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开展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认之否认规律、对立统一规律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开展律、真理开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根本问题〕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开展规律1个根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大概念〔一〕物质物质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种共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的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

同时它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1〕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人脑。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开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开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开展。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开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说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根本原理。

包含三点内容: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根源只有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1.辩证唯物论o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例如,人们根据客观的自然规律发明了各种工具和技术,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o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唯物辩证法o联系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比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o发展的观点: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新事物的发展往往会经历曲折,但最终会取代旧事物。

o矛盾的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矛盾。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o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科学家通过实验来获取新的科学知识就是实践决定认识的体现。

o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劳动价值论o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o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剩余价值论o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o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三、科学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o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1.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o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o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

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意义1.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对当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

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

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马哲知识点整理汇总(完整版)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化地学习和整理。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方法论、唯物史观、辩证法、自然哲学、社会哲学等方面,对其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汇总,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

物质不是人类思维的产物,而是独立于人类意识存在的客观实在。

2.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认识不是主观的自生自灭的,而是建立在客观实在基础上的。

3.辩证法是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运动规律。

辩证法包括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

4.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活动是认识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互动过程,是认识的基础和条件。

5.历史是由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决定的。

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是研究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灵魂。

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矛盾普遍存在、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否定之否定等。

3.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包括分析矛盾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运用矛盾的转化规律、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性原则等。

三、唯物史观1.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认为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经济基础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3.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是由于人们在生产的有别而产生的社会分化,阶级斗争是由于利益分歧而展开的斗争。

四、辩证法1.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研究事物运动和变化的一种方法论。

2.质量互变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基础。

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不是单纯的量变,而是量变到一定程度形成质变的过程。

马哲复习资料

马哲复习资料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

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8.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因果联系的观点。

19.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0.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马哲复习——精选推荐

马哲复习——精选推荐

一.基本常识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和三大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哲学的定义、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定义:哲学史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问题,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基本派别:⑴根据①,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⑵根据②,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和不可知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P29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4.意识的本质和能动作用?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P31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实现出来,变成客观现实。

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P415.列宁的物质定义及意义?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马哲重点整理

马哲重点整理

马哲重点整理导论一、P5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①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二、二元论:物质和精神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1、唯物主义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历史)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思想看做人们头脑中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四、P19马哲的基本特征: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第一章物质与世界一、列宁物质的概念: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物质要素,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三、为什么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①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机体的物质承担者②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和性质③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四、P52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从本质上看,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就其反映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反映的内容和对象来说是客观的五、毛泽东:“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六、实践: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三种基本形式:①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②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③以观察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七、P66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原因马克思说过,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

马哲复习要点

马哲复习要点

1、马克思的含义: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问题);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和领导,工人的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故迫切需要);3、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①马恩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工人阶级解放飞阶级斗争,投入到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无产阶级队伍的活动中,痛工人的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不懈的斗争;②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③19世纪40—60年代,马恩批判的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4、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总结世界、揭示规律、紧密联系、思想武器);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总结斗争经验、提出历史使命、指明道路方向、阐明理论学说)。

马哲期末复习要点_超全版

马哲期末复习要点_超全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要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和方法论一、关键术语1 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以世界的普遍本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和根本的看法。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要碰到主观和客观、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从而产生对世界普遍本质的不同理解,形成了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这就是世界观。

3 哲学与世界观的内容和关系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和根本的看法。

哲学与世界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区别:世界观自发的、零散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联系:世界观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同样以“整个世界”为对象。

4 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形态:观点: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本原的哲学派别的就是唯物主义。

5 唯心主义的观点和形态:观点: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世界本原的哲学派别就是唯心主义。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以及其产生的理论来源: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辨证法(合理内核)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特点: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结合。

