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嵘 滋味说

合集下载

论钟嵘《诗品》滋味说

论钟嵘《诗品》滋味说

这是说 “ 治大 国如烹 小鲜” 道理 , 理 国家如同 调 的 治
和滋 味。又北魏 高允 太和年 间作《 酒诰》 自古 圣 日: 王, 其为维也 , 玄酒在 堂而酹 酒在下 , 以崇本正 原 . 所 降于 滋味 。《 ” 魏书 ・ 灵徵志》 :高宗 太和二 年九月 . 鼎 出于洛州 潜水 . 送于京师。王者不 极滋味 , 则神鼎 出 也 又以 滋 味 比喻人 的道 德 品 行 , ” 如任 咕《 知 己 感
体. 三类 , 四物 . 五声 , 六律 , 音 . 七 八风 , 九歌 , 以相成 也; 清浊 、 大小 , 长、 徐 , 短 疾 哀乐 、 柔 , 速 、 下 刚 迟 高 出入 、 周疏 , 以相济也 君 子听之 , 以平 其心 。《 ” 论语 述而》 “ :子在 齐闻《 , 韶》 三月不知 肉昧。 “ 被用 于 文学 方 面 , 汉 书 》 五 十< 当时 昧 《 卷 郏 传》 “ :诚有昧其言也”颜 师古 注日 :有 昧者 , 言甚 , 其
乃为有莘 氏媵 臣, 负鼎俎 , 以滋睐说 汤 。 于王 道。 致 ”
美也 。有昧这里指语 言之 美。陆机《 文赋》 好 的作 谈 品, “ 能 收视反 昕” 。以至 于“ 群 言之沥液 , 倾 漱六 艺
【 日期]01 0 6 收稿 20 —1—1 【 作者简 介】 明明(93 )士 , 成 17一 , 甘肃兰 州 , 人 扬州 戈学瘦西湖棱 区人文学院 中文 系古代 文 学在读硕 士
样。陆机指出庸作如 “ 阚大羹之 遗昧” 这 里 的“ , 昧” 显然也不仅指作 品语言 而 言。必 须使作 品有 昧 , 有 昧方能摆脱平庸 。关于 此 , 勰 指 出“ 文隐 秀 , 刘 深 余 味 曲包 ”《 ( 文心雕 龙 - 隐秀》 、义 昧腾跃 而生 ” 《 )“ ( 总 术》 。这些 对 味的强 调 , 容 易 被 钟嵘 借 用 过 来。 ) 很 《 诗品序》 批评玄 言诗说 ” 过其 辞, 理 淡乎 寡昧” 诗 。《 品》 中明显谈 及滋 味 的还 有 , : 五 言居文词 之 要 , 序 “

试论钟嵘的“滋味”说

试论钟嵘的“滋味”说

试论钟嵘的“滋味”说作者:宋丹丹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7期摘要:“滋味”说是钟嵘《诗品》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古代诗论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滋味”说吸收前人“味”论的思想成果,对后世诗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审美理论范畴。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滋味”的溯源;“滋味”说的内涵;“滋味”说对后世诗学的影响。

关键词:钟嵘;“滋味”说;溯源;内涵;影响钟嵘是我国齐梁时期著名的诗学理论家,他所著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论专著。

他在《诗品序》中阐发了他的基本文学思想,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关于诗歌的本质、特征以及诗歌创作与鉴赏批评的理论,把“滋味”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一个古代文论中的基本审美范畴。

一、“滋味”的溯源“滋味说”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最初只是一个生理概念,逐渐上升到哲学概念,到钟嵘这里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正式定型。

“味”在先秦时期亦被用于思想文化领域,老子就把“味”作为一个哲学术语而用于阐释体道的方法。

又有孔子以“味”论对音乐的审美感受,《论语·述而》曰:“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不图为乐之为斯也!”孔子把音乐欣赏的愉快感受同“肉味”相联系,将“味”引入了审美体验的领域。

魏晋南北朝,以味的概念评论诗文渐成风气,南朝刘宋时期的宗炳直接把“味”这个概念引入艺术审美理论中,提出了“澄怀味象”。

即在对大自然的山水美景进行审美时,在对描绘大自然的山水画进行欣赏时,就应该以一种摆脱了世间一切利害欲求的自由而愉悦的审美心境,去观照和体味审美对象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意蕴,来达到“畅神”的目的,使心胸无限宽广、喜悦。

刘勰的《文心雕龙》在《情采》篇中,批评“为文而造情”诗文,“繁采寡味,味之必厌”,而《明诗》篇称赞“张衡怨篇,清典可味”。

诗之“可味”或“味之必厌”,是一种审美的心理感受。

从“寡味”到“可味”,再到“味深”,再到“余味”,其美学思想层层深入,并把“滋味”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

“滋味说”与“韵味说”

“滋味说”与“韵味说”

