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论文选题参考 论文题目
罗甸县布依族酒歌之探究论文
目录摘要 (2)前言 (3)一、布依族的发展及习俗 (4)二、布依族酒歌的形成 (5)三.布依族酒歌的特点 (6)(一)调式特点 (6)(二)演唱形式 (6)四.酒歌的分类 (7)(一)婚礼酒歌 (7)(二)迎宾酒歌 (7)(三)节日酒歌 (7)(四)丧葬酒歌 (8)五、布依族酒歌的社会功效及传承 (9)六.结语 (10)七、参考文献 (11)八、致谢 (12)摘要:布依族酒歌是布依族人日常交往中一种常用的歌唱体裁,其种类有婚礼酒歌、迎宾酒歌、节日酒歌、丧葬酒歌等,较常唱的有《吃酒歌》、《敬酒歌》、《谢酒歌》、《问酒歌》、《劝酒歌》、《定亲歌》、《送亲歌》、《接亲歌》以及《祝贺》。
其演唱以布依语为主,也有用汉语唱的。
每首字数不一,句数不等。
五声商调、五声宫调是其调式的特点,演唱中多用滑音、颤音。
歌曲由于缺乏文字记载,传承方式大多是口口相传。
酒歌作为一种礼仪歌曲,同时也作为民族文化,其社会功用越来越被人重视,研究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布依族;布依族酒歌;罗甸县;特点。
Abstract: BuYiZu BuYiZu wine is a kind of common people daily interactions, and the type of singing style has wedding wine, wine, holiday wine yingbin wine, funeral, more often sang "wine", "eat toast song," "x wine", "asked wine", "good or not song," "DingQin song," "SongQin song," "behaving song" and "congratulations". Its singing to bo-y language primarily, useful also Chinese sing. Every first words differ, the words of several dollars. ShangDiao, integrated GongDiao is its integra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ven-tone scales, singing multi-purpose glide, vibrato. Due to lack of recorded songs, spreading way of mouth mostly. As a kind of etiquette wine songs, but also as a national culture and its social functio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peopl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Keywords: BuYiZu; BuYiZu wine; LuoDianXian; Characteristics.前言布依族作为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早在上古时期就在云贵高原上劳动生息,趟过历史的河流,历经岁月的洗刷,迄今为止,他们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民族习俗,积累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其酒歌尤具代表。
宗教学毕业论文选题参考_毕业论文选题_
宗教学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云南拉祜族图形的形式审美与文化内涵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民国山东民间信仰研究(1912-1937)
古代山东地区的祈雨风俗考述
论香巴噶举派创始人琼波觉
民族音乐文化视野中新疆昌吉地区回族舞蹈艺术研究
“流散与回归”:《伙计》中弗兰克的精神之旅与犹太历史的对应与反转
新时期山西农民的宗教信仰问题研究
元代白话碑同名异译词研究
试论东晋南朝陈郡谢氏的宗教信仰
近代美国对华军事政策(1840-1911)。
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一、本文概述《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现象的文章。
布依族,作为中国众多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对布依族社会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变迁的过程、动因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文章将首先概述布依族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地理分布、人口数量、历史沿革等,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随后,文章将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角度,分析布依族社会文化的变迁过程。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的动因,包括自然环境的变化、政策导向的影响、外来文化的冲击等。
通过对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同时为推动布依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希望通过对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的全面研究,增进人们对这一民族群体的认识和理解,为推动布依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
二、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回顾布依族,作为中国众多民族之一,其社会文化变迁历经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布依族自身的发展,也映射出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从历史的角度回顾布依族的社会文化变迁,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其现状,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布依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其社会文化变迁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是原始社会阶段,布依族先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以狩猎、采集和渔猎为生,形成了原始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
在这一阶段,布依族的社会文化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以及部落间的竞争和合作。
随着农耕文化的传入和发展,布依族进入了农业社会阶段。
农耕文化的普及使布依族人民的生活有了稳定的保障,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家族制度逐渐兴起,成为布依族社会的基本单位。
在这一阶段,布依族的社会文化主要表现为对祖先的崇拜、对农耕的重视,以及家族间的互助和团结。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选题参考1、《说文解字》羊部字与中国民俗文化2、《京华烟云》与中国民俗文化3、中国民俗文化与餐饮业发展4、中国民俗文化大观5、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中国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思考6、从吉祥图看中国民俗文化的母题内涵7、试论佛教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8、跨越数字鸿沟——信息化时代中国民俗文化数字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9、中国民俗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10、试论佛教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11、民俗文化的经济新思维——以经济学视角解读新形势下中国民俗文化之价值取向12、喜气洋洋中国红——浅谈红色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的意义13、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中国民俗文化教育14、中国民俗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价值15、《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16、中国民俗文化的特色与整合17、民俗志表述范式的新探索——评《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区卷本的阶段成果18、中国民俗文化概论19、新时期中国民俗文化国际传播的战略思考20、论中国民俗文化的美学表现形态(下)二、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题目大全1、浅谈中国民俗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2、中国民俗文化3、论中国民俗文化的中医预防思想4、再论中国民俗文化特征5、好莱坞视域中的中国民俗文化“再生”6、论中国民俗文化对装饰艺术的影响7、中国民俗文化8、从《燕行录》看康乾时期中国民俗文化9、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10、对“中国民俗文化学”须要再认识——有关学科建设的思考11、论中国民俗文化对广告创作的影响12、中国民俗文化的“现在性”研究13、语言魔力与中国民俗文化14、从2011年热播大片探中国民俗文化新风貌15、中国民俗文化知识读本16、《中国民俗文化》选修课教材及教学探究17、略论中国民俗文化中的酒意象18、越南财神信仰与中国民俗文化19、中国民俗文化对礼品包装设计的影响20、中国民俗文化中的阴阳辩证观三、热门中国民俗文化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与中国民俗文化2、中国民俗文化之筷子文化探究3、21世纪多元化视角中的中国民俗文化4、英语普及下中国民俗文化的缺失调查5、探析中国民俗文化对新时期油画创作的影响6、浅议中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现状7、中国民俗文化志. 北京.门头沟区卷8、中国民俗文化志9、《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2013》发布会暨“乡愁中国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论坛”在山东大学举行10、试论道教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11、石榴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的象征意义12、中国民俗文化中的勾股定理及其教学应用13、中国民俗文化中的瑰宝——剪纸艺术14、浅谈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中国民俗文化教学的必要性15、传播学视角下的中国民俗文化语篇翻译16、浅议中国民俗文化带给视觉艺术设计中的灵感17、中国民俗文化传播研究综述18、中国民俗文化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探寻19、外销青花瓷上的中国民俗文化特征20、中国民俗文化与装饰艺术创作四、关于中国民俗文化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民俗文化特征论2、论当代中国民俗文化的剧变3、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4、历史的剪影——《红楼梦》与中国民俗文化5、中国民俗文化对新时期油画创作的影响6、中国民俗文化对新时期油画创作的影响7、透视--中国民俗文化中的民间艺术8、中国民俗文化的特征与社会功能9、竹与中国民俗文化10、中国民俗文化特征初探11、中国民俗文化12、文化巨变时代的新式民俗志——《中国民俗文化志》总序13、学科范式转变中的"民俗志"——以《中国民俗文化志》的"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为例14、简论中国民俗文化的心理结构15、中国民俗文化的宣泄功能研究16、跨文化视角中的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英翻译研究17、面向外国留学生的中国民俗文化教材编写原则散论18、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19、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英翻译初探20、中国民俗文化翻译研究综述(1995—2012)五、比较好写的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题目1、中国民俗文化--测字(彩图版)2、“五四”以来的中国民俗文化学思想3、中国民俗文化旅游节日对比与研究--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与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为例4、中国民俗文化的产业化生存--以霹雳布袋戏为例5、中国民俗文化对新时期油画创作的影响6、中国民俗文化与当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7、中国民俗文化在油画创作中的表现8、探究中国民俗文化对新时期油画创作的影响9、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翻译初探10、目的论视角下饮食民俗文本的翻译——以《中国民俗文化》的英译为例11、中国民俗文化对新时期油画创作的影响研究12、试论叙事视阈下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13、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词语的英译研究14、论《京华烟云》中的中国民俗文化15、选修教材《中国民俗文化》分析与教学实践研究16、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播与推广研究17、《中国民俗文化专题》课程的教学思考18、浅析中国民俗文化的翻译归化异化策略——以林语堂《京华烟云》为例19、《中国民俗文化》课有效教学的案例分析研究--以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老挝留学生班的《春节》一课为例20、职业院校《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以郑州旅游职业学院为例。
