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旅游景观欣赏方法教案 梁国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旅游景观欣赏方法

——鸡西市二中梁国才

课题:第一节旅游景观欣赏方法

教学目标:1、识记旅游景观欣赏的含义及层次

2、掌握把握观赏时机和优选欣赏角度(重点)

3、理解懂得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难点)

4、让学生感受祖国的“美”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新授

(一)导入:——回顾学习旅游资源相关问题

1、旅游资源的特性

2、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回答好的,加分鼓励)

过渡:

当面对祖国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海等旅游资源,我们该如何欣赏出它的“美”?(激发兴趣)(板书)——第一节旅游景观欣赏方法

(二)出示教学目标:——生齐读,了解本节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识记旅游景观欣赏的含义及层次

2、掌握把握观赏时机和优选欣赏角度(重点)

3、理解懂得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难点)

4、让学生感受祖国的“美”

(三)新授:

活动一、旅游景观欣赏——(自主学习,书26页第一自然段,时间2分钟)

1、含义:旅游景观欣赏是指游客从旅游资源中获取高质量美感的过程,或者是在旅游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审美感受的过程。

2、层次:一是对审美对象,即旅游景观的感受和知觉;(通过课件图片欣赏)

二是得到审美的感受——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动态美

活动二、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自主学习,书26—29页,时间5分钟)(掌握)

1、培养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是人类的基本欲望——学习欲望的重要组成部分。

2、提高审美能力——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审美创造力(理解)——(人和)

3、品味文化内涵——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化内涵构成了内在美的核心。

4、把握观赏时机——(天时)

5、优选欣赏角度——(地利)

活动三、把握观赏时机——天时(小组讨论,5分钟)

1、思考:以下旅游景观在什么季节或时间、天气等条件下适合观赏?

泰山“四绝”-—日出、雾凇和雨淞、佛光、云海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北京的香山红叶哈尔滨的冰雕雪景浙江钱塘江大潮青海湖观鸟云南大理蝴蝶会

备选答案:①夏②夏③丰富并富有变化④雨过天晴⑤日出日落⑥特定时间

活动四、优选欣赏角度——地利(小组讨论,5分钟)

1、思考:试从观赏距离、角度、俯仰等方面说出该如何欣赏以下旅游景观。

一线天九曲黄河黄果树瀑布广西桂林山水武陵源群峰

洞庭湖与岳阳楼半亩方塘长江三峡桂林象鼻山

2、不同景观的观赏位置方法(掌握,课件展示欣赏)

欣赏峰峦雄伟峻秀--远晀欣赏群峰万壑--远处俯视

欣赏峡谷、洞、一线天--置身其中,近而观之欣赏瀑布景观--适当距离仰视

欣赏江河湖海--高处俯视欣赏湖沼、池塘--临水观赏

欣赏地貌的酷似造型--适当的位置、特定的角度欣赏山水组合的景观--乘船沿水路观赏(四)巩固练习:(课件展示)

旅游资源的景象组合特征,決定了在对其进行观赏时,从不同的欣赏角度,能得到不同的审美感受。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选择观赏位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

A.地貌的酷似造型,只能在特定的观赏点才能获得某种形象

B.山中的峡谷、洞、一线天景观,要置身其中远观方知其妙

C.瀑布景观,宜在适当距离俯视,才能兼收其形、色、声、动等美感

D.山水组合景观,应乘船沿水路观赏

2、以下景点和观赏位置对应正确的是(B)

A.黄山的“石猴观海”——远眺B.洞庭湖——登岳阳楼

C.神女峰——置身其中D.杭州一线天——俯瞰

旅游景观的欣赏不但要选择合适的观赏位置,而且要把握观赏的时机。据此完成3—4题。3、以下景点和观赏位置对应正确的是( B )

A.一线天——俯瞰B.庐山——远眺C.神女峰——置身其中D.三峡——近水观赏

4、“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反映了山水有机组合的景观在欣赏时(C )

①置身其中②把握好观赏时机③宜动态欣赏④品味文化内涵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5、连一连,根据不同景观特点,选择适合观赏位置角度(课件展示)

(五)总结:——师总结(课件展示细节)

1、旅游景观欣赏的含义(识记)

2、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掌握)

(六)作业布置:

1、课后做好本节课的课堂笔记

2、预习一下第二节和第三节内容

(七)教学反思:

1、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丰富,板块衔接紧凑,教态自然讲练结合;

2、第一次公开课紧张导致讲课时语速过快、吐字不清,跟学生的互动次数少;

3、课件展示时间过短,学生没有看完就翻篇了,巩固练习题准备较少;

4、今后在教学中要加强教学教态管理,加强自己学科素养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