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法治问题.doc

合集下载

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法制环境构建探析

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法制环境构建探析

协 议和 条约 , 且 有 明确制 度性 安排 的一 体化进 程 。 功 能性经 济一 市 , 共 同达 成关 于区域 合作 发展 的共 识 , 即天 津共 识 。这 是环 渤 体化 是 指成 员 国 ( 或 地 区) 之 间清 楚发 生在 在其 经济 各领域 中各 海市 长联 席会 历经 2 5 年 努力 的结 果 , 也是 对环 渤海地 区 “ 十 二 种 障碍 的 , 以及 增 强经 济的 融合和 依赖 性 的过程 。 制 度性一 体化 五” 发 展格 局 的谋 划 。但做 为环 渤海地 区 重要核 心城 市北 京, 并
河 北联合 大学 , 副教授 。
中图分类号: D 9 2 2 .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9 - 0 5 9 2 ( 2 0 1 3 ) 0 2 - 2 1 7 - 0 2
环渤海 区域 的逐渐 崛起 , 不 仅是 “ 十一五 ” 发展规 划重要 的组 随意 性 问题 丛 生 , 还 有理 论和 实践 许多 问题 亟待 深入 探讨 。 宪政
护 制度使 各行政 区地方 法规相 互冲突 , 严重制 约 了环渤海 区域经 博 士在 《 环 渤海协 议 的法 学思考》 中强调 政府 间 的协作应 当是 一 济 一体 化的 发展进 程 。 可见, 环 渤海 区域经 济一 体化 的法制 环境 种制 度化 合作 。 构 建研 究 , 将 为环渤 海经 济 圈提 供 有利 的法律 制度 保障 , 并为其
保障。
关键 词
环渤 海 区域经 济法 协调 机 制 基金 项 目: 河 北省社会 科 学基金 2 0 1 2 年度 项 目, 项 目批 准号 : HB 1 2 F x0 2 5 。
作者简介: 郭丹云, 河北联合大学人文法学院, 硕士, 副教授 , 研究方向: 经济法; 袁素娟, 河北联合大学, 硕士, 讲师; 刘小廷 ,

十六届环渤海区域法治论坛征文

十六届环渤海区域法治论坛征文

主题:探讨环渤海区域法治建设的路径与经验内容:一、环渤海区域法治建设的背景与意义1.1 环渤海区域法治建设的背景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内合作已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

环渤海区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构建环渤海区域法治体系对于维护区域内交往秩序、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1.2 环渤海区域法治建设的意义环渤海区域法治建设不仅有利于提升法治化水平,增强区域内各类主体的信心,还能够促进法律服务业的发展,提升区域内社会治理水平,保障民众的合法权益。

二、环渤海区域法治建设的现状分析2.1 环渤海区域法治建设现状目前,环渤海沿岸地区在法治建设方面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法治观念不够深入、法治宣传教育不够到位等。

2.2 环渤海区域法治建设面临的挑战环渤海区域法治建设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跨地区协同立法难度大、法治意识差异明显、法律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

三、环渤海区域法治建设的路径与经验3.1 探索合作机制,强化区域内法治建设环渤海区域各相关方可探索建立合作机制,加强跨地区协同立法,推动各地法治建设的协同发展。

3.2 提升法治宣传教育力度,增强法治观念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升人民裙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从而有效推动法治建设的深入发展。

3.3 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强化法治服务保障环渤海区域可加强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升法治服务的保障水平,为区域内各类主体提供更加优质的法律服务。

四、环渤海区域法治建设的展望与建议4.1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展望未来,环渤海区域法治建设将会呈现出合作机制更加完善、法治观念更加普及、法律服务更加便捷的发展趋势。

4.2 提出建设性建议为了更好地推动环渤海区域法治建设,建议相关方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探索合作机制;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力度,提升法治观念;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强化法治服务保障。

结语通过深入探讨环渤海区域法治建设的路径与经验,可以更好地指导环渤海地区的法治建设工作,推动区域内各方共同发展和进步。

[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其他论文文档]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其他论文文档]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1)论文论文摘要:环渤海经济区目前仍面临一体化程度较低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由于特定经济制度变迁模式和特殊经济结构造成的,因此本区域提高一体化水平的关键是加快制度创新,制度创新要从硬制度和软制度两个方面入手,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

其次要创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软制度;最后要完善硬制度使其有利于区域协调。

论文关键词:环渤海经济区;制度创新;硬制度;软制度一、引言环渤海经济区由京津冀、山东和辽宁三个部分构成,是我国城市群、港口群和产业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经济发展水平很高,2007年整个区域的GDP总值约占全国总量的24.6%。

其中,京津冀GDP超过2.7万亿元;山东省GDP达到2.6万亿元,辽宁省GDP超过了一万亿元,对全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力。

环渤海经济区的概念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以来,一体化进程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区域内三大板块竞争激烈,区域经济合作分工尚未形成,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因此如何加快该地区的一体化进程成为重要课题。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特定制度变迁模式存在的缺点是本区域一体化程度较低问题的主要原因,要想解决好问题必须更多的在制度经济学的框架内寻找到能促进制度变迁的因素。

二、相关的制度经济学概念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提供的一系列规则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所构成,这三部分是制度构成的基本要素。

1 制度变迁以及制度变迁模式的特点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

制度变迁还可以被理解为对一种更有效益的制度的产生过程。

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

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步入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这就是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包括诱导性制度变迁和强制行制度变迁两种类型。

诱导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

环渤海经济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法治化研究

环渤海经济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法治化研究
(三) 合作机制的不灵活性造成了地区立法的不协调性 环渤海经济区尽管被经济学家誉为继珠江三角
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第三个“增长极”,但该经济区 和其他两个经济区有很大的不同。表现在立法上, 那就是立法主体的多元性。省级层面既有普通的立 法权,也有区域自治的立法权;市级层面立法权限也 不尽相同,沈阳、大连等市都有较大的立法权,而且 都有着较为强势的话语权。比如京津冀对向水体超 标排污的缴费标准以及惩罚力度就不统一 ,河北省 规定“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对不履行 超标缴费规定的“可处以一千元至一万元的罚款”; 天津市则规定“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加倍缴 纳排污费”,对“违反规定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 门按照国家和本市排污费征收使用的有关规定予以 处罚”,而北京则规定“由市或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 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并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二倍 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这些立法方面存在的差异, 不仅削弱了区域执法的权威性,也造成了合作机制 的不灵活,使得立法理念、立法动机和价值取向上有 很大的不同,削弱了合作的诚意。在合作中,一方面 要防止突破法律的授权,以符合本地区利益的方式 去解释法律、适用法律,使法律地方利益化,同时以
:摘要]环渤海经济区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关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 素。必须在考虑有关各方的利益下,通过法治的手段,建立相应的合作与救助机制,实现环渤海生态
环境协同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渤海;生态环境;法治化
doi: 10. 3969/j. issn. 1673-9477. 2021. 02. 012
:中图分类号]D922. 6
:文献标识码]A
பைடு நூலகம்:文章编号]1673-9477( 2021)02-062-04