---------------------------------------------------------------最新资料推荐------------------------------------------------------“滋味说”与“韵味说”滋味说与韵味说滋味说与韵味说摘要:钟嵘与司空图都是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泰山北斗。

钟嵘对诗提出了滋味说,司空图则提出韵味说。

钟嵘与司空图的诗歌理论其实有着一脉相承的相似之处,两者都是以味论诗。

但他们毕竟是相隔了四百多年的文学理论家。

他们的思想理论又有着非常明显的相异之处。

笔者认为区别主要表现在:钟嵘论诗只触及到诗的言语层和形象层,而司空图则进一步深入到诗的意蕴层。

关键词:味;言语层;形象层;意蕴层一、滋味说与韵味说的相似之处。

无论是滋味说还是韵味说,都是注重以味论诗。

味本来是指五种味觉。

后来逐渐运用于文艺领域,发展为美学范畴,指的是文艺作品中能激起欣赏者美感的特质,包括内蕴和形式。

味是我国历代文学界的一个传统意念。

《汉书》中记载:诚有味其言也。

1 / 6颜师古注曰:有味者,其言甚美也。

有味这里指语言之美。

陆机《文赋》谈好的作品,能收视反听,以至于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对于拙劣的作品,他的评价是阙大美之造味,同味弦之消泛。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多次谈到味。

《文心雕龙・总述》中评价好的作品是视之则锦绘,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

《物色》中说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

《隐秀》中又说深味隐蔚,余味曲包。

继刘勰之后,真正把味与诗之美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钟嵘。

他提出了滋味说,指出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并倡导诗歌必须要有形象性和情感性。

到了唐代的司空图,提出了一种更深刻更完美的诗歌理论――韵味说。

他强调好诗须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滋味说与韵味说,及至后来苏轼提出的至味说,都是中国古典诗学诗味论在不同时代不断发展的成果。

从接受美学理论看钟嵘的“滋味”说

从接受美学理论看钟嵘的“滋味”说

则把 对


的 认识拓
,
展 到既 包 含 着 创 作 过 程 的作 品
又 包 含 了作 为 接 受 主 体 的读 者

刘姗
在 《 文 心 雕 尤 一隋 采 》

篇 中就 有


繁采 寡 情

味之 必 厌

的见 解

,
;
钟嵘 更 认 为


滋味
,

是读 者的
味之无 极
闻之
,
” 动 心 的结果
正 因 为 有 了读 者 对 诗 的 情绪 是什 么

作用 的 终结
就 是 在 接受 主 体 的 心 中创 造 出一 种 新 的境 界


这 种境 界 既 与作 品的 感 染有 关
当然
, ,
但又 不 受 作 品 的 限 制

使 人忘其 鄙 远
“ ”
,
自致远大 ”
,
,
得 到 自我 陶 醉 似 的 满 足
,


种境 界 是 用 感 情 的 纽 带 将 作 品 与读 者 联 接 起来 的


天 接受 美 学 的创立 究 途径 作 过程 程
,
为我 们 研 究
,
滋味

说提 供 了一 个 新 的理论 工 具

开 辟 了 又 一 新 的研 究
,
接受 美 学理 论 认 为
,
文 学 作 为 一 个 过 程 是 由两 部 分构 成 的 读者 读者

其 一是 作 者

,
二 是作 品

钟嵘诗品序滋味说名词解释(一)

钟嵘诗品序滋味说名词解释(一)

钟嵘诗品序滋味说名词解释(一)钟嵘诗品序滋味说名词解释1. 诗品序•定义:诗品序是指评述诗歌作品质量美学、风格和内涵的文章。

•示例:钟嵘的《诗品序滋味说》就是一篇诗品序,他在文章中对古代诗歌的创作特点进行了评述。

2. 滋味•定义:滋味是指诗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主题给人带来的感受和体验。

•示例:钟嵘认为好的诗歌应该有浓厚的滋味,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诗歌来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3. 诗歌创作•定义:诗歌创作是指运用语言、形式和意象等手法创作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作品。

•示例:钟嵘在论述诗品序时,对诗歌创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价,强调了诗歌的创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4. 美学•定义:美学是研究艺术、美和审美的学科,探讨美的本质、美的标准和美的价值。

•示例:钟嵘通过对诗歌的审美分析,揭示了诗歌创作中的美学原则和审美标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作品。

5. 风格•定义:风格是指作品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艺术风格,体现了作者的个人风格和创作特点。

•示例:钟嵘在《诗品序滋味说》中对诗歌的风格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不同诗歌风格的特点和区别。

6. 内涵•定义:内涵是指诗歌作品所蕴含的意义、思想深度和哲理,超越表面的字面意思。

•示例:钟嵘通过对诗品序的论述,在分析诗歌的内涵时,强调诗歌作品的意义和思想含义,引导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意义。

以上是针对“钟嵘诗品序滋味说名词解释”的相关名词及其解释。

钟嵘在《诗品序滋味说》中对于诗歌的创作、美学、风格和内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作品。

