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5】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合集下载

2021年高考历史备考微专题之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西学东渐浪潮

2021年高考历史备考微专题之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西学东渐浪潮

2021年高考历史备考微专题之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一)中国传统民族主义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不同内涵1.中国传统民族主义(1)主要观点:一是华夏中心观,二是华尊夷卑观,三是建立在华尊夷卑观基础之上的“夷夏之辨”的观念。

(2)划分民族的方法:以文化上是否归附为标准,中国乃文明之国,非方位、界域、种族所限。

(3)中外关系基础:不是各国拥有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世界秩序也不是独立、平等的民族国家集合体,而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同心圆,其他民族只是中国文化教化的对象。

(4)中国传统民族思想: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相信中国文化是最优秀的,二是认为这一优秀的文化是民族认同的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符号。

因此,在中国人看来,维护民族利益主要表现在维护中国的文化和制度,特别是纲常名教上。

2.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含义(1)指各民族建立政治实体和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

(2)是建立民族国家过程中所体现的理论、原则和理想。

(3)政治集团追求民族国家的行动。

(4)民族成员的心理状态,即表现出对民族国家超越一切的高度忠诚和对本民族优越性的坚定信仰。

(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1.原因(1)外来侵略: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和压迫所造成的社会危机是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

(2)原有传统:固有的传统民族主义成为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

(3)西学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吸收了西方的进化论学说,把它变成了倡导民族自强自立、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的理论武器。

(4)主观奋斗:进步思想家、革命家为救亡图存而不懈奋斗。

2.内容(1)恢复民族自强自信:恢复对中华固有文化的自信,可以说是近代民族主义最重要的内容。

(2)陶铸国魂,培养人民尚武精神:近代民族主义者们鉴于中国积贫积弱、屡受列强欺辱的现实,认识到改变文弱旧习,培养人民的尚武精神,增强国力的重要性。

(3)群体至上的国家主义:强调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胜于个人的独立与自由,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最具特色的理论内核。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法律文化的变迁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法律文化的变迁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法律文化的变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以其独有的样态在世界法律文化园地独树一帜。

而且,在世界法律文化史上,惟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历史未曾中断过,有着独特的内发形的变迁过程。

历史进入近代,西方法律文化的输入中断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自然演进历程,法律文化的变迁具有了外发因素,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的冲突,成为近代法律文化变迁的一条主线和主要表征。

时至今日,如何解决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西方法律文化的关系问题,依然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心理情节,亦是当前中国法律现代化的关键和难点。

中国法律现代化进程中所表露出的困境与矛盾都是这种心理情节的反映。

因此,考察和研究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法律文化的关联,分析总结近代法律文化变迁的特点,解决近代法律文化变迁中遗留的难点,是中国法律现代化的重大课题。

法律文化具有民族性,是绵延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在法这种社会现象上的反映和折射。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法律精神品格和制度特征,从而成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法律文化,并在世界法律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

而且,在近代以前,中国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民族特性更为突出和鲜明。

大体可以从形式意义和实体价值两个方面来把握。

就形式意义而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法律的外部特征和社会地位上缺乏独立性和自治性,即法律是伦理道德和行政命令的附庸,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无确切分界,法律没有自身独特的个性和功能;在法律内在结构形式上,表现为公法与私法不分,诉讼法与实体法不分的诸法合体形式;在司法过程的运行机制上,表现为司法与行政的合一。

就实体价值取向和内在精神而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最大特色就是法律的道德化和伦理化,体现了儒家伦理的精神与价值取向。

