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

合集下载

社会组织培训讲义

社会组织培训讲义
15
3、组织中的政治
(1)功能主义的组织观: 权力的概念弱化,重视分工、 责任、绩效考核、激励等。
(2)组织的利益冲突。 不平等、依赖、支配、控制
16
三、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1、什么是社会组织的环境:(1)封闭 组织观、开放组织观。
(2)定义:存在于组织之外的,并对组 织具有现实的或潜在影响的所有因素。
超Y理论:权变理论:主要需要的是胜任感。任务 —组织—人员之间的适合。
26
四、组织的社会责任与社会资本
1、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 目 前国际上普遍认同CSR理念:企业在创造利润 、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 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 、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 益、节约资源等。
(3)组织的环境主要包括:相关组织、 相关制度和文化。
(4)现代组织环境带有扩展性的特点, 一些原来并不重要的因素正在变为组织 的环境。(如环保问题。如麦当劳的全 球化与本土化)。
17
2、环境对社会组织的影响
(1)社会系统 的观点。A、帕森斯:组织 是更大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受 到更大社会系统的影响。
28
2、组织中的信任
组织的不同层级和同层级的相互信任可以 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
美日企业的区别 3、组织的社会资本:相互信任、支持性
关系对行动者达到目标的活动起作用;有 利于组织的内部团结,有利于通过相互支 持去实现组织目标。
29
五、组织管理中的参与
1、组织是一个协作体系:权威被接受的 条件(理解命令;命令与组织目标没有 矛盾;与个人利益一致;能够执行)。

第十章 个人与组织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第十章  个人与组织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间接测量就是通过测 量关于组织价值观的 一些题目,从而达到 测量个人与组织契合 度的目标。
间接测量的好处是具体而详细,较为全面地反映价值观的各个角度,成为研究个人-
组织契合度的主流方法。
第一节 个人-组织契合度
三、个人-组织契合度的测量
从测量工具看,个人-组织契合度的测量主要包括两种:
一是问卷评定法
工作胜任障碍是指新员工在技
能、思维方式、工作规范方面的陌 生和缺乏指导所带来的不适应;
人际融入障碍是指由于沟通、
偏见等方面因素带来的人际冲突 与社会化困难;
角色定位障碍是指由于个人期望落差、发挥空间有限等方面带来的自我认知困扰。
这些障碍影响着新员工的社会化进程,如果能够得以有效克服,将有利于新员工融入组织和 快速成长。
问卷评定法就是个人回答关于组织价值观的问卷,就同一项目分别评价组织 价值观与个人理想或期望价值观,研究者对比这两者的分值以统计契合度。
二是Q分类法
Q分类法诞生于心理学,被用来分析人格和治疗心理,主要是通过个体 对价值观进行排序,通过序列的先后分析价值观的差异。
研究个人与组织契合度与其他变量的关系,并提出了“个人-组织契合度模式”,从而构建了
⑤ 交谈打探:用非正式或不经
意的方式进行交谈获得有用信息。
⑥ 观察:从别人的行动或所发
生事件中了解行为规范。
⑦ 监视:用密切关注和事后回顾
等方式留意有用信息。
这七种具体行动对于新员工掌握社会化有用信息,顺利完成社会化进程具有积极作用。
第二节 组织社会化与个体策略
四、个体社会化策略与中国职场
针对中国新员工的社会化障碍,国内学者提出了中国组织的三维度社会化障碍模型 包括,工作胜任障碍、人际融入障碍、角色定位障碍。

社会学第十章 社会组织

社会学第十章    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的构成
二、社会组织的分类
(一)常见的组织分类 1.按照功能和目标进行分类(代表人物是T.帕森斯) 经济生产组织。例如,实业公司 政治目标组织。例如,政府机构和权力组织。 整合组织:这类组织主要涉及到调解和指导动机,为实 现社会制度的期望或促使社会各部分良好配合的组织。如 精神病院等。 模式维持组织:指那些具有“文化”、“教育”和“价 值承载”功能的组织。例如,教会和学校等。
(二)我国社会组织的分类 一是以产业为标准,分为三类组织: 第一产业组织:以自然为开采对象的产业组织形式,包 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 第二产业组织:指以第一产业组织基础上形成的产业, 包括工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组织:包括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两大类。 二是以机构编制为标准的分类 (1)国家机关编制的组织,包括国家权力、行政、司法 机关等组织,各级各类党派组织,全国政协及各地办事处, 人民团体等。 (2)国家事业编制组织,指为国家创造和改善生产条件、 促进社会福利、满足人们文化、卫生等需要,经费实行预算 拨款的国家事业机构。包括科、教、文、卫等公共事业组织, 农、林、水利和气象等生产性组织等。 (3)国家企业编制组织,指直接从事工农业生产、交通 运输和商业流通等活动、其产生的价值可用货币表现的相对 独立的经济实体,包括冶炼、农场、建筑业、铁路交通等
“霍桑实验”
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 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 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 生产成绩很不理想。为找出原因,美国 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研究小组开展实验 研究。
心理学家梅奥
霍桑实验共分四阶段: 一、照明实验。当时关于生产效率的理论占统治地位 的是劳动医学的观点,认为工人生产效率与疲劳和单调感 等有关,于是当时的实验假设便是“提高照明度有助于减 少疲劳,使生产效率提高”。可是经过两年多实验发现, 照明度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影响。具体结果是:当实验 组照明度增大时,实验组和控制组都增产;当实验组照明 度减弱时,两组依然都增产,甚至实验组的照明度减至 0.06烛光时,其产量亦无明显下降;直至照明减至如月光 一般、实在看不清时,产量才急剧降下来。

