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果蝇的伴性遗传
生科院遗传学-实验报告
![生科院遗传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b145378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d7.png)
实验成绩汇总表第一次实验实验日期:2022年10月21日实验成绩:实验名称:果蝇的形态、生活史观察及杂交实验维生素、维生素D、脂肪、粗纤维素、碳水化合物、矿物元素及微量元素2等,同时还含有丰富的酶系统和生理活性物质,果蝇喜甜食且葡萄糖能增加酵母活性。
实验操作:A溶液不断搅拌煮沸;B溶液玉米粉和水加热搅拌均匀后再加酵母粉煮沸。
A、B溶液再合到一起煮沸,待其降温至50~60℃时再加0.5 mL丙酸,待培养基冷却至室温后,再分装到各培养管中(每管约3mL)。
灭菌:将分装好的培养基置于高压蒸汽灭菌锅中,103.4 kPa ,121℃,灭菌20 min,冷却后置于-20℃冰箱保存备用。
注意事项:1.A溶液加热过程中不断搅拌,以防琼脂在底部结块。
2.酵母菌加入后,加热的时间必须尽量缩短,避免酵母菌失活;丙酸必须待其降温至50~60℃时再加入,避免丙酸的挥发。
3.分装培养基时要一次性垂直分装到管底,不能污染到管壁、管口。
4.培养管内应晾至表面无水层、管壁无水滴再置于-20℃冰箱保存备用。
(三)野生型果蝇的采集取一个清洁玻璃容器放入腐烂的香蕉,用纱布罩住容器口,在纱布上开几个2〜3 mm 见方的孔,将容器置于室外。
2〜3 d 后即可采集到野生型果蝇,放入冰箱冷冻室(-20℃)冷冻约2 min,待果蝇全部被麻醉之后,再转移到培养管内。
(四)接种将新培养管与装有果蝇的培养管口对口垂直放置。
其中,装有新鲜培养基的培养管倒扣在上方,打开培养管塞后应迅速对好2个管口,将对好的2个培养管翻转,使新培养管位于下方,轻顿几下,待全部果蝇落入新培养管注明两亲本的基因型及交配日期。
7~8天后清空亲本,待F1成蝇羽化后逐日观察、计数对应表型个体数(可靠的计数及观察是培养开始的20天以内,再晚可能有F2了)若须继续试验、观察F2,可从F1内挑出雌雄蝇5-10对另瓶培养。
单因子杂交杂交实验步骤:1、选处女蝇:每两组做正、反交各1瓶,正交选野生型,红眼为母本,反交选突变型白眼为母本,将母本旧瓶中的果蝇全部麻醉处死,在8-12h内收集处女蝇5只将处女蝇和5只雄蝇转移到新的杂交瓶中,贴好标签,于25℃培养。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28c9aa0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47.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伴性遗传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 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验证伴性遗传的规律。
3. 掌握伴性遗传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伴性遗传是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其传递方式与性别有关。
在果蝇中,伴性遗传主要表现为X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
由于雌蝇有两个X染色体,而雄蝇有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因此伴性遗传的基因在雌雄个体之间的传递方式存在差异。
本实验以果蝇为材料,通过观察红眼和白眼性状的遗传规律,验证伴性遗传的规律。
三、实验材料1. 果蝇品系:野生型(红眼)XX、突变型(白眼)XWY2. 果蝇培养箱、培养皿、镊子、解剖针、酒精、蒸馏水、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四、实验步骤1. 正交实验(1)将野生型雌蝇和突变型雄蝇放入同一培养皿中,进行交配。
(2)待果蝇产卵后,将卵收集并放入培养皿中孵化。
(3)观察F1代果蝇的性状,统计红眼和白眼的比例。
2. 反交实验(1)将突变型雌蝇和野生型雄蝇放入同一培养皿中,进行交配。
(2)待果蝇产卵后,将卵收集并放入培养皿中孵化。
(3)观察F1代果蝇的性状,统计红眼和白眼的比例。
3. F2代实验(1)将F1代果蝇进行自交,或将F1代果蝇与突变型雄蝇进行交配。
(2)待果蝇产卵后,将卵收集并放入培养皿中孵化。
(3)观察F2代果蝇的性状,统计红眼和白眼的比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正交实验F1代果蝇中,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1:1。
F2代果蝇中,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3:1。
结果表明,伴性遗传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2. 反交实验F1代果蝇中,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1:1。
F2代果蝇中,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1:1。
结果表明,伴性遗传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且伴性遗传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六、实验结论1. 伴性遗传是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其传递方式与性别有关。
2. 伴性遗传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3. 本实验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验证了伴性遗传的规律。
实验三-果蝇的伴性遗传
![实验三-果蝇的伴性遗传](https://img.taocdn.com/s3/m/fd1340f8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17.png)
实验三-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七果蝇的伴性遗传14级⽣物技术1班王堽20140322142⼀、⽬的1、记录交配结果和掌握统计处理⽅法;2、正确认识伴性遗传的正、反交的差别。
⼆、原理1910年,摩尔根在实验室中⽆数红眼果蝇中发现了⼀只⽩眼雄蝇。
让这只⽩眼雄蝇与野⽣红眼雌蝇交配,F1全是红眼果蝇。
让F1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则F2果蝇中有3/4为红眼,l/4为⽩眼,但所有⽩眼果蝇都是雄性的。
这表明,⽩眼这种性状与性别相连系,外祖⽗的性状通过母亲遗传给⼉⼦。
这种与性别相连的性状的遗传⽅式就是伴性遗传。
摩尔根等对这种遗传⽅式的解释是:果蝇是XY型性别决定动物,控制⽩眼的隐性基因(W)位在X性染⾊体上,⽽Y染⾊体上却没有它的等位基因。
如果这种解释是对的,那么⽩眼雄蝇就应产⽣两种精⼦:⼀种含有X染⾊体,其上有⽩眼基因(W),另⼀种含有Y染⾊体,其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F1杂型合⼦(Ww)雌蝇则应产⽣两种卵⼦:⼀种所含的X染⾊体,其上有红眼基因(W);另⼀种所含的X染⾊体,其上有⽩眼基因(W);后者若与⽩眼雄蝇回交,应产⽣1/4红眼雌蝇,l/4红眼雄蝇,1/4⽩眼雌蝇,l/4⽩眼雄蝇。
实验结果与预期的⼀样,表明⽩眼基因(W)确在X染⾊体上。
果蝇的性染⾊体有X和Y 两种类型.雌蝇细胞内有2条X染⾊体,为同配性别(XX),雄蝇为XY是异配性别.性染⾊体上的基因在其遗传过程中,其性状表达规律总是与性别有关.因此,把性染⾊体上基因决定性状的遗传⽅式叫伴性遗传。