具有以宗法家族为本位的礼治性质,体现为极强的义务本性,漠视了个人权利及价值;具有德治主义精神,道德是法律的化身,道德要求与法律精神相契合,道德是社会调整的主要手段,法律是次要手段和道德的辅助;具有人治主义色彩,强调权力大与法律,权力是法律产生的依据和存在的基础,法律受权力支配和制约,是实现君主专制的工具;以秩序和和谐为最高价值理想,强调“无讼”的法律意识。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辞书编纂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辞书编纂
国辞 书编 纂 的 经验 , 由传 统 的 模 式 逐 渐 转 向 近 代 的 模 式 , 传 统 的 字 典 到 由
新 型 字 典 、 典 和 百 科 全 书 , 书 编 纂 的 理 论 在 辞 书 编 纂 实 践 的 探 索 中也 词 辞
有新的发展 , 确立 了“ 以字 带词” 的编 纂体例 , 出了“ 书之 学” 字典 提 字 和“
汉 以后 口语基础 上形 成 的古 白话 系统 。我 国传统辞 书 的编纂 大体
上 与文 言系统 相适应 , 清代 康 熙命 张玉 书 、 如 陈廷 敬 等编 的《 熙 康 字典 》 谓集 我 国古 代辞 书编纂 的大成 , 可 被誉 为“ 兼美 具 , 奉为 善 可
典 常而 不易 者” 。然 而 西 学 东 渐 中大 量 的 新 概 念 、 词 语 蜂 拥 而 新 入, 每一 个新 概念 、 词语 在 汉语 的表 述 系统 中都 有 相应 的位 置 , 新 而早在 秦汉 时期 就 已凝 固定 型 的文 言概 念体 系无法 包容 和 阐释这
书面 系统 。现 代汉语 来 源 于古 白话 , 语 言作 为 工具 的 层 面上 和 在
古 白话 没有 区别 , 而在思 想 思维 的 层 面上 又 与古 白话 有 着 根本 的 区别 , 即它 吸纳 了西 方 的话语方 式 , 合 了外来 的概念 。如“ 融 文化” 在古汉 语 中是 “ 治和教 化” 文 的意思 , 武 力 ” “ 功” 与“ 、武 相对 ,“ 日
帝 国主义列强 的长枪 大炮 前 皆无 济 于 事 , 中华 民族 到 了生死 存 亡
的危急关 头 , 救 国 , 要 只有 自强 ; 自强 , 要 只有 维新 ; 要维新 , 只有 则 树 起 民主和科 学这两 面大旗 ; 而要 树起 民主 和科学 这两 面大旗 , 就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例8】(2008年山东烟台二模) 阅读下列材料: 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 ⑴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 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 ①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 道路。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 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变; 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在近 ②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 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请回答: ③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 ⑴依据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阐述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 ④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 ⑵联系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有关史实说明中国近代 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打 的变革顺序。扼要归纳导致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 断了中国社会正常的发展进程。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 ⑶你认为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 中,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的文明成果? ⑵中国近代化变革:①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 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 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 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 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知识扩展:
3、西学东渐的阶段: 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和“晚清、民 初”两个时期。
两者的背景不同:
前者伴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传教活 动逐渐进行的; 后者则是在近代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后, 伴随着军事、经济和文化渗透而逐步展开的。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ppt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ppt
• ------方豪《中西交通史》下卷第629页, 岳麓书社1989年
• 材料: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 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先启等 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 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 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 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 相互的启蒙”。
• 途径: 前者伴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 传教活动逐渐进行的;
❖ B.要用暴力革命方式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 C.要从根本上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D.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 ·传输程度:由浅入深、逐次递进,节节嬗 变;
• ·传输内容:器物-制度-文化心理 • ·对西学态度:被动接受——主动效法——
自主选择 • ·传输方式:多样化——传教士的活动、办
学兴教,翻译西书,编辑出版报刊和杂志, 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和驻外使臣
西学东渐的影响:源源而入,节节嬗变
•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 极大的影响;
• 西学东渐也直接推动了近代中国沿着由传 统而现代的历史轨迹节节嬗变。

• 总之,近代西方文化虽曾和殖 民主义的剑与火同时输入,但在客 观上却又加速了中国旧文化的解体, 给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建立,注入了 新鲜的血液,推动了中国历史发展 的进程,成为中国人民迈向胜利的 历史阶梯。
材料三 泰西近政论,皆有三权:有议政之官,有司法 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 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亡命。 回答: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⑴材料一是近代哪一政治派别的主张?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⑵材料二、三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 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历史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历史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历史中国近代的西学东渐历史中国近代的西学东渐,是中国社会在19世纪的一场重大变革。