布依族论文选题参考论文题目
布依族论文选题参考论文题目第一篇:布依族论文选题参考论文题目布依族论文选题参考论文题目整理发布:论文动力布依族欢度“牛王节”中和素朴:布依族在生活中演绎的审美意识关键词:生活,演绎,布依族只要群众安心过年,我累多少也值记马铃布依族苗族乡纪委书记杨云同志在“抗凝冻、保民生”工作中的先进事迹关键词:安心,过年,纪委书记,布依族,苗族庆祝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建州50周年关键词:周年,布依族,自治州,苗族 4黔西南州布依族双语教学发展现状的思考关键词:双语,黔西南州,布依族,教学黔西南布依族文化审美心理现象探析黔西南布依族文化心理的发展与变迁关键词:心理,布依族,黔西南黔西南布依族“浪哨”音乐文化之比较研究关键词:音乐,布依族,黔西南民族地区普通话学习中的声调问题分析及对策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例关键词:普通话,民族,布依族,贵州省,自治州罗平布依族的迎客敬酒歌关键词:布依族,罗平论布依族情歌中的女性形象关键词:女性,布依族,情歌 10论布依族母性崇拜的原始文化遗存关键词:布依族 11论布依族民歌的社会功能和传承困境关键词:布依族论布依族妇女婚姻状况的变化及其原因关键词:婚姻,原因,布依族 13解读布依族禁忌关键词:禁忌,布依族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党政负责人状况调查关键词:调查,布依族,贵州省,负责人,自治县贵州六枝布依族丧葬仪式的象征意义分析关键词:丧葬,仪式,布依族,象征意义,贵州 16充满生机活力的热土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发展纪实关键词:布依族,黔西南,自治州,苗族城镇化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基于黔西南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田野调查与美学思考关键词:民族,布依族,黔西南,美学参与式性别分析在少数民族妇女能力建设项目中的应用以贵州省贞丰县布依族妇女能力建设项目为例关键词:建设项目,少数民族,布依族,贵州省布依族原始宗教信仰文化心理的发展变迁过程分析关键词:心理,布依族,信仰 20布依族原始宗教信仰及其哲学思想的产生关键词:布依族,信仰,哲学 21布依族审美心理的形成探析关键词:心理,布依族 22布依族民间验方录(四)关键词:布依族,民间 23布依族民间验方录(二)关键词:布依族,民间布依族高中生感觉暗示性及人格特质研究关键词:高中生,布依族 25布依族妇女婚姻状况改变的意义关键词:婚姻,布依族 26布依族妇女的婚恋观关键词:婚恋,布依族 27布依族的把式舞关键词:布依族布依族传统体育在农村中小学开展的现状与对策以贵州省兴仁县农村中小学为例关键词:农村,传统,布依族,贵州省,兴仁县布依族传统道德思想对其村寨发展的影响关键词:传统,布依族,影响第二篇:论文选题题目中文系2009级语文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备选题目一览表中国古代文学1.《山海经》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2.中西神话比较研究3.《诗经》及其作品研究4.《左传》及其作品研究5.《左传》《国语》比较研究6.《国语》成书探源7.试论《战国策》的时代特色 8.楚辞与屈原研究9.《诗经》与《楚辞》比较研究10.孔子作《春秋》考论11.《孟子》探微 12.庄、老比较研究 13.《庄子》新探14.《史记》及其作品研究 15.《史》《汉》比较论 16.《汉乐府》新探17.试论《古诗十九首》在比兴手法上的创新18.从元代水浒戏到《水浒传》看李逵形象的演变19.《西厢记》崔莺莺与《墙头马上》李千金形象比较20.论《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21.论《西游记》中的妖魔 22.孙悟空形象之我见23.谈《红楼梦》人物塑造的衬托手法24.杜丽娘·林黛玉·陈芸:明清文学中三个女性形象比较25.从晚明社会思潮看《灌园叟晚逢仙女》的思想内蕴26.论张养浩的散曲创作27.论《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28.蒲松龄的鬼怪情结29.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及其体现出的时代精神30.论关汉卿杂剧中的妓女形象31.杜甫诗歌的“诗史”性及其特色32.白居易讽谕诗的价值及的特色 33.苏轼及苏门弟子的词之创作论 34.《水浒传》传奇性之我见 35.晚唐五代词风格论36.南宋辛派词人的创作及得失论 37.《桃花扇》人物论38.试比较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薛蟠人物形象异同39.试论《红楼梦》中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个人情绪40.试分析《红楼梦》中人物对话时所伴随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深入功能 41.试分析《水浒传》中林冲形象的典型性42.试分析《水浒传》中三个英雄女性与三个反面女性在写法上的异同 43.试分析《水浒传》中宋江与李逵的关系及宋江毒杀李逵的悲剧特色 44.试论《三国演义》中人才与死亡观的冲突45.试分析《三国演义》中作者塑造诸葛亮形象所用的创作手法46.试分析《三国演义》中关羽性格悲剧及其对蜀汉形势之影响47.试论“异质同构”现象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人物塑造的典型性 48.比较分析唐传奇、宋话本、元杂剧相同题材中女性形象之不同点 49.试分析《西厢记》中崔莺莺性格中的矛盾冲突及其必然性 50.试论关汉卿戏曲中女性形象的类型化51.试分析元散曲创作与元杂剧创作在语言上的异同52.试论元杂剧(关汉卿)的悲剧意识53.试比较分析《西厢记》中崔张爱情与《牡丹亭》中杜柳爱情之异同 54.试论汤显祖传奇创作中“生”角的类型化现象55.试论《长生殿》中背景描写对人物心理刻画的补充效果56.试分析洪升创作《桃花扇》时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手法57.试比较分析元杂剧与明清传奇创作中人物道白的特点58.论清代小说中的“侠义”形象59.论李贽“童心说”对明清小说创作的影响60.才学小说的生成意识及文化意义61.也谈公安派(唐宋派、桐城派)文学主张的得与失 62.三言二拍作品研究(可选择单篇)63.《镜花缘》思想、艺术问题研究 64.乡邦文学家(作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1.鲁迅小说主题研究2.鲁迅小说的“黑暗意识”3.鲁迅小说的“人间苦”4.鲁迅小说里的知识者与梦5.鲁迅小说里的还乡6.鲁迅的叙事艺术(小说、散文、杂文各选一种或一个角度)7.作为现代知识者鲁迅的独立人格研究8.鲁迅的历史想象与现实建构——鲁迅思想主题、方法的来源之一9.黑暗的阴影:鲁迅历史记忆和现实体验的特点10.从《伤逝》看“五四”启蒙与个人幸福11.知识者的心灵栖居——读《在酒楼上》12.《朝花夕拾》研究(话题、问题自定)13.《两地书》研究(话题、问题自定)14.鲁迅日记研究(话题、问题自定)15.鲁迅书信研究(话题、问题自定)16.对《女神》评论的研究(可缩小范围,如对闻一多《女神》的评论研究)17.自我的悖论——《女神》中“自我”的叙事18.郭沫若早期诗剧与少年中国的乌托邦激情 19.郭沫若历史剧的想象与抗战的现实建构20.艺术与革命——作为诗人与政治活动家的郭沫若多重人格建构 21.茅盾小说的身体叙事22.《霜叶红似二月花》的叙事规范23.《子夜》的意识形态叙事研究 24.茅盾的“作家”论研究: 25.茅盾“作家论”的写作研究26.茅盾“作家论”写作模式与建国后文艺评论写作的关系研究27.茅盾的书评与鲁迅的书评写作比较研究28.茅盾“作家论”与沈从文“作家论”比较研究29.茅盾的书评与胡风书评写作的比较研究30.茅盾的作家作品评论与李健吾作家作品评论的比较研究31.青年批评家与文艺领导——“身份”对茅盾文学批评写作的规约 32.郁达夫小说对“力比多”的处理33.现代诗的歧途——胡适《尝试集》《谈新诗》对现代诗歌的影响34.《家》的写作模式与接受心理的互动——作为畅销书的巴金《家》研究35.信仰、献身、革命——巴金《爱情三部曲》的无政府主义激情36.从《憩园》看巴金对“家”文化态度的变化37.从“否定”到“调整”—--从《家》到《憩园》的转变看巴金对“家”文化的调整 38.老舍《二马》中的中西文化参差和对照 39.北京人眼中的伦敦人与伦敦人眼中的北京人——老舍《二马》中的文化参差和对照40.《骆驼祥子》隐喻的世界图景和人性模式41.民族战争的坚守与超越——老舍《四世同堂》对战争的两层理解 42.《断魂枪》《老字号》对传统文化式微的惋惜43.湘西地方民俗在沈从文小说中的审美功能和文化喻指44.沈从文的文学批评与自身创作的关系研究45.沈从文小说中的精神分析学——以《八骏图》为例46.沈从文桃花源记的“常”与“变”——从《边城》到《长河》47.桃花源里的“常“与”变”——从《边城》到《长河》48.《从文自传》研究49.《湘西》《湘西散记》研究 50.沈从文早期小说研究 51.沈从文文体建构研究52.压抑的代价:女人变魔鬼——《金锁记》的精神分析53.“真心”崩溃:母亲变“魔鬼”——对《金锁记》中七巧对待儿女方式的心理探析54.“倾城”原来为“真心”——《倾城之恋》的创作心理动因探析 55.张爱玲《流言》研究56.《围城》的结构、隐喻隐含的世界图式和人的宿命57.“再别康桥”:徐志摩对西方学院文化的诗意建构58.藏克家《老马》形象蕴含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哲学意味59.曹禺对巴金《家》戏剧改编的心理动因60.土改小说的模式——以《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例61.鲁艺学生的文艺批评——以贾芝、金灿然等对何其芳的批评为例62.英雄是怎样被塑造的——论当代文学体制对英雄形象塑造的规范和引导 63.两个“小林”的故事:——对于《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与《一地鸡毛》的两种文化生态考察64.对于新中国“诞生”的文学考察——以《红岩》为中心65.“英雄”是怎样诞生的——对于雷锋故事的考察66.“红色传奇”:1950-1970年代小说中的英雄67.“红色传奇”:1950-1970年代小说、电影、歌曲中的爱情叙事68.“红色传奇”:1950-1970年代招贴画中的政治叙事69.“红色传奇”:1950-1970年代小说、电影、歌曲中的少年儿童叙事(成长无烦恼:1950-1970年代小说、电影、歌曲中的少年儿童叙事)70.“红色传奇”:1950-1970年代小说、电影中的家庭关系71.阶级斗争:1950-1970年代小说对现实的想象 72.真实与虚构——王安忆《小鲍庄》的历史叙事73.“大雁塔”与“黄河”的祛魅——韩东等后朦胧诗人反英雄主义书写74.作为消费阅读的网络文学研究75.作为消费阅读的网络小说研究 76.作为消费阅读的网络诗歌研究77.网络视频的文学史记忆和方法研究78.网络视屏的历史记忆和方法研究 79.博物馆里的“政治”——对博物馆内容、形式陈列的考察(落实到具体博物馆)80.主题公园里的文学想象(落实到具体主题公园)81.中学生的文学想象来源研究——建国后语文课本中的文学陈述82.建国后中学课本中的历史叙事83.“成长小说”与五、六十年代长篇小说创作84.“诗化散文”与政治话语85.“英雄”的成长路径——建国至“文革”文学中的英雄形象塑造 86.寻根者的文化纠结87.当下战争题材小说的审美取向 88.《白鹿原》与新历史主义89.“爱情”因何消亡——建国至“文革”小说中爱情描写性质研究90.私语空间——陈染小说与女性主义91.“朦胧诗”中的死亡主题 92.杨炼诗歌中的大海意象 93.第三代诗歌中的戏仿和反讽94.草原和雪域——海子和昌耀诗歌的抒情背景 95.柏桦、张枣诗歌中的古老中国96.欧阳江河诗歌中的时间观念97.西川诗歌中的神秘主义倾向 98.于坚诗歌中的日常生活叙事99.俄罗斯“白银时代”诗歌对于多多、王家新的创作影响100.中国当代诗歌中的江南——以杨键、庞培、潘维为例101.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102.“朦胧诗”及诗人研究 103.杨朔的散文研究104.60年代与90年代长篇小说的比较研究105.对90年代小说“个人化”的研究106.论90年代大陆文坛的“通俗文学热” 107.略论90年代中国文学的得失108.汪曾祺小说研究109.张贤亮小说研究110.刘震云小说研究 111.王安忆作品研究 112.池莉小说研究 113.余华小说研究 114.莫言小说研究115.海岩小说的叙事模式 116.《马桥词典》研究117.论新历史主义对于新历史小说的主要影响118.论马原小说创作的叙事特征119.论八九十年代女性文学崛起的缘由120.论中国大陆八九十年代散文创作的成就与不足台港文学1.探析白先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2.论白先勇小说中的悲剧意识3.论白先勇小说的创作特色4.佛、道思想对金庸武侠小说创作的影响5.金庸小说中的儒家文化与侠义精神6.金庸笔下“侠”的形象7.探析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女性形象8.琼瑶、亦舒、李碧华言情小说比较9.从琼瑶、亦舒的言情小说看台港女子的爱情观10.台湾诗人的乡愁——浅析纪弦、余光中的“乡愁”诗外国文学1.论哈代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流变2.于连与拉斯蒂涅形象比较研究3.从《喧哗与骚动》看意识流小说的创作特征4.论卡夫卡笔下的变形人物5.论托尔斯泰的创作思想(兼与陀斯妥耶夫斯基比较)6.论象征主义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7.论果戈理笔下的“小人物”(兼与鲁迅小说比较)8.拜伦与普希金比较研究 9.论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形象10.论《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11.评《简爱》的爱情主题12.《呼啸山庄》主题研究 13.浅析中西创世神话的异同点14.试析古希腊文学蕴涵的人本意识15.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的“复调”艺术16.理性与信仰的矛盾: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体现的“惩罚观”17.论托尔斯泰人道主义精神中的空想成份和宗教色彩18.浅析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描写艺术 19.试析现代派文学体现的“丑”与“审丑”取向 20.浅论《荷马史诗》的战争观和妇女观21.比较古希腊文学与古罗马文学在审美倾向上的异同22.试析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到“新人”的转变 23.论现代派文学的反英雄色彩24.试论《神曲》中两希文化的对立与融合25.浅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地位和影响26.