通过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掌握钟嵘的诗歌观点和思想。

钟嵘诗品序滋味说名词解释

钟嵘诗品序滋味说名词解释

钟嵘诗品序滋味说名词解释钟嵘诗品序滋味说名词解释1. 钟嵘钟嵘,唐代文学家,他的《诗品序滋味说》是一部介绍古代诗歌欣赏方法的作品。

2. 诗品序滋味说诗品序滋味说是钟嵘的一部著作,内容主要是对古代诗歌的欣赏模式和赏析方法进行解释和阐述。

滋味说滋味说指的是钟嵘在《诗品序滋味说》中对古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进行了深入剖析和论述,以此来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作品。

诗品序诗品序是指钟嵘在《诗品序滋味说》中对古代诗歌的评价标准和品质要求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阐述。

他倡导诗歌应该追求深度思考、富有个人情感和表达独特的艺术风格等。

3. 古代诗歌欣赏方法古代诗歌欣赏方法是指古代文人对于诗歌的品味和赏析的方式和技巧。

感受艺术表现古代文人欣赏诗歌时注重感受诗歌的艺术表现,包括诗歌的意境、形象的描写和音韵的表现等。

情感投射古代文人欣赏诗歌时常常将自身的情感投射到诗歌中,并通过诗歌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意境追寻古代文人常常通过诗歌来追寻和表达某种意境或心境,借助文字营造出亦真亦幻的艺术境界。

4.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是指诗歌作品通过抒发诗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和表达出深邃的情感。

意境意境是诗歌作品所表现的一种抽象概念,可以是某种景色、情感、思考等。

通过意象的描绘、氛围的营造和语言的运用,诗歌作品在读者心中勾起共鸣和联想。

情感情感是诗歌作品中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情绪和感受。

通过丰富的形象描写和独特的情感表达,诗歌作品可以打动读者的心灵并引发共鸣。

5. 诗歌的评价标准和品质要求诗歌的评价标准和品质要求是指对一首诗歌作品优劣的判断标准和要求。

深度思考一首好的诗歌应该表现出作者对某一问题或主题的深度思考和独特见解,通过语言和形象的运用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个人情感诗歌应该反映诗人的个人情感和感受,表达出真实的情感和体验,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艺术风格好的诗歌应该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包括语言的运用、形象的描写和节奏的把握等,体现出诗人的个性和创造力。

钟嵘《诗品》“滋味说”研究

钟嵘《诗品》“滋味说”研究

钟嵘《诗品》“滋味说”研究作者:任建桦来源:《神州·下旬刊》2020年第02期摘要:钟嵘《诗品》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学著作,其中提出了“滋味说”这一重要的美学思想。

本文试从“滋味说”的主要内容、“滋味说”产生的背景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三个角度出发,来详细研究“滋味说”的精神内涵,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诗品》的审美思想。

关键词:钟嵘《诗品》;滋味说;审美钟嵘《诗品》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论诗专著,它的评论对象是梁代以前的五言诗及其作者。

本文主要从“滋味说”出发,来分析钟嵘《诗品》中的美学思想。

车孟杰的《<诗品>的“滋味说”与<舞论>的“情味”论》从钟嵘的《诗品》和婆罗多的《舞论》对比分析入手,找寻中印两国早期古典诗学“味”论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张月的《<诗品>“兴”观探赜》将钟嵘的“兴”与先秦两汉和魏晋南北朝的“兴”进行对比;牛丹丹的《浅析钟嵘<诗品序>中的诗学思想》旨在分析钟嵘《诗品序》中诗学思想,进而深层次地理解当文学进入自觉时代后,文学评论家是如何从诗歌内部因素出发探求艺术规律的。

本文旨在分析钟嵘《诗品》中的“滋味说”,从这一角度出发来对“滋味说”的内涵、背景及影响做出探究。

一、“滋味说”的主要内容《诗品·总论》中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故云会于流俗。

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弘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由此,我们总结出“滋味说”的主要内容是:以兴、比、赋为表现方法;注重直寻;风力与丹采相结合。

(一)以兴、比、赋为表现方法《毛诗序》提到:“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不仅《毛诗序》,还有《周礼》,关于“六义”,历来人们都认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

钟嵘诗品序原文与翻译

钟嵘诗品序原文与翻译

钟嵘《诗品序》原文与译文原文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

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只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

昔《南风》之词,《卿云》之颂,厥义夐矣。

夏歌曰“陶乎予心。

”楚谣曰“名予曰正则。

”虽诗体未全,然是五言之滥觞也。

逮汉李陵,始著五言之目矣。

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固是炎汉之制,非衰周之倡也。

自王、扬、枚、马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从李都尉迄班婕妤,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

诗人之风,顿已缺丧。

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译文:气候变动着景物景物感动着人心所以使人的性情摇荡并表现于舞蹈歌唱上。