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标志着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在这场历史进程中,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以及社会制度等等,都被渐渐的传入了中国。

通过近代史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这场变革的诸多方面——从海运到洋务,从远东到近东,从道德标准到政治变革,这场历史进程拥有着丰富而又多彩的内容。

满清时期海运传递西方文化满清时期是中国近代的开端,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开始探索西学东渐的时候。

康熙年间,西方绘画技术被海运传入中国,使得中国的绘画风格有了一定的改变。

又如雾满楼、曾子曰这些名著,被快速的传播到了中国。

而康乾时期,清朝和欧洲的贸易迅速增长,产生了大量海运。

途中成为了中国与西方交流的重要途径。

随着中国吸收西方文化的贸易增加,西方哲学思想、人文主义等渐渐传播至中国,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近代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改革,是中国政府在19世纪末通过引进西方科技,加快中国国内现代化进程而启动的。

随着西方文明、技术、商业等方面的传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领悟了西方的强大。

在这一运动中,中国国家对工业化、科技提升、教育改革等方面的投资,大大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使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国家,踏上了走向现代化的征程。

革命思潮——自强运动自强运动是一场近代化运动,由思想家严复发起,旨在借助西方的力量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

在19世纪60年代,这一运动的兴起把中国带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大力推进了中国所需的改革医药、工业等方面的改革,这场运动带给了中国人民更多信心,也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从道德标准到政治变革西学东渐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对中国的道德标准、社会制度以及政治观念的推进。

例如,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年轻一代西方风掀起的潮流,对中国的文化道德标准提出挑战。

在中国革命中,民主、社会主义等的思想也被广泛传播。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与思想启蒙运动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与思想启蒙运动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与思想启蒙运动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是指从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逐渐引入西方的科学、文化、政治等思想和体制的一系列变革。

这一时期,中国国内出现了一股强烈的思想启蒙运动,旨在通过学习和吸收西方的先进知识与理念,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探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与思想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一、历史背景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背景,一方面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则是中国自身社会变革的需求。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陷入一片危机之中。

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制度成为中国追赶世界的必要手段。

二、思想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1. 文化改革:思想启蒙运动呼唤着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自审和改革。

孔子思想被质疑,道统观念被颠覆,人们开始尝试西方的人文主义和科学理性的观念。

鲁迅、陈独秀等知识分子积极呼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构与思考。

2. 科学传播:西学东渐使得中国有机会了解到西方的科学知识。

从译著到直接前往西方留学,中国人开始学习和了解西方科学,带回了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的新理论和实践方法,并在国内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3. 政治改革:思想启蒙运动催生了对封建专制政权的反思和要求变革的呼声。

著名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的发生与思想启蒙运动密切相关。

思想启蒙运动为中国的政治进步提供了思想与理论基础。

三、西学东渐与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1. 文化觉醒:西学东渐使得中国人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和重塑,培养了对人文主义、自由主义等西方思想的认同。

这对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觉醒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科学现代化:西学东渐使得中国初步了解到了西方的科学体系和现代化制度,在科技领域进步迅速。

从近代开始的西方化科学教育与科技研究,为中国追赶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3. 政治进步:西学东渐与思想启蒙运动对中国的政治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思想启蒙运动涌现出众多思想家、政治家和改革者,为中国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二、西学东渐的主体与途径

传播学的五“W”模 式
who
传播主体
传播内容 传播途径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s
受传对象
效果影响
(一)传播主体
1、西人
传教士(丁韪良、傅兰雅、林乐知、李提摩太)
洋商、外交人员、受聘洋员 2、国人 华人译员(徐寿、华蘅芳、李善兰、赵元益、严复、林纾) 买办、外交使臣、 留学生、教习、学生、报人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A、历史动因:多重反差 理想--现实 C、主要内容:民主与科学 新制度--旧心理 B、宣传阵地:一刊一校结合
(1)“德先生”与“赛先生”
(知识--制度--方法与精神)
D、影响与地位 促进了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A、继承和发展了“师长”思想;
B、洋务派“借法自强”的文化纲领; C、促进了西学传播和观念变革; D、存在着内在矛盾和局限性。