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路

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路
≯ 蘩
中 国社 会 经 济 发 展 战 略




屋 躁

卸 绚 回
屈 路
文 /王 吴
摘要 : 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能够不断拓展 区域发展空间,可以加速中国产业的升级 较 小 。 清 代 后 期 , 随 着 天 津 、 营 口 、 换代 ,有利 于缩 小地 区差 距 ,促进各 地 区经 济均衡 发展 。五 大因素对环 渤海 区域 经济 发 烟 台等港 口的开 放 ,港 口及其 腹地 经 展具有较 强制约作用:计划体制影响大;产业结构趋同;行政分割导致的地方保护主义 济同 日渐广 阔的国内外市场对接起来 , 严重 ; 区域层次 的协调机制 缺 乏;二 元经 济结 构 的大量 存在 。解 决这些 问题的对 策思路 港 口的经济 辐射 强度 大大增 加 ,拓展 是 :建立 更 高层 次的 区域 协调机制 ,消除地 方保护 ,促 进 区域 “ 同市 场” 的形成 ;鼓 了环 渤海经 济区 的空 间范 围和 经济外 共 0世纪 以后 ,北方迎 励 国有企业 间的合 并重 组,逐 步降低 国有经 济比重 ,积极为 民营经济 发展 创造 条件 ;完 向化程度 。进入 2
种方式实现:

而形 成 了密 集 的城市群 。城市 之间 通 威海 、青 岛等 的城市化 水平 ,带动 了
种是 政府 合作 形成的 经济一 体 过产业配套链条 发生 紧密的经济联系 , 许多 内地城市 如大 同、唐山 、张家 口、
化 。即通过政府 问签定各种协议或条约 使 区域 中的市场一体 化程 度不断加深 。 焦作 等 的兴起 。改革开 放 以来 ,环渤
较 大 的 区 域 合 作 组 织 有 : 欧 盟 、美 加 历 史上 ,环 渤 海 地 区 的 经 济 发展 对 其 术 人 员 8% 以 上 有 大 专 以 上 学 历 。 其 5

环渤海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法律问题研究

环渤海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法律问题研究

社会发展备的维修保养、培训人员的费用支出、部门演习费用等,备用金是针对大型海上溢油事件应急处理所遗留的后手,目的是保证资金充足应对该项事件。

在海上溢油事件应急处置的资金模式方面,我国现有的资金投入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差异,例如澳大利亚是采用国家投资+市场运作的模式,简而言之,是由政府负责对于基础经费的投入,而由专业清污公司负责实际运营,使政府责任与企业积极性相结合,以便更快地处理海上溢油事件,弱化相应的经济损害和环境损害。

(四)明确溢油事故等级划分。

要明确溢油事故等级划分,就要打破各个部门等级划分的局限性,以法律或明发的管理规定作为统筹,规范部门法、地方法对于溢油事故等级划分,以此规避溢油事故等级划分不明确的情况。

还应该借鉴外国的经验,根据溢油应急反应能力、应急体系运作等情况,以量油量或者覆盖面积进行溢油事故等级划分,以等级来调动应急力量,避免资源浪费。

(五)构建一体化的海上溢油应急管理机制。

构建一体化的海上溢油应急管机制,是由预防管理、应急处置、后续管理三个阶段组成,逐个递进,管理升级,从而保证海上溢油应急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从预防管理阶段而言,首先,各个涉海机关单位应该树立溢油防范意识,提升领导对于海洋环境、海洋开发的综合能力,构建海上溢油应急预防机制,重视对海洋环境进行监控监管,做好潜在的溢油危险进行监测预测和风险评估,构建预警警报系统和信息分享平台,制定多项应急预案。

其次,应该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对应急管理人员进行技能培训,重视溢油监测设备的购置和更新。

最后强化企业的责任意识,重视对溢油事故的防范和监控,加大溢油的处罚力度和处罚范围,如美国司法部对墨西哥溢油事件的BP企业处罚400亿,并借助媒体和大众的力量对溢油应急管理进行宣传和监督,以此规范企业石油作业的行为规范。

从应急处置的阶段来说,应该构建高效一体的应急指挥中心,以此把控管辖海域的应急队伍、应急物质、溢油安全隐患等各项信息,搭建紧急信息整合平台,实现各平台之间的信息互通,加大对清污企业的扶持力度,重视专业清污人才的培养。

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一体化与法制化的思考

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一体化与法制化的思考

Ke wo ds Li k Bo iS a y r : n ha e
Ec om y on
Le ls s e ga y tm
【 图分 类 号 l 0 1 5 中 F 6 .
【 献 标 识 码】 文 A
【 章 编 号 1 0 9 6 62 0 )2 18 2 文 1 0 —9 4 (0 90 一O 5 一O
பைடு நூலகம்
十 七 大 是 在 我 国 改 革 发 展 关 键 阶 段 极 。这 些 方针 政 策 , 十 七 大 中体 现 的 非 工业 基 础最 雄厚 的 区域 之 一 , 我 国 的整 在 在 召 开 的 一 次 十 分 重 要 的 会 议 。 大 会 对 全 常 显 著 , 见 十 七 大 对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策 略 体 发 展 战 略 中 始 终 占据 着 十 分 重 要 的 地 可
M a Yu de Ab ta t I n e sn l h ou h ao t h eor , sr c :s u c a i g y t or g lng wih t e rf m Chi ’ e i n e o m y rl ton i naSr g o c no ea i smor n o e co e t c ea d ea d m r l s ,hes op n
了 良好 的发 展机 遇 和 空 间。 为此 , 渤 海地 区特 别 需要 一 个较 完善 的战 略 规 划 , 动 区域 经 济整 体 协 调 发展 。通 过 转 变政 府 职 环 推 能、 推动 企 业跨 省 市资 产 重组 、 发展 民 营经 济 等措 施 来 实现 环 渤海 地 区经 济 一体 化 ; 时 , 以 市 场为 导 向 , 立 法 、 法、 法三 同 要 从 执 司 方 面 着手进 行 法制 协调 , 而促进 环 渤 海 区域 经 济一 体 化 、 从 法制 化 有序 发展 。

