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生态环境建设PPT学习教案
治理措施
海平原(集 差大、降水集中 旱涝 中于冲积地 且变率大等特 土壤贫瘠,农业增产困
低湿地治理:鱼塘— 台田模式;
灾害 平原、滨海 点;地势低平, 难,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 盐碱地治理:调节、
平原)农业 排水不畅;片面
控制水盐运动
发展三大障 扩大灌溉面积,
湿地 破坏
碍 三江源地 区;东北沼 泽开发;长 江中下游围 湖造田
第34页/共44页
⑶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对症下药。区域生态与发展问题的研究思路如图 3-2-5: 图 3-2-5
背 景
自然原 因
生态环 境问题
人为原因
分布 危害
治理
第4页/共44页
针对自然原因的措施 针对人为原因的措施
考点一 荒漠化及其原因
1. 荒漠化的过程
第5页/共44页
2.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实质、原因和类型
。
人类
过度经济
干旱、半 干旱区
水资源利用不 当 10%
过度农垦 27%
过度樵采 32%
水资源利用不当
第7页/共44页
过度放牧 30%
3、荒漠化的危害
危害:对以下四方面的危害: 1、农业生产(流动沙丘淹没农田) 2、村镇、交通、水库、灌渠(流
动沙丘淹没) 3、生态环境(沙尘暴频发) 4、植被和地表形态(引发饥荒)
影响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内流区域和外流区域 黄河 包兰铁路 (2)干旱 (3)草方格沙障 工程 生物 (4)宁夏平原充足的灌溉水源,光热充足,地形平坦,土壤 肥沃
第18页/共44页
2.(2012·重庆高考节选)依据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学案
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学习目标:二、过程与方法:学习主题一:荒漠化的定义和表现1.概念:发生在及一些的一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石质荒漠化和等。
学习主题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案例分析思路】【案例材料】课本P16—24的内容。
【案例分析】(一)阅读课本图2.1,分析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山脉)以西,(山脉)以北;在行政区上大致包括。
该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 MM以下,所属干湿区包括和。
(二)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表现和危害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是土地的化。
其产生的危害包括等。
(三)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产生原因(四)西北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五)西北荒漠化的防治措施【案例扩展】(2011广东高考节选)1.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石羊河流域示意图(图10)。
(1)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4分)(2)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8分)(2012广东高考)2.加拿大地广人稀,西南部地区地形复杂,欧肯那根河谷是世界著名的冰酒产地。
根据加拿大西南部某地区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1)从温哥华到梅迪辛哈特,水平方向上自然景观主要表现为由森林到草原的变化,这体现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4分)(2)加拿大西部草原地区历史上由于过度开垦与放牧,加上连年干旱,植被遭到了破坏,土地资源退化。
为应对这种危机,当地可能采取哪些措施?(8分)学习主题三水土流失及防治---黄土高原为例【案例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材料一: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草原区,在西周春秋时期,森林覆盖率达53%,当时河流众多比较清澈,枯水季节流量也较大。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学案(含解析)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知识回忆】1. 土地荒漠化自然原因:为荒漠化的开展提供了条件.(1)干旱的气候(根本条件):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的开展.(2)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根底广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的开展提供了物质来源.(3)多大风天气(动力因素):接近亚洲高压中央,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4)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那么促进荒漠化进程.人为因素及其相应的治理举措: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开展, 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因而荒漠化的防治举措也主要是针对人为原因实施的.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1)水土流失指在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下,土壤受到侵蚀(破坏、磨损、散、搬运、沉积的过程)的现象,一般在坡耕地、放牧的荒山荒坡、沟壑等三种土地产生这种生态环境问题.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自然因素:地表物质性状、地形坡度、降水强度、地表植被.覆盖率等;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主要是通过改变地表形态和植被状况来影响水土流失.(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源头地区一一山区一一侵蚀和淤积. 水土流失下游地区一一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生态恶化一一干旱灾害频繁. 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黄土、气候、地质构造、植被①黄土特征: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易侵蚀.②降水集中、多暴雨(300-650mm,集中于7、8、9三个月)③地质构造:构造运动强烈、上下起伏、多地震;④植被:历史上存在森林、森林草原,现在植被稀少. 人为原因:开垦坡地、毁坏树木、过度放牧、开矿、无方案修建窑洞.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根本举措:改善植被条件一一生物举措一一植树种草应急举措一一工程举措一一兴修水库、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全面规划、标本兼治一一小流域综合治理.3.