社会组织管理概论

社会组织管理概论
发展
有效整合力 量,推进政 府职能转移
工作
注重服务大 局,突出培 育重点领域
社会组织
深化平台建 设,健全社 会组织服务
体系
第二章 社会组织管理制度
社会组织管理面临挑战
❖ 直接登记管理制度面临的挑战
❖ 直接登记制度和双重管理制度并存 ❖ 登记管理机关的行政力量不足
❖ 日常监管面临的挑战
❖ 日常监管的制度依据不明 ❖ 监管主体职责不明、协调困难 ❖ 登记管理机关的专业监管力量和手段不足 ❖ 设立监管型社会组织的做法加剧社会组织“行政化”
第二章 社会组织管理制度
2.3 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的中央变革与地方实践
B


A

行 业 协 会 商 会 类
C



D









四类直接登记社会组织
第二章 社会组织管理制度
温州市实践
强化党建引 领,确保正 确发展方向 向发展方向
大胆探索创 新,推进登 记管理体制
改革
积极引导示 范,促进社 会组织科学
❖ 社会组织治理 社会组织也存在委托-代理问题,也需要通过建立一套既分权 又能相互制衡的制度来降低代理成本和代理风险,从而实现 社会组织的目的和使命。
❖ 治理不同于管理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治理结构
3.2.2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
❖ 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 ❖ 根据权利分工和效率优先的原则,在社会组织内部,决策机
LOGO
第二章 社会组织管理制度
内容提示
1 我国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概述 2 现有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安排
3 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的中央变革与地方实践 56

第十章组织与组织文化

第十章组织与组织文化
的规则;为完成某一共同的目标;正式组织起 来的人群集合体 我们一般谈到的组织都是 指正式组织 • 2 非正式组织:所谓非正式组织;就是未经 正式筹划而由人们在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一 种个人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网络
8
第二节 组织结构
• 一 组织结构的概念及其发展 • 组织结构:组织内部所有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在
40
• 四 后现代组织理论 • 后现代理论认为组织是指过程性演变体系;
它是指事物朝着空间 时间或有序组织结构 方向演化的过程体系;这种情况称为组织化 组织化的结果分两种:自组织和被组织 组 织是一个不断与外部发生作用的自组织协 调和自组织过程;这使得组织的边界模糊起 来
41
第四节 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
• 扁平化组织结构形式有矩阵制 团队型 网络 型组织
25
一矩阵式 系统式和多维式 既有纵向职能系统;又有横向项目系统 专业与项目管理统一
厂长
职能部门1 职能部门2 职能部门3
产品(项目)小组3 ---------------------------------------产品(项目)小组3 ---------------------------------------产品(项目)小组3 ----------------------------------------
5
• 二组织要素的管理 • 1 组织行为管理 • 2 组织结构管理 • 3 组织过程管理
6
• 三 组织的分类 • 一按组织目标分类 • 1 互益组织:工会 俱乐部 政党 • 2 工商组织:工厂 商店 银行 • 3 服务组织:医院 学校 社会机构 • 4 公益组织:政府机构 研究机构 消防队
7
• 二按满足心理需求分类 • 1 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人们按照一定

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

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

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科学,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社会的组织和结构。

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概念,它们揭示了社会的运行方式和组织规律。

社会组织是人类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各种社会群体和机构的总称。

社会组织包括家庭、学校、公司、政府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组织。

这些组织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提供社会服务,对社会发展和个体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组织的形态和功能取决于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社会结构包括社会阶层、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等多个方面。

社会结构决定了社会的有序性和稳定性,也影响着个体行为和社会变革。

社会学家通过对社会结构的研究,揭示了社会的力量运行和社会机制。

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互为因果,相互影响。

社会组织是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和载体,通过各种组织形式,实现了社会分工、资源分配和社会秩序。

而社会结构则规定了社会组织的功能和地位,制约着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合作。

在社会学研究中,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研究具有广泛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首先,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的运行机制和社会现象的成因。

通过对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分析,可以揭示社会的规律性和普遍性,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其次,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研究为社会变革和社会改革提供了思路和路径。

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引擎。

通过对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研究,可以发现社会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途径,为社会变革和社会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最后,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研究对于个体的生活和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形态,对个体的身份认同、社会交往和生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对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社会的运行和生活的困境,为个体的自我发展和社会适应提供参考和指导。

综上所述,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们揭示了社会的运行方式和组织规律。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课件第十章社会治理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课件第十章社会治理

●村民自治组织包括村民委员会(简称“村委 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小组。村民 会议是村治的最高权力机构。
(一) 村 委 会
村委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 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自治活动 的常设机构,行使着管理村级事务的权力。
第二节 村民自治
二、村民自治的组织结构
(二) 村民会 议与村 民代表 会议
本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治理的理论分析一社会治理的相关理论二社会治理的主要特征三中国社会治理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推进第三节居民自治一居民自治的形成和发展二居民委员会与居民代表会议三居民自治模式四居民自治的问题分析第二节村民自治一村民自治的产生和发展二村民自治的组织结构三村民自治的内容四村民自治的梗阻第四节第三部门与社会治理一第三部门的概念与分类二第三部门的必要性三中国第三部门与社会治理第一节社会治理的理论分析一社会治理的相关理论一治理理论1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一词
第三节 居民自治
二、居民委员会与居民代表会议
(一)居 民委员会 的组织和 任务
(二)居 民会议的 组成及与 居委会的 关系
●居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组成,根 据需要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 会。居民委员会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产生。
●居民委员会负责社区的自治任务并协助政府 完成部分行政工作。
第一节 社会治理的理论分析
三、中国社会治理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推进
2.社会治理的实践发展
●1.199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首次明确提出“社会管 理”的概念;
●2.2002年社会管理作为政府的四大职能之一,正式获得与经 济发展并驾齐驱的地位;
●3.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 主体的多样化逐渐受到重视,法治作为社会管理的基本方式日益 明确;