它照耀着天、地、人使万物显现着光辉美丽上天之神依待它接受祭祀幽冥之灵依待它昭明祷告。

能够感动天地鬼神的没有什么是比诗歌更接近了。

从前《南风歌》的歌词《卿云歌》的颂词它们的意义是深远的。

夏代的《五子之歌》说“忧郁啊我的心”楚国的歌谣《离骚》说“给我取名叫正则”虽然诗的体制还不全备然而是五言诗的起头啊.到了汉朝的李陵开始创作五言诗的这种体式了。

古诗的时代渺茫遥远诗人和时代的难以详考推究它的文体本是西汉时的制作不是周代衰弱时的首创啊。

自王褒、扬雄、枚乘、司马相如一班人都只以辞赋竞相取胜而诗歌之作还没有听说过。

从李陵到班婕妤约百年之间只有一位女作家班婕妤也只有李陵一位诗人罢了。

诗人创作诗歌的风气顿时缺少丧失了。

东汉二百年中只有班固《咏史》诗但质朴而无文采。

原文: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

次有攀龙托凤,自致於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於时矣。

尔后陵迟衰微,迄於有晋。

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

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

於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先是郭景纯用俊上之才,变创其体。

论钟嵘开创的“滋味说”

论钟嵘开创的“滋味说”
笔者 认 为

滋 味 说 ” 的 源 头 究 竟 何 在呢 ? 通 过 对 中 国 文 学 批 评 史 的 全 面 考 察


,
味 说 ” 的 源 头 在钟 嵘 的 著 名 文 学理 论 著 作 《诗 品 》之 中 固然
,
《诗 品 》之 前 的 一 些 理 论 典 籍 中 早 已 多 次 出 现 过 志 以定 言
.





,
例如
:

味 以行 气
,
气 以实 志
肉味

,
,
言 以出令 ”
; “
( 《左 传
,
昭 公九 年 》
,
)
;
子 在 齐 闻 《韶 》

三月 不 知
,
( 《论 语
,
述而 》 )
子 墨 子 之 所 以非 乐 者
,
非 以大钟
,
鸣鼓
,

琴瑟

芋 笙之 声
;
以为 不 乐也 ;
非 以刻镂 华文章 之色 以为不安 也
味” 迸行理论 剖 析 体 大思 精
,
,
因 此 还 不 能 认 为 刘 潞 已 经 自觉 的 将
味 ” 作 为一

个 新 的理 论 概 念 在 其



的 《文 心 雕 龙 》中运 用 了
还 不 能 认 为是 已 经 开 创了
,

真 正 自觉 地 从 艺 术 审 美 的 意 义 上 将
著 名 文 学理 论 赋 》
内蒙 古大学学报 (哲学 社会 科 学版
一 九 八 五年第二期

论钟嵘的诗歌批评标准——兼论“滋味说”

论钟嵘的诗歌批评标准——兼论“滋味说”

论钟嵘的诗歌批评标准——兼论“滋味说”
李艇
【期刊名称】《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0(000)004
【摘要】清人章学诚语:“《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

”①既然,《诗品》为论诗之“初祖”,那么它用什么标准来衡量诗之工拙与优劣呢?有的学者认为“钟嵘以‘滋味’为诗歌批评的最高标尺”,②“显然,这‘味之无极’的滋味,就是钟嵘衡量诗歌作品艺术水平高低的最高标尺。

事实上,钟嵘在诗歌批评实践
【总页数】4页(P79-81,69)
【作者】李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
【相关文献】
1.论钟嵘的诗歌批评标准及其理论体系 [J], 徐桂秋
2.试比较钟嵘"滋味说"与司空图"韵味说"之异同 [J], 屈婵媛
3.钟嵘的“滋味说”对我国诗歌发展的作用 [J], 蒋祖怡
4.钟嵘“滋味说”批评标准的生成与启示 [J], 余开亮;张烁
5.钟嵘“滋味说”批评标准的生成与启示 [J], 余开亮;张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论“滋味说”的存在问题

浅论“滋味说”的存在问题

文艺研究浅论“滋味说”的存在问题曾麓霏四川大学摘要:近代中国关于钟嵘所谓“滋味说”的研究愈来愈多,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代众多关于“滋味说”的研究中,是否忽视了“滋味说”本身的存在问题?在通过相关论证后,本文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古代典型的诗学理论实际上并非是钟嵘有意提出和实际使用过的系统的理论,而是历代学者不断建构而成的传统诗学理论。

关键词:滋味说;钟嵘;《诗品》;古代诗论“滋味说”通常是指南朝钟嵘所提出的一种诗歌审美理论。

钟嵘,字仲伟,颍川长社人,著作《诗品》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文学理论作品,在著名的《诗品•序》①中,钟嵘写到:“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烦而意少,故世罕习焉。

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

岂不以指事遣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邪!”②一般认为,此处为“滋味说”的来源,关于这一诗歌理论,有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和阐释,在当代中国古代文论体系中,也是极其重要的诗歌理论。

