利己心理与利他心理的矛盾,而且体现在《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中不同的“看不见的手”。

亚当•斯密对利己心的论述,十分强调“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一只看不见的手”这一著名短语,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各出现一次。

在《道德情操论》中,他写到富人为了满足自己贪得无厌的欲望,雇用千百人来为自己劳动,“但是他们还是同穷人一起分享他们所作一切改良的成果,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们对生活必需品作出几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作出的一样的分配,从而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并为不断增多的人口提供生活资料。

”这只“看不见的手”被描述为对财富的追求或获取欲。

这种获取欲是从荣辱之心一类的私利出发的,是受人们的个人感情和爱好驱使的,但是,人们在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追求狭小的私人目的时,却始料未及地实现着增进人类福利的更大的社会目的。

对《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关系的理解

对《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关系的理解

对《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关系的理解《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并称两部最具影响力的哲学著作之一,两部著作都是由英国哲学家亚当斯密撰写,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来探讨道德和政治经济学问题。

《道德情操论》以合乎道德的行为来探讨人们对于善恶的概念,斯密提出了仁爱的原则,认为个人的行为及行为的结果都是道德上最为重要的,因此,斯密认为要有道德的行动,就必须有一种仁爱原则,即以仁爱为衡量标准,做得对和利他才是道德的行为。

而《国富论》则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国家财富和政府管理。

斯密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国家的繁荣不仅仅是由货物的流通,企业的发展,政府的行动和财政政策等因素来决定的,更重要的是要有效的金融体制的运行和政府的正当管理,以促进国家的发展。

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斯密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来探讨道德和政治经济学问题,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从《道德情操论》中可以看出,斯密提出的仁爱原则,即要有道德的行动,就必须以仁爱为衡量标准,做得对和利他才是道德的行为,因此,斯密的仁爱原则可以用来衡量政府的行为。

例如,政府应引导和管理企业,遵循仁爱原则,努力保护普通老百姓,不去抢夺或剥削他们。

此外,从《国富论》中可以看出,斯密认为国家的繁荣不仅仅要靠货物的流通,和企业的发展,还要通过有效的金融体制的运行和政府的正当管理,以促进国家的发展。

在这里,斯密的仁爱原则也可以被应用,政府应当以仁爱原则来管理国家的金融体制,以确保游戏规则的合理性,避免国家财富只惠赖少数富裕者。

同样,斯密认为,要实现仁爱原则,就必须要有效的执行机制,以确保大家都能得到正当的道德待遇,在这里,政府应当努力建立一套公正的社会管理体制,实行公平的司法和税收制度,以便确保人人受益。

因此,可以看出,《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提出了仁爱原则,而在《国富论》中,则以仁爱原则来衡量政府的行为,以避免国家财富只惠赖少数富裕者;两部著作都指出,仁爱原则必须要有有效的执行机制才能实现,且必须要有一套公正的社会管理体制,实行公平的司法和税收制度,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022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2022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本书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核心是同情心理论,“同情心”也无关心肠好坏,而是一种情感上的换位思考能力。

换句话说,将心比心、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道德情操论》阐述的核心问题就是作为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该怎样控制个人的情感与行为,以及最终怎样建立一个有确立行为准则的社会。

这些准则,有的是可成文的毋庸置疑的规定;而有些则属于行为约束的“软制度”。

“软制度”是最难准确把控与运用遵守的,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亚当斯密所认同的道德情操理论。

最后与大家分享一句亚当斯密的话“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是为了什么?所有这些贪婪和欲望,所有这些对财富、权力和名声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何在呢?归根结底,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和认同。

”。

《道德情操论》七篇内容

《道德情操论》七篇内容

《道德情操论》七篇内容《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所著的一本经典伦理学著作,全书共七篇。

以下是各篇的大致内容:第一篇:同情心本篇主要阐述了同情心作为一种天赋本性的重要性。

斯密认为,同情心是人类天生的一种情感,它使我们能够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和处境。