果蝇的红眼与⽩眼是⼀对由性染⾊体上的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
⽤红眼雌果蝇与⽩眼雄果蝇交配,F1代雌雄均为红眼果蝇,F1代相互交配,F2代则雌性均为红眼,雄性红眼:⽩眼=1:1;相反⽤⽩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交配,F1代雌性均为红眼,,雄性都是⽩眼,F1相互交配得F2代,雌蝇红眼与⽩眼⽐例为1:1,雄蝇红眼与⽩眼⽐例亦为1:1。
由此可见位于性染⾊体上的基因,与雌雄性别有关系。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48e1473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a4.png)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模式生物,其简单的遗传特性使其成为理想的实验材料。
伴性遗传是指两个或多个基因位点在同一染色体上,由于其距离较近而难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进行重组,从而导致这些基因的遗传特性表现出一定的关联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果蝇的眼色和翅膀形态的遗传规律,来探究伴性遗传的表现情况。
首先,我们选择了具有红眼睛和长翅膀的雄性果蝇(XRYR)与具有白眼睛和短翅膀的雌性果蝇(XrYr)进行交配。
根据伴性遗传的规律,我们预期会观察到红眼睛和长翅膀的表型会更多地与Y染色体相关联,而白眼睛和短翅膀的表型会更多地与X染色体相关联。
交配后的果蝇子代中,我们观察到了一定的规律。
其中,红眼睛和长翅膀的表型在雄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而白眼睛和短翅膀的表型在雌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
这一结果与我们的预期相符,说明了伴性遗传的存在。
接着,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选择了具有红眼睛和长翅膀的雌性果蝇(XRXR)与具有白眼睛和短翅膀的雄性果蝇(XrY)进行交配。
根据伴性遗传的规律,我们期望会观察到红眼睛和长翅膀的表型在雌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而白眼睛和短翅膀的表型在雄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
在这一实验中,我们同样观察到了一定的规律。
红眼睛和长翅膀的表型在雌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而白眼睛和短翅膀的表型在雄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
这一结果再次验证了伴性遗传的存在,并且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伴性遗传规律的理解。
综上所述,通过对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伴性遗传的表现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果蝇的眼色和翅膀形态的遗传特性与其性别和染色体有着密切的关联,符合伴性遗传的规律。
这一研究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伴性遗传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也为果蝇作为遗传学模式生物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希望本实验能够为遗传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果蝇的形态鉴别和伴性遗传分析
![果蝇的形态鉴别和伴性遗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2c81e7e2af90242a995e51f.png)
红眼♀ (+)
白眼♀ (w)
合计 百分比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结果
反交F2 观察结果 红眼♂ 白眼♂ 红眼♀ 白眼♀
统计日期 (+) (w) (+) (w)
合计 百分比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注意事项
1、母本必须是处女蝇 2、子一代羽化之前必须去掉亲本 3、F1代必须转入新的培养基中进行自交 4、亲本果蝇麻醉时,麻醉时间不宜过长 5、麻醉果蝇时,必须倒入空瓶,严禁在
配制好的培养基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2.果蝇的生活周期观察
果蝇的一生经过卵一幼虫一蛹一成虫四个阶段。生活 周期的长短受温度影响很大,一般以20~25℃为适宜。 生活周期与饲养温度的关系可见表2。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在25℃条件下,果蝇各发育阶段所需时间大致是: 羽化成虫12小时后交配,2天产卵(培养基表层), 1天一龄幼虫,1天二龄幼虫,1天三龄幼虫,3天化 蛹(贴在瓶壁上),3~4天成虫(成虫可活15天左
1、配制培养基时要将玉米粉及琼脂和绵白 糖要分开煮。
2、转移果蝇时要防止果蝇飞走。 3、麻醉果蝇时要掌握麻醉尺度,需要用活
体时,不可以麻醉过度使果蝇致死。实 验后不用的果蝇要及时处死,不可放飞。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5. 伴性遗传实验步骤
果蝇饲养 选择亲本 果蝇杂交 去亲本 F1代性状观察 F1代自交 去亲本 F2代结果分析
2.经常见到突变个体,且多为形态性状突 变,易于观察。
眼色突变类型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体色突变类型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翅膀突变类型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果蝇的伴性遗传
![果蝇的伴性遗传](https://img.taocdn.com/s3/m/39b8dff5f90f76c661371a76.png)
果蝇的伴性遗传摘要伴性遗传是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的遗传方式。
本实验通过来认识伴性遗传的正、反交的原理,从而确定果蝇的红白眼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是x-连锁的伴性遗传。
前言当基因位于决定性别的性染色体上的时候,它的遗传就与性别密切联系起来,这种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现象叫做伴性遗传,决定伴性遗传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叫伴性基因。
伴性遗传根据决定性状的基因的性质和所处的位置,可分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伴Y染色体遗传三种。
果蝇为XY型的性别决定,雌蝇为XX,是同配性别;雄性为XY,是异配性别。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传递方式与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不同,它的传递方式将随着性染色体的移动而传递。