不过令人疑惑的地方在于,似乎只有中国的学者才倾心于“滋味说”的研究,而日本、韩国、欧美等海外学者,对于“滋味说”这一理论却鲜有论及,但中国学者却有较多论述“滋味说”的论文,这里以知网引用率较高的三篇论文为例参考(1)吴调公《论钟嵘<诗品>滋味说》(2)齐鲁青《论钟嵘开创的“滋味说”》(3)赵盛德《论钟嵘的“滋味说”》上述论文大都持这样的一种观点,认为钟嵘提出了“滋味说”这种诗学观点,并将其视作本人批评诗歌的美学标准和创作的基本美学原则。

并对“滋味说”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阐释与研究。

然而对于这样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必须慎重进行考证研究的,这些学者的论述固然精彩,但是不加考证就去直接分析“滋味说”的涵义,恐怕是有失偏颇的,大部分研究者单凭《诗品序》中的“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和《诗品》原书中寥寥提到的几句关于“味”的评论,就略过其是否存在的问题进而直接去研究其涵义,这种研究实际是存有缺陷的。

怎样以滋味说去赏析文章

怎样以滋味说去赏析文章

怎样以滋味说去赏析文章
钟嵘提倡“滋味说”,与他对诗歌创作抒情特征的把握直接相关。

他认为:“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可见,在他看来,诗歌的作用在于表达情感。

情感外现于诗就变成了“滋味”,供人玩味、体验。

后世皎然、司空图、严羽一派诗论受钟嵘“滋味说”影响甚巨。

成功的滋味,像一团香甜松软的棉花糖;成功的滋味,像一颗玲珑剔透的珍珠;成功的滋味,像一串五彩斑斓的梦。

成功的滋味,令我久久不能忘怀!
记得有一次,书法老师让我代表书法班去参加一个比赛。

这个消息如一阵风,飞快地传到了我的耳边,当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顿时感到喜出望外!。

滋味说与韵味说的异同

滋味说与韵味说的异同

一、味说的缘起《说文解字·口部》:“味,滋味也,从口未声。

”意为滋味。

而未的本义,《说文》解为“味也,六月滋味也,’,这同《史记·律书》所言:“未者,言万物皆成,有滋味也”相似。

“味”“未”为双声关系,可知“味”本义为饮食的滋味。

日本学者笠原仲二氏以为,中国人的“美”意识即起源于这种对食物的味觉。

《说文》解“美”字:“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而“甘”,《说文·甘部》:“甘,美也,从口含一。

”可得知“甘”为适合人们的味觉,同后来五味之一种表“甘甜”意的“甘”字不同。

由“美”的意识起源于味觉这种观念我们可知古代中国人对“味”是何等重视。

由“美”表味觉引申为表声色味感官体验,《左传·昭公元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

”《荀子·王霸》:“人之情,口好味,而臭味莫美焉。

”而且“甘味”“美味”、“滋味”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礼记》云:“薄滋味,毋致和。

”“五味”的观念一方面说明祖先对宇宙运动规律,阴阳五行观念的一种不太科学的比附,同时也说明中国人对“味觉快感”同审美关系的初步认识。

因为味首先表示感官刺激,儒家把它同审美快感区分开来。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强调一种伦理的精神满足。

《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大飨之礼,尚玄酒而姐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道家学派则把“味”同审美快感联系起来。

《老子》章三十五云:“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章六十三云:“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老子的“无味”说并不是否认“味”的存在,而是要超越有限的官能感觉和欲望满足,进入一种无限自由的审美之域,获得一种高度的审美愉悦。

《老子》章三十一又云:“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论钟嵘“滋味说”的文化底蕴

论钟嵘“滋味说”的文化底蕴

自八十年代以来,在研究钟嵘《诗品》的论文中,"滋味说"无疑占据了一个显著的位置,形成了一个研究的热点。

然而研究者多数依次解释"指事造形,穷情写物"和"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试图得出"滋味说"的含义。

尽管这种研究方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这种对经典理论进行训诂式解读的作法并不能抵达理论的本真状态,它只是将古代的美学范畴置换成现代美学术语,在貌似精准地涵盖了"滋味说"内涵的外表下,实际削弱了它的理论深度,使这一极具历史纵深感的诗歌理论话语成为一个扁平的诗歌理论名词。

同时,当大多数研究者都在进行这种置换工作时,无疑使理论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弱,以至于相互之间,义多重复,造成钟嵘所说的"襞积细微,专相陵架"的局面。

这一点日本学者清水凯夫的论文可谓一针见血,据其分析,1990年韩进廉的论文与1965年吴调公的论文在研究水平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并且他除了批评这种不良学术风气外,还以钟嵘从未正面界定"滋味说"为由,质疑"滋味说"的存在①。

因此,鉴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要将"滋味说"的研究推向一个新层次,必须将其放在传统思想文化的大背景上,使其根基牢牢地铆在传统文化的基石上,为"滋味说"获得历史的文化的深度,也为我们多方面解读这一理论增加一个新的维度。

