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忧患意识 观察天道来安排人道
《周易》忧患意识述评
《周易》忧患意识述评摘要:时间维度下的中国文化有一个显著的表现就是在把握当下的同时,着眼未来;中华文化追求吉祥,追求未来不要发生危险。
这两点在远古时期就为占蓍所体现,《周易》中的《易经》从“象”的方面展现了中国人“居安思危”的思想观念。
而《易传》对“象”的内容予以系统的阐发,将这一思想观念以“忧患”这一哲学范畴加以定义提升,初步建构形成“忧患意识”这一思想体系。
“忧患意识”不仅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并且“忧患意识”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更加成为中国哲学体系的源头。
关键词:周易;忧患意识;天道;人谋1前言忧患意识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人生哲学和生存智慧的体现。
正因为有浓厚的忧患意识,才使中华民族虽屡经磨难,仍绵延数千年未曾中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而中华民族忧患意识的形成,和《周易》有着直接的关系,《周易》是中国文化中忧患意识的源头之一。
2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人们对于社会共同体可能遭遇危机而激发的悲忧情感,以及克服这种悲忧情感的理性反思。
忧患意识是儒家专注心灵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易传》有“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的说法,这明显流露出作者对社会状况的忧虑,其中“洗心”强调的就是心灵治理。
忧患意识在《周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作《易》者其有忧患”,所以该书“其辞危。
危者使平,易者使倾”;也就是说,之所以《周易》卦爻辞包含警戒危惧的意义,是因为作者认为危惧使人平安,倏忽导致倾覆。
“其辞危”体现在卦爻的断占辞中,主要有“惧”“凶”“利”“不利”“吉”“吝(艰难)”“厉(危险)”“悔”“有悔”“无悔”“悔亡”“咎(灾患)”“无咎”等。
这些断占辞围绕趋利避害的权衡,表达人的关切、悔恨或悲忧甚至恐惧心理。
按《系辞上传》解释:“吉凶者,失得之象也。
悔吝者,忧虞之象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无咎者,善补过也。
……辨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
试谈《周易》“天道”与“人道”思想
“天道与人道”一直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不论是远古神话传说,还是春秋子集,亦或是历代哲学著作,都不可回避此问题。
作为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的《易经》中关于天的叙述很多,天的内涵也丰富,大抵有自然之天,宗教之天,道德之天三类。
都说西方文化偏重实证分析,其中“二元论”是比较盛行的思维模式,而中国文化偏重整体感知,但自近代以来,不论西人或国人,大多以“二元论”对中国古代经典进行解读诠释。
自然避免不了“二元论”,“二元论”思想缺点早已被西方哲人们论证过,至于在解读古典文学作品时所产生的弊病,在此不复赘述。
“天人合一”四字成语虽然直到北宋才被哲学家张载提出,但“天人合一”的观念却早已有之。
最早可追溯至《周易》。
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当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的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但就是这样的哲学命题放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去,就会产生尴尬的情景。
“民族的神”的境遇纵观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在历史的发轫之初,人类的生存能力极端低下,生存状态极为恶劣。
电闪雷鸣,山洪爆发,火山地震,流星赶月等自然的现象,总会被幼稚的人类披上神秘的外衣,赋予神灵的色彩,而人类群体的普遍心理总是诚惶诚、战战兢兢的。
此时,为了寻求精神的慰藉与寄托,宗教的产生成为可能。
至于宗教的本质是什么,“宗教是找不到自我,丧失了自我的人的自我欺骗和满足”,这样的说辞固然有理,却失之偏颇。
宗教最根本之特点即超越虚象,达到彼岸世界。
通常崇拜人格化的神,而所有的蹊跷便在这里。
远古人类在平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却给不出合理的解释,生存受到极大的挑战,这迫使远古人类进行艰苦卓绝的探索,而最终探索的结果便是对神的崇拜,对天的崇拜。
而所有的行为活动的最终归旨就是寻求一种解释自然、解读自然的方法,寻求一条摆脱困境与恐惧的途径。
就象神话传说,便是远古人类只是为了解除外象强加给自身的一种恐惧感而给出一种看似合理性的解释。
《易经》中的忧患意识
《易经》中的忧患意识2013-10-07 第09版:文化教育作者:张振飞来源:学习时报字数:2208孟子曾告诫我们要谨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来的圣贤们也大多提醒我们勿忘忧患,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忧患意识的重要作用。
苦难之于人生就好像植物成长中的甘露,没有它的滋养便不可能成长成才,更遑论凌云壮志、指点江山。
处世之人,哪一个不是经历千般挣扎才得以从苦难当中翻身而出,踏足山顶以我为峰之时才将登山之劳苦、荆棘一一陈述,权当成功的必备条件。
至于久困幽谷、郁郁不得志之时,或韬光养晦蓄势以待发,或隐忍苟活、逍遥以避世,都有人性之光辉灼灼闪光,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
踏足人生道路,苦难成为不可或缺的历程。
致静以修行的唐代禅师黄蘖一语流传千古:“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这不可不谓是人之一生的真实写照。