社会工作行政期末复习题

社会工作行政期末复习题

这个社会工作行政期末复习题模拟题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社会服务机构社会服务机构指由政府、社会团体或个人兴办得,通过社会福利从业人员,为特定、有需要得服务对象提供专门服务得非营利性社会福利组织。

2.授权及其内容上级主管适当地将职权移交给下属得过程,目得就是让社会服务机构发挥最大效率,也有助于提高下属或员工得满意度、工作动机。

可授权得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一就是授予任务,即指派下属或员工完成多项任务;二就是授予权力,即通过授予下属或员工一定得职权来完成任务;三就是对所授权力要进行明确得限制,强调所授权力仅限于从事某一特定任务。

(教材P111) 3.下行沟通下行沟通就是指信息通过组织得层级体系从上级向下级传递得过程,即所谓得“上情下达”,这就是开展行政工作所必不可少得环节。

4.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就是一种将工作转化为目标,以目标为中心、以人为中心得系统得管理方式。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得字母填写在括号内。

每题2分,共10分)1.社会服务机构得( )就是以机构愿景为基础得,但比愿景更加清楚地说明了机构得性质与发展方向。

选择一项:A. 战略目标B. 机构宗旨C. 机构远景D. 机构使命提示:本题主要考察第二章第一节机构愿景(远景)、与使命得区别。

正确答案就是:机构使命2.社会服务机构得领导为了增进员工对工作得兴趣,方便机构未来得人力需求计划,最常采用得方法就是( )。

选择一项:A. 提高员工福利待遇B. 鼓励员工参与机构决策C. 轮换工作岗位D. 减少员工工作量提示:本题主要考察第八章第一节激励得一般方式。

正确答案就是:轮换工作岗位3.在社会服务机构中,不属于冲突控制方法得就是( )。

选择一项:A. 强制解决B. 回避与妥协C. 加强沟通参与D. 实地考察机构得运作活动提示:本题主要考察第九章第一节控制得具体方法。

正确答案就是:实地考察机构得运作活动4.年度计划就是确定机构在未来一年时间内要实现得目标与完成得工作,其制定者通常就是社会服务机构得( )。

社会学部分课件第十章 社会组织

社会学部分课件第十章  社会组织

(二)组织的非正式结构 1.概念:是指未经明确规定而从组织成员的活动及相互 作用中自发产生的具有灵活性的关系模式。 2.非正式结构的性质和存在的原因。 首先,组织的职位规范狭隘,不能满足成员兴趣、爱 好等多方面的需要。组织的职位规范只考虑如何保障 组织活动,而很少考虑个人的需要,在某些方面甚至 限制个人的需要,但是那种完全按职位办事,彻底摒 除个人感情、理性的“组织人”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存 在的。 其次,组织规则和活动非个人化,妨碍了成员间的感 情交流。组织正式结构的规则与规定的角色纯属公事 公办的非人格化的,组织成员被视为组织体系上的一 环。但是,人非机器,他除了按规则和角色要求活动 外,还需要思想、感情的沟通,所以组织中就不可避 免地出现人际关系团体以补充正式沟通与控制的不足。
一、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是指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 的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其主 要目的是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
二、组织管理理论(课堂自习) (一)传统组织理论 (二)行为科学组织理论 (三)现代组织理论
三、组织管理方式 (一)家长制的管理方式 (二)科层制的管理方式 (三)官僚主义问题
3.非正式结构的功能。 正向作用:能够减轻成员在组织中的心理压力,增强 组织的稳定性。在现代社会组织中,不仅生产活动紧 张、节奏快,而且组织也是非个人化的,不注重成员 感情需要,这就很容易使人们感到沉闷、单调、生活 毫无情趣,而非正式结构的存在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 决;非正式结构还可以联络成员感情,使大家感受到 友谊、忠诚,从而增强组织的内聚力,提高组织的稳 定性。 负向作用: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对组织有促进作用, 同时也有破坏作用,这种破坏作用,就是它的负向功 能。关于这一点,我们在论述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时 已涉及到,在此不再赘述。
(二)优缺点: 分工清楚,责任明确,任人唯才,可提高工作 效率,保证组织活动的顺利开展。 忽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强调照章办事, 缺乏灵活和应变,易导致官僚主义。

《社会结构理论》课件

《社会结构理论》课件

04
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社会网络的概念与特征
社会网络是指由个人、组织、地区或国家等行动者所构成的 网络,这些行动者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如亲属关系、朋友关 系、同事关系等)相互连接。
社会网络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结构特征,包括网络的规模、 密度、连接方式和拓扑结构等;二是功能特征,包括网络中 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换行为,以及网络对行动者的功能和 影响等。
03
财富分层理论强调财富积累和 贫困积累的冲突,认为财富不 平等是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
教育分层理论
教育分层理论关注教育对人 们社会地位的影响,认为教 育程度是决定社会地位和权
利的重要因素。
教育分层理论认为社会成员 可以根据他们的教育程度被 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如高学
历者、低学历者等。
教育分层理论强调教育机会 不平等的问题,认为教育不 平等是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 之一。
社会结构理论
目 录
• 社会结构理论概述 • 社会分层理论 • 社会阶级与社会流动 • 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 社会结构与个人行为 • 社会结构理论的实践应用
01
社会结构理论概述
社会结构的概念
01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
,包括社会阶层、组织、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
02
社会结构是社会成员在生产、生活和交往过程中形成
05
社会结构与个人行为
社会结构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社会规范与角色期待
社会结构通过社会规范和角色期待来影响个人行为。人们在社会中扮演着各种角色,如家庭成员、职 业人士等,这些角色都有相应的行为规范和期待。社会结构通过这些角色规范和期待来塑造个人的行 为模式。
资源分配与机会不平等
社会结构中的资源分配和机会不平等也会影响个人行为。例如,社会阶级、性别和种族等社会结构因 素决定了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资源获取能力,进而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和机会。