真正的研究决不是抱残守缺与陈陈相因,而是穿透语言的外壁,直抵对象的精神深处,即透过历史的断壁残垣,捕捉到历史深处的文化脉搏。

另外,通过对"滋味说"的传统文化渊源的考察,也可使我们看到这一理论特定的文化境遇以及其内在的生成机制,对我们今天的理论创新也不无启迪作用。

传统文化的强大根基是如何催生出"滋味说"这朵娇艳的诗歌理论之花的呢?"滋味说""不是一个既无时间性,又无文化氛围的思想意图的孤立表现"②,它的产生是与当时的学术发展分不开的。

钟嵘《诗品》“滋味说”探源及内涵钟嵘诗品

钟嵘《诗品》“滋味说”探源及内涵钟嵘诗品

钟嵘《诗品》“滋味说”探源及内涵钟嵘诗品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 被誉为齐梁文苑诗坛“奇葩双树”之一的钟嵘《诗品》, 第一次较为具体地提出了“滋味”说这一诗学的审美标准, 并形成特定涵义的审美理论。

一、“滋味说”探源“味”的概念起源于饮食, 先秦时期, 味的含义主要是指味觉及其所带来的生理快感, 与声色等而视之。

《吕氏春秋•仲春纪•情欲》:“故耳之欲无声, 目之欲五色, 口之欲无味, 情也。

此三者, 贵贱愚智贤不肖, 欲之若一, 虽神农皇帝, 其欲桀纣同。

”这说明味只是一个表示生理感受的词语, 还没有同艺术联系起来。

但古人又认为, 饮食之味实蕴有审美的因素在内, 《说文解字》训“味”为“滋味”也, “滋味”不仅指咸、酸、苦、辣诸般味道, 还特指能引起人的愉悦心理的味感, 这种味感里面即包含美感的成分。

《论语•述而》篇:“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这是以“肉味”来比喻音乐有韵味, 孔子把听乐时心理上所产生的美感与甘美的肉味在生理上所获得的快感加以类比, 认为前者超过了后者, 并对音乐有如此大的美感效力感到十分惊奇。

孔子已经初步感觉到诗歌、音乐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就开了后世以“味”即以美感论诗乐的先河。

魏晋以来, 诗章勃兴, “味”开始同诗歌等文学创作发生了直接关联, 在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中, 第一个明确地用“味”来说明艺术感染力的是陆机的《文赋》, 把“味”引进了文艺鉴赏的专论中, 他说:“或清虚以婉约, 每除烦而去滥, 阙大羹之遗味, 同朱弦之清汜, 虽一唱而三叹, 固既雅而不艳。

”陆机之论, 应是从《乐记》之文中获得启示, 用肉味来譬喻诗文, 雅而不艳, 他认为只有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既有美质又有文采的文章, 才能产生真味、余味, 给人以美感。

陆机之后, 画家宗炳在文艺领域进一步发展“味”的理论, 直接把“味”这个概念引入审美理论, 提出了“澄怀味象”的命题。

【免费下载】比较钟嵘滋味说与司空图韵味说的异同

【免费下载】比较钟嵘滋味说与司空图韵味说的异同

比较钟嵘“滋味说”与司空图“韵味说”的异同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最有代表的就是中国的古诗词,从诗经到宋词元曲, 涌现出了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不朽作品。在此同时,也产生了对这些作品的研究评论, 这些评论家也渐渐自成一派,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从某些方面指导和影响了以后的文 学创作。比如钟嵘“滋味说”和司空图的“韵味说”就是很有影响的两种观点。
论“滋味说”与“韵味说”之异同
古 代 文 论 作 业
095419086026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通保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配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卷保编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5、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4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3中试、件资且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 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怨与清:钟嵘“滋味”论诗的文学史意义

怨与清:钟嵘“滋味”论诗的文学史意义

怨与清:钟嵘“滋味”论诗的文学史意义金耀民【摘要】钟嵘《诗品》以“滋味”论诗,使中国诗学有了新的审美范畴。

审视钟嵘《诗品》品评的五言诗及其反映的生活,会发现“滋味”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充满审美张力的审美范型。

“怨”与“清”,既是五言诗内容的客观存在,又是五言诗的独特“滋味”,也是钟嵘评诗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范型。

