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正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四 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2)日里:白天。(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
二 课文的写作年代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离今天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读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最基本的东西;在这基础上,再懂得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这后面两点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 读写结合,进行一次记事为主的写作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第三部分,“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从“这天我不钓虾”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从“第二天”到文末)
七 布置作业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口语交际应对》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口语交际应对》教学设计共3篇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口语交际应对》教学设计1本次教学设计的主题是《口语交际应对》,是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语文下册第1单元。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将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锻炼应对各种口语交际情景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各种口语交际情景,掌握应对方法。
2.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自信心。
3.运用语言交际技能,增强人际沟通能力。
二、教学过程1.教师引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口语表达技巧的视频,引导学生对正确的口语交际有更具体的印象。
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个人口语表达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什么,让他们写下自己的答案。
2.讲解口语交际情景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讨论一个口语交际情景,例如:问路、打招呼、谈论天气等,在小组内,学生可以彼此讨论交流意见,探讨该情景下最合适的交际方式,并根据自己的体验和经验来总结交际技巧。
3.讲解应对方法每个小组分别展示出讨论的结论,并邀请整个班级进行评审,评出最佳答案。
教师进行点评和解释,指出学生学习各种情景口语交际的优劣之处,以及如何运用针对不同场合的应对方法,最终建立起有效的口语应对技巧。
4.练习口语表达学生进行情景模拟口语交际练习,运用所学技巧,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尽可能多地进行口语表达练习。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方法,例如:模拟打电话、聊天等场景,让学生进行模拟练习,以便更好地掌握应对方法。
5.总结提升在练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语表达情况进行指导和评价,鼓励学生不断总结提升口语交际技巧,帮助他们体验到流利自如的口语表达,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个人应对能力和沟通技巧。
三、教学评估1.学生展示口语练习成果,并互相反馈。
2.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练习口语表达的情况,调整课程内容。
3.在学生家长的帮助下,分别进行口头测试和书面测试,以便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口语技巧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总结本次教学通过针对不同口语交际情景的讲解和应对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他们正确认识并使用口语交际技能的能力。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教师活动2
新成立的校园电视台将隆重推出“新闻追击”栏目,每期节目将报道校园及城市发生的重大事件,现征集栏目主创,要求面试者交一份新闻作品。请你和你的小组同学认真学习本单元内容,录制一期节目作为作品,包括新闻策划、采写、播报、录像等过程的制作。通过班级选拔后,代表班级前往应征。
学生活动2
【4】小组合作,从标题、结构、语言等方面归纳消息的主要特点,为后面的写作任务做准备。
2.学习者分析
小组合作,从标题、结构、语言等方面归纳消息的主要特点,为后面的写作任务做准备。
3.学习目标确定
把握新闻六要素
强调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
4.学习重点难点
阅读时要注意揣摩作者的态度和倾向,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5.学习评价设计
在活动中学,爱上新闻。
第1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
课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长江
课型
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1】快速浏览学过的几篇课文,把握新闻六要素。
【2】在比较中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
【3】阅读时要注意揣摩作者的态度和倾向,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勇闯记者训练营——新闻阅读
在老师指导下,阅读教材及图书大量新闻作品,完成下列关于新闻文体知识的填写,考核通过,你才能获得记者证上岗哦!
能了解新闻的基本特征:
活动意图说明
能了解新闻语言的特点并通过新闻语言了解作者的态度与倾向。
能区分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
环节三:奔赴新闻最前线——新闻采写
教的活动3
根据校园或城市发生的实事,小组合作,选取最有价值的新闻对事件人物进行采访并撰写新闻稿。
第一单元 口语交际 应对(教案)-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集体研备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下学期
不够强,只是一味地抱怨画不好卖。
门采尔快速调动思维,随机应变,变换了对方话语中的部分词语的语序,就巧妙地回答了年轻画家的问题,既给年轻画家点明了画卖得慢的原因,又指导了他该怎么做。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应对无处不在,语言魔力无限。
语言的背后站着一个怎样的人,需要我们努力去看清。
让我们的语言充满温度,传达力量,联结情感!让我们绣口一吐,就是一个有趣的灵魂,一个谦恭的自我,一个文明的中国人!