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分析与对策

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分析与对策
海具备 公路 、铁 路 、水运 等多种 运输体 系 ,拥 有全 国密度 最高 的公路 网和铁路 网 ,但 各 网络缺 乏高效
连接 ,降低了交通 网络的效率 ,尤其是环渤海地区
的港 口建 设 ,缺 乏 明确 的分 工 与合 作 ,各 自为 战 , 相 互竞 争 ,降低 了经济 效益 ,在一 定程度 上 阻碍 了 环 渤海经 济 圈的形成 。青 岛 、天津 、大连 个 港 口 的定 位基 本一 致 ,都 是力 争2 1年集 装箱 吞吐 量达 00
但 整体水 平较高 ,不 意味着 内部 结构合 理 。 目 前 ,环 渤海地 区产业 分工 与合作 方 面存在 的主要 问 题 是 :一 是产业 趋 同现象严 重 ,高耗 能产业 齐头 并 进 。 由于长期 条块分 割 ,环 渤海 地 区呈现 出产 业 结 构 趋 同现象 ,大部 分省 市 都 有钢 铁 、煤 炭 、化 工 、 建 材 、电力 、重 型机 械 、汽车等 传统 行业 ,目前 又 争 相发展 电子信 息 、生物制 药 、新 材 料等高新 技术 产业 ,甚 至都要 求有 自己的出海 口。一些主 要城 市 之 间不仅 缺少经 济合 作 ,而 且还存 在 不 同程 度 的重 复建 设和恶 性竞 争 。二是产 业配套 条 件较弱 ,限制 了科 技优 势 的发 挥 。 由于在 环渤海 区域 内各地 都制
元 ,增长 了2 倍 ,综合 实力显 著增 强 。 . 2
但 环渤 海 区域 内各 主要 经济体 的经 济发 展水 平 仍 存 在 较 大 差 距 。 如 2 0 年 人 均 G P 北 京 为 09 D , 6 7 8 ,天 津 为64 3 ,河 北 为2 23 。经 济 88 元 2 0元 48元 发 展水平 的差 距 ,也导致 居 民的工 资 、消费 、社会

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法制环境构建探析

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法制环境构建探析

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法制环境构建探析摘要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良好法制环境,但现阶段区域合作仍处于较为松散的阶段,地方性法规之间的相互冲突也不断出现,不利于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也阻碍了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建议借鉴外国经验模式,出台环渤海区域统一法,建立环渤海区域立法合作机制,建立环渤海区域行政组织,为环渤海经济圈提供有利的法律制度保障。

关键词环渤海区域经济法协调机制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2012年度项目,项目批准号:hb12fx025。

作者简介:郭丹云,河北联合大学人文法学院,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法;袁素娟,河北联合大学,硕士,讲师;刘小廷,河北联合大学,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2-217-02环渤海区域的逐渐崛起,不仅是“十一五”发展规划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国家“十二五”环渤海区域战略经济定位新格局的必然要求。

其领先示范基地京津冀此区域成为实施一体化战略的重中之重,正在进行实质性的合作探索,然而合作探索的途径很不顺利,因素甚多。

由于每一次区域都有自己中心城市、趋同产业结构,以及地方利益,使得各次区域间的竞争大于合作,地方保护制度使各行政区地方法规相互冲突,严重制约了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可见,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法制环境构建研究,将为环渤海经济圈提供有利的法律制度保障,并为其发展过程中有效排除地方性法规相互冲突障碍,有效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一、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需求良好法制环境(一)法制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经济一体化分为制度性一体化、功能性一体化。

制度性一体化是指由特定的组织管理机构来指导各国(或各地区)所达成的协议和条约,且有明确制度性安排的一体化进程。

功能性经济一体化是指成员国(或地区)之间清楚发生在在其经济各领域中各种障碍的,以及增强经济的融合和依赖性的过程。

环渤海沿海经济带发展趋向及政策建议

环渤海沿海经济带发展趋向及政策建议
环渤海沿海经济带发展趋向 及政策建议
• 环渤海沿海经济带概述 • 发展趋向 • 政策建议 • 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 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环渤海沿海经济带概述
地理位置与特点
环渤海沿海经济带位于中国东北部,濒临渤海,包括辽宁、 河北、山东和天津等省市。该区域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 的海洋资源和港口优势,是中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 擎。
成功案例三: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
概述
港口优势
政策支持
产业升级
未来展望
辽宁沿海经济带是指以 大连、营口、锦州、盘 锦、葫芦岛等城市为依 托,以港口建设和海洋 经济为核心,以先进制 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 沿海经济带。
辽宁沿海地区拥有多个 港口,为经济发展提供 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辽宁省政府出台了一系 列政策措施,支持沿海 经济带的发展。
区域品牌建设
通过整合区域内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 品牌,提升区域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竞争政策制定
制定合理的竞争政策,规范市场秩序,防止 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
03
政策建议
加强区域协调与合作
1 2
建立区域协调机制
推动环渤海沿海经济带各省市之间的合作,建立 定期会晤和沟通机制,共同解决区域发展问题。
优化创新环境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创新服务体系,降低创新创 业门槛。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01
完善区域内交通网络,提高交通通达性和便捷性。
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水平
02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
优化能源基础设施布局
03
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和清洁化。

加快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建议

加快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建议

加快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建议摘要:目前,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已经取得较大进展。

对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包括区域交通体系一体化、产业合作等方面的进展情况等。

还分析了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目前尚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对如何加快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环渤海经济圈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

环渤海经济圈指包括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在内的环渤海区域所形成的经济地带,包括三省两市,即北京市、天津市两直辖市,河北省、山东省和辽宁省三省。