“怨”与“清”是魏晋时代社会心理和审美心理的反映,“怨”是诗歌创作的外在感召,“清”是诗歌创作的审美追求。

“水”意象往往是内心之“怨”的象征,是对“清”境界的审美追求,并成为魏晋诗人纾解时代“哀怨”的手段和途径。

%Flavor criterion, which expressed in Zhong rong’ s Shi pin , Open up the Chinese poetics a new aesthetic category , Taste is not an abstract concept,but each one is full of aesthetic paradigm of aesthetic tension .Yuan and Qing,is not only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of Wuyanshi content, it is also Wuyanshi unique taste, and Zhong rong’ s review of the poetry of aesthetic stand-ards and aesthetic paradigm, Yuan and Qing, which meaning A Slow and Lofty, is a reflection of social psychology and aesthetic psychology in Wei-jin era, Yuan is the external inspire in poetry writing, Qing is the aesthetic pursuit of poetry writing, Water is often the symbol of the heart hatred, in a solitary way, the aesthetic pursuit of the Qing state become the methods and ways of Wei -jin dynasty poets to relive time piteous .【期刊名称】《北方论丛》【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4页(P12-15)【关键词】钟嵘;《诗品》;滋味;怨;清;水【作者】金耀民【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钟嵘《诗品》以“滋味”论诗,使中国诗学有了新的审美范畴。

钟嵘的滋味说名词解释

钟嵘的滋味说名词解释

钟嵘的滋味说名词解释
南北朝梁钟嵘提出的有关诗歌形象性的理论。

《诗品序》: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

”有“滋味”,就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即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去创造鲜明的艺术形象。

如果“理过其词”,缺乏形象性,就会“淡乎寡味”。

前此,陆机、刘勰等虽也曾以“味”论诗文,但都不如钟嵘阐发得这样系统。

此后,唐司空图进一步提出能辨“诗味”才能“言诗”的主张,要求诗歌具有妙在“咸酸之外,而非意尽句中”的“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从而由“滋味”说进入“意境”说,对以后的严羽、王士祯、王夫之、刘熙载、王国维等,都具有重要影响。

论钟嵘“滋味说”的文化底蕴

论钟嵘“滋味说”的文化底蕴

作者: 孟庆雷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出版物刊名: 江淮论坛
页码: 143-148页
主题词: 钟嵘;《诗品》;“滋味说”;体用一如;生生精神;言意之辨
摘要:“滋味说”作为《诗品》的一个核心概念,由于钟嵘并未予以正面的界定,造成有人怀疑它的存在。

因此本文所探讨的不只是传统文化怎样支配、影响了“滋味说”,而且是传统文化怎样融入到“滋味说”的内部,成为它的血液,它的经脉,它的灵魂,它的永远闪烁着智慧火花的精神生命,以及这智慧怎样使《诗品》深邃起来,成为中国传统诗学长河上永恒的坐标,规定着后世诗人的情思,使传统哲学与诗学获得一种水乳交融、玲珑剔透的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滋味说
诗话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论诗文体,用来评论诗歌、诗人、诗派以及记录诗人故实,对于推进中国诗歌创作和理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作为中国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详细论述了五言诗的创作和相关理论,其文学理论批评内涵在许多方面都可以和刘勰的《文心雕龙》相媲美。

对此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曾作过分析:“《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祖也。

《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溯留别也”。

《诗品》与《文心雕龙》,是齐、梁时代文艺评论界的重要著作,《文心雕龙》兼论诗文,其中的接受理论侧重于从文学接受者的角度讨论主体条件、审美条件和审美功能等;《诗品》则专论五言而不提文章书中的主要观点,针对五言诗当时的诗风而发,侧重于“文学接受的实际运作”①。

钟嵘偏重于实际运作的文学接受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滋味”说。

以“味”论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内容的重要内容之一”②,滋味说则是一个系统性理论性的直接源头,对唐代司空图的“韵味说”和“味外之味”,宋代苏轼的“至味论”、乃至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都有重要影响,从而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审美批评的重要内容。

欲要探究“滋味”说的主要内涵,首先要对“味”这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范畴的起源做一番梳理。

一位西方人曾将日本菜和中国菜作以对比,提出“日本菜似乎只是为眼睛而做,中国菜却是为舌头而做”,的确,作为饮食大国,中国人不但讲究吃的种类,而且对舌头所能感受到的滋味也格外重视。

不仅如此,中国人也极善于用“味”来欣赏文艺,任何能带来独特审美感受的文学类型,都可以用“味来评价”,似乎“味”已经成为最普通的日常审美标准。

真正探寻“味”作为文学艺术美感作用的意义,起源深远。

早在先秦时代,“味”这一概念就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不过并没有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被用于思想文化领域,而是指舌头尝东西所得到的感觉、鼻子闻东西所得到的生理感受。

如《左传·昭公元年》中记载“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

淫生六疾。

”也有《国语·郑语》也说“五味以调口。

”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在口味的本义上使用“味”的概念。

后来,人们才逐渐在各种文艺领域使用这些概念,如《论语·述而》中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不图为乐之为斯也!”孔子用“味”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触,听着韶乐竟然三个月都想不起肉的味道,这是从音乐中满足了精神世界,便弱化了物质需求,也将“味”从普通的胜利感受层面分离出来,为其赋予了一种更高雅的含义。