湿地的功能、效益和保护举措湿地:不管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它一种广义的定义.这个定义包括海岸地带地区的珊瑚滩和海草床、滩涂、红树林、河口、河流、淡水沼泽、沼泽森林、湖,泊、盐沼及盐湖.湿地的功能和效益主要有:(1)湿地的产出功能:湿地能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副食品、粮食、药材、木材及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宝库〞).(2)湿地的调节功能:湿地能调节气候,调蓄洪水( “天然空调机〞“天然水库〞).(3)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能维持生物的多样性, 保持周围生态的稳定与平衡(“生命的摇篮〞).(4)湿地的降解功能:湿地中的许多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能够在其组织中富集、分解、吸收有害物质,降解环境污染(“地球之肾〞).(5)湿地的其他功能:美化环境,可作为旅游地,具有航运功能,是各种动物的栖息地(“鸟类的乐园〞)4.森林的生态效益(1)修养水源,保持水土森林资源的存在,在修养水源、调节径流、稳定水位、改善水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调节气候,净化大气森林对于生物圈内的物质循环有重大作用. 对大气污染有净化、调节和缓冲作用.光合作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保持数量上的相对平衡,形成适于人类生存的环境.(3)减弱噪声、阻滞粉尘噪声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日趋严重.树林高大,枝叶交错重叠,能吸收扩散的噪声,故有天然“消声器〞之称.(4)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森林的阻挡能降低风速, 耐旱的树木根系兴旺能固定住沙丘, 从而使农田免受风沙的威胁.5.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效应(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效应最突出的是“地球之肺〞功能.需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全球大气中CO增多,与破坏热带雨林有一定关系.(2)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3〕热带雨林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练一练与海洋、森林并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的湿地, 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被喻为“地球 之肾〞,湖泊、沼泽、河口三角洲I 、沿海滩涂都属于湿地范畴.湿地的保护与持续利用已成 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1 .以下关于湿地的说法观点正确的选项是〔地围垦造田 ③在湿地生态环境中,水生植物、鱼类及软体动物、鸟类等形成食物链 d湿地的减少对当地的气候、蓄洪防洪有影响,但不会对污染物降解产生影响〔2 .湿地的功能或用途影视〔3 .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4 .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原因是:①湿地是具有重要经济功能和生态效劳功能②为了增加当地种植业收入,应将天然湿A.①②B.①③C. ②④D. ③④A.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B. 当地径流的调节系统C.难以利用的谈水资源D.扩大城区的理想用地 F 图为甘肃省敦煌市地貌类型图. 高大的鸣沙山环抱着月牙形洼地, 泉水以下图为全国主要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图〔单位: km2〕,读图答复3-4题.30M一口2WW -,MDB Lnf I□或实・租■ Humem «M 使H 尊H 舞花扛A. 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故河流含沙量最大B.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例大于长江C. 辽河水土流失面积小,故流域植被保护良好D. 珠江流量小,流水侵蚀作用弱,水土流失面积小①流域面积广②围湖造田③降水丰富且强度大④植被破坏严重⑤土质疏松A.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③④⑤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以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5.“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A.地下水流向绿洲区B.风力侵蚀减弱C.自然植被改善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6.“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开展,应该〔〕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开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以下图为西南某地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的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7.与原始生态林相比,现橡胶林A.蒸发量减少8.下渗量减少C.径流总量增多D.气候更加湿润8.由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可能带来的影响有A.修养水源水平变强8.土壤肥力提升C.生物多样性减少D.自然灾害减少哈尼族主要聚居在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地带. 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以下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 这一生态系统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 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开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据此完成9-11题.9.该生态系统中,森林的功能是〔〕①修养水源、保持水土②净化地表径流③防风固沙、保护农田④净化空气、美化环境A.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 .①④10.该生态系统中村寨都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这是由于〔〕A.可以减轻劳动强度B.可以防止洪涝灾害C.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D.可以欣赏梯田美景11.在所列的哈尼族文化习俗中,对农业生态起着重要促进作用的是A.新年祭祀树神B .长街酒宴庆新年C.稻田养鱼D , 土司制度【参考答案】【答案】1. B 2 . B【解析】试题分析:1 .