二、复习题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者为世界的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 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家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原因:第一,决定于人类活动的特点和哲学的本性;第二,决定于它在哲学体系中的地位;第三,决定于它在全部哲学中的不可超越性。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人的本质、存在和自身全面发展的科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知识点大全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知识点大全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知识点大全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1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2 •世界观的定义自己对世界观的看法3 .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A.世界观理论的根本意义,就是在于它从总体上揭示人与世界的复杂多样的关系,论证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阐发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激发人的理想与追求B.哲学的世界观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人对自身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到理解4 .人生观点核心问题最核心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其中包括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人类等关系5 .哲学是世界观的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的统6 .基本问题A.思维和存在谁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7 .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章1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基础A.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B.人类社会历史开始由地域性的历史转向世界历史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D.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E.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2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社会科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3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来源直接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包括康德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又包括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前提现实的个人--第二早1 .世界是物质的2 .物质的定义标准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3,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4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5 .运动是决定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实现的6 .社会存在定义:社会存在是指为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包括:物质生产方式以及自然环境、人口因素7 .自然存在定义:自然存在是指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存在包括:无机界和生物界8 .意识的定义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9 ,社会意识定义:是以观念的形式反映出来的社会存在形式:社会心里、科学10 .世界的物质统一I生原理A.物质与意识是统一的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统一的C.体现在世界物质多样性的统第四章L实践的定义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为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2 .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3 .实践是人存在方式的原因A.实践是人的生存基础B.实践是人的意识活动的基础C.实践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基础4 .实践的内在矛盾A.规律的客观性与活动的目的性的矛盾B.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矛盾C.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5 .实践的基本类型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一物质生产实践B.社会关系的生产实践一社会政治实践C.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实践一科学文化实践6 .实践的结构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者相互关系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主体一人客体一物中介一物质工具和文化7 .实践的过程A.实践目的的确立8 .主体通过中介或手段作用于客体c.实践结果的检验和评价8.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A.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B.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C.人化自然与人类世界第五章1 .联系概括了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2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3 .联系是普遍的,一切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过渡而联系的A.指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B.指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相互联系,任何事物本身都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4.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产生5 ,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6 .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弟八早1 .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的关系2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定义同一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斗争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限制、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属性,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定义普遍性: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处处有矛盾B.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时时有矛盾特殊性:A.每一种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具有特殊性B.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都具有特殊性C.每一个事物中的矛盾及其不同方面的地位都具有特殊性4 .两点论: 在工作、生活中,既要把握主要矛盾,又要注意次要矛盾;既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有要注意矛盾的次要方面5 .重点论:在工作、生活中要着重地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6 .质、量、度质:是指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7 .质变和量变的关系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8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质变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9 .肯定、否定、扬弃的含义肯定:是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既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否定:是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既促使它转化为其他事物的方面扬弃:发扬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抛弃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10 否定之否定的含义辩证的否定不仅包含肯定的否定,而且包含对否定的否定,既否定之否定11 .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否定要辩证的否定三个环节:矛盾的开始、展开和解决两度否定:矛盾的展开对开始的否定,以及矛盾的解决对矛盾展开的在否定第七章1 .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的前提2 .