用“味”解释音乐、文章、言语所带来非凡体验的情况一直处于发展中,其
根本意义直到汉代也没有得到改变。

魏晋六朝时代,思想呈多元化发展,儒学的统治地位大大动摇,文学进入一个“自觉时代”,诗歌创作也积累了大量经验,得到了很多创新,“诗味”的理论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正式形成并进一步发展,当然这主要得益于陆机《文赋》第一次用“味”来说明诗歌所带来的审美体验。

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深化了陆机的原则,大量运用“味”的概念,如“繁采寡情,味之必厌”、“吟咏滋味,流于字句”、“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等都用借助“味”的体验来解释文章的奇妙之处,只是刘勰的理论只注意到“味”的审美性质,并没有将“味”作为集中的对象来划入某一范畴深刻探讨。

直到钟嵘的《诗品》横空出世,“味”才被作为一个审美标准和鉴赏原则被推向纯文艺美学的神坛,成为诗学的重要范畴之一。

顾名思义,“魏晋风度的概念里有两个内容,一是风情,一是气度”③,风情和气度不是一种简单的行为模式的复制和模仿,它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文人学识和精神内涵在心灵的真实反映,是一种不同流俗的处事作文方式。

钟嵘的《诗品》和其中所提倡的“滋味”说正产生于这样的时代,魏晋风度之美的传播使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得到空前的发展。

对于钟嵘撰写《诗品》、阐发“滋味”说的原因,多数人用反对缺乏诗味而广为流行的玄言诗,提倡“具有建安风力且富有诗歌滋味”的五言诗来解释④,即《诗品序》中所阐发的“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

於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

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於流俗”。

尽管钟嵘选择用“滋味”说来反抗当时的不良诗风、发扬优良诗风,但是蕴涵在“滋味”说中也是“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感觉,是文学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发生的一种相生相惜、相激相荡、相互应和的审美效应。

文学作品中是否有“滋味”,影响着审美标准的升降,钟嵘想要做的,是比刘勰更彻底地排斥义理的内容,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原先的评论制度,建立以“滋味”说为依据的新的审美体系。

有人认为,“钟嵘的滋味是由慷慨悲愤的抒情,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瑰丽的文采所构成的”⑤。

这里所说的内容和创作者息息相关,作为一种客观的存在阐释诗歌的内涵,与鉴赏者本身并没有直接关系,是忽视了受众,只关注创作者情绪和情感的重要表现,对“滋味”的解释并不全面。

在中国美学史上,“味”是一个具有独特内涵的美学范畴⑥。

作为名词的“味”是人的感觉器官所获得的一种触动性快感,而这种快感的获得又必须通过饮食上的某种方式获得,所以作为动词的“味”指获取“味”的过程,这样便可以将“滋味”说的价值延伸为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也是作者思想的外化和对艺术作品的鉴赏
体验两重意义。

这样的分割只是为了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滋味”说,不管是动词还是名词性解释,“滋味”的意义在根源上又是统一的,即从具有审美属性和审美特征的作品中进行审美活动,以获取审美感受和审美效应,达到“玩味”和“品味”的效果,然后进一步进行审美赏析和创新性审美,形成新的认识和观点,这样,“味”就作为中介,使审美主客体双方相互作用。

由此也可以看出,“滋味”说的内在特征是呈现动态性,创作者和鉴赏者更加主动地深入探寻其中的道理。

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今所寓言,不录存者。

夫属词比事,乃为通谈。

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

宜穷往烈。

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於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

“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

“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

“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

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直寻”是其对五言诗的基本性质认识,即“吟咏情性”,要求诗歌用具体可感的形象表达诗人感情,即作者作诗写文要注重题材的来源,也就是对“气之动人,物之感人”的进一步要求,具体的创作范例是满足“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讬诗以怨。

至於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等要求,用最真实的场景直接获取感悟,将自身心境中的“滋味”用文学作品表达出来,这是对创作者的要求。

对于鉴赏者而言,则是用“直寻”的办法获取生命体验,达到与创作者的共鸣,获取作品本身的“滋味”和自身的“滋味”,使对作品的理解有延伸和深入的价值。

“滋味”说之所以能成为《诗品》中接受诗学的重要部分,是因为作者将读者纳入作品的评价体系之中,使作品的品读成为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一项美学价值的探寻,而沉潜于作品后的“味”作为一种价值标准,也必须以二者的有效互动才能使其价值变成一种存在状态。

这些理论观点对后来的文学批评观点,有着重要的基础性和开拓性意义,尤其是司空图的“味外之味”和“韵外之味”,更是直接受惠于“滋味”说。

①邓新华.古代文论的多维透视[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156页
②李枋笑.简论《诗品》的“滋味”说[J].河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③左克厚.中国美学[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86页
④钟光贵.《诗品》中国第一诗话---钟嵘滋味说的理论体系[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⑤郁源.《钟嵘诗品“滋味”解》[J].《江汉论坛》.1983年第2期
⑥祁海文.《钟嵘“滋味”说美学内涵阐释》[J].齐鲁学刊.1991年6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