进化论与维新变法
(1)从生物进化论到社会进化论
(2)严译进化论的风行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民族危机、救亡图存
(3)进化论与维新运动的高涨
变法理据之一:进化论
(变法理据之二:公羊三世说)
传播内容
源源而入,由表及里 ,由具体而抽象 传播区域

通商口岸--沿海地区--内陆省份

在西学传播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论争 趋势:从中西古今之争到西与西、今与今争 国人的态度 被动接受--主动师法--自主选择

四、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6.(2009年北京文综)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
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
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C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D. 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6.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梁启超说:
局、立馆兴学、派遣留学。
(3)“中体西用”论的局限性
A、体用二分,中西对立 B、遗体求用,徒袭皮毛 C、变器不变道
(4)“中体西用”论的沉寂 (5)“中体西用”的历史定位
A、继承和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B、洋务派“借法自强”的纲领; C、促进了西学传播和观念变革; D、存在着内在矛盾和局限性。
两次西学东渐的比较
明末清初
清末以来
传播主体 (来华西人)
传播方式 传播内容
受传对象
天主教耶稣会教士
实物示范;语言文 字 天文、历算、数 学、地理(文艺复 兴以来的知识) 士绅、官员
新教各会教士
译书、报刊、学校、社 团、留学 近代西方知识体系(工业 文明)
各社会阶层
影响区域 京师、江浙皖赣闽 通商口岸-沿海-内地
早期西学东渐的影响(作用)
1.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将一种新颖的 异质文化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文化的交 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 积极意义。
2、中国人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 世界。
3.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 国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A、两个源头:日本与俄国 B、三个阶段
世纪之交前后:零星介绍 十月革命之后:系统阐释、完整传播 五四以后:广泛传播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2013年9月6-7日高三历史作业1、复习第七分册第一单元,下周一至五中午抽背。

2、完成第七分册练习册1、2、5课相关习题(允许有三大题不做)3、复习知识点:第三分册:西学东渐,第五分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4、背诵第七分册第二单元概括(P27),周一默写。

以下是老师对第二单元专题的归纳整理,供各位同学参考。

高三第二单元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西学对近代中国影响:1、考核内容:(1)、定义:西学东渐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西艺、西技、西史、西政)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2)、过程:第一阶段: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复习第三分册)基本状况:背景:新航路开辟后,明万历年间,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传播基督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数学、物力、地理、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机械工程、火炮制造等自然科学和欧洲古典哲学、逻辑学等人文学术;实例:西学东渐:中方-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与汤若望修订历法编了《崇祯历法》,写的《农政全书》包含了西方水利;西方-利玛窦在广东传教,向神宗进献圣经、神像、十字架、自鸣钟、《万国图志》等“方物”,在北京传教布道;与李之藻编译《同文算术》,绘制《坤舆万国全图》;影响: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有所触动,少部分有识之士藉此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意识到对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及现状反思。