白眼性状是X连锁的隐性遗传方式;其相对的显性性状为红眼(野生型),这对相对性状也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材料与方法材料黑腹果蝇品系野生型(红眼) wild type (+)突变型(白眼)white eye(w)毛笔,乙醚,麻醉瓶、果蝇培养基、酒精灯、解剖针、解剖镜、玻璃板、恒温箱、显微镜。
方法1、第一周:选处女蝇,选择纯和红眼处女蝇(X+X+)和纯和白眼处女蝇(X w X w)将亲本处女蝇和雄蝇分别麻醉,取2只红眼处女蝇(X+X+)和两只白眼雄蝇(X w Y)为正交组,取2只白眼处女蝇(X w X w)和2只红眼雄蝇(X+Y)作为反交组,将以上两组移到新的杂交瓶中,贴好标签,于25℃培养;2、第二周:7d后,释放杂交亲本(一定要干净)再放回25℃培养。
制备新的培养基以备第三周使用。
3、第三周: F1成蝇出现,集中观察记录F1眼色和性别表型;从正反交中选取2对F1代果蝇,转入一新培养瓶,于25℃培养;4、第四周:将培养瓶中F1亲本全部处死,继续培养;5、第五周:F2成蝇出现,开始观察记录眼色和性别,再放回恒温箱中继续培养;6、第六周:继续统计F2的性状与数量。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d78a678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11.png)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引言:伴性遗传是一种遗传现象,指的是一对基因位点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它们之间的距离较近,导致它们很少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重组。
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作为一种常用的实验模式生物,因其繁殖快速、遗传特性明确而被广泛应用于伴性遗传研究。
本实验旨在通过果蝇伴性遗传实验,观察和分析果蝇的遗传特性。
材料与方法:实验所需材料包括果蝇、培养皿、标签、显微镜等。
首先,我们选择了具有不同表型特征的果蝇群体进行实验,其中包括正常翅膀和变异翅膀的果蝇。
然后,将这些果蝇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培养皿中,并在每个培养皿上贴上标签以便于识别。
接下来,我们观察了果蝇的繁殖情况,并记录下每一代果蝇的表型特征。
最后,使用显微镜对果蝇的遗传特性进行进一步分析。
结果与讨论:通过观察果蝇的繁殖情况和表型特征,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我们注意到正常翅膀的果蝇在繁殖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在每一代中,正常翅膀的果蝇数量明显多于变异翅膀的果蝇数量。
这表明正常翅膀的基因在果蝇群体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进一步观察发现,正常翅膀的果蝇在繁殖中往往会产生更多的正常翅膀后代。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在正常翅膀果蝇的后代中,偶尔会出现一些变异翅膀的个体。
这可能是由于伴性遗传中的某些基因重组导致的。
通过显微镜的观察,我们进一步研究了果蝇的遗传特性。
我们发现果蝇的染色体结构与人类的染色体结构有一定的相似性。
果蝇的染色体呈现为条带状,其中包含了许多基因位点。
通过观察这些基因位点的分布情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果蝇的遗传特性。
结论:通过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些有关果蝇遗传特性的结论。
正常翅膀的果蝇在繁殖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在后代中产生更多的正常翅膀个体。
然而,由于伴性遗传中的基因重组,偶尔会出现一些变异翅膀的个体。
通过进一步观察果蝇的染色体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果蝇的遗传特性。
本实验为果蝇伴性遗传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和结果。
实验三 果蝇的伴性遗传
![实验三 果蝇的伴性遗传](https://img.taocdn.com/s3/m/8fea0747c850ad02de80415d.png)
实验三果蝇的伴性遗传一.目的1.记录交配结果和掌握统计处理方法2.正确认识伴性遗传的正、反交的差别,验证伴性遗传规律。
二.原理英国数学家Hardy(1908年)和德国医生Weinberg(1909年)分别应用数学方法来探讨基因和基因频率在群体中的变化,结果得出了一致的结论。
即在一个大群体中,如果随机婚配。
几受有自然选择作用,没有新的突变发生,也没有大规模的迁移和遗传漂变发生,群体中的基因领率和基因型频率则世世代代保持不变,这就是著名的Hardy- Weinberg定律,或称遗传平衡定,护(law of genetic equilibrium)。
这样的群体称为遗传平衡群体。
种群符合下列条件:a种群是极大的;b种群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也就是说种群中每一个个体与种群中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是相等的;c没有突变产生;d.种群之间不存在个体的迁移或基因交流;e.没有自然选择,那么,这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包括基因型频率)就可以一代代稳定不变,保持平衡它推导过程包括3个主要步骤:1)从亲本到其产生的配子;2)从配子结合到产生基因型;3)从合子基因型到子代的基因频率。
假设在亲本产生的配子中,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分别为p和q,它们结合产生的合子AA、2Aa、aa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P2,2pq,q2,由于各个体组成了平衡的群体则可写成P2+2pq+q2=1。
即(p+q)2=1。
这个公式就是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平衡公式。
这个公式的含义是: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群体里,一对等位基因所决定的性状,在没有迁移、突变和选择的条件下,基因频率p和q,基因频率P、H、Q 在世代相传时不产生变化,整个群体的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总和都等于1。
这就是所谓的遗传平衡,符合这一条件的群体叫平衡群体。
在伴性基因的情况下,雄性的基因频率总是与上代雌性基因频率相同,而雌性的基因频率总等于上代雌雄性基因频率的平均数。
这样基因频率就会上下摆动,但雌雄合在一起总等于相同的平衡频率。
果蝇的相关实验报告(3篇)
![果蝇的相关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5317542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a3.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通过果蝇实验,验证孟德尔遗传学定律,包括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定律。
2. 学习和掌握果蝇的饲养、观察和杂交技术。
3. 提高对遗传学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