湿地〔wetland 〕是指常年积水和过湿的土地,是指水在环境和动植物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区域, 其地下水通常接近或到达地表, 或地表被浅水覆盖.2.湿地分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如稻田等〕,湿地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和生态效劳功能的生态系统,需要加以保护利用.考点:湿地3. B 4 . C【解析】试题分析:3 .此图反映的是某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和治理面积. 由图可知诸河流中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但河流含沙量最大的为黄河, A错;图中看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小于长江流域,但是治理的面积大于长江流域, 故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例大于长江,B对;辽河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不是由于流域植被保护情况良好而是由于辽河流域面积较小,C错;珠江流量较大年径流量仅次于长江, D错.4.长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原因包括①流域面积广、③降水丰富且强度大、④植被破坏严重.选C项.⑤土质疏松指黄土高原地区,②围湖造田对洪涝灾害影响较大.【考点定位】我国主要的河流.5. A6. D【解析】试题分析:5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是由于绿洲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的.绿洲区过度开采地下水, 地下水位下降,附近交错带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地下水由交错带流向绿洲区.“生态裂谷〞为环境退化现象, 即自然植被恶化,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应选Ao6.“生态裂谷〞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的,说明该地的水资源利用不当,故为绿洲区的可持续开展,关,键在流域内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应选Do【考点定位】区域生态问题及治理AB &C【割析】试题分析:7.观察图爱观,檬胺林建发量和地表检流量比原始生杰大,下禧水堡PJ!会施!M检济总量国都也表投湄和地下径流,气候会更加干早,应选人*.破坏师始植被-加重水土流失,土崩归下降]破坏原始生新境.使生物多群性期*修养水源水平下降.旱涝灾呻被选C,考息工考杳森林生砌能变化及帚来的彩峋【答案】9. A 10 . C 11 . A【解析】试题分析:9 .读图,图中森林分布在高海拔区,可以修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①对.净化地表径流,使村落有清洁的水源,②对.森林没有分布在农田周围,不是护田林,③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是分布在城区绿地的功能,④错.所以A对. 10.村寨都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 不能减轻劳动强度,A错.可以防止洪涝灾害与建在梯田上方无关,B错.梯田中农业生产可能污染水源,村寨都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防止水源被污染, C对.可以欣赏梯田美景不是主要原因, D错.11.新年祭祀树神,将森林神化,坚决人们保护森林的意识,减少或禁止破坏森林,从而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A对.长街酒宴庆新年与保护生态无关, B错.稻田养鱼是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生态保护彳^用不大,C错.土司制度范围大,对生态有保护作用, 无促进作用, D错.考点:森林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可持续开展的良性生态系统.。
高中地理_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区域生态环境建设_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教材地位】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其课程标准是:“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这要求学生通过探讨区域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及其综合治理措施,认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树立人地协调观念,从而促进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本节课涉及有关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等核心知识,涉及众多地理要素在区域空间内的相互作用,对学生的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要求较高。
基于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发展需要,依托于“库布齐沙漠地区荒漠化防治”主题式情境,设计了本课基于情境学习新知、运用新知探究情境的教学思路【教材内容分析】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科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分析库布齐沙漠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2、综合思维:运用区域综合的观点分析库布齐沙漠化的成因、危害等,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3、人地协调观:基于库布齐沙漠荒漠化的直观感知,学会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与人地协调观4、地理实践力:运用所学知识,针对某一生态脆弱区,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研学旅行,提出研究性报告。
【教学重难点】1、掌握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2、理解不同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能形成关于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和思路。
【重、难点突破方法】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展示动画、展示图片的方式,加强其感性认识,采用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探究形式,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突出案例教学,实行研究具体个案,形成地理思维,再到具体案例的方式,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高三地理复习19《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案(新人教必修三)