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试论《堂吉诃德》 27.试论《堂吉诃德》与中世纪骑士文学的关系28.浅析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丑角形象29.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30.《麦克白》与《俄狄浦斯王》的命运观比较研究31.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的形象比较研究32.试论莫里哀喜剧人物的类型化特征33.“浮士德精神”的现代阐释 34.浅论《浮士德》的艺术特色35.“拜伦式英雄”的现代阐释36.论普希金创作的民族性与独创性37.试析俄国文学中的“小人物”形象38.从《叶甫盖尼·奥涅金》看俄国文学“多余人”的精神失落39.浅谈《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婚姻意识 40.《等待戈多》的荒诞性与真实性语文教学论1.当代诠释学观照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2.感悟式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尝试3.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语文教学模式研究4.论语文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5.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6.语文整体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7.元认知与语文写作教学8.中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研究9.对语文教学中的网络写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0.苏教版与人教版中学(小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 11.新课程语文教学评价方式探究12.论语文教学个性化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13.中学生古诗文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14.“对话”理念指导下的新课程阅读教学研究15.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16.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7.诗歌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策略研究18.小学语文中口语交际教学与以往听说训练的比较研究19.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新探20.语文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策略研究21.新课程中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优化探索 22.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调查分析及改进措施 23.以发展思维为前提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文学概论1.当代商业社会中文学消费问题的思考2.文化研究对文学研究的挑战3.“语不惊人死不休”——试论形式探求的积极意义4.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理论的反思 5.谈福斯特“扁”和“圆‘的人物6.“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试论文艺创作中的主体与客体7.从创作过程看形象思维的作用8.从人性看文学的“共同美” 9.文学的民族性与文学的世界性 10.母题的文化心理蕴涵现代汉语1.论《汉语拼音方案》中的音位学原理2.报刊图书中的汉语拼音应用考察 3.家乡话的声母辨正 4.家乡话的韵母辨正 5.家乡话的声调辨正 6.家乡话的入声辨正7.家乡方言和周围方言基本词的对比研究8.城市普通话使用状况调查 9.现代形声字的表音问题 10.现代形声字的表义问题 11.汉字部件分析中的一些问题12.某一特定范围汉字使用情况调查如:大学生(或大学教师)的规范用字,城市社会用字…… 13.论合成词构成方式的辨别方法 14.论现代汉语的特殊构词方式15.词和短语划分中的两难情况考察 16.论等义词的运用与规范17.《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中的一些问题 18.现代汉语某一方面新词语的用法调查如:教育类,经济类,科技类等19.现代汉语字母式借词的使用和规范20.词性判定中的疑难现象分析21.多义性与兼类词的构成22.某个副词的语义语用功能 23.近义词语的辨异比较分析如:正—在—正在,每—各,一切—所有—任何…… 24.形容词词语作谓语(或作状语)的考察25.某种特殊句式的形式特点和表义特点如:无定主语句,周遍主语句,“他打球打得很好”…… 26.某种分析方法的规则及运用问题如:替换法,扩展法,层次分析法…… 27.某种语法成分的语义指向分析如:补语,谓词性宾语……28.某种格式中的关键词的语义特征分析如:双宾句中的动词,存现句中的动词…… 29.某种句子语气类型的构成和表达特点30.某方言中一种特殊语法现象的考察31.某国家留学生的语法偏误分析 32.某种对话类型的语法特点如:教师与学生,医生和病人,警察与犯人…… 33.误解现象与话语交际原则? 34.人称代词活用现象的语用学分析35.某一同义表达形式的修辞语用分析如:“爱人”及其同类语,“死”及其同类语,某产品(商品)广告语(或说明语)比较……36.多语家庭的语言生活调查? 37.xx方言土语与地方文化38.现代汉语xx方言熟语的文化特色或修辞特色(与外国成语或谚语比较)39.某方言的禁忌语与吉利语研究 40.报刊中的语言失误分析41.某作家(或作品)的语言风格研究 42.论熟语词43.论某类词的修辞作用(如代词,量词等)44.各种语法图解的比较研究45.书评(评论某一语言学著作或某一语言学家的系列论著)46.近年来出现的某些新词及其发展研究47.论全句的修饰语48.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49.确定语法病句的标准和修改病句的原则50.词类的虚实标准和系统性 51.词的兼类和活用52.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区别53.实词的重叠形式及其用法54.存现句的结构和用途55.非主谓句在文章中的使用情况 56.句子分类的不同角度和句型古代汉语1.《诗经》用韵的几个特点 2.《楚辞》用韵的几个特点3.《战国策·赵策》与《史记》相关部分语法比较研究4.各家对《广韵》反切上字分类述评5.从《广韵》到《中原音韵》看汉语声母系统的变化6.《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通假述评 7.“六书”说的适用范围 8.“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9.“三书说”述评 10.试论词的言语义11.今文《尚书·商书》与《<史记》相关部分词汇比较研究12.略论《说文解字》中的声训13.王念孙对语源学的贡献14.论词典释义的系统性15.论多义词内部的小系统16.“道”词义引申系统图 17.“于”字用法的历史演变18.古今汉语中“所”字的词性问题19.“是”字句研究20.“被”字句研究21.魏晋南北朝文献中“他”字的新用法文献学1.关于汉字构造学说的综述2.释“×”(单字形音义综考)3.专书虚词研究4.《史记》三家注注音研究 5.《史记》三家注训诂条例6.《汉语大字典》某部引《史记》考校7.今古文经学研究综述8.孔子与六经关系研究综述 9.司马迁生卒年研究综述10.《史记》的成书、流传、亡佚、续补研究综述 11.《列子》真伪研究综述12.中国简帛图书的形制与内容概述 13.乡贤人物考述14.文学名著(著名作家创作)研究综述汉语修辞学1.变式句的句法、修辞功能浅析2.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特点3.某一位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特点(比如鲁迅、张爱玲、贾平凹等)4.论语言中词语的社会文化意义5.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修辞教学6.视点选择在语言表达活动中的作用7.论交际的矛盾与语言表达效果的关系8.外语词语和句式在现代汉语口语或书面语中的作用9.禁忌语和委婉语浅析10.汉语中的同形异义现象(即多义现象)浅析11.汉语中的同义异形现象(即同义现象)浅析12.论汉语语音美的主要表现形式(某某作品的语音修辞特色浅析)13.论比拟、移就的区别14.论婉曲、暗示、象征的区别 15.借代格简析说明:1.上列各题基本为选题方向,仅供参考;各位同学可根据个人兴趣及特长选择,并在有关导师指导下最终确定毕业论文题目。
民俗学硕士毕业论文题目(100个)
民俗学硕士毕业论文题目传播仪式观视域下的商丘火神信仰祭祀仪式研究仪式观视角下浙江民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研究——以义乌迎龙灯为个案洛阳瀍河回族区回族文化变迁及其动因研究文县曹村抵抗旅游同质化的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庆阳花馍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品牌形象设计研究南京市高职院校民俗体育课程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基于新媒体视阈下的民俗艺术传播研究——以“风物”民俗艺术品牌为例春秋战国时期礼俗与基层社会管理研究清末民初晋东南庙会研究从海伦剪纸看当代政策语境中的剪纸发展特点基于供需关系的乡村旅游产品提升策略研究——以青岛市崂山区为例历史文化传承中的村落公共空间保护与活化研究——以泰安市岈山村为例关中传统灯彩的文化艺术传承及创新设计研究南诏铁柱祭祀文化历史流变研究文旅融合视域下贵州岜沙苗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河州花儿的传承与保护河西当代小说的地方性书写研究广东省?江市石岭镇体育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日本民俗仪式中的灵魂观及其影响研究破圈思维在民俗类纪录片中的应用游客与社区居民对传统节庆旅游的感知价值分析——以府城元宵换花节为例村落民俗舞蹈的“非遗化”研究——以山东商河县三帽村鼓子秧歌为个案浚县社火民俗体育文化研究体验式教学法在印尼中级汉语民俗文化课中的应用研究中国传统祈福文化在对泰汉语文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湖湘古镇文化建筑综合体空间感知设计研究海洋民俗与生态资源在海洋油画创作中的应用性研究基于地域文化特性的黎族传统村落景观设计应用研究基于文化转译的西兰卡普图形化界面设计研究精准扶贫视阈下青海省海东市民族地区特色产业扶贫实践研究祁韵士《西陲竹枝词》研究网络神话游戏研究中泰文化差异对泰国小学汉语教学的负迁移作用山西地区以龙祈雨习俗研究西宁回族高氏家族民俗文化研究曹妃甸区“老漂族”家庭角色作用研究甘肃彩绘棺的民俗学分析——以皋兰县白坡村为核心个案乡土语境中的城边村艺术实践——以河北并陉天长镇东关村渔家乐为例“网游打工仔”的民俗志研究山东莱州面花“圣虫”艺术符号研究互联网语境下亚文化青年群体的民俗学考察——以“王者荣耀”玩家为例日常生活视野下的马篮子研究——以安徽涡阳十里庙村为个案随俗而生-杨家埠年画的民俗意蕴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济宁区县级博物馆发展现状研究宴席、人情与村落共同体——四川泸县垣山村的“九大碗”研究洪洞县“大槐树”历史文化旅游品牌的构建研究民俗传播视角下“双十一”的媒体话语建构民间文化对汪曾祺文学创作的影响研究布依族传统节日“六月六”研究黔中屯堡“做会”习俗研究——以天龙屯堡为例桂林林村彩调坐地班调查研究媒介景观视域下侗族大歌传播优化策略研究鲁西南地区端公戏研究民俗视域下家族再生产研究——基于黔中屯堡章庄村金氏家族的田野考察黔中元宵花灯民俗研究——以修文县六广镇花灯为例旅游开发对族群认同的影响研究——以镇山村为例筷箸的传统造型设计发展研究鱼纹饰在陶瓷青花装饰中的应用研究沂蒙民俗文化在陶瓷雕塑创作中的应用研究“麒麟文化”民俗符号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以山东巨野为例川渝竹枝词中的方言词语研究以优秀民俗文化推动乡村治理实践研究——以合江县为例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民俗内容及教学策略研究福州拗九节节庆文化研究及设计创新西安鼓乐非遗保护与区域文旅融合发展研究洛带镇宝胜村客家文化景观活力提升研究山西晋祠庙会中的民间信仰与民俗艺术研究文化基因视域下川甘白马人民族旅游开发研究旅游信息化背景下海南琼中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日常与非日常的双重建构——当代工夫茶民俗研究后藏灶神信仰的历史文化研究——以盆冲罗村为考察中心五指山市黎族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果戈理的乌克兰小说研究俄罗斯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的中国民俗画片收藏研究京津冀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公共空间研究葫芦岛葫芦艺术研究文化体验视角下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研究——以豫北地区水段村为例山东高密泥塑中的艺术元素在童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蒙汉通婚影响下的节日习俗研究——以平泉市蒙和乌苏乡二道营子村为例一根扁担一台戏—江苏卸甲肩担木偶戏的音乐人类学研究中斯面具文化对比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宁安市镜泊镇乡村旅游开发研究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材《北京事情》研究赣南客家文化研学课程开发改进策略研究——以赣州六所小学为例浊漳河流域南源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研究温州龙舟体育赛事品牌培育研究民俗民间体育对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人际互动影响研究——以武威市黄花滩移民社区为例金代磁州窑瓷枕“春水秋山”题材研究安多藏区诞生仪式研究移民社区民俗体育文化研究——以三峡库区鄂渝工程搬迁安置点为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以舟曲多地舞为例从传统到当下:乡村走亲戚习俗研究——以豫东刘庄为个案花腰彝族民俗数学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探究南陵峨岭武功狮子舞的口述史研究民俗视角下的对泰节庆文化教学设计。