“《易》之为书,道准太极,气分两仪,理通三才,象备万物;而消息相因,互为盈虚,通宇宙已往之事迹,及近今情状,与夫人生之祸福得失,皆莫能逃其信律。
”《周易》可谓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其中所含道理尽可涵盖中国人情世事之所有,历经无数先贤之解读,义理作为阐释《周易》的道理,极为有益地教化着后生诸学。
在孔子看来:“作易者,岂有忧患乎?”即认为忧患意识乃是《周易》作者的主体思想。
此亦可见,孔子已经将言辞之全力付诸于应对忧患层面。
笔者资浅识薄,不敢妄下言论,仅以孔子“三多凶”一语,从《周易》中第三爻之卦象出发试以窥测人生之理。
概观《周易》文本,卦辞第三爻为凶者有:师(卦七)、履(卦十)、颐(卦二十七)、大过(卦二十八)、离(卦三十)、夬(卦四十三)、困(卦四十七)、革(卦四十九)、渐(卦五十三)、兑(卦五十八)、小过(卦六十二)、未济(卦六十四)。
共有十二个之多。
卦辞为吉者仅有:谦(卦十五)、鼎(卦五十),而且即使有吉也需多经舛途在一二爻阶段历经磨难,难以坐享吉利。
此外,从中亦不难看出:第三爻虽多言谨慎行事却收获甚微,大咎虽可避,悔吝却不可免,稍有不慎则终生获咎,甚至前功尽弃、毙命于斯。
《周易》的科学哲学思想观论文
《周易》的科学哲学思想观论文《周易》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虽然不能代替这样或那样形形色色的最新科学,但它包罗万象的质朴自然哲学观和科学思维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科学研究工作有很好的启迪,将继续为推动科学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
《周易》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史同久远,跨越过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与农耕时代,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1《周易》中的哲学思想《周易》对古代哲学有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主要是易传对易经所作的哲理角度的阐发。
《易经》中蕴藏着哲学思维的萌芽,但是仅仅提供了向哲学体系发展的可能。
《易经》把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看作是由阴阳对立的交互作用而引起的,它包含着矛盾对立的概念和发展变化的概念。
《易经》六十四卦中的太与否,损与益,既济与未济等正反卦都表明了易经把矛盾关系看作是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关系,体现了原始的辩证思维方法。
《易经》从卜筮迷信向易传的哲学体系转化是与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的需要以及传统的天命神学思想的动摇相关的。
《易传》的哲学体系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酝酿成熟的。
2《周易》中的科学思想中国在古代是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周易》层次不穷的科技发明与创造,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物质文明的发展。
上古之时,先人们为了便于掌握天象,物像的变化创造了八卦,《周易》的八卦,六十四卦是从古天文学观测中发现的一套自然规律,它是《周易》的主体部分,河某某某、洛书、八卦、六十四卦中蕴含着科学的天时观。
《周易》认为”日往而月来,月往而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这是天气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
《周易》与中医也是密不可分的,《周易》实为中医之源,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深远,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学说,气化说阴阳五行说,干支学说都由周易而来,并且经过后人的不懈探索,在医学领域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易经中的天命与命运观念
易经中的天命与命运观念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念。
其中,天命与命运观念在易经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本文将从易经的角度解读天命和命运,并探讨其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一、天命的含义及作用天命,顾名思义,就是上天所赋予的使命和安排。
在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易经将天命与个人的修身养性紧密联系在一起。
易经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生命轨迹和使命。
在易经的世界观中,上天不会随意安排,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自身的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天命,并且积极地去担负起自己的使命。
同时,易经中也告诫我们不要逆天而行。
如果我们违背了天命,就会遭受到各种困难和挫折。
因此,尊重天命,遵循天道,才能够获得顺遂的人生和成功的人生轨迹。
二、命运的概念及解读命运,是指个人在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各种机遇和挑战。
易经认为,命运并非由个体所主导,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上天的安排和支配。
然而,易经并不认为命运是完全不可控制的,它提倡人们根据天命来调整自己的行动和态度,从而积极应对和改变命运。
易经中常提到的“变”即为应对命运的一种重要方法。