果蝇具有以下优点:1. 饲养简单,繁殖速度快,便于实验操作。
2. 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和分析。
3. 遗传变异丰富,便于研究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
本实验主要研究果蝇的遗传学定律,包括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定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野生型果蝇、突变型果蝇(如红眼、白眼、长翅、残翅等)、培养皿、培养箱、显微镜、解剖针、酒精灯、镊子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温度计、计时器、酒精棉球、乙醚、酒精、清水等。
四、实验方法1. 果蝇饲养:将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分别饲养在培养皿中,注意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2. 果蝇杂交:将野生型雄蝇与突变型雌蝇进行杂交,得到F1代;将F1代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得到F2代。
3. 果蝇观察:观察F1代和F2代果蝇的性状,记录红眼、白眼、长翅、残翅等性状的表现。
4. 数据分析:根据观察结果,分析遗传学定律。
1. 饲养果蝇:将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分别饲养在培养皿中,注意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2. 杂交:将野生型雄蝇与突变型雌蝇进行杂交,得到F1代。
3. 观察F1代:观察F1代果蝇的性状,记录红眼、白眼、长翅、残翅等性状的表现。
4. 杂交F1代:将F1代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得到F2代。
5. 观察F2代:观察F2代果蝇的性状,记录红眼、白眼、长翅、残翅等性状的表现。
6. 数据分析:根据观察结果,分析遗传学定律。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F1代观察结果:F1代果蝇全部表现为红眼和长翅,说明红眼和长翅为显性性状。
2. F2代观察结果:F2代果蝇中,红眼:白眼=3:1,长翅:残翅=3:1,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果蝇的伴性遗传
![果蝇的伴性遗传](https://img.taocdn.com/s3/m/78b6ed1cfad6195f312ba644.png)
实验用品
材料 野生型果蝇(X+ X+, X+Y)、白眼果蝇 野生型果蝇( )、白眼果蝇 (XW X W , XWY) 显微镜、麻醉瓶、白纸、 用具 显微镜、麻醉瓶、白纸、毛笔 乙醚、 试剂 乙醚、培养基
实验步骤
1 、收集处女蝇 。 分别将用于杂交的两亲本果蝇麻醉,按正、 2 、杂交接种 分别将用于杂交的两亲本果蝇麻醉,按正、 反交设计,取所需雌、雄果蝇5 25℃ 反交设计,取所需雌、雄果蝇5-6对,置25℃恒温培养 箱中培养,做好标记。 箱中培养,做好标记。 25℃ 天后,放去亲本蝇。 3、弃去亲本蝇 25℃条件下培养 7-8天后,放去亲本蝇。 4 、 观察F1 代雌、 雄蝇的性状表现 收集5 - 6 对 F1 代果蝇 观察 F 代雌 、 收集 5 注意:正反交不能混杂)放入一新培养瓶, ( 注意 : 正反交不能混杂 ) 放入一新培养瓶 , 用以观 代的性状表现。 察F2代的性状表现。 继续培养7 移去F 代亲本。 5、继续培养7-8d后,移去F1代亲本。 再培养4 代成蝇出现,开始观察并统计F 6、再培养4-5d,F2代成蝇出现,开始观察并统计F2代的 性状表现类型及数目,连续统计7 性状表现类型及数目,连续统计7-8d。
实验结果
设计表格将F2代各表型个体数填入表中,进行 设计表格将 代各表型个体数填入表中,进行X2 检验 代各表型个体数填入表中 解释性连锁遗传中,正、反交结果不同的原因 解释性连锁遗传中,
果蝇的伴性遗传
实验目的
了解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Fra bibliotek区别 进一步理解和验证伴性遗传和分离、连 锁交换定律
实验原理
生物某些性状的遗传常与性别联系在一起,这种现象 生物某些性状的遗传常与性别联系在一起, 称为伴性遗传(sexinheritance) 称为伴性遗传 ( sex-linked inheritance), 这是由于 支配某些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支配某些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性染色体是指直 接与性别有关的一对或一个染色体。果蝇属XY型生物, XY型生物 接与性别有关的一对或一个染色体。果蝇属XY型生物, 共有四对染色体,雌果蝇的性性染色体构型为XX,、雄 XX,、 共有四对染色体,雌果蝇的性性染色体构型为XX,、雄 果蝇为XY。遗传上支配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称作X 果蝇为XY。遗传上支配性状的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称作X XY 连锁, 支配性状的基因位于Y 染色体上称作Y 连锁, 连锁 , 支配性状的基因位于 Y 染色体上称作 Y 连锁 , 但 Y 染色体上基因极少, 故一般为X 连锁。 染色体上基因极少 , 故一般为 X 连锁 。 控制果蝇眼色的 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Y染色体则没有与之相应的等位 基因。将红眼( 果蝇和白眼( 果蝇杂交, 基因。将红眼(+)果蝇和白眼(w)果蝇杂交,其后代 眼色的表现与性别有关。而且,正反交的结果不同。 眼色的表现与性别有关。而且,正反交的结果不同。
果蝇三点测交实验报告
![果蝇三点测交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429d276c850ad02de8041c0.png)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果蝇三点测交实验报告篇一:果蝇三点测交实验实验报告20XX年11月2日—20XX年11月27器编号___摘要:本实验通过白眼、小翅、焦刚毛三隐性雌果蝇与野生型雄果蝇杂交,得到F1代后使其自交,统计F2代各类果蝇数目,进行连锁分析并验证连锁互换定律。
引言: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是连锁在一起,作为一个单位进行传递,称为连锁律。
在生殖细胞形成时,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对等位基因之间可以发生交换,称为交换律或互换律。
连锁和互换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也是造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般而言,两对等位基因相距越远,发生交换的机会越大,即交换率越高;反之,相距越近,交换率越低。
因此,交换率可用来反映同一染色体上两个基因之间的相对距离。
以基因重组率为1%时两个基因间的距离记作1厘摩(centimorgan,cm)。
基因座位很近,只发生一次交换,重组值=交换率基因座位较远,可发生两次交换,重组值<交换率基因图距就是通过重组值的测定而得到的。
如果基因座位相距很近,重祖率与交换率的值相等,可以直接根据重组率的大小作为有关基因间的相对距离,把基因顺序地排列在染色体上,绘制出基因图。
如果基因间相距较远,两个基因往往发生两次以上的交换,这是如果简单的把重组率看作交换率,那么交换率就会被低估,图距就会偏小。