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论文选题参考1、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哈萨克语言文学)2、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锡伯语言文学)3、伊犁师范学院自治区级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哈萨克语言文学)简介4、特色学科地缘优势打造品牌广西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简介5、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满语)学科学术带头人6、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满语)学科7、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少数民族少数语言文学(满语)学科8、三峡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9、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自治区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哈萨克语言文学)简介10、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语言与表述问题11、“中国社会转型与多民族语言文学发展关系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召开12、“双语”教学背景下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中国文学系列作品选》课程探究13、第二课堂活动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中的实施探讨——以新疆某高校汉语言专业少数民族本科生教学为例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论文题目大全21、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哈萨克语言文学)22、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锡伯语言文学)23、伊犁师范学院自治区级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哈萨克语言文学)简介24、特色学科地缘优势打造品牌广西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简介25、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满语)学科学术带头人26、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满语)学科27、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少数民族少数语言文学(满语)学科28、三峡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29、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自治区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哈萨克语言文学)简介30、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语言与表述问题31、“中国社会转型与多民族语言文学发展关系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召开32、“双语”教学背景下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中国文学系列作品选》课程探究33、第二课堂活动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中的实施探讨——以新疆某高校汉语言专业少数民族本科生教学为例三、热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21、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哈萨克语言文学)22、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锡伯语言文学)23、伊犁师范学院自治区级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哈萨克语言文学)简介24、特色学科地缘优势打造品牌广西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简介25、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满语)学科学术带头人26、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满语)学科27、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少数民族少数语言文学(满语)学科28、三峡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29、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自治区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哈萨克语言文学)简介30、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语言与表述问题31、“中国社会转型与多民族语言文学发展关系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召开32、“双语”教学背景下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中国文学系列作品选》课程探究33、第二课堂活动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中的实施探讨——以新疆某高校汉语言专业少数民族本科生教学为例四、关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群建设与发展——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2、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3、腾飞中的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4、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5、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召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博士点建设座谈会6、大理学院重点建设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简介7、发挥综合优势创办一流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简介8、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纵览9、1: 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10、辛勤耕耘,莘莘学子建伟业——云南民族大学开设中国少数民族(佤族)语言文学专业25年11、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12、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建设蒸蒸日上13、广西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简介14、暨南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点15、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16、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满语)硕士学位点简介17、广西高校重点学科:广西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简介18、内蒙古民族大学硕士学位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19、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文化与边疆史地创新基地简介20、三峡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点简介五、比较好写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论文题目21、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哈萨克语言文学)22、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锡伯语言文学)23、伊犁师范学院自治区级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哈萨克语言文学)简介24、特色学科地缘优势打造品牌广西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简介25、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满语)学科学术带头人26、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满语)学科27、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少数民族少数语言文学(满语)学科28、三峡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29、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自治区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哈萨克语言文学)简介30、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语言与表述问题31、“中国社会转型与多民族语言文学发展关系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召开32、“双语”教学背景下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中国文学系列作品选》课程探究33、第二课堂活动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中的实施探讨——以新疆某高校汉语言专业少数民族本科生教学为例。
农学论文题目(精选105个最新)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提高,给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下面是搜索整理的农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阅读。
农学论文题目一:[1]科技社团信息化发展策略及政策建议——以中国农学会信息化建设为例[2]氮肥种类及用量对旱地玉米肥料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3]秸秆深埋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和氮吸收利用的影响[4]腐植酸增效复混肥对玉米产量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5]不同水肥管理措施对寒地水稻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6]不同施肥处理对黄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7]两种产量水平下减量施氮对杂交中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8]氮钾和有机肥在生姜上的肥效研究[9]CORESTA 2019年农学&植病学组联席会议关注可持续发展、植保、低烟碱烟草等主题[10]盆栽蓝莓[11]《齐民要术》农学思想与现代农业发展[12]长期施肥对山东潮土磷盈亏及农学阈值的影响[13]氮肥施用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14]减量施肥条件下生物炭与耕作方式对玉米氮吸收及产量的影响[15]猪场肥水施用对玉米-小麦农田氨排放、氮素利用与表观平衡的影响[16]不同肥料对土壤物理特性和棉花产量的影响[17]河北省夏玉米施肥效果与肥料利用率现状[18]徐巡军,葛仁山,李晓,郭春雷,胡波.锌肥种类对太湖地区水稻生长和稻米品质的影响[J].化肥工业,2019,46(04):54-60.