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课程与新教材——必修课程解读与建议袁书琪
自主命题地理高考解读与应对袁书琪
袁书琪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福建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制定核心组成员 教育部地理高考考试说明制定组成员
2009.7
中学地理教师的困惑
地理高考与教学关联度低? 近年地理高考难度偏高? 地理高考自主命题稳中求新? 地理高考“应试指导书”、“考试专家”多? 教龄越大背离高校招生标准越远? 年轻教师难以胜任高三教学? 地理高考自主命题从中学教材出发? 福建——“考试之乡”:1/3进士、1/3院士祖籍
3.1题材比较
自主命题——重庆
考试类型 题材
国家命题 自主命题
高考
高考
地方质检 (单科)
区域地理事实 0+36
20
6+22
重大事件 统计数据 虚拟情景
0+20 8 24
0+20 12+36 12
12 20+8 6
研究型学习、 0
0
实验
高校教研
12
0
本地事实
0
0
4+14
0 0+10
地方质检 (综合)
Ex.40. 3题选1题 或2题选1题
Ex.5-6. 等云量线——国家考试说明没有要求
1.2 标准与阶段
标准
阶段
1.2.1 平稳过渡
——维护社会安定,不宜过难
——保持考试延续性,不能一味求新
——维持学科地位,不能降低为“常识”
难度0.5 / 0.6?——因学科而定
是高考向质检靠 / 还是质检向高考靠?
2019 2019 2019
袁书琪: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改革阶段特点评析与对策建议
(二)知识管理要求:
知识管理对象
知识管理的要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综合分析地球自转与公转的主要的地 理意义。
(三)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的体系
知识管理说明
知识重点在地理意义,知识难点在运
周 期
地 球 自 转
昼夜温差适中 地转偏向力 时差
动规律,尤其是合运动,知识管理的关键 是运动规律与地理意义之间的。
地转偏向力是重要的自转地理意义,
应属于要掌握的知识,其机制不必要求。
知识管理的体系
知识管理说明
自转动画:
地球→地轴和北极星→阳 光→两极→赤道→昼夜半 球
时差动画:
地球→北半球地表→地点 和子午线→两地点→理想 时区和日期变更线→真实 时区和日期变更线
公转动画:
黄赤交角为O→ 黄赤交角 为 23026’ 且 不 公转 → 黄 赤 交 角 为 23026’ 且公 转 → 北 回归线和北极圈→南回归 线和南极圈
季节的形成不是公转一种运动的后果,而是自转与公 转方向交叉的合运动的后果,这是知识管理中的重点 与难点,必须突破和掌握。
季节成因知识掌握了,热量带知识也就连带理解了, 时空知识统一管理反而更容易巩固知识,应当由四季 知识延伸到正常知识。地球运动知识属于动态管理, 必须从动画呈现入手,否则难以理解。自转首先要出 现地轴和北极星和太阳光线,在绕轴旋转时依次出现 两极、赤道。昼夜半球。时间的计算,应在转动着的 地表取点,出现子午线,演示同一地点时间变化,再 演示不同地点时间比较,再划分地表时区,最终出现 真实时区,所用画面从地球侧面转为以北极为中心的 投影图。太阳日与恒星日光演示只自转不公转,再演 示自转同时公转,地球也用北极中心投影图。季节变 化,依次演示黄赤交角为零且不公转,黄赤交角为 23026’且不公转,黄赤交角为零且公转。依次出现北 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地球在画面上 为侧现。学生从听描述到自己描述,或听提问作描述
高中地理新课程与新教材——必修课程解读与建议袁书琪
以某自然资源为例,说明不同 自然资源与人类关系, 生产力条件下资源数量、质量 水资源特征、组成 对人类的意义
(二)教材 1.水循环
(1)水体相互联系扩大到全球(不限于陆地) 保留陆地水体相互作用 ——高考有考(课标没有) (2)图文不变:水循环 ——发散式讨论(重点)
2.大规模海水运动
(1)删去:海水运动形式(密度流、补偿流) (2)模式图比较:全球风带与洋流(风海流) ——推导形成,即分布规律
二、城市 (一)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选修) 用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 结合实例,理解城市功能 解释其成因。 分区成因(选修)
城 市 与 城 市 化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理论, 了解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特 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 点(选修) 能差异 理解城市化标志, 用资料概括城市化过程、 结合案例了解不同国家城 特点,解释城市化对地理 市化不同进程、产生问题 环境影响 及解决途径。
(4)地理要素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案例 :森林变化导致环境变化 活动 水库的影响 ——综合性强,辩证性强 (5)比原教材深入、细分、具体(例子)
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课标有异) (1)图文变化不大——三种地域分异 (2)活动: 选种植物 活动 :垂直带谱 ——学习相关分析 抓主导因素
Ⅲ 必修课程 地理2
观察、调查 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 和数据
运用地理图表
(二)过程与方法
过 程 与 方 法 ( 新 ) 收集、整理、分析、运用地理信息 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 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对策 表达、交流、反思地理学习
(三)情感与价值观
情 感 与 价 值 观
课程标准 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求真、求实科学态度 地理审美情趣 关心国情,爱国爱乡 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 理解国际合作,全球意识 环保、法制意识、责任感、习惯 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大纲 实事求是科学态度 爱国情感 环境意识 全球观念 可持续发展观念
必修Ⅰ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0月10日上午)
理
解
· 非洲板块运动与红海形成 · 断层与地形 · 火山喷发、地震对地形的影响 ·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 对流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 地球与月球昼夜温差的比较 · 水循环的能量 · 宇宙有多大? · 地表太阳辐射 · 不同尺度范围内自然要素的相互作 用 · 成土母质与土壤关系 · 地方性分异景观