现实的人的五个方面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B.由新的需要引起的再生产C.人类自身的生产D.社会关系E.人是有意识的人第八章1 .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含义生产力:人们改造自然,使之适应人的需要的物质力量,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和水平生产关系:是生产力诸要素相结合的社会形式,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制度、设施以及思想体系,主要是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以及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观点经济基础:同生产力的一定状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2 .生产力的核心:劳动者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准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A.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生产关系就会促进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有效形式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分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重要中间环节:A.分工和生产力相联结,具有生产力的属性B.分工和生产关系相联结,具有生产关系的属性4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5 .上层建筑:A.政治上层建筑,指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以及相关联的方式,核心是国家B.观念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Hi'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是社会形态6 .阶级A.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存在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它是特定时代生产方式的产物B.阶级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C.阶级又是一个政治范畴,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实体,但是阶级一旦形成又必然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尤其是政治地位上有所表现7 .工人出卖的劳动力,工人不能独立完成某项劳动8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2 .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人的需要与自然的矛盾引起的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与具体劳动相结合,才能成为现实的存在,科学技术不是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4 .创新的含义生产要素的重新调配第十章1 .英雄史观的含义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唯心史观2 .群主史观的含义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唯物史观3 .群众路线的含义一切为了群主,一切依靠群主,从群主中来,到群众中去1 .文化的含义广义文化:指人所创造的不同于自在自然和自身生物本能的东西,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三种基本形态狭义文化: 指文化观念,包括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自发形态的文化,也包括艺术、科学、哲学等直觉形态的文化2 .文化的概念是中性的,文明的概念是褒义的3 •唯物主义者不都会具有群众史观4 .文明的概念指文化的进步方面,特指人类文化活动都积极成果5 .文化的作用对人:A.对人的行为的规范B.对人的活动的调控c.对人的能力的培养D.对人的境界的提升对社会:A.为社会提供思想保证B.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C.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D.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6 .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划分标准A.是否具有科学性B.是否具有时代性C.是否具有创新性第十二章1 .认识活动:主体在观念上能到地把握客体的活动2,认识的本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3 .认识的基础是实践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4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认识的根本任务5 .认识的运动过程A.从实践到认识B.从认识到实践C.认识和运动的循环和发展6.人作为认识的主体是有意志的、有情感的、有认知能力的统一整体,人的知、情、意等各要素都对在观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起作用A. 〃知〃主要是指主体的理性思维等能力,属于人的理性因素B."情"和"意"主要是指情感和意志,被称为非理性因素7 .认识的思维方式A.归纳与演绎8 .分析与综合C.抽象与具体D.逻辑与历史第十三章1.真理是一种认识2•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产物,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因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共同决定本性: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就在于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特点: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D.直接现实性4.真理发展规律:A.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真理B.在同谬误斗争中发展真理C.在解放中发展真理5.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认识的根本任务第十四章1 ,价值的本质(对需要的满足)主体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直觉地掌握和占有客体,利用客体的属性和功能满足主体对需要,以实现主体的目的2 .价值的基本特性:A.价值的主体性B.价值的相对性C.价值的客观性3 .价值的形态:A.物质价值,指客体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价值B.精神价值,指客体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价值C.交往价值,指客体满足人交往需要的价值4 .评价的含义:评价是一种特殊的观念活动,人们通过评价来揭示和把握价值5 .价值观点含义: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6 .价值观的作用:A.导向功能,具有引导和定向作用B.规范功能,价值观规定和约束着主体的行为和活动,协调着人们之间的关系,使社会保持一定的秩序C.凝聚功能,价值观是人的社会认同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群体或组织等共同体的黏合剂D.激励功能,价值观不仅在理智方面个人以引导,而且能够激发主体的情感和意志,是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7 .价值观的内容:A价值原则,它是关于什么是价值,为什么有价值,以及价值秩序的基本观点B.价值规范,价值原则总是渗透在一定的价值规范中C.价值理想,它是人们所追求的、具有现实可能性和乎自己愿望的价值目标8 .价值观的社会功能A凝聚功能,价值观是人的社会认同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群体或组织等共同体的黏合剂B.规范功能,价值观规定和约束着主体的行为和活动,协调着人们之间的关系,使社会保持一定的秩序9 .如何选择价值观A.坚持价值与真理的统一B.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C.坚持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统一第十五章1.社会发展A.社会发展是人的自我创造活动B.社会发展是一种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性、上升性运动C.社会发展是包含着价值理想的历史运动D.社会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2.人的发展A.内涵:人的素质的提高B.人的发展状况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3•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4•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条件A.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增长B.社会关系的合理建构C.社会交往的普遍发展5启由: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6 .必然: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规律7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人不能摆脱必然性的制约,超出必然性所限定的范围去寻求自由8 .为什么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是一致的:A.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8 .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更不是狭隘的利益集团C.要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必须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制度9 .人类解放的内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10 .共产主义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马哲复习精华知识点