[19]吉林省玉米施钾增产效应及区域差异[20]绿色生态下思政教育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评《近现代农业思想史——从工业革命到21世纪》[21]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棉花科技发展做出新贡献——在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成立40周年回顾大会上的讲话[22]农业专家系列介绍:油菜遗传育种及特色油料作物专家魏忠芬[23]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旱地小麦水氮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24]黄淮稻区水稻品种氮肥利用效率比较分析[25]动物科学新生学业上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26]砂质中低产田不同氮处理对开麦22产量的影响[27]小麦—玉米周年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28]新疆棉花全产业链适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研究[29]论罗振玉在近代中国农业科技知识传播中的历史贡献[30]巴西:农药处方不能随意开[31]腐殖酸肥料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32]配方施肥对夏花生肥料效应参数的影响分析[33]“玉米养分专家系统”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应用效果评价[34]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茄果类蔬菜育种专家——陈胜萍[35]小麦测土配方施肥应用效果评价农学论文题目二:[36]基于Meta分析中国水稻产量对施肥的响应特征[37]活性腐植酸复合肥对甘薯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38]农学类视域下校企实践教育基地共建机制研究与实践[39]施氮量和土壤灭菌对根结线虫侵染番茄根系的影响[40]布依族传统农业害虫防治方法及其生态智慧[41]中国农业科学院特种动物营养与饲养科技创新团队[42]内蒙古马铃薯施肥效应特征参数与施肥推荐[43]基于文献计量的巢湖农业面源污染概况分析[44]施氮量对北疆滴灌春小麦-青贮玉米氮素利用率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45]氮磷钾配比对潮土区高产夏播花生产量、养分吸收和经济效益的影响[46]河北省冬小麦施肥效果与肥料利用率现状[47]嫁接冬瓜和自根冬瓜氮肥肥效研究[48]一次性施肥技术对水稻-油菜轮作系统氮素淋失特征及经济效益的影响[49]肥料运筹对水稻南粳9108生长及产量的影响[50]基于农学效应的福建省水稻氮磷钾施肥限量标准[51]基于HJ-CCD遥感数据和DK-SVR算法的小麦生物量估算研究[52]杨梅大枝修剪树冠显著提高产量和品质[53]遥感光谱技术在农作物估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54]不同水稻专用新型肥料减肥增效对比研究[55]棉花专用缓控释肥和叶面水溶肥应用效果[56]我国马铃薯产量和化肥利用率区域特征研究[57]“杂交水稻高活力种子生产技术”通过成果评价[58]品种演替和土壤肥力对小麦产量和磷生理效率的影响[59]有机无机钾肥配施对甜玉米产量、品质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60]配施有机无机肥可提高柑桔产量及品质[61]基于长期施肥下潮土磷素演变及农学阈值的研究[62]直播水稻不同品种氮、磷吸收利用特性和产量的差异试验小结[63]不同施氮处理下滴灌甜菜冠层的高光谱响应[64]沃生钙在柑桔上应用的肥效试验[65]炭基肥对植烟黄壤性状和烤烟养分积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66]施钾量对紫甘薯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67]氮磷钾肥配施对全膜覆盖马铃薯肥料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68]两系杂交早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69]氮肥和密度对高粱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70]不同炭化温度和时间下牛粪生物炭理化特性分析与评价农学论文题目三:[71]低纬高原丘陵红壤地区水稻肥料效应研究初探[72]新型肥料对棉花产量及土壤物化性质的影响[73]前茬冬作马铃薯的早稻氮肥合理调控初步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2018,45(08):81-85.[74]“稻田绿肥轻简高效生产利用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通过成果鉴定[75]纳米碳增效肥在马铃薯上的应用[76]紫云英翻压条件下氮肥运筹对双季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77]黄土旱塬黑垆土长期肥料试验土壤磷素和磷肥效率的演变特征[78]栽培措施对弱筋小麦品种扬麦20产量、品质和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79]有机蔬菜种植体系中水肥配置的农学及环境效应研究[80]甘蓝肥效试验与施肥指标体系建立[81]长葛市潮土区小麦氮肥最佳施用量初探[82]有机废物好氧发酵腐殖质形成机理及农学效应研究进展[83]施用不同有机肥对马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84]缓释肥对冬小麦产量和肥料农学利用率的影响[85]长期不同施肥对甘蔗产量稳定性、肥料贡献率及养分流失的影响[86]红壤稻田上氢醌施用下的节氮效应研究[87]不同控释肥对冬小麦产量和肥料农学效率的影响[88]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春玉米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89]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小麦推荐施肥方法分析[90]减氮条件下不同施肥措施对双季稻产量和N肥利用的影响[91]减量分施钾肥对旱地马铃薯产量和钾肥利用率的影响[92]有机无机配施对滨海盐渍化土壤磷含量及水稻生长、产量的影响[93]玉米应用缓控释肥料田间肥效试验研究[94]不同氮素形态及配比对天门冬生长和品质的影响[95]华北冬小麦-夏玉米系统有机态氮替代的产量及肥料效应[96]施磷量对低磷灌区冬小麦产量、经济效益和农学效率的影响[97]玉米肥料利用率试验总结[98]不同种植模式下施肥对马铃薯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99]马铃薯应用包膜尿素田间肥效试验研究[100]马铃薯微型薯与商品薯生产的水氮利用效率比较[101]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化肥增产效应与肥料利用效率[102]肥料增效剂对白菜农学效应的影响探究[103]水肥一体化对新疆膜下滴灌水稻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104]施氮水平对高产夏玉米氮磷钾积累和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105]不同氮肥用量与施肥时期对冷浸田单季稻生长及农学效率的影响以上就是关于农学论文题目的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少数民族史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国少数民族史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国少数民族史论文选题参考1、必须认真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历史——答友人书2、内蒙古民族大学硕士学位点——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科3、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与戏剧艺术遗产保护及研究述略4、“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与历史学多学科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概述5、中国少数民族史论文资料索引6、“中国少数民族史綱要”藏族部份7、[高荷红]2008年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年鉴8、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与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认同(专题讨论)3.辽、金、元的经史翻译与历史认同思想9、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与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认同(专题讨论)4.清代设馆修纂少数民族史与“中外一家”民族观的宣扬10、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的产生与初步发展11、试论中国少数民族史学12、近百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理论研究13、近百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理论研究14、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研究15、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献沿革述略16、《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史学价值研究17、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研究的新成果18、宋以前的中国少数民族史学19、辞书中的精品──《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大辞典》20、《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大辞典》面世二、中国少数民族史论文题目大全1、著名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家——周伟洲教授2、略谈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史料范围3、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故事4、一幅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历史画卷——《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故事》评介5、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上)6、中国少数民族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及其昭示7、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8、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9、《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10、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11、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12、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历史进程综述13、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14、中国少数民族酿酒史料15、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叙事结构比较16、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意识史纲17、论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18、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首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综述19、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类型及文化生态20、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丛书——天文历法卷三、热门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图典2、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评白润生教授《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3、中国少数民族道德史4、对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料编辑的思考5、《中国少数民族诗歌史》绪论6、《中国少数民族诗歌史》绪论7、中国少数民族诗歌史8、历史民族志对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启示9、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学研究——评白润生《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10、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的逻辑起点与学理价值——以壮民族早期发展史为例11、十年来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综述12、少数民族档案史在中国档案史中的地位问题13、追寻民族法制之旅重塑中华法系之魂——《中国少数民族法制通史》(多卷本)出版首发暨研讨会综述14、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全景记录——读《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 (上下册)15、西部开发视野下的民族科技史研究--第六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研讨会综述16、中国少数民族档案史研究三题17、中学历史教材增加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的构想18、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丛书19、建国初期中国分类指导少数民族地区改革略论——以云南为个案的历史考察20、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人口的边缘化──少数民族贫困的历史透视四、关于中国少数民族史毕业论文题目1、创立和发展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新闻传播学2、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例3、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4、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三十年5、中国少数民族史研究的近况与前景6、关于中国少数民族史起点的若干思考7、中国少数民族简史8、浅谈《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修订本的新意与不足9、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志10、《中国少数民族史》课程教学方法探讨11、察古知今,泽被后世--评中国少数民族史的最新力著《中国彝族通史》12、中国少数民族史话13、关于中国少数民族史的几个问题——《中国少数民族史》绪论14、论如何看待中国少数民族历史15、“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与历史学多学科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综述16、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的搜集整理与出版17、论高等院校历史学专业学生学习中国少数民族史学史的意义18、新的领域和新的进展——“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与历史学多学科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综述19、关于中国少数民族史起点的若干思考20、浅谈《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新意与不足五、比较好写的中国少数民族史论文题目1、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发展史(精)2、中国少数民族走向儒学认同的历史考析3、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 