· 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 亚洲冬、夏季季风 · 地球及其它行星特征 · 地球自转速度的纬度变化规 律 · 国际日期变更线 · 恐龙灭绝的证据 ·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 用 · 地球表层的差异性 · 陆地自然带景观实例 · 地形与聚落 · 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 展
如,“地球表面形态”的课程标准内 容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 的内、外力因素。”
围绕这一目标,“正文课文”组织的 主要内容有:①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及其 成因——内力与外力作用;②内力作用 (板块运动、火山、地震活动)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③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 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对地表形态的影 响;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必修Ⅰ教材内容组织分析
必修Ⅰ主要是自然地理部 分,重点阐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 展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 的影响。必修Ⅰ内容是高中地理 课程知识和理论的基础。
必修 I 以地理学科最 经典、最主干、最核心的 自然地理概念、自然地理 原理、自然地理规律和自 然地理过程为主要内容。
◆基本原理——太阳辐射对地球
◆从活动类型看,“活动课文”分
“思考”、“探究”和“实践”三
种类型; ◆从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层次看,
“活动课文”分为“识记”、“理
解”和“应用”三个层次。
活动——思考
对基础知识的巩固,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加以 理解和掌握。
高中地理新课本的学习见解和感受
高中地理新课本的学习见解和感受
引言
新的高中地理课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发现这本课本采用了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让学习地理变得更加有趣和生动。
在这份文档中,我将分享我对这本新课本的学习见解和感受。
内容丰富
这本地理课本内容丰富多样,包含了世界各地的地理知识和信息。
它涵盖了地球的构造、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方面,让我们对地理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通过学习这本课本,我了解了不同国家的地理特点、文化差异以及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图文并茂
这本地理课本采用了大量的插图和图片,使得学习变得更加直观和易懂。
这些图片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地理概念和现象。
与传统的文字教材相比,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更能激发我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实践应用
这本课本注重实践应用,通过案例和实例帮助我们将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它介绍了一些环境问题和解决方案,让我们了解到地理科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这种实践应用的教学方法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激发思考
这本地理课本引导我们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它提出了一些问题和挑战,让我们思考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了我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结论
总的来说,我对这本高中地理新课本的学习见解和感受非常积极。
它丰富的内容、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实践应用和激发思考的教学方法,让我对地理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相信通过学习这本课本,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议地理课程与高考的“素养立意”
浅议地理课程与高考的“素养立意”袁书琪【摘要】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建设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构建学业质量标准的体现水平体系,说明高中地理课程和地理高考都要立足于地理核心素养.【期刊名称】《地理教育》【年(卷),期】2016(000)009【总页数】2页(P4-5)【关键词】地理课程;高考改革;素养立意【作者】袁书琪【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350007【正文语种】中文当前,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以地理核心素养为纲。
相应地,地理高考改革与发展也有“以地理核心素养立意”一说。
这事关地理课程与地理高考之间的关系,触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关系,既是理论上需要探讨的复杂课题,也是实践中需要探索的现实问题。
地理课程与地理高考之间是什么关系,“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是什么关系,那是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等学科要系统科学研究的课题,而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建设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构建学业质量标准的体现水平体系,意在管控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地理课程高中毕业水平和地理高考通过水平,具体体现了高中地理课程与地理高考之间的关系,说明高中地理课程与地理高考都要立足于地理核心素养。
那么,所谓地理高考命题的“素养立意”与“能力立意”,乃至“知识立意”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涉及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与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需要地理课程论以及地理教学目标理论来研究。