变,是指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步骤和方向。
通过灵活的变通,我们可以在命运的变幻中找到机会和突破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易经中的命运观念告诉我们,命运并非是绝对的定数,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来改变命运。
三、天命与命运的关系天命与命运是密不可分的。
易经认为,个人的命运是由上天所赋予的天命所决定的。
然而,天命并非是命运的绝对决定因素,个人的态度和行动也会对命运产生重要的影响。
比如,在易经中对于修身养性的要求,就反映了个人的积极态度对于命运的改变作用。
如果一个人能够勇于面对挑战,勇往直前,那么他的命运必然会发生积极的转变。
此外,在易经中,充分认识自我的优势和劣势,避免盲目追求,也是改变命运的重要条件。
《周易》说天道、地道、人道的秘密
《周易》说天道、地道、人道的秘密《周易》谦卦中说: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
天道、地道、鬼神之道,人之道,可以说都在一个“谦”字里了。
谦卦是《易经》之中唯一一个六爻全吉的卦象。
卦体中山本高大,但处于地下,高大显示不出来,此在人则象德行很高,但能自觉地不显扬。
由于天地人神的本性都是亏盈而益谦的,所以“谦”者有福了。
其所作所为天地人神共佑助之,故能“亨通”,这就是中国人为何将谦虚视为美德的原因所在。
谦卑,守住低处。
《周易》上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牧就是守,卑以自牧谓以谦卑自守。
一个君子应该以谦卑的姿态守住低处。
老子《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
水总是往低处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
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试想一下,一个人颐指气使甚至飞扬跋扈地与你交谈舒服些,还是战战兢兢、低眉顺眼与你交谈舒服些?显然是后者,同时谦卑并不是卑微。
谦虚,自强不息谦虚的本意是不自满,而绝非是一种处世的客套话。
“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
”谦的反义词就是盈,就是满。
而谦则是要我们永远都不能够自满,正因为永远不自满,所以还有能进取的空间。
“盈”为满而将外溢;“谦”为不满而能接受。
天道是要使盈者亏损而补偿不满者;地道也是要使盈者溢出而流向不盈的一方;鬼神的本性也是损害盈满者而福荫那些空虚者;而人的本性也是讨厌满盈者而喜好不满者。
“谦”的本质含义是一种永不自满,永远进取的精神,与退让消极以及形式上的谦逊骨子里却狂妄自大的伪君子作风是不相干的。
谦有如大海,已然宽广博大矣,却位于百川之下而容纳百川。
谦和,谦以容物谦和,就是以谦的姿态去待人接物。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谦和的境界,则必然心胸宽广,有容人容物之雅量,正所谓“道生于静逸,德生于谦和”。
《易经》对人类文明的两大贡献:天道稳定、人格独立
《易经》对人类文明的两大贡献:天道稳定、人格独立《易经》对人类文明的两大贡献:天道稳定、人格独立《易经》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易经》之外的所有的经典都是《易经》的衍生物,都是对《易经》的运用和诠释。
运用、诠释什么?就是蕴含于《易经》中的“大道”。
具体来说,蕴含于《易经》中的大道包括两点。
一个是天道稳定,一个是人格独立。
一天道稳定是说,《易经》时代的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世界、宇宙是自然有秩序的,而且这个秩序高度稳定,值得完全信赖。
自然的秩序就是天道、天命。
注意,中文“自然”一词的传统意义与现代意义有根本的不同。
传统意义是“自然而然”的状态。
自然而然就是说他自己本来就是那样,不是受任何外力的控制和影响。
自然的同义近义词是:本然、天然、天生、天理、天道、无为、善。
自然的反义词是:他然、人为、人欲、干预扰民、伪、神、真理。
现代的自然一词完全是指物质世界,而且是人之外的物质世界,这些意义来自现代的西方。
《易传》说,“乐天知命,故不忧”。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这里的天和命,就是指《易经》中的自然秩序。
说“自然秩序”只是方面现代人去理解。
“自然”并非修饰“秩序”,自然本身就是秩序。
自然的,就是有秩序的。
所以,“自然”在中国传统中是价值最高的东西。
中国人最崇尚的就是“自然”。
老子说,“道法自然”。
“道”本来是道家思想的最高实体,就是道家的神,而它也只是自然的学生。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易经》不是用文字来描述这种自然秩序,而是用数字。
秦汉以来,一般是把八卦符号看成是符号。
事实上,八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符号,而是数字符号,就是数。
考古学已经证实,春秋之前的八卦符号是纯数字,而非后来的用阴阳符号所构成的整齐的八卦符。
在文献记载中,中国早期正是用“数”字来指代“道”的。
道字本来并无天道之义,这种用法也是春秋后才逐渐形成的。
对春秋之前的《易经》来说,尽管重视自然秩序、天道,自然秩序、天道又蕴含于阴阳变化之中,但是,那时并无专门的词汇去指代天道,也无专门的符号去指代阴阳,而是单纯用数字、数学来表达。
天道,地道,人道——易经的世界观
天道,地道,⼈道——易经的世界观易学世界,⽆论是占⼘还是⼋字命理,开篇⽴论第⼀步,必先阐述⼀样东西道何为道?道是中国⽂化为认识⾃然为⼰所⽤的⼀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
⼈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道者有三,天道,地道,⼈道。
天道者,太极阴阳之道。
欲识阴阳万法宗,先观帝载与神功。
阴阳本乎太极,是谓帝载,五⾏播于四时,是谓神功。
天道讲的是阴阳,四时,万物遵循的最本质规律。
地道,从属五⾏,物质,⽅位,社会局势,⽣活⼯作环境。
坤元合德机缄通,五⽓偏全定吉凶。
⼤哉乾元(天道),万物资始;⾄哉坤元(地道),万物资⽣。