它位于我国东北、华北和华东三大区的结合部,地理位置优越。

同时,它还是中国内陆地区以及向外连接东北亚和欧洲的重要枢纽,区位优势明显。

同时,环渤海区域毗邻日本和韩国,地处东北亚经济圈,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桥头堡之一。

环渤海区域土地面积5218.7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43%;人口2.26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7.58%;2007年GDP值6.48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26.2%[1]。

进入21世纪,环渤海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其成长潜力和发展趋势具有很大的后发优势。

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与此同时,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1 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展情况目前,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已经在产业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合作。

1.1已经建立了环渤海区域高层联系协调机制环渤海区域政府部门已经开始注重加强信息沟通和政策协调,共同谋划环渤海地区的发展。

目前已经建立了环渤海区域高层联系协调机制,环渤海五省市之间、重点城市之间建立了各个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共同协商解决区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签署了“廊坊共识”、“北京倡议”等多项共识,举办了相关省市首脑的“联合会议”等多个会议,形成了有组织的定期磋商机制。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河北金融
观察思考 � � � � � � �
环 渤 海 经 济 圈 发 展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与 策 略
� 王 长 智
� 中 国 人 民 银 行 衡 水 市 中 心 支 行 � 河 北 衡 水


要: 本文试从环渤海经济圈的区位 , 经济优势出发, 探讨当前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巨龙 腾飞
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试 图从行政, 经济, 金融, 企业 , 市场等方面探讨经济圈内合作面临 的障碍 和改进的途径, 为打造北方经济中心出谋划策� 关键词: 优势; 资源; 巨龙腾飞 中图分类号: F8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6373 ( 2009 ) 11- 0035- 03
收稿日期:2009- 09- 25 作者简介:王长智 ( -) , 男, 河北衡水人, 大学本科, 经济师, 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衡水市中心支行�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河北金融 �
观察思考
环渤海地区是 中国的重 工业和化学 工 业基地, 有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环 渤海地区科技 力量强大 ,仅京津两 大 直辖市的科研 院所,高 等院校的科 技 人员就占全 国的四分之 一;五是形 成 了实力较强的 骨干城市 群�环渤海 地 区以京津两个 直辖市为中心 , 大 连, 青 岛, 烟台, 秦皇岛等沿海 开放城市为 扇 面, 以沈阳, 太原 , 石家 庄 , 济南 , 呼和 浩特 等省 会城 市为 区域 支点 , 构成 了 中国 北方 最重 要的 集政 治, 经济 , 文 集的城 市群落�在国际 经济中心不 断 向亚 太地 区转 移的 大趋 势下 , 环渤 海 地区 蕴藏 着巨 大的 发展 潜力 ; 六是 环 渤 海区 域 国 民 经济 都 取 得 了 较 快 的 发展 �综 合实 力显 著增 强, 对 外开 放 进一步 扩大,第三 产业发展 加快�被 经济学家誉为 继珠江三 角洲,长江 三 角 洲之 后 的 中 国经 济 第 三 个 " 增 长 极" �

环渤海经济圈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

环渤海经济圈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

环渤海经济圈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文/天津工业大学杜杨周庄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环渤海地区经济融合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障碍,阐述了该地区经济一体化和未来发展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关键字:环渤海一体化经济结构环渤海经济圈是继珠江三角洲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后中国出现的又一个经济增长极,对于我国北方经济追赶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一地区是北方地区经济最为发达区域。

然而环渤海经济圈与中国另两大经济圈相比,其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妥善解决,否则就会严重影响其能量的释放。

一、环渤海经济一体化的障碍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中部地区,共五省(区)两市。

全区陆域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亿人。

环渤海地区共有城市157个,约占全国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有13个。

从以上数据看这一区域就和另两大经济圈有极大的不同。

珠三角地区主要位于广东省的南部,面积不过10万平方公里,人口几千万;长三角地区位于长江下游,明清时代称为江南,主要包括苏南地区浙江大部分和上海市,面积约十几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一亿。

对比可以看出环渤海经济圈明显在范围上大得多,一方面可以看出这一地区经济增长的潜力和未来对于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要协调这一广大的区域,不断深化其一体化程度的难度。

除此以外历史文化传统对于区域经济的融合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这方面,珠三角经济圈因其主要集中于一省而有着先天的优势。

而长三角经济圈在战国时期就同属于楚国,宋朝南迁后,苏杭二州就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此后千年此地区就成为中国经济钱粮最富有的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早已形成。

而环渤海地区是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关键区域,地处黄河中下游,面临渤海。

在战国时期环渤海地区就分属燕赵齐鲁等国。

由于此区域早期的独立发展,形成彼此较强的独立意识和独特的文化(山西商人和山东商人在经商上就有很大不同,而这方面江浙商人区别就未必明显),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地区经济一体化。