国际组织总结战后学校课程改革与发展,是从知识取向到能力取向,再到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位一体。
核心素养涵盖和综合了三位一体的知识、能力、价值观,不让它们被人为地割裂开来。
所以,地理课程和地理高考都要在地理核心素养的综合层面上立意,这与以往地理课程的“三维目标”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人们对地理课程和地理高考认知上新的发展阶段。
要问“素养立意”的地理高考命题何时开始,有何变化?实属外行。
人教社高中新课程《地理I(必修)》教材介绍解析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稿件来源:《试教通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简介课程教材研究所韦志榕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至今,高中地理课程逐步从恢复走向了正常的发展道路。
地理教材也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
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理课程和教材的重建,确立了在地理教材中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讲授人与地理环境的内容;第二次是90年代中后期,编写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
教材的主旨不变,只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强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
进入新世纪,我们又在进行新一轮的高中地理课程和教材改革。
作为对现代公民素质培养有重要意义的基础课程,地理课程讲述人地关系的主旨没有变,素质教育的方向性没有变,但是我们的脚步不能仅停留于此,而是要加深与扩大其内涵和外延,以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地理教材有继承、发展和创新的需求和过程。
目前,人教版《地理1》《地理2》和《地理3》等3本必修教材和《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等2本选修教材已经通过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初审。
回过头来,我们从教材的知识维度、思想文化内涵维度、教学维度,以及教材特色维度,对新教材作一次“盘点”,将有利于在编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一、教材的知识维度1.教材内容要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课标》)的要求相符合。
《高中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编写要全面体现《高中课标》的要求。
分析本套教材与《高中课标》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教材与《高中课标》是相符合的。
当然,教材在有些内容上做了适当的扩展,以为实现《高中课标》的要求做知识上的铺垫。
2.教材内容要反映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
地理作为高中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现代公民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成为《高中课标》的一条基本理念。
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首先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基本地理观念。
高中地理新课标必修解读
高中地理必修Ⅰ课标解读学习目标及其内容选择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本身来找原因,常常得不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来分析。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
第三,宇宙空间可能还有像地球一样的星球上,生存着高智慧的生命——外星人。
当然,适合外星人生存的星球也许有像地球一样的宇宙环境。
科学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学阶段,有关宇宙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地理学科来传授的。
所以,地理学科讲有关地球宇宙环境的内容,肩负着知识教育和世界观教育的双重任务。
宇宙是物质的,处在不断的运动和演化之中。
地球是宇宙大家庭中的一员,其物质组成、运动规律,以及发生和演化,都与宇宙环境同源。
认识宇宙环境,有利于科学认识自然世界和宇宙,破除封建迷信,反对邪教。
综上所述,“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成为学习地球宇宙环境的目标。
为实现这一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选取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
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并没有宽泛地要求了解宇宙,而是将视点放在与地理环境紧密相关的“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因为宇宙太大,地理课程没有必要关注与地球环境无关的宇宙部分;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课程标准以案例学习的思路,要求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因为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中,太阳是对地球影响最大的一个天体。
2.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无疑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
在义务教育阶段也学习地球的运动,但要求比较低,其学习目标为“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只要求了解现象。
袁书琪 旅游地理解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选修模块“旅游地理”解读袁书琪一、“旅游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本模块在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的七个模块中,与“城乡规划”模块同属于人文地理分支课程。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涉及经济地理、人口地理、聚落地理等人文地理分支内容,连同“城乡规划”选修模块,均侧重人类活动的物质层面。