板
书
设
计
课后作业及检测。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案
课题:1.《社戏》主备课人迟丹校对人李颜池课型新授上课时间2课时【个性修改】【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缕清小说情节,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2.理解主人公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主人公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法学法】提问启发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优秀学生作文分享二、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吗?童年的鲁迅在这篇课文里都有哪些童年乐趣?今天我们走进《社戏》这篇小说看看鲁迅先生笔下的迅哥儿又有哪些童年趣事?三、正课1.学生介绍作者并给下列字注音钳撮偏僻行辈照例欺侮宽慰怠慢礼数撺掇凫水吩咐潺潺踊跃家眷皎洁好歹2.写作背景《社戏》一文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在封建军阀的统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紧紧地禁锢着大家的头脑,封建的礼教制度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一切都没有进步,一切都没有朝气。
在这种气氛之下,儿童教育就更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了。
枯燥无味的教育内容,僵化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发展,而且备受摧残。
少年儿童们渴望自由,追求发展,向往大自然的美好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融洽友爱互助的关系。
鲁迅先生的《社戏》,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以一个少年儿童观察社会,观察人情的角度,生动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本篇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鲁迅母亲的娘家在绍兴附近的平桥村,童年的鲁迅因此有机会与农民的孩子交朋友,并了解农民生活。
资料链接:关于社戏——社,金文(示,祭神)(木,代表在上生长的万物)(一,代表大地----在汉字中,“一”既可代表天,也可以代表地),表示植树代表地神,以便祭祀。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全册)
2018审定改版最新教案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学科:;任课班级:;任课教师:;年月日2018春季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一、教学简析(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为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阅读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
写作:学习仿写,口语交际:应对。
第二单元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写作:说明的顺序。
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第三单元是诵读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抒情。
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受。
写作:学写读后感。
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
第四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学习演讲词,任务二撰写演讲稿,任务三举办演讲比赛。
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
写作:学写游记。
口语交际:即席讲话。
第六单元:古诗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
有对精神自由的渴望,有对学习生活、理想社会的期望,有“不平则鸣”的呐喊,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写作:学写故事。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另外,在第三单元安排了名著导读《傅雷家书》,第六单元安排了名著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第三、六单元后安排了八首课外古诗词诵读。
(二)学情分析:经过上学期的学习锤炼,八年级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有了新的认识,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也有部分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积累较少,阅读面狭窄。
学生语文成绩两极分化严重,个别学生常用汉字都不能认识三分之一,这是本学期语文教学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教育教学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学期教学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以下几点:1、知识积累与运用:(1)掌握八年级下册语文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能默写教材要求背诵的古诗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
4 灯笼吴伯箫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这是一篇经典散文,对这样的课文,在教学设计时,既要注意体现其经典之处,又要体现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去探究、思考和发现。
围绕灯笼,教学重点应定位在“情感感悟”,应努力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比对教材知识要点的把握更为重要。
因此,我设计了“说灯笼缘”——“忆灯笼事”——“明灯笼情”——“学《灯笼》法”——“学以致用”五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丰富的情感,让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设计意图:1、重朗读,重品析《灯笼》一文语言典雅,感情真挚。
学习此文,引导学生品析“明灯笼情”这一精彩片段,是一重要环节。
对情感的感悟,理解,朗读是第一步,所以教师在品析语言这一环节上,先让学生自己品,再指导朗读,带入情感去读,然后谈感受,也就是对语言的品析,教师在这一环节上通过让学生从字词,到句,最后段中抓住语言进行品味。
这样的学法指导,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合作学习本文典雅的语言,教师只做总结性点评和鼓励性带动。
由语言,细节的品析,很容易过渡到主题的理解。
重积累语文教学最终的落角点还是在于积累。
本文以为“民俗”主题,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语段,背过并积累下来,也从情感上积累了民风民俗。
重运用让学生运用排比,化诗入文写一写生活中某个物件,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1课时。
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2、品味作者典雅的语言特点,学会化诗入文使文章更加典雅。
3、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典雅的语言特点,学会化诗入文使文章更加典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教法:诵读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情感体验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读品结合设计意图:听说读写相结合,环环相扣,让学生的感悟和发现变为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进入课文到投入感情、深入课文最后到探寻主题并自我发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藤野先生》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藤野先生[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学习重点)2、联系上下文,体会反话正说的妙处;3、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感。