同情心是人类社会和道德生活的基石,它促使我们对他人的痛苦和困难伸出援手。

第二篇:优点与缺点本篇主要讨论了对优点和缺点的感知。

斯密认为,优点是指那些能够激发我们赞赏和尊重的品质和行为,而缺点则是指那些引起我们不满和批评的品质和行为。

斯密认为,我们对优点和缺点的感知并非完全主观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标准。

第三篇:评判自我与他人本篇主要阐述了人们如何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以及如何评价他人的情感和行为。

斯密认为,自我评价往往比他人评价更为宽容,因为自我评价时我们会忽略自己的缺点,而夸大自己的优点。

同时,斯密认为,我们对他人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受到偏见和成见的影响。

第四篇:效用与赞同本篇主要讨论了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

斯密认为,效用是指一个事物对人类生存和幸福的贡献程度。

当我们看到一个有用的事物时,我们会对其产生赞同的情感。

同时,斯密认为,人们对美和丑的看法也受到效用的影响。

第五篇:习惯与风气本篇主要阐述了习惯和风气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斯密认为,习惯和风气对人们的道德判断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道德的认知和理解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习惯和风气的作用。

第六篇:美德的品质本篇主要讨论了美德的品质及其对个人幸福的影响。

斯密认为,美德是指那些能够使个人成为更好的人的品质,如诚实、勇敢、节制等。

这些品质能够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增强个人的幸福感。

同时,斯密也强调了自我控制的重要性,认为自我控制是实现美德的关键。

第七篇:道德哲学体系本篇主要论述了道德哲学体系的构建。

斯密认为,道德哲学体系应该以人类天性为基础,以同情心为核心,以美德品质为目标。

同时,斯密也批评了一些传统的道德哲学体系,如以功利主义为代表的理性主义体系和以康德为代表的义务论体系。

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主要讲了这么一个观点:同理心让我们能够站在其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也能站在一个公正的旁观者角度看问题。

同理心是我们道德观的基础,但它也有一些问题。

比如说同理心让我们希望得到的别人夸奖和羡慕,而且我们更容易对那些有钱的人而不是穷的人产生同理心,这让我们本性非常虚荣。

但如果站在社会的角度来看,我们的这一本性是好的。

因为我们虚荣,想要别人的爱和羡慕,我们才会去消费。

因为每个人自私的本性,这个社会反而能够非常顺利地运转。

在《国富论》里,斯密进一步指出了这一运转的基础是什么,也就是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

他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农场主因为想要城里一些小装饰品(baubles and trinkets),所以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输送事物,这让城市的繁荣发展成为了可能。

农场主绝不是因为对城里人的同情或慈善才送给他们食物的,而完全是因为自己的利益,但这样反而让城市更好更持续地发展。

斯密说,顾及自己的利益、想让自己更开心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国家就是应该让人民都更开心。

因此他认为国家主要的目的应该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不是当时更主流的一些观点,比如增加国家财富。

斯密更进一步指出,我们之所以买卖有两个主要基础,一是分工,二是自由交换。

而市场在宏观的层面上让我们每个人的自私自利成为了对所有人都有利的事情。

这就是市场的伟大之处。

,总论总体来说,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力图构建一个道德体系,并且从逻辑和理论上面去深刻推导这个道德体系的存在情况。

我们当以个人为单位来进行分析,我也知道书中的内容晦涩难懂深奥异常,也只有尽全力能阐述多少算多少。

2,以我之眼观他人人生而具备如此之多的情绪,有快乐、有痛苦、有悲伤、有愤怒、有崇拜、有敬佩。

那么究竟什么情绪或者说是什么原因是情绪之始呢?或者说是否存在这样的一种状态,它能够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递来产生出这样种类繁多的情绪。

答案是有的,而这样的状态或者情绪就是同情。

不过此同情非彼同情,这里的同情是当你看见对方处在某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的时候,你自发地通过想象把自己幻化到他的环境中,即让你的思想进入他的躯壳,然后在那样的环境下以你的价值体系和生活经验去体会你产生的情绪。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通用15篇)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通用15篇)

道德情操论〔通用15篇〕道德情操论〔通用15篇〕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

接下来由WTT 为大家整理出道德情操论〔通用15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道德情操论篇1亚当·斯密经过漫长的创作、增补、修订及整个研究、写作方案过程,著作《道德情操论》最后“定型”了,成为一个最完美的版本。