这时需要利用试验数据进行校正,以便正确估计图距。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确定除进行两个基因间的测交外,更常用的是三点测交法,三点测交法就是研究三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如a、b、c三个基因是连锁的,要测定三个基因的相对位置可以用野生型果蝇(+++,表示三个相应的野生型基因)与三隐性果蝇(abc,三个突变型基因)杂交,制成三因子杂种abc/+++,再用三隐性个体对雌性三因子杂种进行测交,以测出三因子杂种在减数分裂中产生的配子类型和相应数目。
由于基因间的交换,除产生亲本类型的两种配子外,还有六种重组型配子,因而在测交后代中有8种不同表型的果蝇出现,这样经过数据的统计和处理,一次试验就可以测出三个连锁基因的距离和顺序,这种方法,就叫三点测交或三点试验。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0e34d0c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69.png)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引言:伴性遗传是指两个或多个基因位点在同一染色体上,并以非随机方式传递给后代。
果蝇是伴性遗传实验的经典模型生物,其短寿命、易于繁殖以及基因组的相对简单性使其成为遗传学研究的理想对象。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果蝇群体中特定基因的分离和联合现象,探究果蝇伴性遗传的机制。
材料与方法:实验所用果蝇为野生型(红眼白体)与突变型(紫眼黑体)的混合群体。
实验过程中,将果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只。
实验组果蝇的父本为突变型,母本为野生型,对照组果蝇的父本与母本均为野生型。
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果蝇的后代中出现了突变型果蝇(紫眼黑体)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这一结果表明,突变型基因与野生型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且以非随机方式传递给后代。
进一步观察发现,在实验组果蝇的后代中,突变型果蝇的性别比例也发生了变化。
突变型果蝇雄性的比例较高,而雌性的比例较低。
这表明,在果蝇伴性遗传中,基因与性别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对于果蝇伴性遗传的机制,有几种可能的解释。
首先,伴性遗传可能是由于染色体的结构特点所导致。
果蝇的性染色体是一对不完全同源的染色体,其中一条染色体上携带着伴性基因。
这种染色体结构使得伴性基因与性别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其次,伴性遗传也可能与基因之间的连锁效应有关。
连锁效应是指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倾向于一起遗传给后代。
在果蝇伴性遗传实验中,突变型基因与野生型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因此它们具有连锁效应,导致突变型基因的传递率较高。
最后,果蝇伴性遗传还可能与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某些基因在遗传过程中可能会相互影响,从而导致特定基因的传递率发生变化。
这种相互作用可能与基因的表达调控有关,但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总结:通过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我们观察到了突变型基因在果蝇群体中的传递规律。
结果表明,果蝇伴性遗传可能与染色体结构、连锁效应以及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深入研究果蝇伴性遗传的机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遗传学中的连锁遗传现象,并为人类疾病的遗传机制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1ce7870bcd126fff7050b96.png)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篇一:实验七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七果蝇的伴性遗传09级生物技术2班中午组李昭慧汪琼燕一、目的1、记录交配结果和掌握统计处理方法;2、正确认识伴性遗传的正、反交的差别。
二、原理1910年,摩尔根在实验室中无数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蝇。
让这只白眼雄蝇与野生红眼雌蝇交配,F1全是红眼果蝇。
让F1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则F2果蝇中有3/4为红眼,l/4为白眼,但所有白眼果蝇都是雄性的。
这表明,白眼这种性状与性别相连系,外祖父的性状通过母亲遗传给儿子。
这种与性别相连的性状的遗传方式就是伴性遗传。
摩尔根等对这种遗传方式的解释是:果蝇是XY型性别决定动物,控制白眼的隐性基因(W)位在X性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却没有它的等位基因。
如果这种解释是对的,那么白眼雄蝇就应产生两种精子:一种含有X染色体,其上有白眼基因(W),另一种含有Y染色体,其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F1杂型合子(Ww)雌蝇则应产生两种卵子:一种所含的X染色体,其上有红眼基因(W);另一种所含的X染色体,其上有白眼基因(W);后者若与白眼雄蝇回交,应产生1/4红眼雌蝇,l/4红眼雄蝇,1/4白眼雌蝇,l/4白眼雄蝇。
实验结果与预期的一样,表明白眼基因(W)确在X染色体上。
果蝇的性染色体有X和Y 两种类型.雌蝇细胞内有2条X染色体,为同配性别(XX),雄蝇为XY是异配性别.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其遗传过程中,其性状表达规律总是与性别有关.因此,把性染色体上基因决定性状的遗传方式叫伴性遗传。
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
用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交配,F1代雌雄均为红眼果蝇,F1代相互交配,F2代则雌性均为红眼,雄性红眼:白眼=1:1;相反用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交配,F1代雌性均为红眼,,雄性都是白眼,F1相互交配得F2代,雌蝇红眼与白眼比例为1:1,雄蝇红眼与白眼比例亦为1:1。
由此可见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与雌雄性别有关系。
实验5 果蝇的伴性遗传
![实验5 果蝇的伴性遗传](https://img.taocdn.com/s3/m/faa98779f242336c1eb95e89.png)
实验5 果蝇的伴性遗传一、实验目的通过果蝇野生型和白眼突变型遗传杂交实验,了解由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分离规律,以及伴性遗传在正反交中的差异。
二、实验原理伴性遗传是由性染色体上基因所决定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
例如,果蝇野生型红眼(X+)和突变型白眼(X w)是一对相对性状,X+对X w是显性。