[运用]: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的方法,描写一个有特色的人物,谁能让大家一口道出你写的是谁,谁的描写才能算是成功的。
[教法与学法]:为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可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重新温习作者简介,搜集其有关作品;学习本文过程中,把朗读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此基础上逐步理解文意;抓住重点段落,挖掘文章的思想意义,讲清所谓日本的“爱国青年”、中国人是“低能儿”、“正人君子”等词语的含义,以利于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授课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协作学习。
[教具]:投影仪[课时]:4课时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初读课文,掌握识记内容2、熟读课文,理顺文章结构。
二、教学过程:(一)导课:(2分钟)同学们,身在国土,也许你感觉不到对祖国的那份深挚的感情;一旦远离了国门,你的心境将会发生异样的变化!暑假里,火热的奥运带给你多少丰富的爱国情感呢?此时,我们更多地感受到的是正在崛起的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力量!然而,你们知道,在上个世纪初期,尚是腐朽的清政府统治时期,一个留学生的心酸吗?我们不妨随着鲁迅先生的穿透世纪之笔,去看一看,听一听!(板书:《藤野先生》)1、简介鲁迅与《朝花夕拾》:即夕拾朝花,是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
共十篇。
总题《旧事重提》后改题为《朝花夕拾》。
2、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记叙了1904年夏末到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断。
(二)检查预习:(13分钟)1、生字正音:绯(fēi)剖(pōu)扒(pá)逊(xùn)喝(hè)采匿(nì)瞥(piē)寒颤(chàn)熳(màn)髻(jì)荟(hu ì)诘(jié)杳(yǎo)深恶(wù)痛疾2、词语释义:课下:烂熳、油光可鉴、宛如、抑扬顿挫、不逊、匿名、介意、犹言、诘问、凄然、适值、杳、深恶痛疾补充:绯红:鲜红。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目录:1《社戏》2《回延安》3《安塞腰鼓》4《灯笼》1.社戏【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对易读错的字正音,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
2.体会、揣摩小说在安排材料上详略得当的问题。
3.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
【教学重点】1.理解分析双喜这一人物形象;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2.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角度描写的。
【教学难点】1.分析平桥村是乐土的原因,看戏和“偷豆”的趣点。
2.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路历程。
3.理解小说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你童年时,你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师: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背景资料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是作者在大都市中由看戏引起的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也是在大都市的作者对农村及其农民淳朴的品质的歌颂。
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3.关于社戏文中的“社”原指土地庙或土地神,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是指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看社戏的时间应该是在初夏,而不是在春天。
社戏演出的内容《游园吊打》。
4.字音字形归省(xǐnɡ)行辈(hánɡ)撺掇(cuān duo)惮(dàn)絮叨(xù d a o)怠慢(dài)凫水(fú)蕴藻(yùn zǎo)家眷(juàn)漂渺(piāo miǎo)楫(jí)大抵(dǐ)纠葛(jiūɡé)潺潺(chán)船篷(pénɡ)皎洁(jiǎo)桕树(jiù)棹(zhào)5.词语解释。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学习仿写》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写作学习仿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初步领会形同神似的仿写要求。
2.研读优美的范文,探究和掌握仿写的技巧。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仿写的技巧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古人作文写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这是朱熹对前人写作经验进行的总结。
的确如此,王勃模仿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了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韩愈模仿孟子,成为“唐宋八大家”;欧阳修又模仿韩愈,成为一代宗师……可见仿写是多么的重要。
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仿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写作指导(一)仿照课文结构,学会谋篇布局师导入:作文结构是否合理,写作顺序是否恰当,是决定一篇作文好坏的关键因素。
模仿典型范文的篇章结构,可以快速地掌握谋篇布局的技巧,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应从哪些方面去模仿范文呢?活动一:学生阅读写作指导相关段落,并思考问题1.《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结构上有哪些特点?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明确:《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结构上的特点:(1)整体上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2)围绕人物特点,从多个方面组织材料。
2.读后讨论,应从哪些方面去模仿范文的结构?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明确:模仿范文结构,先要认真分析范文结构的特点,如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再细致探寻该类结构要领,以及该类结构的适应范围、对象和注意事项。
活动二:归纳写作特点,学习写作技巧学生阅读写作指导相关段落,并思考:1.从《安塞腰鼓》和《列夫·托尔斯泰》两文中,可以借鉴哪些写作技巧?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明确:《安塞腰鼓》:运用比喻手法,喻体放在本体的前面,突出其特点。
《列夫·托尔斯泰》:采取先抑后扬的写法,先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再赞叹他的非凡之处,前后形成一种张力,让人读后对托尔斯泰印象更为深刻。
2019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套(含教学计划)
2018——2019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套2018--2019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本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扎实基础。