先秦卷4、民族史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评《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5、1977—1987年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的进展6、少数民族科技史与传统工艺研究的联合与互动——第八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会议暨首届中国传统手工艺论坛综述7、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草原生态保护思想的历史变迁及对现代草地保护的影响分析8、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发展史9、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简史10、中国少数民族革命运动史11、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2、关于创立“中国少数民族档案史”的构想13、独辟蹊径厚积薄发——读白润生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14、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的历史与未来——访著名民族语言学家戴庆厦教授15、《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出版16、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舞蹈的历史与文化17、第11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学术研讨会暨第4届传统工艺论坛综述18、少数民族教育史:中国教育史研究不应忽视的学术领域19、《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发展史》再版前言20、弘扬民族科技,促进西部开发--第五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研讨会综述。
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最新马克思主义类论文】
摘要文化变迁是文化人类学最富时代感的研究课题。
我国民族学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把研究的重点从过去的社会形态理论转向了各个民族具体的文化现象和现代化进程,涌现出了一批有关民族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应用性成果,但有关布依族社会文化发展变迁的研究成果还比较稀少,缺乏较深入的调查和理论研究。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布依族人口菊2971460人,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居第十位,是少数民族中较大的民族。
布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世代居住在贵州红水河、南北盘江沿岸,是贵州的原住民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世代传承的民族文化。
社会的发展和制度的变革,改革开放的深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至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使得原本封闭落后的布依族社会与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也在发生着显在或隐性的变迁,对这些文化变迁事项的描述和变迁深层原因的挖掘,以及对变迁所带来的对布依族社会文化产生的影响的分析探讨,成为当今布依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在对布依族聚居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以文化人类学关于变迁的研究成果及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民族学等相关理论为理论依据,运用主位和客位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变迁现象进行历时性的纵向梳理,并在共时性的背景下进行适当的比较研究。
试图总结出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的过程和特点,并反思其得失及何以得失,以期能对布依族文化在垒球化背景下的发展和现代化起到理论L的指导作用,荠期望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范式能对研究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提供参考。
本论义共分为八章:绪论部分阐明了本论文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介绍了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及最新动态,及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的主要思路。
第一章在系统地介绍国内外关于文化变迁的理论的基础上,对变迁理论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介绍了本文拟采用的文化变迁理论。
关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好题目
关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好题目民族文化论文选题[1]民族文化融合视域下的全辽诗研究[2]乡村振兴战略下连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3]俄汉语中вода/水观念的民族文化定型对比研究[4]中国学派动画中民族文化元素运用的分析[5]舞蹈代表作与国家和民族文化形象的建立[6]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内容生产研究[7]微信公众号“蒙古圈”对蒙古族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播研究[8]中国普米人“族别识异”视域下电影《戎肯》的民族文化呈现和文化认同研究[9]蒙古民族文化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10]旅游影响下的广西程阳八寨民族文化变迁与保护研究[11]基于民族文化下历史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12]舒毕思潮与伊朗民族文化身份的重塑[13]基于BSC-OKR的H市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艺术活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研究[14]鄂伦春民族文化元素与大众健身操融合研究[15]基于民族文化传承下青海土族张家村空间格局与景观设施研究[16]文山州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研究[17]民族文化元素在体育艺术项目服饰中的应用与发展研究[18]基于旅游发展的云南特色小镇民族文化应用研究[19]少数民族地区高中思想课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20]基于赫哲族学校的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21]旅游开发视角下的民族文化变迁[22]变迁理论模式下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播研究[23]小学民歌教学的民族文化策略研究[24]民族文化发展视域下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研究[25]数字动画技术对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研究[26]基于环城游憩带视野下的弥勒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研究[27]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廉政建设对民族文化的吸纳研究[28]民族文化特色视角下阿拉坦额莫勒镇规划研究[29]旅游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民族文化保护[30]非遗视阈下民族文化的变迁研究[31]旅游开发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符号运用研究[32]民族文化旅游视野下屏边苗族花山节的发展研究[33]恩施州民族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34]民族文化旅游的“龙脊模式”研究[35]基于旅游IP视角的红河州哈尼族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构建研究[36]民族地区小学民族文化教育研究[37]媒介化语境中的多民族文化共生[38]当代中国民族文化虚无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39]地方民族文化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40]湖北省恩施州“民族文化进校园”政策的实践现状调查及优化策略研究[41]当代蒙古族作家汉文长篇小说民族文化源缘研究(1949-1978)[42]当代蒙古族作家汉文中短篇小说民族文化源缘研究(1949—1978)[43]谭盾《八幅水彩画的回忆》中的民族文化元素及演奏分析[44]多民族文化融合背景下的地域文化景观研究[45]融水民族文化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46]阐释人类学视域下《穆斯林的葬礼》英译本的民族文化翻译研究[47]武陵山区民族文化生态保护价值补偿研究[48]马克思文化观视野下的内蒙古鄂温克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49]南丹县白裤瑶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50]俄汉民族文化中的迷信现象对比研究[51]马克思民族理论视域下民族文化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辩证关系研究[52]农耕的蒙古人[53]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表演中民族文化元素的研究[54]《国家宝藏》的民族文化记忆建构研究[55]传统文化的创新与民族文化的重构[56]广西跨境民族文化旅游合作的驱动机制及对策研究[57]西江苗寨民族文化旅游与居民可持续生计研究[58]海量异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融合研究[59]基于MapReduce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服务推荐研究[60]基于Spark的海量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数据挖掘研究[61]中日服装设计中民族文化元素的应用比较研究[62]城市蒙古族中小学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及政策研究[63]俄语媒体语言中“Бездельник”民族文化认知研究[64]叙述学在哈萨克族民族文化的视觉设计应用[65]由《诗词大会》看电视文艺节目如何传承民族文化[66]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新媒体场景建构分析[67]贵州省“民族文化进校园”政策执行效果研究[68]“美好生活”视域下民族文化教育的反思与改进[69]驯鹿鄂温克民族文化影像传播研究[70]俄罗斯阿尔泰共和国民族文化多样性及保护研究[71]表征、实践与社会建构:民族文化饮食空间的体验建构研究[72]滇藏茶马古道与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空间演化研究[73]民族文化在儿童绘本《赫哲族民间故事》创作中的应用[74]藏族题材纪录片的民族文化呈现研究[75]乡村发展语境下民族文化传承现状[76]精准扶贫视角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研究[77]守住民族文化之根将传统文化融入高师舞蹈教学与实践[78]中国动画民族文化样态与造型艺术研究[79]论以新时代新思想引领民族文化资源开发[80]我国民族文化产品IP化方法探究[81]媒介变迁视域下甘肃省肃南县裕固族民族文化传播研究[82]基于游客感知差异的旅游城镇民族文化保护研究[83]阿拉善左旗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84]云南职业院校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路径研究[85]DN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86]“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民族文化安全问题研究[87]全域旅游视角下彰武县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研究[88]旅游发展对肃南裕固族民族文化变迁的影响研究[89]朝鲜族高中数学教学融入民族文化的策略研究[90]教师对民族文化进校园态度的调查研究[91]文化类著作《厚德载物—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第五章)汉英翻译实践报告[92]当代乌克兰民族文化认同构建研究[93]幼儿园教师挖掘民族文化元素融入课程研究[94]不同民族文化视阈下的舞蹈情感表达研究[95]文化类著作《厚德载物—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第二章)汉英翻译实践报告[96]乌热尔图小说的民族文化书写研究[97]河州型花儿的民族文化融合研究[98]鄂伦春民族文化语言在其文创品牌中的应用研究[99]民族文化差异、跨文化吸收能力对跨国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100]道德记忆、仪式庆典与民族文化认同。