⼈道,为⼈之道,处事之道,勤德奋⽃之道,⽐如你的家庭,出⾝,能⼒,性格,追求,社交等等。
⼈道在⼋字中为⼲⽀,⼈能戴天覆地,得五⾏之全,属万物之灵。
因此,命理探索必须遵循天地⼈顺序的格局之道,顺应阴阳五⾏之⽓,⽓定⼤局,形论细节。
天地阴阳之⽓通过四时⽉令流通于⼲⽀五⾏之间,五⾏之顺与悖,意味着吉凶。
所以⼈的⼋字,最好的状态是五⾏在四柱之间流通转化,⽣⽣不息,五⾏偏枯,四柱缺陷则是⼤忌。
同理,⽇常⽣活中,我们为⼈之道,必先在遵循天地之道的基础上,⾏使每个⼈的智慧和主观能动⼒。
⽽⼤部分⼈,却模糊了天地之道和⼈道的定和顺序,因此错误的判断了对⾃⼰,对时局,对⼤势的认知。
⽐如“天时地利⼈和”,“谋事在⼈成事在天”,这⾥的⼈即为⼈道,⽽天,即天地之道,天地之道是优先于⼈道的。
并且天命并⾮宿命,⽽是凌驾于⼈类命运之上的规律法则,就是说⾯对⾃然规律,⼈类渺⼩⾄极。
⽐如“⽣死有命,富贵在天”,出⾃《论语·颜渊》。
颜渊也就是颜回,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称颜⼦,字⼦渊,春秋末期鲁国⼈。
⼗四岁拜孔⼦为师,终⽣师事之,是孔⼦最得意的门⽣。
孔⼦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
颜回如此有才,孔⼦如此赏识颜回,可惜,天意弄⼈,颜回在风华正茂的年纪,早早离开⼈世,孔⼦年长颜回30岁,⾃⼰的得意门⽣却先⾃⼰⽽去,孔⼦当时的⼼情是可以理解的,如同丢掉了⼿⾜⼀般,⽐丧⼦之痛更为难受,世间再也不会有第⼆个知⼰,第⼆个颜回。
《易经》:一个人的智慧,在于强烈的忧患意识
《易经》:一个人的智慧,在于强烈的忧患意识有这样一句话叫做: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一个人如果缺乏了一种未雨绸缪的意识和思维,他的人生必然会陷入被动,只有能够未雨绸缪,提前预知,并且保持一份警醒之心的人,才能时刻的处于有利的局面中。
对于人生来说,上等智慧的人,能够提前预知变化,在变化到来之前就提前准备做好应对的计策;中等的人在变化来临的时候,他可以想出万全之策来及时应对;而下等人当变化来临的时候只能手足无措,想不到应对的办法,只能让自己陷于被动。
而这一切智慧的根源,都是在于要保持忧患的意识,时刻懂得谋划自己的未来。
《易经》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六二:夹在石缝中不能动弹,不到一天就被人救出,卜问得吉兆。
在《象传》中说:“不到一天被人救出,卜问的吉兆”,是因为“六二”居于下卦中位,就好像人坚守于中正之道。
如果一个人处在顺境欢乐的氛围之中,很难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一个人如果活到风生水起,特别得意,大多是缺乏了反思的精神,这样的人就是容易犯思维的错误。
需要用反思的思维习惯,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用强烈的忧患意识来谋划自己的未来,只有这样才不会迷失自我,才不会葬送大好前程。
对于未雨绸缪,不光是提前学习筹备,也需要提前避开灾祸。
曾国藩就是对于这一智慧最好的践行者。
曾国藩在家书之中对家里人说:“我得到了很多荣誉,父母又都健康,这是极盛的状态,现在京城当官的和翰林之中,也没有谁像这样喜事频出,只有我能独享这种难得的福气,所以我经常战战兢兢,不敢追求过分的荣誉,只求饮食如常,全家平安,就是万幸了。
”这是曾国藩劝说自己的家人要“知足常乐”的一个智慧,但是其中体现的,也是曾国藩对于人生的态度。
当人生活到一定状态,看似圆满的时候,必然会招致损失。
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懂得提前规避灾祸,规避灾祸的方式,就是保持一种谦虚和低调的状态,来避免外界的损失。
而从曾国藩的所作所为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其中的智慧体现。
关于《周易》卜筮之哲学思考
关于《周易》卜筮之哲学思考《周易》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与源头,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对中国后来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建筑、医学、音乐、绘画、日常生活等无不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仍至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
从作用来看,《周易》的确是一部占卜书,是周朝的筮官根据占筮的原始记录材料,按一定法则整理编纂而成的。
其作用好比后世宫观寺庙中的签书,便于民众查找占卜的结果。
但是,《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占卜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重点还是在于如何行之。
纵观《周易》全书,从卦序、卦名、卦象、卦辞、爻序、爻辞、爻象、断辞以及其推演过程等方面分析,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所有思想和原理。
从占卜中透出的事对事务客观规律认知,更是有一套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告知人们如何遵循客观规律,和提升自我道德修行。
占卜之依据:“天道”“天道无为”----客观规律的自在客观性“一阴一阳之谓道”,可以说这是《周易》所有文字里最精辟的一句。
一阴一阳的运行变化称之为道,讲的是天道,有阴就有阳,有阳就有阴,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就是阳可以变成阴,阴也可以变成阳,就是阴阳相互转化。
不能只有天没有地,只有白昼没有黑夜,只有火没有水,只有男没有女,按照中国古代中医,人是由血气构成的,血为阴,气为阳,缺一人不能存。
那么阴阳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就是自然界发展变化之道,是人与物性命的起点。
据此,一阴一阳所给世人提供了一种思维依据,一种行为依据。
天道无为思想是中国古代对自然认识的基本思想。
这里所说的“天”,不单指天道也泛指自然。
首先,天会施恩与世间万物,这种恩泽不具有选择性也不求回报。
天道忌满,人道忌全,盘点《易经》里面最经典的十句话!