对于八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
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为2018年春全新改版,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是以风俗人情为主题,且都出自大家、名家之手。
《社戏》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回延安》追忆了诗人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描绘了延安的新面貌,赞美了10年来党领导下的延安巨大的变化,歌颂了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了美好的明天;《安塞腰鼓》描写了黄土高原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灯笼》回忆了与灯笼的结缘,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与怀念;写作:学习仿写;口语交际:应对。
第二单元是由生命之音为主题,这个单元主要以说明为主,通过本单元让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及方法,体会科普文章语言简洁、准确、生动的特点;培养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培养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写作:说明的顺序;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第四单元是以名家讲坛为主题编写的,三篇演讲词,一篇议论文。
《最后一次演讲》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由古代文化典籍中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讲述了作者自己一生中重要的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表现了作者质朴的胸怀;《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演讲回顾了奥林匹克运动五年来的发展,指出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并提出了自己的美好祝愿;写作和综合性学习是在本单元的基础上,让学生撰写演讲稿和举办演讲比赛,增强对演讲知识的识记应用能力,体验多种活动经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2. 学会关爱自然,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掌握。
2.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3. 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
教学难点1.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课文中所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的解析。
三、课时安排本单元共需 _课时_ 课时,每课时 _分钟_。
四、教学过程1. 导入(_分钟_)1. 引导学生回顾上册所学内容,为新学期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简介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_分钟_)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课文背景及生僻词语的含义。
3. 课堂讲解与讨论(_分钟_)1.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讨作者的意图。
4. 合作探究(_分钟_)1. 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5. 课堂练习(_分钟_)1.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6. 总结与拓展(_分钟_)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突出重点。
2. 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自主学习。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课文内容,巩固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深入思考课后拓展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学习仿写》教学设计
创作从仿写开始——《学习仿写》写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研读优秀作品,从中提取值得模仿、借鉴的内容,确定仿写点。
2. 能把握作品的精髓进行仿写,不仅形似,更求神似,在模仿中有所创造。
3. 养成读写结合的好习惯,通过模仿、借鉴优秀作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有一位哲人说过:“仿写是写作的开始,是观察的基础,是酝酿的基础,是想象的基础,是积累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
”很多大的作家,他们的创作也是先从“仿写”开始的。
文学巨匠茅盾说:“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
”那么什么是仿写?我们又该怎样仿写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仿写。
二、认识仿写仿写是根据一篇文章的立意、选材、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有目的地进行模仿的一种写作方法。
仿写是提高作文水平效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仿写不是机械模仿,更不是抄袭。
1.仿写,首先要对模仿的对象细心揣摩,敏锐地发现优秀作品在写作上可供学习借鉴之处。
平时阅读优秀作品,除了要准确把握作品的内容、主旨,获得情感体验之外,还要想想:作品哪些地方打动了自己?为什么能引起自己的共鸣?文章是怎样写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的写法对自己作文有什么启示?莫怀戚的《散步》,可以从哪些角度学习仿写?【明确】莫怀戚《散步》取材于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小事,篇幅短小却精致优美,深得大家喜爱,究其原因,是文章那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的波澜产生了无穷魅力。
再看我们自己的作文,往往在材料的裁剪、组织上不讲究,平铺直叙,简单平淡。
因此,我们应好好揣摩《散步》的写法,画出情节发展变化图,标出每次变化所蕴含的情感,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制造波澜,使主题不断得到丰富和提升,并想想这种写法如何模仿、借鉴。
这样的阅读积累多了,作文时就能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要,自然联想到这些优秀作品,选择模仿对象,确定仿写点,依样临摹,学习借鉴,从而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2.学习仿写还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语文素养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体 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 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 于表现力的语言。
单元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一个多文体的单元,本 单元包含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和两篇散文。
鲁迅的《社戏》是一篇经典课文,通过外来少 年"我"的新奇眼光,体察江南水乡的村民生活、自 然风光,感受到了水乡的淳朴和睦的民风。
例如:学习任务一 完成以下任务单
篇目
选材 构思 语言 主题
《社戏》
《回延安》
《安塞腰鼓》
《灯笼》
学习任务三
• 鉴赏交流影响最深的句子,完成以下任务单。
• 1.请你将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中,对你影响最深的句子按表 达方式分类:
• 叙述性的语句: 描写性的语句:_____
• 抒情性的语句: 议论性的语句:_____
单元作业目标 1.了解家乡的风俗 ,理解家乡风俗文化 的价值意蕴,提升搜 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恰当运用多种表 达方式去表现身边的 民俗,增强传承民俗 文化的使命感,强化 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 3.培养清楚流利的 表达能力和积极互动 的应对能力。
作业布置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 张家乡名片,并运用描写、抒情 等表达方式为这张名片、写一段 解说词或推荐词。 2.学生自主撰写喜闻乐见的家 乡民俗故事,可以综合运用记叙 、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3.结合家乡非遗名片和家乡民 俗故事,编写《家乡民风民俗手 册》。 4.模拟冬奥会山东民俗展览(1 )学生制作冬奥会上介绍山东民 俗的展板。(2)扮演冬奥会志愿 者,答世界运动员提问。
部编语文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 内容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 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 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 务群有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 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 践性,综合性。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目标:1、感受和体悟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情怀,并在品读中陶冶情操。
2、理解课文所写事物外在特点与内在特点的关系,以及物与情的关系。
3、学习课文根据文章立意需要,抓住特点写景的主要方法,培养带着感情观察事物,并在观察中把握事物特点的习惯。
4、在诵读中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5、掌握联想的基本方法,学会在写作中适当地展开联想,通过联想丰富写作的内容。
6、在跟别人交流思想时,能够围绕话题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415课时课本整体感知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海燕》 2课时《白杨礼赞》及学生自荐课文 2课时(也可放在课外进行)《石榴》 1课时《紫藤箩瀑布》及学生自荐课文 2课时《竹溪记》 2课时诵读欣赏 1课时写作 3课时口语交际 1课时单元小结 1课时三、教学设想自然万物,不仅孕育了我们的生命,而且给予我们许许多多人生的启示。
高尔基从海燕身上看到了革命先驱的无畏无惧,茅盾从白杨树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郭沫若写石榴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宗璞从紫藤箩瀑布中感受到勇气和信心我们学习这个单元,就是透过大师的文章,感受大师的情怀,使我们对生活有更丰富的解读,对人生有更深刻的领悟。
本单元的重点、难点:一是对象征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领会事物的象征意义,防止牵强附会。
二是品味语言,提高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
所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是教好本单元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
同时,让学生收集有关历史资料,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大量阅读同题材作品,都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学习本单元。
第1课时起始课总结回顾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导入,并明确任务:共同总结期末考试的得与失听讲2出示、补充讨论的话题:1、八年级(上)语文学习中你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是?2、在语文学习中,你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你有信心克服吗?你希望得到老师的那些帮助。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民俗文化”选编了一组文体多样的文章,包含小说、诗歌和散文。
四篇课文除含有“民俗文化”的元素外,还有本身所具有的意蕴。
语言富于表现力,在写法上也都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
【单元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2.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思路】《社戏》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在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理解写作意图,同时找出文中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地方,体会其作用,掌握方法,从而领会文章主旨。
《回延安》是一首模仿“信天游”民歌形式写成的抒情诗,教读课。
通过朗读,梳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在读中感受陕北的地方民俗,在比较中掌握“信天游”的形式特点,在品读中学习抒情这一表达方式的作用,从而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感激、依恋之情。
《安塞腰鼓》是一篇抒情散文,自读课。
学生通过运用前面两课教读课中梳理、概括内容的方式,拎出线索,再通过分析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来把握文章的主旨。
《灯笼》也是一篇抒情散文,自读课。
以“散文的自由笔法”为主线,通过“任务单”的形式,让学生运用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自主梳理文章内容,体会民俗内涵,理解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有特色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情感。
写作《学习仿写》先指导学生通晓仿写的相关知识,再引导学生研读范文,确定仿写点,然后按步骤进行仿写,在训练中掌握仿写的技巧,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1+X设计】【课时安排】1.《社戏》(3课时)2.《回延安》(2课时)3.《安塞腰鼓》(2课时)4.《灯笼》(2课时)写作《学习仿写》(1课时)1社戏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分析重点句段,进而掌握记叙等表达方式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说说在我们这个地方有哪些民俗?(生说)。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一单元《社戏》教案与反思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情节中的作用。
-鉴赏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理解其与人物、情节的关系。
-掌握小说的写作技巧,如语言运用、情节安排等。
举例解释:
-通过对小说情节的梳理,让学生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如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人民苦难的同情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社戏》的情节、人物、环境以及鲁迅小说的社会背景和深刻含义。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小说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针对隐喻和象征的难点,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文本细节入手,如颜色、物品等,揭示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文学理论知识,如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的分析方法,对小说进行深入剖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社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曾经看过戏剧,或者对戏剧有过特别的感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社戏》的文学魅力。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一单元《社戏》教案与反思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社戏》。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社戏》的阅读与理解,学习小说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和社会背景。具体内容包括:
部编八下语文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教案
八下语文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为2018年春季全新部编改版,共分为六个单元。
八年级下册六个单元的专题分别是: 部编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六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一习俗风尚、二科学探索、三自然美景、四演讲技巧、五人文胜迹、六哲思与情怀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说明文章为主,第二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本册文言课文的编排方式跟前两册显然不同;前两册是分散在各个单元里,每单元一篇;本册则是单独组元,编排在第三、六单元中。
这个变化表明:过去一年里的文言文(含古代诗歌)教学只是“入门”的准备,而本册则是“入门”的正式启动。
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本册教材中写作有六个单元安排,体现出新版教材对写作的重视,并结合本单元课文文体特点进行写作;使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
口语交际安排了两个单元,分别是第一、五单元;与以往教材相比显示出对口语交际的重视;综合性学习安排了三个单元,分别是第二、四、六单元,活动注重中国传统美德与文化的熏陶。
第一单元主题:民风民俗单元目标1、了解课文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及民俗文化知识。
2、学习多角度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精彩语句体味作者情感。
3、感受我国各具特色的民俗和淳朴的人性美极平凡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
教材分析本单元四篇文章分别为:鲁迅的小说《社戏》运用了人物和景物描写详略得当的写了我十一二岁在平桥村河。
伙伴们夜航去赵庄看戏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贺敬之的现代诗歌《回延安》,用陕北信天游的格式通过对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想对延安巨变的描写歌颂了延安人民在战争年代的巨大贡献和如今的建设成就。
刘成章的抒情散文,安塞腰鼓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对安塞腰鼓的场面进行描写,这既是对高原生命的歌颂,也是对民族魂的礼赞。
第4课《灯笼》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4课《灯笼》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教学设计教学设想:《灯笼》选自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俗文化第四课,是吴伯箫写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篇抒情散文,是一篇自读课文。
它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已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教学本文,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秉承程少堂老师语文教学要有中国味道的理念,依据其创立的“一语三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的教学模式,我设计了四大板块:一读《灯笼》语言之典雅,二辨文章表达之恰当,三品文学情思之丰富,四探文化价值之传承。
以诵读为抓手,以文字媒介,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嚼出浓浓的“语文味”,感受民俗风情,爱上“中国味道”。
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
2.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读《灯笼》语言之典雅活动一:速读课文,圈点勾画好词佳句,注意积累。
你会发现本文的语言典雅蕴藉,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预设:1.短句: 语言简洁、含蓄,有声韵之美。
(1)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2)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2.化用古诗文:(1)“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忘路之远近”)(2)“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
”(化用孟郊《游子吟》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3)“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 (化用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社戏【教学目标】1、会读会写“惮、撺掇、凫、潺、蹿”等词语,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
2、理清故事的情节,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来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学生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难点:正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思想。
【教学准备】1、查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上网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
3、师生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1、本课的设计,注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与空间。
在阅读活动中,学生要开展思维,要体会、理解、感悟、思考,这一切都有赖于对文本的充分阅读。
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势必由老师来包办代替,也势必导致语文教学满堂灌的结果。
因此,设计中,让学生多次阅读课文,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有所领悟。
2、课文教学重在培养能力,掌握读书的方法。
本课设计“粗读——细读——精读”的阅读活动,主要是在阅读方法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从课内走向课外。
3、“学而不思则惘”,语文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思考、交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交流思考中去理解内涵,感悟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我(师):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你童年时,你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二、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课件播放有关“社戏”的图片。