社会学概论 第十章 社区

社会学概论 第十章 社区

三、农村社区的类型 (一)按从事的主要产业划分:农业社区、 渔业社区、牧业社区、林果业社区、工矿业 社区、狩猎业社区和综合社区。 (二)按所处的地理位置划分:为平原、滨 湖、沿海农村以及山村等不同的社区。 (三)按聚落形态划:散村、路村、街村、 沿河村、团村。 (四)按居民分布状态和村庄组成社区的形 式划分:散村社区、集村社区和集镇社区。 (五)按社区的发展水平划分:初级社区与

二、社区的构成因素
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而组织起来
的、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
有一定的地域空间 有一套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机构和设施 有自己特有的文化 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社区的结构
1、社区的生态环境结构 社区生态环境结构的自然排列、组合、分布状况、社区地理 环境、资源和交通状况,直接影响社区中人们活动的主要 内容、生存方式、对服务的需求以及社区发展前途。 2、社区的人口结构 社区人口数量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职 业结构和阶层结构等对社区服务和管理直接影响。 3、社区的经济结构 社区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职业结 构、所有制结构、交换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区 经济的空间分布结构以及社区资源结构等直接影响社区生 活和发展。 4、社区的区位结构 社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它的各个部分在空间位置上的排 列、组合、分布状况影响着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区的 正常发展 。

二、农村社区的特征 1、地域特征:具有更为广阔的地域,自然环境的 直接支配作用较强。 2、人口特征:人口密度相对较低,流动率小,居 民以农业为主要职业 。 3、经济特征:主要产业是农业,包括农田种植业、 林业、牧业、渔业等,经济活动的复杂程度和商品 经济的发展程度低于城市。 4、文化特征:在组织方面,重视血缘关系、家庭 关系、家族关系;在社会规范方面,传统取向,以 传统的道德、习俗来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 的关系;在社会交往方面,与外界交往少,居民流 动性不大,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传统的文化色彩。 5、心理特征:趋于保守和情感型,地方观念重, 乡土观念浓,家庭至上及祖先崇拜。

社会要素与社会结构论之社会组织

社会要素与社会结构论之社会组织

第一节 社会组织概述
• 二、现代社会组织的特征
(1)非人格化。社会组织否定人们自身的个性,要求 人们转变为“组织人”。成员之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成 员的可替代性强。 (2)整体合理性与个体非合理性。社会组织目标简单明 确,以功能上的合理性为基础,而否定实质上的合理性, 也就是要求人们只按照组织的要求来行动,把人视作组织 的延伸和完成组织目标的工具。 (3)道德与非道德两重性。组织在根本上是一种工具, 用以提高社会活动效率。这种工具无论是用于道德性的慈 善目的还是非道德的残忍目的都是可能的。
二是以编制性质为标准,分为国家机关编制 组织、国家事业编制组织、国家企业编制组 织。
五、社会组织的目标
• (一)组织目标的含义 组织目标是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 去达到的某种事实或未来状态。 • (二)组织目标的作用 组织目标对于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1)它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是组 织的灵魂;(2)组织目标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 基础;(3)组织目标是衡量组织活动效益与效率 的标准。
规的目标。隐目标是组织在事实上所实际朝向的非官方目标。
• (四)组织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制定组织目标是一个不同利益集团都力争 反映自己的利益的复杂的协调过程。 组织目标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1)互惠原则,即目标对所有参与人员 都有利; (2)评估原则,即运用能够进行测量的 技术特征以评估目标实现程度; (3)择优原则,即要遵循选择最优目标 的科学程序; (4)可行性原则。
• 优点:1.可使组织最高领导层成为强有力的决 策机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适应性;2.有利 于调动各事业部发挥生产经营的主动性和积极 性;3.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和领导能 力;4.有利于总公司考核评定各部门的生产经 营成果,促进各事业部的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 的协调一致。 • 缺点:1.职能机构重叠,造成了一定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的浪费;2.各事业部独立核算,容 易产生本位主义,难以协调一致;3.职权下放 过大,增加了协调难度;4.各事业部之间竞争 激烈,造成人才和技术的相互封锁。