论环渤海经济一体化中政府协同治理问题研究

论环渤海经济一体化中政府协同治理问题研究
建立健全法规体 系、 推进 地方政府职能转 变、 优 化绩效评估体 系等措施 来进 一步加强环渤海 区域政府 间的协 同治理 。 关键词 : 环渤海 区域 ; 经 济一体化 ; 协 同治理
在 区域 经济发展 一体化 的过程 中 , 政 长三角 、 珠三角之后 “ 第三增长极 ” 的作用 , 政府这样一个狭隘的视角 , 站在环渤海 区 府间的协同治理起着至 关重要 的作用 。地 对于地方政府之间的协同合作产生着巨大 域整体的角度上来看问题 ,既能够成为信 息沟通者 , 又 能够成为冲突裁判者 。 要强化 方政府如何在有效保护发展相对 弱势区域 的负面影响 。 2 地 方政府间缺乏统一的合作考量。 环 中央政府的协调作用 , 就必须强化 中央政 的前提下 收获 区域 经济的快速 协调 发展 , 同时缩小 区域之 间的发展差 距 ,是各 国政 渤海经 济区域 圈包含五 省和两个 直辖 市 。 府 的宏观调控能力 , 加强 中央政府对 环渤 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 中必须 面对和解 由于在经济发展速度及规模和改革意识上 海 区域 内地方政府 的监 督与 约束 ,保证中 决的一个 重要 的问题 , 环渤海 区域作 为继 存在着差异 , 各 地方政府经济主管或决策 央政府及 时有力地纠正地方政府 间的恶性 长江三角洲区域 、 珠江三角洲 区域之 后的 部 门在 制定地 方政策 时多从本 地区 出发 , 竞争行为 。 第三个一体化的经济区, 如何提高环渤海 缺乏大 局观念 。在局部利益与环渤海经济 其次 , 建立并完善政府 间关系的法律 区域的一 体化程度成为环渤海 区域内政府 区域整体利益布局方面发生矛盾或者冲突 法规体系。 《 府际关系法》 和《 区域地方政府 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有效解决 时往往优先关注本省市利益 , 缺乏通盘考 职能法》的制定 , 规范地方政府的权限职 必须依赖政府间的协同治理 ,需要地方政 虑思想和整体观念。虽然区域 内各省市 已 能, 使地方政府的行为趋于合理化 , 这样就 府妥善处 理好府际之 间的关系 ,结合 区域 经从理论上开始对环渤海经济圈合作的研 可以避免市场 中的不正 当竞 争行 为。类似 经济一体化理论和政府协 同治理 实践 来实 讨, 但由于涉及利益主体的多元化, 由行政 反垄断法 的法 律法规 的制定时 ,要在法律 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 力量的推动难以产生太大的内在 冲动。 条文 中明确规定 出惩罚 的具体 内容 。 再次 , 健全区域利益补偿机制 。“ 利益 环渤海区域政 府间协作的现状分 3 地方政府 间合作缺乏制度化的约束 。 析 环渤海经济圈内地方政府之 间f 合作一般 补偿机制 ” 即在坚持公平性的原则下 , 以市 自环渤海区域成立至今 , 3 O 多年的合 限于政府的政策和会议等层面 , 协议的实 场调节为基础 , 用规范的区域政策为手段 , 作发展历程中 , 采取了多种合作形式 , 取得 施主要在于双方的履行程度 。一旦一方失 来实现 区域之 间的利益 转移 ,同时强调经 了丰硕的成果 , 全方位 的合作 正在不断的 信 , 对方则毫无办法 可言 , 市场主体是协议 济发达地 区与经济相对落后 地区之间的利 加深。从 2 0 0 4 年开始 , 环渤 海经济 区的省 内容实现的主要依靠 ,但由于其欠缺法律 益补偿 , 使区域内实现共 同富裕 。 ( 区) 市先 后召开 了几次重要 会议 , 并就 区 法规 I 保障 , 具有效 力不足 、 稳定 差 、 强 3 提高地方政府执行 能力 。 域内经济合作 以及 建立省( 区) 市政府 间的 制性和制度化的程度低等特点 , 很难使市 首先 , 积极推进地方政府 f 『 勺 职能转变 。 合作协调机制达成共识 。 场主体积极主动地遵 循协 议的规范来处理 地方政府作为公共事务 的管 理者 , 不 仅应 环渤海区域政 府之 间的协作 以行 政区 问题。相关会议 后的协 议文案是环渤海 区 该将其与社会经济主体 的利 益连 带关系割 划划 分为主 , 地域间条块壁垒明确 , 协 作的 域地方政府间的合作的主要依据,但由于 断 ,而且应该从直接经营地方经济者的身 重点以北京天津为亘 。由于各地之 间经 我国在 地方区域协作 方面} 向 法律法规不完 份 中解脱 出来 , 以比较超然的立场 , 对 各种 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 政府协作发展存 在不 善 , 导 致区域合作 中缺少 相关法律法规 的 利益群体或个体的经济活动公正地 而不是 平衡性 ,同时 由于我国在 区域经济协 作方 保障 ,对于 区域协作 中签订的合作也缺少 有所偏袒地进行调控 ,防止地方政 府间的 面法 律的缺失 , 难以形成规范 的法律框架 了法律的保障与 监督 ,违 规行 为则更加难 恶性竞争 因政府干预过度而加剧 。 来知道政 府间的协作 。 以治理 与责罚 。 其次 , 优化地方政府 间绩效评估体系 。 未来环 渤海 区域 必定合作 大于 竞争 , 三、环 渤海 区域 经济一体 化中地方政 环渤海区域 内地方政府原有 的政府绩 效考 其经济发展将在一个共 同协作的氛 围中推 府协同治理思路 核都 是以 G D P 为主导 , 这种 唯地 方经济 增 进【 l s 】 。区域 内的核心板 块为京津冀 、 山东 根据环渤海在政府协同治理方面的问 长的考核体系直接的后果 既是使 区域 内地 半岛、 辽东半岛主导的三大城市群, 这三大 题研究 , 结合环渤海区域的发展现状 , 找到 方政府对于区域间合作缺乏动力 , 难以产 核心板块在联合其他城市与地区共 同推动 条地方政府在 区域经济 一体 化过程中实 生合力。 在这样的隋况下 , 为了激励地方政 环渤海 区域合作发展 中发挥着重要 的引导 现更好合作的路径 , 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府实现更好的合作 , 有必要重新 更改现 有 作用 。 l 树 立合作共赢的现代行政理念。 随着 的绩效评估体系 。 二、环渤海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地 方政 社会f 发展进步 , 各地区联系的不断加深, 再次 , 制定 区域内契约违背惩戒机制 。 府协同治 理遇 到的困境 环渤海 区域经济一体化 的大趋 势也在不断 环渤海区域虽然在过去各级政府 间展 开了 环渤海 区域经济一 体化发 展过程 中 , 的加深 , 合 作性 竞争 关系 出现 。 对该区域 内 各种合作 , 签 订备种形 式的合约 , 但 由于缺 地方政府间协同治理出现了地方保护主 的地方政府来说 , 地方政府的行为必然会 乏区域 内的契约违背惩处机制 , 使得很 多 义、 地方政府间不配合 、 缺少制度化约束等 受至 0 理念的 引导 , 地方政府在理念上应 该 的合约到最后只能是一纸空文 , 所以 制定 各类 问题 。 意识到虽然竞争是地方政府 关系 的一个 方 种契约违背惩戒机制对于环渤海经济 的 l 地 方保护 主义限制协 同作用的发挥 。 面 , 但是合 作也 必不 可少 。 地方政府应该使 体化已经刻不容缓 ,对违背契约 的地 方 环渤海区域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主要表现 单 纯对 抗性 竞争 的狭 隘观念得 到转 变 , 树 政府进行惩罚 , 来防止合作关系的破裂 。 在: 经济贸易壁垒高 , 产业结构趋同化 、 各 立合作共赢 的现代行政理念 。 参 考 文 献 地政府各自为政,竞争关系远大于合作关 2 强化 中央 政府作 为。 【 1 】 朱向红。 构建长三角 区际协调发展 创新 系、 与长 三角 , 珠三角相 比 , 经 济整合程 度 首先 , 重视 中央政府 的协调作用 。 强调 机制 - 基 于区域政府合作视 角 [ J 】 .东岳论 低 。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市场割裂及 中央 政府在 地方政府 合作 中的协调作 用 , 丛, 2 0 1 3( 3 ) : 6 1 . 行业 垄断 , 严重影响着环渤海区域经济一 是因为在地方政府的博弈结构中,中央政 [ 2 】 刘晓春。京 津冀 区域一体化研 究【 J 】 . 唐 体化的进程 ,使得环 渤海难P J , - A面发挥继 ' 府可以超脱于地方利益的争端 , 跳 出地 方 山师范学院学报 , 2 0 1 3 ( 3 ) : 1 O 2 . 1 0 4 .