然而由于清初的闭关锁国、文字狱等国策、传统的天朝大国思想的影响,中国几千年来强势的传统文化的优势,使西学在中国并没有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阶段:鸦片战争期间直到五四运动前后:背景:伴随两次鸦片战争后,随着来华西人的逐渐增加和中外交往的不断扩大,西方入侵的深入,西学再度传入中国,并以办学兴教、西学书籍翻译、编辑出版报刊杂志、派留学等各种方式传播西方的新知识,对中国社会特别是通商口岸的思想、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等产生重大影响。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14 新陈代谢——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14 新陈代谢——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PART ONE
真题体验
考向一 开眼看世界
1.(2022·北京高考,6)《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
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
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
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师夷长技以制之”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
C.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变化 D.以“中体西用”寻求变革,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材料体现出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影响洋务派,是其自强 之道的思想先导,故选B项; 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迈出变法第一步,排除A项; 洋务派仍然停留在器物变革层面,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魏源师夷长技思想对洋务派的影响,而非洋务派“中体 西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排除D项。
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
主题14 新陈代谢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主题解读
鸦片战争以后,部分封建士大夫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逐渐惊醒,向西 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中体西用”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先后登场, 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科 学、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风起云涌,激荡全国。其中,以五四运动为界,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经历了由宣传民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 折,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
实践
的实现
3.历史解释——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民族 主义
民权 主义
民生 主义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
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 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6、评价:具有爱国、积极进步的一面;但并没有认清封建 专制统治的腐朽性。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思 想
1、含义:以中国的纲常名教政治制度为根本,采用西方先进 技术,兴办洋务运动,挽救清王朝统治。
2、产生时代背景:〔1〕外患:要抵抗西方列强侵略 内忧:要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2〕
3、目的:借西方科技改变在军事上的落后状态,实现自强, 维护清朝统治。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那么急起直追, 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正因为二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 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 ,捶碎,烧去!〞
———胡适?吴虞文录序?
“打倒孔家店!〞
——吴虞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 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 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 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假 设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 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瓦解
和谈


总 清帝 统
退位
帝 企图武力干预
寻找代理人
第7课 新文化运动的勃兴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1、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维护其专 制专制统治,出现“尊孔复古〞逆流〔假共和, 真专制〕。
2、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展,资产阶级 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反对北洋军阀专制统治, 要打破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束缚。
4、政治实践:进行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经过:兴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建立近代海 军;开办近代学堂翻译西方书籍;派学生出国留学

主题5 西学东渐与近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主题5 西学东渐与近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主题5西学东渐与近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主题提示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斥相纳的历史。

八十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新旧之争;有吸收,也有拒斥;有拿来主义,也有先入为主;有水乳交融,也有囫囵吞枣。

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三个层次。

两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为第一阶段,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从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是第二阶段,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三个层次:技术成果(器物层);相关社会支持系统(制度层);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气质等(思想层)。

内容的考查多从掌握一般知识的角度进行,很少涉及较为深奥的专业知识。

复习中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抓住文化的时代特点,加深理解;二是关注文化发展的主流和现实问题,突出重点和热点。

如科技、教育和思想等。

知识梳理社会进化论)。

詹天佑和京张铁路;冯如和他研制的飞机等。

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民国初年制订和完善学制)。

现。

同步导学界。

这是第一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探索西学的热点在“师夷长技”的“技”上,即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工艺技术。

只有个别人开始接触到机器生产上的技术。

19世纪60年代起到80年代,探索西学的热点转移到“格致之学”上,即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理论。

这是第二阶段。

从60年代中叶到70年代,是围绕军事技术摸索西学的时期。

这一时期,洋务派在“求强”口号下开始兴办军事工业,为了制器而不得不翻译西学。

通过翻译,数学、声、光、化、电等学问开始渐入中国。

近代著名的科学家徐寿、李善兰、华衡芳等,其科学事业都与译书有不解之缘。

从70~80年代,随着民用工业的大量兴办,“西学”的内容越出了军事技术的狭隘范围,西方科技知识开始大量传入。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过程:魏源著《海国图志》,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康有为等人宣传维新思想,宣传西方的政治制度,主张救亡图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孙中山则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陈独秀倡导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主张用资本主义的文化改造国民的精神,建立起真正的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特点:中国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层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制度层次”(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政体)、“伦理层次”(用资本主义文化改造国民精神)。

——影响近代西学是以资本主义文明为先导的,总体上是一种全新的较高势能的文化。

所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西学东渐是一股主流趋势,因此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技术方面的影响。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论下,初步开始引进西方的武器装备,也出版一些有关西方武器制造以及攻防战术的著作。

1861年开始的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理论为指导,大张旗鼓地仿照西方国家的办法,制造新式枪炮和轮船,编练新式陆军与海军,举办近代军事工业以及民用企业,开矿山、筑铁路、设邮电、建学校,掀起了一股学西方办洋务的热潮;到19世纪90年代,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潮开始兴起,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包括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长足的发展;同时,电力、交通运输业与金融业也发展起来。