社区概论第十章社区问题与变迁

社区概论第十章社区问题与变迁

推荐阅读书目
01
1蔡宏进社区原理台北:三民书局,1985
添加标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2
2黄纯斌城市社区管理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
添加标题
03
3梁启东社区发展研究报告沈阳:辽宁沈阳出版社,2002
一、变迁与过程
过程是指在较短暂时间内的动作或动态,这种动作或动态的范围通常是比较狭窄的,不至于使结构改变形式
变迁指的是较大范围、较长时间及较深程度的变动,往往到了改变结构方式的程度。两者之间有一种相互包含的关系
一、变迁与过程
社会过程的重要种类有:合作、冲突、竞争、调适(accommodation)及同化(assimilation)。 这些社会过程所涉及的时间及程度比之社会变迁相对较为短浅。 调适与同化似乎也具有社会变迁的性质,但其他的社会过程则往往是社会变迁的原因或后果。
二、社区变迁的含义
社区变迁是指社区由于时间和相关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的局部性质或全部性质的改变。 局部变迁属于社区的小规模的变迁,不影响整体社区结构 全部性质的变迁属于大规模或者整体结构的变迁,也可以说是变化多端的社区变迁,这种变化会对社区所有成员的生产和社会产生影响。
三、社区问题与社区变迁的关系
一、社区变迁与问题的理论观点
2结构失衡及功能丧失的理论概念 列维(Marion J Levy ) 结构失序( dystructure ):是指社会结构的某一单位经过运作之后与其他单位或大结构之间失去良好的联结而失去或减少适应其他部门或大结构要求的能力
一、社区变迁与问题的理论观点
功能丧失(dysfunction):功能丧失是指社会体系或结构中的某一单位减低或丧失为其他单位实现功能的能力,因而形成了一种社会病态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三版)课件第十章 社会制度与社会政策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三版)课件第十章 社会制度与社会政策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制度
三、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 3、制度约束的集体性 • 社会制度是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是人类共同活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立制度,
既不是个人行为,也不是专门针对某个人。作为引 导和影响人们行为选择的制度,其目的主要是限制集 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 制度约束的集体性还表现为:制度对个体行为选择的影响和制约,通 常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
二、社会制度的类型 1、文化、政治、经济与法律制度 从人类活动领域来分,或者是从制度的内容结构来分,社会制度可分 为:(1)文化制度;(2)政治制度; (3)经济制度;(4)法律制度。 吉登斯从制度结构的角度也将制度分为四种类型:符号秩序/话语形态、政 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 在他看来,制度结构不外乎三个方面的内容:一 是表意结构 (S);二是支配结构 (D);三是合法化结 构 (L)。
好,即较多人认同的某种价值和规则。 • 尽管不同社会或群体的制度会有诸多相同或相似的特征,如在宏观制度或体 制上,其性质是相同的,但
具体到各个社会的制度内容,仍然会有各自的制度特点。 • 制度的特殊性不仅是必然的,而且也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因为社会制度的特 殊性,才使得世界的多样性
得以存在和维续。社会制度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重要 成果,制度的特殊性也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基础。
02
社会制度的类型及功能
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类型及功能
一、社会制度的层次 • 社会制度系统是由三个层次的制度组成的: ✓ 第一,一个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如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等,或者像母
权制、父权制等。 ✓ 第二,一个社会相对稳定的、正式的、成文的具体制度,如法律、政策、规 章制度等。 ✓ 第三,一个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不成文的、非正式的制度,如习俗、惯例、道 德等。

大学一年级社会学知识教案社会结构与社会化

大学一年级社会学知识教案社会结构与社会化

大学一年级社会学知识教案社会结构与社会化一、教案概述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及其运行规律的学科,它通过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化的研究,揭示出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规则和互动模式。

本教案旨在帮助大学一年级学生初步了解社会学知识,重点介绍社会结构和社会化的基本概念、内容和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化的基本概念与内涵;2. 掌握社会结构的组成要素和层次结构;3. 理解社会化的过程、内容和作用;4. 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化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1. 社会结构的概念和组成要素- 社会结构的定义和涵义- 社会结构的组成要素:角色、地位、组织和社会关系- 社会结构的层次结构:家庭、社区、组织、社会等2. 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社会化的定义和作用- 社会化的过程:初级社会化、次级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社会化的内容: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角色认同等3. 社会结构和社会化的重要性- 社会结构的重要性:提供了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框架- 社会化的重要性:塑造个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社会结构和社会化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初步的认知框架;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3. 视频展示:引用相关视频素材,通过图像化方式展示社会结构和社会化的具体实践;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化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和引入相关实例,激发学生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化的兴趣。

2. 社会结构的概念和组成要素(15分钟)- 讲解社会结构的定义和涵义;- 介绍社会结构的组成要素:角色、地位、组织和社会关系。

3. 社会结构的层次结构(20分钟)- 分析不同层次的社会结构:家庭、社区、组织、社会等;- 通过图片、图表等形式展示不同层次结构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4. 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20分钟)- 解释社会化的定义和作用;- 分析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初级社会化、次级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

社会学对社会组织结构的研究

社会学对社会组织结构的研究

社会学对社会组织结构的研究在人类社会中,人们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通过各种社会组织结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社会组织结构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社会组织结构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认识社会的规律性,并为社会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一、社会组织结构的概念及类型社会组织结构是指在人们互相作用、相互纠缠、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形成的一种结构形式。

它包括在不同社会领域、不同领域中具有各自特定的组织结构形式,比如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教育组织、文化组织等。

在政治领域,社会组织结构包括政党、政府、军队等不同组织形式。

在经济领域,社会组织结构包括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等不同组织形式。

在教育领域,社会组织结构包括学校、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不同组织形式。

在文化领域,社会组织结构包括图书馆、文化中心、博物馆等不同组织形式。

二、社会组织结构的主要特征社会组织结构的主要特征在于它的开放性、相对稳定性和等级性。

首先,社会组织结构是开放的,它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断地向外扩张,不断地变化发展。

其次,社会组织结构是相对稳定的。

虽然社会组织结构也会出现变化,但变化的速度相对较慢。

社会组织结构的稳定性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之一。

再次,社会组织结构是等级性的。

不同社会组织结构之间有着明显的地位差异,有高下之分。

比如政府在政治组织中处于最高层次,而社区自治组织或基层组织则处于最底层。

三、社会组织结构的形成条件社会组织结构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人口、技术、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首先,人口是社会组织结构形成的前提条件。

只有有着一定的人口基础,社会组织才能有效地为人民服务。

其次,技术是社会组织结构形成的重要条件。

现代技术的发展为组织设计和管理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方法。

再次,经济发展也是社会组织结构形成的条件之一。

经济发展使各种组织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联系不断加强。

最后,文化是社会组织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

小学二年级社会教案学习认识社会的组织结构

小学二年级社会教案学习认识社会的组织结构

小学二年级社会教案学习认识社会的组织结构【小学二年级社会教案】学习认识社会的组织结构【导言】社会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拥有各种不同的组织结构。

而学习认识社会的组织结构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们来说,是培养他们对社会认知的重要一步。