《新课标》高三地理(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单元讲座第十九讲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结合西北等区域的实例,学会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及危害;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2.了解雨林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雨林开发的背景及原因,了解雨林的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
本讲重点:局部区域土地荒漠化的成因(特别是人为原因)和治理措施本讲难点:1.荒漠化的成因、影响和防治2.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考点点拨:第一课时一、荒漠化的概念及类型1.概念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因素发生变异与人类过度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在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注意:①石质荒漠化在我国的石质山地,由于山体坡地被开垦或植被遭受到严重破坏后,坡地的水土物质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性状全面改变,最终形成裸岩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形成类似于荒漠的景观,这就是石质荒漠化。
如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表现尤为明显。
主要原因是:a.山地地形、坡度大、土壤层贫瘠。
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b.降水多且集中,对地面冲刷强烈。
c.人类不舍理开发利用,如滥垦耕地、砍柴伐薪等,造成地面植被破坏.使地表裸露。
失去保护。
②沙漠化与荒漠化沙漠化是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单纯风力作用下引起的沙质荒漠化。
而荒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一些半湿润地区。
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后造成土地生产力衰退或丧失而形成荒漠或类似于荒漠般景观的过程。
③土地次生盐渍化a.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大.b.引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地盐分集聚所形成的现象。
土地次生盐渍化多发生在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
2.类型:(1)按形成原因:(2)按荒漠区的自然环境条件,把我国荒漠分为温带荒漠和高寒荒漠。
二、西北荒漠化地区1.自然特征:①西北地区包括新疆、宁夏、甘肃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大部、东部为广阔平坦的高原,西部有许多高大的山脉和内陆盆地;②因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本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③本区水分条件和自然景观由东向西逐渐演变,东部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呈草原景观,受水分条件制约向西逐步变为荒漠草原。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word学案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word 学案——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编写:王维锋 高二地理组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缘故和人为缘故。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课前预习: 整体思路: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计策和措施? 知识点:2.荒漠化依照你的明白得,运用下列关键词说明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洪涝半洪涝地区 气候因素 人类活动 沙漠化荒漠化——二、洪涝为主的自然特点1.范畴有三种方法,在课本中相应位置找出,并分别用“自然界线”、“行政范畴”、“降水界线”标出来。
2.地貌特点:地势以____和______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宽敞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_______和___________相间分布。
东、中部和西部的界线是 山。
在地图上明确其位置。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点——洪涝 ⑴洪涝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洪涝特点的成因图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阻隔水汽进入高山围绕盆地地势 青藏高原隆起位置⑵景观特色——以_____、______为主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制造条件(明白得)先在课本上找出自然因素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缘故:(在书上标出来)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要紧表现(在书上标出来)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课堂教学:一、课堂上展现大伙儿的预习成效,归纳总结荒漠化的防治这一节的整体思路:检查西北地区的大致范畴及地势特点。
参照课本P16图2.1进一步确定其位置及地势。
洪涝的成因、二、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及人文因素。
(重点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制造条件本区条件分析:①差不多条件——气候洪涝少雨气候洪涝,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柔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由于由于气候洪涝,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洪涝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制造了有利条件。
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地理第五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生态问题概述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2021110222