本模块则侧重人类活动的精神层面,与上述课程内容互补。
本模块与必修课程中人口迁移、生产活动的地域联系、交通运输、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以及选修课程中自然灾害与防治、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等内容,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应当一脉相承,并避免重复。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长足发展,社会生活水平从温饱到小康,从小康到富裕,旅游活动日趋大众化。
现代社会的旅游活动已不再是单纯的消费活动,而成为提高人们身心素质、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活动。
旅游业作为“无烟产业”,在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社会生产、生活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其重要性与日俱增。
作为“朝阳产业”,旅游业自身的发展也存在各种新问题需要研究。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我国将在2020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并在2050年左右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客源地国家。
普及旅游教育已成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旅游是关联性极强的空间人文现象,“旅游地理”课程能很好地体现高中地理课程性质,尤其是其综合性和地域性两大特点。
本模块在促进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等方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实现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本模块熔知能与情感、兴趣与审美于一炉,全面体现高中地理的课程目标,对于学生形成地理学习兴趣,养成旅游爱好,形成野外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具有健康的体魄,都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及其内容选择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1)认识旅游资源及其多样性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中国地理部分的“经济与文化”单元也有旅游地理的内容,要求举例说出某一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但都是比较笼统地从总体上初步了解旅游业,尚未从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来进行深入学习。
高中地理课程创新的几个重要问题
高中地理课程创新的几个重要问题作者:袁书琪李冰洁来源:《地理教育》2010年第03期《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已经在全国大多数省级行政区试行,先期进入创新课程的省份也已依据这一标准进行了地理高考,随着实验区行将覆盖全国境内地区,对这一标准的修订以及对试验创新课程的经验总结都应提到议事日程上。
归纳多年试用课程标准的实践感悟和理性思考,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在此提出,以期展开讨论。
一、重点突出问题高中地理课程突出重点一是为了全面、准确地实现课程目标,二是为了切实减轻高中师生不必要的教学负担,总之是为了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效益和效率。
以高中地理课程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地球运动教学内容为例,可以充分体现上述思考。
课程创新以前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规定地球运动的教学内容是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和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显然包括地球运动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两个要点。
而课程标准则只要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只突出地理意义上的一个重点。
由于考虑到对地理意义的理解必须基于对地球运动的认识以及教材编写的惯性,教材中地球运动的内容减少不多。
虽然近年来,地理高考命题少有恒星日与太阳日、近日点与远日点、角速度与线速度、回归年等概念,但教材仍少有删节。
这些内容既深奥,又远离学生生活,且难以形成高中阶段的地理思维链和高考命题链,应当属于不必要的学业负荷。
地球运动过程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已经有相当大的难度,要耗费相当多的课程时间和教学资源,在实际教学中是否应当舍末而求本,将教学的注意力放到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以及为理解地理意义而必不可缺的地球运动特征和规律上来,值得深思。
二、逻辑科学问题高中创新课程方案首度将地理课程放回横跨文、理两大学习领域的应有位置上来,这是具有深远学术意义的创新之举,也符合钱学森先生等将地理科学视为横断学科的科学观点。
高中地理课程要与数学、物理、化学等高中理科课程处于同等学术水平上,就应当维护课程逻辑的科学性。
新出版高中地理教材的学习体验分享
新出版高中地理教材的学习体验分享引言本文将分享我学习新出版高中地理教材的体验,并提供一些建议和策略,以帮助其他学生更好地掌握该教材。
学习方法1. 系统性学习我发现高中地理教材内容庞杂,因此建议学生采用系统性学习方法。
首先,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学习,确保每个概念都能够理解。
其次,可以制定一个学习计划,每天分配一定的时间来学习地理知识,避免拖延。
2. 理论与实践结合地理学科注重实践应用,因此建议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可以通过实地考察、观察地图和地理现象等方式,加深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 多媒体资源利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来辅助学习地理教材。
例如,观看地理相关的纪录片、使用地理学习软件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生动地理解地理知识。