本教案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的组织结构,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的组织结构,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2. 能够描述不同组织结构的特点和功能;3. 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图片素材;2. 社会组织结构示意图;3. 社会组织结构的模型或图纸;4. 纸张、颜色笔等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一、引入活动(约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图片中有哪些场景和人物。

2. 引导学生与家庭、学校和社区等概念连接,让他们猜测这张图片可能与哪个组织结构有关。

二、认识家庭组织结构(约15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和图片,分享关于家庭的信息,如家庭成员、家庭住址等。

2. 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的家庭,鼓励他们分享一些家庭活动和成员的照片,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3. 制作一个简单的家庭组织结构模型或图纸,让学生自由设计他们家庭的结构,并描述家人的角色和功能。

三、学习学校组织结构(约20分钟)1. 教师介绍学校的组织结构和各个部门的职责,如教室、办公室、食堂等。

2. 引导学生围绕学校生活进行讨论,提醒他们发现学校中不同部门的重要性。

3. 学生分小组,在纸上绘制出他们所在学校的组织结构,并标出各个部门的名称和位置。

四、了解社区组织结构(约20分钟)1. 教师通过图片或课件,介绍社区的组织结构,如公园、商店、医院等。

2. 引导学生讨论社区中不同组织的功能和对社区居民的重要性。

3. 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社区模型,展示社区的组织结构和重点场所。

五、巩固与拓展(约20分钟)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展示他们设计的家庭、学校和社区模型,同时描述各个结构的特点和功能。

第十章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

第十章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

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一、组织结构的含义所谓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正式规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

传统的组织理论家比较注重包括组织的稳定、明确的相互关系形式、清楚的职权和严格的沟通渠道在内的正式结构。

他们强调结构的客观性、非人格化和形式化等特点,组织结构被认为是最重要、最持久的概念。

现代组织理论家则开始注意结构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相信灵活的结构形式更适应环境的需要,也更有效率。

重要概念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正式规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

二、组织结构的内容组织结构作为组织内部各个职位、部门之问正式确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其内容具体包括两个方面,即总体结构和职务工作结构。

组织结构的总体结构设计是根据组织活动的内容与方式进行的,内容与方式的不同,决定了组织结构的不同。

总体结构的分化步骤如下:(1)对完成组织总目标的工作进行确定和分类;(2)用最优的方法划分企业的部分和层次;(3)在各部门和层次之间明确责任和权力,并以职权关系和信息系统把这些单位整合连成一体。

组织结构的职务工作结构设计是对某类工作进行研究,以确定这一工作的内容和数量及完成该工作所应具备的责任、权力和技能。

职务工作结构设计包括以下内容:(1)划定工作范围及经常出现的问题;(2)制定工作规程和工作定额;(3)推广适用的工作方法和劳动工具,提高工作效率;(4)量才用人,合理配置工作人员;(5)明确每一职位上的责任和权力,制定考核办法,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奖惩;(6)制定完备的沟通渠道,以形成完备的职务网络。

此外,在职务结构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到人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工作环境的影响。

(一)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为保证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在组织结构设计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1)目标任务原则。

结构设计应因事设职,因职设人。

企业内部的机构、职务、职位,应根据工作的需要来设计。

(2)有效跨度原则。

因受到个人精力、体力、能力、时间以及管理对象和环境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管理者所能直接有效管理的下级人数是有限度的。

社会组织结构和管理

社会组织结构和管理
下单位。 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集中领导。组织成员只隶
属于一个上级,
直线型组织结构的优点
直接领导和直接负责的模式,保证了集中领导和统 一指挥的优点。
直线型组织结构的缺点
下级缺乏必要的自主权,各专业只能部门之间联系 较弱
2.矩阵组织结构
厂长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甲产品小组 乙产品小组 丙产品小组
我国组织管理 中的问题 第一,家长制管理较为普遍。 第二,行政因素干预管理。 第三,重人情,轻规则。
管理实践的人。把人作为机器的部件使用,得到最 大的产出; 法约尔:管理理论的核心强调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性
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
韦伯从理想类型的角度提出的概念。 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 所谓科层制是指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
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科层制的特征
生产制造
生产制造
生产制造
事业部组织的特点
把组织的的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产品种类和地区分成 若干个事业部
事业部组织的优点:
可使资质最高领导层成为强有力的决策机构 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有利于调动各事业部发挥生产经营的主动性和积极
性 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和领导能力 有利于总公司考核评定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成果,促
的“集团腐败”就是例证。
现代的管理理论试图把科层制和人性、人本主义结合起来,更好地提高管 理水平。
组织正式结构的类型
(1)直线制结构 (2)职能制结构 (4)事业部制结构 (5)矩阵式结构
(6)团队结构 (7)网络结构
科层制结构 超越科层制
组织正式结构的变迁:网络组织
网络组织:组织的大型化复杂化,出现跨地区、跨行 业的大型组织,形成了复杂的结构。 顶尖公司之间的强有力的战略联盟。最受欢迎的互 联网服务提供商美国在线(AOL)以及电视和印刷 媒介巨头“时代—华纳”,合并产生了世界上最大 的公司,把互联网与传统媒介产品联系在一起。 跨地区结构,行业结构、职能结构等相互交织在一 起。如:海尔跨国性的大企业。

《社会学》第五讲:社会结构、团体及组织

《社会学》第五讲:社会结构、团体及组织

《社会学》第五讲社会结构、团体与组织一、社会互动与社会结构1、社会行动:指向他人,并以他人的符合自己预想的反应为目的的行为。

2、社会互动:也称作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作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①合作:不同个人或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目的而互相配合的互动方式。