天道忌满,人道忌全,盘点《易经》里面最经典的十句话!本文导读:一、亢龙,有悔乾卦上九爻的爻辞是“亢龙,有悔”。
亢,是高的意思,亢龙就是飞得过高的龙。
有悔,意味着有悔恨,表示前面的行为会给自己带来不好。
按照字面的意思来说,一条乘云升高的龙,它升到了最高亢、最极端的地方,四顾茫然,既无再上进的位置,又不能下降,所以它反而忧郁悔闷了。
人做事,如果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去考虑最终的结局与后果,以及种种可能与变化,所导致的失败与悲剧或是惨祸。
“亢龙,有悔”启示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知进知退,既要前进,又要为自己找好退路,否则就会有凶险。
刘邦曾经问韩信:“你认为我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
”刘邦说:“你怎么样?”韩信回答说:“多多益善”。
韩信最终惨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功高震主、不知进退。
所以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太过,倨傲者势必招祸。
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这是坤卦的第二爻的爻辞。
厚德载物,首先要我们拥有直、方、大这三种德行。
直。
《论语·雍也》中说,“人之生也直。
”人性出于自然,本皆相近朴实,受后天种种习气熏染才偏离。
人的先天本性真实自然,没有雕饰。
方。
《易经》坤卦文言说,直其正也,方其义也。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直是就内在而言的,方是就外在而言的。
大。
《孟子》中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光辉之谓大。
力行其善,至于充满而积实,则美在其中而无待于外矣。
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则德业至盛而不可加矣。
一个人如果能正直仁信,原则处世,宏大包容,依此处世,君子顺其自然本性,无往而不利。
三、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大有卦的上九爻辞讲:“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很多书里面说,“自天佑之”就是来自于上天的保佑,其实这是不对的。
上天不会保佑任何人。
孔子在解读《易经》的时候说:“佑着,助也。
天之所助着,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
孔子讲,佑就是帮助的意思。
周易中的危机管理智慧
周易中的危机管理智慧在古老的智慧典籍《周易》中,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危机管理智慧。
这些智慧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依然能为我们在面对现代生活中的各种危机时提供宝贵的启示和指导。
《周易》强调事物的变化是永恒的,而危机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变化之中。
它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稳定和安全,变化随时可能发生,危机也可能随之而来。
这种对变化的认知,是我们进行危机管理的基础。
当我们明白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就能在心理上做好准备,不被突如其来的变化所击垮。
在危机来临之前,《周易》教导我们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思维。
通过观察事物发展的趋势和端倪,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危机。
比如,在事业发展顺利时,不能被眼前的繁荣所迷惑,而要看到潜在的问题和隐患。
在人际关系中,要留意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变化,及时化解可能引发冲突的因素。
这种未雨绸缪的意识,能让我们在危机尚未形成规模之前,就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
当危机真正出现时,《周易》主张保持冷静和沉着。
危机往往会带来恐慌和混乱,但越是在这样的时刻,我们越需要冷静地分析形势,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比如,在经济危机中,企业不能盲目地裁员或削减开支,而要深入分析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优势,制定出合理的应对策略。
在个人生活中遭遇挫折时,不能自暴自弃,要静下心来思考如何走出困境。
《周易》中的阴阳平衡观念也为危机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危机就如同阴阳中的阴,而发展和机遇则是阳。
在危机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其中隐藏的机遇和转机。
很多时候,危机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但也为新的发展和变革创造了条件。
例如,一次行业的危机可能导致一些企业倒闭,但也会促使存活下来的企业进行创新和改革,从而在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同时,《周易》还强调了顺应时势的重要性。
在危机面前,我们不能固执地坚守过去的做法和观念,而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
如果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企业就需要及时转型,开发新的产品或服务;如果社会观念发生了转变,个人就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新的需求。
详谈《易经》的忧患意识
详谈《易经》的忧患意识孟子曾告诫我们要谨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来的圣贤们也大多提醒我们勿忘忧患,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忧患意识的重要作用。
苦难之于人生就好像植物成长中的甘露,没有它的滋养便不可能成长成才,更遑论凌云壮志、指点江山。
处世之人,哪一个不是经历千般挣扎才得以从苦难当中翻身而出,踏足山顶以我为峰之时才将登山之劳苦、荆棘一一陈述,权当成功的必备条件。
至于久困幽谷、郁郁不得志之时,或韬光养晦蓄势以待发,或隐忍苟活、逍遥以避世,都有人性之光辉灼灼闪光,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
踏足人生道路,苦难成为不可或缺的历程。
致静以修行的唐代禅师黄蘖一语流传千古:“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这不可不谓是人之一生的真实写照。