将显性纯合的红眼雌蝇(X+X+)与白眼雄蝇(X w Y)杂交,F1不论雌雄均表现为红眼。
F1雌雄个体互交,F2红眼与白眼的比例为3:1,但无白眼雌蝇。
另以白眼雌蝇和红眼雄蝇杂交,F1雄蝇表现为母本的白眼性状,而雌蝇表现为父本的红眼性状,呈交叉遗传。
F1雌雄个体互交,F2红眼与白眼的比例1:1,其中雌雄蝇各占一半,这是伴性遗传的特征。
三、实验材料果蝇野生型红眼品系(♀:X+X+,♂:X+Y)和突变型白眼品系(♀:X w X w,♂:X w Y)。
三、实验用具、药品放大镜、培养瓶、麻醉瓶、白瓷板、标签、毛笔玉米粉、酵母粉、蔗糖、丙酸、琼脂、蒸馏水。
五、实验步骤1、亲本饲养将红眼雌雄果蝇及白眼雌雄果蝇分别近亲交配,每瓶放5对,置于 20-25℃恒温箱中饲养。
2、收集处女蝇杂交前2-3天将亲本果蝇和已羽化的成蝇全部移出,以后每隔6-8h对新羽化的果蝇用雌雄鉴别,并分开单独饲养,收集备用。
3、杂交一组取红眼处女蝇和白眼雄蝇各3只,放入培养瓶中作正交组合:红眼(♀)×白眼(♂);另一组取白眼处女蝇和红眼雄蝇各3只,放入培养瓶中作反交组合:白眼(♀)。
贴上标签,注明组合名称、杂交日期、实验者姓名,置于20-25℃恒温箱中饲养。
4、观察统计杂交7-8天后,从培养瓶中移去亲本,15-20天后F1幼虫先后化蛹羽化成蝇,观察记录F1个体的性别和眼色,统计后的果蝇即可投入死蝇盛留器中。
1、六、实验作业1、将果蝇伴性遗传杂交实验的观察结果填入上表。
2、对观察结果进行X2测验,讨论实验结果是否符合理论比例。
果蝇做实验报告
![果蝇做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cd4ca5c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05.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的区别;2. 进一步理解和验证伴性遗传和分离、连锁交换定律;3. 学习并掌握基因定位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双翅目昆虫,属于果蝇属,是一种广泛用于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
果蝇具有以下优点:饲养容易、生长迅速、染色体数少、唾腺染色体制作容易、突变性状多等。
本实验以果蝇为材料,研究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的区别,以及分离、连锁交换定律的验证。
本实验采用红眼和白眼作为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对白眼是完全显性。
当正交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杂交时,无论雌雄均为红眼;反交时,雌蝇都是红眼,雄蝇都是白眼。
三、实验材料与器具1. 实验材料:野生型雌蝇、野生型雄蝇、突变型雌蝇、突变型雄蝇;2. 实验器具:放大镜、麻醉瓶、毛笔、超净台、乙醚、酒精棉球、酵母、玉米粉、丙酸、蔗糖、琼脂。
四、实验流程1. 配制培养基:将酵母、玉米粉、丙酸、蔗糖等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培养基;2. 选处女蝇:在超净台上选取野生型和突变型的雄蝇雌蝇;3. 杂交:a. 正交:取红眼雌蝇5个与白眼雄蝇4个,放入培养瓶中;b. 反交:取红眼雌蝇3个与白眼雄蝇4个,放入培养瓶中;4. 观察并记录:将正反交的F1代用乙醚麻醉,倒在白纸上,分别数红白眼的雌蝇和雄蝇,记录数据。
五、实验步骤1. 配制培养基:将酵母、玉米粉、丙酸、蔗糖等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培养基;2. 选处女蝇:在超净台上选取野生型和突变型的雄蝇雌蝇;3. 杂交:a. 正交:取红眼雌蝇5个与白眼雄蝇4个,放入培养瓶中;b. 反交:取红眼雌蝇3个与白眼雄蝇4个,放入培养瓶中;4. 观察并记录:将正反交的F1代用乙醚麻醉,倒在白纸上,分别数红白眼的雌蝇和雄蝇,记录数据。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正交实验结果:F1代雌雄均为红眼;2. 反交实验结果:F1代雌性均为红眼,雄性均为白眼。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6f2730c780eb6294dd886c4c.png)
Experience
一个好的实验动物材料必须具
Introduction
备:生活史短、繁殖力强、容易 饲养及许多遗传标记因子等条件。 果蝇即是因上述的优点在二十世 纪以来的遗传学上扮演了重要的 角色。以果蝇作为实验的材料最 早可追溯至1901年Castle成功的 将果蝇培养在实验室中作为研究 的材料;而将果蝇作遗传研究的 先趋则是在1909年Morgan的研 究。以研究成果而言,本二十世 纪初即有相关的研究报告,今日, 由于近百年来研究成果的累积, 我们对果蝇的遗传背景了解的相 当清楚,而且果蝇幼虫的唾液腺 细胞又有多丝染色体。所以只要 提到遗传,果蝇是当然的主角。
Discussion
实验设计杂交图谱如下所示:
P:X+ X + × XwY (红眼雌蝇) (白眼雄蝇)
F1 : X+Xw × X+Y (红眼雌蝇) (红眼雄蝇)
正交
反交 P: XwXw × X+Y (白眼雌蝇) (红眼雄蝇) F1:X+Xw × XwY (红眼雌蝇) (白眼雄蝇)
F2:X+X+ X+Y F2: X+Xw X+Y X+Xw XwY XwXw XwY (红眼雌蝇) (红眼雄蝇) (白眼雄蝇) (红眼雌蝇):(白眼雌蝇): 2 : 1 : 1 (红眼雄蝇):(白眼雄蝇) 1 : 1 : 1 : 1
Experience
磨刀不误砍柴工 有志者,事竟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失败是成功之母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风雨总在阳光后
Reference
1. 贺竹梅编著. 现代遗传学教程. 2002.3 ISBN978-7-30601896-0. 中山大学出版社 2.路淑霞,常重杰,卢龙斗,等.果蝇杂交实验方案的设计 与安排[J].生物学通报,2000( 11):36-37. 3.李国泰.白眼残翅果蝇的培养及遗传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 学报,2004( 10 ):55-56. 4.王金发,戚康标,何炎明.遗传学实验教程[J].2008 年2月第1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7-8, 19-22.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166d0ad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82.png)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是一种常见的模式生物,其繁殖周期短,易于实验观察,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学实验中。
伴性遗传是指两个或多个基因由于它们在同一染色体上的位置而一起遗传到后代中的现象。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果蝇的伴性遗传现象,探究不同基因之间的遗传关系。
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中使用的果蝇为野生型果蝇和突变型果蝇。
野生型果蝇为正常型,突变型果蝇携带了特定的突变基因。
首先,我们将野生型果蝇与突变型果蝇交配,观察它们的后代。
然后,将后代果蝇进行分组观察,记录不同基因型果蝇的数量和表现型特征。
实验结果。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观察,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我们观察到突变型果蝇的眼睛颜色为红色,而野生型果蝇的眼睛颜色为黑色。
