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神经生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神经生理学

利用微电极技术对细胞电活动进行记录,是细胞神经生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资料表明,神经元的兴奋过程,伴随着其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频率加快;抑制过程为单位发放频率降低。无论颇率加快还是减慢,每个脉冲的幅值不变。换言之,神经元对刺激强度是接着“全或无”的规律进行调频式或数字式编码。这里的“全或无”规则是指每个神经元都有-+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不发生反应;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高度(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与这种规律相对应的是级量反应(G r a d e r e-s p o n s e s),突触后膜上的电位,无论是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 P S P),还是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 P S P)都是级量反应。

神经动作电位或细胞的单位发放后的后电位,无论是后兴奋电位(A E P)还是后超级化电位(A H P)都是级量反应。此外,感觉器官的感受器电位,也是级量反应。在这类反应中,其电位的幅值随阈上刺激强度增大而变高,反应的频率并不发生变化,因为每个级量反应电位幅值缓慢增高后缓慢下降,这一过程可持续几十毫秒,且不能向周围迅速传导出去,只能局限在突触后膜不超过1平方微米的小点上,但其邻近的其他突触后膜也同时发生E P S P,则两个突触后膜上的E P S P却可以总和起来。电子显微镜研究表明,人脑的神经元是一个直径大约50微米的多型细胞,其胞体和树突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数千个突触,所以每个突触的后膜位点范围很小,它的

E P S P或I P S P变化对这个神经元来说,是个局部性微弱变化。一个神经元上的许多突触后膜同时或间隔几毫秒相继出现E P S P或I P S P,则可以总和起来(空间总和与时间总和)。如果总和的E P S P超过这个神经元的单位发放阐值(大约25-70毫伏之间),就会导致这个神经元全部细胞膜去极化,出现整个细胞为一个单位而产生

70-110毫伏的短脉冲(不超过l毫伏),这就是快速的单位发放,即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它可以迅速沿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末梢的突触,经突触的化学传递环节,再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电位。所以,神经信息在脑内的传递过程,就是从一个神经元“全或无”的单位发放到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级量反应总和后,再出发放的过程,即“全或无”的变化和“级量反应”不断交替的过程。那么,这一过程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40多年前,细胞电生理学家根据这种过程发生在细胞膜上,就断定细胞膜对细胞内外带电离子的选择通透性,是膜电位形成的物质基础。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钠离子(N a+)浓度较高,细胞膜内钾离子(K+)浓度较高,这类带电离子因膜内外的浓度差造成了膜内外大约负70-90毫伏的电位差,称之为静息电位(极化现象)。

当这个神经元受到刺激从静息状态变为兴奋状态时,细胞膜首先出现去极化过程,即膜内的负电位迅速消失的过程,然而这种过程往往超过零点,使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这个反转过程称为反极化或超射。所以,一个神经元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迅速上升部分,是由膜的去极化和反极化连续的变化过程,这时细胞膜外的大量N a+流入细胞内,将此时的细胞膜称为钠膜;随后细胞膜又选择性地允许细胞内大量K+流向细胞外,称为钾膜。这就使去极化和反极化电位迅速相继下降,就构成细胞单位发放或神经干上动作电位的下降部分,又称细胞膜复极化过程。细胞的复极化过程也是个矫枉过正的过程,达到兴奋前内负外正的极化电位(-70毫伏的静息

电位)后,这个过程仍继续进行,使细胞膜出现了大约-90毫伏的后超级化电位

(A H P)。后超级化电位是一种抑制性电位,使细胞处于短暂的抑制状态,这就决定了神经元单位发放只能是断续地脉冲,而不可能是连续恒定增高的电变化。综上所述,神经元单位发放或神经干上的动作电位,其脉冲的峰电位上升部分由膜的去极化和反极化过程形成,膜处于钠膜状态;峰电位的下降部分由复极化和后超级化过程而形成,此时膜为钾膜状态。虽然在40多年以后的今天,未能推翻这些经典假说,但现代电生理学和分子神经生物学研究表明,神经元单位发放是个机制非常复杂的过程,绝非简单膜选择通透性所能概括的复杂机制。

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间,迅速发展起来的片膜-钳(P a t c h c l a m p)电生理学技术,可以用来精细地记录每种单一带电离子通过细胞膜,引起膜电流的微小变化(大体为P A变化,即10-12安培的数量级)。根据多种离子通过膜的电流变化值计算,发现细胞膜上存在着10多种离子通道门,有快速启闭的,有缓慢启闭的,有电压敏感而启闭的门,也有化学敏感而启闭的门,有两态、三态门……不一而足,十分复杂。电生理学上的这些发现与分子神经生物学的发现彼此验证,现已证明细胞膜上多种离子通道门都是由结

构形态和功能各异的。大蛋白分子组成,称为离子通道蛋白。由此可见,神经生理学知识与分子神经生物学知识是彼此关联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