学习体验1. 图表与案例分析新出版的高中地理教材中,图表和案例分析的使用频率较高。
这些图表和案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概念,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我发现通过仔细分析这些图表和案例,可以帮助我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教材内容。
2. 重点内容标记在学习过程中,我会使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标记教材中的重点内容。
这样做有助于我在复习时快速找到重要知识点,并加深记忆。
3. 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与同学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学习也是我学习地理教材的一种方式。
通过与他人交流和分享,我能够听取不同的观点和理解,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地理知识。
总结通过系统性学习、理论与实践结合、多媒体资源利用等方法,我在学习新出版高中地理教材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图表与案例分析、重点内容标记以及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也为我提供了更好的学习体验。
希望这些建议和分享能够帮助其他学生更好地掌握新出版的高中地理教材。
着眼国家发展战略,理解践行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着眼国家发展战略,理解践行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作者:彭俊芳袁书琪来源:《地理教育》2018年第06期摘要:本文主要从国家总体建设大方向,国家经济、生态、文化、社会和政治建设发展趋势,解读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内涵,践行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以期更好进行高中地理课程改革。
关键词:国家发展战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理解;践行近年来,在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各种规划、计划、策划及其践行中,“对标”成为常用话语,即对准各种权威的标准和规范,而这些规则的制定就是依据相应的发展战略的。
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一大特点,就是更多承担了当前国家发展战略在教育领域的落实任务。
这既是地理课程固有的战略教育功能的更好体现,也是对我国地理教育界落实新时代国家意志的更高要求。
正因为地理课程固有的优势,虽则前言在文字上千篇一律,但在内容上对于地理课程却有独到的要求。
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相应的认知,才能在理解和践行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有相应的担当。
2017年版的高中课程方案及各门课程标准的特色之一,是有一篇篇幅较长的前言。
这可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这正是国家发展战略对高中新课程的指引。
前言里的广阔视野和深刻思想是课程标准地理学科部分一以贯之的命脉,是学习和贯彻地理课程新标准的根基。
高中新课程的最终修订和颁布,正是在党的十九大前后,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有幸吸取了十九大的最新精神。
十九大之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十九大后教育部印发了与地理课程关系较为密切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这些教育改革重要文件的内容也渗透到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当中。
这些都与高中地理新课程落实十九大政治成果密切相关,解读或研读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于这些都不可掉以轻心。
本文拟从国家“五位一体”建设发展的角度,探讨高中地理新课程对国家战略的响应,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高中少有学科课程像地理课程这样与国家大政方针如此息息相关,如此全面地担负着落实十九大精神的重任。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读应关注的几个关系
为保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研读和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应当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与地理课程三维目标、地理学业质量水平与学业水平考试等几个重要关系,深刻领会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正确理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真正做到按照地理学业质量标准,促进地理课程教学提质增效。
为此,地理课程标准研读一定要顶层规划,团队运作,教研、教改、教学三位一体地开展。
摘要关键词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读;关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读应关注的几个关系袁书琪(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一经颁布,全国地理教育界就掀起了研读热潮。
研读新版课程标准,既时不我待,又不可一蹴而就,既要细致实用,又要高屋建瓴,的确是个浩繁而又精细的工程,对此必须有足够的认知、清醒的估计。
为了避免自以为是的形式主义、割断传统的标新立异、动机异化的急功近利,文章提出研读新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应当关注的几个关系,以期讨论和批评。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就地理课程标准研读地理课程标准,是难以读懂地理课程标准的。
新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制定,经历多年研制过程,“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改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不是简单地“编写”出来的,而是深入、全面地进行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所以,地理教师要贯彻实施新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只是期待专家“解读”是不够的,必须参与到研究中来,才能体会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意。