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_问题与对策建议

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_问题与对策建议
资 料 来 源 : 《中 国 统 计 年 鉴 2007》, 第 748 页 ,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年版。
三、 环渤海区域经济 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水 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坚实的工业基础、良好的投资 环境, 所有这些条件都使环渤海成为具有巨大潜在 优势的地区, 也为这一地区的区域经济整合和协调 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 环渤海目前尚未成 为一个统一的经济体, 内部五省市之间的经济协调 性和联系的紧密性远远低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另一 方面, 传统增长方式已经给环渤海地区的生态环境 带来巨大的压力, 使其成为制约环渤海持续增长的 主要瓶颈。
山东 13.2 50.3 36.5 11.9 53.5 34.6 11.5 56.3 32.2 10.6 57.4 32.0 9.7 57.7 32.6 23794
2007 年, 环渤海五省市生产总值达 64788 亿, 占全 国的 26.27%! "。
如表 1 所示, 从三次产业构成看, 除北京市 外, 环渤海的其他省市都是以第二产业为最大的产 业部门, 经济增长主要是靠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 的拉动。2003 年以后, 天津、河北、辽宁和山东在 第二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的同时, 出现第三产业比重 下 降 的 趋 势 , 从 2005 年 开 始 , 河 北 、辽 宁 、 山 东 的第三产业比重已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4 SOUTH CHINA REVIEW / JULY 2008
专题: 中国区域经济的新发展
年份 1952 1978 2006
数值 ( 亿元人民币)
占全国的比重 ( %) 人均 GRP ( 元) 数值 ( 亿元人民币)
占全国的比重 ( %) 人均 GRP ( 元) 数值 ( 亿元人民币)

谈环渤海区域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谈环渤海区域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谈环渤海区域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环渤海区域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其经济地位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仍以第二产业为主。

同时,三省二市的产业布局各有不同,发展明显不均衡,产业同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在第二产业的装备制造、钢铁冶金、石油化工和高新技术等产业普遍存在。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合理布局是实现区域经济良性发展的必经之路,这就需要不断强化中心城市的领导与协调作用,由内圈“京津冀”向外圈“环渤海”发展,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合理布局,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关键词:产业布局环渤海区域环渤海区域又称为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

环渤海经济圈指包括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在内的环渤海区域所形成的经济地带,包括三省两市,即北京市、天津市两直辖市,河北省、山东省和辽宁省三省。

环渤海区域与华东、华南沿海一起组成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海岸”。

环渤海区域拥有丰富的人力、智力、矿产、科技等资源,具有工业基础雄厚、交通网络发达便捷等优势。

然而由于环渤海区域涉及省市较多,各行政区划之间缺乏从大局整体层面上的审视和规划,区域内经济还不能更好的协调发展,产业同构化局面依然存在。

环渤海区域经济布局现状(一)环渤海区域经济总量不断提高进入21世纪以来,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快速,整体经济实力增长迅速,环渤海区域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大。

从1995年到2009年14年时间里,环渤海区域三省两市的GDP总量由1.3万亿元增加到10.4万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31.04%。

共实现增加值77564.65亿元(见图1)。

(二)环渤海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环渤海第一产业2009年实现增加值7109.71亿元,第二产业2009年实现增加值42585.24亿元,第三产业2009年实现增加值35569.25亿元,三次产业比为8.34:49.94:41.72,第二产业占主要地位,第三产业次之,呈现出“二、三、一”工业化结构的特征。

浅议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与一体化中的法律构建

浅议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与一体化中的法律构建
不 断 , 区 域 互 动 发 展 成 为 我 国 经 济
济 合作 方面 ,有许 多 非常优 越 的 条 件 , 藏着 巨大 的发展 潜 力。 因此 , 蕴 应 当因势利 导 ,运 作整 体 开发 与协
调 推 进 战 略 , 加 强 环 渤 海 地 区 各 省
区 域 融 合 多 年 来 停 滞 不 前 的 僵 局 已经被 打 破 , 区域 内出 现 了交通 融 合 加 速 、 业 转 移 规 模 扩 大 、 业 产 产 链开 始 萌 芽等 种种 势头 。京 津冀都 市 圈 的 发 展 正 以 构 筑 现 代 化 交通 体 系 为突破 口顺 利进 行 。2 0 0 3年 , 北 京 与 天 津 港 口岸开 始 直 通 , 现 实 了港 口功 能 一体 化 : 都 国际 机 场 首 和 天津滨 海 国际机场 率先 实现 了
具 影 响 力的 经 济 隆 起 带。 因此 , 加
的散 漫 的合 作 ,关键 是要 看 区域 合
应 当看 到 ,在 我 国社 会主 义 市 场经 济体 制 完 善过程 中 ,跨 越现 行 的行 政 区划进 行 经济 合 作 ,是促 进 国民经 济持续 、 快速 、 康发 展 的有 健
效途 径 。上 世纪 9 0年 代 以 来 , 着 随

《 渤海 区域合作 框架协 议》 环 。
建 立环 渤海 区域经 济 合作联 席
会 ,对 于 推 动 环 渤 海 经 济 圈 区 域 内 外 以及 东 北 亚 地 区 的 交 流 与 合 作 ,
个 高 层 次 、有 组 织 的 磋 i 在 经济 全 球化 迅 猛发 J 势 下 ,区 域 竞 争 正 在 出王
河 北 、 山西 、山东和 内蒙古 中部地
区 , 五 省 ( ) 市 。 全 区 陆 域 面 积 共 区 二