在这本书里,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我想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单纯进展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已,经典之因此可以成为经典,是正因其所阐述的观点是可以跨越时空,不受地域限制的,它历久而弥新,在历史的沉淀中又孕育出更丰富的内涵。

他传达给读者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

不好去伤害别人,而是就应要帮助别人。

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面。

正因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标准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

倘假设以后我们真正踏入社会了并且找到了属于了我们自己的工作,那么在我们行业一样处处都是能表达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的。

无可否认,发奋挤出自己有限的时刻去看这本书,心灵得到很大的启发——它给了我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的精神动力,催促我要学会互相帮助和互相谅解,让我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一位匆匆而过的路人、朋友,亲人和爱人。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首先提出“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来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局部。

紧之后,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互相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读过这本书,仅仅是最开场,我们看到“设身处地”这个词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

之后有反复出现“激情”、“强烈”、“合宜”、“尽善尽美”等词。

小时候,思想品德课的时候教师我们要换位考虑,这不正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吗!正是由于我们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情,即设身处地地想象受难者的痛苦,我们才能设想受难者的感受或者受受难者的感受的影响,真切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读道德情操论心得范文

读道德情操论心得范文

读道德情操论心得范文道德情操是指人们在日常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

它是一种内在的,深层的道德意识,体现了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情操的培养和提升对于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下面是本人对于《道德情操论》的一些心得体会:首先,道德情操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

在《道德情操论》中,康德将道德情操看作一种内在的道德能力,它源于人的理性,而不仅仅是遵从外在的规则。

这种能力让人们能够按照内心的道德准则去评判和行动,而不是被外界的利益和诱惑所左右。

因此,培养和提升道德情操是每个人终身的修行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行为,提高对于道德问题的敏感度和判断力。

其次,道德情操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情操的缺失往往会导致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

例如,腐败、欺诈、违法等行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个人的道德情操不足所致。

而道德情操的提升能够让我们更加关注公共利益,遵守法律和规则,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社会才能够更加和谐和稳定。

再次,道德情操与个人幸福密切相关。

在人际关系中,道德情操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幸福感和满足度。

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会更加尊重和关爱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这样的关系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支持、帮助和友谊,增加我们的幸福感和生活满足度。

相反,道德情操的缺乏会导致我们与他人的矛盾和不和谐,使我们陷入孤立和不幸的境地。

最后,培养和提升道德情操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实践。

道德情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持续的过程。

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从小事做起,培养一颗善良和正直的心。

例如,尊重他人,守信用,爱护环境等等。

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学习和反思,通过阅读书籍、社会实践等方式扩展我们的道德修养。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成为一个有道德情操的人。

总之,道德情操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道德情操论第三卷

道德情操论第三卷

道德情操论第三卷第一篇:道德情操论第三卷《道德情操论》读后感在我们生活中,往往不想听到别人的直接赞美,但是又很喜欢听别人的赞美,我们在生活中做任何事也是一样,我们据以自然地赞同或不赞同自己的行为原则,似乎同据以判断他人行为的原则完全相同。

当我们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时,根据能否充分同情导致他人行为的情感和动机来决定是否赞同这种行为。

无论我们对它们作出什么判断,都必然会,或者在一定的条件下会,或者我们设想应该会同他人的判断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

我们对自身的美丑的最初想法是由别人的,而不是由自己的身形和外表引起的。

同样,我们最初的一些道德评论是针对别人的品质和行为的;并且,我们极其急切地观察这各种评论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对事和人都有喜欢和怨恨,如同我们对一些品质自然怀有的喜爱和赞美使我们愿把自己变成这种令人愉快的感情的合宜对象一样,我们对另一些品质所自然怀有的憎恨和轻视或许会使我们更加强烈地害怕想到自己在任何方面会具有类似的品质。

西塞罗说:“许多人蔑视荣誉,但是他们又因不公正的非议而感到莫大的屈辱;而这是极为矛盾的。

”全知全能的造物主以这种方式教人尊重其同胞们的情感和判断;如果他们赞同他的行为,他就或多或少感到高兴;如果他们不赞同他的行为,他就或多或少感到不快。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做任何事和在社会中的做人,都要考虑到合宜性。