与各学科课程一样,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有上位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引导,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的研究成果“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经北京师范大学国家级教育科学立项研究,加以中国化和细化,形成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建构,与新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对照如表1所示。
高中地理新教材对比分析及教学建议
高中地理新教材对比分析及教学建议作者:龚香媛陈紫阳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22年第03期[摘要]文章以必修二中的“城镇化”一节为例,将湘教版与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进行横向对比,从框架结构、知识内容、课标要求与栏目和图像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两版教材的共性与差异的基础上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教材;湘教版;人教版;教学建议;城镇化[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07-0083-03地理教材既是学生在地理课程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也是教师开展地理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依据。
地理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认识教材的特点,明确教材的功能,进而有效运用教材,实现教学目标。
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的高中地理各版本教材现已完成修订并开始在部分学校投入使用。
如何使用新修订的教材实施教学成为地理教师关注的问题。
本文以新修订的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二第二章中的“城镇化”一节为例,选取湘教版与人教版教材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并提出教学建议。
一、框架结构与知识内容对比湘教版与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城镇化”一节框架结构及内容如下(见表1):(一)框架结构对比分析表1可知,两版教材都是以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的问题为次序进行框架设计的。
在城镇化的进程部分,按照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我国的顺序依次说明,区域划分尺度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符合高中生的学习心理与区域认知水平。
人教版教材该节框架设计与湘教版的不同表现在:第一个小标题的教材内容中强调城镇化的四大意义,增加了第四个小标题“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符合课标对学生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
学生通过学习地理信息技术,结合实际生活中城镇化出现的问题,能够感悟到地理的实用价值,了解到什么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锻炼地理实践力。
地理信息技术并未在湘教版教材的标题中得到体现,而是渗透于栏目内容里。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读应关注的几个关系
作者: 袁书琪[1]
作者机构: [1]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出版物刊名: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页码: 13-16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4期
主题词: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读;关系
摘要:为保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研读和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应当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与地理课程三维目标、地理学业质量水平与学业水平考试等几个重要关系,深刻领会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正确理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真正做到按照地理学业质量标准,促进地理课程教学提质增效。
为此,地理课程标准研读一定要顶层规划,团队运作,教研、教改、教学三位一体地开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新旧课程的比较
教育部 课程文件
地理课程的改革
普通高中地理
课程标准(实验) 地理环境
教学大纲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地理环境 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
研究对象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特点 综合性、地域性 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意义 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中有 重要作用 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衔接 地位 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 领域
问 题
图表有哪些变动 发散问题学生自主想、做 内容增减为什么 高考不考的内容怎么办 课改就是 降低难度 新瓶装旧酒 课改就是多活动 案例怎么用 能力怎么养成
一、宇宙中的地球 (一)课程标准
必修课程 地理1