马哲复习精华知识点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①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运动和社会运动。

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1、哲学的基本问题(3)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本体论与认识论两方面。

本体论: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与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它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它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物质(103)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相对静止(111)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4、规律(120)指物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意识(130)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6、联系(143)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以及它们内部诸要素、成分、阶段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7、发展(147)指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

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前进的过程。

8、矛盾(150)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9、量变(159)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10、质变(159)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11、否定之否定(164)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12、客观真理(236)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13、人口(248)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14、生产力(254)指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马哲结业考试重点要点

马哲结业考试重点要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实践一、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主要复习内容: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6、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发展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8、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0、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11、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立场,唯心主义坚持先验论立场。

12、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1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地反映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14、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反映)。

任何一个具体的客观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因此,我们对待真理的正确态度就应该是:一坚持二发展。

15、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16、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17、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变得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8、生产力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备五十个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备五十个知识点归纳
50、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这些只是考研政治在复习的时候一个提纲,大家还是尽可能复习更多一点,以备后续考试获得高分。
12、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13、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4、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15、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16、规律及其客观性;
17、现象和本质;
18、必然性和偶然性;
19、原因和结果;
20、可能和现实;
21、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22、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31、主体、客体及其辩证关系;
3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3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35、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36、真理及其客观性;
37、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38、价值;
39、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4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3、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
24、对立统一规律;
2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26、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
2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及其辩证关系;
28、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9、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
30、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与认识的本质;
4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42、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
43、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44、社会规律及其特点;
4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

马克思主 义哲学核心要点复习

马克思主 义哲学核心要点复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要点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对于我们理解世界、认识社会和指导实践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来对其核心要点进行一次系统的复习。

一、唯物论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唯物论的基石。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具有客观存在性和规律性。

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处理问题时,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而不能主观臆断。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不是被动地反映物质,而是能够主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这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同时,联系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等。

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能孤立地看待事物。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但这一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

发展的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我们要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坚定信心,不断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同时又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否定之否定规律则表明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总的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三、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最终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

马哲考试复习重点

马哲考试复习重点

马哲考试复习重点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运动规律2、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规律4、阶级、阶层、等级关系5、科学与技术(区别与联系)6、科技的作用(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7、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一对范畴)8、社会形态的更替9、认识的本质10、认识活动的结构1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一对范畴)12、辩证思维的特点13、结构与功能(一对范畴)14、真理、价值、价值形态15、社会进步的含义16、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17、代价的含义,以及代价为什么不可避免18、自由时间与劳动时间(一对范畴)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运动规律1、概念解释生产力: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加工劳动对象进行生产时所形成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包括两个因素,即劳动者和生产工具。

生产关系:从静态上看,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三项内容;从动态上来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过程的统一体。

2、矛盾运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而为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反过来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1)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起推动作用;(2)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起阻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基本过程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由适合到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达到新的适合,循环往复,不断发展。

3、运动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具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二、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1、生产关系式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即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总过程中,与一定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相适应而建立起来的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经济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复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复习

马哲重点复习导论一、哲学: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叫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二、马哲的基本特征: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三、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第一章物质与世界一、科学的物质观及意义1、科学的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统一。

二、运动观:运动是标志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运动同物质一样,具有最大的广泛性与普遍性。

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区别:因为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所以运动是绝对的。

因为静止是特殊的、暂时的、有条件的,所以静止是相对的。

联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若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会导致诡辩论和形而上学。

四、人类社会物质性的证明物质性表现在:人是自然界长期生长的产物,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起决定作用的。

(劳动是一种物质实践。

自然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物质要素,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五、意识及本质:意识是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本质)。

六、马哲与党的思想路线:世界的物质统一原理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共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所以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补充:物质与运动的关系:A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也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B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实事求是:实事是指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是是指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第二章实践与世界一、实践的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马哲知识重点总结(完整版)

马哲知识重点总结(完整版)

马哲知识重点总结(完整版)第一章(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组成。

1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第5页。

2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第2页。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22-23页。

1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关系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是派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法的根本分歧?1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重中之重点第40页。

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第40-41页。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页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意于同一性中。

马哲重点归纳

马哲重点归纳

终极笔记:马哲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4、(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第二,思维何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3、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各自的特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突出特点是直观性,缺乏科学论证,是一种自发的唯物主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叫机械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层次的物质形态(如原子),企图寻找单一的“宇宙之砖”。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又克服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实现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结合以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结合,实现了哲学上的革命变革。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不彻底性。