同时在遇到别人批评时可以很好的反省自己。

亚当斯密认为:无疑,人都是利己的。

经济人的利己体现在能够以货币形式衡量的物的获得上,而社会人利己的体现却是自身需要的感觉的获得,用现代经济学的概念,这种感觉即为“效用”,亦即对人而言,物的获得只不过是一种手段,目的却是实现自己想要的感觉。

把人作为“社会人”,我们就可以理解很多“经济人”无法理解的现象,人为何会自愿进行公益活动,富人为何热衷捐款,尽管这些活动让他们付出机会成本甚至是直接的经济损失,是因为他们在进行这些活动时获得了某种他们需要的感觉,相对于赚钱而言,他们更需要这些感觉。

读道德情操论心得

读道德情操论心得

读道德情操论心得《道德情操论》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探讨了道德的本质、道德行为的原则和道德情操的培养等问题。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道德的理解有了更深入和系统的认识,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康德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了道德的本质是“积极的自我立法”。

他认为,道德行为不应该是外在权威的命令,而是通过个人对自己行为的内在规定来实现。

这个内在规定就是人们本身的理性,通过理性的约束和规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即使面对外部诱惑或困难,也要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

通过阅读《道德情操论》,我深刻体会到了道德行为与个人自由的关系。

康德强调个人的自由意志是道德行为的基础,他反对将道德行为简单地看作机械的遵从外在规则。

个人自由的意志可以通过理性反思和判断,确定自己应该如何行动,并按照自己的理性意愿进行道德行为。

此外,在道德情操的培养方面,康德提出了道德教育应该注重人的理性运用和自律能力的培养。

人的道德情操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来培养的。

康德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理性思维和道德判断力,引导他们根据理性原则来确定自己的行为,并将这种道德意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操。

从道德情操的培养角度来看,我认为康德的观点很有启发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受到诱惑、欲望和社会压力的干扰,很难做到始终如一地坚守道德原则。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

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并不容易,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修正,逐渐建立起自律的能力和稳定的道德信念。

另外,康德还对伦理学的方法和原则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普遍性原则”和“目的论”等重要概念。

他认为,道德行为应当具有普遍性原则,即只有那些能够成为普遍法则的行为才可以被认为是道德的。

此外,他还强调人的尊严和目的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不仅是目的的实现者,同时也是目的本身,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通过阅读《道德情操论》,我对伦理学的方法和原则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2)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2)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2)愤恨之情似乎是由自卫的天性赋予我们的,而且仅仅是为了自卫而赋予我们的。

这是正义和清白的保证(第96、97页)造物主利用人们想得到报答这一令人愉快的意识,劝诫人们多行善事,但是她并不以为在这种善举被忽略的情况下,有必要利用人们害怕受到惩罚的心理来保障和强制人们行善。

行善犹如美化建筑物的装饰品,而不是支撑建筑物的地基,因此做出足够的劝诫已经足够,没有必要强加于人。

相反,正义犹如支撑整个大厦的主要支柱。

如果这根柱子松动的话,那么人类社会这个雄伟而巨大的建筑必然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我可以这么说的话,建造和维护这一大厦似乎受到造物主特别而宝贵的关注。

所以,为了强迫人们尊奉正义,造物主在人们心中培植起那种恶有恶报的意识以及害怕违反正义就会受到惩罚的心理,它们就象人类联合的伟大卫士一样,保护弱者,抑制强暴和惩罚罪犯。

虽然人天生是富有同情心的,但是同自己相比,他们对同自己没有特殊关系的人几乎不抱有同情;一个只是作为其同胞的不幸同他们自己的、哪怕是微小的便利相比,也竟不重要;他们很想持强伤害一个人,并且也许有很多东西诱惑他们这样做,因而,如果在被害者自卫的过程中没有在他们中间确立这一正义的原则,并且没有使他们慑服从而对被害者的清白无辜感到某种敬畏的话,他们就会像野兽一样随时准备向他发起攻击;一个人参加人们的集会犹如进入狮子的洞穴(第106、107页)。