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地理第五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生态问题概述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20211102225一、生态环境效果的成因剖析思绪1.自然缘由主要包括天文位置、气候、地形、植被掩盖率、地质特点等。
〔1〕地形缘由:海拔、地势坎坷状况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如山地陡坡易发作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
〔2〕气候缘由:气温、降水、风力、风向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如荒漠化通常与气候干旱、风力大有关,水土流失通常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有关。
〔3〕土壤缘由:土壤特性会影响区域生态环境。
如黄土高原的土壤以粉砂颗粒为主,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碳酸钙含量高,遇水易崩解,会使水土流失愈加严重。
〔4〕植被缘由:植被破坏会引发多种生态环境效果。
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气候变暖、地下水位下降、滑坡、泥石流、生物多样性增加等。
〔5〕河流缘由:河流流量的大小、腐蚀强度等与生态环境效果的关系。
如泥石流、水土流失的发作等。
2.人为缘由:主要从人类的消费活动与天文环境的不谐和方面剖析。
外地农业结构、居民动力消费结构不合理等。
农业结构单一或不合理,会招致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遭到破坏;居民动力消费结构不合理,如柴草的少量运用,会招致植被破坏、秸秆不能还田、土壤肥力下降等效果。
【区域生态环境效果的判别】(1)湿润地域+地表植被稀疏,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2)湿润地域+山区+地表植被破坏,容易发生泥石流和滑坡。
(3)干旱的农业区+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发生土地盐渍化。
(4)牧区+过度放牧+过度垦殖等,容易发生土地荒漠化。
(5)干旱农耕区+引水灌溉,容易使河湖水量增加,发生土地荒漠化、盐碱化。
二、生态环境效果剖析思绪1.处置区域环境效果与开展效果的普通思绪与方法〔1〕针对发生环境效果的自然要素的对策:首先剖析环境效果发生的自然要素,然后从削弱或消弭那些自然要素对环境效果的影响角度剖析对策。
如:水土流失的发生与地形坡度有关,可以经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减轻水土流失。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学案-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二章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章末總結學案(人教版必修3)[學習目標] 1.理解我國西北地方、熱帶雨林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的原因。
2.從自然因素、人為因素兩個角度分析西北地方荒漠化,熱帶雨林遭受破壞的原因。
3.學會運用可持續發展的觀點,針對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結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生態相結合”的原則闡述自己的環保理念和措施。
專題一結合區域實際,分析區域出現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出現總體來講與兩大因素有關,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為因素。
1.自然因素分析區域自身生態的脆弱性,往往是出現生態環境問題的誘因。
某一自然要素發生變化,必然導致其他自然要素發生變化,這是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光照、熱量、降水等因素出現異常,會成為區域生態破壞的潛在威脅,分析區域生態環境問題,要結合區域的地形、地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要素進行整體分析。
2.人為因素分析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出現,人口數量快速增加、不合理經濟活動起到了加劇加速,甚至決定性作用。
歸納人為因素要從人口規模、人類主要的活動方式、生產水準等方面入手。
【專題練習1】黃土高原上的千溝萬壑被譽為“中國母親的皺紋”,歷盡滄桑,苦難深重。
據此回答(1)~(3)題。
(1)形成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主要原因是()A.流水侵蝕B.環境污染C.風力強大D.土質疏鬆(2)引起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有()①降水集中於夏季且多暴雨②黃土質地疏鬆且垂直節理發育③植被破壞嚴重④不合理開發造成地表黃土裸露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3)形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新的觸發機制是()A.毀林開荒、營造房屋B.輪荒作業、破壞林草C.過度樵采、過度放牧D.露天開礦、開挖地表專題二主要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危害與關聯性1.主要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危害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防治措施森林破壞自然原因:森林火災、病蟲害人為原因:毀林開荒、砍伐薪柴、商業採伐等洪水頻發、水土流失加劇、土地沙化、河道淤塞、溫室效應增強、物種滅絕等封山育林、采育結合、退耕還林,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草地退化自然原因:氣候異常、降水減少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農墾載畜量下降,草地生態環境惡化,還會使整個自然環境發生變化控制人口數量、改善經濟結構、退耕還草、牲畜舍飼等濕地乾涸自然原因:沉積物自然充滿湖泊和沼澤人為原因:土壤侵蝕、環境污染、圍湖造田等氣候惡化、水旱災害加劇、水污染加重、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加大對濕地保護的宣傳,加強濕地保護立法和執法,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退耕還濕地生物多樣性減少自然原因:自然滅亡人為原因:狩獵、污染、森林、草地、濕地等生態系統的破壞將惡化人類生存環境,限制人類生存發展機會的選擇,甚至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擴大自然保護區,建立生態走廊,采育結合、合理放牧、實行禁漁期制度2.生態環境問題的關聯性生態環境問題的關聯性較強,一種生態問題的出現常常成為其他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條件。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1荒漠化的防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2.1荒漠化的防治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地理必修3