2、学生介绍有关收集到的“社戏”的知识。
3、放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学生轻声跟读,熟悉课文内容。
三、研读课文,整体感知: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A: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
(学生的概括大意符合即可)B:学生细读课文,指导学生圈点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段落,以便帮助理清文章情节脉络,把握叙事的详略。
学生小组阅读,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师生共同努力,得出结论。
2、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涵。
思考:本文课题《社戏》,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又不多,我们是否把标题改为“平桥村一夜”?你同意吗?为什么?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课文意图的感悟。
然后组内推荐一位代表全班交流。
我(师)以平等的方式,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我(师):认真阅读你认为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读时可先概括这部分内容;其次看看它在整篇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第三,也是最主要的,想想这一部分美在哪里,语言表述上有何特点,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2、学生在个人精读的基础上分组,按写景的与写人的分若干组,相互交流,再全班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概括,得出供学生参考的结论:《社戏》有“三美”:自然美、人性美、情感美。
*自然美。
[ 左右都是碧绿的豆田,河流,淡黑的起伏的远山,朦胧在水气里的月色,水面前“仙山楼阁”般的戏台,“大白鱼”似的航船,无不给人以生命的鲜活,给人以美好的向往。
]背景音乐:舒缓、抒情的《田野的风》A:请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月夜行船,月下归航”的语段,速度稍慢。
其他学生闭目静听,想象其意境,体会其语言的流畅和表现的自然美。
B:听后想想,这段写景从哪几个方面,结合着哪些事物来写的,起到了怎样的表达的效果。
讨论后齐读,加深体会,再放音乐。
*人性美。
[小伙伴们那善意的嘲笑,偷豆的举动,对付六一公公的幼稚方法,将船划得飞快的英姿,无不体现了孩子们毫不雕饰的纯净之美,体现着人的率真、自由与活力。
]A:请男生齐读第10节少年朋友们开船的动作描写,圈出动词,揣摩语言的准确。
B:分角色朗读偷豆时人物鲜明的个性化语言。
*情感美。
[小朋友得到特许来伴“我”钓虾、游戏,母亲再三嘱咐与深夜候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船中,桂生为“我”找豆浆、舀水,六一公公的嗔怪与送豆,无不洋溢着爱的温情。
]五、体验反思: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的好戏了。
”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六:拓展延伸: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
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些什么文化习俗,可与同学们对话交流,上台说给大家听听。
【教学反思】2 回延安【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周末到了,当你踏上你离别多时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教师导语: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
从1935年到194 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作用)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三、教学过程:听录音朗读要求,注意听,把还有不懂读的字圈点出来,与同桌合作讨论,或查字典,或问老师。
预设字词读准下列粗体字的读音。
心窝搂定白羊肚手巾羊羔羔糜子油馍气喘一盏一读诗教师导语:诗人贺敬之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当他回到延安的时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
请大家各自快速朗读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兴奋(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感激(3)话延安,欢聚话今昔喜悦(4)看延安,旧貌换新颜赞颂(5)祝延安,圣地大贡献热爱再读诗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导语:一首好诗,诗中少不了精彩的语言运用,现在请同学们请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读。
1、圈出你认为用的好的字词、句子并和大家讨论与分享其表达效果(学生自主合作,教师引导)根据“从(字词、句),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教师举例如题目中的“回”,“回”意味着重先到过去生活过的地方,容易使人联想到回家、回乡,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园,拉近(突出/写出)了诗人和延安的密切关系。
又如:开头第一部分中“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
学生自主合作预设引导:又如第一部分: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
2、诗中运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小组合作分析其中的表达效果。
根据从诗句中的可知,采用(修辞手法),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教师举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从主观感觉描写客观事物。
“唱”、“笑”、“把手招”,拟人描写“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体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感情。
学生自主合作预设引导①比兴如:第二部分中运用比兴方法、排比修辞方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
预设引导②排比以上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预设引导③又如第四部分中“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写出了延安变化之大。
突出了“延安精神”留给延安人民的财富。
知识点学习: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
所谓“比”,即比喻。
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所谓“兴”,即起兴。
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四、拓展探究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延安人民的什么特点?(热情好客、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
)2、在那个年月,为了革命信仰,为了建设新生活,在老一辈的革命者们的精神教育和影响下,延安人民经过了自己的努力,生活不断的好起来,那么在今天,这种“延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五、小结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
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
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朗读这首诗结束教学六、作业:1、课后背诵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