公正的神还是需要的,今后他会为受到伤害的寡妇和丧失父亲的人复仇,在这个世界上,他们经常受到侮辱而无人对此加以惩罚。

因此,在每一种宗教和世人见过的每一种迷信中,都有一个地狱和一个天堂,前者是为惩罚邪恶者而提供的地方,后者是为报答正义者而提供的地方(第113页)。

3、就行为的优点或缺点,论命运对人类情感所产生的影响构成一行为的全部性质和状况的三个不同的方面:(1) 产生行为的内心意图或感情(2) 这种感情所引起的身体外部的行为或动作(3) 这个行为实际产生的或好或坏的后果抽象的概括:后两种情况不能作为任何赞扬或责备的根据。

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读书笔记

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读书笔记

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读书笔记《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一部不朽巨著,这部作品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的道德情感和行为具有深远的意义。

亚当·斯密在书中开篇就指出,人无论多么自私,在其本性中显然存在着某些原则,使他关心他人的命运,把他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

这种关心他人的情感并非出于自私的动机,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同情心。

他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深入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在面对他人的喜怒哀乐时所产生的共鸣和反应。

在书中,亚当·斯密对于同情这一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他认为,同情是我们能够理解他人感受的基础。

当我们看到他人遭受痛苦时,我们会在内心产生一种类似于他们所经历的痛苦感受;而当我们看到他人快乐时,我们也会分享他们的喜悦。

这种同情的情感并非完全等同于他人的实际感受,但它使得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从而对他人的行为和处境做出恰当的评价。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失去了亲人而悲痛欲绝时,尽管我们自己可能没有经历过同样的事情,但我们能够通过想象和感受,体会到他的痛苦和悲伤。

这种同情让我们能够给予他安慰和支持,表现出关心和关爱。

亚当·斯密还探讨了人类的各种情感,如骄傲、谦卑、愤怒、感激等,并分析了这些情感如何影响我们的道德判断和行为。

他指出,骄傲和谦卑往往是基于我们对自己在他人眼中形象的认知。

当我们得到他人的赞扬时,会感到骄傲;而当受到批评或轻视时,则会感到谦卑。

然而,过度的骄傲可能导致自负和傲慢,而过度的谦卑则可能使人失去自信和自尊。

愤怒是一种常见的情感,但亚当·斯密认为,我们应该在适当的程度和情境下表达愤怒。

如果愤怒是基于正当的理由,并且以合理的方式表达,那么它可以成为维护正义和公平的力量。

相反,如果愤怒是出于自私和冲动,那么它可能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感激之情则是对于他人给予的帮助和善意的回应。

当我们受到他人的恩惠时,应该心怀感激,并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回报。

这种感激和回报的循环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读道德情操论心得

读道德情操论心得

读道德情操论心得《道德情操论》是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在1909年发表的作品,在这本书中,他探讨了道德与情操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和发展道德情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道德情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从中获得了一些重要的心得体会。

首先,道德情操是人们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动机。

它是人类自身对于道德行为的意愿和倾向。

而道德行为则是基于我们对于善与恶的理解和判断,以及对于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遵循。

因此,道德情操是我们为了追求善良和正义而产生的内在动力。

尽管道德情操可能受到外部的影响和塑造,但它更多地是一种自觉和内生的品质。

其次,道德情操的培养是一个持久而渐进的过程。

在《道德情操论》中,杜威指出,道德情操是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它需要通过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来培养和发展。

这与道德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即通过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这也意味着,培养道德情操需要我们持续地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行为,不断向更高尚的道德目标迈进。

第三,道德情操的培养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杜威强调了社会和家庭在培养道德情操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社会和家庭应该提供一个积极的道德环境,培养人们对于道德的理解和尊重。

在家庭中,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塑造良好的道德榜样,同时引导和教育孩子正确的行为。

而在社会中,学校、社区和机构等也应该为培养道德情操提供支持和指导。

只有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道德情操。

第四,道德情操的培养需要关注个体和社会的双重利益。

杜威强调了道德情操与个体的自我实现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道德情操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自我发展,更重要的是应该为社会的福祉和公正而服务。