②竞争:不同个人或群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互动方式。

③冲突: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破坏以致消灭对方的互动方式。

PS:冲突与竞争的区别在于冲突会将对方视为敌对者,并将注意力集中在敌对者身上,而不是集中于目标物之上。

3、社会结构:将社会组织成可以预期关系的方式。

(社会互动和社会结构这两个概念与团体和组织有着紧密的联系,通常,社会互动发生在朋友、亲戚和同事群体中,或者正式组织如大学和监狱中,但不管在什么环境下,一个前代的社会结构总是支配着团体或组织里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回应他人的方式。

)二、社会结构的要素1、身份(status)整组由社会定义的位臵——从最低到最高。

每个人同时拥有多种身份。

先赋地位:社会“分派”给个人的,并不把个人独特的天分和特征考虑进去,这种地位的分派在出生时就已经决定,如个人的种族背景、性别年龄等。

自致地位:经过个人的努力而取得的社会位臵。

主要身份:指的是比其他身份更重要,且对个人整体的社会位臵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身份。

2、社会角色(social role)社会对某种社会地位或身份的人所持有的期望。

从功能论的角度来看,角色对社会稳定的贡献是社会成员可以预期他人的行为,而自己则照本身所属的角色来表现。

角色冲突:当同一个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位臵,而这些角色的预期互不相容时,就会产生角色冲突。

角色紧张:当一个人同时拥有两个社会位臵时所面临的挑战。

社会学家用角色紧张来描述因为社会上对同一个社会位臵的不同需求与预期所造成的困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一、组织结构的含义所谓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正式规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

传统的组织理论家比较注重包括组织的稳定、明确的相互关系形式、清楚的职权和严格的沟通渠道在内的正式结构。

他们强调结构的客观性、非人格化和形式化等特点,组织结构被认为是最重要、最持久的概念。

现代组织理论家则开始注意结构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相信灵活的结构形式更适应环境的需要,也更有效率。

重要概念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正式规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

二、组织结构的内容组织结构作为组织内部各个职位、部门之问正式确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其内容具体包括两个方面,即总体结构和职务工作结构。

组织结构的总体结构设计是根据组织活动的内容与方式进行的,内容与方式的不同,决定了组织结构的不同。

总体结构的分化步骤如下:(1)对完成组织总目标的工作进行确定和分类;(2)用最优的方法划分企业的部分和层次;(3)在各部门和层次之间明确责任和权力,并以职权关系和信息系统把这些单位整合连成一体。

组织结构的职务工作结构设计是对某类工作进行研究,以确定这一工作的内容和数量及完成该工作所应具备的责任、权力和技能。

职务工作结构设计包括以下内容:(1)划定工作范围及经常出现的问题;(2)制定工作规程和工作定额;(3)推广适用的工作方法和劳动工具,提高工作效率;(4)量才用人,合理配置工作人员;(5)明确每一职位上的责任和权力,制定考核办法,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奖惩;(6)制定完备的沟通渠道,以形成完备的职务网络。

此外,在职务结构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到人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工作环境的影响。

(一)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为保证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在组织结构设计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1)目标任务原则。

结构设计应因事设职,因职设人。

企业内部的机构、职务、职位,应根据工作的需要来设计。

(2)有效跨度原则。

因受到个人精力、体力、能力、时间以及管理对象和环境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管理者所能直接有效管理的下级人数是有限度的。

该原则应引起管理者的注意,并灵活掌握。

(3)分工协作原则。

分工与协作是组织活动效率的保障。

分工可以提高效率和明确责任,协作则是实现组织总体目标的必要条件。

(4)统一指挥原则。

指每个下级应该只对一个上级负责。

如果一个下级同时接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领导者的指挥,他就会无所适从,无法确定自己的行动。

组织设计时只有遵守这个原则,才能保证组织上下级成员对组织活动产生共同的责任感,不致发生领导指挥混乱的局面。

(5)责权对等的原则。

组织设计应严格保证组织内的每一职位拥有的权力与其所承担的责任对等,即委以重任者给予重权,责任轻者则权力也相应减少。

权责对等原则是发挥职员能力的重要条件。

(6)精简与效率原则。

结构设计应尽可能简单,减少层次和职务,以保证组织结构最有效地使用资源。

同时,机构的精简还有利于增强组织内部的协调,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减少不必要的投入与浪费,使组织具有效率和灵活性。

(7)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的原则。

高级管理者负责处理组织的总体事务和下级处理不了的问题;属于下级管辖范围内的事务,则由下级全权处理。

统一领导有利于组织协调,分级管理有利于发挥职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此才能保证组织的高效与灵活。

(二)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正式结构是每一个组织的普遍特性,它是组织确定各种活动关系的蓝图,具有法规的性质。

正式结构一般表现为结构图,并将组织的规章制度载入各种手册和正式文件之中。

但是,并非所有正式组织结构都具有同样的特点,它受多重社会因素如制度、文化、技术、目标等的影响。

这里主要以经济组织为典型进行分析。

在每一种社会形态中,新型的组织模式往往最先产生于经济领域,通过分析经济组织可以为分析其他领域里的组织提供借鉴意义。

在历史上就曾出现过泰罗的职能制组织结构、韦伯的科层制组织结构等不同结构类型。

现代社会中的组织结构呈多元性特点。

有的组织实行直线职能式结构(见图l0—2),这种结构职权分明,要求管理人员有很高素质。

实际上,这种结构的指挥与管理职能基本上由厂长(或总经理)自己执行。

这种结构比较适宜小型组织的管理。

有的实行矩阵组织结构(见图l0一3),这种结构把组织的垂直管理系统和横向的目标系统、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以完成管理的协调功能。

事业部组织结构则是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产品种类和地区分成若干个事业部,实行集中管理、分散经营的原则(见图l0一4)。

可以说,任何正式结构都应适应实际需要,而没有统一的模式。

1.直线职能式结构(又称生产区域管理制)它以直线制为基础,在各级生产管理者之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从事专业管理。