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

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

与珠三角 和长三 角地 区相 比 , 渤海 区域产 业之 间的合 作性不 强 , 环 产业链 建 设 也不完善 。 其在 电子信 息产业 、 尤 服装 、 机械 制造 等行业 , 没有形 成整体竞 争优 势 。但也看 到, 入 2 世纪 , 进 1 在环 渤海 相关政 府部 门的大 力推动 下, 环渤海产 业 合 作取得 了较大进 展 。 游 、 息等产 业的合 作, 旅 信 已经从企业 之间 的 自发行为 , 提 升 为政府层 面 的主 动合作 。 环渤海 地区 的政 府部 门在旅游 、 信息 产业等签订 了多 项 合作协议 。 第一 , 区域 内第一产 业的合 作 。京 津冀经 济 圈在第 一产业 的合作 , 以河 北省
成 为现实 。五年后 , 环渤海 主要城 市及产业 区之 间将 可实现 6小时通达 。 3 环渤海 区域 内生产要素 方面 的合作 .
第一 ,在 人 口和 劳动力流动 方 面,到 2 0 年底 ,北京 常住流 动人 口近 4 0 03 0
人 口总数 的 1 . 8 :0 7 G P 6 4 万亿 元 , 75%20 年 D 值 .8 占全 国 G P总量的 2 . % 。 D 6 2 n] 进入 2 世纪 , 1 环渤海 区域 经济快速 发展 , 为继长 三角 、 成 珠三 角之 后我 国经 济发展 新的增长极 , 其成 长潜力和 发展趋势 具有很大 的后发优 势 。 界经济全 球 世 化、 区域经济一体 化是 国际经济发 展的 大趋势 。与此 同时 , 环渤海 区域 经济一 体 化进程 也取得 了较 大进展 。 环 渤海区域 经济一体 化 已经 获得较大 进展 目前 ,环 渤海 区域 经济 一体化 的进程 已经取 得 了较 大进 展 ,已经 在产业 发
科 学 论 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法治问题环渤海区域指的是以京津为圆心以渤海岸为纽带的经济圈,包括京、津、冀、辽、蒙、鲁、晋七省市区的广大区域。

国家“十一、五”规划把环渤海区域定位于国家重点开发地区,改革配套综合示范区,明确用十年左右时间建成世界一流的知识经济带,东北亚最大的制造研发基地,国际性贸易物流中心,具有全球影响的城市经济区域的发展目标。

为达此目的,走区域经济一体化道路是唯一的必由之路。

各自为政不可能实现。

这个宏伟目标已经启动。

本文仅根据廊坊市近几年的发展情况,就此谈谈法治建设上的体会,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一、什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或者说一盘棋,是根据国家的宏观部署和定位,在一定范围的行政区域之间为了实现更紧密的协调发展而实行的不同程度上的经济联合和共同社会经济调节,向结成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方向发展。

这个概念本来是指国家间经济的一体化,其形式很多。

如实现自由贸易区、实现取消贸易关税,配额和类似的限制,开拓共同市场,建立关税同盟和经济共同体,逐步发展到减少劳动力和资金流动的障碍;协调关税和公共支出以实现国家银行间的合作制度化;制定共同的技术标准和共同的农业政策;实行成员国货币比值的挂钩浮动,直至建立统一的货币。

国际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性潮流。

已经形成了很多不同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由于全球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加深,商品贸易与资本流动障碍的不断消除,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整个世界经济也出现了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即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了。

我国自加入WTO之后,加入了国际大循环。

中国的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了。

这里我们谈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是国家间的经济一体化,而是在国内一定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或者说叫“一盘棋”。

指的是环渤海区域七省市区按照国家的总体规划,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和壁垒,建立巩固而稳定的经济联合体,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协调执法,更加自觉地协调发展。

简单地说,就是中央给政策,省市区出规定,打造新的高层次投资环境,各市场主体出实力,出成果。

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市场竞争力取决于知识资本的拥有量;对于一个地区,一个企业来说,也同样是这样。

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为实现这个既定目标而做的一盘棋设想。

打个比方,一体化就是把原来各自为政独立存在的各个经济实体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实现更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形成合力,能够发挥各自固有的优势,不仅能充分发挥京津大城市的人才、科技和资源优势,而且也使的原料、市场、能源充分得到利用;取长补短,帮助贫困落后地区,为共同的目标,各司其职,实现国家规定的经济目标。

这好比一个人的肢体,有了共同的大脑指挥各个器官协同作战,不是简单地相加,其合力与简单相加的力量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现在应该很好的研究这个问题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廊坊市的成长之路实现京津冀经济一体化是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腹地的廊访市多年的愿望、设想路。

廊访市11个县(市、区)绝大多数与北京天津交界,有着二十多年的与京津广泛开展的横向经济联合的成功历史,使廊坊大受其益。

可以说,廊坊市依托京津的科技、人才、市场资源,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走壮大本地实力之路。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壮大本地经济,创造出各种不同形式、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横向经济联合的形式,政府把它叫做于双轨式城郊型经济,为什么叫“双轨”?指的是一轨输出(指劳力、农副产品),一轨输入(指技术、人才)。

那时,为了解决一两个技术难题,到北京天津的大学、科研单位聘请专家学者能人,利用周末假日请来解决难题,给予一定的经济报酬,叫“双休日工程师”,“繁忙的双休日”;同时,也把本地区的农业劳动力、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地流入京津大市场。

这些活动是无计划的,是比较盲目的,也不签订什么合同。

但是其结果十分理想,不仅给本地区注入了新鲜活力,而且也给京津大市场准备了大批劳动力,增加了从未有过的新鲜农副产品,双方满意。

横向经济联合的规模越来越大,双轨式城郊型已经逐渐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了。

“星期日工程师”、“繁忙的星期日”也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

形势发展要求更大规模、更大程度的、更深层次、更广泛领域的联合,在各级政府的主动协调下,到现在,各个大型科技示范基地纷纷落户廊坊,农业大学的大块试验田落户廊坊,北京大学法学院和中国政法大学实习基地落户廊坊,国家的体育比赛场地和训练基地落户廊坊,国家的大型展览馆落户廊坊,北京的各大学基本都在廊坊设立了分校;廊坊每周都有一次市民文化大讲堂,内容涉及历史、文学、艺术、园艺、养生、法律应有尽有。