因此,培养道德情操需要我们同时考虑到个体和社会的双重利益,既要满足个体的自由和成长需求,又要顾及社会的公共利益。

最后,道德情操的培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对于道德情操的要求也在不断演变。

杜威认为,道德情操的培养需要与时俱进,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相适应。

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有感

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有感

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有感亚当·斯密经过漫长的创作、增补、修订及整个研究、写作计划过程,著作《道德情操论》最后“定型”了,成为一个最完美的版本。

在这本书里,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我想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单纯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已,经典《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一)温家宝总理多次推荐《道德情操论》,其用心之良苦,应能够促使人们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反思,从对亚当斯密的片面、庸俗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科学全面地理解真正的亚当?斯密,进而深入全面地从理论发源处理解市场经济理念。

《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

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应当按照《道德情操论》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市场经济。

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把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在道义上赢得人心,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谐地发展。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本书指出,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人的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

个人的品质,我们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

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

在我们国家土地督察部门,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

国家土地督察办公室推荐这本书给我们看自然有其作用,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天工作,面对每天的生活。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

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

道德情操论感悟心得体会(3篇)

道德情操论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到英国哲学家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以来,我深深地被其深邃的思想所吸引。

这本书以道德情感为核心,阐述了道德情操的形成、作用以及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道德情操在个人成长、社会和谐以及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心得。

一、道德情操的内涵与价值《道德情操论》中,斯密认为道德情操是指人们在道德判断、道德评价以及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

道德情操包括同情、感激、正义、仁爱等情感,这些情感使人们能够关注他人的福祉,追求道德的完善。

在当今社会,道德情操具有极高的价值。

首先,道德情操是个人品德的基石。

一个具备道德情操的人,能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其次,道德情操是人际关系的纽带。

在人际交往中,具备道德情操的人能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从而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最后,道德情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社会,能够实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国家繁荣。

二、道德情操的形成与培养道德情操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道德情操的形成主要依赖于以下三个方面:1. 模仿: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他人的道德行为,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情操。

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提供良好的道德榜样,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2. 自我反思:人们在面对道德困境时,通过自我反思,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从而提高道德情操。

因此,教育者应培养人们的自我反思能力,使他们在道德实践中不断成长。

3. 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培养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

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通过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中,以下方法值得借鉴:1. 强化道德榜样: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树立道德榜样,引导人们学习、模仿。

2. 培养自我反思能力: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导他们在道德实践中进行自我反思,提高道德情操。

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读书笔记

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读书笔记

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这可真是一本让我思绪万千的书啊!亚当斯密在书中探讨了人类的道德情感,那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感受到,却又难以言说的微妙情感。

他说,我们会对他人的遭遇产生同情,这种同情并非出于自私的目的,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

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小事。

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阳光正好,我决定去家附近的公园散步。

公园里人不少,有带着孩子玩耍的父母,有悠闲散步的老人,还有一群活力四射的年轻人在草地上嬉笑打闹。

我沿着湖边的小路慢慢走着,享受着这片刻的宁静。

就在这时,我看到了一个卖糖葫芦的小摊。

摊主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脸上刻着深深的皱纹,但眼神却透着一股慈祥。

我忍不住走上前去,买了一串糖葫芦。

在付钱的时候,我注意到老爷爷的手有些颤抖,他找零钱的动作也显得有些迟缓。

我拿着糖葫芦,继续往前走。

没走多远,就听到后面传来一阵吵闹声。

回头一看,只见几个年轻人正围着那个卖糖葫芦的老爷爷,言辞激烈地说着什么。

我好奇地凑过去,原来是这几个年轻人买了糖葫芦,吃完后非说糖葫芦不新鲜,味道不好,要求老爷爷退款。

老爷爷一脸无奈,不停地解释说自己的糖葫芦都是当天做的,绝对新鲜。

可那几个年轻人根本不听,声音越来越大,态度也越来越恶劣。

周围的人开始围过来,大家都在小声议论着,但没有人敢上前劝阻。

我心里顿时升起一股怒火,这几个年轻人怎么能这样欺负一个老人家呢!我大步走过去,对那几个年轻人说:“你们别太过分了,老爷爷这么大年纪出来卖糖葫芦也不容易,你们怎么能这样不讲道理!”那几个年轻人看了我一眼,其中一个说:“关你什么事,他卖的东西不好吃,我们就有权要求退款。