“《易》之为书,道准太极,气分两仪,理通三才,象备万物;而消息相因,互为盈虚,通宇宙已往之事迹,及近今情状,与夫人生之祸福得失,皆莫能逃其信律。
”《周易》可谓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其中所含道理尽可涵盖中国人情世事之所有,历经无数先贤之解读,义理作为阐释《周易》的道理,极为有益地教化着后生诸学。
在孔子看来:“作易者,岂有忧患乎?”即认为忧患意识乃是《周易》作者的主体思想。
此亦可见,孔子已经将言辞之全力付诸于应对忧患层面。
笔者资浅识薄,不敢妄下言论,仅以孔子“三多凶”一语,从《周易》中第三爻之卦象出发试以窥测人生之理。
概观《周易》文本,卦辞第三爻为凶者有:师(卦七)、履(卦十)、颐(卦二十七)、大过(卦二十八)、离(卦三十)、夬(卦四十三)、困(卦四十七)、革(卦四十九)、渐(卦五十三)、兑(卦五十八)、小过(卦六十二)、未济(卦六十四)。
共有十二个之多。
卦辞为吉者仅有:谦(卦十五)、鼎(卦五十),而且即使有吉也需多经舛途在一二爻阶段历经磨难,难以坐享吉利。
此外,从中亦不难看出:第三爻虽多言谨慎行事却收获甚微,大咎虽可避,悔吝却不可免,稍有不慎则终生获咎,甚至前功尽弃、毙命于斯。
可见,第三爻确为卦辞中最为不利者,凡人无不见此而生栗。
易经中的社会道德与公共治理
易经中的社会道德与公共治理易经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它不仅具有哲学性质,同时也涉及到社会道德和公共治理的问题。
本文将从易经的角度出发,探讨其中所蕴含的社会道德观和公共治理理念。
一、易经中的道德观易经中的道德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天命与人道。
天命是指万物的运行规律,它象征着自然界的秩序。
人道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是一种自发而自觉的道德观念。
在易经中,道德观体现在尊重和顺应天命的思想上。
易经告诫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合乎天道,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同时,它也重视个人的修养,认为一个人只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真正实现道德的境界。
二、易经中的公共治理理念易经中的公共治理理念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平衡与变通。
平衡是指在社会治理中保持各个方面的平稳和谐,变通则是指在面对变化时,能够灵活应对,及时调整。
易经中强调阴阳平衡的观念。
阴阳是万物存在的基本原则,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只有保持动态的平衡,社会才能得到持续发展。
同时,易经也主张任何事物都应该量力而行,不要过分追求一方面的发展,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需求。
三、易经在社会道德与公共治理中的应用易经对社会道德与公共治理的应用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易经为社会提供了一个伦理道德的指引。
它以道德准则与行动原则为基础,引导人们遵循公正、诚信、互助等价值观念,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易经提供了一种理念和思维方式,可以作为公共治理的参考。
通过借鉴易经中的平衡与变通思想,可以更好地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找到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此外,易经也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即“变通”思维。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时,我们需要灵活变通、善于调整策略,而不是一味地死守固有的观念和做法。
综上所述,易经中的社会道德观和公共治理理念对于引导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遵循道德准则和运用公共治理理念,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并运用易经的智慧,为社会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周易》中的忧患意识探析
也。[(7 可见 ,周易》 ” ]3 ) e2 《 是在社会 动荡、 人民痛苦 的 思是说《 周易》 以培养人们 的忧患意识 ,明于忧患 可 “
北宋的改革家思想家范仲淹泛通六经尤长于易正是在易经忧患意识的启迪下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体现了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豪迈情怀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1 2 期
20 年 2 月 06
商 丘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H N Q UT A H R O E E O R A FS A G r E C E SC l, JG
历史责 任感 和勇 于担 当人 间忧 患 的悲 悯情 怀 , 种精 要人们对 自己的处境和言行时刻保持警惕 , 这 要有忧患
神境界 , 鲜明集中地体现在《 周易》 中。
一
意识 , 以自省和改过来改善 自己的处境 , 从而化凶为
吉 、 免 不幸 。 避
、
《 周易》 中蕴涵的忧患意识
《 周易 ・ 系辞下 》 在论及《 周易》 的写作年代 时指
“ 于忧 患 , 于 安 乐 ” 中华 民族 千年 的古 训 。 陡坡 , 生 死 是 遇到困难 , 不要惊惶失措 , 要有勇于克服困难的
其 中也 道 出了一个 真理 : 烈 的忧 患 意识是 一个 民族 恒 心 , 强 如此则可无咎 , 转危为安 。恒卦九三爻辞说 :
不恒其德 , 或承之羞”意谓做事要有恒心 , , 不然将一 赖以生存 和发展的重要 因素。忧患意识作 为中国传 “ 统文化极为重要的价值观念 , 体现着一种崇高的社会 事无成 。《 周易》 这部古老的典籍 , 通过 占筮的形式 ,
《易经》中最经典的10句话,教你读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祸福!
《易经》中最经典的10句话,教你读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祸福!《易经》十句话,读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祸福《易经》作为中华经典传世之名著,对中国的哲学、文学、政治、法律、天文、历法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与品读。