5、现代唯物主义的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6、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1)主观唯心主义:主观是世界的本原(我心即是世界,世界即是我心)(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的东西神秘化(理生万物,未有此物,已有此理)7、马哲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资本主义制度的蓬勃发展以及内在矛盾的日益尖锐:无产阶级斗争的发展需要科学理论指导;(2)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3)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8、马哲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9、马哲的本质特征:(1)实践性(根本特征)(2)科学性(3)革命性(4)创新性第二章1、物质定义及其理解: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2)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3)绝对运动中包含相对静止(4)客观世界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当静止的统一3、相对静止的含义和意义: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暂时的,有条件的。

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1)一个事物相对于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2)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保持质的稳定性4、时空的辩证性:(1)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2)时空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统一(3)时空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的辨证统一5、意识的起源和本质:起源: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本质: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它是自然界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劳动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6、意识能动性与其表现:定义:又叫主观能动性或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主观对于客观的反作用,表现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表现:(1)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2)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3)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4)对人体生理功能的控制作用7、实践的概念、特点及其基本形式:概念: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特点:(1)客观物质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人与人的关系)(3)科学实验和精神生产活动8、人工意识及其与意识的本质区别:(1)意识是人的精神活动,机器思维纯属机械的、物理过程;(2)意识具有社会性,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意识活动的模拟,执行特定指令,但不探求指令的社会意义;(3)人类意识是能动的过程,人工智能知识执行已有程序;(4)人类意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电脑则是把人的思想形式化和符号化。

第三章1、唯物辩证法及其总特征:定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规律:事物发展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3、矛盾:指事物内部两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既互相排斥又互相联系的关系。

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4、质: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5、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由量变引起质变,质变以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事物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表现为事物的连续性与不连续性的统一。

6、部分质变:总体性质没有改变,个别部分性质发生了变化。

7、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1)数量的增减(2)事物内部成分组成方式的变更8、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质变固定着量变的成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3)量变与质变形式多样且相互渗透(4)在一定场合下相互转化9、质变的方式: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10、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各自的作用:(1)同一性作用:a.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b.使矛盾双方吸取有利于自己的因素而发展c.规定了事物向着自己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2)斗争性作用:a.原动力b.造成量变c.引起质变11、矛盾不平衡的表现:(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1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第一,两者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第二,两者相互区别;第三,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3、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指事物的外部矛盾14、辩证的否定观:辩证否定观是建立在对肯定和否定辩证统一的理解基础之上的。

第一,辩证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

第二,辩证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即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

第三,辩证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辩证否定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15、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6、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1)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2)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3)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7、三大规律各自描述了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源泉与动力。

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最后,对立统一规律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即矛盾分析法。

18、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1)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2)二者的区别: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现象是事物的个别方面,本质是事物现象中的共同方面;现象是易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比现象单纯、深刻。

19、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首先,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

在一个特定的因果关系中,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不能颠倒。

其次,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

表现:第一,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的。

第二,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

第三,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20、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

必然性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而偶然性是由事物的外部矛盾或非根本性矛盾引起的。

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

表现:第一,必然性要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

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21、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他们是对立的,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已不再是可能性;现实性是现在存在的东西,而可能性是现在尚未实现的东西。

另一方面,他们又是统一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依赖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四章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及理解:(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出发(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可知论(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表现在他们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阶段,两者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有质的差别。

但两者又在实践基础上辩证统一的,表现:(1)两者互相依赖。

(2)两者相互渗透4、经验论:又称经验主义,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是可靠的,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否认理性知识的是在性及其作用唯理论:又称理性主义,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不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5、为什么说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由于客观事物的发展和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们的认识又受到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等因素的限制,所以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6、如何理解真理的辩证性:任何真理都即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作为真理的属性,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双方共存于同一个真理之中。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又互相包含和互相渗透。

7、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理解实践标准的辩证性:这是由真理的本质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是主观客观相符合。

(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

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它是唯一能把主观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3)逻辑证明是一种理性思维形式,是实践检验的必要补充,它本身不能脱离实践单独证明,它的前提、原则、证明结论仍然要通过实践检验去确定其真理性。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即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