据统计,从1901年至1911年,全国新设的厂矿达386家,资本额8.8348亿元,十年间超过前30年设立的厂矿,资本额总数翻了两倍以上;1912年至1919年,新建的厂矿有470多家,平均每年新增67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

其次是制度方面的影响。

就政治制度而言,在近代“西学东渐”进程中,大体有三种制度引入中国:第一种是维新运动中倡导的君主立宪制,第二种是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制,第三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有新式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经济制度和金融制度等陆续传入中国,构成了中国近代化历史中的制度文化。

近代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西学东渐的过程

近代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西学东渐的过程

52、近代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西学东渐”的过程近代现代的思想解放过程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也是西方进步思想与中国国情结合的过程,呈现渐进的阶段性规律:近代西方的学习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先是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由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到洋务运动,这是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的第一步,但由于固守封建制度而失败;新兴资产阶级,由技术的学习上升到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将向西方学习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但由于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而陷于困顿;五四运动使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为传播,中国人由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质变到向俄国学习走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最终在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军事、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侵略逐渐加深,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人士围绕着向西方学习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形成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和运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近代史上的每次重大的政治运动都以思想的解放为先导。

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就带来了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

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为代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主张“师夷长技”,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2)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

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指导思想,主张效仿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继而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

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和新文化运动兴起。

用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中国社会,形成了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维新思想的发展——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1)背景 ①政治上: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掀起瓜分中国高潮; 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③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及西学(如进化论、民权说)的不断传入; ④阶级上: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作为独立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895年,“公车上书”); ⑤实践上:洋务运动破产。 (2)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撰写《新学伪经考》,从根 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在《孔子改制考》 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法的先师。
编辑出版报刊、杂志,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3.西学东渐的两个阶段
• 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两个时期。
• 两者的背景不同:前者伴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传
教活动逐渐进行的;后者则是在近代西方列强打开中国
国门后,伴随着军事、经济和文化渗透而逐步展开的。
二、早期西学东渐
1.早期西学东渐概况
没有彻底的土 地革命纲领
补充 发展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 地位、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 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 政权、政体变化: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 统治,创建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 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打击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在中国地统治。 • 经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习俗:改变了生活习俗。
5.简述“中体西用”的含义。(8分)
6.写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中央1+地方3)(16分)
7.评价洋务运动。(8分)
8.完成下列表格(32分)
1861年,曾国藩 创办____①____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 创办____③____ ____②____
求 强
发展军事企业
____④____
整顿海防
(四)辛亥革命与共和思潮(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与实践)
(1)目标指向:推翻改造、共和主义 (2)革命思想的传播
A、两个中心:东京、上海
B、基本理念:民主、共和、自由、平等、人权 C、传播途径:书刊与社团 (3)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排满”与“五族共和”(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推翻专制,建立共和(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土地国有与节制资本(社会革命)
求 富
兴起民用企业 (官督商办)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1)内忧外患:①战后列强加强经济侵略;②太平天国运动的威胁。 (2)清政府内部分化,出现了洋务派。
(3)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4)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示范)。 2.含义 “中学”是指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中学为体”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 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 “西学”是指西方文化,主要是指近代科学技术;“西学为用”指采用西 方先进科技来维护清朝统治。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专题5 第三分册+第五分册+第七分册