现摘录十句名言,重温先哲们那丰富而深刻、极富哲理性的思想。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很多人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来自上天的保佑,当然是大吉大利。
这样,人就犯了一个最普遍的毛病:宁可相信外在的神秘力量,而忽视自身的内在追求。
而易经的宗旨,是完全以人为本的。
易经的首卦为《乾》,强调的就是人的自强不息。
与其求神拜佛,不如求自己。
比如说,自求口实,自求多福,以及前面说的自强不息等等。
因此,自,即是指自己,又叫做小宇宙;天,即是指上天,又叫做大宇宙。
《易经》是提倡天人合一的。
人的小宇宙与天这个大宇宙合而为一,即是天人合一。
自佑者,天亦佑之。
自是内因,小环境;天是外因,大环境。
所以说,大环境、小环境都在保佑自己,当然心想事成、吉无不利了。
我们一生都在追求大吉大利,要记住,重点在自己,不在别人。
《易经》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要靠自己,不要寄希望于人家的帮助。
所以孔子又讲,“不怨天不尤人”。
意思是说,我们要靠自己,失败与别人无关,只是自己没努力或者没做好。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吉和凶有时候是相对的、变化的。
有些事对于张三是吉,对于李四可能就是凶。
这里面有很多变数,但是当一切都在快速变化的时候,定数只有一个,就是道德修养,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凭良心。
凭良心,会歪打正着,不凭良心,会正打歪着。
明明可以赚钱,最后亏本了,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就是当初的一时恶念将整个事情搞乱掉了。
而怎么做怎么不对的人,最后的效果却很好,仿佛是老天在保佑,其实不过是人的良心在发生作用。
本来会做坏的,有了良心的牵引,能够自我修正过来,我们的信仰就在这里。
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
“盈”为满而将外溢;“谦”为不满而能接受。
五种意识之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预见意识和防范意识。
所谓忧患意识,就是没有问题的时候就想到问题的出现、没有危险的时候就想到危险的降临、矛盾未显现的时候就想到矛盾的激化,也就是《周易》中所说的“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周易》的忧患意识,深深的影响了后世的仁人志士,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范仲淹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易经》的忧患意识直接体现在爻位的排列规则上,以乾卦为例,乾卦六爻辞分别为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趴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初九相当于青少年时代,这个时候须努力学习,积累知识为将来走上社会作准备,这个时候相当于潜龙,潜在水面之下,因为还不到你发挥的时候,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知识的积累。
过了初九到了九二,九二爻的阶段是刚刚走入社会,开始自己养活自己。
这个时候是见龙,你必须把你所学到的知识发挥出来,才能受到领导的赏识。
再往上到了九三爻阶段,代表工作一段时间,受到了领导的重用,事业小有成就,很容易飘飘然,所以此时是惕龙,一定要谨慎,更加努力,更加勤奋谦逊做人,才不会有咎害。
到了九四初段,此时是跃龙,到了这个阶段,很容易迷惑,惑于名利,惑于情感,等等,把握不好,跃龙就跃不上去,只能呆在水里面。
所以,孔子说,四十不惑,不惑了,跃上去还是呆在水里面,都不会有问题。
如果跃上去,就到了人生的巅峰,飞龙,飞龙在天,好不潇洒,但是,不能太得意。
“利见大人” ,九五爻的“利见大人”和九二爻的“利见大人”意义不一样,九二爻在人生之始,需要大人物来提拨培养,九五爻的“利见大人是自己已达巅峰,这个时候要培养接班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的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培养了几个合格的接班人。
到了上九,巅峰期已过,亢龙有悔,为什么有悔,物极必反,马上就要变成另外一个卦了,如果还亢奋不已,抗拒变化,只能倒霉了。
《易经》的智慧Microsoft Word 文档
《易经》的智慧主讲饶祖天《易经》蕴含着中国文化的丰富资源,有关宇宙人生的哲理,体现了古代先人的智慧,会给我们许多宝贵的感悟和启示,具有不可估量的现代价值。
学习《易经》,重在感悟,“三分学,七分悟”。
由于《易经》与古代占筮联系在一起,容易被人误解为迷信之书。
古代占卜之事已离我们遥远。
荀子说:“善为《易》者不占。
”孔子整理《易经》并作《易传》,自己并不占卜,而是感悟其中的易理,做到“知天命”,行为无过。
古代有学问的人对《易经》“观其德义”“观象玩占”“入静观象”,从中玩味天道、地道、人道之义。
我们从《易经》可以悟出一些宇宙人生的智慧: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易经》的核心思想是“变”,承认世界处在不断变化与发展之中。
有人说,《易经》有三义:变易、不易与简易。
其中,“变易”是核心;“不易”指的是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变的;“简易”指的是规律的表述要简易,不能太复杂。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就是简易的表述。
1、整体观。
一阴一阳构成一个相互矛盾,又相互联系的整体,即对立统一体。
矛盾的双方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阴阳一体,“独阳不生,孤阴不长”,没有天,就没有地;没有刚,就没有柔。
正数与负数,正电与负电,热与冷,进与退,胜利与失败等皆如此。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的,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整体的变化又会影响部分。
一个卦中的一爻动,由阳变阴,或由阴变阳,就会变成另外一卦。
如泰卦的九三爻动,就变成明夷卦。
一卦中的六个爻是一个整体。
一卦在六十四卦的整体中有自己的位置。
我们看卦、看问题都不是孤立地看,要把它放在一个系统、一个整体中才能看清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既要在庐山中看庐山,又要跳出庐山看庐山。
中国人也需要跳出中国看中国。
经济全球化把各个国家联系更加紧密,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
2、时位观。
古人很重视事物、人物在某一时段所处的位置。
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要求“正名”,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易经64卦,窥的是天道,喻的是人道!