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宇 宙 中 的 地 球 用资料说明地球是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教学大纲 了解地球的宇宙境 了解地球是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太阳能量来源及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 昼夜、地方时、地转偏向力) (四季、五带)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理解大气垂直、水平运动成因 说出气压、风带分布图、移动 三圈环流与气压、风带形成 大 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关系 了解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特点 气 简易天气图分析锋面 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特点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影响 大气组成与分层
气候主要因素 大气环境保护
(二)教材
1.删去:大气组成与分层 2.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观察、调查 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 和数据
运用地理图表
(二)过程与方法
过 程 与 方 法 ( 新 ) 收集、整理、分析、运用地理信息 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 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对策 表达、交流、反思地理学习
(三)情感与价值观
情 感 与 价 值 观
课程标准 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求真、求实科学态度 地理审美情趣 关心国情,爱国爱乡 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 理解国际合作,全球意识 环保、法制意识、责任感、习惯 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大纲 实事求是科学态度 爱国情感 环境意识 全球观念 可持续发展观念
初步的地理探究能力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与人合作运用知识与 技能 地理观测、考察、实验、调查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
四、课程目标的改进(一)知识与技能源自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 地理环境组成与特点
地球和宇宙环境基础知识 自然环境主要特征 知识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与技能 人文环境形成和特点 可持续发展意义和途径
(4)图文不变: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推迟到直 射点移动前(难点) 增加:图上标注直射点移动轨迹 删去:五带——应画示意图、列表(时、空) 抓住二分二至 4. (增设)地球的圈层结构 (1)内部圈层与界面 难点:地震波 (2)外部圈层 要区分岩石圈/地壳/地幔
二、大气 (一)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图标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绘制全球气压、风带分布图 教学大纲 理解大气受热过程
高中地理新课程与新教材 ——必修课程解读与建议
袁书琪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制定核心组成员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地理选修3》主编 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2008年7月
问 题
新课程改变很多 从知识为本转变为能力为本 减轻负担为目的 坚决贯彻新课程 课时不够 新课程是素质教育 新课程指导高考 新课程只管高中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说出地球圈层结构,概括分层特点
(二)教材
1.宇宙中的地球(狭义)
(1)都有:各种天体图文介绍——“谈天”为了“说地” (2)天体系统层次“俯瞰”图:从小到大,从属关系和 空间位置更加明确——找出各层位置,列树状图 (3)九大行星比较:有图没表——列表比较说明“普通 行星” (4)列出“存在生命的行星”专题(难点)——发散探 究 有的放矢:水、热、气 再利用上一个专题的比较 (5)探索地外文明:阅读、活动 (6)近年高考不大考——但是中学的基础知识
3.地球的运动 (1)图文不变:自转、公转 恒星日/太阳日、角速度/线速度、傅科摆太深 (数理) ——近年少考 (2)图文不变,加世界时区地图及思考:地球自 转与时差(原来:昼夜交替与地方时) ——太浅,要大大加深,与复习衔接 —— 只是基础的平面判读 不是立体的空间计算 (3)删去地转偏向力(难点)——其实很有用 下面要用
3.气压带和风带(不提“全球性大气运动”)
(1)增加三圈环流模式图——标风向箭头 (2)增加各纬度带空气运动模型图 ——推导过程说明分布规律 活动:制作三圈环流模型
(3)冬夏气压中心(不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 影响)
增加空气柱地图,看图活动判断气压、风带 (4)将季风作为气压中心的应用(配地图) ——看图分析季风成因 (5)单列专题:气压、风带对气候影响 ——用案例(几个地方的水热统计图) 地图对比:两大洲气候类型不同
二、课程结构的改革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必修1 必修上 选修1天文 必修2 必修下 选修2海洋 选修一 选修3旅游 选修二 选修4灾害 选修5城乡 选修6环保 选修7GIS 必修3
三、课程要求的演进
课程标准 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 学习能力 生存能力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重视地理问题探究 教学大纲 终身发展有用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能量来源改为阅读——物理 (2)图文:太阳能对地球的影响——可以分组 专题探究 (3)活动:立体曲面坐标图、柱状统计地图, 太阳辐射与生物量相关比较分析——高考能力 之一,重方法、过程 (4)图文不变:太阳大气分层,黑子和耀斑及 其活动 (5)删去月相、对宇宙新探索——选修
(1)不提“热力作用”、“削弱作用”、“温室 效应” 术语,只提“受热过程” 减少:散射、温室示意图 增加:长波、短波图示 分吸收、反射、长波、短波 ——指图说明 (2)不提“热量平衡”,保留活动及图 ——指图说明受热全过程
(3)保留热力环流,删去城市热岛环流 增加实验,海陆风活动 ——看图、填图说明 (4)水平运动 增加地转偏向力阅读 增加气压梯度分布与风向活动(地图) ——加强等值线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