”我看着他们,义正言辞地说:“你们说不好吃,那也不能这样对待老人家。

如果每个人都像你们这样,那谁还愿意做小生意?谁还能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善良和诚信?”这时,周围的人也开始纷纷指责那几个年轻人的行为。

或许是意识到自己理亏,或许是受不了众人的指责,那几个年轻人嘟囔了几句,转身走了。

师德师风道德情操心得体会

师德师风道德情操心得体会

师德师风道德情操心得体会师德师风道德情操心得体会(通用7篇)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

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师德师风道德情操心得体会(通用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师德师风道德情操心得体会1“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没有责任就教不好学生,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师。

我们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

人民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我们要用百倍、千倍的责任心教好书、育好人,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爱岗敬业还表现在对学生的无私的爱。

高尔基曾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

”同时,爱也是一门艺术,我们必须学会正确的爱的方式。

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在新教材的冲击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我们与学生共同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尊重学生。

为此我们更应通过爱去尊重我们的学生。

其实,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天空,在一些我们认为的"坏孩子"身上也有潜能,我们要善于发现,这就需要教师对他们同样的倾注一些爱、一份尊重。

所以,在新形势的教学环境下,我们教师需要转变原有的质量观、人才观,用全面的眼光来看我们的学生,从内心来热爱他们,不因学生的一时好坏而下永久性的结论,我想这也是一位教师应有的高尚道德。

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我们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即所谓的"身教重于言传。

"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是这样的人。

"首先,教师在业务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要成为学生的榜样。

如果学生感到老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肯定会从内心产生佩服感,从而增强了自己对知识的求知欲,来向老师看齐;反之逆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道德情操论》心得体会
《道德情操论》是世界经济学泰斗亚当·斯密的暨《国富论》后的另一巨著,它和《国富论》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温家宝总理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推荐《道德情操论》,拜读此书,拜读此书,掩卷长叹、感慨万千。

《道德情操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的分流到民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也是存在风险的,最终将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论语》亦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均,即各得其分也,这也正是我们社会主义公平和正义的思想的体现。

温总理多次提到这段话,说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关心群众的利益,让每个人都享受改革建设的成果。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

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全体国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然而,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和矛盾。

诸如贫富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化、食品安全等一系列民生问题。

这些都是与社会的公平正义相悖离的。

如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可以从《道德情操论》中得到很多的启示。

树立人类的“利他”精神。

《道德情操论》中曾说:“完美无瑕的人性,就是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就是公正无私
和慈善的情怀。

唯有如此,人与人之间才能达到感情上的沟通与和谐,才能产生得体适度的行为。

”然而近年来,国内楼市上“呼风唤雨”的黑手频频曝光,“黑煤窑事件”屡屡涂炭生灵,“三鹿奶粉”事件几乎造成了中国民族奶业的巨大灾难,大学生勇救落水儿童献身,打捞者却索要高价打捞学生遗体,这些事件、现象无不在拷问着人类道德和灵魂。

这些自私、丑陋的行为,显然是不符合人性和道义的。

我们应当运用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的思想精髓,塑造人类的“利他”精神,规范市场主体遵纪守法的营商行为,正如温总理曾反复强调的,“企业家的血管里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正义性。

良心的自省和欲望的管束。

在书中,亚当斯密谈到,“在所有场合,良心的影响与权威仍然是很大的,而且也唯有向住在心里面的这位判官请教,我们才可能在我们自己的利益与别人的利益之间作出适当的比较判断”。

道德是人的本性,是善恶、荣辱、是非的判断,然而,受利益的趋动,人类极易养成极端利己主义。

此时,我们需要用好斯密授予的“思想锐器”,时刻反省自己,及时清理内心深处那些不合宜、不正当的欲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