3.授课时间:2课时
4.教学时数:90分钟
- 加强与企业和社区的校企合作,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和实践指导,丰富教学资源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 鼓励学生参与环保组织或公益活动,以实际行动支持和参与荒漠化防治工作,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八、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 阅读材料:《全球生态环境报告》、《中国荒漠化治理纪实》
- 视频资源:《荒漠化防治的科技创新与应用》、《人类与荒漠的斗争》
在空间思维能力方面,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地图阅读和分析有一定的掌握,但针对荒漠化空间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仍需加强。
此外,学生在科学探究与实践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荒漠化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仍需引导和培养。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学生普遍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但对荒漠化防治的责任感和参与度有待提高。
-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学术文献、报告和案例研究,以拓宽视野,加深对荒漠化问题的理解。
- 学生可进行荒漠化地区的实地考察,亲身感受荒漠化的现状,增强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 学生可参与环保组织或公益活动,以实际行动支持和参与荒漠化防治工作。
3. 拓展知识点
- 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 荒漠化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生态环境的关系
- 设计一个荒漠化防治的公益广告,提高人们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和环保意识。
高三一轮复习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学案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知识梳理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荒漠化)、生物资源(热带雨林)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
生态破坏(ecology d estr oying)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
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
二。
教材导学1、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1)干旱导致 贫乏,河流欠发育, 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2)干旱导致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多疏松的沉积物,再加上冬春干旱季节大风日数多,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条件。
2。
荒漠化空间分布的差异3、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4。
雨林生态脆弱性的表现(读图2、16)(1) 分解和 再循环旺盛,由于长期高温多雨的气候,养分流失过多,土壤一般特别贫瘠。
(2)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 ,植被最容易遭受破坏。
(3) 被毁, 遭受强烈淋洗而丧失,雨林生态系统特别难恢复。
5。
森林的作用与雨林的全球性效应6、水土流失的过程: 7、盐碱化的过程:8。
荒漠化的过程:三、能力提升训练“红色荒漠"是指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土地荒漠化,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
下图为“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
据此回答1~2题、1、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A、人口增加、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B、水土流失、高温多雨、滥伐森林、人口增加C、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水土流失D、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人口增加2、下列措施能够有效治理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色荒漠”的有()①退牧还耕②积极开发新能源③控制人口增长④严禁过度放牧⑤防治水土流失A。
①②⑤B、②③⑤C。
①③④D。
②④⑤下图为我国现有主要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例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
A、B两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的比重大,其共同原因主要是( )①灌溉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集聚②土壤贫瘠,化肥使用量大③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④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A、①②B、①③C。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案
第二章·第一节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读全球荒漠分布示意图,回答1~3题。
1.全球荒漠分布地区主要受哪几种气候类型控制()①热带季风气候②热带沙漠气候③温带大陆性气候④亚热带季风气候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B【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荒漠主要分两种类型: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形成的热带荒漠和分布于大陆内部地区的温带荒漠。
2.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约3600万平方千米,而且呈扩大和加剧的趋势,其影响因素中不包括()A.地震、火山、泥石流频发B.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乱垦滥伐、砍伐森林D.全球CO2排放量增多【答案】 A【解析】气候的异常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乱垦滥伐等都可能导致荒漠化。