布依族“三月三”节日文化研究的论文
布依族“三月三”节日文化研究的论文布依族“三月三”节日文化研究1 布依族“三月三”的历史渊源布依族是贵州省北盘江地区土著民族,历史上自称“布越”,先秦两汉时期,居于南盘江、红水河沿岸濮族的一支,渐向北盘江流域迁徙,与分布于牂牁江畔百越中的支系“骆越”和“西瓯”人,以及后来从川西北迁徙来的氐羌民族部分支系、从川东迁徙来的賨人、南迁的汉族和别的一些民族长期融合,形成了夜郎国的“濮越”民族,就是自称“濮越”的布依族。
“三月三”,即农历三月初三,是布依族较为普遍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
节日来源与活动内容,随居住地区不同有所区别。
贵州贞丰在布依族过“三月三”举行祭祀山神活动,又叫“过三月虎”。
“三月三”布依语称为“香尚”。
传说古时,在三月初三这天,掌管着农业生产的“山王神”出生了,各种蚊蝇、蝗虫、蚂蚱等害虫也随之而来,使庄稼受灾,人畜患病。
后来,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村寨都要举行“扫寨驱邪”、“祭祀山神”等活动,以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布依族的“三月三”祭山活动,清乾隆年间《南龙志·地理志》就有:“……每年三月三宰牛祭山,各聚分肉,男妇筛酒,食花糯米饭,……三、四两日,各寨不通往来,误者罚之。
”的记载,流传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2 布依族“三月三”节日活动内容扫寨驱邪消灾“扫寨”意为“驱妖魔、保丰收”,“三月三”当日,布依族寨子要进行庄重的“扫寨”仪式,“扫寨”程序是:先请来“补摩”(即摩公),召集“扫寨”队伍,将事先编好的草龙(又称“香火龙”)、龙船(又称“小火龙”)、印好赶鬼符章等物件准备到位。
由“补摩”手执法器带领寨老和身披蓑衣,头戴斗笠,脚穿草鞋的扫寨队伍舞着草龙,鸣锣击鼓,浩浩荡荡地一家一户进行扫寨,摩公念颂祭扫词和驱鬼咒语,打“阴阳卦”测算凶吉;打开房门,将豆粒杂粮五谷向屋里抛撒,意为扫除妖魔鬼怪,最后,在门框上方和畜圈门上各贴一张赶鬼符章。
完毕,集中到寨外三岔路口或河边焚化草龙和龙船,三天之内不许外人进寨,也不许本寨人拿东西进出寨。
课题研究论文:浅谈布依族八音坐唱在黔西南旅游文化中的重要性
159268 旅游管理论文浅谈布依族八音坐唱在黔西南旅游文化中的重要性神奇的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个民族,少数民族成份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
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畲族等16个少数,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各民族历史悠久,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习俗。
每年五彩缤纷的民族节日达1000多个。
贵州少数民族粗犷豪放、热情质朴、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各具特色,贵州各民族人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它那浓郁的民族风情犹如甘醇的美酒令人心醉。
侗家鼓楼和风雨桥、苗族吊脚楼、布依石头寨,精湛的银饰花带、绮丽的挑花蜡染、多彩的民族服装,布依族八音坐唱,侗族大歌等都令人啧啧称赞,它们不仅给贵州各族人民带来了喜悦和欢乐,而且是已成为带动贵州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振兴贵州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鉴于此,本文拟以黔西南布依族八音坐唱为例,初步论述布依族八音坐唱在贵州旅游文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布依族八音的概述布依族“八音坐唱”历史悠久,据专家考证,早在元、明时期,八音就在当地广泛流行。
被人们称之为“声音的活化石”“盘江奇葩”“凡间绝响、天籁之音”“南盘江畔的艺术明珠”等等,因此无论是音乐界还是其他学术界都对其进行不同方向的研究探讨并作出极高的评价。
布依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文艺形式,主要流传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安龙、册亨、望谟一带,其中,兴义市巴结、则戎、下五屯、顶效、坪东、桔山等乡镇尤其兴盛。
“八音坐唱”起源何时,尚无定论,据有关史料记载,清初“整珠江流域以及百色、龙州等地均能见到它的足迹”。
这是一种曲艺性质的民间形式,因其伴奏有八种乐器:竹筒琴、月琴、短笛、芒锣、牛骨(或马骨)胡、小镲、唢呐等,八音因此而得名。
八音演唱时唱腔用布依语,道白用汉语,有小嗓和平嗓之分,由乐队人员分担角色,表现形式有座弹唱和带戏剧性的演弹唱等。
布依族论文选题参考 论文题目
布依族论文选题参考论文题目整理发布:论文动力布依族欢度“牛王节”1 中和素朴:布依族在生活中演绎的审美意识关键词:生活,演绎,布依族2 只要群众安心过年,我累多少也值记马铃布依族苗族乡纪委书记杨云同志在“抗凝冻、保民生”工作中的先进事迹关键词:安心,过年,纪委书记,布依族,苗族3 庆祝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建州50周年关键词:周年,布依族,自治州,苗族4 黔西南州布依族双语教学发展现状的思考关键词:双语,黔西南州,布依族,教学5 黔西南布依族文化审美心理现象探析黔西南布依族文化心理的发展与变迁关键词:心理,布依族,黔西南6 黔西南布依族“浪哨”音乐文化之比较研究关键词:音乐,布依族,黔西南7 民族地区普通话学习中的声调问题分析及对策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例关键词:普通话,民族,布依族,贵州省,自治州8 罗平布依族的迎客敬酒歌关键词:布依族,罗平9 论布依族情歌中的女性形象关键词:女性,布依族,情歌10 论布依族母性崇拜的原始文化遗存关键词:布依族11 论布依族民歌的社会功能和传承困境关键词:布依族12 论布依族妇女婚姻状况的变化及其原因关键词:婚姻,原因,布依族13 解读布依族禁忌关键词:禁忌,布依族14 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党政负责人状况调查关键词:调查,布依族,贵州省,负责人,自治县15 贵州六枝布依族丧葬仪式的象征意义分析关键词:丧葬,仪式,布依族,象征意义,贵州16 充满生机活力的热土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发展纪实关键词:布依族,黔西南,自治州,苗族17 城镇化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基于黔西南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田野调查与美学思考关键词:民族,布依族,黔西南,美学18 参与式性别分析在少数民族妇女能力建设项目中的应用以贵州省贞丰县布依族妇女能力建设项目为例关键词:建设项目,少数民族,布依族,贵州省19 布依族原始宗教信仰文化心理的发展变迁过程分析关键词:心理,布依族,信仰20 布依族原始宗教信仰及其哲学思想的产生关键词:布依族,信仰,哲学21 布依族审美心理的形成探析关键词:心理,布依族22 布依族民间验方录(四)关键词:布依族,民间23 布依族民间验方录(二)关键词:布依族,民间24 布依族高中生感觉暗示性及人格特质研究关键词:高中生,布依族25 布依族妇女婚姻状况改变的意义关键词:婚姻,布依族26 布依族妇女的婚恋观关键词:婚恋,布依族27 布依族的把式舞关键词:布依族28 布依族传统体育在农村中小学开展的现状与对策以贵州省兴仁县农村中小学为例关键词:农村,传统,布依族,贵州省,兴仁县29 布依族传统道德思想对其村寨发展的影响关键词:传统,布依族,影响。
布依族论文:关于黔南州布依族习惯法上先占取得制度的调研报告
布依族论文:关于黔南州布依族习惯法上先占取得制度的调研报告【中文摘要】我国现行民事立法对先占取得制度未作任何具体规定,严重影响了司法实践中民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以及我国民间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之间的衔接关系。
考察法治发达各个国家之法律,无不在立法中规定先占取得制度,以期物有所归和物尽其用,充分实现物的价值、促进物的流通、保护交易安全、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先占取得制度在我国源远流长。
我国古代朴素的民法意识中也包含了先占取得制度是确定物所有权归属的原始方式,上古时代就有关于先占取得的记载。
但新中国建立后的民事立法方面却摒弃了先占取得制度。
现行民法面对保护诸如拾荒者拾取废弃物、无主自然物先占人的权利时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先占制度是我国民事立法不能回避的一个大问题。
面对现实存在的抛弃物所有权和发现人权利的保护这些问题时,我们不能仅仅依靠道德约束和协商解决的途径,还得依靠国家制定法的力量权衡利益的公平分配。
民族习惯法作为法的渊源之一,对我国法律的制定与实施有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布依族物权为对象研究先占取得制度以期对未来民法典制定先占取得制度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本土资料,藉此探寻权利与物相衔接的先占取得制度理论及现实依据,并结合我国现行法律制度进行分析,以期回归民法保护私权之本旨。
【英文摘要】China’s current civil legislation has anyspecific provision to the first occupying system, which has a serious impact on judicial practice, especially the civil law pursue the value and Chinese civil customary law and the law countries make to develo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vergence. Examine each country’s law developed the rule of law, all provisions in the legislation to obtain pre-emption system, in order to expect it to have somewhere to go, make it the full use and the full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to promote the flow of things, to protect the safety of transactions, and improve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First occupying for the system has a long history in China. Simple awareness of China’s ancient civil law also contains the first occupying for the system which is the original way to determine the ownership. Ancient times have made records of the first occupying. But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China, the civil legislation abandoned the first occupying for the system. The existing civil laws do not have rules to follow, such as how to protect the scavengers who pick up the wastes, the rights of the natural objects which people first occupy.First occupying system is a big problem that China’s civil legislation can not avoid. When we face these problems existing in reality that are how to protect the discards of the rights, the rights of owners, wecan not just rely on the ways of the moral constraints and negotiated settlements, as well as we have to depend on the strength that the statutes make the laws weighing equitable benefits can distribute fairly.National customary law as one of the law sources,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w .In this paper, Buyi minority’s property as the object is to research the first occupying for the system.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value of obtaining local information that research the development of pre-emption of Civil Code in future system, property rights and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onvergence of the first occupying for institu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al basis, and combine with our current legal system to analyse, the aim is to return to protect private rights of the tenor.【关键词】布依族习惯法无主物先占取得【备注】索购全文在线加好友:1.3.9.9.3.8848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指导和论文发表委托服务【英文关键词】Buyi Minority Customary Law Nullius First Occupying【目录】关于黔南州布依族习惯法上先占取得制度的调研报告内容摘要6-7Abstract7一、调研的基本情况10-15(一)调研背景10-11(二)调研对象11-13 1. 布依族概况12 2. 布依族习惯法概况12-13(三)调研内容13-14 1. 布依族人对先占取得的认识14 2. 布依族物权习惯法中的先占取得制度14 3. 布依族物权习惯法中的先占取得制度对物的归属影响及价值14 4. 布依族物权习惯法中的先占取得制度是否有利于物尽其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14(四)调研方法及成果14-15二、布依族的财产取得方式概谈15-18(一)专属赠予15-16(二)男丁继承16-17 1. 有多个儿子的,原则上由长子继承二分之一的财产16 2. 仅有一个儿子的,由儿子单独继承父母遗产16 3. 没有子嗣的,由赡养其终老的亲戚或集体在为其办理完丧事后继承财产16-17(三)时效取得17(四)号(音)占17-18三、布依族习惯法上先占取得制度介绍18-25(一)无主物的范围19-20(二)先占的方式20-21(三)先占的公示方法21-23(四)先占的效力23-25 1. 排他力23 2. 追及力23-24 3. 物上请求权24-25四、布依族习惯法上先占取得制度的价值考量25-27(一)布依族先占取得具有调整无主物财产归属和利用的价值25(二)布依族先占取得具有稳定物权关系和保护交易安全的价值25-26(三)布依族先占取得具有有效利用资源和循环经济的价值26(四)布依族先占取得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维持族人间和谐共处的良性作用26-27五、布依族先占取得制度的性质认定27-28六、结语28-30致谢30-31参考文献31-33附录33。