易经64卦,窥的是天道,喻的是人道!《易经》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表面上看,《易经》揭示的是天道规律,其实,他无处不在地引喻人道,尤其是君子之道。
“天人合一”这一理念其实早已深入中国人骨髓。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喜欢用易经来做人生指引的原因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巽卦)“渐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震卦)“善如水,君子以作事谋始”(坎卦)“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离卦)“步泽履,君子以辨民安志”(兑卦)“艮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艮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云雷屯, 君子以经纶”。
“山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云天需,君子以待阴阳结合”。
“天水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地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水地比,君子以建万国,亲诸侯”。
“风天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天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安民志”。
“天地泰,君子以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天地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天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火天大有,君子以竭恶扬善,顺天休命”。
“地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雷地豫,君子以作乐崇德”。
“泽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山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泽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风云观,君子以省方观民设教”。
“电雷噬嗑,君子以明罚敕法”。
“山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山地剥,君子以明盈虚消长之律”。
“雷地复,君子以静致动”。
“天雷无妄,君子以动机纯正赢得四方”。
“山天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山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泽风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水洊至,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明作离,君子以继明照于四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经》的忧患意识观察天道来安排人道易经》的忧患意识观察天道来安排人道2008年06月12日 10:31【大中小】【打印】傅佩荣:诸位观众欢迎收看《国学天空》,我们今天的主题是《易经》的忧患意识。
在易经的系辞传里面,特别提到了忧患的观念,我们都知道《易经》的原则是观察天道来安排人道。
天道就是指天地运行的规则,人道就是人类应该走什么样的路,那古代人的智慧在这一方面表现的非常完整。
所以一般讲易经的时候,会把伏羲,然后周文王、周公、孔子这些古代的圣人都带出来,那我们所谈的一个话题就是,是易经本来就有的,经过孔子儒家的发挥而加以说明。
所以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是,首先易经是怎么出现的,我们看到原文他说易经的兴起,大概是在中古时代吧,创作易经的人,大概是有忧患吧。
什么叫中古呢,在孔子之后,春秋时代到战国时代这个阶段,他们看到中古是说,商朝灭亡的时候,周朝兴起的时候,那叫中古,上古当然是指更早了。
所以在中古阶段,代表这些做易经的是谁呢,他在别的地方就提到,应该是周文王。
换句话说周文王碰到商纣,商纣胡作非为,可以说是天下开始乱了,周文王就担心,他的忧患怎么来的,他的忧患是人类可能会自己走向毁灭之途,如果你没有找到人类应该走的路,人与人之间互相伤害,到时候不要说自然界,跟着受连累,连累了本身就把自己给消灭了。
所以周文王就很担心,所以他的忧患就表现在希望大家能够走上人生的正路,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要修德。
说到修德呢,我们都觉得有压力,但是如果你了解这修德是内在的要求,修德之后可以带来快乐,可以使人的社会更稳定和谐发展,这样又有什么问题呢。
所以整个易经要讲这样的道理,接着我们就要用两个卦来说明,第一个是提到屯卦,易经的第三卦,易经的卦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首先是乾卦代表天,第二是坤卦代表地,第三个是屯卦,屯这个字一般来说,你说也可以念成囤,囤积的囤,易经的卦相它代表屯,它的彖传怎么说呢,彖传里面就是对易经的卦象加以解释。
我们看一下,他说阳刚之气与阴柔之气开始交流困难随之而生,在险恶中活动不已,要使一切通达而证入,打雷下雨遍布各地,上天的造化还在草创明昧的阶段,适宜建立侯王,并且勤奋努力不休。
这段话在说什么,他在说当天地已经是出现了人类还活在原始的洪荒时代,叫做天造草昧,我们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否则人怎么活得下去呢,这个时候雷雨之动,又打雷又下雨,好像在我们看到南美还有丛林那种情况。
所以人类的生活非常艰困,代表什么,自然界的条件不好,这个时候你刚刚开始要建立人的社会,所以他说这个时候你要让国家安定下来,有一个好的领导,好的领袖,安定下来之后,要勤奋努力不休。
换句话说大自然让人类出生了,人类出生以后,要靠他的理智靠他的能力来设法安排让人类
生活的环境,这代表外面的困难。
另外第二个卦要介绍的是什么卦呢,明夷卦,易经的明夷卦怎么说呢,他说光明陷于大地之下,这就是明夷卦,内心文明而外表柔顺,如此承受大的灾难,周文王就是这样做的。
然后呢,适于在艰难中证固,只有隐晦自己的光明,面临内部的大患难,而能端正自己的生命,箕子是这样做的,在这段话里面,提到两位古代的圣贤,箕子是商纣王的叔叔,但是商纣王被周朝取代了,就在这个时候,就变成是箕子的处境更困难,而商纣他跟箕子是一家人,而周文王是周本来在西边的诸侯。
所以对周文王来说的话在明夷的情况,什么叫明夷呢,上面是地底下是火,叫地火明夷。
火代表光明,光明被压在大地之下一片漆黑,火这个概念就是离卦你可以指太阳,太阳本来应该在天上,现在到地底下去了,代表天下一片漆黑这时候怎么办,
他就说内心要文明,要修养内在,外表要柔顺就你遇到患难的时候,天灾人祸你内心要有希望,要有光明,外表尽量顺势而行,你不要逆天而行,大自然的力量那么大,你跟他对抗不会有好的结果。
所以这是在周文王,而在箕子的话,他因为是自己的家族里面出现的灾难,因为商纣王是箕子的侄儿,这时候怎么办呢,他还是一样,要端正自己的志杰。
所以这个卦象非常特别,上面是地,就是土地的地,底下是火,等于是我的光明要藏在内心里面,藏在地底下等待时机的转变,哪一天时机一转变之后,我还是可以把光明传下去,而后来周武王革命成功,他就请教箕子说该怎么样治理新的国家,
箕子就跟他说到,古代大禹治理洪水,上天给他洪泛九畴,他就把这一套治国的原理告诉周武王,周武王就以这个来实施,才能够建立夏朝、商朝之后的周朝。
所以这是古代的历史和背景,我们从这边就知道,人活在世界上有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是大自然,大自然有他自己的运作规则,人类在里面要取得生存的条件,那必须很努力,团结合作之外,还要付出还大的代价,而人类自己如果出现困难的话,那你就应该怎么样,里面含藏文明,所以一方面要让自己愈来愈文明,同时抱着希望。
我们今天就谈到这里,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