一、基本概念
1.概念辨析
• 西学是一种新颖的、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异质文化,
最直接的表现为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向中国传播 的历史过程。
2.西学东渐的方式
• “西学东渐”的方式多种多样,如传教授徒,翻译图书,
近代中国的生存危机
中华民族 封建统治 思想文化 危机 危机 危机
开眼看世界
思想观念 变化
体用之争(中体西用)
维新思想(进化论) 民主共和 民主科学
△思想与政治变革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探索)
悉夷 开眼看世界 “师长”论 师夷 制夷
地位与影响: • 继承“经世致用”传统,代表了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 • 打破华夷观念,开风气之先 • 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开端
默写
早期西学东渐——洋务运动
1.西学东渐的两个阶段?(8分) 2.早期西学东渐的重要史实:利玛窦与__________合译的欧几里得 《几何原本》(前六卷);利玛窦与__________合作编译的《同文 算指》;利玛窦绘制《_________》。(12分) 3.简述早期西学东渐的影响。(8分)
4.1842年,_________编撰出《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 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阐述了“____________”的思想。(8分)
2.核心内容和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主要是军事技术),寻求 强国御侮之道。
3.代表人物
(1)林则徐 ①主要活动:设立译馆,编译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四洲志》与 《各国律例》等资料。 ②地位: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魏源 ①成就:1842年,编撰出《海国图志》(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地位: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4.影响 (1)积极影响: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 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开中国人近代思想之先河;冲击传统思想观念,抵抗外侵体现 爱国进步性。 (2)局限性: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出发,没有付诸于实践;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未涉 及变革封建制度,带有浓厚纲常色彩。
3.概况 (1)代表人物:中央以奕䜣,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 (2)主张: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思想。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 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技。 (3)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4)实践: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 开办新 式学堂,选派留学生。 4.思想实质 学习外国先进技术,镇压人民反抗,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5.评价 (1)进步性:①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②冲击了守旧观念,为西学传播 创造舆论环境。 (2)局限性:仅仅学习西方物质文明,未触动封建旧制度,注定了洋务运动 最终以失败告终。(把先进的生产力强行嫁接到落后的制度上来)
____⑤____、南洋水师、福建水师 1873年,李鸿章在上海 创办____⑥____ 1877年,李鸿章在滦州 筹办____⑧____ ____⑦____ 近代中国最早使用机器 采掘的大型煤矿
求 富
兴起民用企业 (官督商办)
(三)戊戌变法与“进化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与实践)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 (1)背景: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 产生;③洋务运动的开展,弊端显现(局限于学习西方器物)。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薛福成等。 (3)思想主张:①政治上,变革政治制度,设议院、实行君主立 宪制;②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③文化上, 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4)评价:(意义)对引导知识分子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 治制度方面起启蒙作用,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基础;(局限)因为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评价
政治纲领 途径 三民主义
进步性
局限性
三者 联系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用暴力推翻帝 国主义的走狗 民族革命 清政府Fra bibliotek民族主义
民族独立、平等
没有明确的反 帝要求
前提
创立民国
推翻帝制,建 立资本主义共 政治革命 和国
民权主义
保护民族资产阶级 民主权利
核心
平均地权
核定地价,实 社会革命 现土地国有
民生主义
资本主义土地纲领
3.早期西学东渐的影响
1.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将一种新颖的异质
文化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揭开新的一幕,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2.中国人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
3.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传
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4.早期西学东渐中断的原因
★理论特点: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经学的 外衣来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思考:康有为借助儒家外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②策略考虑:借孔子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理论合理性,减少阻力; ③主观原因:康有为个人教育、成长经历等。(出生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 过严格封建教育,奉孔子为圣贤。) ★评价 • 积极: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有力地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在当时思想界产 生了最大的影响,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 局限:暴露其在封建传统势力面前的软弱性。
阶段 途径 方式 内容 发展 特点 反应
明末清初(早期) 传教士的传教活动 传教授徒、结交士 大夫、译书修历 自然科学、人文艺术 由于清政府闭关、 阻绝,不复畅通
开阔眼界、开始反思 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
利玛窦
影响
2.早期西学东渐的重要史实
史实:耶稣会传教士带来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内容泛及数学、物 理、地理、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机械工程、火炮制造以及欧洲的古典哲学、 逻辑学、艺术等。
•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六卷)(第一部译成中文 的西方科学著作) • 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编译的《同文算指》(系统介绍西方算术的笔算法) • 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 徐光启、李之藻以西方历法为基础,完成《崇祯历书》,其影响至于清代 • 此外传入《泰西水法》、《远西奇器图说》 • 西方的美术、音乐、建筑开始对中国产生影响
知识整理:洋务运动
(二)洋务运动与“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
1861年,曾国藩 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洋务派开办的 第一个军事企业 国内最大的军事企业
求 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