3.我国西北沙漠化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包括()A.温带大陆性气候,风力作用强B.高原、盆地为主,沙漠、戈壁面积广大C.外流河为主,河网密集D.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答案】 C【解析】我国西北地区因距海远,降水少而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且由沿海到内陆地带性差异明显;受高原山地的阻挡,加剧了干旱,风力强劲,河流欠发育,多内流河,沙漠、戈壁广布。
下图是我国不同省份荒漠化土地所占的比重,据图完成4~5题。
4.有关我国荒漠化的现状,正确的是()A.荒漠化最严重的是风蚀荒漠化,占荒漠化土地的99%B.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省区C.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的9个省区年降水量都在400毫米以下D.长江以南的省(市、区)没有荒漠化土地5.占全国荒漠化比例最高的省区,其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纬度高,气温低,风力大B.土地疏松,水土流失严重C.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少,气候干旱D.过度樵采,过度放牧【答案】 4.B 5.C【解析】由图可知,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等西北内陆省区。
依据材料,风蚀荒漠化土地所占比例未达到99%。
图示河北、山西等省区的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
潍坊一中地理学案学案39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学案39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编制:张君明审核:牟同虎【复习目标】1.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及治理措施。
2.森林的环境效应,分析不同区域森林破坏后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3.理解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脆弱性。
4.亚马孙雨林开发的原因,措施,以及具体的保护措施。
5.通过本章复习,掌握不同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
【自主复习案】【基础知识梳理】结合复习目标,完成《三维设计》152,157页【课堂探究案】考点一:荒漠化的成因级治理措施。
《三维设计》153页方法技巧: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措施。
1.分析生态环境问题成因,一般分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1)自然原因:地形(海拔、起伏状况、封闭状况等)气候(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土壤组成、费力、质地等)植被(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水文(河流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例如:西北沙漠化:气候干旱,降水少;风力大;植被稀少;沙质土壤。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季风气候,夏季暴雨集中;土质疏松;地形起伏大等(2)人为原因:一方面是人口激增;另一方面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要找准导致不同环境问题的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如农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生产特点、政策导向、资源开发等例如:西北沙漠化: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此生盐渍化: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酸雨:工业,交通排放大量酸性气体全球变暖:化石燃料燃烧排放温室气体、植被破坏减少了碳的吸收2.分析措施时,必须由原因来分析,只有找准原因,才能时措施具有针对性。
例如:西北沙漠化: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以避免樵采、退耕还林换草以避免过度开垦、合理利用水资源等水土流失: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此生盐渍化: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灌溉技术酸雨:洁净煤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等全球变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植树造林典型例题:2010年1月20日中国金融网被称为“地球癌症”的土地沙漠化已经蔓延到我国的甘肃、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陕西、西藏、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和自治区的841个县(市、旗)7 534个乡(镇),近4亿人口的生存受到土地沙化的严重威胁。
高中优质课地理学案: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以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治理和
洞庭湖湿地资源开发与保护为例
自主整理
读下面两段材料,回答学案上的问题
三北防护林又称修造绿色万里长城活动。
1979年,国家决定在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即带、片、网相结合的“绿色万里长城”。
规划范围包括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甘肃中北部、陕西、晋北坝上地区和东北三省的西部共324个县(旗),农村人口4400万,总面积39亿亩。
1.实施该工程的目的是?
2.如果不实施该工程,会出现哪些危害?
3.西北地区荒漠化如此严重,原因有哪些?
湖南省目前正在着手实施“4350工程”,即通过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至2015年,使洞庭湖恢复到1949年前435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面。
到那时,洞庭湖将呈现一个高洪季节浩浩汤汤,枯水季节郁郁葱葱,环湖旅游城镇星罗棋布的壮观景象。
1.工程实施前,洞庭湖面积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2.如果不实施该工程,该湿地的哪些价值将降低,甚至消失?
3. 洞庭湖面积减小的原因?
习题.过去50年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A.过度捕捞
B.围湖造田
C.气候变干造成湖泊水位降低
D.湖区地壳明显抬升
综合探究一
1.我国的湿地地区分布有何差异?
2.我国的沙漠地区分布有何差异?
3.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综合探究二
综合探究三
结合荒漠化和湿地问题的人为原因,探究解决措施?
1. 还有哪些措施可以有效防治荒漠化?