图l0—2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图这种组织的特点是各级主管者没有专业分工,所有管理职能都集中于一人之手,一个下级单位只接受一个领导的指令,上下级关系简单、明确、清楚。

这种形式保持了直线式集中统一指挥的优点,又具有职能分工专业化的长处,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

组织内各级直线主管人员都有相应的职能机构和人员作为参谋和助手,使管理者能够对本部门的生产、技术、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指挥。

所以,它比较适应现代工业企业管理的需要,被广泛采用。

这种组织形式的不足之处在于:下级缺乏必要的自主权,各专业职能部门之问的联系较弱,企业问信息传递速度较慢。

2.矩阵组织结构矩阵组织结构又称规划矩阵结构或规划目标结构。

它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产品(或工程项目、服务项目)划分的小组结合成一个矩阵。

它一般有三种形式:工程矩阵结构、产品矩阵结构和项目矩阵结构。

这种结构把纵向单位的人力、物力资源分派到横向单位以满足各单位之需要。

当工作完成之后,他们再回到原来的部门,等待重新分派工作。

矩阵组织结构的优点是:第一,与传统管理观念不同,矩阵组织中的项目负责人员又是职能部门的人员,使得组织内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集权和分权也较好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多方面的合作和提高效率;第二,把不同部门的专业人员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职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和发挥业务人员的工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第三,矩阵组织结构有较强的灵活性、机动性和适应性,每个小组所负责的产品或项目任务,可根据环境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对策;第四,提高了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处理日常工作,使高层管理者能集中精力考虑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矩阵组织结构也有诸多的不足之处:第一,由于实行双重领导,当两个部门的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就会使下级人员无所适从,产生矛盾;第二,从职能部门工作图I0一3矩阵组织结构图情况看,人员的频繁流动也会给管理带来困难,增加管理费用;第三,工作缺少长期性,当小组工作任务完成后.人员便要回到原单位,会削弱对工作的责任感。

矩阵组织结构比较适用于某些需要集中各方面专业人员参加完成的项目或业务,及一些设计或研制等创新性质的工作,如军工、航天工业(飞机、导弹)等。

美国的洛克希德飞机公司、休斯飞机公司等,都曾经是采用矩阵结构形式的典范。

3.事业部组织结构事业部又称分权组织,或部门化结构。

它的特点是把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产品种类和地区分成若干个事业部。

事业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有自己的产品和市场,实行独立核算。

事业部设有相应的职能部门,有直接提供利润的职能,是总公司控制下的利润中心,由事业部组织产品的生产、销售、采购等全部活动。

图l0—4事业部组织结构图事业部结构的管理实行集中管理、分散经营的原则,组织最高管理层负责重大方针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掌握组织的决策权,如财务、人事任免、基建投资、规定价格幅度等。

事业部的领导根据总公司的指示,统一领导其主管的事业部的发展。

在事业部结构中,组织职能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对最高管理层和各事业部做有效的参谋和咨询,而不是具有独立的责任和权力的利益单位。

事业部结构的优点主要是:可使组织最高领导层成为强有力的决策机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适应性;有利于调动各事业部发挥生产经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和领导能力;有利于总公司考核评定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成果,促进各事业部的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的协调一致。

事业部的缺点是:职能机构重叠,造成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各事业部独立核算,容易产生本位主义,难以协调一致;职权下放过大,增加了协调难度;各事业部之问竞争激烈,造成人才和技术的相互封锁等。

事业部组织结构比较适用于规模庞大、产品种类众多、各类产品之间的工艺差别较大、市场条件变化也较快的大型企业。

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和杜邦公司等,都成功地实行了“分权的事业部”,使公司从集权化管理体制走向分权化。

如今,世界各国的大型企业广泛采用了“分权式”的组织形式。

(三)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1.非正式群体的概念非正式群体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个人(通常规模比较小)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群体。

非正式群体内部有确定的结构,它们通常有自己的领导、一系列群体目标、一套用以规范群体成员行动的价值和规范,但其开始和延续初期并没有自觉的目标或方向。

从范围上说,非正式群体是组织的中下级职员联合体,而且一般易于产生在组织规则不够严密的地方。

2.非正式群体的产生非正式群体通常在两个背景下产生:一是在正式关系中,人们不可能做到完全的非人格化。

事实上,每一个组织成员之间都存在着情感吸引、厌恶、敌视、偏见等。

随着时间的延长,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也不再是正式的社会关系,而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二是在组织中经常接触的个人有可能基于相互同情、钦佩、兴趣和趣味相投等而在他们正式关系中加入某些非正式的行为樟式。

重要概念非正式群体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个人(通常规模比较小)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群体。

非正式群体内部有确定的结构,它们通常有自己的领导、一系列群体目标、一套用以规范群体成员行动的价值和规范,但其开始和延续初期并没有自觉的目标或方向。

但无论怎样,自霍桑实验以来,人们对非正式社会关系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禁止、默许到将其普遍应用于组织管理。

非正式群体的出现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者既要精通管理技术,又要懂得和理解组织成员的需求。

非正式群体的产生和发展在各类组织中并没有某种一致性特点。

非正式群体的大小及影响程度受正式结构的影响,两者成反比关系。

因此,最容易出现非正式群体的地方一定是组织规则最薄弱的环节,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及时控制,就将形成一套新的社会关系取代原有的正式结构。

3.非正式群体的功能早期的管理学者(如泰罗、法约尔等人)认为,非正式群体是工人对严格的工作环境的一种反应,或是天然惰性,或是反抗性,或是不情愿合作的结果;也有学者(如梅约、赫茨伯格等人)认为非正式群体现象是人类友情与合作需要的自然流露,是一种正常社会现象;此外,一些劳工组织则把非正式群体看成是一群无组织工人的天然保护工具,他们可以对抗管理人员的傲慢权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