在交配后代中,我们发现了一部分果蝇的眼睛颜色为红色,而另一部分果蝇的眼睛颜色为黑色。
经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了这些果蝇眼睛颜色的遗传规律,即红色眼睛与突变基因连锁遗传,而黑色眼睛与野生型基因连锁遗传。
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果蝇的伴性遗传现象。
突变型基因与特定表现型特征连锁遗传,这为我们深入了解基因之间的遗传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果蝇的伴性遗传现象也为我们在遗传学研究中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模型,有助于揭示基因在遗传传递中的规律和特点。
总结。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直观的遗传现象观察模型,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有关基因连锁遗传的结论。
这对于我们理解基因之间的遗传关系,揭示遗传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本实验,可以为遗传学研究提供更多的实验依据和理论支持。
实验三 果蝇的伴性遗传
![实验三 果蝇的伴性遗传](https://img.taocdn.com/s3/m/b581986d2e3f5727a5e962dd.png)
化学诱变剂诱变机理
烷化剂 指具有烷化功能的化合物,带有一个或多个活性 烷基,该烷基转移到一个电子密度较高的分子上, 可置换碱基中的氧原子,碱基被烷化后,DNA 在复制时会导致配对错误,产生突变。 叠氮化钠 一种动植物的呼吸抑制剂,可使复制中的DNA的 碱基发生替换,从而导致突变体的发生,是目 前诱变率高而安全的一种诱变剂。
实验步骤
1.分别收集野生型和突变型处女蝇(为什么?) 2 .按 A 、 B 组合类型,分别选 3-4 对相应的雌雄蝇 进行杂交培养 3.7-8天后,倒净亲本 4.3-4天后,F1代出现,挑选5对作杂交培养,并 观察其性状 5.7-8天后,倒净F1成虫 6.3-4天后,F2代成虫出现。6天后,统一观察并 统计。(每一类型的果蝇数不少于7只)
伴性实验图示
P
红眼♀ X 白眼♂
F1
染色体模式图
Y非同源区段:在X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
X、Y同源区段:有相应的等位基因
X非同源区段:在Y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
X染色体
Y染色体
实验材料
1.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野生型(红眼)X+X+ X+Y 突变型(白眼)XwXw XwY 果蝇都在纯合系统中进行原种保存,实验前重 新接种,等幼虫化蛹后,赶走亲本,在一定 时间间隔内(8-12h)收集羽化后成虫,分开 雌雄,保证雌性个体皆为处女蝇用作今天的 实验。 2. 培养基、平皿、毛笔、乙醚、锥形瓶、双 筒解剖镜
三点测验的基因定位方法
原理
基因连锁现象中有少部分基因发生交 换重组,交换率的高低与基因间的距离 成正比,基因图距就是通过重组值的测 定而得到的。 三点测验就是利用3对基因的杂合体, 进行一次测交而确定3个基因点的位置的 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七果蝇的伴性遗传14级生物技术1班王堽20140322142一、目的1、记录交配结果和掌握统计处理方法;2、正确认识伴性遗传的正、反交的差别。
二、原理1910年,摩尔根在实验室中无数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蝇。
让这只白眼雄蝇与野生红眼雌蝇交配,F1全是红眼果蝇。
让F1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则F2果蝇中有3/4为红眼,l/4为白眼,但所有白眼果蝇都是雄性的。
这表明,白眼这种性状与性别相连系,外祖父的性状通过母亲遗传给儿子。
这种与性别相连的性状的遗传方式就是伴性遗传。
摩尔根等对这种遗传方式的解释是:果蝇是XY型性别决定动物,控制白眼的隐性基因(W)位在X性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却没有它的等位基因。
如果这种解释是对的,那么白眼雄蝇就应产生两种精子:一种含有X染色体,其上有白眼基因(W),另一种含有Y染色体,其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F1杂型合子(Ww)雌蝇则应产生两种卵子:一种所含的X染色体,其上有红眼基因(W);另一种所含的X染色体,其上有白眼基因(W);后者若与白眼雄蝇回交,应产生1/4红眼雌蝇,l/4红眼雄蝇,1/4白眼雌蝇,l/4白眼雄蝇。
实验结果与预期的一样,表明白眼基因(W)确在X染色体上。
果蝇的性染色体有X和Y 两种类型.雌蝇细胞内有2条X染色体,为同配性别(XX),雄蝇为XY是异配性别.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其遗传过程中,其性状表达规律总是与性别有关.因此,把性染色体上基因决定性状的遗传方式叫伴性遗传。
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
用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交配,F1代雌雄均为红眼果蝇,F1代相互交配,F2代则雌性均为红眼,雄性红眼:白眼=1:1;相反用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交配,F1代雌性均为红眼,,雄性都是白眼,F1相互交配得F2代,雌蝇红眼与白眼比例为1:1,雄蝇红眼与白眼比例亦为1:1。
由此可见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与雌雄性别有关系。
伴性遗传可归纳为下列规律:1. 当同配性别的性染色体(如哺乳类等为XX为雌性,鸟类ZZ为雄性)传递纯合显性基因时,F1雌、雄个体都为显性性状。
F2性状的分离呈3显性:1隐性;性别的分离呈1雌:1雄。
其中隐性个体的性别与祖代隐性体一样,即1/2的外孙与其外祖父具有相同的表型特征。
2.当同配性别的性染色体传递纯合体隐性基因时,F1表现为交叉遗传,即母亲的性状传递给儿子,父亲的性状传递给女儿,F2中,性状与性别的比例均表现为1:1。
3.存在于Y染色体差别区段上的基因在进行伴性遗传实验时,也会出现例外个体,即在 B 杂交组合,F1代中出现不应该出现的雌性白眼,这是由于两条x 染色体不分离造成的,不过这种情况极为罕见,约几千个个体中才有一个。
三、仪器、设备、试剂及材料1、器材恒温培养箱,双筒解剖镜,架盘天平,高压灭菌锅,培养瓶,麻醉瓶,白瓷板,毛笔,镊子,棉花塞。
2、试剂乙醚,丙酸,酵母粉,玉米面,琼脂条,葡萄糖,蒸馏水。
3、材料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品系,野生型红眼(+)和突变型白眼(white eye,w).决定黑腹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是一对等位基因.四、步骤1、配制培养基果蝇培养基配方:A:糖6.2克,加琼脂0.62克,再加水38mm煮沸溶解;B:玉米粉8.25克,加水38mm,加热搅拌均匀,再加0.7克酵母粉;A和B混合加热成糊状后,加0.5mm丙酸,即可分装到培养瓶中。
倒入培养基的厚度约2厘米,在培养基中插入一张消过毒的干燥硬纸片,以扩大果蝇的活动场所。
将培养瓶置入高温高压灭菌锅内,以121℃,1.5大气压消毒30分钟。
消毒完成后,待灭菌锅内压力降至常压后开启锅盖使其半开,再以灭菌锅干燥培养瓶之棉塞30分钟,完成后取出使其冷却备用。
待培养基冷却后,用酒精棉花擦去瓶壁上的水珠。
因为瓶里有了积水,移入的果蝇容易淹死或粘住。