定稿:布依族论文
摘要近年来在贵州省罗甸、平塘一带布依族地区曾挖掘出不少骨灰坛罐,均为火葬明证。
清中叶后,始有坟茔墓碑,为后代子孙留下扫墓标记,这显然是受汉族文化影响所致。
近现代丧葬习俗,各地亦不尽相同,有的保留本民族古老形式,有的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但都先举行祭奠,后木棺土葬,丧葬程序大致有入殓、祭奠、出殡和安葬。
本文以贵州省罗甸县罗悃镇河西村为例,通过以下几个部分对于贵州省罗悃镇河西村的丧葬礼俗进行了剖析与整合,希望以此研究为契机,对于今后丧葬礼俗传承与进步提供微薄之力。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内容等;第二部分是布依族简析:主要包括布依族简介、布依族的历史与文化、布依族丧葬礼俗的源流探析等;第三部分是对贵州省罗悃镇、河西村简介及丧葬礼俗分析:主要包括贵州省罗悃镇、河西村简介、贵州省罗悃镇河西村布依族丧葬礼俗过程简介、贵州省罗悃镇河西村布依族丧葬禁忌等;第四部分主要是贵州省罗悃镇河西村布依族丧葬礼俗传承的意义与展望:主要包括贵州省罗悃镇河西村布依族丧葬礼俗的传承意义与贵州省罗悃镇河西村布依族丧葬礼俗展望;第五部分为结束语。
关键词:贵州省;罗悃镇河西村;布依族;丧葬礼俗AbstractIn recent years has been excavated in Guizhou Province Luodian, pingtang, Buyi areas in the vicinity of the many urns tank, are cremation evidenced. The middle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beginning of a tomb tombstone grave marker left for future generations, which is obviously due to the Han cultural influence. Modern funeral customs, around not entirely the same, some of the nation's ancient form reserved some of the local Han basically the same, but they held the memorial, after the wooden coffin burial, the funeral procedures are largely encoffining to, pay homage to the funeral and interment.This article uses Guizhou Luodian County Luo Kunzhen Hexi Village as an example, has integrated the analysis and regarding the funeral decorum and customs of Guizhou Luo Kunzhen Hexi Village through the following several parts, hopes that takes this to study for the turning point, will provide the meager strength regarding the next funeral decorum and customs inheritance and progress.Main content including: first part for introduction: main described has research of purpose and meaning, and research status, and research method and content,; second part is buyi Jane analysis of: main including buyi introduction, and buyi of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buyi funeral etiquette of origin exploration analysis of,; third part is on Guizhou province Luo Kunzhen, and Hexi village introduction and the funeral etiquette analysis: main including Guizhou province Luo Kunzhen, and Hexi village introduction, and Guizhou province Luo sleepy town Hexi village buyi funeral etiquette process introduction, and Rowe funeral taboos in Hexi village, Buyei, sleepy town in Guizhou province; part mainly Luo sleepy town of Hexi village in Guizhou province buyi heritage significance and prospect of funeral: including Guizhou province Luo Hexi village of bouyei's funeral, sleepy town heritage significance and Luo sleepy town of Hexi village in Guizhou province buyi prospect funeral; the fifth part was closing.Keywords: Guizhou province;Luo Kunzhen Hexi village; Buyi national minority;Funeral decorum and customs目录摘要 (1)Abstract (2)1绪论 (4)1.1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4)1.1.1选题的目的 (4)1.1.2选题的意义 (4)1.2研究现状 (5)1.2.1丧葬方面的相关著作 (5)1.2.2民俗文化方面的研究 (5)1.2.3相关研究论文 (6)1.3研究方法 (6)2布依族简析 (7)2.1布依族简介 (7)2.2布依族的历史与文化 (7)2.2.1布依族的历史 (7)2.2.2布依族的文化 (8)2.3布依族丧葬礼俗的源流探析 (9)2.3.1布依族丧葬礼俗的发生 (9)2.3.2布依族丧葬礼俗的现状简析 (10)3贵州省罗悃镇、河西村简介及丧葬礼俗分析 (11)3.1贵州省罗悃镇、河西村简介 (11)3.2贵州省罗悃镇河西村布依族丧葬礼俗过程简介 (12)3.3贵州省罗悃镇河西村布依族丧葬禁忌 (14)4贵州省罗悃镇河西村布依族丧葬礼俗传承的意义与展望 (15)4.1贵州省罗悃镇河西村布依族丧葬礼俗的传承意义 (15)4.1.1丧葬习俗对家族及社区的关系 (15)4.1.2丧葬习俗与传统文化中道德意识的传递 (16)4.1.3丧葬习俗与布依族歌舞艺术的传承 (16)4.2贵州省罗悃镇河西村布依族丧葬礼俗展望 (17)5结束语 (18)致谢 (19)参考文献 (20)1绪论1.1选题的目的及意义1.1.1选题的目的死亡一直是人类最关心的问题,从中国历代君王的陵墓到埃及的金字塔,无一不体现死亡这一人类民俗文化的永恒主题。
传统扎染工艺研究——以贵州布依族为例
传统扎染工艺研究—以贵州布依族为例许 云[摘 要]贵州布依族扎染是传统印染工艺的重要部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民族地域性艺术风格。
布依族扎染是扎缬工艺,扎染纹样分为以动植物为主的自然纹样与抽象化自然物的几何纹。
布依族扎染工艺为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生产,制品有被套、窗帘等家居用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封闭状态被打破,民族文化受到主流文化的冲击,布依族扎染等民族文化工艺品锐减。
为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对贵州布依族扎染工艺进行研究,为传统民族服饰工艺传承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 关 键 词 ]扎染工艺;贵州布依族;服饰服饰文化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部分,与群体及个人精神观念有关,布依族服饰文化以族群为角度,在多民族服饰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
扎染是古代印染技术,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与蜡染和镂空并称为古代三大印花技术。
布依族扎染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在贵州省形成独特的罗甸布依族风格扎染工艺,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价值观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发生变化,中西方文化交融背景下,布依族扎染应用新的形式展现。
布依族扎染工艺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对布依族扎染工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探究布依族扎染工艺特点,为布依族文化创造经济价值。
在创新应用中保持布依族文化特色,将民族元素进行创造性传承,加深人们对布依族文化的了解,推动布依族文化传承发展。
一、扎染工艺的发展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对部分织物采用扎缝打结方式进行防染处理,据载起源于黄河流域,有简单的蝴蝶纹、玛瑙缬等纹样。
唐朝发展到鼎盛,扎染手工制品流行,宋朝扎染传统手工艺衰落,明清时期走向复兴,扎染工艺在中国千年历史进程中曲折发展[1]。
最早记载与扎染有关的书籍为《二仪实录》,扎染最初起源于秦汉时期,六朝时期普遍流行。
白居易诗中写道“黄夹缬林寒有叶”,表明扎染在唐朝走向鼎盛。
唐朝经济繁荣,中等以上家庭妇女衣裙及家用屏风等很多为扎染制品。
宋朝扎染工艺影响下服装被社会中各阶层接受,普通百姓对扎染工艺制作服装有独特喜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依族论文选题参考论文题目
整理发布:论文动力
布依族欢度“牛王节”
1 中和素朴:布依族在生活中演绎的审美意识关键词:生活,演绎,布依族
2 只要群众安心过年,我累多少也值记马铃布依族苗族乡纪委书记杨云同志在“抗凝冻、保民生”工作中的先进事迹关键词:安心,过年,纪委书记,布依族,苗族
3 庆祝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建州50周年关键词:周年,布依族,自治州,苗族
4 黔西南州布依族双语教学发展现状的思考关键词:双语,黔西南州,布依族,教学
5 黔西南布依族文化审美心理现象探析黔西南布依族文化心理的发展与变迁关键词:心理,布依族,黔西南
6 黔西南布依族“浪哨”音乐文化之比较研究关键词:音乐,布依族,黔西南
7 民族地区普通话学习中的声调问题分析及对策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例关键词:普通话,民族,布依族,贵州省,自治州
8 罗平布依族的迎客敬酒歌关键词:布依族,罗平
9 论布依族情歌中的女性形象关键词:女性,布依族,情歌
10 论布依族母性崇拜的原始文化遗存关键词:布依族
11 论布依族民歌的社会功能和传承困境关键词:布依族
12 论布依族妇女婚姻状况的变化及其原因关键词:婚姻,原因,布依族
13 解读布依族禁忌关键词:禁忌,布依族
14 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党政负责人状况调查关键词:调查,布依族,贵州省,负责人,自治县
15 贵州六枝布依族丧葬仪式的象征意义分析关键词:丧葬,仪式,布依族,象征意义,贵州
16 充满生机活力的热土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发展纪实关键词:布依族,黔西南,自治州,苗族
17 城镇化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基于黔西南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田野调查与美学思考关键词:民族,布依族,黔西南,美学
18 参与式性别分析在少数民族妇女能力建设项目中的应用以贵州省贞丰县布依族妇女能力建设项目为例关键词:建设项目,少数民族,布依族,贵州省
19 布依族原始宗教信仰文化心理的发展变迁过程分析关键词:心理,布依族,信仰
20 布依族原始宗教信仰及其哲学思想的产生关键词:布依族,信仰,哲学
21 布依族审美心理的形成探析关键词:心理,布依族
22 布依族民间验方录(四)关键词:布依族,民间
23 布依族民间验方录(二)关键词:布依族,民间
24 布依族高中生感觉暗示性及人格特质研究关键词:高中生,布依族
25 布依族妇女婚姻状况改变的意义关键词:婚姻,布依族
26 布依族妇女的婚恋观关键词:婚恋,布依族
27 布依族的把式舞关键词:布依族
28 布依族传统体育在农村中小学开展的现状与对策以贵州省兴仁县农村中小学为例关键词:农村,传统,布依族,贵州省,兴仁县
29 布依族传统道德思想对其村寨发展的影响关键词:传统,布依族,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