众多名作家、名教授、电视广播主持人、名医生、名演员都纷至沓来,传播文化知识和技艺,普及法律知识。

每次讲演都是座无虚席,讲演完毕,地方报纸都刊登详细内容。

成为街头巷尾的群众话题。

这种行为,潜移默化,极大地提升了廊坊人的文化品位。

中国农产品交易会和东北亚商品交易会已经在廊坊市成功举办十一届,影响所及,早已走出国门。

拿中国农产品交易会来说,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办,国家科技部、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农民日报社协办,廊坊市人民政府承办,分展示区、交易区、室外展区和农业示范观光区,分别展示的有精品展、农村六项工程成果展、农业金融服务区、农业信息化交流区等,影响越来越大。

完全可以设想,在不远的将来,环渤海经济圈经济一体化形成之后,其前途是无可比拟的广阔的。

当然并非一帆风顺,也有干扰和杂音,有的还很严重,犯罪分子也纷至沓来。

有的企业乘横向经济联合之机,把高耗能、高污染的旧设备和淘汰设备推销给廊坊;伴随着各类精英的来访,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一些江湖骗子、诈骗犯们,像污水、蛆虫一样钻进来,他们冒充“同仁医院”、“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的“退休高级专家”,“受国家领导人的委托”,前来廊坊为人民举办“免费”讲座、体检、举行大型义诊,推销非法医疗卫生用品和所谓保健食品、劣质过期药品,寻求代理商和经销商,实际是骗取钱财。

有的致死人命,治瞎眼睛,耽误病情,误人子弟;有的以各种名目大搞黄、赌、毒,盗版、盗印刷、盗印、盗装订,冒充僧人化缘,传播邪教邪说等违法犯罪活动也出现了,北京的每次集中打击犯罪分子的活动都会有众多的各类犯罪分子流入廊坊;北京天津的犯罪分子与本地犯罪分子勾结,结成盗车集团,称霸一方,横行乡里,给社会治安造成极大隐患;有的到廊坊租房加工、制作、贩卖地沟油,加工、制作、贩卖死猪、死鸡等。

治理这些违法犯罪行为,没有联手合作,是很难奏效的。

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好评。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廊坊市在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方面获得多个名片,比如全国创建先进文明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等,文安、固安、香河三县跻身于国家生态示范建设试点,三河市燕郊镇成为全国优美镇。

所有这些,都是腾飞的前期准备,是低层次的,是起步,是基础性工作。

但是起步和打基础并不是腾飞,更远不是目标,目标应该是通过上大项目、上优势项目,要尽快改变改革开放初期的老思路,提出新思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引导现有企业提高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实施“以培育主导产业为主,以发展产业集群为主,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以打造国际化品牌为主”的发展战略,是创造新的科技研发基地,打造世界名牌。

三、为自主创新、不断实现新跨越保驾护航现代市场经济既是竞争经济,也应该是合作经济。

竞争中,自主创新是瓶颈,谁能够不断创新,谁就是领航者,谁就是胜者、强者。

要知道,真正的核心技术靠招商引资是不可能实现的,是永远也买不来的!自主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今后的二十年,中国面临知识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惟有自主创新,中国才能从制造型国家变为创新型国家。

顺应潮流的需要,自主创新当然应该成为环渤海区域各行政单位共同的经济一体化的战略目标。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焦点是科技实力的竞争,核心和指标是知识产权,其灵魂和引擎是自主创新。

这是我国科技发展纲要的关键,也是我们的共识,是我们的核心理念。

科技创新的基本内涵应该是: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版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企业。

要逐渐改变中国是“制造大国,有制造无创造,有出口无名牌”的现实。

环渤海地区具有其他地区不具有的科技创新独特优势,而且日益显现出来。

主要表现在无形资产(即没有实体但对生产经营与服务能发挥作用并带来利润的一切经济资源如市场资源、人才资源、组织管理等不属于知识产权的无形资产)的丰富多彩,亟待开发利用。

这里有全国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牧场、煤炭、钢铁、旅游资源等,有几十年上百年的经验,加上政策的优惠待遇,实现腾飞正当其时。

正如人们所说的,当前国际上的现实是;“三流企业卖力气,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专利使用权,超一流产企业卖商标使用权,霸主企业卖产品标准。

”当前我们的大多数企业处于三流和二流的状况。

应该通过自主创新在不长的时间内使一些企业变为一流、超一流和霸主企业,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只有这样,才会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海尔已经成为“世界的海尔”,奇瑞成为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产品,袁隆平成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王选成为“激光照排之父”,他们为中国树立了榜样。

深圳市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方面为我们开创了新道路。

在那里,现在已经形成了“四个90%以上”即:90%以上的科技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发明专利来源于企业。

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独一无二的体制型创新城市。

按照规划,今后五年科技投入为1000亿元,其所占国民经济支出为全国之首。

正因为如此,全国七个世界名牌中有两个出自深圳(华为和中兴),是深圳的名片;自主品牌5000多个,被评为“品牌之都”,其中58个产品获“中国名牌”称号;国际专利申请748件,位居全国之首;目前,超亿元企业308家,超10亿元企业49家,超百亿元企业8家,超千亿元企业1家;2005年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2840亿元。

在经济转型、体制转型中为全国做出了榜样。

同样,昆山市在全国百强县市排名中,连续两年位居第一,其“精心构筑科技创新平台,通过自主知识创新实现新跨越”是成功经验之一。

美国首创了知识经济、知识资本的新概念。

所谓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资本为基础的经济。

知识资本就是以无形资产为内容的资本。

美国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多数企业的知识资本已经占其总资本的50%以上。

他们的知识资本的输出引发全球性经济产生新格局,使世界经济发生了深刻变革。

我们必须积极面对,积极地继续闯,积极地开拓,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我们的环渤海地区,在投资环境方面已经创造了很好的基础,虽说也创造出了“海尔”这样的世界名牌,但是与深圳、昆山相比,差距就相当大;我们的软硬环境并不比以上地区差,为什么就赶不上他们呢,应该总结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