2. 还有哪些措施可以有恢复和保护湿地?。
高中地理第02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2水土流失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2.2 水土流失
【学习目标】
1.结合图示,能够记住黄土高原的范围;通过图文资料分析水土流失危害。
2.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3.描述其危害,并提出综合治理措施。
【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措施。
【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导学流程】
一、了解感知
二、深入学习
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1.退耕还林、还草--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因地制宜营造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
2.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3.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修筑梯田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农业技术措施—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
4.开矿时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发复垦工作。
三、迁移运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十一五”以来,陕西省黄河流域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345.3平方千米,陕北黄土高原的主色调正在由“黄”变“绿”,绿色向北挺进了400千米。
(1)把下列选项填到图中对应空格中。
①平整土地;②修水平梯田;③蓄水保土;④发展多种经营;⑤贮水拦沙;⑥改善生产条件。
(3)将下列治理措施和对应的治理目的进行连线。
A.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①开发水能,加强灌溉,调蓄水源
B.调整产业结构②减少水土流失及河道泥沙淤积
C.建设分洪、蓄洪区③便利航运和防洪
D.建设水利枢纽④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
E.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⑤减轻河水污染
四、探究未知
你在学习过程中还有什么问题或疑惑,请写在下面,至少一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学案
一、本专题在高中地理中的地位的思维导图
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分析的思维导图
三、具体案例分析
■考点透析
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典型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治理措施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
自然原因:①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
特征,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
态环境失衡,降水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
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类活
动不当,主要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
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
环保等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构筑防护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
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
题;⑤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及进行生态移民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自然原因:①处于独特的过渡地带,抵御自然灾
害的能力低,破坏后恢复困难,生态系统脆弱;②
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水蚀能力极弱;③温
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
强;④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加剧了水
土流失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综
合发展。
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建设高产稳产的基本
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质量;大力
开展煤炭开发地区的土地复垦工作
具体措施有工程措施(护坡、固沟、保塬)、农业
技术措施和生物措施等
人为原因: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包括不合理的
耕作制度(轮荒)和生产建设中不合理的土地利
用;②开发历史悠久,人口增长,垦荒规模扩大,长
期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加上建造房屋、伐木
烧薪、战争等的破坏
亚马孙热 带雨林的 保护 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
主
要有焚耕开垦(迁移农业)、大规模的农场和牧
场开发、商业性木材采伐以及采矿、水利和公
路建设。
这些开发活动的背景是当地的人口增
长和贫困
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洞庭湖湿 地资源的 开发与 保护 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围湖造田;对湿地的过度开发利用;天然湿地的数量不断减少,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下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严重威
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水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业;等等
2.我国其他地区的生态问题和治理措施
生态问题 产生原因和危害
治理措施 东北平原的黑 土退化 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受到破坏,土壤
冲刷严重,黑土层变薄甚至表面沟壑纵横,
土壤肥力下降 ①对坡面、沟壑进行治理,并植树造林;②增施有机肥料(施有机肥、草肥,秸秆还田,等等),进行土壤培肥 华北、西北地区 的土壤次生盐 渍化 降水量少,农作物生长期气温较高,蒸发
旺盛;大水漫灌,只灌不排,抬升地下水位,
盐分在地表聚集 引淡淋盐,井排井灌,采取农田覆盖以及农业生物技术 南方低山丘陵 地区的水土流失 人多地少,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破坏植
被;水土流失造成石块裸露或“红色荒
漠”,环境恢复困难;对江河下游地区造成
危害 ①发展立体农业;②植树造林,保持水土;③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开发小水电、推广生活用煤用气等,减少农村薪柴砍伐 西南地区的“石漠化” 山高坡陡,雨水集中,冲刷力强,加上喀斯
特地区成土速度缓慢,土层瘠薄,不易留存;
人口增长过快,乱砍滥伐和土地不合理利
用;地表土层流失殆尽,岩石大面积裸露,土
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无土、无水、无
林,形成石质荒漠化,即“石漠化” 保土蓄水,植树造林,生态移民
四、案例配备习题
例1【2014课标Ⅰ,36(2)(3)(4),18分,0.3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5分)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7分)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6分)
答案 (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
信
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例2 (2016年全国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
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
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面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赞同。
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或不赞同。
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
(其他答案合理均可)
例3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
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
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答案】(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
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
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
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
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