2、收集处女蝇雌果蝇自羽化开始10小时之内尚未成熟而无交配能力。
选择处女蝇时,先把培养瓶中的老果蝇全部除去,收集10小时之内羽化出来的新果蝇,麻醉后用放大镜在百瓷板上将果蝇雌雄分开,这时得到的雌果蝇应该全部都是处女蝇。
如果要验证选取的处女蝇是否准确,先不要放入雄蝇,3天后看雌蝇是否产卵,如果产卵就不是处女蝇了。
3、接种按照无菌操作技术,一手持培养瓶,一手持广口瓶,轻轻地旋转广口瓶棉塞,使果蝇掉离棉塞,迅速取下两瓶的棉塞,瓶口相对,培养瓶在上,果蝇触角根部的感觉神经能和人类的耳朵一样感知声音和重力,受惊吓后会向上逃走,轻轻敲击广口瓶,果蝇会陆续飞入培养瓶,塞好瓶口,进行伴性遗传杂交时,应该同时配置正交和反交试验组合.因为决定性状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正,反交的结果会出现性状和性别的差异.在果蝇培养前,要在杂交培养瓶上贴上标签,标明实验题目,杂交组合,杂交日期,实验者姓名.最后,把培养瓶放在20~25℃恒温培养箱内饲养果蝇.标签如下:4、去亲本:果蝇饲养几天以后,肉眼可见培养瓶中出现了幼虫和蛹,这时可以将亲本移出,以防亲本与F1果蝇混杂,影响实验结果。
5、F1代性状观察和统计:再经过几天饲养之后,培养瓶中会陆续羽化出F1代果蝇,仔细观察F1代果蝇性状,统计正,反交F1代表型性状的观察结果,并将结果填入表6、F1代自交:把正交试验得到的F1代果蝇转入一个新培养瓶中进行相互交配,把反交试验得到的F1代果蝇也转入一个新培养瓶中进行互交(不需挑选处女蝇),以期获得F2代.7、去亲本:经过7~8天的培养,当培养瓶里出现了F2代幼虫和蛹时,把培养瓶里的成蝇转移出去,防止与F2代果蝇混杂.8、F2代性状观察和统计:再经过几天饲养之后,F2代果蝇会陆续羽化来,仔细观察F2代果蝇的性状,统计正,反交F2代表型性状的观察结果,并将结果填入表格。
9、伴性遗传试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观察和统计结果,应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果蝇眼色遗传的现象和特点,深入理解伴性遗传的本质和规律。
五、结果1、实验记录表1.果蝇观察记录(A)瓶表2.果蝇观察记录(B)瓶2、结果统计表3.F1代统计结果(A)瓶表4.F1代统计结果(B)瓶表5.F2代统计结果(A)瓶表6.F2代统计结果(B)瓶六、结果分析表16 F2代A组合x2表查x2表得:当x2=0.1时,0.70<P<0.80,即P>0.05,说明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值相符,他们之间的误差属于随机误差,说明此实验F2代值科学,正交试验成功。
表16 F2代B组合x2表查x2表得:当x2=0.127时,0.70<P<0.80,即P>0.05,说明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值相符,他们之间的误差属于随机误差,说明此实验F2代值科学,反交试验成功。
根据x2测定,P>0.05,说明观察值与理论值之间的偏差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可以认为观察值是符合假设的,说明实验本身没有不合理,且正交与反交结果不同,与伴性遗传本身特点相符。
综上所述,本实验结果符合伴性遗传的假设,说明眼色这对相对性状是由位于X上的基因控制。
其遗传是伴性遗传。
七、讨论1.为什么要做正反交?答:这是由于伴性遗传的特点所决定的。
性染色体是异形的,其实不仅形态上不相同,质量上也大不相同,以XY型而言,X染色体和Y 型染色体有一部分是同源的,该部分的基因是互为等位的,其所控制的遗传行为常与常染色体基因控制的性状相同,另一部分是非同源的,该部分基因就不能互为等位,X染色体非同源部分的基因只存在于X 染色体上,Y染色体非同源部分的基因只存在于Y染色体上,两者无配对关系,无功能上的联系,这些基因称半合基因,它们所控制的性状称为伴性性状,因为这些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称为伴性遗传。
在伴性遗传中,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在本实验中,果蝇的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正交和反交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这是伴性遗传的一个重要特征,当正反交结果不同时,也可反过来证明该性状是伴性遗传。
2、为什么挑取果蝇组成选育F2代时,不需要处女蝇?答:亲本挑选时,由于需要该种性状该种基因型的亲本,所以需要处女蝇,当亲本杂交F1代出现后,A组合中只有两种表现型,即红眼雌性和红眼雄性,B组合中只有红眼雌性和白眼雄性,两个组合中,雌雄果蝇都各只有一种性状,随机挑取5对果蝇时,所选的性状也只是那种性状,所以是不是处女蝇都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3、伴性遗传的特点。
答:1.当同配性别的性染色体(如哺乳类等为XX为雌性,鸟类ZZ为雄性)传递纯合显性基因时,F1雌、雄个体都为显性性状。
F2性状的分离呈3显性:1隐性;性别的分离呈1雌:1雄。
其中隐性个体的性别与祖代隐性体一样,即1/2的外孙与其外祖父具有相同的表型特征。
2.当同配性别的性染色体传递纯合体隐性基因时,F1表现为交叉遗传,即母亲的性状传递给儿子,父亲的性状传递给女儿,F2中,性状与性别的比例均表现为1:1。
3. 3.存在于Y染色体差别区段上的基因(特指人类或哺乳类)所决定的性状,或由W染色体所携带的基因所决定的性状,仅仅由父亲(或母禽、母鸟)传递给其儿子(或雌禽、母鸟)。
表现为特殊的Y 连锁(或W连锁)遗传。
八、作业1、何谓伴性遗传?限性遗传?从性遗传?人类有哪些性状是伴性遗传?答:性染色体是异形的,其实不仅形态上不相同,质量上也大不相同,以XY型而言,X染色体和Y型染色体有一部分是同源的,该部分的基因是互为等位的,其所控制的遗传行为常与常染色体基因控制的性状相同,另一部分是非同源的,该部分基因就不能互为等位,X染色体非同源部分的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非同源部分的基因只存在于Y染色体上,两者无配对关系,无功能上的联系,这些基因称半合基因,它们所控制的性状称为伴性性状,因为这些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称为伴性遗传。
从性遗传是常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具有这种基因的同一基因型个体由于不同性别中内分泌因素的作用,在一性别中表现为显性,在另一性别中表现为隐性。
限性遗传是指只存在于某一性别中表现的性状的遗传,这类性状多数是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所决定的,例如,雌性中的产蛋量等。
人类的伴性遗传:红绿色盲,血友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
2、试述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区别与联系。
答:区别:1.常染色体形态大小基本一致,而性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可能有很大区别,如X和Y。
2.性染色体上携带性别决定信息,但常染色体上没有。
3.常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是成对存在,而性染色体上不是,如X和Y。
4.常染色体遗传中正反交后代中表现型一致,没有性别的差异,但性染色体遗传中后代雌雄中表现型在正反交中不一样。
5.在大多数生物中,常染色体数目多于性染色体数目。
联系:无论是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它们的复制,转录,翻译都共用一套密码子,并且遵循核基因控制,它们共同作用,相辅相成才组曾了生物体完整的遗传信息,它们同样都是遗传信息的载体。